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与处理

2024-05-16

事故预防与处理(精选12篇)

事故预防与处理 第1篇

1 电网电压事故处理相关章程

电压是判定电能总体质量的关键性指标, 根据相关电网电压事故处理章程规定:电力系统中省调规定好的检测母线如果高过规定范围内的电压曲线±5%并且持续性时间维持在1 h以上的, 则构成电网电压故障。如果遇到持续时间超过2 h的, 则构成电力事故。同时, 如果电压曲线值维持在±10%的时候, 其持续时间高于30 min的也算造成电力故障事件, 遇到超过1 h的情况则算做是电力事故。针对于电网电压事故的处理, 其具体应落实到省调处理机制上来。

2 不合格电网电压数值所带来的危害

2.1 针对电力用户而言

不同电力设备的设计都要统一按照规定值的电压模式来生产制造,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压运作效果, 尽量减小电压规定数值的偏差, 从而有效避免给用户带来的用电困扰。

比如电灯的使用, 其发光运行效益、光通量以及其具体使用年限都与电压作用息息相关。具体而言是当电压升高的时候, 电灯的光通量将稳步增长, 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电能使用寿命。同时, 当电力电压下降时, 电灯内的光通量就会下降, 使得电灯照明力度不够,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异步电动设备的电磁专柜模式是与其断电电压成正比发展生长模式的, 即当电力电压下降到10%的时候, 电动机运转速度开始放缓, 其转矩最少要降至19%左右。在电动机带动电力负载能力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如果电压下降, 则电动机转速也开始降低, 转动差值开始明显变大, 伴随着定子电流的增长, 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电器设备的发热量, 加快了绝缘体绕组的老化作用, 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 当端电压值过低的时候, 发电设备很有可能会停止运转, 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在过重负载中导致起机器无法重启。

2.2 针对电网而言

在正常的电力运作过程中, 电压的降低会直接影响电能的运输机制, 造成电力系统的巨大损耗。针对于电压偏低的情况来说, 它是威胁电网稳定运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常常会引起整体电力系统的崩溃。同时电压偏高同样会影响电力机制的运作, 从而烧坏电力设备, 从而给电网运行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所以, 确保用户电力电压使用范围维持在标准数值之内, 可以有效调整电力运输工作, 更好地促进其电力事业的发展。

3 电网电压调整机制

保证充沛的无功功率电力供应是实现标准电压机制的关键性因素, 同时要在维系电力科学电压标准的前提下, 积极选取各类电压调制机制。例如电力网络的使用, 就目前我国现有的技术手段而言, 其主要可以选取以下几种操作模式:第一, 在规定范围内, 调整变压器的变化数值。第二, 有效地更改线路指数以及无功功率的分布情况,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 更有效地降低其对网络电压的损害。

为了确保中枢电压变动维持在规定电压数值范围内, 在维系无功功率平衡发展的前提下, 可以有效采取以下两种调压方式:第一, 变更电力网络的无功功率开展电网调试工作, 具体而言是改变其无功功率分布范围, 主要是通过在电力运输线路的尾端, 在接近用户用电接口处连接并联线路的地方, 安装电力无功功率供应设施。用来供应电力无功功率的设备主要包括了静电电容器、同期调相机、静止补偿器。第二, 利用电路转变参数指数的调整来调节电压。其具体实施方式是: (1) 运用串联的方式连接用电线路, 通过电容的供给线路指数来开展电压调节模式, 即在正常的高压电路中, 就一般情况来说, 电抗X通常会比R大很多, 利用串联电容的方式, 转变电路电抗, 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电网电压的磨损。 (2) 依据应允范围内的电压磨损, 有效选取导线截面, 在通常情况下的低压电网运作过程中, 其电力用户分布不均, 使得电网容量无法提高, 从而导致电网横截面积变小, 造成了电网电压中的PR/U指数急剧飙升, 使得大量电网电压被浪费, 因此为了实现电力经济最大化, 有效调节电压指数是极其必要的。 (3) 在串联电路中添加电力线路的无功功率的方式, 帮助电力电压减小损耗, 从而实现电压调度工作。

4 电网电压事故处理方案

在电网电压事故处理机制中, 以电网电压预警机制为中心任务, 在实现企业高层领导负责机制的基础上, 实行在岗人员轮班检查体系。其具体而言是在整体电力系统中, 设置多个监控站点, 同时按照规定将电压值维持在固定范围内。当电压监控中心遇到电压降低到规定范围之外的情况时, 当天在岗人员应沉着应对, 积极采取应对机制, 同时在第一时间报告给省调。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4.1 中枢电电压过低事故处理机制

在距离低电压中枢站点最近的电力企业或者是装置有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的电力变动站点添加无功出力, 在紧急情况下, 可在增强电力企业发电设备有功出力的基础上, 增加其使用设备的无功出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电压平衡机制。

在整体电力系统运作中, 如发电机、调相机等, 最大程度增加其无功出力,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本来电压值就很高的设备中添加无功出力, 从而更好地避免其电压数值超出规定范围之内。

4.2 中枢电电压过高事故处理机制

将距离高电压中枢电最近的发电企业以及安装有调相机、静止补偿器等的电力变动站点的无功出力调节到最低数值, 同时电力系统中的调相即更改为进相运作机制。

将整体系统中电力设备的无功出力降至最低, 其中包括对发电机组、调相机、静止补偿器以及静电电容设备等。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降低原本中枢电压值就很低的设备的无功功力, 防止其电压值超出规定范围之内。

在电压调节方式中, 还可在距离高电压中枢最近的发电站点采取相关手段, 停止其轻负荷电力机器的运作模式, 从而更好地减小电力负担, 在实现稳定电压的基础上, 有效地促进电力运输的稳步发展。

5 结语

就我国现有电力情况分析来说, 电力的升级工程开始稳步发展, 高压电路运输模式慢慢投入电力运输工作中来, 电网负荷机制开始迅速增长, 然而就是实现电力科技高速成长的时候, 电压不稳定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电网电压事故制因因子、危害的具体分析, 进一步分析电压事故处理机制, 从而更好地完善电压故障预警机制, 实现电力事业的有序发展。

摘要:建立健全的电网电压事故预防机制是实现正常电力运输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将通过相应故障处理规章制度, 详细分析不合理的电网电压运作给整体电力系统带来的危害, 同时针对于电网电压指数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提出科学的应对机制, 从而更好地处理电力故障, 提升电网工作效率。

关键词:电网电压事故,调压措施,事故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洋.关于预防和处理电网电压事故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8) :241.

[2]黎茹.论电网电压事故的预防与处理[J].神州 (中旬刊) , 2013 (2) .

[3]赵鲲鹏, 李建民.电力施工中电网电压事故的预防与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8) .

[4]李振, 王海燕.论电网电压事故的防控及处理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8) :213.

拥挤踩踏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第2篇

一、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特点

学校中的拥挤踩踏事故是导致学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往往会造成多名人员的死伤。

(1)易发生事故时间:事故多在下晚自习、下课、上操、就餐和集会时,学生集中上下楼梯,且心情急切。

(2)易发生事故地点:事故多发生在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楼梯转角处。

(3)易发生事故的学生群体:事故发生主要集中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乱,使场面失控,造成伤亡。

(4)易发生事故的设施设备因素:一是通道狭窄,楼梯,特别是楼梯拐角处狭窄,不能满足学生集中上下的需要;二是建筑不符合标准,一栋楼只有一个楼梯,不易疏散;三是照明不足,晚上突然停电或楼道灯光昏暗,没有及时更换损坏的照明设备,也容易造成恐慌和拥挤。

(5)易发生事故的管理因素:一是学生在集中上下楼梯时,没有老师组织和维持秩序;二是学生上晚自习时没有老师值班,下课时无人疏导;三是个别学生搞恶作剧,在混乱情况下狂呼乱叫,推搡拥挤,致使惨剧发生;四是没有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事故防范教育和训练,无应急措施。

二、如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1.加强内部安全管理

(1)制定预案:要制定《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预案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完善。

(2)明确责任:学校要健全预防拥挤踩踏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3)落实措施

◎加强值班,建立教师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的值班制度。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要有值班老师组织疏导。倡导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强调安全第一,不强调整齐快速。

◎强化学校对晚自习的管理。学生晚间自习,必须有教师值班、干部带班;当停电或照明设施损坏时,要及时开启应急照明设备,同时带班干部和值班教师要立即到现场疏导。

◎合理安排班级教室。学校要尽可能将班额大、年龄小的学生班级安排在底楼或较低楼层教室。

2.开展安全教育

(1)安全意识的教育:学校要通过惨痛的拥挤踩踏事故的案例,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和严重后果,掌握防范措施。

(2)安全行为的培养:培养学生上下楼梯轻声慢步并靠右行走的习惯,禁止追逐打闹。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当及时告诫、制止,与学生的监护人沟通。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对拥挤踩踏事故的训练,提高学生防范能力。

(3)如何应对拥挤踩踏事故: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当出现拥挤踩踏时,应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惊慌失措。要听从现场老师的指挥,服从大局。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同时尽量露出口鼻,保持呼吸通畅。

3.加强检查,完善设施设备

(1)定期检查:学校要对楼梯通道、照明设施等,定期检查,及时修理更换,消除安全隐

患,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校舍、设施设备,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解决。

(2)确保通畅:学校应在楼道里安装应急灯,及时清理楼道、楼梯间等通道的堆积物,确保楼道、楼梯通畅。

(3)标志明显:学校要在楼梯台阶上画中间标识线及行进方向指示标志,在楼梯迎面墙壁上悬挂提醒学生上下楼梯注意安全的标志牌,楼道和楼梯的墙壁要有标明逃生方向的灯箱。

三、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后如何急救和处理

学校一旦发生踩踏事故,要立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1.启动应急预案

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立即启动《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迅速拨打120、110电话呼救,抢救受伤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做好伤亡者家长的工作。

2.快速疏导现场人员

学校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快速疏导现场人员,让学生尽快疏散到安全地点,禁止无关人员滞留现场,防止有人故意制造恐慌气氛,避免再次发生事故。

3.紧急救护伤者

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学校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救和互救。

如何进行现场急救

当学生受伤后,在事发现场应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大量出血不止的处置

受伤者被伤及较大的动、静脉血管,流血不止时,必须立刻采取止血措施。常见的止血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是用干净、消过毒的厚纱布覆盖在伤口,用手直接在敷料上施压,然后用绷带、三角巾缠绕住纱布,以便持续止血。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的上方(近心端),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发生骨折的处置

发生骨折后,应设法固定骨折部位,防止发生位移。固定时,应针对骨折部位采取不同的方式,可用木板、木棍加捆绑的方式固定骨折部位。受伤者发生骨折无大量出血,且事故发生地离医院较近时,可让受伤者原地不动,等待医生救助。

◎呼吸与心跳停止的处置

对呼吸与心跳停止的伤者,应采取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办法进行抢救。人工心肺复苏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才能在现场救助他人时使用。受伤者呼吸与心跳停止时,正确及时的现场救护可挽救其生命。

4.事故的善后处理

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做好各项善后处理工作。

(1)及时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事故的最新情况,特别是学生伤亡的情况。

(2)组织人员到医院看望受伤学生,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治疗、康复和医疗费等敏感问题。

(3)认真接待好家长,并稳定家长情绪。

(4)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事故预防与处理 第3篇

【关键词】煤田地质;钻探工程;孔内事故

严格来说,钻探孔内事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所以把影响正常钻进的因素都称作钻探孔内意外。其中最常出现的有卡钻、埋钻、烧钻、断钻、钻内有异物等。在进行钻探工作时会导致事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地层复杂,钻探设备,人员操作水平,工作责任心等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积极研究理论知识,群策群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做好预防措施,将事故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才能使钻探的效率升高,减少生产成本,处理好钻探工作。

1、孔内事故的起因

1.1地层条件复杂,设备和管材质量不符合要求

在产生岩石裂缝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流沙、涌水、残食等情况,但在泥岩、土等塑性层却常发生缩径情况;若漏水层产生裂缝,则极易出现孔壁坍塌现象;而钢材质量不合格将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易产生孔内事故。

1.2钻进时没有选择合理的钻进参数

在进行钻进时,对某些参数没有计算合理,包括钻压、转速、泥浆泵量等参数的失误都会对钻进造成影响。以软石层的钻进施工为例。软石层是典型的松散、无胶结、颗粒大小不一的不稳定地层。在此类地层进行钻探时需要注意合理科学的选择钻进方法,采用先进钻进技术,要注意预防冲洗液漏失和孔壁坍塌带来的进尺速度和岩芯采取率降低。

1.3现场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技术不过硬、违章操作及不负责任

大多数孔内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人离不开关系,只要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负起责任、认真工作,许多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如钻具老化、钻进时的问题,可能是因为钻具较长时间不活动或是钻具接触了孔低,这时就会发生埋钻、卡钻、粘附钻的意外。若钻进不够稳定或是选用的泥浆质量不达标或者提钻时没有用泥浆灌孔,就会引起孔壁坍塌和掉块的现象,有时还会带来卡钻和埋钻事故。

2、孔内事故的预防

要严格防止孔内事故的出现就必须分析清事故产生的根源。通常情况下产生原因有两方面,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钻孔过程中遇到的恶劣条件,人力不能改变,必须借助技术办法或者改变泥浆配比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而人为因素形成的原因丰富,可以通过消灭各种会引发事故的因素来避免。因此孔内事故的预防措施大多是针对人为事故的。想要做好人为事故的预防措施,要从多方面入手,管理好钻探工作的工作流程,规范人员使用正确的方式严谨的进行操作。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已经有许多方法被归纳出来,效果突出,以下总结了几点:

(1)在钻进前确保钻具的可以正常使用,建立定期的、科学的钻具检查规定,尽可能做到“四检查”、“三不下”、“两准备”:“四检查”——并使检查工作在这四个阶段完成。四个阶段即开钻前、升降钻具时、准备钻具加尺时、孔内事故处理完成后;“三不下”——符合三个条件时不能进行钻进工作。三个条件即钻具外径的磨损过大、钻杆的丝扣区域不合格、钻具的弯曲度过大;“两准备”——做好备用钻具和上下班交接的准备。(2)在第四系的地层进行钻进时要特别注意泥浆的性质,要选用粘度和比重性都达到要求的泥浆;(3)一旦在钻进时发现泥浆过分粘稠,岩粉太多,或孔壁的泥皮过厚时,要及时加以处理。施工中要注意勤调,每次调配量要少,不能等到泥浆变质后才大肆调配处理;(4)施工时要注意观察孔内的泥浆和钻具的工作情况,出现钻具出水或泥浆上返量太小的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找出原因并处理;(5)如果孔内漏水较多,就要马上起钻并抢上钻具,并开始实施灌溉。

3、孔内事故的判断

3.1孔内意外发生前都会有一些特殊反应。例如正在钻进时无法进尺,转具的回转力突降,提拉力或称重质量过小等,都有可能发生断脱钻具。

3.2钻进工作中要密切注视钻机的工作状态,若回转的阻力增加、泥浆泵压力加强、泵量减少时要及时做出调整,否则容易引发埋钻、烧钻事故。

3.3在进行预先检查时没有检查好提引系统、各工种配合不当等情况的产生,都会在下钻过程中发生跑钻现象,最终使小口径中的钻具弯曲、大口径钻具出现多处断头等。

4、孔内事故的处理

一旦发生孔内事故,无论是否严重,事后都要对造成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事故处理的成败直接决定了钻孔是否成功,也会对施工的最终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同时,事故处理时要避免新事故发生,导致情况更加复杂难以处理。为了尽最大努力避免此类情况,以下几点要着重考虑。

4.1一旦孔内发生意外,则应在第一时间分析解决。还要将事故发生前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还原,以更准确的确定事故原因。还要对孔钻的规格、数量、意外发生部位进行深度的记录,针对事故的具体情况,科学的进行处理研究,制定相关处理措施,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严禁隐瞒事故真相。

4.2在解决孔内事故时,要在原始报班中记录有解决办法、步骤、措施、结果、处理中的问题、以及入孔打捞所使用的工具等,在交接班时交给下一班作为处理根据。

4.3解决孔内事故的过程中,一定要由机长、班长、熟练工人来完成,还要指派专人在操作现场开展指挥调度工作。

4.4升降机提拉孔内事故钻具开始前,必须对升降系统、钻塔天轮和各个螺丝的位置准确度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保证每个细节的质量。开始工作后工作人员要全部离开,尽快撤离至安全区域,操作期间切忌在升降机的操作把手上额外加把,以及强拉、硬顶、强行开动钻机以免造成二次事故加重损失。

4.5当孔内出现断、脱钻具的多头事故的时候,一般先进行活头的处理。如果情况尚不明确,就不能随便做出处理,必须等待情况清楚后再进行处理。

4.6在解决事故时要善于利用泥浆,还要用冲孔的方式防止孔壁被破坏。

5、结束语

以上对孔内事故的预防和事故后的处理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而作为一切施工的前提,安全第一是所有孔内事故的处理第一原则。相关施工单位要及时对钻塔和各塔上部件定期、及时的做好检查和维护工作,对孔内事故的成因进行科学分析后采用最佳方案进行处理。在批示的工作中要对事故打捞工具做好维护和保管,在用时才能顺利操作。

参考文献

[1]张永勤等.复杂地层钻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探矿工程,2001(增刊).

[2]何杨等.浅谈钻探施工技术在复杂地层的应用[J].吉林地质,2008,4.

作者简介

玉果区块垮塌复杂与事故预防处理 第4篇

玉果油田位于新疆吐鲁番市煤窑沟——七泉湖一带, 海拔700-900m, 由南向北增高, 属于山前构造带。设计井深均在3400左右, 目的层位J2S。西域组地层成岩性、胶结性差, 地层易漏、垮塌;葡萄沟组地层以杂色细砾岩为主, 易塌易漏, 阻卡严重;齐古组灰褐色硬质泥岩水敏强、易剥落掉块。

2 玉果区块垮塌复杂与事故预防处理措施

井壁垮塌问题是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尤其山前构造垮塌更为严重。为保证井下安全和完井作业的顺利进行, 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的技术思路, 即在将进入易塌地层前100m提高钻井液密度并加入防塌剂抑制垮塌。

(1) 提高钻井液的密度使其足以有效平衡地层的坍塌应力。

(2) 强化封堵, 做到“快、强、低”, 即一钻开易塌地层快速封堵, 封堵能力强不易脱落, 大幅度降低渗透率, 渗透率为零最好。

现场钻井液技术防塌措施:

(1) 进入易塌地层100m前调整泥浆性能, 提高泥浆密度有效平衡地层坍塌应力。

(2) 泥浆中加入2~3%多元醇, 2~3%沥青类防塌剂快速封堵地层微裂缝, 阻止泥浆滤液进入地层。

(3) 对于易水化膨胀产生应力集中的地层, 可采用加入0.5%的防膨剂抑制泥岩水化膨胀, 避免发生应力集中。

(4) 用聚磺泥浆体系, 加入2~3%SMP-1、2~3%P S C提高泥浆的高温稳定性, 降低HTHP失水。HTHP失水≤12ml。

(5) 适当提高膨润土 (MBT) 含量, 加入水化好的优质膨润土浆, 使泥浆有足够的形成优质泥饼的能力。

(6) 易塌地层适当提高泥浆粘切, 确保有效携岩能力。泥浆粘切控制以F V65~80s、YP10~12Pa、Gel2~3/10~12Pa为宜, 适当高的粘切有利于降低泥浆对井壁的冲刷能力。

(7) 控制泥浆的p H值、p H值以8.5~9为宜, 过高的p H值加剧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

(8) 工程措施:在易塌地层钻进过程中适当降低钻压, 控制钻速, 避免形成椭园型井眼。在易塌井段应尽量避免定点循环。

3 玉果区块垮塌复杂与事故预防现场措施

3.1 一开井段 (0-712米)

一开采用高含坂土浆体系。配方:淡水+0.3%Na2CO3+15%膨润土+HV-CMC0.2%;预水化24小时。本段性能控制:比重1.10g/cm3, 粘度150以上秒, 失水8ml。

一开井眼大, 环空返速低, 多为砾石、细砂、粉砂层, 保持粘度150S以上, 较高粘切, 60l/S的排量, 及时将钻屑带出井底, 粘切低时加入般土浆、Na OH、HV-CMC提高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 钻井液中聚合物含量0.2%以上, 增强泥浆抑制性, 并提高钻井液粘度, 使泥浆有很好的悬浮性和携砂能力。用好四级固控, 振动筛使用80目筛布, 除砂器100%全效率工作, 清除泥浆中的有害固相, 控制泥浆中的含砂量。

3.2 二开井段 (700-3420m)

本段包括西域组-葡萄沟组、土谷鲁组、齐古组, 裸眼长, 有多套不同压力系数, 下部钻井液密度提高, 对上部井段的渗透加剧, 封堵造壁极具重要意义, 采用好的封堵材料, 优化泥饼质量是本开次的重点, 屏蔽贯穿全井段。

上部地层 (7 0 0-2 4 0 0 m) 采用聚合物钻井液体系, 基本配方:0.2%N a O H+0.4%K-P A M+1%+1%防塌剂+0.5%Na HPAN+0.3%CMC+0.2%SD-17W;钻至盐膏层段之前加入纯碱, 防止钻井液发生钙侵;井深较深时, 用0.3-0.4%K-P A M、0.3%Na HPAN配制胶液维护, 用0.2-0.3%CMC调整流变性, 逐步使钻井液中的大分子含量达到0.3%以上, 增强抑制、造壁能力。

钻进到泥岩段时重点以抑制、包被为主, 此井段地层易缩径, 保持钻井液中0.3%-0.4%大分子含量, 加入K-P A M, 增强泥浆的包被能力和抑制能力, 防止泥岩吸水膨胀、分散造浆;砂岩发育, 渗透性好, 易在砂岩段形成虚厚泥饼造成阻卡, 泥浆主要采用低粘、低切, 借助大排量加强对井壁的冲刷, 避免虚厚泥饼的形成, 同时加入LY-1、加强封堵改善泥饼质量;加入LF-1、NAHPAN、SPM-1中小分子降低失水, 调节泥浆流性。

下部 (2400-3420米) 采用聚磺钻井液体系。井深2400m转聚磺钻井液, 加入1%SMP、3%GLA、2%润滑剂, 2%PSC, 随着井温的升高, 加入1%PSC将失水降到5ml以内, 增强泥浆的抗温性, 改善泥饼质量。井深2950米定向钻进, 泥浆钻换乳化原油聚磺钻井液, 适当加入8%原油, 0.05%乳化剂, 1%润滑剂, 确保泥浆性能稳定, 润滑, 减少钻具在井壁的摩阻。

4 现场处理情况

井例:果9-12井复杂及处理情况:

2011年7月15日下钻至井深2595.00米, 单凡尔开泵顶通循环排量7L/S、立压7MPa, 开3凡尔循环, 排量32L/S, 泵压15M p a, 开泵正常后, 循环划眼过程中, 筛面返出大量砾石和泥质岩屑。

密度:1.35g/c m3, 粘度:135s失水:4.2 m l, 初/终:10/20, 泥饼:0.4m m, 含砂:0.3%, P H:9。复杂地层井段k1t g-J3q (2300-2900m) 。岩性为棕红色硬脆泥岩, 胶结性差, 地层应力释放最为严重, 带有周期性。在J3q层, 地层层段多, 含多种岩性, 灰色硬泥岩水敏强易剥落掉块, 长时间的侵泡, 井壁失稳垮塌, 造成井下复杂。

处理概况1、加药品:HV-CMC 0.2t、膨润土2t、SMP0.2t, 将粘度由67s提至135s。循环一周后, 筛面返出大量褐色泥岩掉块。处理泥浆后性能, 密度:1.35g/cm3、粘度:135s、失水:4.2ml、泥饼:0.4mm、含沙:0.2%。划眼过程中出现多次划过去提不起来的遇卡现象, 说明有大的砾石掉块在环空徘徊, 现有排量及钻井液粘切不足以将其携带出来, 采用井浆加HV-CMC、坂土、烧碱配置15M3高粘切稠浆 (粘度400S) 推举携带出大掉块后, 划眼得以正常。

今年吐哈项目在玉果区块共完成三口井:果7-5井;果9-12井;果9-43井。三口井的井径情况分别是 (表1) :

果7-5井没有引入聚合多元醇防塌剂, 只采用了沥青封堵类防塌, 其井径扩大率最大。后两口井增加了聚合醇防塌剂, 且加大了沥青类防塌剂的量, 其井径扩大率明显减小。

5 认识与建议

(1) 本区块属山前破碎带, 岩性胶结差, 多含砾石层, 地层周期性应力释放, 极易垮塌, 埋卡钻具。

(2) 进入易垮塌井段前, 提前加足各类防塌剂非常必要, 防塌, 防塌, 注重一个“防”字, 防塌剂不治塌。

(3) 钻井液应有较好的流型。保持钻井液粘度80-90s, 使钻井液处于平板型层流, 避免尖峰型层流与紊流, 减小对井壁的冲蚀, 有助于井壁稳定。

(4) 因地层水敏性强, 控制更小的虑失量, 能够减轻与延缓地层垮塌。

(5) 现有的沥青类防塌剂、超细钙等封堵的方法, 加聚合多元醇的浊点防塌机理, 有一定的效果, 但还不足以解决本区块的地层垮塌与井径扩大问题。

(6) 成本允许的情况下, 建议采用KCL高矿化度强抑制防塌体系以及高价金属离子聚合铝防塌剂, 但在本区块是否能有很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参考文献

[1]聚合物有机硅防塌钻井液在花7-6X井的应用研究龚纯武长江大学学报:理工卷-2010年3期

[2]井壁稳定技术在胜利大王北油区深井钻井中的应用钟安福余广兴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11期

幼儿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课件 第5篇

一、幼儿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一)幼儿运动机能不完善

自幼儿学会独自走路时起,意外伤害事故便相伴而生。1岁时,幼儿学会了走路,但动作生硬、笨拙,头占身体的比例大而且重,常使幼儿摔倒。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动作能力的提高,幼儿受伤的部位扩展到了四肢。2~3岁的幼儿已行走自如,但跑步却不熟练,缓慢的反应速度,较差的平衡能力,较小的注意范围,常使幼儿在跌跌撞撞的小跑中摔伤身体。(二)幼儿对危险因素缺乏认识

幼儿认识水平较低,缺乏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更不会推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经常由茫然无知的行为引来意外伤害事故。如幼儿突然从跷跷板上跳下;挥舞木棍玩耍时,丝毫不考虑会对别人有什么危害等。

(三)幼儿好奇、好动、活泼、易冲动的特点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活泼好动,有时还会情绪激动和冲动,这些都有可能使他们忽略了周围的环境因素,丧失了理智和判断能力,从而出现各种事故。如想看看窗台上的东西或窗处的情景,于是就站在小椅子上不慎摔倒;当垮他人争抢玩具时,拿起玩具向他人头上扔去或去推他人等。

(四)集体环境中,幼儿人数较多、教师、保育员人数较少,也容易引起事故的发生。

二、幼儿常见小外伤的处理

1、扎刺的处理

先将伤口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消毒过的针或镊子顺着刺的方向把刺全部挑、拔出来,不应有残留,并挤出淤血,随后再用酒精消毒伤口。如果刺扎在了指甲里或难以拔除,应送医院处理。

2、跌倒蹭破皮肤的处理

蹭破皮肤后应先观察幼儿伤口的深浅,若伤口较浅仅仅蹭破了表皮,只需将伤口处的泥沙清理干净即可。如果伤口较深有出血,应该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洁伤l3,并用酒精消毒伤口,处理后无需包扎。若伤势较严重,需去医院治疗。

3、挤伤的处理

若无破损,可用水冲洗,进行冷敷,以便减轻痛苦;疼痛难忍时,可将受伤的手指高举过心脏,缓解痛苦。若有出血,应消毒、包扎、冷敷。若指甲掀开或脱落,应立即去医院。

4、剪刀、小刀等文具的划伤与切伤的处理

用干净的纱布按压伤口止血,止血后,在伤口周围用碘伏由里向外消毒,敷上消毒纱布,用绷带包扎。如果是玻璃器皿扎伤,应先用清水清理伤口,用镊子清除碎玻璃片,消毒后进行包扎。

5、鼻出血

幼儿鼻出血的常见原因有:鼻部外伤,如碰伤鼻子,或幼儿挖鼻孔损伤了鼻粘膜,发热时鼻粘膜充血肿胀,血管脆性增加;鼻腔异物。止鼻血时需注意:(1)首先让患儿坐下,保持安静,安慰幼儿不要紧张,用口呼吸,头略低。

(2)捏住鼻翼5--10分钟,同时用湿毛巾冷敷鼻部和前额。(3)若出血较多或无法止血或幼儿经常出鼻血,应去医院诊治。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简单处理

1.鼻腔异物

幼儿处于好奇,常把豆子、小珠子、纽扣、橡皮等较小的物品塞入鼻中,这不仅会影响呼吸,还会引起鼻腔炎症,甚至引起气管异物。因此保育员要仔细观察,及时取出异物。具体的方法是:

(1)深吸一口气,用手堵住无异物的一侧鼻子,用力擤鼻,异物即可排除。

(2)若异物未取出,切不可擅自用镊子夹取圆形异物,否则会将异物捅向鼻子深处,甚至落入气管,危及生命。发现鼻腔异物应马上去医院处理。2.咽部异物

咽部异物以鱼刺、骨头渣、瓜子壳、枣核等较为多见。咽部异物最好用镊子取出,切不可采用大口吞饭的方法,否则会使异物越扎越深,出现危险。若无法取出,应立即上医院处理。3.眼内异物

幼儿眼异物最为多见的是小沙粒、小飞虫等入眼。异物入眼后,可粘在睑结膜的表面,进入睑结膜囊内,也有的则嵌在角膜上。对于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1)让幼儿轻轻闭上眼睛,切不可揉搓眼睛,以免损伤角膜。(2)保育员清洁双手后,方可为幼儿处理。沙粒粘在眼结膜表面时,可用干净柔软的手绢或棉签,轻轻拭去。若嵌入眼睑结膜囊内,则需要翻开眼皮方能拭去。

(3)若翻上下眼皮都不能取出异物,幼儿仍感觉极度不适,有可能是角膜异物,应立即去医院治疗。4.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生物异物,如幼儿玩耍时塞入的小石块、纽扣、豆类等;另一种是生物异物,如小昆虫等。(1)幼儿外耳道异物属非生物异物和水时,可用倾斜头、单腿跳跃的动作,将物品跳出。若无效,应上医院处理。切不可用小棍捅、用镊子夹,否则易损伤幼儿外耳道及鼓膜。

若外耳道异物为小昆虫,可用强光接近幼儿的外耳道,或吹入香烟的烟雾将小虫引出来。若不见效,应立即上医院。5.气管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幼儿口含食物或小物件,哭闹、嬉笑时最易发生气管异物。幼儿气管有异物时,会出现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憋气、面色青紫等现象,此时情况紧急,应立即加以处理。

(1)若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幼儿身上,可将其倒提起来,拍背。(2)若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幼儿身上,可让其趴卧在成人腿上,头部向下倾斜,成人轻拍其后背,或成人站在患者身后,用两手紧抱幼儿腹部,迅速有力地向上勒挤。若仍不能取出,应立即送往医院处理。

6、蚊虫咬伤

夏秋季节蚊虫增多,被蚊虫叮咬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幼儿中较多见的有被蚊子叮咬、蜂类蛰伤、洋辣子(刺毛虫)刺伤。(1)蚊子咬伤时可用清凉油、绿药膏、酒精等涂于患处。(2)蜂和洋辣子刺伤时,伤口处疼痛红肿,此时可先用橡皮膏将皮肤中的刺粘出来,然后用肥皂水涂于伤处(蜂毒液时弱酸性,可以用碱中和)。

(3)若为黄蜂蛰伤,可将食醋涂于伤处。

(4)虫咬伤,立即用肥皂水洗干净,达到酸碱中和,若怀疑是蜈蚣等咬伤,要立即就医。

7、惊厥(抽风)

幼儿惊厥的表现通常是突然发作,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凝视,呼吸细弱且不规则,口唇青紫,四肢和单侧或双侧面部抽动,持续的时间可由1~2分钟到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不等。幼儿惊厥后,成人千万不可惊惶失措,不可大声呼叫或用力摇晃、拍打幼儿。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让病儿侧卧,便于及时排出分泌物,防止异物人气管。同时,松开衣领、裤带,保持血液循环的畅通。

(2)不要紧搂幼儿,可轻按幼儿抽动的上下肢,避免幼儿从床上摔下。

(3)将毛巾或手绢拧成麻花状放于上下牙之间,以免幼儿咬伤舌头。但如果病儿牙关紧闭,无法塞入毛巾,不可硬撬。

(4)随时擦去痰涕。

(5)用针刺或重压人中穴,即唇沟的上三分之一处。

注意:在急救处理的同时,应做好去医院的准备工作。当婴幼儿发烧时,切忌包裹过严过厚,否则会使体温持续上升,导致惊厥。

8、头部摔伤

幼儿玩耍时摔伤头部,不为少见,有时出血,有时不出血。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是:(1)出血时,马上用一块清洁的纱布轻轻按压伤口,以达止血的目的,并及时送医院。

(2)摔伤后未见出血,要对幼儿进行24小时的密切观察,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急救:

① 受伤后有恶心、呕吐的现象 ② 受伤后有过意识丧失的现象,或正处于意识丧失的状态 ③ 头部剧烈疼痛 ④ 眼、耳、鼻周围有出血症状 ⑤ 有抽风、麻痹、言语障碍等症状。注意:教育幼儿摔伤头部后务必及时告诉老师。

9、烫伤

事故预防与处理 第6篇

摘 要 本文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对高校体育教学意外事故的发生原因(造成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人为因素、导致体育教学意外事故发生的硬件条件因素、环境因素亦是导致出现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运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与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体育教学意外事故的发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希望可以对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在规避体育教学意外事故方面有所助益。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预防 处理 意外伤害 规避风险

体育运动随时会产生运动风险 ,这是由体育活动的本质所决定的 没有风险的运动也就不叫运动了。大部分体育运动都避免不了与他人大量的身体接触,激烈运动中的身体碰撞与肌肉用力都有可能导致运动意外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运动风险是可以被预知并提前排除的,下面就针对体育教学意外事故的成因及预防做一下深入探讨。

一、高校体育教学意外事故发生原因

(一)造成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人为因素

1.课前热身准备活动不充分。

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对体育教学流程的安排缺乏科学合理性,对体育教学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显少甚至从来不带领学生做课前准备活动,在学生身体还没有进入运动状态时就已经开始了体育教学,这种情况下若进行较为激烈的体育项目教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软组织挫伤等身体伤害。

2.教学组织不够科学严谨。

体育教学组织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对学生、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安排时所采取的措施,而体育教学意外事故则是在这个组织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而体育教学中很多意外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教师体育教学不够严谨,如体育教师所选择的体育教学方法或内容的选择不符合当前所教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若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把握好运动量要求较大的项目时间,那么就极易超出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

3.对学生身心状况不够了解。

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先天体质水平等各不相同,导致其在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若在教学过程中不对学生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对所有学生采用一刀切的训练方式,则极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身心受到伤害。

(二)导致体育教学意外事故发生的硬件条件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体育场地与器材等硬件条件不高也是造成体育教学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有限,很多学校存在体育场地空间较小、体育场地不平整、体育器材质量不高等安全隐患,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若全部参与其中不仅会略显拥挤,而且也容易导致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环境因素亦是导致出现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天气里如果教师没有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也是容易出现体育教学事故的。如:在天气过于炎热的室外对学生进行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容易引起学生中暑。而雨雪天地面湿滑则容易导致学生摔倒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二、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体育教学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与责任心,降低体育教学风险

前面提到过,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学事故成因是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无法意识不到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在教学准备活动不足甚至没有任何教学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贸然使学生进入到运动状态而导致学生身体出现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因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与责任心不强,往往会出现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无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与运动量,使学生因超负荷运动而对身体产生损伤。因此,学校及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避免因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而导致的意外事故。

(二)对学生加强体育风险意识培养

安全教育工作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风险规避意识,提高学生预防体育运动以及生活中预防风险的自觉性,教师可在恶劣的自然天气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基础课;通过引导使学生在今后参加体育活动时要量力而为,不做危险行为与动作,同时,学校应将预防体育教学风险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加强对体育教师、体育场地与设施、学生的组织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教师要尽职尽责、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耐心教导,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安全,规避体育活动风险的发生。

(三)对运动器材及场地进行定期维护排除安全隐患

上节讲到,由于体育教学投入不足,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教学场地及设施并不完善,若使用过程中不注重维护容易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运动场地及器材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大部分是可以通过定期的检修而将其排除的,所以,教师在致力于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运动场地及器材的定期检修,最大限度的排除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

(四)加强对学校医务管理

完善学校医务管理可在体育运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损伤进行正确处理,将事故伤害与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李莉,周次保.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1(03).

[2] 侯柏晨,孙玉琴.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3] 郑柏香,白风瑞,邹红,谢忠萍.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9(06).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事故预防与处理 第7篇

1 喷涌

1.1 喷涌成因分析

盾构在通过江底地段时, 如果对地层了解不够, 施工处理不当, 以及不可预测的因素, 都可能发生喷涌事故。所谓的喷涌是指盾构掘进打开螺旋输送器闸门出土时, 以水为主, 水和砂混合从出土口喷涌而出, 散落在隧道内, 皮带运输无法带走土体。喷涌的原因主要有:在水底浅覆地段施工时河床底塌方、开挖面充水裂隙发育或已成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液没有完全充实衬背空隙以致留下流水通道等, 形成开挖面富水压力大, 由此造成盾构不能连续掘进, 出现喷涌。引发喷涌的机理是:打开螺旋输送器即发生喷涌, 接着土仓内土压力很快回落。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防止隧道淹没并减轻清渣土的工作量 (否则无法安装管片) , 操作者通常会通过手动或自动关闭螺旋输送器出土闸门。在停止出土的这一阶段, 地层中的水又很快会充满土仓内, 土仓内的土压力又迅速上升到设定极限 (主要是水压力) , 之后, 打开螺旋输送器又是喷涌, 喷涌-停机-喷涌-停机……, 如此恶性循环, 盾构无法连续掘进。

1.2 采取的对策

关闭螺旋输送器情况下继续掘进, 让切削下的土体挤出土仓内的水。采取这种措施时, 要预防仓内压力过高, 造成盾构前方隆起、冒浆以及盾尾被击穿等;提前采用气压平衡模式掘进, 但要预防漏气事件的发生;加入高浓度泥浆或泡沫, 改善土体的和易性, 使土体中的颗粒和泥浆成为一整体;盾构选型方面, 螺旋输送机选择具有土塞效应的中轴式螺杆和间断式螺杆;在盾构刀盘设计时, 优化设计好刀盘的开口率和刀具, 使切削进仓的颗粒较小且均匀;如果施工特别困难的情况下, 在螺旋输送器某一位置安装连接管道, 改成泥水盾构出土模式。

2 盾尾击穿

土压平衡盾构通过高水头地段时, 盾尾被击穿的现象也是较多发生的, 地下水通过管片与盾壳之间的空隙大量流入。其不仅造成工作面拼装管片困难, 而且造成注浆液受冲洗流失, 继而造成环与环之间错台和螺栓孔硅崩裂等质量事故 (如果在软土地层中掘进, 还将造成地面下沉和隧道下沉等事故) 。引发盾尾密封刷被击穿的直接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密封刷本身损坏脱落;其二是盾尾油脂失效或流失。依据经验, 密封刷损坏脱落的可能性较少, 最可能的是盾尾油脂流失。由于水头压力可达2一3kg/cm3, 注入的油脂很快被冲走。因此先要确定水的来源, 然后堵住高压水流。如果水质清澈冷爽, 可以判断水主要来自已成隧道的底部。可在盾构后10m范围内, 对已注过浆、已形成的隧道的地段进行补尝性二次注浆, 可以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补尝性二次注浆后击穿盾尾的流水减弱直至停止, 则及时对盾尾补注油脂。

3 泥饼

3.1 泥饼成因

盾构施工时, 有时会发现刀盘空转的情况下, 扭矩很大, 且一掘进扭矩就超过设定额定扭矩而跳闸, 并且土仓压力上升很快。其原因是:盾构在通过粘性土地层时, 粘性土本身附着力、粘着力和消散力共同作用, 易形成泥饼。另外, 盾构在通过粉砂质泥岩地层时, 刀盘的刀具无法将易软化, 易变形的粉砂质泥岩破碎成碎块状, 而大多是辗磨成粉沫。这些粉沫大多为膨润土矿物的集合体, 而刀盘内泥浆水温大多情况下超过50℃, 促使这类矿物吸水膨胀并显示出很强的粘结性, 越积越多, 越积越硬, 形成泥饼。泥饼可在刀盘前和土仓内两个部位形成, 土仓内泥饼一旦形成后, 土仓的可供进土的储有量仅剩下实际容积的1/2甚至更少。其后果是增加了盾构掘进的荷载, 增大了喷涌的可能性, 继而造成出土困难。同样, 刀盘前泥饼形成后, 造成刀盘开口堵塞, 掘进困难等等。

3.2 技术措施

掘进时注泡沫剂, 改善土体的和易性, 预防粘土结块;盾构刀盘在设计上应考虑了对泥岩的切削功能, 使刀盘尽少出现粘结堵塞, 如果施工时对切削的土体进行适当处理, 改善其特性, 则粘结堵塞现象则会很少产生。处理土体可以防止土压仓内土碴粘结缠连在一起。如果土压仓确实发生堵塞缠连则需要人工清理。在开挖面稳定的前提下, 如果围岩隔水性较好, 则可采用气压平衡模式掘进, 人工进仓清除泥饼。一般人工清理可以用铁锹, 高压水等。基本上随手工具都可以采用, 能清理即可;也可以在刀盘背面和土仓胸板上增设空心搅动棒, 增加搅拌强度和范围, 并且空心棒内还可预留注水孔, 以便清洗刀盘和土仓;空转刀盘, 使泥饼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落。

4 地表沉降

在盾构施工中根据地质情况和需保护的建筑物采取不同的掘进模式, 能够保证沉降要求。如遇特殊情况, 发生较大的沉降后, 必须采取快速稳定沉降的措施;在发生沉降的地点, 在沉陷范围派专人值班, 负责人员、交通、建筑物的安全;盾构关闭进土闸门, 建立土压, 所设的土压比所处位置的水土压力高0.2kg/cm3, 盾构停止掘进, 用盾构上的超前注浆设备和注浆孔向地层注浆加固。不停地向管片背后注浆, 并调整浆液配合比, 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快速凝结;在沉陷范围采用钻机进行地表注浆加固方法, 增加地基的强度;增加沉降观测, 及时反馈信息。

5 注浆管堵塞

注浆管堵塞其主要原因是水泥浆液从拌料到注浆过程的时间太长, 以致浆液达凝固时间而易沉淀附着在注浆管内壁, 最终造成管路堵塞。解决注浆管堵塞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缩短从拌料到注浆的时间。浆液运输管路的铺设要避免管路弯曲造成浆液流速缓慢而沉淀。地面储料罐至井下浆液车中途下料要采用大口径输送管放浆, 缩短放浆时间, 同时将浆管口尽可能靠近浆液车底部, 打开闸门即可依靠浆液自重放浆;紧凑安排工序, 缩短浆液在隧道内的运输时间。在洞口和砂浆车位置设置电源插座, 专供砂浆车搅拌电机用, 保证砂浆车搅拌器正常连续工作, 避免因施工停顿时间过长而引起浆液离析;砂浆车向盾构机储浆罐泵浆时, 降低出浆管高度, 同时开启搅拌机搅拌浆液;在不影响其他管路及运作空间的前提下, 适当改善同步注浆管路, 减少弯头、增大管径, 避免浆液在管路中沉积、堵塞;保证盾构机及后配套设备的正常连续运行, 坚决避免盾构机在推进过程中人为的停机造成同步注浆工序中断而浆液凝固堵塞。

参考文献

[1]刘仁鹏, 刘万京.土压平衡盾构技术浅谈[J].工程机械, 2000, (8) :25-29.

[2]庄唯, 傅德明.土压平衡盾构技术在地铁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市政工程, 2004, (4) :51-52.

[3]钟志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中常见问题及措施[J].机械施工, 2005 (, 9) :49-51.

实验室常见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 第8篇

1 常见事故与原因分析

1.1 火灾爆炸事故

火灾爆炸事故在实验室中具有普遍性。事故的直接原因是:1)违反操作规程,在实验中处理不当;2)违反安全规定,在易燃易爆物品附近使用明火;3)没有穿戴防静电个人防护用品,人体带静电或摩擦起静电引燃易燃品;4)设备年久失修、电源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过热加速老化,引发事故。5)实验室人员脱岗,介质过热、突沸飞溅到易燃易爆物,高温引起火灾;6)工作场地狭小,多个试验项目布局过于集中,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不足;7)遭受自然灾害,如强烈地震,设备仪器操作失控。

1.2 中毒事故

中毒事故多发生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实验室,尤其是使用剧毒物质的化学实验室,事故直接原因是:1)违反操作规程,将食物带进实验室,造成误食中毒;2)检测仪器等硬件设置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有毒试剂泄漏或有毒气体积聚;3)管理不善,危险废弃物随意丢弃或排放,引起环境污染;4)实验人员不熟悉、不了解所用危险化学品的性质;5)实验室排风等职业卫生设备设施存在故障或缺陷,缺乏保养和维修;6)实验室缺少必要的安全监护或监管。

1.3 机械伤、烧伤、蚀伤和烫伤事故

在实验室发生机械伤、烧伤、蚀伤和烫伤事故较普遍,如玻璃器皿破碎造成的割伤、高浓度试剂飞溅至皮肤或肢体造成的化学灼伤,转动部件飞出造成挤伤、砸伤,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1)人员违反操作规程;2)实验中人员注意力不集中;3)设备转动部件缺少防护;4)合成或化合物剧烈反应失控发生突沸、爆炸引起烫伤、烧伤;5)安全管理监护不到位。

1.4 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通常是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严重时可以致人死亡,引起触电事故的原因:1)开启设备前,没有检查电源线路绝缘层是否破损;2)设备外壳没有做接地处理;3)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开关电闸时误将湿手接触电源;4)用电设备没有合适的垫板或电源总闸没有坚固外罩设备;5)用裸露线头直接连接电器发生触电;6)未经允许,自私拆卸带电设备;7)实验室配电箱的漏电保护失灵;8)使用手持电动设备,设备外壳接地不良引起触电;9)实验室环境湿潮。

1.5 设备事故

事故会造成实验室设备的损坏,主要原因:1)火灾爆炸事故引起的设备损坏;2)设备超负荷运行,缺少必要的维护保养;3)违反操作规程,误操作。

1.6 环境污染事故

具有燃料油或危险化学品罐的实验室易发生污染事故,主要原因:1)违反操作规程,罐体冒顶泄漏;2)遭受较大的自然灾害,如海啸、台风、雷击,造成罐体倾覆或破裂;3)装卸化学品,物料流速过快,静电引起化学品起火,继而引起爆炸、化学品泄漏,造成大气、土壤及水体的污染。

2 事故预防的基本措施

2.1 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措施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是安全管理及事故预防的重点内容,应注意如下方面:1)危险化学品应设专库或专用储藏室,按照化学性质不同妥善存放,并有专人管理;2)实验室应尽可能少存、少放危险化学品,做到随用随取;3)化学品存放应避开日光照射;4)具有剧毒、强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应设双人双锁,药品使用当日应核对的剂量,用完后不存放在现场,及时入库;5)如果条件允许,实验室内、走廊、曝晒处严禁存放气瓶。氧气瓶和氢气瓶不得存放在同一气瓶房内;6)实验所用的化学品、标样等都应有标签,绝对不能在容器内装入与标签不相符的药品。禁止使用化验室器皿装饮用水;7)实验中产生的危险废弃物的存放应考虑物料的相容性,包括实验废水不得随意排入下水道和土壤里,应设回收点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有毒的危险化学品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或采用无毒物品的实验方法代替。

2.2 防火防爆措施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的管理制度,预防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如实验室动火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规范实验室人员的行为。1)危险化学品如溶剂油、石油醚等,由于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且易燃易爆,实验时,应遵守操作规程,必须穿戴防护具(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且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2)加热易燃液体应避免使用明火,可采用过热水蒸气、密封电炉、水浴或防爆电热板;3)严禁用烘箱、冰箱存放易燃易爆试剂或样品;4)实验室的易燃易爆场所产生高热的设备应有隔离或采用封闭设计;5)在必要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并定期检定。

2.3 用电措施

实验室应制订用电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实验室内电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管理,必须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必须使用专线,严禁与照明线、空调线共用;2)不准乱拉乱接电线;3)实验室内的各种开关(包括漏电保护)、插座、插头等均应保持完好可用状态,漏电保护及保险装置必须与线路允许的容量相匹配;4)在易燃易爆场所,所用电器线路和用电装置均应使用防爆电气线路和装置;5)凡设备本身要求安全接地的,必须接地;定期检查线路,测量接地电阻;6)手上有水或潮湿时勿接触电器用品或电器设备,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防止漏电或感电)。

2.4 设备管理

实验室应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内容应包括:1)仪器的拆卸、维修要建立请示报告;2)存放化学品的容器必须清洗干净,以免与其它异物发生化学反应;3)实验室内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分析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4)机械设备应装设防护设施或其他防护罩。

2.5 其他管理措施

实验室日常管理中还需注意以下方面:1)定期检查消防逃生通道是否通畅;2)消防器材是否齐全完好,是否进行定期检定;3)安全标志齐全、醒目直观,安全技术设施与报警装置是否齐全可靠;4)加强员工岗前、岗中技能培训及考试,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5)设立定期检查制度,对各项设施及实验操作进行监督,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好治理工作,并督促相关人员及时消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 应急处理

3.1 建立事故报告制度

实验室应建立事故报告制度,当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时,在岗人员应及时将事故信息上报上级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再按照事故的级别上报。

3.2 建立实验室应急体系

实验室应建立总体应急预案,并由实验室最高领导人组织编写、发布、实施。实验室主管部门应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应对发生诸如强自然灾害、化学品或燃油泄漏、环境污染等不测事件;当实验室发生停水、停电、停气及人身伤害事故时,基层单位应有现场处置预案。各级别的应急预案都需要实验室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以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当事故发生时,在岗人员应首先考虑自救,采取自救措施的同时向同事报警请求援助,实验室的最高领导视事故的发展及级别考虑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状态。

3.3 应急处置

3.3.1 盐酸、硫酸(氧化性)、硝酸、酸性腐蚀品的应急处置

1)危害:接触硫酸局部红肿痛,重者起水泡,呈烫伤症状。盐酸、硝酸腐蚀性小于硫酸,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齿龈出血,气管炎等: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2)处理:a.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 min后就医。b.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5 min,就医。c.吸入:迅速离开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3.3.2 氢氧化钠、碱性腐蚀品的应急处置

1)危害:接触会有强烈腐蚀性,化学烧伤,故严禁身体直接接触。

2)处理:迅速用水、柠檬汁、2%乙酸或2%硼酸水溶液洗涤;皮肤(眼睛)接触,启动洗眼器或用流动清水冲洗。

3.3.3 割伤处置

用毛巾、绷带等用力捆扎靠近受伤部位的关键处,止血后再捆扎起来,并及时去医院包扎就医。

3.3.4 烧伤、灼伤处置

可用冷水疗法止痛或用75%酒精轻涂患处,直至不感觉疼痛,然后可在伤处攘上一点甘油、烧伤油膏或蛋清等,并及时去医院包扎就医。

3.3.5 吸入性中毒处置

当吸入有毒有害气体而中毒时,应迅速使其脱离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松开受害者的衣服、裤带;让其静卧,勿使受凉,及时排出呼吸道中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然后根据情况采取人工呼吸治疗或有效的药物治疗。

3.3.6 触电应急处理

1)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因为电流作用的时间越长,伤害越重。

2)触电者触及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电源开关或刀闸,拔除电源插头等;或使用绝缘工具、干燥的木棒、木板、绳索等不导电的东西解脱触电者;也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将其拖开,切记要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身躯;也可戴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燥衣物等包起绝缘后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也可站在绝缘垫上或干木板上,绝缘自己进行救护。为使触电者与导电体解脱,最好用一只手进行。

3)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或用适合该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并用绝缘棒)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必要的安全距离。

4)在医务人员进行施救前,应急人员应对触电者进行心肺复苏,包括以下三项基本措施:a.如触电伤员呼吸停止,重要的是始终确保气道通畅。b.口对口(鼻)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人工循环)。

3.3.7 实验室必备的应急设施

1)在必要场所设置有毒气体报警装置;

2)洗眼器装置;

3)淋洗设施;

4)必要的医疗用品:止血带、创可贴、棉签、医药酒精、医用胶布、医用纱布等。

4 结语

事故是可预防的。实验室的事故预防及应急的目的就是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绿色工作环境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监督机制及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是维护实验室安全的基本条件。只有充分做好事故预防,建立监督网络及应急机制,才能实现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目标,最终实现对实验室的安全规范管理。

摘要:化学实验室大量使用化学试剂,分析检测设备较为贵重,人员流动较大,一旦管理不善可能造成一些安全事故。对实验室常见的火灾爆炸、中毒、触电、机械伤、化学灼伤、环境污染等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实验室事故提出了预防措施。提出实验室应制定事故报告制度,建立总体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介绍了强酸和强碱的化学灼伤、割伤、触电的现场处置方法,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药品。

关键词:实验室,事故预防,应急处理

参考文献

[1]陈双平,许兴友,徐国想,等.化学实验室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与对策[J].化工时刊,2008,22(12):75.

[2]徐静年.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5):35-36.

[3]朱丽娟,高琳.浅析化学实验室如何加强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07,(3):162-163.

[4]刘晓华,周建敏.实验室事故分析[J].林业劳动安全,1996(4):24.

[5]王以和.实验室常见事故分析及其应急处理方法[J].农业教育研究,1995,2,(1).

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第9篇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及种类

(一)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

对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实施的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学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适用本办法。”此处所指的学校, 显然应该包括高等院校。

因此, 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应为界定为: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大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这种在高校发生的人身损害既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 又不同于社会上发生的人身损害。

(二)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种类

1.课堂上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课堂上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一般是指因上课而在课堂上发生的事故。此类事故大多发生在一些较特殊、有一定危险性的课堂上, 如实验课尤其化学实验课时, 由于化学实验品的危险特征, 易产生学生灼伤、烧伤、有害气体中毒等事故。如在体育课堂上发生的伤害事故, 特别是器械使用过程中由于教师讲解不到位或器械摆放不到位导致学生因使用不当而导致的伤害, 或者由于运动量过大等原因导致的学生身体不适而产生的伤害事故。

2.课堂外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课堂外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主要指学生因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而发生的事故。大学生在上学期间, 不但要接受正常的课堂教育, 还要参与课外活动, 进行社会实践, 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如运动会、课间操、升旗、郊游、实习等, 学生在参与这些学校组织的校内校外活动时, 因组织不周而发生拥挤、踩踏, 或因疲劳而引发疾病等产生的身体伤害事故。

3.校属物件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

校属物件主要指学校所有的建筑物、搁置物、悬挂物、校内各种设施、器械等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学生人身受到伤害。如学校的建筑物因质量问题而发生倒塌, 或者学校的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 或者学校的设施因陈旧、老化或质量不合格, 未给予及时修复或拆除而导致学生的伤害事故。

4.自然人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

自然人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是指由于自然人的侵权行为使学生遭遇人身伤害的事故。可包括学校工作人员的侵害事故、学生之间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校外第三人的侵害事故。其中, 学校工作人员的侵害事故一般是指学校工作人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了体罚或变相体罚等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行为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学生间的人身伤害一般指学生之间互相打闹或斗殴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校外第三人的侵害主要指由于学校安全保卫不到位致使校外人员进入校内实施侵害学生的行为, 或校外车辆任意进入校内伤害学生的侵害事故。

5.其他原因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

除以上四种导致学生伤害的事故外, 学生伤害事故还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如食物中毒、火灾、水灾、地震、雷击等灾害给学生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大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 高校到底应该负什么责任, 在什么情况下负责任, 这是一个亟待正确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如果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正确, 解决不好, 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就得不到保护, 高校的教育工作也会受到影响。明确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属有利于正确处理予盾, 对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创建和谐校园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 过错责任原则

根据《教育法》第二十五条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60条、《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7条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的规定, 学校“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 学校应主要承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学校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而且这种过错责任, 应当是一种推定过错责任, 也就是说, 学生作为受害人一方, 不一定要求其证明学校有过错, 而是要求学校一方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 公平责任原则

在审判实践中, 还存在一些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过错的案例, 如果完全依赖过错责任原则进行归责, 那么学生的利益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除了基础的过错责任原则之外,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 应当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确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责任分担, 对学生采取倾斜性的司法保护。

由于公平责任原则是在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没有过错、因而都不承担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担责任的归责原则。因此, 这一原则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补充。因此, 为了避免其滥用, 在处理校园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 应当注意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各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没有过错。这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一方或几方当事人的过错造成, 则排除了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 而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各当事人的责任。 (2) 损害发生在学校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即前面说到的广义的校园范围内, 包括广义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3) 严格坚持最后适用。由于公平责任原则需要由没有过错的各当事人来分担损害后果。所以, 该原则应谨慎适用, 只有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都不能适用的前提下, 才可以考虑适用公平责任原则[1]。

三、几种特殊校园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

(一) 学校组织的活动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

学校组织的活动, 既包括课堂的教学活动, 也包括课外活动。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因上课而在课堂上发生的事故, 如果损害的发生是因为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设施、设备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 或者由于教师指导、操作不当或者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侵权行为等不可归责于学生的原因导致学生身体受到伤害, 其损害结果由学校承担责任。对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导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 除不可抗力外, 如果学校因组织不当造成损害的, 由学校承担责任。如果因学生的特异体质 (如隐瞒心脏病史) 或其他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校无过错的情况下, 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 学校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 如果学校组织的活动是从中获得利益的活动 (如学校大扫除、组织军乐团、舞蹈团进行商业演出等) , 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伤害, 即使学校无过错, 也应依据公平原则分担相应的赔偿份额。

(二) 高校教学、生活设施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教学生活设施包括楼房、墙体、道路、场地、林木、体育器械、实验器材、电力、消防设施等, 高校提供的这些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如果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陈旧、老化, 器材、器械、设备、设施质量不合格或不达标而存在安全隐患, 未及时修理或更换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 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相关责任人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而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虽给学生造成人身伤害, 但教学、生活设施符合安全要求且学校在管理上并无不当的, 学校不承担违约责任。

(三) 第三人侵权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的处理

第三人侵权是指由于除受害人和学校以外的第三人过错, 而导致学生伤害的事故。一般包括学生由于过错给其他学生造成的伤害事故, 这种情况下, 由于学校没有过错, 所以学校不承担责任, 由加害方承担责任。此外, 还包括校外第三人过错致使校内学生受的伤害事故。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2条第5项规定:“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 行为并无不当的, 无法律责任。”如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殴打、杀害学生以及学生之间斗殴引起人身伤害的, 根据侵权责任归责的过错原则, 应由过错方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但事件发生后, 学校负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伤害扩大并对受伤害学生进行及时救治的义务。

(四) 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处理

对于大学生自杀事件, 应根据自杀的诱因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大学生自杀如果是学生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即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 后果应由学生自负其责, 学校不承担责任;如果是与学校有关联的原因如教师、其他工作人员侮辱学生、擅自处分学生、处罚明显不当等造成学生自杀身亡的, 根据过错程度高校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如果学生的自杀虽与学校工作有一定联系, 但学校的教育管理合法或在自由裁量范围内的, 高校不承担侵权责任。

四、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

(一) 加强立法, 使伤害事故的防范和处理有法可依

由于高校受教育者大都是完全行为能力的人, 与中小学校的未成年人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其监管难度更大。高校学生的特殊身份, 造成了难以准确地界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过错”。目前我国的高校管理相关法规尚不十分健全, 教育领域的权益侵害到牵扯到宪政领域、行政法领域, 无不透露出教育领域法律问题的多样性。针对大学生意外伤害事件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予以处理的情况, 给高校学生伤害案件的处理带来了难度, 因此, 应尽快加强专门立法, 使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防范、处理和由此引起的民事纠纷有法可依[2]。

(二) 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对学校的安全监督

完善高校安全工作的监督制度, 督促高校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这是防范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高校安全管理监督制度, 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 消除隐患, 保障教育教学等各种设施的安全, 是预防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重要措施。高校要从建立完善各项安全防范规章制度和保障安全的操作规程人手, 注重在建章立制和抓好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上下功夫, 见成效。要把学校各部门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上来,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按章管理, 突出重点, 标本兼治, 加大力度严格各项安全管理, 从而杜绝、遏制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3]。

(三)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目前尽管各高校都在开设法律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但是却很少受到大学生的重视, 效果也不佳。高校应把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 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特点, 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积极开展法制安全宣传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及处理原则与预防对策[J].高教论坛, 2003, (4) .

[2]陈朱琳.略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预防[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6) .

事故预防与处理 第10篇

一、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

1. 思想上达成“安全第一”的共识

所有和学校体育活动有关的人思想上要达成共识:学校体育活动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体育教师, 首先要在头脑中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并灌输给学校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众所周知, 学校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如果伤害事故频出, 不能保证每一个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安全, 增进健康也就无从谈起。而且作为体育教师要明白, 一旦出现伤害事故, 就是“一票否决”, 所有的成绩都会被抹掉, 还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此外, 也要让学生明白, 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出现严重伤害事故将会给多个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2. 学校安全教育要警钟长鸣

学校的安全教育应警钟长鸣并不断强化, 不能有片刻的放松警惕。安全教育是维护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 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列入教育计划, 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学课时, 防患于未然。每学期的第一次课要重点讲安全问题;每一次体育课, 要针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结合发生过的案例有重点地讲安全问题;每一次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高危体育项目, 组织者必须十分清楚本次活动的安全要素是什么、要重点防范哪些风险, 及易发生伤害事故的时间段及技术动作等。所有能预测的问题都要在活动前解决, 并形成文字对活动参与者做到书面通知, 将预防工作做在活动之前。

3. 加强体育活动基本常规的贯彻

由于体育活动是在大的空间进行, 很多体育运动项目是剧烈的运动, 有对抗性和激烈的身体接触, 不确定因素和外界的干扰较大, 这就需要在体育活动前对学生做出严格的活动常规要求, 学生应按照常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 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4. 全面掌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体育教师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所教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这是体育教师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在教学实践中, 要明确每个学生能够参加什么项目的体育活动, 不能参加什么项目的体育活动, 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时运动量应该多大;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重点监控有特异体质或疾病的学生。这样就要求每个学生及学生家长在每学期开学时要向学校交一份有关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书面报告, 以便于教师全面地、及时地、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生真实的身体状况, 进而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预防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发生。

5. 加强防灾保险意识

与学生活动相关的各方要加强防灾保险的意识,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其中, 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学校购买责任险;学校应组织学生购买学生意外伤害险, 应为参加体育比赛的学生购买意外伤害险;学生家长则要为学生购买各种保险。一旦发生伤害事故, 可以使各方最大程度地减少经济损失。

二、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处理

1. 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现场处理

伤害事故一旦发生 (这里的伤害事故特指严重的伤害事故, 危及到生命安全的, 或对学校体育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 , 作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 体育教师必须第一时间在事发现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并迅速通知学校医院和领导, 由校医继续采取措施抢救并安排车辆送往医院。

2. 伤害事故的后期处理

事故预防与处理 第11篇

摘 要 体育课中的运动伤害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我们不能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而采取消极的办法来预防,这样既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从不同方面,就如何有效预防、处理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进行了研究,通过总结与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预防 处理 体育教学 伤害事故

为了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当前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正确的去对待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去减少事故的发生。

一、要做好准备活动

(一)不能只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而忽视专门性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一定要让教师明确作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养成课前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良好习惯。要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准备活动无法代替的,所以要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如上快速跑课,除一般热身外,还要重点活动踝关节、膝关节、腰部、肩关节等,并且牵拉大、小腿的韧带等。

(二)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对易伤部位做一些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也可以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提高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功能,则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比如:鱼跃前滚翻,课前如果不做有关脖子的专项活动,课上就会导致学生脖子后则肌肉拉伤。

二、要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

(一)管理要到位

要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规范教师行为,如上课时不能擅自离开教学现场,不做与体育教学无关的事情等。还要加强体育基本常规的要求,不能把体育课上成玩耍课、“放羊课”,坚决反对组织松散、不服从指挥、拖拖拉拉等现象。在体育课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全场的监控,如跑步下来学生的面容、投掷时的队形安排和区域划分等,特别是多个班级在一起上课时,教师更要关注全体,监控全场,保证学生活动安全进行。

(二)要严格遵守运动规律,坚决执行课堂安全常规

在上课前要带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要严格遵守运动规律,一定要注意动作技术的正确性,注意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另外,教学中坚决执行课堂安全常规,如两人以上同时跑的间隔距离要保持好;投掷教学应在教师或组长的统一口令下进行等等。

三、要做好保护与帮助

(一)自我保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根据课的内容和特点,学会自我保护,如身体失去平衡时,应立即向前或向后跨出一大步,以保持身体平衡;从高处跳下时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另外还要学会一些辅助练习,加强易损伤部位的练习,避免或减轻受伤。

(二)相互保护

要加强学生相互保护与帮助的意识,加强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学习掌握相互保护与帮助的实用方法及动作技能,尤其是在学习器械体操时,教师一人无法顾及时,要妥善安排好保护与帮助的学生,对控制能力差,身体素质弱的学生进行重点保护与帮助,切实做好预防安全事故的工作。

(三)教师保护

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体育运动技术的保护与帮助方法,不管是直接帮助还是间接帮助,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安全保护,绝不能放任自流,不能抱着“小心点就没事”以及怕麻烦而不去实施保护与帮助,所以要加强保护与帮助的措施和力度,避免学生做动作时缺乏必要的保护与帮助,或者保护与帮助不当而造成伤害事故。

四、要提高场地器材的安全系数

(一)要经常保养检修运动场地和器材

一些长久不用的器材更要保养好,在使用之前一定要确定好它的安全性能是否适合使用。常用器材要做好及时的检修工作,对损坏(或存在隐患)的器材及时维修、更换,及时封停,及时提醒,要做到勤观察、勤体验、勤动手,杜绝因设施原因造成意外事故。

(二)课前认真安排和检查上课场地、器材

比如场地不平、沙坑里有玻璃片,及时清除小石块、杂物,室外的单双杠陈旧支架不稳等等都有可能引发课堂伤害事故。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督察,严禁对器材的乱丢、乱掷现象。课后要将器材及时送还体育器材室,由专人妥善保管,以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要掌握伤害事故的处理技巧

(一)要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体育教师是事故发生时最近人员,应当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以便做到灵活运用,把学生伤害的危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以避免事故后果加剧。

(二)要对事故的处理要及时

当意外发生后不能慌乱,要就地检查,准确判断,做好现场急救,以免因救治不及时而导致不良后果加重。如在发生出血的情况下,要先进行包扎止血,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要合适;在发生骨折或脱位的情况下,要早期进行就地固定等,尽量减少伤员的痛苦,千万不能推诿扯皮耽误救治时间。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照顾、保护之外,要即刻通知学校和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积极争取进行个人之间的调解。

(三)要对受伤学生进行及时跟踪,以免延误伤情

事故预防与处理 第12篇

浇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 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 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 混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 终止浇注混凝土前, 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 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钢筋笼的上浮、混凝土的配制、灌注等。施工中容易发生塌孔、缩颈, 断桩等质量事故。水下浇注混凝土经常遇到的几个工程事故原因预防及处理:

事故一: 首盘砼未封底。首盘砼浇筑完毕不能正常反浆, 主要原因是桩底沉渣量过大, 或导管距孔底太远, 或初灌量不足, 砼没有埋住导管。预防及处理方法:一次清孔后, 确保孔底沉渣满足规范要求;下完钢筋笼下导管前, 再检查沉渣量, 进行二次清孔, 直至满足规范要求。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大小而定, 最高不超过50cm。首盘砼用量依据桩经大小计算确定, 保证砼埋没导管1m以上。

事故二:导管堵塞。砼灌注过程中会出现导管堵塞, 就是通常所说的卡管。主要原因是砼拌和不均匀, 和易性和流动性差或砼离析;还有砼浇筑时间过长, 灌注时间过长, 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 形成硬壳, 而且随时间增长, 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 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 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 导致堵管;再者浇注混凝土过程中, 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 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 也可导致堵管, 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 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或是导管内壁没及时清理干净, 留存大量残渣。预防及处理方法:一是严控砼搅拌质量, 其坍落度满足规范要求, 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 利用搅拌运输车运输砼防止砼离析。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砾石做原材料, 尽可能的少用或不用碎石。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 砂率应在40%~50%, 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 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 用料上优先采用中粗沙, 级配较好的卵石, 矿渣硅酸盐水泥, 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 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 搅拌出的混凝土极易离析, 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质量。在灌注中出现的种种事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质量有关, 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二是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 快速连续浇注, 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三是可用钢筋疏通排出导管内气体, 或在下部提取导管上下振击。四是下导管前必须做密封试验, 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 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 并加大混凝土埋深, 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五是导管使用后立即冲洗导管内壁, 确保管壁干净光滑。

事故三: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导管提漏有三种原因: (1) 当导管堵塞时, 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 使混凝土强行流出, 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 极易提漏。 (2) 因泥浆过稠, 在测量导管埋深时, 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 而在卸管时多提, 使导管提离砼面, 也就产生提漏。 (3)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 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 导致导管埋深过小, 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灌注后期, 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预防及处理方法: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 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小时, 终止浇注, 重新成孔;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高时, 可以用二次导管插入法, 其方法是导管底端加底盖阀, 插入混凝土面1.0m左右, 导管料斗内注满混凝土时, 将导管提起约0.5m, 底盖阀脱掉, 即可继续进行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浆对导管的浮力, 混凝土面较深时, 不宜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在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指导下实施, 导管长度、吊预制混凝土球阀铁丝长度、铁丝抗拉强度、混凝土面实际位置等数据, 必须进行科学计算和现场量测后方可使用。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 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 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事故四: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在灌注过程中, 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 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 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 极易发生"埋管"事故。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 以2~6m为宜。如果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 (超过1h) , 混凝土运输距离远, 交通堵塞等因素时, 除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 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 据已往经验, 以5~6m为宜, 每隔15min左右, 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 幅度以2.0m左右为宜, 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浇注混凝土中断超过1h, 应判为断桩。卡管现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 使坍落度波动大, 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 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 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 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 都会导致卡管事故。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缩短灌注时间, 是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重要措施。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 如果桩径较大, 可以采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处理, 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 清除桩顶残渣, 接钢筋笼, 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事故五:钢筋笼上浮。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 应缓慢放料, 尽量减小埋深, 减小对导管的冲力。

事故六:桩顶空心。产生桩顶空心的因素有: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 混凝土坍落度小, 桩顶空心呈不规则漏斗形, 其深度、位置与导管拔出时的位置、桩顶混凝土状态有关。导管埋得太深, 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 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 造成泥浆填入。防止桩顶空心灌注结束前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深度不超过6.0m;灌注结束后, 导管拔出混凝土之前, 导管上下活动几次, 幅度不超过50cm, 或者用人工振捣桩顶混凝土, 时间不超过20s。

事故七:桩身有夹渣、夹泥、蜂窝, 是通常说的夹桩。泥浆过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管是造成夹桩的原因。浇注过程中, 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 并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 以免发生桩身夹渣、夹泥、蜂窝事故。使砼面处于垂直顶升状, 不使浮浆、泥浆卷入砼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

摘要:桥梁桩基础灌注属于隐蔽工程, 但其施工工艺复杂, 受影响因素较多, 施工中容易发生塌孔、缩颈, 断桩等质量事故, 作者根据多年施工经验, 对水下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做出几点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水下浇注,桥梁桩,混凝土

参考文献

[1]胡沪纯.水下浇注混凝土及常见事故处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7 (24) :294-295.

上一篇:修饰语与修饰对象下一篇:地理教学中的五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