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化战略

2024-07-11

绿色生态化战略(精选12篇)

绿色生态化战略 第1篇

1.1 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面对愈来愈严峻的资源约束、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 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渐退步, 必须严格树立尊重、顺应及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决定体现出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对于未来进一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 是人类在面对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时应当坚持的基本态度, 旨在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抱有敬畏之情, 对自然界的产物报以尊重, 尊重所有客观存在的生命。有史为证, 人类在生产力较为低弱的时期, 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近现代以来, 随着各项科技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完善, 人们所拥有的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类因此开始蔑视自然及其客观规律, 妄想以自然主宰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 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掠夺, 借此满足自己的私欲, 最终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恶意破坏, 环境恶化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逐渐加快。正视错误, 吸取教训, 只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才能促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顺应自然, 是我们在与自然相处时应当严格遵守的条例, 要求人类在各方面顺应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行为处事遵照客观规律进行。自然界, 包括人类, 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生态系统, 其本身具备自主运动、改进及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些发展过程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 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要对自然中蕴藏的各种客观规律作正确深入的认识, 借此减少由于无知而违反自然规律的后果。除此之外, 需要创建一定的制度和监督机制来对人类的各种行为进行制约, 减少由于明知故犯而出现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后果。

保护自然, 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应当主动承担的责任, 要想真正做到保护自然, 我们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索取自然资源的同时承担起维护生态系统的责任。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 从道义层面上来说, 人类也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具体来说就是保护自然。

1.2 绿色经济理念

绿色经济是一种遵循市场导向, 以传统产业经济模式为发展基础, 旨在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进步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一定程度上, 它可以看做是产业经济在现代为了进一步完善地适应环保需求而最终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暂态。绿色经济和传统经济有一定的内涵差别, 以往的传统产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对自然生态平衡、能源作出一定的破坏, 从根本上来讲属于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现如今提倡的绿色经济则是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一步保护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来讲属于平衡型经济发展模式。

2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观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各项工作指导

科学发展观, 在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基本主义理论为引导, 具体可以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在此基础上, 具体地集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并合理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经验教训, 以此来满足新时代发展对经济模式提出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理念, 以经济建设工作为发展中心, 在此基础上合理结合统筹兼顾的解决办法, 达成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平共处, 可以看做是能够实现经济、人口、环境协调共处的发展方式。

2.1.1 以人为本

严格执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人与自然无法融洽相处的发展阻碍,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具体目标即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将所有经济工作的出发点以及切入点与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从而促进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后续发展提供完善的物质性以及精神性的服务机制。以人类的发展为工作中心, 完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的发展。科学发展将统筹兼顾作为实践操作的落脚点, 在已明确的科学发展观思维体系中, 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生产力平均水平有极高的重要意义。

2.1.2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基本要求。要想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时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遵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从各个层面全面推动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环节的相互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 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部分的和谐发展。我们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认识和了解, 主要是在不断深入的实践过程中达成的。

2.2 追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和谐社会的构成最先仰仗的便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想要达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最为重要的便是正确处理两种辩证关系, 一是自然生产以及社会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是自然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借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新型产业技术的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改进以及法制环境的不断改善, 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进一步提高能够适应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打造完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依赖能够良好运转的生态环境系统, 反对完全凭借人类的意志去支配自然资源。如果人类忽视以上观点的重要性, 将难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共处。要真正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及自然生态间的平衡状态, 必须及时解决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坚持用科学发展来真正推动人类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2.3 实践绿色价值观及绿色发展观

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发展绿色经济的强烈趋势, 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绿色价值观。绿色价值观主要提倡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口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进行综合考察以支持相应工作展开。绿色价值观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是双向建构与反馈的联系。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例,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 持续性地向自然索取各种生态资源, 以此满足人类在发展进程中的基本需求, 但又不仅如此, 同时人类需要对自然承担一定的保护职责, 使得生态环境能够更完善地实现自身价值。

3 全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形成区域广泛的碳交易市场, 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当前能够用来调控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不少, 其中, 碳排放权交易是较为重要的一种, 更是我国能够用来改善气候变暖生态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市场经济更倾向于法治经济,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是有效保障其交易市场健康运行的手段。我国尚未就此项工作展开法律法规的制定, 因此, 政府应当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工作目标, 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发展理念, 以促成生态文明机制为主要宗旨, 制定有一定高度、全局思维以及战略性思维的法律法规。

3.2 创建生态资源核算机制

建立具体的生态资源清算体系, 为更完善地进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除此之外, 此举还可以为绿色经济战略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在自然资源总资产组成中, 生态资产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以及变化性, 能够有效核算其资产的合理体系尚未成功建立。目前我国耕地逐渐退化、土壤污染加剧, 对此可以建立具体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对土地进行完善的评鉴及登记, 再由国家进行组建专门的专家团队对土地进行定期检测, 对土地修复行为进行适当的补偿或者奖励, 为我国农业基础绿色转型提供全面保障。

3.3 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能够为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展开提供基础保障。建立专业的生态环境小组,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工作重心, 对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业全面的细致分类。加强与政府各级部门的沟通工作, 及时了解工作进展, 建立全面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 全面地统筹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路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要求极强的复杂工作, 需要聘请专业的环境保护专家或者生态知识专家, 对有关生态系统的重要决策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评估和决断。除此之外, 监督机制还应为民众以及社会组织留有一席之地, 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在此基础上保障民众依法享有对生态环境的知情权以及监督权。广泛深入地听取公众提出的意见, 建立多方共同监督的监管机制, 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推进工作。

4 结语

现如今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走向, 其发展模式必定是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发展观指向的是从孕育到展开的进程, 因此,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也必定是一个从孕育到展开的进程。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 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已经逐步崭露头角。我国正处于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皆被严重破坏的经济发展时期。除此之外,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完善、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不足, 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峻, 因此, 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在这种发展形势下, 我们需要全力探索新型的健康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提倡绿色产品、企业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战略。进一步协调人口、经济、环境及资源之间的关系, 以马克思基本主义为行动指导, 全力发展绿色经济, 引导绿色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剑波.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2]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3]于妍.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襄阳发展战略 第2篇

全力打造“绿色襄阳”

襄阳市环境保护局陈尧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由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学习实践不够,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环境不堪重负,形势呼唤变革。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保持了30多年的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跃居世界第二。在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能源消耗总量增长过快的同时,全国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也不能不看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相当严峻,突出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巨大,环境污染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吃得更好更健康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起来了。有网民调侃说:“现在吃什么都不放心。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水都怕有害元素”。

我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也进一步加大。作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CO2、SO2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我国SO2、NOX、CO2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出口产品产生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受惠于我国出口产品和环境逆差,又利用环境问题向我国施压,制造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明显,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未来几十年,中国还要发生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大变化、大发展中,就必须把“天、地、人”关系安排好。我们不可能也绝不能再走西方大国经济发展的老路,必须走出自己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根本变革的关键在于选择科学的发展观,“绿色襄阳”彰显智慧。

建设绿色襄阳,就是要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持城市文化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要大力推进全国低碳城市建设。二要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要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四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按《绿色襄阳规划》,未来五至十年,襄阳市将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

一是生态功能分区工程。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层

次分明的生态安全保障系统,将城市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绿线区,并以此为依据布局产业。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构建“一城两带三区五廊”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

三是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严格项目环评制度,推动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交通,使用再生能源,兴建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突出水污染治理和大气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四是循环经济发展工程。加快建设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抓好国家再生资源试点城市,谷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及高新区节能产业园建设。

为了实现绿色襄阳建设的宏伟目标,我市将着手实施“五类绿色项目”计划,尽最大努力使我们生活的城市,青山永驻、碧水长流,永远与绿色同行。

第一类是绿色产业项目,包括绿色农业、低碳工业、绿色服务业等。第二类生态环保项目,包括森林生态项目、矿区与土地修复项目、生态流域与整治项目、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工业污染减排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第三类绿色交通项目。第四类为新能源项目。第五类为水利项目。

绿色生态化战略 第3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 绿色管理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环境观念深入人心,以环境保护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开发绿色产品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之产生的绿色营销也正逐渐成为国际营销的新潮流。所谓绿色营销,又称环保营销,是指企业运用营销工具,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后代的未来需求为条件,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现在需要的经营与销售活动。有远见的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①研究(Research):把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②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③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绿色产品,积极采取“绿色标志”;④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⑤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企业形象。

1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意义

1.1 绿色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革命以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不甚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使发展与环境的互馈关系趋于恶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采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或模式──绿色管理,把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2 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人们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健康的绿色商品。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施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1.3 绿色管理是环境问题法律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的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不断出台,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等的履行增强了国际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府的环境管制下,企业必须顺应环境问题法律化的趋势,对已有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实施绿色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

1.4 企业发展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即“绿色回合”。预计WTO在近一两年内出台一大批环保公约。由于WTO允许各成员国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因此,绿色壁垒将必然存在,而且会成为最重要的“变相贸易壁垒”。为了遵循这些绿色贸易规则,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企业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才能求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1.5 实施绿色管理,提高自身利益 企业自身利益也驱使着企业强化环保意识,实施绿色管理,降低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既节约了材料利用成本,又可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费用,从而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以较少的绿色投入,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不仅要负担沉重的治污费用,甚至是来自政府环保部门的罚款,更严重者还遭受关门停业的风险。而且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2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2.1 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定位绿色市场 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重视研究并采取环境资源保护措施,这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或咨询公司收集各种绿色信息,调整和预测绿色需求,分析绿色细分市场,推出定位绿色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战略。

2.2 建立绿色组织,弘扬企业绿色文化 绿色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由企业的高层推动。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绿色组织来推进企业的绿色管理,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加强绿色管理理念及战略的宣传与教育,弘扬绿色企业文化。这种“绿色”教育培训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绿色革命”。

2.3 致力绿色产品设计,研发绿色技术 绿色产品设计,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防污措施纳入产品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和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并行考虑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绿色设计是研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基础,也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重要环节。

2.4 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签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取得ISO14000认证,即意味着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的到外部的认可,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取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以此来树立消费者青睐绿色形象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海尔集团是我国第一家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由于实施ISO14000标准,企业进一步深挖节能降耗潜力,各分厂物耗总额下降34.8%,折合单台冰箱物耗下降82%。海尔无氟绿色冰箱,在欧洲市场销量连年翻番,成为亚洲向欧盟出口冰箱最多的企业。

3 结语

企业在绿色营销趋势下实行绿色管理,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只有将其传统的只顾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度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基于自身生存而谋求于企业、社会、环境三方共赢的绿色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否则,就会在波涛汹涌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参考文献:

[1]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1).

[2]沈根宝.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

[3]刘承伟.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J].齐鲁学刊.2001(4).

绿色生态化战略 第4篇

一、绿色湖南是各地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共识

从各地“十二五”规划来看, 全省绝大多数地州市首次亮相生态文明建设于“十二五”规划之中。14个地州市全部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地写入规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绿色建设”等分别载入指导思想的有7个, 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有10个, 以“生态建设”为题在规划中以专门章节出现的有13个 (见图表) 。

绝大多数地州市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施重点, 强调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指导我省“四化两型”建设, 通过资源节约、环境改善, 绿色工程的大力实施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十二五”规划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添彩挂绿。仅从规划文本的表述可以看出, “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已从科学的典堂步入经济社会领域建设中的一项实践性的战略任务, 在地州市层面取得广泛共识。

二、各地州市在绿色湖南理念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呈现的差异性

战略是思想认识的集中体现, 战术是实践行为的具体表达。生态文明建设在地州市的体现, 虽然有广泛的共识, 但是也存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全省14个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逐个比较分析, 具体从其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的比较分析上升到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 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纲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对于各地州市生态文明的战略区分, 主要是考察其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中是否将生态文明建设, 是一般性地被提及抑或鲜明地体现或表达, 是否突出或强调;而对各地州市生态文明战术的划分, 主要是考察规划纲要中是否明确地表达出加强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否有专门章节以及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工程、绿色工程和组织保障。

第一类:“双战”领先型。战略上高度重视, 以生态文明理念贯穿规划始终,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内容和任务都有明确界定和部署, 战略战术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这类地州市有益阳、湘西、郴州和怀化。如怀化, 不仅把“着力加强生态建设”作为“五个着力”之一写入指导思想, 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确立为发展目标之一, 而且对“推进生态建设”专门进行章节规划, 并围绕“两型社会、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强化监测、提升环保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做好组织保障”七大方面入手, 提出生态文明专项行动, 明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并“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专项行动———组织保障”全过程。益阳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文明, 坚定不移地走具有益阳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努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实现永续发展”为目标, 明确“《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为实施载体, 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为主题的创建活动进行专篇规划。

第二类:相对均衡型。思想上高度重视, 战术层面上也不断地落实, 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指导思想, 原则或目标, 在任务部署上也比较具体, 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具体部署均处于全省平均水平。这种类型主要有株洲、永州、常德、衡阳、岳阳、邵阳、张家界等地州市。永州是全省唯一把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具体的生态工程来建设生态永州, 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口头上, 而是落实在具体的产业、项目工程上。像衡阳尽管规划文本对建设生态文明有明确表述, 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规划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题, 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比较明确, 但未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规划指导思想或发展原则和目标。然而有专门章节以“突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建设绿色衡阳”来规划, 通过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打造东方“莱茵河”为重点, 以白沙“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片区为引领,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 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 全省大多数地州市区属于这种类型。

第三类:相对滞后型。规划文本对“生态文明”或“生态文明建设”完全没有表达或者表达力度欠缺, 与全省大多数地州市相比较, 在思想认识上比较懈怠, 或者以两型社会引领思想认识, 如长沙、湘潭和娄底等地州市。

三、生态文明建设地州市的实践模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 各地积极响应, 立足地州市情, 因地制宜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实践中已初步形成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以生态立市为载体,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以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跨越式发展, 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立市主导型

生态立市建设是我省绿色发展战略在地州市层面的一种发展模式和实践探索, 是环保部门开展的“生态建设示范区”的重要组成。自2003年怀化市开展生态立市建设试点以来, 全省已有湘西、益阳、永州、张家界等地州市开展了生态地立市 (州) 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试点, 生态立市建设初具规模, 各地在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 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政治高度建设生态文明以来, 各试点地州市发挥先行优势, 以生态文明理念深化生态市 (州) 建设, 依托生态市 (州) 建设向生态文明建设迈进, 一些试点时间较长、经济发达的市更是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一是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决定, 如永州市的江永县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长沙浏阳市印发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及《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二是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 写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明确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三是分别在所辖县市区和区域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如宁乡、通道、沅陵、石门等县。

2.“两型”社会依托型

自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 湖北、湖南两地依托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实践的又一模式。经过近几年的试验, 两型社会建设在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优化产业结构、水资源综合保护和利用以及长株潭生态绿心的建设等方面, 先行先试, 取得初步成效。同时, 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编制实施规划、推进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 为全省做出示范。“十二五”时期是“两型社会”试验深入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将围绕“九大创新”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 包括: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以及深化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配套改革。长株潭城市群则将着力在资源环境、土地管理、财税、投融资、行政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并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管理、城市建设、市场运作等方面出经验, 出模式, 为“两型社会”建设探路子。

3.“绿色发展”推进型

以“3+5”城市群的衡阳、常德、娄底和郴州、永州以及邵阳为代表的湘中大部和湘南全部, 以“绿色发展”战略整体推进区域绿色发展道路, 探索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绿色发展”战略, 着力推进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文明;从传统的“三高一低”的“黑色发展”模式中跳出来, 找准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点, 不断地探索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路子, 推动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战略是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后发赶超的现实之需, 就是这些区域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和后发优势, 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和循环经济,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实现后发赶超和科学跨越的发展目标。如郴州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高效利用;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与保护, 在对生态环境修复的基础上, 全力以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创建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市和生态示范市, 实现最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示范城市, 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华美蝶变。

除湘西外, 更多的地区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区域发展战略, 进行整体推进。在发展理念上, 像岳阳明确提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 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并将“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写入“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建设重点上, 突出经济与生态的融合, 以生态经济建设为重点, 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在制度建设上, 抓住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 大胆创新, 在全省率先进行“推进生态文明区域经济体系试点”, 并将“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试点, 开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水、湿地、森林等资源价值等方面的核算试点”, “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 开征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生态资源税”等纳入“十二五”规划。

四、启示与建议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推进。“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政方针。但是, 选择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却是需要我们慎重面对的问题。事实上, 早在“九五”时期中央就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但是十多年来, 粗放的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反而不断加剧, 以“人类中心主义”去发展经济和建设生态环境, 必然导致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而指引我们转方式的理念责无旁贷地落在生态文明理念之上。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因此, 坚持生态就是保护资源、坚持绿色就是保护财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就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命活力所在。所以, 必需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 不是回到原始的自然和谐, 而是在又好又快的发展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 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 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 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2.以地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 切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并将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十八大”更是体现党和国家实施这一战略的重大决心和浑宏魄力, 不仅要通过中央各职能部门来推进, 更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通过地方政府来贯彻落实。地州市区是我国区域发展中重要的地域单元, 也是传达和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最为关键的角色, 同时, 作为区域利益的代表, 也是协调地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最直接的主体。地州市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较大的行政调控能力和政治动员能力,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如前所述,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国家意志和部署, 都能够通过各地州市的发展规划得到贯彻落实, 对某些强制性的要求和任务而言, 如节能减排, 需要而且只有通过行政和政治的力量才能实现。可以说, 以地州市为载体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 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具有客观必然性, 地州市是我国国情下生态文明战略区域实现最重要的载体。

但从各地州市“十二五”规划来看, 目前, 还有部分地区或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或者虽然思想重视但缺乏具体的部署, 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单一, 建设体系不全, 体制机制设计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不吻合等。我们应深刻认识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完善建设体系,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过程, 各地要勇于探索, 共浇生态文明之花。前文基于“十二五”规划文本划分的三种战略类型, 体现了地州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推动力度的差异, 这种差异, 既不是按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分布, 也跟生态环境的自身条件没有直接联系。“双战领先型”中既有郴州、益阳等经济较为发达、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的中部、南部地州市, 也有湘西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州市同样地, “相对滞后型”区域, 既有长沙这样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也包括娄底这样欠发达的区域。可见, 各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施情况, 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自身条件并没有必然联系。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协调发展而取得的积极成果和进步过程, 既是目标又是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 既要追求生态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一系列实际成效, 同时又不能忽略生态文明的改善程度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程度。因此, 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 无论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改善的地区还是生态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 都应立足地州市情, 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4.秉持差异化发展理念, 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前面谈论到的三种战略模式差异, 从根本上讲, 是现行管理体制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的不同。总的来看, 模式一与模式二, 属于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的路径, 模式三则属于比较典型的“地方主导”模式, 其生态文明建设完全由地方政府强力推动, 试图探索一条从国家战略直接到地方战略的实现路径。由于具体部门及其推进力度的不同, 模式一与模式二又略有不同。前者的推进部门是国家环保部门, 生态立市建设作为环保部门的一项重大战略加以实施, 地方政府落实并参与, 其实现路径可概括为“部门主导、地方参与”;后者的推进主体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但相比之下,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并没有被提升到发改部门的战略高度, 而仅仅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而且, 试验区建设的定位本身就要求地方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大胆试验, 因此, 相比前者, 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更大, 基于此, 其实现路径可概括为“部门引导、地方主导”。

浅谈企业绿色管理战略 第5篇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浪潮来势凶猛,我们的企业应该迅速修订长远发展规划,实施绿色管理战略:调整绿色经营策略,定位绿色市场;弘扬绿色企业文化,树立绿色管理理念;致力绿色设计,研发绿色技术;强化环境管理,实施绿色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引导绿色消费;开展绿色公关,塑造绿色形象.这要求企业顺应绿色潮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力,实现企业在绿色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

作 者:李俊峰 刘建华  作者单位:李俊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刘建华(江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北,荆州,434102)

刊 名: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1) 分类号:F406.14 关键词:企业   绿色管理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 第6篇

紧凑、低碳、经济、和谐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准则

紧凑,即建设用地功能混合、适度的高密度,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市民的通勤距离,规定严格的城市用地扩展边界等。

低碳,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尊重自然,提倡公交优先、方便自行车或步行出行,推行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等。

经济,即提高经济活力与创新意识,生态城市必须发展经济可行的生态技术,降低发展的成本,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和谐,即以人为本、安居乐业,建立宜居、健康城市,扩大社会包容性与公平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状况

从全国来看,我们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积极性较高,对于城市发展转型,国家、各地政府乃至老百姓都非常重视。在全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指标。

生态城市建设可分为三类:既有城市生态化更新;新建生态新城新区;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镇。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我们已经有了如下的一些进展:

一是逐步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例如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都已编制了总体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全覆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不同的城市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三是试点推广生态低碳技术。例如深圳坪山和光明新区开始探索推进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天津、无锡新城开始引入地源热泵技术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例。

四是出台有关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无锡市就颁布了国内第一例生态城地方性法规,其他地方政府也针对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转型、环保、低碳节能新技术应用等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

五是探索生态城规划管理的方法和机制。

国家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举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积极和各地政府、企业等共同推动生态低碳城市的建设。

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工。

由城乡规划司牵头,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进行规划建设审查及批复工作;由城市建设司牵头,以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低碳、生态、绿色模式,加快城区环境改造,开展节水型城市、绿色交通城市、“无车日”等活动;由建筑节能和科技司牵头,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绿色、超低能耗建筑等的实施。

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起来,对各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进行一些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和补贴。

对太阳能光电在建筑中的应用每瓦补助10-15元;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财政将给予每个示范城市5000-8000万元的资金补助;北方地区建筑总面积仅占全国城镇建筑总量的10%,但是能耗却占全国建筑能耗的40%,国家财政对严寒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55元/m2;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三、关于绿色建筑,除了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外,提出了一些硬性目标、要求和指标。

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5年起直辖市和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等省新建房地产项目的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2016年起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二五”期间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千万平方米,在夏热冬冷(冬暖)地区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千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对超过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建筑以及二星以上绿色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引导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生态城区建设发展;奖励资金向公益性建筑倾斜。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

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人居的保护与完善;二是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对经济的促进;三是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制度。

首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更新。通过城市规划引导建筑、交通和循环系统的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有组织、有系统地引导城市实现发展转型。

其次,加大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技术和政策支持。发展紧凑型城市,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构筑多样性的交通体系和可步行城市;推广低冲击式的城市开发模式,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城市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风貌;全面推行绿色建筑。

再次,改革创新生态城市体制机制建设。精简机构,建立效能型政府,创造适合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软件”建设,建设服务性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培养市民的生态环保和节能意识;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发展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降低发展成本。

第四,规范生态城市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数量。印发《低碳生态城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增加生态新城新区试点;继续对生态新城新区试点进行考核。

最后,推广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在生态新城选址上,要重视生态新城新区与中心城市发展协调互动的关系;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尤其在设计与施工中采用新的低碳生态技术和方法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抓紧完善生态城市数据监测,使管理工作中方便统计、能够考核;逐步建立包括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在内的统一标准体系,使城市的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评价标准等达成一致。

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

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人居环境建设、社区建设、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出行方式等与绿色生态理念有机融合,通过绿色建筑单体向绿色生态城区尺度推进,实现低碳生态城市质的飞跃。

绿色生态化战略 第7篇

从太原市目前绿色转型的推进实践看, 笔者认为, 从战略学的视角、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正在扎实推进的绿色转型, 有必要探讨以下6个方面的战略问题。

1 切实把握战略重点

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把握的重点环节就是绿色转型的战略重点。绿色转型的战略重点, 应该说有很多, 但核心就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胡锦涛总书记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张宝顺书记讲要走出四条路子, 实现三大跨越;申维辰书记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张兵生市长讲要推进绿色转型。这里面, 核心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我们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实就是生产的技术水平、资源的利用水平等指标,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比如煤200元/t, 焦炭2 000元/t, 化工产品20 000元/t。那么这样一个由煤到焦炭再到化工产品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的过程, 归根到底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再如一块价值5.0元的生铁, 铸成马蹄铁后可值10.5元;制成工业上的磁针之类可值3 000多元;制成手表发条, 价值就是25万元。这个过程是结构高度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越来越合理化的过程, 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我们通常讲的实施绿色管理, 发展绿色科技;设立“绿色高压线”, 强制实施“抑黑促绿”;推进成本结构转变, 整体实现生态成本内部化;抓住结合点, 追求绿色效益最大化;深化改革, 建立绿色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绿色战略管理, 推进绿色城市化和生态工业园、农村生态庄园建设;以绿色标准为手段, 把绿色管理落到实处, 使太原市成为吸引境内外投资者的创业基地等。所有这一切, 归根到底都需要我们在技术创新上走出一条路子来。

2 全面落实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 是推进绿色转型的实践举措, 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和绿色转型的推进要求, 根据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需要, 适时推出的具体政策。只要这些政策或者措施不违背太原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就可以根据需要适时推出。例如, 加快制定实施环保和节能绿色标准体系, 制定全面实施绿色管理的政策体系和考核机制;着力抓好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煤气化公司等28项污染治理重点工程, 整体带动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环保科技创新, 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 组建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加大节能减排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营造节能减排良好氛围等。应该说这些层面的东西, 都是属于战略措施范围之内的, 都是根据推进工作的需要而及时出台并予以实施的。

需要指出的是, 战略措施的正确、及时与否, 在一定意义上, 是事关绿色转型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之所在。笔者以为, 下一步全面推进绿色转型, 如果把遴选太原绿色主导产业、绿色战略产业摆在突出的位置, 如果再制定出更加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并用法治的方式固定下来, 可能更有利于县 (市、区) 政府和相关产业主题的贯彻和落实。

3 及时推出配套战略

配套战略是与正在实施的主导性战略相匹配的各项战略。任何一项大的战略的出台, 都需要相应的战略或者政策措施与之配套。绿色转型战略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性战略的战略选择, 它的实施同样需要其他相关配套战略同时予以推进。中共太原市委和太原市人民政府的配套战略提法有6个, 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转型调产”战略;打造现代文化名城的“三城联动”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体制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战略;营建生态宜居家园的“环境创新”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和谐共富”战略。实施这些战略, 需要进行思想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环境氛围创新、文化氛围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 对此, 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目前, 太原绿色转型的配套战略正在全面推进。营建生态宜居家园的“环境创新”战略, 正在健康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战略, 正在逐步实施;打造现代文化名城的“三城联动”战略, 正在稳健推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和谐共富”战略, 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旗帜下,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推开。但如何把这些战略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制定绿色转型的各项标准的战略措施进行有效结合, 笔者认为尚需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 并在绿色转型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4 加大战略突围力度———构建大太原经济圈

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 太原的土地面积是6 988 km2, 是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城市。目前, 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特别的高度重视, 已经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 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从目前的推进速度而言, 仍跟不上省会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因而, 急需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通过历史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太原带动的仅仅是3县1市 (阳曲县、清徐县、娄烦县和古交市) , 可历史上的太原曾带动了周边43个县市。《永乐太原府志》的太原是:东到正定府285 km;东南到辽州185 km;南至沁州南关125 km;西至绥德州葭县259 km;北至大同府马邑县雁门关180 km。阳曲、太原县、五台、汾州、隰县、忻县、文水、交城、盂县、临县、静乐、平定、保德、岢岚、兴县、石州、宁乡、祁县、太谷等都是太原府的管辖范围。如果说我们不及时进行战略突围, 不及时构建大太原都市圈, 不及早把占太原污染总量60%的大污染企业转移出去, 太原推进绿色转型的战略瓶颈问题就会始终存在下去。

5 准确把握战略目标

太原推进绿色转型, 是太原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必然选择。

太原水资源稀缺, 需要绿色植被来涵养水源;太原空气质量排名落后, 需要绿色产业来控制三废排放;太原万元GDP能耗是全国第一, 需要绿色产业来取代比重居高不下的重工业的地位;太原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较低等问题的存在, 决定了太原绿色转型的目标, 只能是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体, 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先进制造业为支撑, 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确定,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根本上讲, 笔者一直有个观点———是否真心实意地推进绿色转型, 这是对太原市共产党员党性的一次考验, 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太原作为全国污染严重的代表性城市这一客观存在, 严重损害了作为新型工业基地和特色文化名城的新太原形象, 严重损害了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形象, 严重损害了为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工业基地的形象, 严重损害了太原340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太原就必须推进绿色转型, 这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一次考验。

6 认真遴选战略产业

绿色生态化战略 第8篇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用电气公司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 这家百年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制造业到多元化服务型企业, 再到现在的绿色创新为主导的发展历程, 其发展轨迹对于辽宁企业发展乃至产业升级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制造业到“绿色创想”

1892年托马斯·爱迪生成立GE, 到20世纪80年代, GE始终是以家电、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生产为主的制造型企业。面临着制造业领域的激烈竞争和强大压力, 时任GE总裁的杰克·韦尔奇领导GE迈出了向“服务”转型的步伐。GE通过并购战略进入金融服务业及广播电视业, 并集中资源在医疗、电力、飞机、交通运输等领域进行了对服务企业的并购, 在1997年到2008年的10多年时间里, GE操作了价值约3000亿美元的500多个并购案, 同时剥离了增长缓慢的业务。实现了从单一的制造业企业到多元化服务型企业的转型。

GE在现任总裁杰夫·伊梅尔特的带领下于2005年启动了“绿色创想”计划, 这是GE又一个重要的转型标志。绿色创想 (Ecomagination) 是eco (生态和经济英文词的首字母) 和imagination (想象力) 的组合。它是GE公司的一项全球性商业战略举措, 以环保产品和服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大幅度增加环保技术的研发投资, 帮助全球客户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满足客户对更为清洁、节能产品的需求, 同时减少自身在全球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GE正在进行的这一从多元服务型企业到绿色创新企业的转型已初见成效。GE“绿色创想”产品已从2005年的17种发展到今天的80种, 涉及能源、水处理、交通、飞机、医疗等多个领域的解决方案。2008年, “绿色创想”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70亿美元;2010年的销售收入预计达到250亿美元。GE“绿色创想”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近8亿美元, 增幅接近80%。

GE成功转型的“绿色”驱动力

第一, 明晰的战略。“绿色创想”战略已经成为一种理念贯穿于GE的整个企业组织和文化当中。GE也为自己设立了“1—30—30”的目标: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 到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30%, 以及到2012年底之前, 能源效率提高30% (均与2004年水平进行比较) 。2008年GE已经兑现了承诺, 高于既定目标。

第二, 专注创新。创新是GE成功将“绿色”和“发展”融为一体的关键。GE计划在2010年使全球绿色产品研发投资增至15亿美元。除了大量的研发投入之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GE研发成功推动其绿色业务发展的动力源泉。例如, 设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GE中国研发中心 (CTC) 是GE全球四大全球研发中心之一, 具有从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到采购支持的综合研发能力。通过这一研发中心, GE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 为困扰中国企业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寻找解决方案。2008年和2009年GE分别从CEO资金中专门提供1500万和3000万美元用于“立足中国, 服务中国”项目。

第三, 商业模式。GE充分认识到,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单独靠自身力量能够做到的, 这要依靠整个社会合力, 这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 GE全球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了一份环保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 双方约定加强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GE专注于以“双赢”模式与中国伙伴合作, 为中国政府和企业提供“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合作伙伴一起, 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绿色建筑的“不折腾”战略 第9篇

节能仅仅是节约,是减排,这是在很多会上经常会提到的。很多开发商对节能工作、绿色工作提出种种疑问,因为大家把节能仅仅看成是节约,是减排,是为别人,是为社会,是公共的,不是为自己。这样的话导致了这个领域里出现了非常非常多的问题,包括各种标准的降低,假冒伪劣的产品出现等等。

建筑节能应包括两部分,一是舒适性的增加,二是资源利用的减少,减的是资源消耗,加的是健康舒适。作为政府主管领导层面上,对绿色建筑,对建筑节能有这么高度的认识是不多的。人们一谈节能就是如何节约,这样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以牺牲舒适度去搞节能是不对的。

中国应不应该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误,应该保持,但是把这样的一句话强加给所有的人是不恰当的。比如说我们对老弱病残、体质比较弱的人是不是应该在很多方面有所放宽,这是一个基本的人权问题。在北方有集中供暖的地区,即使有一些低收入者缴不起供暖费,政府也必须给他供暖,这已经是一种共识,这是一个基本的人权。既然没钱了,暖气一关就完了,保持一个更节约的方法显然节能更节约,对社会上污染更小,显然它不是一种思路。而且目前所有技术领域里面,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里面,在节能环保方面实际上严格的说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到的一个卫生标准,在WHO的标准里面把它叫做住宅卫生标准,卫生标准是指所有人的,全人类的一个底线,就是一个合格的底线。而我们可能为了去更好的说服他,或者是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我们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说健康标准,或者是健康住宅标准,实际上它是一个平均的标准,我们国家在追求节能环保,追求绿色建筑过程当中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标准存在,它是我们未来大多数的人应该享受的一个基本的环境。

再一个是目前在学术界里面一个比较突出观点,一些专家喜欢拿全空间、全时段的这种空调房子的能耗和间歇使用房子的能耗去做对比。这个对比我个人认为是非常荒唐的,就相当于我们拿摩托车的能耗和汽车比,这样比的话,得出来的结论摩托车适合中国的发展,汽车不适合中国的发展。究竟怎么去看待这个东西,作为一个真正从事这方面的优秀参与者,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凡事要有可比性,并不是说汽车好就取消摩托车,依然摩托车有摩托车的功能,但是它的决定权和它未来在市场上究竟怎么样,不应该是自己片面的去推广,而应该尊重真正的市场主体,老百姓的选择权。

建房子的时候,大家忽视一个问题,比如说保持一个节点,保持房子尽量不用空调,它同时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这个负面的东西值得重视,我最近查阅了各个区段的一些报纸,发现只要是到了换季的季节,各地的报纸上都会有很多的篇幅来讲各大医院的门诊量成几倍的增加,实际上说明了人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强壮,大多数人是很难不生病,而且这个病与季节变化有关系,实际上是与温度、与湿度、与空气污染有关系,这恰恰是在绿色建筑领域里面需要做的事情,需要研究的。

(二)

现有的生活模式在我国绝大多数是间歇式的。间歇式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不好,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它室内的环境确实不是很理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一年的夏天,北京、上海所有特大城市用电的消耗量都增长幅度非常高,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在最热的时候都使用空调。相当于高速公路一样,我们不能假设所有人同时都上路,但是我们无法阻止在同一时段上路。大热天不让谁开空调都是不合理的。

每个家里差不多都有空调,其实空调是家里面最大的空气污染源,因为我们目前生产所有的这种空调都是不可清洗的,在日本就是几年一换,有专门的人换,在我们国家没有。它直接导致人们在特殊的季节里患病。

谈到绿色建筑,把自然通风万能化也是不对的,好像不谈自然通风,没有自然通风设施这个房子就不是绿色建筑。应该看到,自然通风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室外空气质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绿色建筑要和外界保持有机的联系,这个有机的联系一定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与自然的联系,一定是要跟内部人的需要结合起来做。在目前能耗和污染这么严重的时候,特别要重视冬夏季自然通风带来的能耗,自然通风虽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发现它的问题。去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引起了国际上的一些批评。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是94,在加拿大多伦多同一天是15。在加拿大认为超过30以上对部分敏感人群开始有影响了,超过50以上开始导致一部分人有疾病,100以上对大部分人的健康有影响。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地区污染然指数都超过100了,这就意味着你的自然通风,都是因为室外空气污染直接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

恒温恒湿本是某些楼盘的广告语,却有人片面当成技术术语来理解并大肆批评,闹出许多笑话。真正的专家应该通过这些词的表象看到他本身的实质,就是真正用了什么样的节能技术。这些技术是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如果是,你叫什么并不是主要的。我理解恒温恒湿,就是对温湿度的永恒保障。

只要真正把节能环保和健康舒适做到位,有些项目用了良好的外保温,节能的基础设施,有公共的,有住宅的,包括性能非常良好的节能窗户,包括室内需要的温度或者湿度,这些窗户都是可以开启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人们寿命的延长是有好处的。大家不要忘了,目前工作学习强度非常大的时刻,亚健康方面的人群非常多,有一个好的环境对缓解亚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一定要有一系列科学的技术、严格的检验措施保证室内外环境卫生。

目前在节能环保非常重要的时候,如何能够让老百姓低成本享受一些健康的舒适条件。能源的消耗,能源成本的增加,已经成为家庭一个重要的成本支出。所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强烈,如果适当提高一下节能标准,既节能又保证其舒适度,这样就会非常的理想,老百姓也满意。

我国绿色建筑面临主要的问题,不是如何如何节约,而是健康舒适标准过低与建筑能源消耗过大的矛盾。发展是硬道理,但不顾客观实际盲目硬发展是不行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绿色建筑领域尤其重要。

(摘编自第五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一一绿色建筑与住宅房地产健康发展论坛的演讲)

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第10篇

一、树立绿色理念, 明确发展导向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 而资源环境决定人类的生存可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树立绿色理念, 明确发展导向, 从产业规划、经济布局、消费理念等各个方面协调推进。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传统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以总量增长代替全面发展, 带来了经济结构失衡、分配差距拉大、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是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 推动经济活动从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低污染转变, 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2、明确绿色战略内涵

人类不仅是环境资源的利用者, 同时也是保护者和建设者。绿色发展战略就是以发展适应人类环保、健康和全面发展需要的绿色经济为基本内容, 以经济与生态、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发展模式中环境与发展的对立关系, 转而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及共同发展, 不以牺牲长远利益来获取短期利益, 不以污染环境、危及生命来获取经济利益。

3、确立绿色发展导向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需要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 完善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审批、事业单位改制、投融资、财税等重点领域的配套改革, 让市场在生产要素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从泰山区的情况看, 尤其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正确处理人口规模、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 根据毗邻泰山的区位条件、国际旅游名城的功能定位和生产要素禀赋特点, 科学确定三次产业比例及产业内部结构, 突出发展以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 深入挖掘文化旅游潜力, 打造休闲旅游品牌, 并以此为依托,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 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

同时, 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公共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健全激励机制, 引导绿色消费, 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规划指导, 加大税收、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环境承受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二、突出主体功能, 优化空间布局

党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 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 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 控制开发强度, 规范开发秩序, 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理论, 优化三次产业空间布局。

1、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定位是指依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要素、环境和产业, 确定城市在全球或区域分工中担任的角色, 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前提和基础。泰山区与泰山的关系可以说是“城依山建、山在城中”, 充分发挥泰山这一世界旅游胜地的独特优势, 挖掘区域旅游资源, 构建“大泰山旅游圈”, 把泰城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名城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

2、突出发展主导产业

主体功能区的核心思想在于依托产业基础, 突出主导产业, 形成产业特色,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泰山区自然生态景观群聚, 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具备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业的资源基础。其境内有文化和自然世界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泰山, 是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泰山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必需借助泰山旅游品牌, 突出发展方特欢乐世界、花样年华等特色旅游项目,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当前, 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如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等。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经验, 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 对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设计, 可以发挥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形成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区是泰山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 资源环境压力性对较大, 因此应把中心老城区列为服务业优化开发区, 依托产业基础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特定街区的主体功能, 突出现代旅游、高端商务、金融、物流等主导产业, 打造具有局部特色的服务业功能区;把外围新城区列为服务业重点开发区, 以项目建设引领产业发展, 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扩张。在项目周边集聚各种生产要素, 规划建设新的产业中心, 形成城市综合体, 减轻老城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人口、产业的合理配置;把泰山景区周边列为服务业限制开发区, 作为世界旅游胜地, 泰山的环境承载能力较低, 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对于工业的发展, 应服务于“国际旅游名城”的基本定位, 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和集聚区集中, 实现产业规划、布局、管理、收益一体化, 促进工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 应以城郊型特色农业为方向, 围绕泰山女儿茶等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做文章。

三、突出绿色产业, 优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要求产业体系向无污染、低能耗、高产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运用“倒逼”机制, 发展以低碳、环保、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 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体系。

1、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 到2020年, 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 是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高度依赖于人才和知识, 具有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 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

2011年, 服务业在泰山区三产中的比重达到60%,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3%, 税收占比达到76%, 已成为泰山区的主导产业。今后, 泰山区将以产业和片区规划为着力点, 以高端商务园区、物流园区、金融产业带等园区 (街区) 建设为载体, 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 确保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2、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工业

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源泉, 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 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泡沫的破灭, 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愈演愈烈, 许多国家重提发展实体经济, 推动资本回归生产流通领域。美国正在通过实施“再工业化”重构实体经济, 以求早日摆脱危机的影响。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代表着未来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方向。泰山区以泰山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为载体,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抢占现代工业经济制高点。

3、突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指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构筑农业新优势的现实途径, 必须围绕高效、节水、优质、安全的目标, 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进程, 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 泰山区通过举办苗木花卉交易会和国际兰花节, 以及创建泰山花样年华特色旅游景区, 提升了农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今后要围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这条主线, 以争创国家级科技园区和全国知名的奶牛养殖示范区为目标,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重点打造标准农业、都市农业、品牌农业, 提高一产科技化、产业化、三产化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央政策部署, 制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可以全面整合区域发展优势, 形成倍增效应, 有效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为泰山区“再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长刚、刘明友:关于纵深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思考[DB/OL].新华网, 2011-09-05.

[2]郭新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J].学习月刊, 2011 (6) .

[3]连俊:转变发展方式正当时[N].经济日报, 2011-09-13.

生态钟山 绿色崛起 第11篇

记者:陈县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在一些有关钟山的资料上看到钟山是千年古郡,请您先介绍一下钟山的历史传承好吗?

陈书莹:好的。旧志云,山有石,叩之, 若钟鸣之声,是名小钟山。钟山县正因有“小钟山”而得名。钟山就坐落在五岭之一的萌渚岭和都庞岭余脉南麓,古属苍梧郡,后属临贺郡,今属地级贺州市。在钟山,可以找到新石器早期人类的踪迹,可以窥见秦皇汉武的雄风与伟业,更可以领略自然的造化钟秀与民族文化的丝丝沁润。

钟山自古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钟山人民敢于追求真理、驱除邪恶的英雄气概更是广为传颂。据史料记载,1942年7月,桂林发生了反共“七·九”事件,中共广西省工委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国民党特务到处搜捕我党同志的白色恐怖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决定将省工委机关由桂林转移到今天的钟山县英家,在当地群众的掩护和支持下,地下党组织得到不断发展壮大。1947年6月5日,英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震惊广西的武装起义——英家起义,夺取了英家乡公所所在地英家粤东会馆,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各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如今,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英家广西省工委革命历史纪念馆主体已完工,正在加快内部装修和布展工作。而这一段红色革命历史已经成为钟山各族儿女的光荣记忆,优良革命传统正在激励着钟山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的几十万大军进军岭南,踏出了170多公里的潇贺古道,也带来了深厚的中原文化。钟山人自古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如今钟山保存着较多的古民居,如龙道村、玉坡村、松桂村和英家村等等,青砖绿瓦,祠堂壁画,几乎每一处古居门前都镶嵌着石刻对联,对联雕工精湛、书法绝妙、寓意深远,钟山读书学风之隆盛,文化氛围之淳厚可见一斑,这在整个广西都是极为罕见的。徜徉于钟山的乡村寨落,玉坡恩荣石牌坊、大田古戏台、莲花古戏台和丹霞古戏台等这些散落民间的昔日明珠,虽繁华远逝,却仍有余音绕梁的乐章。今天,在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社会和谐进程中,它们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钟山人在精心呵护着这些历史古迹的同时,也从未忘记对当地特色民风民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董家垌山歌”、“瑶族羊角长鼓舞”、“蝴蝶歌”和“门唻歌”等等,这些含有独特地域色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今天,仍在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钟山县“一轴两翼三区”的发展战略?

陈书莹:“一轴两翼三区”的发展战略是钟山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来的。“一轴”,指以323国道为中轴,构筑工业发展长廊。“两翼”,一是北翼,在公安、燕塘、花山、两安、红花等乡镇发展以旅游业和资源型加工业为主的产业带;二是南翼,在钟山、回龙、石龙、凤翔、珊瑚、同古、清塘等乡镇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业和循环工业为主的产业带。“三区”,一是县城滨江新区:建设占地3000亩集大型专业交易市场区、综合仓储区、商业区、中心商业区、住宅区于一体的仓储物流综合区,全力打造钟山县城新城区。二是钟山工业集中区:于2008年12月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2014年10月升格为贺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园区由正科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单位,更名为“贺州市钟山工业园区”。园区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总规划面积2072.75公顷,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采选加工、机械新材料、碳酸钙新材料、轻纺产业、农林产品加工、石材建材等。三是十里画廊旅游区:钟山县十里画廊旅游区地处桂粤湘旅游黄金节点的钟山县城西北18公里处,国道323线和桂梧高速公路旁,景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景区以良好的乡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奇特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为基础,以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岩溶峰林景观、国内罕见的象形奇石、古朴秀丽的乡村田园风光和神秘独特的幸福文化底蕴为特色,是广西不可多得的特色旅游资源,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随着贺州市“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加快推进,景区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凸显,交通更加便利,开发前景广阔。目前我县正加紧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和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全面实施“一轴两翼三区”发展战略,是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重大抉择。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好的发展、快的发展,幸福钟山就无从谈起。这些年,我们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要把握规律、顺时应势,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建立新的发展机制,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县经济转型,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困难。但我县发展用地储备充足,一大批重大项目和重点税源企业将在年内竣工投产出效益。新常态下我县还面临“六大机遇”:一是生态建设政策机遇前所未有。贺州市于今年5月被列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这标志着贺州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正式进入国家层面,国家将持续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示范区内安排有关专项资金和实施相关政策。这为我县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健康产业,实现“绿色崛起”的目标赢得新机遇和新动力。二是“高铁经济带”前景广阔。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运营和县内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钟山将成为湘桂及西南诸省通往粤港澳多条经济大动脉上的交汇点和桂东交通枢纽之一,桂粤黔三省区联手打造“贵广高铁经济带”的重大机遇将使我县更好地对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融入珠江三角洲1小时经济圈和“高铁经济带发展先行区”,把区位、生态、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三是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县先后引进资金2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河东商贸城、至尊国际、旭日财富中心、壹号商业广场等一批大型房地产项目,结束了我县无20层以上高楼的历史,总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可吸纳城镇人口1.89万人。我们要充分把握国家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自治区将钟山列为25个中小城市培育对象之一的有利时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打造广西中小城市和贺州市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规划、产业、交通、环境“四个对接”,实现城镇功能、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平安宜居“四个一体化”,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四是“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机遇难得。贺州市是广西惟一的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市县,可“先行先试、允许突破”。我们要切实把握好这一新机遇,加强规划修编衔接,深入开展空间规划改革试点,着力解决我县各项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形成横向纵向“无缝对接”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全面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改革政府规划体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五是工业园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和升级,钟山工业园区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土地、人才、资金、信息的“洼地”效应将更加突出,园区发展必将进入全新时代。六是长寿之乡创建取得重要成果。我县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中国长寿之乡”的标准,在今年6月26日的“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认证评审会上以全票通过了中国老年学学会组织的专家认证评审,目前已进入结果公示阶段,有利于宣传推介钟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进一步提升钟山影响力。2014年我们成功创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牛奶、水果、蔬菜产业发展迅猛,现代特色农业体系逐步形成。我县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nlc202309020958

我们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再创辉煌。

记者:钟山县在“一轴两翼三区”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主要发展方向有哪些?

陈书莹:一是以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去年,钟山县工业集中区更名为贺州市钟山工业园区,园区管委会作为贺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正科级升格为正处级。这为钟山经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构建了一个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产业集群栖息地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

如今,钟山县大园区加快建设,大项目加速集聚。顺利完成了贺州市钟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总投资1亿元,全长5.5公里、路基宽度达21.5米,集绿化、路灯、排水排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园区主干道工业大道初现雏形,总投资1.5亿元的县城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新建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道路5.5公里、污水管网9公里;我们按照“一区多园”模式重点建设石材建材、机械新材料、碳酸钙新材料、高新综合园区及轻纺产业园,在建项目25个、新建项目2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中源人造岗石(一期)顺利投产,旭平首饰、邝氏陶瓷、香港(钟山)兴利通纺织以及九鼎饲料、宏源矿业、永辉石业、宝盛石业等重点工业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2014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2.3亿元,增长38.6%,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2%;工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41.2%,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7%。

我们紧紧围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坚持以新型工业循环产业立县,紧紧围绕贺州市培育壮大碳酸钙和新型建筑材料“两个千亿元产业”目标,加快石材建材产业培育,推动花岗岩资源依法有序开采和板材加工行业规范管理,整体包装燕塘特色石材园区项目,通过引进大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推动石材产品多样化、规模化发展,构建“石材荒料开采—板材及工艺品加工—石材废料回收加工粉体—合成人造石材—新材料”的循环石材产业链,有效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同时,推进木材加工、建材等行业整治,鼓励兼并、联合、重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力争年内新增规上企业8家以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三大领域扶持发展新兴产业项目。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使用率,推行标准化良好行为,积极推动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争取新凯骅集团创建“自治区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通过现场验收。加快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专业分工明确、产业互相配套、科技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二是以核心示范区为依托,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质量。钟山境内地势比较平坦,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属低丘陵地区,台地、谷地、盆地相间,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良气候条件。

近年来,钟山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农业品牌”、“科技兴农”三大战略,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构建科技含量足、信息化水平高的特色高效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稳步发展优质稻、反季节蔬菜、贡柑、马蹄、毛豆、甜玉米以及特色养殖业,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特别是2010年以来,钟山县扎实开展自治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行以标准为核心、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 “公司+基地+标准化”、“公司+合作社+加盟农户+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生机活力,带动了全县无公害农业发展。2014年,钟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出口备案基地5.02万亩,特色贡柑产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获科技部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和自治区“十百千”产业扶贫贡柑示范项目立项,贡柑种植示范基地被评为2014年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英家大头菜再获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银奖。

我们要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设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带动贡柑、优质稻、蔬菜、马蹄等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抓好佳欣果蔬、德福果业、田园蔬菜、佳园果业等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贡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将佳欣果蔬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不断开拓农村农副产品流通市场,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扎实推进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引导连片开发、规模经营,提高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三是深入推进生态乡村活动,进一步改善民生。在巩固完善清洁乡村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投入本级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争取上级资金2000多万元,以“空心村”整治为突破口,积极推广村民“自筹资金、自主建设、自我管理、财政奖补”的“三自一补”模式,深入推进生态乡村活动。目前,全县树立了底村、唐月村、杨岩塘村等10多个群众自己动手打造的生态示范村屯品牌,新建湿地公园、休闲公园、微菜园等200多个,种植绿化苗木1.65万株,绿化面积247.5亩;完成村屯一村一“品”规划100个,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18个,在建的生态乡村综合示范村24个、精品示范村5个;确定自治区级村屯绿化示范点50个、一般村屯绿化示范点302个。

钟山县就是要通过大力实施“一轴两翼三区”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城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使钟山社会更加平安稳定,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升级,人民幸福指数更加稳步提高,加快建设平安宜居富裕幸福新钟山。尤其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力促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力促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园区转型、企业转型。我们就是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经济,着力构建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体系、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公平均等的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改善,让钟山人民的收入更称心、居住更舒心、保障更安心、平安更放心、生活更顺心。

促进中部崛起的绿色战略 第12篇

一、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已率先发展, 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出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老工业基地正重振雄风。此时, 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压力增大, 发展速度相对趋缓,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加快中部地区发展, 是摆在中部地区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也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央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策。

“中部崛起”中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个省。中部地区面积共102.7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0.7%;拥有人口3.65亿人, 占全国的28.1%;2007年中部六省GDP总和为51864亿元, 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21%。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中部崛起是中部六省的期望, 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1、促进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统筹区域发展, 需要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东部的升级、中部的崛起和西部的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产业基础较为完备, 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中部崛起, 为东西互动、南北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点, 全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促进中部崛起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这严重阻滞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部农业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但中部地区是“三农”问题最为突出和集中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 而中部农村人口高达2.44亿, 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将中部地区作为解决全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3、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 缓解资源约束。

粮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粮食要满足国内需求, 实现基本自给, 主要靠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 发展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稳定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 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部地区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占有明显优势,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 缓解资源约束。

二、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1、区位优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 地理上的区位优势是决定各地区间发展差异的最主要的外生因素之一。中部地区位于我国的地理核心, 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 经济沟通辐射、互动能力强, 便于东引西进、双向开拓。中部地区东靠长三角经济区, 南依珠三角经济区, 西临成渝协作区, 北接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 其交通网络发达, 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的核心区域和交通要地, 已经初步建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及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中部地区在承接新一轮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资源禀赋优势。

中部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 储量丰富, 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的丰度远优于东部, 密度也高于西部,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中部地区水电资源丰富, 修有大批全国一流的水电设施。随着三峡电站的建成和国家“西电东送”及全国联网战略的实施, 中部已成为“西电东送, 南北互供”的重要平台和通道。中部地区地处温带和亚热带, 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拥有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场和宜渔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

3、经济优势。

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保障, 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加快区域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较好, 耕地资源与水资源丰富,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部地区也是我国重要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工业基础雄厚, 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传统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 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化工、汽车制造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制造业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并已经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4、文化资源丰富。

中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 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拥有古老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赣文化、徽文化等, 文化积淀丰厚, 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优势突出, 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 非常适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中部崛起也存在其制约因素。“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工业虽然已有较快增长, 但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业所占比重较大, 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很小, 结构矛盾突出;工业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 一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不足, 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改革开放起步相对较晚, 开放意识不强, 开放程度不高。

三、促进中部崛起的绿色战略分析

中部崛起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断加快发展的崛起, 中部崛起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针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中部地区要把当前的机遇和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推动中部崛起的强大动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发展观念, 实施绿色战略,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绿色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战略的内容包括: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清洁生产,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发展绿色消费, 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新能源, 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和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 培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具体而言, 中部地区实施绿色战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 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然的和谐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中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合理开发优势突出的能矿资源, 加快实现原材料工业向深加工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加快中部城市群发展, 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实施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拓展农业功能, 更加注重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工业设备实现农业高产增效, 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容量。由生态农业广泛地带动林、牧、副、渔的发展, 解决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发挥中部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 改造传统服务业。挖掘中部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生产力转变, 以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载体,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把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

4、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以及灾害预防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资源的有序开采和高效利用机制, 整合资源优势, 减轻发展对环境容量的压力和对资源消耗和依赖的压力, 提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能源”, 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等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推广清洁生产, 切实提高工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培育森林资源, 扩大森林资源对国土的覆盖范围, 提高森林资源对国土的覆盖质量, 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 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参考文献

[1]翁伯琦等:实施绿色战略实现持续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4 (6) .

[2]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课题组:论中部崛起战略的三大依据[J].长江论坛, 2007 (2) .

[3]李旭东等: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8) .

[4]曹庭珠:中原崛起与绿色中原建设[J].林业资源管理, 2007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绿色生态化战略】相关文章:

生态绿色施工06-04

绿色生态住区07-20

绿色生态城区08-14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05-16

生态文明绿色校园05-22

生态绿色建筑案例05-30

绿色崛起生态抚州08-29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07-31

生态文明绿色校园07-31

国际生态绿色学校07-15

上一篇:合作与和谐下一篇:三维电子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