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对比分析范文

2024-07-26

软件对比分析范文(精选9篇)

软件对比分析 第1篇

作为空间信息的载体,地图是空间信息的图形化表达;作为地图的语言,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重要手段。地图符号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色彩各异的文字或图形组成,包含形状、色彩、尺寸、文字、定位点等要素,具有形象生动、明确直观的特点,能够形象的传达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形状、数量、质量、各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区域总体特征等信息。地图符号表示方法的选择、设计和制作是地图制作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地图质量、读图效果。地图符号的内容千变万化,表示方法千差万别,图形结构复杂多样,根据地图符号几何特征和分布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相关研究人员以上海市交通图作为试验,经过仔细分类,将交通图地图要素按照点、线、面的方式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线状要素是形成地图图面的基础结构骨架,通常情况下,在地图各类要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线状符号除了表示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理要素外,也常用来表示行政边界、湖泊水岸等面状要素的轮廓线,还可用于表示流线、锋面等专题对象。地图编绘中线状符号设计主要包括源数据转换、绘制、编辑、样式整饰等方面,既存在较严各的俗成规范,也有随技术支持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表达,不同软件环境下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于CorelDRAW(以下简称CD)和Adobe IllustratorCD(以下简称AI),由于自身架构体系的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线型效果,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技巧也存在差异;同时,各自特有的功能又可实现另一款软件难以达成的效果;加之制图部门的习惯倾向、设计人员的个体偏好和熟悉程度,都可能造成软件的选择并非最佳方案,制图效率受到影响。

地图编制的很多原始资料只能通过扫描成栅格图像进入计算机,这些资料不可以直接用于地图的制作,需要进行矢量化处理,即地图数字化。诸如道路、河流、境界线之类的线状符号是地图的骨架,在地图内容中往往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线状要素的绘制是数字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地图线状要素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封闭或不封闭的折线段、平滑曲线或其组合线条等类型,CD和AI中分别使用“贝塞尔曲线”和“钢笔”工具,基本可满足线状要素的编绘需求。其中,线条节点的接续、增删、属性变更、拆分和结合等是关键。

2线状要素绘制

2.1结束当前线条绘制

贝塞尔工具和钢笔工具都是连续单击左键绘制线条的工具,绘制过程中,无法通过双击或单击右键结束当前线条的绘制,然而地图数字化过程中,通常要连续绘制多条线条,此时结束当前线条绘制开始新线条的绘制是一项极其频繁的操作。针对此情况,CD和AI都可以通过切换工具来实现,即绘制完一条曲线时,选择其它任一种工具,然后重新选择贝塞尔工具/钢笔工具开始另一线条的绘制,此方法操作简单,但数字化线条很多的情况下,来回切换工具极其浪费时间,对此,两平面软件各有其解决之道。CD中,绘制完线条最后一个节点,按回车键可结束该线条的绘制,接下来可直接开始绘制另一线条;而在AI中,在按住Ctrl键的前提下可直接开始另一线条的绘制。

2.2分次绘制同一线条

地图显示要素比较多时,往往不能一次数字化完毕,需要分次作业完成;有时甚至单一的线条也需分次绘制;此外,基础数据的更新等原因,也可能导致对某些线状要素进一步的补充,如延长、曲线闭合等。针对分次绘制同一线条的情况,在CD中,用“选择工具”选中相应的线条,然后切换至贝塞尔曲线等工具才能从该线条的某一端点开始进行进一步的绘制,处理线条比较多的时候,此方法需要在贝塞尔曲线工具和选择工具间来回切换,耗费时间;而在AI中,则相对简单,在选中钢笔工具的条件下,当钢笔符号“笔尖”移至待处理线条的某一个端点时,钢笔工具符号右下角的形状由“X”变为“”,点击该端点即可开始该线条的进一步绘制。虽然AI中钢笔工具对于非闭合线条的端点具有无差别自动感应功能,但是若两个端点距离非常近甚至完全重合时,则难将其区分开,此时可双击待处理线条将其隔离编辑,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选择目标端点。

2.3节点撤销操作

线条点绘不能保证每一节点都符合要求,常需对之前的操作进行撤销。定义线条节点顺序为起点P0至终点Pi(i=0,1,2,...,n),CD和AI的撤销机制(快捷键Ctrl+Z)均从Pn开始,逐次直至整条线条被撤销。AI中,此规则适用于所有节点。CD中,此规则仅适用于节点Pn?P2,若撤销P1,P0连同被撤销;如果线条只绘制了P0,则通过按回车键或选择其他工具来撤销该节点。

3线状要素编辑

矢量绘图软件中完成的数字化草图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以提高准确性和数据质量;后期根据专题图的编制需要,也往往需要作进一步处理以达到使用标准。地图编制中,线状要素的编辑主要包括节点增减、线条连接中断、曲线弧度调整等操作,整体来说,在CD和AI中都可通过单独运用某种工具或工具与相关命令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但是在具体实现方法上,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详见表2)。

4外源矢量线要素数据的处理

在矢量绘图软件中,基础地理要素对象既可由该软件绘制而得,也可以导入外源专业地图制图软件生产的地理数据。软件格式的兼容性差异导致外部数据导入到矢量绘图软件后,可能存在线条打断、曲线不平滑等现象,难以直接使用,而应作进一步处理。针对从ArcGIS导出的矢量线要素数据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分析讨论CD和AI的处理方式。

4.1中断线条的拼接

将ArcGIS矢量数据导入到矢量绘图软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为完整线条自动断开呈多段,当中断线条符号样式为平头、宽度较大的时候,断裂处会比较突出,从而导致完整道路出现破碎感,为此,需要将同一道路的各段拼合成一条完整的线条。

在CD中,可以综合利用“选择工具”和Shift键依次选中各段,点击“合并”图标将各段合并成一条线,但此时的线条只完成数量上的逻辑整合,并未实现各中断处相邻节点的接合,没有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对象。如果合并的为湖泊之类面状要素的边界,此时不可以填充颜色,需要使用“形状工具”依次将各断点处端点移动融合成一个节点,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效率较低。相比之下,AI对中断线条的拼接只需要针对选定的分段线条,执行“对象>路径>连接”(Ctrl+J)命令,即可比较便捷的将各段线条合并成完整的一条,且中断处两端点自动融合。

4.2曲线平滑化

ArcGIS中的线状要素通常由“折线工具”或“多边形工具绘制”而成,线条节点为尖突的不可导性质,而所谓曲线路径只是通过使节点的数目足够多来增强视觉上的平滑感。此方法绘制的线状要素尽管仍能反映空间对象关系、满足数据查询、分析等GIS操作,但只是连续曲线离散化的解决方式,不能真实反映某些自然曲线要素(如河流),且输出后的视觉效果还需改善。在CD和AI中均可在保持线条整体形状和几何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平滑。

途径一:减少节点。CD和AI都具有此功能。在CD中,用“形状工具”选中一条线条中需要平滑的节点(节点尖突程度应满足一定阈值),通过调整属性栏“减少节点”滑块的数值(0~100),即可对选定部分的曲线进行一定平滑处理。

在AI中,一方面,平滑处理对象可以是一条或多条线条中的部分或全部;另一方面,“简化”对话框中,在基本的“简化路径”选项之上,增加了“角度阈值”(0°~180°)的控制项,制图者可利用此选项控制最小平滑角度,综合利用上述两控制项,可以灵活得到不同层次的平滑效果。

途径二:折角圆角化,即将折角转换为圆角,从而使曲折的线条变为平滑的曲线。CD中在“形状工具”节点编辑状态下,选择尖突属性的节点进行“平滑节点”操作,并通过贝塞尔曲线控制柄来调整曲率。在AI中则通过执行“效果>风格化>圆角”命令,在“圆角”对话框中调整半径值达到最佳效果点击“确定”即可,未将线条的圆角效果扩展的情况下,可以在“外观面板”中反复调整半径值以达到最佳效果。

5结语

CD和AI都能很好的配合制图人员制作视觉良好的地图。运用CD所能完成的地图效果,在AI中往往也能实现,且大多数情况下实现的途径更多、操作更简单,反之则不然。虽然能实现相近的效果,但两软件仍旧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各自特定的优势(如图1所示)CD相对于AI所具有的地图制图相关突出优势主要包括文字打散、最近使用字体选择、面状符号图案填充方法等方面,而AI相对于CD的突出优势则更多,主要包括:①便捷的线条拼接功能;②更为精确、完善的线条平滑方式;③支持对象多层描边;④可建立线状符号样式库等方面。对比可知,AI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与地图编制的关联性更密切,更有利于地图的线状要素制图。

摘要:随着地图用户和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用户由专家向大众转移,利用矢量绘图软件配合专业地图制图软件制作公开出版地图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当前国内用于地图制作的矢量绘图软件主要有CorelDRAW、Freehand、Adobe Illustrator等软件,该文以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者在线状要素制图方面的差异,对比了二者在处理线状符号方面的优缺点,相信对于从事地图制图的相关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地图制图,线状要素,编辑,矢量线

参考文献

[1]程一曼.MapGIS与一些常用软件的相互调用方法[J].印刷工业,2009(8):67-69.

[2]于立全,金成范.用Illustrator制作专题地图统计图表的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O,33(6):221-223.

水务收费系统软件对比分析报告 第2篇

根据了解重庆市思恩科软件开发公司和宜宾市万向

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水务收费系统软件作出下列比较。

重庆思恩科软件开发公司的水务收费系统软件系统

比较全面,系统包括有抄表、收费、报装等很多我公司业务项目。每个大项目又有很多分支的细项目。该软件涵盖了我司所有业务的软件系统化管理,对每个系统模块,都有相应的查询、统计、报表、图表模块,并提供相对应的打印预览功能。为方便用户查询,应有功能全面的查询系统和多媒体查询功能。支持多媒体查询、精确查询、模糊查询、定制查询、并能实现多个相关表的万能组合查询。可进行基本信息查询统计、用户停水缴费查询统计、历史欠费查询统计、异常用水查询统计、组合条件查询统计等,查询结果可以打印预览并以EXCEL、TXT等格式输出。系统提供某些功能让用户自我定制;如支持自定义图表、自定义清单报表、自定义单据和发票的打印格式等。

宜宾市万向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的水务收费系统软件系

统支持多网点及远程应用,以利于后续营业厅的部署。软件支持供水和二次供水收费业务,支持多种形式的水费收费。软件票据格式可以根据为自来水公司订制,并开发自定义模块由自来水公司网管人员自行定制单据。软件支持抄表机,并在原有抄表记代码上为屏山县山泉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定制PDA开发程序。提供多种灵活方式的报表查询和自定义报表功能。适用于自来水公司收费收取管理,包括客户资料,客户定价管理,抄表管理,现金报表等:可针对不同类别客户分别定价;抄表数据支持抄表机导入导出,同时也支持手工录入;支持预收费;支持零头转预存支持发票批量打印,单独打印;支持保修管理;支持客户资料管理、款项催收管理;支持磁卡扫描及卡务管理;支持短信管理;支持基本人事管理及权限角色管理;支持报表、发票管理及其自定义;支持异常用水报警;支持投诉管理;业务报装系统。

网架结构设计软件对比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网架,MSTCAD,SSCAD

1 项目概况

某援外机场货运站项目, 因某种原因, 该项目重新复核出图, 结果与原出图差异较大, 本文基于此项目对SSCAD和MSTCAD两种网架设计软件进行了对比。

SSCAD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龚景海博士研制开发, 包括建模系统 (建立空间结构模型) 、优化设计系统 (杆件线性优化设计和节点设计) 、施工图设计系统 (施工图、加工图设计) 、模态分析系统 (求解空间结构振型及周期) 、地震反应分析系统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抗震验算) 、动力分析系统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空间结构在动力荷载及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 、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 (采用弧长法求单层网壳结构的临界荷载及对网壳结构进行全过程屈曲分析) 七大部分。MSTCAD是由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罗尧治教授开发, 具有独立的图形界面, 建模、图形编辑、结构分析、节点设计、实体效果、图纸生成等都在同一界面完成, 可以完成优化设计、模态分析、地震反应分析及温度荷载施加等功能。

2 网架工程简介

本文对比的网架用于货运站屋盖, 为正放四角锥网架, 螺栓球节点, 平面尺寸为72m×60m, 72m×45m, 72m×60m三块, 主要网格为3.75m×3.4m, 柱距7.5m, 跨度为48m+24m, 檐口网架高度1.7m, 5%双坡屋面。采用周边下弦支承, 按照10.8m高600mm×900mm框架柱截面计算弹性支座。上弦恒载为0.5kN/m2, 下弦恒载为0.4kN/m2, 上弦活载为0.5kN/m2, 基本风压为0.85kN/m2, A类, 无雪压。为便于对比分析, 网架自重按照杆件自重的1.2倍考虑。为了方便比较和分析, 不考虑地震荷载作用, 考虑±25℃温差。网架杆件均采用Q235B焊接钢管。

3 网架对比分析的基本思路

原设计采用的是SSCAD软, 目前采用的是MSTCAD2014软件, 在原施工图基础重新建模计算, 双方属于背靠背设计。以下从2个软件模型的规范选取、支座约束、荷载组合、强度控制、杆件截面分类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 以找到2种模型结果差异。

4 网架对比分析

4.1 支座约束

查询SSCAD软件中支座约束情况, 发现其在所有支座的X向刚度和Y向刚度均采用800kN/m, 而MSTCAD2014模型按照式 (1) 计算X向和Y向侧向刚度系数为2604kN/m和1157kN/m。

式中, E为弹性模量;I为惯性矩;l为柱高度。

现已施工的混凝土框架柱截面主要采用600 mm×900mm截面, X向和Y向刚度必然不同, 故SSCAD模型中支座设置有误, 并和实际情况最大相差2604/800=3.3倍。

4.2 规范选取及控制参数

SSCAD模型采用的的是《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 7—91) , MTS2014模型采用的是《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 7—2010) , JGJ7—2010是JGJ 7—1991的替换版本, 自2011年3月1日已开始实施。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 7—2010) 相对《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 7—1991) 增加了许多限制内容和对部分参数趋于严格, 对于该货运站项目影响最大的是《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 7—2010) 第5.1.5条规定[1]:“空间网格结构杆件分布应保证刚度的连续性, 受力方向相邻的弦杆其杆件截面面积之比不宜超过1.8倍, 多点支承的网架结构其反弯点处的上下弦杆宜按构造要求加大截面”。MSTCAD2014可通过“同一方向的弦杆截面面积之比不大于1.8”“同一方向的弦杆截面级差”“同一方向的腹杆截面级差”“同一节点的弦杆截面级差”“同一节点的腹杆截面级差”“同一节点上杆件截面级差”“同方向弦杆, 当同时小于相邻杆件截面时作自动调整”这些选项自主选择是否控制。而SSCAD模型一直未按照JGJ7—2010更新设置, 无法按照规范进行调整。

2个软件均采用的是满应力的计算方法, 因此杆件规格的选取也至关重要, 在2个软件模型中, 杆件均选用φ60mm×3.5mm, φ75.5mm×3.5mm, φ88.5mm×3.75mm, φ114mm×3.75 mm, φ140mm×4.5mm, φ159mm×6 mm, φ180mm×6mm, φ159mm×8mm, φ219mm×8mm九种规格, 密度在SSCAD默认中采用的是7850kg/m3, MSTCAD2014默认采用的是7 900 kg/m3, 材料弹性模量均采用的是2.06×105N/mm2, 温度线膨胀系数均采用12×10-6。

压杆长细比控制均按照规范采用的是180, 拉杆长细比在SSCAD模型中采用的是250, MSTCAD2014模型中采用的是200, 此处也是控制比原设计控制严格之处。

4.3 荷载参数和荷载组合方面

在SSCAD和MSTCAD2014两个模型中, 上弦恒载均采用0.5kN/m2, 上弦活载均采用0.5kN/m2, 下弦恒载均采用0.4kN/m2, 而对于风荷载则相差较大, 经过认真比对, 发现以下2个问题:

1) 在SSCAD模型中风荷载未根据网架实际所处高度考虑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2) 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表8.3.1中要求, 当风从屋面一侧吹来时, 屋面另外一侧有-0.5的体型系数, 而SSCAD模型则未考虑来风方向另一侧的风压。

在SSCAD模型中荷载组合如下:

(1) 1.2恒载

(2) 1.2恒载+1.4活载

(3) 1.2恒载+1.4风载

(4) 1.2恒载+1.4温度

(5) 1.2恒载+1.4活载+1.4风载

(6) 1.2恒载+1.4活载+1.0温度

(7) 1.2恒载+1.4活载+1.4风载+1.0温度作用

在MSTCAD2014模型中荷载组合如下:

(1) 1.20静

(2) 1.35静+0.98活

(3) 1.20静+1.40活

(4) 1.00静+1.40活

(5) 1.35静+0.98风

(6) 1.20静+1.40风

(7) 1.00静+1.40风

(8) 1.20静+1.40活+0.84风

(9) 1.00静+1.40活+0.84风

(10) 1.20静+0.98活+1.40风

(11) 1.00静+0.98活+1.40风

(12) 1.20静+1.40温

(13) 1.20静+1.40活+0.84温

(14) 1.00静+1.40活+0.84温

(15) 1.20静+1.40风+0.84温

(16) 1.00静+1.40活+0.84温

(17) 1.20静+1.40活+0.84风+0.84温

从以上对比来看, SSCAD模型中组合数较少, 并且未考虑组合值系数、永久荷载控制组合以及永久荷载对结构有利时组合3种情况, 通过对比杆件应力控制和支座反力情况, 发现该项目中部分杆件受工况“1.35恒载+0.98活载”控制, 且《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 第3.2.3.2条关于永久荷载控制作用组合的规定属于强条。

4.4 杆件稳定强度设计

对于Q235B电焊钢管,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 抗拉压强度设计值为215kN/mm2。SSCAD模型, 控制应力为210kN/mm2, 控制应力比为210/215=0.977, 而MSTCAD2014模型, 对于电焊钢管, 控制应力为193.5kN/mm2, 控制应力比为193.5/215=0.9。

国内各设计院在进行杆件截面设计时, 综合考虑原材料、施工技术条件 (安装误差应力) 、工程使用环境、实际受荷状况 (局部荷载) 、网架设计和下部结构分别设计等因素, 通常杆件容许应力控制值为杆件强度设计值的0.85~0.90[2]。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7—2010) 表5.1.2中规定, 螺栓球网架杆件计算长度系数为1.0, 2个软件均可以自定义平面内、平面外计算长度系数, 该项目网架杆件的计算长度系数均取1.0。

钢管分为焊接的高频焊管和轧制的无缝钢管, 高频焊管截面分类为b类, 无缝钢管截面分类为a类[3]。SSCAD中均默认截面分类统一采用b类, MSTCAD2014软件中在定义杆件时可以指定是a类还是b类。不同的截面类别, 轴心受压杆件的稳定系数不一样。本项目网架2个模型中杆件均采用b类。

5 结语

本文基于实际项目对SSCAD和MSTCAD2014两个网架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对比和校核, 可发现2个软件均能很好地实现网架结构设计, 不同设计师选择参数的差异和规范的理解程度造成了同一工程有较大的不同。设计师在网架设计过程中应概念清楚, 理解规范, 并需要考虑施工水平、加工工艺等综合因素做好设计工作。本文的对比分析思路也可以为其他不同种类软件的对比提供参考, 同时也提醒设计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软件对同一工程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发现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瑕疵和纰漏。

参考文献

[1]JGJ7-2010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S].

[2]罗尧治.大跨度储煤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中美软件模式对比的启示论文 第4篇

当咱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20多年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2战后,美国的管理模式开始了数字的参与,2战确当时,有从事MIT的1群人,在美国后勤军需的供应上面,用数学制造了1个模型,为的是解决1个问题:怎样最有效的对于戎行履行军需贮备,这成为数字计算及时性管理功能的起头。

56代哈佛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众多的管理学院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经由几10年的发展,在随后的七0年代以及八0年代,美国人运用数字计算的管理体系已经经至关完美了。然而请注意,美国在七0年代开始使用管理软件的时候,所具有的是无比后进的计算机以及至关后进的软件开发程序,这便是软件美国模式“雏形”:在1个无比简陋的计算体系中解决尤其繁杂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美国人将这些问题解决患上很好。跟着技术的进步,他们的软件也在进步,然而软件的相应变化很小。管理体系在美国这么多年的变化由以自己的部门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也是美国九0年代产生的最大的1次管理变革。

而软件的中国模式则是此外的1番景象:互联网时期的中国,计算的资源已经经无比廉价,然而咱们的客户对于管理的需求却日趋急迫。中国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用更丰厚的技术资源去解决不断变化不断成长的客户需求问题。中国模式则是对于美国模式的1种推翻。

悖论偏偏呈现在此:中国的软件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渐渐发展,到现在已经经有二0多年的历史,当咱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二0多年的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此前中国软件都是对于美国模式或者者是对于1些其他模式的.复制模仿。咱们试图模仿操作系统、咱们试图模仿中间件、咱们试图模仿ERP、咱们试图模仿CRM、咱们试图模仿良多良多东西,却疏忽了这是1个根本不能被复制的市场。

从二0世纪七0年代末开始,来自美国的ERP等套装软件就开始在中国利用实践。在此以后的二0多年间,系统施行过ERP的中国企业达二六00多家。但不幸的是,直到上世纪末,中国仍难以找到ERP完整胜利的范例,以致先后八0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近年,ERP软件的本土化过程加快,“水土不服”问题患上到必定改善,1批国内软件商开始成长,再加之政府的推进,ERP的胜利率开始上升,呈现了1些鲜活的利用案例。但即便如斯,当前ERP的整体胜利率仍然不足三0%。有管理专家认为,这些套装软件所以在中国失败占多数,其实不在于软件产品自身,而是常常取决于产品以外的非技术因素――比如因为软件产品被无停止地修改、比如项目保护人员的不断流失等等。也有咨询公司认为,那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ERP的施行规划没有生命力、比如企业组织没有施展信息整合的威力等,才是致使它们失败的罪魁。这些基于表象的对于ERP等套装软件失败缘由的分析,就是疏忽了对于那些影响软件施行的中国产业环境的判断。这些因素作为躲藏更深的作使劲,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摆布着这场复制来自“美国模式”的努力。

麦肯锡曾经经调查了全世界一00家胜利的软件公司,成绩了1本名为《软件胜利的奥秘》的书,这本书中对于于软件有个定义,即:软件是经由收拾过的知识。多变的竞争环境、进步中的管理体系、庞大的用户量,和独具中国特点的新兴业务模式以及互联网的全新机会,造成中国区分于美国的软件利用需求特色――基础建设与优化整合并行;范围庞大与精细耕作并行;简单利用与繁杂利用并行。

在中国,那些散布在电信、金融等领域的症结企业,因为全世界化、技术革命与市场改革的催化,正出现出史无前例的对于大范围利用处理的需求。即便是1些传统的企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下,也开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计其数的顾客。这些对于大范围利用处理能力的支撑需求,也需要企业软件利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以大范围客户为中心的协作服务。正由于与美国不同,互联网让中国有机会从1开始就直接部署面向互联网的企业利用。1方面,中国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互联网技术也带给它许多先天的利用优势;另外一方面,未来企业的“独立利用”将不复存在,那些来自横向部门间的互动、企业间的实时交换、业务规则的灵便变化、和渠道的多样交互等等,都请求适应于中国的新软件模式必需是架构于互联网技术的。

软件对比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平板网架,TWCAD,3D3S,ANSYS

1 概述

网架结构[1,2,3]具有自重轻、刚度大、受力合理、工期短等诸多优点, 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影剧院和工业车间等各类建筑结构中。其中, 我国著名的网架结构建筑物有:首都体育馆、沈阳博览中心和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等。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 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和科研设计院编制了各自特色的网架计算软件, 其中, TWCAD和3D3S是网架结构设计软件中运用很广泛的两个软件。TWCAD[4]和3D3S[5,6,7,8]有模型库丰富、可参数化建立多种网架结构模型、可通过CAD三维模型转换成结构模型等诸多优点。然而, 国内对于以上两种软件的计算性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以ANSYS软件为参考, 分析了3D3S和TW-CAD软件的计算精度, 以为实际工程提供借鉴。

平板网架通常是采用柱进行支撑约束, 然而, 柱具有成本高, 施工困难, 施工周期长等缺点, 因此, 合理的柱约束数目和布置形式将有助于节约成本、增大空间。本文以跨度为54 m的正交正放四角锥网架为例, 分别使用TWCAD, 3D3S和ANSYS三种软件对每边1点~8点铰接作用下相应的最大挠度和最大轴力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并且在综合考虑最大轴力和挠度条件下提出了一种最合理的支座布置个数及布置位置, 为实际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仅如此, 本文还以ANSYS软件作为参考, 分析了TWCAD和3D3S两种软件的计算精度。

2 算例

结构有限元模型如图1, 图2所示 (周边全铰接) , 两向正交正放网架的计算跨度为双向54 m, 上下弦杆长均为6 m, 厚度为2.85 m。杆件材料为Q235, 密度为7 850 kg/m3, 弹性模量为210 GPa, 泊松比0.3, 截面均为空心圆管, 内外直径分别为0.191 m和0.219 m。下部柱对网架的支撑方式均采用固定铰接支撑。集中荷载P=80 k N, 满跨布置在上层所有节点。

2.1 下部柱的支撑个数、支撑位置对网架结构的影响

网架下层节点编号如图3所示。

2.1.1 每边1点支撑

每边1点支撑 (对于图3中第101, 109, 173或181节点是2边公共1个点, 因此, 视为1/2个点支撑, 下面的也照此规定) 。

要满足结构双轴对称, 结构在每边1点支撑的形式下, 有两种约束情况:1) 105节点约束。2) 101节点和109节点约束。其他三边对应着取,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1.2 每边2点支撑

每边2点支撑条件下, 共有4种约束情况:1) 101, 105, 109节点铰接;2) 102和108节点铰接;3) 103和107节点铰接;4) 104和106节点铰接;其他三边对应着取,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2.1.3 每边3点支撑

每边3点支撑条件下, 共有6种约束情况:1) 101, 102, 108, 109节点铰接;2) 102, 105, 108节点铰接;3) 103, 105, 107节点铰接;4) 104, 105, 106节点铰接;5) 101, 103, 107, 109节点铰接;6) 101, 104, 106, 109节点铰接;其他三边对应着取,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2.1.4 每边4点支撑

每边4点支撑条件下, 共有6种约束情况:1) 101, 102, 108, 109, 105节点;2) 101, 103, 105, 107, 109节点;3) 101, 104, 105, 106, 109节点;4) 102, 103, 107, 108节点;5) 102, 104, 106, 108节点;6) 103, 104, 106, 107节点;其他三边对应着取,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2.1.5 每边5点支撑

每边5点支撑条件下, 共有6种约束情况:1) 101, 103, 104, 106, 107, 109节点;2) 101, 102, 104, 106, 108, 109节点;3) 101, 102, 103, 107, 108, 109节点;4) 102, 103, 105, 107, 108节点;5) 102, 104, 105, 106, 108节点;6) 103, 104, 105, 106, 107节点;其他三边对应着取,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2.1.6 每边6点支撑

每边6点支撑条件下, 共有4种约束情况:1) 102, 103, 104, 106, 107, 108节点;2) 101, 103, 104, 106, 107, 109, 105节点;3) 101, 102, 104, 106, 108, 109, 105节点;4) 101, 102, 103, 107, 108, 109, 105节点;其他三边对应着取, 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2.1.7 每边7点支撑

每边7点支撑条件下, 共有2种约束情况:1) 102, 103, 104, 106, 107, 108, 105节点铰接;2) 101, 102, 103, 104, 106, 107, 108, 109节点铰接;其他三边对应着取, 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2.1.8 周边全铰接

周边全铰接见表8。

2.2 最合理的支座约束个数和位置

由以上数据可知:随着约束个数的增加, 结构的最大位移和最大轴力的变化可能很小, 因此, 很有必要确定一种最优的支座约束个数和布置位置;基于ANSYS的计算结果, 每边1个~8个支座约束 (最优支座位置布置) 下的最大轴力和挠度, 如图4所示。

3 结语

由以上数据可得以下结论:

1) 与ANSYS计算结果相比, TWCAD和3D3S软件计算的轴力和挠度都偏大, TWCAD的位移计算误差在5.96%~10.97%之间, 轴力误差在5.67%~9.74%之间;3D3S计算位移误差在3.77%~7.94%之间, 轴力在3.05%~8.05%之间, 由此可见, 3D3S和TWCAD软件, 尤其是TWCAD软件, 都夸大了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这样会造成工程结构计算的不经济。

2) 结构在每边1个约束应采用表1中情况1的布置形式;在2个铰接支撑时, 在每边2点约束时宜采用表2情况3的布置形式;每边3点约束时宜采用表3情况3的布置形式;每边4点约束时宜采用表4情况4的布置形式;每边5点约束时宜采用表5情况4的布置形式;每边6点约束时宜采用表6情况1的布置形式;每边7个点铰接支撑时宜采用表7情况2的布置形式。而且由各表数据可知:纵使平板网架的约束数目相同, 不同的约束位置将可能让结构的最大轴力和位移发生很大的变化, 以每边3点约束为例, 最不利支座位置布置下的最大轴力会比最优支座位置布置下的最大轴力大66.67%, 因此, 很有必要进行以上表格的数据分析。

3) 如图4所示, 结构达到每边3个约束之后, 随着约束数目的增加, 结构的最大轴力和位移变化不大;因此, 在没有合理的分析下而采用周边全约束将造成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韩强.基于ANSYS的平板网架结构静动力特性分析[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 2014.

[2]刘锡良, 韩庆华.网格结构设计与施工[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3]刘锡良, 陈志华.平板网架分析、设计与施工[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4]龚景海, 刘锡良, 邱国志.TWCAD系统在网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空间结构, 1998, 4 (1) :17, 60-63.

[5]苏庆田, 张其林.3D3S软件计算温州世纪广场世纪之光雕塑的应用[J].工业建筑, 2002 (17) :558-563.

[6]上海同磊土木工程技术公司3D3S研发组.3D3S新功能介绍目录树及表格输入输出[J].施工技术, 2010 (6) :101-107.

[7]上海同磊土木工程技术公司3D3S研发组.3D3S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重型厂房[J].施工技术, 2010 (11) :39-43.

手工算量与软件算量的对比分析 第6篇

1 工程概况

某公司宿舍建筑面积3482.27m2,占地面积691.2m2,建筑檐高15.8m,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五层,基础工程采用静压预制桩。

2 算量流程对比

2.1 手工算量流程

(1)熟悉施工图纸(认真识读图纸,了解编制说明、装饰要求、建筑材料等)

(2)列清单项,编写计算式,计算工程量

以基础层为例,列项算量过程如下:桩承台独立基础工程量的计算→基础梁工程量的计算→垫层工程量的计算→基础层柱工程量的计算→基础梁上补高部分素砼墙的工程量计算→挖基坑清单量和定额量计算→挖基槽清单量和定额量计算→基坑回填清单量和定额计算→基槽土方回填清单量和定额量计算→房心回填工程量计算→土方运输工程量计算。

(3)计算结果输入清单计价软件,套价,打印输出总造价。

2.2 图形算量流程

(1)熟悉施工图纸(认真识读图纸,了解编制说明、装饰要求、建筑材料等)

(2)建模

建模是软件算量的核心内容,建模的准确性、完整度直接影响软件算量的结果。本实例工程建模步骤如下:

新建工程→工程信息设置→→楼层设置→计算规则设置→建轴网→定义、绘制柱→定义、绘制桩承台→定义、绘制基础梁→定义绘制基础梁上补高部分墙体→定义、绘制垫层→自动生成土方等→定义绘制房心回填土→添加清单项和做法定额项→汇总计算。

(3)将算量结果导入计价软件,套价,结果输出。

可见,不论是软件算量还是手工算量,都是以熟悉图纸、获取工程构件信息、熟悉计算规则为前提,手算列式求量,软件建模求量,然后借助软件套价求出总造价。

3 耗费时间对比

两种算量方法计算本实例工程量(钢筋量除外)的时间对比如下表1:

3.1 总耗时对比

从总的时间来看,图形算量共耗时12小时,比手工算量的40小时节约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软件的大批量信息处理和庞大的计算功能而带来的高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3.2 时间分配对比

(1)由图1可见,无论是手算还是软件算量,主次明显,手算中列式算量耗时最多,达到75%,软件算量中构建定义和绘图即建模也占时达75%。对一个工程而言,楼层、构件多而复杂,要做到不多项不漏项,算量准确,必须在此列项列式过程投入大量时间,特别是构件的关联性,前一个构件的工程量往往影响到后面多个工程量的结果。因此,如何准确定位构件的长、宽、高尺寸,是否扣减或是否增加量,以及分项工程清单工程量和报价工程量的计算规则的异同等,都是手工算量过程中的核心。软件算量通过画图确定构件实体的位置,并输入与算量有关的构件属性,建立基础的数据模型,软件通过默认的计算规则自动实现扣减,因此定义构建的属性信息,再把构建绘制在图上是软件算量准确性的前提和保证。从主体的柱、梁、板到零星的飘窗、散水等,都要一一定义和定位绘图。

(2)套价占时不同。手算过程中,需把手算的清单项一一输入套价软件,并添加清单对应的定额项目,这个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后下载相应的信息价进行套价,得出总造价。软件算量时,可以把算量结果到处导出电子表格,再导入套价软件,局部调价修改,省时高效,本例子工程套价占总时间的8%。

(3)两种算量过程数据修改用时有差别。由于图形算量的建模过程操作步骤多,难免会出现些错误,如构件属性定义出错,或是标高设置出错,或是绘图时标注出错,甚至因误操作产生错误等,常需多次修改,而三维图形算量软件的三维显示功能也较容易发现错误,因而数据的修改机动时间要多留些,以提高算量结果的准确率。而手工算量是对着图纸一个构件一条轴线计算下来,对着图纸数据列式,相对错误率低些,因而用于数据修改的时间少些。

4 计算结果对比

下面着重分析本实例基础部分的算量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手工算量相比,软件工程量的基础挖方部分差别比较大,其中挖基槽清单量偏差额为22.599,偏差率达到了31.24%,定额工程量偏差额为11.672,偏差率为6.8%,其余偏差率均为5%以下。

以3轴上挖基槽为例,JKL3截面250*500,梁面标高-0.7m,梁底设100mm厚垫层,两边宽出50mm。室外地坪-0.2m,轴线中心线长13.6m。

手算清单量=0.35*1.1*(13.6-2.4-2.2-1.025)=3.07m3;手算定额量=0.95*1.1*(13.6-2.94-2.6-1.33)=7.04m3;

机算清单量=(0.25*1*13.825)-1.1969-0.0563=2.2031m3,机算定额量=((0.85<底边宽度>+1.51<顶边宽度>)*1<挖土深度>/2*13.825<长度>)-6.8846<扣基坑>-0.5106<扣基槽>=8.9183m3

(1)通过对比计算式看出,软件算清单量时基槽的挖深和槽底宽均未考虑垫层,其次,挖方软件计算定额量时计算了放坡量,因此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偏差。这是属性定义时操作出现误差导致。后调整基槽属性中槽宽、槽深及放坡系数的值,再汇总计算,得到调整后结果:机算清单量=3.08m3;机算定额量=6.74m3,与手算结果吻合。可见,软件操作失误导致了算量结果较大的偏差率。

(2)由上式可知,软件最后的计算结果比手算定额量结果稍大些,原因是手算挖土方体积时按基槽长*宽*深,为了计算简便,定额计算规则规定基槽长度算至独立基坑的下底宽度,比实际多扣减了基坑放坡部分体积(如图2阴影部分)。而软件采纳的扣减法是先按中心线长算出挖基槽土方量,再扣减基坑和基槽的体积,与实际挖方量更接近。很明显,软件在计算的准确率上有优势。

5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手工算量无法达到软件计算的速度和精确度,但是工程量计算软件却无法像人一般灵活的处理某些特殊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对软件功能不熟悉,或操作不当,出现的错误也不少。因此,手工算量是基础,软件算量是趋势。在软件继续完善的过程中,将软件的应用适宜地安排进造价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才能更好的提高造价的准确性和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

摘要:通过对某工程实例进行手算和软件算量,对比两算的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并对提高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手工算量,软件算量,建模,扣减

参考文献

[1]赵海滨.三维算量软件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J].建筑经济,2008,5(4):8-10.

[2]李淑红,马继东.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3—24.

软件对比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地图制图,线状要素,CorelDRAW,Adobe Illustrator

作为空间信息的载体, 地图是空间信息的图形化表达;作为地图的语言, 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重要手段。地图符号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色彩

各异的文字或图形组成, 包含形状、色彩、尺寸、文字、定位点等要素, 具有形象生动、明确直观的特点, 能够形象的传达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形状、数量、质量、各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区域总体特征等信息。地图符号表示方法的选择、设计和制作是地图制作的重要部分, 直接影响地图质量、读图效果。地图符号的内容千变万化, 表示方法千差万别, 图形结构复杂多样, 根据地图符号几何特征和分布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相关研究人员以上海市交通图作为试验, 经过仔细分类, 将交通图地图要素按照点、线、面的方式进行分类, 分类结果见表1。

1 地图线状要素的表达

线状要素是形成地图图面的基础结构骨架, 通常情况下, 在地图各类要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线状符号除了表示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理要素外, 也常用来表示行政边界、湖泊水岸等面状要素的轮廓线, 还可用于表示流线、锋面等专题对象。地图编绘中线状符号设计主要包括源数据转换、绘制、编辑、样式整饰等方面, 既存在较严格的俗成规范, 也有随技术支持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表达, 不同软件环境下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于Corel DRAW (以下简称CD) 和Adobe Illustrator (以下简称AI) , 由于自身架构体系的不同, 即使面对相同的线型效果, 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技巧也存在差异;同时, 各自特有的功能又可实现另一款软件难以达成的效果;加之制图部门的习惯倾向、设计人员的个体偏好和熟悉程度, 都可能造成软件的选择并非最佳方案, 制图效率受到影响。

地图编制的很多原始资料只能通过扫描成栅格图像进入计算机, 这些资料不可以直接用于地图的制作, 需要进行矢量化处理, 即地图数字化。诸如道路、河流、境界线之类的线状符号是地图的骨架, 在地图内容中往往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线状要素的绘制是数字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地图线状要素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封闭或不封闭的折线段、平滑曲线或其组合线条等类型, CD和AI中分别使用“贝塞尔曲线”和“钢笔”工具, 基本可满足线状要素的编绘需求。其中, 线条节点的接续、增删、属性变更、拆分和结合等是关键。

2 线状要素绘制

2.1 结束当前线条绘制

贝塞尔工具和钢笔工具都是连续单击左键绘制线条的工具, 绘制过程中, 无法通过双击或单击右键结束当前线条的绘制, 然而地图数字化过程中, 通常要连续绘制多条线条, 此时结束当前线条绘制开始新线条的绘制是一项极其频繁的操作。针对此情况, CD和AI都可以通过切换工具来实现, 即绘制完一条曲线时, 选择其它任一种工具, 然后重新选择贝塞尔工具/钢笔工具开始另一线条的绘制, 此方法操作简单, 但数字化线条很多的情况下, 来回切换工具极其浪费时间, 对此, 两平面软件各有其解决之道。CD中, 绘制完线条最后一个节点, 按回车键可结束该线条的绘制, 接下来可直接开始绘制另一线条;而在AI中, 在按住Ctrl键的前提下可直接开始另一线条的绘制。

2.2 分次绘制同一线条

地图显示要素比较多时, 往往不能一次数字化完毕, 需要分次作业完成;有时甚至单一的线条也需分次绘制;此外, 基础数据的更新等原因, 也可能导致对某些线状要素进一步的补充, 如延长、曲线闭合等。针对分次绘制同一线条的情况, 在CD中, 用“选择工具”选中相应的线条, 然后切换至贝塞尔曲线等工具才能从该线条的某一端点开始进行进一步的绘制, 处理线条比较多的时候, 此方法需要在贝塞尔曲线工具和选择工具间来回切换, 耗费时间;而在AI中, 则相对简单, 在选中钢笔工具的条件下, 当钢笔符号“笔尖”移至待处理线条的某一个端点时, 钢笔工具符号右下角的形状由“X”变为“”, 点击该端点即可开始该线条的进一步绘制。虽然AI中钢笔工具对于非闭合线条的端点具有无差别自动感应功能, 但是若两个端点距离非常近甚至完全重合时, 则难将其区分开, 此时可双击待处理线条将其隔离编辑, 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选择目标端点。

2.3 节点撤销操作

线条点绘不能保证每一节点都符合要求, 常需对之前的操作进行撤销。定义线条节点顺序为起点P0至终点Pi (i=0, l, 2, ..., n) , CD和AI的撤销机制 (快捷键Ctrl+Z) 均从Pn开始, 逐次直至整条线条被撤销。AI中, 此规则适用于所有节点。

CD中, 此规则仅适用于节点Pn (n≥2) , 若撤销P1, P0连同被撤销;如果线条只绘制了P0, 则通过按回车键或选择其他工具来撤销该节点。

3 线状要素编辑

矢量绘图软件中完成的数字化草图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以提高准确性和数据质量;后期根据专题图的编制需要, 也往往需要作进一步处理以达到使用标准。地图编制中, 线状要素的编辑主要包括节点增减、线条连接中断、曲线弧度调整等操作, 整体來说, 在CD和AI中都可通过单独运用某种工具或工具与相关命令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 但是在具体实现方法上, 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见表2。

4 外源矢量线要素数据的处理

在矢量绘图软件中, 基础地理要素对象既可由该软件绘制而得, 也可以导入外源专业地图制图软件生产的地理数据。软件格式的兼容性差异导致外部数据导入到矢量绘图软件后, 可能存在线条打断、曲线不平滑等现象, 难以直接使用, 而应作进一步处理。针对从Arc GIS导出的矢量线要素数据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分析讨论CD和AI的处理方式。

4.1 中断线条的拼接

将Arc GIS矢量数据导入到矢量绘图软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为完整线条自动断开呈多段, 当中断线条符号样式为平头、宽度较大的时候, 断裂处会比较突出, 从而导致完整道路出现破碎感, 为此, 需要将同一道路的各段拼合成一条完整的线条。在C D中, 可以综合利用“选择工具”和Shift键依次选中各段, 点击“合并”图标将各段合并成一条线, 但此时的线条只完成数量上的逻辑整合, 并未实现各中断处相邻节点的接合, 没有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对象。

4.2 曲线平滑化

Arc GIS中的线状要素通常由“折线工具”或“多边形工具绘制”而成, 线条节点为尖突的不可导性质, 而所谓曲线路径只是通过使节点的数目足够多来增强视觉上的平滑感。此方法绘制的线状要素尽管仍能反映空间对象关系、满足数据查询、分析等GIS操作, 但只是连续曲线离散化的解决方式, 不能真实反映某些自然曲线要素 (如河流) , 且输出后的视觉效果还需改善。在CD和AI中均可在保持线条整体形状和几何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平滑。

途径一:减少节点。CD和AI都具有此功能。在CD中, 用“形状工具”选中一条线条中需要平滑的节点 (节点尖突程度应满足一定阈值) , 通过调整属性栏“减少节点”滑块的数值 (0~100) , 即可对选定部分的曲线进行一定平滑处理。

在AI中, 一方面, 平滑处理对象可以是一条或多条线条中的部分或全部;另一方面, “简化”对话框中, 在基本的“简化路径”选项之上, 增加了“角度阈值” (0°~180°) 的控制项, 制图者可利用此选项控制最小平滑角度, 综合利用上述两控制项, 可以灵活得到不同层次的平滑效果。

途径二:折角圆角化, 即将折角转换为圆角, 从而使曲折的线条变为平滑的曲线。CD中在“形状工具”节点编辑状态下, 选择尖突属性的节点进行“平滑节点”操作, 并通过贝塞尔曲线控制柄来调整曲率。在AI中则通过执行“效果>风格化>圆角”命令, 在“圆角”对话框中调整半径值达到最佳效果点击“确定”即可, 未将线条的圆角效果扩展的情况下, 可以在“外观面板”中反复调整半径值以达到最佳效果。

5 线状符号样式库建立与应用

地图符号种类繁多, 常需要保证同系列地图风格的统一及地图符号的后续重用性, 为推动专题地图设计出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GIS制图软件中多配置“符号库”功能在CD中可通过“符号管理器”建立点符号库;AI, 能通过“符号面板”或“图形样式面板”建立点符号库和面符号库。但是直至CD的X5版本, 除了实线、虚线、符号适合路径编辑法绘制线型可入库外, 其他线型都不可以, 无法建立具有可用意义的线符号库 (尽管通过艺术笔触可以尝试制作, 但后期更改麻烦) ;而在AI中可以利用“画笔面板”或“图形样式面板”建立线符号样式库。

AI中选定己设定好样式的线符号, 在“画笔”面板中新建“图案画笔”, 确定符号的起始部分、拐角部分及结尾部分等各部分, 即可完成线状符号的设计制作;也可以通过单击“图形样式”面板右下方的“新建图形样式”图标或拖拽入面板的方式, 可将选定的线状符号样式存储至当前文档的图形样式库之中, 面板中也会增加相应的略缩图, 可对其重命名。《松江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图》 (后简称《水源图》) 线符号库制作示例如下。

《水源图》由一幅1:3.8万全区范围图及三幅1:1.5万一级保护区范围图组成。虽然各图分开完成, 但是内部要素的类型 (线要素组要包括行政区划界线及晕线、道路、河道、保护区范围界线) 及其符号样式基本相同, 为了全图风格的统一, 制作过程中利用AI的“图形样式”功能。 (1) 将全区范围图中设计好的线状要素的符号样式全部存储到图形样式面板之中, 并按实际地物重命名 (图1) ; (2) 删除非相关符号样式后点击面板左下方“图形样式库菜单”选择“保存图形样式”, 在弹出的“将图形样式存储为库”对话框中, 对库命名为“水源地”并选择存储路径 (推荐默认路径, 以便软件启动时自动载入) ; (3) 打开各个一级保护区范围图文档, 依次选择“图形样式库菜单>用户定义>水源地”, 即可选择该样式库中任意符号样式应用在对应要素上。

6 结语

CD和AI都能很好的配合制图人员制作视觉良好的地图。运用CD所能完成的地图效果, 在AI中往往也能实现, 且大多数情况下实现的途径更多、操作更简单, 反之则不然。虽然能实现相近的效果, 但两软件仍旧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有各自特定的优势。CD相对于AI所具有的地图制图相关突出优势主要包括文字打散、最近使用字体选择、面状符号图案填充方法等方面, 而AI相对于CD的突出优势则更多, 主要包括: (1) 便捷的线条拼接功能; (2) 更为精确、完善的线条平滑方式; (3) 支持对象多层描边; (4) 可建立线状符号样式库等方面。对比可知, AI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与地图编制的关联性更密切, 更有利于地图的线状要素编绘和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程一曼.Map GIS与一些常用软件的相互调用方法[J].印刷工业, 2009 (8) :67-69.

[2]于立全, 金成范.用Illustrator制作专题地图统计图表的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 (6) :221-223.

软件对比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来我站献血的血小板采集者中选取100例作为样本人群,将所有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所有采集者均对本次探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明确探究目的、探究过程、相关采集方法,均表示愿意配合本次探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所有采集者均符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本组探究中所用仪器为:光学显微镜、COUTER ACT diff血细胞计数仪以及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5.0版。本组探究中耗材是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一次性血小板分离管道、Trima血细胞分离机5.0版一次性血小板分离管道、diff Ac.T试剂包以及结晶紫染色液、Nageotte计数板、ACD-A血液抗凝剂。观察组采集者中男性例数为40例,女性例数为10例,平均年龄为(35.58±4.12)岁;对照组采集者中男性例数为28例,女性例数为22例,平均年龄为(36.21±5.21)岁。

1.2 方法

所有采集者进行5ml静脉血采集,将1ml静脉血与浓度为15%的0.1ml EDTA抗凝剂进行混匀并将该混合溶液作为采集前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细胞内容、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标本进行检测,将余下4ml作为检测采集者的血型以及ATL、抗HCV、HIV、梅毒试验、HBs Ag的检验标本。

机器采集血小板的方法:安装4.0版一次性血小板分离管道并根据机器提示输入献血者个人信息后采集前血小板计数不小于240×109/L,将产品靶值设定在500×109袋按照无菌操作的相关规范标准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运行且在运行过程中记录压力报警次数以及结束后记录全血处理量和运行时间;安装5.0一次性血小板分离管道并按照4.0操作方法进行重复操作并在结束后记录全血处理量和运行时间。

将采集到的产品进行立即混匀操作,利用标本试管进行留样,然后对血小板进行计数,对白细胞进行计数,并予以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进行研究的100例血小板采集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采集者的采集产品血小板量、采集时间对比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结果呈现为P<0.05时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两组采集者的报警次数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当结果呈现为P<0.05时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将两组采集者的采集产品血小板量、采集时间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的采集产品血小板量、采集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将两组采集者的报警次数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采集者明显更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是用于血液成分采集的全自动细胞分离机,在1997年进行市场投放以来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广泛增加且具有采集效率高、操作简单方便等临床优势,其中,产品中白细胞量含量较少是其主要临床优势,在美国临床血液采集中应用广泛。但因其具有耗材昂贵的临床特点,在我国国内血站系统应用较少。

据相关临床反馈资料表明,应用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进行采集白细胞血小板后,患者因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如非溶血性发热、同种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但是,机器出现报警次数较多,情况严重时需要在采集中途停止导致管道报废,严重影响采集血小板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顺利性。在应用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时出现压力报警的情况如下:1抽血过程中压力过低;2回输过程中压力过高。

Trima血细胞分离机5.0版的推出时间是2002年,推出公司是Gambro公司,是一种进化版的血细胞分离机支持软件。Trima血细胞分离机5.0版在采集血小板时对白细胞去除更加彻底,采集效率明显优于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Trima血细胞分离机5.0版与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在献血者采集前血小板计数、采集前血细胞比容比较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大于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Trima血细胞分离机5.0版采集的血小板全血处理量、采集时间、报警次数均显著优于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具有更加理想的采集效率,血小板产量更加高。

本组探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采集产品血小板量、采集时间分别为(249±12)、(76±6),对照组患者的采集产品血小板量、采集时间分别为(222±10)、(60±9),将两组采集者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发现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12.2223、10.4595,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抽血压力报警次数为11例,报警率为36.66%,回输压力报警次数为9例,报警率为30.00%,对照组患者的抽血压力报警次数为3例,报警率为10.00%,回输压力报警次数为1例,报警率为3.33%,将两组采集者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发现差异显著,X2值分别为5.3156、7.1111,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综上所述,在采集机采集血小板过程中应用Trima血细胞分离机5.0版软件的临床价值较高,其采集产品血小板量、采集时间、报警次数显著更优于Trima血细胞分离机4.0版,更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莉,黄成垠,杨莹,等.三种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双份血小板的参数对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4):392-394.

[2]张学昇,刘少芳,赖建秀,等.机采洗涤血小板的制备与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46):312-313.

[3]殷国美,沈卓岚,秦斐,等.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7):639-642.

[4]王彦,陈麟凤,师红梅,等.Trima与Amic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的性能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24):3563-3564,3567.

[5]毕聪玺,郑井滨,张丽,等.两种进口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制备血小板的质量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6):2449-2449,2454.

软件对比分析 第9篇

关键词:软件超市平台,授权系统,密钥分享问题,软件生命周期

0 引 言

自从Apple AppStroe的商业模式成功,使得许多大厂纷纷跟进,想要建立自己的软件超市平台,其中较著名的厂商包括Google和即将推出自主平台的Amazon等不同领域的主流厂商。这些厂商的软件超市都使用类似AppStore的架构,主要包括安装在客户端的近端商店软件以及服务器端的远端商店服务器:前者负责下载、更新、安装以及检查客户的软件状况;后者则负责软件上下架、展示以及远端管理客户的软件。与传统的电子商务不同之处在于近端商店软件,这个软件安装在消费者终端,平台运行商会比传统电子商务业者更了解消费者需求,增加消费者对平台运行商的忠诚度。而这样的趋势,使得客户端的软件保护更加重要,因为若上架软件很容易被非法复制,则就会减低开发者上架意愿,进而降低平台的下载量,造成恶性循环。从消费者观点来看,如果已经安装近端商店软件,但还是下载到了不安全软件,这同样会降低平台的下载量。因此,一个适当的软件授权机制关系到软件超市平台的运营情况[1,2]。但为了提高下载速度,平台的运营会使用内容传递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技术[3,4],从而限制软件授权机制的设计,因为内容传递网络技术就是将上架软件事先复制到全球各区域的服务器,通过分散下载点来加快反应速度,这意味着每一个消费者下载的软件都会一样,当平台的运营商无法下载时,针对不同消费者对下载软件做个别处理,而使得非法复制软件的情况更难防范。针对这点,本文将进行讨论并提出其改进方案。

1 相关工作

首先介绍传统的软件授权方式,不外乎如微软的使用者授权(End-User License Agreement,EULA),原始设备商授权(OEM)以及大量授权。前两者的授权方式都是将授权信息随软件套件或终端给使用者,再加上安装完毕的启动动作来加强安全性,因为会对每一个软件套件做差异化,并不适合应用在内容传递网络技术,而后者则是在企业或组织的内部网络架设授权服务器,软件启动会连到这台授权服务器,除此之外还会定期检查软件授权状态检查,要是太久没有做授权更新,就会被停止使用,这样的使用情境类似现有的软件超市应用,其差异是没有考虑跨网域的安全性。

在不考虑软件上/下架管理情况下,软件超市平台其实就是一个跨网域的授权系统,由于要授权多种软件给消费者,所以需要于客户端终端安装近端商店软件来管理不同软件的授权。而不同的软件超市平台的差异在于包装授权方式不同,如Amazon AppStore及Android Market会以非对称方式密码算法,而Apple Appstore则使用对称方式密码算法,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因为使用 CDN技术,而易遭受取代攻击,造成合法下载的软件被非法复制传播。关于这两个软件超市平台运作流程,将在下一段说明。Android Market的授权系统核心License Verification Library(LVL),软件开发者将LVL相关程序加入自己的软件后,当消费者执行此程序,就会与Android Market的授权系统通信检查授权状况。软件开发者使用LVL的步骤包含:

上网申请公开密钥,相对应的私密密钥会存放于Android Market 的授权系统。申请好的公开密钥,将软件开发者直接复制在源代码中,并通过函数传递LVL模组,主要用来验证由远端传来的授权文件。所申请的公开密钥会以Base64方式编码,如图1所示,开发者只要复制/粘贴就可以放进源代码。

开发者复制/粘贴此公开密钥并嵌入LVL相关的程序后,所发展的软件就可经由近端商店软件(Market App)向远端的授权服务器做查询,保护自己的软件。

远端的授权流程如图2所示。流程概述如下,当消费者想要执行程序(myAPP),步骤2内嵌的LVL程序会与近端商店软件沟通,传递软件信息(App Data),收到信息的近端商店软件便会加上消费者信息(User Data),与远端的授权服务器沟通,远端的授权服务器用传来的信息查询数据库,然后传回经过签章的授权状态(License Status),这个经过签章的授权状态最后会传到myAPP,先使用公开密钥验签章,再依授权状态内容决定是否执行。而这样的设计,会由于授权状态是明文,别的消费者只要依据内容改变自己终端的设定就可以将复制过来的软件执行起来。

至于Apple Appstore并没有实际的授权检查,Appstore将所有软件加密起来,只有近端商店软件(iTunes)可以解密,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流程概述如下,使用者通知iTunes要下载ap1,iTunes 产生(暂时密钥)sk,在向后端授权系统要求下载ap1,收到要求的授权系统先将加密ap1的主密钥(Master Key)查询出来并以sk加密,最后将加密的ap1及Master Key密文传给iTunes,如此以来iTunes就可解密ap1。

而这样的设计,基本上只要可以模拟图3的流程,就可发布合法下载的软件。

2 改进方案

与现有的软件超市平台相同,所提方案也包括在客户端的近端商店软件以及服务器端的远端商店服务器,与上述软件超市平台的不同在于增加了下载的差异性同时可用于采取CDN技术的环境。所谓的差异性指的是消费者下载的软件或执行软件所需参数,无法拿给另一台终端使用,例如Appstore 的主密钥以及Android Market的授权状态。 首先说明本方案的基本说明如下:

(1) 每一个上架的软件都被一把主密钥(KEY)加密。

(2) 每个客户端的装置,都安装近端商店软件,且此近端商店软件事先拥有部分密钥K1。

(3) 服务器端的远端商店服务器,拥有数据库,可以依据近端商店软件送出的消费者信息(User Data)查询到K1,以及依据送出的软件信息(App Data)查询KEY。最后,远端商店服务器计算出部分密钥K2满K2=f(KEY,K1),最后传给近端商店软件。

(4) 上架的软件,被分解成多个模组,只有程序需要时,才会被解密放入内存执行。

在本方案中,软件要执行时,才由近端商店软件将K1及K2组合(使用秘密分享技术)出KEY,以便解密必要的模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图4中的上架的软件及K2都无法在别的终端上使用,因为K2会因K1不同而不同,因此只要在近端商店软件被安装时,所分配到的K1不同,本方案就可达到上述的差异性。

3 讨 论

本文提出一个跨网域的软件授权机制,可以达成每个使用者需使用不同密钥解密下载软件,同时下载软件可事先被发布到CDN上的服务器。本文将包含两个子系统如下:

近端商店软件负责与受保护执行档沟通解密文,并负责与后端服务器沟通取得安全参数及回报软件安装状态;

远端商店服务器:使用秘密分享技术实作的远端商店服务器,用于产生安全参数供给近端商店软件。

这两个子系统可达成每个使用者的装置(保护中介软件)有不同的秘密值(K1),并可以事先将下载软件放到CDN的服务器以减少下载反映时间。同时改善原设计的弱点,增加攻击者解密难度。要达成这目的,本文先以主密钥(KEY)将下载软件(执行文件)分析成数个区块做加密,每当使用者下载时,会送出下载软件ID及自己的ID,让远端商店服务器取得对应的K1, 再由下载软件ID取得KEY,然后算出安全参数(K2),使得KEY=f(K1,K2)。当远端商店服务器产生K2后,就可传送给保护近端商店软件。当近端商店软件收到安全参数,就会与下在软件沟通,一起解开/管理需要的模组。

4 结 语

由于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呈爆炸性成长趋势,Android系统已逐渐成为主流,但也因开放的特性,使得Android软件易遭受逆向攻击。因此,破解Android Marke 的主要方法是反编译执行档,而要减缓这类攻击的方法有远端动态加载模组及混淆两种技术,虽然这些技术都已经发展多年,但发展出一个可协助软件开发者加入混淆程序以及与近端商店软件的程序的转换器未出现,而本方案的未来目标将朝此前进,包括开发一个转换器以及一个可以整合软件开发流的软件超市平台。

参考文献

[1]董黎明,何鸿君.基于用户授权的恶意软件防护方法[J].微计算机应用,2010,35(18):61-65.

[2]董黎明,何鸿君.Power Builder与Delphi相结合实现软件授权许可[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26(3):51-53.

[3]CHOW S,GU Y,JOHNSON H,et al.An approach to theobfuscation of control-flow of sequential computer programs[J].Computer Science,2001,2200/2201:144-155.

[4]FUKUSHIMA K,KIYOMOTO S,TANAKA T.KAZU-HIDE F.Obfuscation mechanism in conjunction withtamper-proof module[C]//2009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ancouver,BC:CSE,2009:665-670.

[5]LI Gong,SHACHAM N.Elements of trusted multicasting[C]//Proceedings of 199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Boston,Massachusetts:IEEE,1994:23-30.

上一篇:生态审计研究下一篇:击穿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