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投放材料范文

2024-07-07

有效投放材料范文(精选12篇)

有效投放材料 第1篇

一是缺少选择玩法的自由。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标, 过分重视材料的预设玩法。单一固定的玩法实际上是区域活动材料在控制和绑架幼儿的思维, 而不是幼儿摆弄活动材料。当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时就会失去“玩”的兴趣, 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 该材料的教育价值就难以实现。二是忽视材料的跟进调整。教师往往习惯一次性更换材料, 大量的材料一股脑儿投放到区域中, 就认为完成了任务。至于幼儿是否喜欢这些材料?是怎样玩的?遇到哪些困难?材料是否需要增减?空间是否需要调整……很多教师就不去关注, 无法真正做到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以至材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三是忽略材料的组合性。其实, 各个区域活动的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关系, 教师为了所谓的活动有序、不乱、省事, 严格要求幼儿对各个区域的材料不能混合使用, 在哪个区域玩就使用那个区域的材料。教师忽略材料的组合性, 剥夺了幼儿创新性发挥的机会, 降低了材料应有的教育价值。

如何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提高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规则, 还幼儿游戏自主权

把区域活动的自主权、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幼儿, 首先要从调整区域活动规则入手。

(一) 鼓励幼儿创新玩法

材料的玩法要从以往单一、限制调整为开放、自由, 单份材料多种玩法, 玩法不固定, 为幼儿思维松绑, 鼓励幼儿创新玩法。

(二) 允许区域与区域之间互通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材料,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独享走向共享。例如:幼儿发现“ 车轮滚滚区”滚珠不够, 可以到“ 操作区”中拿滚珠, 但是玩完后要把滚珠放回“操作区”。幼儿在使用不同区域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会逐渐克服孤立的材料观, 树立有机联系的系统材料观。

(三) 不限定进区人数

进区人数从限制调整为无限制, 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长久下来, 幼儿会自行根据场地范围来确定自己是否进入该区域游戏, 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 允许幼儿经常选择同一区

以往许多教师都会特别要求每个幼儿每周要到不同的区域去游戏, 将其调整为允许幼儿经常待在一个区域游戏, 因为重复对幼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巧制材料, 发挥材料最大化价值

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操作的欲望?什么样的材料能保证幼儿的活动有价值?材料如何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从制作材料入手。

(一) 注重材料的生态性, 整合教育资源

那些花去教师大量时间制作的精美高结构材料, 有时并不能引起幼儿较长时间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玩法少, 脱离幼儿生活。生活中, 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 如水管、小药盒、鞋盒、乐百氏奶瓶、纸皮、矿泉水瓶、月饼盒等等反而会让幼儿兴致不减。教师不妨将这些材料或者进行组合, 或者简单加工, 作为区域活动材料。如玩具“汽车轨道”, 教师可以运用组合法, 将纸筒、小汽车若干、废旧纸盒若干, 直接投放到区域中, 供幼儿搭建轨道, 探索影响小车前进速度的原因等。

幼儿之所以对以上生活中的这些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这些材料幼儿经常接触, 不陌生, 可以不受材料的约束,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且再创造的过程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巧妙组合在一起, 通过幼儿玩这些组合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目标, 既节省教师制作材料的时间, 又能节约幼儿园资金, 最主要的是能满足幼儿玩的兴趣。

另外, 教师还可以整合家庭与幼儿园资源, 让家长了解收集各种废弃物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介绍各自带分享的玩具名称和玩法, 教师多角度筛选, 有目的地投放到区域活动中, 让家长成为材料制作的后援。

(二) 注重材料的情境性, 诱发情绪体验

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人的兴趣。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区域材料美观、好玩, 能满足幼儿内在的情感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幼儿的游戏行为。因此, 教师可赋予材料以情景化和生活化。

如“给妈妈做项链”活动, 教师在橡皮泥的垫板上画上了漂亮的“妈妈”, 幼儿非常乐意在美工区为“妈妈”做耳环、项链、发夹等。又如“烤箱”活动, 幼儿一边安静地按物体名称分类、按大小排序摆好, 一边叫喊“买烤鱼咯, 买烤鱼咯……”幼儿间还会发生诸如“等等, 还没有烤好”这样的对话, 既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又增加了幼儿交往的频率。因此, 教师在选择、制作区域材料时要尽可能让材料充满情景, 让幼儿百玩不厌, 还能生成更多的游戏内容。

(三) 注重材料的多元性, 促多方面发展

材料的多元性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玩法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是指包含主题内容、领域内容、幼儿生成的内容, 同时每个区域材料的结构包含了五大领域的内容, 且尽可能在每个游戏中融入多元的价值。如一个材料对应多个教育目标。“给妈妈做项链”活动材料就对应了多个教育目标:①学习搓、团等技能玩橡皮泥;②会按大小、颜色排序;③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法打扮妈妈。小班材料“包饺子”对应多个教育目标:①掌握撕纸的方法;②会扣纽扣、暗扣, 提高小肌肉力量;③愿意与小朋友交往, 会买卖饺子。

玩法的多样性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 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方式游戏;二是幼儿可以一个人玩, 也可以多人一起玩。

三、调整跟进, 让材料不断满足发展需要

幼儿是环境中一个最大的动态因子, 不断补充更新材料, 才可以满足和保持他们活动与操作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跟踪幼儿对材料的反应:投放的材料能否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幼儿是怎么玩的?玩了多久?根据观察分析思考: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需要做哪些调整?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目标来投放材料, 通过调整材料的结构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通过调整目标和调整材料顺应推动幼儿的发展。在投放—观察—分析—调整—投放—观察—分析—调整……循环中, 让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一份材料上作调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材料本身不太适宜幼儿, 需要调整;二是随幼儿的成长需要, 需要不断调整推进幼儿发展。如“有趣的钓鱼”活动的材料, 教师在观察反思的基础上, 第一次调整: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两个不同的色子, 其中一个色子的6 面是不同的点数, 另一个色子的6 面则是不同的卡通鱼, 幼儿可以一个人玩, 也可以多个人玩。调整的原因是:增加材料的趣味性。第二次调整:将所有的卡通鱼图片全部更换为现实生活中幼儿接触到的各种鱼。调整的原因是:可以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鱼, 能说出各种鱼的名称。

在一份材料的调整上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修改法、组合法、添加法、删减法、改造法、功能转移法。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 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 也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新挑战, 意味着有新任务吸引幼儿,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材料应有的价值。

四、观察指导, 在互动中提高材料有效性

区域材料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上, 要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水平、兴趣和需要, 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观察, 观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 是推进调整材料的依据。教师必须带着足够冷静的态度观察幼儿, 客观地了解幼儿的思维, 理解幼儿的行为, 在观察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

(一) 明确要点, 加强观察指导的目的性

要提高教师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 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观察的目的是围绕幼儿的发展, 评估幼儿的需要, 拓展幼儿的经验, 来调整材料。

2.教师观察什么?教师主要观察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六项:

①观察幼儿神情、体态:眼睛是闪闪发亮/木然/明亮/泪汪汪;嘴巴是撅起/吐舌头/咬嘴唇/紧闭/张大/微笑;肢体动作:速度是迅速的/缓慢的/悠闲的/不紧不慢的。

②观察幼儿选择材料的原因:是模仿同伴/自主选择/教师建议。

③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选择了几种材料;是怎样玩 (按既定的玩法/创新玩法/有几种玩法/有挑战性吗/有困难吗) ;结果怎样。

④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情况:是否一边玩一边用语言表达 (与他人说话/展示材料和作品) ;是怎么玩的 (独自玩/与其他人一起玩) 。

⑤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偶发行为:是否有新的游戏情节出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行为。

⑥观察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需要教师帮助;对教师帮助的反应 (接纳/无所谓/有抵触情绪) 。

3.教师何时介入?教师介入的时期应该包含:①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②幼儿间产生冲突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③幼儿产生困难, 难以实现自己游戏愿望时;④幼儿长时间进行重复无意义行为时;⑤当幼儿无所事事时;⑥当幼儿情绪低落时;⑦当幼儿需要反馈时;⑧出现提高幼儿能力的契机时。

(二) 多种策略, 提高观察指导的适度性

教师的指导是一门艺术,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是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指导策略, 才能使指导获得最佳效果。

1.“直接式”指导策略。教师直接参与幼儿游戏, 对幼儿加以指导。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合作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2.“参与式”指导策略。教师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 参与到幼儿游戏中, 通过与幼儿的角色互动, 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语言或行为上的反馈, 引导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角色扮演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3.“平行式”指导策略。教师在空间上接近幼儿, 不用语言与幼儿交流, 而是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游戏, 引导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旁观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4.“启发式”指导策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教师通过对幼儿提出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 促进幼儿思考,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开展。

5.“暗示式”指导策略。教师把区域活动规则及材料玩法蕴含在环境或材料中, 让环境来提醒幼儿活动规则及玩法等, 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6.“互动式”指导策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 让幼儿间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三) 多元评价, 提升观察指导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常常忽略评价, 认为可有可无, 其实评价非常重要, 适宜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 还可以集思广益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那么, 教师应该怎样评价呢?笔者认为, 一可采取集体评价策略, 集体评价不是简单的小结, 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评价点进行评价。二可采用过程性评价,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适时地予以评价。教师要从重结果评价转变为重过程评价, 从重知识评价转变为包括心理品质和能力发展的评价, 从评价手段的单一转为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从评价内容的单一转变为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从评价方法的单一转变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综上, 区域材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适时的调整、跟进, 才能有效提升区域材料的实效性。

摘要:区域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 区域材料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实现。提升区域材料投放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有:调整区域规则, 还幼儿游戏自主权;巧制材料, 发挥材料最大化价值;调整跟进, 让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观察指导, 让幼儿与教师在互动中提高材料的有效性。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教育价值,有效投放

参考文献

[1]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J].幼儿教育, 2008 (4) .

[2]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视觉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数学教学中操作材料的有效投放 第2篇

----谈数学教学中教学资料的运用策略

尖山新区中心幼儿园 金巧华

幼儿园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投放数学操作资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投放具有动态性的材料

首先,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不同,相同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注重两头,即发展较好或较弱的幼儿,而视中间的那一部分幼儿.为了真正做到因村施教, 教师按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种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速度选择,逐步达到发展目标。对于同一目标内容,材料的难度也应有层次差异。特别是帮助中等偏弱的幼儿获得成功。

其次,我们还提倡让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更新材料,并按实际需要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搜集适合本阶段学习目标的各种材料。让幼儿参与投放材料,既能巩固幼儿的数学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投放具有美感的材料

提供富有美感的材料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具体、有趣,使幼儿愿意走近数学、喜欢数学,在数学王国中流恋忘返。如:水、沙、石子、树叶、果子、豆子、绳子等无不渗透着美的意味,幼儿在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数学经验。更能尽情地“玩”,较少有顾虑,更有利于积极探索。然而,材料的投放要尽量考虑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如,幼儿会将三个内切的圆想象为气球、肥皂泡、贝壳、孔雀羽毛、弹簧、面包、井、海螺等。,这些图像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极好材料,它使数学变得形象、有趣。

三、投放具有科学性的材料

自制的测量工具所存在的较大误差及所选择的测量物没有固定的重量,就直接影响了幼儿探索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准确性。幼儿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支持思维的探索,因此,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应便于幼儿尝试、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操作材料既应满足幼儿科学探究的需求,更应成为科学探究的有力工具。、四、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过分强调“引起兴趣”,可能把幼儿引向消极地感受学习材料。因此,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材料应该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获得和谐统一,避免为求形式而弱化本质的错误倾向。

五、投放具有趣味性的材料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事物较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我们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满足幼儿反复练习操作的需要。如幼儿玩“摇摇盒”做加法的过程就充满趣味性,因为摇出的数字各不相同,所以幼儿能饶有兴趣地做自己摇出的题。又如,为了增强加减法练习的趣味性,我们根据幼儿喜爱拼板游戏的特点,设计了难度不同的智力拼板,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玩耍中得到了发展,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六、投放体现自主性的材料

相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更应注意幼儿思维发展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数学活动中要多为幼儿提供投放不同花样、不同类型的操作材料,并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如;投放了可以表示方向的骰子、瓶盖、双面纽扣等。让幼儿在对各种材料操作后能按自己的意愿编题、充分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发挥了其主动性,思维非常活跃。

区域活动材料有效投放四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 教育价值 有效投放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将活动室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 ,进行的自主学习的活动。从这个定义中可见,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教育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幼儿园在材料投放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直接影响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一是缺少选择玩法的自由。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标,过分重视材料的预设玩法。单一固定的玩法实际上是区域活动材料在控制和绑架幼儿的思维,而不是幼儿摆弄活动材料。当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时就会失去“玩”的兴趣,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该材料的教育价值就难以实现。二是忽视材料的跟进调整。教师往往习惯一次性更换材料,大量的材料一股脑儿投放到区域中,就认为完成了任务。至于幼儿是否喜欢这些材料?是怎样玩的?遇到哪些困难?材料是否需要增减?空间是否需要调整……很多教师就不去关注,无法真正做到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以至材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三是忽略材料的组合性。其实,各个区域活动的材料之间往往存在着互动关系,教师为了所谓的活动有序、不乱、省事,严格要求幼儿对各个区域的材料不能混合使用,在哪个区域玩就使用那个区域的材料。教师忽略材料的组合性,剥夺了幼儿创新性发挥的机会,降低了材料应有的教育价值。

如何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提高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一、调整规则,还幼儿游戏自主权

把区域活动的自主权、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幼儿,首先要从调整区域活动规则入手。

(一)鼓励幼儿创新玩法

材料的玩法要从以往单一、限制调整为开放、自由,单份材料多种玩法,玩法不固定,为幼儿思维松绑,鼓励幼儿创新玩法。

(二)允许区域与区域之间互通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材料,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例如:幼儿发现“车轮滚滚区”滚珠不够,可以到“操作区”中拿滚珠,但是玩完后要把滚珠放回“操作区”。幼儿在使用不同区域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克服孤立的材料观,树立有机联系的系统材料观。

(三)不限定进区人数

进区人数从限制调整为无限制,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长久下来,幼儿会自行根据场地范围来确定自己是否进入该区域游戏,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允许幼儿经常选择同一区

以往许多教师都会特别要求每个幼儿每周要到不同的区域去游戏,将其调整为允许幼儿经常待在一个区域游戏,因为重复对幼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巧制材料,发挥材料最大化价值

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操作的欲望?什么样的材料能保证幼儿的活动有价值?材料如何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制作材料入手。

(一)注重材料的生态性,整合教育资源

那些花去教师大量时间制作的精美高结构材料,有时并不能引起幼儿较长时间的兴趣,究其原因是玩法少,脱离幼儿生活。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如水管、小药盒、鞋盒、乐百氏奶瓶、纸皮、矿泉水瓶、月饼盒等等反而会让幼儿兴致不减。教师不妨将这些材料或者进行组合,或者简单加工,作为区域活动材料。如玩具“汽车轨道”,教师可以运用组合法,将纸筒、小汽车若干、废旧纸盒若干,直接投放到区域中,供幼儿搭建轨道,探索影响小车前进速度的原因等。

幼儿之所以对以上生活中的这些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究其原因是这些材料幼儿经常接触,不陌生,可以不受材料的约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且再创造的过程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巧妙组合在一起,通过幼儿玩这些组合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目标,既节省教师制作材料的时间,又能节约幼儿园资金,最主要的是能满足幼儿玩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整合家庭与幼儿园资源,让家长了解收集各种废弃物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介绍各自带分享的玩具名称和玩法,教师多角度筛选,有目的地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家长成为材料制作的后援。

(二)注重材料的情境性,诱发情绪体验

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人的兴趣。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区域材料美观、好玩,能满足幼儿内在的情感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幼儿的游戏行为。因此,教师可赋予材料以情景化和生活化。

如“给妈妈做项链”活动,教师在橡皮泥的垫板上画上了漂亮的“妈妈”,幼儿非常乐意在美工区为“妈妈”做耳环、项链、发夹等。又如“烤箱”活动,幼儿一边安静地按物体名称分类、按大小排序摆好,一边叫喊“买烤鱼咯,买烤鱼咯……”幼儿间还会发生诸如“等等,还没有烤好”这样的对话,既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又增加了幼儿交往的频率。因此,教师在选择、制作区域材料时要尽可能让材料充满情景,让幼儿百玩不厌,还能生成更多的游戏内容。

(三)注重材料的多元性,促多方面发展

材料的多元性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玩法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是指包含主题内容、领域内容、幼儿生成的内容,同时每个区域材料的结构包含了五大领域的内容,且尽可能在每个游戏中融入多元的价值。如一个材料对应多个教育目标。 “给妈妈做项链”活动材料就对应了多个教育目标:①学习搓、团等技能玩橡皮泥;②会按大小、颜色排序;③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法打扮妈妈。小班材料“包饺子”对应多个教育目标:①掌握撕纸的方法;②会扣纽扣、暗扣,提高小肌肉力量;③愿意与小朋友交往,会买卖饺子。

玩法的多样性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方式游戏;二是幼儿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多人一起玩。

三、调整跟进,让材料不断满足发展需要

幼儿是环境中一个最大的动态因子,不断补充更新材料,才可以满足和保持他们活动与操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跟踪幼儿对材料的反应:投放的材料能否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幼儿是怎么玩的?玩了多久?根据观察分析思考: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需要做哪些调整?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目标来投放材料,通过调整材料的结构来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通过调整目标和调整材料顺应推动幼儿的发展。在投放—观察—分析—调整—投放—观察—分析—调整……循环中,让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一份材料上作调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材料本身不太适宜幼儿,需要调整;二是随幼儿的成长需要,需要不断调整推进幼儿发展。如“有趣的钓鱼”活动的材料,教师在观察反思的基础上,第一次调整: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两个不同的色子,其中一个色子的6面是不同的点数,另一个色子的6面则是不同的卡通鱼,幼儿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多个人玩。调整的原因是:增加材料的趣味性。第二次调整:将所有的卡通鱼图片全部更换为现实生活中幼儿接触到的各种鱼。调整的原因是:可以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鱼,能说出各种鱼的名称。

在一份材料的调整上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修改法、组合法、添加法、删减法、改造法、功能转移法。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新挑战,意味着有新任务吸引幼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材料应有的价值。

四、观察指导,在互动中提高材料有效性

区域材料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上,要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水平、兴趣和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观察,观察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是推进调整材料的依据。教师必须带着足够冷静的态度观察幼儿,客观地了解幼儿的思维,理解幼儿的行为,在观察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

(一)明确要点,加强观察指导的目的性

要提高教师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观察的目的是围绕幼儿的发展,评估幼儿的需要,拓展幼儿的经验,来调整材料。

2.教师观察什么?教师主要观察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六项:

①观察幼儿神情、体态:眼睛是闪闪发亮/木然/明亮/泪汪汪;嘴巴是撅起/吐舌头/咬嘴唇/紧闭/张大/微笑;肢体动作:速度是迅速的/缓慢的/悠闲的/不紧不慢的。

②观察幼儿选择材料的原因:是模仿同伴/自主选择/教师建议。

③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选择了几种材料;是怎样玩(按既定的玩法/创新玩法/有几种玩法/有挑战性吗/有困难吗);结果怎样。

④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情况:是否一边玩一边用语言表达(与他人说话/展示材料和作品);是怎么玩的(独自玩/与其他人一起玩)。

⑤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偶发行为:是否有新的游戏情节出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行为。

⑥观察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需要教师帮助;对教师帮助的反应(接纳/无所谓/有抵触情绪)。

3.教师何时介入?教师介入的时期应该包含:①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②幼儿间产生冲突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③幼儿产生困难,难以实现自己游戏愿望时;④幼儿长时间进行重复无意义行为时;⑤当幼儿无所事事时;⑥当幼儿情绪低落时;⑦当幼儿需要反馈时;⑧出现提高幼儿能力的契机时。

(二)多种策略,提高观察指导的适度性

教师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指导策略,才能使指导获得最佳效果。

1.“直接式”指导策略。教师直接参与幼儿游戏,对幼儿加以指导。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合作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2.“参与式”指导策略。教师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参与到幼儿游戏中,通过与幼儿的角色互动,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语言或行为上的反馈,引导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角色扮演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3.“平行式”指导策略。教师在空间上接近幼儿,不用语言与幼儿交流,而是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游戏,引导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旁观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4.“启发式”指导策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对幼儿提出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促进幼儿思考,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开展。

5.“暗示式”指导策略。教师把区域活动规则及材料玩法蕴含在环境或材料中,让环境来提醒幼儿活动规则及玩法等,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6.“互动式”指导策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让幼儿间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这种类型为:观察—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介入—促进游戏进行。

(三)多元评价,提升观察指导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常常忽略评价,认为可有可无,其实评价非常重要,适宜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还可以集思广益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评价呢? 笔者认为,一可采取集体评价策略,集体评价不是简单的小结,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评价点进行评价。二可采用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适时地予以评价。教师要从重结果评价转变为重过程评价,从重知识评价转变为包括心理品质和能力发展的评价,从评价手段的单一转为评价手段的多样化,从评价内容的单一转变为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从评价方法的单一转变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综上,区域材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适时的调整、跟进,才能有效提升区域材料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J].幼儿教育,2008(4).

[2]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视觉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董旭花,刘霞,赵福云,韩冰川,编著.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有效投放材料 第4篇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相对其它教育形式显得弱化了。孩子们更多是在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层次上的互动。材料作为区域活动重要的元素,往往决定着区域活动的成败如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地投放和运用材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活动的兴趣和乐趣,更可以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多样性的区域材料给予孩子多元化的自主选择

区域材料作为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工具,就必须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这也是孩子兴趣盎然地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而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了解每个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供多样性的区域材料,以给予孩子多元化的选择范围。在一次大班“化妆舞会”的主题区域活动中,我事先观察和了解到,我班有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强,对制作化妆舞会的服装很感兴趣;而有的孩子表演欲望很强烈,对穿上舞会服装进行“走台步”、“表演舞蹈”青睐有加;还有的孩子“甘于幕后”,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化妆舞会”的情况。针对这几类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我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区域材料,为第一类孩子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挂历纸、快餐盒、布、羽毛、吸管、一次性台布、各类纸盒等;为第二类孩子提供了适宜的音乐、镜子、舞台等;为第三类孩子提供了纸、画笔、照相机等。这样,丰富多样的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兴趣点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兴致勃勃地享受着区域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提供给孩子多样性的材料,给予他们多元化的选择是事关区域活动成功开展的有力保证。

二、层次性的区域材料满足各层次孩子的发展需要

如果区域材料只在横向的多样种类上下功夫,而忽略纵向的层次性的话,那么效果还只是片面的。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总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而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活动和在活动中获得提高的权利和需要,都有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欲望。如何满足和平衡每个孩子这种需求呢?那就必须在“层次性”上进行思考。区域材料的层次性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次小班的“小巧手”的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如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提供了一些白纸、画笔以及几幅范画,鼓励他们画一些自己喜欢和会画的东西;为动手能力一般的孩子则提供了一些画好主体物体的画纸,鼓励他们进行添画;而为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则提供一些画好轮廓的画纸,鼓励他们进行涂色。这样,三个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获取了各自所需的材料。在活动中,每个孩子“如鱼得水”,都能自信地操作,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了区域活动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优势。

三、开放性的区域材料激活孩子与材料的充分互动

区域活动中,要给予孩子自由、开放、多元的活动空间。孩子们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与材料进行交互作用,材料作为活动与孩子之间的物质媒介,影响着孩子们活动的情绪和兴趣,而开放性的材料无疑可以更充分地激活孩子与之的互动。在我班的“科学探索”区域中,我发动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参与收集各类材料,材料种类、收集渠道简直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涵盖,包括自然物、废旧物、成品、半成品等。而且这些物品都陈列在开放的区域中,孩子们拿放自如,更新自如,操作自如。一些孩子对各种各样的石头很是感兴趣,经常拿着放大镜研究石头上不同的纹路,并将这些观察的花纹融入到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还有一些孩子将米、黄豆、黄沙分别装入易拉罐中,听着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啧啧称奇。这些开放的区域空间和材料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无拘无束、大胆尝试、尽情创造。因此,开放性的区域材料是激活孩子与材料互动的原动力。

四、可塑性的区域材料留给孩子无限的创造空间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还必须考虑到可塑性。可塑性的材料不仅可以达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创造力。我班的建构区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为了给予孩子们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在建构区投放材料时,尽可能选取一些可塑性大、可变性强的材料,如造型空间大的插塑、可任意弯曲的塑料条、可变形的积木等。由于这些材料操作的结果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孩子们每一次去操作时,都能玩出新花样、体验新鲜感,这一区域就成了孩子们百玩不厌的区域。因此,可塑性强的区域材料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区域活动的魅力。

五、针对性的区域材料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

区域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们自由“玩”的需求,同时还隐藏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和价值。它可以利用孩子乐意接受和参与的形式,来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让孩子们在“玩”中潜移默化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每一个区域活动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年龄、个性特点、兴趣需求,还需要通过平时系统地观察和解读,站在更高的高度去了解他们缺少什么、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哪些铺垫等。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今天,我们正通过努力来践行这一理念。活动材料虽然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但是,如果我们把对孩子、对教育的一片热诚转化为智慧,有效地利用这些材料,充分挖掘出它们的利用效能,它们一样能够体现出其促进孩子发展、提升教育的价值。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 正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也越来越为教育者所关注、孩子们所喜爱。而区域材料作为区域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当着区域活动和孩子们之间物质媒介的角色。孩子在活动中, 主要通过与材料之间的交互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有效投放材料 第5篇

众所周知,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愉悦性与教育目标的统一,5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深圳市彩田幼儿园凌春媛园长关于《区域材料的投放及教师的有效介入》的精彩讲座,使我这个门外汉对于区域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凌园长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区域设置及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有效介入,观察记录的方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的支持为辅的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主地操作、自由地交往、自由地发挥想象,激发创造潜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凌园长首先从区域材料开始今天的讲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因此,区域活动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但是目前,我园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投放的材料只求多,而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够,缺乏层次性和动态性;对部分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等等。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教师的补充材料也不到位,这也是我们今后要改正的地方!

凌园长对于各个区域设置位置了做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包括:美工区、语言区、角色区、建构区、科学区、音乐区、木工区、操作区/数学区、玩沙(水)区等。凌园长介绍根据不同的年龄设置区域小班娃娃家的数量(小一点,数量可两到三个,下学期可增加生活类小道具,生活体验区),中班角色区很重要(买卖游戏,职业,医院,发廊,生活体验区等),大班可单独设置(科学区数学区)和语言(阅读区书写区)。

凌园长下午讲了有关于区域活动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介入,教师介入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一种是以引导幼儿解决交往问题为目的的介入,例如: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挫折,难以实现游戏愿望时,当发现材料有不安全因素时,当幼儿碰到困难主动向教师或同伴求助时当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的游戏反应不属于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这种介入以教师随机介入为主,介入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幼儿持续完成游戏和解决幼儿在游戏中所出现的交往问题,在介入时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语言、微笑、示范等方法进行引导。另一种是以丰富幼儿认知经验为目的的介入,熟悉的材料反复玩没有突破时 尝试后仍找不到规律和方法时,幼儿对某个区域不感兴趣时,教师期望幼儿获得某些经验时,教师从幼儿自发活动中受到启示时。教师可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有目的的介入,通过语言、参与、复述确认等方法将区域活动与五大领域有机结合,引导幼儿进行深入学习。教师介入与支持的策略: 放慢节奏、尊重选择、观察倾听、真诚关注、积极回应、提供经验、重复确认、支持鼓励、假设猜想、建议提醒、示范引导、开放问题。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有效投放 第6篇

一、区域活动投放材料所存在的问题

1.投放材料使用价值不高

在材料的投放中,有的教师虽然在一个区域内投放了很多新奇的材料,一开始幼儿们也很喜欢尝试操作这些材料,但是有些材料的教育意义不大,幼儿们有时候根本也不知道怎么玩,只是对着材料摆一摆、看一看就结束了,没有掌握到任何知识。所以每次材料的投放都应经过筛选。教师可以想一想哪些材料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幼儿,幼儿们通过操作这些材料可以学到什么。在材料盒里也可以准备一张幼儿能看得懂的操作示意图。这样教师们辛苦做的材料才能好好利用起来,供幼儿使用。

2.投放材料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所投放的材料,一般不是购买的,就是教师自己做的,但是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到安全隐患问题。购买的材料我们需要核对材料的成分,考虑材料是否有毒,或易产生细菌,幼儿玩的时候会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尽可能挑选一些价廉物美的材料。在教师自己制作材料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材料的固定是否牢固,有没有尖头或危险性,在选材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考虑周到。

3.投放材料缺乏针对性

幼儿之间会存在个别差异,所以有时候教师会发现,有的班级里某样材料,幼儿都操作得很好,都很喜欢去玩,可是拿到自己班来后,班中的幼儿却玩得没那么好,所以在投放材料时,不是看着别人的材料利用很好,就可以完全照搬。我们还是需要考虑到班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让活动材料更适合自己班上的幼儿。

二、如何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1.投放的材料要有目标、针对性

幼儿是区域活动中的主体。他们需要与活动中的材料发生互动,所以教师需要将投放的材料加以选择利用,让它们适合自己班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兴趣需求,尽可能体现出材料的丰富多样与层次性。通过平日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通常都对一些操作性强,又有趣味和多变性的材料感兴趣,所以我们投放材料时一方面可以从班中幼儿的兴趣、能力着手,另一方面在幼儿园里,每个月都会有相对应的主题活动,活动材料可以围绕当月的主题来进行选择,但是在满足材料丰富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材料的投放要从简到难,符合幼儿认知的发展和实际操作水平。

2.在提供相同材料的情况下,应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小班时用的一些活动材料到了中、大班还是以同样要求来提供给幼儿使用就不是那么合适了,所以同样的材料,我们可以在不同年龄段设定不一样的要求。如:“绕绳子”,小班幼儿可以尝试在物体上绕绳子,锻炼幼儿手眼协调性;而到了中班,就可以按照卡片上提示的数字或颜色来进行有规律的绕线;进人大班后,幼儿间可以合作,一个幼儿出题十以内的数字来分分合合,另一个幼儿得出数字是几后就绕几圈绳子,除此以外幼儿还可以用绳子来练习系鞋带、扎麻花辫。

3.在投放材料前,教师要考虑到幼儿操作时会发生的一切可能性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有关拱桥的材料,目的是让幼儿在实验中了解到拱形桥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在活动中,幼儿先是把小铁块放在一张纸片上,再架在小桥上,纸片承受不住铁块的重量,弯折了。之后,幼儿照着拱桥的样子,尝试在原有基础上,把两张纸片弯成拱形后架在两个桥墩之间。这时照理来说放上小铁块后桥身应该是很稳当的,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桥身还是弯折了,孩子们看到实验结果也都比较失望。后来我思考了一下,原来是我选择的铁块重量远远超出了桥身的承受力。之后我换了一个螺帽后实验就成功了。自那以后,每次我在将材料提供给幼儿操作前,我自己都会先操作一下,看能不能成功,或预想一下幼儿在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况。

4.材料投放应具有时效性

材料的投放在区域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的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所以我们投放的材料也要跟随幼儿能力的提升或兴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适时增添新的活动材料。例如:在美工区,主题是做糕点。刚开始只提供给幼儿橡皮泥,让幼儿通过揉、搓来制作各种糕点,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会觉得光用橡皮泥制作还不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适量增添如蛋糕杯、彩色纸或亮片等一些材料,让活动更加深入开展。我们教师平时也可以抽些时间出来一起讨论交流一下班中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资源互补,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5.为幼儿提供适量的活动材料

有效投放材料 第7篇

一、提供趣味性材料, 引发兴趣

所谓趣味性就是投放的材料要能引发幼儿不断探究的兴趣, 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与认识兴趣。材料投放后, 幼儿能产生想摸一摸、想看一看、想试一试、想探索一下的愿望, 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如学习6、7的组成。提供给幼儿6、7个双色瓶盖 (瓶盖一面是红色, 另一面是白色, 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 , 请幼儿玩“扔瓶盖”游戏, 每扔一次就根据瓶盖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瓶盖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 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扔后, 幼儿就会比较对照, 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 幼儿还会发现一些问题, 如6个瓶盖扔出去, 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 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 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 从而产生疑问, 这样材料即好找, 幼儿又感兴趣。

二、提供多层次材料, 针对差异

教师日常在准备数学操作材料时, 一方面要考虑活动目标, 另一方面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必须体现由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性, 使每个孩子都能够轻松地借助材料进行学习,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如在一次片区研讨《层级分类》教学时, 笔者准备的材料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分类箱、筐, 白纸皮、笔等。我给能力强的孩子提供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的图形片, 要求他们按照不同的特征分类, 并做好记录;而给能力弱的孩子, 只提供一个变量的图形片, 如形状不同, 而大小、颜色相同, 这样他们分类时就没有过多干扰, 显得简单多了, 而且提供的记录表只要打钩就行了;能力更弱一些的, 则提供花片、纽扣等实物进行分类并在记录表上连线。这样能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能力层次的操作, 数学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 真正做到既面向全体, 又注意个别。而且在材料的投放上, 我们注重种类多样的同时, 更注重数量的充足, 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 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 让幼儿在操作中,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操作材料。

三、提供生活化材料, 丰富经验

大班的孩子不但学习速度明显加快, 而且会进行自觉探索的学习行为。这个时期的数学学习为他们提供生活化的活动材料,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兴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的, 不需要的内容, 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 才会全身心投入, 意义学习才会发生。如我们在学习编应用题, 我所提供的材料以及背景图都是幼儿熟悉的, 生活当中随地可见的:故事图片、小超市游戏等。如学习编1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笔者准备的材料: (1) 9条毛巾 (l大8小, 6红3黄) 。 (2) 鸭图一幅 (池塘里5只, 草地上5只) 或水果树的背景图等。 (3) 1~10的数字卡片、算式卡片每组一份;贴绒图片、玩具数个;小红花若干朵。这些都是比较生活化, 幼儿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四、提供多变性材料, 巩固特性

虽然我们提供给孩子的学习材料要丰富, 但也不能太宽泛, 要尽可能一物多用,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发现操作目标, 又一方面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比如让幼儿做10以内的加法练习, 笔者为提供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让孩子揉揉搓搓, 做成一个个小圆球, 然后让他们做串球游戏, 用细棍把3个红球和7个紫球串在一起……材料的多变性, 能使幼儿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再如让孩子玩扑克牌, 有很多种活动可以进行:按数字取物、大小排序、互相比大小、两张牌加减计算等等。扑克牌可以一个人玩, 也可以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多人玩……对于花片, 可以用它们对孩子进行对形状的认识、分类、组合等。

总之, 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逻辑数理知识, 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能够帮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幼儿数学教学操作材料的提供, 应当立足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建构, 这些材料应具备适宜性、科学性、层次性, 从而让孩子能够借助它们进行充分的学习和交流, 促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意义, 为今后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变革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Z1) .

有效投放材料 第8篇

一、根据教学目标, 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能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 操作材料并非越生活化、越多越好, 过分强调“引起兴趣”, 可能把幼儿引向消极地感受学习材料, 有时材料投放太多太逼真了, 反而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 影响了操作效果。如, 数学活动《等分》, 为了体现操作材料的生活化, 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不规则的蛋糕、一大瓶橙汁。教师的目的是让幼儿在切蛋糕、喝橙汁的过程中感受等分的概念。教师交代了活动要求后, 幼儿简直乐坏了, 他们有的迫不及待地把蛋糕切开, 有的倒出瓶子里的橙汁先喝为快, 至于等分不等分, 他们好像完全忘记了。因此在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 分析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 而后根据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去思考需要利用何种材料帮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现所要求的目标。

二、根据生活经验, 投放生活化操作材料

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材料, 有利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的、不需要的内容, 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 才会全身心投入, 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与科学探究的操作材料不同, 不需要太精密的仪器, 更多的要应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安全的废旧材料, 我们可以让幼儿从家里带一些材料。如, 认识几何形体教学时, 可以让幼儿将家中的小镜子、茶叶罐等带到幼儿园进行观察比较。因为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 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 总想看一看、摸一摸,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 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此外, 班级内可以利用书本、积木等进行感知。这样相互的交换材料, 一是可以让幼儿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是可以保证数量, 做到人手一套, 同时又能节省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 减轻教师的负担。

三、根据幼儿兴趣, 投放游戏化操作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 这种兴趣越浓, 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因此我们投放的材料应尽可能引发幼儿的兴趣, 在外观上, 让幼儿一看就喜欢, 乐于主动探索;在内容上, 可以设计一定的情节, 引发操作的欲望。在中班数学活动《6以内的数》中, 教师为幼儿创设了钓鱼的情境, 还为每个幼儿准备了钓鱼竿和两种不同颜色的鱼, 然后让幼儿钓鱼, 钓两种不同颜色的鱼, 以此从不同角度感知6以内的数。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注意力集中, 情绪愉快, 无拘无束地边钓鱼边与同伴讨论着各种不同的数数结果, 能力强的幼儿还主动帮助能力差的, 就这样,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脱离了教师的演示、讲解, 变被动为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他们在自己动手玩一玩的过程中, 积累了感性经验, 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增强了实践操作的能力, 这对幼儿理解数学是十分重要的。

四、根据个体差异, 投放层次性操作材料

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 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 对于一些幼儿来说很容易操作的材料, 有可能会使另一部分幼儿感到很难, 甚至无从下手。为了保护每个幼儿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 允许他们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要求选择符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操作材料, 以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需要, 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层次上有不同的发展。如, 在“送图形宝宝回家”时, 第一批投放的材料以单一特征为主, 有利于幼儿感受特征;第二批材料则加以形状、颜色、大小的干扰, 逐步递加了难度。也正是由于学具的阶段性特征, 为幼儿在最近发展区之间搭设了一个“梯子”, 对于幼儿的探索性、自信心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又如, 排序活动, 我们为一些幼儿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材料, 同时为另一部分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 并配有变量特征的标记, 让他们按照标记排序。幼儿在完成了一种材料的排序后, 允许他们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又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成功体验。

五、根据材料功能, 提供多元化操作材料

在数学操作材料准备上, 除了要注意生活化、游戏化、层次性外, 还要抓住一切契机, 充分利用环境, 眼睛不仅盯在墙、角上, 还要充分利用周围所有的环境, 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 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 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发现操作目标, 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扑克牌, 可以进行数的组成、排序、比大小等操作, 可以1人操作, 也可以多人操作;幼儿经常玩的花片, 可以用来做形状的认识、颜色的分类、数的分解组成、相邻数、一一对应等。此外, 要充分营造自主、轻松愉快的环境, 促使幼儿主动地获取简单的数学经验, 并在生活中逐步感到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好玩的、有用的, 帮助幼儿将零散的经验组织起来, 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 促使幼儿通过身边的事件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逻辑数理知识, 幼儿园数学教育操作材料的提供, 应着眼于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建构, 使材料具备适宜性、科学性、层次性、游戏化、多元化, 让幼儿置身其中, 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 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 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使幼儿真正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使得幼儿的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适宜的操作材料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从而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并使幼儿通过用自己的双手操作材料, 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和相应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谈了如何有效投放操作材料, 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幼儿,操作材料,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有效投放材料 第9篇

一、创设情境性区域环境, 重在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从小班幼儿的兴趣爱好来看, 他们喜欢充满童趣、情趣、乐趣的活动内容。为此, 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 创设情境性游戏内容, 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如创设“小青蛙捉害虫”的场景, 在场地上铺设许多体操圈, 小青蛙要在“荷叶”上跳来跳去, 幼儿要想办法跳到“稻田”里, 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在这个游戏中, 发展了幼儿双脚并拢向前跳跃的能力。老师还给参与的幼儿挂上了小青蛙胸牌, 增加了其幼儿游戏的角色意识, 从而保持了极大的运动兴趣。

情境性区域更能吸引小班幼儿参与的兴趣。同时, 幼儿对情节角色的投入, 或挂或戴头上的辅助装饰也能增加运动的趣味性。教师要适宜地以角色情节来刺激幼儿, 大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计多层运动方式, 重在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指南》中提到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孩子年龄越小, 个体差异越明显。教师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老师在制订每个体育活动目标时, 应把“让每个孩子跳一跳就摘得到果子”作为主导思想, 让每个层次的孩子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得到成功, 以产生积极的对自己肯定和认可的情感。为此, 老师要清楚每个活动中幼儿的动作发展的分层目标, 让幼儿去挑战更高的目标。整个活动方案应呈“小步递进”状, 让幼儿感到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以促进幼儿的挑战欲和保护幼儿的自信心。

如“纵跳触物”的游戏体现了分层性的运动目标。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只要他作出跳的动作, 教师根据他跳起的动作随时调整小铃 (被触物) 位置, 让他次次都听到铃声;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尽量鼓励他们用正确的动作跳起用头碰到小铃;对于能力强的个别幼儿可以让他们纵跳用手触小铃。这样, 虽然是一个相同的内容, 一个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 却巧妙地让每个幼儿都得到了成功, 都在自己原有能力上得到提高。

要尊重、接纳个体差异, 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来投放材料。教师对全班幼儿划分“达到、基本达到、未达”三个能力层次 (强、中、弱) , 统计成册。基本达到的简单标明欠缺处, 未达的进行具体动作表现记录和分析, 以了解每个幼儿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 设计多层次的目标, 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运动方式, 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感, 以继续保持运动热情。

三、探索一物多变的玩法, 重在萌发幼儿的创造力

让幼儿变换玩法, 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同时也通过探索、尝试, 发现多种运动方法, 萌发幼儿的创造力;同时也激励幼儿面对困难, 要勇于挑战, 从而培养了幼儿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发展了幼儿的运动能力。

在运动区提供的材料要考虑到“一物多玩”, 既经济又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我们要启发幼儿用一种运动材料尝试与众不同的玩法。如塑料圈的摆放, 可跳、可钻、可滚。老师先请想出独特玩法的幼儿作示范, 让其他幼儿想一想、试一试“还有多少种玩法?”教师还应及时发现, 组织幼儿互相学习、推广, 使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接受和肯定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得到鼓励的幼儿情绪很高, 其他幼儿也会产生创造热情。这样一来, 集体的创造力也勃发了。

如我们在油桶里充着不同颜色不同量的水, 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油桶拎一拎, 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锻炼了幼儿的臂力。好动的幼儿把油桶立了起来, 在练习跨跳。老师马上给予肯定, 鼓励其他幼儿一起练一练, “我们要象运动员刘翔一样学跨栏噢!”幼儿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 他们会继续探索新的玩法。有幼儿将油桶放倒了, 几个好朋友顺势学做小兔一起练习蹦跳呢。

四、融入认知元素, 拓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而幼儿的体育活动材料中可以融入相关的认知元素。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 天性好动, 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 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 就显得尤为合适。

我们力求把教育内容渗透在运动材料以及每一项体育活动之中, 使幼儿的认知来自于生活和游戏;在幼儿喜欢的体育活动中渗透认知内容, 让幼儿在“玩中学”, 拓展了幼儿的智能。

有效投放材料 第10篇

1.我们幼儿园的活动室相对比较小。

2.活动室中间区域被闲置。尤其是在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 活动室的四周被划分成许多区域, 不同区域之间常会用矮柜等隔离物进行分割, 而活动室的中间除了集体活动则经常被闲置, 这样活动的区域就显得比较拥挤了。

3.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不及时更换, 导致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又因为操作材料数量少, 种类单一, 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从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 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 无难易差异。由于没有相应的活动材料来支持个别化活动的开展, 所以在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时, 幼儿要么无所事事, 要么互相争抢, 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也看到了, 虽然空间小, 但并不是没有空间可以利用, 例如, 地面、橱柜、走廊等空间都可以利用起来。

就这些现象, 我们以《小司机》主题来谈谈我们对在主题背景下, 小班个别化学习操作材料是如何有效合理的投放的?

罗列材料投放策略, 使材料更符合幼儿发展。

一、体现情感性

在创设个别化学习材料时, 尽可能捕捉和挖掘儿童生活中有意义的信息, 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素材, 赋予物化材料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 使个别化学习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 饱含情感的温暖。如:乘车去玩咯。

玩法一:根据列车厢上的点数匹配照片。

玩法二:根据幼儿在火车头上插入的小组照片, 找到相应的小朋友照片插入车厢。

玩法三:将坐满小朋友的火车在地上开到想到的地方。

也可以经验延伸, 在教室里制作大型的大巴士车头, 让幼儿有真正坐车的感受。

二、体现平衡性

环境与材料应具有平衡性, 能兼顾幼儿各领域的基本经验和当前发展的需要。

1.材料性质的平衡

材料要关注到低结构与高结构材料的平衡, 如半成品玩具与成品玩具的平衡、自然物、废旧材料与各类玩具材料的平衡等。如在美工区我们看到了《花车来了》个别化学习材料:在操作过程中, 我们创设了具有情景性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场景!提供的材料有成品, 有半成品, 有低结构材料, 使幼儿能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操作。 (1) 在活动中还可以提供任务卡片, 使材料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abab) 。 (2) 装饰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 (拓印、涂色、剪贴。)

2.经验发展的平衡

创设环境材料的内容要关注到幼儿先前、当前、未来经验的基础和获得。如, 材料创设的内容可以包括以前的主题, 现在正在进行的主题, 及将要做的主题经验的渗透等。如在美工区, 正值“小司机”的主题开展过程中, 既有上个主题“苹果与橘子”提供的材料, 又有这个主题小司机中“在马路边”的材料, 同时又有下个主题“冬天不怕冷”的材料, “打扮新年树”的材料等, 教师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 要充分关注幼儿先前、当前与未来的经验基础与获得。

三、体现动态化

材料创设具有可动态变换的空间, 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适时地增删与调整。

如, 《小司机》———卡车运货忙:从平面的玩法, 过渡到立体的玩法;从单一摆弄操作到具有情景化的任务意识。

四、体现层次性

投放的材料具有鲜明的层次 (年龄、发展) 特点与差异性, 能让不同的幼儿获得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经验。要考虑幼儿的能力差异、经验差异、性别差异、性格差异等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同样是拼图, 教师提供的拼图底板提示, 有的是整张图片, 有的是形状, 有的是数字, 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供幼儿操作学习。

五、合理利用空间

1.利用好地面空间

我们常会在活动室的地面上贴上各种图形、线条等。如, 在“小司机”主题活动中, 我们就在活动室中间的地面上创设了马路的场景, 供幼儿进行“我是小司机”的角色游戏, 这样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同时对区域中人数也进行了分流。

2.利用好墙面空间

以往, 墙饰多是老师的事情, 墙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装饰美化教室, 孩子很少参与墙面装饰, 他们与墙饰很少产生互动。现在, 我们在布置墙饰时, 主要以幼儿参与为主, 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他们与环境产生互动。在娃娃家中, 我们有一块比较低的墙面, 不利于幼儿操作。于是我们用粘钩在上面挂了一些“辫子娃娃”, 幼儿要操作时就可以自己去取下来, 不操作时放回去。这样既美化了墙面, 又充分利用了空间。

在“小司机”主题区域中, 我们在探索区的墙面上制作了“送礼物”“找朋友”“车牌号码”“车轮滚滚”“找影子”都是可以让幼儿操作的。

3.利用好橱柜空间

本学期一开学, 我们在班级中创设了一个“鱼塘”供幼儿钓鱼。但通过后期区域的调整, 我们将鱼塘挪到图书架的背面, 于是我们在图书架的背面设计了“小猫钓鱼”的操作材料 (谁来钓鱼、钓了几条鱼) 。这样幼儿在钓鱼前先要找到自己的照片插上, 钓鱼后要数数自己钓了几条鱼, 并插上相应数量的鱼。利用好空间, 对活动的内容和玩法进一步推进, 使幼儿至今对这份操作材料都很感兴趣。

4.利用好窗台、窗户空间

在“娃娃家”中, 我们将自制的小床放在了窗台上, 并在窗户上贴了折被子、折衣服的步骤图, 这样幼儿就可以在窗台上边看边操作。同时我们还在窗台的另一端摆放了一些自制的储物柜, 放置一些食材, 并在一旁创设了一个厨房的情境, 使得区域材料和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5.利用好活动室上方的空间

我们通常是悬挂一些具有节日气氛的装饰物来营造过节的氛围、美化环境。但在“小司机”的主题中, 由于我们展示作品的版面不够, 于是我们就在两个橱柜的背面粘上KT板, 延伸空间, 增加版面。让孩子自己展示作品, 增加孩子的成功感。

6.利用好公用空间

利用楼道, 我们设计了一个“变废为宝”, 师生一起收集废旧物品。一方面, 我们充分利用了楼道的空间;另一方面, 使废旧物品充分得到了利用, 实现了资源共享。

以上是在《小司机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操作材料的有效投放》的收获, 在我们的不断改善下:

a.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对新投放的操作材料能较快地产生探索的兴趣, 并付诸以大胆的实践操作, 让幼儿在探索学习中习得经验。

b.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通过创设符合不同幼儿需要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各种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 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c.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 碰到问题和困难, 幼儿不再紧紧依赖着老师, 而是能自己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有时也会求助于同伴的帮助。

d.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对同一材料不同功能的使用、或是相同材料的不同玩法, 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 鼓励幼儿在操作游戏时同中求异, 进行初步的创造。

有效投放材料 第11篇

关键词: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

自国家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实践。区角活动以其便于操作、组织方法灵活、便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育等优势,受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喜爱,并不断被推广,但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幼儿园在区角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现状分析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区和材料,自主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提升。纵观现有幼儿园在区角材料投放方面存在以下不适宜现象:(1)“观赏性”材料居多,能让幼儿实际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较少。(2)从市场买来的成品材料居多,且操作方式比较单一,而教师日常收集、废旧利用、自制的材料少。(3)不同年龄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

二、区角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实施策略

1.材料的收集与制作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基础,更是促进幼儿学习的工具,不同的游戏需要不同的材料。因此,在活动中除了投入一些购买的成品材料外,还应注重进行材料的收集与制作:

(1)深入挖掘,废物利用

现在家庭越来越富有,孩子要什么,父母都是有求必应。可幼儿对于购买的高档玩具总是一时新鲜,玩过几次后,就会闲置一旁,却对于废弃的瓶瓶罐罐或一些纸盒、管棒等爱不释手。所以,教师应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2)自然材料,充分利用

自然材料是自然界随时可找到的,如黄豆、玉米和一些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等材料,可以让幼儿进行图案粘贴画,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幼儿小肌肉的灵活度;秋天到处可捡到的落叶可以放在手工区进行树叶贴画;一次性纸杯、吸管可以作为辅助材料放在建构区供幼儿建构和创造,增强想象力。

(3)开动脑筋,制作材料

如在语言区和表演区可利用不织布材料,制作头饰、手偶,用报纸、塑料袋裁剪成不同特色的衣服,以满足幼儿表演的需要;用鞋盒、衬衣盖儿做底盘,中间用纸片做隔断,让幼儿进行走迷宫游戏等。实践中发现,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制作的活动材料和其他材料放在一起时,他们更愿意用制作的材料活动,兴趣更浓。

2.材料的投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适宜性原则,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如果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就不能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不同年龄班的材料投放要求不同。对于小班幼儿投放材料时应注重情趣性。如,在系扣子的生活区材料投放中,教师可用一大块绿色的布做果园背景缝上纽扣,然后让幼儿用布做各种各样的水果玩摘果子的游戏,这样既反复锻炼了孩子们系扣子的本领,又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又如,在废旧食用油桶上挖出一个洞,然后贴上形象的各种小动物头饰,让孩子们练习使用筷子喂小动物食物,由于小动物形象漂亮、可爱,孩子们对此生活区乐此不疲。对于中班我们更注重的是材料投放的可变性。

(2)突出层次性原则,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发展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即使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尽可能考虑不同孩子的发展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3)材料的投放要丰富,注重功能多样性原则

“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也就是说,教师为幼儿提供选择的材料要丰富,使每个人都有探索的条件和机会。这其中包括购买的现成操作材料,自然材料(种子、贝壳、石头、沙土等),自制的成品和半成品材料。如我们把家长从家具厂带来的刨花先放在美工区,让孩子们进行自由涂色练习,然后又放在数学区进行大小、颜色分类,最后又放在了生活区或美工区,让孩子们进行“串项链”或“创意粘贴画”,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操作材料,更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4)材料要及时调整补充,不断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后要随着活动主题和幼儿能力发展的变化,不断更换和调整。但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随时观察幼儿需要,结合幼儿兴趣和目标在原有基础上做到适时添加或删减,使玩具材料不断有新的兴趣点,从而引发幼儿新的探索,促进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1]线亚伟,李云翔.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2]张琴.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9).

巧妙投放游戏材料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游戏,游戏材料,观察,投放,调整

游戏材料对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举足轻重的意义。南师大邱学青教授在《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受知识经验与能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幼儿在游戏时常常会受到材料自身功能的制约, 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单一, 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 在游戏中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 有利于他们通过探索, 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 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像。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材料投放隐含着教师的指导理念和策略, 投放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只是教师指导游戏, 参与游戏的第一层次, 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更多地考虑每个游戏点投放什么材料?怎样投放?效果如何等问题。

一、根据年龄特点, 制作和投放形象逼真的游戏材料

要知道为孩子投放怎样的游戏材料, 首先要从观察孩子游戏行为, 了解孩子发展需要开始。小班的孩子对娃娃家游戏特别热衷,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都特别喜欢“干家务活”, 谁手里没活干就不乐意。因此, 我们为幼儿开设了四个娃娃家, “家”里投放了形象逼真, 便于操作的锅、碗、盆、刀、勺、抹布、毛巾、扫笤、搓衣板等等材料。小班孩子又特别喜欢模仿别人的活动, 同一种材料在一个“家”中一般提供2-4份, 便于幼儿充分选择。因此, 每次游戏时娃娃家里:“杀鱼、切菜、炒菜、喂娃娃、洗衣服、洗碗、扫地”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不仅从中获得了愉快的体验, 也获得动作的发展。

我们的小司机们喜欢的“汽车”是用废旧的电脑泡沫筐做成车身, 再贴上车灯、车轮、装上方向盘和两根保险带等汽车配件制成的, 小司机登上汽车, 带上保险带, 就一下进入角色, 开始在“公路”行驶, 在“车站”上等“客人”;又如小交警的指挥旗、违章罚单、笔, 带了这些东西“工作就得心应手了;再如油条蛋饼摊上的“油炸锅、烤箱、油瓶、围裙等让孩子们一看就回忆起街边的小吃摊, 愿意投入到这样的游戏中去。

二、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设计可操作的半成品材料

我们东山盛产螃蟹, 金秋蟹肥时节, 孩子们接触并认识了螃蟹的特征, 去菜场买螃蟹、买鱼虾的“客人们”多了。于是我和孩子们讨论扩大水产摊, 还特别增设了为“客人”服务的工作, 有人为“客人”挑雌雄蟹, 有人在扎蟹, 有人为“客人”装蟹、杀鱼。我给孩子们投放了分别表示雌、雄标记的贴纸、有松紧的扎带、网袋、“刀”、“刀板”等, 游戏中“蟹农”个个忙得起劲又认真。

一次游戏过后, 娃娃家“爸爸”提出:“我们家吃鱼时要放姜片, 这样就不腥了。”一句话, 激起了孩子们对家中做菜配料的大讨论, 每个孩子回去和父母交流并收集了相关信息。随后, 我在娃娃家的厨房里先放一些彩纸做的“配料”, 又投放了各种形状的塑料瓶盖, 橙色、黄色、绿色、白色泡沫和皱纹纸、剪刀等相应地制作材料。此后, 孩子们不但“烧鱼”用上姜片, “炒菜”时还会放上葱丝、蒜片、萝卜片、黄瓜片, 他们惊喜的发现, 这些色彩鲜艳的配料还能将菜肴装饰一番。这么漂亮的菜肴做了一次就丢了实在可惜, 于是在一位孩子的提醒下, 我们一起收集了一些配图菜谱, 也学着将自己制作的菜做成菜谱。有了菜谱, “爸爸、妈妈”们做菜的热情更高了, 创造了各式“美味佳肴”。每次有新的“创作”就将其“拍下来”, 添在菜谱上, 一学期下来, 娃娃家的“家庭菜谱”成了厚厚地一大本。

冬天, 天冷了, 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围上了围巾, 戴上了帽子, 同伴间还特别喜欢相互欣赏各自的围巾、帽子, “我的是五颜六色”、“我的上面有漂亮的花纹”、“我的围巾是毛绒绒的”、“我的围巾是格子的”——美工坊中孩子们用蜡笔画着这些喜欢的围巾、帽子。于是我用彩色泡沫纸设计了穿编格子围巾材料, 用无纺布裁成围巾、帽子的模板封上透明胶, 提供绒布光布, 泡沫图形片, 进行粘贴装饰, 投放水粉颜料, 宣纸来印染丝巾, 孩子们探索着、尝试着,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围巾、帽子, 最后还开起了围巾、帽子店。

三、尊重幼儿的选择, 及时调整材料

有时, 一些游戏材料投放过后, 却发现孩子们并不感兴趣, 或者操作使用不方便, 甚至对游戏并没有促进作用, 此时, 就应分析原因, 及时调整材料。

在小交警游戏中, 最初我在“岗亭”上设立了一块固定的红绿灯牌, 游戏中发现, 小交警拿着指挥棒在指着红灯或绿灯, “小司机”们并不能遵守规则, 上前询问, 原来“小司机”根本没注意红绿灯的变化, “司机”在行驶过程中对指挥棒这么细小的变化不能及时作出反应, 后来和孩子们共同讨论, 决定改成红、绿指挥旗, 这样一来不但“小司机”很快能根据红、绿旗作出反应, 而且“小交警”也工作得更投入了。

在“油条、蛋饼”摊上, 起先我提供了黄色皱纹纸供幼儿做“蛋饼”的“蛋皮”用, 将皱纸展开, 画上圆, 孩子们剪下来就能做成一块“蛋皮”, 可是由于皱纹纸韧性很大, 展开后不容易剪断, 特别对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制作起来就更不方便。这一阶段蛋饼摊总是生意不好, “客人”们总说老板动作慢。发现这一问题后我撤下了皱纹纸, 将黄色色纸以同样的方式呈现, 果然“老板”做蛋饼的速度快了, “生意”也好了起来。

上一篇:羊毛衫企业下一篇:警示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