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2024-07-01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精选12篇)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1篇

李筱菊是我国最早研究并引进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体系 (简称CLT) 的学者之一, 1979年由她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 (Communicative English for Chinese Learners, CE-CL) 被认为是国际上先进的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该套教程的主旨是“语言是一种交际, 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交际” (Language is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a language is learning to communication.) [1]。1992年中国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 (SEDC) 第一次把交际教学法引进中国, 其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强化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 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取代此前已经盛行多年的以教语法为主的“哑巴式”教学方法, 并在1993年通过与 (英国) 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初高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JEFC) 和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EFC) 来推动此项改革。

与此同时, 其他一些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普及中, 诸如翻译法 (Translation Method) 、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及听说法 (Audio-lingual approach) 等。不论何种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问题, 本文就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普及的必要性, 以及在师生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分析。

二、交际教学法对语言学习的必要性

交际教学法抓住了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 融合社会语言学的成果, 吸收了听说法、认知法的优点, 是外语教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其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普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流, 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几乎所有学者都意识到了“自然”的语言环境对“现实”交流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英语教学中恰恰缺少这种自然交流的环境。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的主动交流和自然性, 完全以交流为基础,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语言, 并在语言学习中交流, 加强了对学生实际语言交流中的技巧指导,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交流能力。交际法中的Pairwork, Role play等都是学生喜爱的语言交际训练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模拟教材内容进行交际,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 交际教学法的普及是教师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的必然要求。

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索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的理想教学方法。外语专家陆谷孙教授指出:“语言学习需要有pressure与pleasure的结合。”在当前的语言教学中, 接二连三的考试和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国外学者的眼中, 中国学生应试技能一般较强, 而交际技能相对薄弱。如何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趣事, 让学生乐意去听, 让学生乐学, 已成为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交际法的运用正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际行为, 能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交际法的运用, 改变了过去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独白、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课堂环境, 让他们轻松、自然地接受知识和提高能力。[2]

(三) 交际教学法的普及是学生今后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 交际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不同语言人群的思想交流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良好的交际能力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个性发展, 诸如出国留学、在外企公司发展等都要求要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平稳飞速发展, 各行各业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有一定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三、当前交际法教学在中国语言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和普及, 效果不甚理想。从困境面临的对象来讲, 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学生, 即交际教学法的执行者和参与者。

(一) 交际教学法执行者———教师的因素。

交际教学法的执行者教师缺乏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的培训, 语言教学的技能提升不是很快, 因此, 相当大的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对交际法教学所需水平和教育学的认知, 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实践中的交际法原则。Thompson在1996年中指出了对交际教学理解的四大误区:“ (1) CLTmeans not teaching grammar; (2) CLT means teaching only speaking; (3) CLT means pair work, which means role play; (4) CLT means expecting too much from the teachers.”[3]上述四点基本上涵盖了国内英语教师对交际教学法理解方面的偏差。很多教师不能区分真正的交际活动和似是而非的交际活动, 由于缺乏了解, 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角色转换时因不自信而引起疑惑甚至恐慌, 他们也许会质疑其效果和可行性。相比较而言,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语言教学中提高学习者的准确性上又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不愿改变几十年来驾轻就熟的传统语法翻译法而主动采用新的教学法。

此外, 从心理学上的角度来看, 教师担心缺乏这种能力害怕丢脸, 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受到威胁。中国的传统教学认知里, 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 “If teachers donot display their knowledge in lectures, or if they play games with students or ask students to role-play in class, then they are not doing their job.”[4]此外, 他们也担心学生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接受程度, 诸多因素使得他们对交际教学法望而却步, 宁可选择对于师生双方而言比较保守的教学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际教学法的普及的难度。

(二) 交际教学法参与者———学生的因素。

从交际教学法的参与者学生来讲, 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坐在教室里, 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法。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法, 被动地接受知识, 除了认真地做好笔记, 死记硬背语法和单词, 不需要其他的言语、肢体等互动。方法一旦改变, 学生往往会造成困惑和不适应, 他们会认为用这种教学法讲授课堂内容根本没有什么值得记在笔记本上, 学不到知识, 消极地对待这种新的教学法, 不能理解交际教学法的实质。

目前大部分的英语测试中语法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试, 语法仍然是测试的评分标准之一, 这使得很多学生不敢忽视语法, 依然习惯语法翻译的教学法。尽管当前以职业为导向的外语学习使学生对交际教学法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对交际活动的重视仍不够。迫于学业和测试的压力, 学生宁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参与各类测试, 如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学生常常是限于死记硬背词汇、语法结构、听力训练,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进而影响到语言的习得。

四、结语

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包含了整个语言交际的功能和学习者本身的心理需求, 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虽然目前交际教学法在推进普及过程中受到了教师水平、学生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行不通。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历程中都会遇到一定的困境,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与我们现在的传统教学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才能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朝着适合教师传授、学生乐意接受并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摘要:目前交际教学法已经得到广泛普及, 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中国英语教学,必要性,困境

参考文献

[1]李筱菊.In defense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J].ELT, 1984, (1) :2.

[2]滕萍, 卢广荣.浅谈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研交流, 2007, 12.

[3]Thompson, G.Some misconceptions abou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J].ELT, 1996, 50/1:9-15.

[4]Hui, L.New Bottles.Old wine: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J].Forum, 1997, 35 (4) .

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在哪里 第2篇

口语交际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的重要部分。通过口语交际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与人交际的意识,提高运用普通话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占同等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是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我们除了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等外在因素干扰外,还因为对听说读写的内在关系不搞清楚,教学效率不高。

(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手段中,口语的交流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抓紧、抓好口语交际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本领,这是时代的需求。

(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3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跨文化交际

纵观历史,萨姆瓦等学者总结出七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特点: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是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文化是变化的;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文化具有适应性。文化学研究者还指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即文化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

文化,就其内涵,宏观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观念文化—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价值观念等;2.制度文化—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3.物质文化—服装、饮食、建筑物、交通工具等。

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际首先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当双方语言不同,文化障碍尤为明显。即便是相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也会带来各个层面的语言障碍。即便是互相具有共同的语言,双方文化不同,语言障碍仍然会在词汇、发音、语义概念以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问题的各个层面产生。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门外语课程,如何将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责无旁贷。Kramsch认为,文化不是游离于语言学习之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它附属于听、说、读、写的教学。文化与语言学习是血脉相融的,须臾不离地对学习者认识世界的能力提出挑战,使其幡然醒悟自身交际能力的局限性。

文化是世界财富的源泉,人类发展的动力。1998年联合国组织召开了以“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为议题的各国政府会议,并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世界经济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纽约联邦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雷·罗森也明确指出,“我们的经济将向何处发展?——那就是文化。”美国着名的经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客观且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在整个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哪个民族,只有积极并与时俱进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整体进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和现代性,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再创新,正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把握好这一点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有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识与接受,甚至于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也来自于中国文化元素,充分证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事实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顽强生命力与竞争力。

语言,信息传播的工具、载体和符号,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尺。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推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除了国力的支撑,语言上的绝对优势不容置疑。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核心所在,更是彼此理解和认同的关键,语言所到之处,它所负载的文化价值观如影随形,“语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以微小到不可见的方式达到最神奇的效果。

文化,作为总多人文学科的研究范畴之一,其内容应该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语言教学之中,实现以培养语言应用技能为目的,以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内容的教学要求。

最初的外语教学,旨在满足少数精英人士阅读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需要,涵盖一些宗教书籍。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外语教学的主要材料即文学作品,因其丰富的内容最大程度上反映现实。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即为了解文化的过程。随着外语教学的普及和听说能力的要求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翻译逐渐不再成为学习外国语言的动机和目的,对目的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的探索使得英美概况等课程应运而生。

一百多年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经历了从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到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再到现在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个主要阶段。

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在外语教育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它拓展了外语教学法的思路,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外语教学的效果,对国际文化交流、政治沟通、经济全球化和教育一体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跨文化交际学揭示了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关系以后,语言教学专家们认识到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因素,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

世界各地的众多学者集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之大成,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反之,跨文化交际学影响、丰富和发展传统学科,新生代的跨文化经济学、跨文化语用、跨文化传播学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藉此,其学术领价值得以证明。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国璋先生1982年在《现代外语》发表的题目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的论文开创先河。

外语教学与文化水乳交融。各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语言环境不尽相同,其外语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文化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发展轨迹大体相同,反映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4篇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英语语言教学,交际能力

一、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了解和接受。它在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很有帮助。

交际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它是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仅注意语言结构的方面而且还要注重功能方面。因为, 语言是一种相互影响, 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也是与社会的一种清晰的联系。交际教学法的目的是训练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可以熟练地与人交流。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是一种创新, 因为它不是以分析语法系统为基础的, 而是已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且交际教学法也不是一种单一、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 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进行学习和学习使用语言。它不仅仅是学术问题。

二、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现状

当交际教学法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 教育系统面临着从古到今的巨大转变。从开始到改革的过程之中一直存在很多难题。中国的环境和那些产生和培育交际方法的国家有着巨大的不同。汉语和英语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同点, 不仅仅是语言的本身还有文化、社会等因素。当交际教学法被应用到中国时,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 有一些问题如下:

1.语法为中心的考试系统。在中国, 考试被定义为在进行创新练习时单独的最有影响力的阻碍。在语法-翻译的考试当中, 只有固定的答案的正确的。所以老师们和学生们为了对应正确答案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占最小比例的是听力部分, 其他大多数是语法、结构、阅读和写作, 而且口语考试基本不会出现, 仅仅是近五年来它才被实施在个别的考试之中。

2.大班授课。中国人口基数很大, 这样就导致了一个客观的现象—大班额授课。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水平之间存在着不一样层次的差距。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之中有些学生知道这个而有些学生不知道就导致了这个差距一直会存在。而后, 在这个班级实施的交际教学法就失败了。

3 . 在教学中的教师主导地位。在交际教学法的教学之中, 教师有两个角色:第一, 作为一个资源的组织者和资源的本身;第二、在教室中进行活动和过程的向导。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讲话几乎占据了课堂全部的时间。很多英语教师已经尝试去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随后很快地得到了很沮丧的结果。这是在中国课堂中教授英语的一个现实情况。除此之外, 在交际教学法中教师应该具有相当强的专业水平, 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教育精神。这需要教师不仅具有目标语言的知识还有它的文化。作为一个非说英语语言的本土学者, 在英语教学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交际教学法中。

三、克服难题的方法

1.政策改革。中国教育方法已经持续地在被改善。所有的教学人员都被任命去找一种新的方法去适用于他们自己的教育系统。现在,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仍然是被中国的现状确立的一个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能力。所以, 教育的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接受交际教学法而且要和其他的教学方法做结合, 为了去研究一种中国独有的专门且有效果的方法。

2.意识交际教学法的误解。人们对交际教学法存在很多的误解:[1]交际教学法意味着不教授外语的语法;[2]交际教学法只教授口语; (3) 交际教学法意味着成对练习和角色演练; (4) 交际教学法意味着教授的部分占更多比例。精通结构系统仍然是运用语言与人进行交流的基础要求。我们应该通过交流学习语法, 同时使用语法去帮助我们的交际。交流活动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复合型的能力, 综合的学习是一种必需的方式去培养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替代的方式去进行成对练习和角色演练。教师应该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清晰去让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去参加活动, 去得到我们最终的教学成果—交流。

3.教师训练。虽然交际教学法需要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 但是教师的能力也是影响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中一个任务去提高教师水平的方法就是在中国发展交际教学法。最重要的事情去学习和理解新大纲的内容和将它和新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知道如何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教学。依据中国初中英语教师辅导用书, 采用五步教学法:复习—介绍—演练—练习—巩固。

四、结论

交际教学法在二语教学之中已经被逐渐地接受。近几年来学生们也从这种教学方法中得到了很多的益处。教育机构和教师应当找出一个新型的方法去解决传统教学的消极影响, 与此同时, 保留中国教育方法的优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研究出一个为中国学生打造的英语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Geoff Thompson, 1996, Some Misconceptions abou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ELT Journal Volume50/1, Oxford University.

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的教学反思 第5篇

第一单元的课文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迷人,使孩子感受到春天的姹紫嫣红紫和多姿多彩;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上口语课时有话可说,课前我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

《春天在哪里》的口语交际时,播放“展示台”中“我会唱”的歌曲《嘀哩嘀哩》作为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孩子们找春天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歌中小朋友在山林里、公园里、学校里等地方看到、听到、找到的`春天。孩子富有童真的歌唱和舞蹈,轻松快乐进入口语交际的课堂。孩子们说自己对春天的感受:1、春天很美丽。2、我很喜欢春天。3、春天到了,可以放风筝我很高兴。教师以“你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对春天的爱呢?”为引子,引出学生的“我要唱春天的歌来表达春天的爱。我喜欢春天的诗。我想用图画表现春天。我也要用制作手工表现春天的美。……”让学生通过用“表现春天”的形式体现,同时,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分享自己眼中的春天,了解关于春天的一些常识,感受春天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 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34-02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提出:“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此可见,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打好语言基础,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并在某些领域熟练运用。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来说,交际能力体现为在涉外商务、贸易、外事中合理运用英语。为此,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英语知识,懂得一些从事贸易的专业性知识,还需要有跨文化交际技能。跨文化商务交际技能包括国际视野,熟悉中西文化和商务礼仪,能遵从国际惯例谈判和合理处理贸易中的各种关系。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了听说技能、文化知识、心理素质、交际策略、性格个性等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对综合语言能力的运用,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真实反映。

二、中国—东盟背景下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东盟的全称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由马来西亚、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十个成员国组成。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在给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务英语学生除应具备上述语言技能、商务知识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外,还要针对东盟国家的特点培养新的能力。

(一)非地道英语的识别能力

英语不仅是欧美等国的第一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和国际通用交流语言。英语在东南亚使用十分广泛。在泰国,唯一重要的语言科目是英语而非标准泰语本身。菲律宾由于长期被殖民统治,是非英语母语国家中英语普及率最高的国家,英语是第一官方语言。新加坡把马来语、英语、话语普通话和泰米尔语作为官方语言。文莱因为曾受英国殖民统治,在独立后仍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缅甸受过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用英语也相当普遍。因此,英语无疑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商务往来中重要的工作语言。商务英语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时,不仅需要听懂纯正的英式发音或美式发音,更需要听懂非英语本族语者的夹杂口音的英语。在外贸函电、电子邮件沟通时,不仅要看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的文件,也要看懂东盟国家思维模式下的英语文件。因此,非地道英语的识别能力对于能否在商务往来顺畅交流十分重要。

(二)东盟国家的交际文化知识

中国和东盟十国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文化上有很深的渊源,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自然不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强烈。尽管如此,东盟国家与中国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习俗,传传递文件资料时用右手。菲律宾人禁忌13和星期五,因此,在为贸易伙伴安排楼层和房号应禁忌此数字。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人认为头部是神圣的,随意触摸他人头部是极大不恭,即使对小孩也不能为了表示喜爱摸其头顶。能否了解东盟交际文化知识并在商务往来中合理运用,直接影响着商务活动的顺利与否。

(三)交际实践中的交际策略

在具体的交际实践活动中,英语技能是交际的基础,懂得交际中的文化知识能避免不良的交际行为,而良好的交际策略有助于交际的成功。交际策略指在交际中如何、何时开始或结束交际活动,话题的转变,以及交际失误后的补救措施。即使是小孩也知道,在父母心情好的时候提要求更易得到满足,同样,在商务交流中选择恰当的交谈时机,有利于贸易的协商。此外,要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性别、个性等因素选择恰当的交谈内容以促进沟通。要提高交际策略,一方面可通过书籍、视频等媒介了解对方的交际风格,更重要的是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认识,调试交际策略。

三、面向中国—东盟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使得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商务活动日益繁荣,其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促使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以生为本、面向市场”。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面向中国—东盟的广西等地区应充分利用毗邻东盟国家的地理位置,形成有利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

我国的传统商务英语教学偏重于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主要以考试为导向,即把专业四级、专业八级等考试的题型和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老师们擅长教授语法、词汇和分析句子成分和语篇结构,却很少创造情景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和交际运用。学生的学习更多是停留在做题、记单词、阅读的层面,很多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却缺乏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甚至有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的学生,与外国人交流时却畏畏缩缩。

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的后,就要改变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言堂”,学生“书山题海”的沉闷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采用灵活多样的交际性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情景和案例为契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教学手段上,可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有必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东盟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书籍,和观看相关视频。

(二)创设第二课堂,开设第二外语

鉴于商务英语专业学习是以“英语”为目的语,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以英语为主,难以独立培养面向中国—东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为了应对课时上的不足,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可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开设外国文化沙龙,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和东盟国家文化的了解;邀请留学归国人员或外教作专题讲座,介绍其跨文化交际体验;还可播放西方和东盟国家的电影,以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

学生在充分掌握英语的同时还可学习第二外语,如日语、法语、德语等。广西地区的商业英语教学可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开设泰语、越南语等东盟国家小语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的了解和语言的掌握,从而使其与东盟国家的商务交流更成功顺畅。

(三)合作办学,创造跨交际实践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应创造时机和东盟国家的学生多交流,增加实践机会,完善交际策略。加强与国外大学尤其是东盟国家的大学合作办学,可以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中国与东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贺州学院与泰国某高校的合作办学为例,在泰国学习的课堂用语为英语,尽管教师的语调与地道英语相差甚远,却可以训练学生对不同语音的适应性。课后和当地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的跨文化实践行为,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调整交际策略,提升交际能力,为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由于合作办学的受众有限,因此,可鼓励学生创造条件与东盟国家人们交际。对于广西来说,最大的机会莫过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届时大批东盟国家人员过来进行商品贸易,因此,能进入会场和他们接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绝好机会。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以以专业观众或志愿者的形式加入。除此以外,学生还能充分地和东盟的外教或东盟留学生交流,获得交际实践,这种实践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给广西地区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迫在眉睫。商务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的同时,更要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法从注重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应用。学生在掌握商务操作技能的同时,要了解英语国家和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并且创造条件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稚.东南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中国文化产业网.东盟国家的习俗与禁忌[DB/OL](2008-10-29)[2014-01-01].http://www.cnci.gov.cn/content/20081029/news_33548_p4.shtml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SK13LX402);2013年贺州学院教改项目(hzxyfzzx201303);2013年广西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项目

【作者简介】伍 凤(1987- ),女,湖南耒阳人,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7篇

英语教学几十年来出现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近年来, 交际教学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在语言教学界广受欢迎。它以学以致用为原则,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互动活动, 获得通过所学的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交际教学法的形成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基础。Chomsky的转换生成理论指出competence和performance是语言运用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performance是语言运用的外在表现, 而真正起作用的是语法规则、词汇、所有其它语言成分,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成分生成句子等内在知识, 即competence (范谊, 1998) 。Hymes认为Chomsky只重视了语言的形式, 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因而他提出了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概念, 指出在语言过程中, 不仅需了解正确的发音、词法、句法等话语结构, 还要知道话语在特定交际语境中的可行性、得体性和普遍性。Halliday进一步将社会语言的基本功能扩大到七个:

1) 工具功能 (instrumental function) :用语言获取他物。

2) 调节功能: (regulatory function) :用语言控制他人的行为。

3) 互动功能 (interactionalfunction) :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4) 个人功能 (personal function) :用语言表达个人感情和意义。

5) 启发功能 (heuristic function) :用语言学习和发现。

6) 想象功能 (imaginative function) :用语言想象出一个世界。

7) 表达功能 (descriptive function) :用语言交流信息。

根据Hymes和Halliday的理论, 上世纪7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了交际教学法。它的特点包括:

1)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课堂活动重视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和正确度, 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 而不只掌握发音、语法和句法等与语言本身有关的知识。

2)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自发地参加到课堂活动的实施和评估中。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 指导学生如何地道地运用语言, 培养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创造性和自信心。

3) 鼓励每位学生将个人的经验和需求加入课堂教学, 让他们都获得自己想学的东西。

交际教学法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 但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目前中国很多大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一堂课从头讲到底, 而学生则是机械地听和记。问答这种最普遍的交流方式, 应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锻炼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但大多数的时候, 是老师问, 学生答, 课堂学习是单向的、被动的, 缺少师生的双向交流。结果是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的综合语言能力, “听不懂”、“讲不出”, 无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交流。

造成交际教学法不能在中国有效应用的原因很多。如近年来, 应试教学把课堂变成了英语证书培训中心, 学习重点是在各类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而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被放到了第二位, 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又如在很多中国的英语课堂中, 学生人数庞大 (30个学生以上) , 而交际教学法更适合小班教学。在诸多原因中, 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交际教学法发源在欧美, 其文化背景和传统中国的有所差异, 文化差异增加了交际教学法在中国应用的难度。

二、中国文化价值观对实施交际教学法的影响

(一) 教学模式

传统中国几千年来等级制度分明, 在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 教师这一社会角色一直处于顶部。在“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对知识的崇拜显示在对教师的崇拜。“弟子事师, 敬同于父”,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古代谚语都体现了学生敬重教师就像敬重自己的父亲。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欧洲跨文化管理学者Hofstede通过大量的调查, 找出导致行为差异的文化维度。他的分析表明, 在中国社会, 成员因社会地位、年龄、财富等的不同而被授予不同尺度的权利, 而且他们都同意并遵守这种差异 (2001) 。直到今天, 人们从小就被告知“……在家听父母的话, 不与父母顶嘴, 在单位和学校尊敬领导尊敬师长, 讲究的都是社会的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等级” (陈晓萍, 2005:36) 。

在课堂中, 师生的不同等级使得他们拥有不平等的权力。教师传播知识, 管理课堂中的所有活动, 即包括控制活动的时间和节奏, 评估活动的结果,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听讲和记录教师的解释, 接受教师的要求, 服从教师的权威, 是课堂教学的客体。这种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英语教学中, “以形式语言学为基础, 重视语言结构……认为学习者只要学会了语法规则, 就学会了语言, 获得了使用语言的能力” (谭春, 2009:26-27) 。

交际教学法则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师生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 学生不是简单地复制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和教师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提供充足的语言和情景练习, 启发学生通过练习自己归纳出语言的规则, 最后指导学生检验他们的结论的正确性。对语言的掌握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是通过人与人的交流而取得的, 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虽然在一些重点大学中, 教师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已经有了改变, 但在大多数学校的英语系, 教学没有什么改观。传统的中国师生关系观念限制了交际教学法的实施。

(二) 中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年来, 中国学生习惯了“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他们变为课堂主体, 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不知所措。Mingsheng Li调查了中国西南九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及中国和外国教师。结果发现, 很多学生觉得外教用的互动式教学, 让学生思考讨论, 不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 是肤浅的行为 (1999) 。他们更倾向于由教师决定教他们学什么、如何学。另外, 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 自己发现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费时费力, 而教师学术渊博, 传授的都是正确的知识。我曾在自己课堂使用的PowerPoint里有意地犯了一个简单、明显的英汉翻译错误, 而教的两个班级约60个学生却都认真记录, 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交际教学法基于欧美强调的个人成就。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设计、运行和评估, 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获得自己想学的知识, 并在集体面前表现出个人的成功, 是个人主义这一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而中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强调集体的利益 (Hofstede, 2001) 。在课堂上, 教师提问后, 某位学生自愿回答, 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 可能会被其他同学被看作张扬、出风头。如果不同意某位同学的观点, 更会在课外收到其他同学的指责, 看作破坏了团体的和谐和稳定。

另外, “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 面子和个人的作用、表现、价值相联系。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 面子是他人, 即集体内和集体外的成员对自己的认可" (Gao&TingToomey, 1998:55) 。中国学生凡做事都受面子的控制。如学生向教师提问前, 都会想到, 如果问题太简单, 是否会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嘲笑?如果问题太难, 是否有刁难教师之嫌?

正是这种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的作风, 阻止了课堂交流。交际法课堂希望学生争先恐后, 踊跃回答, 互相辩论和提问, 这和中国学生传统的课堂角色有所对立。

三、对策研究

交际教学法要求的文化需求和传统中国文化的有所差异, 但这并不代表它无法在中国的课堂中实施。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 教师从课堂主体者到主导者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不是“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启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的见解, 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 既达到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 又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教师启发学生的教学手段有:

1.设计大小、难易适中的课堂活动, 让所有的学生加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教过《现代大学英语4》中的课文“Waiting for the Polices”是一篇短篇侦探小说, 讲述一个寄宿屋中的“谋杀案”, 悬念扣人, 引人入胜。教这篇课文前, 我将文章改变成为一个没有结尾的短剧本, 指派学生表演故事中的几个角色。其他“观众”作为侦探, 听到证词后, 作出判断, 互相辩论。以此为开头, 吸引学生阅读文章, 比较自己的判断和作者文章的结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英文听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课堂中增加提问的机会和时间, 提出的问题是建议性的, 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当学生的回答太单薄时, 给他适当的激励和提示, 或在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 帮助他深入思考, 同时鼓励其他学生也参与讨论。

3.评估学生的成就。在评价时候, 对学生的努力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特别是对比较腼腆或英文水平较低的学生, 容忍他们犯那些不影响语言交际的错误, 尽量鼓励他们发挥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对水平高、勤发言的学生则要求高一些, 但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

(二) 学生从课堂客体者到参与者

交际法教学模式中, 学生不是孤立地学习, 而是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 既影响别人, 又在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与引导中修改。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包括:

1.学生加入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管理, 培养课堂主人的意识, 有机会表现出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经验。特别要求那些英语水平低或性格内向的学生, 参与交际活动。

2.学生通过合作性小组活动, 分享他们的想法。有问题时, 鼓励小组成员首先互相帮助, 无法找到答案时再请教老师。

3.学生是反馈员, 在每个活动结束后, 总结小组和个人对语言的掌握, 加强互相交际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 教室桌椅的安排

我国的大多数教室的桌椅是固定的, 不利于交际活动的开展。在桌椅可以移动的条件下, 可以选择下列两种方式。它们可以运用于教师讲课、team presentation、小组讨论等。特别是右边的格式, 没有讲台, 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客观和主观距离。

四、结论

“教”这一字本意是以棍棒训子, 让他遵循长辈的意志 (程裕祯, 1998:140) 。这意味着在传统中国文化中, 学习是以教为主, 教师有管理学生的绝对权力。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西方教育学的影响, 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 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 是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结合的活动” (周川, 2006:126) 。

随着中国加入了WTO, 英语在商务和生活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中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2007:1)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讲得太多, 让学生产生了依赖性, 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听、说、读、写、译学习的主动性。交际教学法的运用,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 需要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从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 在真实交际的情景练习中, 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摘要:源于英国的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互动活动为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操练中掌握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 提出了中国和欧美文化的差异对实施交际教学法的影响, 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文化,中国课堂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Gao, G.&Ting-Toomey, S.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with the Chinese.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8.

[2]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 (2nd Ed.)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1.

[3]Li, Mingsheng.Discourse and Culture of Learning-CommunicationChallengeshttp://www.eric.ed.gov/ERICWeb Portal/custom/portlets/recordDetails/detailmini.jsp?_nfpb=true&_&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D444195&ERI 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cno=ED444195, 1999.

[4]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ttp://www.aske-du.com/cn/info/info_6_arc60084.htm.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6]范谊.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与出路.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8.

[7]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8]谭春.外语课堂教学“中心”之辩:反思与建议.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 2009, (1) .

[9]中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8篇

就交际教学法而言, 它重视和强调在真实环境下的语言交流, 不鼓励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英语。获得交际能力, 即在不同的真实生活场景中进行交流的能力, 就是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正因如此, 交际教学法更为提倡互动式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能够不断进行用英语交流的训练, 而不是单纯的积累语法或词汇知识。可以总结, 在使用交际教学法的英语课堂中, 教与学的重点并不是只放在课本中, 而是体现在互动与交流中,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知识, 培养语感与交际能力。

此外, 语法翻译法也是一种重要的, 被广泛使用的外语教学法。但语法翻译法相对于交际教学法来说更为传统, 教学的重点放在书本知识上。通过反复地语言知识点记忆与练习, 学生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应试能力, 但是这种方法通常会忽视给予学生口语交流的机会, 学生的交际能力可能会较低。对于英语教师而言, 在两种教学法中做出选择, 或者找到一个最有利于学生的平衡点, 将是十分重要的。

二、关于交际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

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外语教学法, 已经在国内与国外教育界发展了几十年。交际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 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了中国“哑巴英语”的一剂良药。“哑巴英语”在中国学生中的情况较为严重, 学生往往能够熟练地完成语法练习, 书面英语考试, 但他们的英语听说交流能力却十分有限。交际教学法由于其在发展交际能力上的特点与优势, 某种程度上, 成为了其他外语教学法弊端的一种弥补办法。

“以学生为中心”, 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交际教学的课堂中, 不应有整节课老师的长篇大论, 学生应该作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在交流与互动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英语水平。纯粹死记硬背是与交际教学法背道而驰的,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法中只会学到片面的孤立的语言知识, 而不会真正获得交际能力。

语法翻译法的历史更为久远, 它在许多方面与交际教学法存在着差异。语法翻译法是指以翻译和语法学习为主要教学活动的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法。其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外语读写, 翻译能力。学生的学习目标可能是通过一场考试, 而不是学习英语交流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 这种教学法在短期内或许能够有成效, 但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学生在在校期间或许能够在英语考试中获得高分, 但当实际生活工作需要进行英语交际时, 学生便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其根本原因, 在于其英语知识是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所获得的, 所记忆的都是孤立的语法知识, 这使得学生很难流利地运用到实际交流中。

三、交际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的批判性比较

两种教学法存在着各个方面的不同, 笔者将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两者的课堂师生角色有所不同。

在语法翻译法为主的课堂中, 教师是主宰者的身份, 教学是以老师教, 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而在交际教学法的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了“导演和主持人或者是监督者, 参与者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习的中心和主角都是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 学生需要富有创造力, 需要有探究学习的精神, 但是这一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或许较难达到。另一方面,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会赋予学生自信心与独立精神,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方法受到了老师重视, 从而更加有效的参与的语言学习中。

2.两者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

语法翻译法注重的事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 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获得语言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单一, 如果教师运用不当, 学生很可能会失去对于语言本身的兴趣。而交际教学法则强调灵活互动的学习方法,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 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相比之下, 语法翻译法能够更直接, 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各类考试应试能力, 但是学习过程会缺乏趣味性。

四、对于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大部分的英语课堂都是以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单词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学习。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应试教育, 学生需要学习并记忆足够的语言知识才能够通过考试, 书面语言知识也是考试的考核点。在实际的高校英语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流, 交际教学法只是处于附庸状态甚至完全被忽视, 交际教学法的优势因此在我国高校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笔者将交际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无法全面推广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综合英语水平仍旧不够理想, 尤其听说能力。大部分英语教师没有海外学习或生活经验, 其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本就不高, 更无法将此能力传授给学生。

2.设备与资金不足。对于交际教学法而言, 仅仅一本课本是远远不够, 教师需要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而教学资源在我国许多学校中仍旧不够充足。

3.我国的应试教育在教师与学生中根深蒂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 当“交际能力”不被考试考核的情况下, 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对于交流的兴趣, 而将更多时间花在做练习题、背单词上面。

尽管推行交际教学法存在着各种困难, 中国教育仍在许多方面极其需要这种教学方法。例如, 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走出国门, 到国外继续深造, 这时他就需要更高的交流能力。此外,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诸如外企的需要英语交流能力的工作岗位, 交际能力对他们又显得格外重要。交际教学法如此重要, 但其由与现有的语法翻译法存在着许多差异冲突, 如何更好的调和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 对于中国高校教育而言, 最好的方法, 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使用。

(1) 教师应同时重视书面与口语语言能力,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沟通机会, 但同时紧抓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 增加高校的的外教人数。高校应聘用更多的外籍教师, 外籍教师在口语听力教学方面肯定会做得更好, 而中国教师则可以负责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

(3) 激发学生对于沟通的欲望很重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 从而训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

五、结语

交际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外语教学法。对于中国高校外语教学而言, 将两者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肯定会将外语教学的效果提高更多。

参考文献

[1]闵雪飞.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熊皓.交际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口语课堂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佘哲华.对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的思考[J].林区教学, 2006.

[4]Feng, Anwei.中国学生英语教学.新加坡:新加坡大学出版社, 2003.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9篇

一、中国文化中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涉及到很多部分, 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科学、经济, 小到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细微部分。茶文化是包含了一些人文与科学的内容, 主要以茶叶为主的一门学科, 具体反映在人们对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文化方面。

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可以分为广义上和狭义上的两个方面。从广义上来讲, 它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 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 把茶作为最原始的依据和基础, 继续延续、继承和发展这种创造物。或者说, 把整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的物质与精神相加起来的结果。从另一方面的狭义方面来讲, 茶文化就是指精神层面的, 一种意识形态, 一种社会制度。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茶文化的狭义方面, 研究这方面的茶文化, 主要从人们的心情、行为和精神这三部分去讨论。王玲教授指出 :“我们如果要研究茶, 不是单单地把茶叶的发展史相加起来, 也不简单地研究茶叶的种植、培养、制作、加工等等方面, 而是研究在生产生活中, 茶文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茶有很多中形式来表达, 例如 :茶俗、茶艺和茶礼等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人民生产茶叶和消费茶叶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茶叶的行为文化。我国在宋代的时候, 就有敬茶这么一回事,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礼节。在古代, 人们也会寄茶来表达思念之情, 也有用茶来当做聘礼, 也会用茶来经佛祖, 或者用茶来祭祀。在全国各地, 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 人们会依据各地不同的习俗表现出不同的茶文化和茶艺术。我们还可以从茶叶的心态行为出发点来看, 所体现出一些思维方式方法和对世界、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品茶的时候所体味的意境, 由此展开联想, 那些遐想值得人回味深思。同时茶文化还可以上升到哲学方面, 与处世道理相关联, 这称之为茶道, 这是茶文化中最重要的、最高层次的、最核心的部分。

二、从茶文化中看到的中西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到这些影响, 例如 :饮茶的方法、饮茶的文化等等, 由此可见, 茶文化对西方的生活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在英国就有全世界都知道的英式下午茶, 这样的一个习俗一直存在到现在, 应该人喜欢在下午和网上的时候喝茶, 他们有时候会和朋友一起饮茶。在荷兰上演的喜剧《茶迷贵夫人》轰动十分剧烈, 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风俗。同时还可以发现, 茶室竟然成了单身女子和朋友见面的重要场所。当然茶文化在英国的文化中担任着中角色。美国是咖啡王国,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是却有一半的人饮茶, 还有波士顿的倾茶事件, 可想而知, 茶文化对美国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茶在世界各国风靡, 是无酒精的饮品, 中国的茶文化孕育出了各国的茶文化。饮茶的人不分地区, 不分人群, 不分信仰, 就是因为有茶文化, 才让世界联合起来, 各种茶文化的学术交流, 贸易的出口,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中西文化的交融, 跨时空、跨地区的文化交流, 透露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现了茶文化的多姿多彩, 可以看出茶在中西交流中起着重要角色。

三、茶文化促进对外开放, 增强各国交流

茶文化对中国改革开放十分重要, 同时也在推动国际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茶文化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理论学习, 真正发挥茶文化的作用, 促进中西文化的结合。我国经常在国内外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 例如 :“茶文化节”、“茶叶展销会”、“茶叶交流学术会”等等。上海已经举办了很多届国际茶文化节, 聚集了国内外很多国际友人, 例如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的各界人士, 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道美丽风景, 是一种活动, 是一种品牌, 也是一种文化。根据各种统计, 我们发现我国发动了很多跟茶叶有关的活动, 例如 :茶叶文化节、茶叶展销大会、名茶评比大赛、茶叶拍卖会等一系列跟茶文化有关的活动与节日。

我们可以通过茶文化节, 增进国内外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让世界各国更加了解我国, 也能够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弘扬, 促进茶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茶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它是世界三大饮品中的其中一个, 是一种比较卫生又比较健康的饮品。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也在我国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茶文化的传播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茶文化和茶事业, 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昌盛, 同时茶文化可以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文化, 陶冶情操, 有利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很好地建设。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是一种传统文化,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茶文化也慢慢走出来国门, 走向了世界各地, 这对我国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文化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理论学习, 真正发挥茶文化的作用, 促进中西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跨文化交际,内涵

参考文献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10篇

关键词:交际距离理论,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

1 概述

民族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又可称作群体中心主义。William Graham Sumner (1906) 曾对这一概念作过比较详尽的解释。他认为民族/群体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 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参照系, 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 并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交际距离 (Communicative Distance) 这个概念由Peng于1974年首次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用来解释由民族中心主义而导致的交际心理距离。1978年, Lukens扩展了Peng的交际距离理论, 他把“民族中心主义言语” (ethnocentric speech) 包括在内。这些言语体现了三种交际距离:1) 蔑视距离 (distance of disparagement) ;2) 回避距离 (distance of avoidance) ;3) 冷漠距离 (distance of indifference) 。这三种距离分别归属于高度, 中度和低度民族中心主义。1984年, Gudykunst (2007) 重新分析和解释了Lukens的理论。他把文化相对主义融入其中, 并且在原来的三种距离上又增加了两种代表文化相对主义的距离;4) 敏感距离 (distance of sensitivity) ;5) 平等距离 (distance of equality) , 并分别代表中度和高度文化相对主义。第三种文化相对主义距离由于与冷漠距离重合, 所以在Gudykunst的理论中一共有五种距离。

2 研究方法

1) 参与者

参加此次调查问卷的共有246人, 其中外语专业学生166人, 占总人数的67.5%;教师45人, 占18.3%;外企职工35人, 占14.2%。学生中有80名某大学本科和硕士生, 66名某外国语大学本科和硕士生;教师中包括25名某大学英语教师, 20名某外国语大学英语教师。

2) 问卷设计

此问卷有两大部分组成, 背景资料和问题。问题按照Lukens和Gudykunst对交际距离理论的定义划分为民族中心和文化相对主义两大部分。其中民族中心主义这部分按照Lukens的划分分为三个等级—冷漠距离、回避距离和蔑视距离;文化相对则按照Gudykunst的划分分为两个等级—敏感距离和平等距离。本问卷还对问题进行了观念和策略的划分, 每一等级距离都包括数道观念题和策略题。在本研究中观念指被试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或别人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看法体系。策略指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的程度为了加大或拉近交际距离而采取的措施。从被试者个人角度来看, 观念影响策略的选择, 而策略的选择决定了交际距离的大小。题目形式采用单项选择题, 分值计算则采用莱克特量表的形式 (Likert Scale) 。每道题有五个选项, 分别对应12345五个分值, 分值越小代表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越严重, 分值越大则表示倾向越小。本问卷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第一步对9个背景资料变量进行频率分析, 看哪种变量对被试者最后得分影响较大, 另外还可看出问卷的考察效果;第二步对观念题与策略题的结果进行相关性的分析, 研究被试者想法与做法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三步分析民族中心主义题和文化相对主义题的结果的关系, 进一步考察原理论分级的合理性;第四步对每道题进行选项的频率分析, 考察目前中国外语学习者对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

3 分析结果与讨论

1) 交际距离分级的有效性

从这五种距离等级划分来看, 预期的得分排序为蔑视>回避>冷漠;文化相对主义两个等级的顺序应是平等距离 (高度文化相对主义) >敏感距离 (中度) >冷漠距离 (轻度) , 这种排列顺序是因为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要达到敏感水平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长期的亲身交流接触, 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将人们的敏感意识真正提高, 因此要得到高分值对于以学生占多数的被试人群来说比较困难;平等距离的理论概念也是跨文化交际学里比较基础的理念, 所以只要对跨文化交际学有一定接触的被试在这方面的得分都不会低。从分析结果看, 实际顺序为民族中心主义的三个距离为蔑视 (4.04) >冷漠 (3.51) >回避 (3.03) , 文化相对主义的三个距离为冷漠 (3.51) <敏感 (3.80) <平等 (4.14) 。除了回避距离的分值低于预期外, 其他几种距离的分值符合最初的问卷设计。回避距离的分值为最低, 这既不符合问卷的最初设计, 也不符合Lukens的分级顺序。

根据Lukens的理论, 回避距离是由于内群体成员是本着想要避免或减少同外群体的交流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这一点可以通过运用和强调本群体的语言来实现。其功能主要有加大交际距离、坚强对内群体的忠诚度和凸显本群体的独特性。经过笔者对几名被试的采访得知, 他们选择回避观念和策略更多的是为了避免同外群体的矛盾和冲突, 很少有人是为了凸显本群体的独特性而使用这种距离的。对于个人来说, 回避策略的使用有时并不是因为出于民族利益, 而可能仅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感受到外群体的对自己个人的物质利益或情感造成不好的影响时, 当事人会从思想上对此造成影响的人或事物持否定态度, 进而有意对对方采取回避策略以防止自己的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

2) 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心理状态

从总体上来讲, 多数题达到了预期的考察效果。笔者对所有246名被试者的平均分进行了分级, 从1-2为一级, 2-3为二级, 3-3.5为三级, 3.5-4为4级, 4-5为五级, 再进行频率分析。四级和五级, 即3.5-5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1.6%, 这表明大多数的被试者对民族中心主义的负面思想和作用持反对态度, 对文化相对主义比较认可。此次研究对五种距离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考察除了回避距离有待探讨之外, 其他四种还是比较有效的。由于被试者基本都是多年的英语学习者, 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理论素养, 所以在文化相对主义的题上得分较高, 而且要高于民族中心主义的得分。此外, 东西方传统价值观的不同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Richard Porter和Larry Samovar (贾玉新, 1997) 曾对不同的价值观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进行过排名, 其中东方文化最为注重的是和谐, 第二是谦逊, 而这两点在西方文化中都排到了相当靠后的位置;而侵犯性这一条却在西方中排到了第一的位置, 这一点在东方文化中几乎被忽略。另外, 在人际关系上, (贾玉新, 1997) 中国人性格内向, 含蓄, 好静, 习惯容忍, 依赖合作;而西方人性格外露, 直率, 好动, 好斗, 性格独立, 崇尚抗争。这几点也说明了为什么西方人的民族中心主义情绪高于其他文化, 而东方人, 尤其中国人在这方面更为谦虚内敛。

3) 交际距离理论的动态性

尽管Lukens和Gudykunst对交际距离和其所代表的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分为了五个等级, 但这种分级只针对的观念、行为和其所造成的距离, 而不是将使用者分类。一个具有高度民族主义思想的人他的这种严重的民族中心主义心态会从他的使用的蔑视用语中体现出来, 但他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并不是严格对应的, 也就是说即使使用者对对方抱有很严重的偏见或歧视, 他并不会绝对使用蔑视距离用语。具体使用哪些用于并且想要制造哪种距离受着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内因包括说话人的性格, 动机和意图, 交际能力, 对外语的掌握水平等。外因有诸如说话人所在的文化环境, 当时的语境, 对方在说话人心目中的定位, 对方的理解能力, 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用语的时效性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用语的时效性这一点可以说是从时间层面来看待该理论。这些用语并不是千古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用语可能不再有原来的功能, 或者级别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时效性可以使说话人对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用语做一个关于用语有效性的纵向比较, 而对方在其心中的定位可以使说话人对这些用语有一个横向的类别上的比较。这样可以基本看出说话人在想表达对一个群体的蔑视或者尊重时是如何思考、比较和作出决定的。由该理论的动态性可以看出在实际交流当中交际距离的建立是受着诸多方面的影响, 是大的文化背景, 当时的语境, 说话人和听话人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既体现了该理论在使用上的灵活性, 也揭示了该理论在研究上的复杂性。

4 结论

由于交际距离理论在中国还没有被实证研究过, 该文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此项研究的空白, 使此理论的中国化研究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虽然该对该理论的部分不适合的内容进行了取舍, 但其对国内研究的指导意义还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一个出色的理论不能只是以其能否原封不动的在任何国家文化下都能适用为标准, 而是其核心思想能否启发和指导不同国家文化下的学者去思考更多, 然后在基于原理论的基础上加入本民族文化元素, 创造出适合于本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 在本学科甚至跨学科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Gudykunst W B, Kim Y Y.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Fourth Ed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2]Peng F C.Communicative Distance[J].Language Sciences, 1974, 31:32-38.

[3]Sumner W G.Folkways[M].Boston, MA:Ginn, 1906.

口语交际在教学中的体现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有的教师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许多教师更是忽略而过,或者只是提一提,说一说,不组织收集资料,开展活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教师方面:一是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二是教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从字词句篇讲到语逻修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三是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说”,若学生发言时声音小或结结巴巴,或语无伦次,有的教师往往大为不满,或者怒斥一番。学生方面:口语训练的障碍主要是由性格、能力、情绪、心理引起的。

针对上述原因,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学习“新课改”理论,转变落后的观念。我们教师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应加强对语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迅速转变观念。放胆让学生去“说”去“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说”学会“道”。确立主体地位。建设富有活力的课堂。

钱梦龙曾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怯懦的人勇敢,让无能的人有能。让无知的人有知。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一堂言”,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现行苏教版课标教材关于口语交际分两个系统安排,一是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部分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近二十次口语交际练习,二是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每册教材安排大小综合活动共六次,且都与本单元的主题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其中都配置了关于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教材为每次口语交际活动都提供了一个话题,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还设计了一定的情境,有的还给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导。语文教师应上好每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引导着和促进者。教师要在明确口语交际目标的前提下,找准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合理选择训练方法,安排训练步骤,每次训练前,都必须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把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并且注意口语交际方法的指导。

二、三分钟演讲

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三分钟演讲,每天一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一上台,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两三次登台的机会。由于人人都上台,学生基本没有心理压力。不管是内向的学生还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敢于登台,有不少学生还有出色的发挥。这种方法对那些怯场的学生是一种有力的支持,随着了解的加深,那一部分学生也敢于在课时上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三分钟演讲法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情势。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材中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尤其是现在试用的新教材,更是注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沃土。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系列的训练活动,如朗读、复述、讨论、讲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注重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去“说”,去“议”,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自己寻找课文的“美”点,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在教《紫藤萝瀑布》时,要求学生找出“最欣赏的佳句”,按照“我欣赏的佳句是_______,因为_______”的句式说话。在学习《童趣》一文后,要求学生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学生说出了“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一支优美的歌谣”,“童年是自由飞翔的小鸟”,“童年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告诉学生,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还是一首诗呢!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朱自清的《春》中的“春之五图”时,我先示范讲解“春花图”。其它四幅图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效果很好。在讲解中,既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交际内容可以是“多彩的春天”“家乡的物产”“家庭生活”。从语言学上讲,话语发生的场合、空间环境,往往包含与话语有关的潜在信息,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环境却造成了某些信息的缺失。于是,如何解决交际空间的特定性与交际内容的丰富性所形成的矛盾,便成为一堂口语交际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很多老师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索已经表明:在更大程度上使学生“跳出”自己所置身的课堂环境,自然地進入作为目标活动的口语交际情境之中,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这时候所起的是暗示作用。这也正是我国古典文论名著《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 第12篇

1972 年, 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 (Dell Hymes) 发表 《 论交际能力 》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首次提出交际教学法 (Communication Approach) , 也被称为“意念法” (Notional Approach) 或者 “ 功能法” (Functional Approach) 。 这种教学法在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西方国家, 它主张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语言教学不仅应重视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讲授, 更重要的是对表达各种交际功能和意念的常用语句的介绍,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认为, 语言学习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语言能力 (Language Competence) , 指人具有发出语音语调以及运用语言遣词造句的话语能力; 另一种是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指根据交际目的、对象、身份等因素讲出符合语境的恰当得体的话语能力。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具备语言能力, 并不一定具备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 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相比, 它有较明显的优势。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如单词、语法、句型等内容的讲解, 课堂上多数英语教师忽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单向的语言知识输入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枯燥无趣, 很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 仍然张不开嘴, 出现“哑巴英语”现象。 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为目的交际教学法, 将英语视为一种交流工具, 为学生创造和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 进行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 它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活动,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然而, 由于我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交际习惯, 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面临严峻考验, 甚至难以实施。 交际教学法在我国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受哪些文化因素的制约呢?

2.交际教学法和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对比

2.1传统语法教学法以记忆语法结构和单词为目的, 交际教学法强调掌握语言基本技能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传统的英语课堂, 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词汇的释义和举例、语法的讲解及篇章结构的分析, 学生习惯性地用耳朵听, 机械地记忆知识点, 而交际教学法重视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因此, 在课堂中教师常常会设置真实自然的言语交际场景, 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表达, 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 在语言实践和语言应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能力。

2.2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 交际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所有的教学活动。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从头讲到尾, 学生很少有表达的机会。 在交际教学法中, 教师的地位由“主体”变为“主导”, 由课堂上从头至尾的讲授者转变为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控制课堂教学进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示范者和参与者。 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切活动围绕学生进行开展。 具体表现为, 课堂上学生获得更多交流和表达的机会, 学生关于学习方面的任何需求尽可能地得到满足。 同时, 学生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效果可向教师进行积极反馈, 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3 传统语法翻译教学主要授课方式是教师单向地进行语言知识的输入, 交际教学法则以师生互动、完成交际任务为主要形式。 交际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单一地向学生讲授语言知识, 而需要组织各类交际活动让学生真正提高语言技能。 一些活动比如说对于所学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也可以给出特定的话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 各小组在组内进行复述, 然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观点的陈述, 也可准备一个具有争议的论题在全班展开辩论, 也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一些情景片段, 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表演。 总之, 交际法教学中师生之间要进行积极的互动, 教师设定特定的任务, 学生使用语言予以完成,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水平。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在英语课堂中使用交际教学法需要英语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准备。 要成为很好的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必须在课前全面细致地备好课,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组织切合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相关活动, 并且对课堂中出现的学生无法预计的语言活动进行点评和概括。 此外, 从学生角度讲, 多年以来, 我国许多学生接受了教师长期以来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 他们习惯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倾听和接受教师讲授的语言点, 交际教学法则改变以往的模式, 学生则需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教师对学生以往期待的语言点或许不会进行详细解释, 而是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 这让部分学生感到很大的不适应。 因此, 交际教学法在我国英语课堂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问题, 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它从西方传入我国, 是否适应我国的实际教学环境和师生的实际水平, 是否受我国文化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著名学者Hofstede提出的文化价值维度对交际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予以分析。

3.文化制约因素分析

3.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冲突

依据Hofstede的研究,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对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体身份, 鼓励自我表达、独立创新和自我发展,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集体主义强调个人的身份依赖于社会团体, 个人情感依赖于组织和集体, 个体的利益和需求受群体的影响, 个体服从于群体。 中国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较明显的国家。 因此, 交际教学法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主动性, 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 积极参加角色互动和小组活动进行口语表达。 对于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成长的中国学生而言, 似乎不容易适应。 英语课堂上如果一个学生过于突出和活跃, 会被认为是爱炫耀和表现, 甚至自以为是。 若回答错误, 会感觉丢脸, 在集体面前没了面子所以让学生进行激烈辩论和讨论, 可能会更困难。 因为集体主义推崇团体成员间的和谐共存, 避免人际间的明显冲突。 尖锐的批评和不同的声音往往被认为是不合适且不礼貌的。

3.2高权利距文化和低权利距文化的冲突

Hofstede提出的高权距文化和低权距文化维度测定的是不平等在一个社会中的接受程度。 在低权距社会里, 个人之间不平等程度较低, 社会不会突出权利引起的层级差异, 大多西方国家属于权利距低的国家。 高权利距文化则呈现明显的等级差异, 倾向于遵从层级制度体系。 中国是高权距文化的国家, 对于年长者、政府官员、教师等角色赋予极大的尊重和敬畏。 教师被中国学生认为是权威, 是传授知识和解答问题的智者。 在交际法课堂中, 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自主进行学习活动, 可能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习惯服从于教师的权威, 观念中教师应该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进行授课, 学生应该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因此, 在交际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其主体地位的削弱也许并不能被中国学生理解和接受。

3.3高不确定性规避和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冲突

所谓“不确定性规避”, 是指一个社会人们对于忍受模糊或者感受模糊和不确定性威胁的程度。 根据Hofstede的调查研究, 不确定规避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体现。 不确定性规避高的国家, 会制定正式的规则和规范的制度及不能容忍偏离观点和行为尽可能地避免不确定性。 相反, 不确定性规避低的国家, 人们则更易于接受生活中的不稳定性, 接纳非同寻常的想法和做法。 中国属于“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 不难发现这种价值观在外语课堂中的体现。 多数中国学生认为, 一位出色的教师课堂中应该讲授准确的内容, 提供清晰的结构和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 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应给予及时指出和纠正, 这些信念与交际教学法对待错误的观念背道而驰。 交际教学法提倡学习者自主学习, 注重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认为学习者通过练习可以进行自我纠错或同伴纠错。 在中国这样一个高确定性规避的国家, 教师若让学生自己或同伴纠正错误, 则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合格或不负责任的教师。

4.结语

交际教学法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 对中外外语教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对交际教学法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盲目运用国外的教学法, 不顾中国国情和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和特点, 其推广受到很多争议和质疑。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交际教学法在中国受挫的原因, 试图帮助我国英语教师找到一条能够将交际教学法的主要原则与中国文化有效融合的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我国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摘要:交际教学法对英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 在英语课堂中交际教学法的实施面临许多问题。文章比较交际教学法和传统语法教学法的特点, 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实施交际教学法受挫的原因, 以帮助广大英语教师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文化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庆.从文化视角论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J].河海大学学报, 2007 (1) .

[2]杨明.交际教学法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得与失[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0 (2) .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下一篇:临床科室退药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