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2024-06-29

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精选9篇)

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第1篇

一走进农村的广大天地, 挖掘农村特色的写作素材

时下, 都在倡导作文课堂生活化。《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语文和生活的连接, 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指出:“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 写作则“要写出自己的经验。”也就是说, 写作的源泉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生活。农村学生的生活面不如城市学生丰富, 然而农村天地广阔,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山川田野、自然景观、民风民俗、农家生活都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许多现成的资源,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体验感受生活, 积累素材

农村的孩子相对于城市的孩子, 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农活、农事。然而, 目前的农村孩子也没有劳动意识, 在大人们忙于干农活时, 他们也许正悠闲地看着闲书。为此, 我把干农活, 如拔草施肥、播种浇水、喷药除虫、庄稼丰收、采摘果蔬等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布置给学生, 要他们去体验、感受生活, 在火热的劳动场景中长见识、增才干。结果是, 每一个劳动场景都让他们历历在目, 深有感触, 后来, 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写实事、抒真情, 有写劳动中发生的趣事的, 有反映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 有写学会一种劳动技能而雀跃的。如有一位学生在参加了采摘桃形李的劳动后, 写道:今天随父亲去采摘桃形李, 头上顶着炽热的太阳, 每仰一下头, 汗水就流下来, 然后汗水干脆不再只顺着面颊流下来, 额上、眉毛上、脖子上、脊背上到处都是汗水, 有几滴流进了眼睛里, 涩涩地疼……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了家, 如一瘫烂泥般仰躺在沙发上, 看着晒得通红的胳膊和脸, 捏捏发酸的脖子和脊背, 不由地感慨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感慨父母养育子女的含辛茹苦……

2. 引导学生观察农村景观, 细赏广袤风光, 积累素材

农村有许多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农村景观, 深入地欣赏和领悟, 如大多数农村共有的自然风光:有古老的村落、层层的梯田、古色古香的寺庙、农家小作坊、沧桑的古树……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灵感。更何况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景观, 如嵊州市金庭镇的灵鹅佳镜石火囱、金庭观、华堂古村落、千匾阁、元帅庙、德灵庵等, 我引导学生抓住景观各自的特点逐一观察, 细细品赏, 形成鲜活的形象, 并写成观察小记, 日久天长, 写作素材就积累起来了。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追寻灵鹅佳境, 大话金庭旅游》的文章, 里面有这一片段:

片段一:今日嵊州, 有“百年越剧诞生地, 千年剡溪唐诗路, 万年文化小黄山”之誉, 但鲜为人知的还有灵鹅佳境石火囱!它位于嵊州金庭镇灵鹅村境内, 与书圣故居仅仅5华里之距, 这里高达200余米, 怪石嶙峋, 地势险峻, 溶洞遍布……

片段二:岭下就有一洞, 里面蝙蝠极多, 俗称“蝙蝠洞”。洞深50余米, 洞内有“鲨鱼嘴”“观音岩”, 栩栩如生, 令人拍案叫绝!向下则是“滴水帘”瀑布, 小溪坑水从悬崖峭壁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镰, 叠交映衬在一起, 飘落到崖底翠石丛中, 叮叮咚咚, 美妙悦耳, 演绎着儒雅, 千年不变……

二引导学生了解人文风情, 感悟民族文化积累素材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文化亦博大精深, 农村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又衍生出了异彩纷呈的人文风情。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村史、民间文化, 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还可以品位民族文化的博大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有各自独特的风俗, 这些风俗大都反映人们美好的祈愿和祝福。我常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结果是:春节贴对联、拜年;正月十四吃亮眼汤;元宵挂灯笼、踩高跷、猜灯谜;清明上坟、祭祖宗;端午吃粽子、插艾草……这些节日习俗都被学生当成了写作素材。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学生曾在周记中这样写过:

今天是一年一度吃“麻雀饭”的日子, 这好像是本地特有的日子, 从没听说过它的渊源……

“麻雀饭”要邻居之间相互合作举办。在我们邻居之间, 昨天就开始准备了, 每户人家的主妇, 都推举出了领导, 就是他带头买材料, 然后各家一起合作, 洗碗、洗菜、烧菜……大家又拿出自家的桌椅, 摆在过道上。

“麻雀饭”一般在4:30左右吃, 等菜上桌, 大家先点起香烛, 参拜一番后, 便开吃了, 大家都说说笑笑, 不亦乐乎……而且每年的这一天, 都是大晴天, 这难道是上天的指示?而后, 领导发言了, 概括了今天活动的内涵, 说吃“麻雀饭”是因为吃了能像麻雀一样展翅高飞, 而现在它的意义更在于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平日大家没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饭, 此言一出, 便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天暗了, 人们渐渐散去, 过道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但那种喜悦仍荡漾心头……

三走进阅读的唯美世界, 以读促写丰富写作素材

从古到今, 文人墨客层出不穷, 优秀作品数不胜数,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概括整个世界的文明史, 各个时代的作者用其独特的见解、特有的文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捧读这些作品, 它们会为你的心灵暗开一扇扇窗, 默指一条条路, 让你的生活豁然开朗, 意境层出, 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唯美世界, 以读促写, 丰富写作素材。

1. 引导学生重视课文知识, 深入探究, 积累素材

现行人教版的教材, 精选了许多文学经典作品, 为我们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大师名家、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选文的文章结构 (条理性) 、论文观点 (新颖、深刻) 、写景技巧 (细腻、形象) 等诸方面皆有可借鉴之处。课文其实就是学习写作的绝好范例, 课文中的精彩语段就是写作素材的绝佳来源。我们应该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人物, 重视与他们的对话交流, 珍惜自己片刻的心得体会, 善于在一闪而逝的点滴火花中抓灵感, 那么“写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如《羚羊木雕》写出了友谊的珍贵;《散步》写出了一家三代的和谐;《再塑生命》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吆喝》写出了生活中平凡的美, 充满乐趣……教材中有许多鲜活的素材可以再度开发利用。

2. 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充实拓展, 积累素材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也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里指的是课外阅读, 它是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如时事政治、文化艺术、天文地理、名言警句等,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写作素材。然而农村学生自己的藏书不多, 加上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不强, 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应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我做了如下尝试: (1) 组织本班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 号召把同学们家中的“珍品”放到班级图书角, 让物尽其用, 来弥补书源的不足。 (2) 鼓励学生拿出多余的零花钱征订一些“精神食粮”, 如“满分阅读”“写作素材”“作文与考试”。 (3) 要求学生一周看两篇美文, 一个月看一本书, 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能按规定进行课外阅读。 (4) 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 交流读书笔记, 谁读得多, 读得水平高, 一目了然, 无形地起到了自我督促作用, 有学生曾这样写到:从中, 我学到了许多:书, 一定要多读, 思想一定要充实, 真可谓读书破万卷, 思想得升华。以上几点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们就可以积累许多素材了。

3. 引导学生尝试扩展式联读, 融会贯通, 积累素材

扩展式联读, 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 从某一篇文章生发开去, 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 学生可以抓住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可以整合积累素材。如在阅读《故乡》时, 我们可以与《孔乙己》《阿Q正传》等结合起来读, 联读这几篇鲁迅的文章, 可以了解鲁迅对中国社会认识的深刻性, 他是借助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来传达强烈批判和否定封建主义的宏大主题。还有许多文章, 都可以从主题、题材、写法等方面进行归类, 进行联读, 可以达到阅读体验的内化、强化。

四走进自己的素材库, 用心积累整理写作素材

人的遗忘是时时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 许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如果不及时记录整理, 就会逐渐淡忘, 甚至想不起来, 所以, 平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把习作素材整理、记录下来, 以备后用。 (1) 用日记、周记的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难忘的点点滴滴; (2) 经常鼓励学生在阅读好文章后写读书笔记, 记录心得体会; (3) 平时应有一本摘抄本, 摘抄优美语句、语段; (4) 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就是将所有的素材, 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优秀作品收集在一起, 通过整理, 加以修改, 并装订成册。

除了上述形式, 为了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有成就感, 教师应有一些激励措施, 如:优秀成果展示:将好的素材积累本摆放在班级图书角进行展示;推荐投稿和参加比赛:学生中好的作品, 推荐投稿和参加征文比赛, 一旦学生的作品发表或获奖, 可大大激发其积累素材和写作的兴趣。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对如何有效引导农村初中学生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的所作的一些思考, 作文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 我只是踏出了一小步, 仍需在路上探索前行, 然而我确信, 通过前辈的指引, 自身的执著, 学生的相伴, 在写作路上, 我也能一路高歌。

参考文献

[1]刘绍玲.关于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7 (1)

[2]周宏.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http://xbyj.e21.edu.cn/e21web/content.php?id=15050

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第2篇

一、抓住学生内心世界,树立自信心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认知程度,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去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做个热爱生活、深人生活的有心人,不让他们闭门造车。现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其实是枯燥的,程序化的组织几次游玩、体育活动,也因语文老师交代写作文而被学生视为“陷阱”,玩得不开心,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相机、画笔、录音、采访等手段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生活的乐趣,于是,我在教学《我们与周围环境》这篇习作时,没有忙于让学生说、写,而是先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组成小组,深人生活,用相机拍生活中的环境片,画有关环境的简笔画。还可以以采访的方式了解环境与我们的密切关系,通过自己认为适合的方法去观察生活,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融人其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积累的素材也无意增加了。观察方式角度不同,表现的手法自然各异。在自己真情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认知世界、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能够“观物之微”,从而才可以体验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二、优化习作指导,提高续笔兴趣

兴趣是乐学的先导,激发学生兴趣可从诱导模仿中体验。模仿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最原始、基本的学习能力,幼儿时期的一言一行无不从模仿而来。在人类的"婴儿期"劳动的动作、口号、舞蹈等基本的模仿成为我们学习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在初始学习阶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作文教学中,语言形式的习惯、表达内容的选择往往从模仿所阅读、讲解课文开始。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中可借仿写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拓展素材积累,打好创新基础

充分利用教材,大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了《狱中联欢》后,让学生去阅读室看《红岩》,了解革命者最终命运。学习《草船借箭》推荐看《三国演义》。即使是古诗,也提示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以及诗人生平。通过读书,让学生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共甘苦、同奋斗,一回回地被陶冶、被净化。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的笔下不再青涩,已有了些棱角,有了一些圆润,这就是书海畅游之后的积淀。

四、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唤起灵感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现想象,创造自身语言,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如为了让学生写好動植物,让学生把家里养好的金鱼、盆花、小鸟等观赏性动植物带到学校,由带物品的同学当师傅,教其他同学学习种植、喂养的方法。让他们利用课间观察其变化,做好观察方法记录。又如《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其中一个同学写《我爱白色》,经点拨后,展开合理的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他从白色的和平鸽写到粉妆玉砌的洁净世界,再到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生活。还有一个学生写的《我爱美丽的星空》,他从闪烁的星群像航标灯,靠着银河的那颗星像“天鹅”,想到“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稚嫩的内部创造动力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的创作灵感。

五、用多样的尺度评价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成功,这时教师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适当地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再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多渠道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特点、展示个性的舞台。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校园佳作宣传窗、学校广播站、校刊等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天地。在家里,让学生把优秀作品读给父母听,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思路,获得成功的赞许。在社会上可以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写作,踊跃投稿。学生的作文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奖励。当学生自己品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他们的写作兴趣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样学生自然在写稿、追求发表的过程中培养兴趣,乐于作文、提高水平,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理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社会的赞扬中得到力量。因而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自然就会把作文当成一件乐事,就能越学越好。

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第3篇

一、引导学生关注充满活力的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被在学校发生的某件事或某项活动深深地触动了, 就要及时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 回到家中读给亲人听一听, 一来让家长了解学校发生的一切, 二来家长在倾听之后可以对孩子的习作加以引导或鼓励, 三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学生精彩生活片断的评选活动, 也可以让孩子在展示中获得自信。记得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 只因为我让她当了护旗手, 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盛大升旗活动, 就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 于是, 在《记一件难忘的事》习作中, 她就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深深地打动了我, 也打动了全班每一位学生。当我把她的文章当成范文在红领巾广播站中播出后, 不但在全体同学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她潜在的写作兴趣, 不断有优秀作品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二、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情趣的家庭生活

因为学校不是寄宿制学校, 学生一周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生活虽然琐碎却也充满乐趣,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失时机地撷取习作素材, 那充满生活趣味的家庭习作也就会应运而生了。2011年夏天, 我让学生围绕家庭生活, 写一件充满趣味的小事, 习作之前,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一周时间里有意识地留心家中发生的件件小事, 甚至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事务中, 体验其中的乐趣。一周之后, 学生的习作“出炉”了, 我班夏童同学写的《童年趣事——冰镇龙虾》, 用充满童趣的语言生动再现了“冰镇龙虾”的过程及自己获得的生活感悟。在文章中, 她这样写道:

星期日, 妈妈为了让我们享受一道丰盛的龙虾大餐, 不远“万里”从市场“背”回了三斤大龙虾。趁她换衣服时, 我开始实施我的锦囊妙计:饮料可以冰镇, 龙虾为什么不能冰镇呢?冰镇的龙虾一定很清凉。我马上行动起来。从橱柜中拿出一个保鲜盒, 把水倒进去, 又从水池中挑了一只大钳子、长胡须的“虾王”来做实验。起初, 它还不乐意, 还是我用筷子“硬”拉过来的呢。

这下“小人精”我可坐不住了, 每隔几分钟就去看一下。起初, 龙虾还在享受着免费的冷气, 在“游泳场”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它怎么不怕冷?不会是个“神仙”吧?正在洗龙虾的妈妈看到了我的异常行为, 便问:“童童, 你在干什么?快去写作业!”哎, 没办法, 我只好服从命令了。

一小时后, 当我再去看它时, 真是吓了我一跳:只见龙虾蜷缩在那里, 一动不动, 上面还结了一层薄冰。我吓坏了, 连忙倒来一碗开水让冰“苏醒”。冰在水中慢慢地融化, 龙虾昔日那威武的大螯、魁梧的身躯却失去了活力, 软软地耷拉在那里。忽然, 它的尾巴动了一下, 我还以为自己“妙手回春”了呢, 可那只是“回光返照”。经过一小时的奋力“抢救”, 龙虾还是久久地长眠了……望着它的遗体, 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对不起, 龙虾, 都是因为我, 你才会失去生命。

这次“悲剧”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再三考虑, 否则就会酿成悲剧。

讲评习作前, 我了解了一下, 这是夏童同学记录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怎么样?孩子的生活精彩吧?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把精彩的生活瞬间记录下来。

三、引导学生留心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吸引着每一个孩子, 学生乐意置身其中, 乐意享受社会生活的乐趣。我们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 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观察、体验、记录的好习惯。记得我组织过多次社会实践活动, 每次活动我都要求参与的同学完成一份充满真情实感的活动心得, 即便有些学生感觉有难度, 但仍然阻挡不了孩子参与的热情。因此, 完成的活动心得质量也随之提高。记得我组织的一次快乐卖报活动, 事后我以“我是快乐卖报员”为主题, 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 结果学生完成得质量非常高。

如何利用文本挖掘写作素材 第4篇

关键词:作文;阅读;素材;文本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写出具有才情和个性的文章。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写这样的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我认为写作的素材、构思立意、写作技巧甚至灵感可以首先从阅读教学中生发,即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同行。教学中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一、从阅读中习得方法,及时迁移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方法、写作方法等只会在课堂上笼统接受,而当要求运用在自己的作文里时就不会迁移了,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法缺乏深刻理解或没有及时实践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吃透学生习作。每一篇课文,都要反复领会其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更要彻底了解他们习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备课中充分注意,讲课中及时点拨,并在课后作有效的单项写作训练。如《济南的冬天》,课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景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文中在写景时还适当的写一些实物。课堂上让学生学习理解以后,便让学生立刻运用这一手法写自己熟悉的景物。

二、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

作文教学是富有实践性的,不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无法有所收获。每天写日记学生必然感到缺少写作素材,那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如在学完《心声》后,让学生针对“李京京被老师拒绝后在小树林中的心理”这一略点进行扩展;针对“赵小桢在公开课前一天向妈妈讲述京京偷听朗读演练的事”这一隐点进行补充;针对“公开课后京京给爷爷写的一封信”这一续点进行接编。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也很乐意,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训练,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三、教学中抓住契机,多写随感

新教材有许多课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与之产生许多共鸣,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契机,指导学生写一些随感,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文中“我”的经历与生活中很多学生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写随感或写自己生活中的类似事情,这样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审美阅读中顿悟,培养素质

挖掘写作素材 培养写作兴趣 第5篇

一、比较习作例文的写法, 从中悟出变化的门道, 让学生写出材料别具一格的文章

如何运用习作例文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使它真正起到“恰如其分, 画龙点睛”的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我采取了比较法。就是把刚学过的例文跟以前学过的例文, 在写法上做个比较。如教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 就拿它与《滨海小城》一文作比较:《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 作者是通过对杨梅的枝叶和果实的描写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滨海小城》则是通过描写海滨的美丽及小城的整洁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的同异之处, 这样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明晰, 了解了如何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的这种思想感情的文章。因此, 在本次作文时, 我出的题目是《我爱家乡》。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爱”, 学生一方面根据我以上的点拨, 一方面回到故乡, 深入实际, 体验生活。回来之后, 确实写出了一些题材新颖、角度各异的好文章, 如家乡的青山绿水、绿草红花, 春、夏、秋、冬森林里的变化, 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及家乡人的朴实、热情好客, 等等。同样的道理, 写一篇对植物喜爱的文章, 也不只限于写植物的枝叶和果实。总而言之, 写出事物的特征, 并渗透作者的情感, 这才是我们极力要让学生掌握的实质性的东西。

二、平时的教育要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紧跟时代步伐走的信息, 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作文常常要写到同学、老师、班级、学校、家乡等。写同学往往要写到学习、劳动、纪律、思想等, 这些都是老师平时的教育中谈到的问题。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如果一个教师在班上经常表扬学习好的学生, 就是从不缺课迟到、严格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作业、难题从不放过、考试常得满分, 那么, 学生当然就用这些表现规范自己的行为, 写《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的时候, 选材一般也总不会离开这些。如果这位老师为了学生成绩上去, 还不准学生看电视, 那么学生在作文时也会写到这个勤奋学习的同学从不看电视。如果这位老师思想比较开放, 教育学生做到创造型小主人, 倡导多种兴趣小组活动, 主张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那么, 选材就会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角度。

三、多组织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在指导学生写状物记叙文时, 要注意情和景结合, 让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写出材料具体感人的文章。心灵里的火花一触即发, 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来指导学生写作呢?我采取了“触景生情”的方法。让一些“视而不见, 闻而不听”的极其平凡的材料“走进”学生的作文。如上学期的一节作文指导课, 我原先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刚好, 在指导课还没上十分钟, 班上的一位女学生, 不知怎么的突然间就流鼻血, 而且血流不止, 我看到这种情况就急忙过去帮她止血, 几个胆大的男同学也过来帮忙, 其他的同学都表现出同情的样子。经过大家的努力, 终于把这位女学生的鼻血止住。恢复上课时, 我随即把题目改为《当同学流鼻血之后》, 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 就跃跃欲试。我想到这是个好机会, 也就趁热打铁, 继续指导下去。首先, 我提了这些问题:当发现同学流鼻血时, 老师怎么做?附近其他的人又怎样做?大家的表情怎么样?谁出的主意最好?这位同学的鼻血被止住之后, 我们的心情怎样?然后, 让几个口语表达清楚的学生说一说, 又让几个学生来添一些“枝”, 加上一些“叶”。这样, 学生也就得到了真实动人的材料, 所写的作文也就更有趣味, 且富有情感了。如果写景作文, 每一篇都从头到尾这么具体地指导, 难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坏现象。为了避免这种雷同的弊病,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把自己随时随地所见所闻记在小本上。时间一长, 记的材料多, 在作文时也就有“材料”可查。在查阅学生的日记时, 发现好几个学生, 把师院实习生来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情况记录下来。其中有一个学生将欢送新老师的场面写得特别具体, 他在最后写道:“别了, 亲爱的新老师!今天, 我们虽然相别, 但是, 我相信明天我们会在同一岗位上相见!”写出了与新老师惜别之情, 也写出了自己的抱负。像这样的材料, 让人看了可信。

四、举行丰富多彩的野游活动,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陶冶自己的情操, 并由此获得生动有趣的作文材料

童年是花季, 儿童正处在天真、烂漫、喜欢活动的时期。你看, 课间十分钟, 他们也玩得兴高采烈:有的跳绳, 有的在踢毽子, 有的在弾玻璃珠, 有的你追我逐……为了顺应儿童的心理特征, 我开展了许多有趣的活动, 野炊、野游、开展竞赛、办主题班会……上星期我们班就举行了一次爬山比赛。比赛后, 同学们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文。林虹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这次爬山比赛, 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拼搏的精神。你看, 小同学不小心摔了一跤, 大同学赶紧跑过去把他们拉上来;女同学在前面爬不上来, 男同学走上前扶她一把。当同学们爬上山顶时, 顿时欢呼雀跃, 总有一种征服大自然的感觉, 感到自己的伟大。”像这样取材于有趣的活动写出来的作文, 格调多么高, 气魄多么大。实践证明, 举行有效的活动, 是能帮助学生扩大视野, 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的。

总之, 只要教师通过多渠道, 多层次地帮助学生发掘写作素材, 议议材料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学生就不难写出好文章。

摘要: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 要想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就必须让学生在习作例文中找到不同的写作方法, 从中悟出一些写作的门道。平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尽量不老调重弹, 要推陈出新, 开拓学生视野, 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在活动中快乐作文的氛围, 享受成功写作的喜悦。

挖掘乡土素材 激活写作源头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各地区蕴藏着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农村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如果指导学生去观察, 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那么学生在习作时自然就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农村自然风光中的素材

喧闹的城市、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忙的行人, 是农村所没有的。然而农村是个安静的大自然, 生活在这片绿色乐土上, 农村的学生更加能够体会大自然的风韵。同时, 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 融入大自然, 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 既可以让学生从自然风光中了解家乡的美丽多姿, 又能积累写作素材,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

农村小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 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春暖花开之时, 可以让学生从山上、林间、田野、小河边, 甚至田间小路旁来体会春天脚步悄然的来临;夏天, 树上传来了知了的声声, 原野中阵阵的蛙鸣, 提着小灯笼漫天飞舞的萤火虫, 皎洁的明月映衬着田间绿油油的瓜地,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活力的夏天;秋天是金色的收获季节, 田野中传来收割声、劳动号子声, 人们丰收的欢歌笑语声, 小路印下了一串串忙碌的脚印……多么繁忙喜悦的季节;冬天, 雪花漫天飞舞犹如仙女飘落人间, 顿时, 山川、田野、房屋、树林披上一层棉被, 银色世界布满我们的视野……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手感性材料, 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农村四时的美丽图画, 给学生美的熏陶, 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写作源泉, 奠定抒写自然美的基础。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蓝天白云, 落日晚霞, 村落炊烟, 花草野果, 鸡鸭牛羊……也是一个个生动的写作素材。如此具有活力的农村自然风光, 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农村民俗风情中的素材

农村都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 如婚俗、礼俗等, 它们都反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 学生会深切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 甚至能触摸到看似遥不可及的生活脉搏。

农村的民俗风情特别多, 如能加以积极开发, 将是一个巨大习作资源库:如农历四月初八要吃黑米饭, 让学生观察妈妈的心灵手巧, 知道吃黑米饭的由来;农历六月初六, 家家户户都要“晒箱兜”, 这天只要是晴好天气, 人们便忙着把衣服箱子都搬到太阳底下晒晒, 家境好的, 可以把自家衣服炫耀似的放满门前谷场, 而家境逊色的也会大大方方“晒箱兜”;农历七月初七, 这天大早要洗头免灾免难, 也是喜鹊飞上天河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等等。这些民俗的来源都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的。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象的羽翼, 补充了写作的营养。

农村民风古朴, 人们喜欢热闹。集市、夏夜纳凉、茶馆, 人们聚集谈天时, 农村的生活琐事都可以作为作文题材加以开发。邻里纠纷, 市井吵闹, 邻里亲情, 大院清晨, 等等, 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就会有话可写, 有情可发。

三、农村劳动实践中的素材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时间、空间, 让他们去实践参与。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 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家人对独生子女的惯宠, 他们对劳动是越来越陌生了, 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而农村各个时节, 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活, 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 写出的文章就能够有血有肉了。

如在农忙时节, 在父母指导下, 来到田间学习种田、割稻, 使得他们在劳动中体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艰辛, 知道“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农村地区有许多人家在养蚕, 在蚕桑季节这又是一个很好的素材。让学生帮父母摘桑叶, 亲手拿桑叶喂蚕宝宝, 观察蚕宝宝。当蚕宝宝要上山吐丝时, 帮父母“绞蚕笼”, 帮父母捉蚕放上山, 相信这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如果真投入进去了, 学生自然也会乐在其中。平时也可以陪父母到菜园地拔拔草、种种菜, 让学生割割羊草、喂喂鸡鸭、放放牛羊等, 这些也不失是让人快乐的劳作。如此可见, 劳动是一条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 而且通过实践使他们也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感受父母的辛劳, 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验失败的痛苦。

城市的学生节假日可以到公园玩滑滑梯、坐海盗船、到图书室看书, 这是农村孩子写不出来也不能体会到的, 然而他们在节假日的活动是不乏色彩的。春天, 三五一群爬山踏青, 摘野花、摘柳枝、做草帽;夏天, 做好简易的渔竿到小溪边摆上三四个钩钓龙虾, 晚上再美美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还可以自己做网捕知了;秋天到山上随着大些的学生去打野栗子……大山、树林、田野小溪是农村孩子的乐园, 也是他们的训练场。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动脑中, 才会获得内心真实的感受, 涌动情感的波澜, 产生鲜明的思想, 获得生活的语言。这不是活作文吗?

立足英语教材挖掘写作素材 第7篇

1缩写———用缩影的形式把握课文

缩写是在保留原文体裁、题材、主要内容、结构顺序、人称角度等的前提下概括原文内容、压缩篇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简明、语言简练、中心突出的短文。缩写时一定要准确完整地把握原文, 有关主题的主干切不可任意删减, 也不可随便摘取其中部分要点了事。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缩写方法:

1) 对于叙事记人的文章, 宜以情节或人物性格为主线, 通过列出重要情节或性格特点概述全文。例如, The Rescue (SEFC 1A Unit 4) 一文以时间顺序展开几分钟内的突发事件, 我们可用表示时间脉络的副词, 如First;Next;Then;Finally来概述全文。

First, Flora saw Jeff running and waving his arms.She turned around and saw a wall of water advancing toward her quickly.Next, the water swept Jeff and Flora down and they are struggling for their lives.Then they tried to get to the house and climbed the stairs to be safe from water.Finally, part of the house fell down but they were safe next to the chimney.

2) 对于科普短文、说明文或说理文章, 通过列出段落主题句可迅速捕捉文章的主要论点, 规划文章的框架结构。如The Properties of Water一文, 每段的主题句归纳如下:

Para.1:general idea

Para.2:chemical structure of water (two hydrogen atoms and one oxygen atom)

Para.3:salinity of water (about 3.5%)

Para.4:density of water (1000kg/m3)

Para.5:heat capacity of water (relatively high)

Para.6:ocean motion

Para.7:significance of water to nature

在此基础上, 只要恰当地运用一些关联词, 添加一些支撑句即可写出一篇很好的课文概要。

缩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提炼语言的能力, 它是改写、续写的基础, 是仿写的前提。

2仿写———用类似的情境模拟课文

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谈学习写作的经验时说过, 学习写作除多练以外, 还要多模仿。仿写既能反馈出学生对课文的体裁及重要句型的掌握程度, 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所用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 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 要求学生模仿什么呢?

1) 仿写课文思路

仿写最重要的是模仿思路。比如, 记叙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以使事件或故事发生、发展的脉络清楚;描写文要有合理的逻辑顺序, 其展开的顺序要符合认识规律, 反映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的思维过程;说明文要选择合适的角度, 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来说明事物。只有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思路, 学生在写作时才能做到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2) 仿写课文结构

英语写作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等, 在仿写时, 要注意学习其结构特点。如记叙文, 多采用三段式的谋篇布局形式, 并采用顺叙的方法。第一段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第二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 第三段叙述事件的结果。议论文也多采用三段式:第一段摆出论题, 第二段列出正方观点, 第三段列出反方观点。也可采用四段式:第一段摆出论题, 第二段列出正方观点, 第三段列出反方观点, 第四段展示作者自己的观点。了解了这些文体结构之后, 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结构紧凑的文章来。

3) 仿写课文句式

课文中常出现许多习惯表达方式和一些特殊句式, 还有一些适合某些特定情景、场合的常用句子, 教师要向学生多强调、示范。特别是一些常用于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起承接作用的惯用语, 要让学生多练习, 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 在New Zealand课文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素材的, 让学生掌握对地理位置的描述, 对气候、环境、资源、历史以及人口、风俗习惯的描写, 使学生学会对有关国家、城市、旅游景点的写作方法。然后以Taiwan Island, China, Our City等为题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总之, 教材中出现的各种文体都可用来指导学生仿写, 但“写作任务、话题、语言结构、文体等要求应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生活体验和语言能力相适应”。

3改写———用全新的样式诠释课文

改写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语言教学策略, 《课标》也要求能根据课文改编短剧或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改写是在保持原文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语言、结构等方面。尤其是, 对短文与对话相互改写时要注意语言、时态、时间表达等方面的改变。

例如, 可让学生将At the Tailor’s shop一文改写成短剧。当然, 还可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人称角度去改写。如:

1) Tell the story to your partner in the past tense.Start like this:A man went into a tailor’s shop to buy a suit.All the money he had in his pocket was a million-pound note...

2) Rewrite the story At the Tailor’s Shop, as told by Tod, the shop assistant.Start like this:One Monday morning I was working in the shop as usual...

教材中可改写的地方很多, 或整体或局部, 这些都需要教师潜心研究, 细心挖掘。通过对课文的改写,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续写———用创造的想象引申课文

《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续写就是用创造性的思维丰富课文, 即对课文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给原本没有结局的故事加上一个合理的, 或出乎意料的结局。如The Necklace一文, 当Mathilde得知为之辛劳十年的项链竟是假的, 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要求学生续写短剧。同学们想象的结局不一而足, 很有创意, 如:

1) She killed herself.

2) She bought a glass necklace and changed it for her real diamond necklace.

3) She divorced her husband and married a man with a lot of money.

4) She began to make a living by making false necklaces and cheating others of a lot of money.

5) She got a lot of money from her kind friend and lived a happy life.

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 同学们续写出了不少精彩的片断。

当然, 还可从其他角度引导学生续写本剧, 如:Choose onesituation to re-write a scene the other way round.

1) If Mathilde had not borrowed the necklace from Jeanne, ...

2) If Mathilde had not lost her necklace at the ball, ...

3) If Jeanne had told Mathilde that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 ...

4) If Mathilde had just agreed to wear a flower at the ball, ...

5) If Mathilde’s husband had been wealthy, ...

续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尝到创作的乐趣。

5评写———用理性的思维演绎课文

评写是就所学课文或阅读材料进行评述。通过分析原文中的内容和观点, 提出自己的看法。评论可以是全面的, 也可以着眼于一点;可以是赞同原文的观点, 也可以提出异议。

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话题, 可让学生就这些话题阐述自己的看法。例如, 在学习了Animal Experiments之后, 让学生以Should animal testing be OK?为题作文。

此外, 对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可让学生写读后感或人物形象分析等。例如, 在读了A Christmas Carol之后, 一个学生写道:I think it is a really moving story.I learnt that happiness and friendship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 in the world.I will be a kind and warm-hearted man.又如, 在读了A Tale of Two Cities之后,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Which of the characters do you like most?Why?在读了The Merchant of Venice之后, 要求学生分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评写这种“一半依材, 一半发挥”的半自由习作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评写既承接了短文的缩写、仿写和改写阶段, 又为后期写作阶段打下了基础。

总之, 围绕教材进行的写作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实践证明, 这是一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好路子。英语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 只要教师潜心挖掘, 学生认真完成, 就一定会有所收益。处处留心皆学问, 而我们同样可以说: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处处留意皆素材。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如何挖掘高中英语写作素材 第8篇

该目标要求学生从简单的语言输出上升到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也很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笔者以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材是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言。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做缩写、仿写、改写、续写以及写评论、读后感等练习。这些练习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的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一、缩写——用缩影的形式把握课文

缩写是在保留原文体裁、题材、主要内容、结构顺序、人称角度等的前提下概括原文内容、压缩篇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简明、语言简练、中心突出的短文。缩写时一定要准确完整地把握原文,有关主题的主干切不可任意删减,也不可随便摘取其中部分要点了事。如下面一篇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的缩写:

Long long ago Milu deer was a usual animal in China. Some of them had been sent to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England. In China, people killed them, and milu deer disappeared during the Ming, Qing periods. They were kept in the great park. The number of them increased very fast.

这篇缩写看上去很“精炼”,但作者忽视了短文的题目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这个中心和重点,它丢掉了Milu deer回归中国;中国为了拯救曾经在中国非常普通后来又消失了的Milu deer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在中国的几个Milu deer中心,Milu deer受到了很好地研究和保护,它们的数量才不断增加这些事实。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缩写方法:

1.对于叙事记人的文章,宜以情节或人物性格为主线,通过列出重要情节或性格特点概述全文。例如,The Rescue(SEFC 1A Unit 4)一文以时间顺序展开几分钟内的突发事件,我们可用表示时间脉络的副词,如First; Next; Then; Finally来概述全文。

2.对于科普短文、说明文或说理文章,通过列出段落主题句(topic sentence)可迅速捕捉文章的主要论点,规划文章的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只要恰当地运用一些关联词,添加一些支撑句即可写出一篇很好的课文概要。

二、仿写——用类似的情境模拟课文

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谈学习写作的经验时说过,学习写作除多练以外,还要多模仿。仿写既能反馈出学生对课文的体裁及重要句型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所用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要求学生模仿什么呢?

1.仿写课文结构。高中英语写作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等,在仿写时,要注意学习其结构特点。如记叙文,多采用三段式的谋篇布局形式,并采用顺叙的方法。第一段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二段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第三段叙述事件的结果。议论文也多采用三段式:第一段摆出论题,第二段列出正方观点,第三段列出反方观点。也可采用四段式:第一段摆出论题,第二段列出正方观点,第三段列出反方观点,第四段展示作者自己的观点。了解了这些文体结构之后,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结构紧凑的文章来。

2.仿写课文句式。课文中常出现许多习惯表达方式和一些特殊句式,还有一些适合某些特定情景、场合的常用句子,教师要向学生多强调、示范。特别是一些常用于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起承接作用的惯用语,要让学生多练习,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在New Zealand (SEFC 1B Unit 18)课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素材的,让学生掌握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对气候、环境、资源、历史以及人口、风俗习惯的描写,使学生学会对有关国家、城市、旅游景点的写作方法。然后以Taiwan Island, China,Our City等为题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三、改写——用全新的样式诠释课文

改写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语言教学策略,《课标》也要求能根据课文改编短剧或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改写是在保持原文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语言、结构等方面。尤其是,对短文与对话相互改写时要注意语言、时态、时间表达等方面的改变。例如,在学习了The Necklace (SEFC 1B Unit 15)一文后,要求学生从剧中不同人物的角度,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将这出小短剧改写为一篇叙述文体的短文。教材中可改写的地方很多,或整体或局部,这些都需要教师潜心研究,细心挖掘。通过对课文的改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第9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年轻教师,我对作文教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自己很重视,学生却不重视;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在作文教学上体现得很充分。十几年的作文教学,最后学生到了社会上连一篇象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

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以书本为中心,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并加以运用,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我也始终有着这样一种感受:“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于是,语文书中的许多课文自然就成了我们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开掘创作灵感的源头,直至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明灯:鲁迅的《祝福》、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蒲松龄的《促织》、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佳作都成了我们写作挥之不去的“情怀”。

而在写作方面,学生往往又不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课文内容,就为学生以后写作积累了素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过去从知识出发,现在从实践活动出发;过去从教师讲解出发,现在从学生自主活动出发,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标教材阅读部分,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作为显性标志,配合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自我能力发展为主线索,要求教师进行专题教学设计,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泉”,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学生写作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方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说白了,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写作素材,写出成功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与“借鉴”两大法宝。而这两大法宝的占有与利用又必须立足文本,以教材为出发点。

(一)积累。积累是最好的写作突破办法。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任何事物要产生飞跃的关键。丰厚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

首先,积累语言材料。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教材中有大量的语言表达的优美模式(如雅词,美句,精段等)从课外补充写作源泉,尽量做到每天读一篇经典的、精美的时文,积累思想、情感和词语,积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努力使自己从贫乏走向丰富,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

其次,积累写作技法。从课文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人说“讲课便是一种借助课文的一种演示。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此话有一定道理,即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譬如,学生作文中一般都是为叙述而叙述,却忘记了创作中叙述方式的目的——服务于文章主旨。

此外,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这就很好地达到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了。

(二)借鉴。借鉴也是写作突破的重要手段。学写毛笔字都是从临摹开始,临摹到一定阶段,再博采众人之长,创立自己的书法风格。写文章同样也是这样的规律,课文是学生最好的仿写范本,面对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文章的构段方式和写作手法。借鉴就是向最好的东西学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的办法,很快就能克服自己的不足,节省摸索的过程和时间。

怎样才能充分理解材料、利用材料呢?直接引用课本中材料进行“移花接木”。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有花的枝条嫁接到另外一棵树上。这种理论应用到写作中,就是将文本中的材料中提取你认为有用的某部分放到你的文章中来。有时候,你可以根据作文的需要,在积累的材料中提取好几样材料重新组合起来,写出你的文章。如借用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演绎新编,但千万不能照搬原文,而是在吻合原文人物言行、性格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或把故事拼接于现实生活,或挪移教材内容重点,或放大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细节,或合乎事理发展地节外生枝,引入原文没有的人物,或变换叙述角度,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旨意等。此外写作时思维也不要局限于一篇课文,而是要綜合使用不同的课文素材。考试时,我们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话题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这也是积累工作;其次,根据自己所选择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再次,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与之相似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运用到作文之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技法总结为:分类梳理,一题多材。也就是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材料。

在把握借材料这基础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借用下写作思路,可以让学生选择尝试多种写作思路。当然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也必须有意加强写作方法的关注,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我们的习作。

三、其它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他们的文章成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文”之文,除了从教材中挖掘和运用素材之外,还需感悟生活,从“自我生活经历”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包括“我”、“我与学校”、“我与家庭”、“我与社会”四大方面具有“闪光点”、“美点”、“感点”性质的精彩片断。多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另外也要读写一体。没有读,就写无蓝本;没有写,就读无着落。要让学生深深懂得,为写而读,读是手段,故要读得全,读得透。书中自有作文法,书中自有营养;为读而写,读是目的,故要写得勤、写得深,写出读书的体悟,写出读书的境界。读写一体,不断提高。当然,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作为课堂教学主要依托的教材也必须“与时俱进”,多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文”、“美文”,使学生学习名家是怎样感悟生活、反映生活的,并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活该怎样来表现。

上一篇:英国学生论文下一篇:抽屉式开关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