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和谐范文

2024-08-18

杨绛散文和谐范文(精选3篇)

杨绛散文和谐 第1篇

杨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杨绛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她的散文主要包括《干校六记》、《老王》、《我们仨》、《将饮茶》、《走到人生边上》、《丙午丁未年纪事》等。杨绛的散文之所以成功,作品的语言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杨绛的散文作品中,较多地是通过对简洁的语言、淡淡的语调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对话情态、闲趣琐状的叙述,用平实的语言记叙残酷的岁月记忆。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 :“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于杨绛作品的研究,更多的学者是集中于研究其小说作品,对杨绛散文语言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言要素和修辞要素两方面的风格手段对其散文语言进行分析。

二、杨绛散文风格手段的运用

(一)语言风格手段的运用

1.语音风格手段

叠音,是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通过语音的重叠,增强回环的韵律,深化语意。巧妙地使用叠音,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增强语音绵绵悠长的旋律。在《老王》中,“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直僵僵”形容老王生病的身体的僵硬, 描绘的很详尽、形象。在《我们仨》中,“我和钟书一同散步, 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通过“说说”“笑笑”突出了夫妻二人恩爱的生活。这些叠音词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作品的感染力。

2.词汇风格手段

(1) 语气词

杨绛的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语气词可以绘声绘色地描写人物思想感情,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意思,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气词的使用,对抒发感情和表达思想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生活化。例如“他们老叫我入团 , 我总说,还不够格呢,让我慢慢争取吧 ;现在他们全都说我够格了 , 我怎么说呢?”

(2) 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形成的短小定型的表达一种习惯含义的用语。惯用语的特点是简短而容量大,而且通俗形象、幽默风趣、含蓄,在风格生成上具有特殊的功用。杨绛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惯用语,如“连锅端”“一去不复返”“痴汉等婆娘” 等。作者在文中用“连锅端”“一去不复返”这两个惯用语说明当时普遍发生的严重的政治迫害导致很多人失去生命。

3.句式风格手段

句式有长有短。短句是指那些结构比较简单的字数较少的句式。短句结构简单,短小精悍,体现简约、明快的风格。 杨绛的散文中大量的使用了短句,体现出其语言平实朴素的风格。如“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 果酱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然后我收拾饭桌, 刷锅洗碗,等他穿着整齐,就一同下楼散散步,等候汽车来接。”这段话都是描写日常生活化的动作,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使得句子语流节奏舒缓,实际上是一种温情的流露。如果用长句表达的话,这种情感就不能这么细腻地表达出来。

(二)修辞风格手段的运用

(1) 比喻

杨绛十分重视比喻的运用,在她的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比比皆是。在《丙午未年记事》中,“可是我意想不到, 有一次竟不由自主,演了一出精彩的闹剧,充当了剧里的主角。”分别用“闹剧”“主角”来比喻批斗会和被斗者,用平淡的语言表述动乱年代的荒唐行为,用这种喜剧性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悲伤。在《干校六记》中,“我补了一条裤子, 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描写的是钟书去干校前,夫人杨绛缝补裤子,把破旧的裤子缝补的像“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我们感受到的夫妻间的真情, 杨绛对钟书的悉心的关爱和照顾。

(2) 反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使用同一词语和句子,甚至是段落反复出现的修辞方式。 这种反复的修辞格在《我们仨》中运用如下 :

1) 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

驿道上铺满落叶,看不清路面,得小心着走。

3) 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的很。

我的梦已经变得很沉重。

我变成了一个很沉重的梦。

1) 中的例句,第一次出现是钟书在船上生病,阿圆也犯病,“我们仨”全家又聚在一起,作者表达自己心中的难过、悲伤之情。第二次出现是阿圆生病住院,表达作者心中的担忧。第三个次出现是阿圆生病住院但是坚持去看望父亲。这些句子每次出现的时候都伴随着景物的描写,都是写秋季时候,叶子黄了落了。这些都是大背景下对作者心情的衬托。3) 中的例句,文章中多次出现“梦”,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多次出现的“万里长梦”都与行路和死亡相关。不断地行走,不断地相聚又不断地分离,代表着他们对一个完整家庭的追求。

(3)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形式表达肯定思想内容的修辞方式。反问句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强,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反问句的使用更能增强情感的表达。在杨绛的散文中, 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段。在《我们仨》中,“我怎么能让钟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 ? ”这是钟书被接走以后,而“我”恍惚大意,没有问清楚钟书的去向,在钟书离开后的自责。看起来是表达的疑问的意思,实际上是一种肯定的意思。表达更强烈的自责和担心的情感。

三、杨绛散文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个性气质

杨绛简洁平和的语言风格与其个性气质有关。杨绛的母亲唐须荌是一位和蔼宽容、优雅博爱的女士,父亲杨荫杭睿智有学识。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表现得非常有教养, 性格温婉聪明,举止大方得体。这种个性特征对她的写作风格有重要影响。

(二)家庭教育

杨绛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所以杨绛出生在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一身正气,疾恶如仇, 秉公执法。杨绛不仅深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并且接受过新式教育 , 受到一定的西方思想影响。自由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对杨绛温和的人格和平和的文风产生深厚影响。

(三)文化素养

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杨绛先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作家,评论家, 翻译家。杨绛还精通英文、法文和西班牙语,极具深厚的古文和西文修养。杨绛的作品中,糅合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风貌。

(4)生活经历

杨绛小时候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变动,她随着父母四处漂泊,这让她从小就感受到人间疾苦, 感受到世态人情。温婉聪慧、举止端庄的杨绛与谙熟中国历史文化的才华横溢的钱钟书结合后,更加强了杨绛智性的培养。两人曾经一起留学英国,牵手走过63年风雨人生路, 共同面对风雨挫折,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杨绛的散文作品中,语言简洁平和却又处处颇具匠心。 读者在其冷静的叙述中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无需言喻的生活体验,可以通过平静的笔调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

摘要:当代散文家杨绛散文的语言风格是恬淡简洁又不失熟练严谨。杨绛散文之所以会呈现这种风格,与她的个人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文化素养有着极深的渊源。杨绛散文中运用叠音、语气词、惯用语、短句等,突出其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在修辞上,杨绛散文中运用比喻、反复、反问,显示其散文精妙、深邃的一面。

关键词:杨绛,散文,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宏伟,王玉英等.汉语修辞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9.

[3]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7.

[4]杨绛.走到人生边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曾慧萍,肖思涵.戴着镣铐的舞蹈——论杨绛散文的语言艺术[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6]王维燕.论杨绛的散文特色[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5).

[7]谷海慧.宠辱不惊大巧不工浅——论杨绛散文[J].镇江师专学报,1999(3).

[8]魏东.杨绛作品的语言艺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1.

杨绛散文经典语录 第2篇

2)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过段历练,信心是不会坚定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忌其他。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悔渐,心有遗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饮恨吞声而死。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3)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4) 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5)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6)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7) 默存向来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过后从不游移反覆。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8)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9) 你的问题,是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10) 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11) 晚霞渐渐暗淡,暮霭沉沉,野旷天低,菜地一片昏暗,远近不见一人,也不见一点灯光。

12)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13) 亲人去世,要梦中相见也不能。但亲人去世多年后,就能常常梦见。我孤独一人已近十年,梦里经常和亲人在一起。但是在梦中,我从未见过他们的面容和他们的一幅,只知道是他们,感觉是他们。我常想,甩掉了肉体,灵魂彼此间是认识的,而且是熟识的、永远不变的,就像梦里相见时一样。

14)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是不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15) 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

16)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17)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18)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19) 我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我们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

20)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21)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们无关。

22) 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23)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24)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25) 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26)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27) 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28) 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29) 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30) 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

31) 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

32) 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33)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34)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35) 说老实话,我觉得与其骂人,宁可挨骂。因为骂人是自我表演,挨骂是看人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演——表演他们对我的心意,而无意中流露的真情,往往是很耐人寻味的。

36) 人不怕挤。尽管摩肩接踵,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37) 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38)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39) 阿圆已经不在了,我变了梦也无从找到她;我也疲劳得无力变梦了。

40) 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

41) 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

42) 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低于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43) 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们不妨加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应力求做一棵滋滋实实的包心好白菜。

44)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45) 钟书陪我大笑,是了解我的笑,承认我笑得不错,也带着几分得意。

46)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47) 剪下的辫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我的黑色光泽不同——那时候我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48) 默存的新衬衣请当地的大娘代洗,洗完就不见了。我只愁他跌落水塘;能请人代洗,便赔掉几件衣服也值得。

49) 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杨绛散文读后感 第3篇

精品文档 杨绛散文读后感

一句话总结,就是世纪的奇女子——比她岁数大的也还有,但像她这么好的,真是见不到!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杨绛散文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栏目!杨绛散文读后感一 珍宝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题记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2003年由杨绛女士于九十二岁高龄时所作,是以纪念其先生钱钟书和爱女钱媛的散文般的传记图书。这本书纪录了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学者家庭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成长跋涉。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 1 / 11 精品文档

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全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杨先生先前所做的一个梦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与女儿住院治疗到弥留之际以及第三部分对Mom、Pop、圆o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以意识流的写法,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从锺书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违抗的命令离家前往某地开会,到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再到阿园离家住院治疗,最后到阿圆去世,锺书去世,杨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虽然内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种痛楚却简直是倾泻纸面,源源不绝,读起来字字是血,声声是泪,令人荡气回肠,谁能不为之动容!这一部分以梦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对失去两位至亲的苦痛,这样却带给我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绵绵的伤悲。

阿圆住院期间,“很坚强,真坚强。只是她一直在惦着她的爹妈,说到妈妈就留眼泪。”于是杨先生感觉“自己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 而阿园听从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杨先生“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 2 / 11 精品文档

下泪来。”“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的跳动,每跳一跳,就牵连着肚肠一起痛。”而这时的锺书,“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泪如雨下。锺书弥留之际,“还问我做梦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的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 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在这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们三人相聚、相守、相失。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Mom拍着胸脯说:“没关系,我会修。” Pop自豪的说:“我会划火柴了!”

圆o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3 / 11 精品文档

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圆o对mom说:“妈妈,你不害怕么?”

圆o对pop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Mom对pop说:“你太吃亏了,我的字能见人么?” 圆o对mom说:“爸爸,好好休息。”

圆o对pop说:“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有人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

Mom说:“阿圆虽然结了婚,在我看来,她总像煞是个没出嫁的女儿,老是和爷娘粘在一起。”

圆o对mom说:“妈妈,该撮煤了。煤球里的猫屎我都抠干净了。” Mom曾说:“钱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Pop和园o对Mom说:“妈妈有点笨哦!” Pop说:“她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 „„

Mom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肠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 Pop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 4 / 11 精品文档 妈。”

圆o对mom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对mom说:“绛,好好里。”

Mom说:“现在,只剩了我一个人,怀念着我们仨。” „„

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散失,又在《我们仨》中重新聚首。我在这里,想要安慰杨绛老先生的是,珍宝在哪里,心就在哪里,爱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们三人在这里诗意地居住,在这无边无垠、永恒长存的时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离。后记:早在1996年,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先后生病住院期间,杨绛就起意撰写这部回忆录。这年年底,钱瑗病重,请求母亲由她来写《我们仨》。在护士的扶持下,钱瑗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开始一篇一篇地写。到1997年2月底,她已经写了5篇。杨绛看重病在身的女儿写得实在辛苦,劝她停一停。没想到5天之后,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钱瑗就去世了。杨绛接着忙着照顾钱先生。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去世后,她才开始动笔,完成了这部回忆录。杨绛散文读后感二 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我开始对这名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文字是给了我个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她的文字朴素简洁中 5 / 11 精品文档

却饱含着优美华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只是有些文章以我的水平还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文章使我感触颇深,产生共鸣。

首先是《读书苦乐》这篇文章,它的篇幅并不长,关于读书,它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这段文字确实太形象贴切了,读来只觉得读书也不过那么回事儿,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辈请教罢了。

杨绛还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这句话堪称经典,对于杨绛能以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6 / 11 精品文档

我感到她是一个幸福的人,能把读书作为享受,而相比之下,读书在我眼里有时是一种快乐,但有时是被逼的,那时读书便变成了一种痛苦,上学亦是如此,对于现在的教育制度而言,会坑害许多美好少年,与科举制度考八股文有着同样的性质,只是现在学的知识比八股文的用处大一些罢了,读书上学都不是坏事,只是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做这些,往往会使人的心态变坏,读书、上学的人多了,喜欢读书、上学的人却少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改革难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会成功的。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触动很深,那就是《顺姐的“自由恋爱”》,这篇文章篇幅较长,顺姐是一个命中多苦难的人,可是却有着很好的心态,老实善良,文章中用了插叙,将顺姐的一生写下来,却富有层次感,而且不断留下悬念,让人思考,并在最后揭晓,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感觉从迷雾中摸索出来,同时让人对顺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杨绛对顺姐很好,两人的感情不像是主仆,倒像是姐妹。

由此,我对杨绛待人的宽厚也很佩服,让我读来最不爽的就是那个大小姐,(顺姐是地主家的小老婆,大小姐是地主的正室的女儿)她不断欺负顺姐,最后却没有得到报应,还得到落实政策,飞到国外去了,这看似不符合中国故事的特色——坏人都遭报应,但我认为这也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实则想表明还有许多正义认为的倒虚张,这仅是我的个 7 / 11 精品文档

人观点,但不管怎样,顺姐由一个无知朴实的小姑娘被封建制度变成了一个地主的苦命的小老婆,她还没有放弃人生,并称这是自由恋爱,大小姐欺负她,她也不反抗,只是尽力避开,这种毅力令人钦佩。

杨绛的很多散文我还看不明白,但我对这个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相信或许在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之后,才能从文字之间走进这个奇女子的心灵。

杨绛散文读后感三 看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总觉得要写下点什么!不写的话,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没去完成一样,深夜也难以入睡!这就如同我每去一个地方,总要留下几张照片,以证明我来过??? 说实话,看先生的《我们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时间!我是礼拜天去图书馆借的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时候就已经看完啦,而这一切只因我沉迷于先生的故事中,难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却有一股巨大的冲动,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所以说,在夕阳下沉的这个时候,我坐在窗户边写下这篇读后感!以证明看完这部作品后,我曾有这样的感动,心悸有如此颤动过??? 要我来说,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或许用“动情”来形容更为贴切!对,是这样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动情之作!是一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 8 / 11 精品文档

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们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甚至于为之落泪!而就我个人而言,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在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这么觉得,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该说,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体谅的!第二,我该说,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便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9 / 11 精品文档

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我们虽能想象的出,但我们绝不会理解出先生的痛楚!!细看书中,先生无比的怀念着自己的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回忆录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我们所要清楚知道的是,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没这么简单吧!先生或许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这些读者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为何一定要这样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吗???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先生的《我们仨》是指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先生与丈夫都叫女儿为“阿圆”)还有先生自 10 / 11 精品文档

己杨绛!而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其实是这样的,我看完这部小说后,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看到很多的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必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这个传统,称杨绛女士为先生,同样,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上一篇:传播学下一篇:法律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