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英语课堂文化

2024-07-06

构建英语课堂文化(精选12篇)

构建英语课堂文化 第1篇

一、构建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文化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中有很多都涉及到英国的国家文化, 例如:地理文化、语言文化以及节日文化等, 学习这些内容, 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从而培养其文化修养。近几年来, 随着英语教学的改革, 在高中英语内容中有了新的变化, 加入了更多的文化意识以及学习策略等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容。在英语教材的编写中, 这一方有比较明显的体现。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的必修1Unit2中讨论的是成长的烦恼 (growing pains) 。在welcome部分, 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作为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然后, 在课文Home alone中充分展示了父母和孩子的冲突, 并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面对这些烦恼。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来源于生活, 这些鲜活的事例会激发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积极探讨的积极性。

二、构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文化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多元化 ( Diversity ) 、 协商化 (Negotiation) 以及互动化 (Interaction) 的, 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具有多情境、多难度以及多内容的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师生之间通过建立一种民主以及安全的氛围, 提高语言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 不断影响。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 使课堂学习少一些焦虑, 多一些轻松。教学文化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 而且还指决定课堂以及影响课堂中师生教学活动的思维方式等, 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 同时也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方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在不断的转变, 由最初的单向型文化向着多向型教学文化转变。以前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而现在的教师们已经开始尝试让学生体验感受真实的生活情景。如:在于学生欣赏美文Our heavy lesson中, 教师的任务不能仅停留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难题中, 而是借此机会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在阅读中内心深处受到什么样的触动。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会发现We should watch the language we use.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就会注意用积极的言语来引导自己和其他人。这些道理是他们自己在阅读中领悟出来的, 远远胜过老师的说教。

三、构建课堂教学中更深层次的文化

众所周知,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 这不仅表现在风俗习惯上, 还表现在价值观和信仰上。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差异, 以更全面的了解这门语言。如英语中的Don’t pull my leg.如果对西方文化背景不了解, 只是按照字面翻译的话就是“不要拖我的腿。”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不要开我玩笑。我们习惯说三思, 而英语中的表达是think twice。所以,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要重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运用上。

四、构建师生文化

美国教育布鲁姆在目标分类学中提到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与认知目标相呼应, 并且服务于认知目标。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情感目标, 是指学生对事、己以及对他人的情感体验的丰富等。在教学设计中, 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动向的培养, 钻研如何使学生发挥创作力, 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她们获取信息以及流露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所确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英语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场所, 激励是课堂主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 并且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要充分利用“Good!”以及“You are very clever”等语言之外, 而且还要注意交流的情境性, 真正的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赞赏之后, 他们的学习动力自然就会更足。教师要充分扮演好聆听的角色, 通过学生回答的信息来判断学生的进步, 使课堂师生文化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尤其是高中作为英语学习的特定阶段,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以及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培养以及渗透, 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文化, 拓展学生视野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构建有效的课堂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 对高中英语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课成绩, 而且还需要培养文化修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其文化构建直接影响着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英语课堂文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孙德芳.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论[J].教育科学论坛, 2006 (5) :9-11.

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第2篇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老师在主观上做出积极地努力。我的做法是:一方面,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从多方面热爱、尊重学生,注意观察,做学生的贴心人。尤其是对待差生,我更加倍给予关注,话语态度要慎重,委婉,了解和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他们的思想,善于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适当降低对他们的各要求,多给他们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以激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感到老师没有因为他们的成绩差而放弃他们,并利用课堂上所学内容适时给他们鼓励,从而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体会:老师经常表扬、鼓励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灵活,感想敢说,那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行,而情绪不佳的学生怎么启也不发。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这对差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通过个人魅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为什么学生那么疯狂地喜欢一些明星?不分好坏地喜欢他们的一切!那是因为那些“星”们的确在某方面有让人佩服的地方。如果你也想让你的学生成为你的粉丝,那就彰显自己的强项吧!一手漂亮规范的板书、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美丽动人的歌声|、笔画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平时我非常注重自身素质培养及基本功训练,因为课堂上老师一首动听的歌曲可能会打动学生的心灵,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创建了有效的学习氛围。

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与情意。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学生就会感觉课堂像温暖的家,这会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的渗透性、适时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可以加快学习进程,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使他们早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认为这是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灵魂,是创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学法指导不仅要体现在学学习过程中,课前准备、课堂小结、自我检测,包括作业布置都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我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课型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地去进行指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些是有声,更多的是无声的,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参与活动自己去感悟的。

3)练习、作业的选择性/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

论中职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课堂文化;中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41-01

一、引言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其职业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教育,所学、所教应紧密联系实际,要有用、实用。由于高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呈现质量下降的趋势,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大,入学成绩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会主动地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自觉性和独立的自学能力,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

二、中职英语课堂文化的涵义

笔者试将各家之言进行研习和比较,发现《辞海》中对“文化”一词的诠释,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三、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英语在职业教育各个专业中都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在实践英语教学中,诸多因素会影响英语教学的进度。

我院校的硬件设施;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不能运用现代教学设施来发挥学生眼、口、耳、手、脑的感知功能,不能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法的方面;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把应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语言知识讲授课、语法分析课,或者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单一,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

学生自身;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生的程度差别很大,程度好的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进行日常会话备相应的写作能力,而程度差的学生连26个字母都读不全,更谈不上要他们对英语听说、读、写、译了。多数学生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混张文凭以便就业,他们不愿意下工夫,更谈不上吃苦,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活动被动应付,课堂交流不畅,课余时间不主动朗读,日常用语交流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厌倦对英语的学习。

四、构建中职英语课堂文化

(一)根据语言材料,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母语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外语教育则是理解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早在 1904 年,语言学家Jespersen 就曾说过:“学习他国的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根据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兴趣爱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教学同行,让学生在解读不同语境中得体语言使用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宽文化视野。如在中职英语基础教《程新技能英语2》Unit 4: What do you think of fashion?单元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情景剧的表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衣着打扮,随后让学生回顾,喜欢那种风格,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并在冲突中理解运用How about this dark blue dress? What about this red one?等句型,充分理解; You look great today. This bule T-shirt really suits you. Shirts and jeans are my favourite. We should dress formally when we.attend a job interview 等与主题相关的文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才会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会由“会学”转变为“乐学”,才会真正喜欢上化学课。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例如,我常常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们的英语文化中蕴藏着很多中西文化的故事,例如:dragon, you are a lucky dog, red 等等这些故事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引游戏入课堂,促使学生有效语言学习。要让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保持稳定而持久的兴趣,把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是有效途径之一。当然,游戏的目的不纯粹是玩乐,而是帮助学生释放厌倦情绪,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强化语言实践,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在中职英语基础教《程新技能英语4》Unit 4:I really enjoy running对话模块教学设计时,首先让学生参与 Guess: What aremy favourite sport ?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理解对话的含义,yoga,Chinese Kung FU,Skiing,canoeing,对话中导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学完对话后,让学生运用现代化中信息,进行角色表演。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了我们的课堂,这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因为传统教学靠的是“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可是,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都成功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画面中理解了教材重难点,喜欢上了英语课。

五、结语

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结合职教特点,通过凸显职校英语课堂特有的文化品质,真正落实“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达到培养学生基本语言使用能力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目标。要想让学生爱上英语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教师的不懈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课。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季云.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40-42.

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有效构建 第4篇

一、重视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

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 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准确、无误和得体的交流, 必须了解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 就应该重视文化教学, 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更应该关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知识, 渗透文化意识。并且高度重视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这样才能真正的发展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

二、对课堂文化的认识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课堂同样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 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一切的学校文化都可以从学校的课堂里发现, 因而, 我们的课堂文化教学, 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又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中, 课堂中的文化主要是由课堂与课堂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来决定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文化也应该围绕学生与老师来展开:学生占主导作用, 教师做引导作用, 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一种学生易接受、易理解、易运用的方式, 来展开。这也是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 但在今天, 如何使这种文化更有效、更实用、更生动, 是我们高中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既是学生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同时也是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英语课堂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强调英语学习的人文性, 因此, 在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中, 应体现由原来的“一元”式教学, 向“二元”性文化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转变, 回归语言课程价值的完整性, 进一步构建高中英语课堂的文化内涵。

三、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文化

1、师生互动, 提高英语课堂文化

上面我已经说过,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课堂文化交往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鼓励性语言和暗示性语言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中, 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 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念等方面的塑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除了要充分的利用“Good!”“Very good!”“You are very clever!”等语言肯定和激励学生之外, 还要注意交流的情意性, 真正与学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 用聆听的态度来感受学生的学习效果;用回答的信息来综合判断学生的进步,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文化得到提高。

2、引入西方文化, 深化英语课堂文化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 它也拥有这自己的文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渗透个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这是构建深层次课堂文化的实质。高中英语课堂中, 教师可以引入各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同样, 高中英语课堂引入西方文化也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开阔胸怀;包容文化;拓宽思维;为将来更好的传播本民族文化打基础。

3、听说读写结合, 强化英语课堂文化

英语的学习由:听说读写组成;但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 往往忽略听和说, 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读和写的过程, 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而我们的课堂英语文化的学习却是结合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让学生能够围绕这个话题来听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并将其作为自己乐于接受的话题来与别人分享, 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四、小结

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文化的了解。在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 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 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 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有效的构建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池利,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专业视听说中的应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年10月

[2].帅江云, 英语视听说“四动”式任务教学模式创新[J], 管理与创新, 2010年4月

[3].苑维超,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视听说课中的应用实证研究[J], 2009年5月

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第5篇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才能活跃起来,动起来。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接受知识,才能体现高效的课堂。那如何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我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要先树立榜样,从简单用语入手,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尽量多使用英语课堂口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慢慢学会一些指令性的口语,可结合肢体语言进行,对听课认真的同学或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及时表扬,树立典型,让他们来带动其他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因故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老师就要营造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为此,在教学课堂活动中,老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二.通过各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英语课堂几乎是他们接触英语的唯一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组织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活动要重兴趣,贴近生活。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活动。教学中,在确保最基本学习内容的落实的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和探究。

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能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大量发言的机会。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中相互学习相互改进,给学生培养出合作意识的精神。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英语教材中内容十分丰富,每个模块都有优美的歌曲,学生喜欢在英语声中快乐的读,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力,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构建英语课堂文化 第6篇

【关键词】文化菜单;人文意蕴;英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3-0044-02

“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素质得到综合发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而文化知识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学习素材进行传授或习得[1]。

“教学活动重在对学生主体文化意识的唤醒”[2]。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整合教材,是一种使用教材的创意,即以文化为主线,通过对文化素材的整理与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异国文化的意蕴,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丰富的文化素材,涉及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建筑、诗歌、音乐、绘画、宗教、民间禁忌、影视作品、传统习俗等诸多方面。下面以模块八、九为例,试论通过教材整合,列出“文化菜单”,构建充满人文意蕴的英语课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和途径。

一、妙用“英美文学作品菜单”,让课堂充满文学美的意蕴

以模块八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Reading介绍了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及他的代表作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语法运用部分是狄更斯的另一部代表作Oliver Twist(《雾都孤儿》)、Word power部分又涉及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新西兰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英格兰诗人约翰·济慈,Project部分介绍了罗伯特·彭斯及其最著名的诗A Red,Red Rose。

笔者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列出三份“文化菜单”:第一份“菜单”是提供一篇介绍英语诗歌的短文,设置成任务型阅读的形式,让学生阅读并完成文章的结构大纲;第二份“菜单”是查尔斯·狄更斯及其作品赏析,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精读教学;第三份“菜单”介绍罗伯特·彭斯和诗A Red,Red Rose。

【案例一】

进行诗歌教学,能“为中学生打开一扇触摸经典、感悟经典的大门”(栾爱春,2013)。在教学时,笔者从学生耳熟能详的英文歌曲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彭斯根据苏格兰民歌改写)入手,导入作者罗伯特·彭斯的简介,体味他的诗歌的特点:用苏格兰方言写成、具有苏格兰民歌朴实自然、简洁明快的特点。让学生多读,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歌,用红红的玫瑰和优美的乐曲象征所爱的人,岩石、海洋、太阳和沙漏象征海枯石烂的炽热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和我国哪些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学生回答:“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还有的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通过相同题材的中英文诗歌的对比,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丰富了感知。

二、活用“音乐菜单”,让课堂充满音乐美的意蕴

模块八第二单元The Universal Language集中介绍了有关音乐的知识。Reading部分是对普契尼闻名世界的歌剧《图兰朵》的评论;Word power部分介绍了什么是orchestra(管弦乐队)及管弦乐队使用的四类乐器;Task部分介绍了三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保罗·西蒙及其作品。课前我给学生开出了如下“音乐菜单”:第一课时从Task部分的三位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着手,将学生逐渐带入情境,第二课时介绍四种乐器,把歌剧《图兰朵》的评论放在第三课时。这样的整合,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渐增加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二】

在上Turandot in Beijing(《图兰朵在北京》)这一课的时候,由于学生对歌剧知之甚少,所以笔者首先对故事的梗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部歌剧的内容,然后选取了由张艺谋导演、国际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指挥的歌剧片段让学生欣赏。由于先对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饶有兴趣,部分学生甚至能够做到投入。看完视频之后绝大部分的学生说这部歌剧挺有感染力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巧用“绘画艺术菜单”,让课堂充满艺术美的意蕴

教材中还有丰富的介绍绘画的素材,比如模块八第三单元的Reading中介绍了几个绘画大师毕加索、达·芬奇、克劳德·莫奈及凡·高和伦勃朗;Word power部分介绍了oil painting和water color两种不同种类的绘画以及portrait、landscape和stilllife三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及不同绘画所使用的材料;Project部分介绍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画,比如比萨脸图、绳画、羽毛贝壳画、三维垃圾图画和垃圾印画等。

【案例三】

对此,笔者给学生定制了如下“绘画艺术菜单”:先从Project中的比萨脸图、绳画、羽毛贝壳画、三维垃圾图画和垃圾印画着手,让学生课外准备创作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了特殊绘画的创作比赛,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处理本单元阅读材料Visiting the Masters(《拜访艺术大师》)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研究一位大师,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的汇报让人大开眼界,比如,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同时还是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和科学家。他的作品特殊,比如小幅的,要借助放大镜来看,而大幅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则绘在整面墙上;《维特鲁威人》的名气来自于达·芬奇用数学证明了人类的肢体比例是永远不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无比等等。

四、精用“宗教信仰菜单”,让课堂充满宗教文化的意蕴

世界主要宗教有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学习英语,就不能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核心——基督教文化。模块九第四单元话题Behind Beliefs,包括Reading部分的来自圣经中的习语、Word power部分的宗教词汇、Task部分的圣诞老人等,教学重点是来自圣经中的习语。

【案例四】

笔者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做了调整,重新定制了一份“文化菜单”:第一,从Word power部分的世界五大宗教着手,通过播放视频《西游记》的片头引入话题,通过提问“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story Journey to the West?What religion is it related to?”引出佛教的话题;第二,基于对佛教讨论,让各个小组开展对世界各地宗教的讨论,自然引入圣诞节、圣诞老人;第三,通过Reading中的几个小故事学习来自圣经中的习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在文学作品、电影和报纸中应用,学习它们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交际水平,为跨文化交际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俭贤.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01).

[2]钱美华.学校英语文化生成的意义解析与实际路向[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06).

构建渗透乡土文化教育的英语课堂 第7篇

何谓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即在某一个特定区域或地域发生、发展、流行,并且长时期丰富与积淀而成的文化,而且其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特色非常鲜明。

审视当前的英语课堂,课堂模式固化,教师片面追求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立根点,乡土教育渐渐远离了英语的课堂,这种状况在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以我校为例,一名中学毕业生,他可以对我国的历史如数家珍,甚至可以对世界历史侃侃而谈,然而对自己生活的家园———平潮(平潮自唐初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却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中学生乡土文化严重缺失的一种悲哀,这种悲哀的形成是学校长期缺乏乡土文化教育的结果。

令人担忧的是,学校乡土文化教育的滞后或缺失,不仅使学生乡土知识匮乏,而且也导致了学生乡土观念的淡薄和乡土意识的缺失。我对本校某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对象:50名农村初中学生。调查内容:你知道你家乡的特产是什么?有哪些名人?有什么人文景观?有哪些风俗习惯?最近家乡有什么变化?你知道哪些最基本的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50%多的学生交了白卷,只有5名学生能答出其中一两个问题。学生在学用英语时没有自然融入家乡的文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乡土文化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理解、体验乡土文化。

二、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乡土文化渗透的价值

乡土教育的缺失已经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短板之一,有许多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却不知道自己出生的地方有何特色,乡土观念和乡土意识淡薄,重视书本知识点的积累,忽视乡土知识的储备,所以乡土文化必须走进农村初中英语的课堂。学好英语,不只是简简单单地习得语言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乡土文化,也包括异国风情,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懂得家乡的习俗,这样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例如,学习初中英语8B Unit 5Good manners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英国人被撞后会说sorry,对比我们自身被别人撞后对方截然不同的反应,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呼吁学生文明一小步,民族进步一大步;学习初中英语9B Unit 1 Asia时,教师可以精心准备,广泛搜集相关资源,让学生在英语活动中领略亚洲国家的风土人情。这样,寓乡土文化于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国意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得英语课堂充满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根据新课标要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对于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拓宽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渠道。

三、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乡土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

如何进行乡土文化渗透?我对激活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乡土文化教学做了几点探索:

1.以语言安全感激励学生说乡土文化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要依托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乡土环境中无意识地进行语言学习,结合学生自身经历,给学生一种语言学习的安全感,同时也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一次洗礼。

牛津英语译林版初一下册Unit 1 Reading是围绕“homes”话题,让学生体验各国家园的不同特色。很多教师都会简单地将课文呈现,最后介绍自己的家。而在下面的教学案例中,刘建教师却在教学各环节中对乡土文化进行无痕渗透。

教学片段一:How many rooms does Stephen have?(教师呈现下面语段时适时播放照片)

T:Last summer, I went to America. I stayed with MrBlack’s family in Seattle. They live in afar from the centre of the city. They have many rooms. They are.

S:……(学生先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头脑风暴,教师适时呈现照片)

T: Are these rooms enough?

S: Yes. Because... / No. Because...

案例分析:

教师以亲身经历,把学生引入了美国的乡土文化,激发了学生对美国家园的兴趣,轻松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在打开一扇扇交流的窗户时也体验着异国风情。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能有效降低情感过滤。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将语言习得化为无意识地、自然地交流,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旨在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活动调用自己的头脑中关于家的知识储备,并能感知一个普通且真实的美国家园,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语言表达的状态之中。

2.以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感知乡土文化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上乡土文化渗透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教师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生活场景,启发学生与教材中的同龄学生一起感知、对比不同的乡土文化。这种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方式是学生体验乡土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之一。

教学片段二:(教师继续讲述自己的经历)

T:When I was there, the children_____bedroomseach other, but I had my bedroom.

S: shared...with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S: Friendly/Nice...

案例分析:

让学生继续了解美国的乡土文化,其实是把词汇教学放到了具体的生活里,鼓励学生使用share with这个词组,同时启发学生感知美国人的friendly、nice等待人接物的态度,当以后回想起这个生活片段,学生就能想起share with词组的具体意义,学生就会记起教师旅游生活中的这段美国乡土文化。

陶行知曾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这个片段里,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载体,它给语言注入了活力,也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注入了情境。

3.以语言实践引导学生提升乡土文化素养

英语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性特点,它含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乡土文化的渗透是一种与语言实践过程巧妙无痕的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对乡土文化的输入不仅要提供可理解的内容,还要创造各种开放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用英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乡土文化素养,确立人文情怀。

教学片段三:(教师接着片段二继续追问)

T: They are so friendly/nice... So what can I share with them?

S: …… (学生开动脑筋,相互讨论)

案例分析:

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练习了口语,又在思考与交流中增强了乡土文化意识,学生答案从家乡的大米,到南通的风筝,到中国的中国结等,答案精彩纷呈,自豪感在学生的脸上自然地流露。由此可见,给学生搭建一个梯子,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会让学生在和谐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乡土文化素养。

4.以文本挖掘培养学生国际化乡土情怀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的英语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那我们在英语课堂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相应的情感渗透,适当进行拓展延伸,灌输全球共性的乡土情怀。仍然以“homes”一课的拓展环节为例,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以两个开放性问题与学生探究:

T: Where do you want to live,in a big city or in a small town, far from the city or in the centre of the city...?Why?

S: ……(其中有学生说:My home is where my parents live.)

T: As we all know, homes are different. But what is the same?

S: …… (其中有学生说:Everyone likes his home very much./Homes are different, but the feeling is the same./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

学生建立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积极讨论,探究文本“homes”隐含的深层意思,在对比文本中各国家园的不同后,启发学生寻找文本中各个国家主人公对家的情感,以此为主线,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各国的家园间,在中西方的乡土文化中寻找一致的情怀,在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总之,乡土文化教育在英语课堂上应该是多彩的、多元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教师应该用激情和智慧将乡土文化融进课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飞扬!

摘要:乡土文化教育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也是新课标具体的要求和体现。但在英语教学中,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短板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有机地渗透乡土文化,以语言安全感激励学生说乡土文化,以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感知乡土文化,以语言实践引导学生提升乡土文化素养,挖掘培养学生国际化乡土情怀。激活英语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构建英语课堂文化 第8篇

1、有效的英语课堂首先要符合心理学规律

2、有效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

3、有效的英语课堂是平等的、民主的、真诚的、互相尊重的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有效课堂首先要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1、让学生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才有自主能动学习的可能。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呢?

(1) 教师信息量的广度和深度, 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原动力, 发动机, 所以平时教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

(2) 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课堂教学使用的语言是促进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 教师在课堂上借助语言的魅力随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3) 充满人文情趣的课堂教学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有关, 既强调语言结构、语法的规范与恰当, 更要强调语言的得体 (Appropriative) 与适用, 基本符合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需要。曾经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How heavy are you, 这从构成完整句子的语言结构、语法上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从文化的角度看, 却完全违背了得体的原则。所以学习外语应该正确对待语法知识、文化素养和语言环境的关系。

(4) 构建和谐的充满人文情趣的英语课堂与有效活动的组织, 开展、实施有关。新课程教学标准化理念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Learning from doing) , 由确定任务到完成一定的语言训练实施活动。语言活动的组成形式有很多种, 内容多变。希望在组织学习的活动中能够提出一些的建议, 这样既可以让各小组参加, 也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与交流, 有效使用语言完成了任务与交际。传输文件“苏悦王耀飞.jpg”失败, 未知错误类型。

2、让学生期待有悬念, 心理放不下, 有期待

通过提出具有心理学意义的问题, 让学生产生期待、悬念、心理放不下的心理效应, 所以问题的提出是有技巧的。

(1) 有些问题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冲突, 不符合以前学过的规律, “不可思议”, 从而让学生产生了探索了欲望, 有悬念, 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

(2) 问题提出的技巧。一些好的问题, 有效的问题, 往往是激发学习者思维、点燃学习者思路的火花。提出问题涉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程度、学习进度有关。

(3) 问题提出还要考虑到涉及的面和切合实际。在实际中, 经常有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常有使用一些不需经过多少思考的问题, 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提出:课堂尽量避免提出一些简单的‘yes or no’问题。问题的提出应关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是否有利于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比如学习hero这一单元之后, 提出一个问题, 詹天佑、花木兰、杨利伟是不是英雄, 为什么?

对于每个人来说, 就可以有不同的扩展空间,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表达, 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更多的阐述, 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说明与表达。

(4)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先让学生来回答, 当学生无法回答时, 老师再做出一定的帮助或引导, 这样做的效果也很不错。

(二) 有效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等待和互动

1、等待

等待也是一种教育, 等待是一种工作方法, 等待是一种治疗方法, 因为出水痘而发烧不用治疗, 等待他出完了就好了。等待是一种前瞻性, 有了前瞻性, 站在高处解决问题就相对容易一些。比如,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不急于公布答案, 给一段时间等待, 让差同学想一想, 让好同学整理一下思路, 让差生有心理期待, 让好同学完善思维过程。短短的几十稍的等待时间, 就解决了两极分化问题。

2、互动

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层面上动起来。

(1) 习题布置是关键:

有梯度、基础、中档、难题、分布合理, 单位时间内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干的活, 同一时间内基础差的完成基础就行了。好的在完成基础题之后再解决中档难题, 做题的时候单位时间内都在动。

(2) 讲题的时候互动

(1) 自讲; (2) 同桌互讲; (3) 学生代表讲; (4) 老师提问让好同学答辩; (5) 老师总结。

(3) 巩固复习。巩固复习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 在每堂课的开始利用一定的时间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 在每节课都留有一定时间对当堂所学知识回忆与巩固, 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记忆。

(三) 有效的英语课堂是平等的、民主的、真诚的、互相尊重的, 有效的课堂是智慧的交流, 是平等的, 对于每个学生都要关注。教师在课堂的位置是灵活机动的, 这样便于真实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个别学生的批评与警示应以“Eye contact”为主, 这样不至于影响大家;避免使用一些模糊的称呼, 强化激励措施, 正如一位英国教师所说:Good teachers always help and instruct the learners.Great Teachers always encourage andinspire the learners.

三、有效课堂的课后反思

有效的课堂既包括课前的准备与课堂的实施, 也包括课后的信息反馈与教学实践反思。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作业完成情况可以了解课堂的效率与预定目标的达成与否, 作为教师个人的反思, 可以更好地提高自我的教学效果, 更有利于下一次的教学。

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评价

构建有效课堂必须采取独特的教学策略, 要看其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与文化素养的发展是否起到促进作用, 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习惯与规律?有效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语言的学习, 激发他们使用语言的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些才是有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五、结束语

构建英语课堂文化 第9篇

首先, 本单元的功能性、交际性、文化意识性都很强, 以“Holidays”为话题展开教学, 重点罗列出了学生颇感兴趣的节日, 如:“Spring Festival, New Year’s Day, Mid-Autumn Festival, Halloween”, 描述了节日的时间、活动、习俗和中西文化的不同, 并拓展了“Easter, May Day, Children’s Day, National Day, Dragon Boat Festival”等节假日词汇, 并以“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Did you...?”及回答作为教学难点, 突出了六年级语法运用的综合性。我将通过以下案例分析文化与语言的相容性及教师在落实语言任务的过程中揭示语言文化的方式方法。

Stepl:生生互动, 你说我猜, 激发兴趣。

实录:

Monitor:Today our topic is my favourite holiday, Are you ready to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holiday?

Student 1:Yes, I’m ready.

S1:My favourite holiday is a colorful day.Children get together happily.We play games, Sing songs and eat lots of sweets.It is on the first day of June.Do you know my favourite holiday?

S2:It’s Children’s Day.

T:Did you sing songs with your friends on Chi1dren’s Day?

S1:Yes, I did. (加入适当的过去式的练习, 在对话中自然渗透教学难点)

T:Were you happy?

S1:Yes, I was.

T:We were happy on Children’s Day.So let’s sing a song“Children’s Day”. (用歌曲完美结束第一位同学的“topic show”

设计意图:

课前师布置给学生的话题是“My favourite holiday”, 用一段话描述我最喜爱的假日, 但不能在言语中提及这个假日。听者在听完描述后猜测topic中描述的节假日名称, 以此进行生生互动。这个“Daily report”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说, 又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而且是对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引领, 学生们自己猜、自己描述节假日, 自己进入课文, 老师作相关拓展是相当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且这个活动具有激发性, 燃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另外, 学生从自主讨论“holidays”并“猜一猜”入手, 整堂课显得轻松交流, 自然而有趣。

Step 2:课件提示, 你问我答, 渗透文化。

实录:

T: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some holidays.Now,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Let’s see some other festivals.

What’s this festival?

When’s...?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

Did you...last...?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提示, 激发学生踊跃参与讨论的兴趣。一个日期、一段话、一个图片、一首歌, 都是一个节日的代表。学生通过课件的提示, 猜测节日名称, 然后跟同学运用C部分的重点句型问答关于课件中呈现的节日。通过互相的问答, 自己能从他人口中了解更多关于该节日的文化常识。通过这样一个活动, 学生不仅练说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 更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得文化的渗透变得轻松自然。

Step 3:导入课文, 展开讨论, 遥相呼应。

实录:

T:We have learnt a lot about festivals from PPT and from your classmates.Next please choose two of your favourite festivals to talk with your partners, one is Chinese festival, the other is western festival.And you need to finish this form.Then we will see what holiday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in our book.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预设, 学生对“festival”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课件上方格框的归纳提示, 小组成员讨论各自最喜欢的节日, 并填写表格, 这也是自学策略的一部分。这里老师有意让学生选取两个不同国家的节日讨论, 意在让学生区分中外节日, 也让学生思考还存在许多国际性的节日, 中外国家都会庆祝的节日, 譬如:Children’s Day, Women’s Day, 进行归纳讨论后, 再总结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讲述哪些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 宣传一些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 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此基础上, 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则水到渠成。

教学反思:

本案例围绕学生喜爱的“节日”这一话题展开教学, 无论是生动的课件, 还是大胆的提问和自然的表演, 都以“猜”节日为主线, 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营造了浓浓的中西方文化氛围, 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针对文化意识“润物细无声”的原则, 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 认真渗透, 事半功倍。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 “festival”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最佳碰撞。本课“Holidays”就是小学六年来所有学过的节日的汇总, 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在备课中认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及时添加背景知识, 比如在播放学生喜爱的节日时必备的音乐、中外影视名人或者体育明星过某个节日时的图片, 为节日特制的西方文学艺术和幽默故事……反映世界各国节日文化的同时, 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目的, 在交换信息的同时, 让学生充分参与, 大胆实践, 以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营造氛围, 激活兴趣, 促进思维。

中国人学英语不可能具备学习母语的环境, 所以情境是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设置一些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英文节日歌曲;英语角上可以粘贴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各国“festivals”的介绍等。又如本课例中贯穿整堂课的“猜一猜”, 既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又积极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把兴趣还给了学生, 把成功赋予了学生。总之, 教师应创造有利条件, 让学生在校内课外拓宽学习视野, 多渠道获取知识, 扩大知识面,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获得成就感, 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活动多样, 积极输入, 开放研究。

教师可利用“Daily report”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有效的导入文化内容的渠道, 比如设计一些专栏节目“我最感兴趣的外国节日”, 组织学生在课内外广泛搜集信息, 整理成口头英语报告, 在值日生报告活动时间口头呈现给同学。在这堂课上就是要演讲老师在课前布置“我最喜欢的假日”的内容, 这既是一个尊重学生、开放式的任务又是一个值得学生认真体验、征服的作业。

课内外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进行两人、四人或更大型的小组活动, 针对一个老师精细挑选的文化标题, 列出开放式提纲, 比如这篇课例中的表格设计, 让学生在课内大胆讨论, 到课外共享资源。这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 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群体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 我们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 为学语言而学语言, 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才能在实际中正确地运用语言, 才能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更多的以文化浸润的英语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和文化紧密相连。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 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本文通过一则教学案例分析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渗透英语语言文化的方式和策略。

构建高效的课堂文化 第10篇

一、从高效的备课与说课抓起

1. 扎实开展集体备课。

我校把集体备课作为高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 提出集体备课“三点要求”, 即资源共享、张扬个性、教后反思。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程序的“四步骤”, 即教师自主探究, 形成教学设计;集体合作交流, 修改教学设计;新课引领, 完善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验证教学设计。进一步落实教学设计的“五规范”, 即规范学情分析、规范教材分析、规范目标设计、规范教学过程、规范教学反思。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智慧, 我们将备课过程变成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研究、对话、分享的过程。学校以学科为单位成立中心教研组, 分别有数学、语文、英语、科任学科教研组, 组长由学科带头人担任。经过中心教研组不断地研究, 总结出集体备课“四步模式”, 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选择—解决策略。其中, 围绕课程标准集体确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重难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 并把作业的布置纳入集体备课的范畴, 这既是走向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减负的有效措施。运用这种集体备课模式, 使课前的预设更加注重细节, 学情的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扩展现行说课内容。

在备课基础上的课前说课, 主要表述教师的教学设想及基本依据。我校结合课改的要求, 不但在说课的基本内容方面扩展教学理念和学生分析的述说, 而且在“内容要点”方面扩展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预设。

一是说教学理念, 包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理念、关注学生体验的理念、科学探究的理念、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理念、自主创新学习的理念等。二是说学生分析, 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分析、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对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分析。三是说教材, 包括教材的体系与结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的具体处理。四是说教法, 包括选择的方法和依据、运用这样的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及对所选择的方法所进行的改进与创新。五是说学法, 包括对学习方法的主要指导及其根据。六是说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有课型和结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流程。

二、促进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1. 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 是指教学活动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就会有不同的课堂类型, 而不同的课堂类型又会有不同的课堂结构。在确定教学目标后, 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有:复习、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把大多时间分配在感知、理解和运用上。

“感知”是通过课堂呈现以旧引新, 使学生准确地感觉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从而为新知识的生长找到基点。新知识的学习都有感知的过程。“理解”的关键是弄清知识的联系。“理解”是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逐步深入的理解材料, 提供多次理解的机会, 从而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全面深刻。“运用”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也是掌握知识的必要过程。通过运用, 可以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通过运用, 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知识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特别是综合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教学环节与步骤的推进, 既要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 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规范性, 又要在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与作业等结构设计上落实。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决定教学进程, 对学得慢的学生要降低要求,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供发展的空间, 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们提出“三个还给”的教学要求, 即把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提问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2. 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 是指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适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倾向的总合, 主张“教有新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的课堂教学方式总是相对而言的, 它总是因课程、学生、教师的特点和条件而相对变化的。适合的就是好方式、好方法;不适合, 再好的方法也不会取得好的结果。因此, 我们强调要从师生和教学内容以及课型的实际出发, 合理灵活地选用, 提倡多种方法的最佳组合, 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当今的教学媒体 (教学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 可以将多种媒体结合在一个课件内, 体现了极大的综合性, 产生方便、快捷、直观、刺激的效果, 增加教学容量;还可解决用语言难以描述, 讲解难以到位的高级思维活动;还可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优质教学资源正走向共享。然而, 只有恰当地使用媒体, 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我们既强调在网络教育资源的“优质开发”和“有效应用”方面下功夫, 又强调依据课程标准对所搜集的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中,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 又是生成的, 是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 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既要科学预设, 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有效生成, 立足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生成;还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机智地对待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三、开展聚焦课堂的行动研究

1. 同课异构与集体研课。

学校开展的“同课异构”, 就是让教师在比较中反思, 在反思中感悟, 在感悟中学习。教师的实践反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记录成功之处;二是从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三是收集、整理思想火花;四是沟通、合作, 取长补短;五是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反思行为, 教师就能发现问题, 积累经验, 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集体研课, 是指教师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 借助行动研究,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主要在公开课、优质课或各种教学大赛的准备中, 集中同伴智慧, 发挥教研组的智囊团作用, 促进学习和研讨, 使做课教师和参与研讨的教师都有收获。学校还引导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研讨。教师不仅可以围绕着同一学科的同一内容开展专门化的教研活动, 而且可以围绕教师之间共同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开展教研活动, 这样既能发挥学科组织优势, 又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

2. 开发个案与评价激励。

开发个案, 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评价, 总结、推广教学经验, 挖掘其中真正优秀的教学思想使其得以借鉴, 彰显执教教师的亮点使其得以提升, 实现教师群体资源共享,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撰写教学案例, 着重从一节课的主要记录和评价分析入手, 突出值得回味的教学片断, 不求全面, 但求深刻。教师集体围绕案例不断地切磋、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以致循环往复, 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开发个案, 利用广泛的优质资源来实施课堂教学,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和促进教学高效的重要手段。“评课”既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 也指向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 促使教师重构课堂教学、重塑教学行为。学校引导教师注重发展性评价, 以激励和促进为主, 强调“以学定教, 以学评教”的真诚评价。教学评价首先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其次是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包括课堂中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等行为中的表现, 也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评价课堂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激励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向深度发展。

小学科学课堂文化的构建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 课堂文化 构建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和谐发展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有一些科学教师过于重视理性的思辨,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习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课堂文化的贫瘠。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特点,就必须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放飞灵性,讓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已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心系“自主探究”,构建生本的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机会。近年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喊越高,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生本的课堂文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学生通过探究之后, 8个小组中7个小组认为1号瓶中的水比2号瓶多,另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却截然相反。教师所提供的探究材料是有结构的,在上课之前对瓶中的水都经过仔细的测量,显然是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偏差。但教师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评价,而是说:“看来实验的结果不太统一,那这样吧,我们讨论我们的,你们再进行一次实验。”然后教师将自己的那组材料提供给结果不同的那组学生进行研究。经过几分钟后,那组学生也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可见,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使学生做真正的科学,才能树立学生的实证意识。换言之,如果教师没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就不会使那组学生认识到问题出现的缘由,也就错失了一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机会。

二、关注“成长历程”,构建生命的课堂文化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在以往的常识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研究鱼鳍的作用,而将鱼鳍剪掉;研究完蚂蚁之后就没有一只蚂蚁能幸免于难;为了研究植物的叶,校园里的小树便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头;研究两栖动物时便迎来一场青蛙的大屠杀……我们千方百计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却在不知不觉中扮演残害生命的刽子手,无视生命的存在与可贵,显然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反思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在于教师淡漠了对生命与环境的热爱,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求,淡薄了对学生心灵、智慧的开发与情感、人格的陶冶。当我们努力追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时,我们才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什么?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性和精神世界,需要我们带领学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感受生命活动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乐趣。

三、模糊“科学逻辑”,构建生动的课堂文化

科学注重实证意识,强调逻辑思维,提倡质疑精神,一直以来,人们就给科学戴上了神秘和高不可攀的面罩。科学课包括地球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五个门类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但为什么我们的科学课没有意想的那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反思之后,我们发现不是学生的学出了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出了问题。其一是我们的观念上出了偏差。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纯粹的科学,不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理会学生的研究兴趣,把通俗的科学道理、科学知识深化、复杂化。教师严肃地教科学,无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天真烂漫的灵性。其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弹性和活动的设计上缺乏趣味性。很多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理会教材的结构和地域的差异性,按部就班,教学活动只是“简单经过”而不是学生身心的“经历”,学生没有情感的投入怎能产生积极的兴趣?其三是教学方法上过于呆板。研究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前教师无法做出完全的预设,需要根据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有很多教师对教材分析得很透彻,但学情没有深入研究,上课就像是纸上谈兵一样空洞,探究的积极性也是可想而知。其四是教师的形象缺乏生动。在听课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科学教师动作机械僵硬,表情冷漠古板,语言贫乏枯燥,俨然是一副传教士的模样,很多学生对科学研究索然无味也在情理之中。相反,有的教师很注重形象,态度和蔼,语言幽默,肢体语言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科学课堂文化,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价值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轻松快乐地探究未知,使科学课焕发生命活力,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构建“文化自觉”特色课堂 第12篇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语文里渗透着文化基因。语文的教学过程传承着文化, 引领着学生进行跨文化思考, 在广泛吸纳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形成多元评价, 实现不断的自我拓展与文化更新。

“文化自觉”是关键, 是语文教学的命脉, 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势。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自主地位。[1]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辨析、自我创新, 从而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 并调和冲突, 达到融合, 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如何构建“文化自觉”底蕴, 并将其结合课堂教学元素充分展示出来, 由此形成的文化特色课堂显得十分重要。

二、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

(一) 文化自觉的发展与专业素养的积累

关键字——恒。《说文》——恒, 常也。《易·序卦传》——恒者, 常也。恒是什么?恒是持之以恒的决心。

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大素养:教育追求、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 三者的交汇点正是高度的文化自觉。

教育追求:

1.教育是终身事业。教师必须有端正的态度和适当的个人修养。

2.教师要弄清楚教育追求的目的应该是什么?简单一句话:教育追求开启并促成学生智慧与情感, 精神与素养的和谐统一。

教育广阔和全面, 是理性与感性的充分结合, 是探索、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文化底蕴:学科之间互相融通, 边缘化渐渐淡化。

1.海绵的角色, 教师广泛吸纳各学科的知识, 取精华弃糟粕。

2.教育理念有效与课堂实践充分结合。语文教师应了解“百家之长”, 并进一步“整合”与重解, 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实施。

3.语文学科是综合学科。教师应形成自己对很多因素的独特见解, 有深度、厚度, 有敏锐时代感。

4.应让学生产生“品美”的美感。他们应让学生充满期待, 形成文化磁场, 通过外向和内核的联结, 加上教学手段选择, 教学内容呈现, 成为学生“文化自觉”的催化剂。

5.教师的“文化自觉”是一个不断形成与更新的过程。他们必须对真善美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并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与超越。由于教育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

(二) 对语文课程进行文化自觉理解及开启

关键字——悟。《说文》——悟, 觉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慧然独悟。悟是什么?悟是觉悟、悟心、悟理、悟物、悟明、悟禅、悟悦、悟性、悟发。)

语文课程, 是静态文本与动态教学的双重组合, 对其进行文化自觉理解与开启则是通过各种创生的方式来解读语文课程文化。

语文具有生命力, 是长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 是文化进一步传递的工具。其本质属性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它是载体, 从各个层面体现出主流文化, 导引着文化的发展趋势。教师要善于从深度挖掘隐藏在语文课程里的文化。其一, 已然性文化。已经存在成为必然呈现的文化, 教师要对其理解, 并进一步整理、保存、复制。其二, 期待性文化。语文与现实文化碰撞, 则会与环境结合产生新的文化内涵, 不同语境下存在不同的文化理解, 从而对课程文化进行新的诠释, 产生文化目标期待, 并使之变成现实。

三、学生的文化自觉

关键字——智。《法言·脩身》——智, 烛也。《韩非子·显学》——智, 性也。《淮南子·俶真》——智者, 心之府也。智是什么?智是智慧、才智、智能。)

学生具有不定性和善变性。其文化自觉的形成容易由于媒体大幅度冲击而受到不良刺激和影响, 在他们成长道路上, 教师对他们的纠正和引导十分关键。

语文课程更应该正视文化本身的精神维度。抓住学生的文化自觉, 为其打造文化基础, 并提高文化品味尤为重要。教师应不断开启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把握能力, 并使其形成主体的文化信念和准则。

语文课程可从促进学生文化自觉的环节出发, 使其对博大的文化产生好奇, 并进一步探究其细枝末节, 从而将想法付诸实践, 从而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学习的理性态度。

学生的文化自觉包括很多方面, 如阅读文化自觉、写作文化自觉等。每一种文化自觉细分还可以进行拓展, 以阅读文化自觉为例。

显性阅读——学生能确定试图阅读的目标, 自主及自觉的选择阅读的内容, 并主动探究各种方法,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隐性阅读——通过阅读去拓展语文课程中所学、所困惑。从而在引导下尊重多样文化,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文化自觉的冲突与交融

(一) 角色互换

关键字——容。《说文》——容, 盛也。《汉书·五行志》——言宽大包容。《荀子·解蔽》——故曰心容。容是什么?容是容纳、容许、从容。

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说:在传统的驯化教育实践中, 教师是学生的教师, 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新的解放教育实践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 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同时, 教师有责任向学生建议:学生作为教师的学生应当“死去”, 以便作为教师的教师而“重生”。

一句话:教师可以是学生, 学生也可以是教师, 各自在角色互换中根基于文化自觉的冲突与融合从而得到重生, 课堂在双方“圆融互摄”的氛围中高效展开。

(二) 突出“本土性”, 跳出“本土化”

关键字——道。《说文》——道, 所行道也。《尔雅》——一达谓之道。道是什么?道是容纳、容许、从容。

1.突出“本土性”。语文课程具有独特本土性。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情, 教师应恰当的掌握讲课技巧, 将古今中外用方法牵引起来, 在本土性的基础上拓展本土元素。

2.跳出“本土化”。文化具有生命力, 整合与体现多种文化价值, 通过不断的选择、对比、提炼、调整, 凸显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活动形态。

文化多元化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它是一种增值行为, 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应延伸出新的文化意义, 拓展出新课程更多的空间。

(三) 重建文化自觉的冲突与交融

关键字——和。《说文》——和, 相应也。《广雅》——和, 谐也。和是什么?和是畅达、适中、恰到好处、和美、和洽、和睦同心。)

文化自觉应注重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集成上, 充分体现出对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教育根本意义是让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思想感悟力的不断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中, 兴趣是因素, 互动是环节, 推动是关键, 课程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学生被媒体影响的错误文化自觉需要及时发现与纠正, 教师与学生携手共同排出学习障碍, 使学生由衷收获成功。

1.情感课堂, 营造文化自觉磁场。教师带着激情将书本里的内容昂扬表达出来, 课堂不是单一的, 它是丰富与多元的。

2.自主互动, 突出学生主体。以古文为例, 诵读以各种方式来呈现:个体读——男读、女读;小组读;集体读;轮流开火车读等形式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激情。翻译的时候, 让学生直接通过课文直译, 某些句子还可以穿插入图片进行说明, 互动中, 让学生学会对老师提问, 对他人提问, 对自己提问。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的能力, 并运用到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中去, 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3.有效课堂, 牢固文化根基。古诗可以用不同形式来表演唱, 书写, 同理, 现代诗歌也可以套古诗, 古词同样可以谱写新曲, 学生可以自己给古诗赋曲, 吹拉弹唱。还可以引用流行音乐中的曲调来使两者进行糅合, 从而在说唱玩中达到熟读成颂的目的, 从各个环节中凸显了文化, 使其牢固, 同时, 从课堂延伸出相关的文化历史。

上一篇:应对汽车业之变下一篇:移动式起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