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2024-08-19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精选10篇)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第1篇

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唯有将专业培养和英语教学相结合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才能够为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笔者从分析我国高职高专在运用ESP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了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改革ESP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1. 我国高职高专ESP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照搬教学经验,教学研究力度不足

现阶段,ESP教学模式的研究重点在本科院校尤其是我国重点院校上,而高职高专对于ESP教学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实践研究阶段方面缺乏了科学的验证。部分ESP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照搬照抄教学方式,并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所以,ESP教学设计需要按照专业自身以及学生在今后岗位对于语言的实际需要,研究出专门的教学手段、评价策略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2 注重专业,忽视语言,不合理的ESP课程设置

在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满足专业课程的课时需求,多数学校会不断缩减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这使得ESP课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这样一个错误认识:学校认为其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为了适应外向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今后职业中能够用到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只需要将本专业知识学好就行,ESP教学可有可无。这些都使得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着ESP课程的不合理设置问题[1]。

1.3 ESP教学难度比较大

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职业高中对口的单招生这两类构成。这些学生的英语成绩各不相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本校基础英语课程结束后,未能够达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教学实际要求,使得后期ESP课程学习并有了语言基础作为支撑条件,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下降,这也加大了ESP教学难度。

2. 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改革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

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与建设难点,而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改革高职高专教学模式是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需要从规划设计、实施过程等方面入手,改革ESP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2]。

2.1 课程模式的改革

课程模式指的是根据相关的课程理论、课程思想、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等,对课程内容、实施情况、目标、结构等进行简述,为课堂教学提供具有选择性的形式系统。在改革ESP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相应的理论思想来开发ESP课程,现阶段,较为科学的课程开发理论思想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与专业特性等,根据自身能力树立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需要编制ESP课程目标,并设计ESP课程内容。

在开发ESP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就业为向导,编制课程内容,在以学生掌握技能和获得知识为主,以理解概念为辅,着眼于动态行动体系中潜伏型实践知识的构成。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相应教育目标以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按照学生自身发展特征,对教学内容、结构、手段、目标等诸多因素进行简述,以此形成稳定的教学实践系统。

2.2.1 设计学习情境。

在设计学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组成学习领域工作任务的不同,明确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要求。

2.2.2 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导,以推动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教学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技能、获得知识[3]。

结语

利用优质核心教学课程对我国高职院校高专ESP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的创新。

摘要: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使得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发展,在我国内部出现了诸多的外资企业,因为英语在企业商务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较为常用的工具。而英语证书不再成为衡量考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志,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怎样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对ESP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成为了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优质核心课程标准,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以群,李鹏程,张力.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对于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改革[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162-163.

[2]余爱嫦,周文杰,王素芳.高职示范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2(07):333-335.

核心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性意见 第2篇

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体现了该门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推进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做好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按照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要求,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在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培养适应医药卫生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课程标准要严格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使课程教学始终服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要借助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一战略契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调查研究,充分吸收课程在社会应用及教学改革中的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有一定前瞻性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课程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医、药、护、技、管等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把工作任务、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标准等融入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来,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4.科学性原则。课程标准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既要有适度 的理论知识要求,又要有强化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措施。理论知识以职业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教学要规范一定的时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指导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利于推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核心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2.依据医、药、护、技、管各专业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找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通过教学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内容和评价建议。

3.参照相关的医、药、护、技、管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

1.专题调研。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开展行业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2.编写初稿。在研读教学文件资料和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基础上,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结构框架,把医、药、护、技、管各专业职业分析和教学任务分析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标准初稿。3.专题研讨。邀请各专业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送审稿。

4.专家审定。学校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审定,确定为试行性课程标准。

5.组织实施。按照试行性课程标准,配置教学资源,组织课程实施,系(部)要建立课程标准教学台账,及时收集、整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意见。

6.修订完善。根据实施评价和反馈的意见,对试行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不断提高课程标准质量及实施成效。

五、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可包括课程概述、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和其它说明共五个部分。

1.课程概述 包括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学时与适用对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

课程性质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类型等内容。

课程基本理念主要阐明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思路应将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性和创新点。

2.课程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具体目标可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

3.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领域、专题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如“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进行描述。

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标准,要注意选取的项目大小和数量应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项目的内容应包括工作任务、教学目标、相关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考核评价等。

4.实施建议。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等建议。

教学建议要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实习实训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融“教、学、做”为一体。

评价建议应体现多元评价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包括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明确教材应按本课程标准进行编写,教材选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师资条件、课件、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提出对校内、外实训(实验)室及功能、设备配置等要求。

5.其它说明 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如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专业术语作解释,课程相关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案例等。

六、附则

1.修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任务重、要求高,各系(部)应成立以系(部)主任为组长,专业带头人、相关教研室主任、部分骨干教师代表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按学校提出的基本要求,本着优质高效的原则,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2.为体现专业核心课程标的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各系(部)应高度重视,组织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广泛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各门核心课程标准的初步意见,并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

3.修订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应先由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充分论证,并出示论证意见,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后,由校长签发执 行。

4.编制课程标准进度时间表 5.本指导意见由教务处负责解释。5.本指导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封面附件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2014年5月25日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附件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封面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年**月**日 审核人:

专业负责人:

系(部)主任: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

201 年

日 附件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一、课程概述(宋体小四号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

(一)学时与适用对象(文字宋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

(正文宋体五号、行间距22磅、段前段后0行、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数字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二)课程性质

(三)课程基本理念

(四)课程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三、内容标准

可采用表格表述方式,也可采用文字叙述方式。

(一)项目一:(附项目名称)1.工作任务 2.教学目标 3.相关知识(1)理论知识(2)实践知识 4.考核评价

(二)项目二:(附项目名称)„„

四、实施建议

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等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考核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五)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五、参考文献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第3篇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加紧开展课程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课程方面的标准或相应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提出:“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是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汽车专业课程标准研究现状

1、国外汽车专业课程标准研究的相关专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究课程。如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在英国,各行各业、各种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由全国性的雇主协会制订,由政府审核批准。BTEC的课程专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把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组织成若干课程目标,编写出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不仅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工作指导文件,而且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指导性文件。

2、国内汽车专业课程标准研究的相关专著

1999年2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提高学校课程与社会职业对接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努力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改革、制定适合课程标准的路子。

(三)国内外汽车专业课程标准发展现状

1、国外课程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美国学习内容包括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系统、燃料和排放控制、中断系统、刹车系统、自动传输、电力、空调、汽车机械等48门课程。4个证书考试,第一个证书考试:手动挡离合器 ; 第二个证书考试:空调系统;第三个证书考试:自动传输系统;第四个证书考试:方向盘与悬挂系统。

2、国内汽车课程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有发动机构造维修,底盘构造于维修修,机械识图,汽车电工,现代汽车技术,汽车英语,汽车电器设备,汽车营销等32门。

二、本研究项目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总体部署,加强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二)主要内容

1、汽车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汽车类各专业教学内容的研究。

3、汽车类各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4、汽车类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三)意义

校企合作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可以最直接地反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经过引入企业工程实证、企业文化、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企业兼职老师参加授课甚至企业现场教学等合作,保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本领及考核方式与企业实际紧密联合,为毕业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提供最直接的素质、技能与知识准备。

三、项目实施方案

1、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课程标准。

2、研究拟达到的目的:通过研究,找出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的关系,从而制订出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3、实施计划:课程教学内容第一个方面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优选教学项目.

4、本项目特色,创新推广价值:

特色:课程教学与生产整个过程对接,在引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后,遵照企业生产整个过程与要求,采纳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落实项目教学。

创新:应用企业环境进行现场教学,与企业兼职老师联合授课,应用企业的工艺、质量与方面的管理要求组织教学,全面推广施行教学与生产整个过程对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纳应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能充实变更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项目研究基础

1、项目组成员已开展相关研究及成果概述:

研究的思路:项目组已派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到企业挂职锻炼,面向重点产业,瞄准主干行业,深入行业企业,调查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行业部门根据产业发展提出学校专业对接企业名录,提出专业发展的建议。了解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行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进行课程分析;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2、已具备的教学研究基础和环境,学校对课题的支持情况:

本专业拥有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黄石4S店、一汽大众黄石4S店、黄石金鑫汽车修理厂等十余家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单位,对开展企业调研非常有帮助。前期各门课程已有教学大纲,学校对本专业建设相当重视,把本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来抓,对各项教改项目和研究课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项目负责人有从事相关教研工作的经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说课成果取得了全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分会的科研成果优秀奖;项目组成员均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均是双师型教师,可以完成本项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都是专业负责人或教学管理岗位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改革意识强烈,改革的积极性很高,组织能力和感召力强;专业负责人长期在企业挂职,熟悉企业,便于与企业联系与合作,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姚庆文,丁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

[2]宋或,李春富.课程转换在营销职业资格认证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分析.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第4篇

关键词:构建,数控自动编程,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核心又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本文以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自动编程》课程改革为背景,探讨一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1 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建设与改革应遵循职业发展规律,从宏观(课程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指导方针,规范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保障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2 教学设计

2.1 重构适应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

通过企业调研,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UG软件特点,构建满足“能力进阶”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在一起,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将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融入案例,从简单到复杂,从设计到加工,难度逐渐增加,使学生具备UG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

2.2 课程内容模块化,化解难点,循序渐进

但由于UG功能强、命令多、概念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费力,因此我们将整个课程内容分成6个模块,将课程难点分解到各个不同的模块中,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模块间的知识层层递进,相互关联,这样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UG软件的精髓。

2.3 微观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课堂上可以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

教师先做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后,以学生为主,按照实训任务的要求完成练习,再把后置出的程序导入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仿真加工,最分组到数控实训中心完成实物加工。

2.4 课外实践、工学结合

根据该课程工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强调课堂教学、课后自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推动课外实践活动,如学院举办UG产品设计比赛、湖南省数控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模具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掌握和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院的勤工俭学———帮企业代加工产品,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

2.5 为了加快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编写配套的教材

虽然现在UG自动编程的教材很多,但都不大适合我院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2014年本人编写了一本集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实训操作和自学参考为一体的校本教材,教学载体选用航空制造类企业中难度适的产品。

2.6 项目合作实习,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对的是20左右的年轻人,但因为他们个性强、自制能力差、不服管束,成为用人单位颇为头痛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该课程设了6个教学情境,按照合作学习的形式,4人一组,自由组合,根据学生特长,布置任务。教师引导组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然后再以组为单位,到数控实训中心加工出实物出来,作为课程考核一个重要的依据。项目合作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加深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沟通能力。

3 教学方法

3.1 依托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所有项目任务的编排均有实际应用背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型,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

3.2“案例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演示教学方法”相结合

以航天制造类企业实际生产的一些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设计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每次上课老师先操作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完成相似零件的三维建模设计与加工。

3.3 边讲边练,精讲多练

本课程较少部分的理论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集中讲授,其它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均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的。该课程设6个学习情境,19个子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和学习子情境都包括知识和能力目标、实例讲解、情景设置、任务要求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4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法

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因此,在《数控自动编程》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应用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四步教学法、课堂翻转、知识碎片化等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做到“活引活用”。

3.5 竞赛PK法,刺激学习积极性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活泼好动,坐不住,不喜欢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争强好胜等特点,开展竞赛PK法,刺激他们的学习斗志。

3.6 自主学习

为了进一步方便学生的学习,我们在世界大学城网上专门设置了有关《数控自动编程》课程的自主学习栏目,包括在线视频、课件演示/下载、参考资料、在线论坛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特点

本课程改变了以往单纯学习软件命令的授课方式,以机械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标准为依据,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导向,以项目任务的为驱动,并在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内外实践条件建设为保障,建立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发的适合数控编程、产品设计、数控加工等专业需求的新课程。

课程创新点:

1)突出软件技术的服务领域性,即学即用;

2)项目实践,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岗位化能力培养;

3)课程衔接车间,构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学习氛围;

4)课程学习过程工作化,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练、做合一的学习情境;

5)充分利用课件、仿真软件、网络等资源支持学习,构建立体化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宋巧莲.高职CAD/CAM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99-100.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第5篇

赵俊芳 唐雪燕 吕银德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河南漯河462300)

[摘要] 通过分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的内涵,对构建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这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就“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了描述,以期对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岗位能力;课程标准;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6-0092-04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第6篇

一、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的特色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专业中《汽车电器》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 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汽车检修当中的能力, 并且对于汽车电器所存在的故障都能够娴熟解决。实践表明, 该门课程的特色在于: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 而实际电器线路极为复杂, 在实际教学期间, 学生仅仅能够初步了解汽车电器系统基本构造和原理[1], 如果要将学生所学的抽象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则实践操作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 该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与该类课程特色教学要求相符合, 同时相关企业还会给相关高职院校教学提出不好的评价, 这给该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极为重要,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表明, 当前较多的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当前很多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课程教学中, 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 这导致学生很难把握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的知识, 更加难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尽管一些院校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 但是往往都是在完成理论教学以后才开始实施实践教学。而在学习理论课程过程中, 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这使得学生无法充分掌握课程教学知识, 加之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致使出现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问题。换言之, 该种教学方式不仅起不到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同时还会在极大程度上降低课程教学效果, 影响学生未来发展。

(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使用设备陈旧落后。

以往关于《汽车电器》课程教学中, 其内容主要以“解放”以及“东风”作为实际教学案例, 这导致汽车电器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 无法与现代汽车电子电器设备更新速度相吻合, 这在极大程度上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了限制作用, 同时也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致使整体教学效果降低[2]。与此同时, 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过于落后, 并且受到成本问题的限制, 很多高职院校过购买的实践教学设备比较落后, 这无法满足实际教学方面的需求。

三、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方式

要有效解决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教学方式极为重要, 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结合的方式。

在高职院校中, 《汽车电器》教学特色表现极为明显, 可是其理论教学与传统实践教学发生了脱节的情况, 学生很难充分掌握课堂知识。因此, 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而要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协调发展, 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进行穿插式教学[3]。例如, 当教师在讲授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需要讲授相应的汽车电器工作原理和结构方面的知识,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升, 同时更容易消化与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表明, 该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穿插教学的方式,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求学欲望, 同时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二) 不断更新课程理论知识。

实践表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课堂上严重缺少创新, 该种课堂教学形式已经无法与现代汽车电子设备与电器等方面教学要求相符合。换言之, 课程更新速度缓慢, 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无法充分提升。因此, 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确保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与现代汽车电器、汽车技术要求相符合。如果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 完全按照教材规划进行, 那么需要对汽车电器以及技术的动态发展情况给予高度重视, 确保课堂教学知识能够与现代汽车电器技术以及知识相符合, 加快课程理论知识更新速度,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三) 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进行改革。

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中, 《汽车电器》课程考核一般都是根据期末课程理论考试而确定, 这种仅重视学生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的考核方式, 无法达到真正考核学生的目标, 更加很难了解学生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4]。为此, 高职院校需要对该种传统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通过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结合的方式, 提升考核效率, 更能充分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 可以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 如纪律考核、平时实践考核以及期末试卷考核等, 通过这几个部分的考核, 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四、结语

伴随近年来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 所需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 而各个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满足这一方面的需求, 纷纷开设相关汽车专业, 其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特色进行了探究, 分析了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了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方式。在分析中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中相关汽修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还有一定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给实际教学效果带来极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为此, 找出科学合理的构建措施, 使得汽车专业汽车电器优质核心教学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为整体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银英.浅议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课程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4

[2]王敬, 王勇.高职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 2011, 31 (4)

[3]郭大勇.高职院校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5

[4]黎永键, 关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系统化设计与实践——以高职汽车电器设备检测与维修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 2015, 17 (9)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第7篇

关键词:任务引领,教学内容及评价模式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1 目前中职《仓储实务》课程的现状

1.1 四川省中职《仓储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四川省内许多学校的物流服务于管理专业正在逐步改革教学模式,就《仓储实务》课程而言,主要体现在建设了以仓储功能为核心的实训中心,开发了部分的实训项目。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大部分课程还是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完成,对于《仓储实务》这样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务课程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尽管高职早就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但是针对中职的类似课程建设却没有系统地开展起来,大部分院校只是根据经验进行或者部分教法、或者实训项目的革新,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没有将教材、教学资源、实验实训设备、评价模式等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所以成效有限。

1.2 我校的《仓储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物流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不断改进,2010年正式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分割为《仓储实务》和《配送实务》两门课程,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发地对《仓储实务》课程进行了教学教法改革,将以往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授课模式转变成了以学生练习技能为主,学习理论为辅的理实一体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这种授课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生实操技能方面有着以往的授课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2010年,我校又牵头完成了成都市现代物流专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项目,为职教集团制作了供全市集团内学校教学使用的《仓储实务》远程教学资源。此外,2011年建成投资1000余万元的成都市中职物流公共实训基地在我校建成,连续两年我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职物流专业技能大赛,分别荣获团体赛进出库项目的二等奖、一等奖。这些硬软件设施设备和科研成果、实践经验是我校物流专业仓储课程改革的坚实基础。

但是同时也应正视问题,即上述的各项资源和成果相对孤立,缺乏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计划,缺乏教改理论的指引,在教改进度和配套上不能同步,以致显得不成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采用先进职教理论指引,从课程改革到教材配套到师资建设全方位立体打造《仓储实务》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问题与思考

针对这一目标,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我校对多家有毕业生就业的仓储企业做了相关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除了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等基本素养之外,近九成表示需要甚至非常需要相关的专业工作知识,而且接受调研的毕业生全部表示希望学校能够多结合实际教学。

这一结果反应出不是企业不要求专业知识,而是很多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拿到企业不适用,追根溯源,其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课程建设上。我们的课程是否能够符合企业的岗位设置和能力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是否与企业的要求接轨?教学内容是否将行业标准融入进去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更全面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有没有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材?有没有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没有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我们的教师队伍能否适应这样的转变?《仓储实务》课程的专业教师怎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针对这些问题,《仓储实务》核心课程建设拟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评价、配套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立体的改革,力争将《仓储实务》建设成为真正适应企业需要,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的优质核心课程。

3《仓储实务》课程建设措施

基于上述目标,我们采用任务引领的中职课程开发理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将其运用于课程内容的开发、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同时配合以相应的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环境建设,力争将《仓储实务》课程建设成为基于仓储岗位和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驱动,能够适合市场需求,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

3.1 进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内容及评价改革

分析企业实际工作内容,按流程将其划分成为多个模块,充分提炼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驱动,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仓储作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同时,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理论成绩、实操水平、工作表现及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体现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

3.2 教材建设

围绕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新教学体系的建设,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紧贴岗位,改革原有传统专业教材,分析典型工作流程、结合典型仓储工作能力要求,选择适用的理论知识、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编写配套的《仓储实务》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涵盖典型工作任务,实践问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评价与物流企业的实际生产相关联;有机嵌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教材中的工作任务均配套有任务评价表,真正体现过程评价,通过对学生不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从而评价学生的本课程学习效果。

3.3 教学资源建设

《仓储实务》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加入了全国《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共建共享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行业背景雄厚的技术支持公司和12位中职物流专业领域专家及一线教师参加课程资源建设,以知识点积件为主体,以一名刚入职仓储企业的中职生的实习转正工作生涯为主线,整合了课件、案例、动画、视频、试题、教案等各类资源,并搭建了网络课程。因为该套教学资源集合了全国的优秀资源,信息量巨大、理念领先、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我校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资料丰富化和教学过程统一化,从而促进教师之间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控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4 教学环境建设

通过教学硬件、软件环境的建设,为《仓储实务》课程开展任务驱动、理实一体、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具体如下:

建设能够满足课程实训操作要求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包括必要的实验实训设备、模拟货品、耗材等;

建设拥有便于移动的课桌、配套的电脑的多媒体教室,以便于开展分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创立具有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如打卡机、现场看板等。

3.5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门课程建设的根本,只有培养起具有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的教师团队,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才具有现实价值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在《仓储实务》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和锻炼教师团队:

授课教师均参与到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制作工作中,共同设计工作任务、制作教学课件,培养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有计划地安排授课教师到仓储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

培养实训指导教师,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具备独立指导能力;

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总结授课经验教训、设计教学方案,修改完善工作任务;

积极选派授课教师参加各种教学与学术会议、师资培训,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和提升;

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参与行业资格的认证考核,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攻读学位。

4《仓储实务》课程建设的成效

将“岗位职责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探索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行业标准引入课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将企业工作任务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炼仓储作业的通用作业流程,甄选并设计出一整套能满足企业要求和学校实训条件的工作任务,运用于《仓储实务》课程教学中去。

探索教学场所的转换,通过教学任务的合理设计,在《仓储实务》课程中实现授课场所从教室完全向实训中心的转移,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现场感,并且更有利于理实一体的结合。

加入全国数字化资源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计划,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开发出一套包含任务型、情境型、理论型和实训型多种形式的以知识点积件为主体的数字化资源,集实训任务、情境、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便于教师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在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手段的前提下缩短教师的备课时间,深受老师的好评。

通过课程建设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从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实施能力、科研教改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敏,雷春华.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实务》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2009,20.

[2]赵素梅.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王景峰.《企业战略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

[4]吴颖.浅谈中职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07.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第8篇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存在问题

(一) 课程内容与企业对接针对性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多数课程教学内容仍停留在案例分析、知识理论讲解, 最后有简单的实训任务, 对企业的需求没有精准的分析与描述, 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模块内容, 学生学完不知具体工作如何做、何时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职业岗位晋升路径也不太清楚, 加上如果是教师没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 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教学效果不好。

(二) 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多数课程只是传统的基本概念、功能作用、工作流程以及操作原则等较浅显的描述, 再加平时常见的案例, 而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并没有在教材或课程标准中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三) 多数教师缺乏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

即使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 也很难把相关知识有效融入到具体岗位操作层面上, 与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真实情境还有距离, 在授课过程中, 不知道如何设置情境, 进行“做中学, 学中做”的训练, 学生工作技能得不到充分地提高, 很难培养本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企业岗位任职标准认识

企业岗位任职标准, 就是在从事某岗位人员所具备的基本要求和资格条件, 包括该岗位必备素质等综合要求, 也是判断员工是否能上岗、开展工作活动和进行内部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岗位的工作任务、质量要求, 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要求, 以及学历层次和应承担的责任等。不同企业提法不同, 一般以岗位规范或职务说明书等形式展现。

以世界500强企业吉利集团为例, 该企业根据职能不同, 各部门形成不同的岗位群, 岗位群又分成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系统, 每个系统都有通用核心岗位任职资格标准体系, 每个岗位有任职的基本要求, 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岗位晋升路径是如何, 基本任职资格要求主要包括文化程度、专业要求与基本素质;在同一岗位中又分不同的职级层次, 如初级、中级、高级以及专家级, 每一职层的核心任职资格包括应知、应会、应做、专家经验和专业成果。

具体某一职位又分为行为标准, 其中包括行为模块、行为要项以及每项具体行为标准。具备经验和成果要求, 必备知识模块, 具体知识点, 包括专业知识和企业知识, 及达到“不要求、了解、熟悉、掌握、精通”等程度要求。技能要求, 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每一个技能点也有具体达到“不要求、了解、熟悉、掌握、精通”等程度要求。

三、基于企业岗位群, 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岗位群, 确定五大核心课程, 具体如表1所示。

四、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始于课程标准建设

(一) 课程标准理解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基于企业岗位标准下的课程标准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对课程学分、学时、与其他课程关系、人才培养目标、目标、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议等做详细的说明, 特别提出理论知识体系, 怎么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情境提出学习基本要求, 训练学生哪些基本能力, 规范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 不是传统教授大纲对知识章节的描述, 而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做中学, 学中思”, 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上岗能力、正确价值观和职业素质, 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建设思路

1. 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模式。

建设课程标准与企业密切合作, 以企业本岗位任职资格中的各项要求为依据, 提炼能胜任本岗位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确定岗位对应核心课程的学习知识领域和知识结构, 确定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设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项目, 分配具体工作任务, 拟定工作情境, 明确“应知、应会、应做”工作, 对相关知识也要明确“不要求、了解、熟悉、掌握、精通”等, 拟定合理考核方案, 有序实施。

2. 课程标准建设的原则。

第一, 寻找成熟企业的岗位任职标准, 保障课程标准建设。编制实用的课程标准, 必须与成熟企业进行产教融合, 岗位族群设置比较合理, 其任职资格标准也较细致和完善, 制定后的课程标准也会更加规范;第二, 深刻理解企业岗位标准, 提炼课程教学任务。在课程标准制定和开发过程中, 首先要明晰本课程所对应岗位任职资格标准的具体内容, 理解相关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是什么, 清楚其各个环节和流程, 其次要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或项目、情境) , 围绕核心职业能力, 设计本课程的仿真工作情境;第三, 充分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成熟企业岗位标准中, 会清晰表述上岗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 因此制定课程标准时, 也要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到具体的训练任务中, 学习情境与工作实际案例相结合, 这样在真正的教学中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的框架介绍

(一) 课程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课程名称、代码、学分、课时、适合专业、课程地位、先后修课程关系、授课对象、授课学期、授课教师要求情况、教学联系人等。

(二) 教学模式设计

说明本课程是通过项目教学、任务训练, 还是情境教学, 如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三) 课程与任职岗位标准对接描述

1. 本课程人才培养的岗位。

本课程学习目标对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 如招聘岗、培训岗与薪酬管理岗等, 岗位任职标准及晋升职级必备要素等简单描述。

2. 典型工作任务。阐明本课程涉及本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本岗位群不同职级人员所做的任务是什么等。

3. 胜任本岗位必备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 达到胜任本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基本素质要求。

(四) 课程目标

1.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 主要学习什么, 能够做哪方面的工作, 为将来晋升什么职位奠定基础。

2. 能力目标。通过哪些教学环节, 应用哪些理论知识, 培养哪些能力。

3. 知识目标。针对企业岗位需求, 了解、熟悉或掌握本课程的具体理论知识内容。

4. 素质目标。通过哪些教学方式或方法, 培养学生与企业岗位标准匹配的职业素养 (如态度、思维和团队精神等) 。

(五) 授课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列表形式, 详细描述本课程包括哪些模块 (或教学项目、工作任务或学习情境) , 再具体分解成子项目或子任务, 描述技能训练教学要求和知识教学要求, 课外训练任务 (即作业) 。

(六)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1. 教材选用建议。依据课程标准, 可以给学生提供几本教材信息, 也可以自编讲义, 不受某一教材所困。

2. 教学环节建议。

应以学生为本, “做”与“学”结合, 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为主, 着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同时提示教师要重视实践, 更新观念, 业余时间到实际企业中去, 产学研相结合, 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师。

3. 学生评价建议。

学生考核百分制还是等级制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等) , 采取什么考核手段, 评价教学效果,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比例分配, 建议过程评价占60%以上。

4. 教学资源建议。

多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资源共享中心, 让学生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利用模拟沙盘, 进行仿真实训;可以利用合作企业资源, 进行咨询、参观、见习和实习等, 强化所学知识应用;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相关资料明细或学习途径, 扩大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 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六、结语

应用型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实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必须构建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群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及与岗位标准对接的每门课程内容, 其重点是建设优质的课程标准, 在此制定核心课程标准过程中, 要与企业不断沟通、思考, 与真实的岗位标准不断融合, 同时, 课程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策略等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不断总结、循环往复以及不断完善。

摘要:笔者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相关存在问题, 以对接企业岗位任职标准为基础, 确定五大核心课程, 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建立的模式和原则, 提出了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建设思路, 谨供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制定课程标准参与。

关键词:企业岗位任职标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3-01) [2016-11-17].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EB/OL]. (2009-09-23) [2016-11-17].http://sgy.mca.gov.cn/article/jxgz/200909/20090900038657.shtml.

[3]北京吉利大学.关于编制2010级《课程标准》和《课程手册》的通知 (京吉教字[2010]56号) [Z].2010.

[4]罗志敏, 张亚丽.校企合作下的高职课程标准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 2011 (32) :14.

[5]郑懿.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高职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和实践[J].管理观察, 2013 (29) :62-63.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第9篇

1 制定高职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 (包括总体思路、课程设计依据、内容编排思路、课时安排等) 、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实施建议和要求、教材选用或编写要求、考核评价要求和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科学有效的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对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制定高职核心课程标准的必要条件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必须进行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或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课程标准应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 体现职业岗位 (群) 对人才的要求, 其标准应来自企业。

(2) 从学生的主体出发,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必须出以企业工作需要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 建构本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 从而能够高质量地从事岗位工作。

(3) 从老师主体出发, 课程标准可以让教师能够整体地思考“教什么”, “怎样教”, “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这也必须以企业工作需要为基础。学生在未来企业工作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能力, 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企业是如何对工作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等。这些来自企业的诉求和标准, 是教师进行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

3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标准的构成分析

本文以市场调查预测课程为例, 着重探讨如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来制定高职院校核心课程标准。

3.1 课程定位

《市场调查预测》这门课程如何定位, 必须从企业经营管理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需求出发。为此笔者组织了企业的营销经理、具有中层以上职位的市场管理者等从业人员进行认真座谈, 听取他们的意见。笔者先后听取了200个职业经理的意见, 这些经理涉及的行业有冶金、化工、日用百货、房地产、装修建材等, 他们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在营销、投资、电子商务、采购等方面的重要性的调查数据如下:认为很重要121人 (60.5%) 、重要48人 (24%) 、较重要12人 (6%) 、一般19人 (9.5%) 、不重要0 (0%) 。

显然《市场调查和预测》在营销、投资、电子商务、商品采购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这门课程在高职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投资理财等专业中均处于核心课程位置。

3.2 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设定

通过安排学生到南京钢铁集团、南京大厂北京华联、南京南星医药集团进行实习,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探索企业普通销售人员、市场管理人员、客户服务人员、市场职业经理等岗位群的人员在工作系统化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市场调研知识、能力和素质。

首先, 企业相应岗位群对市场调查分析能力的要求, 主要包括市场调查背景、调查目的及意义的认知能力, 调查方案的设计能力, 调查问卷的设计能力, 调查方法的认知、选用能力, 调查过程的实施和控制能力, 调查数据的归类、整理能力, 调查数据的分析能力,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数据分析的软件运用能力。其中难点是调查目的的认知、调查方法的选用和实施、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等方面。

其次, 企业相应岗位群对市场调查分析知识方面的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理解市场营销背景的相关要素和确定市场调查目标的步骤;

(2) 识记市场调查方案的内容和作用, 了解市场调查方案的类别和作用;

(3) 了解二手资料市场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调查、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适用情形、步骤和特点;

(4) 识记调查问卷问题的类型、特征及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 体会调查问卷的作用;

(5) 了解调查人员的应聘条件和素质, 理解调查人员培训和调查管理控制的基本内容;

(6) 了解调查数据资料审核确认的内容、分类的标志和调查数据资料列示的不同方式;

(7) 了解定性分析的对比、推理和归纳分析的要点, 把握定量描述分析的主要类型及主要内容。

(8) 了解意见集合法和专家意见法的步骤和主要特点, 把握一元回归分析法的步骤;

(9) 识记调查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了解调查报告的作用;

(10) 了解调查报告的质量和效果。

3.3 企业相应岗位群对市场调查分析其他方面的要求

企业相应岗位群对市场调查分析其他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专业外语的引导和学习;

(2) 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一定现场应变能力;

(3) 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应用文写作、口头表达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能力。

显而易见, 高职院校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能力、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目标应该以上述目标体系为基础。

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也是高职教学手段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 若干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一个综合的市场调查任务, 边学边做, 边做边探索, 边探索边研究, 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的实践和产学研结合的轨迹。

一个综合的市场调查任务是由多个子任务组成的, 包括调查目的的认知、市场环境的分析、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方法的选用、市场调查的实施、调查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数据的分析、结论的生成和建议等。这些子任务是根据企业的市场调查的工程过程总结出来的。学校的教学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 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任务中获得相应的能力。

5 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与评价

传统的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由平时成绩、期中与期末卷面考试成绩构成, 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知识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基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背景下, 本文认为高职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突出职业能力获得的评价。就《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而言,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平时学习占30%, 市场调查、分析方法的运用占40%, 报告数据、结论的有效性占30%。当然上述考核方案中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化, 考核比例也需要进一步论证。但考核方案中所涉及的市场调查、分析、预测等相关职业能力的内容时, 就应该赋予较高的分值比例。

另一方面, 关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 从考核的主体看, 必须打破以往任课教师一人评分的局面。学生、企业评价必须成为考核主体在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企业作为对职业岗位能力最有发言权的评价主体, 其评价的分值应该不少于40%以上。

参考文献

[1]徐开金, 吴红, 傅锦.试析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内容选定”[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1 (01) .

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第10篇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多数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其次是展开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学生亦能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的综合能力,具备企业工程项目研发和实施的基本技能,结果就是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概率。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如果校企合作顺利的话,能够给校企带来“双赢”的局面,能带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盈利了亦会增加对院校的设备投入和资金支持,也可以实现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双方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校企合作离开了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能独立发展得很好。就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院校对这种教学模式很上心,但是很多企业对此表现得不是很积极。所以校企合作进展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企合作关系脆弱,企业对院校专业情况不了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企业愿意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但未必能够全心全意。校企双方在非完全信任基础下建立的合作之路会潜藏很多危机。

2.2 企业与专业不对口,影响学生积极性

虽然一般来说高校都会选择其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但是不免有些学院几个不同专业的实训基地在一起,导致实训混乱。比如某院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工程等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可能同到一个制药厂商实训,这也许是该学院出于经济与能力限制的缘故,亦或是其他原因。这虽然给同学们找到了实训基地,但并未同时实现两个专业的学生价值,反而浪费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班级同学的专业知识。这样带来的结果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与即将面临的挑战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2.3 校企合作缺乏政府和法律的保障

现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并没有政府的支持,所以这样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是不规范的。虽然现在校企合作很受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备的体制和制度保障,也缺乏统筹规划,这样合作的可持续性较低。且合作没有法律的约束,校企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在合作任何过程出现违约、退出的行为,这对另一方来说都会有惨重的损失,这种风险也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没有法律的约束,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规定,使校企的合作缺乏稳定性。

3 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制定课程标准制定的几点建议

3.1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生在学校学习对校外企业认识有限,所以老师不仅要会教授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这就需要“双师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人才: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其实这非常利于校企合作。首先大学老师是高资历的人才,能够把科学先进的理论知识带到企业进行研究务实,这既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又可帮助企业给院校提供需要的设备和资金;其次,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了扎实的理论水平。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参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再者,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实践起来有更丰富的经验。教师可以学习参考这些实际操作的经验,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加以融合,再教学过程中也会更加生动,而且融合过实际的理论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还可以邀请企业专业技能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校担任专业培训师。企业能够经营,这些经验肯定是过硬的,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再用于理论教学和投入实验教学。

3.2 企业、学院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建立有效的专、兼职教师课程开发团队

“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需要”是校企合作深层推进的基本原则。所以学院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设置课程,紧扣企业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进行课程改革。以专业校企合为平台,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时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关键的技能、最需要的知识、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3.3 做好全方位的调研,为制定课程标准提供有效数据

校企合作过程校方和企业到底存在什么亟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实训过程企业和学生之间会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为人才培养模式下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对学生实训后的心得体会,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工作后遇到的一些状况以及企业未来规划和人才需求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一调查统计。然后从统计结果查找校企合作存在的关键问题,校企双方根据调查结果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核心课程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适应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新时代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必经之路。在目前乃至以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它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任务。只有校企双方相互信任,全力投入人才培养建设,校企合作才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形成校企“双赢”的模式。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时代最合适的模型。文中简单概述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队伍、有效课程、毕业生信息调研等方面提出了制定课程标准的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组装与维修论文下一篇:盐酸阿奇霉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