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范文

2024-07-26

《将进酒》范文(精选12篇)

《将进酒》 第1篇

先将原诗摘录如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中,让人疑惑的是前面“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两句,中间的“古来圣贤皆寂寞”一句,以及末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这四句诗,从表面上看,显然前后矛盾。前两句表现得无限自信,后两句却又变得万般无奈。换句话说: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感情?到底是得意,还是失意?如果是得意,为什么又说“万古愁”?如果是失意,为什么又说“人生得意“、“天生我材”?

今日的注释,大多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失意,失意的原因,无非是怀才不遇。有的注释者甚至多方考证当时的政治背景,以作佐证。比如据周啸天考证,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贇)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萧涤非、刘学锴、袁行霈等:208)周氏的这篇注释,看上去言之凿凿,实则满纸空话,只从这几句看,就有些自相予盾:既然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就算政治上真的怀才不遇,能够“置酒会友”,也足以一笔勾销了,怎么又会有“满腔不合时宜”?

其实,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得意”的。就算真的是“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诗人也有足够的信心。诗中说得明明白白:“天生我才必有用”。那“与尔同销万古愁”,又是所愁何物?答案很简单: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为这件事“愁”过,所以才说是“万古愁”。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古诗十九首》中,有以下一首:

又有一首: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李白之前,已经有人愁过,李白之后,也仍然有人接着愁下去。以《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李白不可能没有读过。从“愚者爱惜费”(按:对应“何为言钱少”)“不如饮美酒”两句看来,《将进酒》显然也正是一脉相承的。

实际上,这首诗与“怀才不遇”毫无关系。“天生我才必有用”,并不是用力之笔,不过信口而出,为了带出“千金散去还复来”一句而已。“人生得意须尽欢”也是如此,不过即事即景,随口一句,“莫使金樽空对月”才是重点。合起来,无非是说:今日胜会,十分难得,有酒便须饮尽,有钱也须花光,反正我有如此才能,钱来得也容易。这与下文“主人何为言钱少”,正好照应。

文中又有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这里的“寂寞”,并不是说生前寂寞(怀才不遇),而是说死后寂寞,哪怕生前再大圣大贤,终究也难免一死,名字与生命一起被世人忘记。这一句,同样也不是着力之笔,只为了带出下一句“唯有饮者留其名”:再有才能,一生辛苦,到头来万境归空,还不如做个“饮者”来得痛快。这一句另外还有一个版本:“古来圣贤皆死尽”。参照之下,越发明白不过了。再看前面两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只是为了多换些酒钱而已,富贵功名,王侯将相,又岂是太白眼中之物?

这样看来,从开头的“悲白发”,到“得意须尽欢”,到“长醉不复醒”,到“同销万古愁”,首尾一气,绝无枝蔓,虽是醉人口吻,信口道来,却又脉络分明,精纯之至,正是“不烦绳削而自合”,“无意求工而自工”。称之为太白名篇,正是名副其实。明明并无难处,今日的一些注释者,偏要百般穿凿,实是可笑之至。

摘要:李白的《将进酒》,本来意思十分明白,今日的注释者,却种种穿凿,误人子弟。本文对这首诗的主旨重作一番分析,以求还原作者的本意。

关键词:得意,人生苦短,首尾一气

参考文献

将进酒改版《将进酒·军训》 第2篇

烈日骄阳演兵场。

挥汗如雨士气昂。

君不见。

昂首挺胸如松定。

岿然不动任雨雱。

不曾报告似山立。

未得批准由虫狂。

罔顾风烟仍叱咤。

百战黄沙英姿飒。

气冲霄汉山河壮。

龙骧虎步锐难当。

威风凛,吼声震,

擎天地,强中华。

劳碌汗泪血,

数风流不负韶华。

志同道合成知己,

连坐共罚为莫逆。

人声欢腾拉歌赛,

热火朝天共嬉戏。

望尽天涯山水路,

激扬青春衣渐宽。

回首灯火阑珊处,

无悔军训骨心镌。

星斗变,光荏苒,

圆月短暂须惜取,

莫待燕山圆月残。

【注释】

1.雱:pāng形容雨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龙骧虎步:骧,xing,奔跑跳跃。龙骧虎步,像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概威武雄壮。

将进酒 [组诗] 第3篇

“从一个晴朗的地方到一个下雨的地方,

实际上只需要一次短暂的睡眠。”

兰在雾里,芭蕉在雨中

兄弟,上午十点一刻的这场雨

再次令人失望,脚下的流水

不会再次让我们回到里秧田

回到我们失去的彼岸,钱塘江的源头

你低头坐进车子的身影

让我想起了古代友人江边送别

无言探向水面的沉默

水到兰溪,三江汇流,悄然合一

有如人的中年,低缓,宽阔,内心宁静

月夜漫步,中流击水,西门的桃花正好

今天第一班的汽车,或者最早的轮渡

也赶不上昨晚江边灯火中的盛宴

风很轻,日子会越来越平淡

一滴水不能和一条鱼,在同一个地方再次

相遇

江的对岸,有人故意用古琴弹奏流水

小城故事,一次又一次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孤独的水流过一条兰溪,你又为何行色

匆忙

于是寂寞滚滚流淌……

兄弟,兰溪,钱塘江的中游水系

各种各样的人行走在地上,没有人叫得出

名字

命运如水,谁能准确预测自己未来的流向

这是一条别人的江,有人在上游点灯

以心为界,明天是谷雨,我也将启程

回到包山底。只是,我不知道今夜的江水

会在何时把我喊醒

我出生在一个叫“包山底”的地方

我的包山底很小,小如一粒稻谷

一粒小麦、一颗土豆

躺卧在我灵魂的版图上

我用思念的放大镜,把这一粒乡愁

放大成960万平方公里的热爱

我的血液、火、热情、痛苦

心灵、灾难、命运——

都来自包山底这个地方

我不逃避,反而愿意承担

那血液中的火,骨头里结晶的痛苦

一个湿漉漉的人,不怕爱上饱含雨水的

白云

我的宿命如露水,哪怕再短暂——

我也不离开包山底,这个浙江南部的小

山村

如果让我说出对包山底,更深的爱

我会好好伺候她,像一个苍老的儿子

为更苍老的娘亲养老送终

我搀着她,做她手中的拐杖

成为她凋谢的身体里,那发芽的骨头

我把故乡弄丢了

走过的路都是他乡

包括村庄,房舍,玫瑰色的少女

我是没有故乡的人

风、云、苍茫的暮色

远行者身影藏匿在一声驼铃的辽阔里

我离家时曾背走了家乡的一口井

还带走了包山底淳朴的乡音

一不小心却又都弄丢了

现在,我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欠着故乡的债

在这个世界上游荡

像一个被彻底打败的逃兵

其实故乡就是一滴泪

悬挂在腮边的

欲落未落

是一颗粮食,哽在喉咙里

难以下咽

将进酒

——与蓝野、唐力、商震诸兄在茅台镇

没有月光,太阳和雪都会匿藏

我是夜色的影子,一直戴着面具做人

我们都是候鸟,和所有的男男女女一样

来自南北,醒来就分开,瓶中还剩半杯酒

酒是少女的潮红,酒是安魂的村落

在酒中,饮者也寂寞,人生不足百年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酒是我的家

酒是我的天涯,你可以叫我先生,天亮

之前

每个人都应有均等的时间,陪星星喝酒

酒是人间的天使,酒是大理石上的十字架

酒是一柄劍,酒是明月,酒是清风

酒是华佗,酒是扁鹊,酒是麻沸散

酒是曼陀罗,酒是美女蛇,酒是忘情水

举杯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我气吞山河

三杯下肚,我仰天长啸,醉里乾坤大

投壶、射虎。千古兴亡,我歌我舞

管他多少事?酒桌有昆仑,酒品即人品

我哭我泣,乡关何处,三分痴七分醉

在夜里喝酒,四野空空,天下英雄谁敌手?

昨日霜降,今夜已无故人来,风卷残云

落木萧萧,我已变成了自己昨天深恶痛绝

的那个人

向虚无低头,再好的酒也不醉人,草枯

霜白

山河暗淡,游子意,故人情,千杯少

一个人独自喝酒,每天都试着记起自己

犹如冒名顶替的骗子,是一件相当危险的

事情

诸神早死,我们还活着,谁都不能随心

所欲

犹记昨日雨过河源,可今天我已是江郎

才尽

无人为我救赎,我始终看不见自己的南山

返乡未必乐,酒里有各种精灵,不能逗留

太久

浮世难绘,不要道晚安。向酒倾述心事

不合时宜,残山剩水,秋风像颤音的花腔

大家都是失败者,我怕黑暗,怕幽深

我还怕酒后爱上酒,这空荡的异乡

我更怕爱上她,隔壁卖酒的姑娘

天快亮了,请干了杯中酒

然后像身后的赤水一样,明日隔山岳

各奔东西,从此是路人

《将进酒》的读写结合教学 第4篇

再读要读出把酒寻欢气势磅礴的情感。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要借助写作时代背景,读懂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路历程,然后揣摩情感,也可以组为单位自行讨论,定出基调后,选出一人范读,边读边校正边点评,总之要情感充沛,读出李白借酒寻欢忘乎所以的张扬个性,读出“醉”态来,读出借酒藐视一切的气概来。

三读要读出不同个性来。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诵读亦是如此,在保持主格调不变的前提之下可允许有不同的声调。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以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同的节奏,呈现不同的韵味,表现不同的情感。鼓励不同的断句,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为完成教学的第二个任务———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 《将进酒》 的教学资源来写作是本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但写作绝不是孤立独行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写离不开读,读是写的基础,是写的情感储蓄,通过诵读兴奋人的神经中枢,在人的大脑里呈现许多画面,再借助人的联想、想象和思维,利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升华成文。写作不仅是阅读文本后的感悟流露,更是通过思维酝酿产生思想的过程,是阅读文本的另一种高层次的理解。

以某句为单位扩写。像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名句的扩写,在忠实原句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完全可以写出同样语言清丽意境悠远的句子来。

以名句为主写点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互动的同时,及时将获取的信息整合,有选择性地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等名句进行简明扼要点评。

以内容为中心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挥群体智慧,利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见缝插针地寻找写作的切入点,或写作背景或诗人遭遇,或手法,或情感,将这些零星散乱的信息聚拢整合,再根据课堂情况和学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地鉴赏诗歌,酝酿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次深层次感悟的过程。

将进酒教案 第5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并背诵全诗。

学习起兴、用典、夸张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诗中情感脉络之变化,能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概括全诗内容与情感。

能品味诗人婉曲语言中的深层含义,并学会联想比较的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正确认识诗人对自我的肯定与对现实不满的矛盾思想,认识“以酒销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味鉴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以杜甫《饮中八仙歌》导入,谈谈诗中礼拜形象。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背景简介(略),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换?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朗读全诗,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点,用韵、语调变化)

《将进酒》的读写结合教学 第6篇

再读要读出把酒寻欢气势磅礴的情感。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要借助写作时代背景,读懂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路历程,然后揣摩情感,也可以组为单位自行讨论,定出基调后,选出一人范读,边读边校正边点评,总之要情感充沛,读出李白借酒寻欢忘乎所以的张扬个性,读出“醉”态来,读出借酒藐视一切的气概来。

三读要读出不同个性来。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诵读亦是如此,在保持主格调不变的前提之下可允许有不同的声调。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以读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同的节奏,呈现不同的韵味,表现不同的情感。鼓励不同的断句,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为完成教学的第二个任务——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将进酒》的教学资源来写作是本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但写作绝不是孤立独行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写离不开读,读是写的基础,是写的情感储蓄,通过诵读兴奋人的神经中枢,在人的大脑里呈现许多画面,再借助人的联想、想象和思维,利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升华成文。写作不仅是阅读文本后的感悟流露,更是通过思维酝酿产生思想的过程,是阅读文本的另一种高层次的理解。

以某句为单位扩写。像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名句的扩写,在忠实原句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完全可以写出同样语言清丽意境悠远的句子来。

以名句为主写点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互动的同时,及时将获取的信息整合,有选择性地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等名句进行简明扼要点评。

以内容为中心赏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挥群体智慧,利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见缝插针地寻找写作的切入点,或写作背景或诗人遭遇,或手法,或情感,将这些零星散乱的信息聚拢整合,再根据课堂情况和学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地鉴赏诗歌,酝酿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次深层次感悟的过程。

以作者为中心抒情。以某一人物为话题来作文,这种新颖的作文比较好写,只要以人物为中心轴向四周辐射到其生平、经历、性情、作品,且同时将其经历、性情、作品相对应分类,尽可能地占有和消化这些丰富的信息,然后就其某个专题作文。这类成功的作文往往文采飞扬、结构清晰、内容深刻,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

《将进酒》:人生得意,如何尽欢 第7篇

讨论者:戴建业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金立群 (文学博士)

余全利 (语文特级教师)

时间:2012年9月12日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追求盛大气象的国度, 而最能体现这种盛大气象的诗歌, 恐怕中学生最易想到的就是李白的饮酒诗了, 与《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山中对酌》等不同的是, 《将进酒》的气势更豪迈、恢宏。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戴建业先生,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全利女士和著名评论家金立群先生, 有请各位谈谈这首诗歌。

金立群:我非常喜欢这首诗!我最喜欢“人生得意须尽欢”。太潇洒了!我们平常受到的教育是什么?人生得意需努力, 人生得意需成功, 人生得意需吃苦。但是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不知戴老师最喜欢哪一句?

戴建业:哈哈, 我呀, “但愿长醉不复醒”, 如何?人生之不如意很多, 如意的看在别人眼里, 不如意的藏在自己心里。有时候深深叹口气, “但愿长醉不复醒”好像就会自动从嘴边溜出来。

金立群:余老师呢?我猜一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吧。

余全利:还真让你猜对了。我想我们的学生怀抱着理想, 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定也喜欢这句诗吧。

金立群:那么, 这首诗岂不成了励志诗?这真是一首励志诗吗?

戴建业:对这首诗所抒写的情感性质历来解说纷纭, 有的将它当成诗人乐观自信的证据, 有的又把它作为诗人颓废放纵的口实。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 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 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 鄙弃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 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 是自信还是失望, 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 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 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 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 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 才能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 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 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 虽然不是奋发, 但是却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的秘密所在。

余全利: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们总是习惯于寻找一个中心, 一个主题。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时候我们不习惯乱, 而习惯于清晰和整齐。这或许和我们的生活有关, 由于太多的规约束缚而显得那么的单调、狭窄。当然还有通俗文学的流行, 更强化了这种单一性, 而不是多重复杂情怀的交融。

金立群:是啊。过去谈到这首诗, 多少都要把“人生得意须尽欢”拿来贬一下, 说这句诗消极。其实这哪里是消极呢?分明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嘛。李白之前也有在别人看来所谓的“得意”, 但是他发现自己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满足。他发现一般人所追求的那种“得意”或许只是一个华丽的牢笼。正是这个发现让他转向牢笼之外的真正自由的天地, 所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贲张着自由天地任情潇洒的豪迈气魄;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是对现实人生的无可回避的短暂与残忍的参悟。两相对照, 如何实现人生的“得意”, 那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抓住现在, 抓住此刻, 不要再受那些终究不过付之于尘土的功名利禄的束缚。而接下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里的“用”, 承接前面的思绪, 其实并不是为帝王所用。其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就算不被帝王所用, 也会有别的“用”, 难道以天地如此之广阔, 只能有帝王家那一种“用”吗?所以, 千金散尽又有什么可惜的呢, 处处都能找到新的“千金”呀。

戴建业:是啊,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酒一喝, 情绪又有所变化了, 过去自己所追求的功名, 难道真的那样虚妄吗?毕竟那里也曾投入过自己的生命和喜怒哀乐呀!失落感不觉又油然而生。但是这里的失落也绝非那种小家子气的失落。李白就是失落也是豪迈的, 看看——“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没有强大的内心, 人只会在所谓古圣贤面前哀叹生不逢时, 而绝不能有如此自信!这不是奴隶能被主子看上的自信, 而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的自信!李白诗中常常有一些宏大的意象冲撞着另一些同样宏大的意象, 一种猛烈的激情冲击着另一种同样猛烈的激情, 一种强烈的意念排斥着另一种同样强烈的意念, 他时而淹没在愤怒的大海, 时而又登上风光旖旎的峰巅, 可谓变化万千, 而决不是简单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能解释的。李白的许多诗歌其情感变化看似缺乏逻辑联系, 但是生活和情绪的流转怎么能用逻辑来描述呢?

余全利:两位老师的这些话对我真是启发不小。我不禁想, 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教科书上的定义, 所谓对现实的不满、抗议与幻想, 以及一些有关技巧的特征真能完全涵盖浪漫主义之所有吗?李白是公认的浪漫主义大诗人, 但是如果仅按这样的定义, 那么李白诗歌那种无法替代的个性魅力就没有办法显现出来。我现在感觉, 其实最彻底的浪漫主义要超越的不仅是具体的现实、社会、政治, 它要超越的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习惯, 那就是生活和情感一定要有一个逻辑的根由和目标, 一定要在一条划定的直线上走。比方说考试成绩理想就只能笑, 成绩不好就只能哭。这太狭隘了。其实考不好也是可以笑的, 想想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切尽在掌控中, 而这次居然出乎意料, 对自己来说难道不值得报之一笑吗?考得好, 这成绩在别人看来充满诱惑, 可是自己为此牺牲了多少爱好, 难道不值得报之以哭吗?正是在这样的“旁逸斜出”中, 我们的生活被拓宽了, 我们的感受被激活了, 我们的思想被解放了, 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创新。想想看, 有多少创新是事先规划好的呢?20年前你会料到网络在经济、社会与生活中居然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吗?不可能!我们的语文课连讲浪漫都是用最不浪漫的方式, 又谈何创新人才的培养呢?所以听了两位老师的话感觉有很多启发。

金立群:的确如此。李白的浪漫主义的最大个性就在于他对自我的投入。比方说头两句, 两个“君不见”, 如果换成“君不知”, “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知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那效果就要差很多。因为“君不知”是理性的, 是旁观的;而“君不见”是感性的, 是投入的。你见1000张偶像的照片看100集他演的电视剧都及不上你见上他一面说上一句话来得记忆深刻。因为那一刹是你亲身体验的、投入的。包括刚才戴老师说的“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你不能为自己的寂寞找理由, 不能为自己的寂寞哀求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在自己的寂寞面前无动于衷束手无策。你只有努力打破这寂寞, 用自我生命纵情欢饮的沉醉打破这寂寞, 才算是真正的圣贤。也正是这样一种对自我的投入, 造就了李白诗歌阅读上的“快感”, 它不是那种天人合一的圆融, 自我消散于宇宙中, 而是那种“我”自身就是宇宙就是一切的豪迈!也正因为如此, 我认为这首《将进酒》的基调还是欢乐的, 是一种“大欢乐”。我觉得, 沉浸在自我生命中的人, 即便是忧伤, 也比那些执着于功名利禄的人的快乐快乐千倍。

戴建业: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 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进行解释, 如“破空面来”、“发兴无端”、“陡转陡接”、“横空而起”等。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得更详细因而也更神秘:“太白当其发想超旷, 落笔天纵, 章法承接, 变化无端, 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 如龙跳天门, 虎卧龙阁, 瑶台绛阙, 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这些评论虽然很形象, 可读来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而且越解释越玄乎。李白是一位精力弥满、才情奔涌的诗人,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苦差事是他所不乐和不屑的, “兴酣笔落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才是他的创作方式, 情来挥毫兴尽搁笔, 前人说“他人作诗用笔写, 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 文字就是他自我生命的自然流淌。如果我们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那么人也不可能两次面对同一个人。河流尚在不断变化, 何况比河流复杂无数倍的人的心灵呢?在这样一个人生的片段, 伴随着分秒的流逝, 情绪也在不停地流转跳跃, 这再正常不过了呀。我们为什么时常会觉得情感心灵疲乏了、枯竭了、单调了, 那不是因为你自己疲乏枯竭单调, 而是因为你被外在的东西所束缚时没有发现自我。你把自己工具化了。李白的诗歌中并不排斥功名利禄, 功名利禄也会影响他的心境, 但是他的可贵就在于他始终让自己处于主人的位置而没有将自己异化为功名利禄的奴隶。同样, 他也是金钱的主人,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但愿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都能销去自己的万古愁, 哪怕只是瞬间呢!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 第8篇

关键词:李白,《将进酒》,狂放美

在李白诗歌中, 很多篇章都具有难以掩饰的强烈的情感强, 诗歌想象奇谲瑰丽, 语言大胆而又夸张, 气势夺人, 颇具震撼效果。诗歌整体风格气势磅礴, 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 这些都是李白诗歌独具的狂放美的展示。在李白的《将进酒》中, 这种狂放美也表现的也非常突出, 我们通过李白《将进酒》欣赏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深刻领略一下李白诗歌艺术的狂放美特点。

一、《将进酒》诗歌语言上的狂放美

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乐观自信, 既像神仙, 又像是闲云野鹤的桀骜不驯的诗人形象。李白有着伟大的志向, 在他的很多诗歌中, 他的寄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都能够展现了出来。李白认为自己很有才华, 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居, 另外, 他认为自己有才华, 很容易可以建功立业。李白认为自己具有很高的用兵才华, “谈笑三军却”, 也认为自己具有很大的政治才干“谈笑安黎元”, 这些都是李白自持才高的表现。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 他希望自己能够一鸣惊人。一生中, 他从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 不愿意阿谀权贵, 表现出极强的狂放性格。但在李白写《将进酒》时, 诗人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但在他的人生中, 安社稷, 寄苍生的伟大的抱负并没有实现。他的一生中, 除了写了一些有名的诗歌外 (在他看来, 这些诗歌他并不是很看重) , 其实也没有什么建树。如果有收获的话, 就是收获了在长安三年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的惨痛经历, 这在他们的灵魂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收获的是人生的无奈与惆怅, 是人生的困窘与不安。在他结束御用文人生涯之后, 李白生活非常困顿, “归来无产业, 生事如蓬莱”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生活下, 李白的心情也很糟糕, 但李白毕竟不是凡人, 即使在人生失意, 人生理想幻灭, 在仕途坎坷, 报国无门的情况下, 李白依然是乐观的, 依然是自信的, 依然是狂放的, 他永远都对得起他的诗仙称号。

在《将进酒》这首诗歌中, 李白很多语言是极为狂放的, 是掷地有声的。比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就非常狂放, 通过这种狂放语言表现李白的自信、乐观与大气。再比如,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何等的狂放, 在俗人严重的金钱权势, 在李白这里都不值得一提, 甚至, 李白非常蔑视权贵醉生梦死的生活, 他宁愿长醉不醒, 放浪形骸, 也不愿与鼠辈们为伍, 过腐朽的生活, 何等的伟岸, 何等的的张扬, 何等的野性, 类似的语言在这首诗歌中有很多, 这些都构成了《将进酒》这部作品的气势狂放之美。这种狂放的气势也是狂放情感抒发的基石, 在诗中, 主人公仿佛成了宇宙的主宰, 成立命运的主神, 成立能够与天斗与地斗的真正的勇士, 诗歌摧古拉朽, 激肠荡气, 能够在气势上压倒一切, 这就是这首诗歌语言方面的狂放的美。

二、《将进酒》诗歌情感上的狂放美

《将进酒》, 这首诗各种, 在感情表达上也是极为狂放, 诗歌中的情感真挚强烈, 既有爆发力, 又有震撼力, 能够带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

诗歌中, 诗人与挚友相聚, 在聚会中豪饮吐真情, 这本是一件人生乐事。诗人在朋友面前, 毫不掩饰, 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都吐露了出来。他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句子, 表达自己韶华易逝, 而壮志未酬的感慨, 即使如此, 诗人依然鄙视权贵, 他把金钱看得很淡, 把名利开的很淡, 把自己看得很高, 把张扬的活着看得很重, 在诗歌中, 所抒发的情感是极为真挚的, 是极为强烈的。整首诗歌基本都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情感表达正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同时, 情感表达瞬息万变, 诗歌中有悲伤, 有欢乐, 有无奈, 更有激情, 有悲伤, 有疯狂, 诗人情感在整首诗歌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情感一泻千里, 是一种激情的爆发, 能够产生一种极具震撼的审美效果。

三、《将进酒》诗歌想象奇绝所表现出的狂放美

李白的诗歌, 以想象奇绝著称。在诗歌中诗人大量的应用想象和夸张手法, 以这种手法助推诗歌情感与气势, 最大限度地强化突出诗歌的磅礴气势与情感。在诗歌中, 大量应用大胆的想象, 应用了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 这也是李白诗歌气势上狂放美的一种体现。

《将进酒》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9篇

一.导入新课

余光中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 气 , 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 盛唐”,杜甫在 《饮中八仙歌》 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佳作: 《将进酒》。

二.读出诗韵

1. 自由读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读,教师进行指导示范。

3.听朗读录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品出诗情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说出你的依据。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悲伤的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 , 奔流到海 不复回 。 (人生短暂) 君不见高 堂明镜悲 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怀才不遇)

自信的李 白———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快乐的李 白———人生得意 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美酒盛宴)

豪放的李 白———烹羊宰牛 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美酒盛宴)

愤激的李 白———钟鼓馔玉 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怀才不遇)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放的李 白———主人何为 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反客为主劝酒)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首诗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的:悲伤—— 快乐———愤激———狂放,全诗的主基调是愤激。

学生齐读这首诗 ,注意读出情感。

2.在这首诗中,李白到底有哪些愁呢?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 (注意联系李白写作这首诗的年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以及人生理想)

明确:人生短暂之愁;怀才不遇之愁;圣贤寂寞之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 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距流放 当时8年之久 , 本来梦想 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 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 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全诗。

四.悟出诗味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哪些诗句对此有所体现?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运用的手法:夸张、比喻、起兴等)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指导。

五.课堂小结

李白的思想中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毕生的追求。然而,当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他的面前时,他的理想破灭了。进退维谷之间,他唯有以饮酒排解心中的愁闷、以放歌对抗现时的黑暗、以精神的旷达张扬自己的个性, 这就是李白。

反思:本节课旨在研习李白的 《将进酒》,诵读体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进一步分析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及其豪放的诗风, 课堂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后有这样几点认识:

一是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上好一节课,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这样才能深入浅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诵读指导、形象分析和情感把握。在主问题的引领下,把大问题小化细化,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二是教法运用恰当。本课主要采用了诵读法、知人论世法、合作探究法等,围绕设定的目标,通过朗诵、 讨论,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诗歌鉴赏的知识,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是诵读贯穿整个课堂。从一开始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把握感情基调,到通过分析文本加深对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之后的诵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美, 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进入诗歌的意境。

李白《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第10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话教学已成为时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形式。而对话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你问我答,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诗本来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 “诗能养人”, 诗歌能够涵养情操, 滋养人性。诗歌作品鉴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诗歌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也就是将诗歌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体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如果收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的诗歌教学至少是不成功的。

为什么不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呢?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考、判断、理解、联想, 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或外化为语言文字的形态 (创作诗歌、写鉴赏文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品) 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的角色, 发挥参与、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始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 让他们的思维互相启发, 思想火花互相撞击, 方法智慧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同老师一道完成课堂教学, 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样的考虑, 讲授这首作品拟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

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 关键是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从课堂提问的角度,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授课思路:

一.从鉴赏的需要出发, 选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是“‘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一生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的作品里就有许多跟酒有关的诗句, 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这堂课选取“酒”作为切入点, 设计这样的问题, 目的在于旁及作者的其他与“酒”相关的作品,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开启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和微观体认。设计问题“同样是写‘酒’, 但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大家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吗?”旨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方法要注意“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

二.整体感知作品。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世人皆浊’的情况下, 诗人没有‘淈其泥而扬其波’呢?”引导学生注意一个人早年树立的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一生所产生的影响, 继而提问“结合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考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使学生整体把握作品: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看出作品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从“钟鼓馔玉不足贵”看出作品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从“古来圣贤皆寂寞”看出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从“惟有饮者留其名”看出作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进而理解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微观体会作品。设计的问题是“从诗的题目来看, 这应该是一篇祝酒辞, 可为什么开头两句没提“酒”呢?”指导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在点拨学生“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 这首诗开头没有直接点题, 却宕开一笔,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之后, 设计问题“请大家找一下是开头两句中的哪个刻画心理的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 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联系其他古体诗, 设计问题“两次用‘君不见’, 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作品的行文特点和表达作用。

问学生“作者明明政治不得意, 为什么还要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认识深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是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自信的态度。

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到酒里去寻找慰藉呢?”认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问学生“一方面诗人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满怀自信, 另一方面却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 蔑视功名富贵, 这不矛盾吗?”认识诗人复杂的世界观。

问学生“‘古来圣贤皆寂寞’, 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 但为什么偏偏举出曹植的例子呢?”加深对诗人自身经历特别是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经历的认识。

四.在上述对话的基础上,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点拨学生“李白的诗中常出现大鹏、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意象, 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 让学生“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使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象雄伟壮阔、风格大胆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课前我让大家结合课文注释预习这首诗,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并带着问题来学习,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相信大家通过预习, 已经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和理解,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放声朗读一遍。

(学生放声朗读)

师:“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一生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的作品里就有许多跟酒有关的诗句, 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师:写与朋友开怀畅饮。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写借酒销愁。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写诗人无心宴饮, 惆怅愤懑。大家看到, 同样是写“酒”, 但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大家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跟诗人自己的身世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师:对, 这就启发我们学习诗歌, 首先就要注意“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情况。

生: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 即公元752年。从作品本身看当时诗人正跟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的家里做客。

师:很好。请大家注意752年这个时间, 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 唐玄宗耽于女色, 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 官场黑暗, 社会腐败。曾被玄宗征召入京供奉翰林后又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对这些有着切身的认识。大家考虑一下, 为什么在“世人皆浊”的情况下, 诗人没有“淈其泥而扬其波”呢?

生:那是因为李白有着自己独立的政治抱负。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李白早年就立志“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而且这种理想一生未变, 离开长安后也一直忧虑时局,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安史之乱时还自许“但用东山谢安石”, 自信能“为君谈笑净胡沙”, 甚至到了晚年还想参加李光弼领导的平叛战争。

师: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大家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不要忘记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影响。现在请大家结合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考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否定当权者和豪门贵族, “钟鼓馔玉不足贵”。

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 “古来圣贤皆寂寞”。

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惟有饮者留其名”。

师:对, 说的都不错。但是学习诗歌, 我们应该做到整体把握。这首诗要是从整体来把握, 大家能看出什么呢?

生:我感觉在这首诗里, 作者抒发的感情不在同一平面上, 而是立体的、复杂的, 因为它写出了诗人感情变化的过程。

师:是这样。鉴赏诗歌需要这样的宏观把握, 但也需要更深一层的微观推敲, 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来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从诗的题目来看, 这应该是一篇祝酒辞, 可为什么开头两句没提“酒”呢?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许多同学有自己的理解, 也有一些同学表明自己也有这样的疑问, 继续点拨。)

师: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这首诗开头没有直接点题, 却宕开一笔,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请大家找一下是开头两句中的哪个刻画心理的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

生:是“悲”。

师:对, 那么, 诗人在“悲”什么呢?

生:悲人生短促, 悲自己功业未成。

师:不错, 还要注意这里先写黄河, 后写人生, 是一种反衬手法, 是用黄河的伟大和永恒反衬人生个体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这种用法以前也出现过,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生:这里两次用“君不见”, 作用是什么?

师:这种用法古体诗较常用, 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常见, 大家可以举些例子吗?

生:岑参“君不见, 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生:高适“君不见, 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生:杜甫“君不见, 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师:大家注意到“君不见”可以出现在作品的开头、结尾或中间, 作用在于增强诗句的感情色彩。

生:接下来, 诗人说只要“人生得意”, 就“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可是这时诗人并不得意啊!

师:从感情这个角度来说, 作品已经由“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转到了这里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综观李白一生, 他“得意”过吗?

生:得意过, “凤凰初下子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 古人当中因为写诗而受到皇帝征召的只有李白一人。

生:可是时间很短,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师:大家可以看到, 这里的“得意”不是指政治上的“得意”, 而是指由于朋友之间的聚会而在作者心中激起的万丈豪情, 深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是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自信的态度, 因为下面作者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我觉得最耐人寻味的是一方面诗人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满怀自信, 另一方面却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 蔑视功名富贵, 这不矛盾吗?

师:是的, 诗人在这里流露的正是一种矛盾心理, 表达的是一种愤激情绪。从诗人的世界观考虑, 我们很容易发现李白身上有道家思想的影子, 蔑视权贵, 追求个性解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又有儒家思想的影响,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积极入仕。

生:李白为什么要到酒里去寻找慰藉呢?

生:这是李白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

生: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 有了这个“醉”, 才能使人超越现实, 摆脱现实的仕途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进入理想化的境界, 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师:是的。李白早年所受的教育也是原因之一, 他“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十五游神仙, 仙游未曾歇”, 而且四川又是道教盛行的地区, 生活在其中的李白不能不受其影响而追求出世。

生:诗人前面说“古来圣贤皆寂寞”,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 但为什么偏偏举出曹植的例子呢?仅仅是因为这里化用了曹植的诗句“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吗?

师:不仅仅是。大家知道陈王曹植在与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中输给了自己的兄长曹丕, 所以在后来曹丕、曹叡两朝倍受猜忌, 有志难伸, 终于郁郁而终, 这一点也容易引起诗人的共鸣。

生:接下来, 李白好像有些喧宾夺主, 他说“主人何为言少钱”, 让主人“五花马, 千金裘, 呼尔将出换美酒”, 甚至对主人以“尔”相称。

师:这些描写显然刻画了诗人自己的狂放行为, 也可以从中看出诗人的浪漫风格。真是快人快语, 非不拘形迹的豪迈至交不能出此。

师:通过层层剖析, 相信大家对诗人在作品中感情的跌宕起伏和曲折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带着我们对作品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感情投入地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老师示范。)

师:最后请大家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生:写出了诗人矛盾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

生:意象雄伟阔大,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写出了黄河奔腾磅礴的气势。

师:对, 李白的诗中常出现大鹏、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意象, 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如:写大鹏的,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写瀑布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写长江的,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还有吗?

生:夸张大胆惊人, “一饮三百杯”写豪饮, “斗酒十千”写酒价的昂贵, 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人生短促。

生:想象丰富奇特, 如《蜀道难》为了表现“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一开始就借用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烘托出蜀道奇险的气氛, 并通过想象和夸张描绘了一幅幅奇山险水、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运用丰富的想象, 将梦境描写得色彩奇幻, 令人目眩神迷。

李白泸州美酒醉出《将进酒》 第11篇

不料,在洛阳东市,李白却遇到了他的挚友——元丹丘。元丹丘是一位著名隐士,刚从蜀中访道回来,他乡遇故知,自然相谈甚欢。

言谈间,元丹丘提到了南阳名士岑勋,岑勋对李白仰慕已久,特托元丹丘相邀——“渴慕已久,已置江阳美酒相待”。李白本是好酒之人,在元丹丘一再邀请下,便欣然同意:先取道颖阳山拜会岑勋,再行返乡。

这趟颍阳山居之行,李白算是故地重游。几年前,他在元丹丘初建“颖阳山居”时就曾来此隐居过一段时间。但他与岑勋却是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面”,只从元丹丘口中得知,岑勋身出名门,“高蹈不仕,为人耿介”,也是当朝一流人物。所以,当三人相见时,竟喜不自禁,相拥大笑。

这天傍晚时,三人一同登上山居背后的马岭,凭空远眺,只见极目处黄河蜿蜒东来,仿佛从天而降。而百里之外的洛阳城也尽收眼底,在落日的余晖下笼罩在一层金光里。正所谓人生快意事最不过“酒逢知己”和“棋逢对手”——因此当三人从马岭返回后,丹丘急忙命僮仆在院中摆下酒肴,并特意嘱咐仆人到地窖取来他刚从蜀地带回的泸州老酒,并佐以蜀地荔枝上桌。李白一看这场合,哪里还按捺得住。等到酒一上桌,也不多拘礼数,李白提壶仰首,一倾而尽。那才真叫个“相见恨晚”、“酣畅淋漓”啊!

几碗酒下肚。元丹丘突然发问:“太白,可知这美酒荔枝的来历?”

李白默然。元丹丘遂放低声音:“当今圣上(指唐玄宗),看中了寿王(唐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的王妃杨玉环,欲将她纳入宫中,这杨玉环喜食荔枝,每年都命令飞骑从岭南送来,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之味不变。而我的一位驿官朋友,得知蜀地产的荔枝不逊于岭南,遂行偷梁换柱之法,用蜀地荔枝替换岭南荔枝,减少各地驿官奔波之苦。”

原来,元丹丘的这位朋友,每年都会给元丹丘带来蜀地特产泸州老酒,而这荔枝,则是他冒着欺君犯上的危险从贡品中扣下的“私货”。在送给元丹丘时,这位朋友还笑道:“与其送猪狗,不如赠朋友。”

这时,李白突然想起数月前,忠臣张九龄因反对李林甫,主张杀了安禄山而遭到陷害被罢官的事,多日来郁结于心的愁绪万种竟被一一触发,五味杂陈一齐涌上心头。

随后,元丹丘和岑勋二人又谈论起近来朝中官员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谈起后宫因太子之位而引起的明争暗斗,还有玄宗大赦罪本当诛的安禄山的背后隐情……而现在的长安早已变成“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的藏污纳垢之处,变成了御林军“只手遮天,杀人越货”的地狱;而那位天子也早已不是开元盛世中那个纳谏诤、焚珠宝、禁女乐;罢奏祥瑞、亲耕藉田的贤圣之君,反而成了好大喜功,任用“口蜜腹剑”之人的荒诞君王……

接下来,三人又频频举杯,泸州的美酒,让李白想起了家乡,唤醒了他心中光阴虚度的悲伤和怀才不遇的愤激,以及他羁旅漂泊的辛酸:他想到自己自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自蜀地出三峡,游洞庭、金陵、广陵……入长安,北游太原,期间也隐居山林发奋读书过,也拜师学习治国之道过,甚至还多方干谒遍投行卷过,然而到头来,不是才高遭人嫉,就是气傲受人妒;空有凌云志,却无报国门。一如庄子笔下的大鹏,既无风可乘亦无浪可破……

想着想着,李白这个堂堂七尺男儿的眼中竟泪光闪烁,几欲横流。元丹丘见状,怕他喝醉,赶忙假意说:“再喝下去,我可没钱打酒了。”

正在兴头上的李白哪肯就此作罢,他起身拔剑,竟趁着酒性舞起剑来。只见他一个燕子掠水式的横扫,干净利落。然后转身斜带,如风卷荷叶;纵步平刺,如野马跳涧;耸身上指,如白虹贯日;撤步反击,又如彗星袭月。左盘右旋,上纵下跳,愈舞愈快,那柄长剑宛如一条白龙在庭中翻滚,几乎不见人影。整个院中银光闪闪,寒风飒飒。

正待元、岑二人要击掌称好之际,却听到他口中又似癫似疯地出口成章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元、岑二人一听,都心下惊异这开篇之陡,比兴之高。又听他自说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元、岑二人赶紧举起杯来,凑他兴致。李白则一把抓起仆人新送来的酒壶一饮而尽: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此时李白突然停下,手指着元丹丘,大笑着说道: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然后,身子一仰,竟跌进了丹丘的药圃里,他躺在地上,口中还拖长了声音自说着:

与尔同销万古愁,万古愁啊万古愁,哈哈——

李白《将进酒》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 第12篇

高中语文第五册选入了唐朝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诗中抒发了作者的抑郁和感慨, 同时表达了他的乐观和自信。诗中把苦闷的内心和豪放的举止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大起大落, 开合跌宕, 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千古名篇。李白健在的时候, 他的诗就扬名于四海, 大诗人贺知章称赞他为“谪仙人”, 因此他的诗在全国各地都有传播。1900年,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盛唐时候的抄卷中, 就发现了好几个抄有李白诗的写卷。据专门研究敦煌文学的专家统计, 敦煌抄卷中的李白诗有43首, 其中就抄有这首《将进酒》, 不过诗题不叫《将进酒》, 而叫《惜樽空》, 是“可惜酒樽空了、没有酒喝了”的意思。古人的诗在传抄过程中, 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题目, 这是正常的。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就有《惜空樽酒》《惜空酒樽》《惜空酒》等不同的题名, 而意思则大体相同。

敦煌抄卷中的《将进酒》, 有几个句子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诗句不一样。对这些不一样的诗句进行辨析, 很有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李白诗的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进还复来”这两句, 敦煌出土的抄卷写作“天生我辈有俊才, 千金散进还复来”。那么, 到底是唐朝人的抄本符合李白的原作呢, 还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句子符合原作呢?我们无法看到李白的原稿, 当然不能断定。但是, 我们细读这首长诗, 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这首诗一共换了6次韵: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回”两个字押韵。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发”、“雪”、“月”三个字押韵。

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来”、“杯”两个字押韵。

4.“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生”、“停”、“听”、“醒”“名”五个字押韵。

5.“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乐”、“谑”、“酌”三个字押韵。

6.“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裘”、“酒”、“愁”三个字押韵。

这6次换韵中, 除了第3次外, 其他5次都是第1句押韵。而第3次如果把“天生我材必有用”换成敦煌抄本“天生我辈有俊才”, “才”和“来”、“杯”两个字就押韵了。因此, 我们可以断定, 李白写诗的习惯, 换韵的时候第一句总是押韵的。这说明敦煌出土的抄本更符合李白的原作。

再如, “钟鼓馔玉不足贵”这一句, 敦煌抄本写成“钟鼓玉帛岂足贵”, “馔玉”写成了“玉帛”。那么, 哪个正确呢?“馔玉”的意思是精美的食品。李白说“将进酒, 杯莫停”, “但愿长醉不复醒”。中间却莫名其妙地说“钟鼓馔玉不足贵”。这就等于说“美酒佳肴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钟鼓馔玉不足贵”这句诗是有问题的, 是不符合李白诗的原意的。敦煌抄本写成“钟鼓玉帛岂足贵”, 这就对了。“钟鼓”是古代帝王将相的礼仪陈设, “玉帛”是古代贵族相互赠送的礼品, “钟鼓玉帛岂足贵”就是帝王将相、贵族豪门的地位不值得推崇。李白是一个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诗人, 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 他才说“钟鼓玉帛岂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意思是说, 豪门权贵根本不值一提, 只有美酒才能解除人生的所有忧愁。那么, 我们读了千余年的“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或许就是一个病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将进酒》】相关文章:

上一篇:两阶段结构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革新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