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

2024-07-08

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精选9篇)

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 第1篇

1 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1) 美国经济内部失衡是根本原因。

从国民经济恒等式:X-M= (S-I) + (T-G) , 即一国经常账户差额等于其国内个人净储蓄加上财政余额来看, 美国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为储蓄投资失衡、财政赤字和过度消费。自2001年以来, 美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同时, 美国的超低利率政策也刺激了投资支出扩张, 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 提高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从财政赤字来看,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庞大军事费用对美国来讲是额外的大开支, 再加上实行减税和增加开支的赤字财政政策, 一方面, 减税带来的消费增长和政府开支增加, 助长了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 巨额财政赤字加上利率上升, 会导致外资流入、美元升值, 从而加剧了经常账户逆差。

(2) 中国的加工贸易方式扩大了中美贸易顺差。

我国出口贸易的55%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随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 将处于标准化阶段的制造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中国:即美国、日本从事研发、设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 生产并出口关键零部件和技术设备;中国大陆等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组装并提供少量组件, 进行加工装配后以中国名义向欧美出口。而美国采用原产地的计量方法, 将工贸易出口额都记在出口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上,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放大了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数量。

(3) 美国对华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 对美“返销”直接导致美中贸易逆差扩大。

从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现状来看, 美国在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2009年,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约为1400多亿美元, 其中约有76%是外资企业造成的, 而这些外资企业主要又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

(4) 美国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政策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近几年, 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 美国为了维持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遏制中国经济和军事的快速发展, 对中国采取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遏制战略。从贸易来讲, 中美两国经济结构是互补型, 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主要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廉, 而美国最大优势在于其产品的高技术含量, 美国政府为遏制中国, 对出口中国的军品和军民两用品以及高科技产品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 导致美国对华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 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症结所在。

2 人民币升值不能缩小中美贸易顺差

由此可见, 近年来, 中美双边贸易平衡的问题, 特别是美国所说的对华贸易巨额逆差的问题, 并不是人民币汇率所造成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 以及美国过度消费和对华出口管制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而在对外贸易中, 我国并不追求长期过大的贸易顺差, 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是进出口基本平衡。而现实情况是, 中国有着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这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优势, 并且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大多是生活必需品, 这就导致美国必然会从中国大量的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生产的产品以高端产品为主, 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来看需求甚低, 这也就造成了中美贸易的长期逆差现象。因此, 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而且单纯依靠大幅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严重影响。

3 政策建议

(1) 调整贸易商品结构, 改变贸易增长模式。

目前, 我国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业环节上, 国内增值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我国应鼓励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 走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 开展自主创新,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完善售后服务和培养自主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等, 将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转向追求贸易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 突破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现状, 是缩减中美贸易失衡的一条有效出路。

(2) 合理引导外资, 提高外资利用率。

目前, 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流入我国第二产业, 附加值低, 外资利用效率不高, 应适当控制其投资规模。同时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 从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3) 扩大国内需求, 降低我国对美国的依赖度。

解决我国内需问题, 首先,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降低储蓄率, 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其次, 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降低储蓄率;再次, 要建立通畅的金融多元化的渠道, 建立并完善竞争性信贷市场, 变国内过剩储蓄为国内消费, 以带动进口增加, 平衡国际收支。

(4) 分散压力, 引导人民币汇率合理波动。

首先, 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 关键在于现行的强制结汇制。建议逐步取消经常项下居民和企业的用汇限制, 有条件放宽“走出去”的外汇管制, 提高我国外汇资金的利用效率, 主动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次, 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因为在较小的浮动区间和强升值预期下, 可能形成汇率单边上升的趋势, 而在较大的浮动区间内, 汇率存在双向走势, 使投机风险成本增大。最后, 把握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 打破市场上可测算的升值预期, 加大热钱流入的投机成本。另外要加强对境外热钱的流入监控, 防止一些境外投机性资金假借贸易或投资等渠道变相流入。

4 结论

在对外贸易中, 贸易摩擦是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代价, 我们需要在政策方面作出正确反应, 改善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从全局的、长远的战略角度发看待中美两国的贸易顺差问题, 避免出现经济的大幅震荡, 促进国际贸易收支中长期平衡。

摘要:近年来,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受到国际范围的广泛关注, 本文试图从贸易角度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并对相应的对策建议做一些探索。

探析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第2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影响;对策

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的顺差也不断扩大,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2007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805亿美元增加到3021亿美元,增长了3.7倍。其中,中国对美出口由543亿美元增至2327亿美元;中国自美进口由262亿美元增至694亿美元,顺差由281亿美元增至1633亿美元,增长了5.8倍。到了2008年,全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0.5%,受金融危机影响其增速为入世7年来最低点。其中,我国对美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0/o,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6%。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差额仍在继续攀升。但造成这一失衡现象的原因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中国单方面,而且中国并非中美贸易顺差的最大受益者。

一、引发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原因

1中美统计范围有差异,统计数字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对于香港转口贸易的处理方法不同。中美两国贸易中的很大一部分交易额(25%左右)是经过香港转口完成的,因此如何处理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统计数据有很大影响。美国在进口时忽略转口贸易而将从香港转口的贸易统计为从中国的进口,高估了从中方的进口额;而在出口时,却将从香港转口到中国的贸易看做是对香港的出口,这样统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凭空增加了美对中的逆差。

其次,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相当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这些产品只是进口以后在中国组装然后又出口,但按照原产地规则,这些产品却算中国制造,计入中国对美的出口额。

最后,美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存在顺差,像技术服务、金融、咨询等都是美国具有优势的行业,但是出于服务贸易难以被精确统计的特性,美中服务贸易的顺差应该是被低估的,这也加剧了数字显示的美对中的逆差幅度。

2中美两国的贸易政策影响了贸易平衡。我国近几年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政策,国家制定了许多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制度,引导中同产品对国际市场出口。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导致了贸易的不平衡。因为,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我国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果双方都按这个理论来进行贸易应该不会存在如此大的贸易失衡。问题在于美国并没有对我国大量出口高科技的产品,而是采用种种政策来限制高新技术出口到中国。其实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有自相矛盾之嫌,美在强调对中国贸易逆差的同时又不想取消对中国出口限制,若美国不改变这种政策,那贸易逆差将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3全球产业贸易结构调整使中国接揽了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美的贸易顺差。经济全球化引起国家间比较优势转变,东亚其他国家以及东南亚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升级,不断将其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中国,进而也将其对美的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了中国。因为虽然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但这并没有造成中国贸易顺差总量上的增加;虽然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扩大,其对亚洲的贸易逆差总额却也没有明显增加,同时,美国对于东亚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逆差迅速减少。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产品进口增多只是替代了其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进口而已,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国家对美贸易顺差减少的结果。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美国便片面的夸大了中国获得的利益而掩盖了美国在中美贸易中的隐性利益。实际上,统计数据表明的贸易失衡并不能反映出真正的利益所得。我们并不否认“出口”这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量的出口确实给中国赢得了巨额外汇、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一直存在的贸易顺差也为中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美国频频以此为理由给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对人民币升值;美国政府常把美中贸易逆差作为转移国内民众矛盾的砝码,不断引发两国贸易摩擦。中国目前对美国有极高的贸易依存度,这对于中国经济甚至政治造成潜在的危机;外汇大量流入导致中国央行必须加大市场上人民币的投放量,流通的货币量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虽然中国是顺差国但事实上真正获利更多的还是美国。两者的贸易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向美出口价廉物美的日用消费品很好的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同时给美消费者带来了实惠,零售商和经销商也获得丰厚利润,而且通过消费税的形式,这些商品也为增加美国地方财政做出了不少贡献。另外,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其实并不担心存在贸易逆差。如果是贸易顺差,他只能赚到自己发行的纸币;而贸易逆差却可以使其通过自己印刷的纸币,换回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资。因此中美贸易即使顺差在中国,美国的确是最大的既得利益方。

三、应对贸易失衡的措施

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 第3篇

1 汇率与贸易的内在机理

1.1 一国贸易的国际地位决定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

随着一国国际贸易不断扩大, 作为贸易结算工具, 其货币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影响力不断扩大。历史上的贸易强国, 如英国、美国、德国, 无一不实现其货币的国际垄断地位, 同时随着其贸易国际地位的弱化, 其货币地位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如英国、德国。在贸易日趋全球化的今天, 货币必然实现国际化。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不断上升,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引起了美国对美元国际地位的担忧。

1.2 一国货币汇率会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

一国国际贸易地位决定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 而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化又会影响到该国的对外贸易。众所周知, 一国货币对外贬值能够降低出口商品价格, 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扩大出口, 反之则减少出口。美国之所以将贸易失衡与人民币汇率联系起来, 正是基于贸易与汇率的内在机理。从战略角度看, 美国采取的是釜底抽薪之计, 通过打击了中国的国际贸易, 达到遏制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实现国际化进程的目的。

1.3 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差额非相关

根据弹性分析理论, 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或者升值, 则会对出口与进口产生影响, 对外贬值, 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对外升值, 进口增加, 出口减少。而在中美经贸关系中, 美元兑人民币不断贬值, 不但没有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 反而中国的贸易顺差在不断地扩大。 (见图1)

图1表明,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成负相关变动趋势。也就是说, 人民币汇率变动并没有改善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态势, 美国也没有因此改变其对华贸易的逆差上升趋势。

2 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的分析

2.1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内因剖析

2.1.1 中国企业急功近利

人民币汇率问题直观原因是因为中国企业出口商品价格低引起的。事实上中国企业出口商品价格低不完全决定于人民币汇率,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中国政府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补贴, 很多外贸企业的出口都是仅以成本价出口, 利润来源于国家补贴或出口退税;第二, 中国企业之间恶性竞争, 常常以压低价格为手段, 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 这种低价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 为其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提供了口实。

2.1.2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

中国长期的高储蓄率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使得中国经济多年来始终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但高储蓄率对于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国居民家庭储蓄率越高, 说明每个家庭仅将增加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消费, 消费率较低, 消费需求不旺盛。消费需求的疲软直接造成了消费供给的过剩, 产品流向国际市场, 出口增加, 贸易顺差扩大。同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居民投资渠道狭窄, 一般仅为股票投资和房产投资, 而美国凭借其发达的金融市场吸引了中国大量的投资资本, 中国的经常项目又表现为顺差。从另一角度看, 美国正是利用其发达的金融市场, 吸收国外投资, 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扩大国内需求, 形成双逆差, 同时以低收益的本国货币资产换取高收益的外国货币资产, 成为真正的投资收益获得者。

2.1.3 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不足

长期稳定的汇率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遏制通货膨胀、保持贸易平衡, 但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原有汇率制度的内外稳定机制都会发生偏离, 若不及时加以调整则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2005年以来,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并日趋成熟, 人民币从汇改开始到目前已累计升值24.1%, 但我国的汇率政策的制定和改革过程中贸易差额始终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全球经济波动的形势, 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是我国汇率机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2.2 中美贸易失衡的外因剖析

人民币汇率不是中美贸易逆差的主因, 美国贸易逆差的真正原因在于:

2.2.1 美国的低储蓄率

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是其为长期低储蓄率所付出的代价。根据经济学原理, 一国贸易逆差, 是另一国的贸易顺差, 但是逆差国是在利用别国的资源, 来解决本国储蓄缺口问题。美国正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当国内储蓄不能满足投资的需要, 就需要别人的投资来补充, 美国必须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融通资金以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2.2.2 美国实行严格的高技术出口管制

美国对中国高技术出口限制可以追溯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和担忧。“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人心中埋下了浓重的阴影, 美国时不时挑起中美贸易争端, 其目的之一就是遏制中国。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格的高技术出口管制, 规定繁琐的出口程序, 使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难以发挥, 甚至美国出口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竟然比中国出口美国的高科技产品还要少, 这是中美贸易中不平衡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2.2.3 美国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又是贸易逆差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 美国母公司向在华子公司出口109.4亿美元, 在华子公司向美国母公司出口893.39亿美元, 净差额783.45亿美元, 占当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45.85%, 由此可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贸易逆差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中国出口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在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70%以上属于加工贸易出口货物, 表面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在不断增加, 事实上中国仍处于产业链中最低端, 缺少利润空间, 而美国通过跨国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 在贸易逆差的背后获取巨额隐性收益。

3 中美汇率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依靠国际规则解决贸易摩擦

中国要从战略高度, 研究美国主导的“规则”和“标准”,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手段, 必须依靠国际规则和惯例, 尤其是世贸组织的相关条款对中国适用, 提高中国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的能力。同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加快外贸体制的调整, 通过调整, 使中国建立起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协调的经济政策运行机制, 为中国外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内经济运行环境。

3.2 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遵循市场规律, 坚持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国家价值标准为取向, 根据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结构调整现状, 逐渐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从而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扩大内需、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中国而言, 目前完全执行浮动汇率制时机尚未成熟。首先,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但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 中国大部分劳动力仍属于知识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服务群体。如果中国目前实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很大, 从而会使出口商品价格提高, 出口量减少, 出口企业收益下降, 企业裁员, 失业率增加, 从而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其次,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领头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不可撼动的货币地位。人民币与美元保持灵活的、不即不离的关系, 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稳定。

3.3 慎重处理内价与外价的关系

所谓内价与外价即物价与汇率, 稳定物价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 维持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需要汇率政策。要想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 就必须发挥货币政策独立作用, 松紧适度;要想稳定汇率就必须自主选择汇率制度安排, 汇率政策免受外部因素扰动。当然, 内价与外价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内价稳定有利于外价, 外价稳定促进内价稳定, 总之, 在处理内价和外价过程中, 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汇率稳定, 就必须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在后危机时代, 中国面临着处理内价与外价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中国为了扩大出口, 必须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而贸易顺差, 导致巨量外汇储备的增长, 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 面临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 外汇占款规模越来越大, 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可见, 兼顾内价与外价有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本币升值, 通货膨胀加剧。

中国目前要想解决内价与外价的稳定问题, 而且不受外来干预, 应从以下方面来解决问题:一是努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扩大进口, 减少出口, 争取贸易收支平衡;二是扩大内需, 内需是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的根本;三是采取措施消除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制, 尤其是短期资本。

参考文献

[1]庄宗明.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影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刘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美中贸易失衡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杨圣明.试析国际贸易失衡问题[J].时代经贸, 2008 (2) .

[4]项卫星, 刘晓鑫.中美经济关系:基于金融视角的分析[C].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7 (3) .

[5]施卫华, 汪浩, 谢声时.人民币再度面临升值压力[J].金融经济, 2009 (12) .

[6]范云芳, 孙波.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美贸易失衡关系研究[J].统计应用研究, 2010 (7) .

[7]戚骥.21世纪初中美关系中的“贸易与汇率”问题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 .

论中美贸易失衡的成因和对策 第4篇

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此同时,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和严重,不断引发贸易争端和摩擦。中美贸易差额的急剧攀升,影响了两国正常的贸易往来,中美贸易差额问题日益引起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又公布了一份关于“美中贸易政策”的评估报告,美方宣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缺乏公平性、可持续性、平衡性。提出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特别工作组,旨在搜集中国“不公平贸易”的证据,提供与美中贸易相关的政策和建议。这说明美国正在进一步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和对华贸易谈判力量,其中贸易逆差问题也会再次成为美国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筹码。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中无法回避的现实。

二、中美贸易产生失衡的原因

(1)中美统计技术差异

造成美中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如美中双边统计的方式不同、转口贸易统计方式不同、转口加价、服务贸易统计的差异运输时滞等。

(2)贸易的不同结构性

从产业来说。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而美国则在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一些资本密集或高技术产业,美国集中于研究与开发、核心和关键部件的生产,而将产品的组装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美国对中国的进_口贸易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等初级产品。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主要为化工、高利技产品。

(3)中美储蓄方面的差距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根据双缺口模型,一国如果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出口就会大于进口,从而在贸易上就会出现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

(4)美国在中国的加工贸易和投资发展的不平衡性

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有大量子公司,把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美国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美国对中国市场的直接投资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很大份额。实际上,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从中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而美国跨国公司从中获得巨额的投资收益。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出口,美国的逆差就会大大缩小,甚至出现顺差。

三、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对策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有不利的影响。首先,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巨大的资本流人才能弥补,所以一旦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变化,美元的强势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其次,巨额贸易逆差确实影响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对该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中美贸易逆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美国的经济也产生有利的影响,美国是中美贸易的巨大收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中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外贸顺差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夯实了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对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问题,对中国转化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中美双边贸易发展快、问题多,不仅美方有成本和代价,中方一样有成本,甚至可能更高。经济全球背景下调整中美贸易顺差应以“互利共赢”为指导。

我国要慎重对待双边贸易失衡问题。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措施和策略,谋求缩减贸易差额,使贸易失衡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解决贸易失衡问题要立足长远,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长期稳定发展的对策,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良好发展。

(1)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贸易失衡问题;

(2)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外贸多元化;

(3)扩大内需,带动进口增长;

(4)大力发展技术贸易,促美放松出口控制;

(5)推动企业跨国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美国投资;

(6)完善统计制度和规则,与美国协商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

(7)慎重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汇率机制。

四、结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两国贸易发展出现失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既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分工所决定的;还有统计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制度性因素;当然也存在一些单方面的因素,比如美国对中国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等。对于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正如格利茨所指出的那样:贸易逆差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经济。而在于美国经济本身以及美国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贸易失衡的出现是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邱爱军:《美国消费信贷制度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张曙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一收益分析,《经济研究》,2005第5期

[3]邓小华: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第5期

[4]陈平:进口国汇率波动影响中国出口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6第6期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探究 第5篇

自2 0 0 5年实行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缓慢升值之势。然而,人民币是否会如美国所期望的那样帮其改善贸易逆差?

一、中美贸易失衡现状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由于两国统计方面的技术原因和方法误差导致统计数字差别巨大,美国的统计显示,在中美贸易中,1 9 7 2年~1 9 8 2年为顺差,1 9 8 3年开始出现逆差。而中国的统计则表明,在从1979年~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于1993年转为顺差。不论是中方数据还是美方数据都表明,中美之间贸易逆差增长速度惊人。2 007年,中美贸易顺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达到1633.2亿美元,美国数据更为2012.6亿美元。中美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最大的经济问题。

中美贸易失衡还表现在进出口的产品结构的变化。中国不仅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占有率不断上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也迅速提高。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占其进口技术产品总额的比重迅速上升。根据美国统计数据,2002年这一比重为10%,到2006年9月上升到18%。

二、汇率变动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贸易规模以每年3 0%的速度增长,中美贸易也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双边贸易中,中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美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24.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中国自美国进口712.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从数据分析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不仅没有降低,同比反而稳步提高,只是同比增长速度放缓;进口贸易也在逐年增加。汇改后的进口贸易同比增长速度,反而没有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快。说明中国还未充分发挥人民币升值后的购买力优势,对美国的进口贸易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1. 中美储蓄方面的差距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根据双缺口模型S-I=X-M,一国如果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出口就会大于进口,从而在贸易上就会出现顺差,而当国内投资大于储蓄,进口就会大于出口,从而表现在贸易上就表现为逆差。

自从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赤字以来,美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低储蓄,高消费导致供小于求。200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为-0.4%,2006年跌至-1%, 创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与储蓄相比,美国的投资率却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从1991年的15.3%升至2007年的42.5%,较高的投资占有率而较低的储蓄占有率形成严重储蓄投资的缺口,这在贸易收支中表现为进口大于出口,出现逆差。

与美国相反,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我国的投资支出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990年~2007年的平均投资占有率为36.1%, 相对于投资而言,我国由于传统习惯、经济体制改革等原因一直保持更高的国民储蓄率,较高的储蓄而相对较低的投资使得储蓄和投资占有率之差为正值,这在国际收支上就表现为出口大于进口,出现顺差。

2. 中美贸易失衡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从产业来说,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而美国则在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一些资本密集或高技术产业,美国集中于研究与开发、核心和关键部件的生产,而将产品的组装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美国对中国的进口贸易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等初级产品。此类商品价格偏低,需求量大,使用周期短,重复购买使用次数多。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主要为化工、高利技产品。此类商品价格偏高,需求量较小,使用周期长,不易重复购买。

3. 美国在中国的加工贸易和投资发展,加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

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美国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美国对中国市场的直接投资不断向纵深发展, 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实际上, 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从中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而美国跨国公司从中获得巨额的投资收益。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海外净销售和出口,美国的逆差就会大大缩小,甚至出现顺差。

因此,美国不要期望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来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而是应该正视问题的本质,通过有效的控制财政赤字,适当的提高利率和鼓励居民储蓄,来逐步抑制其贸易赤字的增长,消除其经济的对外不平衡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曙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一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 2005第5期

[2]邓小华: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第5期

[3]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当代财经》, 2005第1期

[4]陈平:进口国汇率波动影响中国出口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2006第6期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顺差,逆差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历史及现状

1. 中美商务部的数字统计

1979年7月, 中美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 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 双边贸易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 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 2005年达到2116.3亿美元, 27年里双边贸易额增加了2091.8亿美元, 增长了85.4倍。根据美国方面的统计, 1979年双边贸易额为23.7亿美元, 2005年达到2853亿美元, 27年增加了2829.3亿美元, 双边贸易增长了119.4倍。尽管两国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 但双方的贸易统计都表明, 在过去的27年中, 两国贸易快速发展, 这也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主流。

中美两国在对方的对外贸易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 2005年美国仅次于欧盟, 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市场。根据美方的统计, 2005年中国仅次于加拿大、墨西哥, 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在美国贸易伙伴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最近, 美国政府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 2006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攀升到历史新高。中国政府表示要努力改善双方的贸易不平衡状况, 不过贸易专家对中国如何减少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存在不同的看法。

根据中国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商务部的数据, 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06年达到1443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26.2%, 但是大大低于华盛顿的数字。另外, 中国认为, 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施加限制也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2. 各方对此问题的看法

《经济学家》认为, 美国贸易逆差扩大主要是民众过度消费, 加上储蓄过低所造成, 因此单靠人民币升值不可能解决问题, 如果对中国采取严苛的贸易规定, 最终将重创的是美国经济而非中国。

Fung K.C.和Lau Lawrence认为, 中美双边贸易差额估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美两国对经由香港转口贸易、转口标价上升和服务贸易的不同处理所引致。

Davis和Weinstein指出, 中美贸易逆差是一个长期的政策问题, 中美贸易失衡可归因于总的宏观经济失衡或三角贸易。其中,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与投资过度超过储蓄这一宏观经济失衡密切相关的。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政策审议司司长、著名经济学家克莱门斯·布恩坎普近期表示, 美国不应把其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 而且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二、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1. 统计标准的不同造成了中美两国统计数据的不对称

第一, 统计标准的不同是造成两国统计数据不一致的制度性原因。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 除美国使用船边交货价外, 世界各国海关和统计机构通常对商品出口按离岸价统计。离岸价和船边交货价的差别在于商品装船或飞机的费用, 这不是一项重大的费用, 通常认为是以船边交货价计算的出口货物的1%左右。包括美国在内, 世界各国海关和官方统计机构通常以到岸价 (成本、保险加运费) 计算和记录商品的进口。离岸价和到岸价的差别在于从出口国 (原产国) 把商品运送到进口国 (目的国) 的保险费和运输费。到岸价的费用可估计为比离岸价计算的成本平均高出1 0%。

第二, 统计范围上, 美方统计采用总贸易制, 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 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祝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国采取专门贸易制, 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 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 加剧了贸易失衡的规模。

第三, 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 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原产地统计是指进口货物的国别要按其原产地, 即商品的生产地、制造地或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加工地进行统计。而对如何判定货物是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至今没有统一的实施细则。尽管美国的海关统计中有关原产地统计的规则有所改进, 但由于缺乏国际统一的原产地规则, 在判定进口货物原产地时仍存在随意性。

2. 东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国转移到中国

第一, 东亚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造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亚太地区通过分阶段的、梯度较为明显的产业转移, 逐渐形成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兼而有之的国际分工体系。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从60年代开始, 其特点是工业主导部门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 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高新技术加工工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国内相关制造业产业的相对空缺, 客观上形成了美国与东亚地区互补性贸易结构产生的基础。美国在亚太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显著特点是将美国的资本和高新技术与当地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相结合, 生产正处于成熟阶段或由成熟娇段向标准化阶段过度的产品。

第二, 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国向中国转移。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外资企业, 其产品在中国加工、组装后按原来的销售渠道, 主要经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欧洲等传统市场。这就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具有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迅速, 据商务部统计, 2005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5%;二是外资企业带动的出口增长迅速。正是这两个对外贸易的特点造成了中国、美国以及东亚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3.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导致特定商品的贸易失衡

要素禀赋理论自从提出到现在, 虽然遇到了许多挑战, 但仍是解释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成本不同是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经过国际贸易各国均获得最大福利。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 进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 从中取得经济利益。要素禀赋理论对中美双边贸易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也会继续成为预测未来中美双边贸易走势和制定相关贸易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 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它的技术和人力资本。

4. 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内在因素

美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储蓄率偏低。美国的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 2001年10月美国的储蓄率达到最低点, 只有0.3%。导致美国近年来储蓄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新经济泡沫带来非理性繁荣刺激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美国进入经济衰退之后, 美联储不断降息, 刺激了住宅和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但是, 这种依靠负债的高消费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的经济增长。美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大体上自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开始, 此后愈演愈烈, 贸易逆差是为弥补需求缺口而发生的。

相对于美国的储蓄率偏低, 中国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及融资渠道不畅通等因素, 导致国内储蓄率较高, 存在储蓄大于投资的问题。中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储蓄大于投资造成了我国贸易项目的大量顺差。因此, 中美贸易失衡与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有关, 国内经济失衡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内在因素。

三、对两国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1.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的影响

不可否认,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存在着不利的影响。首先, 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巨大的资本流入才能弥补, 所以一旦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变化, 美元的强势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其次, 巨额贸易逆差确实影响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 对该行业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中美贸易逆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美国的经济也产生有利的影响, 美国是中美贸易的巨大收益者, 而不是受害者。

第一, 大量廉价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可以在保持原有福利的情况下节省大笔的开支,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足, 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 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要保持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 就需要放弃美国没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污染少、收益高的服务业。美国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 中美贸易失衡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外贸顺差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夯实了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同时, 中国对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有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问题, 对中国转化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快、问题多, 不仅美方有成本和代价, 中方也一样有成本, 甚至可能更高一些。首先, 大量的贸易顺差形成了过度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其次, 对出口集团的大量补贴是对美国消费者的间接补贴, 是财政的巨大损失。总之, 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给中国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成本。

3. 建议

中美双方应该从全球视野看待中美贸易失衡;重视各方在贸易中实际获得的利益;以平常心应对由贸易失衡产生的摩擦。同时, 我们还应该采取正确的贸易策略, 在磋商中解决贸易失衡引起的纠纷;扩大国内需求, 带动进口增加;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 实施外贸多元化;推动企业跨过经营,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美国投资;完善统计制度和规则, 与美国协商建立贸易统计协商制度;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妥善处理贸易失衡问题;慎重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汇率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春明:国际贸易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2]郭益耀郑伟民:经济全球化与中美经贸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胡涵钧:当代中美贸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5]易纲海闻:国际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6]肖虹:中美经贸关系史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7]Fung K.C, Lau Lawrence.The China-United States balance:Howbig is it really.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998, 3 (1) :33-47

[8]阮次山:冷和——中美世纪之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9]李树杰: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 第7篇

关键词: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中美贸易,贸易失衡,影响

近年来,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考察将近30年的中美贸易额,中美贸易失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来,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这一趋势更是明显加快(见表1)。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各年,美国统计数据来自UNITC Dataweb。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都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们越来越认识到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已不再是贸易数字所反映的一个表象问题,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共同作用的一个动态失衡问题。其中贸易统计差异、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国际产业结构转移、中美两国内部结构失衡等都能比较一致地解释中美贸易失衡的具体问题与原因,但在以下一个重要领域——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中美双方各执一词,分歧巨大。我国学者对出口管制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贸易确实存在着出口管制错位问题,这直接阻碍了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而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对华出口限制的产品在美对华出口额中占比很小,所以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贸易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为此,我们需要在深入考察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其不良的贸易影响,进而提出促使美国改革或积极应对出口管制问题的有效措施,缓解中美间贸易失衡的问题。

1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与最新动向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科技势力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执行技术出口管制最严格的国家。美国在其国内法和国际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技术出口管制制度,成立了一套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本国技术的出口和国际技术出口事务进行监督,并经常运用技术出口限制作为制裁其他国家的工具。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与回顾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发展的历程与最新的动向。

1.1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全面禁运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专门成立“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行所谓“差别待遇”,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内,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中美两国基本没有贸易往来。

第二阶段为关系缓和阶段。1969年12月9日,美国宣布允许美国商人同中国进行非战略性货物贸易,此举宣告美国对华“禁运”政策的终结。1980年4月25日,中国被列入专门为其设立的P组。在这个管制类中,中国作为“非敌国”原则上可以获得美国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但是对中国的技术出口还必须通过逐案审查的方式,并且附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因此,还是不能满足中国方面需要和美国企业的要求。

第三阶段为逐渐放松的新政策阶段。1980—1989年,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双倍政策”促进了美对华技术和产品的出口。

第四阶段为暂时停滞阶段。1989年6月,我国平息反革命暴乱,此时美国停止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放松的审议。1999年年初,美国出台了针对中国的《考克斯报告》,重申要重视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

第五阶段是布什政府上台后至今。布什上台后,对华技术出口恶意实施出口管制。2006年6月9日,美国商务部负责工业与安全事务的副部长戴维·麦考密克表示,美国将修改相关法律,以便放宽美国对华出口较为敏感的高科技产品限制。2007年6月,美商务部长正式宣布了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新政策。受美全球战略和对华战略制约,中国至今仍是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重点对象。

1.2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频繁调整“对华出口限制政策”,并在更多的行业施加限制,多数限制是直接针对对华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自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以来,出于扩大出口的现实需要,奥巴马总统、希拉里国务卿、商务部、国防部和国会都在不同场合表示,美国将考虑评估、改革和放松这个“已经失灵的”出口管制体系。

2010年8月31日美国正式启动了出口管制体系改革程序。2011年6月27日,美商务部正式修改《出口管理条例》,增加了“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物项可不经许可出口到44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名单中却没有作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的中国。即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无法享受许可例外规定带来的便利,美国的出口商仍须向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申领许可证并接受其严格审查。由此可见,奥巴马政府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对华的一贯立场,即仍然将中国定位为“非敌非友”的潜在竞争对手而加以遏制。

事实上,长期以来,尽管美国政府一直在口头上承诺要放松对华技术出口的管制,但却从未予以落实。因此,美国出口管制改革何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惠及美中贸易,仍悬而未决。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无疑也将继续受制于美国歧视性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

2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2.1 加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在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ATP)贸易中应处于优势地位。然而现实却是近年来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越来越不平衡。尽管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由于美国推行严格的管制政策,技术优势并没有在中美双边贸易中表现出来。如表2所示,中国在与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始终处于净逆差的状态,并且逆差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这种状况显然与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U.S.Census Bureau,Foreign Trade Division相关资料计算整理。

根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1—2011年,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从560亿美元增至4630亿美元,年均增幅23.5%;而在表2中我们则看到,因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在此期间美国十大高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由82.89亿美元,上涨至172.05亿美元,2009年对中国出口额是2002年的2.09倍,平均年增长率不到11%,明显慢于其对世界各国出口的平均水平。

按照横向的比较,美国对中国ATP产品出口额也小于其他贸易伙伴。根据美国普查局的相关统计,美国对中国大陆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排在韩国、中国台湾、日本、欧盟、马来西亚之后。2009年在美国的四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中,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排名第三位,仅高于日本。从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来看,除电子电机、柔性制造和高新材料几种产品对中国出口高于其他国家外,其余7大类商品美国对中国出口均低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个别国家个别商品除外),尤其是武器和核技术产品。这与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有密切的相关性。美国出口不能充分享受到中国高速经济增长需求带来的好处,进一步导致了中美之间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扩大。

2.2 削弱中国经济与国防发展的技术基础

美国对华歧视性出口管制使中美间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从整体上看,中国军用和民用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中国高技术产品制作业在全球市场总体上缺乏竞争力。广泛、严密和富有针对性的高技术出口管制基本上阻断了中国从西方获得高技术武器的可能性,对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3 严重影响美国出口商利益

近年来,很多美国企业正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美国政府出口管制政策做出改变。他们用直白的经济术语描述相关规定带来的影响,他们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美跨国企业最重要的全球市场之一,过于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将影响美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使美国公司在和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以航空航天业为例。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erospace Industries Association)将公布一份报告的细节,该报告的结论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对商业卫星的出口管制已经导致美国减少了2.7万个工作机会,并为航空航天公司带来210亿美元的销售额损失。研究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美国在全球商业卫星销售中所占的份额下降了50%,下降至仅占全球卫星交付量的三分之一。在那之前美国所占的份额约为三分之二。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美国的对华出口管制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要求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应是大势所趋。然而,从谋求多极化格局下政治与军事霸权地位的角度出发,美国永远不可能全面放松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对于敏感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物项、技术,始终会实行严格管制。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化解美出口管制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第一,中国政府应采取外交协商的方式敦促美国政府放宽出口管制的限制。除了在战略谈判时积极争取外,中方还应提供限制对华出口对美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翔实数据,促使其落实放宽对华出口的时间表。

第二,改变技术引进方式,以更灵活的做法应对美国冗长复杂的出口管制措施。例如,运用以租代购的方式或适当减少某些附加设备等方式引进某些中国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中国对该项技术的需要,既保证了所购设备都能物尽其用,又可以巧妙的越过美国对华设置的出口障碍。

的科技水平的提高,美国必将根据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放第三,中国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科技发展经验表明,一国只有不断地提高本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要大力加强我国的科技创新力度,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发言人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支持,为促进美中高科技贸易的活动提供支持;取消对进入中国市场时技术转让方面的强制性规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的提高,美国必将根据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放松对我国的出口管制。

参考文献

[1]宋国友.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战略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32.

[2][美]The White House.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R].Washington: Federal Register,2010.

[3]程慧,张威.美国出口管制改革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2011(4):37—40.

[4]王晓丹.基于基本优势的中美贸易顺差原因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黄万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均衡,错位及其矫正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8).

[6]程慧.美国出口管制最新进展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1(8):23-27.

中越贸易失衡问题探讨 第8篇

1. 中越贸易的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 中国从越南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燃料类、农产品类、水产品类, 以及消费品类。然而在出口方面, 中国提供给越南的有制糖厂等工厂整体机械, 交通、医药、化工、纺织、计量等专用机械, 以及石化原材料、粮食、水果、日用品等。中国和越南的政府部门对于双方间的国际贸易都给与了高度的重视, 并且两国还针对相互贸易制定了一系列的财贸政策。中国方面近些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文件, 并且根据文件规定消除对于两国边境范围内小额贸易企业的总量限制;而越南方面也出台优惠政策, 还把投资者的土地租金降低50%左右, 这给予了各企业极大的优惠。自从上世纪末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 中越的经济贸易合作始终拥有一个极速发展的势头, 到目前为止也基本上形成了互相促进、全面发展的贸易合作格局。就双边的贸易情况而言, 从1990年到2005年的这15年间, 双边的贸易增幅达到了81亿美元左右, 在近7年时间中两国双边贸易仍然在大幅度增长, 在这7年之中, 中国也连续成为越南最大的外交贸易合作伙伴。众所周知, 在2009年的夏天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世界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但是尽管如此, 中越经济贸易总额仍旧同比之前增长了10%左右, 截止到2013年年底, 达到210.48亿美元。

2. 中越贸易额持续快速上升但贸易增长率不稳定

中越两国在地里位置方面都各具优势, 产业丰富, 因此在经济方面互补性很强, 双方的合作潜力很大。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两国的关系恢复正常以来, 经济贸易的合作关系在持续发展, 尤其商品贸易方面, 相互的需求量巨大, 表现尤为突出。随着两国社会形势的改变,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双方的经济贸易总额也在持续上升, 使得两国在相互贸易之间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1991年到2006年的这15年时间里, 两国贸易额从最开始的3223万美元, 增长到了100亿美元, 增幅达到了300多倍。特别是在进入2000年之后的时间里, 中国与国际化的接轨直接加速了两国经济贸易的深度发展, 两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在之后几年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08年到2013的这么几年时间里, 中越两国贸易额净增加量为70多亿美元, 增加了4倍多, 年均增长率甚至超过了21%。

3. 两国贸易品互补性强

根据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 两国的经济贸易主要由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构成, 而且占据的比例相当平均, 几乎各占一半。如2013年, 初级制成品和工业品几乎各占50%左右。但是两国的优势也比较明显, 越南在初级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而中国则在产成品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根据2013年进出口统计数据测算出的两国商品的比较优势的结果显示:在两国贸易中, 越南以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 在初级产品上越南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则没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为0.88) ;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 顺差幅度达到78%以上, 比较优势指数大于8。这显示了双方在贸易方面更为重视产业间贸易, 并且具备着很强的互补性。

根据统计数据, 还能表明在近些年来中国在对越南出口制成品的总量增长加快, 机电设备部件, 以及钢铁等的增长幅度也相对较大。在两国进行贸易的商品之中, 中国对越南主要出口矿产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化工品、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5大类商品, 而且所占比重在2008年到2013年的这6年时间之内上升了约2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 两国的主要进出口商品种类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

二、中越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

1. 有利因素

(1) 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有利于带动双方贸易的增长。中国把越南发展成重点投资地区, 根据越南统计, 到2006年, 中国在越南的投资项目352个, 协议投资总额7.5亿美元, 实际到位资金2.1亿美元, 在其他地区对越投资排名第十五。2005年中国对越南投资比2004年增长32.3%, 高达1.5亿美元。根据越南方面最新统计数据, 到2008年, 中国对越南投资项目达435个, 投资总额11.95亿元, 列其他各国对越投资第十四位。目前,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 但发展速度极快。以后随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中国对越南的投资必定会大幅增加, 同时促进双方贸易的各方面发展。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以及次区域合作将有利于两国贸易的发展。中国和东盟10个国家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 以及和越南等东盟5个国家参与的区域合作都为两国贸易发展打下基础。因为越南是东盟与中国海陆和陆路链接的枢纽, 东盟国家部分贸易与中国要通过越南互相转口, 越南作为贸易转口枢纽, 必将有利于推动和中国的贸易发展。

(3) 两国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为促进两国双方的经济发展, 双方政府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正常方针。越南方一直把中国视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出口市场之一, 根据越南在2007年批准的2007年~2015对华出口计划, 2015年越南对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6%达到121亿美元。同时, 越南也将增加从中国的进口商品。到2015年估计达到199亿美元。2011年中国在109届中国广交会推介会上和越南工商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书, 此次会议主要是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和越南工商会共同举办, 以“最佳贸易平台, 把握中国商机”为主题。此次签约无疑更是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4) 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处于上升阶段, 有利于带动双方贸易的增长。最近几年, 中国将越南视为重点投资地区, 2010年中国对越南的投资就高达3.74亿美元, 同比增加76.2%。对越投资项目756个, 协议投资额32.5亿美元, 在其他地区国家投资中排名第十四, 比去年上升一位。中过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建设、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饲料加工、矿产开发、电力等领域。在工程承包方面, 我国在东南亚地区重点发展的承包市场之一便是越南。据我国统计, 直至2010年我国在越签定对外承包工程合同约165.0亿美元, 其中已经完成的占97.8亿美元。此系列投资项目又将使中越贸易发展走上一个台阶。

2. 不利因素

(1) 越南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前文提到, 越南贸易逆差主要是由出口产品品种单一引起。同时也造成两国贸易额增长。越南方贸易部还提出, 由于中越两国相同产品较多然而越南商品没有竞争优势, 对扩大出口造成很大困难。另一方面, 越南企业不主动, 还存在依赖心态, 想靠主管部门的扶持勉强维持。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市场调查不够深入, 还没接触到长期、稳定、可靠的销售网络, 在于中国贸易交往中经常处于被动。越南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水平不够出现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两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 越南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给两国贸易带来新的挑战。首先, 越南经济发展引起消费者消费层次的提高, 相应的对进口产品要求的提高, 也就是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要求的提高, 对中国造成一定压力。另外, 越南经济发展使产业结构升级, 越南国内企业的生产力提高, 相对于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就减少。正如现在双方贸易交易中, 中国从越南进口大量原油, 经提炼后再返销越南国内, 此项交易在两国贸易中占比很大。当前, 越南开始修建大型原油提炼工厂, 一旦投资建设成后开始投产, 越南出口原油, 以及中国出口到越南的汽油贸易额肯定会随之减少, 从而会降低两国贸易额。所以, 如果想持续促进两国贸易处于增长状态, 两国需要开掘出新的贸易增长点。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越南产品出口到中国造成一定的冲击。中国和东盟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无疑对越南造成劣势, 其他东盟国家同时与越南竞争, 越南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又没有竞争优势, 这样的情况下, 很可能让出部分中国的市场份额。例如:据越南统计, 越南农场品对中国的出口金额从2001年的1.56亿美元降到2005年的3700万美元。越南称, 越南对中国出口农场品最大的难题是产品缺乏竞争力, 与其他国家相比, 没有任何优势, 蔬果、大米、橡胶、胡椒主要分别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处于竞争地位。

三、中越两国间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1. 越南较高的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

在一国开放经济一般均衡中, S=Y- (C+G) , 即, S=Y-C-G, 而开放经济中又有Y=C+I+G+NX, 所以S=C+G+I+NX- (C+G) =I+NX, 两边同时除以Y得S/Y=I/Y+NX/Y。S/Y表示一国储蓄率, I/Y表示一国资本形成率, NX/Y表示贸易余额占GDP比重, 定义为“贸易余额率”。一国消费率太高, 即储蓄率太低, 或者资本形成率相对较高, 显然会降低贸易余额率, 当贸易余额率减少为负值时, 就出现贸易逆差。首先来看越南的消费率情况, 越南的最终消费率 (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不仅远远高于中国, 而且高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3个东盟国家, 只比菲律宾低, 2008年后, 消费率也一直高于印度尼西亚。2013年, 越南消费率为71%, 高于中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的49.1%, 48%, 68%, 61%。再看越南的投资情况, 从1997年到2013年, 越南资本形成率呈上升趋势, 且与本国储蓄率之间的差距扩大, 即越南的贸易逆差程度出现扩大的趋势。

2. 越南对生产要素需求快速增加

(1) 越南经济发展水平低, 产业基础薄弱。越南1986年实行改革开放, 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但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按照世界银行关于高中低收入国家的2013年划分标准, 越南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1550美元, 属于中下收入国家。越南与部分东盟国家相比, 人均国民收入也相形见绌:如2013年越南人均国民收入为1550美元, 远低于东盟相关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3420美元、9820美元、2500美元、47210美元、5210美元。

越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伴随着产业发展层次不高, 劳动生产率低。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关于一国工业阶段划分的标准, 越南属于工业化初期较低水平阶段。农业产值比重超过20%, 人均国民收入接近工业化初期要求的最低水平。越南产业发展起步晚, 产业体系很不健全。如越南纺织行业30%的原料由本国提供, 剩余70%仍依赖进口。越南佳能公司缺乏越南本地零配件供应, 越南本土企业连电容、电阻、变压、电缆等简单的电子配件都无法供应。越南不仅产业体系极度不健全, 而且劳动生产率非常低。如据国际劳工组织 (ILO) 2014年公布的数据, 越南的劳动效率排行亚洲最后, 是新加坡的1/15, 日本的1/11, 韩国的1/10, 甚至比东盟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都要低很多, 如只有马来西亚的1/5, 泰国的2/5。值得注意的是, 越南的劳动力效率呈下降趋势。2002年至2007年, 越南劳动效率增长率为5.2%, 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平均增长速度下降, 只能保持在3.3%。

(2) 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越南自1986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经济水平发生较大改变。1997年之后, 越南GDP基本维持在5%以上的高速增长。2000年~2008年之间GDP增速甚至达到6.3%以上。2011年, 越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6.79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70美元, 其中人均国民收入比1997年的350美元翻了3倍多。人均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使越南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物质消费需求大大提高。而越南国内生产能力比较有限, 难以满足人民对货物多样性的需求, 从而导致越南大量进口外国商品。

(3) 产业发展落后与要素需求的矛盾导致越南从中国大量进口。越南制造业扩张拉动本国生产的能力弱于对进口的拉动, 从而制造业扩张会提高本国的贸易逆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越南国内薄弱的产业体系难以满足生产活动对这些必备物品的需求。而越南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 经济发展对机械设备、原物料等必备物品需求紧急, 这必然导致越南的贸易逆差压力很大。中国凭借其相邻的地理位置、低廉的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得以向越南大量提供这些商品, 从而出现越南对华大量贸易逆差的出现。据统计, 机械设备、用具、配件是越南进口的主要商品。2013年越南进口这些商品达153.4亿美元, 比2012年增长13%。其中从中国大陆进口51.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5.7%;从日本进口28亿美元, 增长9.9%;从欧盟进口24.2亿美元, 增长10.8%。

3. 中越产业竞争性强阻碍越南优势产品对中国出口

中国具有非常完善的产业体系, 尤其在中低端产业上具有非常强的实力, 有世界工厂之称。越南1986年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道路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 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情况。据统计, 2013年越南出口的54.19%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创造的。同样其承接的许多转移产业比较低端, 而且中国在发展这些低端产业方面仍然有较强的优势。中国在农产品和工业发展原材料上对外有巨大的需求, 这也是越南资源禀赋优势所在, 因此中国在这些商品领域对越南进口量大。但是大部分工业品领域, 中国的生产能力远超越南, 甚至连发展纺织这样的低端制造业仍然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 越南虽然在全球领域内发展低端加工业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但是发展工业的人力资源优势、集聚优势远不如中国, 因此越南的低端加工制造业出口发达国家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 要出口中国仍然非常困难。

参考文献

[1]李青梅.中越边境贸易形势问题浅论[J].经营管理者, 2014, (10) :186.

[2]张善岱, 罗守贵.中越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03) :49~53.

[3]谢润德, 刘再起.中越两国商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4, (08) :93~97.

[4]李继云.基于SWOT分析的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研究[J].价格月刊, 2013, (03) :81~85.

试析国际贸易失衡问题 第9篇

据《W T O贸易快讯》,2 0 0 6年全球国际贸易额达24.5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2.1万亿美元,进口12.4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4%,扣除汇率和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9.0%和8.5%,显著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尽管增长很快,但贸易失衡问题却有所加剧,值得关注。目前国际贸易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

以发达国家2006年进出口额前9名而论1,有四国存在逆差,五国存在顺差。在逆差国家中,美国逆差8830亿美元2、法国逆差430亿美元、英国逆差1580亿美元、意大利逆差260亿美元,四国逆差合计达11100亿美元;在顺差国家中,德国顺差2020亿美元、日本顺差700亿美元、加拿大顺差310亿美元、荷兰顺差460亿美元、比利时顺差160亿美元,五国顺差合计为3650亿美元。五国顺差与四国逆差相抵后,净逆差7450亿美元。这个窟窿如此之大,如何填上呢?谁来堵塞这个大洞?这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最大的逆差国,而德国是最大的顺差国。美德贸易不平衡集中显示出发达国家间的潜在的贸易矛盾与冲突。

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高速增长,2005年贸易出口3.4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出口34%,比上年增长22%,分别高出日本、欧盟和北美17、14和1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出口增长20%、巴西出口增长23%、印度出口增长19%、俄罗斯出口增长34%。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高速增长,因而出现了大量顺差,2 0 0 5年达4190亿美元。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为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顺差1180亿美元。2006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并未减弱。即使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同发达国家的尤其美国的贸易逆差(2006年8830亿美元)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二者之间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贸易失衡。

中美之间也存在着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以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计算,中方的顺差,近几年急速增加,2000年还只有298亿美元,而2005年则突破1千亿美元,达1142亿美元。2006年更创1442亿美元新高。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必将产生多重影响,也应受到关注。

放眼全球看,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部顺差之和仍然不能弥补美国一国的贸易逆差。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瑟夫·施蒂格列茨曾指出,“美国贸易逆差是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他还写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春天的会议被誉为一个突破,官员得到‘监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全球动荡的贸易失衡的新授权。新使命对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身的合法性都非常重要。但是,它能胜任这项工作吗?”3换言之,IMF敢不敢剑指元凶?

二、国际贸易失衡的基本原因

全球国际贸易失衡首先是由美国的三大经济政策,即赤字财政政策、高消费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造成的。在美国,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是孪生兄弟,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父子关系。财政赤字必然导致贸易逆差,且随着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而贸易逆差日益攀高。198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为762亿美元,占GDP的1.94%,与此相适应,贸易逆差仅314.1亿美元。而到2005年,财政赤字高达4992亿美元,占GDP的4%,因而贸易逆差也创新高,达8284亿美元。一般地说,贸易赤字通常等于一国国内储蓄与投资的差额。所以,贸易赤字要么源于投资过度增加,要么源于储蓄严重不足。美国既有前者,更有后者,两驾马车拉动贸易赤字急速膨胀,甚至狂飙。在美国,不仅政府靠双赤字度日,而且家庭也靠借债消费。美国居民家庭储蓄率极低,难以支撑高消费,于是靠借债过日。美国的家庭债务截止2005年第3季度已达11.4万亿美元4。由于进口大大超过出口,美国每天必须从比较穷的国家(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借债20亿美元,以弥补巨额贸易逆差。还必须指出,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之所以出现,同它的以双重标准为基本特征的所谓出口管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从美国的产业结构看,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是它的优势,而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的产业则是它的劣势。这就决定了美国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可是,美国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这必然造成贸易失衡,尤其是中美贸易失衡。

从发展中国家考察,有三种情况影响国际贸易的失衡问题。其一、必要的外汇储备是预防和解决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近20多年来拉丁美洲和亚洲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都是首先从外汇短缺突破的,而最终又是靠外力注入外汇解决的。惨痛的教训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明白,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外贸)增加外汇储备,以备不测风云。因此,这些国家都力求出口大于进口,使外汇增加。这当然会影响贸易的平衡。其二、以贸易盈余作为投资和增长的引擎。许多发展中国家曾经希望引进大量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但这种愿望并没有兑现。于是,不得已转向自力更生,依靠本国的贸易盈余来积累资金。这就迫使出口多进口少而形成贸易不平衡。其三、产业转移导致的赤字或盈余的转移。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不少发展中国家尤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此,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欧美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保持贸易盈余。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美国和亚洲“四小龙”又把一些产业转移至中国大陆,并随之也把贸易盈余转移至中国。这是形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尽管从表面上看,造成全球贸易失衡的原因众多,甚至千奇百怪,然而,从根本上研究与观察,不难发现,它是由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造成的。由于科技、经济、社会以及自然资源等诸多原因,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不等。原来一些后进的国家赶上来了,相反,原来先进的国家有的又落后了。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头号强国,而德国和日本由于战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时也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而今天呢!时间虽然仅仅过了半个世纪,但德国和日本强大了,成为二、三号强国。中国也今非昔比,受世人瞩目。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大步登上世界舞台,经济正在腾飞。这样,世界市场的竞争规律必然冲破旧的经济秩序和贸易关系,再形成新的秩序和关系。永远不会停滞在一点上。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在磨擦、矛盾与斗争中前进。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三、解决国际贸易失衡的主要对策

既然贸易失衡的原因复杂多样,所以解决的办法不能仅限一种。只有多边努力,才能较好地妥善解决之,以避免引发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在这里着重谈一谈美、德、中、日四大贸易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美国应采取的政策

如上所述,全球国际贸易失衡的基本原因是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因此,降低美国贸易逆差首要可行的办法是减少财政赤字。美国的财政赤字是如何出现的?归纳起来,不外这样几条途经:①减免税政策。布什政府推行的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赦免和税收减让,导致大批美国公司仅仅支付其名义税收的1/6,这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②庞大的伊拉克战争经费。白宫经济学家拉里·林德赛在指出伊拉克战争耗资2000亿美元(这一数字是当时官方数字的2倍)之后,随即被迫辞职。然而,他估计的数字事实上仍然偏低。有人指出,伊拉克战争耗资接近2500亿美元,并以每月50亿美元的速度上升。最近,有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截止到2007年6月伊拉克战争耗资已超过5000亿美元。战争造成的死亡、伤残的美国士兵的抚恤费和医疗保险费,以及招募新兵、补充兵力的费用,也高达数十亿美元;③医疗保险支出远大于预期。布什政府推出的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药费开支远远高于预期。社会保障私有化将使未来20年财政赤字增加2.5万至3万亿美元;④大量农业补贴。美国的农业补贴是全球最多的,是神秘的大黑洞(估计约2500多亿美元),也是W T O“多哈议程”谈判中争议颇多的难题。更是美国政府财政的沉重包袱。总之,美国政府推行的“降低税收和增加支出”的赤字财政政策已是一种捉襟见肘的极高风险的政策。再加之孪生的巨额贸易赤字,构成了一种冒险的经济战略,这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危害极大,必须尽快停止!改弦更张。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奥尔特曼指出,美国政府所有预期偿还的债务和可能的收入之间存在60万亿美元的差距。这差不多是美国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或者是按照现行税率的数十年税收收入的总和。另外,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科特里科夫指出,美国或许已经破产了,或许正试图重组债务。他预期,如果不能成功,那么世界上将出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呆账5。目前,美国在双赤字的困境中,企望借助于美元贬值寻找一条出路,这也是不行的,不能采取的政策。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决定了美元汇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它大幅度贬值可能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以及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美元贬值只有利于出口,却不利于进口。如果美国进口放慢,将减弱它对经济的引擎作用,大幅度贬值对金融市场以至全球经济都可能产生动荡甚至危机。因而,贬值是下策。笔者认为,美国的高消费、高福利政策已走到尽头。必须转向另一种政策,抑制高消费、压缩过多的开支,鼓励储蓄,稳住币值。这可能是美国的上策,也是全球的福音。当然,也要预防美国采取下策。

(二)德国和日本应采取的政策

近50多年来,德国和日本不仅从凋蔽的经济中复苏起来,而且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与美国并称世界三大强雄。目前,这两个大国拥有巨大的对外盈余,竞争地位日趋上升,开始向美国的竞争优势发起挑战。可是,与美国的国内需求过旺相反,德国和日本的国内需求都是萎靡不振。在这种格局下,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消除国际贸易严重失衡,在美国大力抑制国内需求尤其过旺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而德日两国则相反,应着重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此外,由于德国、日本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也相当雄厚,所以日元和欧元都面临升值的趋向。这样的趋向有可能促使美元进一步贬值。而这种贬值既不利于美国的贸易平衡,更不利于全球贸易平衡。因此,如何协调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货币之间的关系也是解决全球贸易失衡的重要对策之一。有关的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召开国际会议认真研讨这个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中国应采取的政策

中国自1994年后一直保持着顺差,且顺差规模呈上升趋势,2006年达1770亿美元。这种贸易不平衡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因此,应采取内外两类不同的政策加以解决。

在外因方面,主要是美国对华的三大政策,即出口管制政策,武器禁运政策和非市经济地位政策造成的。中国的外贸顺差,其实仅仅是对美国的顺差。中国的顺差1995年为167亿美元,其中对美顺差74.9亿美元,占45%;2000年为297.4亿美元,其中对美顺差241.1亿美元,占81%;2005年为1020亿美元,而对美顺差竟然达1141.7亿美元,超过总体顺差121.7亿美元(1141.7-1020)。这就是说,中国除对美保持顺差外,对其他所有贸易伙伴来说,总体上还处于逆差境地。由此可知,所谓解决中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说穿了,就是解决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由美国实施的上述三大政策造成的。如果美国取消对华实施的那些歧视性政策,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将迎刃而解。

在内因方面,主要是三个低政策,即人力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的基础之上催生的人民币币值低造成的。中国的外贸顺差不能反映出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很强。如果改“四低”为“四高”政策,中国的贸易顺差将立即消失。当然,这样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肯定行不通。至少要分两步:先解决前三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治理环境;然后,再使人民币逐步升值。这样将有助于协调国内外的利益关系。汇率是货币的价格,是一切商品的总价格。当前,中国应尽快解决劳动力价格过低、资源价格过低、环境价格过低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以上三个价格过低问题,才能露出人民币币值的真面目,以平息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贸易顺差等问题的争吵,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平衡。

四、贸易失衡与中国的汇率问题

美国的某些国会议员特别关注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他们把中国的贸易顺差或美国的逆差原因归罪于中国政府操纵汇率,故意压低汇率,并要求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使人民币大幅升值,否则,将用高关税等手段对中国进行制裁。对此,有必要回敬他们几句,以正视听!

(一)中国汇率制度的形成

当今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汇率制度。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资料可知,目前真正市场化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仅限于少数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国家实施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和有管理有控制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不能随意褒贬哪一种!

面对上述各种类型的汇率制度,我国应选择哪一种呢?当然选择最好的一种。可是,何者最佳?以上各种各样的汇率制度,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都是最好的。没有任何一种,适合所有国家。有的说,美国的市场化汇率制度最好,我们既然实行市场经济那就应当毫无疑问地选择美国型的市场化汇率制度。按这种逻辑定式,全球只要一种美式的汇率制度也就够了。因为市场经济遍布全球,除朝鲜、老挝等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看来,评价汇率制度是与非的标准,选择汇率制度的依据,不能仅限于市场经济,还要考虑到国家大小,经济水平高低,经济规模大小,经济制度类型,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与控制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主权让度程度等众多因素。评价汇率制度好不好的标准,不是人们的主观好恶,而是客观生产力。凡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者,都是先进的汇率制度;反之,则是落后的制度。依据这样的生产力标准,我国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汇率制度。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中国国情出发,自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行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制度实行了十一年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和稳定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当然,也显现出过分僵硬,缺乏必要的弹性。这主要表现在,仅仅钉住单一美元,且浮动幅度甚小。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决定对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发布公告称;“一、自2005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三、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l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这次改革的主要之点是将以往的盯住单一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披露;这个篮子里的主要币种是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其他一般货币有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等国家的货币。一篮子货币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主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①以着重考虑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权重作为篮子货币选取及权重确定的基础;②适当考虑外债来源的币种结构;③适当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④适当考虑经常项目中一些无偿转移类项目的收支。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汇率制度的改革是成功的,不论对我国的经济,还是对主要伙伴的经济,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汇集整理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成功解决了汇率制度问题之后,应更多地关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有侧重点。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国政府已经做好了并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自主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原则

货币及其汇率形成是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象征。在这方面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独立自主权,绝不能允许他人指手划脚。近几年来某些国家的少数政客出于政治目的不时发出干预人民币汇率的噪音,进行威胁和讹诈,给我国施加压力。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他们鼓动人民币贬值,企图借机搅乱刚刚回归的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的经济,对金融危机火上浇油。对此,中国政府坚决顶住了,再三声明,人民币不贬值。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好评。光阴荏苒,时间没过几年,美国的财长及其帮腔的一些政客又换了腔调,逼迫人民币不是贬值而是升值。否则以27.5%的高关税进行制裁和惩罚。他们编造天方夜谭式的神话,说什么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人民币币值低造成的。试问,美国既然是贸易自由的榜样,为什么不准中国购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和军火?如果允许中国购买美国的卫星、航空母舰和B52战略轰炸机,那么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将立即消失!美国在华的大型企业(既有像摩托罗拉大型生产加工型企业,也有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流通企业)中国向美国的“出口”规模是十分惊人的,它们赚的钱能归中国人吗?它们造成的所谓“逆差”能由中国负责吗?目前美国的综合国力至少是中国的十倍,人均财富至少是中国的50倍,并且握有美元在全球的发行权和控制权,有最强大的金融业。在经济力量和货币力量如此悬殊的条件下,谁能操纵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呢!难道不是强者而是弱者吗?

汇率的形成不仅要有自立性,还必须有渐进性。汇率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它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渐成熟和完善。放眼世界看,由于当代以人均GDP多少美元这个标准衡量现代化水平,创建现代化国家就有三条路可走,三种方式可采取。其一、实体经济道路和方式:其二、虚拟经济道路和方式:其三、以上两种的混合或融合。所谓虚拟经济道路和方式,是指通过本国货币升值而达到现代化标准。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而论,如果1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中国的GDP规模立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2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中国的GDP规模立即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上的2号经济大国。这就表明,通过汇率这个戏法,可以提升国家的形象与地位。但是这种游戏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一夜暴富,亦会一夜致穷。拉丁美洲的个别国家有过这样暴富与暴穷的经历。我国也有个别人曾幻想这样的致富路,大力鼓吹按所谓购买力平价计算,人民币已接近美元!中国决不能走上这种虚幻之路,应当老老实实发展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通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当然,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要壮大金融业。适应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速度和程度,渐进式地使人民币升值。日本的现代化之路,既突现了实体经济成功的经验,也暗藏着虚拟经济跌宕起伏的严重教训。日元兑换美元的汇率,从1970年的大约360日元兑换1美元上升至1990年的大约90日元兑换1美元,20年间日元升值3倍。这样,按美元计算,通过日元升值,日本的综合国力增长3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场协议”的压力而升值过快,金融泡沫严重,又使日本经济停滞10多年,至今刚刚复苏。中国应当吸取这种教训,力争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而导致的弯路。有的同志对人民币汇率缓慢上升觉得不过瘾,企望一步到位,来一次大的调整。这是不现实的。目前如果用足了政策允许的每个交易日±3‰的波动幅度,那么10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即可升贬3%。这样的速度相当可观了,不必操之过急过快。

我国的经济已经深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200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已超过1.7万亿美元。截止2006年底,引进外资累计达8827亿美元,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外债3230亿美元,仅购买美国政府和企业的债券也有5000亿美元。这些巨额的数字表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关系着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影响着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切不可轻举妄动,而要三思而后行。行动时,一定要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置于可控之内。一旦失去可控性,必定发生灾难。只要我们坚持汇率问题上的自立性和渐进性,就一定可以达到可控性。

2、加强外汇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①完善做市商制度,进一步改革外汇交易方式

改革前,我国银行间的外汇市场是有形市场。交易方式采取“集中竟价,撮合成交”。从2005年5月18日起,在8种外币交易中试行做市商制度。2005年8月8日首先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推开做市商制度,允许银行自主选择竞价。2006年1月3日又在即期外汇交易中推行做市商制度,引入场外交易方式。这样,基本上完成了外汇交易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的过渡,询价交易方式在银行间全面推开。但这仅仅是开始,还要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目前,做市商的各个商业银行是清一色的卖家,而人民银行则是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买家。这样,均衡汇率难以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可允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询价自立买卖一定量的外汇,对做市商的报价实施一定的约束,逐步改变中国人民银行被动买入的局面。

②完善基准汇率的生成方式

2005年7月1日改革前,根据前一个交易日的所有外汇交易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并公布基准汇率:改革时,基准汇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调整,根据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来确定;改革后,2006年1月3日又把基准汇率的计算改为:根据当日开市之初,所有做市商的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而确定。经过上述三步改革,虽然规避了操纵汇率的问题,但又引出了银行如何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问题。人民银行应尽量减少被动入市干预,转向货币操作、掉期业务以及放宽银行外汇头寸限制等。

3、积极稳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进一步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①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我国走向世界时实际上是个跛足者,外贸(商品输出)这条腿长而外向投资(资本输出)这条腿短。当前急需协调二者,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鼓励企业走出去,适当放松用汇限制,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②加强外汇管理,适度开放资本账户

投机性资本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破坏性。要堵住各种非法资本流动的邪道,必须加强外汇管理。对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真伪、贸易融资、境外公司的关联交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进行严格审核。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宽进严出的资本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甚至造成外汇供求失衡,迫切要求加以改革,力争实现跨境资本的双向对称流动。因此,要适当放宽资本流出管制。

以上的分析和评论,美国的一些议员可能不爱听,他们更关注人民币升值,以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或美国的逆差问题。事实证明,汇率与外贸进出口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汇率并不是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上述美国的三项国内政策以及三项对华政策造成的。仅汇率而言,从2005年7月1日至2007年10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从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升值到7.4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大约升值10%。可惜,中国的贸易顺差尤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增加。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2005年1142亿美元,2006年1442亿美元,2007年将再创新高,肯定超过1800亿美元,有可能接近2000亿美元,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数字表明,议员们开出的药方并不灵。还是让我们一起另寻妙计吧!

参考文献

[1] 这9个发达国家的进口额占全球的49.0%,出口额占全球的45.2%。

[2]《美国贸易逆差何处去》一文称,2006年美国贸易赤字为8178 .9亿美元。(《国际商报》2007年4月5日)

[3] 约瑟夫·斯蒂格列茨:《全球贸易的灾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把予头指向元凶吗?》,载新加坡《海峡时报》2006年5月20日。

[4] 见《参考消息》2006年1月30日的报道。

上一篇:粮食安全农业经济下一篇:设计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