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学学

2024-05-05

科学实验教学学(精选11篇)

科学实验教学学 第1篇

一、将德育渗透在科学实验中,提高学生素质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到这个方面。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环境的教育。

(1)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需要发展和创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探索实验,鼓励他们勇于实践,树立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

(2)环境教育。解决环境问题是科学教育责无旁贷的,通过实验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能力。

二、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智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基础,学生应先观察,然后才能进行研究。因此,科学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农村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如观察蚂蚁实验,我把学生带到草坪上,大树下,学生自由组合观察。10分钟以后,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发现。

在科学实验的观察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可借助现象启发诱导,深入讲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上升到规律性、理解性认识的高度。教师要善于把观察什么问题具体化,在进行实验时,可以提示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且在实验中还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从隐蔽的细节现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设计实验能力,激发学习科学兴趣

设计实验能力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科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加这类实验的次数难度,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力,而且对他们以后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1)充分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可以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写明实验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经教师审核后便进行实验。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观察记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实际问题,培养了动手能力,能激发他们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去解答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2)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组织科技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很好的方式,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这项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对将来走向社会、搞好科学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论文:科学使用学案 第2篇

内容摘要:在“五严规定”下,如何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本文论述了学案与大纲、教案和习题集的关系以及学案使用前、中、后的几点诀窍。

关键词: 学案 关系 诀窍

实行“五严规定”以来,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了,而教师用来上课的时间减少了。在减负不减质的情况下,教师们都感到任务重,压力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斯丁格勒教授指出的:“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前提和中心必须是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因此,如何让学案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是各科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教师们亟待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科学高效地使用学案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抓住几个诀窍。

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学案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由教育权威部门编制的教学的典型案例。学案要做的就是在大纲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学案的内容要紧扣大纲,同时要注重挖掘大纲的内涵与外延,不局限于教材,不应是书本内容的翻版,要深化和迁移课本知识,使内容更加充实。因此,大纲是核心,教材和学案都是完成大纲规定内容的手段。

二、处理好学案与教案的关系

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而学案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虽然教案中也有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但表现不够突出,体现不够充分,整体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线;学案则反映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过程。教案则主要体现了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学习环节;而学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完整过程,包括了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学习环节。教案只在老师心中,学生是无法预先知晓老师的教学思路,而学生能在学案的引领下,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并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快速地学习。另外,尽管老师在教案中设计的提问是面对全班的,但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参与率毕竟有限,而且学生反应速度不一,很多学生无形中就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学案中的提问,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所以不能把学案和教案混为一谈。

三、处理好学案和习题集的关系

虽然,学案中有习题,但教师不能把“学案”当练习册来使用,把学案搞成又一本“习题集”。学案是为了引导学习,而不是另一份作业。如果课堂教学呈现练习化、试题化,学案容易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追逐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体验的倾向。相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学案是“授人以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它并不同等于为了巩固知识,检测知识状况的练习。学案中的习题要典型、要精辟,要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学案中少而精的习题肯定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的,所以,在编制学案的同时必须优选一本质量较高的习题资料供学生练习。总之,学案和习题集要相辅相成。

理顺了学案和大纲、教案、习题集的关系,教者还要注意学案使用其、使用中、使用后的一些小诀窍。

一、学案使用前

1、集体编写学案

我们提倡学生合作学习,也提倡教师合作教学。好的学案应该是学科教师共同劳动的结晶。发挥老教师经验优势,发挥年轻教师精力上的长处,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学案编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遵循“集体研讨——分块设计——组长把关——修订学案——师生共用——信息反馈——完善学案”七步曲。先由备课组共同商讨决定教学重难点,学案方向,分配任务,分头行动,然后汇总交给备课组长定夺审批,根据备课组长的意见修改学案,初步定稿。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检验、丰富、补充、修改使学案日臻完善。任何一份高质量的学案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2、学案上适当留白

“留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设计学案时,在每页的左边留出一定的空白,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整合,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迁移;便于教师进行复备、反思。由于各班学情各不相同,教师不能机械套用学案,在使用学案时,教师必须自己再次进行用心思考、消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批注,增删或修改。教学活动结束后,还可以根据课堂实践,在空白处记下师生瞬间智慧的闪现,或改进措施,或几点反思。

二是不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通过例题,例句的呈现,让学生学会归纳、举一反三;通过推导,联想,让学生学会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整理笔记,学会用自己手中的笔及时有效地将所获得的结论、重要提示信息记录在自己学案的留白处。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3、突出重难点

在学案中,教师可以预先用斜体字、粗体等标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内容,以便学生有的放矢、高度重视。

二、学案使用中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好的学案能为提高课堂效益架设一座便捷的桥梁,但能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双基水平,还要看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预习学案要提前1—2天发放。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的预习,带着学案中的问题看书,同时标出疑问。教师要通过提问、批改、答疑等形式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三、学案使用后

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编写的,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的好助手。在学生课下复习的时候,看着学案,能重现学习过程,但由于学案都是单张发给学生学习使用的,容易丢失,给学生的保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此我建议老师一般在两周后或一单元结束时,指导学生依次整理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然后教师进班给学生装订。这样,一举两得,既不浪费教师的心血,又为学生提供了后续学习、复习的资料。

科学实验教学学 第3篇

一、崇尚科学,培育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从某种意义来讲,科学即是真理。小学生正处在观念和意识建构的初期,在竭尽所能向学生灌输和传导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当教会他们形成崇尚科学、抵制腐朽和落后观念的精神,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有益的条件,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让他们培养起以科学解释生活的正确意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教学第二课“悄悄发生的变化”时,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知识讲解和实例示范,教给学生一定的青春期知识,让学生形成以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和解释自己身心发生的各种显著变化,学生才不至于陷入迷茫或产生抑郁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如在教学第三课“人生之旅”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探究情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一生,而且一生中又会经历过多个不同的时期,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探究人的一生到底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会有哪些特征,以此来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另外,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时,应当将“健康”的观念完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学会健康生活的道理。

二、尊重事实,培养学生科学判断能力

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弥漫在学生的周围,如请神、算命等各种封建迷信现象;奢侈浪费等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恐怖活动、暴力袭击等破坏性行为等。所以,在系统教学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当竭力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一个观念,即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崇尚科学,才能以此提升小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不至于被社会上的各种乱象所迷惑,毁坏自身成长的良好根基。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最后一个课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汽车尾气对空气是否有影响”,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会对空气质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时,教师应当指引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出发,提出改进性或创造性的建议,否则,学生容易因为探究出“汽车尾气有污染”,就直接下结论:要停止使用汽车,这就有失实际考虑了。又如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研究出人们抽烟会对他人以及空气造成不利影响,教师也应当指引学生从实际出发,不要一刀切禁止所有人吸烟。

三、学会合作,鼓舞学生勇于发表见解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能够自己凭空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他们总要依靠前人的研究,总要依靠一定的合作团队,他们只是这个合作共同体中更加富有某种创造潜能的有机体,他们往往善于探究、勤于发问、乐于发表自身意见。所以,要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水平,养成崇尚科学的良好态度,应当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刺激和鼓舞学生经常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消失了的恐龙”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依据分组情况进行合作探究,对“恐龙灭绝之谜”进行调查和总结,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作汇报,发表自身见解,与小组内以及小组间的成员进行交流和对话,实现彼此间的互补和共进。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和任务,同时,学生间又有充分的空间和话题进行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最终理解生物进化、适应以及灭绝的生存规律。

科学实验教学学 第4篇

1 开展PBL教学,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性

PBL教学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是一种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最早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提出的,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2]。此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这种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的是:强调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通常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在这一主动学习过程中不但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学习, 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技能与学习能力。目前, 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精神的倡导下, 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学中, 在传授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同时, 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挖掘与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取消传统的闭卷考试, 以科研论文及进行现场答辩的方式代替。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主题, 列出相关参考书以及重要文献, 课后围绕所讲授的内容列出论文选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论文选题, 完成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归纳总结、撰写论文、现场答辩这一系列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现场答辩的表现及其所撰写的论文质量进行点评, 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缺点, 并以此为依据给学生相应分数。近4年来, 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学的课堂教学, 令学生耳目一新,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获得了更为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精神, 撰写的相关论文选题切入角度新颖, 能够跟踪检索最新发表的中英文文献, 对其所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有着充分的掌握。在论文论述过程中, 思路清晰, 逻辑合理, 论证严密。在答辩环节, 学生反应尤为强烈, 积极参与, 大家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 甚至是深入探讨, 学生所提的问题质量非常高, 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相关科学问题的了解程度。甚至个别学生所提问题具备科研立项, 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价值。笔者将质量比较高的论文投至相关专业期刊,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学生教学参与性, 获得了比课堂上教师单纯讲授还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同时, 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将来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采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常见疾病学两大方面[3,4], 其中实验动物部分包括实验动物中外发展史及发展现状介绍、实验动物遗传、微生物质量控制、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及常见实验动物介绍等;而实验动物疾病学部分包括实验动物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及常患的寄生虫疾病。从该门课的教学内容上看, 包含了较多的教学内容, 但是该门课程的教学学时十分有限, 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效解决较多的教学内容与较少的教学学时这一重要问题。传统的教学采取教师板书授课的教学方式, 但是这一传统方法存在很多缺陷,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所容纳的信息量较少。例如, 在介绍实验动物发展现状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实验动物这一学科近年来在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中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非常充分,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 无法以板书的形式展示, 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激发、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2) 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形象感, 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 在介绍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时, 生产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先进、科学、简便的饲养设施及其辅助设施, 无法使学生见到实物, 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很难介绍这些仪器或设备的科学与精妙之处, 这就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遇到虽然了解其功能及使用方法但是不认识、无法实际操作的尴尬场景;又如在介绍常见实验动物时, 这些动物的外貌特点、一些特殊品系动物所具备的独特外貌形象无法向学生展现, 学生不知道这些动物长什么样, 讲授的内容过于抽象, 导致学生很难有比较深刻的认知。3) 此外,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像在唱独角戏, 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造成教师讲学生记, 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 会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 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继而影响到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其内容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泛, 不仅包括图像、文字、动画、声音, 还可以将相关的内容拍成视频应用于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学的教学当中。多种形式的运用, 将抽象、生涩难懂的概念, 相关仪器、设备及常用动物品系、品种的简单、贫乏的语言描述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观看, 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很好地解决、弥补了上述传统板书教学的缺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尤其是目前新开发、研制出的小鼠各类型的疾病模型及具有特殊外貌特征、特殊应用领域的小鼠展示, 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实验动物的印象, 更启发了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3 提倡动物福利理念, 注重德育素质教育

动物福利概念的提出已经具有上百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实验动物用量增大, 动物福利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再是停留在伦理学研究方面, 而是将动物福利的核心价值观“3R” (减少、替代、优化) 原则渗透在日常的科学实验中。在开展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学教学过程中, 更要强化学生的动物福利理念, 使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 在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中, 实验动物作为直接的实验材料, 充当了人类替难者的角色, 是推进生物、医学、药学发展、治疗人类疾病的幕后英雄, 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每项重要研究成果都离不开实验动物的献身。据统计, 60%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所取得的成果都是通过动物实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 开展以“善待、科学使用实验动物, 贯彻3R原则”为主题的讲座, 从科学的角度阐述、宣传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性, 发起学生关于科学合理使用实验动物, 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的讨论, 不但扩展了学生关于提倡动物福利的先进科学理念, 还促使学生在其他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在需要实验动物的课程学习中, 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动物, 积极地设计相关动物实验, 在尽可能多地获得科学数据的前提下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在实验动物饲养管理中, 应保障其免受饥饿的权利, 保障其具有足够的生活空间, 保障其免受伤害、疾病痛苦的权利, 保障其免受恐惧和悲伤的权利, 保障其表达天性的权利[5,6]。牢固学生的这种动物福利的科学理念, 不仅有利于在我国大力推广这一科学理念, 还有利于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 使学生从简单的善待动物的朴素情怀上升到动物福利的科学层面, 并将这种理念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与科学实验过程中,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与培养。

4 加强与从事实验动物专业人员的合作与交流

作为高等院校, 主要以教学为重点, 但是应积极开展与从事实验动物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 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是国内专门从事实验动物研究的科研机构, 与其开展相关的合作交流,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观、学习、实习的场所, 更能使学生们了解到目前实验动物研究发展的方向与动态,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开辟了一条高校与专业研究院所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的新思路,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与实际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的学科, 只有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探索, 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宝贵的经验,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高校教师更应该孜孜不倦地探索, 在吸收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勇于探索创新, 一切为了学生, 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与学生积极互动,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学是研究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各类常见传染病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 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为了更好地讲授该门课程, 将PBL相关教学方法应用于其中, 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疾病学,教学方法,PBL,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汪雪兰, 朱小南.中国式课堂PBL的实践与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3) :13-16.

[3]何诚.实验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4]崔淑芳.实验动物学[M].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

[5]孙晓燕, 纪海旺, 王亚超, 等.动物福利的现状及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J].河南畜牧兽医, 2007, 28 (7) :3-5.

浅谈探索型化学实验教学 第5篇

关键词:实验操作;探索型;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50-01

“探索型”实验又叫“启发型”、“发现型”或“研究型”实验,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探索、概括和归纳得出结论,以形成科学概念或获得化学规律、原理等理性认识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其特点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这种形式的突出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但这种形式的组织与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教学过程不易控制,造成学生耗时多,学习的知识不系统。尽管如此,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角度看,“探索型”实验仍然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顺利实施“探索型”实验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首先应从方法上给学生适当的指导,防止学生走弯路,提高实验探索的效率;其次,应选好实验内容,使之具有典型性,以保证实验的时间、进度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最后,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人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在提出化学实验问题中的能动性

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实验问题,而有的学生则不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科学方法论的初步知识及实验能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于他们是否能在实验中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于他们是否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这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提出化学实验问题中的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

例如:当做Fe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因生成的Fe(OH) 2被空气中的O2迅速氧化成Fe(OH)3,导致学生不易观察到白色的Fe(OH)2沉淀,而观察到的是红棕色的Fe(OH)3沉淀。这时,那些对化学基础知识、 实验技能掌握较好,实验能力较强的且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会提出:“怎样实验才能使Fe(OH)2的氧化速度减慢?”这一实验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实验方案加以解决,从而表现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能动性。反之,如果学生的知识、技能差,能力不强,不积极思考,只停留在对奇异现象的好奇感知上,即使看到了重要现象的出现,出不可能提出化学实验问题,因而他们在实验中的能动性就不可能得到发挥。由此可见,学生提出化学实验问题是其在实验教学中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二、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中的能动性

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中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要计学生设计一实验来制取干燥、纯净的CO2气体,则学生首先必须明确有关的实验原理:(1) ,(2) ,(3)浓H2SO4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作干燥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选择大理石、盐酸做反应物,用NaHCO3除去CO2气体中HCl气体,用浓H2SO4除去CO2气体中H2O蒸气,而不致于选择稀H2SO4做反应物,或者选择NaOH或NaCO3等来除去CO2气体中HCl气体,或者选用碱石灰来做干燥剂。另外,CO2气体的实验发生装置的选择等也要以上述实验原理为依据。可见,学生要明确实验原理就必须运用所学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基础理论进行积极思维。

以明确实验原理为依据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有关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的理论知识。例如,若实验中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且需要加热,宜选用烧瓶或锥形瓶,为了保证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或恒温,宜选用水浴锅加热;除去气体中的少量杂质,要依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试剂,选用干燥剂干燥气体时,则要了解该气体与干燥剂的性质之间的关系等等。

构思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与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法是化学实验设计思想的具体化,是关系到实验成败的关键,学生运用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知识及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中的能动性的充分表现。例如,学生构思HCl气体的水吸收装置,就要考虑到HCl气体易溶于水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等。

三、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能动性

要保证实验成功,做到实验现象鲜明、直观、快速,就必须严格地对实验条件加以控制。

例如,在NH3氧化制HNO3的实验操作中,学生要控制好好实验温度(700~900℃)、氨水浓度(3:1氨水)和催化剂(CrO3)等实验条件,才能观察到催化剂保持红热,氧化瓶中迅速出现红棕色的实验现象。为此,学生应学会实验条件的控制这一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

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学生不仅要正确控制实验条件,还必须正确、规范、熟练地进行其他的实验操作,这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测定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实验方法的重要前提。在定量实验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更高,不仅在常规的实验操作,如溶解、加热、冷却、干燥等,要准确、熟练,以减少实验误差,而且在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数据的读取方面也应力求做到准确,以减少测定中测量误差。故而,学生正确、规范、熟练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是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浅谈新课改中化学实验教学 第6篇

一、树立新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

化学新课程中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它既是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 又是科学探究其它要素在化学教学中得以实施的重要活动载体, 因而,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它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实现,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特殊重要作用。

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验活动融入到学习内容之中, 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 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界限。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 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 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 让学生玩够、想够、说够, 不要强迫学生去说老师钦定的话, 或者重复课本上写出的话, 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化学实验的目的, 不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 何况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书本上早已知道, 就像水平很低的侦探小说或者电影那样, 没有悬念, 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没有发现的快乐, 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同时由于结论和书本所述的或理论所推测所预期的完全一致, 教师无须为解释或探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或未曾预料的化学现象进行思考, 因而失去了许多了解或理解化学的机会。

例如, 关于分子不断运动的活动与探究, 首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 作为知识铺垫, 然后试验分别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 会不会发生变化, 并探究其原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1.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 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 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 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 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 还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 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 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有错误但不涉及安全的问题, 教师也可提供仪器让学生去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 查找原因, 解决问题, 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评定: (1) 对自己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 (2) 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3) 在以后的实验中要进行哪些改进。最后教师评定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参与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 而且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 开放实验室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 自己去设计实验, 选择仪器, 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总结规律, 得出结论, 并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 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动手操作实验, 观察、记录现象, 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实验加以解决, 培养实验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

同时, 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 因陋就简,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 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 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 这样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 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 丰富教学资源, 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例如, 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 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 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

毛皮动物生产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第7篇

1 基本思路

根据毛皮动物生产业作业条件艰苦和季节性强的特点, 正确处理饲养生产的阶段性与教学渐进性、连续性的关系。毛皮动物生产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 针对学生不同程度脱离生产实际和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以及毕业生的生产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以实践教学为结合点, 把科学研究、专业生产劳动引入教学过程, 围绕饲养生产典型环节安排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专门业务素质 (特别是综合能力) 和心理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1]。

2 改革的内容

2.1 教学理念的革新

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满堂灌、注入式的习惯教法机械、沉闷和程序化, 缺乏生气与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久而久之,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 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失去了“自我”[2]。教学新理念应当是由知识、教师、学生三者组成一个空间体存在于学校的构架内, 既是开放式的知识交流, 又是闭合式的生活管理形式;培养的人, 应当是知识面广中有专、专中有精。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中以学生的素质为准, 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机会, 提供创新实践的空间, 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者、支持帮助者、民主合作者和评价激励者。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2.1 注重整合教学内容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有一些内容交叉重复, 应将其理顺整合起来。例如, 把毛皮的质量检验的相关内容整合到毛皮检验与鞣质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删除了一些陈旧内容, 加强了试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 增加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内容。

2.2.2 实验项目的设计

毛皮动物生产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饲养、繁育和产品生产方面的技能, 设计多种实验类型, 打破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传统项目, 保留部分基础项目, 增加综合性强的项目, 设计研究性的项目, 以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为导向, 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及类型见表1。

2.2.3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除了安排的实践教学内容, 教师应鼓励、支持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实施中, 指导学生申请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等。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2.3.1 教学方法多样化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验证性实验主要掌握对简单仪器的使用和具体操作技能。对综合性、研究性实验, 可由教师提供课题范围和大致要求, 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自由组合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准备实验, 完成实验, 独立进行实验结果分析。现场观摩调查可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分别调查, 最后分组汇报, 统一讨论, 由指导教师点评。如果学生在实验调查中遇到难题, 鼓励他们通过查资料和研究讨论, 自己解决, 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总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工作和生活, 要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会学习和思考, 学会从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知识和实践机会,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3.2 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 实验准备在实验全过程中非常重要, 而且也要花相当多的功夫才能完成, 其中要完成相当多的细致工作, 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而目前的教学中, 教师在正式上课前要独自备课、预讲、准备实验器材、预实验等, 学生只需要在上课时完成实验内容, 写出实验报告, 缺少实验准备的学习和锻炼, 这可能是刚毕业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因此, 应该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参与一次实验的全过程, 称为协助教学组。该组学生要参与教师的备课、预讲、准备实验器材、预实验等, 在实验准备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 让他们掌握实验的重点、难点、注意事项等。在正式上实验课时, 该组学生要协助教师教学, 组织实验讨论, 协助指导其他组学生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要协助整理实验室, 收集并预批阅实验报告后转交给教师批阅, 最后完成协助教学报告。

3 改革的效果

改革至今,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和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已有14名学生申报本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并且获得成功。说明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主要表现在:1) 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了, 认识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极大地提高了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自发成立了兴趣小组;2) 学生的动手机会更多了, 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 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3) 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了, 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学习, 想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大胆尝试的冲动, 体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学生在讨论中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5) 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加强实践教学不仅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还有利于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使本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和特种动物养殖的办学特色日渐凸显。通过对近3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 本校以上2个专业的毕业生在毛皮动物标准化饲养、繁育、企业管理等岗位取得了突出成绩, 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刘焕亮, 高悦勉, 张泽宇, 等.水产养殖学专业 (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1999, 96 (6) :53-54.

浅谈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改革 第8篇

1 改革原因

中药炮制学实验主要分为传统炮制实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大类。传统炮制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炮制的基本操作技能, 能辨认常用的中药饮片;验证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关章节理论知识后, 根据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和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得出实验结果, 进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设计性实验是指实验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实验目的及其要求, 并给出实验室能够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实验条件, 学生运用已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查阅相关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 (或器件、试剂、材料等) 、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实验结果等。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以及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要求中药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主要以传统炮制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 缺少设计性实验。传统炮制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 做这两类实验时学生较少进行独立思考, 只是按照实验讲义中的方法进行操作, 这样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不利于培养其科研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 改革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 增加设计性实验以弥补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不足,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性, 提高不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设计能力。

长期以来, 我校中药炮制学实验考核采取书面闭卷考试形式, 比较客观、有效, 但有一定的片面性,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改革后, 我校采用多元化标准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可以更全面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搜集、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

2 改革内容

2.1 课程内容改革[1]

将我校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种子类药物炒制前后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和“槐米炒炭前后鞣质含量比较”这两个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的实验, 整合成“栀子炮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 让学生建立中药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和中药炮制品质量标准研究的科研思路。增加“丹参软化切制工艺的优选”实验, 弥补原有实验课未开设软化切制工艺的不足, 并增加现代研究内容, 使学生建立中药炮制工艺优选的科研思路。

结合课本理论知识讲解《中国药典》的有关内容, 指导学生使用药典并查阅各种文献,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将“栀子炮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和“丹参软化切制工艺的优选”的实验设计思路以作业形式完成。教师检查学生作业后, 用一次课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设计思路并进行全班讨论, 最后总结出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并依此自主开展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

2.2 考核方式改革[2]

结合中药炮制学实验课程特点, 采用多元化标准进行考核, 以综合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定,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学习。将原来闭卷考核方式改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考查方式。平时成绩包括两个方面: (1) 学生出勤率 (占平时成绩的30%) 。出勤率低于70%, 取消本课程当年的考试资格;出勤率70%~80%, 按50分计算;其他按100分计。 (2) 平时实验成绩 (占平时成绩的70%) 。平时实验成绩包括实验预习 (10%) 、实验操作 (40%) 、实验结果 (10%) 、实验报告 (30%) 、卫生纪律 (10%)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为1∶1。这种考核方式将各项指标细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能够对学生整个动态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 能更准确地评定学生学习效果。

3 结论与思考

调查发现, 不少学生认为炮制实验属于手工劳作, 科技含量不高, 不适应中药现代化的发展。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中药炮制学有了正确的认识, 加深了学生对炮制理论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其成为复合型中药人才奠定了基础。

改革后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次实验, 提高动手能力。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实验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春凤, 杨中林.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医药, 2008, 12 (12) :1259~1260.

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改革与体会 第9篇

1 与时俱进, 调整实验内容

随着齿科材料和设备的发展, 许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被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 新的方法、技术和材料极大地满足了患者对口腔修复的要求。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口腔修复临床应用最多的冠修复体是金属烤瓷冠, 近年来, 人们对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和生物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全瓷修复技术倍受青睐。随着粘结技术及全瓷材料的发展, 纤维桩、全瓷冠修复术被广泛应用于美学修复领域, 其疗效已被临床证实。在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 口腔修复学实践考核项目包括牙列印模的制取、后牙铸造全冠的牙体制备、后牙邻牙合面嵌体的牙体制备, 其中后牙邻牙合面嵌体的牙体制备是近年新增的考核项目。这些考核项目都是口腔修复学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 同时也是口腔医学毕业生应掌握的基本操作, 而我们以往的实验课并未涉及这些内容。因此, 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及考核需要, 我们在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新增了全瓷冠牙体预备、后牙邻牙合面嵌体的牙体制备、全瓷粘结修复术以及纤维桩、树脂核修复术。

2 实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指在课堂讲授之前, 以教研室为单位, 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活动[2]。我科新教师必须经过试讲才能正式授课。集体备课要求全体教研室教师参加, 由试讲教师对讲授内容、互动内容设计、信息技术运用、课时分配等进行说明。随后试讲教师用一课时时间, 模拟正式上课情景进行授课。在备课过程中, 所有教师必须认真记录, 将备课存在的问题、不足、意见、建议记录下来并逐一发言, 对试讲教师授课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进行点评, 提出解决方法。如注意幻灯片文字与背景对比度;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语速、节奏的把握;关键词汇应当以双语形式讲解;授课过程中激光笔勿晃动频繁, 分散学生注意力;知识点讲授没有脱离对教材的依赖、照本宣科等。试讲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正, 形成最佳的教学设计和授课方案。集体备课使青年教师学习到优秀的教学方法, 吸取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有利于其拓展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效果。

3 实施标准化实验教学

标准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规范的方法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将标准化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学教学, 有利于评估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标准的制定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规范、统一。在教学材料方面, 由实验室技术人员按照实验课标准教具准备清单统一配备, 保证教学材料的统一。我院引进卡瓦仿真教学头模、预成树脂牙模型系统, 为标准化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方面, 我科坚持集体备课, 全体教师集体讨论, 最后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制定统一的实验教案, 保证实验教学过程中授课方法和授课内容的一致性。此外, 我科还组织编写了《口腔修复学实验教程》, 使实验课内容更加详细化、明确化、规范化、统一化。在示教阶段, 即使存在带教教师习惯不同、临床操作方法较多问题, 也必须统一标准, 比如统一车针的选择, 烤瓷冠预备中严格区分前牙与后牙的顺序不同等。另外, 我院新引进的口腔数字观察仪配备的小型摄像头与局域网络监示器, 可将带教教师实验操作过程在学生的电脑上进行直播、放大, 使学生能清楚观看带教教师操作细节[3],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口腔视野小, 学生无法近距离清楚观看示教的缺点。更重要的是,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各组学生的示教内容和示教方法归于一致, 是实现标准化教学的重要一环[4]。

4 早期接触临床, 开展预见习工作

在我国, 大部分医学教育还沿用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 分3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即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及临床实践。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扎实牢固, 缺点是缺乏知识间的联系及与临床实际的联系[5]。早期接触临床是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教学新的结合点。为此, 我科根据医院部署, 在学生开始口腔修复理论、实验课学习后, 每周统一安排一定时间的修复临床预见习, 由固定的临床医生带教, 预见习内容以口腔修复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为主, 对各类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等修复方式进行示教讲解, 鼓励学生在预见习活动中多看多问, 着重培养其发现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加深对口腔修复诊疗工作的认识, 提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铱民.口腔修复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张海锋, 闫文利, 李嘉, 等.资深教师听课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6) :756-758.

[3]贾骏, 段嫄嫄, 金磊, 等.仿真模拟系统在牙体预备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7, 17 (6) :364-366.

[4]周永胜, 江泳, 张苹, 等.口腔修复学临床前期教学的初步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6) :73-75.

激发学生学趣的科学课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核心 体验 乐趣 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樂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学、心理学界一批有识之士对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科学探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直接来源于科学的探究模式,已成为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础。研究表明:“科学的方法是可教的,并且在获得信息、概念和态度万面有积极的效果。”探究训练产生的效果是增进科学理解、促迸批判性思考和发展获得信息与分析信息的技能。大多数教育学作者把“探究”这个术语定义为“卷入解决明确事物的过程”。这一术语的用法,可以从约翰·杜威的两个术语“反省思维”和“批判思维”中找到痕迹。杜威指出,思维开始于个体意识到一个不确定的情境或感觉到困惑的时候,终结于得出结论或得到确信。这其中反省思维要经历五个步骤,即“情境—问题—假设,并搜集资料—推理得出结论—检验假设”,这已成为后来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础。霍尔费希和史密斯于1961年也区分了思维与反思行动之间的差别,指出反思行动是有目的的、有方向的和有控制的思维。布鲁纳后来提出的发现式学习,也与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异曲同工,只是更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结构的发现,以及发现之后的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二者在调动批判思维和反省思维上的特征是一致的。

以探究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养成的机制可作如下概括:

(1)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

(2)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

(3)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与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是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的。

二、“电化”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 第11篇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是草业科学的专业基础课, 2002年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自开设本科专业以来, 首先对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的课时计划进行了修订, 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由原来的8 ∶3修订为 2∶1, 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也进行了改革, 并将原来的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 开放实验室, 增加实验的开放性, 这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1 强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其技能的综合运用过程。因此, 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管理粗放使得年轻教师动手能力较差, 基本技能欠缺, 影响教学质量[1]。因此, 学院送青年教师到内蒙古农业大学进修, 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教研室与实验室过于明确的界限, 将以前实验室和实验员主导的实验方式改为以教研室和任课教师主导的实验形式。

目前,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有教师2名, 实验员1名, 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逐步形成了以主讲教师为主、实验员为辅、研究生参与的实验教学团队。任课教师把实验涉及的主要原理、内容、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要领等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中, 在实验室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和完成实验。任课教师既进行理论课教学还直接指导实验教学, 包括完成实验教学的准备、参加设备检修维护、批阅实验报告书、掌握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员进行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准备, 研究生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的实施及学生答疑等。主讲教师必须在学生操作前周密安排、集中培训、规范操作、责任到人。学生操作时要逐人把关, 操作后及时总结、纠正差错、强化管理,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 实现了实验教学队伍的高效协作,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 改革实验教学教材和指导书

教材是做好教学的基础, 但实验教材往往得不到重视, 常采用老版传统教材, 同时各门实验课互相独立, 重复设置比较多, 严重浪费了实验资源, 又不能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近年来, 由于学校的支持和科研资金的资助, 实验室购置了一批新的仪器设备, 以前的实验教材已不适合, 因此课程组对试验内容做了修改, 2004年编写了实验教学教材和指导书 (自编教材) , 从内容设计到牧草生育期的观测、牧草根系的观测、牧草根瘤菌的观测及接种、草层结构的测定、牧草轮作间作的设计、牧草生产性能的测定等内容。在自编教材和指导书中既有介绍内容, 又有具体的教学实践,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中选择部分进行实验教学也可以保留和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实验。

3 不断充实和更新实验教学设施

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 必须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保证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 学院建立了专门的草业科学实验室, 总面积达160 m2, 并配备了计算机、光学显微镜、超净台、光照培养箱、人工气候箱、自动定位仪、台式高速离心机、高压灭菌锅、干燥箱、冰箱等等, 同时收集大量的种子、液体标本、固体标本、挂图等实验资料, 并配备1名专职的实验员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和维护。

4 优化实验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

4.1 整合实验内容

2007年以前,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实验几乎全是验证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极少, 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兴趣不大, 毫无积极性可言,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仪器设备的可行性优选实验项目,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课程的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重点放在牧草生育期的观测及根瘤菌的观测、根系的观测等, 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实验重点放在牧草根瘤菌的接种、轮作设计、草层结构的测定等。在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实验中, 对实验手段也进行了改进。课程组购进了叶面积仪、小型人工气候箱等设备, 使学生对先进仪器设备有了认识并学会了使用。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实验课, 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进行为时一周的实习, 提高学生观察、识别牧草的能力和掌握牧草田间试验技能, 为以后的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改进教学方法

实验课的教学时数为16学时, 设计8次试验教学, 每次2学时,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时间往往不够, 因此要先做预实验, 然后根据实验进展灵活安排课时。例如, 牧草根系的观察和根瘤菌的观测, 由于在大田挖掘根系的时间很长, 而这两个实验前期操作过程相同, 可以放在一起来完成, 这样统筹安排可以节省时间。

加强实验教学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2], 利用标本园、教师科研试验场进行现场教学, 同时请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草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增强学生的认知感。例如, 牧草田间试验和牧草生育期的观测等, 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到附近农村大田去进行观测, 并即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应用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弥补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讲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的工作[3,4]。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试验。

4.3 改进考核方法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实验成绩考察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考勤来评定, 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为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上课并不重视实际操作, 动手不多, 但实验报告抄袭的好, 报告认真、字体清楚, 也能获得好成绩, 极大挫伤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的积极性[5,6]。课程组实行严格的实验考核制度,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实习的各个环节, 独立完成实习报告, 力求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 将学生期末成绩与实践考核成绩挂钩, 实习成绩与考核成绩及出勤成绩挂钩,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 重视实验课程, 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5 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

将科研新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新成果[7]。科研对实验教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同时科研成果又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使教学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通过实验与教学结合, 培养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为学生深造打好基础。

通过几年对牧草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改进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同时提高了栽培学实验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掌握了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并且通过栽培学实习、科技活动小组的开展, 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虽然, 实验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但要真正将“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贯彻到实验的每个环节, 还需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 也需要学生的大力配合。总之,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带动了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 同时人力、地力得到了充分合理地利用。

参考文献

[1]周春林, 周云.大学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4) :135-137.

[2]魏山城, 任玉珍, 韩书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3) :60-61.

[3]苏新, 毕经存, 陈利文, 等.实验室开放式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2 (5) :143-144.

[4]王汉成, 刘明, 朱龙彪.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放式创新实践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2) :5-8.

[5]刘建民, 秦惠洁.实验教学评估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1 (3) :4-8.

[6]郑冬梅, 闫迎利.普通物理实验考评方法的探究[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2 (2) :149-152.

上一篇:顶板方案下一篇:分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