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的作用范文

2024-05-14

结合的作用范文(精选12篇)

结合的作用 第1篇

一、多媒体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意义。

可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 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来自于教师本身, 可以说, 教师的音乐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搜索大量音乐新信息的平台, 学生可以依托网络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

在音乐教学中, 有些课程, 如音乐创编课、视唱练耳课等, 一直以来, 教学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 原因是教学条件的限制, 如音乐创编课的关键是学生必须听到自己创作的作品的音响效果才有可能较准确地发现作品的缺点, 加以改正、吸收, 从而积累经验, 提高创编水准。随着MIDI等现代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首作品以前需多名乐手协作才能完成音乐演奏, 而现在一个人就可以通过电脑音乐软件完成, 并且修改起来非常方便,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编能力, 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原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音乐创编经验。

二、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 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对事物一旦产生好奇心, 就会感兴趣, 学生主要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 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设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 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 同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三、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达到音乐教学目的。

在上学生较为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课时, 我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 既然想利用多媒体, 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并且将现代化教学设备, 如卡座、音响、投影仪、放像机、影碟机等外围设备有机结合起来, 为教学服务。然后, 按常规教学方式查阅大量资料, 准确掌握乐曲的音乐背景, 如乐曲的创作根源、故事发生的年代、隐含的意义、想要反映的历史问题等, 都要清晰地罗列于脑海中, 并设法将音乐知识不失时机地穿插进乐曲的欣赏中。然后进行课件的准备工作, 这是一个工作量较大的项目。用一节课时间完成这一音乐内容的欣赏无疑是很紧张的, 播放乐曲的时间就有二十几分钟。因此需要教师课前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第一步是将需要板书的内容, 如作者简介、作品名称、作品体裁、故事梗概、曲式结构、乐曲的重点、难点和乐谱等输入计算机中, 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配以声音、画面。第二步是准备CD的故事片段。当学生欣赏到《梁祝》中英台抗婚部分时 , 我马上给学生播放故事片段。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理解乐曲要表达的内容, 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 旋律上行, 表现英台的抗婚不嫁, 同样播放故事片段, 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 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 真正了解乐曲表达的含义, 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授课声像并茂, 学生像看一部有解说词的电影, 不再是简单地听听旋律, 而是真正了解每一部分旋律表达的思想情感, 达到欣赏的真正目的, 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所以说, 音乐课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四、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结合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2篇

关键字:活动、理论、实践、认识。

正文:“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看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以上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一段材料,浅显易懂却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第一、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促进事物暴露本质,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学长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些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论区域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区域活动    传统文化    民間体育游戏运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全面实施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无论是从内容的产生、发展,还是成果的展示,都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突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脚印,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魂和根,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使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一、纸艺技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磨炼

剪纸是中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而且蕴含了深层的民族社会心理。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有效开展幼儿剪纸教学的经验,教师将剪纸技巧化成幼儿能看懂的形象化图示张贴在区域活动场所,使幼儿可以按照图示的步骤完成剪纸作品。

二、刺绣艺术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弘扬

刺绣艺术同样是我园的文化瑰宝之一。为了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刺绣活动,教师们带领幼儿参观“绣庄”,观赏绣娘们的绣艺,让幼儿在直接感受中萌发对刺绣活动的兴趣。一所学校的办园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多年的积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传承创新、多元融合”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项目,为民族传承和幼儿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传统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有效方法。历经千百年传承和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有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功能,还有开发幼儿智力,完善幼儿人格,陶冶幼儿情操,丰富幼儿生活的作用。我院多年来一直探索和研究运动民间体育游戏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在这一项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1.民间体育游戏是现代幼儿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不仅蕴含丰富的朴素运动智慧,而且因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随意性与娱乐性,能够弥补现代体育游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带来的不足,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使运动区域活动焕发出强劲的教育效能。

2.民间体育游戏可以丰富区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单人可玩的游戏,如跳绳,踩高跷,滚铁环,打陀螺等,又有集体可玩的活动如抖空竹,打翻板等,还有两人和多人一起的游戏,如跳房子,跳竹竿,拔河,老鹰捉小鸡,挤旮旯等;既有角力、投射、竞技等动作型的游戏,又有技巧型和智力型活动;既有带器械和装备的游戏,又有徒手可行的活动。游戏的品种和项目尽可按兴趣、爱好及地点、环境、季节、气候、人数等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和开展。

3.民间体育游戏可以增强区域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民间体育游戏历经千百年而不衰,趣味性是不容置疑的。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和其他游戏比较,它不是单纯的动作模仿和重复练习,遵守固定不变的规则的体育游戏,孩子们可根据自愿自己制定和改变规则,使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很多人直到老年仍对儿时参与的民间体育游戏津津乐道。

4.民间体育游戏可以优化区域活动的目标和效能。运动区域活动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心智发展。民间体育游戏有鲜明的竞争性和运动性,竞争性是民间体育游戏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民间体育游戏中专门有一个竞技游戏,这是力量、反应力的一种体现。和其他体育游戏比较,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安全、轻松、活泼的良好环境,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耐挫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动”即肢体运动,是民间体育游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这个“动”主要是使幼儿的身体至大肌肉群及身体各个关节充分地运动起来,增强了体质,发展了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敏捷性。很多民间体育游戏是对社会活动的模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扮演着社会角色,社会意识就会成熟和完善。

我们在实践中还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按照区域活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行融合创新,增强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感,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风采。

总之,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只要科学地、系统地继承和创新,就能有效地运用到区域活动中,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应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1,8(3):55-57.

[2]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8,28(1).

刍议体育与游戏结合教学方法的作用 第4篇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的重要性

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以及内容, 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体育游戏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并以此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我国的体育教育, 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而且体育教学, 在我国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只是被强迫性地安排了体育课程, 还经常被其他课程占据时间。学生虽然受到了体育教育, 但是在社会的影响下, 对于体育的兴趣十分的淡薄, 体育价值观更是几乎不存在。其主要原因还是对于体育教育的不重视, 造成了学生对体育的心理需求很低, 对于体育的兴趣也是非常的低。要想改观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拉近学生与体育教学的距离, 这已经成为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高中体育教学中, 游戏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这种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特性

1. 思想性

高中体育教学在进行游戏教学的时候, 体育教师要根据游戏的运作特征, 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寓教于乐。并且, 在游戏教学之前, 要对学生讲清游戏进行的内容、规则、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等, 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 让学生理解游戏, 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来。在结束以后, 教师还要对游戏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点评, 并且及时地进行表扬或者鼓励, 让学生深刻记忆体育教学中的游戏过程, 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2. 竞赛性

在体育课上利用游戏进行体育竞赛的训练活动, 有着很强的竞赛性和对抗性, 对于学生的优秀品质的培养有着很好的影响, 尤其是在校内组织的各班集体之间的竞赛更为明显, 对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广泛性

游戏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 利用不同的方法实现一些具体的教学目标, 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品质、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4. 兴趣性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内容变化很多,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避免出现厌倦情绪, 对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方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1. 游戏的选择要适当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的时候, 要注意所选择的游戏是否与教学计划相呼应, 游戏教学方式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 要考虑内容的多样性以及针对学生不同素质的提高。准备活动要选择一般性身体发展的游戏进行, 如拉网捞鱼等;辅助性的练习要与基本教材相互配合, 如对面接力跑等;作为主要教学训练手段的游戏就要选择一些相对应的、有一定限制性的游戏进行, 如窄跑道的跑步比赛游戏等, 这样可以减弱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些紧张情绪, 也可以选用一些诱导性或者具有转移性的练习参与到游戏当中;要选择一些可以让学生大脑皮层出现高度集中的兴奋性的游戏,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以教学训练为目的的游戏当中;让学生调节情绪, 恢复体力的一些放松性游戏也是必不可少的, 游戏的选择可以提高教学任务与训练任务的完成度,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提高参与者的意志,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思想教育。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性别、训练水平、身体素质, 等等, 还要注意游戏人数的控制以及场地和器材以及时间, 等等。对于游戏的组织方式要尽量的简单,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效果。

2. 游戏的准备工作要到位

在游戏进行之前, 要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准备工作,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游戏的场地要合理的选择, 避免因为游戏出现的伤害, 场地的大小也要始终, 另外, 游戏所用器材等都要与游戏的内容以及参与游戏的学生的水平和人数相符合。还有, 教师在游戏开始前要对游戏进行讲解, 游戏内容以及规则的讲解要简明扼要, 并且让所有参与者都能明白, 要让学生都能清楚游戏的过程以及方法, 同时, 还要注意对参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自然常识普及以及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3. 游戏的引导和管理

一般的体育教学游戏时间都比较短, 所以在游戏时, 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及管理工作, 为游戏参与者分队, 并确定各个队伍的队长或者引导人, 这样可以让游戏在进行时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分队的时候, 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性别以及健康状况平均分配, 尽量平衡更各队之间的实力。游戏要在老师预先制定的信号发出后开始, 在游戏进行中, 教师要注意正在进行游戏的学生动态, 及时地补充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确保游戏与教学目的相吻合, 还要及时提醒学生遵守规则, 对于裁判员, 教师要给予尊重, 对于违反规定的要及时制止, 并进行必要的教育。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游戏的活动量, 在运动负荷过大或者是不足的时候, 要及时地对游戏进行调整。教师要保证游戏的全程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出现紧急状况要及时地进行处理。比如, 学生在游戏当中受伤, 教师应及时的停止游戏, 并进行救治, 严重时要尽快送往医院。

四、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体育游戏教学方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做好各种游戏的准备工作, 并在游戏中结合相应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游戏中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兴趣,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相玉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0, (41) .

[2]赵树春.初中体育课堂中游戏教学的有效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6) .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第5篇

2014-7-30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李小荣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创设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书本知识,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是指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通过现代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改变了过去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由教师的主讲转化为学生来解答问题的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快乐学习,有效掌握。

在教学中,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反复推敲,不断修改。当然,每一位老师的精力和知识面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整个小组或一个年级同科目的老师集中起来,一起来讨论,共同来设计,做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谐融洽的氛围更好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博采众长,开阔思路去备文本、备教法、备学生。只有把这一准备工作做好了,教师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

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合作而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如果没有学生的学的配合,将成为一种缺乏“生气”的教学;学生的学,如果没有教师教的指导,将变为单纯的自学,学习难免走弯路。教学双方要合作得好,一方面,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上给学生留有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是非曲直问题上积极疏导,而不采用“压服”的方法,注重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双边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向师性”的特点及求知渴望,积极改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教师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能起多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如何。学生的OF 3

2014-7-30

积极主动性是学习时的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认知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意志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在于这些积极因素的参与学习。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充耳不闻,这讲就等于零;教师布置阅读,学生置之不理;这阅读方法也就失灵。另外,很多操作性的练习、思考,都需要学生的实践,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环节都是不能完成的。总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学生的“学”是核心,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体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而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发挥好真正的主导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学习也必然进入了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角色出现,知识、智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肯定与教师巧妙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分不开。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主要的是,学生的”学”是教师不能替代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地实现都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矜于师道尊严,要及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巧妙的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而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学而不强迫学生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启发学生,教师应注重把握教学时机,积极开启学生的未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具体做法是,当学生有求懂的欲望而又弄不懂时,教师可通过置疑、对比等手段进行引导;当学生有说的愿望而又说不出或怕说不好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打比方等手段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开启知识大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知识的意义,教师主要的功能是起“搭架”和“抛锚”作用。曙光中学实行的“教学十环节”就很好地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问题的方式引领整个课堂,老师尽可能少说,大胆提问,积极引导;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使学生主动积极回答问题,当所有问题解决完时,整个课程也就讲解完了。让学生感觉像在丛林中探险一样,生动而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所有的知识。

OF 3

2014-7-30

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学生要积极地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教师要全心全意地教好学生。教师主动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握方向,因势利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获得发展而不费时费力。

结合的作用 第6篇

一、乡土史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得以进一步优化。中学历史课程大多关注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及各民族的历史差异变化,因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与亲切感。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把历史课程知识点与乡土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就能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历史“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内容时,兼谈了江西省万年县的稻作文化。教科书中记载着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这里说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在距今7000年前后已会烧制陶器,使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据《万年县志》(2000年版)记载,1993年9月和1995年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的考古队,对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经发掘发现,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水稻植硅石标本具有栽培稻的特征,说明当时先民在采集野生稻的同时也在人工种植水稻。这使世界栽培水稻历史向前推进了4000~5000年,从而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发源地之一。另外,在发掘中还发现,有距今1.5万~2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夹粗砂陶片,此陶片胎体厚重,内夹粗砂烧制而成,为中国已知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现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第一馆。讲授这些内容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心潮澎湃,并纷纷发言,自今至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国家振兴、为家乡发展多做新的创造与贡献。由此可见,乡土史料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为进而形成历史概念作了铺垫。

二、乡土史料有利于加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历史告知人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励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止的光辉旗帜。不难发现,爱国主义是有具体内容的,应该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起点。相反,一个人如果对家乡不了解,甚至漠不关心,就谈不上怀有对国家乃至人类的爱心与责任。乡土史料是中国大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乡土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乡土史料蕴涵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把地方历史事件与人物融入课堂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恰当穿插一些万年县的近现代发展史及人物等。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这里创建了中共万年特别支部,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和国民革命,成为江西省31个最早有共产党组织的县份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革命领袖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下,开展了更加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全县参加革命的群众达11.6万人,其中1万余名万年籍红军指战员,先后参加方志敏领导的抗日先遣队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直至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4800余名,对闽浙赣苏区的创建和中央苏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江西省33个全红县之一。这里,有被孙中山称之为“中华猛士”的反清斗士周道万,方志敏、方志纯等称赞为“人民功臣”的胡完生、黄士彪、方桂荣、叶际平等著名英烈,及开国将军黄玉庭等等。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历史与人物,爱国主义和本土意识的教育自然而然地沁入心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境界,从而树立起爱我中华、兴我家乡的崇高理想。

三、乡土史料也有利于巩固课程知识,提升学史能力

“新的历史课标”要求每位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切实改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逐渐克服“难、繁、偏”等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如果能把学生有亲切感的乡土史料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而去探索、联想,将有利于广大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加深理解和识记。笔者在前面举例中说过,早在1.2万年前,万年仙人洞先民培种出世界上第一棵水稻,将世界水稻栽培历史推前了5千年;与此同时,仙人洞人已开始使用陶器烧饭,从而点燃了陶瓷文明的火焰。稻作农业的起源、陶器的烧制与使用,可使广大学生联想到人类文明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

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如果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适当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乡土史料,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地方史料为辅,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搜集身边的历史信息,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史能力。如利用节假日时间,布置学生访问家乡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情况,人们为什么会积极参加红军,为什么会不畏强暴,坚持武装斗争8年红旗不倒等等。这些有效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本中历史知识与内容的理解、把握,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自我感知与认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乡土史料与义务教材须做到有机结合

中学历史课必须以义务教材为本,以新课标为纲,乡土史料只是教科书的补充,因此,每位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乡土史料与义务教材要做好有机结合,其方法可采用分散随堂讲授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进行之。

分散随堂讲授应把握几点要求:一是穿插的内容在时间上、空间上须与义务教材的有关内容相吻合;二是选用的史料要有助于义务教材相关内容的阐述,不可牵强附会;三是切忌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影响义务教材的教学;四是在时间搭配上,不可挤占义务教材的教学进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是有计划适时地利用课外活动或节假日,参观访问当地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紀念圣地等场所,让学生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也可开展一些乡土史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和历史故事会等等。

总而言之,乡土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补充,适当地运用之,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本地区乡土历史的了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相互学习与协作的精神,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此外,亦有利于学生在纵观各地区、各民族乡土史的同时,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职业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陈海燕

浅议多媒体演示与板书结合的作用 第7篇

一、动静结合,激发兴趣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深刻指出:“少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多媒体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还可以再现事件发展的过程,而鲜艳、新奇、逼真、动感强的画面形式更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多媒体课件突出了“动”的效果,产生了“动”的“灵魂”,可还是需要一些“静”的思考,那就需要凝固的板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大量图片, 展示出等腰三角形的实际应用。生动、形象、逼真的图片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跃然屏上。然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同时,还获得了视觉的享受、美的欣赏与熏陶,更重要的是激发起了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强烈兴趣。

二、灵活应用,画龙点睛

顾名思义,就是以多媒体为主辅助数学教学,再借助板书画龙点睛。但这也不是指两者的应用非要实现对称与均衡或者缺一不可, 而是要视课堂教学的情况具体分析,进行灵活调整。这样才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例如,教学“位置与坐标”一节时,先使用课件,在每个课桌右上角写了一些阿拉伯数字, 模拟小电影院,课前让学生都拿着自制的电影票找座位,他们都十分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在学生学习了“数对”,确定位置的同时,身临其境,进一步巩固了这节课的重点———会用“数对”确定位置。这时,教师再板书“数对”,利用板书凝固的持久性,使学生对“数对”产生深刻的印象。

三、注重实用,合理板书

这里的实用指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要求制作的课件少而精,凸显一节课的重、难点。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注重了课件的形式与数量,只注意是否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忽视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导致学生在上课时只顾着看热闹,忘记了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教学重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对教材再加工,突出课件的实用性才是最有效的。板书时注意合理安排主、副板书。很多教师是讲到哪写到哪,或边写边擦,没有任何设计。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多媒体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手段的独特优势, 同时还要适时选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数形结合思想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作用 第8篇

传统的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单一, 内容也相对枯燥, 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单向的接受灌输, 并不能很好的达成教学目的。针对这一现状, 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 可以有效的改变这种情况使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可以将很多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化展现出来。所以, 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有了很重大的教学意义。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数学教学思维较肤浅。

传统教学思想中, 高中数学知识教学学生如何做题。这种教学思维使得学生只会机械的做题而不能较好地使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不仅探索能力较弱, 抽象思维也很弱, 遇到比较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

(二) 学生数学思维差异大。

初中阶段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 导致了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思维特点自然也大不相同。传统的全面覆盖笼统传输不仅对此不利, 而且会使得思维能力差距更大。

(三)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经过大量题目练习后, 学生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维定势。这种定势思维会使得更片面的相信自身经验而漠视一些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思维僵化的局面, 影响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形结合的概念及原则

数学中最古老且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就是数和形, 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转化可正可逆, 具有一定的循环性和连续性。数和形之间的这种联系被称之为数形结合。利用数和形这种对应的内在联系, 数形结合法在数学教学的具体应用, 又可以被分为两种, 即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利用数形结合, 可以在遇到较为困难复杂的问题时, 更快的抓住解题重点理清解题思路,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以几何图形和抽象数量为例, 数形结合法可以将抽象复杂问题迅速实际简化,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其本质。因此, 我们可以将数形结合法概述为, 利用数形关系以数解形或以形助数的数学教学新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具有以下两大原则:

(一) 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即利用数形直观分析几何图形时, 须要兼顾对抽象代数的分析。代数的逻辑性和精准性极强, 可以突破几何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概念约束, 双向分析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数形结合法的教学优势。

(二) 等价性原则。

等价性原则体现的是数形正转、逆转的对应性特点, 即代数和几何在进行转化时, 其内在关系须是等价对应的。在实现第一次转化后, 得出的结果是可以完全还原转化的。然而实际绘制图形时, 必然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误, 这是人工制图很难避免的, 但却很容易干扰解题的最终结果。使用数形结合开展教学时, 须要注意这一点。

四、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作用

(一) 有利于引导学生衔接和过渡知识。

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相比初中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而且所学内容也更为抽象, 数学概念也更难理解。高中数学的学习目标更强调对数学思想和图形构建能力的培养。因此, 如何做好初中、高中学识的有效衔接过渡就变得十分重要。老师须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 再活用数形结合法将高中的数学知识拆解分析, 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维对自己已学知识进行整理整合, 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有效过渡和衔接, 为高中数学打好学习基础。

(二) 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

数形结合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应用, 不仅可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还可以将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理念转化成直观有趣的图形,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形式较为明显, 学生较难自己理解或掌握这部分知识, 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做题时屡做屡错, 引发厌学情绪。以解析几何为例, 这部分的基本学习思路就是数形结合, 将几何拆解为点、线、面三部分, 逐一分析它们的性质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使抽象三维图形转化为简单的代数关系式。

(三) 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数学思维意识。

高中数学的教学最终目标之一, 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利用数形结合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及时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维构建,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内在关联对应起来, 进一步认知数学的巨大应用作用, 完善个人抽象思维和建构能力的发展。此外, 数形转化很大程度上, 是将抽象问题进行简单化和具现化, 这也为学生辩证思维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培育基础。

五、结语

纵观全文, 我们可以发现,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存在较明显的缺陷甚至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针对这一现实, 老师和学校须要及时扭转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数形结合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并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摘要:近年来教学改革不断进一步深入, 新课标下的教学标准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各地各校日渐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理念是真正适应教学实情的指导思想。在高中数学的具体教学中, 老师也开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 将单一知识传输转变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思维。高中数学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数和形, 合理利用数形结合方式培育学生的数学思想, 也成为一大显著趋势。本文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切入点, 阐述了数形结合的相关基本内容, 并分析了利用数形结合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形结合,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英.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 (13) .

结合的作用 第9篇

一、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这两个部分往往有很强的辅助和依存的作用, 可以说是语文最主要的两个部分。只有拥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开展, 思想深度的挖掘。初中学生往往有表达自己欲望的愿望, 而写作正是一个非常实际且有效的方式。只要学生掌握了语文阅读的技巧, 就能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为抒发自己的情感铺垫了渠道,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阅读, 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情绪, 而当自己碰到类似的事情, 就能在写作中将这些情绪表达, 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宣泄。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其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也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升华, 学生可以灵活掌握自己的情绪, 利用更多的表达手法, 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手法更加成熟。

二、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

如今, 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选择, 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增加实践机会。

实践出真知, 只有经过大量实践的验证, 才能使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 并努力创造练习的机会, 诸如可以在进行完阅读讲解之后, 让学生仿写, 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进文章中, 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还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将两个部分巧妙地相嵌合。

2. 转变学习观念。

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 而教师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理解还比较落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 而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 这里欠缺了情感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情感学科, 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教师不能用成绩作为考核学生阅读、写作成绩的唯一依据, 而应该注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 只有将阅读当作兴趣, 把写作当作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3. 充分利用教材。

初中课本中所收录的文章往往都是质量比较高, 且有一定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学生掌握了这些就能够触类旁通对类似的内容有所了解,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材的作用, 对于教材中的名篇名句, 教师要深挖细讲, 争取将这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知识尽数使学生掌握。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为这些教材内容创设必要的情境, 只有使学生理解文学的美, 并使其具有欣赏这种美的能力, 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感同身受, 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避免平铺直叙, 照本宣科, 应该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课堂的讲授当中。如在对《谈骨气》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 教师就需要对于骨气的内涵进行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 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与当下的社会建立必要的联系, 更好地理解骨气的含义与文章的内涵。

4. 丰富课外知识。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样板化的写作模式, 学生往往会套用所谓的模型进行文学创作, 实际上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这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和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有很大的关系。基于此点, 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教师也鼓励学生读好书, 多读书, 但是现在的图书种类非常多, 学生对于小说的痴迷程度非常高, 对于一些名著的兴趣却不是很大, 为了更好地改善这样的状况, 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将心比心的, 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放到课堂上进行课外扩展, 并鼓励学生去读, 这样就能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知识面的扩展, 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刻, 这样就很好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总之, 阅读和写作在初中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水平的提高, 需要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这主要可以通过增加课堂实践、转变观念、利用教材、丰富课外知识等方法来促成, 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改变呆板的现状, 实现长远的发展。

摘要:阅读与写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 才能为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 而写作的练习又促进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 从而更好地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走上高效。

结合的作用 第10篇

1. 关注当今世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历史教师必须摈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感受, 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 认识现实生活, 在古今联系中继承优秀传统, 汲取精神营养, 弘扬民族精神, 这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知识兴趣盎然。教师应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把历史的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 让历史学科成为一门独具魅力的学科。

首先, 联系生活讲历史, 把历史问题生活化。历史来源于生活, 也应该回归于生活, 因此, 教师应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任何否定民族交流历史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例如, 在讲到明清时期政府与西藏关系时, 点出明朝政府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 清朝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 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雍正时派驻藏大臣等等, 用这些事实突出这样的一个观点:中央政府重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教师可用报纸等媒体以大量篇幅报道的西藏“3.14事件”, 让学生参与讨论:达赖势力为何打出分裂的旗号?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在幕后煽风点火?我们如何看待?这样不回避热点问题, 能让学生通过借鉴历史, 思考今天, 憧憬明天。

其次, 要注重历史教学与国际国内时事的结合。中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特别强的时期, 他们关注的事情范围比较广, 但是, 由于他们学习压力较大, 业余时间较少, 无暇透析现实生活中的深层问题, 这就为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空间。为此, 教师要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 及时将有关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例如, 在讲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 在剖析危机的原因中, 要突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那次经济危机是以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的股票暴跌为标志的。接着, 话题一转, 讲到现实生活中来:当今的物价上涨特别是油价上涨, 股票、基金暴跌,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中国是否因此引发经济危机?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在当今的形势下改革开放后强大起来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再次, 还应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 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在讲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这一内容时, 不仅强调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 点出各朝代的赋税制度, 然后顺势讲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 “三农”是历代政府重视的问题, 民生问题引起以人为本的当代政府的极大关注;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知道当今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哪些重大举措?学生会列举如:2006年起我国广大农村取消农业税, 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

从—定意义上说, 历史教学就是情境的教学, 丰富的情境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

2. 引入乡土史实, 能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历史课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德育功能。要想真正发挥这一功能, 仅靠课本内容是不够的, 应将本地的一些乡土史实融合在教学中。

例如, 提到台儿庄战役, 就不得不提到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李宗仁。李宗仁是桂系军阀的一个重要人物, 对他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 既指出其历史局限, 也肯定其历史功绩, 激发学生作为广西人的自豪感。而抗日战争中的昆仑关战役, 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乡土历史教材。通过讲述, 让学生对广西的抗战史实有更深的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有利于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将德育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能够充分发挥历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3. 联系生活实际,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历史教师在平日要注意发现和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及时与学生谈心,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对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去分析解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 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 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当然, 历史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 教师有时只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供学生们参考和课后研究即可。此外, 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结合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 学生兴趣 讨论与评价相结合 唯物主义历史观 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28-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就告诫我们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驱使人主动地求得知识,想尽办法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望,它是学习中最有效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知识的理解离不开良好的心境和极大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对力求接近事物或从事活动的有选择性的认识倾向。青少年的兴趣广泛、强烈的特点,是我们研究历史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以历史学科: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基本特点:抓住中学生的兴趣、好奇的心理,构思教学框架,制定教学方案,正确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开展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形成课堂认真学习历史,课间探究历史的学习风气,提高他们思想品德、性格气质,意志品质、心理素养等方面的修养,为他们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 立足教材,巧用资料 科学导入

导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导入模式,使学生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及时进入融洽的教学情境,把兴奋点思路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课时,我们引用经典故事导入,为学生引出思考题:“在黄巾起义的强大风暴面前,东汉地主政权慌忙动员所有地主武装进行镇压并加强地方长吏的权利,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政权逐渐走向瓦解。随之而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请学生思考回答自己了解的三国人物?学生兴趣盎然,兴趣浓厚,思维敏捷,争先恐后地回答,列举出三国的人物和特点。像张飞的豪猛,曹操的善战,刘备的礼贤下士、关羽的沉着练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赵云的果敢尽忠等等,把学生带入探究历史的课堂情境。解三国时期典型故事情节中军事之战谋计,三国的局部统一的割据等诸多情节的回想,对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为课堂教学拉开了序幕。

2 开展讨论和评价相结合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实行讨论和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要钻研教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纷繁的历史知识中挖掘内涵,寻找规律,构思教学方案。讨论式教学根据内容需要,引用古诗名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安排做到精讲多练,给学生留有广泛的讨论空间。教师课堂管理要辐射整个空间,不留死角,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存在的差异,为课堂总结阐述、答疑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积累参考依据。

2.1 讨论命题要凸显课文主题,设计要有艺术性

如:在三国课文的讨论命题:三国鼎立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在学生思考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利用办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代表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过程,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动力。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自我表现平台,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认真思考,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究历史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要概括阐述,讲解要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悦耳动听,富有感情色彩。教态自如,动姿完美,富有艺术魅力,充分发挥语言艺术与动姿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势必对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兴趣产生巨大的动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得入耳,入心,入脑,方能显出教师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教师的中心发言,使学生掌握:三国的出现是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在三个相对安定区域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国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而是军阀混战的结束,三国不是地方割据而是三个地方统一政权。三国的政治情况不是比东汉统一政权坏,而是比他好。三国之间互争雄长的政局使得当时出现了不少军事家和政治家,曹操、诸葛亮是其中卓越人物,他们适应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曹操的经济发展和诸葛亮的治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促進作用。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历史、评价历史,认识社会的能力。

2.2 发挥古诗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烘托作用

讨论与评价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课文的历史背景,查阅历史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名句引入课堂教学。古诗是史实的反映,它能很好再现活生生的历史画面,使学生感到有独特的课堂氛围。如在唐朝历史中可以引用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唐朝盛世时期繁荣景象的认识。在进行南朝教学时,可引用杜牡的《江南春》一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诗,多少楼台烟雨中。”帮助学生了解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广建寺院、劳民伤财史情。历史教学在古诗的烘托下,有助于学生对重要史实理解,有些诗歌还能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还能让学生享有良好的文学艺术享受。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古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 结语

讨论与评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讨论中吸取更多的正能量,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的能力,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淑娥,宋波.关于初中历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1.

[2]闫阳春.浅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146.

结合的作用 第12篇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办一个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的教育, 社会公平的根基在于教育的公平性, 而教育公平的关键点是机会的公平性,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一直党和各级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 更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和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 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因此, 探讨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视角, 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创新勤工助学的新途径, 拓宽勤工助学的思路、组织模式、活动实施等, 加强和改进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促进勤工助学的有效开展, 完善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发挥。促进工学结合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 实现资助与育人的融合, 真正实现学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方面的认识误区

目前许多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在“解困帮困”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然而“育人”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认识误区。

(一) 学生认识误区。绝大多数勤工助学学生可能仅仅在思想认识上认为勤工助学是缓解经济压力的一种手段, 他们认为勤工助学可以解决当前经济困难, 减轻家庭经济压力;然而对勤工助学的另外一个深层次“育人”功能认识不足, 这就直接导致他们不能以一个积极的姿态去参与进去, 造成工作动机和态度不够正面性, 忽略了勤工助学在心理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能力提升以及综合素养培养等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作为勤工助学的参与主体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 势必导致勤工助学两大功能只发挥其中之一———“资助”, 只从经济上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但是另外一个重要功能———“育人”则无法得到很好发挥。

(二) 高校认识误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高校负责勤工助学机构往往重视“资助”轻“育人”, 他们仅提供一些常规工作, 多偏于帮助学生“物质脱贫”, 缺乏促进学生的“精神解困”, 却很难将学生所有专业知识、个人能力提升和综合素养等相结合在一起, 缺少对学生人文关怀、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规划等的关注。正因为这种认识误区, 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往往不能有效得以发挥[1]。

(三) 社会认识误区。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 除了学生、高校等参与主体的配合外, 还需要社会大系统内各个小系统如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和社会舆论等的大力支持;否则就比较难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就目前很多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而言, 社会大小系统的支持力度不强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不够, 高校的勤工助学机构所推荐的各类岗位往往集中在校内, 从而导致勤工助学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学生的综合素养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探索

(一) 政策解读。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源头,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够广受欢迎和推崇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以培养职业素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实力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从我国近期颁布的一系列的政策就可以看出, 这种教育模式逐步深入人心。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 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将课堂教育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 所以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 基于工学结合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在勤工助学资助育人新模式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作为被前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称为两岸教育交流先行者的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以下称登云学院) 是一所由台湾官产学各界人士投资成立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学院自建校以来, 借鉴台湾技职人才培养模式经验, 致力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并于2010年在江苏省首创了“入学连通就业, 专业链接产业”的“工学结合专班”。登云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已经形成“一载体、两体系、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就是说学院和合作企业以“工学结合专班”为合作平台和载体, 通过基本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三个阶段, 将项目课程和核心课程两个课程体系与企业资源、学院资源相结合, 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把助困和育人结合起来, 实现服务与培养的统一、资助与育人的融合, 开创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新局面,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效地提升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把勤工助学更好地融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去[3]。

四、基于工学结合的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功能的对策

高校在工学结合视阈下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不断搭建勤工助学的新模式, 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 将学生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岗位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政府的导向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全新的“五位一体”勤工助学新模式,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家庭经济压力减轻、单位经济效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和政府导向成功的“多赢”局面。

(一) 学生主观融入。对于勤工助学的主要参与者而言, 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意识地对自我进行认识和改造, 摒弃“人穷志穷”的错误思想, 树立远大理想, 敢于担当,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学生要积极参与勤工助学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并积极主观地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与社会竞争。在工学结合一线工作实践中, 学生要真正实现自立自强, 分析自我的优劣势, 加强自我教育, 向社会学习, 完善自我, 培养实干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参与学生发挥主观积极性, 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才能够有效地得到发挥。

(二) 家长积极配合。家庭教育会对学生人格体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开展工学结合社会实践,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作为学生家长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实践, 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引导学生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摒弃缺乏责任感、骄傲自满等不良思想, 帮助他们以积极务实的态度面对社会发展。

(三) 单位鼎力支持。用人单位要借助高校这一助学育人平台, 选拔适合单位发展的优秀人才参与单位发展, 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注重和高校、学生之间建立长期的工学结合实践合作关系, 减少管理成本, 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用人单位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观, 将参与工学结合实践的学生视作自己的“正式”员工, 结合实践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给实践学生安排合适的岗位、有经验的指导培训师, 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 这样才能使实践学生能够认同企业文化, 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单位积极与学校、学生共同配合, 选拔优秀的人才到单位当中来, 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在工学结合实践这个平台中完成, 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四) 高校跟上服务。高校要积极做好实践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校外各种工学结合实践基地, 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实践, 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开展下去。高校应该在勤工助学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逐步形成规范运作和长远发展的良好局面。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育人管理, 促进理论与实践、生产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真正把勤工与助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达到助学的目的,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 政府正向引导。政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强调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力争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有些单位因为各种原因, 对参与这项改革的积极性并不高, 这就造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一定的阻力。这就需要政府对这项事业的单位实施激励措施, 给予税收减免和政策支持等优惠等, 最大程度地调动参与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正向引导下, 以工学结合这一助学新途径, 多管齐下, 才能将勤工助学的内涵从纯粹的“助困功能”到“教育功能”顺利转变, 完善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 彰显勤工助学育人的价值[4]。

五、结语

勤工助学是帮助贫困生“经济解困”和“精神解困”重要途径之一, 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项有效手段。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方面存在众多的认识误区, 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新路径, 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价值, 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开创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新局面, 实现资助与育人的融合, 真正实现学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勤工助学是一项重要的高校大学生资助手段和途径, 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基于工学结合视阈, 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资助途径相结合, 探索育人的新方法, 在培养中实现资助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勤工助学,资助育人

参考文献

[1]杨世娟.借力“校企合作”探索高职院校勤工助学新模式[J].管理观察, 2012, 10:94~95

[2]工学结合[EB/OL].百度百科

[3]李源泉, 袁艳红.高职工学结合专班学生权益保障的SWOT-PEST模型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 5:105~109

上一篇:英语通识下一篇:作品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