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武术范文

2024-05-17

中国竞技武术范文(精选10篇)

中国竞技武术 第1篇

让我们再来看看源自西方的竞技体育, 从足球到篮球、从网球到高尔夫……, 就其历史来说, 源至今日时限最多不过几百年, 并且这些项目无一不是来自于娱乐的原始初衷, 他们的历史与文化要义与中国武术显然不能相提并论, 而就是这些让人开心、消遣娱乐的洋玩意把中国深厚根基的历史文化……武术排挤的在本土市场近乎于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得不无奈于市场追逐的盲从与拜金诱惑的铜臭。文化的厚重在两者面前似乎毫无价值、历史的悠远对他们毫无意义、民族的自尊也被彻底抛弃, 剩下的只有对铜臭弥漫的拜金追求。站在中国武术传承的历史孤舟, 笔者痛心的感受着文化受阻民族冷漠的凄凉, 笔者面对中国武术当代条件下的艰难发展与羸弱传承也曾数次呐喊:相伴于我们民族沿袭历史轨道一路沧桑至今天, 武术到了柔弱与疲惫的历史时期, 我们的民族关怀与文化呵护是当挺身而出。可是看看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本土为其建造的比赛场馆内上演着一幕幕如火如荼的对抗, 中国观众为其助威的呐喊也与日俱增, 中国武术现实面前正在面对这一市场煎熬和民族冷落, 我们这一民族历史文化在祖国的角落悄然落泪。

在近些年的国际大赛中, 无论是世锦赛、奥运会还是世界杯等, 我们参与的运动项目均取得不菲的成绩, 并且, 这种成绩还依然在不断上升, 我们也犹然为此欣喜, 尽管我们参与的竞技体育几乎全是异民族项目, 是我们从其他民族 (非我们中华民族本身) 那里引进学习来的, 这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与潜质是令人折服的。在当今世界近乎大同的时代, 效仿与学习是必然, 但证明一个民族的优秀首先不是展示这个民族对其他民族优点的消化与优势的吸收, 而应首当其冲的彰显民族本身的魅力与强质, 一个民族无论时代条件下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有多强, 如果自己拥有的文化与历史肤浅柔弱、不堪一击, 那这个民族是很难与“伟大”挂钩的。另一方面, 如果一个民族在虚荣角逐面前放弃自己的文化历史优势成为其他民族文化的推销者, 最终, 这一民族连同其同生共长的历史文化将被同化。竞技体育面前, 这一客观准则同样不可脱逃。

这些年来, 在世界体育竞技场上我们的成就是不断跨进的, 而这种跨进背后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中国大地的竞技场馆在与日俱增, 场馆内上演的近乎于全是“舶来”项目, 也恰恰就是这些冠冕以“竞技体育”的“进口货”, 他们打着国际荣誉让位与经济无私奉献的幌子, 悄悄的在中国大地扎根, 他们无情的把根基扎下了, 中国武术的历史根基却被狠狠的撬了起来、中国武术的文化母体被猖狂的践踏, 就这样, 我们这一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在西方竞技体育面前尽尝文化入侵与冲击的苦涩, 同时也感受民族冷漠的无奈与凄凉。笔者在此绝非肆意胡扯, 看看中国武术在民族媚外造成的西方竞技体育强势下迫于无奈做出的历史性退让与人为异化, 如笔者以上引用邱丕相先生所言, 把武术母体肢解为散打与套路, 结果如何呢?二三十年的发展已充分证实我们民族这种文化自戕失败的惨痛。没办法, 我们武术人为异化后走上了一条难以回头的路, 接下来, 我们所必需的是倾注民族的关怀与文化呵护, 既然中国武术已被无奈的赶进体育的范畴, 我们只能暂且抛开文化优势的尊位去和那些幼稚的西方“竞技体育”相提并论。而这些年来, 武术为适竞技体育之履虽做了艰难削足, 我们对武术的民族体育关注是近乎苍白的, 笔者也正是为此、为中国武术的竞技凄凉积累已久的沉痛再次发出呐喊:武术在翘首中国体育的关注中感受凄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2.

对竞技武术套路现状及发展研究 第2篇

摘要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占据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半壁江山。武术集防身、健身、修身、养性等多功能于一体,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武术在发展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生存空间也逐渐变小。要改善这种局面,就要求我们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对武术进行新的审视和研究,找出其发展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竞技武术 套路 发展现状 对策 价值 多元化

中国成立后,代表武术发展方向的竞技武术应运而生。竞技武术是现代武术的辉煌,它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套路和散打两种运动形式。尤其竞技武术套路是竞技武术共同关注的问题。竞技武术套路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当前发展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竞技武术套路的前人的研究

(一)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薛欣在《我国竞技武术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及致因分析》中提出,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人力资源、武术历史文化及政策导向的不同,竞技武术呈现非均衡发展状况,应根据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使各省、地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竞技武术非均衡发展带动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竞技武术全面、科学、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竞技武术套路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同为等在《武术套路竞技化历史寻绎》中认为武术套路竞技化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国粹体育下的改良、纳入现代竞技体育范畴的迂回前进、新时期竞技化演进、武术申奥进取中的努力。通过对武术竞技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荐,为武术在新世纪的竞技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思考。

郭强在《试析竞技武术套路观赏性降低的影响因素》中指出了竞技武术套路观赏性降低的影响因素:武术竞赛规则所限、套路缺乏创新性、武术本质特征淡化、武术套路市场化运作不够、忽视观众对武术套路审美心理。

(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研究

栗胜夫在《武术表演市场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提出武术的商业演出是带动其产业发展的核心部分,是研究武术产业市场化运作的切入点,并提出武术表演市场的发展对策:更新管理观念,明确市场定位,重视武术文化内涵,开发相关文化产品,简化武术动作难度,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强势品牌,制定营销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但这些研究只是从一个侧面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面临的问题或发展的趋势进行阐述,究竟面临哪些问题,今后应该如何发展没有详尽地研究。因此,本文在总结概括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几个方面進行更为详细的研究与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竞赛规则的不完善

竞赛规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杠杆,好的竞赛规则引导着竞技武术套路向着高难美新的技术方向发展,但是,规则并不是尽善尽美。规则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目前的竞技武术套路规则太繁杂,扣分内容太详细,不易操作。因此需要本着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规则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从而引导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向着更高的水平前进。

(二)武术套路过于单调、缺乏刺激性和悬念性

目前,全国共有6500多万武术习练人口,因此,武术比赛观众应该像球类比赛一样,甚至比球类比赛有更加火爆的场面。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看台上的观众少得可怜。日本柔道和韩国跆拳道是两两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而且比赛中双方很有可能是身材、体重相差悬殊,那么到底鹿死谁手,这样的比赛给观众以悬念和刺激。武术套路不会给人带来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使得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观众越来越少。

(三)武术套路比赛内容太繁杂

目前,武术套路比赛内容太多,少则十几项,多则三四十项,让人看了感觉就像是一个大杂烩。而且运动员表演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导致观众视觉上的疲劳,这使得竞技武术套路观赏性大大降低,像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世界最高规格的体育盛会,“减肥“的呼声都一浪高过一浪,更何况竞技武术套路这样一个小项目。

(四)媒体宣传的不利因素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武打片过多地采用特技镜头,让观众感觉武术就是飞来飞去的神功,这给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电影电视中的功夫片,只要一到双方决战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功,这对武术的宣传很不利,我们需要的是像《少林寺》这样真打实战的功夫,而不是特技镜头掩饰下的所谓的功夫片。

(五)理论体系不完善和科研能力水平低

在向世界推广武术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缺乏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理论,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练员及科研人员。竞技武术套路产生至今,虽然也吸收了西方竞技体育的一些理论,但是,其理论体系并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必定会阻碍技术动作的发展。因此需要完善规则,科学把关竞赛规则引导着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方向。

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研究

(一)以动作组合为单元创编套路

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掌握大量的动作素材,并从套路技术的运动规律出发。根据项目特点和个人特点,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创新,创新单个动作、创新动作连接、创新成套动作编排,结合竞技运动的特点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运动员个人技术风格,同时,整个套路动作要表现一个主题,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其次,还应适当缩短套路动作的时间。

(二)缩短竞技武术套路的时间

套路动作时间有点长,特别是太极类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自选套路及集体项目时间为三四分钟,太极拳规定套路动作时间多达五六分钟,而且太极拳动作慢慢悠悠,没有耐性的人很难从头到尾地观看比赛,所以,缩短太极拳类套路动作的时间很有必要。

(三)尝试改革套路竞赛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的竞技武术套路包含以下内容:长拳、南拳、太极拳、刃、枪、剑、棍、南刀、南棍、太极剑、对练项目、集体项目共十二项。中华武术内容博大精深,但是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没必要样样俱全。因此目前的竞技武术套路内容太繁杂,必须精简项目内容。对于器械类我们可以考虑规定运动员在整个套路演练过程中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器械进行比赛,而且软硬器械兼有,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而且能够提高套路的观赏性,避免千篇一律的单调表演。

(四)套路与散打相结合

竞技武术套路的优越性在于,它根植于传统武术,而且动作较之传统武术更加洒脱,并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但是,竞技武术套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高难美新,而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竞技武术套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散打相结合,抓住自己的技击特色,抓住自己的技击美,在技击的基础上,追求高难美新。现在的套路运动员不懂技击,而散打运动员不会中国的武术套路,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将套路与散打相结合,走打练结合的道路,才是竞技武术正确的出路。因此,教练员、运动员在创编套路的过程中,要吸取各种各样的素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把套路与散打相结合,既重演练,又重技击,把武术的真功夫展现给世人。

四、结束语

总之,竞技武术套路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竞技武术套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以武养武才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只有努力开拓武术市场,挖掘武术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才能迎来武术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陈永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1):108-110.

[2] 任丽娟,申玲.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的国际化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58-60.

[3] 辛双双.从竞赛规则的嬗变看竞技套路技术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竞技武术“竞技化”特征原因探析 第3篇

从上世纪中后期将武术套路列为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到今天,竞技武术的出现已经有将近五十年的历史。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武术现代体育竞技化的五十年,竞技武术占据和充当着武术对内对外宣传、比赛的主导和代表,已经形成了相对较成熟的技术、训练、比赛体系和制度。但其发展现状却引起诸多争议,即其发展的竞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套路演练的严重非武术化以及和其技击本质的矛盾;散打技术的非传统技术内涵。诸多武术界的人士认为“高、难、美、新”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向奥运会要求的靠拢中,应更进一步加大动作难度和创新,并且还试图在竞技(套路)和武术技击本质的矛盾中找出一个调和点,使其在遵循武术本质的基础上又能够达到“高、难、美、新”;让竞技散打吸收更多的传统武术技法等。

在对目前竞技武术现实发展情况的争议与建议中,我们应该给予更多思考的是背后决定其现在发展情况的内部原因,竞技武术套路为什么要向“高、难、美、新”的竞技化方向发展,别的方向不行吗?散打运动开展这么多年以来,传统武术技法为何一直不能在赛场上得以体现?

2 竞技武术概念的界定

竞技武术虽然是目前武术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却没有权威的一致的认同,仍然存在争议。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学术认识、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竞技武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以以下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作为参考:

(1)目前大多数较为认同的根据竞技体育的概念对竞技武术进行的界定:“竞技武术是指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技术能力,以追求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和现代散手两种运动形式。”

(2)对竞技武术的概念和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之后,河南大学的洪浩博士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将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和太极推手。武术的本质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两个层次;进而提出健身本质、民族文化本质和技击本质是竞技武术在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层面的一般本质,而竞技本质是其特殊本质。”

3 竞技武术发展现状内在原因、规律探寻

3.1 建国后对武术“击、舞”关系的处理和套路价值功能的认识是目前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知道,由于历史背景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对武术实行了控制规模,使之形成了有节制发展的战略,以技击性为主的传统武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又由于当时“‘武术击舞论者’对传统武术‘击’和‘舞’关系及套路价值功能文化读解的失误”,即“20世纪50年代那种认为中国武术的全部历史是沿着‘击’和‘舞’两种形式发展而来的观点,在被有关行政部门接受后,最终在中国形成了先是套路,后来又是套路和散打———这两大互不关联的现代竞技武术活动样式。”可以说,这种历史背景以及对武术技击和套路关系的认识奠定了上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的武术套路和散打独立发展现状的基础。

而我们看到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武术被正式列为体育项目到20世纪80年代竞技武术散打的开展,30多年里套路成为中国武术内容的全部,对武术套路价值功能的强调主要是“树立优美形象”的表演功能和健身功能。由于时代背景的转变及部分武术学术观点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展了武术技击项目———散打运动,但和套路毫无关系,最终形成了现在套路和散打的发展模式。这样将武术原来“套路(功法)———技击”系统的、整体的训练模式分裂成为现在的各自独立的系统,与传统武术或者武术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而武术当初确立的这种套路和散手相互独立的发展形式,又为竞技武术现在的技术特点和风格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为我们知道技术风格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的理念、目的和训练方法。比如,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所以,除功法之外,在训练方法上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主要采取缓慢柔和练习套路的方法,称为“盘架”,为进一步练习听劲和实战技击还采用了推手的训练方法。当然,在推手练习时仍然遵循太极拳的以柔克刚的技术理念,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最终形成了太极拳“粘、连、黏、随”,“松、弹、活、抖”,整体爆发的劲力特点,套路技术的演练风格大多也是松静舒缓,连绵不断,与其他拳种相比,技术风格特点鲜明;而少林拳在训练方法和理念上与太极拳明显不同,主要讲究以刚制刚,最终形成了少林拳刚劲迅猛、冷脆、快捷的劲力特点和技术风格。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讲,什么样的技术或训练理念、训练方法最终决定出现什么样的技术风格和劲力特点。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相互独立的发展形式,打破了以往传统武术由“套路———拆手、喂手———技击”的训练模式或者说训练程序、步骤,也就是打破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在训练目的和技术理念上也与传统武术迥然不同,套路的练习由为技击转变为“看”即竞艺表演和健身,由生死的实战性技击理念转变为打点得分的对抗性体育竞赛;套路的训练只为套路表演,散打的训练只练打法。这种训练目的、理念、训练方法的不同,最终会导致技术风格特点的转变,并在技术中体现出来。所以,竞技武术这种套路、散手的独立发展模式为其现在的技术风格特点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是其形成现在技术风格特点的前提和基础。

自然,失去了原来技术理念和训练方法的支撑和基础,怎么还能见到以前武术传统上的技术风格或者说劲力特点。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竞技武术套路也好,还是竞技散打也好,技术风格、劲力特点与传统武术表现出了巨大差异。

3.2. 竞技体育运动本身性质、固有规律、价值取向是影响目前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直接因素

这里我们抛开社会政治因素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影响,单从竞技运动本身而论。从上面对竞技武术的定义可知,竞技武术属于竞技体育的范畴,洪浩博士还进一步提出“竞技本质”是竞技武术的特殊本质。而我们知道,作为竞技体育,激烈的竞争性是竞技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此外,现代竞技体育还要求竞赛规则、规程和竞技体育管理的规范性,竞争的高度公平性、公开性、集群性和观赏性。所以,作为竞技体育或者一个竞技项目,在确定比什么、赛什么之后,比赛的目标就是在竞赛规则的指导下,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尽力去取得比赛优胜。其中,竞赛规则是引领和推动运动技术发展的杠杆。

那么,运动项目的比赛基准怎样确定呢?也就是说怎样确定该项目比什么、赛什么呢?那就是该项目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也即该项目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比如,足球在于通过双足的传运,对球的控制,让球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比的是射门进球,胜负以次数的多少来论;拳击是双人的对抗性项目,在于通过拳法的较技,击败对手,比的是技击对抗,以击打有效的点数来决定胜负。那么,武术比什么呢?赛什么呢?从传统上而论,按照武术自身的逻辑或者说性质特点,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武术套路、功法、拆手、喂手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散手技击,武术的规定性就在于技击、格斗、对抗。所以,据此,我们不难得出武术应该比的技击对抗,赛的是格斗技术的高低。正像吕继光等提到的:“它(武术)是用攻防格斗的竞技功夫,来衡量武术运动成绩水平的高低。”

但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当我们把原来意义上一个完整的武术分成了两个平行的独立部分,作为竞技体育项目,这两部分在运动训练学上还属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项群。这两部分应该比什么?赛什么?怎么比的问题?

当我们把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一种主要的训练方法———套路,单独列出作为一个竞技体育比赛项目时,缺少了最终为了“技击”的服务目的和体现武术“技击”核心的约束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武术套路比什么?赛什么呢?还比技击?恐怕是不行,因为武术套路相对于武术而言,已经不再是技击对抗性项目了,而是一个人演练的表演项目,在演练中技击是想象的、虚拟的,比不了;传统武术概念中的神韵、身法、功力,几乎比不了,因为很难客观的量化,不便于裁判。即使这些能够比,那就看裁判的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了,人为的非可控的因素太大,不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要求的高度公平性和公开性精神。竞技武术比赛规则的不断修改、细化、量化就是为了便于裁判的操作和比赛的公平性。武术进奥运的一个主要难点就是规则的制定问题,而规则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能够比较客观量化便于裁判执行,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开。所以,剩下的只有找出能够竞技、评判的点,如比动作的规格、难度、优美程度等,也就是所谓的“高、难、美、新”,而实际比的也只有这些了。由此不难想象,为了提高竞赛的可比性和裁判的区分度,比赛套路的程式化、规格化,竞赛规则的量化、细化,规定动作、难度动作的出现在所难免。因为这些都是利于比赛、裁判的,符合竞技体育的游戏规则、要求。再者,作为竞技项目还必须考虑的因素是美感、观赏性,娱乐性,让观众能够从中获得观赏的享受,必须有观众的支持,在套路失去为技击服务的主要功能,缺少实战的检验后,由于比赛基准或者说比赛点的改变,于是“高、难、美、新、快、强”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偏离武术的技击属性就成为必然,规则中自然也就有了创新动作和难度动作的规定和不断的修改。这是不自觉的、无奈的走向,更是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和规律约束所致。“高、难、美、新、快、强”是符合竞技运动规律的,兼顾了便于裁判和提高观赏性,而我们看到的结果也正是这样,竞技武术动作较传统武术动作外形更加舒展大方,大开大合,动作难度大大提高,以现在大多数人的审美观而言,是花了、好看了,直观的视觉刺激提高了。但令我们遗憾的是,竞技武术赛场上就是没有观众,武术比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火”。反过来,运动员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必须遵从竞赛规则约束,练习“高、难、美、新”的动作,而不必考虑练习与比赛成绩无关或影响极小的其他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武术自身性质来说可能又是很重要的,如技击、攻防意识、内在神韵的体现和培养,或许有人会说竞技武术也是讲技击的,规则中也有“突出项目特点,加强功防技能”的规定,而事实则说明“这不过是张徒有虚名的文化标签”。所以,在失去了武术技击规定性的约束下,在现代竞技体育规律的约束下,单独的武术套路比赛对武术原来比赛基准或比赛点的改变,其进一步的发展自然会降低所包含的技击内涵,走向非武术化趋势。

对于竞技散打项目而言,虽然体现了武术传统意义上的技击本质,比的是武术的技击对抗,但由于训练方法、手段、步骤、技术理念的改变,如缺少了功法、套路以及相互听劲的训练,技术的创建和操作不再是为了性命相搏的格斗,而是作为一种技击对抗性体育项目,为了比赛的胜利,直接练习用于比赛的打法技术,打点得分即可,不必再要求像传统武术那样严格的攻防;再加上出于安全的考虑、便于裁判和提高观赏性,拳套的应用及膝肘、禁忌部位及连击技术的限制,同样限制了传统武术中诸多技法的应用,怎么还能看到传统武术技击攻防的技术特点和内涵。由此导致技术显得简单、单调,频繁出现搂抱、顶牛现象。运动员根本没有经过相应的武术传统训练方法的熏陶和洗礼,怎么能练出传统武术的劲力和身法特点。训练目的和技术理念的不同也使现代的运动员在攻防技术上与传统武术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果现代竞技散打想体现传统武术的技术、劲力特点,必须加入传统武术的某些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比如套路、功法的练习,还有推手的练习等或者是为了达到同样的劲力效果采取类似的训练方法。从训练培养武术(下转第15页)(上接第8页)的劲力角度看传统武术的这些训练方法和竞技散打并不矛盾,也应该是能做到的。目前,现代竞技散打比赛难见传统武术劲力特点,主要就是现在的训练体制、方法所致。

4 余论

竞技武术走到今天的情景,由武术自身的特点和竞技体育运动自身的规律决定,也由我们对其进行的性质、形式和价值功能的定位与以往传统武术的不同,或者说偏差所致。在现有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下,套路依然会“高、难、美、新”,“非武术化”下去,没有传统武术训练方法的介入,而散手比赛也终难见到传统武术的劲力特点,技击的神韵和特色。武术功法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的召开,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举行,都是人们对武术认识变化的标志。很多武术界的人士都在呼吁竞技武术应该改革、创新,可是如果还是在以前的思维模式下,在分离的套路和散手中徘徊,恐怕竞技武术依然如故,其种种的不尽人意之处恐怕还难以改变。但将套路和散手结合起来的比赛形式就能解决当前竞技武术所面临的问题吗?能够是当前竞技套路和散手的简单相加吗?套路和散打的“合壁”同样面临着套路、散打比什么、赛什么、怎样比的问题?决不是当前两种发展形式的简单相加。但我们相信在对当前竞技武术发展状况的内在规律和原因作了一番探讨之后,如果我们发展武术目的是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服务于当前社会,想让武术能够承载更多深厚的中华文明内涵,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话,竞技武术的某些地方确实是需要改革了!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体育学刊,2005(12).

[3]周伟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历史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3(7).

[4]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浅析竞技武术中南拳套路的演练风格 第4篇

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学习武术既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还能自卫防身。现代武术逐渐成为舞台表演和竞技运动的一种,武术套路演练中融合了武术招式和各种舞台表演和运动竞技的精髓,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武术套路演练方式,而且南拳套路演练的方式不同所表现除了的风格也不同。

关键词 竞技武术 南拳套路 演练套路 演练风格

竞技武术南拳套路演练将武术、运动以及表演艺术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也让南拳套路演练的风格不可避免的受到演练者的劲气、呼吸、体能、武术动作难度以及演练节奏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南拳武术套路的风格就是与这些影响因素相互融合之后所表现的出来的外在形式。

一、南拳套路演练的基本特点

了解南拳套路演练风格以及风格的形成必须对南拳有所了解。

从武术的角度来看,南拳其实是对南方拳系的一个总称,南拳的拳法招式带有明显的南方特征,南拳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拳系如咏春、洪拳等都具备了南拳短小精悍、步伐稳健、攻击勇猛以及动作朴实的特点。而且大多数习练南拳的人在演练南拳的时候喜欢在口中呼喝助威之声,声音与拳法相配,能更显威势。当然南拳中也有类似大开大合、长手长攻的拳术类型,比如洪拳,但整体上仍以短小精悍为主,很适合南方人练习。从武术角度出发的演练多为实战演练,更重视武术动作所能达到的攻击效果,动作简单直接,对美观效果的要求较低。

从竞技运动的角度来看,如今的南拳已经成为我国武术运动中传播比较广泛的一种竞技运动。南拳套路演练的评比中评委们既要对运动员的动作质量进行评比还要针对武术招式的难易程度和演练水平进行比较。参与武术套路演练的都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武术运动员,这些运动员既要熟练掌握南拳的基本拳法套路,还要熟悉相关的竞技武术演练规则。

其实,现代的竞技武术南拳演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武术套路演练更像是一种武术艺术表演,既要能展现中华武术所具备的威猛有力的“精、气、神”,又要有舞台表演的优雅美丽。南拳武术运动员想要完美演练南拳,需要从拳法招式到劲气分配和难度提升都需要进行长期的磨合训练,直到将竞技武术套路演练所需的全部要素融会贯通之后,才能真正演练出有个性特色的演练风格,获得较高评分。

二、注重南拳套路演练中动作与呼吸、发声的配合

呼吸、发声与南拳套路动作的配合在竞技武术演练中作用明显。

首先呼吸节奏与套路动作的搭配会直接影响演练水平。南拳套路演练中,武术动作的发挥以良好的呼吸技能和体能标准为基础。南拳的套路运动大多是由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复杂运动组合而成,期间还要做出起伏转折、翻腾跳跃的技术动作。完成这样一套动作不仅需要有大量体能消耗,还有足够的氧气,呼吸是唯一获取氧气的方式,没有良好的呼吸技能与运动协调配合是无法达到较好的演练水平,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在大量缺氧的情况下优雅自然的完成套路动作。

其次,呼吸与南拳动作的配合过程也是南拳演练风格的形成过程。南拳武术运动员从习练南拳动作开始便开始对呼吸方式和呼吸节奏的调节。在呼吸调节过程中需要根据南拳套路的招式转化进行“急吸快呼,急吸慢呼,慢吸快呼,和慢吸慢呼”的呼吸方法的转换应用。比如,在开始出拳开步前调整呼吸节奏,气沉丹田聚气增加威势,开步出拳的瞬间完成气出发劲的过程。转折跳跃时要及时提起,将胸腔扩展,腹部、呼吸肌和颈部肌肉充分参与到收缩提气的过程中。还有呼吸的强度也要配合南拳演练时身体开合、起止和力量强弱的要求。

南拳运动员最初的南拳练习中对呼吸方式和节奏的条件方式相同,但经过长期搭配练习后,配合南拳套路演练使呼吸需求的呼吸方式已经变成了南拳运动员运动时的习惯性的呼吸方式。但是每一个南拳运动员的呼吸方式都自成一格,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色。

此外,南拳演练发力时因势而发喊声有助于使套路动作更加饱满刚健,能突出南拳的刚烈风格。但是这种发生也要配合呼吸效果,其次充足发声才能响亮有力,呼吸方式正确才能让发声更加刚猛有气势。

三、注意对南拳套路演练中动作节奏的把控

音乐的风格可以从音乐节奏的快慢,声音的强弱等方面体现出来,而南拳套路演练的风格也可以从南拳动作节奏中体现出来。想要培养和把握演练风格,就必须对南拳套路动作演练的节奏进行严格把控。

首先,一般情况下南拳套路演练都会对南拳技术动作的次序、节拍次数、步点一级用力次数进行详细编排。其次,对南拳套路演练中节奏的把控还必须根据演练时长、运动员体能状况、动作掌握熟练程度等对动作演练进行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巧妙配合。实现完美配合后的南拳套路演练动作要有鲜明的节奏感,演练起来时能给人一种动有气势、静有姿势,快而不乱,慢而不滞、重而不笨,轻而不浮的感觉。

四、注重做好南拳武术套路的难度提升工作

南拳武术作为竞技运动的一种类型而被发扬光大,其套路演练的要求也由武术套路演练向运动套路演练靠拢。在运动竞技的展台上,南拳武术运动员们想要获得高分就必须像体操运动员一样对武术套路熟能生巧,对难度动作信手拈来。

从南拳武术运动的竞技表演需求来看,做南拳武术套路演练时必须注重武术套路难度的提升。提升武术套路的难度可以从增加难度动作做起,即增加南拳演练的技术难度。仔细研究南拳武术用套路演练中对难度动作的评分标准,根据这一标准逐级提升动作难度。当然,提升了套路中动作的难度就必须要对整体套路进行从新磨合熟练,毕竟套路的整体性、流畅性和优美效果也将成为打动评委、获取高分的影响因素。

从南拳武术套路演练风格培养的角度来看同样也需要增加南拳武术套路的演练难度。根据演练风格培养的要求我们注重对南拳武术套路中新动作的开发,即增加表演难度。南拳武术虽然全系种类多,但经过长期发展以后,同一评分等级的武术套路演练也难免会有一些类同之处。这些类同或者相似之处会引起南拳演练风格差异的缺失。这种现象在对南拳武术套路演练的影响范围小的时候可以使运动员的演练失去特色,有失分的风险,而当其影响范围扩大时还能阻碍整个南拳武术的发展。开发新动作主要是为了从类同的动作演练中脱颖而出,再配合上能使武术套路的演练风格更为突出的难度动作,演练风格自然更加新颖独特。

五、重视南拳武术套路演练中体能与劲力的配合

武术套路演练不仅是一种形态、动作的美感,还应融合力量、运动方面的美感。所以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竞技武术演练都对体能有严格要求,南拳武术运动员只有在确保有充足的体能完成整套动作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要求实现南拳套路中每一个动作、招式都达到最优效果,并演化出自成一套的演练风格。

南拳套路演练过程中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体能状态以及运动难度进行合理的体能配置。首先,在参与演练之前,要对运动员套路动作的难度和体能需求以及运动员自身体能状况进行摸底考察。然后根据运动员自身体能所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地身体专项素质训练,提高和保持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确保运动员各项体能达标并保持巅峰状态。其次,还要准确分析南拳套路动作中不同劲力应用对体能的需求。劲力是武术套路演练中为了完成技术动作消耗的力量。劲力的表现完全依托运用于的体能状态,体能是发挥最强劲力效果的基础。当然南拳运动员在演练武术套路时,对劲力的收放应用,节奏把握以及体能需求量都要进行具体分析。比较完美的搭配是用最低地体能消耗,完成最高标准的劲力表现效果,完成最高标准的技术动作要求。而且南拳运动员需要在完成这种完美搭配之后才有余力让南拳演练风格更加新颖独特。

总之,完美而极富个性特色的南拳套路演练时融合了南拳武术多个影响因素后的完美表现。南拳武术运动员们想要把南拳武术套路演练好,演练出自己的风格就必须将这些影响因素融会贯通,并实现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 吴春辉,肖林霞.浅析竞技武术中南拳套路的演练风格[J].中华武术(研究).2011(07).

[2] 吴剑.现代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05).

[3] 曹云,林霞.浅谈南拳套路演练中的“节奏”与“劲力”[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04).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比较研究 第5篇

武术界长期存在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争鸣,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开始转向,由在历史上一直强调攻防技击,转变为更强调健身和艺术表现功能。人们习惯于把新中国成立前以攻防技击为主体的武术及按原来方向发展的武术称为传统武术,而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以艺术表现为特色,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的竞技武术套路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搏击运动称为竞技武术。随着武术在国际上影响的增大,人们对武术的动作特点、技术方法、价值取向及其发展趋势等研究日益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对二者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充分,对二者的区别不明。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1 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概念的界定

在《辞海》和《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均找不到这两个词,目前武术界对二者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对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起点,因此,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传统武术,什么是竞技武术。

1.1 对传统武术概念的认识

有学者提出“传统武术主要指旧中国以前的我国武术。”这一概念单从时间的角度来界定传统武术,难以反映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有学者则提出“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从分类“相应相称”原则来看,显然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古代军事武术,如戚继光在军队中推行的一些武术的内容;有学者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技击术,它不是现代的东西,今天真正的传统武术仅是少数民间武术家作为传统艺术练习者,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收藏,它的价值在于保持原来的面目不变。”这一观点把传统武术等同“民间技击术”,显然不够准确。因为,传统武术不仅仅是民间的,古代的军队中,近代的中央国术馆,现代的武术院校专业队,依然有传统武术;也有学者提出“传统武术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发展起来的民间武术各个流派的技术总称。”传统武术不等于民间武术。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推行的武术到今天,无可厚非应称之为传统武术,那是有国家行为驱动的,并非民间武术;有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武术育理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在长期的斗争逐步形成发展并总结创编而成,具有技击、强身健体、医疗和观赏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种描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但说它是“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似乎不确切,因为从武术的产生分析,“严格地讲人与兽斗争还算不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技击,只有人与人斗才可以萌发出用于技击的武术。”所以武术并非仅是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形成的。2000年9月17日至20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传统武术工作座谈会通过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传统武术是指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这种提法中涉及到了竞技武术,容易造成竞技与传统的混淆。其实,所谓竞技主要是指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单从字面上简单理解,竞技即比赛,竞技武术即比赛的武术。而传统武术也可以用竞技,这样容易造成将竞技的传统武术排除同传统武术。

总之,传统武术可以这样概括: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医疗和观赏等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

1.2 对竞技武术概念的认识

有学者将竞技武术发展的起始点界定于建国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也有人将民国时期的国术国考也称为竞技武术,如有学者提出,“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发展起来的……追溯历史,前后也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将古代擂台赛上的武术对抗称为竞技武术。

对竞技武术的认识则相对较统一: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和太极推手。如杨建营提出的“现代竞技武术是建国后传统的武术结合西方竞技体育理论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体育化的套路和散打为两大独立活动形式,以教练员为指导,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以争取比赛优胜为最高目标,以竞技体育比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温力提出的“竞技武术是由少数人从事的,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宗旨的,努力将人的体能或技能发挥到极致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武术的内容和特点的武术比赛项目”。

2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联系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的产物,理清它们的有机联系可以为我们对它们的比较分析打下基础。武术是发展的范畴,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发展的基础,竞技武术是走向现代竞技体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的产物,它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吸取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价值以及技术素材等,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茁壮成长。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源泉,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3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区别

3.1 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传统武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步创立并形成的,是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很少受外来体育的影响,具有原始传承性和民族地域性。

传统武术原来最主要的社会价值就在于技击,特别是技击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但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冷兵器的作用在军事上明显消退,武术失去了它在军事活动中的价值。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冲击,逐步演变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武术开始萌芽。如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操学校”,于1916年改为“精武体育会”;1911年,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就是以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西方的体操和兵操的形式,新编成适合于集体操练的武术套路教材在军警、学校中进行推广;1928年“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一届国术考”中基本上依照西方竞技模式进行操作,其中便有中国传统竞技中没有的“抽签、分组比赛、犯规受罚、禁打部位”等西方体育比赛经常使用的规则。与此同时,传统武术大多仍然按照自己原有的方式发展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在政府举国体育体制的大力支持下,竞技武术在原来的模式下,开始全面地接受西方体育文化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改造,形成并逐渐发展完善成今天的竞技武术。

3.2 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首先,传统武术是根植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以技击为核心,武术为外形,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一种以防身、健身、修身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几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而竞技武术是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受西方体育影响,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演练评价并有一定的量化标度,受规则限制,有一定的实利目标并且有特定表现形式的一种竞技体育。

其次,传统武术是在东方农耕文明中形成的,它是东方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东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它自然具有封闭性,相对比较注重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从而在整体理论中讲求一种“调和”,追求一种动态的“和谐”。

传统武术受其影响形成了所谓的“形神合一、内外合一、理气合一”。它讲究把人放在大自然中去修炼。孙禄堂在《八卦拳学》中有借助天地气候去修炼功法。又如以太极拳为首的内家拳讲究“圆”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等太极理论都是传统道家的东西。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将欲若之,必固强之;将欲度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些在武术中便成了“未成向左先向右”、“欲重先轻”、“欲进先退”等基本武术理念。

竞技武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的强力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它讲究的“竞争”是西方文化的典型思想。西方文明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同一标准下的竞争。现代体育中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很明显表明竞争意识已渗透到每一项运动中去了。竞技武术的根是扎在传统武术这一沃土之中的,且其根杈又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而偏向进竞技体育,于是它逐步向“奥林匹克运动模式”靠拢,从一些具体的、细微的、技术性强的、可操作的东西入手,按一个标准,在设定的条件下研究、评比一个动作,而缺乏所谓的艺术享受。

再者,传统武术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它以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说等为基本练功的理论依据,讲究“精、气、神”的相互配合修练以增加内力。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讲“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而形意拳的五行拳则用五行、脏象等学说为根本,认为劈拳练肺、崩拳练肝、钻拳练肾、炮拳练心、横拳练脾。太极拳则以阴阳学说为原理,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从而达到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使其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境界。

而竞技武术是在西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人体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理、生物化学、解剖等知识去进行运动训练,以使其达到某种程度,它用一种直接、武断,甚至是残酷的训练以达到功力的增长。如竞技武术的散手运动便是依据生理机制、心理功能、思维能力等几近西方化的知识对人体进行训练,以达到力量、速度、耐力、抗击打性等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以便取得胜利。

总之,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一个是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严重影响下的异化的果实。

3.3 表现的方式不同

传统武术的主要表现方式有三种,其一便是传统套路运动。传统套路中吸收了大量攻防格斗的技术内容,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补充已形成固定的招式,这样做就便于武术的传授、观摩、交流,更有利于武术的传播。而竞技武术中也有套路比赛,但这些演练的套路中大多是“竞技性“的。竞技武术套路是以“长拳体系”为代表的,虽有技击格斗动作,但大多是表演性的,从而失去传统套路中注重技击的终极目标,与真正的技击格斗只能是貌合神离,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拳秀腿”。

其二是传统的搏斗对抗运动。早在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相搏”之术,后来又出现了“角抵”、“手搏”、“对刺”、“角力”、“打擂比武”等多种形式的对抗搏斗形式。但是从史料记载可知当时的搏斗与现代竞技武术中的散手、推手、自由搏击等不同。一是没有体重限制,不分级;二是主要以击倒对方分胜负,禁打部位少,且没有成文的规定;三是活动范围较大,没有场地规格及护具的要求;四是犯规处罚不明显;五是竞赛规则少。现代的散手则从体育的观念出发,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

其三是传统武术中极为讲究的功法运动,在现代竞技武术中几乎无法体现。如中国在唐朝时便有气功、硬功、轻功的记载,而后出现内功、软功、柔功等;拳术中也有了“内、外家”之分,由此可见功法练习在传统武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在竞技武术中功法运动表现的较少。内功,其实是对精气神的高度统一后在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超常功能。传统武术追求的是通过个人修为,使精、气、神以一个“道”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在体格层面上体现出“道”与功力,是传统武术中的最高境界。

3.4 评价方式和衡量标准不同

传统武术因其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在评价标准与衡量方式中也有了诸多不同。其大多以感性评价为主,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不受时间、场地、器械等条件约束,而且在功法中有许多是测不准的动作,评价方式极为模糊不定。而竞技武术则不同。它要求极为严格,评分规则也极为明确、详细,有条理,可操作性强,而且有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制,要求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比赛,是一种通过比赛进行的评价。还有便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很重视对“武德”的考查,竞技武术则对此要求远远没有传统武术多,而且在评分中也没有此项标准。

3.5 练习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

传统武术往往是一个长期的终身修炼,其价值取向不是很明确,只是个体在默默的练习过程中以期达到想象中的高度,传统武术深受中国“内倾型”文化的熏陶,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求道,求内劲、内气和内功,追求“天人合一”,力求与天地和谐塑造完美人格;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共构的统一体中,必须遵守自然的变化,服从客观规律,并与之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传统武术讲究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便是这一体现。传统武术的练习者没有功利色彩,他们在自觉的状态下通过习练传统武术达到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

而竞技武术则不同,它是在西方思想中萌芽的一种短期行为,讲求功利,注重实际,有明确的价值目标,讲究一个效率,它的练习是一种短期行为。特别是当前的竞技武术往往通过短短几年的训练便可一战成名,训练效果特别明显,是一种追求功利色彩的纯竞技体育的运动。

传统武术追求长期的修炼,常常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功夫,因而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而且传统武术还有一个从防身到健身再到修身的过程,追求的是以满足自身修为为主要目标的行动。竞技武术则只追求夺冠这一单项目标,尤其受当前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体现出这一点。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西体育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没有孰优孰劣。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行,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应当和谐发展。在大力发展和推广竞技武术的同时,传统武术应当得到“补充”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通过二者的互相补充实现武术的良性运转。

摘要:传统武术是东方文化的产物,竞技武术是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严重影响下的产物文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二者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发现其在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发展的力度,表现的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传统武术具有深邃的技击内涵、高度的健身价值、独特的魅力,而竞技武术具有极强的艺术表演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二者应兼顾、共同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龚茂富,等.关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价值思辩[J].搏击·武术科学,2005(5).

[2]严广才.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J].武术健身,1989(2).

[3]周伟良.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J].武林,2000(2).

[4]于志均.讨伐传统武术的檄文——一评《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J].武当,2000(6).

[5]姜娟,胡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

[6]杨本升,等.发展传统武术的构想[J].山东体育科技,2001(1).

[7]温力.原始人的技击需要促使了武术的产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

[8]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体育学刊,2000(9).

[9]王岗,等.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文化差异[J].体育文史,2000(3).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差异研究 第6篇

1 概念

通过武术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到武术的内容比较丰富,且包容性极强,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这个概念下又分为很多次概念。纵观近些年武术的发展,目前武术主要沿着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这两条路线进行,如果把武术看做一个整体系统,这两者都属于武术的下属系统。首先我们来了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概念。

1.1 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题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3]传统武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拳种、各门派汇聚武术的特色,具有鲜明的历史、地域、传承、封闭、排他等特点,训练时打练合一,以攻防技击、强身健体为核心。

1.2 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题,围绕竞赛项目项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4]竞技武术主要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体,以套路、散打、推手为竞赛内容,训练主要以竞技比赛为中心。从上面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传统武术的主题是围绕攻防技击实现的,强调打练合一;竞技武术则细化了传统武术的两大部分即打、练部分,分为了竞技套路与竞技散打、竞技推手,从而所追求的价值都有所不同。

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具体差异

2.1 产生背景

2.1.1 传统武术

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了与野兽搏斗的技能。随着战争的需要,武术的技击性特性被推崇,武术的技击元素逐渐系统的总结被应用在军事活动中,武术的发展犹为迅速,这时的武术主要用于军事用途,又称为古武术。自明代开始出现套路的练习形式。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长拳,程冲斗著《耕余剩技》中的刀术、枪术是记载中最早的武术套路。明代的武术由于门派的形成、十八般武器的出现和套路的发展使武术成为了一个完整体系。到清代,武术与军事已经慢慢分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的内容得到极大丰富。武术开始与导引结合并出现养生术,大量门派的诞生使武术进入繁荣发展期。这时期的武术以技击为核心,讲究形神兼备、打练合一,并繁衍出娱乐、健身等特性。

2.1.2 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是一个新的名词,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竞技体育对传统武术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使中华武术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原国家体委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对武术进行了新的创编。以查、花、炮、红、少林拳为基础创编了现代长拳,并统一了动作规格,后又陆续创编了刀术、剑术、棍术、枪术竞赛项目,使竞技武术套路成为完整系统。在国际、国内开展武术比赛,提升武术的影响力。

近些年,随着竞赛规则的改变,竞技武术套路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追求动作高难度、演练要求优美新颖,与传统武术的差别越来越大,用项群理论来看,竞技武术套路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的项目,散打则属于格斗对抗性项目。现在的竞技武术主要围绕竞技比赛来完成,打和练已经完全分离。

2.2 练习目的

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方面的影响,使武术颇具神秘色彩。保守的说传统武术的练习目的主要有:(1)以攻防技击为主,通过步法移动及招法的变化击打对手,达到防身的目的。(2)在练功时,特别强调呼吸与劲力的配合,通过呼吸的配合增加气力,达到以气催力的效果。同时进行长期的练习,对身体的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达到健身的目的。(3)对传统武术的学习增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激烈的竞争性是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5]由于竞技体育竞争性特点,竞技武术的练习目的,主要以取得优异成绩、夺得项目金牌为主。武术专业运动员不论是套路还是散打,都是从事多年的竞技训练,达到一定的竞技水平,参与到竞技武术的赛场,从而发挥本人潜能,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成为该项目的技术领军人。常见的专业性竞技武术比赛有套路比赛、散打比赛,分为国际、国家、省市等赛事。

2.3 价值取向

竞技武术则把武术的打、练分离开来,在身体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竞技武术套路以审美竞技为主,以动作质量、动作难度、演练风格为评价标准。“提倡的高、难、美、新技术方向发展,只在外型上体现攻防涵义,并不考虑技术上的实战意义。”[6]由于竞赛的需要,竞技套路是有统一的、规范的标准,全国上下的武术竞赛由一个衡量标准评定,客观来说全国的竞技武术套路风格是一样的。竞技散打则以格斗竞技为主,训练时提高动作的击打力度、击打准确、击打有效,以增强在竞技实战中技术的有效发挥。

2.4 技术体系与训练理论

传统武术的练习大致为基本功-套路-拆招喂招-实战等几个阶段。“练”指的是对传统套路的练习,套路练习时强调攻防意识和劲力的展现,有“练拳如打人”的俗语来形容套路的攻防意识。“打”指的是对各个招式的综合运用,包括手法、腿法、步法、拿法、摔法等,以在实战中取得胜利,有“打人似无人”来形容对技法的熟练运用。传统武术的“打练合一”就是要求武术习练者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体现。传统武术的训练理论相对来说,缺少科学的理论支持,甚至有些训练是不科学的,主要讲究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即持久性训练,增加自身的功力。有俗语“一日不练百日空”来形容练习武术的不间断性。

竞技武术主要走的是“打练分离”的路线,即套路和散打分离而行,以在各个项目内追求最高境界。竞技武术套路主要围绕动作质量、动作难度、演练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武术专业运动员长期的套路训练可以将一套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由于有了难度动作的内容和攻防动作、意识的减弱,竞技武术套路表现为朝着艺术体操发展的趋势。竞技武术散打主要是对拳法、腿法和摔法的综合运用,两人通过护具的保护在规则的限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特别是戴上拳套失去了手法和拿法的应用,胜负以得分点数或优势胜利来判断。用一句话来概括,竞技套路运动员只练不打,竞技散打运动员只打不练。竞技武术的训练,主要采用的是现代竞技体育比较常见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即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大运动量,充分利用超量恢复原则,以此来增加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2.5 传承形式

现在,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大众媒体传承和学校传承。武术的传承在古代主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以传承某种技艺为纽带而形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7]师徒传承模式对武术发展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8]目前,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还是师徒相传,以师傅为中心的师兄弟们组成一个类似家庭的集体,凝聚着一种团结精神。技术上缺少了师傅的指点,不论是技法上还是对传统武术的精华学习会受到很大限制。“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竞技武术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是由业余体校、市体育学校和省体工队构成,这三级机构形成人才的培养梯队。通过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三个大环节的培养成为武术专业运动员,长期从事专业武术的训练与竞赛。

摘要: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武术现在主要围绕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类发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不同之处进行研究,旨在更清晰地展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武术分类,武术差异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史Dq.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曾于久,肖红征.对武术概念及层次分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8(10).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LJl.体育学刊,2005(5).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孙自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差异之比较闭.湖北体育科技.2002(3).

[7]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中国竞技武术 第7篇

1 技理技法的诞生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在铁一般的生存定律下,为争夺资源,是以人兽相博——武术技法之雏形。此刻的技法仅是人的本能掠夺,没有任何理论支撑。随着人类文明步入奴隶制社会,夏朝建立。武术为适应实战需求,开始经验总结,较成功的击、刺、砍、劈等攻击之法,被人模仿、传授、习练,逐渐倾向实用化、规范化。商周时期,田猎兴起,成为重要的训练手段,后以“武舞”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再又陆续加入射、御等项目,奠基了军事武术体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加倍重视武术技理技法在战场上的运用。《管子·七法》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 有天下之骏雄”。此阶段,剑术及剑道空前发展,加之百家争鸣的文学盛况,先辈们开始着手于武术技法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击、刺、冲、踢等有效攻击的技术动作统统被归纳总结,快速构建出武术理论知识框架,武术技理顺利诞生。自此,武术技理技法成形,其武术本质——技击性也定形。

2 技理技法的发展

武术虽萌生于远古时期,然成形于奴隶社会,后发展于封建王朝,贯穿整个中华历史。自秦汉以来,角力、击剑盛行,比赛均设有裁判与赛场。1975 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代漆绘木梳,彩画了一场角抵:赛台之上,三人赤裸上场,穿短裤、系腰带,一人双手前伸为裁判,两人跨步以臂相搏。后随“宴乐兴舞”风俗的盛行,手持器械的武舞便常在酒宴上出现,《史记·项羽事纪》里“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证实当时的剑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与娱乐性。此外,还有刀舞、剑舞、双戟舞等。虽说娱乐性颇高,但其表现形式更接近于今天的武术套路,且富含韵味与技击价值。

唐朝,武曌始创武举制,开辟武术发展新渠道,郭子仪受益于此制度,得以斩杀敌首、报效朝廷,使异族闻名丧胆。开元年间,裴旻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的诗词和张旭的狂草并称“唐代三绝”。后公孙大娘又因剑舞妙姿而荣获盛名。事实证明武术的技理技法,在当时的庙堂和草野之中已颇具影响。

宋元时期,武术发展较为曲折。宋太祖赵匡胤本是武将,后黄袍加身为帝,为杜绝隐患,倡导“禁武”,武术技法遭受压制。文代武属其一,武官负责上阵杀敌;文官则领赏加封。对比鲜明的是:民间武术技理技法初具体系。一是出现武术“套子”,便于传承;二是出现冠以名称的“杨家枪”,实战性极高。戚继光有言:“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杨家枪。”三是出现“露台争交”,检验武术的对战技法。元代,因民族矛盾的激化,为防止汉人造反,蒙古统治者的禁武力度有增无减:民间练武、打猎、持有兵器等皆严禁。为此,不少武术家被迫隐姓埋名,暗中习武收徒,有识之士尝试在戏曲中融入武术,滋生了戏曲的“十八般武艺”。京剧演员杨小楼,素有“武生泰斗”美称,就精通于形意、通臂与八卦三门功夫。

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纪效新书》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共十六家拳法。”大有百花争艳之势,且拳名多以擅长者姓氏命名。又因技理技法不同,遂出现武术内外家之分,内家主张“以静制动”,以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四派为主流,外家要求“主动出击”,以少林拳为代表。

近代,帝国主义入侵,武术技理技法再度遭受大洗礼。民国初年禁止习武,后“津门大侠”霍元甲以技击破敌而名震天下,又促使民间陆续涌现拳社、武士会等相关组织,如 “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蒋介石更将国术列为军队训练的科目之一,并规定学校体育课必修。所以说,无论哪朝哪代武术技理技法,始终都是武术发展的根基所在,是武术得以生生不息、千载不衰的本原。

3 技理技法的现状——以竞技武术为例

现代社会,因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我国为谋求武术更好、更长久的发展,开始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新出场语境下,积极响应时代变迁,推陈出新的改变出场路径,以新的出场形式——竞技武术来发扬武术,自此传统武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3.1 竞技武术的孕育——以传统武术为母体求创新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类开始倾向于享受生活,对赌博生死的武术格斗类需求已大大降低,加之全球化大规模竞争压力和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传统武术为谋求发展,于是突破自我格局、另辟蹊径、自主创新,派生出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一种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指导思想衍生出的西方体育模式,是当代武术的一种新形态。[4]竞技武术的初衷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参考西方体育运动项目规格与发展结合武术风格特点、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综合整理所创编的一种新形式武术。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显明、并多有起伏转折;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打、主动出击、以快制慢、以刚为主。[5]这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加以创新改编而成的典型案例。长拳既适合基础武术训练,又适合竞赛比拼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结合创新的一种突破,是一次大胆革新。

3.2 竞技武术的蜕变——以奥林匹克为目标求推广

为更好的推广武术,让更多人了解武术,见识武术的真正魅力。国家体育总局和武术管理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武术入奥”为奋斗目标,并展开一系列行动:惨痛割爱,确定最经典的单个项目申奥,如长拳、南拳、太极拳,分男女组;削足适履,制定西方式的量化评分细则;高难美新,拔高锦标赛的艺术表现力。笔者认为:武术入奥之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当代奥林匹克风靡全球的出场语境下,武术顺应时代潮流,借由风头鼎盛的奥林匹克运动,来加速全球化推广,这是明智之举!竞技武术的各类展示与国内外的表演和竞争,让外国人开始明白“轻功”类功夫纯属子虚乌有。这正是武术推广的效益所在!但画蛇添足之处是我国对武术竞赛规则和技术体系的“过度革新”,一味地去模仿奥林匹克文化,使武术技击特质不时淡化,文化灵魂逐渐丢失。于是乎,竞技武术“被逼上梁山”,走入“歧路”,与传统武术出现断裂。这使得武术发展越发消极,而失去自我的竞技武术,其申奥评语是:中国式体操。这与竞技武术产生的初衷(推广中华武术)显然背道而驰!高小军表示:“武术入奥,不是目标的终止。我们的目的是把属于中国人的项目奉献给世界,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6]但入奥,却让武术逐渐趋向于体操、舞蹈类的艺术表现,其技理技法被剥夺过多。没有中国传统特色,单纯迎合奥林匹克精神的竞技武术,已丢失 “个性”,失去本真;若入奥成功,对奥运会也毫无益处。国际奥委会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武术入奥会对国际奥委会以及奥运会的政治地位、商业利益和将来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好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是奥运会的真正魅力所在。[7]武术入奥应是锦上添花的“双赢”,而非武术推广的“求生浮木”。

3.3 竞技武术的困境——以技理技法为本真求突破

现在的竞技武术,是给全国参加锦标赛的运动员设立的,不适宜普及。[8]观看竞技武术表演时,都惊呼刺激、过瘾,殊不知 “一将功成万骨枯”。竞技武术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武术运动员的伤患在铺垫。从最初的“腾挪转移”到“空中转体”,从360°到540°再到720°,为了难度而起的腾跃,让武术的精气神逐步消亡殆尽。哪里还有技理技法的影子?哪里还有武术的攻防技击?哪里还有赌博生死的惊险?“即使是具有攻防意识的动作,也被理解为运动员个人情感意识的表露,或在一种虚拟技击和写意氛围中的仿‘真’表达。”[9]笔者认为竞技武术只有多吸取传统武术精华,掌握攻防要领、凸显技理技法,才能走得更加长远与顺利。如宁夏武术队运动员高静和刘海云,二人所演练的空手进枪(http://mp.weixin.qq.com/s)就颇有武术劲力意韵,让人拍手叫好!其实,竞技武术不排斥难度动作与艺术表现力,但技击实战是核心,不可本末倒置。当代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属竞技武术,但和传统武术的磨合以创新不可止步。技理技法在武术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前文已述),持续的弱化,会让武术成为非武术的存在。故竞技武术,要以技理技法为本真,遵循“两重两轻”原则求突破——重传统、轻创新,重传统、轻现代。“纵观咏春拳的传播与发展,其始终保留着技击这一武术本质特性,并在不断的传承中,将技击艺术不断地发展、完善,这就成为咏春拳强大生命力的基础。”[10]只要传统与竞技在融合中能够殊途同归,那么,武术以何种方式发展都无可厚非。换言之,竞技武术对技理技法的追求与回归对传统武术也是一种促进,当竞技武术回归之时必会将与西方体育文化整合中的“新”带给传统武术,以滋养、促进传统武术的突破与发展。

4 总结

武术技理技法与武术发展史如出一辙,萌芽于远古时期的人兽相博、成形于奴隶社会的先辈整理、受制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喜恶,连绵华夏五千年。在武术的发展中,随着统治阶级“尚武”、“禁武”之风的变换,武术技理技法时而成为朝堂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唐、明、清、民国),时而沦为庙宇严防民众造反的牺牲品(宋、元)。到现代,因全球化潮流卷席,西方文化强制施压于武术,在如斯生存环境下,武术创新自我,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自我蜕变衍生出竞技武术。但竞技武术在以推广为初衷的“入奥”之旅中,如饕餮无餍于西方体育精神与文化内涵,逐渐削弱本土武术技理技法,艺术表现力过度拔高,与其初志日益南辕北撤。在武术的发展上,须牢记技击是本质,技理技法不容忽视。(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不能因全球化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付之东流,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对于竞技武术务必要注重技理技法,以此求突破,力争现代与传统的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推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山主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

[2]李朝旭,刘庆华,杨胜峰,等.岭南南拳运动风格及其技理技法形成的文化社会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49-52.

[3]梁书宽,张沪,杨进主编.体育竞赛要览[M].北京:长江出版社,2006:209.

[4]王岗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3.

[5]胡柏平主编.大学体育基础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4.

[6]中国新闻网.武术“入奥”时间表浮出水面2020年或脱颖而出[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2-10-25.

[7]李龙.论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4-17.

[8]张力编.马振邦武学集2武学笔记[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3:215.

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研究 第8篇

1 有关少儿武术套路训练的研究

武术运动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经过常年累月的艰苦训练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可见,培养一个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也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学者们在少儿武术训练方面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并且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儿童一般在7岁前后开始练习武术较为适宜,训练时应根据少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重视基础训练,重点发展速度、柔韧、灵敏和弹跳等素质。从小进行武术训练对少儿的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组织和骨骼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能力和抗病变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武术训练有利于运动员身高增长、肩部美观、腰部较细、柔韧灵活、臀部无明显变化,但O型腿较一般人严重。在对少儿进行武术套路训练时应抓好选材关,基础训练应坚持“全面身心训练”的原则,训练的重点是身体素质、基础技术和心理训练。针对某项具体的身体素质训练问题,如弹跳力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长抓不懈,但不可过度训练,既要提高弹跳力,又要全面发展。训练时宜多采用间歇法或循环训练法来调整运动员的训练量、脉搏频率以及训练节奏。在少儿武术训练方法的运用上应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让他们了解和喜爱武术,最终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武术训练。要创设训练环境,不断更新和变换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多采取讲评、鼓励与表扬等方法。当然,影响少儿武术训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竞赛规则的变化是指导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新规则在突出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同时,削弱了武术套路运动最基本的技术内容,使青少年的训练重心偏向于难度动作及与难度相关的身体训练。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的出台引导武术向“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因此,训练过程中应在难度动作与演练水平之间寻找一个更为恰当的平衡点,在重视难度动作训练的同时,提高演练技术水平与艺术水平的质量才是少儿武术训练的正确理念。

2 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来探讨武术套路训练的研究

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要求竞技武术训练也应系统地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指导武术训练,为武术训练的发展提供参考。学者们通过一些实验研究后,普遍认为:武术长拳和对练项目运动属于一种短时激烈的运动,其能量供应主要由磷酸原代谢和糖酵解提供,针对磷酸原代谢系统的训练效果评价可用尿肌酐评定法,对于糖酵解系统的训练效果评价可用血乳酸评定法。武术套路大强度训练手段的安排应与营养恢复等体能保障措施相结合,才能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承受能力,大强度训练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考虑营养品的补充因素。而武术套路运动员大强度负荷训练前后的运动的机能状态可用CK值的检测指标来进行评定和监测。在训练强度和密度方面,间歇训练是提高武术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可造成运动员训练时体内血乳酸的逐步积累,而且有助于提高运动员体内CP的含量,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

3 有关武术套路训练方法方面的研究

随着现代体育竞技的日趋激烈,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所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平时科学的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时能表现出最优异的运动成绩,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许多学者在武术套路训练方法运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一些文献从理论上论述了武术运动训练的概念、重要意义和训练的基本方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游戏比赛法等)。在武术套路训练中运用其他非常规训练方法的研究有:意念训练是武术教学与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念训练必须建立在“体练”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在运动训练中,人体生物钟的周期变化对武术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教练员在武术训练前要对每个运动员的生物钟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针对每个运动员生物钟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一些不同的训练方法,还要根据“日钟”和“年钟”的变化,科学安排训练计划。武术运动对人体各部分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要求很高,它涉及武术运动员的成绩好坏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在新规则出现后对柔韧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柔韧性练习是武术运动训练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身体素质训练。在进行柔韧性训练时,要注意按照运动规律进行,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应注重主动形式与被动形式相结合、动力练习与静力练习相结合、协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武术训练的不同阶段,训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武术训练的基础阶段,需加强全面的身体训练;在提高阶段,应注意突出力量与速度练习;在高水平阶段,则应把力量与耐力的发展作为重点。教练员以及从事武术教育、研究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当前武术套路的主要特征,训练中要努力实现竞技能力的系统化、速度耐力专门化、训练恢复的效益化、心理训练专业化和教练员角色突出化等目标要求。在武术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针对运动员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良心态的状况,教练员应坚持长期、有针对性的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将其情绪调整在适宜的水平,帮助运动员获得最佳的训练和比赛效果。而且心理训练还应与身体素质训练、武术套路动作训练紧密结合,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最终获得比赛的胜利。武术套路竞赛期,教练员应科学制定赛前训练计划,从整体上来把握竞赛期训练的一些规律,合理运用各种训练方法,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竞赛期训练的医务监控,预防疲劳和损伤,帮助运动员调整到最佳的竞技状态,保证竞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4 有关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训练体制、训练理论和现代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研究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是武术训练的指挥棒,竞赛规则的变化一直左右着训练和比赛的结果。因此,武术训练过程中,要掌握和运用好规则,选准教材,加强训练力度,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和规则要求,多渠道、多方法、多手段灵活运用,安排好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的实效性,突出鲜明的演练风格和个人特点,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教练员要在新规则变化和推动武术运动员技术发展诸多因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使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注重武术所特有的规律和内涵,提高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运动员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挖掘运动员的潜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推动竞技武术的快速持久发展。竞技武术训练应当建立新的训练体制,决策机构要尽快研究,拿出可行性方案,从训练的效率和效益出发,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我国竞技武术训练体制管理新模式。现代竞技武术训练还应注重汲取传统训练理论的营养,武术传统训练理论在历史文化的视野中,它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术和养生术的理论,在流传过程中,它经历了原创期、轴心期和传承期三个阶段,它的生成途径构成了内生型传统武术训练理论与外源型传统武术训练理论两大类别,为今日的现代武术训练理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传统武术训练中的形神兼备与内外相合是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武术训练理论和手段已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现代竞技武术训练手段要与“内外六合”、“明三节”、“统四梢”、“合五行”等传统武术理论紧密相连,才能体现出武术的内涵。另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竞技武术训练和评价,是提高武术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将计算机辅助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专家在线解决训练难题、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辅助动作分析、计算机辅助训练监控等技术大规模、全方位地应用于训练实践,必将极大地提高竞技武术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对武术训练课质量进行评价时,要注重科学化和多元化。在训练课质量评价中,评估人员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专家评估,这样比较容易做出客观正确的分析判断,评价方法上可运用模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5 已有学术研究的不足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训练问题所涉及的范围与相关的文献资料,远不止以上所述,本文仅对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研究中的主要方面和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整理。通过对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来看,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有关少儿武术训练和武术训练方法方面研究的文献虽然很多,但大部分的研究为一般性经验总结,结果大同小异,能提出新颖观点的较少;许多文献研究的深度不够,针对性也不强,多停留于现状与对策层面来探讨问题,只是泛泛而谈,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有些学者研究结果的信度及效度值得怀疑。

(2)常规性的训练运用定性研究的多,而定量研究得少;运用交叉学科理论、方法和手段指导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研究得少;实验研究多停留于单指标实验性定量研究,多指标实验性定量研究得少;运用多学科相关理论知识指导武术训练研究得少。

中国竞技武术 第9篇

摘要:“精气神”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精华,是传统武术的习练特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法等。结合传统武术特点,并且对现代竞技体育中的主流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再通过“精气神”进行论述。最终得出:竞技体育具有“精-气势”、“气-素质”、“神-时间”的特点。

关键词:传统“精气神”竞技体育特点

0 引言

“精气神”这一学说最早出现在道家学说,后来被武术学者用在描述武术习练过程中的特点。“精气神”在很多的方面被引用,无论是哲学界还是医学界,他都具有深刻的涵义。竞技体育是体育广义涵义的一部分。“更高、更快、更强”很好的概括了他的特点,传统武术中的“精气神”。在《武术汇宗》一书中:“响月文通古佛三宝分论:三宝者,精气神也,盖精气神为修丹至宝之物。”阐述了武术中的重要性。如果将“精气神”分别应用在竞技体育当中,并且分析他们的特点。就能很好的将竞技体育的隐含特点表现出来,并能够看出传统武术中有很多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特点。

1 竞技体育中必须具备的“精”

竞技体育的要求竞技项目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取胜的气势。传统武术中,“精”又可以说“精气神儿”,是在武术不可缺少的,他的特点表现在眼神,手部的微小动作等。武术中“精”是传统武术必须习练的一个课程,他是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竞技体育中,无论是格斗类竞技比赛还是同场对抗类比赛,气势是不可缺少的。在格斗类比赛项目中,气势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能够扭转不好的趋势,最终胜利。在团队类比赛中,气势就好像是团队的胜利的符号,一个讲究团队配合的竞技比赛中,气势的重要性就不言而论了。气势在竞技体育中占有不可比拟的地位,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特点。

2 竞技体育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气”

“气”,在武术中是内部的物质,在武术的演练当中是动作形成根本,没有了气,即使完成了动作也是徒劳无功。人就是活一口气,武术讲究的是练气再练身,气是根源,更是动力。如果没有了气,武术就等于败在了开始。

竞技体育当中,众所周知,个人的身体素质是竞技体育项目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所在。竞技体育中无论是技术类比赛还是素质类的比赛,个人的身体素质是占有重要作用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通常在前几年里,都是注重基本素质的修养,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素质,才可以继续竞技体育的专项习练。

3 竞技体育成功的关键“神”

武术中的“神”,是经过时间积累练成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神”更是武术中作为评判的重点。武术中神不是天生就有的一种表现,要经过多年的历练,“神”才能有精彩的表露。在武术比赛中我们常常会看见,运动员的一形一式表现的很夸张,但是看起来又很像样,这是运动员经过长期的习练养成的专业特点。

竞技体育中的“神”,我们把它看成是时间。竞技体育中很多项目的习练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体操从4岁开始习练,平均经过8年才能成材。竞技体育是一个系统的习练过程,要经过多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时间是任何竞技体育的成功关键,无论任何竞技项目,随着习练次数的增加,便会出现质变,时间是竞技体育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4 “精气神”在竞技体育中的内在联系

自古以来“精气神”在道家学派就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们相辅相成,各自都有自己所长。“精气神”多源于源生,是人肝肾之精华,“气”是“精”的基础,“气”的升华变成了源生的“精”,有了“精”和“气”,人才能支撑身体,所谓道家所说,“精气神”是人之根本,“神”是 “气”和 “精”的表现,只有有了“精”和“气”,才能支撑“神”。

在竞技体育中,气势和素质都需要时间的历练。三者缺一不可,素质需要练习,气势是练习过程中无意中形成的一种品质。时间则是见证竞技体育成果的最后试金石。在竞技体育中,无论是气势还是自由的因素,都需要时间把他们质变,竞技体育归于最终就是,技能和身体的量变转为质变。

5 结论

传统古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总结文化,更应该善于结合新文化,把现代体育中的一些表现形式用我国古代思想去表现出来,做到以古论今。不断地解决旧问题,更重要的是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竞技体育有其固有的特点,在我国武术的“精气神”中表现出了气势、素质、时间的特点。虽然竞技体育不只包括这些方面,但用传统的思想氛围去解释,“精-气势”、“气-素质”、“神-时间”就成了竞技体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徐欣,屈雯慧.养生与武术中的精、气、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9(05).

[2]蒋荣全.论中国武术之“精气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9(09).

[3]薛辉.论中华传统武术的最高着意点和艺术表现——“神”[J].福建体育科技,2007(05).

[4]黄山,王东.武术套路演练的形和神[J].湖北体育科技,2005(03).

中国竞技武术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社会,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和谐发展

前言

现代社会中,和谐思想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出的向现代化进军的号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现代社会构建中现代体育项目、竞技体育项目的发达、规范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一些民族、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的生存受到挑战。武术作为优秀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也受到了沉重打击。中华武术到底该如何发展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探究中华武术发展,其首要任务是寻求现代武术发展中包含的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依据,方能更好找寻现代社会构建中中华武术发展举措。

1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比较

1.1 传统武术的百家齐放与竞技武术的“规范化”

传统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不仅效仿自然规律,而且效仿自然之物,不仅根据气候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武术拳种,如南方以拳为主、北腿以腿为主,而且根据生物物种差异使得传统武术百家齐放,如上古之时已的“三人操牛尾以舞”,汉魏时的“五禽之戏”,发展到后来根据鹰之利爪,虎之威武,豹之凶猛,龙之先发,鹤之轻盈,猴之灵巧等产生的各类形意拳,还有取义花之美与树之伟形成的的花拳、梅花拳、树拳等。[1]据1983年至1986年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中,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新旧鼎革的巨变,武术也霍然进入了由传统向竞技发展的转型,出现了一系列竞技武术“规范化”的体系,武术朝着“高”、“难”、“美”、“新”的竞技运动发展,在这过程中竞技武术迅速发展,传统武术的文化家园渐趋萎顿、荒芜。

1.2 重礼重德的传统与竞技武术礼仪的缺失

在我国,“礼”与“德”是两个紧密相连、相互统一的概念。“礼”是“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德”是“礼”的内在精神,并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以德服天下”的外交思想。中国自古也有“以德治国”的思想,“以德治国”也就是“以礼治国”[2]。武术礼仪是武德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粹与提炼。“文以载道,武以明德”,“尚无崇德”,“要练武,先修德”,“文武兼备,德艺相长”,重礼重德也成为衡量习武者的第一标准。

然而,由于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现代社会发展中中华民族文明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有悖人伦道德的反面现象存在于目前社会的角角落落,甚至表现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加上“金牌”之上的渲染,“武德”传统在年轻一辈中得不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变得散漫无礼、毫无规矩,与传统武术重礼重德的传统相差较远,甚至它的进行已经不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显露,而是为表现项目特色的一种故意行为。

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的依据

面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武术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其发展正在走向“边缘化”。传统武术成为需要人们加以“保护”的对象,甚至有些拳种不得不在流失中沦为历史和记忆;现代竞技武术在交织着赞扬与非议的声音里艰难求索,在传统与梦想之间困惑前行[3],现代武术的向前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因此,探索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交融,找寻传统与竞技的切合点,促使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

2.1 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不竭源泉

传统武术是集健身、修心及防身于一体的,其追求的是在不断提高攻防技击能力的“神韵”,具有强烈的“攻防意识”,即传统武术在讲究“临阵实用”的技击内容与习武者在知晓动作技击旨意时“练时无人似有人”的那种精神意识的有机融契。[4]同时,传统武术历经千年,在人类不断追求社会和谐进程中连续下来,可以说,它是人类不断追求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历史产物。竞技武术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以传统武术理念为依据,是现代体育与传统武术发展的产物,竞技套路所提倡的高、难、美新技术发展方向,外形上体现“攻防含义”,演练者与观赏者在“互感”基础上产生畅想愉悦,竞技武术散打根据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为基础,踢打摔拿根据古代人们自身特点为抗击敌强和猛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根,是竞技武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2.2 传统武术需要武术竞技的发展来提升

传统武术多产生于农村,受到其地理、环境以及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使其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学习传统武术的人们日趋减少或不愿在传统武术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以至于得不到传统武术拳种的真谛,又由于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存在着弊端,武术拳种也因其传人的逝去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传统武术需要宣传,需要借助和利用竞技武术发展的平台,在人们对于竞技武术了解的同时逐渐加深对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武术有全新的了解,去接触、学习、研究。

2.3 现代武术体系需要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共同完善

传统武术技法简单实用,汇集了传统武术的392种兵器和各路武艺,或具有进攻性,或具有休闲养身的功效。一些拳种只是纯粹的具备攻击性而无观赏性,各拳种之间封闭自守少与其他的拳种真诚沟通,导致乡土武术仅限于地域或姓氏之间。竞技武术的发展正好弥补了传统武术的不足,竞技武术的发展加强了各拳种之间的联系,如2006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中国民间武术家联合会就是在竞技武术发展冲击下成立的民间武术组织,它的成立及顺利运作加强了各乡土武术传人的交流和技艺的传播。竞技武术所提倡的“高”、“难”、“美”、“新”正好是传统武术所缺少的,与乡土武术形成互补。中华传统武术体系既需要极具浓厚传统意义的乡土武术又需要“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来完善自己。同时,不同种类的人群对中华武术类别有着不同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武术体系需要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共同完善:保持原有的乡土武术的纯真性,让这些来自于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感受到纯真的中国传统武术;大力发展竞技武术,使竞技武术真正的达到国际竞争标准。这样一来,对外,我们有“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走出国门争进奥运;对内,我们有原汁原味的作为中国传统的乡土武术为国人和世界共享。

2.4 传统与竞技的和谐共处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共同需要

如今,尤其城市中,大众体育参与空间几乎被西方的体育形式所占据,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与近代中国文化遭遇文化危机之后的文化转型不无关系。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许多学者早已开始批评现代化的危害,重新探索传统文化的价值。”以致许多西方人将其探索出路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投向了中国[3]。因此,有专家分析,21世纪是东方文化复兴的世纪,也是东西方进一步交流融合的世纪。东方文化复兴,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将意味着东方的文化传统将趋于世界有利位置,传统与竞技同时存在并最终和谐共处。传统武术做为中华传统武术的优秀代表,竞技武术则是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冲击的产物,其共同发展将是未来中华武术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的需要。

3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

3.1 正确引导,继续加大中华武术研究及投资力度

中华武术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然离不开国家机构的正确引导以及强大的投资力度。当前,尽管现代武术受到冲击,但中华武术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推动了武术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实现了武术在国内的普及;竞技武术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武术研究院的组建与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推行,使中国武术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对武术产业的探索,使武术初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武术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市场功能等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展现。[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60年,武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家机构的强劲支持与科研的深入成为传统武术发展坚强后盾。

3.2 现代武术的百家齐放与“标准化”和谐发展

中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的区域性差异性很大,这种区域发展空间上的不统一、时序上的不同步和社会结构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体育大众化的发展必然是不统一、不同步和不平衡的[6],同时,不同种类的人群对中华武术类别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决定了中华武术作为大众参与项目将向受众表现出风格各异与百家齐放。但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华武术发展也必须朝“标准化”方向发展。标准化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针对武术工作的实际情况,中国武术协会做出了将2011年作为武术工作标准化年的安排,同时,2011年作为武术标准化年的重要标志,主要是着手10个方面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包括训练、竞赛、组织、管理、推广培训、装备器材、评比统计、段位制、会员制、申办认证等。[7]武术标准化业已成为当前中国武术工作的一个主题词。当然,“标准化”是为武术能够得到很好推行设置的标准,是建立在确保武术百家齐放实行的标准化基础上,现代武术发展中需要保持原有的武术风格设立标准才能向前。

3.3 以倡导道德至上的礼仪文化来引领现代武术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中华武术绵延几千年,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凝聚着无数中国先哲的智慧与结晶。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一种象征和标志,它不仅是人际交往和武术交流活动中的方式方法,更是武术修炼者尚武重德、充实内心的巨大法宝。“文以载道,武以明德”、“习武先习德”武术礼仪是武德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粹与提炼。在崇尚礼乐的中国古代,武术也以其崇尚武德、重视礼仪的精神而为国人所热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武术发展到现在,现代武术礼仪却渐渐失去了以往的神采,反而不像跆拳道、空手道等等相对简单的运动那样把礼义进行规范。中国的文化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深受打击。这是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文明,还是历史的倒退愚昧?以倡导道德至上的礼仪文化来引领现代武术文化健康而有序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3.4 鼓励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视角对中华武术进行研究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其本来就是一种民族文化,它见证了人类的发展,一些高校也设置了专门的武术学科,武术学科的研究日益完善,同时武术与历史、哲学、医学、艺术等学科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鼓励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角度对中华武术进行研究、挖掘、结合。中国民间武术家联合会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作为民间武术组织,将武术与养生、书法艺术进行了很好的交融,它的成立及顺利运作加强了中华武术在民间的传播。

现代武术的发展,仍然需要更多的武术研究(下转第34页)(上接第20页)者、管理者、工作者及参与者共同来维护。

参考文献

[1]曾文超,张继生,喻业.逆境中前行:中华传统武术理性化的选择与定位[C].2011年第六届全国武林大会武术与养生学会研讨会论文集.

[2]雷军蓉,程世帅,张继生等.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价值与反思[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0-24.

[3]薛晓媛.现代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崩离与融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51-53.

[4]孙自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差异之比较[J].湖北体育科技,2002(3):270-271.

[5]高小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新中国武术运动发展60年回顾与展望.国家体育总局.拼搏历程辉煌成就:新中国体育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6]吕树庭.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97.

上一篇:机械设备漏油分析下一篇:林业植物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