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特征范文

2024-08-31

专业化特征范文(精选10篇)

专业化特征 第1篇

1 频道专业化特征

1.1 内容集中且领域狭窄

传播学者于丹对于专业频道曾经提出过一个金字塔形的准专业频道。作为一个专业化的频道,它所播出的节目不再是大而全的综合体,而是将综合体中的一个又一个专业类别的节目分门别类的筛选出来,而后将不同专业的节目在所在专业下进一步细化处理,重新进行整合,形成同一专业下的不同类型的新节目,这样的频道便达到了所播出的内容更为集中、领域更加狭窄、内容更加精细、受众更加有针对性的效果。在频道泛滥的今天,这样的频道也更容易被观众所甄别、选择和接受。

1.2 观众更为固定

相对于“广播化”的电视频道而言,专业化频道的受众更加稳固。专业化频道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群体人士的不同收视需要。当专业频道出现之后,一方面专业频道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做宽而大的节目,这样可以让他们排除不必要的信息内容,减少资源的浪费,使节目制作更加清晰具体、具有针对性,从而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吸引受众;另一方面,观众也可以免除甄别节目的时间,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时间来收看自己所喜欢的节目。专业频道的出现,大大拉近了信源与信宿的距离,使二者之间的传播不再是放射状传播,而是线对线、点对点的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较之以前更有效率,受众也更为固定。

2 频道专业化对主持人的要求

在频道逐步走向专业化之前,对于主持人这一团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在多数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一般都是串场、念稿,这样的职责便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流畅的语言表达和较好的外在容貌。但是在频道逐步专业化的背景下,在全媒体时代,要想游刃有余地掌控专业节目,仅凭以上的几点条件是绝对不行的。

2.1 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

财经、法律等专业资料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作为一名财经、法律等专业频道的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以适应节目的需求。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把充实专业知识放在第一要位,把专业知识作为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素质要求。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才能在节目录制前做准备工作。

2.2 采编播一体化

如今,频道对于电视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高,节目主持人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要变身为记者和编辑,擅长采写及后期制作。今天的信息源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新媒体都可成为一个又一个新闻线索产生的渠道。从什么渠道选择,选择什么样的线索,如何和本节目进行契合等,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去熟练掌握,为了达到更好的节目播出效果,主持人需要将采来的新闻线索写成适合自身风格的新闻稿件,这样才能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到节目中。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只需要为单一的节目形态提供节目流程和主持内容。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类媒介的相互融合不断加深,一档节目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对外传播,这就需要主持人既要照顾到音视频等多种叙事方式的文本,也要熟悉和了解各种传播形式的差异与功能,更好地采集和制作符合不同媒介传播形式的信息产品,这就意味着主持人自身媒介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

2.3 频道风格一致的个性化

如果说以前的综合频道培养的是大而全的“万能型”主持人,那么如今的专业频道则培养的是小而精的“个性化”主持人。频道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持人风格的走向,而当主持人的风格与其所主持的节目的风格浑然一体时,主持人的全部能量才能被释放出来,节目也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如今的主持人好比所在频道的一张名片,主持个性既与众不同,又要契合所在频道的风格,能为频道的宣传及收视做出贡献。

摘要:电视节目从“广播”走向“窄播”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所谓“窄播”的发展模式,亦可称之为频道的专业化发展频道走向窄众化、专业化,一方面是契合了当前电视消费者的分众化,另一方面也是迎合了电视栏目竞争逐步激烈的时代浪潮。在专业化的电视频道中,主持人所传播的信息不再要求是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有明确的专业方向。

关键词:频道专业化,特征,主持人要求

参考文献

NBA职业化特征探析 第2篇

1 结果与分析

1.1 具有现代企业的性质

1.1.1 组织架构企业化

董事会是由30支球队的老板或老板指定的代表所组成, 是N B A联盟最高权力机关, 最高行政领导总裁和副总裁受聘于NBA董事会, 拥有处理NBA联赛日常事务和纠纷的权力, 面临重大决策时, 总裁需要向董事会通报并征得同意后方能实施。NBA总部下设多个职能公司, 它们在其工作范围内行使权力且对总裁负责, 职能公司下面又设有20个一级部门和20个二级部门, 职责更加细化。因而, N B A联盟是通过运动卡特尔形式, 让各俱乐部都取的最大的利益, 推动联盟不断地发展, 它的实质是联合各个相对独立的俱乐部组成一种现代企业集团。

1.1.2 利益追求最大化

NBA所追求的目标是联盟利益的最大化, 比赛就是其所销售的主要产品, 共分为常规赛、季后赛、总决赛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高密度、多场次的赛程安排。以常规赛为例, 常规赛一般都是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 持续5个多月, 常规赛期间基本上每日都有比赛, 详见表1。常规赛期间每支球队要与同区的另4支球队各进行4场比赛, 通过人工与电脑选择相结合的方法, 确定与同联盟其它10支球队中的4支各进行3场比赛, 与同联盟的另6支球队各进行4场比赛, 还与另一联盟的15支球队各进行2场比赛, 每支球队常规赛的总比赛场数可用公式表达为4×4+3×4+4×6+2×15=82场。NBA联盟目前拥有30支队伍, 常规赛多达1230场比赛。高密度、多场次比赛安排是NBA扩大其影响力的重要保证, 票房是职业篮球联赛生命线, 这不仅使得观众有很多机会到现场观看比赛, 而且使大量的观众可通过电视、网络收看NBA比赛。高密度、多场次的比赛实为其中蕴藏的利益所驱动, 是NBA成功运作的重要条件。效益性原则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是保证足够数量的比赛场次, 可以说比赛是职业联赛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基本平台。联赛作为NBA俱乐部经营的主要产品, 俱乐部通过出售“联赛”这个主要产品获得“效益”。因而, 我们认为NBA职业俱乐部具有现代企业的性质。

1.2 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的部门职责

1.2.1 权力分配合理化

董事会是NBA联盟的最高权力部门, 拥有诸如球队增减、主场变迁等重大事件的决定权。N B A总裁拥有处理N B A联赛日常事务和纠纷的权力, 如遇到重大决策, 总裁需要向董事会通报并征得同意后方能实施。NBA总部下设的职能公司负责人都与总裁办公室或与之相应的负责人联络, 遇到重大事情总裁直接到职能公司解决。各职能公司在其工作范围内行使权力并对总裁负责。从 (图1)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NBA权力分配是逐步细化式的。俱乐部老板既是俱乐部的所有者又是最高权力的行使者, 实现了双权统一。俱乐部老板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要求来运营NBA联赛, 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因而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推动NBA联赛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1]。

1.2.2 职责划分明确化

NBA联盟各个层面的职责划分是一个逐步细化的过程。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利益冲突, 保证联盟的整体的利益这是董事会的职责。而对于各个俱乐部进行行政管理及监管下属公司在其职责内开展的工作则属于总裁的职责。几大职能公司分工明确, 对所属范围内的业务进行运作。职能公司所包含的2 0个Ⅰ级部门和Ⅱ级部门, 覆盖了管理、财务、训练、法律、信息、娱乐、销售等一套的职能。它们以N B A联赛为轴心, 围绕着市场开发、球员培训和广告宣传等层面开展工作。无论董事会还是职能部门都有其详尽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任何一环出了问题, 都可以追溯到具体部门乃至个人。

1.3 具有规范化、制度化的联赛运营模式

NBA所取得的成就无疑证明NBA的运营模式是当今全球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最佳运作模式之一, 但美国既没有专门体育产业主管部门, 也没有单一的、负责全局性体育产业协调工作的权威机构, 政府主要是通过体育立法、政策鼓励以及特殊政策制定等手段帮助和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例如, 美国专门制定的“反垄断法”, 就是为了鼓励各行业公平进行自由竞争, 但是NBA联盟却享有“反垄断豁免权”。如电视转播权就享有“反垄断豁免权”, 电视转播权均由联盟自己控制, 由联盟统一与广播电视公司进行谈判与交易, 即在电视转播权上给予职业运动联盟独一无二的权利, 它现已成为NBA联盟的主要收入之一, 这为NBA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联盟制定的法律法规机制还有控制运动员自由转会权, 控制联盟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数量和地域分布的权力以及包括联盟选秀制度、限薪制度, 还有“伯德条款”和征收“奢侈税”等特殊条款, 这些法规制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协调联盟与俱乐部之间, 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及球员与球员之间的关系, 从而保证利益分配的均衡性[2]。由此可见, 联盟制定的这些政策法规机制共同促使NBA联盟正常运转。

1.4 具有合理化、科学化的经营理念

NBA联赛的经营者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一整套有效的经营方式, 从而形成了追求市场价值的相关机制, 笔者主要从以下四点来阐述这个观点。

1.4.1 产品的高质量化

合理的规则是保证比赛质量的基础, NBA为了鼓励扣篮而不吹队员带球走、犯规数限制、防守3秒等规定加快了比赛的节奏, 提高了比赛的对抗性, 为其观赏性奠定了规则基础。由于NBA现有的30支队伍没有升降级制度, 为了维持竞赛平衡, 让比赛结果充满不确定性, 吸引观众持续关注比赛, N B A特别制定了限薪制、选秀制、转会制及奢侈税制度。此外, N B A不仅打造了很多本土球星, 例如大家所熟知的乔丹、科比、詹姆斯、韦德、奥尼尔等, 也引进了一大批国际球员, 如姚明、加索尔、吉诺比利、帕克、纳什、基里连科、诺维茨基等等, 这些国际球员除了给NBA带来了高涨的人气, 也把更多的技术、打法带入N B A, 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

1.4.2 品牌的多元一体化

N B A非常重视自身品牌的建设。不仅N B A联盟本身就是品牌, 其所属俱乐部球队也有其各自的品牌, 它们都有自己的球迷与地域, NBA发展吸纳新球队前就非常重视地域分布与球迷数, 也充分说明其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NBA非常重视“造星”, 球星也可以说是其下属品牌, 他们的存在在增加球队品牌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NBA联盟的名气。例如, 2002年选秀大会上, 休斯敦火箭队以状元签选中我国优秀中锋姚明后, 其球迷数剧增,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大大提高了其品牌知名度。像加索尔、吉诺比利、帕克、纳什、基里连科、诺维茨基等国际大牌球员也极大带动了本国球迷对N B A的关注。

1.4.3 渠道战略的媒体化

体育营销有三大主要目的:存在、暴光和价值传递, N B A光靠比赛现场的数万球迷是怎么也实现不了这些目的的, 与媒体的合作一直是N B A发展的重要战略渠道。N B A借助电视、电台、卫星、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传播渠道, 将N B A“联赛产品”推向全世界, 并从中获利。例如, 作为美国各大职业联赛中最早建立国际网站的NBA, 现共有九个国际网站, 早在2003-2004年赛季浏览人次就已高达3.15亿。

1.4.4 公共关系的国际化

N B A善于搞公共关系, 早在2 0 0 1年N B A就举办了“篮球无疆界”活动了, 派现役或退役球员到各个国家进行篮球交流。2 0 0 4年1 0月1 4日, N B A季前赛首次登陆中国, 休斯敦火箭队和萨克拉门托国王队在上海对阵, 点燃了中国球迷对NBA的热情。另外, NBA经常组织一些公益活动, 例如组织魔术师约翰逊、科比等球星宣传艾滋病预防, 组织球员为印尼海啸捐款等, 拉近与球迷距离的同时, 也提高了N B A的国际知名度。

1.5 具有刚性化的竞赛方法

分区与主客场比赛是NBA联赛竞赛方法的基础, 循环制与多场淘汰制相结合的竞赛方法, 既避免了单纯使用淘汰制所存在的缺陷, 又可将比赛逐渐推向高潮。竞赛方法直接规定比赛的进程及结果的产生, 是组织和进行比赛的一整套程序和手段。从历史上看, NBA的竞赛方法具有刚性, 注意保持制度的连续性, 参赛球队数量的变化甚至也没有影响到球队的比赛场数。

分区的意义是将参赛球队分成若干个竞赛单元, 便于竞赛管理与赛程安排。N B A将3 0支参赛队分为东、西两个联盟, 每个联盟分成3个赛区, 每个赛区各有5支球队。分区主要考虑球队的地域和球迷数的均衡分配, 有利于追求市场价值。分赛区球队每个赛季4场“德比”大战往往最能够吸引当地球迷的关注, 对上座率无疑是个刺激, 同时也减少了球队的交通费用和球员的旅途消耗。赛区间球队实力差距的矛盾可通过合理的季后赛或分区赛的竞赛方法来解决, 球队实力也可通过球员转会、选秀等途径予以加强。

N B A的比赛可分为3个阶段:常规赛、季后赛、总决赛。季后赛和总决赛的竞赛方法相同, 均采用7战4胜的多场淘汰赛制, 在N B A季后赛每一轮的比赛中, 常规赛战绩好的球队都将一直拥有多一个主场的优势。因此, 实力较弱赛区的冠军球队即使能够进入季后赛, 也不一定会拥有多一个主场 (图2、3) 。

竞赛模式的特点是常规赛采用多轮循环赛制, 其优点是保证参赛队不因成绩的好换而影响到赛季中的场次, 即场次比较多, 并且还避免了淘汰制以小部分比赛取代全部比赛的缺陷[3]。通过常规赛取前8强球队参加季后赛、分区赛至总决赛的比赛, 由于成绩较好的球队可通过参加常规赛之后的多场比赛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促使各个俱乐部球队力拼每一场比赛, 大大增加了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程度、增加比赛的悬念, 使后阶段的比赛更具观赏性。

NBA常规赛实行按照胜率决定名次的办法, 同时制订了一整套胜率相同时决定名次的办法, 不仅考虑球队的胜负场数, 还考虑到球队在本赛区的名次。NBA季后赛晋级规则规定, 各分区第一名直接进入季后赛, 其余5支季后赛球队为联盟中其它5支排名靠前的球队。其排名原则是:⑴分区冠军排名靠前原则。6个分区冠军无论胜率如何, 均可排在本联盟的前3位;分区与联盟双料冠军排在本联盟第1名, 另两个分区冠军排在本联盟第2、3名。⑵胜率至上原则。胜率排名靠前的球队可获得较高的排名。据此原则, 分区冠军可排在其它区域胜率高于自己的球队之前, 即分区冠军一定排在本联盟的前3位, 而本联盟其它胜率靠前的5支球队也可进入季后赛。

这一整套刚性的竞赛方法从客观上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 是N B A联赛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同时又使整个比赛充满悬念。

1.6 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特征

从文化的角度看, NBA职业篮球联赛也是美国的标志性文化产品之一, 常被认为同奥斯卡、麦当劳、MTV、迪斯尼乐园是一样的, 它有种具有地域特点的特殊文化形态[4]。笔者认为NBA主要的文化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6.1 多元性与主角性

NBA球场元素组成非常多元化性。球员有高水平的, 裁判有“流动性执法”的, 主教练有高水平、风格各异的;拉拉队有激情四射的, 吉祥物也有活泼可爱的, 连球迷都有热情奔放的。球员是众多元素中的主角, 特别是球星的个性特征、发型、球衣号码、球鞋等元素都能吸引球迷关注的目光[5]。

1.6.2 符号性与寓意性

N B A球场元素有视觉上的, 听觉上的, 语言上的, 也有行为上等多种符号。视觉符号如:球员个性化的发型、纹身及品牌球鞋;听觉符号如球员的绰号;语言符号如“w h e r e amazing happens”这个宣传口号;球员进球后的庆祝动作、对方球队罚球时主队球迷手举“干扰器”干扰球员则属于行为符号。此外, 这些符号大都有一定的寓意。

1.6.3 竞技性与娱乐性

NBA不仅汇聚了本土最优秀的球员, 而且还引进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的篮球人才, 教练员的技战术水平也是一流, 一个短暂停就能布置好几套实用战术, 堪称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篮球联赛。联盟鼓励对抗、扣篮, 拉拉队、吉祥物的精彩表演, 与现场球迷的互动以及分发小礼物, 这些都把NBA的竞技性与娱乐性很好地融合。

1.6.4 时代性与创新性

在NBA的发展初期, 其体现的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可与今日相比。时代性表明NBA主场文化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把时代所创造的财富纳入其中, 使自己的文化内容得到充实、文化品位得到提高, 并适应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它是动态的、发展的。NBA主场文化的创造者们除了在各种细节上下功夫, 还培养了高水准的球队、建造了宏大的体育馆[4]。例如技术统计的不断完善, 从限制进攻到鼓励进攻的转变, “3秒区”扩大, 3分球线扩大、“防守3秒”设立, 以及选秀制、转会、工资帽等制度的建立都使得NBA主场始终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 也体现出NBA很好的创新性。

1.6.5 地域性与传播性

NBA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首先反映在各球队的文化上, 城市间、东西部间的文化差异, 在诸如主场环境、球队的风格、观众的习惯、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等种种方面表现出来;其次, 反映在美国本土的文化上, 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层面, 提倡自由、公平竞争的精神。随着NBA商业化模式的成功运作, 其海外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大有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引进国际优秀球员, 频繁在亚洲和欧洲推广比赛, 开展多样化的国际推广活动, 包括亲善之旅、为球员及教练而设的训练营、球员亮相活动及球迷活动, 培养人们对N B A的兴趣。N B A还通过奥运会、麦当劳杯以及海外举办N B A赛事等向全世界展示N B A品牌。NBA大力打造国际级、国际化球星, 乔丹、科比、詹姆斯、韦德、姚明、加索尔、帕克、诺维斯基等巨星对全球球迷形成巨大的市场号召力, 全明星赛更是NBA向全世界球迷展示丰采的舞台。此外, NBA还借助各种现代化媒体向全世界传播NBA联赛及其文化, 极大地推动NBA在全球范围的传播。目前, NBA以42种语言向212个国家直播赛事, 7.5亿个家庭在观看其比赛[6]。

2 结语

NBA联盟企业化的性质、保质保量的产品、合理的组织架构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与理念、完整刚性的竞赛方法、多元的文化特征等这些都是NBA联赛的职业化特征, 期待我国C B A职业联赛通过借鉴N B A的职业化特征, 克服职业联赛初期的各种问题, 尽快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对NBA联赛特征 (包括性质、产品、管理、产权关系、政策与法律体系、经营方式与理念、竞赛方法、文化特征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影响力) 进行分析与研究, 为我国CBA联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关键词:NBA,职业化,特征

参考文献

[1]于德东, 孙闽君.NBA与CBA管理体制比较之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25~27.

[2]王郓.职业篮球市场的委托代理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2) :46~48.

[3]王春生.NBA竞赛方法之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8) :55~58.

[4]薛岚.NBA主场文化探析[J].体育科学, 2005 (25) :20~24.

[5]王飞.NBA球场文化元素与特征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109~112.

专业化特征 第3篇

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是法学研究的核心、法律工作的方向问题,

(一)法的术语

第一,“法”有平、正、直的含义,是个多义词。法学中讲的法是指国家判断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韩非子有“法者,国之权衡也”之语。

第二,法律指体现国家判断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的、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第三,“法”与“法律”,在中文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含义不尽相同,在有的情况下,应有所区别,不应简单混同。

(二)法的外部特征

法的外部特征就是表现为一般意义上讲的法律,法律有什么特征,法就有什么特征,

第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人们的行为规则,法学上统称为规范。规范总的有两大类:技术规范、社会规范。技术规范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行为规则,反映着自然科学的成就,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社会团体规范等都属于社会规范。

第二,法律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认可就是承认已有的规范有法律效力,制定虽是在创制新的规范,但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往往是经验的总结,是带有一定预见性的经验总结。

第三,法律规范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法与权利、义务的概念不可分。任何法律规范直接或间接地关于社会成员权利、义务的规范。

论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术词汇特征 第4篇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 学术词汇特征 概况 应用 特征

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区别于理论语言学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并得到了充分发展。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取决于实践的需要,包括用于语言教学、语言规范、辞书编纂、翻译、研究等一般的应用语言学领域,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自然语言的的机器应用语言学领域。其中,在语言教学的传统应用中,应用语言学中对于教材升级、教学方法合理化等问题的处理是语言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而在应用语言学的语言教学中,学术词汇对于学术性语言的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对教师视角下应用语言学的准学术词汇特征进行了简要研究。

一 、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词汇的概况

专业学术词汇是用于表达学术性观点,在阐述研究活动或解释研究结果时,学术词汇的使用能夠使得生僻晦涩的原理和现象更直观更准确地呈现出来。因此,专业学术词汇一般只用于学术问题研究的教学和文本中。尤其是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专业学术词汇对文本中观点及理论的阐述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专业学术词汇的正确使用能够使得论题阐述、文献回顾和论点的论证过程描述更加明确,学术论文更具有规范性和可读性。因此,学术词汇逐渐被列为学术教育、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内容。在应语言学中对于专业学术词汇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学术词汇表的建立。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学术词汇表的建立使得学科研究更具专业性。其中,学术词汇表在应用语言学中的使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应用语言学的特殊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遇到诸多难以解释的语言,而学术词汇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使得语言标准更加规范化,语言教学更加专业化。

二、教师视角下应用语言学学术词汇的应用

学术词汇在应用语言学习中主要出现在教师日常教学和各学科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文本中,尤其是在语言类学科中,应用语言学学术词汇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主要从教师角度对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词汇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在教师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进行应用语言学的口语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专业语言教学和口语矫正两方面的内容。由于应用语言学本身具有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语言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专业学术词汇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专业学术词汇是对某项观点和概念具有固定解释的专有名词,是人们为满足语言表达简单化需求而制定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语言表达应用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师的使用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并通过专业学术词汇更深刻的了解某些生僻的概念和晦涩的观点,对于尚未掌握的词汇在进行加强理解,这就使得教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

(二)在教师论文指导中的应用

学术词汇在学术论文中的应用是其应用的主要途径。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的过程中,专业学术词汇是学生进行论文语言组织写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学术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得出五个部分的内容,学生主要根据自身论文论题相关的文献,对专业学术词汇进行选择性应用。对于应用语言学来说,教师往往会建议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课题进行研究,这就大大增加了语言学专业学术词汇的应用频率,教书在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的过程中也将重点放在学生学术词汇使用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上。据统计分析,学生论文写作中要对专业学术词汇进行大量的阐释,被大量用于学术论文的引言中,解释抽象的论文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词汇应用中的特征

目前,专业学术词汇在应用语言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将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词汇深化到日常教学中,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大部分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也已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学术词汇,但在具体的实施应用中,仍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用词汇缺乏独立的语言学专业特征

在应用语言学的应用过程中,专业学术词汇已被频繁应用于各种领域甚至非学术场合中。但目前许多常用学术词汇普遍表现出单词长度相对较短,词义较为固定,缺乏明显的独立服务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特征的现状。这就造成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词汇的缺失,对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的针对性尚有不足,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不断丰富。

(二)较长词汇使用频率过低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专业性的学科,其专业学术词汇的使用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学术词汇表中往往处于孤立地位。对于较长的相对生僻的词汇来说,其在语言学家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频繁的使用,但在教师语言教学和学生进行应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此类学术词汇出现的频率很低,甚至从未出现过。因此,教师对于这类词汇尚未做到精通掌握,更不能很好的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在学生中普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身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较长学术词汇的认知,使其能够将应用语言学的专业学术词汇更灵活地运用到各个领域。

(三)词汇的使用中存在错误

目前,绝大多数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生以能够熟练地使用各项中专业学术词汇,并将其运用到论文写作和专业研究中。但这种应用的普及导致了学生词汇使用不当的状况,尤其以词汇使用的语法错误和语境错误较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教师对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词汇的讲述不清,学生的认识不足,使得词语搭配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专业学术词汇是对特定理论和观点的定义,对使用的准确性要求很高,一旦搭配出现错误将会造成学术理论出现偏差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四)专业词汇存在多义性

专业学术词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只用于解释特定的观点和理论。但在应用语言学的应用中一词多义的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学术名称会在不同的领域或情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教师进行应用语言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学术词汇进行全面的阐释。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只能掌握一种常用用法,由于日常积累不足,在具体应用时会遇到诸多限制,阻碍语言表达的通畅。

四、结语

专业学术词汇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使得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术词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专业学术词汇在应用语言学中应用的探讨,分析了应用语言学专业词汇的特征,突出表现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应用层面上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应用语言学教师进行教学大纲拟定,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瑾 王同顺. Coxhead“学术词汇表”的适用性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 2007, 2: 28 - 33

[2]刚欣 浅析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术词汇特征[J].现代阅读 , 2011, 21

[3]高素珍 刘海燕.应用语言学综观[J].济南大学学报,200(35):59- 63

林业产业化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 第5篇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林产品或林副产品作为主导产品, 使产、加、运、销等环节一条龙式地衔接起来, 形成贸、工、农专业化联合的经营方式。林业产业化是林业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 是对林业产业组织的重构, 它是以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 以综合效益发挥为核心, 通过分区、分类生产, 协同经营, 所形成的结构合理、多条足够长的产业链有机构成的林业产业体系, 体现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产业的基础性、3大效益的协同性、林业产业经营的系统性及林业经营的社会性特征[1]。

2 林业产业化的内涵

2.1 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化的基础

森林资源为林业产业化体系中各条产业链提供了加工或生产对象, 是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保障。只有保证足够的林业资源, 满足了现阶段林产品加工业的需求, 再加上以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森林资源培植业的大发展, 促进林业产业的大发展, 才能使林业产业形成规模和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2.2 各条产业链是林业产业化的载体

林业产业化体系中各条产业链狭义上讲包括各类林业企业、林区, 其功能是能串联森林资源培育、加工、销售 (市场) 等各环节, 形成一体化经营, 广义上讲还应包括其他社会化服务体系, 这一体系涉及到金融、工商、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众多机构和行业, 其为林业产业化提供了资金、政策、技术、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林业产业化产业链要有足够的长度, 形成规模, 且各条产业链之间有相当的关联度, 才能建成结构合理、有机构成的多条产业链组成的复合产业体系, 囊括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低级层次生产到高级层次加工的产品生产[2]。

2.3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产业化的目的

通过有效建立各产业链的构建, 形成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协作、有机构成的产业组织体系, 使各产业间利益分配趋于合理, 从而使各产业得到协调发展。通过林业产业化的系统性经营, 使林区的多资源、多产业经营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林业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即以商品林的大发展促进林业产业的大发展, 以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 以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 把林业产业建成为国民经济中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

3 林业产业化的特征、作用

3.1 林业产业化的特征

3.1.1 依赖性高

林业产业化体系所建立起的各条产业链都离不开森林资源为其提供加工或生产对象。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它为林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也要建立在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之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其相应废弃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 从而促进各产业的不断发展。

3.1.2 周期性长

森林资源培育和农业种植、牧渔养殖等其他再生资源性产业相比具有生产周期长的自然属性, 同样, 林业企业和其他加工培育型企业相比, 相应的建设周期也比较长。目前, 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市场周期性变化频率急剧加快, 因此, 相比其他农业产业, 林业产业化建设受其影响极大。

3.1.3 产业链长

林业产业化是实行森林资源培育、加工、销售的专业化生产, 必须通过多条足够长的产业链将各环节密切地衔接起来, 才能形成系统的经营体系。

3.1.4 公益性大

林业产业化是以森林资源为经营对象, 而森林资源所具有的生态、社会效益, 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林业具有外部效益、长期效益, 这些效益由全社会受益。林业是社会发展的绿色屏障, 在生态平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3.2 林业产业化的作用

3.2.1 增强了林业的稳定性和计划性

林业产业化通过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了林业的生产结构, 发挥了产业系统各环节的协作功能,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解决了林业经营与市场化改革的矛盾, 实现了规模效益。同时, 又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林业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的可靠程度, 使林产品市场更加稳定。

3.2.2 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社会性结合

林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使其各个组成部分各环节均密切结合, 推动更大合作, 为林业的现代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2.3 提供生态环境产品, 发挥公益效益

林业产业化使林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通过加强各环节联系, 使林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降低了林业资源的浪费, 保证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3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 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林业产业化把林业、林产加工和销售纳入经营范围, 使林产品在加工、流通环节得到增值, 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抛开经营主体不谈, 当前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 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认识问题、领导问题和工作问题。因此大力宣传林业产业, 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 改变广大林区干部群众的观念, 把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提到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并作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 树立林业科学的发展观, 让社会各界人士都充分认识到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都来关心、支持和自觉地投身生态林业建设的伟大工程。林业的产业化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 要强化林业产业开发意识, 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要加大对林业产业开发工作的力度, 把林业产业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措施来抓,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核心, 加快林业后续产业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和培育好各地区林业特色产业, 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4.2 加快制度创新, 培育林业产业化的市场主体

没有主体的市场仅仅是形式上的市场, 科学的市场体系, 必须有市场主体的参与。从生产角度看, 市场主体包括林业产品和经营者两部分。林业产品是客观的市场主体, 而经营者则是主观上的主体, 主观影响着客观。因此, 要培育效益林业的市场主体, 应促进经营制度创新, 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经营规模, 使林场、林业企业、林农和购销组织成为林业产业化的市场主体。推进林业经济制度创新, 是林业龙头企业成为效益林业的又一市场主体, 龙头企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林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还能有效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和林业社会化水平。推进林农组织形式创新, 积极扶持和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使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

4.3 突出重点, 确定林业产业化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众多林业产业中起主导和带头作用的林业产业, 在林业产业化体系模式中起着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作用, 串联产业化中间各环节, 是林业产业化的载体, 在实行林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选准选好主导产业, 是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各地区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优势,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积极发展特则产业和产品, 选择市场容量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 逐步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产品档次, 搞好产品升级, 尽快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 通过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和促进林区其他产业和林业产业化各产业链的发展。各地要从实际出发, 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来确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业。应避免“少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 各地区的主导产业不一定过多, 过多的主导产业必然造成地区产业特征的不明确, 影响到林业产业化中产业优势的形成。

选准选好主导产业, 还要做到统一规划, 立足优势, 相对集中, 合理布局, 结合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分析, 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 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系列化、专业化经营水平, 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发挥主导产业应有的效益。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林业目前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及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 林业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现有的林业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 更多地是注重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适应生态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是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即推进林业产业化, 是当前林业市场化改革和建立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当务之急。

摘要:针对林业产业化发展作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包括林业产业化的内涵和林业产业化的特征、作用, 并对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建平.林业产业化与新技术革命[J].广西林业科学, 2003, 29 (1) :37~38.

[2]杨东.兰州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J].甘肃林业, 2005 (3) :61~62.

浅析道路专业英语的翻译特征及应用 第6篇

1.1 专业词汇表义正式、准确

为了准确表达客观对象, 科技文体用词力求准确。作为科技英语的分支, 道路专业英语文体正式, 所用专业词语表义准确。任何一篇道路专业英语材料, 都会涉及业内人士熟知的道路专业词汇或术语, 这类术语使用特殊、专业性强, 必须准确、恰当地表述特定概念。如在道路专业英语这一特殊领域“桩号” (Chainage) 不能只根据字面意义对应为“Pile Number”, “钢束” (Bundle reinforcement) 也不能简单对应为“Steel beam”;还有此类专业词汇, 如Subgrade (路基工程) , Geotextile (土工布) , Ramp (匝道) , Topsoil (表土) , Fine aggregate (细骨料) , Coarse aggregate (粗骨料) , U Steel (槽钢) , I steel (工字钢) 等专业词汇的翻译应该采用统一规范化的译称。科技英语翻译中词义的选择必须符合专业术语行文规范, 必须从专业内容上去判断词义。道路专业英语的翻译也要统一选用专业词汇的词义, 避免词不达意, 造成误解。同时也应注意区分普通用语和科技用语, 否则也会出现误解, 尽量使用专业词典。

1.2 复合名词表义简洁、包含信息多

由两个或多个名词, 有时还可以加上必要的形容词等,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概念的词叫复合名词, 有时也称之为名词作定语的名词短语。合成名词是科技英语的建筑材料 (Building materials) 。这种建筑材料构句能力强, 语言简练, 信息量大, 语义单一, 能客观准确地传递信息, 在道路专业英语中使用十分频繁。例如:

Soft soil consolidation work软地基固化处理

Concrete foundation base混凝土基座

Road shoulder路肩

Foundation pit基坑

Honeycomb concrete蜂窝混凝土

Ready mix concrete商品混凝土

复合名词从形式上看似乎为非常简单的模式化的语言, 其实不然, 它是一种以缩略形式存在的内部关联复杂的正式文体。普通英语中, 人们在未能准确把握复合名词各个名词间的关系之前, 一般不轻易使用, 而是借助于适当的介词或者形容词表达相应的内容。尽管复合名词内部关系复杂多样, 但是它们通常被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比用介词短语对其中的中心词进行层层限定简洁了许多, 且其内涵并未改变。

1.3 缩略词用途多、使用较广

大量使用复合词和缩略词是科技英语文章的特点之一。缩略词一般为科技专有名词或者术语组成的缩略词, 如果不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缩略词名称, 或者在工程运行或翻译中出现缩略词, 往往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

QC (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

L.C.N (Load clarification index) 荷载分类指数

BOQ (Bill of Quantity) 工程量清单

HVAC (Heating, 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

加热、通风及空调装置

2 道路专业英语翻译的主要句法特征

英语句子按其结构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但就其长度来说, 简单句并非都很短, 而复合句也不一定都很长。短句便于组织和表达、随便自然, 多用于口语体和非正式场合;而长句能够表达较为复杂的概念, 形式上显得庄重严肃, 多用于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体。道路专业英语属于科技文体, 长句占很大的比例。这些长句多由复合句构成。如是简单句, 由于容量大, 句子成分间同样像复合句一样大量借助介词、连词来衔接;并且, 为了清楚地表达意义而不使用句子结构过于复杂、文章应注意使用非谓语动词。例如:

Excavate steps and transport the soil to the temporary storagearea.

挖台阶, 土方运至临时堆土区。

Fill the ditches with the clay stabilized with 5%-7%lime layer by layer with each layer not more than 30cm, and compact the fill materials by layers until reaching the level of cleared ground soil.

用5%-7%石灰土分层填筑, 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 至止与清表后地面平。

3 道路专业英语翻译的主要时态和语态特征

3.1 一般现在时的广泛运用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道路专业英语的时态问题, 请先看下面关于建造试车场道路专业的一段文字:

The source of the soil can be partly from the existing soil (not top soil) created by the leveling works and also from the VDA where the subsoil is exchanged by gravel for part of the area.

土来源于整平场地 (清表土不能使用) , 另一部分来源于VDA换填区域。

3.2 被动语态的频繁使用

道路专业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无人称, 从而决定了被动语态在道路专业英语科技中的大量使用。一般来说, 被动语态句子的句首, 即主语是陈述的出发点, 而后面所叙述的才是作者陈述的重点, 即动作的客体。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不同, 在翻译道路专业英语科技文献时, 英语的被动语态一般都译成汉语的主动形式。只有在特别强调被动动作或者突出被动者时, 才处理成汉语的被动形式。例如:

Filling material has to be compacted by sheepfoot rollers and afterthis by smooth drum rollers.

先用羊角碾碾压, 再用光面压路机压实填筑材料。

The deformations from the sheepfoot rollers must be balanced andnot viewable.The compaction requirement is 45MN/m2 for EV2, and EV2/EV1<2.5.

压实完毕后, 找平羊足碾留下的痕迹, 直到看不见压痕为止。压实要求为顶面EV2需达到45MN/m2, 并且EV2/EV1<2.5。

上述文字由于使用了被动语态而显得客观自然、重点突出。因此在道路专业科技英语翻译中, 被动语态应用广泛, 这也是科技英语的特色之一。因为被动语态能够避免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 使行文客观明确;同时, 还能够使句子在结构上有较大调节余地, 有利于采用必要修辞手段、宽展名词短语, 使用名词化结构, 扩大句子信息量。这样, 重要的概念、问题、事实、结构等位于句首, 重点突出, 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4 道路专业英语翻译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翻译人员必须加强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不仅要加强听、说、读、写、译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 还要加强建筑工程, 特别是在道路专业工程、桥梁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等方面的英文表达和实际翻译能力。

结束语

道路专业英语的翻译属于科技英语中的分支。若想提高翻译水平, 必须要坚持与英语精读、泛读和语法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另外, 翻译是英语语法、修辞、逻辑、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 因此, 对从事建筑行业 (道路专业、桥梁等) 翻译人员来说, 只有在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上, 归纳总结出有指导意义的办法, 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2011年博世东海试车场招标文件.

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的特征分析 第7篇

作为英语语言知识这个金字塔的塔基, 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与传统基础英语词汇之间表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地方, 但也有其自身的一些显著特点。总体来讲, 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普通英语词汇专业化

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都是由普通英语词汇词义引申而来, 原有的词形保持不变, 但增加了新的意义, 即所谓的旧词新义。例如, memory的原义是“记忆”, 而在计算机里就成了“存储器”。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windows (窗户) ——windows (视窗) ;bus (公共汽车) ——bus (总线) ;mouse (老鼠) ——mouse (鼠标) ;revolution (革命) ——revolution (转速) 等等。

旧词新义的语义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趋势: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词义扩大一般有“泛化”的意思, 旧词的身份和意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词义缩小有“专指”的意义。Network一词原意指由很多相互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 词义缩小后专指由多种元件组成的用来传输电信号的电脑系统。词义转移指原来的义项外延概念明显突破了原词义的义类范畴而进入别的义项领域, 即词义从非科技领域转移到科技领域, 如上所述的revolution、bus等。

(2) 词缀型新词较多

利用添加前缀或者后缀构成新词, 这类词通过理解前缀和后缀的意思来掌握词的意义, 如e-前缀, 表示“电子”, 由此创造了一批相关的词语如:“e-commerce” (电子商务) , “e-mail” (电子邮件) , “e-journal” (电子杂志) 等等。“cyber” (网络) 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200多个英语新词:cyberculture (网络文化) , cybershopping (网络购物) , cybersurfer (网络冲浪者) 等。比较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前缀还有multi- (多) :multimedia (多媒体) , multi-link (多链路) ;self- (自动, 自我) :self-clocking (自同步) , selfchecking (自检测) ;tele- (远程的、电传的) :telecomputing (远程计算) , teletraffic (电信业务) ;trans- (跨、越、转) :transender (转发器) , transmission (传输) 等等。后缀放在词根之后, 新词的词义与原词基本一致, 但词形发生了变化。例如, 表示名词的后缀就有:-tion/-ion/-ation/-sion/-ment/-ness/-ity等, 掌握后缀的词性含义对分析该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正确使用该词十分重要。

(3) 复合词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比普通英语词汇长且复杂, 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复合构词较多。复合法是英语中最古老的构词方法之一, 其中复合名词的增长尤为明显。它可由介词、动词短语转换而成, 也可能由形容词加名词, 名词加名词, 名词加动名词, 过去分词等方式构成。例如:backup (备份) , sign-on (登录) , online (在线的) , bandwidth (带宽) , disk copy (全盘拷贝) , multiple-access (多址访问) , plug-and-play (即插即用) , hardware (硬件) , software (软件) 等等。有些看似简单的复合词实际上表达了极其复杂的事物或性质, 例如firmware (固件) 表示电脑内的部件, 而非从字面理解的简单意义。

(4) 多用缩略型构词

该类构词法主要利用裁减和首字母拼合将原词压缩简化, 促使词义更加简洁明了, 便于记忆与使用。缩略词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且数量不断增加。主要通过保留英文词组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构成:如最近的焦点IOT-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 , 3G-3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 等, 更常见的有LAN-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 DDN-Digital Data Network (数字数据网) ,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 , ROM-Read-only Memory (只读存储器) 等等。还有一类缩略词是将一个词简化缩略, 比如“app”就是application的简单缩写, 意思指“应用程序”, 来代表2010年人们最热衷的事——使用各种电子产品。以及拼缀型, 如:MODEM (modulater+demodulater) (调制解调器) , transceiver (transmitter+receiver) (收发器) , hi-tech (high+technology) (高新技术) 等。

(5) 源自外来语

随着国际间科技交流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外来语科技词汇被英语吸收, 其中拉丁语和希腊语词素较多, 如:前面所提到的前缀tele- (拉丁语词素) 表示“遥、远程的、电传的”意思, 如:telemeter (遥测仪) , telecommunication (电信) ;再如前缀multi- (拉丁语词素) 表示“多”的意思, 出现了multimedia (多媒体) , multichannel (多信道) 等等。还有syn- (共同) 和-ion (器) 都来自希腊词素, 共同构成synchrotron (同步加速器) ;希腊前缀hyper-表示程度上“超过”, 构成hyperlink (超级链接) , hypertext (超文本) 等等。

据Pyles和Algeo (1982) 的研究, 词缀法构成的词占新词总数的3%-40%;复合法构成的词占28%-30%;截断法 (缩略法) 构成的词占8%-10%;混成法或者其他方法构成的词占1%-5%。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构成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我们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 减轻学习负担。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在计算机运用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 以便学习者能够在计算机专业词汇学习中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减轻学习负担。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旧词新义

参考文献

[1]高慧婷.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11) .

[2]王会凡.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探析[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3) .

[3]汪蓉, 肖芳.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形成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 2007 (4) .

会计专业英语词汇的特征及学习策略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英语词汇,专业性,准确性,学习策略

1 会计专业英语词汇的特征

作为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 , 会计英语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会计英语语言非常正式、实用。在会计实际业务中, 会计英语的词汇必须严谨、专业、正式、简易, 因此会计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专业独特性, 精确性, 对义性, 简约性, 时代性等特征。了解了这些特征学习者才能更好地了解会计英语专业词汇并进行有效的学习。

1.1 专业独特性

会计专业课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流程, 会计专业英语词汇是在会计行业中专门使用的词汇, 有其特定的专业含义, 一个英语词汇在会计领域里只表达特定的意思, 同样的一个意思只用特定的词汇表达。例如:assets是指资产, liability是负债, internal control是内部控制, cash on hand是库存现金。由于这些词汇和术语在会计领域的意思具有专业独特性, 在学习记忆这些英语词汇时, 学习者需要了解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背景信息, 应该结合自己所学的汉语会计专业知识, 对应每个词汇的汉语意思来学习记忆, 对号入座并进行简单练习, 记忆就比较深刻。

1.2 精确性

会计专业英语词汇意义简明精确, 会计英语内容反应会计领域各方面的客观事实, 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强的语言, 不使用文学修辞, 不需要推敲。同样地, 会计专业词汇的意义及解释都是固定的而且是唯一的, 没有其他的解释。一词多意和一意多词的情况比较少, 比较便于理解。记忆时记住其唯一的专业意义即可。例如:accountant就是“会计员;会计师”, cash就是“现金”的意思。

1.3 对义性

会计业务和会计项目术语中存在相反或对立的活动和项目, 所以专业会计英语词汇中常使用对立性词语来描述互相矛盾或反向对应的会计活动, 即会计英语词汇的对义性。例如:account receivable和account payable分别是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fixed assets和intangible assets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general journal和special journal是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credit和debit是贷记和借记;creditor和debtor是债权人和债务人;current liability和non-current liability是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每一组对应词含义上有明显的联想意义和对比意义, 记忆此类词汇时应该成对记忆, 意思上形成鲜明对比, 更容易记忆。会计英语词汇对义性特征普遍存在在复式记账法体系下, 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个特征, 利用对比联想的方法, 将一个词语的矛盾词、关联词、对应词一起记忆, 举一反三, 提高单词的学习效率,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简约性

缩略语也经常出现在会计英语词汇中, 我们阅读会计英语资料时, 会发现有很多词汇使用缩略语。这是会计英语词汇的一个特征。会计英语单词中经常出现缩略词, 主要是因为缩略词比较简洁, 便于使用。缩略词的表现形式很多, 但主要有两种:一是首字母缩写词;二是截短词。所谓首字母缩写词, 顾名思义, 就是将几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连在一起, 多用大写字母表达复杂术语, 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意义准确, 便于书写和记忆。FIFO:fist-in, first out先进先出成本法;LIFO:last in, first out后进先出成本法;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注册会计师;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记忆缩略会计英语词汇应该熟记大写字母的顺序, 再分别记忆每个大写首字母所代表的单词的意思, 根据顺序和字母所代表的单词, 重复练习, 熟练掌握之后就直接使用大写字母代替该术语了。此外, 在会计英语里, 经常出现将一个单词截短的现象, 提高了阅读和书写效率。例如::Dr.=debit借方, Cr.=credit;Acc.t是指Account---账户;Allow.是指Allowance“备抵”;Ba.L是指Balance“余额”;Beg.是指Beginning期初;Cap.是指capital“资本”;等等。但是由于会计专业英语文体必须正式、专业、准确和严肃, 缩略语的使用并不普遍。

1.5 时代性

英语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语言, 作为英语的分支, 会计英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 国际上流行的新术语就出现在了会计英语里, 在会计英语领域, 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 如supply chain (供应链) , electronic-commerce (电子商务) , 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电子数据处理) , electronic payment (电子支付) 等。这些新词汇涉及学科间的融合, 需要扩展知识面, 不仅要了解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术语, 如计算机网络领域术语, 国际贸易术语等, 需要学习者广泛阅读, 提高综合知识水平, 学习思路要开阔, 全方位思考。

2 会计专业英语词汇的其他学习策略

2.1 记忆普通英语词汇的会计专业化词义

普通英语的词汇会迁移到会计英语里, 按普通英语的词义来理解, 就会造成误解。因此要根据其最初的词义进行延伸来记忆它的会计词义, 例如:cost在普通日常英语中的意思是“花费, 花掉”, 但作为会计专业词汇, 它的意思是“成本”。liability最初的意思是“累赘;不利条件”, 而在会计词汇里意思是“负债”。journal的原意是“日记;日报”, 在会计英语里就是“日记账”的意思。

2.2 利用前缀、后缀和词根等法记忆

对于由词根派生的词和有词缀的会计英语词汇可以采用词根词缀记忆法来记忆, 可以根据前缀、后缀和词根的基本意思推理记忆。例如:pay“支付”的派生词有形容词形式payable, 名词形式payment, payee, payer, 前缀prepay, prepaid等。receive“接收;收到”的词根派生词有receivable“应收的”receipt“收据;收到”, recipient“接收者”等。disclose“披露”是由否定前缀“dis”加“close”意思是“不关闭”, 即“披露, 揭露”的意思。input“进项”中的前缀in和output“销项”的前缀out都是比较便于记忆的前缀。英语词汇中的前缀一般改变词的含义;后缀多会改变单词的词性。构成会计英语词汇常用的前缀有:non表示“非、无、不等否定含义”, 例如:non-current liability的意思是“非流动负债”;non-interest bearing是“无利息的”, non-operating revenues and expenses是“营业外收入和费用”。

2.3 词义组合记忆法

复合词或者两个单词构成的短语可以采用词义组合记忆法, 两个词原意简单组合就是新词的意思, 例如:non-profit就是“非盈利性的”;long-term“长期的”;shortterm“短期的”;cost effectiveness“成本效益”;bank statement“银行对账单”等。

2.4 分类忆法

会计英语词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如按部门称谓分类, 会计和财务人员的职位分类, 资产类和负债类分类等。记忆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些类别来记忆, 例如, 按照部门的称谓分类记忆的词有:Marketing市场部;Sales Department销售部 (也可以有其它说法, 如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的销售部叫“客户生意发展部”CBD) ;客户服务Customer Service, 客服员叫CustomerService Representative (CSR) , R是representative“代表”的首字母;人事部Human Resource (HR) ;行政部A d m i n;财务部F i n a n c e&Accounting;产品供应Product Supply等。按人员的职位分类的词有:assistant助理;secretary秘书;receptionist前台接待员;clerk文员, accounting clerk为会计文员;manager经理;general manager总经理等。表示资产类的词汇有cash现金;current assets流动资产;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货币资金;cash in bank银行存款;other 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other city cash in bank等。同样分类别的词汇还有负债类, 所有者权益类, 成本类, 损益类等等。对财务和会计英语单词进行分类记忆能够利用汉语提示和思考, 词的意思相互联系, 触类旁通, 提高记忆效果。

3 结语

学习会计英语, 需要正确学习会计英语的词汇, 并能用会计英语正确表达意思, 进行会计业务交流。会计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专业独特性、精确性、对义性、简约性、时代性等特点, 与普通用途英语词汇有重要而显著的区别。所以根据会计英语词汇的这些特征, 用科学方法来学习, 记忆会计英语词汇, 才能为会计英语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这是会计英语学习的关键。学习者可以利用普通英语词汇意义的迁移, 利用前缀、后缀和词根记忆法, 词义组合记忆和分类忆法来学习专业会计英语词汇, 会取得的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并运用会计英语。

参考文献

[1]Evan Frendo, Sean Mahoney.English for Accounting[M].Beij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8.

[2]祁文涛.关于会计英语词汇教学的相关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2) :245-246.

[3]王晓红, 余嘉琪.会计英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专业化特征 第9篇

近几年,随着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表演专业教育也迅速兴盛,除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大学已有的表演专业之外,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大学以及一些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也相继创办了表演专业。表演专业的迅速兴起,对我国表演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表演专业,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中表演专业的表演、形体、台词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建设相对较丰富,但是作为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声乐课教学的理论研究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声乐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仅是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主修课、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虽然同是声乐课,由于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课时、学生的基本条件等情况,使得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与专业的声乐教学相比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区别于音乐专业的教学特点。本文将运用社会学中“嵌入”的概念来分析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特征,及其在这种嵌入性网络中如何求得均衡的发展。

一、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嵌入性

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认为,嵌入性的概念最早形成于卡尔·波兰尼的思想之中。新经济社会学者格兰诺维特将嵌入性分为两类,即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是指单个行动者的行动是嵌入于他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之中的,与此同时,行动者及其所在的网络是嵌入于由其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的,并受到来自于社会结构的文化、价值因素的影响和决定。当行动单位不仅仅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效用的最大化,还要受到外部关系影响时,形成结构性嵌入。特定事物嵌入组织结构之中,也就与这一组织结构的其他个体单位构成特定的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也就成为联系跨个体单位的一种关系。网络的存在意味着行动单位并不是孤立与封闭的个体,而是行动在它们的互动之中。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各种角色及相应规范的扮演者与实践者,他的行动总是在他们的关系网络之中展开。网络使个体获得满足的同时,也不断地向行动者施加影响,提供各种可能的行动选择方案。个体也正是在网络的教化之下,凭借已有经验与知识积累,进行自主性的判断与决策。

声乐教学与影视表演专业本来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单位,但声乐教学一旦与影视表演专业课程发生联系,也就形成了一种嵌入关系,声乐教学嵌入于影视表演专业之中,与影视表演专业其他课程教学形成一种独特的网络组织。

1、声乐教学与影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影视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影视专业的表演、形体、台词等主干课程构成紧密的联系。例如在声乐教学与台词课教学之间,台词课强调学生的吐词准确,通过语言来体现人物形象,而舞台上的语言是要经过加工、创造的艺术语言,要通过与同台的对象交流而感染观众。这就要求能在较大的表演空间产生一定的效果,在音量的强弱,音量的变化,共鸣腔的调节上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声乐训练对台词课的教学起十分得要的作用。歌唱是一门语言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纯正的咬字吐字在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声乐课中,学生在做歌唱基本训练时,常常为了打开各个腔体、找声音高位置、或追求某一种声音等,而忽视规范的字头、字腹、字尾的汉语发音规律,使学习走入误区,而把声音唱的虚、漂、无光泽,或者只追求宽、大、通、松的声音,把声音唱得很散、很空、不集中、苍老。台词课往往则对学生的咬字吐词有很好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训练与掌握“字声结合”,并运用到实际的歌曲演唱中。

2、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声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关系。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声乐专业声乐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对象等各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不同的侧重方面。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表演技能的声乐专门人才,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将声乐作为主干课程,这也就决定了声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在内容、形式方面侧重声乐技能。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声乐修养和演唱能力的专业表演人才,因而声乐只能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也就决定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其他课程而服务。

3、声乐教学与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结构之间的关系。表演专业声乐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歌唱训练,使每个学生的嗓音都在各自条件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开发、训练和提高,同时通过声乐课的学习和训练,加强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挖掘、提高、锻炼、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质。声乐教学效果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表演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音乐素质结构的高低。如果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总体演唱水平低,唱法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声乐教学的效果。

4、声乐教学与高校的具体环境之间的系。以理工学科为主的高校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由于学校具体的微观制度环境、文化结构、教学模式、教育习惯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对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所带的影响也是极不相同的。

二、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嵌入性依赖

声乐教学在影视表演专业中的嵌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因受到与这一网络组织中其他结构之间的相互互动所形成制度所锁定,从而使声乐教学的效果得到抑制,从而形成一种嵌入性依赖。

(一)所在高校(包括影视院校)文化的依赖。不同的高校在制度规范、管理模式、教育习惯等方面都不得存在很大的差异。声乐教学一旦嵌入特定的高校并形成某种特征和内涵,其教学内容与模式在演进与发展中便具有不断保持、强化这些体验、内涵,从而具有很难被其他潜在、甚至更优的结构性特征所替代的特征。理工科高校的声乐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的选择方面不得不符合理工科的教学评价体系,而事实上理工科的教学评价体系与影视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

(二)受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的依赖。在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课教学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而设立。声乐课设立的目的就是使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提高声乐演唱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素养水平,以扩展学生的表演角色,提升表演能力。因此,声乐课在影视表演专业中处于从属地位,迫使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为影视表演的形体、台词、表演课程而服务。在这种嵌入性关系中,声乐课教学在内容安排方面往往会顾此失彼,重视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从属性,却忽视了声乐教学的独立性。

(三)学生素质结构的依赖。目前,我国影视院校的盲目扩招,专业入学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素质较低且不平衡。在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新进入表演专业学习的学生在嗓音条件、歌唱基础、音乐感、歌唱能力、音乐审美及对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差异之大有时令人难以想象。有的学生曾受过声乐方面的较好的训练,并且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和表现力;有的学生为了应对入学考试,只接受过简单的声乐基本训练有的学生嗓音条件较好,但只能用本嗓唱,音域较窄,能够完成的歌曲非常有限;有的学生有一定的嗓音条件,但识谱能力极差,几乎没有独立学唱歌曲的能力,曾至存在嗓音条件、音准、音乐感都较差的学生那些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有唱通俗的,有唱民族的,有唱美声的,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从而产生声乐教学对学生素质状况的依赖。

解决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嵌入性依赖,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与声乐教学相关的其他网络个体单位形成统一的互动。例如,影视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需要所在高校的文化与微观决策的完善,所在高校应在微观制度与政策方面对声乐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和扶持,包括对声乐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差异性的制度保证学院在招生考试制度及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注意考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和声乐演唱的潜质影视艺术学院对专业设置要进行合理的配置,减少表演、台词、形体等专业课程对声乐教学的过度影响等等。声乐教学在影视表演专业作为一种专业基础课,是为表演专业其他专业课程而服务的,因而往往处于从属性的地位,这种从属性地位往往构成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嵌入性依赖的主要因素。声乐教学要能走出这种嵌入性依赖,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与表演、形体、台词等表演专业主干课程的关系。表演专业强调一种情感的渲染和张扬,因此,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能获取良好的效果,必须强调声、台、形、表的情感原则,将优势进行重新配置,走一条整体性教学的路径选择。这种整体性教学的路径不是原来意义的原子式的各种课程教学的简单的组合,而是通过声乐教学的主动创新,来摆脱声乐教学对网络组织成员的依赖,并塑造有利于其他课程教学的因素。例如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个体式教学,以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重视集体课教学,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声乐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在抓好学生的基本功之余,强调音乐剧表演的训练引入情境教学,以舞台形式为依托,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强生学演、唱、说的有机结合。

三、结束语

专业化特征 第10篇

一、由数据看教师专业发展主题

《教育学研究》、《教育行政学会年报》、《教育制度学研究》、《教育经营学会纪要》、《教师教育年报》在2005~2014年间刊发论文合计573篇,其中有关教师研究的论文186篇,占论文总数的32.5%,主要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人事评价、工资收入、教育决策参与、职业倦怠、职场人际等各类问题。其中,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为126篇,占教师研究论文数的67.7%和论文总数的22.0%。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研究的核心,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自2010年后,该类论文数明显增加,《教育学研究》、《教育经营学会纪要》、《教师教育年报》均围绕其开设特集,体现出学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关注度提升(见图1)。除大学教育研究者以外,一些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和中小学教师也是该类论文的主要作者。

日本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外国研究或比较研究(18.3%),[1]

2010年的“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要求大学通过发行刊物或互联网公开各项教育信息。与此相应,任何开设教职课程的大学有义务对下列内容进行说明:[2]使大学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得不更为谨慎。

(二)立足实践,关注实习

20世纪80年代末,教师资格和素质间的不对称引发学界关注,如何提升教师实践指导力成为政策重点。90年代起,佐藤学和柳泽昌一把美国学者舍恩(Schon.D.A)的观点引入日本,促进教师教育从技术专家模式转向反思实践家模式。他们认为,反思实践家的专业能力不止于技术专家模式所强调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更需根据具体状况和对象调整既定框架(实践智慧),建构新知识(反思),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于校内研修和学习共同体的重视。1996年,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批评教师养成过度重视细分的学科知识,忽略学科指导能力,是对于“教育面向儿童”观念的缺失,必须顺应学校现状重视实践性内容。1998年“教育职员免许法”修改案相对于学科专业指导,更加重视教学法和儿童交流,提出“培养具有使命感、专长领域、个性,能够正确处理学校问题的实力派教师”的目标以及“大幅增加教职相关科目”和“重视教学法体验和实习”的方针,规定新增综合实践科目和增加教职相关课程。上述政策和法规被视为奠定了实践指导力在教师养成中的核心地位。

2010年,文部省预测未来几年内将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教师完成新老更替,小学、初中和高中新老更替的峰值分别出现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一些学者估计新老更替速度完全可能更快。[3]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局的教育学硕士课程实践类科目样板中,教职适应性判断、学校访问规划、学生指导方案设计、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学校课题解决对策、实习回顾以及实习报告写作等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缺乏支持实习活动热情的现象在中小学蔓延,一些中小学既担心实习生破坏教学连续性,影响班级管理效果,又不愿消耗专职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表现在不愿制定“教育实习指导手册”来引导和规范设计实习环节,反映出大学与中小学在实习问题上的态度落差。对此,如何让中小学更多地从实习中受惠是重要课题;当然,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指导教师也应把实习生视作明日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新动力。一些调查研究表明,实习指导体制和指导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实习效果,,[4]实习生最期望指导教师对教育活动充满热情,具备班级管理和了解儿童的实践性知识与技能,并能致力于后进生的成长,而退休校长和教师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5]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需要对实习生的实习日志进行研读并利用其中信息促进实习生成长,[6]组织实习生们回顾自己所遇到的“教育性契机”,帮助他们运用和掌握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现象学式的反思。[7]新型教师塾更是对于传统大学培养模式批判的显性化,它在地方教委的扶持下,以培养未来教师“即战力”为目标,以实践模块为教学核心,以定期走访学校、一对一现场指导以及历时数月的长期教学实习为基本特色。[8]然而,也有研究者担心过分强调实践指导力可能导致教师养成变得肤浅而短视,提出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认为提升实践指导力应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但侧重点和分工需有所不同———职前培养阶段应偏重打基础,在职研修阶段则偏重应用。

除了强化实习以外,全方位课程改革亦势在必行。研究者普遍认同应当充实学科内容和指导方法的研究,尤其应尝试将学科专业研究和儿童发展研究加以统一,依据学校实际案例进行研讨、观察、参与、体验和调查等,促进未来教师在应用层面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构筑学科专业教师和教育专业教师的合作体制被认为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作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融合型课程的“学科内容构成研究”颇受学生青睐,这类课程由学科专业教师和教育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和讲授,从教师养成的现实立场出发探究不同学科专业的实践意义,有望进一步唤起大学教师的改革意识。此外,由学科专业教师和学科教学法教师合作开设的“教育实践基础讲座”也受到学生好评。还有研究提出应当把学生个体成长档案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由个体教师自主发现所授科目与其他科目间的关联,促进学科专业教师和教育专业教师间合作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资格升级,模式创新

1988年“教育职员免许法”修订后,教师资格自下而上主要分为二级、一级和专修等三档,各档资格证对申请者学历和教职学分修读总数要求不同。依据规定,持一级资格证者须在硕士阶段完成24学分以上“学科或教职相关科目”修读才能获得专修资格证。不少研究者通过对比指出日本教师学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处于较低水平,今后应以本硕连读课程作为教师养成主流,鼓励更多学生取得专修资格证和硕士学历,并逐步以此作为任教基础资格。经过一系列激烈讨论,中央教育审议会“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分会”于2012年正式提出在硕士层次培养新教师的总体目标,即养成期在以往本科4年基础上新增1年至2年的硕士学习(“4+α”),推动教师资格全面提高到硕士毕业。

目前,开设专修资格证课程的机构不限于国立大学教师养成系,其他国、公、私立大学的研究科也纷纷开设该类课程。2011年统计表明,获得初级和高级专修资格证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中分别约有40%和35%来自国立大学教师养成系,其余获证者则来自其他国、公、私立大学的研究科。后者存在问题较多,研究者们认为,应通过新设实践类科目等不断推进实践指导力的培养,促进硕士生们在学科及相关领域掌握广博的知识并形成较有深度的见解。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即便是前者也存在不顾地方教委和中小学需求而设置课程和选任师资的现象,并在教学中时而暴露出偏重教育学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

相比上述传统硕士课程,教职大学院制度关注大学与地方教委以及中小学间的密切协作,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性反思能力,且规定学生须完成10学分以上的中小学实习。2012年“4+α”设想被提出后,不少教职大学院随即着手设计与落实。譬如,作为全日本规模最大的教职大学院,兵库教育大学教职大学院在文部省的指导和项目资助下积极推进4年本科搭配长期实习的“4+α”课程。该课程中实习与实践的地位和比重进一步增强,自推行以来受到好评不断,已被愈来愈多的大学接纳采用。一些研究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应将教职大学院制度作为各大学在硕士阶段实施教师养成的参照;更有部分激进观点呼吁今后所有教师养成的硕士课程向教职大学院转型。

三、教师研修的基本特征和问题

(一)以校为本,分工明确

佐藤学指出“非正式专家文化”是支持日本教育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各中小学普遍实施校本研修,有半数教育类书籍直接出自中小学教师之手。[9]中小学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新教师发展,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确立校内指导体制,制订计划,营造氛围,开展行动。指导教师由地方教委选考,主要关注教师经验与指导能力。统计显示,90%以上的指导教师有10年以上教龄,约80%的指导教师是教龄20年以上的资深教师。

当前,新教师校本研修分为传统模式和新据点校模式。传统模式由一名校内指导教师主持一至两名新教师的指导工作;据点校模式除为每名新教师配置一名校内指导教师之外,还为每四位新教师配置一名专司指导工作的据点校指导教师,目前后者采用率已超过60%。两类模式均规定每周指导时间在10小时以上,每年300小时以上。但据点校模式的周指导时间分配更加明确,其中校内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时间不少于3小时,据点校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时间不少于7小时。2009年,文部省调查显示,指导教师平均准备时间和指导时间两项合计约为每周9.4小时,略少于规定时间。[10]指导内容依据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包括课程编制、学科教学、道德教育、教育咨询、升学指导、安全指导、家校合作等。在日本中小学,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所有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均向新教师开放,年级主任和教务主任等学校管理者在职务范围内给予新教师建议和指导,校长则在学校管理、班级活动、家校联系方面指导新教师。除校本研修以外,新教师须接受25天的校外培训,形式包括教育中心讲座、企业和福利机构体验活动、社会服务和自然体验活动、寄宿制研修四种;学科教学、德道教育、学生指导、信息化教育、班级管理、公务员伦理、人际关系、人权教育是最主要的培训内容;校内指导教师须配合培训内容对新教师进行辅导和建议。

日本小学内指导侧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中学内指导则侧重新教师的理解能力与身心健康,这与小学教师承担多科目教学工作,而中学新教师则需介入学生社团活动并由此形成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制度传统有关。当前新教师学习热情虽不如以往,但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校内指导教师的点拨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新教师成长,[11]并帮助新教师产生归属感,减轻职业倦怠。此外,校内教学研究讨论会能够促进教师反思实践问题,发展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智慧。学校管理者咨询式参与到校内教学研究讨论会能够激励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共同成长。新据点校模式中,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样有助于新教师成长,且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指导新教师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和自我发展。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从PISA和TIMIS等国际调查反映出日本学校在校本研修机会、新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方法改良和教师实践研究等方面已开始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须提高警惕,并进一步强化校内指导体制。

(二)形式多样、力求自主

当前,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校外培训形式多样,既有行政主导型的初任者培训、5年经验者培训、10年经验者培训、20年经验者培训、教师资格更新研修、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民企长期研修、学科指导和学生指导研修等,也有基于个体选择的民间教育团体研修和教师个人自主研修。

总体而言,行政主导型培训在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既有积极意义,也存在一定负面效果。不过,对于行政主导型培训的研究以针砭时弊为主,集中反映出如下问题:10年经验者培训与教师资格更新研修特点与差异不显著;教师资格更新制度与其说是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尊重与信赖,不如说是让人产生敬畏,更可能导致师资数量缺口;教师资格更新研修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筛选不合格教师而非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等。面对舆论压力,地方教委在培训组织和实施上谋求变革。一些教育中心把行动研究融入研修过程,促进教师自主反思;[12]石川县教委实施的“向老教师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培训以促进反思为宗旨,把新老教师间的指导关系视作新教师不断反思的前提和关键;[13]福井县教委则与福井大学教职大学院积极合作,实现了行政主导型培训讲座和大学院课程联动与学分互认,满足了参训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的需求。[14]

有研究对优秀教师成长过程及影响因素调查后指出,行政主导型培训效果低下,而自主研修的效果居于各培训形式榜首,但教师个体在自主研修中的热情和效果随学段变化,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对于自主研修的热情和认同感偏低,如何进一步提升初、高中教师自主研修热情与信心,是教师培训亟待解决的课题。[15]

民间教育团体是自主研修的重要载体,其数量和规模发展引人注目。当前,知名民间教育团体包括音乐教育会、家庭科教育研究者联盟、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四十多个加盟民间教育联盟的团体和十余个未加盟的独立机构,如新书研究会、儿童书籍研究会、艺术教育研究所、全国教师和家长组织问题研究会等。各团体中在职教师成员众多,尤其那些并不认同行政研修的教师纷纷转投民间教育团体并坚持参加其研修活动。有研究者将如此大批教师自主参与各类民间教育团体研修的现象形容为“世所罕见”,指出其背景是年轻教师们逃离以“失败、冒险零容忍”为特征的正式职场而另辟精神家园。[16]

(三)挑战传统,追求高度

根据2000年“教育公务员特例法”修订,新出台的“大学院修学休业制度”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在职教师参加1年至3年内的长期研修,攻读国内外硕士课程以取得专修资格证。而专修资格证所要确保的首要能力即是基于深厚学识的高度专业性,如作为实践类科目的学校实习和实践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为掌握表面的指导技术,而是要保证学生能够把硕士课程中学到的各类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学校教育活动。[17]如前所述,教职大学院是教师养成模式创新的典范,但它又不仅仅是教师养成机构。教职大学院的出现同样为在职教师参与长期研修开辟了新的途径,其蓬勃发展标志着日本学界正以“实践知”替代“理论知”的价值取向,[18]三宅なほみ和红林伸幸等学者分别从学习科学和教师文化论的视角阐释了“高度化”的实现过程;[19]牛渡淳认为,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教师的专业自律与教师教育高度化两者不可偏废,“高度化”代表的他律和教师在专业上的自律发展应相辅相成;[20]古闲千寻也认为,“高度化”应当基于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相应扶持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1]石井英真提出,必须注重教职专业化与教育学高度化间的往复共生,提高教育学的实践研究和指导水平。[22]这些观点不仅大大丰富了高度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触及了如何实现高度化所涉及的种种前提条件和问题矛盾,引发学界和教育部门更加冷静地研究和解决高度化推进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现实问题。

可见,“高度化”不仅意味着教师学历的普遍提升,也对研修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几种新型研修方法值得关注:其一是以促进学习者反思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此法早先在校本研修中广为采用,近期又为不少行政培训所效法;其二是以小团队、学习者为主体,以创新为目标的协同学习,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分工合作与情感激励;其三是“职业经历自述”,即指导教师一对一倾听并辅助个体学习者共同回顾并共同建构职业经历,它被认为能够充分利用学习者自身经验并促进其加强自主反思和职业规划,其经历也能为那些有着相近职业经历的学习者所借鉴学习。其四是基于学习者自主与合作的专业学习社区(PLC,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它被认为是帮助教师应对当前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有效策略,但前提是其功能亟待转变,即从成果测评的专门工具转变成为促进学习者分享经验、提升经验规格的平台。可以预见,对于“高度化”的持续关注和探索将贯穿未来几年乃至相当长阶段。

四、结论

日本教师专业发展贯穿职前、入职和职后各阶段,如果说国立大学教师养成学部、教委行政培训、校本研修是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的主线,那么当前这条主线正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一方面,某些传统或信仰正在消退:国立大学教师养成学部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教委行政培训被贴上形式主义标签,校本研修在新老交替阶段陷于青黄不接之窘境。另一方面,在日本社会对中小学师资数量和质量要求共同提升的当前,私立大学教育系、地方教委的教师教育塾、教职大学院、民间教育团体等越来越多的机构竞相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事业中,极大地开拓和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并倒逼传统机构和模式进行调整创新。尽管目前各种养成和研修模式都存在着或此或彼的问题与不足,但调整变化的格局和措施毕竟重新唤起了教育界和国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关注与期待。与此同时,教师个体专业自主研修并未就此消散于形式纷繁的各类培训之中;相反,伴随着实践导向和教师教育高度化的迅猛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个体专业自主研修正进一步获得凸显与伸张,即便是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教委行政培训也开始积极谋求与中小学、国立大学或教职大学院实现合作,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形式。

摘要:通过分析2005~2014年间日本五种权威教育期刊发现:专业发展成为新时期教师研究的核心主题,探究教师成长路径则是专业发展研究的首要目标。随着近年来学校教育问题增多,传统教师教育机构和模式陷入信任危机。以私立大学、教职大学院、教师塾、民间教育团体为代表的新势力登场,倒逼传统机构和模式调整重组,日本显现以高质量、多样化、重实践、自主型为特征的教师专业发展新动向。

上一篇:防范应收账款风险下一篇:施工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