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恶性病灶范文

2024-07-25

乳腺恶性病灶范文(精选6篇)

乳腺恶性病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院检查的123例乳腺肿块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58岁,平均(41.5±12.5)岁;病程为2个月~1年,平均(0.8±0.3)年;患者经手术、病理、CT影像学等诊断为乳腺肿块;肿块类型[2]:良性101个,恶性22个;其中纤维腺瘤51个,纤维囊性乳腺病12个,乳腺炎12个,脂肪瘤7个,良性叶状肿瘤10个,乳腺结核9个,浸润性导管癌12个,腺癌4个,髓样癌4个,转移癌2个。良性肿块大小为0.5~4.8 cm,平均(3.1±2.1)cm;恶性肿块大小为1.2~5.7 cm,平均(3.5±2.2)cm。上述患者排除合并心脑肾肝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

1.2检测方法:

采用东芝Aplio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软件,探头频率4~12 MHz。超声检测给予双幅模式实时展示弹性图和灰阶图。超声探头需要触碰肿块,探头垂直于皮肤表面,确保肿块位于取样框中心区域。对患者乳腺进行超声检测,发现肿块后对其应用二维细致辨别,记录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与回声,之后应用弹性成像模式检测,肿块颜色平稳与周边乳腺组织背景多数呈绿色定时截取图像,仔细观察弹性成像图。分析并评估超声成像结果[3]。

1.3 临床观察指标:

依据日本建波大学植野教授研究的弹性成像5分评分方法评估[3],组织颜色编码提示组织的弹性强弱,硬度从软到硬的颜色编码变化为紫、蓝、绿、黄、红色;以绿色做为弹性超声检测组织的平均硬度;红色与黄色提示该组织硬度高于平均硬度;紫色与蓝色提示该组织硬度低于平均硬度。评分标准:(1)1分,肿块全部出现变形,呈现绿色图像;(2)2分,肿块绝大部位出现形变,中心组织未见形变,颜色编码为绿色或蓝色混合,绿色占大多数;(3)3分:肿块边界出现形变,中心组织未见形变,颜色编码为蓝色,肿块周边颜色编码为绿色;(4)4分,肿块全体未见形变,图像显示病灶颜色编码全部为蓝色;(5)5分:肿块全体和边缘组织均未见形变,图像显示为肿块及边缘组织颜色编码均为蓝色。弹性成像评分高于4~5分肿块定为恶性,1~3分肿块定为良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后乳腺肿块良恶性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测符合率高于常规超声成像技术,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超声检测在确诊乳腺疾病方面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测方法,以往应用超声技术检测通过对组织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观测对患者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进行评价。传统超声技术仅对典型乳腺良恶性肿块检测有较高的符合率,但对于非典型的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检测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4]。

近些年超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技术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检测诊断中,其已经广泛应用在乳腺、甲状腺、前列腺等方面,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型超声诊断技术,能够研究传统超声无法探测的肿瘤及扩散疾病成像,应用UE探测触诊定性评价和诊断乳腺肿块,其基础是组织硬度或弹性与病变的组织病理密切相关[4]。有报道显示[4],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已经成为妇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如何及早检测并确诊乳腺癌,对于乳腺癌的预后及患者的生存意义重大,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妇女在乳腺癌的早期检测与确诊上提高可靠依据。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探头压迫板装置顺着探头的纵向(轴向)按压组织,肿块组织内的弹性系数各不相同,故肿块组织应变分布亦不同,相关研究发现,弹性系数越大组织应变越小,成反比关系,弹性超声技术通过分析肿块组织压缩前后的超声信号变化情况,应用灰阶与彩色编码成像,评价肿块组织的弹性系数与力的应变[5]。

有研究发现[6],乳腺恶性肿块硬度远远大于正常乳腺组织或良性肿块,超声弹性成像对肿块的硬度与应变力的评估对患者肿块给予良恶性评价。有报道称[6],有学者通过体外实验评估乳腺内不同组织在外力条件下应变各不相同,得出结论为组织硬度由大到小排序为:浸润性导管癌>非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纤维化组织>乳腺组织>脂肪组织;乳腺恶性肿块的硬度是良性肿块的3~4倍。肿块组织的硬度不同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疾病评价标准,UE技术采用5分法对肿块硬度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肿块组织的硬度越大。我院本次实验研究发现,乳腺恶性肿块UE评分4~5分居多,良性肿块的UE评分为1~3分居多,也验证了UE评分与肿块组织硬度大小相关性[6]。

我院通过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测符合率为88.12%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成像技术的74.2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232,χ2=5.1422)。

综上所述,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病灶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符合率优于常规超声检测技术,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院检查的123例乳腺肿块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普通超声成像与弹性成像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后乳腺肿块良恶性与病理检测的符合率。结果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测符合率高于常规超声成像技术,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病灶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符合率优于常规超声检测技术,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乳腺病灶,良恶性,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鱼永卫,李彦青,王永宏,等.X线钼靶与定量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结节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药,2012,34(13):1949.

[2]万梦楠,何家维.X线钼靶与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J].浙江实用医学,2014,19(1):30-31.

[3]李仲全,莫韦宽,唐益君,等.超声弹性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价值初探[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6.

[4]陈翠京,张彦,史秀云,等.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16(12):843-845.

[5]鄢天伟,曹永政,王锦,等.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价值[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6):608-610.

乳腺恶性病灶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04年10月收治乳腺病变患者102例 (189个实性病灶) , 均为女性, 年龄20~75岁, 中位年龄48岁,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旋切术病理证实。

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Acuson S2000 ABVS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进行扫描。ABVS探头型号为14L5BV, 频率5~14 MHz, 患者取仰卧位, 同侧手臂置于头部上方, 乳房较大者可在检查侧的肩膀下垫一枕头, 双手自然向上举起, 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放入足量的耦合剂, 尤其是乳头附近。首先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双侧乳房按一定顺序分别进行全方位纵横和扇形切面的连续扫查, 观察分析病变部位、大小、纵横比、内部回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等情况, 为下一步ABVS扫描提供基本信息, 全部图像存档。然后, 启动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系统, 将探头放置在适当位置并施加适当的压力, 使其紧贴于乳腺表面, 以患者不感不适为宜, 对双侧乳腺进行前后位、外侧位、内侧位和正位扫描, 必要时加行上位和 (或) 下位扫描;全部图像序列上传至ABVS图像分析系统[3]。应用美国放射学会2003年提出的超声BI-RADS分级诊断标准, 对乳腺实性病灶形态、边界、边缘、血流、纵横比、钙化灶、冠状切面等, 对乳腺实性病灶按BI-RADS分级诊断标准进行分级评估。

BI-RADS分级诊断标准[4]: (1) 0级:不完整的评估, 需要其他影像学检查评估。 (2) 1级:阴性, 影像学检查没有任何异常。 (3) 2级:良性, 依患者年龄做常规追踪。 (4) 3级:可能良性, 恶性风险率通常<2%, 须在短时间内追踪。 (5) 4级:疑似恶性, 恶性风险率3%~94%, 须取得组织标本检查。 (6) 5级:高度怀疑恶性, 恶性风险率>95%, 须取得组织标本检查并采取适当措施。 (7) 6级:已做过活检的恶性。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病理结果:102例189个实性病灶, 良性病例中25例单发病灶, 50例多发, 乳腺纤维瘤140个, 导管内瘤13个。恶性病灶31例浸润性导管癌, 5例导管内乳头状癌。

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严格按照超声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189个病例进行特征性描述, 结果显示各级别实性病灶在冠状切面、边缘、边界、纵横比、钙化、病灶内血供、血流阻力指数作为诊断乳腺癌的界值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良性病灶乳腺纤维瘤140例, 除3例显示形态不规整外, 余137例均显示形态规整, 边界清晰, 内呈低回声, 部分内部见线状强回声或伴粗大强回声, 13例导管内瘤病灶可见与导管相通, CDFI:内见少许血流信号, 阻力指数<0.7。恶性病灶显示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楚, 内回声不均匀, 部分病灶内见为点状或砂粒样强回声, CDFI示内部血流稍丰富, 多数阻力指数>0.7。 (2) ABVS冠状切面表现:恶性病灶31个浸润性导管癌, 其中29个ABVS边界模糊不整齐, 呈“毛刺”状改变, 周边呈较完整的中等或高回声环包绕肿块;并可见条索状的中、低、高回声向外放射状延伸, 呈“汇聚”征改变, 出现在多个冠状切面上, 并见病灶周围正常组织不规则的纠集, 内部呈低回声, 不均匀, 常见点状及细沙样钙化灶。良性病灶153个, 其中152个ABVS冠状切面显示边界清楚, 有完整包膜, 内部回声均质的低回声, 与周围组织形成完整界面, 未见“汇聚”征改变。仅1个病灶较大, 呈分叶状, ABVS显示有不典型“汇聚”征改变。 (3) 超声BI-RADS分级标准显示:102例189个实性病灶中, BI-RADS 3级153个, 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150个 (98.03%) , 恶性3个 (1.9%) ;BI-RADS 4级23个, 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2个 (8.69%) , 恶性21个 (91.3%) ;BI-RADS 5级13个, 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0, 恶性13个 (100%) 。

讨论

BI-RADS分级诊断标准首先应用于乳腺钼靶摄影中, 研究显示其在预测乳腺病变良恶性、指导临床医生对乳腺病变的判断及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楚地显示乳房各层次软组织及其实性病灶的形态、内部邻组织的改变, 能为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的鉴别提供解剖学特征, 同时能显示病灶内部的血流情况, 从而判断乳腺实性病灶的良恶性。笔者根据目前比较公认的乳腺实性病灶的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及后方回声特点、纵横比、钙化灶特点、血流丰富程度、血流参数指标等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二维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92%, 基本与国内报道的诊断水平一致[5]。本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将9例纤维纤瘤误诊为乳腺癌, 2例乳腺癌误诊乳腺纤瘤, 3例硬化性乳腺腺病误诊为乳腺癌, 分析原因, 其中大部分与超声能够体现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边界和边缘回声特征不明确有关。另外本组有22个病灶 (22/189) 漏检, 漏诊率约11%, 因此,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对乳腺实性病灶的定性和检出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组ABVS结果显示乳腺纤维瘤绝大部分边界清楚, 具有完整包膜, 对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冠状面均无汇聚征或纠结征;导管内瘤通过不同切面更容易清楚地显示病灶的边界和在腺体层面与之相连的扩张的导管回声;硬化性乳腺病病灶尽管无明确包膜, 但周边无汇聚征;乳腺癌除二维灰阶表现外, 多数可在冠状切面上表现为特征性的由外向肿块内放射状聚集的中-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的“汇聚征”, 部分可出现在多切面上,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汇聚征”的改变主要是由于癌性病灶与周围组织形成界面不完整, 周围正常组织不规则的扭曲、纠集所致, 体现了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ABVS的多切面显示提供了更易于理解的乳腺解剖学全貌及结构特点, 特别是乳腺导管附近的小叶及周围组织能得到很好的显示, 本组自动乳腺全容积ABVS诊断准确率97% (185/189) , 明显高于常规乳腺超声 (92%, 174/189, P<0.05) , 所以冠状切面特征性回声有利于提高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文献报道, 冠状切面上的“汇聚征”很少出现在良性病灶中, 这种征象 (也称“火山口征”或“太阳花征”) 对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本组ABVS误诊4例, 2例乳腺纤维瘤误诊为乳腺癌, 这两例纤维腺瘤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 呈分叶状改变, 对周边组织有压迫, 被误认为是“汇聚征”改变;1例硬化性乳腺腺病增生结节误诊为乳腺癌, 病灶形态不规则, 边界毛糙, 与周边组织分界清, 被误认为对周边组织有牵拉, 呈“汇聚征”改变;1例乳腺癌被误诊为乳腺纤维瘤, 是由于肿块较小, 对周边组织无明显浸润, 呈强回声改变, 被误认为是包膜强回声。所以准确辨认和合理评价ABVS的图像表现也是重要的。

由于设备和检查技术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乳腺实性病灶, 尤其是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被发现, 如何对这些实性病灶进行定性并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成为乳腺发展的新课题。如果能对乳腺的实性病灶进行一个初步的定性, 并能够给患者一个具体的后续诊疗方案, 对于患者及医务工作者都是有巨大利处的。笔者认为, 对发现的乳腺占位性病变进行ABVS超声诊断并进行BI-RADS分级与病理结果对照, 可以发现对评分3级的进行定期观察随访, 对4级以上的进行穿刺活检, 都有较好的相关性, 可以对于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然而, 由于对乳腺实性病灶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受到检查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对于3、4、5级的评分有一定的交叉现象, 所以结合ABVS共同分析, 明显提高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技术不但结合了X线钼靶检查及传统超声检查的优点, 还包含自动化乳腺检查模式, 其提供的冠状切面图像, 是对传统常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重要补充。本研究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进行ABVS检查, 结合BI-RADS对乳腺实性结节超声图像进行评估, 为临床提供更高效、精确、标准的检查结果。

综上所述, 超声BI-RADS分级标准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有助于规范影像学诊断报告和临床上对实性病灶的处理, 对提高乳腺Ca的早期诊断率也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在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技术 (ABVS) 检查中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乳腺实性病灶患者102例 (189个乳腺) , 采用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检查, 并采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进行评估, 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2例189个实性病灶中, BI-RADS 3级153个, 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150个 (98.03%) , 恶性3个 (1.9%) ;BI-RADS 4级23个, 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2个 (8.69%) , 恶性21个 (91.3%) ;BI-RADS 5级13个, 组织病理学证实良性0, 恶性13个 (100%) 。应用BI-RADS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BI-RADS分级:35级乳腺病灶在冠状切面、边缘、边界、纵横比、钙化、病灶内血供、血流阻力指数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乳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乳腺自动全容积成像检查中, 应用BI-RADS分级诊断标准对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自动全容积成像,BI-RADS分级诊断标准,乳腺,实性病灶

参考文献

[1]张保宁.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1) :7-8.

[2]张芹, 胡滨, 胡兵, 等, 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 (1) :54-57.

[3]陈林, 陈悦, 庞芸, 等, 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在乳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7) :1379.

[4]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rn:BI-RADS atlas, 4thes[J].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Reaton, 2003, 5:451.

乳腺恶性病灶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近三年超声或钼靶X线检查发现乳腺微小病灶的女性患者85例, 其中45例患者共有50个微小病灶, 均给予了手术切除病灶并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患者年龄20~75岁, 另有40例50个微小病灶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并随诊半年以上, 年龄21~70岁, 病灶大小为0.6~1cm, 以该85例100个微小病灶为研究对象。

1.2 穿刺方法

在超声引导, 准确定位病灶, 消毒铺巾后进针, 进针方向与声束平行, 进针全程均在B超监视下进行, 随后采用16G全自动核芯穿刺针钳取组织, 每个病灶取组织3~4条, 将组织条整齐铺放于无菌湿纱布上, 并放入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 常规病理检查镜下确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诊断敏感性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诊断和随诊结果

经手术切除获病理证实50个微小病灶中, 恶性肿瘤15个;良性病变35例, 见表1, 图1。

2.2 穿刺病理学结果

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93.8%, 特异性100%, PPV100%, NPV100%, 诊断一致率达99.0%。

3 讨论

最新文献报道认为对乳腺肿瘤直径≤1cm的病变者称为微小乳腺癌[1], 研究认为直径<1 cm的微小乳腺癌病理类型多原位癌。朱雪萍[2]研究认为, 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直径关系密切, 肿瘤体积大的患者预后通常比较差, 而直径<1 cm的患者, 且尽早手术治疗, 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100%, 特别是微小乳腺癌, 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 对该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乳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病理检测确诊, 但对于病灶直径<1 cm的组织, 临床上由于触摸不清楚容易漏诊, 而手术切除也难以准确地切除病灶。因此, 需要通过准确的定位下进行活组织检查, 在超声引导下对乳腺微小病灶进行穿刺活检, 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且具有费用低, 痛苦小, 操作简单等优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微小乳腺病灶的诊断准确率达99%以上, 特异性达100%, 对诊断微小乳腺癌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与李洪林等[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国内外均有研究报道认为,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乳腺微小癌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 不同医院条件不同亦影响穿刺结果, 除了技术原因外, 一些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或原位癌容易被误诊为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小叶增生或导管内乳头状瘤等, 这些因素均可能影响到穿刺活检的敏感性[4]。

综上所述, 对超声或钼靶X线检查时发现乳腺微小病灶者, 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穿刺活检的病理学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可以早期诊断乳腺癌, 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对超声或钼靶X线检查发现的乳腺微小病灶 (直径≤1cm) , 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病理活检对早期诊断微小乳腺癌的的临床意义。方法 超声或钼靶X线检查85例女性中检出100个乳腺微小病灶, 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使用16G的穿刺针进行穿刺病灶, 术后组织行病理确诊。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判断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等。结果 穿刺组织病理活检检查最终确诊为恶性组织的有15个, 良性组织者85个, 而超声下或钼靶X线下检查为恶性表现者分别为1个和15个, 其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达100%, 敏感性达93.8%, 诊断的准确率达99.0%。结论 对超声或钼靶X线检查时发现乳腺微小病灶者, 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穿刺活检的病理学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 可以早期诊断乳腺癌。

关键词:微小病灶,乳腺癌,超声引导

参考文献

[1]周庚寅, 刘洪琪, 张庆慧, 等, 译.肿瘤组织病理诊断 (世界权威医学著作译丛) .第1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67-568.

[2]朱雪萍, 王雷, 茅瑾瑜, 等.超声引导下乳腺小病变的活检.上海医学影像, 2007, 16 (1) :45-55.

[3]李洪林, 冯晓莉, 藤茂芳, 等.触摸不清的乳腺病灶在超声引导下的粗针穿刺活检.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7 (23) :182-185.

乳腺恶性病灶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女性患者共70例, 患者年龄在32岁到75岁之间。入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乳腺胀痛、溢乳甚至溢血等。右乳有30例, 左乳有40例。入选患者临床触诊结果为阴性, 而乳腺钼靶结果显示有局部簇状微钙化以及不规则的小结节病灶。

1.2 方法

入选患者均接受高频乳腺钼靶美兰定位对隐匿性乳腺病灶进行筛查。采用智能乳腺摄影机进行定位。需要先通过常规隐乳腺钼靶片, 头尾位和内外斜位片对隐匿性乳腺病灶的大小和形态进行定位, 确定病灶的深度和位置。然后通过电脑全自动定位仪进行局部拍片以及对病灶进行自动定位。确定隐匿性乳腺病灶后需要先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通过特殊细针注射造影剂美兰, 注入造影剂约0.5~1 m L, 用于组织染色。定位结束后患者需要接受局部麻醉将肿块切除。手术室通过蓝色针孔切开, 然后将蓝色染色组织切除。但蓝色钙化病灶被切除后再次进行高频钼靶摄片, 确定钙化病灶切除完整。

1.3 统计学方法本文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的统计学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2.1 高频乳腺钼靶美兰定位在隐匿性乳腺病灶诊断结果

入选的70例患者中电脑定位成功率为100%, 病灶位于切除物内。根据高频乳腺片结果, 良性病变44例、占62.86%, 其中良性钙化24例、良性结节12例、良性结节伴钙化8例;恶性病变26例、占37.14%, 其中恶性钙化13例、恶性结节8例、恶化结节伴钙化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并且术后病理结果显示, 良性病变44例中, 乳腺增生23例, 导管扩张12例, 增生伴乳头状瘤及细胞活跃9例。恶性病变中, 浸润性导管癌15例, 小叶原位癌7例, 导管内癌4例。

3 讨论

早期诊断是提高乳腺治愈结果的重要环节, 随着影像学的诊断技术提高, 乳腺微小病灶被诊断发现的几率大大提高[1]。对于传统不能触及的肿块病灶临床的诊出率被提高。本文的研究结果中显示, 入选的70例患者中电脑定位成功率为100%, 病灶位于切除物内。根据乳腺片结果, 其中良性病变为44例, 占62.86%;恶性病变有26例, 占37.14%。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并且术后病理结果显示, 良性病变44例中, 乳腺增生有23例, 导管扩张有12例, 增生伴乳头状瘤及细胞活跃有9例。其中恶性病变中, 浸润性导管癌有15例, 小叶原位癌有7例, 导管内癌有4例。常规手术活检的盲目性较高, 并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较大, 加之微小病灶的定位较为困难, 手术活检的诊断率不高, 常常出现漏诊情况, 严重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 从而导致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

隐匿性乳腺病是指临床不能触及的并在, 根据统计显示, 约有30%的隐匿性乳腺病可能会发展为乳腺癌[2]。一般采用乳腺钼靶片能够发现患者乳腺中的局部簇状钙化和结节状病灶常常可能会成为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依据。目前依靠乳腺钼靶是发现乳腺钙化病灶的可靠方法。同时配合美兰定位, 能够解决部分小结节病灶缺乏特征性的诊断难题[3], 通过美兰定位可以发现小结节, 能够准确将病灶切除, 有效避免出现漏诊和误切, 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同时也能够在术前明确病灶, 提供重要的早期诊断依据。

采用高频乳腺钼靶美兰定位在隐匿性乳腺病灶能够对于乳腺隐匿性病灶, 诊断治疗一次性完成[4]。本文中的70例患者, 手术均顺利进行, 由于利用美兰定位, 手术时间能够被大大缩短, 定位准确, 定位方法没有出现有异常反应。入选患者手术后病理均证实其病变组织, 并且手术后再次检查均未发现有病灶。说明高频乳腺钼靶美兰定位在隐匿性乳腺病灶的诊断治疗价值较高, 手术切除准确和彻底。良性和恶性隐匿性乳腺病灶在钼靶片上有显著的特征, 例如恶性隐匿性乳腺病灶会出现有细砂样的不均质簇状浅钙化, 局部结构紊乱, 结节样出现致密影以及出现有放射状的毛刺影等。而对于良性征象则有孤立的结节, 粗大的钙化影, 并且有局限性的致密影等。大量的临床报道显示, 乳腺钼靶片神像对于早期的乳腺病灶的准确率相对较高, 安全并且有效[5]。

根据笔者经验, 采用高频乳腺钼靶美兰定位在隐匿性乳腺病灶治疗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点:在定位前需要采用高频探头对于肿块进行仔细的探查, 观察病灶的大小, 边界。注射前需要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 在针座出需要留出有0.05 m L左右的空气, 连同空气一同注入病灶的周围。在注射美兰时, 需要注意美兰不能将其注入真皮层, 否则会影响成像效果以及引起皮肤坏死。注射美兰的剂量需要良好掌握, 注射量较少会导致病灶染色不清晰, 导致定位效果下降;若注射过多则会导致染色范围过低, 使得定位的准确度大大降低。定位和手术时, 患者的体位应该保持相一致, 避免由于体位变化或者移位给手术带来困难。麻醉时避免采用浸润麻醉, 否则容易导致美兰出现扩散或者出现局部肿胀, 影响定位准确性。

综上所述, 采用高频乳腺钼靶美兰定位在隐匿性乳腺病灶诊断能够避免盲目探查病灶, 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将病灶组织切除, 对于乳腺疾病不会出现漏诊, 通过高频乳腺钼靶美兰定位能够提高隐匿性乳腺病灶诊断率, 提高早期乳腺癌的筛查率, 从而减低早期乳腺癌的漏诊, 是目前早期乳腺癌诊断一种可靠, 效果明显的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帮助患者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时伟锋, 周士福, 邵婉仪, 等.全数字化乳腺钼靶立体定位在老年隐匿性乳腺病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 9 (5) :612-614, 620.

[2]陈淑君, 戴罡, 陈杰, 等.数字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在乳腺隐匿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6) :74-77.

[3]徐晓军, 颜蕴文, 张敬杰, 等.高频彩色超声结合钼靶X线摄片精确定位切除乳腺隐匿性钙化灶[J].中华乳腺病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5) :560-564.

[4]王南飞.全数字化X线三维立体导丝定位在乳腺隐匿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J].罕少疾病杂志, 2012, 19 (2) :8-9.

乳腺恶性病灶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共146例。患者均来源于2013年1—12月该院病例, 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7~72岁, 平均 (45.5±10.2) 岁, 左乳病灶66例, 右乳病灶72例, 双乳均有病灶4例, 共146处病灶。患者因乳房疼痛、乳头溢液或健康体检就诊。临床体格检查, 未触及明确肿块或仅触及片状或结节状腺体增厚, 乳腺病灶X线摄片表现以钙化、结节、结节伴钙化、结构扭曲为主。

1.2 方法

仪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全数字化乳腺钼铑双靶X线机, 具有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 配备坐标定位系统, 可为乳腺病灶施行术前实施三维立体定位。

穿刺方法:全组146例均在术前实时进行全数字化乳腺坐标法三维立体定位。全部操作过程在数字化乳腺X线立体定位系统下进行, 首先将矩形框自上向下窗口式和 (或) 镂孔式压迫板固定乳房, 使乳房病灶置于定位窗中央球管分别内外侧位扫描2次, 得到病灶2个投射点, 根据扫描图像, 选择定位目标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数字化立体定位系统根据输入资料分别在X (左右向) 、Y (前后向) 、Z (上下向) 轴方向测出病变方位和深度, 指示定位架调至定位位置处, 将穿刺针垂直进入皮肤, 也可运用穿刺针随计算机引导下穿刺, 再分别行CC位扫描, 以核实导丝是否已准确到达需手术的病灶部位内。确认后在将X线片随患者一同送入手术室。

手术方法:手术医师依据X线摄片的病灶位置选择手术切口, 根据定位导丝指引完整切除病灶及定位导丝, 切除标本行X线检查, 证实预定病灶已完整切除, 标本做病理检查。若诊断为乳腺癌则行保乳手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2 结果

2.1 乳腺病灶的X线表现分类

X线检查发现146例病灶, 病灶表现为钙化灶62例, 单纯结节57例, 结节合并钙化灶20例, 局部结构扭曲7例。

2.2 乳腺病灶的病理诊断

146例乳腺病灶中乳腺癌21例, 占14.38% (21/146) , 其中乳腺原位癌8例 (38.09%, 8/21) , Ⅰ期乳腺癌12例 (57.14%, 12/21) , Ⅱ期乳腺癌1例 (4.76%, 1/21) , 癌前病变 (非典型增生17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6例) 共23例, 占15.75% (23/146) , 良性病变102例, 占 (69.86%, 102/146) , 其中单纯腺病43例, 占29.45% (43/146) ;腺病伴细胞增生活跃39例, 占26.71% (39/146) ;纤维腺瘤12例, 占8.21% (12/146) ;乳腺囊肿5例, 占3.42% (5/146) ;导管扩张4例, 占2.73% (4/146) 。

2.3 乳腺癌患者的治疗

Ⅰ、Ⅱ期乳腺癌共13例, 4例行保乳手术, 9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根据病情安排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乳腺原位癌, 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手术2例, 乳腺单纯切除术5例, 行改良根治术1例。

3 讨论

影像引导活检病变定位方法, 可用活检导丝定位或染料定位活检等技术, 如此将给外科医师及病理科医师极大方便。在X线引导定位下进一步微创活检两者相结和可以快速准确的取出需要的检测组织, 有效地对早期乳腺癌做出诊断[3]。当外科医师将相应部位病变切除后, 应用缝线标明肿物中心及边缘, 然后再行全乳标本X线照像, 与术前乳房X线照片对比, 找到病变部位。病理医师将标本切开, 取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 按顺序排列, 再一次行标本X线照相, 将病变部进行标记。选择含有病变的部位, 如切取数片标本送放射科再行X线检查, 然后将查到的异常标本取材, 制成蜡块。制成蜡块的标本, 也可行X线照相, 验证取材定位是否准确。确定无误后, 进行切片组织学观察。如此, 对发现微小癌灶非常有帮助。肿瘤本身体积或经术前辅助治疗肿瘤缩小, 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 当癌灶直径小于0.5 cm时, 一般病理方法从切除标本中查询肿瘤部位, 选择取材都会遇到极大困难。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乳腺影像引导下进行病理活检。

导丝定位切除活检的适应证: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发现的临床触及不到的微小钙化 (呈簇状、段样、带状或区域性分布) 、结构扭曲、微小或深部结节等, 临床不能完全排除恶性, 或有发展为恶性可能的病灶。根据X线BI-RADS分类, 5类病变高度怀疑恶性, 必须积极定位活检。4类的病变进行活检已基本是常规, 这类病变无特征性的乳腺癌形态学改变, 但有恶性的可能性, 应该采取活检措施。对3类病变要考虑到如果患者有乳腺癌高危因素, 尤其45岁以上女性, 可以采取活检措施。

该研究中恶性病例为21例, 占14.38% (21/146) , 与文献报道相符[4,5]。其中, 以钙化灶为主要表现者10例, 6例表现为簇状不定形钙化;4例表现为泥沙样钙化, 且沿导管分布。据文献报道, 30%~50%乳腺癌早期即出现钙化[6,7]。以结节影为主要表现的57病例灶中, 恶性占4.60% (2/57) , 非典型增生占5.75% (5/57) , 其中恶性结节影2例均密度较周围腺体密度高。该研究中尚未发现结构扭曲表现的触诊阴性乳腺癌, 但有报道显示结构扭曲紊乱活检后病理为微小浸润癌[8]。该组病例发现浸润性癌13例 (占8.90%, 13/146) , 其中Ⅰ期浸润性乳腺癌12例, Ⅱ期乳腺癌1例。Ⅰ、Ⅱ期乳腺癌是临床早期乳腺癌, 文献报道Ⅰ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已超过95%[9]。因此, X线病灶定位手术, 可以发现早期乳腺癌, 提高患者生存率, 增加了保乳手术的机会。该研究发现乳腺原位癌8例 (占5.47%, 8/146) , 占全部恶性病例 (38.09%, 8/21) , 利用X线立体定位后活检病灶, 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诊治DCIS, 有利于乳腺癌二级预防。有研究认为癌前病变预示随后发展为乳腺癌的危险性将会增加4~8倍[10],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应将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及不典型增生视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对于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X线摄片能早期发现并予以干预,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乳腺癌的发病率。

总之, X线导丝定位活检技术是早期乳腺癌进行外科治疗的需要。影像科医生、外科医生、病理科医生三者的紧密配合使该项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数字化X线乳腺成像可以探知临床未触及的乳腺肿物, 并且根据影像初步判定大概性质, 必要时行立体定位下活检。立体定位切除活检对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定位准确, 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及癌前病变, 对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乳腺癌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立体定位及切除技术对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6例乳腺触诊阴性病灶行X线检查确定病灶位置, 采用导丝立体定位乳腺病灶, 根据定位导丝指引完整切除病灶及定位导丝, 切除标本行X线检查, 证实预定病灶已完整切除, 标本做病理检查, 确定病灶的病理类型。结果 146例乳腺病灶中乳腺癌21例, 占14.38% (21/146) , 癌前病变 (非典型增生17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6例) 共23例, 占15.75% (23/146) , 良性病变102例, 占 (69.86%, 102/146) 。结论立体定位切除活检对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定位准确, 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及癌前病变, 对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乳腺癌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立体定位下乳腺切除,数字化乳腺立体定位,触诊阴性病变乳腺成像

参考文献

[1]王玲, 张炽敏.乳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2005, 29 (2) :93-96.

[2]祝洪福.CR乳腺钼靶表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 2008, 12 (8) :98-100.

[3]彭庆蓥, 胡大章.全数字化乳腺X线引导下钙化灶导丝定位活检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意义[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 25 (1) :63.

[4]凌东亚, 喻迎星.数字化乳腺X线三维立体导丝定位在乳腺微钙化病灶切除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10 (1) :907-909.

[5]朱怀仕, 徐明.早期乳腺癌微小钙化灶的X线与临床病理学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 2014 (5) :396-397

[6]李征军, 黄雪柳.乳腺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江西医药, 2014 (12) :1549-1550.

[7]罗少勇, 宋长山.乳腺癌钙化在钼靶X线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8 (1) :2062-2063.

[8]陈成华.乳腺癌影像学诊断进展综述[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0 (1) :171-172.

[9]文竟红.早期乳腺癌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9) :24-25.

乳腺恶性病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中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69例, 年龄20~61岁, 平均年龄42.6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活检确定为乳腺癌。临床表现:乳腺肿块53例, 乳头溢血及溢乳14例, 局部皮肤增厚16例, 乳头疼痛48例, 乳头凹陷32例, 腋窝淋巴结肿大12例, 触诊阴性11例。病理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癌15例, 微浸润性导管癌28例, 导管原位癌11例, 小叶原位癌8例, 转移癌7个。

1.2 检测方法

(1) 检测组:使用超导磁共振仪 (型号:GE HDe 1.5 T) 进行扫描, 患者取俯卧位于特制的双乳相控阵表面线圈内, 患者的头后进, 使其双侧乳腺对称自然悬垂于特制的乳腺扫描垫上, 同时对双侧乳腺进行扫描。所有患者首先进行平扫, 快速自旋回波 (FSE) 横断面T1加权成像 (T1WI) 加频谱特异性脂肪抑制 (SPIR) 扫描的相关参数设置为:TR2690ms, TE79ms, FOV 300mm×177mm;层厚4mm;层间距1mm;矩阵256×134;b=1000s/mm2。平扫发现病灶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并采用脂肪抑制序列, TR4288ms, TE 120ms, 翻转角度10°, 矩阵256×256, 层厚3mm, 层间距1mm, FOV 300mm, 设定11个时相, 每个时相的时间间隔是25~50s, 总动态增强时间为8min左右。以2.0mL/s的速度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钆喷酸葡胺 (Gd-DTPA) , 剂量为0.1mmol/kg。注药的同时开始进行扫描, 前3min内连续扫描, 每幅图像的时间间隔为20s, 3min之后延长为每100秒扫描1次, 持续时间为10min。扫描完成后, 由工作站软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 (2) 对照组:采用B超联合钼靶进行检查, B超检查采用全数字彩色超声诊断系统, 高频探头采用14MHz, 同时进行双侧乳房的检测, 标准B超影像测得所有肿块的大小。X线钼靶检测, 取常规立位、轴位、内外侧斜位等摄片, 采用全自动曝光条件。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像, 进行疾病的诊断, 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

1.3 统计学方法

记录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所得到的数据, 对检出率进行卡方检验, 然后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最终得P<0.05, 即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故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9例乳腺癌患者中, 检测组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出65例患者为乳腺癌, 检测率为94.20%;在图像上所有患者的中心病灶均表现为团块状, 其中肿瘤的直径为1.2~3.6cm, 平均直径为2.5cm;从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还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分型, Ⅰ型的有21例, Ⅱ型的有30例, Ⅲ型的有14例。对照组采用B超联合钼靶检查检测出53例为乳腺癌, 检测率为76.81%;其中肿瘤的直径为1.7~3.6cm, 平均直径为2.8cm;疾病的分型不太清楚。比较两组的准确率, 并经统计学处理得P<0.05, 即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故磁共振检查的检出效果高于B超联合钼靶检查的效果, 且磁共振图形较为清晰, 可清楚检测出病灶大小<1.5cm, 并可准确判断乳腺癌的分型。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20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均有上升的趋势, 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5万, 其中5%~10%的乳腺癌是家族性的。目前其发病的原因还不是完全清楚, 但研究表明女性绝经前和绝经后, 雌激素的变化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 此外, 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外界理化因素等均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发病机制主要有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外源性激素的刺激、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等。虽然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但是其病死率却在下降, 原因就是各种检测技术的应用, 使乳腺癌能够早诊断早治疗。目前, 临床上用于诊断乳腺癌的检测方法有:X线检查、超声现象检查、热图像检查、乳腺钼靶检查、磁共振检查、活体检查等。本文主要研究了磁共振检查和B超联合钼靶检查两种对乳腺癌检出率的比较。在固体微观量子理论和无线电微波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被发现了磁共振技术。尽管乳腺钼靶检查目前仍是诊断乳腺疾病的常用方法, 但在对致密型乳腺、乳腺成形术后或手术瘢痕的评价等方面, 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磁共振是指自旋磁共振 (spin magnetic resonance) 现象, 指在恒定外磁场中具有磁矩的微观粒子体系, 而磁矩只能取相对于磁场方向的几种量子化的方位;若在垂直于恒定磁场的方向上加一交变的磁场, 则可在适当条件下改变磁矩的方位, 使磁矩体系具有选择性地吸收特定频率的交变磁场能量的现象。用于医学检查的主要是磁共振共像乳腺磁共振检查的优点为: (1) 安全, 没有放射损伤, 对于乳腺癌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适用于大部分乳腺癌患者; (2) 检测范围大, 可以同时进行双侧乳腺的成像检测; (3) 对于病灶的定位更准确, 图像显示也更清晰; (4) 可进行多断层的三维成像显示; (5) 对于使用钼靶检查无法显示的地方, 磁共振均可显示, 无死角; (6) 清晰的图像可为乳腺癌的分期提供可靠的信息; (7) 对于使用乳腺X线以及超声检查无法对病变检出或确诊困难的患者, 磁共振检查可检测。所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完善, 乳腺磁共振检测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和术前评价中, 成为了乳腺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 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检测的检测率高, 具有基本无创、使用简单、反映病变的结构及功能、敏感的诊断性以及特异性高的特点, 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对于乳腺癌的早期鉴别诊断具重要的价值,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疾病的病死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春波, 王继民, 魏友平.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9) :834.

[2]仇生龙, 项富海.磁共振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 1 (6) :507.

[3]邵华, 贾文霄, 杨利霞, 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4) :381.

[4]席晨辉, 周鹏.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0, 4 (4) :468.

[5]尹波, 耿道颖, 刘莉.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 32 (1) :28.

[6]蔡庆, 沈玉英, 杜红娣, 等.动态增强MRI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江苏医药, 2011, 37 (12) :1414.

[7]范培芝, 张超杰, 刘鹏, 等.动态磁共振成像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11, 32 (11) :42.

上一篇:浙江转型升级新优势下一篇:林业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