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听力教学

2024-08-01

多模态听力教学(精选11篇)

多模态听力教学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表达及传递的方式已呈现出多模态化。对意义的多模态研究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大热点,对英语教学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多模态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追捧。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应用为多模态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然而,教学过程中,各模态的有效协同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仍然是需要并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多模态理论及模态的协同

多模态(multimodality)也称多符号(multi-semiotic),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像、图表、动画、空间、手势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口语、书面语以及其他模态总是交织在一起,在信息传达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作用,意义的建构也更多地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共同为交际服务。多模态交际可以使听话者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比单模态交际更容易使受话人理解和记忆(张德禄:2010b)。

Royce (2007:23)提出了语言和视觉模态在投射意义上的相互补充关系。张德禄(2009,2010a)更进一步概括了模态之间的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前者指的是一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须要借助另一种来补充,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话语模式。在互补关系中,各模态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通常一种模态为默认模态或者基本模态,起基本的和基础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其他的则起补充作用。在互补关系中,又有强化与非强化(补缺)之分。强化是一种模态是基本的交际形式,而其他的模态是对它的强化。补缺是两种交际模态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的关系,如视觉和听觉的组合。非互补关系中,其他的模态对基本模态在意义的构建及体现上作用不大,可以分为内包、交叠与语境互动几个类别。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多模态理论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多模态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科学的听力教学多模态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多模态及多模态协同

1、听力课堂的多模态

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参与的听力教学环境下,听力教学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多模态元素,通过声音、纸质和数字化文字材料、图形、表格、图画、音乐、动画等,把视、听、说结合在一起,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然而,有些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过多地使用视频、动画,成了简单的视频、音频操作者,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听力也得不到提高。正如顾曰国(2007)所说,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像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好可以把学习者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知识点上,达到强化记忆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造成对知识点记忆的干扰,导致瞬间“热闹”而事后“空空”之感。因此,在多媒体、多模态语境下的听力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听力教学至关重要。

2、教学过程中的模态协同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教学对象等决定了多模态的教学过程中,听觉模态为教学的默认模态或主模态。但是,单一的以音频流为载体的听觉模态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须要借助其他的如图形、图画、动画等模态来补充。这样,听觉模态和其他模态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补充、协同关系。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模态的采用需相应调整、变化,以期模态协同并达到最佳效果。以下分别从听力教学的各阶段来探讨各模态是如何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听力教学前阶段(引入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老师既可以口头介绍,也可以提供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供学生阅读和视听。其他模态的使用对基本模态一听觉模态在意义的构建、传达中起到强化作用。多模态的交织使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听力理解。在该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材料选择要适当,必须与主题相关,而且模态的搭配注意比例适当,否则学生不但没有在充分调动感官的基础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更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失去学习兴趣。

在听力教学中阶段,也是听力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该阶段又可分为听力理解和听力强化提高两个次阶段。在前一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听力材料的理解。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视频流、图片等视觉模态成了意义建构、传达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听力材料音频流的听觉模态构建、传达意义的过程中,视频流、图片等视觉模态传达着听力材料理解必不可少的背景信息,诸如故事或对话发生的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故事的情节发展等。这些视觉模态构建的意义信息,结合听觉模态构建的意义,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并理解听力材料的有效信息。虽然,整个过程中,视觉模态作用十分突出,但听觉模态仍然是基本模态,视觉模态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更充分地构建了听觉模态所不能的意义。视觉模态强化了基本模态一听觉模态传达的信息,使信息的构建、传达更加清晰,便于理解;也补充、弥补了听觉模态没有传达清楚的信息。在后一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听懂、理解听力材料的基础上,巩固、强化、深化听力内容及语言知识的学习。该过程可以通过听与记录相结合,学生老师口语互动,学生独自口头表达,学生小组互动练习等多模态活动形式进行。听与记录相结合,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听力内容的重点信息。这样手、脑、眼、耳并用,多感官同时参与,能加深对听力材料内容的理解,巩固语言知识的记忆,提高听的效果。该活动中,听和写为主要模态,但听觉模态仍然是默认模态,听决定、控制记录的速度、内容等。学生老师口语互动、学生独自口头表达(口头复述所听内容)、学生小组互动活动中,学生或者老师利用身势、手势、凝视、移动、表情、声音、腔调、口语等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听和说为主要模态,其他的模态共同构建、表达意义,实现交际目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还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听力教学后(结束)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该次课堂听力教学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学生练习作业。该阶段的主要模态为口语,老师在总结和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配以关键性的图片、视频、数字化文字材料等辅助构建、传达意义,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语

在现代技术下,多模态的听力教学在强化听力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展现了其优越性,已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一大热潮及特点。处理好模态之间的协同对把握好多媒体、多模态这把“双刃剑”,科学地应用多模态听力教学,让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听力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作为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要了解、熟悉多模态的相关理论,有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导向,为科学地应用多模态思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模态的选择,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要由听力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各个阶段具体的教学任务来决定。另外,听力多模态的协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摘要:在现代技术下,多模态的听力教学已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一大热潮。本文重点探讨多模态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文章基于多模态的模态协同关系理论,根据听力教学的不同阶段,分析了模态的选择及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本文发现,在听力教学的不同阶段,由于具体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不同,模态的选择及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也会相应改变。

关键词:多模态,听力教学,模态协同

参考文献

[1]Royce,T.& Bowcher,W.(eds).New Direc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C].London:Lawra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23.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4]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a(2):97-102

多模态听力教学 第2篇

一、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的必要性

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是指用学习者非母语的目标语言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由于其语言教学效果显著,引起了各国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迅速被美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家所借鉴,并被分别运用于法语、汉语、印尼语、日语、俄语及英语等10余种语种的语言教学,我国则是于20世纪末引入该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除了通过正规的语言教学来教授目标语言外,主要是通过用目标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掌握目标语言。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将始终“浸泡”于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之中,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目的[4]。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多是在升入大学后,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级在校生57人,只有2人入学前接受过正规的日语教育。欲使这些已错过最佳外语学习期的学生想要利用大学4年时间掌握日语,培养日语思维习惯,教师就必须人为地为其创造日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其置身于日语的“真空”环境,沉浸式教学模式可谓首选。但是,日语“真空”环境的构建却是困难重重。首先,因为日语并非当今社会上的主流语言,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日籍教师少,学生很难接触到日本人,日语学习的大环境较差。其次,因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多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对日语并不太熟悉,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2017级57名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仅为22人,其余35人均为调剂生。最后,因为学生是零起点,在低年级阶段,沉浸式教学组织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教师有必要运用文字、语言、图像、音乐、颜色、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话语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原则

(一)多样化原则

沉浸式教学模式理论认为欲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外语,必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器官机能,单模态教学话语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由于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大多数学生为零起点、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及大部分学生是调剂生等原因,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模态话语。为此,在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多样化原则,多“模”并举,促使学生的语言及文化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系统性原则

本次教学改革采取了多“模”并举的原则,为避免教学中各模态教学话语运用及转换的随意性,教师坚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努力使各模态相互结合,彼此交融,各课程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而且稳定的话语系统,实现了多模态教学话语的系统性。

(三)针对性原则

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组织课堂教学,多“模”并举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这导致个别教师盲目滥用多模态教学话语,具有作秀之嫌。为避免这一现象,本次教学改革坚持根据教学内容、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态设计,不跟风、不盲从,做到了使模态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实践

通化师范学院所在的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交通相对比较闭塞,常住的日本人只有在该校任教的日籍教师1人,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缺乏日语实践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日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为此,自3月起,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环,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开始了沉浸式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改内容、改方法,更是对教学手段进行了大力改革,积极将多模态话语运用于教学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至今已收到较好效果。

(一)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动漫的有效运用

在沉浸式教学改革中,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理论课程上。如将采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并采用翻译的方式进行汉语授课的模式,改为在日本文学课程中引进沉浸式教学模式,选用日文编写的教材,并用日语授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该课程选读的文学作品多是名著,作品背景及作品本身语言等都偏离学生实际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日语专业教师改变以往单模态教学模式,根据较多学生喜欢日本动漫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由日本名著改编而成的青文学系列动漫作品,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奔跑吧,梅勒斯》,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地狱变》等。日本动漫作品制作技术高超、画面优美、配音悦耳,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学生可以借助画面、语音更深入地感知日本文化,了解作品背景,轻松解读作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观看动漫作品之后,阅读原著,用日语写出读后感,并在班级内分享,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日本文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在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取类似的办法。例如,在介绍日本新年、男孩节、女孩节和花火大会等能体现日本风土人情和衣、食、住、行特色的节日时,该专业改变以往单模态的文字讲解模式,组织学生观看以日本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等儿童动画片,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总结归纳,或与我国的风俗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通过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影像视频亲身体验了日本的风土人情,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为了给学生创造沉浸式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课外也“浸泡”在日语环境里,教师组织日语专业学生成立了日本动漫字幕社和声优社团,进行日本动漫配音大赛、字幕翻译大赛及动漫表演大赛等,使学生不仅通过视觉、听觉,甚至通过触觉来学习日语及感受、感知日本文化。

(二)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PPT课件的有效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PPT课件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优秀的PPT课件可以根据需要,集文字、音频、视频和图像为一体,构成一个多模态话语的集合体。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在沉浸式日语教学中利用PPT课件的这一优势,通过大量图片、视频、音频并辅以文字及教师的日语授课,积极为学生构建虚拟日语“真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

(三)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微信平台的有效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日渐成熟,腾讯推出的微信,不仅作为交流与信息分享的手段受到人们的青睐,还因它不受空间、时间,以及人数的限制,所传送的语言材料还不受模态限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音频,甚至可以是视频,所以也被广泛运用于日语教学之中。作为沉浸式教学改革的一个举措,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微信群开展了每日30分钟日语语音聊天的活动。由值日生准备一个话题,要求大家在这30分钟内只能用日语发表意见。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不仅会根据话题适时上传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语言材料,营造气氛,引导谈话的正常进行,也会及时评价和反馈谈话活动。由于语音聊天的话题多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这一活动逐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学生由不敢、不愿意说日语,变得能开口用日语积极表达思想。每天30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学生说日语机会少的难题,也被师生戏称为“迷你”日语角,由此可见,短暂的日语沉浸,却可以收到了较大的成效。

(四)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文化室的有效运用

多模态话语通常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及空间模态等,空间设计也会影响人的情绪、注意力等。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空间,使学生尽情地沉浸在日语世界里,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日常上课的教室,将板报、标语和标识设计为日式外,更是投资建设了日本文化室。其主要包括日式房间、日本文化展台、日式坐台及学生自由练习区,可同时容纳10到15名学生进行授课活动,或是同时供5到10名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使用。日本文化展台里展示的主要有和服、日本酒、日本茶具和插画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可供学生在此接受日本文化的启蒙式教育。日式房间主要有日式榻榻米、围炉、屏风和拉门等,主要用来进行日本茶道、插画的练习及表演。日式坐台区除安装有日式桌、椅之外,还安装有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该区域主要进行日语演讲、欣赏日本音乐等,每周一次的日语口语角活动也在此进行。在这个完全日式化的空间里,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肢体接触、与日本物品的接触和与模拟日本环境的接触,耳濡目染,如临“日”境,可以全身心地感知日语、日本文化,对学习日语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沉浸式教学、多模态话语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历史并不十分久远,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更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学习与运用能力,为高校外语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3-12.

[2]梁德惠.美国汉语沉浸式学校教学模式及课程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11):121-124.

[3]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3):3-9.

多模态听力教学 第3篇

摘要:本文以河北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材为依据,分析当前教材的弊端,介绍多模态听力教材的形式与内容特征,倡导编写、使用多模态听力教材,并采用多模态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多模态听力教材;多模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51-001

一、英语专业听力教材现状及趋势

河北高校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使用的教材Listen This Way,A Listening Course和Step by Step等在内容与形式上仍属于传统型教材,这类听力教材侧重于学生简单机械、单模态地输入和学习,缺乏互动性,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编写使用汇集视听说多模态于一体的新型听力教材已势在必行。

二、多模态听力教材特点

多模态教材编写理论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各种交际模态如何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意义构建。顾日国认为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在超文本时代,多模态交流已成为社交的主流。

多模态听力教材的内容应难易得当、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在英语听力语音选择方面不应仅以英美标准音为主,尽量选用发音来源各异的语料,帮助学生接触、进而听懂世界各地不同的英语发音;设计涵盖面宽广,样式、体例丰富的课文及练习形式。英语专业的听力材料应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普、军事、娱乐、故事、财经、不同生活及职场语境等,便于学生开阔视野,在生动的语境中接触、熟悉各领域高频词汇,从而有效扩大词汇量,同时亦提高学生日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模态化教材应充分发挥先进的技术优势,使其既能看又能听,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因其生动、有趣、多样化而吸引学生,一个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模态为一体的立体化课堂环境,能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研究表明,当学习者同时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后,能显著地提高对目标语的理解(Baltova, 1994)。图像、颜色、影音、视频等曾被当作辅助语言的符号,日益与语言符号一起,共同参与意义的构建。为了避免传统教材仅强调听力输入的平面化、单一性等问题,可设计多模态化课件,借助上述副语言符号来呈现教学内容,创建最形象、逼真的语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听、看、写、读、表演,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听中学、在看中学、在做中学,真正做到教材和教学全方位和立体化。

提高听力水平是一个长期耗时的过程,听力课时有限,仅凭课上练习远远不够,因此,多模态教材应有别于传统教材,借助其信息化优势,使课上学习与课下自学有机结合,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多模态教材、课件及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海量文本、语境等,有意识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个体化学习。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三、多模态听力教学

多模态教材要求充分发挥多模态的作用,强调通过视觉、触觉、身体语言、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输入听力材料,使学生可以通过耳听、眼看、口述、表演等各种模态转换的方式,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有助于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及词汇、语法及语篇等相关知识的内化,从而逐步提高听说能力。顾日国指出:“多模态教学方式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把静态的资源(包括服饰、发型、脸型等)和动态的资源(包括语言声音、表情、动作、姿势、目视等)纳入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多感官充盈的体验,引起多层次的联想。”因此,多模态教学倡导教师课堂上结合集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多模态课件,通过问答、生词释义、复述、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听与说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这种多模态教学方式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色。

课堂上师生能否有效互动取决于很多因素:教师应具备多模态互动意识,并使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亦根据教师的素质有很大异同,教学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善于学习并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可以轻车熟路、自然地通过多模态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为了最大程度达到师生互动效果,教师课前应该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多模态课件时应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挑选教学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言点、文化点等,设计可充分调动所有模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课堂互动环节,如简单有趣的问答题、长难段落填词练习、总结段落主题、故事复述、是非判断等,环环紧扣的互动环节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各项任务的设置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手脑眼并用捕捉听力材料中的细节及主要信息点,并依此进行推理判断,可以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自主意义的构建掌握目标语的学习。

除师生互动外,多模态听力教学也倡导同学之间积极、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多模态英语听力课堂的协同性和超文本性为生生互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对于教师设置的多项听力任务,学生在多模态教学资料辅助下,可以自主完成简单的题目,针对复杂的任务,学生们经过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组员们提供的信息点进行讨论、吸收、判断及修正,各抒己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合作可以克服听力畏难情绪,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

多模态听力教材及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更有效地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模态视角下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教材研究》,课题号HB13YY028。

参考文献:

[1]金芳.现行大学英语听力教材分析与评估[D]浙江大学,2008

多模态视域下的英语听力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策略,英语听力教学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形式[1]。模态通常分为单模态、双模态以及多模态。互动过程中只使用了单个感官的被称为“单模态”;使用了两个感官进行互动的被称为“双模态”;能够运用两个以上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多模态”。

多模态教学模式源于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该理论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理论基础是Harris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该理论最早的研究者之一R.Barthes,在《图像的修辞》一书中对多模态话语作了初步的阐释并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时与语言的相互作用。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指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形式,指导学生利用多模态手段进行识读,熟练地利用和选择合理的模态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2]。国外学者Kress,G & Van Leeuwen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探讨了非语言模态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多模态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学者Royce,T.就多模态语篇中图像与文字的互补关系以及多种模态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协同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如何运用多种模态来提升学生话语交际能力的问题,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提供了范例。张德禄教授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综合框架。顾曰国教授在对单媒体、单模态学习、双媒体、双模态学习等几个概念区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多模态外语学习模型。朱永生教授主要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的产生、识别标准、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趋势,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胡壮麟教授讨论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旨在引起对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拟以牛津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Colors中Integrated Skills A为个例,对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听力课堂中的运用作深入探讨。

在Integrated Skills A这部分中,主要介绍了色彩疗法(color therapy)的相关广告,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听到的信息,同时结合书上的图文信息,完成两项任务:补全包含色彩疗法的细节性信息的便签;完成三道与色彩疗法内容相关的单项选择题。为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度,笔者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多模态化背景知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该部分主要内容围绕色彩疗法展开,涉及色彩疗法讲座开展的时间、地点、参加费用等详细信息,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对成功开展听力教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即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依次轮流说出对图片所示颜色的心理感受。在此教学环节中,表征参与者有图片、颜色,互动参与者有教师和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视觉、语言等多种模态,利用图像和语言等不同模态之间在概念意义上存在的同义、互补等关系,引入色彩疗法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疗法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对听力答案的预判奠定基础。

二、整合不同模态资源,培养听力技巧

在听力教学中,学生对听力材料的预判对于听力任务的完成非常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听前预测能力也成为听力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任务。建立在对听力材料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图文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完成听前预判是教师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在色彩疗法的图片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关注图片中所出现的色彩,进而指出图片中的不同色彩可能预示在接下来的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色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查看图片旁边的文字“Discover how the power of colors can change your moods and improve your life!”为学生揭示色彩疗法的主要目的:色彩助你改变心情,提高生活质量。Martinec & Salways在构建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时提到图文关系:第一,图文彼此没有关联,各自为独立意义实体;第二,图文意义互补,相互增强彼此意义;第三,图像意义为主、文本意义为辅;第四,文本意义为主,图像意义为辅。这里,图文意义互补,彼此增强,同时调动学生的图像记忆与文字记忆,激发学生联想,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听前预判,帮助学生完成下面便签的填写。

三、多种模态同时运作,降低听力干扰因素

在做出听前预判之后,学生便可专心于听力材料本身,达到听力教学要求。教师共播放三次听力录音。第一次播放时,教师只要求学生了解听力材料大意,不强求学生完成便签填写任务。第二次播放时,教师可将需要学生填空的句子反复播放,请学生就所播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述。如果学生对所听内容出现困惑,教师则慢速重复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辅之以语言、动作、表情等,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内容。第三次播放听力录音时,教师可让学生对刚刚填写的内容进行核查,以确认自己所填写的内容正确与否。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被调动起来,沉浸在听力材料中。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的同时运作与每次录音播放时侧重点的不同,避免了学生因注意力分散出现的漏听、偏听现象,降低了听力的干扰因素,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听力任务。

四、多模态化口语练习,巩固听力效果

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密切相关。听力是口语的基础,有了听力的输入才会有口语表达的输出;反之,口语的增强也会进一步强化听力。在此部分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听力任务之后,设计“角色扮演”环节,即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讲座中的主讲者与提问者,模仿听力材料中出现的对话,力求还原讲座真实情境。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以任务型教学法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模拟真实生活情境,同时涉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系统,教师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化抽象枯燥的语言知识为具体可感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多模态化的口语练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在之前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多次反复精听的过程中已经对听力材料的内容相当熟悉。对材料的熟练掌握,让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有的放矢,展示自己的英语实力。最后,“角色扮演”环节帮助学生完成了语言知识从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形成了英语教学中完整的教学链,完成了英语教学的目标。

多模态教学策略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指出新的方向。目前,虽然单一模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占有一定比重,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以及教学测评机制的不断改进,多模态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模态导入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不同模态之间的资源,培养学生听力技巧;运用多种模态,降低听力干扰因素;设计多模态化口语练习,巩固听力效果。实现多模态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多模态听力教学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升,基础的教学水平也开始不断的提升上来,英语的运用也向英语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而为学生们的英语的读、听、写的能力做一个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日后的社会发展。从而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多媒体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育,开始督促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不断提升,最终进一步提升英语听力教育。

一、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分析

中国教育部在07年就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把大学的英语的教学标准改为:“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着重于英语的听力,因为这是为学生日后工作、学习和社会交际中能运用英语有效的交流和书面表达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加强综合文化素养打下基础。听力作为社交的重要部分,它开始逐渐被教学所重视,在大学生考英语级别时,英语听力也从原来考试题占比中由20%,提升为35%。由此可以得知,在大学的教育中,老师们开始有传统的笔试中的注意力逐渐转化到听力上来。然而,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里,学生们重要是缺乏一个完美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们的英语口语水平一直呆在原地。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才是重中之重。作为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技术日益提升的现在,丰富的信息技术为现在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借助网络上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来丰富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环境,开拓学习英语的兴趣,化阻力为动力,达到多样化的教学成果。

二、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构建

学英语听力都是固定的模式,过于单一,内容也不够新颖,属于单一的教学模式理念。现在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教学模式的新颖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了一步提升。学生开始慢慢适应这种学习氛围,慢慢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品质能力的发展。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育模式的基礎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想改变教学模式,最先改变的就是老师教学的课堂理念。由最传统的主体是教师,现在改为新模式主体是学生。激励学生利用自己适应的学习状态来学习,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拟定计划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寻找在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转变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理念转化成新模式的理念,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多模态的与条件下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缺乏趣味性转化成多面发展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上来。弥补传统教学上的不足。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的视频功能,语言功能来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为中心,可以自主复习为辅助多方面来巩固英语的口语练习。

(三)转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书本上知识点的局限性,只包含了部分的学习、生活、舍得知识量,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好的练习。而想让学习英语的环境多面性,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可以采用教学材料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教学材料作为主要的中心思想,多媒体多为辅助工具,让同学的英语知识不知受限于书本当中,等到更好的开拓。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向外扩申,利用视频,图片,语音来了解国外人们的生活习惯,对比一下教育间存在的差异和风土人情。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从而提高跨国文化的友好交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听力,从方面受益。

(四)转化教学时的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既是讲师在教学每堂课之前都会拟定一些教学思路,根据教科书内容制定教学课件,也方便了在教学过程。教学课件可以利用网路的技术使其丰富,运用图片,视频,音效是的课堂根据有生动性,也丰富学生的知识量,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老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量来制作学习课件,可以通过去图书馆,电脑,视频都途径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整理起来,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不仅把英语学习的兴趣做了提升,还对英语口语表达的能力做了提高。课下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已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 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在多媒体与多模态的辅助下,将英语口语使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种模式呈现出的多方面发展口语应用下,大学英语听力也逐渐成为教育历程的重要部分之一。多媒体技术的进入,也给学生开展了更多学习的渠道。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点,让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最后,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可以按照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根据学生自身条件的情况下,拟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从而更好的了解和控制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四、结语

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不仅可以帮助老师辅助指导学生,给学生一个完美的英语听力的环境,充分的了解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习程度和问题。学生通过网路手段,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含量,也给自己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学习,创建英语口语练习的平台,激发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锻炼了英语口语的运用,增强了学生们综合素质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理念里的重要含义。

参考文献:

[1]谢竞贤,董剑桥. 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10,06:9-13.

[2]李文佳. 关于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J]. 海外英语,2015,18:43-44 .

[3]龙宇飞,赵璞.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09,04:58-62+74.

多模态听力教学 第6篇

一、多模态交际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 语言交际不再是单独的预警行为, 而是有诸多非语言因素掺在其中, 传统话语分析仅仅针对于言语行为与语境因素。事实上, 人的语言活动是建立在多模态基础之上的。模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通过多种符号形式进行交流的现象。如网络媒体以及纸张、图片等。在语言教学中, 多模态教学是真实语境与学习语境之间的纽带。但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 却没有注重多模态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占据唯一位置的是听觉模态, 其他模态始终受到排斥。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不同信息输入过程, 有违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其次, 片面强调听觉模态会让学生产生厌烦,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 多模态教学的目的在于找寻合理的配置方式, 实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多模态模拟语境的构建, 完善语言学习的最终水平。

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多模态因素

首先, 教师因素。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 英语教师构建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模态的组织者和运用者。教师是学生视觉模态、触觉模态、听觉模态的引导者。在教材配置选择上, 教师能通过各种不同模态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即, 教师充分研读教材找到不同的听觉模块并进行安排选取,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以及图形等手段来辅助训练。作为参与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姿态、教学手势以及教学表情等都是听力课堂的模态符号。

其次, 学生因素。对于学生而言, 多模态强调学生的感知能力, 让学生从视觉学习、听觉学习以及触觉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体验学习。因此, 高中英语听力课堂的学习过程也是多模态视域下的。学生通过教师所传递的信息穿插教师的解释性话语, 都有可能存在相应的触觉信息。总而言之,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过程, 在触觉、视觉以及听觉的基础上完成的学习过程就是多模态视域构建的过程。

三、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多模态视域构建

1.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

众所周知, 听力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听力教学是以听觉模态为主的。如, 适当地利用图片或视频, 能增强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教师要避免完全倾向于听觉模态, 要注重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结合与转换。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结合, 能将语态更直观地表达给学生。如, 教师在制作PPT过程中, 可以强调视觉模态的作用, 在以颜色以及文字等手段吸引学生之后, 来促进听觉模态的形成。首先, 材料不能只针对趣味性, 要以促进学生听力提升为主。其次, 教材应该选择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听力材料, 注重模态与模态之间的协调。

2.触觉模态及其他模态。

在传统听力教学中, 听觉模态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多模态状态下, 触觉模态体现在师生与教材、教学工具之间的互动上。决定触觉模态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硬件教学设备。由于触觉模态相对较为灵活, 因此, 教师可以适当地考虑触觉模态的引入, 使得教学过程不会可以求取, 做到与其他模态协调, 其目的在于完善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场景, 选择不同模块的抵销和干扰。

3.模态的协同关系。

模态协调关系是多模态听力教学的关键。在不同教学过程中, 应该突出模块的针对性和配比关系。从配合角度分析, 模态与模态之间要做到衔接顺畅, 以相互强化为原则。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将听觉模态、视觉模态以及触觉模态结合, 完善模态之间动态平衡。如在涉及图像的信息时, 可以将新旧信息进行整合;在处理视频教材时, 完成有针对性的剪辑和甄选, 要使其围绕教学核心, 简明扼要。

4.听力教学文化模态构建。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除了上述模态外, 文化模态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 如何了解文化定义, 通过文化模态构建听力教学难点重点是必要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强调文化模态构建, 有针对性地将文化模态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如, 在教学设计上, 可以考虑多模态下真实语境构建, 让学生体会到文化模态的侵入性。在加强学生文化模态学习的同时创造丰富多模态的机会。

综上所述, 多模态英语听力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语言符号为教学目标向以教学为载体的模态教学转变。多模态教学强调感官上的参与, 贴近与实际情境下的语言交流。因此, 多模态英语听力训练是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从教学层次上分析, 多模态教学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理解能力,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丰富教学模式。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多模态教学的重要性, 积极组织并促进学生在多模态语境下完成学习, 促进交际能力发展。

摘要: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多模态教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英语听力教学是基于多模态视域模式影响之下的。因此, 多模态视域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也是未来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模式。本文以多模态视域为教学模式, 分别分析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以及触觉模态等听力教学模态, 并论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不同模态的配置方式, 有针对性地提出文化模态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多模态视域模式

参考文献

[1]季舒鸿、刘利.论互动模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5 (01)

[2]王艳艳、刘也玲.基于浸没式教学法的英语听力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03 (02)

多模态听力教学 第7篇

英语教学在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对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来说,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协商的英语综合能力,是所有英语专业教师一直以来不断研究的课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英语教学也有了新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课题中。然而从听力课堂入手去探讨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影响的研究目前甚少。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探讨将多模态教学法应用于听力课堂教学,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是否会得到提高。

二、研究综述

“多模态教学”最早是1996年新伦敦组合提出来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主张利用声音、视频、图片、动作等多种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使之共同配合发挥作用。国外众多学者对多模态教学的先行研究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1年,Kress在和同事们进行研究后指出,学习者是主动将各种模态提供的符号进行归纳,并积极调动自身各种感官去内化非语言信息,在头脑中生成文本部分。Royce(2002)研究了多模态话语中,各种符号之间的可替代性以及多模态在二语课堂教学中的协同性。在我国,就多模态协同问题,张德禄、王璐(2010)分析了各种模态在多模态话语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朱永生(2008)研究了利用多模态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韦琴红(2009)的研究指出,视频和图片对授课内容起到辅助作用,提倡教师利用多模态教学促进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发展。龙宇飞和赵璞(2009)认为,模态间是可以自由转换的,并会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并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改革提供样板及策略。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一所民办高校2013级英语专业中展开,为期17周,共106名学生参与,学生按自然班随意分为两组,其中控制组52人,实验组54人。由同一教师授课,其中实验组进行了多模态听力教学,控制组进行传统的听力教学。

3. 研究设计

在研究过程中,两组所用的教材及学时保持一致,控制组和实验组都需进行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前测和后测。几项考试的前测是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后测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多模态听力教学和传统听力教学后,再进行的考试,并作成绩对比分析。为了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所有数据都是用SPSS(19.0)软件进行的。实验组会在研究结束前参与问卷调查,其目的是了解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后测均值高于控制组。控制组的前后均值分别为11.792和12.153;T值是﹣0.086,显著性值为0.254(﹥0.005),说明听力前后测无明显差异。而实验组的显著性值为0.003(﹤0.005),表明前后测之间有一定差异性。

从表2可以看出,控制组显著性值0.172(﹥0.005),说明前后测差异不明显。而实验组的显著性值为0.001(﹤0.005),显示前后测是有差异性的。这表明实验组在口语表达方面更胜一筹。在研究中发现,多模态听力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输入,使实验组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资料,做到有效的积累,从而在口语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从中可以看出,多模态听力教学,使听说得以紧密结合,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愿意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研究中,将阅读和写作放在一起测试,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看待问题,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整理成文。经过前测和后测发现,实验组学生的后测均值明显高于控制组,尽管两组的前测均值接近。而从显著性来看,控制组为0.196(﹥0.005),实验组为0.002(﹤0.005),说明实验组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好于控制组。这表明该模式通过呈现同一主题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在听觉、视觉、触觉模态的转换中得以训练,进而达到以听促说,以听促读和写的效果,在模态转换间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这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整体英语水平得以提高。

四、结语

本文对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是否影响英语综合能力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经过实验数据对比和调查问卷分析情况来看,该模式能够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各种模态的转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趣味性课堂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能在听觉、视觉、触觉协同配合作用下,针对同一主题听力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最终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ress,G.,Jewitt,C.,Osborne,J.&Tsatsarelis.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s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1.

[2]Rost,M.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M].London,UK:Longman,2002.

[3]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2000.

[4]Selfe,L.(Ed.).Multimodal Composition:Resources for Teachers[M].Cresskill,NJ:Hampton Press,2007.

[5]李欣.多模态自主听力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59-64.

[6]王玉雯.多模态听力自主学习的设计及其效果研究[J].外语教学,2001,(5):34-38.

[7]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5(35):48-75.

多模态听力教学 第8篇

1.1 研究背景

随着当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以及世界发展的日益全球化,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使国内的英语教育备受重视, 尤其是更加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里弗斯和坦勃利指出:在人类交际活动中, 听所占的比例是45%, 说占到30%, 读占到16%, 写占到9%。所以, 听力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但是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未能有效地达到此要求。所以, 如何将多模态影视教学法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应用于听力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针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提出影视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将多模态影视教学法应用到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 包括影视材料的选择以及在课堂中具体的互动教学策略。

1.3 理论依据

本文运用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基础,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英语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手段来研究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旨在讨论如何将多模态影视教学有效地应用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及阐述影视教学在听力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运用策略, 以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效果。

2 本文的理论基础

2.1 输入假说

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该理论在外语界影响深远,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语学习与教学的模式。输入假设又称“i+1”理论, i就是习得者现有的英语水平, 而1就是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输入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入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习得者的情感密切相关, 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

2.2 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是克拉申提出的又一理论。这里的情感是指学习者的动机、需要、态度与情感状态。积极的情感可以帮助习得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而消极的情感会阻碍这一过程。也就是说, 当人处于紧张或焦虑状态时, 就会出现一种心理障碍, 在某种程度上, 它会阻止信息输入到语言学习机制而被吸收利用, 即对语言的输入起着过滤作用, 导致习得失败。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以单模态的听音训练为主, 不仅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使其产生恐惧心理, 阻碍了英语听力的提高。然而, 多模态影视教学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 不仅可以为学习者设立一个自然的、喜闻乐见的、多模态的语言环境, 而且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群体之中。所以, 将多模态影视教学引入英语听力课堂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3 传统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与多模态影视教学法

3.1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 学生在听力训练方面起步晚、发展慢。首先,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课堂主要以听力题型为主导, 使学生接受的是单模态的听音训练, 学生仅用听觉来获取信息, 从听觉到大脑没有模态的转换。另外,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每周一课时, 使用固定教材, 教师按照教材提供的程序和步骤组织教学, 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未发挥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听力学习失去兴趣, 所以未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听力水平。所以, 如何改变听力课堂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与研究。此外, 语言发生在真实的语境中, 听力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与实际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一旦交际环境发生变化, 就会发现很多障碍, 其中包括语速、语音、语境、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各种因素。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设法让学生融入地道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3.2 多模态以及多模态教学的定义

多模态也称多符号, 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模态的社会, 使用各种符号资源来完成意义表征和交际。所以, 能够将多模态应用于教学中是教学手段的一种进步与创新。多模态教学这一概念是New London Group在1996年提出的新术语, 主张教师利用互联网、视频、图片、声音模仿、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及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体验和多感官的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 从而使学生亲历教学活动,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顾曰国指出:“多模态教学方式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把静态的资源 (包括服饰、发型、脸型等) 和动态的资源 (包括语言、声音、动作、姿势等) 纳入教学过程, 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多感官充盈的体验, 引起多层次的联想。”

3.3 影视教学法的多模态性优势

影视教学的多模态性决定了它比单模态传统英语听力教学对英语听力的提高更具优势。多模态影视教学材料包括:音频流、视频流、动画、文字材料、图像照片等。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英语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与计算机互动的多模态, 包括视觉、听觉、触摸、发音、器官模仿等, 通过视觉跟视频流进行互动的直观体验性学习是技能类学习的关键学习方式, 学习成本与效果之间的比例相对其他模态而言, 可以用事半功倍来概括。当视频流记录的是人类活动时, 观察者是不需要专门培训就可以互动学习。因此, 影视教学的多模态性优势在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从输入到产出之间的模态搭配与学习效果都是值得探讨研究的。

4 多模态影视教学实践

4.1 影视材料的选择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 在影视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来进行择取, 首先提高学生可理解的信息输入, 然后引导他们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语境和已掌握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新的知识。所以, 教师可先对学生的听力能力进行测试, 然后根据学生总体的听力水平筛选影视作品。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能力后, 教师可在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之上选择更高层级的经典影视作品, 以达到在原有听力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效果。

克拉申在情感过滤假说中指出外语学习的最终效果与学习者的心理情感要素相关, 只有当习得者的情感要素与可理解输入配合统一的时候, 学习过程的实际效果才高。所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 在选择材料前, 教师可先对学生做关于影视作品欣赏兴趣的问卷调查, 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兴趣爱好来选择听力材料, 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与讨论氛围, 提高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 减少对英语学习的焦虑感。此外, 材料的选择也可根据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其次, 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着重选择具有纯正发音的影视材料, 以达到有效纠正学生的发音。最后, 教师要选择一些可学习性强、励志性强、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且能反应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影视材料, 以帮助学生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2 影视教学的互动教学策略

在多模态影视教学法的听力课堂中, 课堂环节主要分为输入、练习、输出。

输入假说认为,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所谓的输入必须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输入。所以在听力训练前, 教师可先让学生熟悉电影中将出现的生词、长难句和俚语等内容, 然后根据材料介绍背景知识或进行文化导入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使学生为主体, 使其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中。输入假说对输入的量也有要求, 所以教师可推荐一些影视材料安排学生课下学习, 使其充分发挥课余时间加大输入的量, 以提高实际的输入效果。

在听力练习过程中, 教师可先采取隐藏字幕的方式进行练习, 让其通过多看、多听、多读来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训练过程中, 可将一些难懂的结构或者句子进行同步讲解, 以加深输入的理解和记忆。在反复且大量的操练、消化、加工之后, 可采取隐藏字幕的方式练习, 以达到提高听力的效果。

听力练习之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输出练习, 因为语音、口语等各方面的提高可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可采取听说互动教学策略, 让学生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在多种活动中反复操练、消化、加工, 使之进入长期记忆系统。比如, 课堂上可截取影视片段开展听说互动活动或开展配音, 语音模仿、角色扮演、改编情景剧、复述、辩论等活动, 这些不仅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经过不断的模仿、操练对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多模态影视教学的评价

首先, 多模态影视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种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其次, 影视教学中学生在听力训练后进行模仿发音、配音、复述等训练,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处理的熟练程度直至“自动化”, 这样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 学生就越能够熟练地、流利地将语言表达出来, 以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再者, 影视英语的发音很地道, 不断地模仿和操练对他们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影视作品是文化的载体, 它不仅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而且可以形象直观的传递语言文化,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从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来讲, 多模态影视教学法比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法都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但是, 影视作品会分散学生对听力内容的注意力, 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影视英语对听力理解的促进作用,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此外,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动机、学能、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以及英语水平上具有个人差异性, 所以多模态影视教学法不一定适合所有英语学习者,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性适时调整英语听力教学方式, 以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目的。

6 结束语

在多模态时代的听力教学中, 影视教学作为多模态语篇,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作和颜色等符号的相互作用, 达到了突出和生动的效果, 共同实现要表达的现实交际意义, 对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力, 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所以, 它比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法在促进学生英语听力技能方面更具优势, 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听力能力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使学生失去兴趣, 且许多学生在练习听力时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理, 未能使听力课成为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所以, 该文以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基础, 旨在讨论如何将多模态影视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以及它对听力教学的辅助作用, 并提出了相应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多模态,影视教学法,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Kl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2]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 1985.

[3]Secules T, Henon C, Tomasello M.The effect of video context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2 (76) :480-490.

[4]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46-51.

[5]李鹏.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对外语听说教学实践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71-80.

多模态和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探讨 第9篇

近年来, 国内对多模态话语研究也呈多样化态势, 从微观到宏观, 从理论探讨到实证研究都有所涉及, 较为完整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体系也在众多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逐步形成。随着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教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基于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多模态理论和多模态话语研究, 近年来, 国内许多外语教育工作者认为, 这些理论和研究对外语教学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认识到多模态语篇在课堂中的应用非常必要。因为, 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正是将多种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 以提供更为真实的交际语境为教学手段, 以实现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目的, 以培养具有对社会有用的外语交际能力的人才为教学效果。新的外语教学的多模态模式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以单一的语言解释为手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模式则是使学生通过多种符号载体更形象、生动地传递信息, 让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记忆、转化与应用所输入的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中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 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面对全新的要求,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要求。时代强调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及技术的重要性。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带来了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当今的外语教学过程中, 社会需求、交际工具及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要求教学从基于语言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范畴更加广泛的多元识读教学法转变。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何种媒体手段、如何将多模态融入教学设计中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实现最理想的教学目的, 是我们每个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题。众所周知, 语言之所以容易识别是因为它是一维的、线性的, 所以对语言的语法的解析会比较容易。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多模态的识别和解读就不会那么简单直接, 因为图像、空间、电影分别是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各起什么作用、多模态如何配合使用, 我们又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与图像、文字与录像、图像与音乐等的关系,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但同时又是我们必须通过不断探索继而解决的问题。

那么, 我们又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将多个模态很好地结合、配合、协同和合作才能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呢?首先, 在外语教学中, 可以尝试将把课堂话语视作一种语类结构, 构建外语教学的基本框架, 以理论作为多模态选择的依据和选择的原则。对语言教学中的不同课程选择合适的多模态并且合理调用、组合和搭配多种模态以达成学生建构意义、发展意义潜势的目的。其次,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将多元文化通过网络、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触觉等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促进多模态话语理论在教学实践领域中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 还有两个关键点, 那就是课件的制作和教师的多模态展示。要想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听觉, 单一的文字课件或死板的图片播放已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配有相应的视频、有趣的动画以及美妙的音乐才能起到赏心悦目和记忆深刻的效果。当然, 学生多模态的学习方式的好坏还取决于外语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恰到好处地进行多模态展示。如果课堂教学只是课件的播放, 那么, 课堂教学也只是在走马观花。因此, 教师既要有恰到好处的身势语, 也要注意语言讲解和图片、视频等的配合。另外, 饱满热情的面部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总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单一语言模态和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多模态语篇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概念上对语言的理解。当下的交际是集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于一体的多模式交际。单纯传授的口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不但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是必然的。而多模态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化外语教学的特点, 是一种兼顾教师与学生双方能动性的综合型教学模式, 它可以让教学系统内外各因素达到真正的平衡。因此, 现代外语教学中一定要以先进的多模态话语理论为指导, 加强研究多模态话语在视觉交流和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PP课件等教学手段将教学与视觉、听觉、环境、体态语等多种模态结合与配合, 让教学设计最优化以及学生学习效果最佳化, 努力让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融合,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只有这样, 外语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文字为主的交流模式和时代早已成为过去。人们在交际中经常使用多种模态或符号来表达意义或传递信息。同样,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单纯用语言表达意义已经无法对话语进行全面的诠释和研究。事实上, 话语的意义除了可以通过语言来体现, 它还可以由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 或者多种符号系统如音乐、图像、图表、颜色、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或多模态实现意义交换, 从而对话语意义有更加全面、准确的解读。本文着重就什么是多模态以及我们在外语教学的课堂设计中如何将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变为多模态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多模态,多模态话语,外语教学,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 2012.

[2]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张淑杰.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协同作用下的意义建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多模态听力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模态 多模态话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71-01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语言交流不再被人们视为唯一的交际手段,其中心地位发生了动摇,图片、色彩、文字、视频等各种模态的优势地位逐渐显现出来,并已成为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因此,传统的以关注语言文字为主的单模态交流模式已不能满足人际交流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的需求,一种全新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开始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教学的需求,大学英语课堂内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化越来越明显,多模态教学也日益成为现代教学的主题。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的恰当使用用,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搭建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学平台,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1 理论依据

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传统的单模态即语言符号分析理论基础上,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符号,如图像、声音、动作、气味以及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等纳入到和语言符号一起共同进行意义构建的体系中。多模态话语理论将意义构建的媒介从单维的语言符号扩展到多维的包括各种能传达意义的多模态符号,体现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

多模态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2]。在教学中,采用多模态教学,实现了知识从书面到电子,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变,每种模态都是符号资源,都对意义的建构起着积极的作用,老师要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亲历教学活动,参与教与学的互动。

2 多模态话语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英语课堂的多模态化意义传输方式通过对图片、视频、音频材料的恰当选择与运用,使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感官模态和语言模态等多种教学模态相结合,各个模态之间互相补充,突破传统的单一文本模态,发挥了多模态声音、图片、色彩、动漫、录像等的教学优势。在多模态话语理论中,多模态的社会符号都有自己的意义,它们都是构建意义的重要模态[3],这些符号资源对英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多模态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多模态信息,进行有效的课堂输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背景音乐可以迅速渲染气氛,图像可以直观吸引学生注意,文字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伴随着教师的肢体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多模态的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把网络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扩大到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源,把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种模态结合起来,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有助于融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英语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创建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的原则

多模态教学给大学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对各种模态处理得好可以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强化记忆力,提高学习效果;处理不好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对知识点的记忆产生干扰,在一定的语境中,如何选择合适模态来有效地表达所要传递的意义是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1)有效性原则,即任何一个模态的选取都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优化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为准则,各种模态形式的使用都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强化和促进,应尽量避免出现模态间相互抑制的现象。教师也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听觉模态、视觉模态的主导者。教师只有处理好各模态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可能会分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注意,起到负面的效果。如何有效选取整合各种模态来优化课堂教学是对教师分析能力的考验,也对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交互性原则,即和谐多模态课堂教学的实现是以师生的互动为前提,在多模态课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互动性原则。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上教师利用PPT教学软件并配备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师生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信息丰富的课件上,课堂互动很容易被忽视。和谐的多模态课堂的实现要以互动为前提,只有学生介入交际话题,获得各自不同的交际体验与学习成效,才能实现教师、学生和多媒体的互动,发挥多模态话语的最大优势。

(3)适配性原则,即在选取不同的模态时,要考虑各种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以获得最佳搭配为选取整合标准。相互独立的模态单独可以传递信息,但模态的选取涉及到是否彼此之间是最佳搭配,如果不同模态产生排斥、相互抵消、互不衔接等现象,会降低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教学实践经验对各种模态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使自身的实践和教学内容形成理论上的理解和建构,通过言语、视觉、听觉各个模态间的连贯适配,达到教师、学生和多媒体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多模态教学的预期效果。

4 结论

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我们要学会运用各种有效的符号资源去丰富我们的课堂,使学生在多元英语学习环境下进行开放性的、灵活自主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学习,这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模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改进突破,才能有效的选取整合各种模态,使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2]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

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 第11篇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分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时代,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和传统的语言符号一起,成了多模态符号资源,共同参与建构意义。这就要求外语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从单模态教学改为多模态教学,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把动、静态资源纳入教学当中,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以此引起学生多层次联想,提高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话语分析(MDA)是在语言学教学和相关领域研究中非常热门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受到Hallidays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启发,Kress和Van Leeuwen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多模态分析理论的基础研究工作。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模态可以定义为交流的所有渠道和媒介,如图像、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而不是传统的语言符号。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各种符号资源(如声音、动作、手势、形象等)都参与其中,形成了多模态交际手段。Kress和Van Leeuwen构建了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从而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1996)首先提出多模态教学理念。该理念主张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图片、网络、角色扮演等各种教学手段调动语言学习者的感官,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和合作, 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与多模态意义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充分参与到教与学的各种活动中。在新伦敦小组之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了国内外的热门研究话题。

三、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方法单一。

高职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分数相对较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类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另一种是由中专、职高的学生通过单考单招进校, 这类学生在中专或职高的学习中没有充分重视英语,因此基础非常差。两类学习者都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单纯地背单词背语法,最多再加上背课文。

2.传 统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 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其应用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教师偏爱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老师不停讲,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听课,因为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真正能听进去的不多。另外一些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上课,但缺乏技巧,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四、多模态外语教学的实施

多模态教学主张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的辅助教学(张德禄,2009)充分调动学生全方位的认知系统和学习积极性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实现多模态化教学,需要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学生作业多模态化。

1.教学内容多模态化 。

要提高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多模态教学内容是关键。首先,应选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外语教材,增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感受力与认知力。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从网络或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渠道搜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与课文相配套的、符合教学实际的多模态资源,并制作多模态课件,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模态,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强化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英文原声视频,如原版电影、采访视频、新闻短片等,具备地道性、趣味性、真实性等特点,可以很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强学生的听力,加深对外国文化方面的了解。英文歌曲、英语小故事等声音材料, 在进一步增加英语输入的同时也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有趣。

2.教学活动多模态化 。

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多模态课堂教学中,短剧表演、讨论、辩论等各类教学活动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将语言文化知识运用于交流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运用小组表演形式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与实践语言和文化。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所涉及的语言、颜色、声音、表情等所表达的意义,并与经验和认同联系起来,完成知识内化。除表演外,还应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多模态手段练习实践, 如英语演讲、辩论、歌唱比赛等。通过多模态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加深对各种经历的理解,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提高素质。

3.学生作业多模态化 。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多模态的教学作业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可以是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口头报告,还可以是短剧表演,或包含各类学生搜集的图像、视频等内容的PPT等。作业上交形式可以是作业本, 也可以是手机录音, 或者是学生自制的视频等。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使多种方法相辅相成,克服单一的纸质作业的片面和僵化,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多模态作业,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生动而有效的交际,从而提高多模态读写能力。

结语

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多模态话语理论的认识, 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同时增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同时,在多模态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改革考试考核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更关注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Kress G.&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C].London:Routledge,1996.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话教学,2007,(2).

[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4]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6]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

[7]徐畔.多模态视角下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构建[J].素质教育,2011(12).

上一篇:等离子体手术系统下一篇:FDI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