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职教育范文

2024-07-11

农职教育范文(精选6篇)

农职教育 第1篇

荷兰是一个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600万的小国, 但它却是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荷兰农业的成功靠的是什么?近日参观荷兰中部埃德市的格隆霍斯特农业教育中心时发现, 荷兰农业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非常重视实用性, 教学手段先进, 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培养的人才, 不仅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而且具备经营知识和市场意识, 更能适应全球化竞争。

走进格隆霍斯特农教中心, 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敞亮的玻璃顶篷和大面积的公共空间令人眼前一亮。在二楼学生自习大厅里摆着几十台电脑, 几名学生正在检索资料。布兰克斯汀介绍, 荷兰政府对农校非常重视, 农校获得的拨款比其他职业学校更多, 因此农校通常都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网络设备。

学校中专部主任卡斯珀·德永介绍说, 现代科技更新快, 一本书教上10年的办法早就行不通了。老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把最新的科技发展和业界动态教给学生。在该校教材中, 传统纸质教科书比重日益下降, 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越来越重要。

对动态教学的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 荷兰农校的教育大纲由一个独立于政府的行业权威机构制定, 内容基于产业实际需要, 而且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

在教学形式上, 农校的课堂理论授课所占比重不大, 大量时间用于田间、工厂里的实践学习。德永说, 他们学校的中专学生在外面单位实习的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一半, 剩余的一半里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间。在实践中学习, 比背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知识掌握得更牢。

为使学习贴近生产实际, 农校老师们开发各种新的实验和实习形式, 引进先进的实验器材, 努力与业界发展同步。在格隆霍斯特农教中心的“果汁工厂”里, 看到了一套制作果汁饮料的微型生产线, 可完成从配料、制作、装瓶、质检到贴牌的所有环节。学生利用这套设备制作了“多种维生素混合果汁”并在校内出售。

学校不仅有模拟工厂, 也有模拟公司。据德永介绍, 学校中专四年级学生要完成一个为期20周的实习项目:公司运作。该校现有两个“公司”, 完全按照正规公司形式运作。目前一个“公司”开发的产品已被真正的商家看中, 愿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

德永说, 虽然有老师指导, 但公司主要工作都由学生自己策划并完成,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很大考验。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到发售股票, 从生产销售到召开股东大会和撰写财务报告, 这种全方位的实战演练, 对他们日后踏入社会十分重要。

近年来, 荷兰农校开始对每名学生实行有针对性教学, 学生如果已掌握某些知识, 就不必再费时间, 而欠缺的方面则重点补习。这种“个性化”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当代农职生特性分析及管理对策 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 特性 管理

2015年郑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

中图分类号:G715.1

一、当代中职生生源分析

1、不遵守学校纪律的顽劣生

在每所初中学校都有少数不爱学习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仅成绩差,而且上课捣乱,迟到、旷课,有的学生谈恋爱、打群架,出入歌舞厅,沉迷网吧、游戏厅,更有甚者顶撞老师,拉帮结伙,为所欲为。此类学生在初中时就是学校管理头疼的对象,这部分学生大多走进了中职校园,在其进入中职学校后又成为中职学校管理的难题。

2、来自农业户口家庭的贫困生

在中职生中农业户口学生所占比例较高,统计据显示,43.8%的中职生是农业户口。持有农业户口的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相比非农业户口的比例较高,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收入水平也较低。

3、缺失家庭教育的非常态家庭学生

根据调查,中职学生中有42.2%的学生来自因丧偶、离异、子女长期交由他人抚养等形成的非常态家庭。此类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行为上的督促,加之自身约束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一直低下。

二、当代中职生特性分析

1、中职生心理特殊性

⑴、中职生情感心理问题

①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情绪化。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此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导致极端情绪的发生,愤怒、消沉等负性情绪稍遇刺激,即可爆发。

②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

③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污染

中职学生社会履历浮浅,法纪和是非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薄弱,鉴别、判断能力普遍差,以至于容易沾染上一些恶习,如:抽烟、赌博。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误导。

⑵、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①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易自暴自弃。

②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大多数学生在家庭中都是“皇帝”,尤其是农村家庭中的男孩子,在长辈的长期溺爱中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只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2、中职生特性分析

①文化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动力

如前所述,当代中职学生中有 73.8%的学生是“因为达不到普高分数线.只好上职业学校”。不仅文化课基础较差,而且 90%以上的中职生都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大都是得过且过坐等拿毕业证。

②惰性、逃避意识强烈,没有承担责任的行为习惯

当前中职生中,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中学生较多,长期在家长的溺爱下成长,使他们养成了一定的惰性,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他们容易选择逃避,想要成人的权利,却不愿意承担成人的责任。

③个性张扬,没有团队意识

现在的中职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充当王子和公主的角色,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小在夸奖与享受中长大,导致大多数学生养成专横霸道、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而且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精神,通常将自己摆在团队的核心位置。

④沉迷于“屏信息”,成为“手机控”

从反映和日常检查获悉,手机成了中职生的第二生命。课堂上,教室演变成聊天室,各种及时通讯工具 QQ、微信等控制着学生。他们认为可以不参加课堂学习,但离了手机却达到无法生存的地步。

三、加强中职生管理的对策

1、开展好入学教育课,鼓励学生重拾自信,树立目标

中职生失落心态突出,纪律观念淡薄,在学生入学教育期间,学校或班级应组织一些的入学教育活动:如家长联谊会;校园历史及人文专题讲座;励志电影,感恩电影播放;优秀毕业生交流活动;有宿舍、教室卫生指导以及日常生活行为辅导;学校规章制度讲解及考核等等。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目标,懂得感恩父母,珍惜美好时光,建立目标,迎接新的挑站, 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学生。

2、用爱与耐心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

我们要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尊重是师生沟通的前提。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在心底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有人格尊严的个体。其次, 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可以感染学生,当学生意识到老师对自己是真心关心、爱护他们时,师生间的感情就产生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3、班主任要让自己成为榜样引领学生

班主任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得比其他师有更多的付出和投入。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其一言一行都受到 同学们的关注、效仿。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到达教室,和他 们一起学习,“勤能补拙”我相信是有效的,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教学方式,给我班的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树立了榜样,让学生真正得以信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身教重于言传”这个道理吧。

4、培养班委成员、抓好班级建设

班主任应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加班级凝聚力。实施过程中采取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探讨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培养管理能力。我常说:一个班级的好坏,不仅需要一个好的班主任,更需要一个好的班委。

5、恰当运用赏识教育,提高后进生信心 ,及时激励。

对学生的进步、闪光点,教育者要及时、主动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这有助于提升其自信心。乐于激励。对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弥补不足的行为和事,教育者要乐于表扬,使学生體验到快乐并形成自我激励。鼓励替代批评,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帮助学生重振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既要进行集体教育,更要注重个体差别对待;既要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好班级成员的主体能动性;既要班主任辛勤劳作,更需要全校教师乃至全社会的联动培养。

参考文献

[1]曹锦良.中职生常见行为偏差及转化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69-71.

[2]宋静涛.科任教师,班级管理的第二班主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6):34.

中等农职生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手段 第3篇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 学校各部门、各环节都必须统一认识, 把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强校的根本, 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学校对培养途径和手段, 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集思广益, 提出较为合理的实施方案。笔者作为一名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教师,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中等农职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㈠强化德育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存价值的看法, 通俗地讲, 就是一个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生观决定价值观, 价值观又决定一个人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因此, 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健全的人格和身心素质, 且具备良好的品质和扎实的技能。没有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同样,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力培养将失去动力和方向, 即便是有一定的能力, 也很难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因此, 强化品德教育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条件。通过品德教育, 使学生懂得人活着的价值, 懂得如何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德育课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德育课要向学生灌输勤奋踏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一系列优良传统, 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

㈡加强基础课学习, 扩大知识视野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文化基础知识是学生提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文化基础课教育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换岗转业奠定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 基础课的系统学习, 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灵活、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为专业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㈢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或接触实物获得加深和验证有关理论、技能知识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深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掌握技能操作, 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运用, 又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指导实践,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走向社会就能迅速进入角色, 较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赢得社会的认可。

落实实践教学, 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校内实验室, 另一个是实习基地和生产单位。校内实验室是验证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 因此学校一定要搞好实验室建设, 要加大投入,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空间, 让他们掌握生产、科研过程中必要的技术要领和基本操作技能。校内实习基地是师生的基本训练场所, 既方便又实用, 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基地, 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操作练习。在办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同时, 实现学校与农户联合, 共同建好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亲自观摩与操作, 了解掌握一些生产环节、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 并与书本知识互相印证, 使能力迅速提高。

㈣开展“第二课”是能力培养的辅助措施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 针对课堂上相对欠缺的环节, 开设“第二课”, 作为能力培养的辅助措施。

二、农职生能力培养的手段

即使学校为学生规范了教学内容, 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搭建了技能操作训练的平台, 但如果学生不是主动地去接受、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 仅凭学校、老师的一厢情愿, 学生能力的培养仍是一句空话。因此, 为确保能力培养顺利实施, 可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㈠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鉴于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素质较差) , 除了耐心教育、劝导外, 还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 那就是:知识与技能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 无知、无能必然会被时代抛弃, “知识改变命运, 技术提升价值”, 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通过这种“电视广告”式的灌输, 使学生把提升自身能力变为自觉行动。

㈡实行帮教责任制, 结成帮教联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结成帮教联盟, 实行帮教责任制, 互帮互学, 定期考核验收, 考核结果要记入学生管理档案, 切实营造一种“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氛围。

㈢建立激励机制, 奖勤罚懒对爱思考、勤动手、学习优秀、操作熟练的学生要给予奖励, 如奖金、荣誉证等;对不爱学习、懒于动手的学生除了批评教育外, 还要适当地予以处罚, 如取消奖学金, 罚其重复练习, 限期掌握等。

㈣建立健全能力考核制度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力考核方案, 并严格执行。考核方案的制定要突出基础能力, 考核内容要涵盖课程内容的主要方面, 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限期让其补考, 考核合格才能允许其毕业。

农职教育 第4篇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1958年建校,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08年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百强行列,2010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科技培训基地,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并被省教育厅确立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人才保障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牵头单位。多年来,以“立足乡村办学,倾心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守着农职院校对“三农”的大爱责任,以“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诠释着农职教育发展的精神内涵。

1 找准突破口,创新方法与机制,构建服务“三农”有效模式

农业职业教育只有深深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农职院校只有密切合作农业产业链条中各相关方,找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切入点,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双重提升,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驱动引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简称农经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三轮推动、五个结合”的服务“三农”机制[2]——“三轮推动”即“培训推动、示范带动、项目拉动”,“五个结合”即“农业、农企、农民的需求同涉农专业建设相结合,科技下乡同实践性农业专家队伍建设相结合,农民培训项目的选取与涉农专业建设相结合,新成果推广与研发内容相结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同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并采取了多维切入,多措并举的方式方法,探索出具有本校本土特色的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

1.1 创新“三农”服务途径——多方联手,集成资源打造服务“三农”的联合体

1.1.1 与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结盟,搭建科技成果推广宽平台

牡丹江农业科学院是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主体,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和牡丹江周边农业经济管理站等单位共同结盟组成;牡丹江(温春)现代科技园区是由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合力共建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与结盟成立的科学院将牡丹江地区农职教育与地方科技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在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形成了强大合力,推动了协同创新,合力破解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通过国家星火项目《对俄外向型星火科技培训》的实施,农经学院完成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平台硬件建设,以星火专题、实用技术在线学习、农家书屋、农经大讲堂、政策法规、农业标准、品种技术和综合信息等9个板块内容已全部开通,涵盖“种养加管”多方面农业实用技术的远程培训课程可以随时为农民朋友提供在线服务;以种植、养殖、农机、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政策法规等5支专家热线集成的科研成果推广和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平台,形成了快捷的培训、推广和咨询反馈系统,为外向型果蔬产业、优质粮食产业、现代畜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等7个有地方特色的对俄区域性产业的发展,为龙江大农业提供了“依农时、对农技、按农需”最贴心的技术服务,为服务“三农”构建了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宽广平台。

1.1.2 与科技共建县(市)建立帮扶机制,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学院与桦南、海林、宁安县(市)科技共建五年来,通过推行“三下乡”和“三阶层”责任制,使“学院包县市、系部包乡(镇)、专家包村屯”的机制有效开展起来。责任到人到户,各尽所能,集智慧与技术,让科技入乡、入村、入屯、入户、入田间到地头,推广了农业实用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的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发挥了培训、推广、研发和生产等主体作用,培育的区域特色作物及种植模式带动了地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例如使海林市农民收入由2008年的人均6 504元增加到2012年万元以上;桦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 880元,较三年前增长了32.1%;2009年启动的“十百千万”工程,为宁安市每年培养100名村村大学生、培训1 000名村级干部和10 000名新型技术农民,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助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主动为全市“一品村”送技术育品种培训新型农民,使东宁县绥西村、宁安市江西村、海林市蔬菜村等54个“一品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得以实现。五年来的建设成果,与共建县(市)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目前,学院依据不同地方农业发展规划与生产特色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专家团队、研发项目、技术推广和培训课程等有所同又有所不同地开展,每年每期培训内容都有针对性有重点对接帮扶县市生产一线最迫切的技术和人才需求。这种长效机制终将实现“专家长期派、指导长期做、成效长期抓”的共建成效最大化。

1.1.3 与新闻传媒集团携手,《农经大讲堂》惠及丹江百万农民

紧扣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学院农技专家、教授将种、养、加、管等各方面实用技术,通过每周一期的《农经大讲堂》电视专栏,及时送到牡丹江及周边地区180万农民朋友的家中。为确保传播的知识和技术有用实用,农民爱听想听,大讲堂在系列讲座、现场指导、现场示范中均将真实的案例、实例及实操技能融入课堂,解决农民朋友在作物种植、畜禽养殖、食品加工、经济管理以及农产品营销过程中迫切想解决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2011年学院所在区域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 000元,连续9a名列全省第一,6个县(市)中4个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牡丹江市领导评价说,农经学院功不可没。年终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学院受到了省政府的嘉奖。

1.1.4 与农业科技专家联手,实施“包村到户”工程

绿色农业系为认真贯彻学院“三层级”责任制,启动了“种植类专业教师包村包户”的专业与村村对接工程,教师依据其技术专长与帮扶户经营产业对接,提供科技致富信息,做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等工作,有针对性开展跟踪服务。与牡丹江周边及共建县市如海林、宁安、东宁及桦南等地方农技推广专家联手,建立一对一示范户及一村一品的帮扶机制,不同县市、不同乡镇、不同村屯,对地方支柱产业开展不同扶持技术与培训,如与对俄境外农业合作项目的农户重点对接,按项目内容进行帮扶,培植了对俄产业带上一批致富典型。目前,“包村到户”工程已辐射带动牡丹江市辖区的3个村、宁安市3个村、东宁县2个村、海林市2个村。

1.1.5 实施村村大学生工程,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近两年,学院共培养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和畜牧兽医专业村大毕业生280人,他们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掌握了技术、提升了管理能力,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落地式“乡土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中央电视台》报道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首届村村大学生许传秀珍视学习机会,带领妻儿来求学的事迹;《教育报》以“五千大学生黑土地上种金子”为题报道了毕业生刘彩华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事迹。

1.2 创新培训机制,实施“培训推动、示范带动、项目拉动”的“三轮推动”机制,全方位开展培训

1.2.1 与农企农协农户对接,培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学院在推行“学院+农企(农协)+农户”的一体培训模式的同时,与校企深度融合的牡丹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合作,针对地方农民重点发展的现代畜牧业,以资源共享、技术互补、跟踪服务、快见实效的原则,联手开展肉鸡养殖创业培训,培训的百余名学员现已成功创业,每户年纯收入都达10万元以上,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卧龙乡的张艳年纯收入可达50万元。学院凭借自身作为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单位的技术优势,结合黑龙江食用菌产业中黑木耳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位的优势,以“一县一品、各具特色”为原则,广泛开展食用菌产业规划、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新技术培训,专家深入东宁县、海林市、林口县和桦南县等地,近三年仅郑锡敬教授通过专题讲座培训菌农就达4 000余人次,进村入户指导近千人次。

1.2.2 开放基地园区、开展骨干培训,示范带动区域性产业发展

近三年,学院与海林和桦南等地合作,共建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0个,建立芦笋、籽用南瓜和油豆角等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示范基地333.3 hm2,培育种植、养殖科技示范户458户;学院校内生产基地及对俄高新科技示范园区承载着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培训等多项功能,全年对外开放,每年承接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的人员达几千人,覆盖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农业增产、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必须有懂技术会管理,有责任能吃苦的村干部、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来带动,区域产业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有一批敢干会干能干的致富引路人,为此学院在产业带上各乡镇村屯举办村干部、种养大户和经济人培训班等,重点对农民进行大豆、水稻、玉米三大作物种植技术、绿色果蔬生产技术、现代畜禽养殖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培训,提高农民生产及经营水平,并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1.2.3 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项目拉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通过农业部下达的农村科技明白人及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等项目,对勃利、桦南两个国家级示范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了现代农业新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业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使二百余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高了现代农技推广与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对俄产业星火科技培训项目,利用学院农业高新科技人才资源、现代农业设施条件和技术优势,采取农业高新实用技术长、短期培训、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村村大学生”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院市共建、科技“三下乡”、农民大讲堂等方式强化外向型星火产业带人力资源培训,打造的集“生产、研发、示范、推广、培训、咨询”于一体的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带建设培训基地、构建的“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点填补国内空白,成效显著,近三年7个县(市)培训累计达3万余人。

1.2.4 典型讲经验、现场做示范,前批带后批,激活农民致富热情

三年来学院在农技人员培训和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及星火产业带上特色产业培训,邀请农技推广典型讲发家经验、让农民成功创业者讲创业经历、让发家大户讲致富关键,使学员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快速增产增效,提高经济收入。致富之火燃起来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震撼着每一位学员,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与创业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1.2.5 创建平台,农业科技网络远程培训成效显著

围绕星火产业发展,在信息、人才和科技培训等方面建立起功能完备的科技服务平台,平台包含星火专题、实用技术在线学习、农家书屋和农经大讲堂等九大板块内容,重点服务黑龙江省对俄产业,网络辅射全国。在学院主页服务“三农”模块共享了食用菌栽培等20多项实用技术专家讲座,建立了《春小麦种植技术服务网》,通过网络服务平台使农民快速、便捷、全面及时的得到了农业科技远程培训。建平台的同时,以种植类、养殖类、农机类、农产品加工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类6个系列主编的“服务三农科技致富”农家书屋系列农业科技普及丛书33部在全国发行,其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类丛书开创了我国乡村干部培训教材编写的先河。编写种植、养殖、食用菌、食品加工、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产品营销等“三农”科技致富特色教材10种,现已免费向农民发放2万余册。公开出版发行《农经大讲堂》系列讲座光盘145讲。

2 找准服务与发展的结合点,建立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教,而农职院校在科教兴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农职院校对服务“三农”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服务“三农”没有经济效益或农职院校发展的重点是教学与科研,服务三农职能不重要[1],致使在服务“三农”问题上,还没有找到服务与发展的结合点,更没有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在“三农”服务机制上先行先试,把农职教育与农业产业融合起来培养人才,把服务“三农”精力财力的付出转化为育人的财富和支撑,把对“三农”的大爱化作责任担当,建立切实可行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三农”服务体系与长效机制。

2.1 服务“三农”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一体化管理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服务“三农”,并将其纳入学院统筹规划,确立了各层级的组织管理机构,由主管校长负责推进落实,培训部、校企合作处(实训中心)、科研处负责组织实施,各系部支撑配合。按项目牵动、职能部门组织、团队作战来完成各项任务。具体科研处重点负责技术与成果推广,培训部重点负责科技培训,校企合作处(实训中心)负责“三下乡”等大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各系部按项目及培训内容所需全力配合师资与技术。

2.2 制度引领,机制创新,实实在在解决难题

学院将教师参与技术推广与服务作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名师评审推荐和教学成果评审的重要指标,并在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这些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积极投身到服务“三农”工作中,实实在在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难题,由此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下不去、蹲不住”的问题。

2.2.1 制度引导

制定《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双岗双责双薪”,要求种植类、养殖类、食品类专任教师必须承担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实施效果与教师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多少直接挂钩。

2.2.2 优先推荐

在国家、省及学院教学名师、新秀及团队、教学成果等评审评奖中将社会服务成效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核与推荐。

2.2.3 条件支撑

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所需场所和设备等支撑条件。近年来学院在兽医院、牡丹江浩博动物保健科技服务中心、分析检测中心、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等承载对外服务职能的基地投入近千万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教师注入流动资金的项目承包制,即校内种植、养殖类等实训基地,学校投入固定资产,教师投入流动资金。师生共管,项目对接课程,品种对接市场,开展一体化教学,教学实训的副产品由教师支配,保障了流动资金的投入效益。总体要求是“教师承担项目、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参与管理、生产实训同步”的“教学做”合一的运行管理模式。

2.2.4 资金支持

专家下基层费用实报实销、基地建设按需优先投入、“双师”队伍有专项培养培训经费、实用科研项目配套支持所需的人、财、物。

2.3 建立广泛的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

围绕“种、养、加、管”四大涉农专业,贴近“新农村建设需求、农业产业技术需求、农企农民个性需求”,着力打造“四大”专家服务团队,一年四季活跃在培训的课堂、基地、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致富的技术与方法。同时有效落实“三层级”责任制,明确学院包县市——学院领导班子包扶2~4个市或县,系部包乡(镇)——系部主任和专业带头人包扶3~5个乡或镇,专家包村屯——有关专家及农业技术人员包扶6~10个村屯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强化日常管理,做到专业课程建设与服务“三农”有机融合,坚持先“三有”再“三下”,用“下乡有任务、推广有思路、技术有创新”推动教师在“三下乡”中为农民真正排忧解难。学院涉农专业教师和农研、农技推广、农委等地方农业科技专家联手合作,一对一帮扶当地示范户并建立长效跟踪回访制,搭起农民与专家、科研与生产相对接的助农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与地方政府、基层乡镇、农技推广、农业生产管理、农资生产企业、农业科研部门形成互惠互利的有机联合体,以“地方政府+农职+农户”、“农职+农企+农户”、“农企+农研+农职+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三农”服务,并探索出“三环”联动[2](“政府+院校+媒体+农民”的多元互动、“研发+示范+推广”的科技推动、“培训+普及+跟踪”的服务带动)服务机制,实现了农职院校自身发展与服务“三农”双赢局面。

同时,教师通过校外实践锻炼、参与社会服务和校内基地项目建设提升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学院已有黑龙江省千名专家下基层活动成员3名、牡丹江市下基层专家组成员10名、海林市和桦南县“院市共建”专家组成员16名、黑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主讲教授3人,50余名教师行业协会和企业任职。

服务“三农”是农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农职院校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与途径,发挥机制与模式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才能持久并高效的为区域产业与经济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同时,在农业产业中获得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使农职院校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夏泽清,王松山,地方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自觉为“三农”服务[J].高等农业教育,2000(4):30-32.

农职教育 第5篇

江苏现有农业高职院校6所, 各自拥有独特的资源、人才、科研优势, 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力量源泉。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服务“三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比较严峻的形势下, 农业高职院校应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 寻求服务地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切入点, 并积极探索服务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使服务地方农产品安全生产成为学院主动、自发的意愿和行为, 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调查6所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践, 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探讨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途径和机制, 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三农”提供借鉴。

1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农村一线输送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技推广人员。总结几年来江苏省6所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工作与成效, 开展服务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1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为地方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优秀人才

6所农业职业院校适应“江苏率先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战略目标的需要,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 突出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专业。目前, 6所农业高职院校共有涉农专业76个 (表1) , 包括现代农业、园艺技术、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食品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畜牧兽医等, 其中国家重点专业11个, 江苏省特色专业9个、品牌专业7个,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15个, 形成了覆盖农产品从种、养殖—加工—检测—销售产业链上门类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 这些专业坚持与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 致力于为地方农产品安全生产、高效农业发展培养亟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同时将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纳入全日制教学计划相关专业课程中, “十一五”期间6所农业高职院校共培养涉农专业专科生近2万名, 为江苏省农业安全生产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效、绿色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1.2 强化产教研合作, 构建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的科技平台

近年来, 6所农业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学院的科技服务功能, 紧扣产教研一体化, 强化产教研基地建设, 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 主动搭建为农业安全生产服务的科技平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枇杷、柑橘、杨梅等常绿果树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实习实训为主的东山基地, 依托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 成功培育出冠玉、白玉、吴玉等系列枇杷新品种, 并把新品种及其高枝嫁接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送到果农手上。所生产的无公害枇杷身价倍增, 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扬州市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江苏省养殖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修复高邮水产养殖环境提供技术服务, 促进了水产品的安全生产。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畜牧产业链建成了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省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等畜禽安全生产的科技服务平台, 为江苏省畜禽优良品种的繁育、生物兽药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平台。

1.3 以项目为载体, 组建科技服务团队, 将农业安全生产技术送到田头

各农业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科研实力和专业优势, 依据科技平台, 积极申报各项政府特色项目, 如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农业科技支撑项目等, 通过项目建设组建科技协作团队, 每个科技协作团队设1名首席专家, 负责协作组内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工作, 提升项目实施水平, 推进项目实施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这些项目的实施, 有力地推进了当地农业安全生产的进程。如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以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三新工程等项目为载体, 推行与高邮市全面合作, 共建科技示范基地, 集成示范设施蔬菜立体高效栽培技术、蔬菜土传病害 (连作障碍) 生物控制技术、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商品化处理等技术, 构建了蔬菜“从田头到餐桌”安全、优质、高效产业链;为农业生产人员、科技示范户、当地农民提供了观摩、交流、学习的基地与平台, 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睢宁县示范种植迷你小南瓜,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泗洪县、溧阳市对接, 建立了无公害蔬菜、西瓜、草莓、茶果等示范基地, 这些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建立, 有力地促进当地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和蔬菜产业的发展。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创新工作载体, 选派5名农业专家作为对接乡镇的“科技特派员”, 驻村担任“科技村长”, 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和驻村教师“目标考核任务书”, 全面开展“驻村入户”科技服务, 切实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1.4 创新农业教育培训的形式,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农业培训工程

6所农业高职院校利用农民教育培训基地, 面向“三农”,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技能培训, 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1.4.1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培训班, 加大培训力度。苏州农业高职院与如皋、海安等地方政府,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院一县”科技结对需要, 开设“设施花卉栽培”和“设施蔬菜栽培”等农民培训班, 每年培训逾500人次。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依托2011—2012年度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病毒增强型Bt在绿色稻米、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在高邮举办县级科技人员技术研讨班;举办乡镇农技人员、种田大户培训班15次, 培训人员756人次。

1.4.2大力开展江苏省农民创业培训。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响应省政府号召, 积极争取项目, 承担当地的农民创业培训, 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 开设了“葡萄种植技术与创业”、“果树生产技术”、“水产 (鱼类) 养殖技术”、“蔬菜种植技术”、“水稻种植技术”、“花卉苗木栽培技术”、“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市场营销”、“大宗鱼养殖技术”等专题培训班。以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1—2012年, 共举办培训班10期, 共培训创业农民1 200人次。1.4.3举办省级农技推广人员农牧行业培训班。近年来苏州农业、江苏农牧、江苏农林等学院承担了农技推广人员农牧行业省级培训班的培训任务, 在培训内容中以当前农业生产亟需和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突出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法、高效农业建设技术知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和农业现代化知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等, 培育出一批专业型、复合型、技能型的市县级、乡镇、村级农技推广人员。

2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的建立

目前, 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农产品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 如有些院校对服务“农产品安全生产”认识不足, 甚至错误地认为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有的农民科技意识淡薄、农村科技水平落后, 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认识不够, 难以服务;有的院校办学经费紧张, 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因此为了确保地方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能够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的可行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2.1 健全组织机构, 实行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统一领导机制

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农业安全生产方面具有教育、科研、推广等多方面的优势条件, 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实行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统一领导机制, 建立由党委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牵头、涉农专业相关系部领导为工作责任人的组织领导体系, 设立服务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办公机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推进落实、督促检查, 形成由领导小组宏观指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 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良好局面[1]。

2.2 建立整合优势资源的多方合作机制

迄今为止, 农业院校没有自己系统的农业推广体系, 目前与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也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作。因此, 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农业安全生产中, 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农业生产企业、农资生产供应企业、农业科研院所联合,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展“农职+基地+农户”、“农职+农企+农户”、“地方政府+农职+农户”、“农职+农研+农企+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多方合作机制,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整合[2]。

2.3 建立服务农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机制

一是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服务农业安全生产是一项惠民的公益事业, 必须有经费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到农职院校的特点, 配备一定的专用经费。同时政府可出台政策调动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积极投资农业安全生产, 拓宽经费筹集渠道;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 真正实现掌握技术、技能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农职院校在资金预算中应切实保障科技服务的各项开支, 同时应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加大对农业安全生产科技服务的支持力度。二是激励机制。针对农职院校科教人员参与农业推广、服务动力不足的问题, 农职院校应给予科技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实施奖优罚劣, 制定将推广、服务工作与评定职称、评优、津贴分配相结合等的激励措施, 以吸引更多的科教人员从事农业安全生产服务工作, 建立一支属于农职院校自己的、稳定的、专业的科技推广队伍[3,4]。

2.4 建立完善的检查和督促机制

为了强化对服务农业安全生产的检查和督促, 政府可以建立农业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目标管理制度, 将服务业绩与一把手的考核相挂钩。此外, 教育主管部门可将服务农业安全生产纳入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5]。

摘要:紧紧围绕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通过分析江苏省农业高职类院校在服务地方农业安全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探索农业高职院校为地方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即农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职业教育培训等途径和统一领导、多方合作、政策保障、检查督促等长效机制, 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农业安全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农产品安全生产,途径,机制

参考文献

[1]何伟威.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方式及长效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6) :125-128.

[2]朱其志, 臧大存, 董海燕, 等.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江苏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4) :25-28.

[3]曹雅萍, 李友生.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 :38-42.

[4]王永和, 姜兆全.农业高职院校为地方现代农业服务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16) :7387-7389.

农职教育 第6篇

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永恒主题。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 办学规模快速发展, 但整体教学质量出现滑坡。任何一所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是高职教育生命线的观念, 不断增强质量意识, 以质量求生存, 走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之路。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实训基地为平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 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整合, 使其并行同进,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践表明,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1]。但这种教学方法在质量监控中存在许多不足, 如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 重绩效轻过程的评价倾向比较严重, 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2], 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不全面、不科学、不成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不系统、不完备, 没有贯穿始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因此, 导致教学质量监控不力, 执行困难, 进而使其流于形式,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建立健全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具有科学性, 要符合教学的规律, 要体现奖惩制度, 要具有实效性、可行性、动态性及系统性等特点[3]。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其中领导是关键, 职能部门是核心, 系部、教研室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和组织机制的建设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 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六机制”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切实起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4]。

2.1 教学督导机制

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院领导和教务处对教学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及时、客观、全面地向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领导、教务处及教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教学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 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为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院系二级督导机构, 实行了“三督” (督教、督管、督学) 制度, 及时收集、整理和反馈相关教学信息, 及时点评并定期向教学管理部门反馈;为了增强督导对教育教学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学院还邀请督导参与有关教学环节的检查和考核, 协助院领导做好教育教学监控工作, 以达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2 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成立教学质量评估小组, 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实行监督与控制, 即组织学院相关人员进行教学督导;组织教师互评及学生评教;组织学生信息员收集学生和教师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 并及时、准确地向学院有关领导反馈, 以便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3 “师徒工程”机制

针对年轻教师较多这一具体情况,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师徒工程”战略, 以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聘请长期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坚持原则、敢于发表意见、教学水平较高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任师傅, 进行“一帮一”的指导工作。要求师傅每星期至少1次深人教学现场听课, 查阅任课教师的教学文件 (主要包括授课计划、教案、讲稿、技能考核情况、学生考勤表等) , 及时收集、整理和反馈相关理实一体化教学信息。实践证明, 这种师徒工程让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2.4 学生评教与教师互评机制

学生评教是检查教师授课质量的最好方法之一。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一贯注重学生评教工作, 即由学生代表及时收集各班级对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 由教学质量评估小组进行数据资料处理和教学评价结果的汇总, 并将汇总材料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在思想认识、师资力量、教材建设、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开展教师互评也是十分必要的。

2.5 校外监控机制

校外监控和评价是通过调查委员会成员、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专家、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等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和意见反馈, 根据反馈信息可以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 提升教师理实一体化实践项目设计能力和新技术研发能力, 进一步吸引企业来院校开展合作, 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2.6 奖惩机制

实践表明, 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越高、监控越顺利、监控效果也就越好;因此, 学院制订了相关奖惩制度, 将监控结果与任课教师的奖金、职务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 使监控具有导向性和可行性, 真正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保证和提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质量。

3 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的系统工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包括两个方面, 即纵向监控和横向监控, 纵向监控可分为教前监控、过程监控及结果监控, 横向监控分为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5]。

3.1 纵向监控

教前监控是实施教学前对教师的教学文件、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实验载体、教学思路等进行检查, 促使任课教师和相关人员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过程监控是指在学期中各教学单位组织督导和相关领导听课、组织期中教学检查、毕业设计 (论文) 中期检查、组织公开听课、观摩教学、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评教学生和学生信息员代表座谈会等相关活动, 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结果监控是指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考试、考核、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等进行监控, 实行先实践考核、合格后再理论考核的措施, 确保人才质量, 同时建立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作为结果监控的延伸。

3.2 横向监控

内部监控指学校内监控, 教师要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 对教学基地、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进行监控, 组成全方位的监控体系。院校各级监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运行的管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设备的管理、教学质量的评价、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 并积极规划和推进教学改革。系 (部) 教学督导机构重点监控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教学运行情况、实施教学质量监督和检查, 向学校教务处反馈教学质量信息。通过内部监控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信息反馈, 同时分析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和实施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外部监控是指社会及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 (校企合作班) 或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相关标准对高职院校进行独立的、客观的、公正的质量评估, 形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正确判断。校企合作小组及时收集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在校生或毕业生所提意见和建议, 实践、实习单位对院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要求的差距;学生家长对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及服务质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历届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 将这些意见和建议汇总并进行分析研究, 改进教学质量。

4 小结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其监控和评价也应是动态的, 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 必须根据内部及外部条件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保证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性, 为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而且也是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深受高职院校师生的青睐, 但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更好地应用与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规范正常的教学秩序, 严格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朱道仙, 陆江, 刘静.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浅析[J].内江科技, 2010 (10) :82.

[2]杨义波, 阮涛, 方舒燕, 等.建立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2) :38-39.

[3]范蕤, 潘永惠, 刘玉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江苏教育, 2009 (3) :39-41.

[4]廖雯.浅论地方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9) :134-135.

上一篇:财务绩效财务控制下一篇:定向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