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2024-07-10

牧草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精选9篇)

牧草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第1篇

播种后、出苗前, 土壤表层时常形成版结层, 防碍种子顶土出苗, 如不采取处理措施, 严重时甚至造成缺苗。土表板结的形成大致有四种:一是播种后遇到大雨, 而后连续晴天, 土表蒸发失水后形成板结;二是地势低洼地段, 土表蒸发失水后形成板结;三是土壤潮湿, 播后镇压, 土表蒸发失水形成板结;四是播后灌溉, 而后连续晴天, 土表蒸发失水后形成板结。土表板结的处理措施用具有短齿的圆形镇压器轻度镇压, 或用短齿耙轻度耙地。有灌溉条件的可用小水清灌, 也能帮助幼苗出土。

2 查苗补种

由于整地或播种不良以及风、旱、雨、涝、冻、、虫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会造成严重缺苗垄断, 当缺苗率达到10%以上时应及时补种。

3 田间杂草防除

牧草播种前要及时精细整地, 彻底消除土地内的杂草、杂物和病虫害残株、残体, 集中销毁或深埋, 清除病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用拖拉机带短齿耙或中耕机以及人工用锄中耕方法消灭杂草, 减少病虫害, 出进幼苗生长。中耕除草多在出苗到封垄期间, 返青前后和割之后进行。杂草的防除不是消灭杂草, 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杂草。防除杂草还可以用除草剂。例如, 消灭禾本科草地上的双子叶杂草, 可用2, 4-D, 2, 4-D-丁酯, 用药75~100 g/hm2, 加水50~60 L, 喷洒在叶面上;消灭豆科牧草中的禾本科牧草, 可用茅草枯, 用药75~150 g/hm2加水50 L喷施。

除草剂可分土壤处理除草剂和茎叶处理除草剂。氟乐灵 (trifluralin) 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适用于苜蓿等苜蓿豆科牧草, 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种子繁殖的多年生杂草和某些阔叶杂草如大话眉、马唐、早熟禾、雀麦、看麦娘、狗尾草、野燕麦、马齿苋、蒺藜蓼、萹蓄等。在苜蓿休眠时、刚收割后或播种前, 每667 m2用48%乳油100~150 m L加水40 kg喷雾, 及时混土5~8 cm深, 5~7 d后安全播种;2, 4-D为选择性内吸传导激素型除草剂, 适用于禾本科牧草、草坪和非耕地, 可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及莎草科的一些杂草, 如黎、苋、蓼、荠菜、菜刺儿、独行菜、马齿苋等, 也可以进行芽前土壤处理, 能抑制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种子繁殖的多年生杂草。在禾本科牧草两三叶子分蘖期叶面处理, 每亩用80%钠盐原粉30~80 m L加水喷雾, 芽前土壤处理一般每667m2用72~144 m L加水40~50 kg喷雾土表。苜蓿等豆科牧草对2, 4-D敏感, 可与百草敌、敌百虫、乐果硫酸铵混用。此外, 常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还有灭草猛 (灭草丹、卫农, vernolate) 拉索 (甲草胺, alachlor) 、敌草隆 (dicamba) ;茎叶处理除草剂有麦草畏 (百草敌, dicamba) 、阔叶净 (巨星, tribenuron) 、拿捕净 (sethoxydim) 、茅草枯 (达拉朋, dalapon) 等。

4 灌溉

牧草灌溉用水, 须选用清洁的水源, 灌溉水的各种指标要符合国家灌溉水标准 (GB5084—92) 。当土壤含水量高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时, 须及时开沟排水;反之, 当其低于50%时, 要及时灌溉。禾本科牧草从分蘖到开花以前, 豆科牧草从孕蕾到开花这段时间里需要大量水分, 这是牧草灌溉的重要时期。此外, 在每次刈割之后必须进行灌溉, 这对盐碱土壤尤为重要。因为在刈割之后土壤水分蒸发量陡然增加, 盐分随即带到土壤上层, 对牧草生长发育危害很大。

5 追肥

牧草的生长同样需要“肥料三元素”氮、磷、钾营养元素。牧草缺氧时, 植株浅绿, 基部老叶变黄, 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 分枝或分蘖少, 出现早衰现象;牧草缺磷时, 幼芽和根系生长受阻, 植株矮小, 生长缓慢, 叶片狭窄、暗绿, 严重时变紫红色, 籽实产量低, 品质差;牧草缺钾时, 老叶沿叶缘首先黄化, 严重时叶缘呈灼烧状。双子叶植物叶脉间失绿, 叶片卷曲、皱褶。禾本科牧草茎杆柔软易倒伏, 分蘖少, 抽穗不整齐。同时, 牧草的生长也需要一些微量元素肥料。适时给牧草施肥, 不仅提高牧草产量, 而且还改善牧草品质禾草层结构成分, 是获得高产优质牧草的重要技术措施。

肥料可以撒施、条施、穴施, 结合灌溉及叶面喷施等。追肥的时间一般是在分蘖、拔节、现蕾以及每次刈割之后。禾本科牧草每次刈割后, 如能及时追施氮素, 可以提高产量及质量, 每公顷用量:硫酸铵150~300 kg, 尿素75~150 kg。多年豆科牧草, 每年要追施磷肥, 在春季分1次或分2次施用, 每公顷过磷酸钙150~300 kg。过磷酸钙、尿素、微量元素如镁、铁、硼、锰、铜、锌、钼等都可以用于叶面喷施, 喷施液的浓度:尿素为1.2%~2%;过磷酸钙0.5%~2%;微量元素用量很低, 每公顷只需1500~4 500 g, 并且只有在对土壤和牧草正确分析, 判断是否缺乏毛重微量元素后方可施用, 其用量可根据其施用量严格掌握, 以免过量中毒。

6 利用牧草增产菌增产技术

牧草增产菌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 是从生无物体内筛选的到的有益于生物个体生长的微生物, 经过工业化生产, 再用到生物体上, 达到增加生物产量, 改善品质, 防治病害的目的。

应用效果:牧草增产菌即适用于单子叶作物, 也适用于双子叶作物。增产菌可使单子叶牧草增产20%~30%, 双子叶牧草增产20%~36%。增幅差异与牧草地水肥条件、牧草品种、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牧草增产菌对牧草根腐病等真菌病害有防治作用。同时可提高牧草对冻害和干旱的抵抗能力。

使用方法:牧草增产菌为白色粉剂, 可用于拌种、喷雾。

拌种:每公顷用粉剂0.3~0.6 kg, 加适量水与种子搅拌均匀, 使菌剂均匀粘附在种子上, 稍晾干即可播种, 在拌种时可同杀虫剂、杀真菌剂肥料、微量元素、生长剂激素混合拌种。

喷雾:每公顷取粉剂4.5~9 kg, 取667 m的喷雾所需水量稀释、均匀喷洒到植株上, 单子叶牧草喷施最佳时期为分蘖期和拔节期, 双子叶牧草选在生长期喷施即可。

7 病从害防治

牧草的病从害防治本着“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 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允许有限度地使用, 有机化学农药防治为重点。通过植物检疫, 合理轮作, 选用抗病虫品种, 种子消毒土壤耕作, 田间管理, 适时刈割或放牧利用等农业技术预防或消灭病虫害。其中选育和使用抗病虫害品种是防治牧草病虫害的根本途径。在大规模爆发草地螟虫、蝗虫、粘虫、毛虫、蛴螬等毁灭性害虫时, 则要迅速采用化学防治。但一定要限定农药品种及用药量,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注意人畜安全, 在残留其过后才能刈割或放牧利用。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金庸的农药。

摘要:本文就牧草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分别就土壤处理、查苗补种、田间杂草防除、灌溉等方面进行阐述, 供参考。

牧草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第2篇

随着蛋禽养殖业的发展,果林下土地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土地资源。2010年以来,荔波县从本地的4万多亩蜜柚林地资源,选择条件好4000多亩蜜柚林下土地推广种草发展山地生态鸡养殖。林下草地平均亩产鲜草3600kg以上,配套养殖瑶山鸡24万羽,节约饲料成本约30%,蜜柚产量提高了20%,取得很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果林下优质牧草栽培技术是发展果林下种草养鸡的关键技术,现将近几年来利用和创新的果林下优质牧草栽培技术作如下总结,以供同行参考。果林及土地选择

1.1 果林地选择 果林地地势要求在30度坡以下,果林覆盖率在70%以下,地面有一定的采光度;交通方便,最好有灌溉条件。

1.2 土质选择 果林土地土质要求为壤土,土层深度20cm以上,土壤PH值6.0以上。草种选择及处理

2.1 草种选择 选取耐阴性好的白三叶和鸭茅(果园草)及出苗快、生产长快、能抑制杂草生长的多花黑麦草。

2.2 种子处理 为提高发芽率和以后长势,播种前要对种进行处理,白三叶要进行根瘤菌接种,可采用取生长白三叶的土地土壤与白三叶种子进行均匀混合接种和采取根瘤菌液与种子搅拌接种两种方法。接种应避免阳光直射,最好于早、晚或阴天进行。鸭茅和多花黑麦草要注意去芒(一般都去了芒)。为促使根系发达,幼苗壮实,植株生长良好,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用肥料与种子混拌进行种子施肥。牧草种植

3.1 整地 清理土地里的石块,推土包,填平坑,切断杂草根;深翻土地20cm,拍碎土块,平整土地。

3.2 打底肥 每公顷可施圈肥15~20吨,或施复合肥750公斤。施用的圈肥必须经过腐熟发酵,以杀死粪肥中的虫卵和使粪便中的杂草种子丧失发芽能力。施完底肥后应及时将肥料翻入土层,再进行耙地。

3.3 播种

3.3.1播种时间 春播和秋播,春播以3月份为好,秋播以9-10月份为好。最好选择秋播,可以减少杂草人工草地的危害。

3.3.2播种量 单播白三叶1kg/亩,鸭茅1kg/亩,多花黑麦草2kg/亩;混播每亩用种白三叶0.3kg+鸭茅0.5kg+黑麦草0.4kg。

3.3.3播种方式 撒播为好,采取豆科和禾本科3:7的比例混均撒播。田间管理

4.1 施肥 发芽苗齐后进行施苗肥,以氮肥(尿素)为主,每亩用量5kg;每次放牧或刈割后进行追氮肥,每亩用量5kg;就地取材随时可把腐熟发酵过的鸡粪施入草地里,补充迟效肥。

4.2 除杂草 人草草地的苗期生长缓慢,容易被杂草所抑制,苗期要注意除杂草,采取人工方式进行及时除杂。要适时放牧或刈割利用,防杂草滋生。

4.3 浇灌 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和放牧或刈割利用后,进行及时浇灌,用水量至少2吨/亩。

4.4 病虫害防治 果林下人工草地病虫害发生不常见,偶有发生的虫害主要有黏虫,容易发生在夏季炎热多雨的时间,果林下通风不良,湿度大。黏虫害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以建立最优化的草业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物理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的综合有害生物防治策略。

4.4.1预防措施 采取诱杀成蛾和诱蛾采卵烧毁的方法进行预防。

诱杀成蛾 : 按1:1:4:16取糖、酒、醋、水,调匀加1 份2.5%敌百虫粉剂。诱剂放入盆内,每公顷2-3盆,盆高出牧草30-35厘米,诱剂液深3-3.5厘米。白天将盆盖好,傍晚开盖,每天早晨取出死蛾,5-7天换诱剂一次,连续16-20天。

诱蛾采卵 :从产卵初期开始,直到盛卵期末止,在田间插设小草把,每公顷150把,3-5天更换一次,把带有卵块的草把收集起来及时烧毁。

4.4.2防治方法

4.4.2.1生物防治法 把黏虫的天敌鸡放入虫害发生的草地,采食成虫。

4.4.2.2药物防治 应选用对人畜安全,药物对牧草残留时间短,无副作用的杀虫剂为主,如40%新农宝乳油:800~1200倍,25%康庄悬乳剂:500~800倍,30%马?灭乳油:1000~1500倍,90%万灵可湿粉:1500~2000倍,20%和邦水乳剂:1000~1200倍,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常规喷雾等。用药后停药15-20天,才能放牧、刈割利用。刈割和放牧利用

果林下人工草地获得长期稳定的优质高产,适时刈割或放牧利用是重要的措施之一。混播草地中豆科品种的生长较禾本科慢,禾本科长到40cm高时可以进行第一次刈割。此时不宜放牧,因豆科扎根不深不牢,容易被鸡连根吃掉,影响豆科的占有率和草地质量。秋种的人工草地翻年牧草复苏后,可以放牧利用;放牧密度按100羽/亩的量进行放牧,并进行分区轮牧;每区放牧1-2天,休牧15天后再放牧第二次。利用不完的要及时刈割并晒制干草,制成草粉利用。在果树打农药季节,严格按农药说明的要求,禁止刈割和放牧利用。技术利用效果

在荔波县实施瑶山鸡养殖和石漠化治理项目中,果林下人工草地散养瑶山鸡,1户2个劳动力项目示范户,采取该技术果林下种草20亩,经测产亩均鲜草产量达到3810kg,产草量提高18.7%。配套饲养瑶山鸡2000羽,节约30%的饲料成本,新增收入4.5万多元,人均增收2.2万元,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人工种草,20亩果园的土壤得改善,水果收入较往年增加20%。

优良牧草白三叶的高产栽培技术 第3篇

一、生物学特性

1. 土壤。耐酸性土壤,pH值为5.5~7,甚至为4.5时也能生长;不耐盐碱,pH值为6~6.5时,对根瘤形成有利。

2. 光照。白三叶为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13.5小时花序数可以增多。在荫蔽条件下,白三叶叶小而少,开花亦不多,产草量及种子产量均低。据测定,在全光照条件下,单位面积形成的花序数增加46.7%,平均每花序的小花数增加21.89%,平均千粒重增加7.84%,说明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白三叶的生长与发育。

3. 抗旱性。白三叶抗旱性差,如遇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地上植株多枯萎,但不死亡。

4. 生长发育特性。白三叶发育慢,生长年限一般为7~8年。在华北地区春播,6月上旬开花,下旬结荚,7月上旬种子成熟,11月中旬枯黄,翌年4月中旬返青,5月中旬开花,6~7月份盛花至8月份,花期达3个月,边开花,边结荚,荚成熟不一致,花期草丛高40~60厘米。白三叶的茎节经1~2年后可以节节生根,成为独立株苗。

5. 耐寒性。白三叶喜温暖湿润气候,最适生长在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地区。种子在1~5℃时开始萌发,最适温度为19~24℃。在积雪厚达20厘米,积雪时间长达1个月,气温-15℃的条件下能安全越冬。在7月份平均温度高于35℃,短暂极端高温达39℃时也能安全越夏。

二、饲用价值

白三叶草适口性好,为各种畜禽所喜食,营养成分及消化率均高于紫花苜蓿、红三叶草。在天然草地上,草群的饲用价值也随白三叶比重的增加而提高。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则随地区不同而异。白三叶具有耐践踏、扩展快及形成群落后与杂草竞争能力较强等特点,故多作放牧用,但放牧应适度,以利白三叶再生。另外,白三叶可晒制成草粉,作为配合饲料的原料。

三、高产栽培技术

1. 整地施肥。白三叶种子细小,苗期生长缓慢,与杂草竞争力弱。因此,播前要精细整地,除净杂草。在土壤黏重、降水量多的地方种植,应开沟作畦以利排水。整地同时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钙、镁、磷肥20~25千克,对有机质十分缺乏的土壤同时还要施厩肥,对酸性过强的土壤每亩补加50千克石灰做基肥。山地如肥源困难,可就地制作焦泥灰和草木灰做种肥,并以野草和树叶制成沤肥做基肥。

2. 拌根瘤菌。白三叶草与红三叶草、草莓三叶草的根瘤菌相同,每10克根瘤菌种与1千克白三叶种子用少量水拌匀后播种。

3. 精细播种。春、秋均可播种。我国南方春播在3月中旬前,秋播宜在10月中旬前。播种量为0.25~0.5千克/亩。白三叶与禾本科牧草如黑麦草、鸭茅、猫尾草等混播,适于建立人工草地。

4. 田间管理。白三叶草幼苗期生长缓慢,应及时清除杂草或采用保护作物以控制杂草增加。白三叶多用于混播草地,很少单播。在混播的草地上,应防止禾本科牧草生长过于茂盛而抑制白三叶的生长,可采用割草和放牧的方法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控制草群中白三叶草的比重过大,以防反刍动物采食过量发生膨气。一般禾本科牧草与白三叶草的产量以2∶1为好。为了保证产草量,应当在收割后及入冬前或早春追施钙、钾、磷肥或过磷酸钙,每年每亩施用20~25千克。

5. 防病虫害。白三叶苗期易受小地老虎、黑蟋蟀、豆莞菁等虫害,可用药剂诱杀。白三叶病害较少,但收割不及时有时也有褐斑病、白粉病发生,可先收割利用,再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或多菌灵防治。

6. 收获鲜草。白三叶初花时即可收割。第一年每亩产鲜草750~1500千克,第二年每亩产鲜草3000~3500千克。

7. 采收种子。白三叶种子生产应考虑选择适宜土壤(粉沙壤或轻壤土),充足的光照(15小时以上)和传播授粉的昆虫等条件。种子采收以80%~90%的头状花序变为褐色时为宜,也可通过肥、水的管理,使种子成熟期一致,以减少采种工作量。一般每亩产种子10~15千克,高的可达45千克。

林下牧草栽培技术 第4篇

1 种植地选择

为获得牧草的高产, 林下种植牧草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灌水条件较好和光热充足的地块[1]。但不同林地的特点不同, 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也不同。一般成林地由于植株高大, 林间出现郁蔽, 光照条件比较差, 可以种植白三叶、鸭茅等耐阴的草种;幼林地植株较小, 林间阳光充足, 通风条件好, 可种植苇状羊茅、紫花苜蓿、黑麦草和皇竹草等多年生牧草;果树林在果实收获后冬季空闲的季节, 可种植扁穗雀麦、黑麦草等牧草;乔灌林地由于林层分级, 可以种植黑麦草、白三叶和皇竹草等。

2 精细整地

由于牧草种细小, 发芽较慢, 幼苗期生长发育缓慢, 常因土块大, 整地不平, 以致土壤空隙大, 土块压着种子。且因表土或干燥或渍水而影响出苗, 更因杂草生长快被侵占而死亡。所以要在播前清除杂草及地下根茎[2,3]。同时, 将土壤整细整碎, 以达到土面平整。

3 施底肥

施腐熟的农家肥15.0~22.5 t/hm2, 在犁地前将肥料均撒地面, 犁翻入土。对缺少磷的土壤, 应加施磷肥, 以满足幼苗根系生长和土壤有益微生物的需要。施用磷肥, 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 而且利于后作的生长。又因牧草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欠佳, 所以应根据土壤酸度酌施石灰。

4 林草结合适宜草种选择

林下牧草选择标准:一是要求牧草抗逆性强, 冬季遭地老鼠等危害轻, 适宜种植范围广, 对土壤要求不严;二是要求牧草株高较矮, 分枝与分蘖量比较大, 叶片数量多, 成匍匐到半匍匐状态生长, 为多年生, 能够覆盖地表;三是根系生长量大, 植株青草期长, 野生性状如成熟、花期不一致等明显;四是种子粒小, 繁殖容易, 当地能收种子[4,5];播种出苗率高, 播种期宽, 能用多种方法播种和分根及大田移栽;五是牧草营养丰富, 木质化程度低, 茎无刺, 适口性好, 耐刈割。六是根据食草动物种类选种。由于不同饲草动物对牧草的要求不同, 要根据养殖对象合理选择牧草品种。豆科牧草苗期生长速度慢, 但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禾本科牧草生长速度快, 但粗蛋白含量低, 粗纤维含量高;菊科牧草多汁, 鹅喜食。

另外, 品种选择后在选种子时应选大粒、饱满而重的种子, 其净度不能低于各品种所规定的标准。为正确决定种子的播种量, 应先在室内测定发芽率和发芽势, 以检查种子的品质。

5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5.1 浸种

浸种能使牧草种子发芽、出苗快而整齐。但在天干、土干播后又未能及时浇灌的地块不应浸种。浸种方法:豆科牧草种子10 kg, 加水15~20 kg, 浸12~16 h。禾本科牧草种子10 kg, 加水10~15 kg, 在水温15~17℃条件下, 浸0.5~2.0 d, 每昼夜换水3~4次, 浸后阴干。最好是风干, 在种子下面铺1.5~2.0 cm厚的草以吸收水分, 并每隔2~3 h翻动1次, 这样能在0.5~2.0 d内风干。

5.2 种子消毒

用40%福尔马林1份加水300份, 浸种3~5 min, 可以防治黑穗病的感染。如用药液匀喷种子堆, 可以节省药2/3。对禾本科牧草种子, 可用谷仁乐拌种, 用100~150 g拌种子100 kg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用药量为种子的0.3%。可以杀死多种病苗。

5.3 晒种

播前晒种, 有加速种子后熟、促进发芽的作用。可将种子在日光下堆5~7 cm, 晒4~6 d, 每天翻动3~4次。如遇阴雨天, 可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5~30℃, 种子堆高5~7 cm, 每2~3h翻动1次, 处理3 d, 也同样可以达到晒种的目的。

5.4 硬实处理

野生性:种子硬实较多, 栽培的豆科牧草种子也都有硬实。如苜蓿种子硬实占10%~20%;三叶草占40%~50%;草木樨有的硬实可高达80%。播后发芽率较低, 且发芽常不整齐。应将种子与砂混拌后揉擦, 擦伤表皮。或用稀硫酸浸种30 min后, 在清水中泡1 h或在流水中冲10~25 min。阴干后播种。

5.5 根瘤菌接种

按大粒、小粒种子分别用40、50 mL/kg的用量配置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胶液。同时称好丸衣粉剂 (常用轻质碳酸钙、黏土) , 种子与丸衣粉剂的比例为1∶0.2~0.6。将种子倒入胶液内混合后, 放入规定量的根瘤菌剂中, 搅拌2~3 min。每1 kg种子加15~20 g钼酸铵搅匀, 再加丸衣粉剂搅拌成丸衣化种子, 室内晾干。晾干后及时覆土, 否则24 h后, 有效根瘤菌数下降显著。

6 播种

多年生牧草可以春播, 但以早秋播种为佳。而在当地以雨季开始时播种为宜。

6.1 单播播种方法

6.1.1 单播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和密集条播3种。

撒播法缺苗多, 且幼苗长势较弱, 又不便除草, 过夏越冬的死亡率高, 不宜采用[6]。而密集条播, 行距太小, 目前尚少采用, 最好是条播, 行距随牧草种类、品种而有异, 一般为30 cm。

6.1.2 播种深度。

因种子大小、气候条件、土壤黏松、种子成熟度等而不同。一般在晴天可稍深、雨天稍浅;砂质土稍深, 米土稍浅;种子较大、质量好、发芽力强的稍深, 反之稍浅。又因豆科牧草系双子叶植物, 出土时以2片叶子顶土;禾本科牧草系单子叶植物, 以尖形的叶鞘顶士。所以, 豆牧草出苗较难, 应浅些。根据实践, 在轻松土壤上播种深度以2~3cm, 黏土壤上播种深度以1.5~2.0 cm为宜。

6.1.3 播量。

随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种子品质、田间杂草、土壤肥力、整地情况、播种方法、播种深度、利用目的等而不同。在精耕细作的情况下, 可按照各种牧草的理论将播种量增加1.0~1.5倍播种, 以保证出苗密度。

6.2 混播

混播牧草的选择既要考虑共同的适应性、生长发育的一致性和生长势的均匀性, 还要考虑生产的主要目的和区域特点。

6.2.1 混播的播种期。

由于禾木科牧草比豆科牧草的生长速度快, 如同期播种, 常会压倒豆科牧草, 所以应先播豆科、后播禾本科。如是秋播, 因禾本科牧草的抗寒性比豆科牧草强, 所以在秋播时更应先播豆科牧草, 以减轻豆科牧草的冻害[7,8]。

6.2.2 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有混合条播和隔行条播2种。牧草长势较一致的可以同期混合条播, 否则应分期隔行条播。

6.2.3 播种量。

混播的播种量, 一般要比单播的多40%~60%。若3种牧草混播, 则2种同科的用种量为单播的35%~40%, 而另一种为单播的50%~70%;若2种豆科和2种禾本科牧草混播, 则每种为其单播用种量的30%~40%。

7 镇压

播后镇压, 可以提早出苗, 提高出苗率, 增加产量。根据经验, 镇压的可提早出苗6~10 d。

8 加强管理

在牧草生长过程中, 要注意管好水肥。一般优质牧草喜湿又怕水浸, 所以一定要及时排灌水。牧草出苗后, 要及时进行除杂草和间苗。此外, 牧草对氮肥反应敏感, 结合灌水施肥, 可大大提高牧草的产草量和质量。出苗后, 要施追肥1次。

9 合理利用

当牧草30~40 cm时可进行第1次割草, 割草要留一定高度, 以后每隔20~30 d收割1次。间隔时间太长, 牧草的粗纤维含量提高, 影响产草量。牧草鲜食营养价值最高, 但当牧草生长量较大, 使用不完时, 可进行青贮、晒干, 以在牧草生长淡季能为牲畜提供牧草。

参考文献

[1]刘洪涛, 时述圣, 张传江.浅谈牧草栽培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 (12) :97.

[2]任杨俊, 赵光耀, 李建牢, 等.黄土丘陵沟壑区 (Ⅲ) 山坡地林草植被配置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1 (S2) :78-80.

[3]龚伟, 胡庭兴, 宫渊波, 等.退耕还林中林草模式效益评价与物种的选择与配置[J].四川林勘设计, 2004 (3) :1-7.

[4]雷晓水, 张伟, 李广英, 等.大通中高位山旱地区不同配置模式退耕还林地物种多样性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 2007 (2) :37-38, 43.

[5]王引乾, 孙保平, 赵岩, 等.黎平县退耕还林地草本层物种组成与多样性[J].山西农业科学, 2011 (8) :846-849.

[6]沈迪玉, 宫渊波, 鲜骏仁, 等.广元市退耕还林区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327-331.

[7]王海明, 李贤伟, 李守剑, 等.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 2003 (1) :5-9, 50.

优质牧草菊苣的栽培技术 第5篇

为了使更多的养殖户了解和利用菊苣, 现将该草的特性、栽培技术以及经济价值介绍给大家。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菊苣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为肉质根, 莲座叶丛型, 主茎直立, 分枝偏斜, 茎具条棱, 中空, 疏被绢毛, 叶期平均高度80厘米, 基生叶片大 (长30~40厘米, 宽8~12厘米) , 叶形似蒲公英叶, 边缘有皱缩, 向上挺直生长, 叶色深绿, 叶片质的脆嫩, 折断后有白色乳汁, 叶片数25~38片。抽茎后, 叶片渐小, 互生, 抽茎开花期株高170~200厘米, 5月份开花, 花序为头状花序, 开蓝紫色花, 每个花序由16~21朵花组成, 舌状花冠, 花期长达4个月, 边开花边结籽, 种子细小, 米黄色, 顶端截平, 楔形, 千粒重0.96克。

1.2 利用期长, 产量高

在温暖地区, 若在8月底播种, 入冬前便可刈割1次, 此后, 每年3~11月均可刈割, 其利用期长达8个月之久, 可解决养殖业春秋两头和伏夏青饲料短缺的矛盾, 在本地一次播种可连续使用15年。在生产管理好的条件下, 亩产鲜草20~30吨。

1.3 适应性强

菊苣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热、耐寒, 稍耐酸, 喜肥水, 但对土壤要求不严, 荒地、坡地、旱地、水浇地均能生长, 全国各地均可种植。

1.4 抗病力强

低洼易涝地区易发生烂根, 但只要及时排除积水即可预防。

1.5 一物多用

菊苣不仅可作优质的青饲料, 由于其叶片鲜嫩, 还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还是食用菌的优质基料;可从其根茎中提取丰富的菊糖和香料, 肉质根烘干磨碎焙炒, 可用作咖啡掺和剂;花期长, 是良好的蜜源;对改善生态环境有很好的作用。

2 栽培技术

2.1 整地施肥

播种前深耕细耙, 地平土碎, 以利出苗。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千克, 作底肥, 整墒待播。

2.2 播种期

播种一般不受季节限制, 最低气温5℃以上均可播种, 以4~10月份为好。

2.3 播种方法和播种量

可条播和撒播, 也可育苗移栽。条播和撒播每亩用种量400克, 由于种子细小, 可与细沙混合, 以便播撒均匀, 条播行距30~40厘米。育苗移栽每亩用种量100克, 或用肉质根育苗, 将肉质根切成2厘米厚的小段, 再纵切2~4小块作催芽繁殖, 待小苗长有4~6片叶时移栽, 行距60厘米, 也可宽窄行播种, 大行距60厘米, 小行距45厘米, 株距8~10厘米。

2.4 播种深度

播深1.5~2厘米, 最深不能超过3厘米, 过深其幼苗无力顶出表土, 过浅则表层土壤水分不足, 不易萌发, 或萌发后幼苗扎根不牢。

2.5 田间管理

出苗后半个月至一个月间, 去小苗、劣苗, 追速效肥1次。每次刈割后, 中耕松土, 清除杂草, 浇水, 追施速效肥, 以利再生。雨水过多要及时排水。苗期中耕松土, 有利除草和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成株中耕除草2~3次, 也可用除草剂。菊苣抗虫害能力强, 发现有褐斑病及立枯病, 烂根死苗现象, 及时拽出病珠, 同时用多菌灵300倍液或代森锌500倍液喷洒。

2.6 收获

牧草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第6篇

百脉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 抗旱性强, 适宜的年降水量210~1 410mm, 平均为840 mm, 最适宜降水量为550~900 mm, 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弱酸性或弱碱性、沙性或粘性, 肥沃或薄地均能生长。适宜的ρH值为4.5~8.2, 耐水淹。百脉根从温带到热带均能生长, 在气温21.6~23.4℃时生长发育最快, 在高达36.6℃的气温持续19 d的情况下, 仍能叶茂花繁, 抗寒性较差, 从开始至成熟期的积温为1 749℃, 属于年最低气温0~10℃的临界草种, 长日照植物, 盛花期需16 h左右的日照。

据山西、北京、辽宁、甘肃、河南、贵州、内蒙、新疆、云南、四川等省区的引种试验表明, 百脉根在改良草地中具有适应范围广、抗旱性能强、耐湿和抗盐碱能力强、自繁能力强, 利用周期长、青草期长, 草质优良等优点。

1 百脉根在国内外的种植情况

百脉根原产欧亚湿润地区, 是一种与紫花苜蓿相似的旱地豆科牧草, 有人称为“瘠地苜蓿”。由于适应性强, 在抗旱、耐涝、耐盐碱、自繁力、营养价值等方面表现出优良性能, 在种植人工草场和改良天然草地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畜牧业发达国家都把百脉根作为主要草种推广种植。美国东北部和北方中部的低温地带种植面积达到93万hm2。原先种植白三叶、红三叶的低温地带已被百脉根所取带。美国在低温地建立人工草地, 调制干草和青贮;加拿大在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500 mm以下) 用百脉根和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放牧草地, 延长放牧期一个多月;新西兰在酸性土壤草地上种植百仿根, 提高产量2~3倍;哈萨克斯坦在低湿草地补播百脉根, 提高产草量3倍, 使用年限15年以上。在河漫滩和泛水草地, 产草量只有0.11 t/hm2, 不事先进行耕作和处理, 由百脉根直接补播后改良的草地, 产草量达到了0.48 t/hm2, 可保持利用10年以上[21];美国六年平均资料证实, 在未改良的放牧草地, 肉牛平均增重177 kg/hm2, 在施用N肥和P肥的草地放牧为281 kg/hm2, 而补播百脉根的草地则达到476 kg/hm2;美国纽约州的试验证明, 用百脉根干草喂牛, 其牛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比喂红三叶和苜蓿干草的要高。

我国于1986年从国外引种, 许多畜牧、果树、土肥、水保等部门先后在北京、辽宁、甘肃、河南、贵州、内蒙、新疆、云南、四川、山西等省区试种。证明百脉根具有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 生长周期长等特性,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

新疆是开展百脉根研究较早的省区。新疆草原研究所于1990年从加拿大引入15 g百脉根种子, 在阿勒泰地区从建立种子田开始繁育, 到2000年已建成200 hm2种子田, 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百脉根种子基地。随后开展了多项研究, 如1994年在阿勒泰市的哈尔布拉宫进行了盐碱地引种试验, 在阿勒泰市低湿草地进行小面积的补播改良试验, 都取得良好效果。精河、新源、布尔津等县进行了引种试种, 也获得了成功。

我国对百脉根研究虽已取得很大成果, 但受资金、种子等因素制约, 仍处于小区试验阶段, 大面积推广还没有起步, 但百脉根的推广前景无疑是巨大和光明的。我国南方草山草坡大, 降水量多, 土壤偏酸性, 紫花苜蓿生长不良, 而北方在地下水位较高, 排水性能不良的偏碱性土壤、河漫泛水草地、种植紫花苜蓿易烂根死亡, 使用年限又短的地区都可种植百脉根。因此, 补播百脉根是改良此类草原的理想牧草品种。

2 百脉根在阿勒泰地区栽培要点

2.1 种子选择

选用加拿大进口的北方百脉根品种, 该品种属抗旱性品种, 适合我阿勒泰地区气候特征, 属直立型品种, 便于打草。经自治区牧草种子检验中心检测, 种子净度为93%, 发芽率为77%。

2.2 牵引机具的选择

用50 kw拖拉机牵引, 圆切刀入土深度10 cm, 充分切断根系较深的草根, 开沟器入土深度3 cm, 行距30 cm。

2.3 补播时间控制

补播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水分、温度和光照, 选择4月底5月初比较有利, 观察好墒情, 在墒情比较饱满时播种, 保证种子萌发和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2.4 补播技术控制

尽量选择在平坦的地方补播, 避免在地势较高、干燥的地方补播;播种量控制在0.3 kg/亩, 播后覆土, 覆土时要压实, 让种子和土壤充分接触;补播深度宜浅不宜深, 控制在2 cm左右。

牧草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第7篇

1 选育经过

农菁7号偃麦草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于2001年采集的野生偃麦草,2002~2004年种植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试验田,进行整理、鉴定、驯化,系统选育。2005年选择返青早、返青率高、生物产量高、品质优良、抗旱的稳定株系为偃麦草新品系龙饲041503。2006年进行产量鉴定、特性调查和种子扩繁。2007~2008年在哈尔滨、兰西、青冈等地进行多点异地区域试验,2009~2010年在哈尔滨、兰西、青冈等地进行生产试验,2011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产量表现

2.1区域试验结果

2007、2008年在哈尔滨、青冈、兰西、安达、富裕进行异地区域试验(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菁7号在2007年干草平均产量为5 529.8kg·hm-2;2008年干草平均产量为5 992.9kg·hm-2;2a干草平均产量为5 761.4kg·hm-2。

2.2生产试验结果

2009年、2010年在哈尔滨、青冈、兰西、安达、富裕进行农菁7号偃麦草产量生产试验(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菁7号偃麦草2009年多点异地生产试验平均干草产量为5 852.2kg·hm-2,2010年平均干草产量达到7 277.6kg·hm-2,2a干草平均产量为6 564.9kg·hm-2。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农菁7号偃麦草是一种高产牧草新品种。

3 主要特征特性

3.1农艺性状和熟期

农菁7号偃麦草茎秆直立,疏丛生,茎节3~5个,平均株高96.5cm,叶层高度25~40cm。叶片深绿色,质地柔软,长15~35cm,宽8~15mm。穗状花序直立,长10~25cm,小穗含花5~11朵。种子千粒重3.2g。根茎发达,竞争与侵占能力极强,在10~15cm的土壤中形成纵横交错的根系网络,1株的根系可占2~3m2的面积,根量平均为3.7kg·m-2。

生育期125d。一般8月中、下旬开花,9月中旬种子成熟,10月底进入枯黄期,属晚熟品种。

3.2品质

2009年抽穗期经农业部谷物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品质,粗蛋白(干基)含量为12.99%,粗纤维(干基)含量28.21%,粗脂肪(干基)含量4.52%。品质检测结果说明农菁7号偃麦草是一个优质的牧草新品种。

3.3耐寒性和抗病性

抗寒性强,田间返青率100%,能耐-39℃的低温。2009、2010年委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结果为:田间植株叶片上未见任何病斑、病害,农青7号偃麦草为抗病品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整地

农菁7号偃麦草对地力要求不严,但种子轻,整地务必平整、精细、上虚下实,以利出苗。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播前应先灌水,以保证出苗整齐。无灌溉条件地区,整地后进行镇压,以利保墒。

4.2播种

4.2.1播种期

春播应在4月中下旬,此时缺少雨水,影响出苗,需做好灌溉准备。同时因幼苗生长缓慢,易成草荒,应拔除杂草。秋播应在8月中旬以前,此时水热条件适中,温度适宜,播种后出苗快,保苗率高。播种量75~90kg·hm-2。适宜条播,条播行距30~45cm,播深2~3cm。

4.2.2播种方法

根茎分蘖能力强,以单播为宜。撒播时播种量不要过大,影响分蘖。稀植的植株生长健壮,分蘖数增多,利于种子生产。播后应进行镇压,及时浇水以利出苗。

4.3田间管理

浅谈牧草种植管理技术 第8篇

关键词:牧草,种植,管理与利用,技术

牧草的种植需要一定的技术以及对草种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对种植地草种的选择,在种植前如何对种子进行处理,播种的方法以及对牧草越冬的管理等,只有对这些都了解才能将牧草种植得更好。

1 为种植地选择合适的草种

每一个草种的耐酸、耐碱、耐旱、耐荫、耐寒的能力都不同,对土壤的植地土壤的结构、肥水条件等要求也不同[1]。在酸性土地上应种植耐酸性较强的草种,如白三叶、串叶松香草等;同样,在碱性土地上应种植耐碱性较强的草种,如白花草木樨等。水肥条件较差的地方应种植耐瘠、耐旱的草种。种植在果园的草种应耐阴性较强,且不应影响果树的生长[2]。

2 对种子的处理

豆科种子大多为硬实种子,对于这一类种子在种植前应作去皮处理,可用碾米机对种子进行摩擦来划破种皮,使种子的吸水效果更好,提高发芽率[3]。同时,在进行播种的时候应该注意对于没有种植过豆科植物的种植地,在种植豆科牧草之前,应对种子进行根瘤菌接种处理。根瘤菌能促进豆科植物根部长出根瘤,达到很好的固氮效果。

3 播种的方法

播种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草种和种植地的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播种方法,如撒播、穴播、条播等。例如,在山地可采用穴播的方法;在面积较大造成播种量较大时,可采用撒播方法。播种量应根据草种的特性、种子大小、土地的肥沃程度、播种的时期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4]。播种的深度应根据种子大小、土壤软硬程度以及湿度决定,大粒种子可埋得稍微较深,小粒种子应埋得较浅并尽量选择较为松软的土地;干旱土地应埋得较深,湿地应埋得较浅。

4 越冬牧草的管理

冬天时气温较低,大部分牧草无法种植,导致家畜在冬天时粮食短缺,因此,对越冬牧草的管理尤为重要[5]。在种植过程中应注意肥料的施放、杂草的拔除、病虫的防治、及时的收割等。施放肥料能保证牧草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得以满足,促进幼苗的生长及发育,施肥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草种、不同土质选择不同种类的肥料;杂草的及时拔除能够减少杂草对肥料的竞争,除草可人工拔除,也可使用除草剂;越冬牧草容易受螟虫、粘虫等的危害,造成牧草长势不佳、产量较低的后果,害虫的防治可有效避免这一问题,主要方法有撒生石灰粉和喷农药;及时的收割能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同时对于牲畜的牧草应注意现割现喂,收割量应适度以免浪费。

5 牧草种植利用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在牧草种植与利用的过程中很容易走进一些误区,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①肥料越多越好:适量的肥料可令牧草长得茂盛,但肥料与产量并非成正比的关系,过度的肥料会改变土壤的土质,反而会使牧草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②牧草适合所有牲畜:对于不同的牲畜,应根据其消化能力给予不同的牧草,并且不同的牲畜对于青料的需求量也不同,不同季节牲畜的食量也不一样。③最大程度收割牧草:收割牧草时,并非留茬越短利用率越高,适当合理的留茬有利于牧草的再生速度与前茬草的产草量达到最佳平衡点,一般高度5~10cm为宜。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是农业生产中一门高深的技术,包括对草种的选择,在种植前不同的草种应该作何处理,在牧草的生长过程中应该如何去护理,以及收割的时候有哪些技巧等都需要去学习。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研究出最有效种植和管理牧草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家畜饲料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瑞云,张健,王俊卿.牧草种植及利用应注意的问题[J].山东畜牧兽医,2007(3):27.

[2]陈五湖,刘大林.牧草种植利用中的误区及建议[J].中国牧业通讯,2002(5):52.

[3]黄诗伟.浅谈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技术[J].草业与畜牧,2011(10):15-17.

[4]梅厚华.越冬牧草的田间管理与利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2(12):218.

优质高产牧草——聚合草的栽培 第9篇

1 选地栽培

栽种聚合草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多、排水良好并有灌溉条件的地块。聚合草为多年生植物,根部发达,再生力强,残留在土壤中的根极易再生,易给下茬作物造成草荒,一般不宜与大田作物轮作。

2 整地施肥

聚合草根系发达,利用年限长,要求有良好的整地质量,并施以充足的基肥。定植前要深翻地,耕深应在25 cm以上。翻后及时耙平,以便定植和灌溉。基肥以半腐熟的猪粪、牛粪、羊粪为最好,每667 m2(约合1亩,下同)的用量约为2 500~4 000 kg。

3 科学栽植

聚合草开花不结实或结实极少,在生产上常利用生长一年以上的聚合草根(母根)作种苗,在春、秋两季栽植。苗床育苗的在4~10月都可移栽,但以3~4月及9~10月移栽较好。定植在苗高15~20 cm、长出5~6片叶时为宜,最好选择阴雨天定植。挖根、切根和栽植最好连续作业,以提高成活率。栽植的行距为50~60 cm,株距为40~50 cm,每667 m2栽种2000~2 500株左右。常用的栽植方法有切根、分株和根颈纵切法。

3.1 切根法

聚合草的肉质根产生不定芽和不定根的能力很强,凡直径在0.3cm以上的根,均可切根栽植。大面积栽植的根段,根长在3~5cm,根粗不少于0.5cm;根粗大于1cm的根可直切成两瓣,再大一点的可纵切成3~4瓣。一般根越粗,根段越长,发芽和生长也就越快。育苗时,将根段横放土中,覆土2~3cm。如果气温在18℃以上,埋30~40d即可出苗。

3.2 分株法

把生长健壮的植株连根挖起后,割去上部茎叶,切下根颈段5~6 cm,将根颈纵向切开(须带皮),要求每个分株上部有1~2个芽,下部有较长的根段。切后可直接定植到大田,大约5~6 d即可长出新叶。此法栽植成活快,生长迅速,定植当年产量高,但繁殖系数低。每株可分10~20株,种根充足时可采用此法。

3.3 根颈纵切法

聚合草根颈粗大,上面有很多芽和芽点,凡带有芽的根颈或断块都能成活,而且发芽早,生长快,幼苗也壮。进行根颈繁殖时,先将肉质根和侧根切下,作切根繁殖用。留下根颈,按芽或芽点纵切成若干块,每块留1~2个芽。开沟栽苗时,芽朝上,覆土3~4 cm,浇透水,使土壤保持湿润。一般7~10d即可出苗。若种根供应不足,可采用此法繁殖。

另外,还有茎秆扦插法、短根催芽育苗法和叶插法等,但管理费工。

4 高效间作

根据聚合草耐阴的特点,可与高稞作物间作。如聚合草与玉米间作,每5行聚合草套种2行玉米,每667 m2地可收获聚合草2 293 kg和玉米277.5 kg;单种聚合草仅产鲜草2 772.5 kg,单种玉米仅收获玉米籽粒326.5 kg。从单位面积内粗蛋白质含量来看,聚合草与玉米间种比单种聚合草增加16.6%,比单种玉米增加134.4%。西北地区,由于聚合草在秋季生长缓慢,可以套种白萝卜和白菜,每667 m2可提高青饲料总产量到15 000 kg,增产约5 000 kg;间作套种油菜,当年增产虽不多,但翌年春季可以充分利用聚合草生长缓慢之际种植油菜,以弥补青饲料的不足。

5 田间管理

5.1 中耕除草

定植成活后应立即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在封行或封垄前进行第2次、第3次中耕除草和培土。每次收割后要结合施肥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使土壤疏松,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以利再生。

5.2 追肥

聚合草株大叶密,生长迅速,收割次数多,产量高,需肥比一般植物多。按667m2产鲜茎叶5000 kg计算,约需氮50 kg、磷4.5 kg、钾10 kg。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多量的有效氮,是牧草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聚合草的根定植后要追肥一次,每年返青前也要追肥一次。在每次收割后,要追施一次速效氮肥,每次每667 m2地施硫酸铵10~15 kg,或施用腐熟农家肥750~1000kg。追肥应施在株旁,不要泼在叶或根上。在干旱季节,每次收割和追肥后,都应灌水一次。一般不宜漫灌,最好进行沟灌后再浇泼,以防烂根死株。但在多雨季节应注意开沟排涝。

6 病虫防治

聚合草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易患褐斑病和立枯病,造成烂根死苗,如发现病株要及早挖出并烧毁或深埋,同时用80%多菌灵作500倍稀释或用80%代森锰锌作800倍稀释后泼浇土壤或喷洒邻近植株,以抑制病情的发展。聚合草虫害较少,苗期有地老虎及蛴螬等地下害虫,可用90%的敌百虫1 000~1 500倍稀释液灌浇根际来消灭。在生长过程中,主要是黄条跳蚰危害严重,虫害一旦发生,应及时采用1∶400倍的二二三保幼素乳剂混合1∶1 500倍的敌敌畏喷雾杀虫。若发现有粉虱吸食叶片汁液,可用3%高氯·吡虫啉作600~700倍稀释后喷洒灭虫。

7 适时收获

7.1 刈割时间

直接利用根段栽培的,一般在7月茎叶封垄,达到初花期时收割第一茬。生长第二年以后,5月上旬、中旬收获第一茬,以后每隔35~40 d割一茬,此时收割,聚合草株高一般在50cm左右,大部分植株处在莲座叶丛期,营养价值高,留茬高度以不超过1 cm为好。最后一次收割不应晚于停止生长前25~30 d,以便留出足够的再生期,保证越冬芽形成良好,安全越冬。

7.2 刈割次数

上一篇:二手车交易系统下一篇:安全健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