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英语教学范文

2024-07-12

结合英语教学范文(精选12篇)

结合英语教学 第1篇

一、发掘教材的“潜质”, 调动学生写作激情

“读一本好书, 就仿佛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教科书选文文质兼美, 具有典范性,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所以, 对教师而言, 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择的文章, 在赏析的过程中, 既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的中的精妙之处, 感受到课文中的深厚情感, 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份感动引导为自己创作的一个冲动, 将课文的“潜质”化作写作的激情, 形成“不得不写, 我欲表达”的写作冲动。

比如我在讲授《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时, 当讲到“赛城湖保卫战”的时候, 我对于官兵们与洪水作拼搏的一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诸如生动的比喻, 细致的动作刻画, 传神的心理描写和精彩的古诗句引用等等。当学生们都满怀激情大声朗诵起这一段感人肺腑的文章时, 我用略带煽情的声调激情演讲起来:“如果我有一架相机, 我一定会拍下这感人的一个个瞬间;如果我有一台摄像机, 那我一定会全程记录下这激情的点点滴滴;但我只有笔, 我就要像文章作者一样, 用最细腻的笔触、最火热的情感记录下最让人怦然心动的一瞬。同学们, 当我们感动的时候, 当我们激情澎湃的时候, 我们不也应该拿笔记录下这一切吗?”听了我的一番话语, 学生思维深处的“闪烁火花”很快化作表达的欲望, 当我要求学生再描写“有的战士……”时, 他们文思如泉, 迅速成篇。

二、建造写作的“仓库”, 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为什么能够实现从“不会”到“会”的跨越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当学生再次拿起笔来进行创作的时候, 不自然地便会联想起曾经反复分析过的材料, 使其迅速地写出内容。从这个层面上讲, 其一, 教师要充分创设机会, 让学生去积累课文中的素材, 背就要背得扎实;其二, 教师要创设大量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知道积累的素材可以应用。同时, 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运用课文的素材进行创作。当然, 这个素材一般还是停留在“好词好句”的层面上。

比如《广玉兰》一课的第三小节, 作者以一句“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 在同一棵树上, 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作为总起句, 然后以非常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广玉兰的各种姿态, 修辞精妙, 用词华丽, 想象奇特。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默写的时候告诉学生, “下次我们描写不同形态的花朵时也应该用这样的写法”, 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以“校园里的月季开了, 有早有迟, 真是形态各异!”为开头的小练笔, 内化这些素材。

三、学习写作的方法, 指导学生领悟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里说:“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于此处提到的基本功, 可以有两方面的思考:一是观察思考的功夫, 即构思想象的功夫;二是创作表达的功夫, 即具体写作的功夫。观察思考功夫在课外, 这里不多说, 我们更多地还是利用仿写这一教学手段, 使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迅速被学生所掌握, 借以提高写作的水平。

具体说, 我们可以仿写课文中的句子, 模仿一些句子的表达方式, 如模仿《夹竹桃》一课中的“双重否定句”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模仿《早》一课中描写腊梅花瓣一段的“白里透黄, 黄里透绿”来刻画渐变色等;我们可以仿写课文中写作的顺序, 将小学记叙文的几种表达顺序在范例中认识并运用, 如《记金华双龙洞》中的双线顺序可以成为写作的一个蓝本, 如《秦兵马俑》一课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的过渡句的运用等;我们可以仿写课文的结构, 使总分式、并列式等结构类型也成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如仿写《烟台的海》一课中分四个季节来描写构建起来的总分式结构, 如仿写《孔子游春》时众人谈水的德行时并列式的结构等。多角度地学习写作的方法, 会使阅读教学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创新作文的模式,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综观现阶段的作文训练, 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囿于“两周一大作, 间周一小作”的训练模式, 这样固化的训练, 使学生的思维变成非常呆板, 作文只有作文课才写, 其他的都是阅读课。为此,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来创新各种写作的模式, 使集中的作文训练完全转化于日常的阅读训练或课余阅读中, 既丰富作文训练的形式, 又能化解学生对作文训练的畏惧感和陌生感, 形成“无处不作文, 无时不作文”的训练效果。

具体说,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一些有意缩减的部分进行合理的拓展, 使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加深对人物形象品质、写作方法的认识。比如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时候, 对美穗子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场景进行一个细致的刻画, 起到了较好的加深课文理解的功效;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要求学生进行续写, 进一步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要求学生对《螳螂捕蝉》一课吴王在听了少年的规劝后的语言和动作进行了续写, 加深对寓义的理解;教师可以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会结合, 要求学生在学完《海伦·凯勒》后向同学们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第2篇

术与英语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作者:闫凤雪 文章来源: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云飞小学 点击数:6488 更新时间:2006-12-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改的逐渐深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教学又称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录音机、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既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同时,它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要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要加以运用,我们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前提下,教师就要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多加强语言使用的训练,使学生受到英语的熏陶和感染,学会用英语思维,使其形成听、说、读、写英语的习惯,这对他们英语水平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因而,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段时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利用计算机,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唤起对美的追求,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利用多媒体讲授单词,形象具体。在英语的学习中,学习单词是基础,记忆单词比较繁琐,也比较乏味,很多学生有一种厌学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要学的单词,既直观,又便于理解。一些精美的图片又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印象,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在讲授单词:monkey, panda, lion等的过程当中,我一边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一边教授单词,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看就理解了单词的含义。同时,这些精美的图片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劲头足了,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很理想。

利用多媒体教授句子,直观生动。在日常教学中,我一直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加强听说训练,对于一些较难的句子我也尽量用简单英语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听力有了明显提高,课堂上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活跃,听力练习做起来也轻松了不少。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缺点也应然而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易产生松懈和厌倦心理,他们要时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师讲的每一点信息,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理解,时间长了便想放弃,于是就懒得去仔细听讲了,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我一个大忙。它不只是依赖文字、符号和简单的图画,动态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语言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在这种用语言环境中,学生学到的语言真实具体。

多媒体教学改革了语言传递的方法,传统的语言传递靠的是老师的说,没有对话背景和语言环境,只靠学生抽象的想象去理解,极大的禁锢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多媒体把英语教学寓于一定的场景当中,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既能听到语言,又能看到画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达到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句子May I come in?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对句子理解的快又准确,无需我解释,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学生被画面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跟着读了起来,收到了良好地效果。

利用多媒体练习听说,方便快捷。录音机对于听力练习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展示出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们的语言特点,有助于学生模仿和做练习。利用录音机进行语言的复述,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而且便于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一些新鲜事物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计算机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身的特点,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学习英语,既形象生动又具体直观,孩子学起来兴趣浓,劲头足,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在今天的英语教学中,课堂上恰当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英语课堂中,将会对英语的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结合教学要素,进行有效教学 第3篇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教学要素的功效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居于主体地位,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环境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借助于现有教学要素,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已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话题。

一、结合教师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实践探究活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所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都是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轨迹”上进行的。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探知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身在教与学双边互动中的引导和指导功能,对学生探知新知内容要义或解析问题策略方法进行有效地指导和总结,带领师生共同找寻出新知内涵或问题解答规律,让初中生在教师有效引导和指导下,掌握正确的探究实践方法技巧,提升探究实践学习能力。

比如: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DE是∠ADC的角平分线,交BC于E点。(1)求证:CD=CE;(2)若BE=CE,∠B=80°,求∠DAE的度数。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及解题要求等内容中,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方面”的问题案例,解题需要运用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等知识点。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问题案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构建等量关系式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要求的等量关系,并通过等量替换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学生此时意识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要有效解答该问题案例可以采用“等量替换”方法进行解答。

在上述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下,对该问题案例的设置意图有了清晰掌握,对该类型问题案例的解答策略有了初步的掌握,对该类型问题案例的解题注意点也有了准确的掌握,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实践探析能力水平。

二、结合主体能动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素养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提出“能力培养第一要务”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激发,能够对学生学习能力素养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要通过情境性、探究性、互动性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锻炼学习水平,提升学习素养。

比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知问题、解答问题的积极性,采用情境教学策略设置出如下例子:甲、乙两人两次同时在同一粮店购买粮食(假设两次购买粮食的单价不同),甲每次购买粮食100千克,乙每次购粮食用去100元。设甲、乙两人第一次购买粮食的单价为每千克x元,第二次购买粮食的单价为y元。生活实际问题导入一次函数问题课教学活动。学生面对现实生活问题,主动探析的情态得到有效树立。在探析活动中,教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该问题案例的条件所隐含的知识点以及存在的关系式进行探寻活动,并结合所要探析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找寻问题解答要求与条件的“桥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学生借助于集体力量找寻解题的关键。这样,学生主体内在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探究实践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结合教材生动特点,实施师生双边互动活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都要围绕教材内容开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新改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相对于以前的旧版教材,无论从教材结构体系的编排,还是知识点内容的设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升,更加凸显了数学知识内容的趣味性、生活性、生动性以及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新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显著特点,将教师的引导指导功效与学生的能动探知特性进行有效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设计出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针对性、启示性、示范性的引导和指导,使初中生学习探知新知内容、解决问题案例过程等,与教师的教学进程“同步互动”、“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结合学生实际改革中专英语教学 第4篇

一、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传播知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师首先是一个知识传播者, 英语教师即把英语知识传授给学习者, 并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2、组织教学。

一个成功的课堂活动主要在于组织, 使学生准确知道他要干什么。合格的英语教师把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得有条不紊, 一切按自己的安排有序地进行。

3、心理作用。

由于诸多原因, 大多数职业中专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产生心理的压力, 学生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师需要分析造成这些消极因素的原因, 从心理上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妨碍英语学习的消极因素。

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充分的关注和了解。当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消极心理时, 作为教师就应当即时发现, 并且努力将这种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二、如何消除学生的消极因素

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大都已基本掌握了汉语语法结构和习惯用法, 这时学习英语必然带来极大的副作用, 这种副作用会造成英语学习者心理上的障碍。此外,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

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因为教师讲的东西自己已经掌握, 或是听不懂产生畏难情绪, 做其他的事情;或是认为学习英语无用, 自动放弃。

2、对教师不满。

主要表现为因为和教师发生矛盾而产生对抗心理, 从此对该老师反感。或是因为不满意英语教师的水平和方法, 而不愿上课;或是对教师人品不满, 从而不专心听讲。

3、个人因素。

如有些在英语学习中缺乏毅力, 认为难学而自动放弃;有些学生则是因为性格内向, 怕出错, 不敢讲英语;还有些学生对英语学习没兴趣, 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当人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时, 认知活动的效率会大大降低。作为教师, 应该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有相当的敏感力, 在调整自身情绪的同时, 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变化, 最大程度的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 努力创造互动的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 使学生活动在积极的环境中进行。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 语言学习和教学中, 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是值得英语教学者思索的。当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或恐惧感时, 他们就很难全身心接受教育, 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可以用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1、反思。当教学中出现了消极的心理因素时, 教师不能一味的抱怨或责怪学生, 也不应该产生自我责备的消极情绪, 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 教师无法以正常的心态思考失败所在, 因而不能对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话方式、方法和态度。通过分析和研究形成新的理解。反思不仅能够改进教学,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 加深师生间的沟通理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尊重和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注意尊重和信任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最大程度的给予学生鼓励表扬,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句得体的赞扬往往会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甚至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鼓励就像一种奇妙的催化剂, 使学生能够重新对待教师和自己。

3、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 应当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尽量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 尽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可以面带微笑的传授知识, 同时在授课中要与学生保持眼神的交流;尽快记住所教学生的名字, 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答错问题时, 不要以强烈的口吻加以否定。答对题时, 教师要给予“Good, Woderful, Ok”等简单的词来肯定。讲课时, 不要一味站在讲台上, 可以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一句真诚的话语, 一个浅浅的微笑, 都充满了春风化雨般的亲和力, 很自然地拉近了与学生距离。

4、充分发挥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育与教学中, 教师既要以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方法、技能去影响学生, 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 使自己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要求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教师以自身情绪感染学生, 使他们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 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某一类行为和活动。教师的批评与表扬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巩固、调整、校正的作用。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希望, 学生不但不会反感, 反而会感到教师的亲切、贴心, 因而比较容易和教师配合, 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 并制订自己前进的目标, 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 教师应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用语言、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 防止或缓和激动的情绪。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心理因素的介入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协调性和活跃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尊心, 以及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介入, 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为成功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情绪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在智力活动中, 如果出现消极的情绪, 则阻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反, 情绪愉快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信心十足, 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特别应注重情绪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内容:

《欧也妮.葛朗台》、《金钱的魔力》《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侧面描写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2、分享孩子们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活动

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直接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感受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今天我们要带着上机课的收获走进《欧也妮.葛朗台》、《金钱的魔力》《刘姥姥进大观园》。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加深记忆,为方法的灵活运用做好铺垫。

二、试用学法,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读欧也妮.葛朗台》、《金钱的魔力》《刘姥姥进大观园》 边读边画出语言和动作和侧面烘托的有关语句,读给小组的同学们听,并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出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并把你的体会写在语句的旁边。

2、通过探究交流,统一意见后,教师明确出有关语言的语句:(1)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

(这句话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托德起初对“我”的态度。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

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托德的“善变”。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学生勾画有关动作的词语,如“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强的过他。’„„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好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刘姥姥是丑角,但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所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通过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3)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花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反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

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嘴脸。

【设计意图:疏通文路是初读感知中较为关键的一环,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更帮助孩子理解文章人物的特点,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授予概括文本内容的方法,学能得法。】

3、汇报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

(1)先让学生自行画出,并写出自己的体会;(2)再在小组内交流;(3)最后在班内展示交流。

三、诵读品味 回顾三篇文章,相信大家一定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动情诵读,同桌再次互读体会。

(教学方法: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侧面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读写结合

1、根据本节课对人物描写的方法,选择一项内容练习。

(1)炒菜片段:这时,油锅腾起油烟子。————————————————————————————————————————————————

就这样,炒鸡蛋做好了。(动作描写)(2)新来的小邻居

前些天,我家隔壁搬来了一户新主人。小主人是5岁左右的小男孩,可淘气啦!

一天,他轻轻地推开我家的门,“嗨”地一声,把我吓了一大跳。我回过头来,他 ——————————————————-————————,随手将门拉上,噔噔噔地溜回了家。我守在门口,决定等他出来是“报复”。没过几分钟,他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出来了。我拉开门,装着生气的样子,————————————————————,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他被我突如其来的“袭击”闷住了,————————————————————————看着他这副样子,我禁不住咯咯地笑出声来。这下可好了,他松开我的手扭转身就逃,边逃边回过头来,————————————————————。以后,他再不怕我了,碰到我就——————————————————————。我也喜欢上了他。(神态描写)

(3)下班回来,妈妈就忙着做家务„„她是多么辛苦啊!2、同桌互相交流,修改(注意方法的运用)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写作结合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结合策略

一、前言

结合教材来讲,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材料普遍都具有信息密集的特点,再加上语言也较为丰富,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但是,由于目前的教学中大多没有重视读写结合,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提升均受到了限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来讲,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科学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以保障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写作结合路径探讨

“读”的本质就是信息输入,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当着输入载体的角色,若其能够借助讨论等方法实现输入信息的有效转化,使其成为自身掌握的知识,其也就具備了信息输出的条件,而“写”就是主要的输出方式,同时也是检测输出的路径。本文分别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入手,探讨了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1.读前环节。结合阅读教学开展过程来讲,读前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积累词汇,为写作过程中实现“厚积薄发”打基础。这个环节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下述几项:(1)帮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尽快融入,同时也要注意适当穿插一些新词汇。(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预测。预测是基于线索和兴趣的一种推断,有助于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期待,属于激活思维的有效方式。这个阶段中,教师做好上述工作,可以使学生储备一定的知识,为其打好写作的知识基础。

2.读中环节。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读促知”,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实施时,基本步骤应为:(1)引导学生进行略读,使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2)带领学生进行寻读,使学生自主发现有用信息。鉴于阅读材料体裁不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进行归类,把握好每种体裁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发挥能动性,尝试确定文章主题句子,进而帮助其概括材料大意,最后再借助文章剖析,使学生掌握此种题材的写作要求与文章布局特点。(3)借助精读,使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在精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文章脉络及大意,因此,精读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关注细节。(4)要求学生朗读材料。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对其语感的增强也很有益处。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阅读过程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其决定着学生“究竟会不会写”。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e2《Is this your pencil 》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播放歌曲的方式,创设轻松的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各项安排应围绕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展开,考虑到这节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询问物品归属者的句型,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疑问句的使用方法作为重点。在确保学生大体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安排学生写一些失物招领类的小作文,巩固句型用法。

3.读后环节。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作如下安排:(1)在阅读基本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复述文章大意。此种方法可以使教师明确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学到的句型,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用first、then、finally等词汇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使其掌握“次序类”词汇的使用方法,为学生在写作中进行时间描述打好基础。(2)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主进行改写,并在改写的过程中利用文章中的句型或者词汇。(3)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可以将学生个人情感带入,有助于激发思考,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How was your school trip》为例,在读后环节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复述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个题目进行一些讨论,模仿文章结构,将自己实际的体验写出来。四、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材料内容展开联想,并将自己的想象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帮助学生累积词汇、掌握方法,为其写作打好基础。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读写结合对于初中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是顺应新课改趋势、创新英语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丁惜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217-218.

[2]林锡钦.浅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J].广东科技,2013,11:224-225.

结合农村实际进行职校英语教学 第7篇

农村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农村孩子感觉不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 自然就不想学, 如果我们强行教学, 效果可想而知。我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后, 需要更多的英语人才说起, 到我们身边的养猪专业户。前年一同学哥哥养猪从贩子那里买了一些药, 说明书都是英文, 同学让我给翻译。我一看, 是土霉素, 这是非常便宜的中药。可是同学的大哥却用高于本地几十倍的价格买了带有英文说明的所谓进口药。事实证明, 读书并不是无用的, 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出国, 而是为学到更多的知识, 使人更聪明。

二、重视情感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 让学生从喜爱你, 到喜欢你的课, 到喜欢学习英语。这样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学好英语。

1. 热爱学生

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 热爱学生, 给学生以关心、尊重、理解。学生所感受到教师的爱心, 才能更加信任老师, 越容易理解教师的教导而接受。

2. 尊重学生

为实现教学的情感教育目的,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就必须做到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信任学生。

3. 亲近学生

人是有感情的。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 还应该是学生的“益友”缩小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 有了兴趣, 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 就容易坚持下去。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1. 改编教材, 贴合实际

现行的职业学校的教材虽然有些改进, 但各地的环境、条件不同, 还是不能真正适应各个层面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删减、增添他们所需知识。有时候, 我把一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合成一篇文章或是一两个对话, 甚至一篇戏剧来完成, 大大加速了课程进度,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掌握语言点。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 他们易学、乐学。

2. 充分利用网络, 提高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 搜寻教学资源。主要从简单易懂的笑话, 电影名著中简单的英语对白的剪切, 扩展他们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兴趣, 不断模仿准确的发音。

四、灵活运用教学法, 培养学生创造力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词句之间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加强鉴别力, 提高了思维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1. 在教授词汇时, 我不直接把用法讲给学生, 让他们死记硬背, 而是提供一些例句, 让他们通过对这些例句的观察思考, 总结出该词的用法, 然后, 再利用该词进行创造性造句, 如在学happy, happiness时, 首先提供了这2个句子:

I am very happy to hear the good news.People say money can not buy happiness.学生们对这2句的观察研究, 总结出该词的用法:happy是形容词“高兴”happiness是名词“幸福, 快乐”。而后, 我又写出kind, friendly, sad等形容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词形式:kindness, friendliness, sadness并且造句子。学生们思维活跃, 创造了好多内容丰富的语句。

2. 看图说话、自由会话。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的探究 第8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教学,探究

引言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对初中毕业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和报纸、杂志, 克服生词障碍, 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独立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还要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 (教育部2012) 。然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 仍有不少的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翻译法, 过分重视词汇知识和语法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更忽视了对篇章结构的分析。

相比之下, 写作教学状况亦是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只是在课后布置写作任务, 然后批改, 仅此而已。学生缺少有指导的练笔机会, 教师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改进。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 导致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低下, 词不达意, 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因此, 如何利用教材的文本进行有效的阅读, 并将它和写作教学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使之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达到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的目的, 这也是笔者这两年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 语言输入假设

输入理论是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这种假设认为, 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随着时间推移, 接触到理解性输入后自然形成的。他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和阅读输入来完成的, 教学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 从而促进语言习得。他列举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要条件:可理解性;既有趣, 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i+1) (Krashen 1985) 。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论认为输入至关重要。因为没有优质的语言输入, 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二) 语言输出假设

Swain认为, 尽管“可理解的输入”对语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但理解性输入本身还不足以导致成功的语言习得, 成功的二语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 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她指出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同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某种条件下, 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 其方式不同于输入, 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Swain& Lapkin 1995) , 这就是著名的语言输出假说。这个假说以使用语言为基础的理论, 强调语言输出的重要性。Swain指出, 教师的推动 (push) 作用在学生的输出过程中是必要的, 因为这种推动能够迫使学生进一步分析目的语的语法、结构以及用法, 因而能产生超越目前语言能力 (i) 的效果, 即“i+1”的输出。

二、读写结合的相关研究

(一)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一直以来, 在西方传统教育中, 人们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互不相干的两种学习行为。人们对读写技能相关性的关注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威都逊提到, 阅读和写作可以贯通在一起进行教学。他认为, 语言学习者应通过写作来学习阅读技巧, 亦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的技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因此,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 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又可带动阅读。

(二)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国内学者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性, 指出应该把读写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阅读培养语感, 再通过语篇分析培养建构篇章的能力, 最后通过写作层次训练培养写作能力 (管琳1999) 。把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做到读中有写, 写中有读,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而教师要在充分注意阅读和写作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和写作具有整体性特点。由此可见, 把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正是顺应了阅读与写作两项技能的内在本质关系的规律。

三、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

笔者以人教版Go for it! 中九年级Unit 7Tee nage rs should b e allowe d to c hoose the ir own clothes.Section A , 3a的内容教学为案例, 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阐述。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规则”, 3a的内容围绕着一首描绘孩子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互动交流的诗歌展开, 再现了本单元的重要语法和句型:should be allowed to do sth。根据输入输出理论和阅读写作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本课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第一步:导入 (Lead-in)

笔者先请学生欣赏张强演唱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回答以下问题,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 渲染课堂气氛, 预知本课主题, 为下面教学作铺垫:

1.What’s the song abou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2. Do you get on well with your mother? Have you ever argued with her or talked back (顶嘴) to her ?Why?

3. Do you regret (懊悔) anything you did to your parents?

第二步:读前活动 (Before-reading)

笔者请学生观察文章的插图, 并回答What ’s the relationship (关系) between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Do you think they get on well with each other? How do you know? 旨在培养学生能根据插图预测文章的能力。

第三步:读中活动 (While-reading)

1.Skimming (略读)

请学生迅速浏览文章, 回答两个问题:What style is the passage? What do you think the poem is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题目) and the picture?目的是培养学生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2. Scanning (跳读)

为了降低阅读的难度, 有利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突出重点词汇、情态动词及被动语态的使用,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能迅速寻找某些特定信息的能力, 笔者设计了以下表格 (见表1) , 请学生快速并填入相关信息。

3. Close-reading (研读)

研读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 目的在于扫清语言障碍, 突破教学难点。笔者首先请学生细读课文, 回答三个问题:

(1) Why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talked back to his mom when he was seven and nine years old?

(2) How did the writer feel when he was a teenager and his mom said“ Please be back by ten”?

(3) After reading the whole poem, how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feels about his mom?

然后将四个重点句子展示在PPT上, 简单进行语言点的讲解, 强调在When I was a tiny baby crying all night...一句中, crying是现在分词短语, 作定语, 修饰baby。最后请学生跟着录音大声朗读诗歌,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领会其中的感情和意境, 感受诗歌的美。

第三步:读后活动 (After-reading)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What does the title (Mom Knows Best) mean? What ’s the feature (特点) of the poem? 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篇章结构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对无韵脚诗的认识。

第四步:总结 (Summary:How to write a poem“Mom Knows Best”)

请学生观察课文, 讨论如何进行仿写。笔者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策略指导, 为仿写搭起了支架, 降低了写作难度。PPT展示写作模版:

Mom Knows Best

Beginning: (sweet memories)

When I was a tidy baby crying all night, my mom sang to me and stayed by my side.

When I ... she...

Body: (bad memories)

When I was (+ 年龄) doing... she said...

But I talked back loudly, “ I should be allowed to... ”

When I was... doing... she said...

But I shouted back angrily, “ I should be allowed to... / I should not be told what to do!”I’m not a baby!

End: (now)

Now I’m 15/...thinking back to those times.

(I...after doing...and...from doing...)

I regret talking back, not listening to Mom,

Mom knows best, and for me she wanted only the best!

第五步:写作任务 (Writing Task)

为了尊重学生差异, 笔者对写作任务进行了分层布置。首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 在笔者设计的《写作记录本》的第一稿上, 根据写作模版进行Mom Knows Best的仿写。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再一次阅读文章, 从文章中获取有用信息和灵感, 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要求如下:

D组学生 (40 分以下) :必须有首尾句, Body部分至少一句 (30~40 词) ;

C组学生 (40~59 分以下) :必须有首尾句, Body部分至少两句 (40~60 词) ;

B组学生 (60 分~79 分) :必须有首尾句, Body和End部分至少两句 (60~80 词) ;

A组学生 (80 分以上) :必须有首尾句, Body和End部分至少三句 (80~100 词) 。

然后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程度的四位学生的作文, 根据评分表进行批改和评分。课后再请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内互评和批改, 最后将批改后的文章抄在《写作记录本》的第二稿上, 交给笔者面批。通过同伴互评、修改和定稿,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步:分享 (Sharing)

请学生欣赏英文歌曲The Woman in My Life , 并打上字幕Understand your parents and love your parents! 目的是将思想道德教育融于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导,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业布置是完成Mom Knows Best的第二稿并背诵课文的首尾段, 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结束语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 笔者发现: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翻译法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 对教材文章进行略读、跳读和研读的训练, 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了学生英语语言的有效输入;同时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和写作策略的指导, 并让学生进行同一体裁的仿写, 使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 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确保了所学语言的有效使用;对阅读任务的有效设计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写作任务要求, 消除了英语“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激发了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管琳.1999.谈“读写交融法”与英语写作技能训练[J].教育与现代化, (4) .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Go for it) 九年级全一册 (学生用书) [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1980.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Swain, M.and S.Lapkin. (1995)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6) :371-391.

历史教学史论结合初探 第9篇

小字部分是原始史料或补充内容, 增加教材信息量, 有利思维扩展和散发, 史料与思考题结合妙趣横生, 史与论有机结合。如《甲午中日海战》一节中补充了《马关条约》签订后, 伊藤博文对于急于占领台湾时所说的一段话, 就很形象的表达了日本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学生对当时中日双方的态度及国家的地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每节课文后一般都有习题, 教学中教师要对习题进行答题指导, 然后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对于优化设计上的题选做一些体现知识和能力并重, 偏重能力的题, 这是与当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衔接的。

总之,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途径, 强化理论教学,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提高教学质量。

作文教学要读写结合 第10篇

一、迁移写法, 模仿妙招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大部分是一些经典文章, 是可供中学生摹仿作文的绝好例文。但是中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写作套路与技巧只限于中学语文教师讲解时的记忆。之所以中学生在独立写作时不会灵活运用, 那是因为对语文写作技巧的理解不够深刻。不经过大量的实践, 中学生是无法将书面理论性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丰富的写作经验。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 应该将课文中的比较好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纳与总结, 并指点迷津, 让中学生学会将这些写作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例如, 笔者在教学高建群的大散文《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时, 就注重引导中学生逐渐学会领悟文章里的意境开阔、善于想象联想等各种写作技巧。首先, 让班上学生初读课文, 之后抛出笔者精心设计的问题:文章三次都表现出落日的“雄伟壮观”, 读起来却没有反复累赘的感觉, 为什么呢?让班上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此文作者写作的技巧。学生们通过认真研究文本后发现:一是三次落日的地点和背景各不相同, 每次落日的着重突出的特点也不一样。第一次强调的是落日柔美、安静, 第二次突出的是落日从没有朝气到雄伟壮观, 第三次则是抓住了热烈灿烂的特征。二是作家在文本中流淌出来的感情也不同。第一次落日作者流露的是对落日的不舍和流连。第二次作家的情感有了变化, 赞颂生命在临死之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第三次作者被落日震惊了, 作家觉得自己很卑微平庸, 赞扬了华夏儿女的执着、坚定的气概。描写落日时, 作家选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正面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技法, 使难以描述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画展现在眼前, 使读者身临其境。此时, 笔者就顺势让班上学生归纳出描写景物的常用技巧:描写景物要运用各种技法来表现景物的细节;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态;描写景物时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想法, 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才能使读者有同感。

在领悟到文章作者写景状物的技巧之后, 笔者就进一步引导中学生学会写作方法的迁移。让中学生把从文本中学到的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穿过薄薄的雾气, 大地上的一切被光芒温柔地抚摸着, 像个刚睡醒的婴儿, 一开始是弧形, 后来慢慢变成半圆, 浅黄色逐渐加深, 森林的黑影渐渐褪去, 大地亮了起来。”“忽然, 东方闪现出一线微光, 这些光充满希望, 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它冲破重重阻力, 从地平线的下面跳出来了。光线顿时洋洋洒洒地多了出来, 太阳探出了一点头, 好像顽皮的小孩露出的额头。大海上波光粼粼, 折射出金色的光泽, 混沌的雾慢慢散去, 浪花的声音有了金色光芒的照耀也显得格外温柔。”

二、读写结合, 系统训练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相同体裁的写作教学指导分散在各册教本中, 写作技巧、写作基础知识好像缺少了必要的连贯性以及全面指导性, 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就很难把握到一个准确的度, 再课堂上教学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比如, 指导议论文写作时, 必修一中的写作要求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里写作要求是鉴赏文的写作;“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必修三的写作要求;可必修四又有“让说理更令人信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在同一本课本中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时对中学生进行一个有层次和系统的训练呢?笔者在平时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

例如在《劝学》中就有巧妙的比喻论证的技法, 笔者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 就让中学生以“善听有益”为观点, 灵活运用这种比喻论证的写作技巧写一个段落。可是中学生在写段落时出现了比喻恰当却没有进行对应的分析的症状。笔者就让中学生紧密联系刚学过的《师说》这篇课文, 引导并指点他们学会分析、学会领悟、学会应用, 努力尝试着运用例子进行比较,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这些都是笔者在讲述例子之后, 然后比较讲述的例子, 寻找例子之间的异同, 才能让读者理解举的例子的深刻涵义,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强调自己所要表明的观点。经过笔者的这么深入浅出、由浅入深的举例分析, 这些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在比喻论证时还可以运用比较分析的这一写作技巧。

之后, 笔者还在课堂上告诉班上学生, 这种段落还可以运用举例子后进行假设的技巧。在这个基础上, 笔者再让中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训练整篇议论文的写作, 论点一定要显明, 结构一定要完整, 论证方法一定要多样。这样的较为系统的训练会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课文只不过是例子”。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阅读文本不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言, 了解写作的技巧, 还要让学生把掌握到写作的技巧和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时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我们教师应该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用教材中的经典文、时文的写作技巧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 学生再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出发去欣赏教材中的文本。

读写结合,提高作文教学 第11篇

目前初中学生的读写能力普遍偏低,尤其是作文,语句不通,文不对题,有头无尾等现象司空见惯。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造成这种不如人意的局面,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訓练手段也不无问题。对此,我根本多年的教学经验发表点浅见拙识,望与同行共切磋。

一些教师常常报怨学生写不来作文,症结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处理好读写的转换。读就是读,写就是写,读写缺乏有机的结合。写作确属一件难事,入门难,发展也难,这是事实。但我们发现:那些擅长写作的学生,往往是喜欢读书和善于读书的;不爱读,读的少的学生,很难具备写作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特别注重读。只有提高了读的质量,才能为写作的过渡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目前存在重讲不重读,泛泛而读的现象,教师一味依赖参考书,不切学生实际大讲特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做了许多无用功。课本所选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之作,一定要倡导讲求质量的读,读而能熟,以至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这样做,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畅通和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遣词造句和表情达意能力,奠定写作基础;二是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体会出文章的精妙所在,领悟谋篇布局的一些道理。因此,教师带着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指导课文阅读,让学生参照自己的写作实际去体会课文,力求学到一点几点真东西,其实效远比教师的侃大得多。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即学生主动学,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能够掌握领会的东西,教师大可不必多费唇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腾出阅读体会的时间,进而实现比照写作,指导写作之目的,这样的读才比较讲求实效。

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让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语言问题认真阅读,然后讨论。讨论中提出了很多于写作十分有益的启示。有同学说,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用了大量排比句,表达了多种情境,读起来悦耳自然,娓娓动听,我怎么写文章时“排”不出呢?也有的说,文章感情真挚、充沛,富于打动人心的激情,读了使人想哭,想去拥抱志愿军或者献一束鲜花,我写文章怎么就缺乏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呢?问题提的多有价值啊!对这种比照意识,探索精神,我分别作了肯定和表扬,同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并且进一步倡导了这种善于联系自己写作去吸取营养的阅读方法,然后就排比句、激情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布置了《可爱的……》题目。上面那位同学写了《可爱的园丁》,在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了排比句。开头这样写道:“亲爱的同学,当你走进教室打开刚批改过的作业时,当你拿到期中测验100分试卷时,当你在放学路上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马路受到了警察表扬时,当你举着拳头向团旗宣誓时,你是否想到了我们的老师——可爱的园丁,在辛勤浇灌祖国的花朵,哺育我们茁壮成长?”在作文讲评课上,我充分肯定了这种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进一步强调了“读——文,获——得,用——得”,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角度尝试。通过这篇课文的读写训练,我参悟出一个道理:想方设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优于教师面面俱到的讲授分析,读写转换的及时到位优于光读不写,读写脱钩的教学方法。读,作用于写作,服务于写作。写作实践检验着阅读的质量。通过阅读来带动写作。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其常常处于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状态,这样的写作既贴近范文,又贴近生活,是有依据有基础的写作,因此也是有成效的写作训练。写作中必然产生困惑和迷惘,反过来又促进了阅读。学生渴望通过再阅读吸取所亟需的东西,包括语言修辞、组织结构、谋篇立意等等,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获,哪怕是一个措词,一种句式,只要产生“悟性”也是实实在在的收获。缺乏“悟性”的读和缺乏困惑的写都难以完成二者的转换,达到思想的发展速度。读了就写,写过再读,建立一种渐进式的读写循环体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反思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第12篇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实施新课程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这也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素养, 现结合具体英语教学实践, 谈一谈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实现有机结合。

一、化枯燥为有趣:外部刺激, 激发兴趣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教学课堂形式的变革, 也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改进。我们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 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仅能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还能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传统的情境创设做法, 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创设来进行的, 但教师的语言创设缺乏生动性和现场性, 不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英语交流的情景。如果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 可以通过播放英语交流的视频, 创设合理的英语交流情境, 学生可以很快进入创设的情境中的角色, 这样的方式导入快, 效果好, 学生兴趣浓。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可以让学生受到多种外部刺激, 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当然不能所有的情境都用视频代替, 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模仿, 或者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以小短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情境创设。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导入快, 直观生动, 简单可操作, 知识容量大, 学生接受快。

二、化被动为主动:人机交互, 主动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可以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特点, 利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欲望。传统的英语训练, 学生先做, 教师再讲, 再强调, 学生学习易于疲劳, 学习状态难以持续持久。如果利用Authorware制作训练课件, 学生解答后, 做对了, 采取形象生动的画面, 并配以表扬性的语言窗口, 答错了, 配以鼓励性的窗口和图案, 几次都不对, 则显示正确的答案和答案说明, 这样的方式,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浓, 学习的效果也高。教师也能从结果中迅速得到反馈, 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如果到网络教室, 利用优秀的课件,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英语学习基础和自己不同的爱好, 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爱好的练习方式和内容, 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三、化网络为课堂:拓展时空, 提高能力

网络资源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学生的英语学习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 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了解相关的知识。上网搜索的同时, 能得到很多相关的内容, 接收到很多相关的信息, 学生在搜索学习的同时, 不仅解决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还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

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范围和频率越来越高, 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英语教师不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所以要虚心向计算机老师请教,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的水平。平时多留意和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广泛搜集相关素材, 与时俱进, 不要一直用陈旧的老套的信息资料, 不要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感, 要精心策划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手段, 但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学设备再好, 课件再优美, 也只有适用才具有效力。绝不能把英语课上成一堂“电影观看课”或“音乐欣赏课”, 不能将媒体辅助教学变为媒体主导教学。

多媒体容量大, 效率高, 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但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 去理解, 去消化教材与反思。

上一篇:中学物理探究与教学法下一篇:传媒的光荣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