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外汇储备

2024-06-27

对中国外汇储备(精选12篇)

对中国外汇储备 第1篇

1994年以来, 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持续上涨, 尤其是2000年后开始进入迅速增长阶段。截至2009年末, 我国外汇储备达23991.52亿美元, 比年初增加4856.96亿美元。与此同时, 消费物价指数自2002年开始抬升, 进入2010年第二季度后, 我国各类价格指数均继续呈现上涨趋势, 通胀压力日趋显现。那么, 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物价波动是否有影响, 有什么样的影响, 以及如何影响?本文将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 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来探讨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波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 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影响的理论分析

1.1 短期分析

首先分析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从一国货币创造的角度来看, 有:M=K×B (1-1)

其中, M为货币供应量, K为货币乘数, B为基础货币。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知:B=C+D+F+O (1-2)

C表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D表示对国家财政的透支和贷款以及一些财政性质的贷款;F表示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 即国家外汇储备;O表示中央银行其他以放款、证券投放等形式进行货币投放的项目。于是有:M=K× (C+D+F+O) (1-3)

其中, K× (C+D+O) 为国内货币供应量, K×F则是由外汇储备波动引致的货币供应量。

上式表明:随着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会不断加强。外汇储备的增加, 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 进而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 然后又通过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所占的比重越大,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越强,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就越低, 货币政策在控制货币供应方面的有效性也就越低。

上述分析表明, 外汇储备直接构成一国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因此,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1.2 长期分析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 外汇储备在一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处于资产方, 因此它的波动必将引起负债或其他资产的波动。外汇储备增加直接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资产, 中央银行为使其资产负债平衡, 有两种选择: (1) 减少其它资产, (2) 增加负债。如果是减少其它资产, 那么中央银行的负债规模不变, 基础货币投放保持不变。因此, 减少其它资产就主要是减少央行对政府债权或减少对金融机构债权, 而这会对经济产生紧缩作用, 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如果是增加央行的负债, 主要是增加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和存款, 或增加政府在央行的存款, 或者增加货币发行。因此, 央行对金融机构和政府实施干预的难度较大, 且这种干预也不能持久进行下去, 最终, 外汇储备的增加常常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后, 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直接增加了货币供应总量, 使社会总需求增加, 在该国不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 社会总供给不能相应增加, 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实现商品市场供求均衡。

2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短期分析

短期内, 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以及不完全的市场机制, 使得外汇储备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均衡机制在我国不存在。主要表现: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长, 但我国物价却没有出现暴涨。其中的主因是:中央银行通过减少对金融机构、政府及非金融机构的债权来抵消外汇增长对增加货币投放的压力, 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回笼货币。由于中央银行的干预, 使外汇储备的增长对物价上涨没有造成太大的压力。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中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编制而成, 制成表1:

资料来源:1994~1998年的数据根据中国金融年鉴计算得出;1999~2010年的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中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编制而成。其中2010年数据截止到9份。

根据表1绘出图1~4。

图中nf表示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 ng表示央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 nonf表示央行对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 r表示央行的国外净资产 (用外汇储备表示) , m表示央行的货币发行。

图1显示:①央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部门的净债权总体呈下降趋势;②央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几乎一直在减少 (2006年曾出现小幅回升) ;央行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在2003年以前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3年回升, 然后又下降, 央行对非金融部门的净债权一直是负值;③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自1994~1997年一直保持下降态势, 自1998年 (1276.1亿元) 后开始回升, 到2000年达到这几年的最高点后持续下降。

图2显示:①货币发行余额呈平稳上升趋势, 在2002年之前, 外汇储备余额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呈现出相似性, 趋势几乎一致, 偏离程度不大;②图中的曲线表明, 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增长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 尤其是2002年之前。在央行对政府部门的净债权、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和对非金融部门的净债权总体下降的情况下, 货币发行却一直在持续增长, 很显然这一负债的增长完全是依赖于外汇储备增长的支撑。③货币发行的增长趋势较为平稳, 而外汇储备的增长从图上明显可以分成两段。第一阶段为1994~2003年。其中1994年初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取消企业外汇留成, 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 实现汇率并轨, 建立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 我国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出现大幅度增长。1997~2000年,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放慢, 这一时期的货币发行增长主要来自于央行对金融机构净债权的增长。2000~2003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 我国外汇储备又恢复了迅速增长, 增速超过了货币发行的增速, 作为对冲操作, 这一时期央行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同时迅速下降, 对政府净债权在2000年短暂回升之后也持续下降 (图1) 。第二阶段为2003~2010年。这一阶段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 大量游资进入使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迅猛增长, 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货币发行的增速, 各类物价指数开始爬升, 通胀压力显现。从图1-2可以看到, 自2003年始, 外汇储备余额呈现出明显快于货币发行余额的增长速度, 二者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离, 外汇储备剧增, 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货币量迅速增加。为减轻物价上涨压力, 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净债权出现了急剧下降。尽管如此, 种种对冲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吸纳外汇占款投放的过多货币, CPI指数开始上升 (图5) 。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 在2003年诞生了央行票据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一新的对冲工具暂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央行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 通过减少对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净债权, 以及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减少货币投放, 因此用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变化对货币投放就有较好的解释 (图3和图4) 。

在图3中, 可以看出2003年之后, 二曲线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偏离, 用原有的央行各种净资产的组合变化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货币投放。这时, 在通胀压力下, 诞生了央行票据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票据。在图4中, b表示中央银行票据。虽然得到了很大纠正, 但2003~2005年经过央行票据对冲后的货币发行仍然高于央行各种净资产组合, CPI指数从2003年也开始抬升。这说明, 经过十余年的对冲操作后, 央行对外汇储备增加引致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的调控难度已越来越大。

央行所进行的这些反向操作导致了央行净资产结构的变化, 货币投放渠道也发生了变化, 这从另一个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央行的货币投放一直在增长, 但物价却没有暴涨这一现实 (图5) 。

因此, 从我国近期的数据来看, 前述理论分析中的外汇储备变动与物价波动之间的关系并不太成立。外汇储备的增加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货币投放的增加, 短期内, 央行可以通过减少对金融、政府及非金融部门的净债权, 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消除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投放增加的压力, 通过这些对冲操作来减轻通胀压力。

2.2 长期分析

虽然短期内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与物价波动之间的关系并不太成立, 但从长期来看, 外汇储备增长很有可能会带来货币投放的增加, 从而引起物价上涨。那么, 到目前为止,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波动有没有长期影响?下面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技术与误差纠正形式, 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波动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与检验。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对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运用Engel-Granger (1987) 的协整方法识别。使用该方法首先需要对被分析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进行检验, 即需要确定每个变量的求和阶数;其次再检验被分析变量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Engel-Granger方法, 在进行OLS回归后, 对残差作非平稳性检验, 如果其求和阶数小于被分析序列, 则要求残差平稳, 则回归方程中的全部经济变量具有协整关系。一旦建立了变量间的协整关系, 即可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识别变量间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假定Xt~I (l) 和Yt~I (1) 且两变量协整。则遵照Engel-Granger方法有以下形式的误差修正模型:

ΔXt=a0+b0μt-1+i=1mc0iΔXt-i+j=1nd0jΔYt-j+εt (1)

ΔYt=a1+b1μt-1+i=1mc1iΔYt-i+j=1nd1jΔYt-j+εt (2)

其中滞后误差修正项μ是X对Y (Y对X) OLS回归的平稳残差。通过在方程 (1) 、 (2) 中引入误差修正项, Granger因果关系可以由两个渠道来识别。在方程 (1) 中, 如果n个系数d0j整体显著或者系数b0显著, 就说Y的变化引起X的变化。在方程 (2) 中类似。因此, 与标准的Granger检验相对照, 误差修正模型只要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显著, 甚至d0j整体不显著, Granger因果关系仍然成立。如果两变量X与Y不具有协整关系, 则将误差修正项从方程 (1) 和 (2) 中去掉并使用简单Grnager检验判断因果关系。

由于我国在1993年以前的外汇储备数量非常小, 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的相关性很小, 考虑到这种情况, 本文采取了1994~2010年的外汇储备 (R) 、货币发行 (M0) 与消费物价指数 (CPI) 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使变量的一阶差分表示变化率, 对所有变量取对数。logR、logM0、logCPI分别表示对外汇储备、货币发行、消费物价指数取对数后的变量。

下面对㏒logR、logM0和logCPI 3个变量采用ADF法检验其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

注:本表中ADF检验采用Eviews软件计算。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对上述3个变量采用Engel-Granger方法两两检验其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 (残差已经平稳)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外汇储备每增加1%, 货币发行增加0.51%;货币发行每增加1%, 消费物价指数上升0.23%。外汇储备是货币发行的Granger原因;货币发行是消费物价指数的Granger原因;而外汇储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间则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注:所有统计结果由Eviews软件给出。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下面对外汇储备、货币发行、消费物价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货币发行与消费物价指数的数据时序图如图6、图7。从图中可以发现: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货币发行与消费物价指数都存在趋势性变动, 是非平稳的;货币发行的增长趋势一直比较稳定, 外汇储备的增长趋势波动性稍大, 但总的增长趋势明显, 二者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程度的一致性;总体来看, 货币发行的增长趋势与物价的增长趋势在1994~1997年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1997~2000年出现较大程度的偏离, 2000年之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2008年后, 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弱, 货币发行与物价的增长趋势又呈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从直观上看, 外汇储备的变动对货币发行的长期影响较明显;货币发行对物价的长期影响是存在的 (金融危机期间除外) 。外汇储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间之所以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与我国在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同时, 央行实施提高利率、改变其资产负债结构、发行央行票据等措施有很大关系, 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吸纳了大量因储备增长而投放的货币量有关, 还与金融危机这一突发性事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有关, 同时也与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有关系。另一方面, 物价变动对外汇储备波动影响很小, 主要是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劳动力成本低廉, 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影响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外汇储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但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发行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 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

从长期来看, 理论上存在的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影响的作用机制还需继续观察。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理论上, 短期内, 外汇储备直接构成一国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长期内, 外汇储备与经济运行存在负反馈的动态均衡机制。实践中, 由于央行的干预和不完全的市场机制, 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动态均衡在短期内不存在;从长期来看, 外汇储备与消费物价指数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但分析发现, 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发行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 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因此, 长期来看, 应积极采取其它有效措施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通过论证分析, 外汇储备增长与国内市场的物价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本文前面所作的理论分析的相关关系, 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会扩大货币的投放, 从而引起物价的波动, 这在统计上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加与物价指数的变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无论国内的经济发展, 还是相应的经济政策无疑都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外汇储备变化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从战备和政策的角度考虑, 近期不会趋向减少, 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坚持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由于快速增加的国际收支顺差等因素造成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这种金融原因, 使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那将意味着力度更大的货币紧缩政策。同时要抑制不合理的需求, 主要是投资过快增长、货币投放过多, 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3.2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分流外汇储备

3.3 完善外汇占款冲销政策

(1) 建立完善的国债市场, 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作用, 提高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一方面进行央行票据期限的调整, 一方面可以继续开发新的金融工具。 (2) 在现有外汇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尝试多种政策的灵活搭配。

3.4 加速人民币升值

参考文献

[1].刘斌.外汇储备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 2003, (2)

[2].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3].刘荣茂, 黎开颜.我国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

[4].封建强, 袁林.我国外汇储备与价格波动研究[J].经济科学, 2000, (6)

[5].许承明.我国货币供应与外汇储备的相互影响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2, (6)

[6].邵学言, 郝雁.对中国外汇储备与物价指数之间数量关系的研究——基于货币供求角度的实证分析[J].北京:经济学动态, 2004, (6)

[7].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EB].

对中国外汇储备 第2篇

传统的外汇管理理论认为,一国国际储备的合理数量,约为该国年进口总额的20%~50%。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因政府能有效地控制进口,故储备可以少一些,但是底线在20%。不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储备应该多一点,但一般不可超过50%。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得出中国的外汇储备严重超标,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风险。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我国自1994年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将内外汇率并轨后,在外汇管理体制上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及“宽进严出”的政策,外汇储备高速增长。1994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516亿美元,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并且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信誉,增强海外对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但中国外汇储备明显超过适度规模,过度的外汇储备也带来很大风险:外汇贬值造成的汇率风险;外汇储备成本的提高加剧了财政风险;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引起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加,进而导致了中国国内的通胀风险;巨额外汇储备加大了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造成我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加剧了我国的政治风险。

二、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1.汇率风险

中国在官方从未明确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但据估计,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70%左右,虽然近几年有所减少,但是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为主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7月中国进行了第二次汇率改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政策放宽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人民币对美元开始稳步升值,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先后41次创出新高,年内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5.5%,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缩水。此外,次级房贷危机和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严重的打击了美国经济,导致美元疲软。总之,美元的持续贬值加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

2.财政风险

由于中国没有完全开放资本与金融项目,外汇储备管理实行“藏汇于国”的宽进严出政策,央行承担国际收支中的外汇结算业务是外汇市场上的唯一买家,而央行买入大量外汇使外汇占款增加的同时确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为了抵消人民币投放过多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央行就会用发行央行票据、国债和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形式对冲换汇时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外汇流入越多对冲压力越大,当央行票据和国债到期时,巨额的还本付息成本造成中国对内债务的增加,再加上管理外汇储备所需的费用,使中国的财政负担逐步加重,进而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财政风险。

3.通胀风险

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加剧了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危机。虽然,央行采取各种措施来对冲外汇占款,但是迫于对冲金额过大的压力使得央行的对冲力度十分有限,粗略计算,央行对于外汇占款的对冲率大致可达到70%左右。剩余30%的外汇占款的投放将使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加大,进而对中国国内输入通货膨胀。此外,由于近期美元疲软,为了维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买进美元,增加了人民币的投放量,从而又引起外汇占款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进而也增加了广义货币的供应量,使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进一步加剧。

4.政治风险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使得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应量十分充足,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趋势。为了缓解这种趋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多余的外汇,这样就更加剧了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张。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发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种系统内的恶性循环,使得外汇储备规模和人民币币值的矛盾更加突出[6]。90年代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与其签订了“广场协议”,使资本与金融项目完全开放,并实行日元的可自由兑换政策,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泡沫经济的破灭严重地打击了日本的国内经济。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我们认识到稳定的汇率政策是保证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规避外汇管理风险的对策措施

1.主权财富基金的战略投资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简称SWFs)又称主权基金,主要指掌握在一国政府手中用于对外进行市场化投资的资金,是近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最重要和活跃的机构投资者。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简称CIC)在北京成立,CIC是我国寻求外汇储备管理新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首先,CIC可以适当分流过多的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从适度储备规模确定的因素看,目前我国保有7 000亿~8 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即可,CIC成立时分流了2 000亿美元,减轻了人民币发行的压力;其次,CIC可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其中70%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美国长期以来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导致了美元的贬值,2006年中国外部资产收益率仅为3.6%,其中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69%,考虑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和美元汇率下跌因素,过去五年外汇储备的年均实际收益为-1%左右。

2.藏汇于民

“藏汇于民”指在“意愿结售汇”制度下,放宽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从而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储备、减少国家外汇储备的机制。通过“藏汇于民”来提高居民和企业合法持有外汇的数额和资产种类,逐步开放对外投资,实现资本流入、流出大致同等监管力度。首先,“藏汇于民”有利于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在“藏汇于民”的政策导向下,国家外汇储备中的部分外汇储备由企业和居民个人持有,可大大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势头,同时也有利于让市场和民众分担汇率风险;第二,“藏汇于民”有利于稳妥推进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展外

汇资金运用方式,构建完整的“走出去”外汇管理促进体系。就“藏汇于民”而言,外汇储备证券化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法;第三,“藏汇于民”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而减少贸易摩擦。实施“藏汇于民”来分流部分外汇储备,增加外汇需求渠道,对人民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后,“藏汇于民”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货币调控机制,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藏汇于民”改变了国家是唯一的最终买家的状况,必然减弱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如果能实施比例结汇,央行还可以根据比例调节货币供给,从而成为可利用的新的货币政策。

3.外汇储备多元化

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思想源于国际储备多元化理论中关于多种货币储备体系问题和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和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多元化。外汇储备多元化可以实现我国外汇管理的三个目标:第一,实现币种优化,分散汇率风险。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看,美元资产占比重过高,近年来美元持续走低,再加上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压力,过多的美元资产导致我国的储备收益有所缩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国际资产配置来改善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能够起到分散汇率风险、实现稳定外汇储备价值的作用;第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储备收益。我国应在蓬勃发展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中积极寻找和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快我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的步伐,发挥多元化投资组合的优势,达到减少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回报的目的,以保证其资产质量及较高的投资回报;第三,削减外汇储备的货币存量,减少外汇储备过度的消极影响。在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过程中,通过扩大资本设备、战略资源的进口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把外汇储备转化为实物储备、发展储备,使得外汇储备资产的货币存量得以控制或削减,从而达到减少或控制超额外汇储备规模的目的,减少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4.扩大内需,增加进口

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2008年前四个月增加了745亿美元,相当于每小时增加约1 000万美元。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根源,而我外汇储备积压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国内消费疲软也就是内需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外资的大量介入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大大的提高,而由于内需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完全在国内消费,生产和消费的严重脱节使得国内产品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寻求买家,大量出口直接造成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积累。所以从长远来看,减缓外汇增长速度规避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风险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国内消费,增强社会服务。中国的国内消费增加了,储蓄就会减少,出口的动力也会放缓,从而使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势头放慢下来。此外,内需的扩大还可以增加进口,进口的增加有助于缩减我国长期的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进而有效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对中国外汇储备 第3篇

所以,最近《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当前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储备总量可能与实际的总量会有较大的差距。该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全球市场广泛的关注。

因为,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称,截至10月底,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总量为3.53万亿美元。但考虑到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美元空头仓位,《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应该为3.1万亿美元。

特别是从一些外国的媒体及研究机构所估算得出的结果来说,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问题与政府公布的有一个较大的差距。

比如,中国央行新汇改的8月份,中国央行内部报告显示,由于该月人民币贬值,从而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出售更多的美元来支撑人民币汇率,该报告显示,中国央行出售了1200-1300亿美元之间的外汇储备。

但是无论是《金融时报》还是路透社都估计中国央行售出外汇储备达到2000亿美元。而中国央行公布的8月份的数据则中国外汇储备只减少939亿美元,相差 1000多亿美元。

而中国央行与外国媒体和国外机构对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减少估算差别这样大。有分析认为这主要在于中国央行在利用外汇市场工具来对冲中国外汇储备总量的减少。

比如,中国的各大银行一直在换汇市场上借进美元,然后在现汇市场上售出美元,银行也会与中国央行达成远期合约,从而对冲它们的美元风险。

如果是这样,这意味着中国央行正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吃进各商业银行的头寸,以此来保持中国外汇储备稳定。

比如,8月份,央行和地方借贷机构把它们的国内远期合约持有量增加到了679亿美元,这个数据是1月到7月平均月度国内远期合约持有量的5倍。

还有,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中国9月份的外汇储备会下跌570亿美元,但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则是9月份外汇储备减少433亿美元,相差135亿美元。

还有,10月份,中国央行报告称,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14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外汇储备连续5个月的下降趋势得到扭转。这也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基础。

但这个数据让业内人士十分吃惊。因为这个数据仍然有414亿美元差距无法解释。对此,不少国外媒体及研究机构分析,这可能是中国正在用外汇衍生交易工具来缓解其外汇储备流失的。所以,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是3.1万亿美元而不是3.53万亿美元。

其实,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到底是3.53万亿美元或3.1万亿美元,其实关系不是太大。即使8月份的中国汇率制度改革所引发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也是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吧!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市场可以对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做出各出的估算,但没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过度解释,更不是中国央行没有能力应对当前境外市场对人民币过度贬值的预期。

如果中国央行正在利用外汇市场的衍生工具来稳定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其实可能最大的目的就是面对境外市场及境外机构对人民币过度贬值的预期或外媒对于人民币贬值的态度非常犀利,中国央行如何在较低成本的条件来扭转这种预期。

事实上,这几个月来,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境外市场做空人民币汇率的动因。所以,在中国央行看来,中国外汇储备总量的稳定则成了支撑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中流砥柱。

金融危机后对中国外汇储备的思考 第4篇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 全球经济低迷, 国内经济发展受到消极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低迷, 流动性不足, 市场需求萎缩, 经济陷入衰退, 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领域。国外订单的减少, 使我国外向型企业遭遇发展困境。特别是一些传统优势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经营情况不佳。2008年前10个月, 我国出口实际增长率大幅回落, 特别是对美国和香港地区的双边贸易受到的影响最大。很多中小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的状态, 甚至破产倒闭。出口企业的的效益不佳, 也对相关产业以及银行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 这实际上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结构一直存在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的严重问题, 因此实体经济容易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经济衰退的影响。

其次, 各国实施救市计划, 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加重。金融危机爆发后, 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行动, 进行救市, 主要措施包括:向金融机构注资、降低利率、增加政府开支等。2009年2月, 美国国会通过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 以税收减免、增加政府开支等手段促进消费与投资。同时, 该计划中有一定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条款。

然而, 虽然受到世界范围内的不利条件影响, 但是我国成功的抵御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 并在2009年顺利完成了GDP增长保八的目标。这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 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抵御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反思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泰国仅有的3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不足以对抗国际金融炒家的巨额投机资本, 而香港地区正是依靠自身和内地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才渡过难关。因此, 我国的外汇储备并不是规模过剩与否的问题, 而是结构是否合理利用方式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外汇储备的作用分析

首先, 外汇储备的最主要功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即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 可以直接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 也可采用紧缩的国内经济调整政策 (包括支出变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

其次, 外汇储备作为干预手段, 能够支持本国货币汇率, 提高本币地位。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可以表明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能力。外汇储备作为维持货币汇率的“干预资产”, 当一国货币贬值太快时, 货币当局可以卖出储备资产中的部分外汇, 买进本币, 使本币汇率上升;当一国货币处于不适当的升值状态时, 货币当局可以买进外汇, 卖出本币, 使本币汇率下浮。但外汇储备干预只能在短期内对汇率产生影响, 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决定汇率的基本因素。

再次, 外汇储备作为缓冲工具, 能够缓冲外部冲击, 提高一国稳定市场的信心。金融全球化下, 各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加大, 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加强。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 又极易蔓延其他国家。持有相对充足的外汇储备, 可以在危机前对国际投机商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在危机发生时可以缓解外部危机冲击, 延缓危机蔓延, 为一国寻求国际组织机构援助一与商讨应对方案争取时间。

最后, 外汇储备作为主要国际清偿力, 起着维护本国信誉的作用。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是国际有关资信评级机构确定一国信用等级的重要标志。掌握充足的外汇储备存量无论是客观仁还是心理上都会提高本国货币在国际间的信誉。拥有雄厚的储备, 将增强国际贸易商和投资商与本国开展经济往来的信心。此外, 外资流入也可以流出, 投资后的利润也可以汇出, 而这又需要较多的或充分的外汇储备作为保证。总之, 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提高一国的信誉是非常重要的。

三、金融危机后对巨额外汇储备的思考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 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应以长期的、战略的眼光, 结合“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战略, 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状况、各类资产风险收益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加强丰动管理, 切实提高使用效率和收益, 充分发挥外汇储备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外汇储备适当的规模

从抵御经济危机的的能力而言,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是足够的, 但是仍需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增长, 过多的外汇储备会使得我国的风险敞口暴露, 并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要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人民银行应适时根据外汇市场变化的形势, 逐步放宽限额结汇的比例, 直至最后实现意愿结售汇制, 分流外汇储备, 实现由“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积极转变。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与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对围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调节作用, 可缓解外汇储备规模过度的情形, 减少国际游资的净流入。

2、积极调整外汇储备存量结构

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包括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在币种结构调整方面, 为避免货币错配风险及汇率风险的累积, 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麻改变日前美元独人的单一格局, 综合考虑中国贸易结构、外债结构和风险收益等共同作用, 力图储备货币的多几化。值得注意的是, 鉴于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中国目前不宜大规模卖出现有美元储备, 但可通过采取渐进的方式, 小幅多次地逐渐增加欧元、英镑、同元等其他货币形式以达到储备货币多元化的目的。

3、建立外汇储备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外汇管理当局应借鉴国际风险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定期分析研究市场的例会制度, 定期对宏观经济、金融变量、金融危机的潜在影响进行测试, 定期对整个资产进行市价重估。测试可以运用简单或者复杂的模型, 其中包括统计资料和模拟方法的运用, 逐步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资产风险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积极运用技术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采取多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 对交易对手资信状况密切跟踪、及时报告, 努力控制信用风险明确各类交易人员的权限和越权的处罚措施等。储备管理机构有义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协调确保外汇储备管理和国家政策制度的一致性。

摘要:本文从外汇储备的作用入手, 然后在分析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得出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并不是规模过剩与否的问题, 而是结构是否合理利用方式是否有效的问题的结论。从汇率和利率两方面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最后给出金融危机后对外汇储备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金融危机,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功能的扩展及实现2009

[2]、杨柳沁,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失衡与主动管理-西南金融2009 (5)

[3]、李雪莲, 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规避及管理转型[期刊论文]-改革2008 (7)

对中国外汇储备 第5篇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资产。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抵御金融风暴,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2、带来利差损失。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若拥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更大。另外,很多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若美元贬值,则该国的储备资产将严重缩水。

3、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中国每年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中国又持有大约一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外汇储备的调整方向 第6篇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与成因

加入WTO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截至2006年2月,外汇储备达8536亿美元。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至2006年底,外汇储备余额达10663亿美元,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6月外汇储备达1.8万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2718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2474.68的新增外汇储备总额。

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发现,近年来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持续双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超常规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次,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也与外汇管制体制密切相关。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实行汇率并轨和结售汇制度,这就使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实际上包含了本应属于企业和银行的大部分外汇,形成了外汇储备的“准全民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纯官方性”。因此,与实行意愿结汇的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庞大,而企业、银行持汇量则相对很少,全国外汇总量远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政府一直将人民币汇率稳定作为营造良好经济环境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银行在双顺差持续扩大的形势下,被迫大量从市场吸纳美元外汇。这种汇率稳定导向的宏观调控措施,客观上造成了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对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居高不下,外汇储备额仍然高速增长。此外,在加入WTO前,中国政府严格管制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用汇。在商品贸易方面,政府采取退税、信贷支持等手段鼓励出口创汇。而对进口则实行许可证、配额等限制;在资本流动方面,政府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措施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则通过行政审批制度,严格限制资本流出;在个人外汇方面,鼓励个人将外汇调回国内,但对个人外汇提用和汇出实行数量管制。这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必要的管制措施造成了中国外汇收支的进多出少,使外汇储备得以增加。因此,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严格外汇管制的副产品。

二、规模和结构分析、

衡量和确定一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和指标很多。目前,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以下参考指标。(1)外汇储备与进口额之比(R/I)。储备(R)至少满足三个月进口额(I)。 (2)储备与短期外债比(R/STED)。为保持必要的短期外债偿还能力,一国必须持有相应的储备量。短期外债与储备比是衡量一国是否存在金融危机的重要指标。(3)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R/M2)。依据H·约翰逊(Herry Johnson)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货币供应量决定论”,最理想的外汇储备应与M2等量,即R/M2为100%。但由于外汇储备具有边际成本递增的特点,对于实施盯住汇率及固定汇率制的国家,这个比例控制在10%—20%即可;对于浮动汇率国家,在5%—10%之间即可。(4)外汇储备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它反映了一国经济规模对于外汇储备量的需求,一般公认为达到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就可以满足本国对外清偿的需要。

对结构进行审视,中国外汇储备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来源结构。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计代价大量出口资源类、低附加值等初级产品取得的,其实质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在“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外贸格局下,巨额经常项目盈余不仅使贸易摩擦和争端频发,也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环境、生态和资源代价,长期难以为继。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落实结售汇政策,银行买人外汇也是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每年五六百亿美元的外资净流入,也在“夸大”储备增速。外资流入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非稳定性,潜藏一定的风险。

(二)资产结构。6月份,我国累计外汇储备达到1.8万亿美元,绝大多数以美元工具的形式持有。储备过分集中在美元资产上,风险很大。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直接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缩水,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出口产品换取的部分外汇储备瞬间蒸发。最近,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使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调整方向

从上述分析可见,中国外汇储备的调整关键不在规模,而应着眼于降低增速和优化结构。调整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对外贸易水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扭转以廉价劳动力和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外汇的局面,提高贸易帐户盈余的“含金量”,增加赚回来的钱的比重,降低换回来的钱,特别是亏本换回来的钱的比例。

(二)转变利用外资战略,鼓励国内资本“走出去”。引入外资要重质量,合理控制引资规模。要鼓励企业和个人的对外投资,不仅投资于发达国家,也要投资欠发达地区,以更好地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

(三)推进外汇体制改革,“藏汇于民”。在发达国家,政府的外汇储备往往是小数,大头是民间外汇储备,如日本的民间外汇储备有2万亿美元之巨,而美国的海外非美元

计价资产大约有9万亿美元。改革目前的银行结汇制,提高企业和个人自愿持有外汇的数量,既可以减少国家的外汇压力,又可以使企业和个人更好地投资海外市场。从而遏制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四)优化资产结构。进一步实行资产多元化战略,多持有欧元、日圆、英镑、瑞士法郎等其他币种的资产。当然,这个过程应择机稳步实施,因为短期内大规模减持美元资产,将加速美元贬值,反过来也加重了储备的损失,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另外,要适当增加黄金等贵金属的储备份额。我国的黄金储备变动不大。一直保持在600吨左右水平,价值占我国外汇储备的份额不到2%,这种状况与美、意、法、德、荷兰等国超过50%的比例相差太大。

(五)推进储备实物化。把部分外汇资产变成实物资产,向外国进口木材、能源、矿产等资源,建立国家战略资源储备。这样,既增强了储备对货币波动影响的抵御能力,又增强了国家的抗风险能力。而且,从贸易结构来说,进口加大,贸易顺差下降,外汇储备增速也将下降,这对平衡进出口贸易、稳定金融货币都非常利。

参考文献:

[1]贾立娜,对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思考,工业技术经济,2007(3):146-149

[2]中国人民银行,2006、2007年统计数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吴治成,念双艳,论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多元化,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0—31

[4]田俊荣,从规模、增速、结构三方面看待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中国政府网,2006年11月16日

对中国外汇储备 第7篇

1979年以前, 我国依据“量入为出, 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的原则, 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 外汇储备数额每年基本在5亿美元左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出口贸易多年保持顺差,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1996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2001年突破2000亿美元, 2002 年突破4000亿美元, 2004年达到6099亿美元, 2005 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达到了8188 亿美元, 2006年10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了一万亿美元, 最新数据2007年9月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4336亿美元。持有如此巨额外汇储备, 机会成本巨大。因此, 在充分考虑我国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 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益和资产回报率已成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2 国际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

2.1 日本

1993 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 亿美元, 首次超过美国, 居世界第一, 此后至2006 年2 月底, 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到2006 年11月底, 日本外汇储备仍高达8969.49亿美元, 其中外国证券7509.89亿美元, 外汇存款1249.56 亿美元, 黄金储备159.11 亿美元。从实际情况看, 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2005 财政年度, 日本外汇储备海外证券投资收益达788.79 亿美元。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 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 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针对日本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途径, 日本银行把大量买入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 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 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为此, 日本银行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有利时机, 在2004 年第一季度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急刹车之后, 已快有两年未进行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了。2004 年, 中国和“四小龙”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2603 亿美元, 约相当于日本银行第一季度美元买入额的2.3 倍多;2005 年, 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2089 亿美元。由于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足以抬高美元汇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 日本银行就见机行事, 及时停止了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操作。

2.2 新加坡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是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 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储备管理体系。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 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 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 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采用的是财政部主导下的GIC+Temasek+MAS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 新加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即新加坡的中央银行, 是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7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 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部分, 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GIC) 和淡马锡控股负责。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GIC) 成立。GIC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 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其投资领域除了美、欧政府债券之外, 也投资于股票、房地产以及直接投资, 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 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

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 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3亿新元。淡马锡的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的同时, 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淡马锡的投资原本主要在新加坡, 但由于新加坡地理和市场空间狭小,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淡马锡已经开始调整投资结构, 大规模投资国外金融、高新技术行业。

2.3 挪威

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加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 挪威也实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 随着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 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 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财政部对石油基金的管理负责。挪威银行于1990 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施多层次管理, 以全部外汇储备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其中, 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 满足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 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 满足盈利性需求; 缓冲组合, 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 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入为资金来源, 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并且, 外汇储备资产可以根据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国内经济形势需要, 在货币市场组合与投资组合之间划转。截至2006年9月, 投资组合、货币市场组合、缓冲组合在挪威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4.8%、3.58%、1.61%。其中投资组合是全部外汇储备组合投资的主体, 投资涉及4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

2.4 中国香港

香港外汇基金成立于1992年, 目前规模已超过一万亿港元。据统计, 从1993年到2004年, 香港外汇基金的复合年度回报率为6.7%, 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收益。外汇基金运作的目标是保障资本长期购买力, 维持货币和金融稳定。外汇基金的具体运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外汇基金的机构控制与人员管理。根据《外汇基金条例》规定, 财政司司长掌握基金控制权, 但行使权力时必须首先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 具体运作授权于财政司司长委任的金融管理专员。其次, 确定合理的投资组合政策、投资基准和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①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和投资组合两个不同组合来管理, 支持组合主要持有为基础货币提供足够支持的流通性极高的美元证券, 投资组合则主要投资于经合组织 (OECD) 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以保证资产长期购买力。②投资基准规定了外汇基金对各国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货币分配。一般来说, 外汇基金资产的77%分配于债券, 其它为股票及有关投资。货币方面, 88%分配于美元区, 12%为其它货币。由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的波动, 投资基准会被定期修正以规避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③投资组合中的证券组合由金融管理局管理, 而金管局通过外聘基金经理来负责具体的投资工作。外聘的基金经理主要分布于13个世界金融中心, 管理部门通过增加雇用基金经理的数目和类型, 以使投资分散于不同市场和资产类别。这些投资资产主要存放于几个主要的全球托管人那里。再次, 风险管理。外汇基金内设风险管理及监察处, 负责选定投资基准, 并对市场、价格、信贷等风险及外聘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与个人绩效作出评估。我国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 外汇基金通过外聘基金经理, 在风险允许的条件下, 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投资知识和经验,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借鉴及启示

3.1 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据估计, 我国外汇储备总余额的70%左右为美元资产, 20%左右为欧元资产, 其余是包括英镑、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 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将以缓慢的速度温和贬值。美元的贬值预期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 这构成了我们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的基本动机。另一方面, 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 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 但自2002年2月开始的增长周期已经进入第58个月。虽然对各个货币区经济进行准确预测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 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 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 增持欧元、日元, 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 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3.2 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 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 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资产的配置。

(1) 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地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直接投资于这些项目比建立石油储备在稳定能源价格和国家安全方面更加有效。

(2) 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我国的黄金储备自2002年以来, 一直维持在1929万盎司的水平。2003年以来国际金价从200多美元大涨至600多美元, 在金价大幅上涨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 增持黄金储备对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具有积极意义。

(3) 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和先期“藏汇于民”政策背景下, 鼓励资本流出, 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 一方面民间持有的部分外汇不会形成央行“外汇占款”对应的本币投放;另一方面, 这也可以分散央行美元资产的汇率风险。

(4)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支持企业走出去”, 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具有比债权投资更高的收益率, 当然更高的收益率对应着更高的风险,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分担机制来锁定央行承担风险的份额。

参考文献

[1]荣立予.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J].山西金融, 2002, (1) .

[2]关路.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3, (9) .

[3]吴念鲁.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 2003, (7) .

[4]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J].西南金融, 2004, (4) .

[5]王洪升.石油储备:能源安全的防火墙[J].新安全, 2006, (3) .

[6]郭晓峰.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之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6, (12) .

[7]闫屹, 李静.从外国经验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J].金融论坛, 2007, (3) .

对中国外汇储备 第8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房地产投资额,回归分析,对策

如今, 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两大问题之一国际上通行的关于外汇储备规模的确定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合适的外汇储备应该与一个国家全部外债总额基本相同”。而我国现在掌握的外汇储备在偿还外债的同时还有大量的盈余。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地缘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称, 2008年12月底,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掌管的接近2.1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0.108万亿至0.158万亿美元的“其他国外资产”以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 (CIC) 共同掌管的0.25万亿美元。以上全部外币资产之和超过2.3万亿美元, 这一规模超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

一、中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原因

1.从体制上分析, 自从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 实行结售汇制, 外汇储备的增长便有了体制基础。在强制结售汇制下, 外汇指定银行强行买入企业出口所得外汇收入, 接着如数卖给中央银行, 由此积累了过多的外汇储备。

2.从国家政策方面分析,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注重招商引资、鼓励出口的政策, 吸引了许多外商的直接投资。一般来说, 直接投资是不会造成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可见中国引进资金较多而资源较少, 外商仅仅是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吸引之下, 购买我们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价格受到政府控制远远低于均衡价格水平的稀缺资源, 这与我们引进技术与克服国内资源稀缺的目的背道而驰。

3.从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分析, 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外国投资者看到了投资机会, 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使得大量国际游资涌入中国。

4.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及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来分析, 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及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利用当地的廉价资源与劳动力。这种贸易不平衡使得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存在。

二、外汇储备增长与房地产市场投资关系

从理论上讲, 外汇储备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房地产市场投资额的。根据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如果一国的经常项目出现巨大的顺差, 则要么是该国有大量的对外投资, 要么是有资本外逃, 要么是增加该国外汇储备。而我国目前的状况即是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使得外汇占款增加, 进而导致基础货币发行量增大, 又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使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 居民或企业资本量增加, 在该国社会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出现物价上涨, 房地产价格上涨, 居民和企业获得信贷的能力增强, 从而导致房地产投资增加。而这时国家为了抑制物价上涨, 必然提高利率, 这样又会吸引更多的国际游资流入, 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基础货币投放, 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而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外汇储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项投资资产有增值预期, 存在大量投资机会, 国际游资涌入, 推动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

根据基础数据 (见表) 。可以绘制出1986年~2008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外汇储备量关系图 (见图)

资料来源:1986年~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 2007-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数据来自中国投资协会网站 (http://www.iac.org.cn/) , 外汇储备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http://www.safe.gov.cn/) .

由图可以看出, 外汇储备的增长推动着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增长, 虽然二者不能完全弥合, 但基本走势相同。外汇储备和房地产投资额的增长从图上明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1993年, 外汇管理实行留成制度, 此时住宅由政府组织统建转为房地产开发, 刚刚出现商品房, 外汇储备量和房地产投资额增速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是1994年~2000年, 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实行银行结售汇制, 实现汇率并轨, 中国政府设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我国外汇储备和房地产投资额增幅较大;第三阶段为2001-2008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 国际上存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大量国际游资涌入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取消福利分房, 全速进入商品房时代, 这一阶段外汇储备和房地产投资额迅猛增长。

三、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房地产投资额与外汇储备量关系

房地产投资额用investment表示, 外汇储备用reserve表示, 两者格兰杰成因的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对于房地产投资额不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 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16585, 表明至少在80%的置信水平下, 可以认为房地产投资额是外汇储备的格兰杰成因。对于第二个检验, 外汇储备不是房地产投资额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 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13755, 表明至少在85%的置信水平下, 可以认为外汇储备是房地产投资额的格兰杰成因, 即外汇储备的变动是房地产投资额变动的原因。

对房地产投资额与外汇储备作一元回归分析, 数据样本如表1, 结果如下:

从输出结果可看出,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高, 每一单位外汇储备的变化会带来1.62倍房地产投资额的变化, 因此,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影响物价, 从而使房地产投资额发生变化。虽然D-W值较小, 残差项存在正相关, 这是因为影响房地产投资额的因素有很多, 其他本文未做研究的因素很容易形成正相关。而本文只考虑外汇储备的影响, 故不再进行其他的回归分析。

四、控制外汇储备量以达到规范房地产投资额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投资额总量上非常巨大, 然而房地产市场也是不健全的, 投资以高档住宅为主, 真正想买房的人却买不起, 造成房价高, 存量增多的局面。影响房地产投资额的因素有很多, 本文来谈谈如何通过控制外汇储备量以达到减缓房地产投资额的增速。

1. 调整我国外汇管理政策

为控制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取向为“宽出严进”, “解决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政策源头”, 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 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的政策。.国家应当变被动的接受外汇为主动地利用外汇, 为企业创造利用外汇的优惠条件, 设立离岸金融市场, 开展外币担保或借贷业务等, 增强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的外汇贷款, 鼓励其进行境外投资。对于境外投资产生的利润, 应该允许其在投资地扩大投资, 以产生流出资本的良性循环;

2. 适量增加黄金储备, 使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

应当提高我国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截至2007年6月, 我国黄金储备只占外汇储备的1.1%, 而美国是76.1%, 德国63.2%, 法国56.9%, 意大利66%。此外应当适当减少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数量, 增持以其他国家货币计价的资产。

3. 加强对投机资本的限制与监控

房地产市场具有资本集中, 运作便捷, 投资方式宽松的特点, 因而成为国际资本投资逐利的主要场所。而在目前美元不断贬值的巨大压力下, 国际游资把眼光放在了中国这样一个改革开放后经济便飞速发展的经济体上。国际游资的涌入, 使得房地产投资额大规模增加, 推动了房价的上涨。为了减少国际游资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影响, 应当加强对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国际游资的监控, 同时加大房地产等行业的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的打击力度, 设定房地产转让最低年限, 不满年限转让的所得不得兑换汇出。

4. 拓宽外汇储备的利用渠道

我国多年以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 这是造成庞大的外汇储备的一个因素。而要减少巨大的贸易顺差, 就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人力、资源密集型转变为技术、知识密集型。因此我国应当加大进口需求, 可以考虑增加石油等战略储备。此外中国政府可以组织“采购团”, 购进此时由于经济危机的作用, 西方国家处于低价阶段的许多先进技术、设备以及优良资产。使之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最终促进高效益、高出口、高品牌贡献、低能耗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苏多永张祖国: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房地产市场, 2008, (6) :21~24

[2]孔立平朱志国: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 2008. (4) :18~23

[3]吴承业:试论台湾超额外汇储备之出路[N].华侨大学学报, 1993. (3) :47~52

[4]吴云清:论汇率变动对房地产投资市场的影响[J].市场调研, 2007. (11 () 下旬刊) :158~159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探析 第9篇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的持续巨额双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量增长迅速。2006 年2 月,我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同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迈上1 万亿美元的台阶。2009 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2 万亿美元,2011 年年末突破3 万亿美元,达到31811 亿美元,截止到2013 年6 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5 万亿美元,相当于德国的经济总量。如图1 所示,在2003—2008 年的五年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年均增速40%以上。时至今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一、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

毋庸置疑,拥有适度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一国的国际清偿力和维持汇率的稳定,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作为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一国币值的稳定,是抵御外部金融危机风险冲击的坚强后盾。但如果形成相对于自身经济不相适应的高额的外汇储备,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合理水平,截至2013年6 月,中国外汇储备存量达到3.5 万亿美元,已经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1、巨额外汇储备导致通货膨胀

从货币数量论的角度看,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发行的货币多于经济体系运行所需要的货币,物价就会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外汇储备最终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央行大量购汇,在国内就形成了与外汇储备等量的外汇占款。近几年,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大量的商品和劳务输出到了国际市场,与其等量的外汇储备通过央行的收购,形成基础货币,又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乘数机制的放大,投放到了国内市场,这就形成了“过多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的局面。只要央行无法尽数对冲掉外汇占款,就会造成单位货币的贬值,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和潜在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大。这就像17 世纪西方国家从殖民地把大量黄金运回本国,提高本国货币供给而引发大通胀一样。例如2011 年,中国增加了3848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当时的1 美元兑6.31 元人民币计算,就是24280.88 亿元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不考虑对冲因素)。

(注: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历年统计数据。 )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巨额外汇形成→央行购汇→外汇占款→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通胀压力。

图2 给出了M2 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情况,红线是M2 的年增长率,绿线是CPI的年增长率,可以看出,2008 年之前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长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显著,2008 年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他因素影响增强,通货膨胀率对于货币增长率的弹性小于历史水平。

2、降低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为了使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央行不得不对冲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且不得不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以阻止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10 年底,为持有2.85 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央行用了约20 万亿的人民币购汇,其中80%已被对冲。

为兼顾汇率稳定和人民币币值稳定,央行不遗余力地一边用基础货币购汇,一边又发行票据回收货币,但是尽管如此努力,但是终究还是不能达到货币调控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调控上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新增基础货币没有100%对冲掉。上文提到对冲掉80%,而剩余的20%就是实实在在增加的流动性。截至2013 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4426.49 亿美元。2005—2012 年的7年间,外汇储备净增24927.57 亿美元,其中20%的转入商业银行,按照5 倍(经验值)的货币乘数,以2009 年底6.8282 的汇率计算,大概可投放给市场货币总量为17.021 万亿。2005 年底的货币供应量为298755.48 亿元,2012 年底M2 的值为974148.80亿元,这7 年间我国M2 增加67.54 万亿,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货币投放对货币供给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

(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得到。)

其二,调控的滞后性。众所周知,央行每天都在动用基础货币来购汇,商业银行只要有外汇卖给央行,就可以增加信贷投放。在央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购这部分货币之前,商业银行早就开启了“创造货币”的程序。“时间就是金钱”,这也是历年来我国M2 的增速远高于基础货币增速的一个原因。

3、巨大的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

财务成本是指持有超量外汇储备的财务损失。这种财务损失既包括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损失,同时也包括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2008 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收益率在33%左右,而中国对美国国债投资的名义收益率只有3%左右。目前,中国是美国的债权国,但中间巨大的收益差,使我国变成事实上的债务国。

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美元汇率不稳定造成的我国储备资产受损。金融危机后,美国连续实施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进一步泛滥,美元的购买力持续下降,人民币愈加面临持续升值的压力。2005 年以来,人民币已持续升值24.26%。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至2013 年3 月,人民币持续升值17.09%。尽管央行从未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等数据,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美元资产平均比重为65%左右,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美元资产比重在70%以上。2013 年3 月我国外汇储备为34426.49 亿美元,若按70%的美元资产计算,2005 年汇改以来,仅汇率一项损失就高达5846 亿美元。另据外管局高管透漏,人民币每升值1 分钱,外汇储备损失将高达340 亿人民币,按现行汇率计算,2005 年以来我国储备资产损失高达1 万亿美元。

二、高额外汇储备的深层原因分析

1、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美元是全球交易和储备货币,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主导了世界分工格局。美国将自己打造成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为世界输送美元储备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金融投资工具,同时还保留了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并使这些制造业在全球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注定了今天的国际分工的格局。美国处于国际分工的顶端位置,以大量的对外投资实现产业转移,将落后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金融业,形成强大的金融优势,成为全球的“金融管家”。而以中国为首的新型工业化国家,通过外商的直接投资,成为世界工厂,向全球提供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为美国等高消费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以满足其消费需求,形成了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赚回了大量以美元为主的外汇。为使巨额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各国只能投资美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美国用来支付购买产品的美元,再次流回到美国国内,维持他们的高消费、低储蓄。美国等发达国家再用流回到国内的美元对外投资,来获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高收益。中美之间形成了出口创汇—对美金融产品投资—美国对外投资的恶性循环机制。

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成就了美国主导的经济循环,对美国而言,百利而无一害:资源国、生产国输出资源和产品给美国,美国支付美元,资源国和生产国形成外汇储备,美国输出金融产品,资源国和生产国支出外汇储备。可以说每一次交换美国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全球商品供美国消费,全球资本供美国使用。

2、国内的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储蓄率持续上升,居高不下,尤其是2011 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更是达到52.73%,如图3 所示。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对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高储蓄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消费,致使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出口导向性政策的引导下,大量产品出口,又形成大量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势必增加。低消费导致高储蓄和高投资,高投资致使大量产品出口,外汇储备随之增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注: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三、化解中国外汇储备风险的思考

对于巨额的外汇储备,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关系到我国的金融安全,更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于面临的风险必须积极应对,及时化解,有效解决,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渐进式的调整,应对储备资产贬值

基于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我国处于“美元困境”中进退两难,如果大量抛售储备中的美元资产,可能没有开始抛售,就会引起其进一步下跌,使我国损失惨重;如果继续以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持有美元资产,面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美元货币供给急剧增加,美元持续贬值,无异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面对严峻的形势,笔者认为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渐进式的调整不失为一条值得考虑的路径。

(1)实施增量调整。基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和目前的国际形势,大规模的存量调整不是明智的选择。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每年千亿规模的增长,因此需进行增量调整,停止购买美元资产,以其他形式的资产存放起来。在不改变存量的情况,改变我国美元资产一股独大的现状,调整我国不合理的币种结构,降低风险。

(2)增加战略物资储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我国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铁矿石、原油等大宗物资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其价格也是一路上涨。动用每年新增的外汇储备进口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战略物资,并将其储备起来,一方面,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短缺的局面,规避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高风险,另一方面,更多地参与国际大宗物资交易,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影响力,取得更多的定价权,还有利于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2、通过金融改革减轻外汇占款的负面影响

(1)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冲力度,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目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仍然是对冲外汇占款的主渠道。由于持续正回购,央行所持有的可用债券数量不断减少,且面临着先前一部分正回购操作的债券将陆续到期的事实。因此,定期发行较长期限的央行票据将是不得已的选择,尽管这会加重央行的财务成本负担。由此,通过金融创新,开辟对冲外汇占款的另一条渠道就显得极为迫切。

(2)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在早期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银行动员储蓄,然后通过贷款等手段配置到需要的企业项目中去。虽然当时很大程度上是靠行政指令向优先发展的产业、国有企业倾斜贷款,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基本适应了当时的我国经济货币化的趋势,也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逐渐分离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金融功能开始不断升级,从创造信用到转移风险、孵化财富的过程,创新“储蓄—投资”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了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具有改革尝试性质的资本市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随之深刻影响了我国“储蓄—投资”机制的变迁。资本市场不仅可以为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牵线搭桥,而且还促进了资金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把资金供需由间接交易变成了直接交易,大大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所以发展资本市场,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不仅是资本形成的重要渠道,也是降低储蓄率,让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重要途径。

3、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位置

外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这实际上相当于我国承担了投资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因此,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实现产业的转移,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

(1)鼓励资本输出,支持央企国际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大型央企国际化,也是化解外汇储备过高风险的一条途径。考虑到我国目前人才、技术、制度环境,投资海外大型跨国公司比投资海外金融机构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促使我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调整经济结构,鼓励产业整体向外转移。我国经济过去30 多年的高速增长,部分得益于我国的成本优势以及由此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的逐渐上升,国内市场的产品产能过剩,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根据雁行形态发展模式,我国部分产业已经可以整体转移到其他更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就地进行生产。

我国的过剩产业整体转移,就转入国而言,可以带动就业,创造税收和产值,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对我国而言,对外投资进行产业转移,相当于把投入我国的部分外资直接转移到其他国家,既可缓解我国资源的压力,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度。

4、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为解决外汇储备问题提供了渠道。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内含的货币、债券、外汇、大宗商品及股权交易市场也都会得到全面的发展。相对于企业而言,外汇可以在自贸区内自由流通投资,相当于在外汇管理方面就打开了一扇与国际接轨的小窗户,无疑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外汇储备的预测 第10篇

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全球的5.7%, 外汇储备约占了全球的1/3, 这显然是出格了。所以, 很多人关注外汇储备问题, 使之成为金融经济的一个研究热点。从2004年开始讨论抑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可是此后每年的外汇储备反而更快地增长, 可见, 五年过去了, 对于控制外汇储备并未找到良策, 外汇储备问题也是金融经济的一个研究难点。这个问题关系中国的方方面面, 影响很大, 显然是一个研究重点。

进入21世纪之后, 伴随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恶化, 全球外汇储备规模不断上升, 而全球外汇储备的增长又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 尤其是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在发展中国家中, 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199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约为0.16万亿美元, 占全球规模的9%, 2007年年底上升至1.53万亿美元, 占全球规模的24%, 增长了8.6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2008—2010年, 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到了2008年年底, 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94万亿美元, 2009年年底, 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4万亿美元, 比2008年增长了23%。到了2010年4月, 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4 905.12亿美元。

由于有关部门也不可能精确地知道未来外汇储备数据是多少, 而外汇储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根据历史的规律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进行预测。时间序列分析正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历史, 以预测和控制未来现象的方法,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二、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1. 数据来源。

为了增加分析的准确性, 我们需要将数据的统计时期精准到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上, 我们可以找到1993年1月至2010年4月的中国外汇储备量的月度数据。经过整理, 可以得到中国外汇储备量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

2. 平稳性检验。

从月度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外汇储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并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取对数差分后, 进行单位根检验。最后计算得到差分后的时间序列在1%水平下显著, 因此可以对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

3. 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

记对数差分后的序列为X, 原始序列为Y, 为求解此模型, 首先求DY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 并画出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函数的图形, 从下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X序列的自相关系数φkk有峰值且迅速衰减, 偏自相关系数ρkk同样有峰值并且迅速衰减, 所以建立ARMA (n, n-1) 模型是合理的。

4. 模型的求解与结果分析。

Pandit—Wu建模即任一平稳序列总可以用一个ARMA (n, n-1) 模型来表示。其建模思想可概括为:逐渐增加模型的阶数, 拟合较高阶ARMA (n, n-1) 模型, 直到再增加模型的阶数而剩余平方和不显著减小为止。经过一系列的检验, 发现ARMA (1, 1) 能够更好地刻画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动趋势, 结果 (见表1) :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从表2可以得到ARMA (1, 1) 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同时可以发现AR (1) 、MA (1) 的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模型的表达式为:

转化为原始序列, 表达式为:

5. 模型的内插预测。

用1993年1月至2008年4月的数据建立模型, 来预测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共两年的数值, 并与真实数据作对比, 结果 (见图1:其中Y1为真实值, Y2为预测值) 。

从图1可以看出, ARMA (1, 1) 能够较好的刻画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动趋势。同时利用 (预测值—真实值) /真实值来计算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 结果 (见表2) 。

由此可见, 此模型的预测误差较小, 可以很好地进行预测。

三、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Pandit-Wu建模方法建立了ARMA (1, 1) 模型对中国外汇储备进行刻画。通过进行内插预测并不实际值对比, 发现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准确。并进一步通过计算预测误差等因素, 再次验证模型的预测误差很小。本文对未来中国外汇储备量的预测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可以为中国进行决策投资等有关问题做一个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 我们也看到, 本文中所建立的模型是建立在问题自身的基础上来研究之, 并没有考虑到其他诸如进出口、汇率等因素改变情况下的影响, 即使模型本身的预测是较精确的, 也可能造成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 模型只适合于作短期预测, 也使它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 对于这样的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基于1993年1月至2010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量的月度数据, 采用Pandit-Wu方法建立了ARMA (1, 1) 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了残差检验和白噪声检验。进一步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内插预测。

关键词:月度数据,白噪声检验,内插预测,外汇储备

参考文献

[1]王振龙.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及对策 第11篇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增强了一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对外信誉,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波动、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有利于增强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缓解通货紧缩压力,有利于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等。但在全球金融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地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国家财富的外汇储备,其过大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保持高额的外汇储备有无必要?过大的外汇储备经济吗?其成本收益如何?以下对其作具体探讨。

持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其成本是否过高

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在前几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外汇储备在抵御汇率风险、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等方面的表现突出,但凡事都有两面,过高的储备水平也意味着机会成本的增加,即效率上的损失。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等于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由于官方储备资产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各国的外汇储备一般投资于储备货币国家的短期国债,其收益率较低(二战后平均为1-2%)。这相当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底的国家(通常是大量储备外汇的国家)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输出资本。如果中国在借入大量外债的同时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等于是以高价从国外借入资金,而且还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其潜在的损失是显然的。我国目前的外汇资产主要集中于美国政府与长期机构债券,其收益率远远低于我国的投资回报率,机会成本很高。依据美国财务部公开发表的数据,截止2003年7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为3,565亿美元,其中有2568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债券,我国美元资产储备占外汇总储备的72%,比例相当大。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低利率周期,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也处于低迷期,这些都使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降低。同时,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暂时放弃一定量实际资源的使用,从而也就丧失将这些资源投入所引起的国内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也凸现了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是否诱发通货膨胀

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无异于投放基础货币,其变化也会对国内的金融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表面上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事实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安排。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担当着外汇市场上最终的市场出清者的角色。外汇储备的增多,使人民币的发放增多,因为官方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其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反映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以2002年为例,中国增加了74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当时比价,就有6000多亿元的基础货币被投放。这不仅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弱化了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能力,这会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成不利影响,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了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经济指标基本正常,但物价指数(CIP)已经出现反弹,并且有加速上涨的迹象。为此,央行采取了相应的冲销政策:如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频繁进行正回购和发行人民银行票据回笼基础货币,据报道,2003年2月至4月,为了控制货币投放量,央行通过正回购回笼资金规模达1760亿元人民币。4月22日,央行以发行中央持有国债的形式,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央行持有国债不足,并发行三个短期银行票据,以此来减缓基础货币增速。但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规模有限,加之金融市场不完善,可供使用的金融工具有限,特别是在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已累计超过了2000个亿的情况下,随着外汇占款持续上升,可供央行进行冲销干预的空间已越来越小。这给央行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一是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受到挑战,货币政策面临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二是由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事实上的一体化,因此以汇率政策调节外部均衡,以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内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间将可能丧失,内外部均衡难以同时达成。因此,由高额的外汇储备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容忽视。

是否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在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没能有效地资产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则会推动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进出口增长迅猛。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去个别年份,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顺差,此后者增大幅度较大,从2002年第四季度起,错误与遗漏项目也出现顺差,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三顺差的局面(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错误与遗漏等三项目(2002年上述三项的数字分别为354,323,78亿美元),而大量的收支顺差也促成了外汇储备的快速积累,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中国投资机会的良好预期和潜在的中国实际汇率的降低,客观上使人民币承受着较大的升值压力。近段时间来,不仅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而且过去外逃的资金也有回流的迹象,甚至于有国际游资“潜渡”中国,也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自然是好事,人民币的坚挺可以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促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但人民币的升值是一把两面刃,它同样会削弱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在目前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动力的情况下,出口竞争力的弱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会影响国内劳动力的就业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进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人民币目前不宜大幅升值。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储备也不宜过多。

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难度和风险

当前,为了防止金融危机以及保有抵御金融风险的强大干预力量,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高额的外汇储备也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因为我国外汇储备有相当部分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近一年多来,美元与欧元的汇价涨跌幅度在30%以上,美元价值的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不可避免;另外,近两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处于低迷期,美联储自2001年以来13次降低利息,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已降至1%,处于45年来的历史低位,而美国五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从1994年底的7.78%下降到2003年3月的2.78%,这也使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投资收益不断降低。外汇储备资产规模越大,其保值增值管理的难度就越大。另外,庞大的外汇储备虽可减少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但却引入了另外一种金融风险,即外币贬值的风险。如前所述,我国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包括大量美国政府与公司债券。而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每年都有巨大的政府赤字,外贸逆差,以及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一旦美元贬值,其风险就不可避免,而这种风险却完全置于我国政府的控制之外。

当前,在外汇储备越来越演变为一国的财富的功能的情况下,其规模应是适度的,并非越多越好,为适当地控制其增长规模,以降低外汇储备风险、提高其运作效率,可采取如下对策:

1、增加进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企业的美元贷款,支持国内企业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实行意愿结售汇,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

要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对旅游、留学等外汇汇兑的限制,逐步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

3、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幅度,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少央行干预市场的频度,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为应付日益加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以下是几个措施:

一是针对目前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无条件地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支出则需凭有效商业单据到银行购汇的现状,应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允许企业保留更多外汇,即提高有外贸业务的企业保留外汇的比例直至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放宽对旅游等外汇汇兑数额的限制;

二是建立银行、企业间外汇市场,扩大外汇交易主体,允许外贸企业直接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

三是在逐步完善统一的外汇市场建设的基础上,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从目前的3‰放宽至1%-2%的波动幅度;

四是改革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积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五是适当放宽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

六是逐步试行国际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国内大型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外币债券;

七是加强中国外汇期权及远期市场的建设。

4、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根据与我国之间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来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并设一定的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在其范围内浮动。在调整中,可少买或减持美元债券,适当增加欧元、日元及其它外币资产的比重,最大程度上避免因美元波动而造成储备的损失。

5、寻找其他外汇投资渠道,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

与其大规模购买美国的机构债券,为FannieMae 和FreddieMac提供上千亿美元的贷款,还不如省下一些出口退税的财政补贴,去支持和发展中国的FannieMae 和FreddieMac,既能够为中国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又能够帮助改善中国人的住房条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相关金融体制(如房屋贷款的证券化)的发展。

6、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居民对外投资

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即主要是指逐步减少资本流出的选择,以鼓励更多的本国企业对外投资,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的海外资产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发生了一定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有利于减少政府所承担的外汇储备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国民收益。

7.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签定区域性的多边货币互换协议

对中国外汇储备 第12篇

1.1 主要影响因素的选择

(1) 进口额:

外汇储备具有平衡国际收支逆差, 维持对外支付的功能, 所以一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受到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2) 进出口贸易差额:

一国国际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进出口。如果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 那么其顺差就成为一国积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3) 实际利用外资额:

外国直接投资主要以产权形式体现, 这种投资方式与举借外债相比, 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但外商投资却是要赚取利润的, 必须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利润的汇出对外汇储备需求的影响。

(4)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

这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一个直接具体的因素。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表现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增加, 逆差则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

(5) 国家外债:

外债的直接流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 但外债的还本付息又将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减少。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加速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对外举债。一国外债规模越大, 短期外债越多, 还本付息的压力就越大, 该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越大。

(6) 汇率:

一国汇率的变化会引起对外贸易的波动, 进而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如果一国货币当局实行强势的干预政策, 随时准备维护本国货币汇率和外汇市场的稳定, 那么就需要较多外汇储备的需求。反之, 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会较少。

1.2 模型建立和数据选择

选取上述6个主要因素为变量, 将外汇储备规模记为FR, 进口额记为IP, 进出口贸易的差额记为IOP, BD代表实际利用外资额, CA代表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 DEB代表国家外债余额, 汇率则用A表示。本文中汇率数据的选择为名义汇率, 因为名义汇率是实际汇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短期, 名义汇率具有更大的易变性。在假设被解释变量FR与解释变量IP、IOP、BD、CA、DEB、A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存在线性方程式为:

FR=β0+β1IP+β2IOP+β3BD+β4CA+β5DEB+β6A+ε

其中, β0、β1、β2、β3、β4、β5、β6是待估参数, ε是扰动项, 表示除上述因素之外其他所有对外汇储备产生影响的因素。在以下实证研究部分, 将采用从1987年到2007年最新年度数据, 利用计量软件Eviews-3.1进行实证分析。

简单的OLS回归技术分析结果为表1所示: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R-squared=0.9979, 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 F=1095.238, 如果给定显著性水平为5%, 查表得到临界值F0.05 (6, 14) =2.85, F值显著大于临界值, 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但是仅有IP变量的t检验显著, 其他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值t值较小, 因此需要对模型中可能存在违反古典假设的情形进行检验和调整。

1.2.1 异方差性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可以直接进行White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

由输出结果的概率值 (p值) 可以看出, 0.1244较大, 因此接收原假设, 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1.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对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作样本、以简单线性形式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往往存在多重共线性。用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列出解释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 如表3所示:

一般认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8时, 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从上面表格我们可以看出, 各解释变量间存在着相关性。所以, 原模型经检验被认为具有多重共线性。

1.2.3 消除多重共线性

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在以上建立的模型中, 将FR对IP、IOP、BD、CA、DEB、A单独回归, 计算各个R2, 以R2最大者作为逐步回归的基础:

可见, 式 (1) 的R2最大, 达到0.97, 所以应选式 (1) 为初始的回归模型。逐个将其他解释变量加入到模型, 作回归。用F检验, 检验新加入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 如果F检验不显著, 则为多余变量剔除。如果F检验改善显著, 则进行t检验, 保留通过t检验的解释变量。如果t检验不显著, 表明出现多重共线性。最终, 我们得到最优的模型:

即当年进口额、进出口贸易差额、年均汇率直接影响国家外汇储备的大小, 影响系数分别为1.09、2.04、-1.07。

1.2.4 最终模型检验

对最优模型进行估计, 结果如表4所示:

由于各解释变量的概率p值基本接近于0, 因此显著水平取0.05时, t检验均是显著的。拟合优度R2为0.997, 说明调整后的回归模型整体拟合很完美。F值为2005.52, 明显大于临界值, 说明模型仍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由这三个基本的统计检验可以看出FR能很好地被IP、IOP、A三个解释变量所解释。

对调整后的模型进行怀特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5:

由输出结果的概率p值可以看出, 0.095明显大于取0.05时的显著性水平, 说明调整后的模型仍然不存在异方差性。德宾-沃森统计量为2.44, 进行德宾-沃森检验, 样本容量n=21, 解释变量k=3, 查D.W.分布表 (t=0.05) , 得到临界值dL=0.897和dU=1.71, dU

1.2.5 计量证据

对模型中构成外汇储备规模函数的各变量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回归方程中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 为验证各列数据是否平稳, 必须对数据进行检验, 以防止存在虚拟回归的可能。Lnx表示变量x的自然对数。检验结果如表6:

同时, 残差的ADF统计量为-4.78, 而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2.67, 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6中显示的数据均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判断回归所用数据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故OLS回归的结果有效, 不存在虚拟回归。

1.2.6 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方程:FR=-69.41+1.09*IP+2.04*IOP-1.07*A。

从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 汇率和外汇储备间是负向相关关系, 弹性系数为-1.07, 即外汇储备关于汇率的弹性为-1.07, 汇率每降低1个单位, 外汇储备增加1.07个单位。这很好地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汇率下降, 汇率下降将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从上面数据也可以反映出, 人民币汇率虽不能完全消除储备飙升的现象, 但可以明显缓解这一问题。人民币全面汇率改革启动至今, 储备增长没有任何放缓的势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汇率信SA号对平衡国际收支、制约储备增长没有空间, 只意味着汇率改革进程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其中外汇市场的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汇率是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重要因素。现在, 为了降低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 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了鼓励“藏汇于民”的外汇六项新政, 通过放松居民个人购汇进行外汇资、推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等政策, 以拓宽资本入流出的“双车道”, 增加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商品技术进口, 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另外一方面, 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增强汇率浮动弹性, 扩大其浮动区间, 从而加大投机进出资金的风险成本, 抑制其投机操作, 起到释放升值压力、减少外汇储备快增的作用。总而言之, 在我国已加入WTO、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跃居第二位的今天, 我国的外汇管理也应转变观念, 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市场运行要求, 使人民币币值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得到真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娴.从实证角度看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汇率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7) .

上一篇:发酵条件的优化下一篇: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