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考试范文

2024-05-17

初中数学考试范文(精选12篇)

初中数学考试 第1篇

一、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自从古代有了班级授课制以来, 我国的教学方式就一直延续这种授课方式。课堂上都是老师精彩不断地讲解, 学生端正地坐在下边听, 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 把知识分析得相当透彻, 学生也听得很明白。但是等到课下自己去实践时却发现了很多问题自己并不能解决。久而久之, 学生就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讲解得再详细, 再精采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据此, 我们必须转变我们古老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中始终体现《课程标准》中“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 并通过老师的引导, 良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 教学“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时, 学生已经学会了有理数的加法, 减法以及乘除法, 接下来就是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进行运算。再加上以前正数的四则运算为知识基础, 对学生来说把它转接在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上并不难。所以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其教学过程可以设计如下: (1) 通过抢答比赛活动, 复习正数的四则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以活跃的气氛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师发出疑问:正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能不能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呢?用问题来调动、吸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将学生均匀地分组, 使每组学生的学习基础没有太大的差异, 并以组为单位比赛看哪组能又快又准确地将问题解决, 并讲解给大家。 (4) 对表现好的组与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 并派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上台讲解。这个过程不但满足了孩子的自我表现的愿望, 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能力。 (5) 教师加以点评, 补充相关的不足之处, 并将所得结论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总结归纳而得到的新知识, 会让他们印象极为深刻, 从而牢固记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二、夯实基础, 抓住重点

大型的数学考试中, 基础知识的考查要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题目, 平时把数学基础掌握牢固了, 成绩就不会很低, 相反基础知识不熟练、不扎实必然会受到答题思维的局限性, 甚至有时都不知该从何下手。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 并能达到记忆牢固, 灵活应用的程度。所以这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也要注意纪录整理笔记, 将每章节的基本概念、公式、法则、公理、性质等梳理清晰, 并反复查看记忆。同时把重点内容加以特殊记忆。在做题中对重点题型加以归纳、整理,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方便查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时刻提醒学生重视基础, 而且也要在测试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1) 每当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 也要有一个梳理, 归纳和总结过程。 (2) 为了鼓励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良好习惯, 可以定期进行学生互评活动。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通过互相对比, 发现自己的漏洞, 并将最优秀的笔记呈现给大家以便自觉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使自己的知识重点更加突出, 基础知识更加全面。 (3) 定期检查, 批改笔记, 对不足之处加以补充;错误之处给予及时的改正, 免得学生做很多无用功。同时也促使孩子及时地整理和改正所学知识。

三、题型归类, 精益求精

数学题型千变万化, 习题数量相当繁多。只注重解题的数量而不注重习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及题于题之间的差别, 就算做太多的习题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而且很有可能会事半功倍, 加重孩子的负担, 使其厌倦了数学这门学科。总结我们往年的试卷,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期中还是期末的试题中, 大部分试题的原型都是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这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不仅要重视书中习题, 更要加强这些题的延伸和扩展练习, 所以学生在数学练习中, 一定要加强同类型题的归类, 对一些相似题进行整理、对比。从知识点结构, 解题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入手, 把习题按所包含的知识, 方法进行分类。以便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做题中以少胜多, 以精取胜。既节省了时间, 又减轻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 并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再看得那么麻烦和枯燥,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便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做题中以少胜多, 以精取胜。既节省了时间, 又减轻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 并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再看得那么麻烦和枯燥,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养成习题归类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以自己起带头作用, 在讲解练习或测试卷时, 要把同类题归在一起, 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四、反复自评, 查漏补缺

人的记忆是有遗忘性的, 而平时的测试和中考是在我们学习之后的考查。如果考查到我们会而遗忘的知识点就再遗憾不过了, 为了弥补记忆力的这种缺憾, 我们必需重视查漏补缺, 及时的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发现自己遗忘的知识点, 并再重新拾起, 在这样一个反复“遗忘—重记”的学习过程中, 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 牢固记忆每一个知识点, 以便得心应手地通过每次考试, 并上交一份满意的答案。教师对查漏补缺有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 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在重新讲解新知识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旧知识的复习, 巩固和补充, 使那些已经对这部分旧知识遗忘的学生再次重新牢记起来。其次要通过相应的测试来发现学生知识的遗漏点, 帮助学生建立备忘录, 及时地补充给学生们, 使学生们对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 清晰的记忆力。同时对于每一张试卷, 每一次测试, 都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巩固所学。久而久之, 在反复的强调与练习中, 学生的薄弱环节会逐渐减少, 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

初中数学考试解题技巧 第2篇

一、答题原则

大家拿到试卷后,先看是本科考试的试卷,再检查试卷页码是否齐全,检查试卷是否有损坏或漏印、重印、字迹模糊等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监考人员报告。

在回答问题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从前向后,先易后难。2.规范答题,分分计较。3.得分优先、随机应变。4.填充实地,不留空白。5.观点正确,理性答卷。6.字迹清晰,合理规划。

二、审题要点

1. 考试前浏览。

考试开始前5分钟发卷,大家用发卷开始答题这个有限的时间,通过之前的答题浏览对整个卷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估计试卷难度和时间分配,据此将答题顺序统筹,做到知悉。

现在考生应该实现“支持或耻辱不惊”,也就是说,当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问题,心里不希望偷偷高兴,而且应该提醒自己,“这个问题时不能光做敌人,小心什么陷阱,可能这个称号,只是类似,有点听不清的变化会导致一个答案是不同的”。

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突然没有思路的问题时,不要烦恼,相反,这个时候应该是快乐的,“我没有做过,没有别人做过。”这是我的机会。总是提醒自己:我容易得人容易,我不粗心;我不怕困难。

2.答题过程中的仔细审题。

这是关键的一步,要求不遗漏问题,看清问题,弄清问题的含义,理解问题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回答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问题,调查能力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评分方法也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关注点也不同。

三、时间分配

近年来,随着数学问题的应用越来越多,阅读量逐渐增加,科学利用时间,是现场的一项重要内容。分配答题时间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在能得分的地方不失分,不轻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得分。

从课例谈初中数学学业考试总复习 第3篇

复习课难上,关键在于如何一节课下来,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一节课的复习效率在哪里?这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若复习课仅定位于解决几个题目,以题讲题,这样的定位就比较低。因此我们要合理定位,找准复习课的重心。

1.领会中考数学考试要求,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

教师要学习《考试说明》,理解“学业考试”,只要充分认识到中考评价试卷的难度严格控制在“0.70”以上,就知道重心该定位在哪里了。更应该关注大部分还不达标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觉得数学难,从而产生畏难的学习心理,容易导致数学复习失败。要鼓励这部分学生:只要把握好复习的方法,每个人都会有很大进步。只要静下心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常因一道题的一个细节表述或一小步运算或因审题时一个字或一个小小的连接就被卡住而失分,其实他的数学水平不是这样的。

2.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学生复习到不同的数学

教师要有复习的意图与设想,大胆改革知识的系统性结构,进行合理重组,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知识盘点及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若基础差,要加大力度;若基础好,尽量将知识点串连在题目中落实。二是在复习课中要授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落实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结论要有开放性。不要只设计一些低层次的问题(基础题可另外限时完成),要更多地设计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结论的好问题。

二、哪些是好问题?——关于选题

1.要紧扣《考试说明》,立足于课标,以课本为本,把握好难度

我们在选择题目时不要拔高复习的要求,要剔除超出要求的题目。我最近在校本教研活动时听到了一节有缺憾的好课“二次根式复习课”,只因这位教师选择了这样一道超出新课程标准的题目,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个别教师误以为其他省市的中考题都是好题,其实不然,我们在复习阶段一定要仔细筛选,在选用题目时要严格对照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很多题目(甚至包括压轴题)都可在现行教材中找到原型,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一般都是课本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或源于课本并适度引申拓展的改编题。所以,我们要以课本为本,必须要带着浓厚的兴趣,以再发现、一定能发现的心态回归教材,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尝试,也可以鼓励部分学生去尝试。

2.注意知识归类与题型的积累

数学习题千变万化,数量繁多,可谓“题海无边”。随着中考的到来,更会出现各种模拟试题,要让学生把握好习题的知识归类,教师就要勤于积累、善于归类,剔除重复的和超出要求的,以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如动态问题是这几年比较多见的题型,教师可以选择几道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如《复习导引》上就有一个似曾相识的好题:在梯形ABCD中,AB∥CD,∠A=90°,AB=20cm,AD=12cm,CD=36cm,点P以每秒4cm的速度在线段AB上往返移动,点Q以每秒3cm的速度在线段CD上移动,现设P,Q分别从点B,点D出发同时开始移动,当Q移动到点C时,P,Q同时停止移动。(1)几秒后,P,Q两点的距离最短?(2)几秒后,四边形BCQP为平行四边形?(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四边形BCQP有可能是等腰梯形或者菱形吗?如果可能,请求出相应的时间;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三、你在耍我们!——关于审题

重视审题教学,不该再是一句空口号。大家应该还记得2013年一部分好学生在答当年温州作图题时因审题不慎吃的亏。去年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的一个案例《为这简约而精彩的复习课叫好!》,给了我关于审题教学方面的一个很深刻的启示,还让我想起2001年听张奠宙教授讲过的一个例子。教师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条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船上装了75头牛、45头羊,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多大?结果学生给出了很多个答案。我们总习惯于在学生做练习时反复提醒:先审题,再下笔。然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提醒得到的依然是学生的我行我素,拿题即做,结果仍然是屡说屡错,屡错屡说。于是我们便常常心生抱怨:怎么教师的话到了学生那里就成了耳边风?这份试卷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不经意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自我反思,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认真读提示语是多么重要。这种体验远比教师在学生做题前反复叮咛要有效、要深刻,它绝非只是学生停留在表面、承诺在口头的应答。

四、工夫在平时!——关于思想方法的渗透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明显加大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力度,对于概念的记忆、概念的辨别的要求降低,难题、怪题不会出现,要求学生能综合用观察、分析、猜想、类比、化归、特殊化、一般化以及分类讨论思想、函数和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工夫在每一节课,当然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后的专题复习中强调思想方法的渗透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分类讨论专题复习时可选用这样的题目:在三内角为20°,50°,110°的三角形的边上找出一点,使得该点与三角形的两顶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画出三角形及分割线,并标注内角度数。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先就保留哪个内角进行讨论,再对三个内角是底角还是顶角分别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共8种情况。

初中数学考试 第4篇

一、树立自信,培养最佳状态

自我暗示就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 来调节和改变自己身心状态的一种方法.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内部的语言对自己施加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分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改变个体对不利环境的认知,增强信心和稳定情绪,提高自己心理的承受能力和精神上的抗压能力.初中生面对数学考试, 在自我暗示下可以缓解和消除紧张、慌乱的情绪,以摆正心态和稳定自己的情绪,保证正常的甚至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例如:遇到太难做的题目时,可以说“这个题目太难,我做不出来,肯定不止我一个人不会做”, 这样就不容易影响到整个考场上的良好心态,做到正常发挥.

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做好考前准备工作

初中生数学考试焦虑的情绪大都是因对考试的过分重视而产生的压力和恐惧,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平时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在考试中却无法正常发挥.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让它们明白学习没有什么好的捷径可走, 必须要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的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临时抱佛脚”这种侥幸的心理是行不通的. 教师、家长等很有必要引导他们抓住学习的规律,一般题目都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步骤.在考试中,发下试卷后最好快速地浏览一下试卷,大概要自己心里有个谱;还要认真审题、答题时要先易后难、认真检查、合理地安排时间等.

只有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考试焦虑的出现, 要避免考前临阵磨枪的学习方法. 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有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工作,平时注意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科学系统地搞好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考试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这样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轻.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注意营养,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三、学会与他人沟通,调整多方期待水平

期待水平是从事某项活动之前对所要达到目标的估计与愿望的期望值. 过高的期望值是造成学生出现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家长、教师的期待,也有学生自身的期待. 研究表明,过高的期待水平,会给学生造成较强的心理压力. 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超过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在活动中就没有实现的把握,从而失去信心,同时,也会使学生在考试期间由于过分忧虑而分散注意力. 因此, 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必须调整期待水平. 一是调整家长的期望值. 二是调整教师的期望值. 三是调整学生自己的期望值. 一般来说,适当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降低自我期望值,对减轻数学考试焦虑是有很大益处的. 对那些数学成绩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把目标定得比目前成绩高一点,保持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向上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鼓励,适当加压,但都要坚持适度原则.

初中数学半期考试总结 第5篇

可是考试时,我却充分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做完试卷后距交卷只剩不到1分钟的时间了,根本没有检查的时间了,最后两道大题巨大的计算量,不验算,是否能做对连我自己心中都没底,在这方面,我体现了充分的不足。

考试后,回顾考试题目,我发现原来我的解法与同学相比都太过麻烦,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所用的版面就太多、太杂乱,这不仅耽误了时间,还是整张试卷的版面变得没有条理,批卷老师一旦看不清楚就会打错。

初中数学考试 第6篇

我省2003年初中升学考试数学试卷用于全省除哈尔滨市以外的所有地、市、区、县的2003年初中毕业学生的升学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有20多万人。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省稳步深入地向前推进。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探究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如何通过中考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达标情况,如何正确发挥中考命题的选拔功能和教育功能,如何发挥中考对课程改革、教学、教研、科研的导向功能,成为近三年来我省中考命题改革的重中之重。让初中毕业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下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并为公众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科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我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中考改革的有关文件,确定了本次考试的评价原则,即科学性、指导性、适切性。确定了评价的主要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所规定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思维、运算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概括、总结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表达、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的总体特点

2001年以来,我省中考命题改革的数学学科命题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功的经验。今年中考命题在保持2001年和2002年中考数学命题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有一个较大的突破,更进一步做到了“三少三多”:即少书写、多思考;少繁难、多应用;少封闭、多开放。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的达成情况的评价。具体体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考查数学基本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数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是初中学生所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重视考查学生的“用”数学意识。试题注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的类型。

3.积极创设探索、思考的空间,适度精编开放性、探究性试题。

4.适度设置综合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评价结论

1.从命题的准备来看,准备较充分,试题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和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

2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注意了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数学研究和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立意恰当,有较好的导向功能。

3.从试题的来源来看,自编新颖题占有较大的比例,95%的试题是以教材例题、习题为基础经改变而成的,这些变式浅化技巧,加强应用,突出探究,比例科学、合理。

今从试卷的结构和试题的安排来看,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等各类题型和全卷难度均呈—定的梯度上升,难易题目设置较适当。

5.从阅卷来看,组织比较严密,注意公正、客观、合理、慎重、细致,力争做到每一名考生负责。

6.从考试结果来看,抽样及格率比预测的略低,难度、平均分都基本符合考前预测,优秀率比预测的略高,总体看试题效度较好。

四、改进建议

1.命题应进一步加强中等难度题的设计,使试题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区分度及效度。

2.命题应进一步重视互动性试题的研究,使试卷更好地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

3.建议今后命题调整填空题和选择题的排列顺序。

4.建议今后的中考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以便减少学生的计算量。

执笔:郭清波刘晓林

芦梅张双庆赵殿军

责任编辑/张烨

初中数学考试 第7篇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卷与前几年相比, 题型、题量与题目难度分布情况均没有太大变化, 试题由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构成, 共24题, 总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 但最难的题目难度没有去年高, 体现“把握基础、稳中求变、关注应用、突出能力”的命题特点。

一、试题特点分析

我省今年中考数学试题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要求, 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试卷整体难度适合平稳, 在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突出以下几个的特点:

(一) 依据考试说明, 重视基础知识

今年的试题与往年类似, 都很重视课程基础知识在试题中的呈现, “易、中、难”内容所占比例基本符合“7:2:1”, 符合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 只要基础打好, 就能拿到很高的分数, 如选择题的第1~9小题、填空题的第15~17小题和解答题的19、20、21、22题都属于考查数学基础知识的题型, 另外, 作为压轴题的第23、24题的第 (1) 小题也是基础知识题型。试题内容涵盖课程大部分知识点, 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题目避免繁、难、偏、怪, 体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与普及性。

(二) 立足学生实际, 试题难易合适

对比这两年的中考试题, 感觉今年的试题要优于去年的, 试题在总体上重视基础, 更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调整了填空题与选择题的难度分布———“降低了填空题的难度, 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 这样在试题难度布局上考虑到了学生的答题实际, 从而有更好的效度与信度;另外, 压轴题的难度要低于去年的, 而且各小题的难度呈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 没有去年的那种有较大的落差, 使具有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

(三) 紧扣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发展

试题设计以激励学生学习与发展为目的, 题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题目题干简练, 从易到难排列, 有开放、应用、操作、探究等题型试题, 知识点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习”等主干内容, 兼顾到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 即使能力稍弱的学生, 看到题目也能增强答题的信心, 体现了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解答试题的要求, 每一位学生都能从答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 融汇图形变化, 重视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是数学的本质, 也是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主要体现, 今年的试题也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如:

第9、12、13、14、16、17、18、21、23、24题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

第9、12、18、23、24题考查了化归思想。

第4、11、20题考查了概率统计思想。

第10、16、22、23、24题考查了函数和方程思想。

动态几何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 它能较好地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整合起来, 让学生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图形, 试题的最后两道压轴题, 属动态几何问题, 存在着较强的动态性, 综合了“数形结合、数学建模、化归”等主要数学思想。

二、考试效果分析

1.总体情况

2.成绩分布统计

3.各题得分情况统计

选择题前8题与填空题的前2题均为送分题目, 并且24道题目中, 只有第14、23、24比较难 (其中23、24题是压轴题) , 其他题目均为基础题, 学生只要理解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 但从表1、表2的数据看, 数学科考试低分段的人数达42.54%, 所占的比例过大;而从表3的数据看, 得分率最高值为0.85, 最低值为0.13, 得分率低于0.5的题目有8道, 其中, 选择题3道, 解答题5道, 试题的平均分仅有55.43分, 得分率较低, 因而, 试题的命题难度还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4.近两年数学科分数段人数分布图

从两张分数段人数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近两年各分数段人数的人数分布曲线很接近, 都呈“双峰”形状, 由此可以看出近两年的数学命题是平稳的, 试题特点相似, 试题知识点覆盖与试题难度接近, 而今年的高分段人数分布曲线较去年的倾斜, 由此可以看出今年试题压轴题的难度控制比较好, 高分段各分值的人数分布较为合理。

三、学生答题分析

根据中考改卷场反馈的信息, 与往年情况一样, 除了一小部分学生在解答题模块留空白外, 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认真答题。学生答题方面主要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这些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 答题态度很认真、格式规范又简捷, 对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还能给出比较有创意的解法;另一种是学数学有困难的学生, 主要表现在答题态度不认真, 答题过程随便应付了事等不良现象, 这些学生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模糊不清、基础不够扎实。以下针对考生在六道解答题的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19题, 有两个小题, 分别是实数的运算和整式运算,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和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都属基础题型, 但学生得分率为0.43, 平均分仅有4.3。第 (1) 小题主要的问题在根式的化简及负指数幂的运算;第 (2) 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记得算法公式特别是完全平方公式导致丢分, 另外, 去括号括号前面是负的情况也存在问题。

第20题是一道统计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的统计初步知识, 得分率为0.423, 平均分为3.38分, 学生失分主要在于运算能力与统计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21题是作图题型, 结合作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变化的理解, 得分率为0.45, 平均分为4.06分, 失误较多的地方是求圆弧长问题。

第22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应用意识, 得分率为0.51, 平均分为4.08分, 这道应用题是比较简单的题型, 但发现许多学生还不会运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第23题是以图形为主的综合问题, 综合“图形变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点, 是几何综合题, 得分率较低仅有0.184, 平均分为2.39。这道题有三个小题, 按易、中、难三个梯度分布。第 (1) 小题的得分率相对较高, 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是最基本的图形问题;第 (2) 小题有两个小题, 第 (1) 个小题是在第 (1) 题中证明在特殊的条件下图形存在特殊的位置关系, 相对第 (1) 题来说有一点点难度, 但还是属于基本题型, 且梯度并不是很大。第 (2) 小题也是在原题干条件下, 证明两条线段之间的长短关系与图形的面积大小关系存在某种特殊的数量关系, 这小题是属于较高要求的问题, 是比较难的综合问题, 不但考查学生对图形特殊性质的理解, 同时考查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许多同学都在这问题中丢分。

第24题是大综合题, 主要综合“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角”等知识点, 属较难题目, 平均分1.86分, 得分率为0.133。该综合题共设四个小问题, 第 (1) 小题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是基础题型, 得分率较高, 但由于学生对方程组掌握不好或对二次函数关系式的待定系数求法不够灵活而失分的情况也是很多的;第 (2) 小题证明“∠OPC=∠AQC”, 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是运用代数方法证明几何 (图形) 问题, 这个方法有些学生不习惯, 思维也不够灵活。第 (3) 小题设两个小题, 第 (1) 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次函数知识内容及思想方法的掌握、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良好的数学素养与认真、细心的态度, 要缜密考虑t的取值范围, 这点是多数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 也是本道大题的难点之一; (2) “直线PQ能否垂直平分线段MN?”在这个问题中, 因为P是动点, M、N也是动点, 综合考虑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因而本小题也是整份试卷的一个难点。

从学生的整体答题情况看, 主要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审题不认真、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计算能力差、推理能力弱等”问题。

四、教学策略探究

分析今年我省中考数学科学生答题情况与考试效果,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也看到许多学生存在许多不足, 从中暴露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我省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为了让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特别提出如下建议:

(一)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我省中考命题要求试题设置易、中、难题目分值比例为7:2:1, 也就说中考数学科有分值为70%的题目是基础题型, 20%的题目是中等题型, 10%的题目是较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踏实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 切实抓好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

认真研读新课标, 把握数学主干知识与数学核心思想。每年的命题思路都紧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数学思想”这一核心内容, 而且每一道试题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原型, 因此教材应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常规教学中要抓住“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性质、定理与公理”等基础知识, 让数学教学切实有效,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 方能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二)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 是数学的精髓, 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 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学更突出其工具性。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 我们要结合社会热点, 挖掘其中存在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能让学生理解到生活之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每年中考低分率都约有40%, 每年都看到大面积学生只随意填选择题而放弃大题的解答, 这不但是学习态度问题, 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 许多一线教师注意到了, 也想了办法, 但总体来说重视还是不够。从中考成绩分析看, 居高不下的低分率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庞大的厌学或弃学群体, 这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解决的问题, 是全省初中数学教师值得深思并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应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 结合学生特点, 关注优等生培养

在中考评价中, 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数学素养很好, 答题思路严谨有序, 答题规范而简捷, 解法有创意, 关注这些学生的培养就有可能造就数学天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在关注低分率学生的同时, 也要关注优秀学生的数学发展, 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等课题上想办法,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 既要让每个人“吃得饱、吃得好”, 也要让每个学生“长得好”, 因此,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为我们关心的课题。

五、试题总体评价

初中数学考试 第8篇

一、试题的命题依据

2008年黑龙江省的初中数学考试命题继续采取由各地、市、县联合命题的形式.命题执行了教育部关于2005年国家课程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命题指导意见, 注重考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并以《2008年牡丹江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毕业学业考试学科考试说明》为依据, 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原则.试卷力求低起点, 做到基础题占较大的比例, 中等难度、难题的过度较为自然, 仍然按照7∶2∶1的比例呈现, 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 题量适中, 内容的选取亲切, 语言的阐述自然, 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整套试卷分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三个部分, 清晰、自然、流畅, 学生比较熟悉, 并且某些试题结合现在的实际背景对学生适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整套试卷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创新.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错题剖析

根据学生答题的事实, 对部分典型题目暴露出的问题做简要的评析.

填空题中错误较明显的是第4、8、11题, 估计考生对圆锥侧面展开图、平面镶嵌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 导致不会应用.

选择题中错误较多地集中在13、14、17、18题上, 13题考查了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是与R成反比例, 很多学生误认为是I与R成反比例;14题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考查, 这里隐含着一个条件, 就是两种帐篷的个数都是正整数, 考虑不周全就会错选;17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对分式方程及解的概念的理解, 一般学生会解分式方程, 而没有考虑到对m的条件的限制;18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认真审清纵轴所表示的内容是什么.

23题主要错误原因有 (1) 三角形面积公式记错, 体现在忘记除以2; (2) 审题不清.体现在第三个点的位置确定出现错误.正确答案是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落在下底边上, 可许多学生画在腰上, 下底边的延长线上, 上底上.再是直角梯形画成梯形或等腰梯形; (3) 计算不准确或没化简.

25题是全卷区分度最强的一题, 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看不懂图像, 不明题意, 还有部分学生不明顺流、逆流中某些量之间的关系量.

28题中的第 (2) 小问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没有分类进行讨论, 此外再求取值范围时有些学生没有考虑到t可以等于0;第 (3) 小问中P点的坐标写不全, 主要是思维不够全面.

2. 典型解法

28题的第 (2) 小问除一般解法用到∠ABC=90°外, 还有两种特殊的解法: (1) 过A点向BC作高, 利用∠C=90°, AC=4直接求出高AD=2, 从而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利用S=S△AB-S△ADC, 可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三、试题的特点分析

1. 注重夯实“双基”

重视考查“双基”应该是历年来数学中考不变的主题, 重视“双基”, 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对“双基”积累了多少, 而是着重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运用“双基”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008年的数学中考试题多角度考查了学生领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涵盖了“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加强了对概念深度和广度的考查, 注重考查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 在加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联系的同时, 突出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考查.例如:第1、2、8、15题.

2. 重视灵活运用“双基”进行创新

试卷在保持原有的试题难度、框架相对稳定不变的前提下, 仍趋向于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结合实际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考查“双基”.试题重视了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注意了适度论证, 加强了计算和推理的有机结合.克服了考查学生死记知识点的试题, 更多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例如:第6、7、9、10、13、14、17、18、19、21、22、23、24、25、27题等.

3.源于课本, 回归课堂

依据试题要源于课本、异于课本, 做到对课本例、习题的改造、加工等命题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的统领下, 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命题因素是保证试卷基础性的重要举措.中考试题源于课本, 适当高于课本, 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容易接受, 同时又不乏新鲜感, 更能够激起学生的解题欲望.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挥, 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例如:第24题是经人教版教材八年级 (下) “数据的分析”一章中书后的一道习题改编而来的, 并做了适度的延拓, 试题的背景趋向于贴近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置了新的情境, 使考题焕发新的活力, 让学生处于一个较为平和、熟悉的环境中, 增强了解题信心.

4.尊重“课改”, 减轻学业负担

整套试卷注意到了题目解决渠道的多样化, 注重基础, 控制了几何题的难度, 杜绝了单纯的技巧要求和繁琐的计算, 杜绝了繁、难、偏、旧的试题出现.

5.适度“开放”, 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育部教基【2000】10号文件中在提到各学科命题的科学性时, 指出:“数学考试应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 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设计一定的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开放型试题是指条件开放 (条件在不断变化) , 结论开放 (多结论或无固定结论) , 策略开放 (思维方法及途径多种) 的考题, 这类考题无常规思维模式, 根据对问题的理解, 对“条件”引出“结论”间的关系分析, 达到求解的目的.例如:第3、21题.

6.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类比、分析与综合、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卷中考查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转化思想以及函数与方程思想等.试卷中的大部分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且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第7、10、14、23、24、25、27、28题等.

四、命题建议

1. 以教材为主, 注重基础, 适度延拓;

2. 应当将选择题的难度再降低些为好, 这样更基础些;

3. 不需要写解题过程的试题应当在题中注明直接写出结果, 这样会减少学生的答题时间.

五、教师反思

中考是初中数学的最终评价, 然而每当考试结束后, 总是暴露出一些“学”与“教”的不足, 使学生遗憾, 教师内疚, 若以中考为鉴, 认真分析和正确对待这些不足, 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会大有益处.

1. 教师应当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规范解题的严谨性, 注重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多留心生活中与数学相关联的事物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来解决.

2.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概念的理解的教学, 注重“双基”的训练,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 由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比较高, 因此反映这些要求的试题难度就比较大, 但学生平时学习中很少涉及, 所以教师要把近几年相关的中考试题分类整理, 集中研究, 抓住本质,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能, 逐步形成能力, 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初中数学考试 第9篇

如图, 已知点A (-4, 8) 和点B (2, n) 在抛物线y=ax2上.

(1) 求a的值及点B关于x轴对称点P的坐标, 并在x轴上找一点Q, 使得AQ+QB最短, 求出点Q的坐标;

(2) 平移抛物线y=ax2, 记平移后点A的对应点为A′, 点B的对应点为B′, 点C (-2, 0) 和点D (-4, 0) 是x轴上的两个定点;

(3) ①当抛物线向左到某个位置时, A′C+CB′最短, 求此时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②当抛物线向左或向右平移时, 是否存在某个位置, 使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若存在, 求出此时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在批卷中发现:该题除第 (1) 小题外, 其余两小题的得分都很低, 特别是最后一小题全对的更是微乎其微.挖掘该题的数学模型, 在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应是浙教版八年级 (上) 两类典型的距离和最小问题:

(1) 在直线l的同侧有两点A, B, 在l上找一点P, 使PA+PB的距离和最小.

(2) 在直线l的异侧有两点A, B, 在l上找一点P, 使PA+PB的距离和最小.

(1) 的解答只要连AB与l的交点即为所求, (2) 的解答是通过找点A或B的对称点A′或B′, 连接A′B或AB′交直线l于点P, P即为所求.

仔细分析2009年浙江省初中数学学业考试最后一题各小题, 其中 (1) 中两个问就完全是以书中题 (2) 为模型, (2) 小题同样以书中题 (2) 为模型, 再加以代数中的方程思想, 就可以顺利解决.而对于 (3) 小题, 我们不妨把该题的数学本质拿出来:在l的同侧有两点A′和B′, 直线l上有两个定点D, C, 要使A′C+B′D的长度最短, 这样的A′和B′是否存在.那么如何把要求的A′C+B′D的长度最短问题转化为学过的模型呢?由条件知道CD固定, 所以通过平移CD的长度, 把B′平移到B″的位置, 就转化为在l上找到一点D, 使A′D+B″D的距离最小, 这样的A′和B′是否存在?题目就转化为第 (2) 小题类似的题目.

而对这一典型距离和的变式问题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经典题目.

如图, 在路l1和l2之间有一条河, 在路l1和l2的两边分别有两村庄A, B, 现在l1和l2之间造一条和路垂直的桥, 使A村到B村的路程最短, 该如何建造?画图说明.

分析 不妨找到C, D, 使AC+CD+BD的和最小.因为无论在何处建桥, CD的长度一定, 所以只要是AC+DB的和最小, 这就想到如何转化成已学过的典型距离和最小问题.通过垂直向上平移B点到B′, 使BB′=河的宽度, 这样就转化为在l1上找一点C, 使AC+B′C距离和最小, 这就是典型例题中的 (1) 类问题.连AB′, 交l1于C, 找到了C, 只要作CD垂直l1也就找到了桥的位置CD.

在中考复习期间, 我们教师也让学生做了大量的该类题目.例如: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分别长6和8, 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 点M, N分别是边AB, BC的中点, 则PM+PN的最小值是.

初中物理考试小议 第10篇

一、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正确定位

我个人认为, 学好物理的因素首先是态度、信念、意志, 其次才是方法、思维。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 就是要端正态度, 就要好好学习, 就是要敢于吃苦, 珍惜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 树立信心, 坚信自己能够学好物理。要坚信有几份付出, 就应当有几份收获。端正态度, 对外开放, 取长补短,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向同学们学习, 向周围的人学习, 要相互交流, 互教互学, 共同提高, 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应该细心观察, 勇于实验, 乐于探究。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学好物理是考好物理的基础

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 逐步深入, 必须要:基本概念要清楚, 基本规律要熟悉, 基本方法要熟练。也就是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在学习物的过程中, 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 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还有物理过程要一清二楚, 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考试就会出现失误。学习还必须重视知识结构, 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认真审题:是考好物理重要的环节

物理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 又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审题是解题中的核心问题, 要认真、细致, 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索, 搞清物理含义, 对特殊重点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表示, 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条件, 特别是一些隐含条件,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有一装满水的杯中放入一个铁块后, 溢出50克水, 问铁块所受的浮力和水对杯底的压强是否变化?文字不多, 但条件不少, 条件有装满水;溢出水的质量;是水对杯底的压强;审题中不要急于求成, 有些同学拿到题目立即写上一大堆公式, 往往是自己也不知所云;有些同学审题时漏看、错看或看不全题目中的条件, 这是解题之大忌, 也是解题中“无从下手”、“解答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上例, 就不需要用浮力公式就可得到答案。审题过程中, 要边思索、边联想, 弄清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正确还原物理模型, 找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快速思考:是考好物理的前提条件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 首先要激励学生积极、快速、全面、准确地思考, 要做到“眼看”、“嘴读”、“手画”、“脑思”。“眼看”:是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要全面、细心“嘴读”, 可以小声读或默读, 是强化知识、接受信息的手段;“手画”:是对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可以画一些必要的运动草图、物体受力图、物理变化的过程等等, 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 也是解题中的突破口;“脑思”:就是充分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 准确、全面、快速思考, 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做力学分析和电学电路分析的题型时, 特别注意这方面。力学要注意受力大小、方向, 受力后的效果就有必要画出图来分析。电学里面的动态分析也有必要去画电路图和等效电路图进行分析。

五、准确运算:是考好物理的重要因素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 对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 所以还必须学好数学这门学科, 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有了思路和方法, 根据物理定律、物理原理和公式, 对已知、未知条件列出方程和关系式。需要哪些必要公式一并列出, 在解答的过程中往往牵涉到数学上的一些运算, 一般情况下运算要求不太高, 运算过程并不是太复杂, 因此, 在求解运算过程中, 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另外“快”中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在运算过程中, 有些同学喜欢“跳步”、“漏步”认为这样节约时间, 这恰恰是答案容易出错的原因之一。对于标准化考试, 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这种只要求最后答案而不要过程的试题, 往往会因此导致前功尽弃, 错了还不知原因。运算中要又快又准完成解答。

六、巧破难点:是考好物理的重要部分

掌握了物理知识, 才能在考试时充分发挥各种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大多数难题一般都以一大题带一小题的形式出现, 每年考试的压轴题都是此种形式。不要以为这样是使题目复杂化, 相反, 小题的出现不仅分散了题目的分值, 更为你的解题创造了条件。大家都知道, 一步登天可谓难之极矣, 然而要是有梯子, 情况就会不一样。小题的作用正如, 分成几份, 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 从而能让你各个击破, 逐一解决, 最终完成解题任务。因此, 解决难题时, 合理运用各小题的结论, 一般能大大降低整道题的难度。其次, 当运用一些常规的思维方法像对称思维、极限思维、等效思维、控制变量法、图像法、整体法等常规方法遇到困难时, 不妨试试其它方法, 横向或纵向思维;例如特殊值法与猜想法便是解决这类题的有效方法, 这类做法虽不可以作为解题步骤, 然而其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些题“繁”和解“繁”的试题, 解题时要保持冷静, 循序渐进, 步步为营, 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 再加上运算时仔细一些, 相信必能化“繁”为简。

七、细心验证:是考好物理的保障

数学考试不及格的数学家 第11篇

坚持是埃尔米特成功的第一因素,特别是没有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放弃对科学的热爱.埃尔米特高考时如果前面四次中任何一次决定放弃,他便进不了大学;考研究所时数学不及格,被多家研究所拒之门外,这时候如果放弃对数学的研究,埃尔米特也成不了伟大的数学家.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哪一次或几次考试没有考好,便对自己失去信心,把自己的努力看成一无所获.

热爱是埃尔米特获得成就的最好老师.埃尔米特对数学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从数学大师的著作中找到了数学美,饮到了数学的甘甜,他自己称为中毒很深,不能自拔.埃尔米特没有因为数学考试不及格而放弃对数学的热爱,在大学时没有因为数学不是自己所学专业而放弃对数学的热爱(埃尔米特大学读的是文科),大学毕业后没有因为不能从事数学研究而放弃对数学的热爱.在他49岁之前,他的学习和工作几乎与数学没有关系,但埃尔米特血管里流的是数学的血液,大脑里装的是数学的细胞,他从一个数学成绩特差的学生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那就是因为“热爱”.同学们,让我们也热爱数学吧,即使你成不了埃尔米特,但你的人生会因为热爱而充实,而丰富多彩!

初中语文考试现状综述 第12篇

面对这种状况, 探讨出一种较为科学的初中语文考试方式, 以此促进语文教学, 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那么初中语文考试现状如何呢?

第一, 卷面的凌乱性, 反映出考试的盲目性。现在无论是中考还是非毕业班期中、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基本上是“三大块“, 即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按传统观点看, 这“三大块”几乎包容了全部语文知识, 似无可厚非, 但细细琢磨不难发现, 各块中的试题互不相干, 缺乏内在联系, 缺乏可考的必然性, 整个试卷过于凌乱。

第二, 试题的机械性, 导致学生得分的偶然性, 既不能准确衡量学生语文能力, 也不能正确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由于客观试题的兴起和引入, 现在初中语文试题目益机械化, 选择题、判断题几乎占试题总量的40%。这些试题的最大特点是答案的凝固性, 用它测验学生记忆能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测试语文综合能力却不一定科学。

第三, 考试结果的假象性, 诱发了教学中的投机行为, 客观上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正因为现行考试模式不能正确反映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况, 所以其结果具有虚假性特征, 它掩盖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真相, 掩盖了素质教育和机械操作教育的差别。有这样两个教师, 一个倾自己所学, 每讲一篇课文都把学生带进艺术天地, 学生对文章优美的意境、形象的描写、真挚的感情体味细微, 因而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都达到一定高度, 但他的学生却输于“点”的死记硬背, 所以考分总不理想。

以上简略分析了初中语文考试现状, 虽是浅显之见, 但仍可从中看出, 现行考试模式已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了阻碍作用, 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如何改?既然还没有一种更科学的考试方式来取代目前的一纸定音, 那么寻求一种较为合理的试题形式却是可行的。循着这条思路, 我认为初中语文考试分为巩固、应用两种题类为宜。

上一篇:园林大树移植与管护下一篇:生物制药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