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要范文

2024-07-12

两不要范文(精选4篇)

两不要 第1篇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要调查,不要想当然

“学困”是学生自身心理内因通过客观外因发生作用的结果。学困生的形成除其内在的主观原因以外,还各有其不同的外在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经常吵架,使其心灵受到伤害,或者跟着离异父母的一方过,不能得到双亲全面的关心,或者跟着祖辈过,过分溺爱使其养成许多坏习惯。有的学生父母没什么文化,靠做生意成了暴发户,这些学生在物质上比其他学生优越,消费超前,手机经常更新换代;课间不停地吃零食;穿戴打扮追求时尚和名牌。他们的想法是:我的成绩虽不好,但我有钱,就算现在成绩不好,将来也照样赚大钱,甚至还经常嘲笑其他刻苦学习的同学,所以他们的存在也给班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学生家中学习环境不佳,父母非但不给子女树立好榜样,还以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抽烟、酗酒、打麻将、玩低级趣味的游戏,结果子女往往近墨者黑,同样胸无大志,无心学习。

2.学科原因

好多学生都有偏科的现象。如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由于积淀的时间比较久,有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差,而对于感兴趣的某一学科,学习成绩往往较好一些。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很不理想,前背后忘记,特别是写作文更是文不对题。学生某学科的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该学科缺乏兴趣,基础知识上脱节,新的知识根本就听不懂。不喜欢、认为无用,就不想学,就沦为了该学科的学困生。再者,有些教师因为学生好几次作业完成得不够好,或者某次考试考砸了,或者课堂提问时回答不出,就在办公室当着其他教师的面对其严厉批评,或在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其挖苦,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于是,学生对该学科产生了抗拒或者恐惧心理,害怕该学科的学习或者逃避该学科的学习。渐渐地,该学科的成绩越来越差了。

二、学困生转化要因人而异,不要一刀切

找到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对于“学困生”的教育就有了一个入手和掌控的契机。因此,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家庭环境“恶劣”的学困生

生活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的学困生往往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疼爱,因此自暴自弃、自卑、甚至有仇视心理和暴力行为。他们不与教师交流,少与同学交心。对于自己的成绩不闻不问,对于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始终抱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些缺失爱的学生,必须倾注爱心和诚心进行转化。

学生小杨是一个聪明乖巧的男孩子,曾经在金钥匙竞赛中获过二等奖。但就在他读读初一时父母离异了,他被判给了父亲,他的父亲为了生计常常早出晚归,有时一个星期不回家,于是一个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孩子从此只能孤零零地度过每一个夜晚,既没有人去过问他的学习情况,也没有人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成绩一落千丈。到了初三,连新开设的化学学科的成绩也不到60分,由于长期生活没有规律,他上课经常精神不振,无精打采,甚至破罐子破摔,成绩很不理想,常常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教师的话根本听不进去。看到一位好学生就此消沉,笔者就利用班会课给他讲科学家成材的真实故事,用海伦·凯勒一只耳朵不能听,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说的女子却成就了非凡的教育事业以及世界上很多先天或后天失去双手双脚的不幸人士却能成为一个个成功者的事实,让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很多,父母离婚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不幸,要学会自强。”同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父母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初中三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危险的年龄段。从此他的父亲时常在晚上陪伴他学习了,他的母亲时常来学校看望他,还带他去动物园、水上乐园玩。而在学校,我也经常在学习、生活上给以关心。从而使他感受到了来自父母和教师的关爱,燃起了生活的激情和学习的勇气。不但活泼开朗,而且刻苦学习。在当年中考以总分648分的成绩进入重点中学学习。

2.有思想“包袱”的学困生

在“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历来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将来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于是,孩子们从第一天挎着书包上学起,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许多孩子非常害怕每一次的考试,害怕考试成绩的下降,但越是害怕越不理想。于是产生了考试恐惧症,最后发展到畏学、厌学、逃学。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必须想办法减轻他的心理压力。卸掉其身上的包袱,这是转化的关键。

批评孩子:每天不要超过两次 第2篇

专家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家长,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因此,周林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这比高声大喊更有效果。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两不要 第3篇

本人就犯过此类错误, 虽羞于提起, 但这些错误是我个人教学中的一个里程碑, 反省一番, 受益颇多。

一、不因自己狭隘的文学修养误人子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有一篇课文叫《鸿门宴》,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 因为项羽一直是我心中的悲剧英雄, 一个我喜欢的性情中人。于是我在第一次备课时就满怀热情, 找了许多关于项羽的资料。上课时开篇就用的是李清照的《咏项羽》: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然后就激情澎湃地把说:“这是一个英雄, 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虽然最后他失败了。”接着我讲了项羽的少年壮志和他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最后, 我总结, 他和刘邦相比, 最大的缺点就是脸皮不够厚, 心不够黑, 所以失败了。下面的不少同学听得很认真, 也非常起劲, 带着对项羽的无限惋惜, 对刘邦的无限反感开始学这篇课文。

到第二天的时候, 有个平常很喜欢历史的同学跑来找我, 他一来就说:“老师, 我觉得你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不公正。其实项羽很残忍, 你看光《史记》中记载的他施行的大屠杀就有六次, 杀百姓是整城全杀, 埋降卒一埋就是20万。刘邦对百姓要好很多, 经常安抚百姓。你再看看《汉书》《水经注》中的记载, 项羽真的建树有限, 坏事干得很多。可是现在同学们听了你说的以后, 都不相信我说的, 都只认为项羽是个英雄。”

我听了以后, 顿时感到非常羞愧。原来自己用那么一点有限的文学积累绑架了学生的情感。自己以为很有文学修养, 以为看了《史记·项羽本纪》就非常了解项羽了。结果自己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看书看得不够全面, 带着过多的主观情感, 专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细读, 其他的地方一扫而过。二是在讲课时指导思想有偏差, 思维不够开阔, 忘记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在给我的第二届学生上《鸿门宴》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同样介绍背景, 同样拿李清照的诗开篇, 但紧接着引用了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的“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介绍了《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之前项羽和刘邦的所作所为, 既介绍了项羽的勇敢, 也提了他的残忍。

同样满怀激情, 但评论是客观的, 并在最后跟他们说:“如想了解更多, 可以去看《史记》《汉书》等。”结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他们课下热烈讨论, 有人赞项羽, 有人服刘邦。周末的随笔中有很多学生写作文继续探讨, 并且看得出不少学生是查阅过资料, 翻阅过史书的。我认为,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启发、有长久价值的教学。

提高文学修养的首要任务是阅读, 对于语文教师的阅读, 我有两点建议:

1. 要精读一些名著来垫底。

真正的精读是对作品的全面拥有, 而不是熟悉, 更不是知道。垫什么样的底, 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名著作为千古流传的东西被很多人反复阅读, 已成为文化语言的前提性素材。读名著可以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没有“必读”的名著, 只有“选读”的名著。正如我们的教育, 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2. 要建立一个大的阅读圈。

文学修养是个大的概念, 不能只读纯文学的书, 史学、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都应多读。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而不是以浅薄的文学功底, 狭隘的个人偏见“绑架”学生思想。

二、不把生硬的文学知识强加于人

提高文学修养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更好地读懂文学。用自己的脚丈量过的地方, 自然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而不是拿教参上的死知识束缚学生的思想, 绑架他们的情感。

拿《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课文来说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开始我一直很难理解为什么开篇就是这么一句非常有气势的“千古江山”;那么多英雄不写, 偏偏写孙权。因为自己不理解, 所以上课时就直接用教参上“他是一个豪放派词人”来解释开篇的“千古江上”, 拿课本下面的注释解释了“孙仲谋”。

直到我去了镇江, 站在北固山山顶, 面前是浩浩汤汤的长江, 悬水峻壁, 形势颇险, 风景壮美。据说武帝萧衍游览北固山, 看到江山景色非常壮观, 就兴致勃勃挥笔写下“天下第一江山”的题字, 故北固山历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同时这里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上山下的许多名胜古迹, 一石一木, 一楼一景, 均与三国时代的孙刘联盟、拒曹鼎立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有关。面对如此雄壮之景, 何人不生英雄情, 爱国胜过爱自己性命的大词人辛弃疾才会发出“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慨;面对南宋的破败山河, 才会无限心酸地低声吟诵出“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同样在给我的第二届学生上这篇课文时, 我讲出了我的这些切身感受。学生的激情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甚至有学生无限向往地说一定要去镇江。

两不要 第4篇

前几天,一位中年女性病人拿着一个空药盒子来到门诊,要求照开一个月的药。患者未带任何病历及化验资料,体形偏胖,满月形脸。原来她3天前查小便尿蛋白3个加号,经与省城教授电话联系,教授嘱其服这种药。再问,她在2年前患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在省城治疗,医嘱长期服“激素”。笔者多次给其测血压,均在19/120毫米汞柱左右。患者诉2年前曾测过血压,当时是120/80毫米汞柱。次日测血压仍高,嘱其服用降压药,必要时去省城找教授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这位病友在复查小便时发现尿蛋白阳性,虽说及时与省城教授联系,但由于距离遥远,不能得到教授的详细问诊,更不能对其进行体格检查;而且教授较忙,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的病情记得那么清楚,因而这种电话看病的形式有其局限性。患者认为省城的教授水平高些,因而只要当地医生开药,而不提供任何病历资料。也不接受当地医生的检查,实际上将自己置于“两不管”的境地。如果病情发生变化,就不能及时发现,容易耽误病情。如上述病例血压已经很高,若继续服“激素”,可能会进一步升高血压,造成严重后果。

类似病例并不罕见。笔者认为,慢性病患者若在上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回地方治疗时,一定要提供详细的病历资料,并接受当地医生的检查和指导,避免将自己置于“两不管”的境地。

上一篇:高校传播正能量的意义下一篇:大学生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