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散养污水论文

2024-05-14

畜禽散养污水论文(精选7篇)

畜禽散养污水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畜禽散养污水,政策手段

环境政策可以界定为国家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管理、调节措施的总和,是诱导、约束、协调环境政策调控对象的观念和行为的准则[1]。现行的控制水污染的手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命令控制型手段,另一类是经济手段,其他还包括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2]。其中命令控制型手段分为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禁止性规范和限制性规范相关的权力和义务。行政手段则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机关,对环境资源工作施行行政决策和管理[3]。经济手段包括政府干预的经济手段直接强制性手段,如环境资源税、排污收费、环境污染税、押金退款制度等;另一类侧重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如资源协商制度、排污交易制度、污染者与受污者的合并等。技术手段主要是指污染防治具体技术和指标的开发和应用,包括了污水处理设施、排水设施技术,以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等的引进[4]。自愿手段主要是指运用环保宣传教育、环保技术培训等方法,以及社会舆论、公众参与和监督等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下面,我归纳分析国家针对农村生活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控制采取的具体政策手段,以找到不同政策手段面临的问题以及改善的方向。

1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演进思路

我国对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行动历史并不长,始于199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农村环境正式纳入工作议程; 2006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首次将农村环境作为专项列出,同年《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提出要用15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 200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别对农药使用,畜禽、水产养殖等做出了规定,同年7月《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主要政策措施;2009年2月《关于实施“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中,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亿推动和鼓励污染防治和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2010年2月颁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

1.1 生态示范建设工作蓬勃开展

我们农村环境治理思路是,从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县(区)——生态市——生态省,点线面的发展模式。

农村生活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通过在生态村和优美乡镇创建过程中指标确认来表现。其中国家级生态村的创建标准考核指标中,环境卫生涉及了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污染控制指标包括了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在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中,确定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公共设施完善程度、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城镇卫生厕所建设和管理达到国家级标准,城镇建成区环境指标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清洁能源普及率等。

1.2 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渐成模式

“以奖代补”项目:根据《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和《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经过考核验收,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 命名的村镇,予以奖励用于巩固提高。“以奖促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针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以解决污染问题为目的,开展治理。实施范围原则上以建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

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印发了《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和提供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2008起的3年来,国家在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下拨了“以奖促治”专项资金。 2008年,中央财政拿出5亿元用于优先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到2009年,投入金额增加到了10亿元,2010年是25亿元,2011年到2012年,还计划安排95亿元。

1.3 具体的行动措施

在以上这些政策的指导之下,我国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在防污方面的农村改厕改水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加强自来水的普及率,减少污水的产生;加强农村沼气工程这种最简易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普及;通过乡村清洁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清洁设施的建设,如生态拦截沟、村内网管等,减少排污过程产生污染的隐患。从2007年起,则主要是用“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以建制村为基本治理单位,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综上所述,与农村生活污水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控制直接相关的政策手段汇总如下表:

2 环境政策手段分析

通过对以上政策和具体行动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政策手段主要集中在行政手段上面,而且行政手段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公共投资上面;针对农村环境的法律性政策还很空白;经济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导激励手段。具体来说农村生活污水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政监管中多头管理与管理缺位并存

我国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控制政策以行政性的政策手段为主,以已经采取了一些政策实施手段为例,改厕项目由卫生部门负责,水利部门负责改水项目,农业部门负责畜禽粪便污染防治项目,环保部门负责综合整治。环保机构的隶属关系复杂,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环保法规、政策,许多工作很难落实。

与此同时,农村水环境基层管理人员基本空白。目前,我国环保系统的最基层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少数乡镇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县级环保部门包括部分乡镇的专职环保人员还不到农村总人口的万分之一。截止至2008年底,全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12215个,其中乡镇环保机构1525个[5]。全国共有4万多乡镇,分布有乡镇环保机构仅为3.8%。而且他们在农村的工作多限于农村工业这一部分,对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环境管理,却很少涉及[6]。相对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责来说,监管资源远远不足:监管机构不健全、基层执法条件差、人员经费没有保障、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2.2 激励手段单一,资金来源不足

从上面的政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控制经济手段的表现,即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对开展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村庄给以补贴和奖励。

其次,不论是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中资金的来源主体均是国家投资。然而,我国共有60万的行政村,再大的投资在进行分割之后,下放到具体的村庄的时候也极其的有限。因而治理也只能从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或者重点流域周边农村起步,率先改善哪项成为争论。

再者,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并不发达,乡镇领导或是村民更愿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创造经济效益,更不用说对环境保护进行投资。加上环保投资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利益好处,当地政府和村民缺乏投资热情。

2.3 法律性规范缺失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环境立法严重缺位。目前农村的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尚未纳入污染物减排体系;对众多小企业的污染监控,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

虽然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内容涵盖广泛,制定形式多样,但大多是行政性的文件和规章,多采取“决定”“通知”“意见”等形式发布,真正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和定义的极少。在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第二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第四节中增加了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但是主要针对的是农药化肥安全使用、规模化养殖排污要求和水产养殖科学化等方面的规定,对具体到农村生活污染方面的几乎空白。

所采用的政策只有奖励,而无对应的惩罚。导致政策执行力度缺乏约束,政策执行效果无从考核,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无从反馈。造成的现象就是,一窝蜂的申报,争取国家资源,却缺乏执行力。在我们对个别农村进行的深度访谈中,就出现湖北某地农村该村的沼气池普及率是60%,但是真正的使用率却只达到20%,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4 科技支撑薄弱

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以及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不能为制定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法规、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1年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将农村进行分类仅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对差异性巨大的农村实际使用参考存在局限性。同时,农村还面临缺乏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和辅助现有技术实施以及相关设施的维护和长期使用。

2.5 农村人口缺乏环保意识

大部分农村地区保留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用水随意泼洒在路面,生活垃圾随手乱扔,直接在池塘里进行清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加之相当比例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口选择进城务农,不少青年农民工对原住地区归属感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对新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的接受意愿和吸收程度。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收入水平低,农民增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是农村工作的重点。然而,对经济收入的追求,更注重短期的利益。在对政府下拨的资金的使用上,更倾向于在道路建设房屋统一粉刷等改善生活质量上,不关注环境保护。

3 政策手段改进建议

3.1 村级环保机构建设

第一,国家至上而下加强基层环保力量。

调剂、增加人员编制,农村环保机关人员、农村环保监察人员以及农村环保监测人员,加强国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制定环保系统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标准,制定加强农村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明确各级环保部门农村环保机构和人员配备要求,推广乡镇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同时环保机构应从执法机构转变为服务机构,建立多部门的合作机制,建立农村自我监测机制[7]。

第二,自下而上发展地方环保组织。

除了加强正式环保机构组织的建设之外,还要扶持环保NGO的创建,并将环保NGO的视角引向农村环境保护上来。目前我国有200多个环保NGO,但大多处于自发、松散、各自为政的状态,需要对其加以整合,使其充分发挥潜能。可以通过鼓励院校专业教授或是技术人员加入到这些组织中来,提高NGO的整体素质水平。

3.2 丰富引导激励型政策

第一,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

除了国家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之外,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财政预算和投资,重点的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治理,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当中来。

第二,引入市场机制。

如将河流使用权进行承包给村民,然后村民按照约定进行水环境管理。江苏靖江引入河道管护机制,河道管理员同时是投资经营者,通过承包 河道进行水产养殖或河岸种植,获取经济利益。

第三,加强惩罚性经济引导政策。

可以尝试的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收取排污费。或者对水实行差价收费,如对超过平均用水量的用水按水原价的1.5~2倍甚至更高的费用进行收费,以此引导村民节约用水。根据国内外经验,水价提高10%,可使水的需求量下降7%,烟台、威海、淄博等城市已经实行了累计计价,超量用水加倍收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8]。

3.3 逐步出台农村环境管理法律体系

第一,国家级法律法规制定。

国家依法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抓紧研究农村生活污水防治条例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参照《城市规划法》及《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可以制定配套的《农村规划法》和《农村村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相关环保项目实施、考核条例,如《以奖促治以奖代补项目考核规定》等,对政策实施进行有力的约束。

第二,地方性法律条例制定。

地方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一批针对地方特色的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3.4 强化技术手段

目前,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方法,种类繁多,关于此方面的学术研究也十分多。引进与中国农村类似的日韩技术,以及开发更适合不同地域特征农村的具体技术,是当前技术工作的重点。

除了严格参照实施已经出台的技术标准包括《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导》、《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政策》等,加快研究制定《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手册》《农村散养畜禽技术规范》等。为农村生活污染和散养畜禽污水污染的治理提供选择方案及普及性的标准。

完善水污染监测记住,逐步实行农村环境定点监测,把握农村环境中污染动向和变化发展的规律 [9]。收集一些基础信息,如所采用的技术、治理效果、成本信息等,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为制定适合的标准规范提供参考[10]。

3.5 加强宣传教育

第一,寻找适宜农村的宣传模式。

考虑到中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环境教育的宣传模式应当贴近生活、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环境教育的具体执行人员应当以农村教师为主。农村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学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文化,他们的文化知识、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智能发展水平等方面在农村中都居于优势。环境教育也需要一定的督促作用,一般来说村干部在村民当中拥有极高的威信。因而,若有村干部做引导和监管,农村环境教育的进行会更加顺利。

第二,宣传对象分类化。

在进行农村水环境宣传教育时,根据不同选宣传对象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特点,可以将宣传对象进行划分。比如将宣传对象分为:[11]①儿童和青少年群体,②农村女性群体,③具有学习能力的成人群体。

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

电视、广播、宣传车、网络宣传、影视电教、咨询互动、书本宣教、社区新闻、报纸。特别是宣传车,因为农民生活比较单一、空闲时间比较多,会对难能出现的外来事物感到新奇,从而愿意主动去了解。

3.6 多种政策手段的联合

环境管理的政策体系中各管理手段的运用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行政是依法的,也就是说行政手段是离不开法律的,法律法规就是行政行为的依据;同时,法律手段也包含了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法制建设,离不开行政机关的守法和执法;经济手段的运用也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和行政管理系统的配合。因而,继续加强行政手段实施和监管力度,推行更多的经济手段推动污染控制速度,法律手段规范其他手段的实施以及检验其实施的效果,并利用技术手段和宣教手段对其他手段进行辅助支撑和强化。

参考文献

[1]夏光.环境政策创新: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张继承.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手段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J].中国水利,2006(4)

[3]乌兰.环境行政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变革[J].山东社会科学,2006(8):145-147

[4]沈强.环境管理经济手段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4,23(5):198-200

[5]《2009环境统计年鉴》[M].环境保护部,2009

[6]赵春.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环境政策体系[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7]任晓冬,高新才.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及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3):107-112

[8]李森,肖泰峰,邹连文,等.山东省水环境问题分析[J].水文,2001(6)

[9]王德良,苏莲芳,郭守云.大通县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整治对策[J].青海环境,2009,19(4):165-166

[10]嵇欣.国外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治理管理经验的启示[J].中国环保产业,2010(2):57-61

浅谈如何提高散养畜禽免疫效果 第2篇

1 免疫程序的科学制定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是提高免疫应答的整齐度, 避免“免疫空白”和“免疫麻痹”基础。因此, 在设计散养户畜禽的免疫程序时, 首先应考虑本地区内发生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一般情况下, 常发病、多发病而且有疫苗可预防的应重点安排, 而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 即使有疫苗, 也应慎重使用。

2 选择免疫期较长的疫苗

因农村散养涉及千家万户, 防疫强度十分巨大, 对疫苗的选择应在确保免疫效果的前提下, 尽量选用免疫期较长、产生的免疫抗体在动物体内持续维持时间较久的疫苗。

3 免疫接种方法要合理

在免疫注射前首先必须选择有效疫苗。在接种前必须查看疫苗有效期, 记录生产批号, 对过期疫苗、保存温度不正确的疫苗、破损和失真空的疫苗坚决不用。二是做好人员和器械清洗、消毒工作。防疫员必须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每到一户先消毒, 再进栏, 注射器、针头用前先冼净, 煮沸消毒15分钟, 做到一畜 (禽) 换一个针头。三是了解接种动物的健康状况。注射前先问畜主存栏畜禽的吃食情况, 到栏内要看畜禽精神和粪便情况。对不食、拉稀等怀疑有病的畜禽暂不免疫, 病好后再补针。怀孕母畜怀孕后期、刚阉割猪暂不免疫, 母畜产后一周后、刚阉割猪阉割一周后再补针。四是疫苗现用现配, 正确稀释。疫苗要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在注射前用专用洗手液进行稀释。如猪瘟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 气温超过摄氏25℃时, 用冷藏过的生理盐水稀释疫苗, 稀释后立即使用, 气温15℃以下4小时内, 15~25℃2小时内, 25℃以上1小时内用完。五是注射剂量要足、部位要准确。剂量与免疫效果密切相关, 必须保证免疫剂量充足。针头长短要合适, 注射部位用75%酒精或2.5%碘酒消毒, 猪的疫苗要求肌肉注射, 不打飞针, 并卡上耳标。禽流感疫苗首免颈部皮下注射。六是及时回访。防疫注射后, 做好免疫猪查看工作, 发现有强烈免疫应激反应的, 不要驱赶, 保持安静, 并可采用地塞米松或肾上腺素肌注。七是防止药物干扰。病毒类活疫苗如猪瘟免疫前2天和免疫后3天, 禁止使用抗病毒类药物。细菌类疫苗如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等免疫前后7天禁止使用抗生素, 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4 及时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畜禽散养污水论文 第3篇

1 农村散养畜禽强制免疫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散养户认识不够

农村散养畜禽强制免疫存在的问题是, 农村散养户对免疫工作的认识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强制性免疫工作的实施。有些人认为免疫工作做与不做都没有任何关系, 使得强制性免疫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1.2 免疫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都向往城市生活, 嫌此项工作脏苦, 在这种情况下, 致使免疫工作者素质受到了影响, 大多是属于老年人, 而且文化程度也不高, 而免疫工作的实施, 免疫工作人员是十分重要的, 从而就制约了免疫工作的开展。

1.3 基层动物防疫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对《动物防疫法》虽然进行了重新修订, 但并没有相应的监管体系, 使得农村强制免疫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在农村有较多养殖户对免疫效果监测意识非常淡薄, 甚至还有养殖户认为采样可能对畜禽生长性能产生影响, 不愿意配合相应的采样工作。

2 农村散养畜禽强制免疫对策

2.1 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

在进行强制性免疫工作的过程中, 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 加大监查监管力度, 确保免疫工作的实施。在对农村散养户进行强制性免疫工作中,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养殖户的宣传教育, 让其认识到免疫工作的重要性, 然后再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 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监管, 以此来督促免疫工作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对一些不配合的养殖户, 可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或者惩戒, 以保证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加大资金的投入

在免疫过程中, 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 上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免疫工作的资金投入, 以完善相应的设备设施, 聘请农村高素质工作者, 以确保免疫质量。

2.3 完善相应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要想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首先就应该有相应的动物防疫体系, 相关部门对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进行适当的完善。需要深入贯彻相应的兽医体制改革精神, 还加强对乡镇兽医体制的建设, 确保乡镇站所有相应的机构以及工作人员, 免疫工作的进行。还需要加强免疫队伍的建设, 在选择村级免疫工作者时, 尽可能选择一些责任心较强的应聘者, 建立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 以促进免疫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对免疫程序进行适当的培训, 确保免疫程序的合理性, 这样才能提高免疫工作的质量。最后, 要加大对养殖户的宣传和教育, 让其能够主动的接受免疫工作。

2.4 提升疫苗的质量

疫苗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因此, 一定要确保疫苗的质量。现如今, 随着疫苗品种的不断增多, 疫苗的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要加大对疫苗的监管, 确保疫苗的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 畜禽强制免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但部分农村养殖户, 对免疫工作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使得免疫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确保免疫工作的开展, 首先就需要农村养殖户加强对免疫工作的重视程度, 积极进行参与免疫工作, 然后还需要政府加强对免疫工作的重视, 以及加大对资金的投入, 以促进畜禽强制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莹.农村散养畜禽强制免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 47 (4) :44-45.

畜禽散养污水论文 第4篇

1 科学管理精心饲养

经过调查, 农村散养畜禽发生死亡的主要在1月龄以内的幼龄阶段, 由于受温度、环境、饲养等因素的影响, 成活率较低。因此, 幼龄畜禽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技术措施:

1.1控制好畜禽舍内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对畜禽的体温调节、采食、饮水及消化吸收均有密切的关系。温度过低, 幼龄畜禽为了抗寒, 发生扎堆踩压导致损耗, 并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所以保温是集中繁育幼龄畜禽的关键。1月龄以内的畜禽, 根据不同畜禽对环境的需要, 室内保持适宜温度和相对湿度, 有了相对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才能确保幼龄畜禽的成活率。

1.2 提供优质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幼龄畜禽代谢旺盛, 生长速度快, 但其消化器官容积小, 消化功能差。在哺乳期的母畜要给予全价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育雏期雏畜禽采用雏畜禽专用全价饲料和饮用凉开水。

1.3 精心管理

保持圈舍内空气新鲜, 及时通风换气, 每天定时定量饲喂, 饮水清洁, 周围环境保持安静, 防止应激, 饲养密度适中, 搞好疾病预防和消毒, 谢绝无关人员进入参观。

2 免疫计划

做好散养畜禽的防疫工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免疫方案, 实行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 非常重要。

2.1 制定免疫程序

目前对散养畜禽没有统一的免疫程序,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 即要根据散养畜禽的发展特点, 又要参考群养畜禽的免疫程序, 制定切实可行的散养畜禽免疫程序, 实施免疫包括注射疫苗和驱虫。

2.2 建好免疫档案

散养畜禽建好养殖免疫, 按照推荐的免疫程序, 安排好时间, 提前通知各农户关好畜禽舍, 逐户进行畜禽疫苗预防注射, 另外分发驱虫药到户, 做到应免尽免。同时搞好器械消毒和免疫登记。

3 防止突然改变饲料

由于畜禽幼龄时期间喂全价料, 随着畜年龄的增长农户饲养方式进行转变, 有的农户家喂大米, 喂饭粥, 喂糠麸, 喂青草各种饲喂。分散饲养的畜禽时, 提供统一配方的饲料给农户, 既保证畜禽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的需要, 又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搞好清洁卫生饮水要充足, 水槽、料槽经常清洗、消毒, 垫料干燥, 做好防鼠害, 防止人为造成的死亡。

4 跟踪服务

搞好跟踪服务工作台, 经常走访养殖户, 观察畜禽的精神、饮食、粪便等情况, 及时把新技术、新经验传授给他们。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4.1散养畜禽, 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骨干, 发动养殖农户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服务网络。散养畜禽以村为单位分组分户, 建好养殖档案, 建档要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 (禽) , 散养畜禽一律归档。

4.2要开展技术培训 散养畜禽的农户, 经常举办讲座及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 宣传和普及散养畜禽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畜禽疫病防治知识。

畜禽散养污水论文 第5篇

1 基层防疫工作的现状

大田县政府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积极落实“五个一”防控模式, 将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大田县下辖18个乡镇和1个国营农场, 2009年已完成兽医体制改革, 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财、物统一收归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管理。县级设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 行政村聘用动物防疫员, 县、乡、村三级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县级还建立兽医实验室, 能够完成一般动物疫病的诊断及检测任务。全县畜牧兽医干部编制66人, 在岗66人;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345名。近年来, 大田县坚持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落实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措施。扎实做好“四个”强制免疫病种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 及鸡新城疫的免疫工作。在春秋两季动物集中强制免疫期间, 乡镇畜牧兽医站将村级防疫员组成若干个防疫小组, 逐村逐户对散养畜禽实施强制免疫接种, 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 建立免疫档案。在集中免疫结束后进行免疫效果专项检查, 抗体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补免, 确保动物处于免疫效果保护状态, 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发生。

2 基层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养殖方式落后

我县散养畜、禽数量分别占全县饲养量的56%和87%, 且分散在农村, 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养殖为主, 养殖规模小、品种多、管理粗放, 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 家禽很大一部分没有笼舍, 栖身于住宅周围或放养于农田、果园等。我县属于山区丘陵地带, 农户居住分散, 每户散养畜禽数量少, 给免疫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2 防疫意识淡薄

散养户素质普遍较低, 对开展防疫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不理解, 存在“重养轻防, 轻防重治”传统思想的影响, 主动防疫意识不强。有些养殖户认为畜禽一直是这样养的, 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防不防疫也没关系, 发病后再医治也不迟;也有些养殖户认为自己饲养的畜禽, 自己有权决定是否要免疫, 和政府没有关系, 所以不支持、不配合防疫员做好防疫工作;还有些养殖户认为给畜禽打预防针就能预防百病, 一旦发生非疫苗防疫对象的其他疫病, 就片面认为是疫苗打出了问题, 尤其是免疫后个别出现应激或过敏反应, 养殖户就形成“没打没病”的理念, 下次干脆就拒绝给畜禽强制免疫, 这样就存在防疫工作难以到位的现象。

2.3 防疫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大田县从2005年开始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至今, 他们是农村散养畜禽强制免疫工作的主力军, 为我县动物疫情稳定和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做出很大贡献。但整个防疫员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偏少, 在全县聘用的345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当中, 初中以下学历182人, 占52.8%, 50岁以上127人, 占36.8%;具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104人, 只占30.1%, 这样不利于防疫工作的开展。在行政村的八大员中, 防疫员既要出工干活, 又要承担繁重的春秋防工作, 而且防疫工作又脏又臭又累, 工作条件差, 每月补贴低, 造成有文化的中青年人不愿干, 每年都出现防疫员辞职的现象。

2.4 应激死亡补偿不及时

在春秋两季动物集中强制免疫期间,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畜禽引起应激反应、继而死亡现象。当前, 应激死亡补偿费是每半年逐级申请上报至省厅, 然后由省厅逐级下拨到畜主手中, 前后大约需10个月时间。因此, 当畜禽出现应激死亡时, 畜主不能及时得到补偿费, 导致一些散养户拒绝为畜禽进行强制免疫。有的防疫员为了减少应激反应, 在防疫注射过程中不得已适当减少疫苗剂量, 这种做法虽然避免了畜禽的应激反应, 但却造成免疫效果下降的问题。

2.5 产地和屠宰检疫开展有难度

我县乡镇人口少, 居住分散, 乡镇所在地平时每天屠宰1~3头生猪, 又无定点屠宰场, 生猪是在畜主家宰杀, 屠户用摩托车走村串户叫卖, 无法开展屠宰检疫, 若屠宰有染疫的生猪时, 很快就在农村扩散。农村散养生猪出栏时, 直接与屠户联系成交, 不申报产地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又存在人少、面广、处罚难等问题。

3 对策

3.1 加快改变养殖方式

畜牧业生产方式与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 也与疫病防疫和控制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 规模化饲养便于采取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更容易及时控制疫病。农村畜禽散养户对动物疫病防疫知识和技术了解较少, 甚至无知。一旦发生疫病, 极易传播与扩散。各地要积极推广和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 保障畜产品安全。在建设美丽村庄、干净卫生整洁居家环境的同时, 宣传散户不能养猪或少养猪的好处, 饲养家禽要圈养并做好免疫接种。

3.2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防疫意识

通过短信、QQ群、有线电视、发放宣传单、座谈等多种形式, 宣传《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 大力普及防疫基本知识, 让养殖户了解防疫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提高防疫意识, 自觉配合防疫工作, 做到群防群控。

3.3 加强防疫队伍建设

基层防疫队伍是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 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和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基层防疫队伍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工作条件, 配足配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建议缩减现有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数量, 统筹原有配套补贴资金, 根据各村畜禽饲养量, 由各村给予防疫员一定的补助, 努力提高防疫员劳动报酬, 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组建防疫员专业队, 充分发挥村主干带队的作用, 以乡镇为单位来开展强制免疫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技术培训和工作成效的考评评比, 从专业技术、文化程度和责任意识等方面提高防疫员的整体素质。

3.4 建立应激死亡补偿先行垫付机制

强制免疫过程中, 出现应激死亡时,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派2人以上到现场核实, 填写《强制免疫应激死亡认定记录表》和《强制免疫应激死亡认定签名册》及照相后, 乡镇畜牧兽医站当场按省级规定先行垫付强制免疫应激死亡补偿金, 再逐级上报、申核、拨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因应激死亡给防疫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减轻防疫员的压力, 确保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3.5 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畜禽散养污水论文 第6篇

1 社会散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 防疫工作量大面广。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普及更新, 动物养殖周期逐步缩短, 养殖的畜禽周转频率加快, 加上市场价格因素, 促使散养动物的养殖周期、养殖户的转养频率、添槽补栏的时效变化不断改变, 直接加大了防疫补针的工作量。农村养殖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和市场多元化产品消费需求是散养动物种类繁多的决定因素, 养殖户为满足家庭消费需要或获得较为稳定的养殖效益, 大多散养户都养殖了多种畜禽, 从而形成了散养动物的繁杂种类。繁杂的畜禽种类也是加大防疫工作量的直接因素。

(2) 基层防疫工作力量薄弱。首先, 村防检员大多为临时工作人员, 责任心不强, 技术水平有限, 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对他们的约束力不大, 并且他们的责任意识不强, 有着得过且过、应付差事的想法, 致使出现防疫工作中注射密度低、免疫质量差的现象。其次, 专业院校毕业生因为工资待遇低、工作地位低等因素而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使得农村的动物防疫工作水平始终不高。

(3) 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养殖户对动物防疫认识不到位, 存在很多认识误区。有的认为畜禽终身只需1次免疫, 无需多次免疫, 对免疫抗体的有效保护期认识不清。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 表明养殖户对防疫缺乏科学认识, 凸显了防疫宣传不足, 成为阻止防疫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2 提高农村畜禽防疫效果的对策分析

(1) 加大防疫宣传力度, 提高防疫意识。农村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 存在侥幸心理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畜禽防疫工作的正常展开, 也降低了防疫效率和效果。应当加大防疫宣传力度, 可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张贴防疫宣传画、开展防疫知识讲座等方式, 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切实认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爆发疫情的严重危害性。同时还应加强相关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 让养殖户认识到拒绝防疫、自我防疫等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从而促使农村养殖户自觉、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防疫机构做好畜禽防疫工作, 提高防疫效率和效果, 形成一个良性的畜禽防疫局面。

(2) 完善防疫体系, 加强防疫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防疫队伍和人员是畜禽防疫工作的重要主体, 必须完善农村基层防疫体系以及防疫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防疫机构。同时, 作为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 各级政府应将畜禽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之中, 并加大经费投入, 一方面用来完善、更新畜禽疫情监测、检测仪器和设备, 提高疫情监测、诊断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用来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薪酬待遇, 吸引高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的防疫人才参与基层畜禽防疫工作, 以保证防疫工作的高质高效。

另外, 还应当拨出专项资金, 针对农村养殖户, 定期开展关于防疫知识、科学饲养知识等方面的系列讲座。针对基层防疫人员, 邀请高水平专家定期举行关于防疫技术、疫情监测和诊断技术、合理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等方面的培训班, 从而迅速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技术水平, 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基层防疫队伍。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 提升监督执法力度。相关法律法规是开展防疫工作、有效监督执法的有力保障, 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农村畜禽防疫实际情况增设相应的处罚条款, 并加大处罚力度, 同时还应加强监管, 提升监督执法力度。如对于私屠滥宰的行为, 一经发现, 严肃处理, 坚决打击和取缔私屠滥宰和小刀手, 严格落实畜禽定点屠宰制度。对于随意抛埋病死动物尸体、宰卖病死畜禽的行为严惩不贷, 坚决杜绝病畜禽产品上市。对于制贩假冒伪劣兽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并加大兽药市场的执法巡视力度, 规范兽药的流通经营秩序, 促使兽药经营尽快法制化。

3 结束语

畜禽防疫工作关系着畜牧业的自身发展、农民的增收致富、百姓的食品质量安全乃至身体健康, 必须严肃对待。面对我国的农村畜禽防疫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困难, 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和重视, 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切实提高农村畜禽的防疫效果。相信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畜禽防疫技术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畜禽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并促进农村畜禽养殖业乃至整个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最为严重, 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污染, 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对外贸易, 而且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还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作者结合多年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验, 就如何加强散养动物防疫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畜禽防疫,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贺光达, 虢洪娥.当前农村畜禽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J].吉林畜牧兽医, 2012 (3) :55+57.

[2]朱洁.当前农村畜禽防疫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养殖技术顾问, 2013 (4) :253.

畜禽散养污水论文 第7篇

1 存在的问题

1.1 饲养观念存在误区

一是养殖户大多是盲目跟从。农村散养及小规模养殖场大部分是以家族式的形式发展起来的, 往往是一家饲养, 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一定效益后逐渐发展周边亲戚、邻里或朋友。养殖户都是顺从最早饲养者的养殖观念、养殖水平、管理模式等, 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1]。二是养殖者大多贪图便宜, 在一些地区养殖户为获得高额回扣, 在购买兽药时未认真考察和了解生产厂家信誉, 不注重产品品牌质量, 造成不同程度损失。三是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根据多年与养殖户接触和了解, 有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抱有侥幸心理, 不定期消毒。还有一些养殖户在购买饲料原料时, 发现有少量霉变也不在乎, 认为少量并不影响饲养。四是养殖户不相信科学, 只凭经验养殖。一部分养殖户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学习、培训, 只是靠平时积累一点经验, 甚至用传统饲养方法, 自以为是, 不愿使用厂家推荐组方, 不能接受新产品、新观念、新疗法, 使用药物单一, 一味使用原粉药, 擅自加大药物用量, 治疗时药物选择不当或搭配不当, 不仅增加用药成本, 而且贻误病情,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 养殖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农村养殖业发展较快, 尤其是小规模和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势头较好, 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养殖格局, 促进了家庭养殖业的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加的畜禽粪便污水的排放问题, 由于粪便利用率低下和排放不规范不达标, 污染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在农村宅院周围、道路两旁及其公共闲置地, 污水垃圾随处可见, 大量的污物和污水被随意堆放, 滋生了大量的苍蝇、病菌, 造成周围空气恶臭难闻。目前, 农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 农业生产用量少于养殖业排放量, 加之一般以直接利用为主, 畜禽尿液污水流失十分严重, 加重了对周围水源和地表水的污染,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虽然长时间以来环境污染大多被定性为工业废渣、废水、烟囱里冒出的烟尘, 但根据环境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 与工业废弃物的产生总量相比, 畜禽养殖形成的污染废弃物量已大大超出, 作为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 畜禽养殖已成为环境的一大公害[2]。

1.3 饲养管理不合理

农村养殖一般都比较重视早期的饲养, 而忽视后期的管理。尤其是比较重视育雏期或断奶前期畜禽的饲养管理, 能够合理调控温度、湿度。但该时期一结束, 养殖者在管理上就比较放松, 特别是中后期的管理非常松懈, 导致畜禽的生长速度、成活率、料肉比 (料蛋比) 等各项生产指标都不能满足要求。饲料作为养殖业的基础, 以养鸡为例, 其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因此, 目前大部分的养殖场 (户) 都使用自配饲料进行养殖, 以节约饲养成本,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养殖者缺乏对畜禽营养需求的了解, 为促进畜禽生长发育而一味使用高蛋白质饲料, 最后不仅饲养成本没降低还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如禽的痛风这一疾病的诱因就是饲料中蛋白质过剩。部分养殖户虽然按照要求制定了饲料配方, 但未能根据畜禽生长需要适时对配方进行调整, 从出生到出栏一直使用一个配方饲喂。

1.4 消毒制度不完善

消毒是综合性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但小规模养殖户对此缺乏认识, 认为消毒无所谓, 当面对繁多的消毒剂时只是盲目选购, 不注重消毒剂的主要成分。目前虽然大部分养殖户对养殖场消毒工作的重视度有所提高, 配备了消毒的相关设施, 但是大部分消毒规格不合理, 未能及时更换消毒药, 消毒体制不完善。场内发生疫病, 对消毒药物的依赖心理较强, 选择消毒药时以刺激性气味的强度为标准, 用量上随意加大, 不仅起不到消毒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一般农村养殖在场地选择、布局、建造等方面很少达到标准的要求, 大量污物、残渣、杂物等堆积在场内, 降低了消毒效果。冬季在通风不畅的栏舍内消毒时, 由于选择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药, 导致畜禽种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另外, 经常忽视环境及运动场消毒。将粪便随意堆放在畜牧场内, 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外来车辆、人员随意进出。一些养殖场 (户) 虽然注重对鞋子的消毒, 但对外套、器械消毒的却很少。加之小规模养殖场 (户) 的饲养流动性比较大, 因此自身消毒很重要。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消毒药, 不懂得交替更换用药, 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消毒前未进行清扫、洗涤工作, 在栏舍、食槽肮脏的条件下即进行消毒。还有些养殖户在选择消毒器械时比较随便, 导致消毒杀菌的效果差。消毒剂存放不合理, 常因受潮、曝晒等不合理的储存方式, 使得药效大减。

1.5 防疫不科学

在家禽疫苗的使用中, 未按照规定方法正确进行。一些禽类养殖场 (户) 图方便省事, 对要求肌肉注射的疫苗改用饮水方式, 或者将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疫苗同时混合使用。为节约疫苗成本, 一些养殖户甚至将前一天已稀释过的疫苗在第2天继续使用。以上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导致免疫失败[3]。此外, 养殖场 (户) 经常将抗菌类药物添加在畜禽的饲料和饮水中, 以预防细菌性疾病, 降低疾病发生几率。但是如果长期使用抗菌素, 则会造成病菌产生耐药性。同时, 药物本身也具有一定毒副作用, 会对畜禽机体本身的健康产生危害。例如, 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液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许多种疾病, 就是因为长期或多次反复使用氯霉素, 从而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而造成的。另外, 若鸡只使用硫酸庆大霉素, 则会造成尿酸盐沉积、过敏休克、肾肿大和呼吸抑制等症状, 而且反复使用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1.6 病死畜禽处理不当

对于患病尤其是患传染病的畜禽, 在及时进行救治的同时, 还要求将病畜禽同健康畜禽进行隔离, 以避免疫情扩散。但是, 目前很多养户都存在只注重治疗却忽视隔离的问题, 导致疫情在同群畜禽中长期存在和蔓延。有的养殖户为了解发病原因, 将病死畜禽从一个场 (户) 带到另一个场 (户) , 选择在场 (户) 门口或离养殖区不远且交通方便处进行现场解剖,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大大加快了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处理病死畜禽或死因不明的畜禽, 最好的方式即是深埋或焚烧, 其中深埋深度要达到1.5~2.0 m。但是, 目前农村病死畜禽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随便丢弃于养殖区附近及河道中。甚至一些养殖户直接将病死畜禽以低价售给不法商贩, 以降低其经济损失。这些做法不仅人为地散播了病原, 而且可能造成疫病的大流行, 对其自身及当地畜禽产生危害。

2 对策

2.1 加强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力度, 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

要吸取教训, 避免重蹈国外畜牧业先污染后防治的发展历程, 牢固树立畜产品安全意识。养殖过程中始终贯彻清洁生产的思想, 加强养殖观念的引导, 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念, 为实施养殖业清洁生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高全社会对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性的认识。

2.2 加强畜禽污染环境监测, 提高养殖技术

在畜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 也要进一步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监测工作, 定期对畜禽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同时提高广大养殖场 (户) 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水平, 对其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动物防疫观念, 加强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4]。通过营养调控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饲用酶制剂作为高效、无毒副作用和环保型的饲料添加剂, 可以在畜禽养殖中推广应用。

2.3 科学处理畜禽粪便, 推广应用“猪—沼—作物、菜、果”等农村能源生态模式

提高畜禽粪便作为农业肥料的利用效率, 同时杀灭病原菌,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处理粪便产生沼气这一技术, 对其产生沼气过程中的产物直接或间接再利用。推广应用“猪—沼—作物、菜、果”等农村能源生态模式, 以散户养殖畜禽为主的农户, 通过建沼气池, 根据饲养量的多少修建不同规格或不同数量的沼气池, 消化粪便尿水, 产生的沼气为农户提供炊事用能, 沼渣沼液作为农作物优质肥料和养鱼肥料, 在生态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摘要:从饲养观念存在误区、养殖环境污染严重、饲养管理不合理、消毒制度不完善、防疫不科学、病死畜禽处理不当等方面分析了皖北农村畜禽散养及小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期为畜禽养殖及其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禽养殖,农村散养,小规模养殖,存在问题,对策,皖北地区

参考文献

[1]周伟.农村小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J].畜禽业, 2004 (6) :12.

[2]李劲松.当前农村小规模养猪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畜牧兽医, 2010 (11) :13-14.

[3]许刚, 高丽玲, 张忠.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366-367.

上一篇:VMI管理模式下一篇:住宅小区智能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