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发展范文

2024-06-28

机械工业发展范文(精选12篇)

机械工业发展 第1篇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是中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实力较强的工业基地[1](P16),其机械工业在全国的比重很大。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工业是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大规模的重点建设发展起来的。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工业经过“一五”(1953—1957年)到“四五”(1971—1975年)时期发展壮大,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十一五”时期,国家“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给东北机械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其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东北三省机械工业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机械工业体系。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中国产量第一,能够生产重、中、轻、轿车等各种车型的综合性汽车制造基地,另外还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辽宁省以汽车、机床、通讯计算机三大产业为主,汽车和机电等产品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大连造船厂是中国八大造船场之一;黑龙江省是电站设备、车辆和飞机等产品的重要产地,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在中国飞机和电站设备制造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东北三省机械工业占东北地区工业的比重很大,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工业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东北机械工业已成为一个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体系。东北机械工业对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机械工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强的发展潜力,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机械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增长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机械工业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得到提升,吉林省和辽宁省机械工业总产值全国排名稳居前10名(1)。东北机械工业作为东北工业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汽车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可分为四大区域:东北地区、上海与江苏、北京与天津、湖北与重庆,其中东北地区的地位最为突出。东北地区的汽车工业决定着东北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东北汽车工业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重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在生产、投资、新产品开发和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软件、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网络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汽车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东北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拥有6大系列产品,销售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1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被中国汽车联合会授予“机械行业核心竞争力十佳”荣誉称号,并且被美国著名杂志《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对东北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哈变速箱厂以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哈轻型车厂等在东北地区各省的机械工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东北机械工业经济整体上保持稳步快速增长,表现出生产、销售同步增长的态势。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保持1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004年最高,为28%,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2005年最高,为39%。同时,东北机械工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数从2001年的2 566个增加到2006年的5 437个,职工平均人数从2001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28万人,企业数和平均职工人数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是东北机械工业不断壮大的重要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点骨干企业增势明显,这是全行业增长的重要基础,投资的拉动使市场对机械产品的需求势头不减。重点考核的机械工业企业,基本上左右着全行业的经济发展走势。

机械工业是整个工业发展的动力,对整个工业发展起主导作用。近年来,东北机械工业增加值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平均比重均达到17%以上。可以看出,东北机械工业对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东北三省经济的整体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推动因素分析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东北机械工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投资、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合作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投资对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随着国家“关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启动,东北机械工业得到了调整、充实和完善,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东北机械工业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造。

吉林省以汽车为产业龙头,建设国内最大、最强的汽车工业基地;以优势特色产品为重点,大力振兴东北机械工业。吉林省计划2006—2007年围绕轿车规模化、重型车高端产品平台技术以及零部件系统化等投入180亿元,建设35个重点项目。2008—2010年围绕提高整车国际竞争力和专用车系列化等投入220亿元,建设35个重点项目。国家批复国债项目中,轿车车门等1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国债专项计划。黑龙江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微型汽车和发动机、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以及蒸汽燃汽联合机组等产品作为机械工业重点发展的产品。黑龙江省计划建设机械工业项目197项,总投资约300亿元,其中申请国债项目约79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首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黑龙江省批准实施37项,其中机械工业17项,项目总投资30亿元。辽宁省以汽车、电工电器和机床工具等行业为重点行业,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并举来提高机械工业的整体水平。辽宁省机械工业列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业专项国债项目55项,总投资约107亿元。35个项目已经安排资金计划,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约5亿元。

不难看出,投资对东北机械工业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支撑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政府投资作用突出,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的作用日益增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东北机械工业仍然表现出较强的投资潜力,这表现出东北机械工业仍然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科技创新是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东北地区有多家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中心,通过建设技术中心,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促进了行业结构优化和产品进一步升级。通过引进技术和合作形成的中档轿车、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品发展很快。通过二次开发和自主开发形成的重型卡车、轨道交通设备等优势特色产品,在竞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市场地位不断提高。

东北机械工业的一些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吉林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研制的红旗CA7460,是我国第一辆自主驾驶轿车。红旗CA7460自主加强系统的总体技术性能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汽车智能化的研究进程。辽宁省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与美国罗宾斯公司合作设计制造的我国首台最大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MB),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黑龙江省哈电站集团引进美国GE公司设计制造技术生产的400MW级的重型联合循环燃汽轮机,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容量最大的重型燃汽轮机,是中国能源调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东北地区已成为全国机械工业重要的科研、技术、生产基地,是中国著名的机械科研中心。东北机械工业的人力资源丰富,每万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数都居全国第一位[2](P115)。东北地区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在中国机械科研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是我国汽车工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汽车设计制造学科是国内汽车专业领域最早且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众多汽车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东北机械工业充分借助东北地区的教育科研优势,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协同参加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机制,如吉林省160多个企业与吉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并且建立了一些产学研基地。通过联合开发和联合公关,增强了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一些重点骨干企业采用了可靠性设计等先进技术,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开发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东北机械工业有多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吉林大学完成的汽车盘式刹车片生产线工艺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同时,东北汽车工业中多个项目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完成的汽车工业用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和吉林大学完成的在用车辆智能化检测系统新技术研究等项目获得了一等奖。

科研和技术优势是东北机械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使东北机械工业的产品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竞争的考验,在东北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基地的进一步建立,科技创新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

(三)对外合作促进了东北机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合资与合作对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关键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加快与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经济与技术合作的步伐。通过国际互联网、国外驻中国商务机构以及省市政府常驻国外机构等,以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区为重点与国外企业寻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2002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签署合作项目。根据协议,双方就实现中高档轿车、微型车和中高档SUV(运动型多功能车)三个领域的生产达成一致意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合作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2003年,金杯汽车股份公司通过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合作,使轻型客车后续产品的推出得到技术支撑,巩固了金杯客车在市场上的地位。2004年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与韩国集装箱集团进行了关于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合作,合同总金额达4 399万美元。哈电站设备集团通过与日本三菱公司、日本东芝公司等8个著名公司合作,引进了11项高新技术,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连冰山集团通过与日本三洋等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引进了巨额外资和先进生产技术,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一汽大连客车厂与韩国大宇客车株式会社签订意向书,共同出资成立客车合资公司。这一时期,东北机械工业还与美国GE公司、美国通用公司以及德国西斯公司等国际著名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东北机械工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当前,世界经济明显放缓,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新的机遇也随之出现。对外经济合作的深入,可以帮助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东北机械工业的整体、全面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生产稳步快速增长、汽车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突出等显著的特点。我们综合分析东北机械工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和存在问题,对“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并且提出促进东北机械工业继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趋势的展望

投资拉动是东北机械工业发展的关键。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东北机械工业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决定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国债投资、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3](P9)。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态势表明,国债投资实际上逐步发挥了一种经济机制的作用,通过它可以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随着东北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可以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和民间投资应该会继续较快增长。从消费角度分析,对东北机械工业影响最大的是汽车工业。当前,载货车逐步向重型化方向发展,重型车产品将受到用户越来越多的青睐。经济型轿车总体走势较好,但实际的市场份额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国际市场环境对东北机械工业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机械工业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均保持增长,金额最大的仍然是亚洲市场。日本是中国机械工业最大的贸易伙伴,除日本外中国的贸易伙伴按交易额排序依次为美国、德国以及韩国。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汽车等工业产值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虽然适当经济政策调控以及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对东北机械工业发展具有有利的一面,但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汇率调整以及贸易保护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可以预期未来东北机械工业受国际市场影响,整体发展速度将会相对减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东北机械工业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适度调整,可以保持东北机械工业的持续发展。预计“十二五”时期东北机械工业的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以及出口交货值等指标会出现稳步上升的变动趋势,机械工业整体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促进东北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东北机械工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深化体制改革,实现投资多元化。国有资本

要向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大型企业集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机械工业,放宽民间资本的各种准入条件。同时要积极吸收外资,进一步提升东北机械工业的竞争能力。通过促使各种资本的融合,实现投资多元化。

2. 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建立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我国地区性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应该按产业集群思想整合东北机械工业资源,建立以汽车、电力装备和机床装备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4](P81)。通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东北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提升东北机械工业的竞争力。

3. 吸引和储备人才,保持科技创新优势。

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把市场配置作为人才流动的基础手段。同时,进一步促进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的合作。利用良好的合作机制,推动高新技术向企业转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祖晴.东北老机械工业基地如何调整改造[J.]中国机电工业,1996,(12).

[2]马树才,胡立杰,王永刚.壮大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5,(6).

[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03年机械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预测[J.]机电信息,2003,(10.)

工业机械手的设计-机械专业论文 第2篇

摘 要:文章中主要讲述了在机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来帮忙完成上下料的机械手的相关机械结构,并且以直流力矩电动机驱动的具有三自由度的工业机械手为实例研究了其控制系统的相关软、硬件的设计。

关键词:工业机械手;PLC控制;直流力矩电动机

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加工制造行业也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在机械加工、机械制造行业已经普遍运用机械手来帮助完成工作,机械手大部分是用于自动安装及自动包装工作,还用来帮忙上下料这种高重复性的工作。PLC控制技术不断发展,使用其的益处越发明显,尤其是在控制系统的结构、是否可靠、是否灵活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优势,所以,现在的PLC控制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自动化生产的控制工作中了,它可以帮助不同的机械完成自动化操控,下面文章中主要阐述了由PLC控制的工业机械手的系统的设计过程。

1机械手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下面文章中主要以三自由度机械手为研究对象具体阐述工业机械手的设计,这种类型的机械手灵活、自由,能够对机械手的各个部位进行独立控制。机械手的设计结构大致是:机械手的腰关节主要是为了帮助机身在平面上实现旋转动作,此部位的驱动电机属于直流力矩电机,这一类型的电机结构属于三级齿轮减速传动结构,由于这种传动结构的构造简单,所以它工作起来的效率很高,并且准确度高。肩关节的主要结构是悬臂梁式的结构,工作原理是通过直流力矩电机带动涡轮副杆完成传动工作。肘关节的主要结构是摆动螺旋式的结构,这一关节的特点是比较稳定、构造简单。并且这一关节的电机也是直流力矩电机。

在实现以上三个关节活动的过程中,机械手采用的是电位器反馈的方式来完成对各关节运动位置的判断,电位器安装在腰关节驱动系统的末级齿轮中心轴同轴,肩关节蜗杆轴以及肘关节连接销轴同轴。其顺序控制形式是通过PLC电位控制来实现,比如要完成腰关节从静止位置到旋转一个设定的角度这个动作,PLC控制系统其通过输出电路驱动负责腰关节的直流力矩电机旋转从而带动该关节机械转动,到达设定的角度位置时候,电位器检测到该位置的反馈信号,PLC控制系统判断机械手已经完成了目标指令,其控制输出回路断电,驱动电机旋转停止,则腰关节正好到达程序命令的转动位置,则PLC自动进入下一步程序进行动作输出。

2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根据上文提到的各关节动作控制完成方式可以看出,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应包含输入电路、输出电路以及控制系统本身三个部分。

2.1输出电路

作为输出电路的执行部件,直流力矩电机在线性度以及反应速度方面具有其它电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该类型电机也可以满足长期运行在低速甚至堵转的工作状态。

为了满足PLC对各关节动作的顺序控制,输出电路对电机控制通常采用开关控制的形式,只要使用符合控制要求的继电器输出型PLC,就能使用该PLC对直流电机进行直接的驱动,从而从电路设计角度就大大简化了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这种设计结构非常直接,PLC内部程序得到执行指令后,其设定用于控制动作输出的继电器线圈得点,相应串接在电机驱动回路的继电器触点OUT闭合,执行电机得电开始转动,带动执行元件按照设计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直到接受到完成系统指令后,继电器触点OUT打开,电机驱动回路断开,电机停转等待下一个指令。如同常用电路一样,电机控制回路也可以通过桥式以及分级的接线方式来实现对电机正反转和顺序控制。

2.2输入电路

PLC控制系统的输入量IN直接取自安装在机械手各个关节的电位器,电位器的安装位置需要根据规定的机械手动作范围来设定,当机械手的动作范围到达设定的某个位置时,对应位置的电位器其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直接反馈给PLC控制系统,PLC通过比较给定位置的.电位与接受到位置电位的大小来判断,当达到设定值时,PLC内部程序驱动相应结点的输出电路动作,来实现该指令执行的完毕,从而转入下一指令。IN点的内部设有光电耦合电路,来实现内外部强电弱电的隔离。一旦活动关节在执行指令时候电位器返回的信号与设定的范围比较失败,则程序自动判断执行失败,该关节返回到初始位置后,该程序重新被执行,这种回路的设计从硬件层面保护了机械部件,避免电机将执行机构错误的拖入不应该的位置而造成设备损坏。

2.3选择PLC

在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外部输入输出电路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输入输出方式的设计阶段,决定PLC选型的主要参数就是满足输入输出方式所需要的输入点、输出点、内部用于延时的时间继电器数量。在本次的PLC选型的过程中,考虑到这种机械手有12个输入点,9个输出点以及7个用于延时的时间继电器,综合考虑到造价成本以及后续拓展需要,方案选择日本欧姆龙公司生产OMRON- C28P型PLC。这种PLC完全能满足三自由度工业机械手的顺序控制要求。

3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按照以下六步的顺序进行:

1)确定系统顺序控制次序及功能;

2)制定输入输出分配表;

3)建立适合系统的控制关系;

4)绘制梯形逻辑分析图;

5)编译代码程序;

6)通过终端输入到P LC主机.

PLC顺序控制系统软件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总开关闭合时,各关节部分分别复位回到各自的初始位置,之后开始执行顺序动作命令;

2)当各关节运动到上限或下限位置时,在接近设定动作位置时电机要有减速过程,同时在到达位置后执行机构停止1秒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动作过程;

3)系统总开关断开,全部动作停止,在原位置待命。

4结语

基于PLC控制的工业机械手不仅能够实现三自由度机械手各关节独立以及整体运动,完成生产线上下料的自动循环,同时综合控制系统还能完成多个机械手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完成料物的连续搬运。同时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操作指令调整,满足了系统对实际应用的需要,维护简单。

参考文献:

[1]高钟毓.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 第3篇

加工贸易是发展进出口的重要贸易方式,对我国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利用外资、吸纳境外机械制造业转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十分重视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了多项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

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

目前我国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政策,即对进口料件不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由海关实行监管,对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实行分类管理。从1995年开始,对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管理制度,即经营加工贸易企业,凭海关核准的手续,按合同备案料件金额向指定银行申请设立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保证金台帐,加工制成品在规定的加工期限内全部出口,经海关核销后,由银行核销保证金台帐。有条件的企业可由海关实施计算联网监管,可不在银行设立保证金台帐。

为了规范加工贸易正常进行,便于海关实行有效监管,防止逃税或伪报单位产品消耗的不法行为,海关对进口保税料件实行单耗管理,即在正常条件下加工生产单位制成品实际耗用(包括净耗和工艺损耗)的料件数量,由海关组织有关企业制定单位制成品耗用料件标准,并据此进行核查和核销。

二.机械工业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有5大特点

2005年机械工业加工贸易进出口788.19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7.14%,占机械工业进出口金额2228.67亿美元的35.37%。其中进口271.38亿美元,增长23.6%,占机械工业进口金额1184.07亿美元的22.92%;出口516.81亿美元,增长29.08%,占机械工业出口金额1044.6亿美元的49.47%。其中来料加工出口74.91亿美元,增长18.68%,进料加工出口441.9亿美元,增长31.4%。贸易顺差245.43亿美元,为机械工业减少贸易逆差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有以下特点:

1、加工贸易出口是机械工业出口最多的贸易方式。近几年来,机械工业力n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占机械工业出口金额的50%左右,多于一般贸易出口。据海关统计,加工贸易出口占机械工业出口的比重,2005年虽不到50%,但金额仍多于一般贸易出口(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484.8亿美元,比加工贸易出口516.81亿美元少32亿美元)。

2、电工电器和仪器仪表(含文化办公设备,下同)两大行业加工贸易出口最多,分别为169.57亿美元和159.4亿美元;其次是石化通用机械、汽车、食品包装机械和重型矿山机械四大行业,加工贸易出口在13亿美元至68亿美元之间;再次是农业机械、内燃机、工程机械、机床工具和机械基础件五大行业,加工贸易出口最多的还不到10亿美元。

仪器仪表行业加工贸易出口额竟占该行业全年出口总额199.09亿美元的80.06%;食品包装机械行业和电工电器行业加工贸易出口也分别占该行业出’口总计的64.76%和61.47%。说明这些行业在利用外资,吸纳境外机械制造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步伐较快。

3、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经营主体,出口达429.99亿美元,占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的83.2%。其中以外商独资企业出口量最大,为289.3亿美元;中外合资企业为127.16亿美元。国有企业出口57.85亿美元,占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的11.2%。民营企业出口28.96亿美元仅占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的5.6%。

4、加工貿易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广东省是出口最多的,达246.21亿美元,占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的47.64%,以下是:江苏(80.46亿美元)、上海(70.84亿美元)、山东(24.29亿美元)、浙江(22.48亿美元)。

由于沿海部分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步失去竞争优势,已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或本地欠发达区域转移。

5、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地区是机械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市场;日本、台湾省、东盟和韩国是机械产品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

三.机械工业中有一大批产品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出口

1、基本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即加工贸易出口占该产品全年出F190%及以上的主要有:3升以上车辆用发动机、数码相机、复印机、色谱仪及电泳仪、电力电子元器件、气压动力装置、货柜挂车及半挂车等。

2、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即加工贸易出口占该产品全年出口70%一89%的主要有:农产品干燥器、独立窗式或壁式空调器、500升及以下立式冷冻箱、家用型冷藏箱、压缩式制冷机组及热泵、排量1000毫升~1500毫升小轿车等。

3、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居前10位的产品是:数码相机,出口52.75亿美元;电线电缆,出口33.87亿美元,多功能静电感光复印一体机,出口25.98亿美元1000V及以下开关、插头插座及连接装置,出口20.92亿美元;静止式变流器,出口20.54亿美元,窗式或壁式空调器,出口18.54亿美元:电动工具,出口15.14亿美元,37.5W及以下电动机、微电机,出口14.29亿美元;集装箱装卸桥,出口7.73亿美元,复印设备的零件,出口7.13亿美元。

四.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005年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额大大高于进口额, 国内增值率为90.44%,比全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51.99%多38.45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工业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91.37%,外商投资企业为85.31%,民营企业为218.24%。 这一情况说明: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对国内经济拉动效应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工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要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拉动效应增速很快。

进一步推进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发展要注重两个方面:

1、规范加工贸易管理,落实有关进口税收和出口退税问题

当前加工贸易有两个问题急待解决:

一是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税收问题。

据海关统计,2005年在机械工业

加工贸易进口料件271.38亿美元中,国产品出口后又进口的有64.24亿美元,占进口料件合计的23.67%。出现这类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税收问题没有落实,各地做法也不一致,经营或加工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把本可以在境内直接结转的产品先出口,再由下游企业复进口。有些加工贸易制成品如要跨省市、跨关区结转加工,转厂手续十分繁琐,有关企业不愿意,也增加了加工贸易项下复进口金额。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落实深加工结转特别是跨省市、跨关区结转税收问题,使留在境内进行深加工的部分加工贸易制成品,到海关方便辦理补税(补交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手续。

二是采用部分国产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退税问题。

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较多地采用了国产原材料、零部件。这些原材料零部件如作为一般贸易出口就可以获得1 3%或17%(农机产品11%一13%)的出口退税。但目前有些加工企业因涉及深加工结转税收问题未解决,对采用了部分国产料件的退税问题也无法解决,严重影响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产品的积极性。

2、不断提升和改善产品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从机械工业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看,多数产品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和低附价值产品,为此,需要努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以提高其技术含量和国内增值比重,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重点突出以下内容:

一是由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发展。如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提升,低中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发展;普通轴承向精密、专用轴承提升;普通仪表向数字化、智能化仪表发展等;

二是由硬件向硬件加软件方向发展。加工企业不仅提供硬件,还提供应用软件,如有些机器设备出口后,控制系统应用软件和技术服务要跟上;

三是由贴牌生产逐步将其中一部分转入自主品牌生产,如标准紧固件、电动工具、电线电缆等;

四是由单机逐步向机组、成套设备发展。不仅是单台设备,而且还可承担生产线和成套设备的加工制造;

我国机械工业快速发展的10年 第4篇

一、生产建设迅速发展, 为国民经济提供了一大批重要装备

2001~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从1.44万亿元增长到16.89万亿元, 2011年比2001年增长10.7倍。2012年1~8月机械工业总产值11.72亿元, 同比增长11.95%, 预计全年将超过19万亿元。多年来, 机械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GDP增长速度。

2011年发电设备、大中型拖拉机、数控机床、汽车生产高速增长:发电设备生产1.4亿kW, 大中型拖拉机生产40.2万台, 数控机床生产27.2万台, 汽车生产1 842万辆。

此外, 冶金矿山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工程建设机械、仪器仪表、文化办公设备、通用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等发展速度也很快。

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已超过美、日、德, 居世界各国之首。一批重要产品, 如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汽车、摩托车、大中型拖拉机、内燃机等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

随着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不断提高, 自主品牌发展很快。2010年国内市场自给率已达到85%左右。并在此过程中研制、开发了一大批各行业急需的重大新产品。

冶金矿山机械:我国先后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5m宽的厚板轧机, 1000万吨级井下煤矿成套设备, 世界最大的直径为7.9m×13.6m矿石球磨机, 世界最大的100MN双动卧式铝挤压机, 世界功率最大、采掘高度最大的每小时6 000t的智能化采煤机等;

石油化工通用机械:百万吨级乙稀成套设备核心装置实现了国产化;

金属加工机床:大型、高档机床研制有了新突破, 加工直径16m的数控立式车床, 加工直径20m、22m超重型立式车床, 加工直径达8m的数控立式滚齿机, 世界首台工作台宽11m数控龙门镗铣床;

发电设备:大功率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装备已立足国内, 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建设世界最高级火电机组的技术能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产70万k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已正式运行;

输变电设备:1 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和正负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 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重大工程;

工程机械:世界最长达72m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 我国最大直径11.22m泥水平衡盾构机, 1 000t全路面起重机, 11.5t大型装载机, 46t内燃叉车, 达到世界水平的1250t级履带起重机等。

二、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蓬勃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后, 机械工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蓬勃发展, “引进来”、“走出去”打开了新局面, 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

首先, 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 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提高了机械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如三峡70万k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等。

其次, 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三资企业已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 大部分已在我国投资, 设立了一批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机构。2011年机械工业的出口中, 三资企业已占机械工业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发展很快。

再次, 出口贸易高速发展。据海关统计, 2011年机械工业出口3 217.7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比2001年的348亿美元增长8.25倍。2012年1~8月出口2 328.15亿美元, 同比增长12.02%, 预计全年出口将超过3 600亿美元, 再创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首次出现贸易顺差, 结束了建国以来的逆差局面。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顺差为123.4亿美元。这是拉动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 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开展国际化经营。目前一些出口量大的企业在许多国家建立了销售网点;有的在国外投资建厂或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 提高了技术水平, 拓宽了销售渠道。如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了制造重型数控龙门铣床的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 大大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机械工业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机械工业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机械工业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 我国机械设备的制造技术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基础研究开发仍较薄弱, 自主品牌效应不足, 一些行业的高档装备仍需依赖进口;

机械工业(范文) 第5篇

其中,《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发展要主攻五个重点领域。

一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包括先进高效电力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及矿山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二是新兴产业装备。包括新能源汽车,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精密加工设备,智能印刷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大型智能工程建设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

三是民生用机械装备。包括安全应急救灾设备,医疗设备,消费品现代化生产和流通的“完整解决方案”,现代文办设备等。

四是关键基础产品。包括大型及精密铸锻件,高档传动部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高端刀具等加工辅具,特种优质专用材料等。

五是基础工艺及技术。包括铸、锻、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和先进设计技术、控制技术等基础技术。

花生脱壳机械发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花生;脱壳;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2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4-0027-02

辽宁省花生生产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的阜新、锦州、朝阳、葫芦岛,以及辽北地区的铁岭和沈阳地区。其中,辽西地区耕地以沙土地为主,非常适合种植花生,阜新、锦州、朝阳和葫芦岛四市的花生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0%以上;铁岭和沈阳地区的花生种植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铁岭市昌图县付家镇已形成了花生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结构,年产花生5万t以上。花生在使用前需经过脱壳处理。花生脱壳机是一种将花生荚果去掉外壳而得到花生米的场上作业机械。目前我国花生脱壳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现有花生脱壳机械还存在诸多问题,其各项使用性能还需提高。

1 国外花生脱壳机械研究概况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花生脱壳机械,其技术水平比较先进,在降低脱壳破碎损伤的关键性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UANG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花生脱壳机械,该机不仅能够在对物料尺寸分级的同时对其进行破壳,而且可以通过精确的变形控制来引导物料向某特定的方向运动;Patel曾经尝试用激光来逐个切割果实,试验结果显示,用这种方法几乎能够达到零损伤的效果;Prussia和Verma试图通过碰撞的机理来研制一种新型的花生脱壳机械。为了达到节省人工成本、控制花生储藏质量、保证商品花生中的破损花生达到标准要求和满足生物损伤检测要求的目的,美国农业工程师们在研究新型花生脱壳机械的同时,加大了对花生脱壳加工在线检测、预测等方面的研究。

2 国内花生脱壳机械研究概况

自1965年原八机部下达花生脱壳机械的研制课题以来,我国已研制出近10种花生脱壳机械。按脱壳原理、结构和材料,基本可分为栅条凹板筛(以打击、揉搓为主的钢纹杆滚筒)和橡胶浮动凹板筛(以挤压、揉搓为主的橡胶滚筒)两大类,但脱壳质量均不高,破碎率较大(>8%),脱壳后的花生米只能用于榨油和食用,无法满足外贸出口和用于种子的要求,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外,除了用于油料加工的花生采用机械脱壳外,其余均由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目前国内有很多种类的花生脱壳机械,如6BH-20B型花生脱壳机、6BH-20型花生脱壳机、6BH-60型花生脱壳机等,其作业效率是人工作业效率的20~60倍。常见花生脱壳机械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3 我国花生脱壳机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花生脱壳机械的技术研究上一直没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花生脱壳部件的研制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上,因此花生脱壳性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总体来看,我国花生脱壳机械在作业环节和技术性能上存在以下问题:1) 脱净率低,破碎率高,损失高。破碎严重的花生米被分离到花生碎壳中,会造成一定损失;同时,商品花生米特别是用于出口的花生米在机械分级分选后仍需人工分选,以分离出破碎的花生米,增加了成本。由于机械脱壳时花生米损伤率偏高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所以用于长期贮存和用作种子的花生米至今还需要手工剥壳。2) 适应性和通用性差,利用率低。花生机械脱壳机理复杂,国内外花生脱壳机械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加上花生品种各异,一种花生脱壳机械很难满足不同花生品种的需求。3) 制造成本较高。花生脱壳机械大多是单机制造,未能形成批量生产,而且制造工艺水平较低,同时耗能较高,导致制造成本较高。4) 有些产品仅进行了样机试制或少量的试生产,并未进行示范应用和生产性考核,机具作业性能、安全可靠性能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针对我国花生生产的实际情况,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花生脱壳机械,以满足国内现阶段广大花生种植用户及市场的迫切需求,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仍然是实现花生脱壳机械化过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4 我国花生脱壳机械发展建议

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的形式下,我国花生收获机械有着新的发展机遇,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花生收获机械的市场前景一度看好,花生脱壳机械也必将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花生脱壳机械由简易到完善、由小型到大型、由功能单一到功能齐全迅速发展。有些花生脱壳机械可一次完成去石、脱壳、复式分选、复脱甚至分级等多种作业,适合于具有一定规模的花生脱壳加工厂和集散地使用。品种不同,花生的三轴尺寸则不同,而现有花生脱壳机械只能针对某单一品种花生进行脱壳,严重制约着花生脱壳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花生米的脱壳损伤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难题,目前花生脱壳原理缺乏创新,主要采用撞切式脱壳法,即花生在旋转的开式打笼与不动的凹板之间受到撞击和剪切,依靠打笼上的脱壳板对花生的打击力与剪切力,使花生外壳产生碎裂并在花生与脱壳部件、花生与花生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下进一步破碎,直到花生米与花生壳分离。这种打击式的脱壳原理是造成花生米损伤的关键因素。随着花生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花生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急需提高花生脱壳机械化作业水平。因此,急需探索花生脱壳的损伤规律、损伤特征以及脱壳的力学特性,研究花生脱壳机理,设计、研制低损伤花生脱壳机械,以促进花生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献丽,高连兴,刘明国,等.花生冲击力学特性试验[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111-113.

[2] 程献丽.花生机械特性研究与新型脱壳装置的设计[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9.

[3] 周瑞宝.中国花生生产、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油脂,2005,30(2):5-9.

[4] 刘明国,杜鑫,高连兴,等.花生脱壳机械化对辽宁花生产业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2010(10):222-225.

[5] 刘明国,杜鑫,高连兴,等.花生疲劳脱壳试验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41(3):317-320.

[6] 姜慧芳,任小平,王圣玉,等.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持久性及种皮完整性对产毒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16):851-855.

[7] 刘红力,张永丽,高连兴,等.花生脱壳力学特性试验[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900-902.

[8] 刘红力.花生脱壳特性与损伤机理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7.

Abstract: The mechanization of peanut shelling can reduce labor intensity,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loss rat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echanized dehulling technolog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peanut shelling machin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peanut shelling machines, makes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anut shelling machines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anut shellers.

机械工业发展 第7篇

1 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存在许多限制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当前我国土地经营权分散掌握在农民手中,国家难以顺利实现生产目标,成块土地流转困难,小规模经营无法给予农业机械化有力支持;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后续作业无法顺利衔接;小农思想浓厚,农业资源与技术格局受到限制,难以实施大规模经营项目。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基础与趋势,农业机械化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我国为此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同时予以政策补贴支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受到资金、科技和人力等因素限制,出现许多问题,无法提高相关管理水平,阻碍了机械化的发展。

1.1 市场定位出现偏差,产品售价偏高

我国现有农业市场广阔,机械设备发展前景良好,但农机产品功能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大中型农业生产主体需求,农业机械设备客户群体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型农业生产主体,小型农机产品售价偏高,农民无法负担,阻碍农机产品销售。而农机产品制造成本不断提高是其售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1.2 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现有农业机械技术与国际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高端技术领域,我国农机产品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先进国家输出,造成农机产品售价高于外国市场,农机产品结构失衡,严重阻碍农机产品市场发展。

1.3 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现有农机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农机设备使用具有地域局限性、农机产品推广断层以及政府部门服务与农机技术发展速度不协调三方面。调查表明,在我国东部,农机设备使用率比中西部使用率高得多;大部分农村地区依旧使用传统工具实施农业种植,这与当地农业机械设备推广制度落后存在直接联系;基层政府人手不足,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下,无法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良好配套服务与满足农机技术发展要求。

2 解决措施

2.1 重新定位市场

在农机设备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根据客户与市场需求研制相应的农机产品,不断创新产品功能,以便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农机设备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研究,在实际生产产品设备时,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市场与客户具体要求研制开发对应产品,确保机械设备在功能上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效率[1]。生产企业必须狠抓市场布局,确保自身产品和市场定位可以满足实际要求。

2.2 优化设备生产工艺,降低产品价格

农机设备产品销售定价过高,使得大中型农业生产主体与农民在购买上踌躇不前,持观望态度。因此,必须降低设备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生产实用性;在生产中优化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在销售产品过程中,企业应建立直营渠道销售产品,取消经销商环节,以便降低产品价格[2]。从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三方面降低成本,最终达成降低产品销售价格的目的。

2.3 加强人才培养

农机生产机械化从业人员素质与行为,能够对机械化工作效率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以外,还要拥有爱岗敬业的工作思想与灵活多变的工作思路,只有从业人员认真努力完成机械化每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机械化进程[3]。因此,政府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做好思想工作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为工作人员交流先进工作经验提供平台,促进工作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为农机生产机械化事业贡献力量。

2.4 实施技术推广,实践农机化操作

发展农业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有机匹配的农机技术和农业生产流程,换取经济收益最大化发展。农机部门需要开展探讨活动,与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一起掌握农民生产资料,为农机发展解决限制性问题。例如,提升农机技术水平,必须从创新角度入手,加大支持力度,开展针对性研发产品工作,确保农业产业中生产与机械更好的结合。

全面推进机构调整,完善机械社会化架构[4]。随着我国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农业机械必须全面调整,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能效,培养更多专业性的生产型人才,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开展农机复式作业,促进生产现场稳定化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推进农机生产机械化进程,可以在必要时采取网络媒体手段,及时发布与农业机械有关的信息。

2.5 政府发挥职能

为了加强农机生产机械化进度,管理人员必须利用严格制度引导生产,提升现场生产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责任心。当前我国不断推出农机购置补贴等经济补贴制度与惠农政策,鼓励广大农民购置农机设备,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与负担。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农机生产机械化步伐,应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发展,大力推广惠农政策,使农机生产机械化事业更上一层楼。

另外,必须加强推广新机具与新技术,积极推进全程托管、技术承包、机物结合等服务,便于先进农业技术与农机产品进村入户;政府积极开展农业服务示范,树立正面形象,整合资源完善农机产品服务,以信息化手段加强现代农业建设[5]。此外,还可以发展农机生产机械化信息服务,大力开发精准作业、农村可视化与数字化远程、信息采集、灾害预警与气象预测等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为农民提供优质农业新机具与新技术的相关信息。只有农民自发购置经济、环保、安全、适用的先进低碳农机设备,才能推进农机生产机械化,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

3 结语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推动农业机械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现有问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引进、创新生产技术的同时降低产品价格,完善产品服务体系,使机械设备更好地为农民与生产服务。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农业生产象征,机械化管理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推进,农业机械设备是农机化事业的有力保障,而我国当前阶段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尚不完善。基于此,分析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云飞.论如何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J].湖南农机,2014(10):7-8.

[2]王新.强化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J].知识经济,2015(10):36.

[3]李杰.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办法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9):236.

[4]赵杰,李中华.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207.

机械工业发展 第8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近日, 江西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提出, 该省将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装备水平, 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 在确保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 优化区域布局, 改善农机结构, 加大高新技术、新型农机装备的补贴力度, 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技术水平提高型转变。力争到2015年,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其他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

该省将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 “十二五”期间, 建立100家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建设20个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通过整合现代农业、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 力争在示范区实现农业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试论人造板机械工业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人造板,机械工业,发展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或其它植物纤维资源、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产业,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也是世界林产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 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 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木产品的不同需求,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我国人造板机械工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造板机械工业快速发展。从研究、开发、生产、检验到销售, 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成为人造板机械生产大国。资料表明, 国产人造板成套设备的产能已占到了80%以上。在人造板成套设备的总生产能力上, 国产设备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总体看, 我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不够大, 机械创新设计和工艺研究开发能力不强, 尤其是主机设备和关键工艺技术创新能力不够, 长期处于追踪和模仿的水平, 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监控服务和环保手段落后, 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恶性竞争自主研发能力差

目前我国人造板机械制造业存在“有力仿制, 无力创新, 小而全, 全而散”的经营模式, 国内原有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造板生产线需要维护和技术更新。但由于价格之争, 利润低, 人造板机械制造厂之间恶性竞争, 单机在低水平上徘徊;而经济和技术力量的限制, 也造成人造板机械单机和生产线技术水平降低, 很难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1.2 自动化、数控化程度低

当前人造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数控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但国产人造板机械单机和生产线由于自动化、数控化程度起点水平较低, 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距较大, 无法完全实现自动化管理, 更难以实现精准化工艺和生产, 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 从而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机械设备利用率和产品质量。

1.3“小零件”发生“大问题”

目前, 我国一些机电基础件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跑、冒、漏”现象严重, 尤其是液压、气动元件, 电气元器件, 阀门、管接头, 自动控制一次、二次仪表, 减速、变速机等机电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已不同程度影响了国产人造板机械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直接影响了人造板行业劳动生产率及产品档次的提高。

2 我国人造板机械又好又快地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人造板机械工业应走自我发展的道路, 要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密切追踪世界人造板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把引进技术设备作为自主创新的新起点, 结合国情培育我国人造板机械的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1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要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迅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融资能力, 巩固国内市场, 抢占国际市场;要把老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到重要位置, 通过对老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加强现代化的技术服务, 提升产品质量并保持盈利;对产品要准确定位, 发挥自身优势, 壮大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力量, 以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改变并致力于对我国人造板机械工业存在的问题逐步加以解决, 生产出高水准的名牌精品。

2.2 坚持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加强与世界先进技术发展保持同步的意识与能力, 使国产人造板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监测服务、能源利用和环保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坚持科技进步, 强化人造板机械单机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数控化的水平, 实现精准化生产, 提高人造板机械产品档次, 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研究开发和大力推广节能型设备及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和高效除尘装置,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强化机械与工艺技术的结合

要强化主机设备和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 人造板机械厂要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或自行设置专门的人造板工艺研究机构, 加强对人造板工艺的研究, 以完善机械的设计制造彻底改变目前工艺研究与机械开发相脱离的状况, 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板生产工业化技术与设备, 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

机械工业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教学目的, 因而就应当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 注重学生职业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机械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应当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对以往的教学目标依据现代社会要求进行调整, 全面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1 制造工程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目前, 一个国家的机械制造业是否具备现代化的机械制造设备和技术, 已经成为对该国机械制造水平评价的依据。最近几年, 切削工艺技术以及加工装备, 如计算机集成制造与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字控制技术、强电和电气控制系统、刃具、测量系统、驱动技术等得到快速发展, 这使得传统的机械制造工程无论是在理念还是方法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机械制造市场需求上看, 导轨、超微件、大件、高加工质量、高复杂形状、高强度材料等市场需求较大, 进而促进切削工艺技术以及加工装备的发展。随着贮存器以及微处理机的不断发展进步, 使得机械制造工程中大量运用数控技术, 而且该项技术被大量用于切削工艺技术以及加工装备中, 这对于物料流程以及信息流程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工艺、设计, 而且也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有关, 进而导致机械制造组织管理以及生产工艺的创新。这就给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价格、寿命周期、供货周期、性能以及质量等带来了挑战。面对这种压力和挑战, 机械制造业所使用的切削工艺技术和装备, 将向着网路化、集成化、系统化、柔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因此, 需要机械制造业的技能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修理、数控编程、数控操作等技术, 而且在该方面要具有较好的工作经验, 一些人员可能还要进行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维修、调试、安装以及设计等工作, 并依据现实要求独立进行数控化改造。各高职院校在进行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时, 应当注意与其它专业培养层次上的差别。当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表现为转化程度高, 具有国际化趋势, 而且又较为综合、分化程度高, 这就要求高职机械类专业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将培养创造性、多样化、高素质、高层次、视野开阔的技能人才作为教学培养的目标。

2 学科的合理定位

2.1 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这是作为一名机械制造工程高级技能人才必备的一项素质, 它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明晓机械制造工程的职业操作规范和操作方法, 而且应当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 有着与机械制造工程配套的专业知识体系, 衡量一位学生是否已经达到要求的标准就是国家制定的与机械工程有关的职业标准。学生拥有了职业技能这方面的素质以后, 就可以确保其能够胜任日常的工作, 也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得到认同, 保证其成功就业。

2.2 注重创新素质培养

对于机械制造工程的高级技能人才来说, 其应当具有对现有工艺和装备的创新能力, 能够找出现有工艺和装备所存在的缺陷, 可以探究出生产工艺上的新问题, 进而提出创造性的改革意见。此外, 机械制造工程的高级技能人才应当依据日常工作的要求, 对生产过程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想法, 并且能够将此想法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平常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以便能够满足工程创新所提出的要求。在拥有了创新素质以后, 可以确保高级技能人才在众多工人中凸显出来, 进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也会为自主创业提供机会, 进而实现由为人打工向自己创业转变。

2.3 注重职场应变素质的培养

对于机械制造工程专业技能人才来说, 能够适时、灵活的面对职场变化, 对于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它要求技能人才能够清楚认识到机械制造职场上的最新动态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能够依据未来的发展方向来掌握新的职业技能;知晓机械制造行业最新的操作方法以及职业理念;能够不断更新和扩充机械制造工程方面的知识, 以便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并且可以将此知识体系进行延伸。在拥有了职场应变素质以后, 可以更好地适应职场的变化, 使得自己能够在机械制造工程行业进退自如。

3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应当结合实践教育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原有的课程实验进行改革, 探索具有研究性、综合性、开放式的实验科目。依据逐层深入、不断强化的原则, 对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组合, 重新确定教学内容, 确定具有课程间知识融合特色、学科交叉性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型实验科目, 进而构成包含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设计性、基础性等的新型教学模式。

3.1 强化基础性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类学生, 应当开设包括机械产品的现场拆装、生产过程参观等的机械认识实践, 包括特种加工、数控加工、冷加工、热加工等的机械制造实习, 包括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制图、金工等的机械设计实验, 以及与机械制造课程相关的基础性实验。借助于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性实验、机械制造学习、认知实践, 运用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的教学方法,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工程实践技能进行培养, 使其在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机械制造专业相关的操作技能。

3.2 加强设计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应依据机电控制与检测系列、机械制造系列等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创造性地设计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 并与现有的课程设计相互配合, 结合机械制造工程的制作与设计, 进行开放式教学。机械类设计课程试验主要有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动力学调速实验、机械运动学实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实验等。机电控制类的实验主要有传送带速度同步控制实验、间关节式机械手及其控制实验、直角坐标式机械手及其控制实验、气动式机械手及其控制实验等。上面提到的试验, 都是由工程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老师在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改革期间开发出的实验项目。综合实验课程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实验中的所有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3.3 强化学生职场应变能力教学

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道路不会十分顺畅, 会受职业能力、职业规划、职业倾向等个人因素影响, 会受企业、经济、社会、国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此, 高职院校应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学, 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外界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应当使学生形成艺术倾向、企业经营倾向、常规事务倾向、社会交往倾向、独立研究倾向、实际技能倾向等职业倾向。为了强化学生职场应变能力, 高职院校在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程的基本技能以后, 应当培养学生对职场信息的捕捉, 并懂得如何对该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不断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以便形成具有较强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为此, 高职院校应当开设更多的选修课, 使得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 而且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便其在工作以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的技能。

4 结语

科技的发展, 生产自动化在逐步进入生产生活当中, 相应机械的应用也将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机械类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了相应的日程。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合理学科定位, 注重素质培养, 加强技能培训。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职场的应变能力, 加强实践, 强化基础, 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使其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进而从容应对未来的工作, 在职场中展示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玉清.论我国机械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24-26.

[2]许冬梅.高职机械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10, (6) :98-99.

[3]程方启.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高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7) :143-144.

工程机械行业直面发展困局 第11篇

我国工程机械“走出去”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因为这是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大概15年前,工程机械出口还是个位数,到2000年前后,在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下,工程机械市场逐渐火热,平均每年30%的增长,并且以徐工、柳工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品牌企业走向了世界舞台。“目前,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占世界15%的份额。”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工程农业机械分会秘书长于东科介绍说,“这个总量是从1%增长起来的。现在,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技术在一步步地改进。我国的产品性价比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品有一个质的飞越,而价格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很受市场欢迎。”

做好服务

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市场依然集中在亚洲与欧洲。亚洲市场占工程机械出口的40%以上,欧美各占百分之十几,南美和非洲占12%。“我国在印尼、缅甸有很多对外承包的项目,相应也拉动了工程机械产品的出口。”于东科说,“随着机械化施工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可替代。建筑施工企业所拥有的工程机械的数量、质量和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出这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也是企业立足市场的重要条件。”

早期,国产设备的品质受到海外市场质疑。有的项目在使用国产设备的时候,项目工程人员跟设备人员、维修人员对国产设备有一些抵触。他们认为国产设备小毛病不断,质量不好,而且服务跟不上。国内生产的工程机械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试想如果由于设备原因造成的工程停工带来的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于东科认为,国产设备服务明显要比前几年有很大的改进。他举例说:“陕西重汽在阿尔及利亚市场准备了十几台备用车,如果有设备坏了,新车直接开过去,不耽误工期,就这样把市场做起来了。”但是我国工程机械企业还存在重营销轻服务的现象,国产设备仍要进一步提升。

另外,配套件的质量也需要提高。配套厂家体系比较乱,有企业到海外市场发现,当地卖的零件都是假冒的。零配件在质量上不如原车件,配件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于东科说,“虽然我们的产品价格便宜,但是工程企业还是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因此,对于设备制造商及配件企业来说,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提高销量的前提。

任重道远

从全球市场看,尽管世界经济仍然低迷,但工程机械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却在提速。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与国际领先企业仍然有差距。比如混凝土设备,我们虽然已经是混凝土设备的第一生产大国,但仍然缺少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

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工程机械制造商的价格是我们的四倍。工程机械行业比较特殊,不是说一个团队,积累一些技术就能做好,而是整个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从材料、工艺、技术,到人员、设计理念,都要综合考虑。“国家需要把整个行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要把整个行业,上下游都协调起来。”于东科说。

虽然2014年我国机械工业大体将延续2013年的平稳、中速增长态势,但我国机械产品进一步扩大出口的难度在加大,企业资金压力也在增大。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经历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之后,产能疯狂扩张,之后进入了低速发展期。现在生产的设备卖不动,过去的设备往回退,企业很困难。“我希望企业坚守阵地,借着这个时期,对企业重新规划,提升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着力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争取做大做强。同时也呼吁中国的海外承保企业支持我们的国货。”于东科说。

近年来,随着徐工、三一、中联、柳工等大型企业频频上演海外并购,我国工程机械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企业并购看上去很美,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可以减少内部竞争等,但也存在大量风险。“海外市场商业环境变化多端、风险难测,全方位且详尽的规划有其必要性。”于东科提醒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和管理也是中国企业的弱项,一定要注意风险的把控。”

记者获悉,上半年,工程机械主机出口金额61.42亿美金,同比增长1.76%,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加速进入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显现。

大浪淘沙,勇者胜,相信随着各国经济回暖,开放度回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工程机械行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发展农业机械化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第12篇

1 农业机械化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 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人力和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 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农机化是新阶段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

1.1 农机化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向相对过剩乃至结构性短缺转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 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复种指数降低, 科技应用水平下降, 种植方式粗放的现象。农民劳动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 新生代农民不想种地、不会种地的现象突出, 留在农村务农的也需要体面劳动。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缓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可能造成的农业生产萎缩风险, 加快机械替代人力步伐是根本出路。河南省在2 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湖南等一些地方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种植, 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地、水、肥等资源要素投入报酬递减的情况下, 发展农机化是挖掘我国粮食增产增收潜力的必然选择。

1.2 农机化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必将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标准化及订单式、保姆式服务, 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规模生产, 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效益;很多农业技术依靠机械得以大面积推广, 实现了现代意义的精耕细作。农机社会化服务走出了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单元, 开展了机械化大生产新路子, 在巩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实践证明,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 带动了规模作业、规模种植、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 有力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

1.3 农机化是引领农艺制度变革,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

随着保护性耕作、玉米机收等农机化技术的应用, 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的变革加快, 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可在保证稳产增产的前提下, 比传统耕作减少4道以上工序, 实现“少一分耕耘, 多一分收获”。水稻机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20倍以上, 亩均增产可达25千克以上。黄淮海一年两作地区的小麦机收、玉米机种同时进行, 作业时间缩短10天左右, 将“三夏”变为“两夏”。使用大马力机械深松整地, 打破传统耕作犁底层, 成为黑龙江、吉林等省增强抵御旱涝灾害能力的一项根本措施。农机化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只有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 通过机械物化农业技术是大规模应用农业技术、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的主要途径。

1.4 农机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残留、防止土地沙化等需要多措并举, 农机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 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和有机质, 减少风蚀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同的施肥量, 用机械深施基肥可增产5%~10%。通过推广应用高效施药技术, 可减少无效雾滴的数量, 提高雾滴附着率, 减少雾滴漂移, 农药利用率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20%~30%。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农业和农村废弃物处理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可有效达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目的,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5 农机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发展农机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职业农民的过程。活跃在农村的4 000多万农机手, 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他们懂农艺技术、会机械操作、善经营管理, 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以说, 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以农机手为代表的职业农民。同时, 农机化可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 从事非农产业, 拓展增收空间, 推动城乡差距缩小。

总之, 大力发展农机化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 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 是协调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农业机械化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依赖机械为主的历史性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机化, 面临诸多有利因素。

2.1 从政策环境看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机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深入实施,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顺利发布, 各级政府推进农机化的政策措施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农机化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

2.2 从内在需求看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 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 劳动强度较大的生产环节迫切需要用机械替代人工, 农机化发展潜力巨大。

2.3 从技术支撑看

农机工业对资本等生产要素吸纳能力明显增强, 产业集中度和产品质量加快提高,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其他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农机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

2.4 从发展机制看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有效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2.5 从发展经验看

日、韩等国在机械化水平跨越40%后, 普遍只用了5~10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农机化。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06~2009年连续4年同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远远高于之前10年年均0.7个百分点的增幅, 我国农机化进程必将进一步提速。

2.6 从发展前景看

机械化生产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将占据主导地位,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在内在成长动力和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 我国农机化必将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总的判断, 当前及今后10年, 我国农机化发展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正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 农业发展基础必将不断巩固。

3 明确目标任务,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发展的任务是: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 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 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65%, 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基本实现, 其中水稻机插水平和玉米机收水平均达到50%以上, 马铃薯机种机收水平提高到30%以上, 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在发展思路上, 要坚定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 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主攻点, 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 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 完善落实政策, 培育发展主体, 加强管理指导, 大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 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要实现以上目标和思路, 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完善政策, 强化扶持

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推动法定扶持措施全面落实。切实发挥补贴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具。积极落实农机作业服务税费减免政策, 扩大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实施范围并争取常态化、普及化。要抓住机遇, 积极争取信贷、政策性保险、科研、工业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和项目;争取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 增加农村机耕道、机库棚等基础设施投入, 完善农机检测、监管、推广、培训手段, 努力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2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突破大宗粮食作物和优势农产品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 加快普及水稻育插秧、玉米机收技术, 积极推广棉花、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突出推广应用效果好、作用明显的机械化技术,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环保型农机化技术。突出地域特色, 协调推进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各领域机械化发展;注重发挥丘陵山地等落后地区后发优势, 紧紧抓住当地特色产业, 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抓好教育培训, 充分利用各类培训项目和教育资源, 开展技能培训, 努力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3.3 培育主体, 增强活力

要鼓励支持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大力提高机具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具备条件的地方要把合作社作为重点, 将合作社培养为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要推动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对农机服务组织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项目上予以支持, 技术上加强指导, 经营方式上给予规范, 信贷上给予重视, 全面增强其发展活力。

3.4 注重科研, 强化支撑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研发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节能环保型中型拖拉机等耕作机械、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采棉机等收获机械, 免耕播种机和节水型喷灌设备。要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灌溉和排涝设备、沼气工程设备和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要围绕农业各业发展需求, 研发大中型养殖场饲喂、投饵、粪污处理、增氧机械, 林果、蔬菜、茶叶、花生等特色产品的采摘、修剪、后处理等机械。要突出农机企业主体研发地位, 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要全面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 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

3.5 加强监管, 规范发展

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切实履行好各项职责。要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 完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 支持鉴定机构不断完善试验鉴定手段, 依法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 强化对财政补贴机具质量督导和跟踪调查。组织开展作业标准和规范制修订工作,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促进技术实施到位;分品种、分作物完善作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作业质量纠纷调处机制, 维护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要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 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监管, 加强维修网点规范化管理;大力开展农机维修人员职业技能鉴定。要健全农机服务质量投诉网络, 督促企业履行质量“三包”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中介服务、机具租赁服务、旧农机具交易市场。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定期组织对在用的、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安全状况进行免费实地检验。要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队伍建设, 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3.6 健全体系, 提升能力

多渠道争取投入与深挖现有资源潜力并举, 全面加强农机管理、鉴定、推广、监理、维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建立起推广机构为主体, 科研教学机构、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参与的新型农机推广机制。健全农机农艺专家协同攻关机制, 建立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化全过程监管、全范围监管、全方位服务三个意识, 形成农机化主管部门主抓、有关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机使用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上一篇:原因及应对措施下一篇:超敏反应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