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原因范文

2024-06-06

家庭原因范文(精选12篇)

家庭原因 第1篇

1 家庭电气火灾形成原因

1)线路过流保护器安装不符合要求。

家用的过流保护器一般有熔断器、闸刀开关、自动空气开关等,它是电气线路用以防止短路和严重超过负荷的保护装置。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有:a.使用的过流保护器规格过大。当线路在超过负荷时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将熔件熔断,这时保护器就起不到保护作用从而引发火灾。b.使用铜丝、铅丝、铁丝等来代替熔件。铜丝、铅丝、铁丝的特点是熔点高,即使在线路短路或超负荷时,这些部件一般也不会受影响。c.过流保护器周围有可燃物。过流保护器放置在木制配电箱内或下方存放可燃物品,在熔件熔断时,产生的熔珠会下滴或飞溅,熔珠过高的温度就会引燃可燃物品。d.使用劣质的过流保护器。当使用一些不合格的三无电器产品时,这类产品一般在发生过负荷或短路时起不到保护作用。

2)线路老化,造成漏电打火现象。

很多人对电气线路因接地漏电引起的短路火灾认识较模糊,电气导线间短路时瞬间电流增大,容易引起火灾,这是一般的用电常识。而根据有关专家调查资料显示,所谓短路火灾,大部分是接地短路起火,特别是线路在老化时,绝缘层容易出现龟裂、破损,此时当相线与中性线过近时就容易产生放电现象,往往因产生电流量小,不能使过流保护器及时动作切断电源而引起打火或拉弧,如果线路旁边放有可燃物,这种打火或拉弧就足以引起可燃物燃烧。

3)线路乱拉乱接,造成线路过负荷。

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用电器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多,但是家庭中的线路大部分是在装修初期敷设好的,而且几乎都没有进行专业设计,随着电器设备的增多,在使用时一般都是利用原有的线路进行拉接,有的为图省事,在一条线路上可接上五六个插座,同时使用五六个大功率的电器,造成线路严重过负荷现象,在没有合格的过流保护器情况下就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4)使用电气设备疏忽大意。

在使用电器时常因人离开而未将电源关闭,造成电器长时间工作而引发火灾事故,此类火灾在居民家庭电气火灾中颇为多见。因疏忽大意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有:a.电器长时间工作。如使用电吹风或电热棒时,因突然停电或有事离开而忘记关闭电源,造成电热器具长时间运作,温度升高而引燃周围可燃物;b.电热器具放置在可燃材料制作的基座上。如使用电熨斗、电烙铁时,将其放在木制基座上或放置在纸张、布匹上,时间一长就会引发火灾;c.电热器具与可燃物过近,如取暖器在使用时旁边放有可燃物,或在取暖器上烘烤衣物等。

5)线路连接不规范。

a.开关设备接在中性线上。如果将开关装设在中性线上,即使开关断开时没有形成回路,但相线对地电压仍是220 V的工作电压,在线路敷设较复杂的情况下,相线若遇到中性线就会发生短路现象;b.线路接头松动。线路在连接时没有采取铰接,时间长了就会在接头处出现打火或接触电阻过大的现象;c.铜铝相接。铜芯线与铝线相接,表面会出现一层氧化层,随着时间的久远,氧化层会越积越厚,并产生较大的接触电阻。

6)雷击引起火灾。

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雷雨天气出现电视机火灾事故。此类火灾在居民家庭火灾中虽然不多,却不容忽视。

2 预防家庭电气火灾对策

为有效遏制家庭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日常生活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在线路敷设时要做到合理设计、严格施工。室内布线时要合理选择线路路径,尽量走近路、走直路,避免曲折迂回,减少交叉跨越。

同时,在选择导线时,要根据具体环境特点选用导线的类型。导线的连接和敷设都要按规定严格施工,电线的接头要牢靠连接,并用绝缘胶带包好,对接线桩头、端子的接线还要拧紧螺丝,防止因接线松动而造成接触不良。家庭配线不要直接敷设在易燃的建筑材料上面,如因需要不得不在木制结构上布线时,应当使用PVC套管。导线在穿墙时也要使用套管,否则极易发生磨损,从而造成因漏电或短路而引起的火灾。此外,不宜在接地线上装设开关和保险丝,更不能将接地线接到自来水或煤气管道上。

2)选用正确的过流保护器及漏电保护器。居民家庭用的保险丝应根据用电容量的大小来选用,选用的保险丝应是符合规定的一根,而不能将几根小容量的保险丝并用,更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使用。漏电保护器的灵敏度要正确合理,一般居民单相用电的动作电流为30 mA范围内,保护的动作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0.1 s,在安装时必须保证质量,并应满足安全防火的各项要求,绝不能使用三无的假冒伪劣产品。

3)加强电器设备的使用管理。购买家用电器时应该认真查看产品说明书中的技术参数,要清楚耗电功率多少、家庭已有的供电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当家用配电设备不能满足家用电器容量要求时,应予更换改造,绝不能凑合使用。在使用电热器具过程中更要严加管理,对发热的电器设备要远离可燃物,如电炉、取暖炉、电熨斗和超过60 W以上的白炽灯等,都不得直接搁放在木板或可燃材料上,当有事情要离开时务必切断电源,以免电器设备长时间工作过热引发火灾。在低压线路和开关、插座、熔断器附近不要摆放油类、棉花、木屑或木材等易燃物品。在雷雨天气还应预防雷击火灾事故,对正在使用中的电器要切断电源,尽量停止使用,尤其是电视的室外天线、闭路电视线更要立即切断,以确保安全。

4)认真做好定期检查工作。为了保证室内外线路的正常工作,要经常对其进行检查。在线路检查工作中,要计算线路是否能够承受现有的总用电量,线路的接头是否有松动打火现象,对导线陈旧老化的要重新加固或更换。同时,对于临时接拉的线路,用完后要及时拆除,以免发生火灾事故。

5)发生电器设备或电气线路火灾后应谨慎处理。如果火灾是电气方面引起的,切断了电源,也就切断了起火的火源;如果火灾不是电气方面引起的,大火也会烧坏电线的绝缘外皮,若不切断电源,烧坏的电线会造成碰线短路,引起更大范围的电线着火。当确实发生电气火灾后,应采用盖土、盖沙的方式或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扑救,此时绝不能使用水或泡沫灭火器,防止因导电而发生触电事故。

总而言之,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安全用电的意识也应不断增强,严防各种情况下的电气火灾。

参考文献

家庭贫困原因说明 第2篇

我家位于XX省XX市,父亲是XXXXX厂一名普通工人,母亲早已下岗在家照顾全家的生活,以前在读大学的`时候父母的收入还勉强维持全家的生活,但是爷爷奶奶体弱多病,所需的医药费逐年增长,今年我考上了XX大学的研究生,弟弟也在读于一所大学,高昂的学费和医药费加起来让本来就拮据的生活变得雪上加霜。

为了缓解这一状况父亲此刻也背井离乡去工作,母亲也在有限的空闲时刻做一些临时的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总收入比以前有了一些提高,但是家里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

家里的这些状况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为了缓解家里的压力,也为了避免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我迫切的需要申请一份助学贷款来帮忙自己渡过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活。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不良因素;预防

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场所,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的基础性环境,完整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规范人才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防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可靠保障,如果家庭结构发生变异,家庭教育的正常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势必要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不良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缺损

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家庭结构残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家庭解体越严重,青少年所发生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主要有三种类型:

1.松散家庭

指父母因工作而异地居住,或父母感情不好,长期分居的家庭。父母异地而居的现象,往往会使家庭生活出现失常状态,在削弱家庭教育力度的同时,也使家庭成员感情关系相对弱化,对子女教育不利。父母感情恶化的家庭,常常处于直接“冲突”或间接“冷战”状态,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在感情上远离父母和家庭,易于发展到社会上寻找精神补偿和刺激,呈现出一种家庭离心力。

2.离婚

由于离婚导致家庭结构缺损的两个直接后果是:①造成离婚家庭子女心理失衡。由于父母的离异,使孩子的情感平衡状态被打破,造成他们性格的突变,形成孤僻、暴躁、冷酷无情的特殊心理,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抛弃,内心充满委屈,甚至产生怨恨和仇恨情绪,产生一种对人的不信任感,一些孩子由此养成了蔑视社会规范和刁难社会的态度。这种心理易导致偏激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②教育的全面性受到破坏。完整的家庭教育应由父母共同承担,缺少任何一方,对子女都是缺陷。父爱和母爱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同样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单纯由母或父单方进行教育,对子女的性格培养不利。缺乏母爱,会使儿童的心理发展迟缓,造成性格孤僻,成年以后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障碍;从小失去父亲会使男孩个性怯懦,缺乏竞争心,做事无主见。父母离异,使家庭教育职能处于一种不能完全完成或根本不能完成的状况。

同时,由于不幸婚姻所带来的痛苦,部分人常常难以解脱,单独承担工作与家庭双重任务,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因而心情烦闷,易怒、易燥,又常常将这种情绪通过对孩子的打骂加以发泄,这种家庭常常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因自己婚姻解体给子女带来不幸,从而对子女产生一种亏欠感,为了使孩子得到补偿,一味在生活上给予满足,导致放纵和溺爱,这种过分的放纵将孩子的某些不正常行为推向极端,产生反社会行为。

3.死亡和伤残也是家庭结构不完全的表现

死亡和伤残所造成的许多后果与离婚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离婚和死亡都导致了教育主体的分离,使家庭教育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但父母的死亡对子女的精神创伤亦很大,这种突如其来的家庭不幸打破了孩子情感的平衡状态,由此可导致两种情形:一方面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他们往往把对亲人的思念转嫁到对孩子的爱上边,以致于溺爱,一味迁就,由此导致不轨行为。另一方面是父母一方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在失去母亲的家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父亲的教育态度、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失去父亲的家庭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而一些子女面对整日为生活而奔波、愁眉不展的母亲,替母“分扰”心切,进而走上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不在少数。从青少年心理结构的完整性来看,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伤残这种家庭缺损,比离婚更难弥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家庭氛围,也是诱发自卑心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完整家庭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二、溺爱放纵

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的一大新生事物。父母视自己的子女为掌上明珠,照顾孩子达到了异常的程度,孩子能做的事也由大人包揽了,孩子做错的事大人不闻不问,甚至孩子提出一些无理的需求,大人也不切实际地予以满足。这是对待子女的一种病态教育方式,其结果养成子女专横、贪婪、自私、好逸恶劳的品格,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些青少年很容易把家庭对其满足性带到社会上来,一旦其要求被拒绝就用犯罪手段来达到其目的。

三、家庭成员道德观念扭曲和生活作风不正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的言行对子女们的影响至关重要。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的曲线,总是围绕着家长性格和行为的轴线上下波动。父母是子女们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子女们模范的榜样。父母所特有的文化素质、品格气质、道德观念、价值倾向影响着子女成长。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家庭成员道德观念扭曲和生活作风不正很容易传染给子女。一些家庭成员担任领导职位,这些家庭子女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漠视甚至仗势欺人;一些家庭父母生活作风随意、不检点,第三者插足婚姻,这些家庭子女很容易在两性交往中很轻率,忽视伦理道德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一些家庭成员不务正业,沉溺于赌博吸毒,甚至于犯罪,这些家庭子女很容易沾染这些反社会习性,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恶劣的家庭气氛

家和万事兴。和睦温暖的家庭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反之,不和谐环境中的孩子,则感受不到父爱、母爱,没有欢乐与幸福可言。良好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之中的生活是否快乐,父母是否恩爱和谐,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若家庭中充斥着争吵与厮打,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感觉到的只是恐惧与忧虑。这种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思考问题走极端,不愿与人沟通,容易暴躁。離婚给子女带来的痛苦是很大的,然而,有些家庭一时离不了,家庭内战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似乎更大。子女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不能如愿,只好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寻求补偿。由于他们涉世未深,一旦有所收获,他们会更加讨厌自己的家庭,这便是集团性青少年犯罪人员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

“放任型”家庭教育有两种情况:一是层次较低的实惠型家庭,他们受商品大潮冲击,目光短浅,不把子女上学当回事,过早地让子女顶替工作或经商取利;另一种是错误地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主动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这类家庭的子女往往在上学中得不到引导和帮助,易于辍学,并且一旦出现逃学或有不轨的行为,家长又由“放任型”轉变为“严惩型”,更加大了子女走向犯罪的可能性。

六、经济贫困

贫困家庭的父母,因为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原因,一方面不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保证,另一方面,整日为温饱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容易产生自卑、不满、仇视和嫉妒的心理,性格易内向、孤僻。往往因经济原因过早辍学打工。然而技能的缺乏,使他们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无形中加大了青少年与社会不良团伙结合的可能性。

七、简单粗暴的教育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错误观念,子女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或做出有悖于自己意愿的事情时,便打骂体罚,更有甚者平时置之不理,一犯错误就拳打脚踢。这样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极易使孩子滋生叛逆心理,造成亲子间的隔阂。这种家庭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心灵比较脆弱,往往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进入社会后极易步入歧途,走向犯罪。

八、应试教育背景下重智力、轻道德的教育方式

一些父母非常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忽视对道德品行的教育。在他们心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区分好孩子坏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计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在乎,不给予纠正和批评。由于期望过高,一旦孩子的成绩下降,马上就对孩子万般辱骂,否定其一切。这种做法,不但不会促使孩子上进,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使之不想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最终造成孩子行为的偏差,酿出不可挽回的悲剧。

综上所述,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当对家庭这个教育阵地予以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努力消除不良的家庭彩响,从而达到有效地遏止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建主编.青少年犯罪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2]刘晓英,刘晓英.影响青少年家庭原因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5(1).

[3]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2).

作者简介:

家庭原因 第4篇

现今农村学校, 由于一些学生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学生成为留守学生。若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难度一加大, 数量一多, 在完成过程中没有必要的督促与辅导, 则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 特别是学困生, 由于长期存在的依赖、逃避的心理作祟, 家庭作业不是向别人抄, 就是根本不做, 而且笔者调查发现越是高年级的留守学困学生, 不做家庭作业的比例越高。如何让这些学生养成按质按量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让他们变“不完成作业”为“按质按量及时完成作业”, 是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一大困惑。

一、农村留守学生家庭作业低效原因浅析

一是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监护, 而大部分农村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有些甚至是文盲, 他们忙完了农活忙生活, 管护孩子精力有限, 能力不足, 又缺少正确有效的方法。二是这些孩子过多地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 在学习上, 怕吃苦, 不努力学习, 常常因为看电视或是贪玩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往往都溺爱或偏护这些孩子, 甚至帮孩子逃避老师的处罚, 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撒谎、逃课, 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三是部分留守学生寄居在亲戚家, 虽说有的亲戚有能力去管教孩子, 但是仍有很多顾虑, 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至于孩子的其它教育就谈不上。

二、提升农村留守学生家庭作业质量的几项对策

1.加强宣传引导, 争取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应通过组织召开家长会、社会各界座谈会等形式, 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 向社会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关爱及家庭作业辅导的的重要性, 以取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引起各界对农村留守学生学习的重视和支持。同时,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师资的培训, 创造家校联系的条件, 保障教师开展家校联系的权利, 适时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 着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

2.给监护人和学生明确家庭作业任务, 让他们力所能及。作业布置的作用就是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作业必须清楚而具体。教师应以书面的形式让留守监护人和学生清楚每天的作业内容、作业的要求, 内容一般要写在黑板上, 或专门的作业布置与检查、评比本上。并在班上专门布置部分学生在班级备忘录上记载家庭作业的要求和内容, 开通校讯通的学校, 最好通过校讯通发到监护人手机上, 个别家庭还可电话交流或家访。同时特意安排“特殊”的学生进行记录, 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责任心, 应尽量少口头布置作业。书面形式的作业布置既可以减少监护人和学生对作业的遗忘, 也便于监护人和学生的监督。

3. 布置形式多样的家庭作业, 让家庭作业丰富有趣。 (1) 有趣味的家庭作业。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缺少家长督促, 自控力又不强, 本身又不愿做作业, 因此教师在作业布置时, 必须讲究形式, 注重新异, 做到生动活泼, 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避免千篇一律笔头作业。 (2) 有生活的家庭作业。 农村学生的家庭作业必须要跳出书本, 走向生活, 结合农村实际。譬如让留守学生利用周末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些作业教师只给方向, 可由学生自选, 也许这些作业不是来自课本, 也许有些作业也不需要动笔, 但正是这些向社会、向家长、向教师、向学生心灵开放的作业, 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也使他们在作业中学会了学习, 学会了生活。 (3) 能玩乐的家庭作业。生活是学习的场所, 也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书本知识的兴趣点在生活中, 落脚点也在生活中。把家庭作业设计与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在玩耍中巩固知识, 发展能力, 将知识的学习充实到学生的家庭作业中, 就为家庭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 赋予作业新的生命, 就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从而对家庭作业产生兴趣。 (4) 必要性的家务作业。教师一定要给留守学生布置必要的家务作业, 让学生帮监护人早点干完家务活, 腾出时间指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可以和监护人一起做饭洗锅, 喂鸡喂猪, 洗衣扫地, 种花除草等, 不能只为教学而作业。

家庭原因辞职报告 第5篇

首先致以我深深地歉意,怀着及其复杂而愧疚的心情我写下这份辞职报告,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公司提出辞职,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原因,不能在公司继续发展!

家中父母岁数大,爷爷身体不好,住院了快不行。小时候我就是爷爷一手把我带大的。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是他最疼爱的孙子,爷爷希望我能陪他走完最后的路。然而在北京我也很不习惯,气候和生活方式都不适应。 。

例如:我考虑在此辞呈递交之后的2―4周内离开公司,这样您将有时间去寻找适合人选,来填补因我离职而造成的空缺,同时我也能够协助您对新人进行入职培训,使他尽快熟悉工作。另外,如果您觉得我在某个时间段内离职比较适合,不妨给我个建议或尽早告知我。辞职报告网

第三段:说明您在这个公司里的经验积累,尽可能地去赞扬公司对您的栽培。例如: 我非常重视我在“……公司”内的这段经历,也很荣幸自己成为过“……公司”的一员,我确信我在“……公司”里的这段经历和经验,将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利益。

最后,请务必使用亲笔签名,而且签名要尽量刚劲,并写好日期。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家庭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暴力;保护令制度;婚内赔偿制度

一、我国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规定的缺失

我国目前仅有对家庭暴力受害者事后的保护,缺少家庭暴力认定及防治措施的规定,且对民事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缺少可操作性及可执行性,在不离婚的情况下难以执行。现行刑法将家庭暴力行为规定为“亲告罪”,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公诉义务。由于法律无家庭暴力罪的罪名规定,受害者一般只能请求施暴者承担故意伤害罪、虐待罪等的刑事责任,而实践中故意伤害需要有轻伤鉴定结论,虐待需要有长期性、经常性,所以较难对施暴者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

(二)公安执法依据的欠缺

现行立法缺乏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干预和制止的程序性规范和强制性措施,公安机关的介入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尤其对未达到“一定伤害后果”的家庭暴力,一般只能劝阻、教育,对施暴者根本起不到任何威慑作用。同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如何救济家庭暴力、按照何种方式救济等问题。如果公安机关在受害人提出请求后不去或者拖延制止家庭暴力,或者应对加害人予以行政处罚而不予处罚的,也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三)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传统,“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残余仍影响着现代家庭,男子支配女子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妇女的经济地位仍然不如男子,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贫穷落后地区,妇女依然对男子存在依赖性。男子各方面的强势,导致了其对妇女施以家庭暴力成为了天经地义的“管教”行为。多数受害者因为羞耻感和恐惧感而不愿吐露实情,有的是受“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受到伤害时不仅不请求救助,而且还千方百计地为施暴者掩盖罪行。

(四)社区保护的弱化及社会公众的不正当宽容

社区组织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没有强制执行权,对家庭暴力只能采取说理、教育的软手段,因而无法有力阻止和制止家庭暴力。其次,社区组织对制止家庭暴力的意识不强、监督不力、方法不新,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的实质性帮助不多。家庭暴力关系到当事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家庭承传的影响,会以一种传统认同的方式不愿意揭露和干涉众多的家庭暴力事件。

二、关于家庭暴力的国外立法例

(一)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目前己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了家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给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制定了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如新西兰的《家庭暴力法案》,英国、日本等国家及地区也都有反家庭暴力的专项立法。英国家庭暴力的表现包括生理、性、精神、情感、经济上的或者是威胁施以暴力的行为,甚至是上述几种的结合。犯罪者可能是丈夫、男朋友、性伴侣、情人、同居者、前性伴侣或前夫、朋友、儿子、父亲、兄弟、叔伯或其它亲密的家庭成员①。美国家庭暴力包括从有辱人格的言语到经济剥削、从殴打到性虐待、从威胁到杀害的等一系列行为等,且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家庭暴力法》。

(二)家庭暴力的保护措施较为全面

1.规定保护令制度

家庭暴力案件中的保护令是指法院为保护特定人免受家庭暴力之命令或裁判而言,且保护令通常由民事法庭法官所核发,故又称为民事保护令。在美国防治家庭暴力法律体系中,民事保护令是法律赋予被害人最直接、最常用的法律救济手段。民事保护令包括“暂时保护令”和“保护令”。美国保护令制度已成为遏止家庭暴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②。英国、日本等国也有类似的保护令制度存在。

2.实行损害赔偿制度

《德国民法典》第1579条第2款规定了权利人对义务人或者义务人的近亲属犯有严重的故意违法行为的生活费请求权。《美国统一结婚和离婚法》第307条“选择性条款B”规定:“在婚姻关系的解除、获得合法的同居关系或依照判决财产进行分配而进行的诉讼……法庭应当将配偶双方独立拥有的财产分配给原所有者一方。法庭也应当在不考虑婚姻中不当行为的前提下,分配共同财产。”③

3.采取强制性干预措施

美国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存在强制逮捕政策、强制起诉政策、强制法院签发“禁止接触令”及强制医务人员对有关家庭暴力的伤害进行报告等一系列强制性干预措施。日本2001年制定的《关于防止来自配偶的暴力以及保护被害人的法律》规定:对暴力行为予以刑事制裁的同时,还选择了民事救济方法,甚至为阻止家庭暴力的升级,赋予法院或警事厅签发暂时拘留令、停止侵害的禁止令等,以给受害者强大的保护。④

(三)突破传统保护措施

考虑到家庭暴力发生的隐蔽性以及家庭暴力证据收集的困难性,国外采纳“受虐妇女综合症” 以专家证词形式作为证据。“受虐妇女综合症”是指正当防卫要求的“即刻的生命威胁”和“使用自卫手段的相当性”不适用于受虐妇女。在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将有此证据的受虐妇女视为正当防卫者。在法国,家庭暴力受害人除可以以“故意使用暴力”的罪名起诉施暴方来启动司法程序外,也可以不起诉而直接交一份记录材料给当局备案,给以后可能的追究提供重要的证据。⑤加拿大考虑到妇女本身的特点引入了提前防卫权,即将产生“受虐妇女综合症”的妇女采取“以暴制暴”行为并不一定排除在正当防卫范围之外。

三、防止家庭暴力的对策研究

(一)法律防治的完善

1.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将家庭暴力内涵界定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性、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性后果的不法侵害行为。家庭成员应包括:一是配偶或前配偶;二是现有或曾有类似于夫妻关系者;三是现为或曾为直系血亲或直系姻亲;四是现为或曾为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二代以内旁系姻亲。同时,明确家庭暴力的救助机构和求助程序、制裁机构、施暴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对家庭暴力的处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nlc202309041213

2.刑法中引入家庭暴力罪并将其规定为非“亲告罪”

建议将情节较为恶劣、后果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规定为家庭暴力罪,弥补受害者无法从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的规定中得到有效救助。同时将家庭暴力罪规定为公诉案件,避免受暴者因受到控制而不能乃至不敢告诉的情形,也有助于引起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视。

(二)完善相应制度

1.采取保护令制度

鉴于保护令已经是多数国家通行的一种措施,且实践效果较好,因此,笔者也建议将保护令制度引进我国立法,作为家庭暴力临时性救济措施予以规定和实施。

2.修改证据规则

明确将“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法庭可采证据,将此方面的专家鉴定或证词作为可采证据引入刑事诉讼,防止司法机关任意拒绝受虐妇女的相关主张和鉴定请求,以保证被迫“以暴制暴”的受虐妇女能受到法律公正的审判。另外,对举证责任分配进行相应的变通,设立强制司法干预制度,增强司法干预的主动性,将每一次家庭暴力材料记录在案作为可认定的证据,减轻受虐妇女的举证责任。

3.建构婚内赔偿制度

对因发生家庭暴力损害受害人人身和财产利益引起的夫妻间侵权损害赔偿,如果夫妻财产有特别约定或虽未约定但侵权方有足够的婚前财产或其他个人财产的,赔偿金可以从约定或法定的侵权方财产中支付;如果对夫妻财产未作特别约定,侵权方又无明确的婚前财产或其他个人财产的,此时若提起离婚诉讼,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规定,在分割共有财产时予以扣除;如若没有提起离婚诉讼的,则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非常法定财产制,即因发生法定事由时,依法当然改用分别财产制(可以依申请或直接宣告)⑥。

(三)构建反家庭暴力网络

应对公安机关“110出警”到达家庭暴力现场以后的处理规范和操作程序作出明文规定,其中包括现场制止、了解情况、调查取证,制作笔录、告诉受害人权利、调解,必要时通过社区或单位落实救助和保护措施等,避免处理上的任意性和日后无据可查等情况。对于当事人自诉的案件,因客观原因不能提供有关证据的,司法机关在必要时应依职权调查取证;有条件的法院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的维权法庭,受理涉及家庭暴力的违法犯罪案件;成立鉴定机构,为受害人收集和保存证据提供帮助。社区在对待家庭问题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其所形成的舆论环境足以使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有所收敛,能对受害妇女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所以,积极地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及医院的救助作用,使受害者得到救助、伤害治疗以及指导报警和保存证据等社会援助措施;同时,社区成立辅导中心,对施暴者采取以缓刑为主、心理辅导为辅的方式,责令未构成犯罪的施暴者接受心理辅导治疗。

注释:

[1]黄列:《家庭暴力:从国际到国内的应对(上),《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号

[2]chcriostPcrhsu一Binwo:“家庭暴力和美国刑事司法制度”,《夏威夷法律评论》,第20卷,第392、393页

[3][美]哈里.D.格劳斯:《美国家庭法精要》,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译,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5页

[4]孙丽:《家庭暴力立法研究》,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欧时:《法国的反家庭暴力体系》,《海峡都市报》2001年11月28日

[6]杨大文:《亲属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126页

作者简介:

郑青蓝(1983.4~)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本科学历。

家庭原因 第7篇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 也不利于教师这个群体自身专业性的建立和发展。

变相家庭作业现象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对此不能一概而论。 笔者现着重从内部原因 (教师个人因素) 与外部原因 (评价制度、学校管理以及家长期望因素) 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内部原因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人的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主导,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责任意识和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 教师误解了家庭作业的含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适时地作出了改革, 这些对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 教师对家庭作业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仅仅将作业看做是巩固知识、管理学生的工具, 而将作业功能相应的确定为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 将家庭作业人为的划入了家庭教育的范畴, 人为的变更和设计家庭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这种不顾教育规律的做法不但与学校教育的原则相悖也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脱节。 我发现当前教师对家庭作业功能定位还十分模糊, 大多数教师仅仅将家庭作业当做巩固课堂知识的工具, 对作业功能的多元化了解却少之又少, 且仅从自身零散的教学经验出发而布置作业, 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

(二) 教师内在修养和责任心的缺失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学生知识的构建者, 教师的内在修养和责任心作为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变相的家庭作业”现象中, 教师在家庭作业问题这个过程中完全扮演了一个反面角色。

教师认为家长毫无疑问在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应该负有首要责任, 认为如果家长能进行指导, 学生就能完成家庭作业。 教师们对家长指导期望值的过高, 使得学校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极不健康的倾向。许多教师敢于将学生还“一知半解”的知识内容布置给学生做家庭作业, 把能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推到家庭作业的范畴内, 无形中降低了对自己教学的要求, 将额外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家长, 而教师的这种行为充分地暴露了其内在修养和教学责任感的缺失。

二、外部原因

(一) 家长对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过分关注间接导致了现象的形成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家长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变相的家庭作业现象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家长的眼中, 作业数量与学生学习成绩有着毋庸置疑的正相关, 即布置的作业越多, 学生学习的事件就会增加, 学习成绩也会随之提高。不少家长看到学生因为早早完成了作业就会认为是学生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更有甚者会认为教师给学生少布置作业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家长的这些功利主义倾向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作业设计质量, 导致了教师对于作业本质理解的偏差, 教师有时为了回应家长的诉求, 不得不采用 “变相的家庭作业”的形式, 而把更多的作业监督权、指导权交给家长, 殊不知这种权力的转让会产生反教育的效果。

(二) 学校为追求 “家校联系” 模式而对家庭作业的干预

我通过访谈了解到, 不少学校为了追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 要求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不但每天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家长, 并规定教师也要给家长布置相应的作业, 学校会根据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情况对教师进行业务评价, 作为教师学年业绩的指标。 而教师也是作为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任务, 由此影响到教师的作业设计热情, 从而使作业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扭转变相家庭作业现象之建议

综上所述, “变相的家庭作业”已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也不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 因此, 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为扭转这一异化现象提出建议:

第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中华民族历来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向导, 应保持中华民族敬业的优良传统, 发扬无私奉献, 教书育人的精神, 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应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 每一次作业和每一次的检测上。 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尽自己所能将要传授的知识悉数讲解,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尽量消化晦涩的新知识,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得, 学有所悦, 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而不是打着与家长沟通的旗号推卸自身的教学任务和责任。

第二, 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也应该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和空间, 尽量免去对其布置作业的干预和与家长沟通的硬性要求, 让教师能够根据自身课堂的效果和期望来布置作业, 从而使教师的职责能够更好地发挥。

第三, 家长要转变观念, 给学生独立成长的空间。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其职能, 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或复制品, 如果家长放弃自身作为父母的社会职责而自作多情地替代教师责任, 只能促使教师责任在某种程度上的萎缩, 导致家长和教师社会责任的同时异化, 从而造成学校教学结果的失效, 因此, 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职能和作业的教育意义, 不代替学生包办一切, 与学校保持必要和适当的沟通。

家庭原因 第8篇

1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对许多贫困家庭而言,不仅要面临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就是求职过程中的花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这主要包括报名与培训的费用、制作精美简历的费用、个人形象包装的费用、交通通信费等,这些俨然已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另一个经济负担。与其他学生相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更高,他们渴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己家庭贫困的局面。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日就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以偿还助学贷款、回报家庭,但就业难的现实,使就业成本不断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因较大的求职花费等经济因素,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因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其贫困的特征,特别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业能力不足、社会资源匮乏、心理因素、社会偏见等多种原因,与一般毕业生相比,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和生存压力,相对更难就业。

2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群体特点。困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无法摆脱经济窘困给学习、心理、价值观等思想状况带来的影响。

2.1 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锻炼自己的机会,影响各种技能的培养,就业能力的不足,使他们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进而陷入新的贫困循环。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业易受贫困家境的影响,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普遍不高。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状况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善于充分地利用学习资源。家庭经济困难,或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种种制约,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也通常没有足够的经费去获取学习资料,还需要面临交付巨额学费、生活费的压力。

第二,家庭的贫困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影响。由于出身贫寒,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在学业上出人头地,获取丰厚的奖学金,因而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学习上;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勤工俭学,自己赚取学费、生活费,以补贴家用,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到难以摆脱经济贫困对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第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实践锻炼,因而不利于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与周围同学的接触中,更易产生自卑情绪,并且往往会刻意回避会让他们感到自卑的社交场合,从而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与人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的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是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费。在大学校园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因为做兼职、勤工俭学等时间因素,不得不放弃诸如学生会、读书会等社团活动;而譬如话剧社、摄影协会、网球社、登山协会等社团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往往缺乏特长的培养。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参与高校校园的各种实践活动,这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2.2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会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易产生敏感、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比会使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使他们下意识地回避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的社交场合,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不愿意和他人竞争比较。

对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家庭而言,承担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和应对城市消费水平产生的高昂生活费是一笔要耗尽家庭积蓄的开支,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在校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的现实感到负罪,这种负罪感会在他们遭遇考试失利、竞选失败、面试遇挫等高校常见挫折的时候,让他们在心理上承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压力。长期在这样的负罪感下学习生活,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伴随着他们的就是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和挫折带来的沉闷、压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凸显。

2.3 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等思想状况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进而也影响到了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经济上的困窘,往往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深受灰色的处世观、拜金主义的金钱观、贫富的荣辱观等消极观念的影响。如若面对生活贫困的态度是消极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悲观情绪导致其不求上进,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去主动争取更好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同学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过于依赖他人而丧失独立,既不敢挑战高薪的工作,也不自信自己能胜任未知的工作,不去参加招聘会和企业面试,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他人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有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屡遭挫折,在社会现实面前内心滋生不良情绪,不是合理归因遇挫的缘由,而是归咎于父母无能、社会不公,甚至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不能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不能主动积极地去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贫困大学生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3.1 源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首先,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入学后的经济压力,迫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解决学费、生活费上。有些人通过赢得奖学金缓解经济压力,但过分在意奖学金使他们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产生了偏差,完全热衷于学习,很少或不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群体社交活动的缺失,使他们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实践创新等各方面能力都受到影响。另一部分人通过贷款和勤助解决学费生活费,相应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了高校普遍的勤助岗位———劳务型工作上,对自身综合能力发展有限不说,甚至有些学生本末倒置因此荒废了学业。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削减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此对钱看得很重,往往缺乏投资和包装意识。在大部分高校学生热衷于考各种证书为将来就业拓宽道路的时候,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却往往因为高昂的培训、报名考试费,或者课余培训时间和打工时间相冲突而放弃了给自己增加就业筹码的机会。在求职过程中,大量的环节需要经济投入:简历制作、服装置办、通信费用、交通住宿等。这些就业成本对于还未踏上社会获得稳定收入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负担。为了节省费用,他们不得不选择成本低廉的求职方式,从而限制了他们择业的范围。

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由于自卑心理,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不擅与人交际,总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个人的努力在大环境下显得微不足道。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大多害怕竞争,既不敢挑战高薪的工作,也不自信自己能胜任未知的工作,不去参加招聘会和企业面试,在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悲观情绪,不能主动积极地去争取理想的工作岗位,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靠助学贷款完成的学业,他们急需在毕业后找到高薪的工作,以及时清还贷款和利息,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而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支付高昂的学费后,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迫切希望找到满意的工作以补贴家用,不愿再回到艰苦的地区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里劳动力剩余,使就业变得更加艰难。

3.2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匮乏

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其贫困的家庭也缺少各种社会关系,很难对其就业提供帮助;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比较封闭,缺少人脉关系,只能靠自己努力。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缺少获取求职信息的途径,对工作岗位的分析也不够全面,这些都会延长就业周期,错失一些就业机遇。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重负,迫切希望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以改变家境贫困的局面,较高的就业期望,使得他们刚一毕业就把目标锁定在薪酬较高的企事业单位。然而这种做法人为地缩小了就业范围,并且这类工作的要求普遍较高,每年能够提供的岗位也十分有限,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对于处于弱势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顺利就业的几率更低。

3.3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由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匮乏,就业指导多是短期行为,缺乏长期培训,导致贫困大学生普遍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多盲目乐观,对现实就业的指导意义不大。由于缺乏就业指导,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校期间很少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在毕业后准备不充分,仓促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背景的原因,导致文化、心理、获取信息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与社会的脱节,造成综合素质的不足而引起就业竞争力短缺,这会进一步导致未来经济方面的再次贫困。而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尽量在高校里弥补这些差距,最起码在知识、技能等教育可影响的方面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就业时能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本文通过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群体特点,着力破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近几年有增长的趋势,处于弱势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分析、讨论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群体特点,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能力等方面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并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身因素、社会资源匮乏、缺少职业规划等三方面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

参考文献

[1]高磊.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思考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2).

[2]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潘军明.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才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湖南理工学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4).

[5]刘一荻.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刘荣军.当今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7]花军,张晓燕,胡海青.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5).

家庭原因 第9篇

寻找并确定一位身边的问题青少年 (烟台市某初中男生杜某) , 以访谈法为主, 记录其心理与行为特征, 并深入其家庭进行观察, 剖析其问题形成的家庭原因。

二、研究步骤

确定访谈主题、熟悉被访谈人资料、深入了解访谈背景、整理线索、设计问题、罗列问题、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准备

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 必须先从其周遭人群入手, 进行深入了解, 初步明确潜在问题。通过了解, 初步得知被访谈者存在轻微自闭现象, 沉迷于网络游戏, 叛逆心理严重, 并存在早恋现象。

四、访谈提纲

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 即问题的结构和回答的结构都不拘泥于形式, 自由多变。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 由外围事件逐步深入内心进行研究了解。 (针对杜某)

(1) 学校方面

1. 你对自己现在的学习现状满意吗?学习压力大吗?

2. 你喜欢现在的任课老师吗?为什么?

3. 你跟同学们的关系怎么样? (2) 家庭方面

1.你跟父母的关系是什么类型的呢?

2.如果学习上遇到困难, 你会请教父母吗?如果是烦心事呢?3.你觉得现在的家庭环境, 对你的学习有利吗?

五、访谈结果整理

青春萌动的岁月, 中学生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杜某的访谈研究, 我们得知杜某有以下问题:

(1) 自闭的烦恼

杜某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 不喜欢与人交往, 更不喜欢分享和参与活动。在访谈的最初过程中, 很难彼此建立起信任关系, 曾几次试图终止谈话。

(2) 厌学的情绪

“我不爱上课, 不爱学习, 每次一看见课本我就烦。一想起来爸妈那种我不学习了就什么也干不成了的样子, 我就非常反感。”访谈中杜某激动地说。

(3) 早恋的苦涩

“我感觉周围的人都不理解我, 只有她 (都某女友) 知道我在想什么。她跟我一样都是‘坏孩子’, 所以她特别理解我, 我也特别理解她。”

六、访谈结果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 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 既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 也不应简单地将高压、暴力作为教育的手段。

由于叛逆行为而导致的厌学行为, 主要有以下因素:

1. 学生自身原因

(1) 人生目标不明。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恰当的规划。因而盲目地将学习视为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压力, 而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奋斗。

(2) 心理意志薄弱。父母对子女的宠爱引发了孩子的过分依赖性, 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压力, 例如学习成绩下滑等, 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解, 而是抑郁不前无法接受。

2. 家庭方面原因

(1) 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 是孩子厌学情绪的源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天才儿”的方式去培养和要求孩子, 势必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厌烦和反抗, 久而久之, 堆积的压力就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2) 父母的不科学教育方式, 促使了孩子厌学行为的发生。科学的教育方式, 既不是一味的妥协溺爱, 也不是简单的粗暴行事。需要父母自身加强一定的学习, 如发展心理学的学习, 运用科学的方法, 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我向杜某提问:你如果考试考得不好, 你父母会这样对你?杜某说曾有一次父母就罚他在雪地里站了一天。我恍然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讨厌学习。

总之, 青少年时期存在许多心理及行为问题, 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这一局面。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究其本质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方面都要做出自己相应的努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制度, 已经开始为培养积极健康的青少年心理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也为减轻学生负担、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及行为开启了光明的大门。对于学生家长来说, 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现状, 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消除不良心理及行为, 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摘要:青少年时期存在许多心理及行为问题, 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这一局面。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究其本质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以某一个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引发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现状及家庭原因的剖析。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自闭,叛逆,厌学,家庭原因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家庭原因 第10篇

但是, 长期以来, 学生的家庭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 部分学生被动地应付, 甚至出现抄袭、不完成作业等现象。为此, 我对农村学生数学家庭作业进行了调查, 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主动地完成家庭作业呢?

一、家庭作业完成率低下的原因

(一) 教材的原因

北师大版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域性比较强。教材设计的主题情境城市化味道浓厚, 编排的理念是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但农村学生生活视野狭窄, 从中获取数学信息没有感性经验体验, 如《商场购物》《参观游乐场》等内容学生只能靠想象来完成,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了知识内化浅而不深的现象。此外, 教材突出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性, 更加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全面性, 相对于旧教材系统性减弱,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较强的知识链接能力, 这恰恰是农村学生所欠缺的。再次, 新教材例题简单易懂, 但配套练习、习题、试题又存在明显的梯度, 例题范例性不强, 指导性不强, 存在例题和练习不匹配现象, 使部分学生感到作业难度大, 无法完成。

(二) 教师的因素

1. 教师布置作业随意、量多。大多数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时间都放在下课前几分钟或放学前, 有时还常常把课堂上来不及完成的练习, 作为家庭作业布置, 随意性很强。还有的教师追求面面俱到, 多多益善, 认为都做过了, 学生就都会了, 多做没坏处。随意、过量的作业, 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 也导致学生厌恶乃至放弃完成作业。

2. 作业偏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业形式单一, 很少有形式新颖、题材新鲜、激发学生思维的变式题和开放题。同一类型习题反复练习, 既加大了学生的压力, 又扼杀了学习的兴趣。

3. 作业要求统一, 不能分层设计,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 部分作业对于学困生难度大, 无法完成。

(三) 学生的因素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自我约束能力差,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懒惰、依赖心理比较强, 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力。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家庭作业只是完成任务。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成绩提高不快, 对作业产生了厌倦情绪。

(四) 家庭的因素

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 他们对新课标下的数学题目理解不够, 年级稍高的自己都难以解答, 更谈不上对学生辅导了。部分家长由于外出打工或蔬菜大棚种植, 早出晚归, 无暇顾及学生作业, 学生缺少有效督促, 养成了学习松散的坏习惯。有的家长对学生教育意识淡薄, 认为学习是教师的事, 家长只管孩子吃、穿。个别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作业听之任之, 缺乏与教师的沟通, 使学生从小养成了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

二、应对策略

(一)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家庭作业的设计应富有创意, 形式新颖、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后, 设计了“猜球”“猜硬币”的游戏作业,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体验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二) 分层设计作业

由于学生在个性和基础上存在差异, 在作业设计时, 不能“一刀切”,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教学中, 我把作业划分为三个层次,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基本相似, 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 作业的题型、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 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 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 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 增加难度, 让他们走出课本, 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

(三) 控制作业数量

少量的作业是巩固知识所必须的, 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举措,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持久性差、注意力时间短, 加之贪玩是他们的天性, 过多的作业会给学生造成压力, 为了完成作业他们书写潦草, 计算粗心。因此作业尽量要少而精, 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在短时间内去完成。

(四) 注意多种形式的练习

作业设计努力做到形式的多样性, 针对某一知识点要从不同形式、不同角度设计练习。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 数学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作业应以生活为试金石、练兵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 使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如在学完统计图表后, 让学生统计本年级男女生人数, 并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总之, 作业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 尽量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多样化、趣味性、层次性的作业, 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完成。使每一次作业都能成为学生新的生长点, 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学得有兴趣。使学生在数学作业这个乐园中全面发展, 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

摘要: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学生巩固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过程,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 抄袭、应付、甚至不完成作业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提高家庭作业的实效性, 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作业,完成,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淑梅,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教育》, 2011.19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 家庭保护

一、学生上网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吴中区郭巷中学和成教中心13—18岁的初中生和职高生。调查时根据年龄、所在学校性质进行分层,然后按比例在各层内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填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包括36个问题,涉及中学生上网的基本的情况、上网地点、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以及对网络的认识。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97份,有效问卷为95 .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将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上过网。

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曾经上过网的人数为120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0.8%,没有上过网的仅占9.2%。

⒉职业高中学生上网 的比例比较高。

职业高中学生上过网的比例为95.0%,初中生为86.5%。原因可能是职业高中升学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上网比较明显地高于初中生。

⒊中学生上网地点最高的是在家里。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地点主要是在家里(52.5%),其次是在网吧(34.5%)、学校(5.8%)和父母或他人办公室(7.2%)。数据说明,大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家庭电脑在中学生接触网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⒋中学生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也有部分在晚上。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84.7%),其次是在晚上(27.2%)和下午(19.7%)。从上网时间上看,一次上网在2小时之内的学生占54%,而一次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学生大约占9.2%,通宵上网的占5.7%,这说明中学生上网缺乏一定的理性。

⒌中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以网络游戏和聊天为主。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有82.3%的参加过网聊,女生网络聊天的比例大于男生,上网聊天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络朋友(68.6%),其次是为了打发时间(12.4%)。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的学生多达65.2%,男生玩游戏的比例大大高于女生。

二、造成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它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调查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了个案访谈,归纳结果如下:

(一)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疏于管教。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一些家长的精力被工作大量牵扯,城市当中,中学生的父母由于竞争的压力忙于进修、学习,农村当中,中学生的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忙于打工,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他人照看,平常只是给予孩子一定的金钱和物质奖励,以期望利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亲子接触的不足,同时对孩子百般迁就和溺爱,而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父母能力不足,对孩子教育不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都比较一致的认为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三)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压力太大。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口和就业压力,学校教育无奈地被推上了激烈地应试竞争的道路,众多家长也都格外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考分和升学,淡忘了家庭教育的根本,淡忘了对孩子的思想、品格、情操、行为、习惯等有关做人的教育,从而使家庭成了知识学习的补习班,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并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给孩子施压,除了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之外,还将孩子送进各类“艺术班”、“电脑班”等,甚至不惜重金,或聘请家庭教师,或家长“陪读”另开小灶,布置额外作业,使子女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于是把网络作为摆脱压力,逃避现实的一条途径。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古人说:修身才能齐家。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家风建设,有着良好的家风传统。孔子的“诗礼传家”、诸葛亮教子勤俭、岳母刺字等已成为良好的家风典范。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规范,正如“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学兴家,努力营造家庭浓厚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形成求知探索,积极向上的文明家风,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改变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的家教能力决定家庭教育水平,只有能够科学教养子女才是合格的现代家长。孩子不听话,一些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法进行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挨“打骂”后的听话只是暂时的,它是一种机械行为,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引起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须内化为孩子本身的需要才能形成。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积极肯定、正面为主,不要主观、武断地滥施批评、训斥、惩罚。家长要把自己当做是孩子的朋友,应及时了解、关注孩子的心理、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忽视孩子的感情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误,家长要走出自我中心,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与孩子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温暖,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刺激的影响,让他们体验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这不但可以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三)更新陈旧的家教观念。

陈旧的家教观念最突出的是“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上了学的孩子,家长的这种观念就表现在过分重视分数,把孩子锁在单调枯燥的分数上,它难以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众多需要,这就导致了孩子借助网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需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化趋势需要新型人才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家长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孩子的未来,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孩子“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仅从家庭内部去提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列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一节,文件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因此,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教育、妇联、社区和家庭教育专家等社会力量都要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加强家长队伍建设,重视提高家教水平,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互动的格局,使其相互促进、优化互动。

通过开展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的调查研究,使我深深感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又是我们的支持者,只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孩子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才能培育出适合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

家庭原因 第12篇

关键词: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滞后原因,和谐农村,负面影响

构建和谐农村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 其中既要着力于做好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的、文化层面的、社会层面的工作, 同时还要精心做好道德层面的工作。而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离不开“农民家庭”这一社会细胞, 因此很有必要从开展农民家庭美德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构建和谐农村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造成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

从全国道德建设的角度而言, 我国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是十分落后且滞后的, 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的、经济的原因, 同时也有农民自身主观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经济方面来说, 农民家庭美德教育之所以滞后, 首先是由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造成的, 经济发展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民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一般说来,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道德状况通常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包括道德内在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国滞后的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显然是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 因为良好的家庭美德教育不可能长期建立在贫穷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毫无疑问, 目前我国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我国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等一些较为富裕农村村民的道德素质和家庭美德教育水平就明显要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可以为农村道德建设和农民道德素质提升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而且广大农民也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在精神道德上产生求善、求美、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因此, 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是严重制约农民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 从政策方面来说, 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滞后是由我国长期忽视农民道德教育而造成的。由于不重视这一问题, 这就造成了城市与农村家庭美德教育不能同步发展的鸿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城市中来, 从而使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城市居民的道德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比之下, 广大农村的道德建设和农民道德教育则被忽视了。特别是我们在推行农村经济改革的同时, 没有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只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农业生产, 而严重忽视了对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 把开展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纳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所有政策措施之中, 把它切实列为全国城乡建设规划的重要方面加以统筹规划, 没有把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家庭美德建设同等看待、同等重视、同步开展、同步提高。由此可见, 国家在城乡政策上的偏颇及短视是造成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滞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 从文化方面来说, 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滞后也是由农村长期落后的文化教育条件所造成的, 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家庭美德教育的进行。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翻了身, 享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广大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但由于广大农村文化教育条件仍然十分落后, 农村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仍然较差, 实际上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在广大农民家庭未能落实到位。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8日报道:到2000年为止,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达到法定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47.9%, 比城市教师低31个百分点;农村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只有24.3%, 比城市低约38%, 这种缺少合格教师的状况无疑会严重制约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加上从旧社会过来年纪较大的一部分农民, 他们几乎没有文化。农村中50多岁的这代人, 是建国后出生的, 他们中也有相对部分人是文盲。“文革”期间出生的一代人许多人读书不多。“80后”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年轻人, 很多人则由于家里人口多、经济困难、学费较贵, 无法做到人人上学读书, 因此许多人只好被迫辍学务农或出外打工。这就产生了农村中边扫盲边产生新文盲的奇怪现象和恶性循环, 致使农村人口的总体文化水平始终提高不大。所以, 农民中很多人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 这对于开展家庭美德教育显然存在诸多困难。

(四) 从客观方面来说, 农民家庭美德教育落后, 还与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民家庭美德活动推动乏力也有很大关系。这就使农民家庭美德教育缺乏有组织性、计划性和可持续开展的强大推力。诚然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以“五讲四美”为起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城乡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较大成效, 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改观, 特别是新的道德观念和家庭美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弘扬。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 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在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 并没有把提升农民道德素质放在应有的位置, 没有下大力气抓好对农民的家庭美德教育, 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和科学观念并未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地推广普及开来, 更没有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地大力推进对广大农民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 着力于大幅提升广大农民的道德素质, 从而导致了农村社区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 致使广大农民的家庭美德素质长期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由此可见, 农民家庭美德教育的严重滞后, 当地党委政府是有很大责任的。假如抓经济建设这“一手硬”, 忽视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活动这“一手软”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话, 那么, 广大农村的家庭美德教育水平就永远无法提高。

(五) 从主观方面来说, 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滞后, 还与广大农民不重视自身修养及家庭成员的美德教育也有密切关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观念、美德行为规范和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迟迟无法在当代农民及其子女身上充分体现出来。客观地讲, 广大农民的确比城镇居民要生活得艰难一些, 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整天为生计而奔波, 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想方设法解决全家的生活问题, 因此, 他们还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来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分散、自由、单干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性也客观上造成了农民不注重家庭美德教育和品德修养的不良习性。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民家庭美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此外, 农民家庭美德教育观念普遍陈旧落后, 缺少美德教育的知识、手段和方法, 也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综上可见, 如何引导农民真正解放思想, 更新家教观念, 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的美德素质, 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滞后的农民家庭美德教育对构建和谐农村的负面影响

由于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 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如何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这种负面影响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忽视的。否则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造成长期的、战略性的消极影响, 这是因为:

(一) 落后的农民家庭美德教育将会严重影响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不利于农民自身发展和家庭致富。在农民整体素质中, 道德素质起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在农民素质中, 文化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 科学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手段, 道德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核心和关键, 它对于农民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脱贫致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广大农民是我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美德的主要传承者, 他们身上沉淀着许多十分宝贵的传统美德, 比如吃苦耐劳、节俭朴素、乐于助人、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等等, 在广大农民身上闪烁着难能可贵的光芒。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和公民身份极不相符的陋习, 例如他们身上带有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墨守成规、习惯散漫、自律性差、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等道德劣根性。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变, 那么又必将对农民自身发展和家庭致富造成深远影响。目前一些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不够快, 不够好, 农民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 而部分思想解放、敢于创新创业的农民则率先迅速富裕起来, 这无疑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人文道德素质是相关联的。事实已经证明, 要打造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寄希望于农民自己主动、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显然是极不现实的, 应当通过国家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引导, 自上而下地由当地党委政府加以强力推动, 积极组织、大力支持与精心指导广大农民认真地开展家庭美德教育活动, 把这项工作作为构建和谐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部署和实施, 才能逐步根除农民身上遗留的旧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真正把农民整体道德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并为广大农民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自富提供内在生机与强大动力。

(二) 落后的农民家庭美德教育将会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态度和个人品德, 不利于农民家庭的长期和睦与稳定。任何一个农民家庭能否形成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通常都是与其成员的人品素质密切相关的。虽然农民本身有着天生固有的朴素道德, 但作为一个群体来说, 其道德素质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一般来说, 假如农民家庭的主要成员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涵养、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 那么, 其家庭关系就比较平和、稳定和牢固。但是如果家庭主要成员文化水平较低、语言污秽、行为粗暴、对待生活消极悲观的, 那么, 其家庭关系就比较僵化、紧张, 容易导致亲情缺乏、子女疏离、夫妻对立、甚至家庭破裂。由此可见, 农民缺少必要的家庭美德教育、道德知识和处理关系的技巧, 很容易对农民家庭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党和国家以及当地政府都有责任帮助和引领广大农民弘扬家庭美德, 科学调节家庭关系, 不断提升成员品质, 促进农民家庭走向幸福、和谐与稳定。

(三) 落后的农民家庭美德教育将会严重影响到农民子女的养成教育与品格形成, 不利于农民后代的健康成长与创业成才。应该说, 农民家庭作为一个群体, 其每一个家庭的道德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农民家庭能够做到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关系和睦、事事顺心、其乐融融, 而有的农民家庭则争吵不断, 成员之间毫无感情亲情、彼此之间冷若冰霜, 既不尊老也不爱幼, 关系紧张, 生活沉闷。这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 说明了农民家庭有无正常的美德教育、是否掌握美德知识, 其家庭状况是大不一样的。父母重视子女教养的, 能够言传身教的, 其孩子往往是比较大胆开朗、讲文明有礼貌, 通常生活习惯和学习成绩较好, 他们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 能够健康成才, 也易于成才。相反, 缺乏家庭美德教育的或父母不重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家庭, 其子女的人品素质就相对较差, 不讲文明礼貌、不认真学习、不热爱生活、不追求进步, 不良的家庭环境导致许多人退学辍学, 乃至成为社会上的“问题青少年”。由此可见, 是否重视家庭美德教育, 对农民后代的健康成长与顺利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四) 落后的农民家庭美德教育将会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不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众所周知, 农民家庭是农村社会的细胞, 农民家庭是否和谐稳定, 是农村社区稳定的重要基础, 是农村社区走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每一个农民家庭是否和睦稳定幸福, 不仅仅是农民个人本身的事情, 而是关乎当地农村社区和谐安全与稳定的大局。一般来说, 当农民们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安居乐业、家庭和睦时, 当地农村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状况就比较好, 违法犯罪现象就少, 经济就不断发展, 社会各方面就发展较快。相反, 如果当地农村许多农民家庭关系处理不好, 家庭纠纷不断, 农民家庭内部矛盾较多, 离婚率趋高的地方, 那么, 这些地区的社会问题就比较多, 社会矛盾就相对集中和突出, 违法犯罪率就呈上升趋势, 社会治安就不好, 人们安全系数就低, 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就要受到严重影响和干扰破坏, 整个地区发展就会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一再表明,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问题, 而如何促进广大农民家庭的幸福与稳定又是农村工作重要的社会基础。我们应当从推进农民家庭美德教育的新视角入手,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郴州日报, 2006-2-2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光明日报, 2005-12-12

[3].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4].郝景泉.公民道德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5].吴自华, 韩锦标.论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5

上一篇:住宅楼给排水管道问题下一篇:融冰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