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范文

2024-09-01

原生-态范文(精选4篇)

原生-态 第1篇

可见, “原生态”一词不管在运用、还是讨论, 都达到了白热化热度, 而“原生态”之于艺术门类, 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 笔者以为, 其重要的意义应该不仅仅在于讨论什么是“原生态”, “原生态”一词的科学与否, 更重要的, 应该在于在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 如何理解和运用的问题。2009年, 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 抑或“原——生态”?》一文, 则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关实质性的指导。

何为“原生——态”, 何为“原——生态”?《原生态:“原生——态”, 抑或“原——生态”?》一文中界定说:“‘原生—态’, 即指‘原初的或原本的形态’, 而‘原—生态’, 则是指‘原初的或原本的生态’。”此文表面是探讨“原生——态”、“原——生态”两词的含义, 似乎在玩一种文字游戏, 实质是在帮助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的工作者们, 如何去理解“原生态”, 为我们在音乐保护传承过程中, 应该如何关注、如何保存指点迷津, 就像田联韬文中说:“‘原—生态’的民间音乐的确会与原本的‘生态’一同逐渐变化、消亡, 但‘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却可以持续地保存下去。”笔者以为, 这正是该文想探讨的终极问题。那么在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语境下, 我们究竟要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原——生态”, 也将是本短文, 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的民间音乐田野工作经验, 想继续阐述的问题, 仅以此作一点不成熟小思考, 为目前全国广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作一点个人小建议。

“原生——态”, 原初的形态, 笔者以为, 这是对民族民间音乐表演化、舞台化的要求, 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学术研究的工作者们的要求。2004年, 杨丽萍历经一年多的时间, 奔走于云南各族乡间进行采风, 成功塑造了一台被认为是“原生态”性质的歌舞《云南印象》;2007年, 杨丽萍又与“藏族歌王”容中尔甲联手打造藏族风格的大型歌舞乐表演《藏迷》, 这两台演出, 不管是服装、舞美, 演员的选择, 还是艺术本身, 都反应了杨丽萍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原型”的追求与再现。慕羽在《“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一看<云南映象>》一文中谈到:“‘原生态’和原生态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作为文化产业的剧场表演, 用‘原生’的歌舞展现民族文化, ……而后者只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中, ……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笔者以为, 《“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一看<云南映象>》所界定的‘原生态’类似于田联所归纳的“原生———态”, 陈述的是杨丽萍对艺术呈现于舞台过程中对于艺术包括内核于内的本真形态的追求, 《“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一看<云南映象>》所界定的原生态, 则类似于田联所归纳的“原———生态”, 这样再解读《“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一看<云南映象>》“‘原生态’和原生态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这句话, 也可理解为:“‘原生———态’和‘原———生态’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原生———态”、“原———生态”, 不管是从《云南印象》、《藏迷》等民族民间艺术成功作品来看, 还是当下民间传统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来看, 都是两个重要的核心词, 能借以区分工作重点的概念。随着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推进, 很多地方政府建立了本地的民俗博物馆如江苏兴化2008年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立了地方民族音乐传习的本子, 如江苏兴化的《兴化民歌校园传习本》;很多民歌手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种舞台演出中, 全国从学者届到政府文化部门, 出现了很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者, 在这些事项中, “原生———态”的采集、记录、保存、再现, 都显得尤其重要, 这也是杨丽萍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原———生态”, 原本的生态, 这可能是当今政府、媒体等国家行为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们知道, 民俗仪式, 是承载民间音乐生存的重要阵地, 因此, 对于民俗仪式的宽容、不过多干涉, 则是为民族民间艺术提供最大限度的“原-生态”发展空间的一个“无为而治”方案。不管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支助, 还是对民俗仪式举办给予的支持, 都应该努力减少对“原-生态”社会文化环境的破坏。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完全“原-生态”, 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是难以追寻的, 何况在全球网络通达、经济一体化、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但深思世界的变化, 并不是突猛间的A-B、非此即彼的突变, 而是一种逐步的涵化, 尤其乡间的一些仪式、民俗, 只要没有外力的冲击与压迫, 其变化的速度还是非常缓慢与谨慎的, 因此, 虽没有完全的“原-生态”, 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 尽量保护“原-生态”发展速度、情境, 还是必须注意的。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的民间音乐田野工作经验, 对“原生态”、“原生-态”与“原-生态”作一点不成熟的小思考, 为目前全国广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作一点个人小建议。

关键词:“原生态”,“原生-态”,“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 抑或“原——生态”[J].人民音乐, 2009

原生-态 第2篇

政策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为进一步改善XXX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永续利用和有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牧民增收,在认真总结“十二五”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く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2016-2020年)>的通知》(农办财(2016)10号)、《XXX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昌都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XXX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要求,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及我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加快草原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推动草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特色农畜产品供给水平,促进农牧业经济和城乡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实际,以生活富裕和生产发展为目标,在全县可利用天然草原范围内,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逐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环境稳步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保护生态,科学发展。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全面推行各项草原管护制度,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举措,夯实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基础。

2.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整合资源,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突出和发挥牧民主体作用,引导其主动参与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形成草原生态保护共建机制和草原合理利用机制。

3.明确责任,有效推进。进一步我乡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扎实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加大政策宣传,加强工作指导和督导检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4.封顶保底,确保增收。为保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连续性,在确保牧民减畜不减收,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积极性的同时,避免发生补贴额度过高“垒大户”现象,“十 三五”继续对实现草畜平衡的纯牧户实行封顶保底政策,实现草畜平衡的纯牧户,享受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合计高于5500元/人、低于1100元/人的,分别按照封顶5500元/人、保底1100元/人的标准计发,享受封顶保底政策纯牧户人口以牲畜清点时的户籍登记人口数为准。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实现草畜平衡的非纯牧户,按照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草原面积、补助奖励标准据实计发补奖资金。

考虑到政策均衡性,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封顶保底政策、各类生态脱贫岗位报酬、脱贫攻坚定向政策性补助三者之间不能交叉重叠,由农牧民自愿选择。

5.多措并举,巩固成果。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政策,继续推进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逐步转变完全依赖天然草原的生产方式,加强牲畜品种改良,调整和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形成半舍饲圈养与自然放牧相结合的生产格局。加大草原鼠虫毒草害综合治理力度,巩固草原生态保护成果。

二、实施范围 我乡10个行政村

三、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禁牧补助

对生存环境恶劣、草场退化严重、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对禁牧区域按实际禁牧面积核算补助。

1.禁牧区域

2011年以来,我乡禁牧16万亩并设立了禁牧标识。按照“总量控制、有进有出”的原则,通过五年禁牧,生长季末植被盖度大于等于50%的天然草地,“十三五”期间可转为草畜平衡区;生长季末植被盖度小于50%的天然草地,“十三五”继续实行禁牧。“十二五”期间未能纳入禁牧范畴的生长季末植被盖度小于40%的天然草地可在 “十三五”期间实施禁牧,我乡在“十三五”期间禁牧面积仍为16万亩。

2.补助标准

禁牧补助6元/年·亩。3.工作要求

调整新划入禁牧的草地,按照经营权归属,由农牧户自行设立清晰醒目的禁牧标识。禁牧户及村级草原监督员要加强禁牧草地监管,一经发现或举报查实禁牧户在禁牧草场放牧的,取消其当年禁牧补助。为巩固现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成果,引导超载户减畜,早日实现草畜平衡目标,“十三五”期间,未实现草畜平衡的农牧户不能享受禁牧补助。

(二)草畜平衡奖励

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天然草地根据承载能力核定合理载畜量,实施草畜平衡管理。

1.草畜平衡面积

“十三五”我乡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草畜平衡面积为1738154.2 亩。

2.牲畜折算标准(1)成年畜

1匹马骡=6个绵羊单位 1头牛=5个绵羊单位 1头驴=3个绵羊单位 1只山羊=0.8个绵羊单位 1只绵羊=1个绵羊单位

(2)当年新生存活畜:按成年畜减半计算。3.草畜平衡载畜量 4.奖励标准 草畜平衡奖励标准1.5元/年·亩。5.奖励对象

纳入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范畴,且已实现草畜平衡的农牧户。

(三)其他配套措施

继续开展草原生态监测、草原鼠虫害治理、牧民技能培训和草原监督管护工作,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供保障。

(四)差异化补贴政策

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差异化补贴政策事项待自治区研究确定后另文通知。

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的兑付方式 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直补到户。草原生态监测、草原鼠虫害治理、草原监督管护等经费,采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至承担具体事项的部门或人。

五、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概算

(一)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

2018年我乡封顶保底后享受补助奖励资金XXXX元.其中草奖资金测算为禁牧补助XXXX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XXXX元。

(二)村级草原监督员监督补助

结合脱贫攻坚任务要求,2018年全乡草原监督员共计116名,其中从具备劳动力、实现草畜平衡的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农村低保人口中选聘的283名草原监督员,劳动报酬标准为0.3万元/人·年,计849000元;从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低保人口中选聘116名村级草原监督员,劳动报酬为0.54万元/人·年,计626400元。从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农村低保人口中选聘的村级草原监督员可连选连任,从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的村级草原监督员不可连选连任。

我乡根据自治区、县实施方案既定的各项要。

六、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8年1月-3月)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村务公开栏等媒介向社会进行常态化、持续性宣传,把宣传发动工作贯穿政策实施的全阶段、全过程。我乡要召开工作布置会,组织工作组深入村、户中进行宣传,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编制实施方案阶段(2018年3月-4月),认真编制实施方案,逐级将禁牧面积、草畜平衡面积、草畜平衡载畜量等指标细化到村、农牧户和草地地块,明确责任人。我乡实施方案经县审核并报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方可实施。

(三)目标任务落实及草奖资金兑现阶段(4-9月)我乡依据方案,通过政策宣传,引导超载户对超载牲畜进行出栏。对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农牧户进行牲畜清点。清点工作完成后,对农牧户基础数据、草奖资金进行公示。通过县自验后15个工作日内将50%以上的草奖资金兑现到农牧户。市初验工作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要将剩余草奖资金兑现到农牧户。

(四)迎接自治区督查验收阶段(10-11月)我乡结合县自验、市初验指出的问题认真开展整改,对全年草奖工作进行梳理及完善,以迎接自治区督查验收工作。

七、保障措施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工作要求高、参与部门多、协调任务重、责任重大、事关长远。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扎扎实实地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我乡要完善工作制度,充实稳定草奖工作队伍,明确工作要求,安排专人专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我乡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对草奖工作负总责。我乡要与村签订禁牧、草畜平衡责任书,各村要与农牧户签订禁牧、草畜平衡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权利与义务,调动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我乡草奖办将根据实际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宣传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各村也要通过例会、宣传册、村务宣传栏等灵活多样、农牧民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采取农牧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新一轮草奖政策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补奖标准宣传到每个农牧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争取农牧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落实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三)夯实工作基础,理顺工作程序。我乡要认真组织乡干部、村干部、监督员、驻村工作队队员扎实做好牲畜清点核实工作。以村为单位,按牲畜品种、周岁以上畜、当年畜逐户清点,根据清点工作底稿填写由市统一印发的草奖政策登记卡,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汇总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牲畜清点工作底稿由乡负责保存,与草奖政策登记卡共同作为监督检查和兑现补助奖励资金的依据。我乡要确保“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资金发放到户、建档立卡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保证政策落实公开、公平、公正。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开展草原经营权流转工作。以行政村为单位,整村实现草畜平衡,超载户可以就近租赁少畜户、无畜户的草场共同实现草畜平衡,科学发展畜牧业生产。草场经营权流转工作要规范有序进行,所签订草场租赁合同,要在村委会公示,乡备案,建立可追溯制度,严防弄虚作假。

(四)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监督检查。

我乡要制定具体办法措施,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到实处。要及时报送工作信息、简报、季度工作小结,每年10月25日前向县报送工作总结。要加强草奖政策数据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做到相关数据按时准确上报。要加强村级草原监督员选聘、履职管理工作。村级草原监督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村委会提请乡政府审查,并报县草奖办备案后方可上岗。

(五)规范资金使用,规范绩效考核。我乡要严格按照《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4]32号),加强草原补奖资金的管理,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严肃问责执纪,加大惩处力度。对存在入户清点工作不扎实、户籍人口及牲畜数据失真、村级草原监督员选聘对象不精准、草场经营权流转弄虚作假、优亲厚友、挤占截留挪用、贪污侵占、套(骗)取及违规发放草奖资金等现象的,县将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自治区草奖办已设立举报电话(0891-6323678),受理全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类违纪违规线索举报。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查实的,根据举报违纪违规情况,给予举报人500-1000元奖励。

(七)及时做好信息录入工作。在基本信息经公示无误后,及时将信息录入草奖系统,并开展审核工作,确保信息录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附表:

1.XXXX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基本情况表 2.XX年草畜平衡农牧户情况统计表 3.XX年超载农牧户情况统计表 4.XX年农牧户牲畜存栏情况统计

XXX人民政府 2018年5月13日

抄送:县府办、县草奖办

花儿再生态不能取代原生态 第3篇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应当力求在传承及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如何变,都须保护花儿的“原生态”特点;花儿的“再生态”,应是在“原生态”基础上的发展。

来自青藏高原的青海花儿风情歌舞“高原花儿红”,作为文化部主办的“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节目之一,于8月28日至29日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献演。“高原花儿红”以其富于新意的歌舞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引起人们的瞩目。

青海花兒别具一格

这台青海花儿风情歌舞,由序篇“田野放歌”“六月高原”“花海绣春”“月明情深”“赶会路上”“花红六月”五篇及尾声“相约青海”组成。这些风情歌舞,都以广泛流传于青海河湟地区的汉、藏、土、回、撒拉、东乡等民族的花(山歌)为核心歌唱、舞蹈,生动地再现了每年一度的“花儿”盛会的景况,展示出青海独特迷人的地域风情,有着淳朴的民族特色和民俗生活气息,散发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的艺术魅力。

花儿虽然广泛流传于青、甘、宁、新等不同的行政区,但从空中鸟瞰,这几个紧相比邻省区的花儿流行地是连成一片的,形成了一个地域性的“花儿文化区”。各省区的花儿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音乐语言及演唱风格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花儿同根同脉的多元并存的和谐态势。因此,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八个花儿保护项目中,青海省就有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花儿会”、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丹麻土族花儿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七里寺花儿会”、乐都

县的“瞿昙寺花儿会”等四项被列入名录。

历史感的厚重与现实感的时尚

这台“高原花儿红”值得称道的是,既有历史感的厚重,又有现实感的时尚。序篇“田野放歌”,歌手引吭高歌花儿河州大令《上去高原望平川》,旋律流畅连贯,徐缓高亢中充满动感,一下就把观众带到了蓝天白云下“花儿会”的山野之中。笔者不禁联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青海采风时在西宁亲聆有“花儿王”美誉的朱仲禄演唱的情景。朱仲禄曾于1953年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周期,演唱了这首被称为河湟“花儿曲令之魁”的曲目。从此,花儿享誉海内外。如今,他虽已驾鹤西去,但年轻花儿歌手的歌唱仍透露出“花儿王”的传统韵致。

在“高原花儿红”的各篇情节性的歌舞中,每篇都用花儿歌舞展现了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场景,加之运用多变的舞台灯光,众多的舞台布景,为歌手们提供了多维、立体的表现空间,较好地体现了原生态花儿大气的艺术风格,以新颖的表现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来自民间音乐舞蹈之美。如第一篇“六月高原”,在漫山遍野的绿茵上,人们尽情对歌花儿,各族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向往之情溢于花儿歌舞之中。第二篇“花海绣香”,土族姑娘一边嬉笑打闹、飞针走线,一边唱起由《尕妹是园里白牡丹》(黄池令)《心儿里有话口难开》(东峡令)等传统土族花儿改编的曲目,描绘出在花儿会上将爱情信物送给心上人的情景,如行云流水的演唱,对花儿歌舞的表现起到了烘托作用。第四篇“赶会路上”,撒拉族小伙子唱起根据传统撒拉族花儿《三天不见心不要变》(科哇令)《睡梦里看一趟你来》(清水令)改编的歌舞,寓婀娜、秀隽于刚健之中,融睿智、活泼于野趣之中,巧妙地表现出路遇艳姑的风趣幽默的花儿对答。尾声“相约青海”,以极富听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歌舞语言的超常发挥,给观众带来花儿崭新的审美感受,增强了花儿的艺术效果,余味悠然,耐人寻味。

“原生态”的发展

“高原花儿红”精彩之余,也给观众留下了些许审美缺憾。这里仅举一条,就是对花儿“原生态”艺术挖掘尚嫌不够。这台表演可以说都是传统花儿的“再生态”,改编者驰骋丰富的想象力,显示了不俗的功力,但从策划、编曲、配器到演唱,也存在一些硬伤。有的篇章如“明月情深”(第三篇)、“花红六月”(第五篇),就明显地游离在传统花儿之外,花儿风格淡化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以创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应当力求在传承及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如何变,都须保护花儿的“原生态”特点;花儿的“再生态”,应是在“原生态”基础上的发展。从“高原花儿红”的整体演唱上看,比起朱仲禄那一代花儿歌手来,花儿的“基本功”及韵味明显都差了一些,这可能与抓传承人的工作不力有关。这也许已属苛求,但我认为这台“高原花儿红”是作为“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出现在首都舞台上的,所以不揣冒昧,真话实说了。

原生-态 第4篇

1适当延长草原生态补偿期限,增加补奖经费

现阶段,经以往多项研究资料表明,许多草原地区的牧民易受到当地环境、气候、市场以及民俗的影响,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载畜率,但这一心理概率与国家规定的草畜平衡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许多地区的草原生态补奖经费不足,难以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导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减畜工作中实施难度较大。

对于上述这种情况,国家与各地区相关部门需依据当地草原生态补偿工作的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补偿期限,并增加补奖经费。具体实施对策如下:(1)通过科学、严谨的调查工作,依据当地牧民的心理载畜率与惯性,分段实施减畜任务,采用“分布式”减畜策略,如牧民部分减畜(先减少30%的超载量)—初步适应—二次减畜(减少30%的减畜量)—二次适应—再次减畜(再次减少30~40%的超载量),直至最终减至生态优化载畜率标准。且上述各项实施过程可先以“3~4年”为期,预计“15~20年”完成,所以当前环境下各部门需制定若干以“3~4年”为期的阶段式减畜目标,形成稳定的适应性减畜模式,创建草原生态补奖长效机制。(2)科学调整草原生态补奖面积结构,在加大“草畜平衡”面积的同时减少禁牧面积,实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此外,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标准,采用激励性为主、损失性为辅的生态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最好稳定到所有的草原区县,并对补奖政策与标准进行细化,避免发生“一刀切”的情况。

2建立和发展创新型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

当前环境下,我国要想改善草原生态补偿现状,需从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或革新以往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模式。同时由于受到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生态环境、资源破坏以及畜牧业发展等多种情况的影响,需分别创建和实施不同的经营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式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科学采用“限时放牧”、“补饲舍饲”、“育肥”以及“出栏”等多项畜牧技术,保证牧民减畜不减收,增强减畜效益。其次,绿色化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依据我国牧区丰富的牧草资源与特色家畜品种,明确各区域分布的家畜产品地标,建立“优质牧草+特色家畜品种”相结合的生态牧区产业区,大力发展该产区优质产品的溯源技术,培育优质产品品牌,从而壮大畜牧业产业。再次,饲料化保障供给畜牧业经营模式。对于草原地区的畜牧业来讲,其冬春季节草饲料的存储与保障是关键,尤以雪灾或旱灾时期更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各大牧区需积极发展草原天然水灌溉与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加大草饲料生产,并健全和完善各区域、县域与牧户之间的饲料存储与运输系统,增强饲料保障能力;同时,各牧区还需建立雪灾或旱灾预警体系,增强牧民的防灾意识与抗饲料短缺能力。

结束语

目前我国许多草原地区的生态补偿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政府与各地相关部门需依据当地的客观环境与生态补偿工作现状,适当延长草原生态补偿期限,并增加补奖经费,为草原生态补偿的长效性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各大牧区还需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各项创新型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草原生态区畜牧业发展。另外,牧区相关部门还需加强并完善草原生态畜牧业制度的保障体系,重视各牧区牧民培训与人才培养,提高牧民对畜牧业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与牧区管理能力,增强牧区畜牧业生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草原牧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减贫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兼容及其长效机制——基于藏北草原生态补偿的实地考察[J].农村经济,2015,(05):03-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原生-态】相关文章:

原生营销06-16

原生模式07-06

原生民歌08-24

原生质体再生05-18

原生动物06-15

原生态08-20

回归原生态06-18

原生环境保护09-16

原生家庭论文提纲09-25

原生生物生物竞赛06-15

上一篇:腹部外科手术成人患者下一篇:C语言中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