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因素影响范文

2024-07-05

经济因素影响范文(精选12篇)

经济因素影响 第1篇

一、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长期、中期、短期三个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 长期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率平均在10% 左右, 到2008年前后经济增长遇到了一些阻碍。在劳动要素方面, 有专家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在技术进步方面, 过去是靠引进技术和引进管理来缩减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而以后的力度则大大减弱了; 另外资本投入方面, 无论土地约束还是其他外资约束等等, 包括企业内部积累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由于这方面的考量, 中国经济还能否快速增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 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 从供需关系看,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 供给开始系统性地大于需求, 而当前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例如, 2013上半年, 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 仍处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较低水平。其中, 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尤为突出。2012年底, 这几大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1.9%、73.7%、73.1% 和75%, 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上述行业还有大量的在建、拟建项目, 产能过剩矛盾呈日益加剧之势。

第二, 增长动力缺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家电等生活必需品基本在城市普及, 而房地产市场化及其引致的新一轮家电、建材消费热潮还未出现, 也没有加入WTO的红利, 国有企业改革还造成了失业严重。当前房地产市场化的红利受到压制, WTO红利逐渐收敛, 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金融危机后我们启动了一系列促消费的措施, 把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甚至扩大到了农村, 家电下乡等政策用到了极致, 导致耐用消费品后续增长潜力被过分透支。

第三, 金融、财政面临压力。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刚刚完成商业化改制, 承担了国有企业改革等历史包袱, 不良资产负担沉重, 短期内难以轻装上阵。当前银行不良资产率较低, 但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地方政府债务沉重, 同样会限制增长空间。如果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平台债务问题, 解决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 银行不良资产将很快上升。

鉴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简单比较,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状况跟九十年代中国的情况比较类似。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启动了以投资拉动的高增长, 之后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动力的缺乏、金融负担的沉重, 我国经历了七、八年的增速回调, 在低点徘徊了四年左右时间, 直到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化、加入WTO才再次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图1) 。目前同样经历了剧烈的经济回调, 同样没有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除此之外,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更加不利的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和人口结构变化也会使潜在增长率系统性地降低, 现在的困境比20世纪90年代更大。目前, 产能重构并未真正开始, 也未见有力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 再加上地方债务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增加了未来经济向下波动和持续低迷的可能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论,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在2013-2017年下一个台阶。参考国际经验, 一个经济体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速增长, 增长率下降30%~40% 左右, 则中国经济增速将由之前的10% 左右降低到7% 左右。表1展示了基于麦迪逊数据对GDP的测算结果。

资料来源:刘世锦等 《陷阱还是高墙?》

(二) 中期影响因素

从中期的发展角度看, 疲弱的增长动力、有限的政策空间、过剩的总体产能和较高的企业负债都是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1. 增长动力不足

从增长动力来看, 过去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两个因素——房地产市场化和加入WTO的红利, 然而这两方面目前都遇到了瓶颈。

首先, 房地产红利受限。一方面, 住房市场需求逐渐收窄。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 十二五规划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十一五的年均1000万降到了年均800万, 显示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增速将要放缓。另一方面, 从历史经验看, 我国房地产整体规模扩张阶段即将结束。现在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从1998年的18.6平米增长到2012年的32.9平米 (图2) 。参考德国的经验, 如果一个国家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 ~40平米左右的水平, 房地产整体扩展速度将会系统性降低, 这也正是中国目前出现的状况。如图3所示, 2008年之后, 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系统性降低, 房地产投资增速近几年也开始下行。 (图3)

其次, 多方面因素导致WTO红利殆尽。一方面, 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导致外贸增长潜力和贸易条件受限。在加入WTO之前, 中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大概在4% 左右, 目前已经上升到了11% (图4) , 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 使得中国外贸增长潜力不断降低, 而贸易环境却存在着恶化的倾向“买啥啥贵, 卖啥啥便宜”。另一方面, 全球正处在产业链再平衡的阶段, 比如美欧等国提出制造业回流政策, 鼓励生产本土化, 中国面临的贸易环境更为复杂。众所周知, 中国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这些商品不仅仅是来自于传统的商品领域, 还来自于高新产品。起诉的国家不仅有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 中国现在的贸易环境可谓是“四面楚歌”。图5显示了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数量和反倾销比例, 从居高不下的指标可以看出, 中国国际贸易环境整体处于恶化状态。此外, 要素红利殆尽也使中国出口进入艰难转型期;刘易斯拐点的来临使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迁往东南亚等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战略客观上要保持人民币币值坚挺, 对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利。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空间有限

财政政策方面存在“收入不足和支出刚性”的问题。财政收入增速不再像前几年保持高增长的状态, 最近几年年增长速度在10% 甚至更低, 但是财政支出是刚性的 (图6) 。所以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的需求在增加。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报表可发现, 很多非税收收入呈上升趋势, 有些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甚至占到地方政府收入的70% 左右。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大量地方政府债务使财政问题加剧, 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 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7万亿元, 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4万亿元。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未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它不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这一平台在流动性问题上存在较大的风险,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货币政策方面空间也较小。一方面, 业已存在的巨大货币存量本身蕴藏大量风险, 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丝毫不比欧美低, 所以政府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另一方面, 2013年6月后, 资金成本中枢上升开始成为困扰市场的核心问题 (图7) 。在内部因素 (如影子银行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等) 和外部因素 (新增外汇占款萎缩) 共同作用下, 社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 长此以往必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

3. 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

尽管最近光伏行业出现了回暖现象, 仍然有许多传统行业、周期行业和新兴产业, 甚至是基础设施行业, 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钢铁、煤炭、有色等传统行业, 虽然受益于需求改善, 但去产能才刚刚开始 ;航运、纺织、水泥等周期行业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企稳, 也实现了价格反弹和明显的投资回升, 但去产能并未结束 ;光伏、风电等行业由于规模小、调整快, 去产能的进度较快。产能过剩意味着大量资源的浪费, 对企业来说将会导致产品积压, 利润下滑, 而对宏观经济而言, 则会导致供给过剩, 投资下降, 最终阻碍经济增长。图8和图9显示, 我国粗钢和精铜产能利用率都有所下降, 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的状态。

4. 企业负债水平处于高位

对国有企业而言, 由于融资便利和缺乏硬约束, 仍有加杠杆空间, 但主要依赖债务维持扩张的模式越来越难;对私营及外商企业来说, 负债水平增减的关键是盈利预期, 盈利前景不改善, 加杠杆空间将会非常有限。如图6所示, 工业企业和房地产负债合计 /GDP达到138.13%, 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即使同世界各国相比, 中国企业负债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

(三) 短期影响因素

从短期角度分析, 中国处于增速下移后新的中速增长平台, 其特点是投资减速、消费平稳、出口改善, 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维持在7.5%。

从外部环境看, 2014年全球经济将呈现“双速”格局, 发达国家增速会继续提高, 但新兴市场国家会有分化, 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增速会降低。从表2当中可以看出, 美国经济回暖奠定了全球经济景气回升的主基调, 与此同时, 日本和欧盟的经济也在逐渐回升。中国最大的四个贸易伙伴, 美、日、欧、东盟都是在扩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这将会引起中国出口状况的改善。虽有人民币升值和产业转移的压力, 但预计2014年中国进出口的增长将仍在10% 左右。

国内投资角度方面, 由于房地产投资减速, 基础设施投资高位回落, 制造业投资平稳,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平稳在18% 左右。由于去年房地产待售面积与施工面积大, 预计今年房地产供给将增大, 销售压力增加。按照开发商投资节奏滞后销售的逻辑, 预计今年房地产投资将减速至17%。图11显示了房地产投资的领先指标, 从这些图形可以看出, 房地产的增速将会下行。制造业投资方面, 今年虽然去产能, 但是新兴产业和升级行业仍然会继续增加投资, 出口改善也会带动中国制造业回升, 所以判断中国制造业投资平稳。但是基建方面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 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会限制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 所以判断基础设施投资比去年回落。两个减速一个平稳, 固定资产投资应比2013年有所减速。

国内消费方面, 由于吏治新风更为强劲, 公款消费继续低迷, 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拖累消费增长; 然而占比较大的汽车及石油制品、食品饮料类与服装鞋帽类等消费将稳定增长, 所以预计2014年消费增长相对稳定, 增速将会维持在13% 左右。图12显示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的增速,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 各类消费的增速都有所下降, 大致维持在10% ~15% 之间。

二、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结构调整

根据以上对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形势的分析, 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结构调整。从外部环境看, 中国经济面临外部风险与压力的冲击。美国即将进入加息周期, 美元进入中期升值通道, 这将会引致美元回流。目前国内资产价格处于高位,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外部环境的改变将给中国带来一定风险。因此, 中国应该“控泡沫”、“健实体”、“稳金融”:一方面要控制房地产泡沫和地方债泡沫, 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源以求新生, 一方面要用市场化手段消化改革与试错成本, 及早消除隐患, 稳定金融行业的发展。

从内部看, 中国正处在“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 经济增速已经退到次要地位, 更为重要的则是分配问题和结构调整问题。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提出, 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之后, 增长问题的重要性降低, 全社会开始进入更加关注财富分配的阶段, 这是工业化自身的宿命, 是起飞期财富集中的结果。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将是继续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对今后的政策取向来说, 分配优于增长。亨廷顿、村上泰亮等经济学家对拉美国家的模式和东亚模式做了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个经济体要想持续地实现增长和稳定双赢, 一定要重视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一定要重视对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然而在增长和社会事务的平衡上, 我国显然把前者放到了首要位置。高速增长的后果, 例如收入不平等、环境破坏、腐败、资源恶化、资产泡沫、低效率等, 正逐渐成为政府烦恼。因此, 政府应重视“补充性政策”, 注重过往政策的纠偏, 而非维持高增长率。

从宏观管理政策的角度看, 未来供给管理大有作为, 需求管理适用性降低。供给学派“里根 - 撒切尔经济学”的精髓是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放松管制, 减少政府干预、减税以刺激企业自主投资、国有企业私有化、收紧货币、减少政府支出。中国解决产能过剩, 需要使用供给管理手段, 首要问题是允许市场出清。当前供给管理的要义是以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为目标的体制改革和政策安排。

首先要优化重组低效率的存量资产。

其次降低准入门槛、赋予民营企业平等待遇和公平机会, 保护私人财产, 降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 激发企业主体活力。

第三, 消除体制机制约束, 提高要素 (劳动力、资本、土地等) 市场效率, 提高质量和效益, 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

三、政策建议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很多困境, 但也充满希望。改革开放以来, 每当经济遇到重大困难, 都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经济增长, 靠改革来释放经济活力以度过难关, 开启经济新时代。新中国成立时如此, 三年饥荒后如此, 文革后如此, 1989年后如此, 亚洲金融危机后也如此。这次也逃不出这个逻辑。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 中国仍然可以通过制度变革释放制度红利, 激发中长期增长潜力。改革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力资本、稳定劳动人口、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加快技术进步, 从而稳定或提升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调整人口政策, 延续人口红利

“单独二胎”政策有利于促进房地产的需求和婴儿消费, 中小城市落户放开助力需求存量调整。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有助于实现人口资源更市场化的合理配置和促进人口在部门间流动, 提升全要素增长率。

(二) 通过新土改继续房地产资本化进程

新土改强调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下的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成功的新土改将继续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低成本土地要素供给、资金和动力。

(三) 加快科技投入和机制改革以促进技 术进步

研发经费高速增长, 科技进步加速, 各类高尖端技术在涌现, 一些领域和项目上已经实现批量向国外输出, 企业部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越来越高。

(四) 推进国企改革, 重焕经济生机

多数时期, 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快于国有企业, 总资产利润率高于国企, 即意味着私人企业的绩效优于国企。三中全会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平等的经济地位, 给予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发展空间, 将释放低效率的资源占用、有效提升全社会的生产率。

(五) 推进金融改革使之更好服务于实体 经济

从要素看, 汇率改革倒逼经济转型:人民币升值的正面影响是传统出口行业的盈利空间受到大幅挤压, 倒逼产业升级和效率提高, 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机构看, 融资多元化促进资源配置:信托等非银行金融和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得到快速发展, 金融资源对经济资源得以再配置。以私募融资为例, 其对于新兴产业给予大量资金支持, 其有利于提高经济活力和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发展。

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 只有落实行动才是成功的关键。与三十年前、或二十年前相比, 这一轮改革最大的阻力是利益集团的阻碍, 比意识形态对改革的阻力更大。为此, 必须勇涉改革深水区, 解决改革难点, 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土地二元结构的消除与全流通、民营企业困境、垄断行业放开、政府与市场划界等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如果新一轮的改革顺利推进, 定会提升中国未来的经济活力和增长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文涛.1980-2004年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关系的分析[R].投资经济专业专题研讨会, 2005-12.

[2]刘世锦, 等.陷阱还是高墙?[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3]周其仁.论生产能力与市场能力[J].中国市场, 2014 (3)

[4]贺铿.中国经济发民的影响因素与关注点[J].中国市场, 2014 (11) .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2篇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中国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能否实现产业的转型以及经济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决定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槛,顺利跻身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之列的重要保证。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在3月19日刊登的一篇《中国的下一个挑战》文章就暗示了中国已陷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文章称,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旧战略已经过时。据近期商务部网站发布的《国别贸易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位列出口前三位,共占总出口产品的50.6%,而诸如纺织品,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1%左右,德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也相似,而反观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出口比重居然高达50%以上,中国的劳动性密集产业是占据了中国劳动力人口多这个优势,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在科技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难以与其他国家媲美。所以中国当下目标应是解决这个难题,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文章同时也指出,突然显现的住房泡沫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最大的威胁。这个住房泡沫,大家都应该深有感触。开发商疯狂购买土地大量建房囤房,同时把房价哄抬,房价曾经一度不受控制。人民手头没有能足够买房的钱,于是人们纷纷向银行借款,房贷收益也成为了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若国家进行市场干预控制房价增长,则会给银行和国家财政带来损失,可是若不控制,形式也将越演越烈,终将带来后患。期待中国政府能想出一条妙计化解这个危机。

三大因素影响2012年中国经济 第3篇

可以预见,2011年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二次衰退风险、美元指数走强以及欧债危机升级三大事件,在2012年仍将成为继续拖累全球经济的主因,同时作为外生因素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

有专家最近认为,如果二次衰退真的到来,将使本已疲弱的中国进出口增长雪上加霜,进而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外部风险升高已使中国出口面临严峻情势,近期出口增速逐月下降,11月出口174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增幅创9个月以来的低点。商务部外贸司司长王受文认为明年外贸进出口形势比较严峻。此外贸易顺差亦大幅缩减,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最近透露,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估计将比去年减少300多亿美元。

2012年美元如继续走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外生性的通胀压力,使国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不断上涨的压力得到减轻,但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还是内生性的,因此总体通胀格局不会因此改观。而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来自中国配置的欧元资产大幅缩水,同时亦间接使人民币相对欧元升值,从而进一步抑制中国相关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由此可见,2012年中国出口形势实在不乐观。

此外,美元指数与A股走势“跷跷板”的效应在2012年中仍将得到延续,美元走强将使投机性的游资加速撤离中国股市、房市以及商品市场,转而购买美元资产。如果美元继续“强势不言顶”,那么A股何时企稳走强依旧未知。

欧债危机也是新的一年里悬挂在全球经济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2年欧债危机深化及蔓延,进而危及全球经济将是大概率事件。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仍在外部,欧债危机如果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出口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资本流出增加,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

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第4篇

1 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谓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农业经济发展所在的地理位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农业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城镇化及社会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有几种比较权威的理论。首先,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对农业所在地理位置对农业的影响做了阐述。其理论中讲, 距离市场的远近、经营农作物的种类和集约化程度不同, 农业的收益也不同。而集约化与农业收益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关系, 但农业生产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其距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距离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 德国的经济学家韦伯, 也有其区位论。韦伯提出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指出区位因素是在特定地点进行某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这种活动所获取的利益更大。再者, 舒尔兹是农业发展区位理论的详细阐述者。他认为工业增长对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产品和要素市场传导。这几种理论都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区位的关系做了阐述, 但是区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改善交通条件等措施来改善的。不过, 区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2 资源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1 自然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而易见,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气候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着直接影响, 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良好的气候资源促进农业生产, 而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 水文资源对农业生产也有直接影响。良好的水文条件对农业生产起着助力性的作用, 也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增长。再者, 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直接, 是农业生产赖以存在的基础。良好的土地资源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 矿产、能源等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非常大, 主要是农业生产有赖于这些资源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交换条件, 资源的丰富性直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2.2 财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非常突出,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财力资源的支持。首先, 农业生产不仅需要自然资源, 还需要肥力的支持。而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的支持资源都需要资金, 因此财力资源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影响, 也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状况。其次, 在自然资源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条件下, 需要借助于资金条件来引进相应的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再者, 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 资金支持是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的必要条件。另外, 农业经济的增长还需要良好的交通、市场等辅助条件的支持, 而交通及市场的发展也有赖于财力资源的支持。因此, 财力资源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增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3 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 人力资源也是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首先, 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力资源来进行调控, 人力资源的调控状况对农业生产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其次, 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依赖于人的聪明才智, 在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 才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好, 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再者, 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的增长都需要科技的投入, 而科研工作有赖于人力资源。在科研人员的研究中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推出, 利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 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3 科技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科技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非常关键, 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 科技推动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工具,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且减少了对劳动力的支出, 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其次, 科技发展也为农业土地使用效率提供了保障。先进的科技肥料、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灾害事故, 减轻了损失, 直接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再者, 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农业套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被推广, 大大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直接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 继续加大对农业领域的科技投入, 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

4 国家政策及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家的相关制度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也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国家对土地使用制度的规定直接关系着农业土地的利用形式, 影响着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自然也有直接的影响;其次, 国家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及相关制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科技投入状况及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 关系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及发展, 对农业经济增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国家要根据当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 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调动人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 从而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制度及政策上的保障。

5 国际经济形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为农业生产提供大的方向, 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出口方面。在对世界几个农产品出口大国的资料分析中可见, 农产品出口对本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农产品出口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的稳定提供了保障。我国也是农业生产大国,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效率, 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充分利用我国各种资源优势的基础。

6 社会消费情况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消费情况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农产品的需求强度比较大, 则相应的农产品的价格会上升, 农业经济就自然会得到发展,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而影响社会对农产品消费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社会发展水平及人们的收入影响着对农产品的消费水平及农产品价格;其次, 农产品的质量、口感等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再者, 农产品的性质也决定着其消费状况, 必需农产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作为非必需农产品受价格、市场、农产品质量、消费水平的影响就相对较大。因此, 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7 相关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投资主体及投资格局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系着农业发展中的各种资源的配置情况。农业投资的来源主要有国家资金、银行贷款、外资及农民筹资等几种方式, 国家的财政支持及国家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对农业进行投资是目前农业经济投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加强政府财政资金支农及银行贷款对农业的投资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

8 结语

本文分析阐述了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并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影响内核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探讨了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面。对于进一步探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及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具有指导性意义。

摘要: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好农业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诸多影响因素有关, 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明确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彭亮.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四川大学, 2003.

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第5篇

2现阶段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普查及特点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含教育、培训、保健和迁徙。教育,是指为子女教育经费或者深造的经费;培训包含给予招收人员的培训经费;保健即健康,就是农户为健康所支出的费用;迁徙包含交通、通讯等费用。

2.1人力资本投资普查

2.2人力资本投资特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低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土地使用非农化种植成为了主流。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化经营,成了解决农民经营不善的主要途径;同时,合理、科学地使用各种辅助生长制剂成了政府和农户关注的重点[3]。中国的发展策略是农业与工业并重。农村的收入与城市相比较低,因此大量人员向城市转移成为了普遍趋势。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面向五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绿色化和信息化。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农村加大了对教育的支出。同时,教育支出的增加也显示了农民想要提升自身素质的追求和顺应时代需要作出的努力。迁徙支出的增长显示,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保健支出的增加显示农户也开始注重健康问题。但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仍选择将生活保障放在第一位而忽视健康保障。

3结语

人力资本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将3个时间段(第一时段为-,第二时段为-,第三时段为-)的人力资本总投资值导入DEA模型得出的.DEA平均得分显示出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其中第一时段为0.796,第二时段为0.812,第三时段为0.864,以上数据可以显示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呈上升趋势。且从表1中的普查信息中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从表1可以看出,对人力资本投资占比最大的是教育投资,与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接轨;教育投资一直是农户的重心,但相关书籍显示,至少培育2代以上的人,才能使教育带动经济发展。因此,对教育的投资不具有长期性,难以成为稳定收入的基本。迁徙支出的增长幅度比健康支出的增长幅度大,提示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注重迁徙支出,同时健康支出的增长空间也较大。

作者:武丽红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宣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杜江,刘渝.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源,还是对外贸易?.南开经济研究,(3).

[2]熊俊.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D].成都:四川大学,.

论经济因素对文学活动发展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经济;政治;道德观念;宗教

在我看来,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对文学活动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根本的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学活动作为某种上层建筑,则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以相对应的就有了不同阶段发展的文学活动。例如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是相对低下的,人们对自然生活以及个体生活的认识较少,在他们心中只有集体生存的概念,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大多反映的是原始生活中的群体意识和思想;而当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文学中则更主要的表现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如《诗经》中《七月》,其中就形象地描绘了农奴受奴隶主剥削压迫的景象;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施耐庵的《水浒传》等著名的文学作品则清晰地反映出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之态;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文学创作风格及文学活动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作品中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问题。而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主要反映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过程。这些文学活动的转变都取决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活动的转变。

文学的繁荣发展常常是受经济的发展所推动的。一方面来说,社会物质生产的丰富可以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因而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提升自身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更刺激了文学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繁荣时期,社会正处于上升阶段,社会生活比较安定,人们思想也活跃,这也有利于丰富文学活动的种类以及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从而提高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的价值。如我国唐代,诗歌发展空前繁荣,这正是唐代经济盛世決定的。初唐时期推行的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伴随着当时思想文化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唐代文坛空前活跃、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但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了新的生产力发展时,则需要一些进步势力制造舆论,这又是一次文学活动的变革,也是一次发展。如19世纪要求改变社会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则是为了反对旧的农奴制,又如我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学则是为反帝反封而制造舆论。这些都反映了经济因素对文学活动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而,文学活动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而是随之发生的变革,这个“随”则可以是或快或慢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原有支撑的文学活动不会立即灭亡,而在新的经济基础上会形成新的文学活动,二者相竞争就会加速旧有的文学活动的革新或消亡。马克思也曾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但总的来说,文学活动的发展是围绕经济发展的水平线上下波动,却不会脱离,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由此可见,生产劳动等经济因素是文学活动发展中“最根源性”的原因。

当然,经济因素并不是在生产活动中唯一的因素。相反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其他一些外在及内在因素有时会更直接地对文学活动产生影响。如政治、道德、哲学、宗教、法律等以及自身的继承与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

政治因素,是在文学活动中最直接而深刻的因素,它是作为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利益接触最紧密的因素,集中反映本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一般来说,推动文学活动的发展的政治都是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就如唐代政治开明,所以文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并且达到了较高水平。反之,秦朝实行“大一统”,焚书坑儒,体制僵化统一,是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阻碍,与之类似的还有“文革十年”。这些都是政治因素对文学活动发展进程产生的巨大影响。

道德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因为它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学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深受其道德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从道德伦理观等方面为创作者提供判断是非、明辨善恶的标准,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对形成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有促进作用。

哲学是通过对作家的世界观的影响而对其创作内容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创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密切相连的。在文学活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学思潮的兴起还是某种文学流派的形成,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辟如西方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

宗教是通过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对文学活动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教义上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给文学活动者提供想象或素材。佛教在东晋时被逐渐融入文学作品中,如王维在历经人世沧桑后,以“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心态表现了佛教思想。

文学活动的发展除了外在力量的推动,还有内在的自我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外来民族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就我国的文学发展状况而言,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反对统治阶级,歌颂劳动人民等传统。文学的体裁也在不断变革中,例如从古代格律诗到现代自由体诗的变化,这些都体现了文学活动内在的力量。

经济因素影响 第7篇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 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 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 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 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 庄贵阳认为,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 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 “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 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第二, 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 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 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 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 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 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 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 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 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 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 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 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 在诸多因素中, 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 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 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 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 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少, 利用效率低, 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 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 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重工业比重过大, 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 因此, 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 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 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减少废弃物排放。

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 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 节能减排, 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 实现绿色发展, 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 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

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 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 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 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 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 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 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

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 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 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 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 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 提升能源品质, 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 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 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 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 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 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 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 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 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

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 国内人口数量众多, 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 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 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 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 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 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 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 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 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 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 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

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 《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 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 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 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 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 维护本地排污企业, 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

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 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 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 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 政府是推动者, 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 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 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 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 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 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 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 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 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 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 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 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 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 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 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摘要:党的十八大重点论述“生态文明”, 且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应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 深入探索共同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 (05) .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 (06) .

经济因素影响 第8篇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在分析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变量时,在引入传统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引入了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中的产业结构因素及新制度经济学增长理论中的制度因素作为变量。同时,针对新疆的具体情况在分析指标时考虑了消费因素。最终选出了11个变量作为影响新疆经济增长(GDP)的因素:物质资本投入(MC),劳动投入(Lab),人力资本投入(HC),知识资本投入(R&D),产业结构(IS),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NL),对外贸易依存度(OL),人口增长(PG),能源消费(EC),居民消费(PC)和城市化率 (UR) 。

其中,物质资本投入量用固定资产存量与流动资本之和来表示;劳动投入以新疆历年社会劳动者从业人数(万人)表示;人力资本投入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知识资本投入用不变价计算的研究开发支出减去每年10%“折旧”后累计测算的R&D资本表示;产业结构用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表示;非公有制发展水平用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人口增长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能源消耗用能源消费总量表示;居民消费支出用居民消费支出额表示;城市化率用新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示。所有变量的数据均选取1987-2008年统计年鉴里的年度数据并加以计算得出。

二、计量经济模型

(一) 多元回归模型

本文采用多元的对数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1987-2008年间新疆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对各变量数据作对数处理,处理后的时序变量分别记为:

设定下面的估计方程式

这里,βi(其中i=0, 1, 2,…,11)是需要估计的参数,是残差项,代表其它未考虑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到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0.99,接近于1,说明拟合优度非常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大;D-W=2.045,接近于2,说明模型变量无序列相关;F=1897.321,显著性概率为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但由于方程涉及11个自变量,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给评定结论带来困难。因此,对自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其结果见下表。

如表所示:首先,变量X3、X4、X8、X9的标准化系数为负值,说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能源消费因素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这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不符;其次,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变量X4、X5、X7、X8、X9没有通过t检验;最后,11个变量中有10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都大于30。通常认为,若VIF>10,表明模型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了提高回归模型解释的科学性,针对自变量间出现多重共线性情况下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不够理想甚至变坏的问题,本文改用岭回归分析方法,以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使检验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

(二) 岭回归分析法

利用马克威分析系统来建立y与X1, X2…,X11岭回归(k值是从0到1,步长为0.5),便可得到岭迹图与岭回归k值和系数估计值。当岭参数k从0取到0.2时,各系数值变化较大,这就是由多重共线性所引起的异常变化。当k到达0.2之后,岭回归系数值趋于稳定,而且各个回归系数的岭估计值的符号比较合理,再参照R2值,当取k=0.2时,R2=0.9992仍然很大,因而选取岭参数k=0.2。此时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

回归方程的R2等于0.9992,说明这11个自变量一起可以解释新疆经济增长99.92%的影响。若标准化后的变量为原变量,岭参数k=0.2时的经济增长的岭回归方程为:

(三) 岭回归结果分析

从k=0.2时的岭回归结果得出,除了变量X8的系数为负外,其它变量的系数均为正,所有变量的系数均符合经济意义。在这些回归系数为正的变量中,回归系数的大小依次为:X10、X1、X9、X6、X7、X2、X3、X4、X5、X11,即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在消费因素中,居民消费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表现较为突出,在回归系数中分别位于第1位和第3位。这说明居民消费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显著,这是因为近年来新疆的能源开采和进口逐年增加,能源的高耗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增长。

2. 在制度因素中,非国有化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其次是外贸依存度。制度因素变化最为根本的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所有制结构变化中突出表现为非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非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增长;而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疆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伴随着对外贸易额的增加实现增长的。

3. 在经济增长基本投入因素(劳动、资本、技术)中,物质资本以及劳动力的投入表现较为突出,人力资本次之,而知识资本则表现较弱,说明新疆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期,投入的增加与技术的提高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样的重要。而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是因为虽然新疆R&D经费年均增长速度很快,但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4. 在结构指标中,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这说明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保持经济增长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工业化程度的标志,一般认为,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

5. 所有变量中只有人口增长变量前的系数为负,说明人口增长对新疆经济增长起负向作用,人口增长过快使劳动力供给急剧膨胀,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矛盾的突出,加重了就业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人均收入水平,使就业者需要供养更多的家庭成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新疆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有消费因素和制度因素,影响较小的因素有资本因素和结构因素。所以,为了使新疆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应当继续保持优势因素的水平,重点提升弱势因素的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快城市化速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份额,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

(二)加大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学习、运用、转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资源集聚效益,保证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三)加大力度,全方位提高生产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和技术引进,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9篇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容

所谓的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企业生产总值在企业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 其中, 企业生产总值主要是指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所生产出的使用价值的总和, 而生产成本则是指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所消耗的资源总和, 如果一个企业中这两项比值越大, 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则更好。[2]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运行的根本, 如果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差, 那么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则会受到影响, 甚至会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 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 都应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重视, 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使企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质上, 企业经济效益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所涉及的范围广阔, 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笔者通过根据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

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1. 生产方面

众所周知, 生产要素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发展中, 生产与效益呈正比例, 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总值得到提高, 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得到提高, 反之, 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总值得到下降, 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得到下降。[3]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行提高企业生产总值, 那么就要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得知, 由于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缺乏时间观念以及积极性, 从而出现迟到早退现象, 甚至有部分老员工凭借着在公司的威信直接不来上班。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而言, 归根到底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的问题, 要想对此解决, 就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现象的发生。

2. 成本方面

(1) 强化成本意识

成长是所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考虑的因素, 现如今,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 企业要树立成本意识, 遵循优胜劣汰的基本准则,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企业应当对员工定期进行成本教育, 使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成本意识, 并且在处理公司的每一项事物上都要都成本进行严格控制, 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2) 企业做好成本工作

企业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对各项工作成本进行严格控制, 并且要健全成本记录, 并且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在利用各种有效方法的同时, 加强企业经济活动的控制, 使企业成本的变化得到总体把握。

(3) 企业总结成本工作

企业要在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同时, 要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总结, 并且要对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成本漏洞进行发现与管理,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使每一种成本得到开发与管理, 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成本管理的控制。

3. 员工素质方面

现如今, 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发展为知识经济,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属于人才之间的竞争,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要提高企业经济的整体效益, 那么就要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养。[4]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各种素质的培训, 并且使其掌握科学技术, 提高职业技能以及知识技能,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能量。除此之外, 企业在加强员工素质的同时, 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 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与建议

1. 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

企业要建立定额定时的管理制度。目前, 很多企业员工由于具备深厚的资历, 在企业中产生一定的威信, 从而在企业工作中出现迟到早退现象, 甚至不去上班的严重现象。这种情况给企业在培训新员工的时候无法树立良好的榜样, 子啊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因此, 企业要积极采取定量的工作制度, 对员工的上班与下班时间进行强行规定, 这样便会增加企业的工作量,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想要去的更好的成绩, 那么企业就要在内部设置两项制度, 并且要设置奖励制度, 如果员工不按规章制度办事, 吗企业就要给与一定的惩罚, 反之, 则给予员工奖励。

2. 积极控制企业的成本

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细小的工作, 由于成本控制具有细微性, 从而导致很多企业对此进行忽略, 但是, 很多企业对成本控制过于重视, 将不该缩减的开支进行缩减, 甚至在成本控制中利用不法手段进行操作。因此,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中立的态度, 加强员工对成本控制的意识, 并且对此进行缩小, 在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中合理运用成本控制。

3. 提高员工素质

(1)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员工专业水平。员工所具备的的专业知识决定了在企业中的地位, 并且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高度。因此, 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合理培训, 加强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

(2) 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员工工作的基础, 由于员工在工作中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从而建立错误的价值观, 影响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因此, 要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比如在企业中设立道德模范奖, 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四、结语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了企业的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以及员工的基本素养。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 那么就要对此进行解决。企业只有在不断规范与借鉴中, 才能使企业经济的模式得到加强, 才能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龙.浅谈电子商务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7) :11.

[2]杨翠.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研究[D].2010.

[3]周洁.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现代商业, 2013, (21) :213.

影响我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因素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消费,经济因素,国民总收入,利率,汇率

旅游者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界定——旅游者消费与旅游消费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旅游者消费是指普遍意义上的消费者角色转换为旅游者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消费,即包括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消费。旅游消费是指为了旅游活动的发生、发展而引致的消费,是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这里的“旅游者消费”和“旅游消费”是在经济意义上使用的概念,是一种结果。

1 我国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1.1 西方经济理论对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分析

微观经济学指出,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并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Qd)。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因为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

它们各自对商品需求数量的影响为:①商品的自身价格(用P表示)。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M)。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乎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③相关商品的价格(Pr)。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如当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往往就会增加对馒头的购买,从而使馒头的需求量上升。④消费者的偏好(T)。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⑤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E)。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可看成是所有影响该商品需求量因素的函数:Qd=f(P,Pr,T,M,E)。在上述因素中,消费者的收入、商品自身的价格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是影响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偏好受制于收入,预期也受制于收入和价格,即我们同意使用马歇尔的“需求函数”。

宏观经济学“AD—AS”模型指出,总需求函数(AD)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螺(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资边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由于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就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其函数形式为:AD=f(p,zc,m,q)。式中,p为价格水平,m居民收入水平,zc表示政策的影响,q为其它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绝对收入假说。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

在对前向预期消费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实际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其理论值,即消费者对暂时性收入变化的反应太敏感。原因有:①不能正确地预期未来收入,即不能正确区分收入变化是暂时性还是永久性的。②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约束。即当收入不够消费时,无法顺利地借钱消费。此外,实际利率r(当预期通胀率较小时,有r=名义利率—预期通胀率)影响消费和储蓄。一方面,实际利率是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即储蓄)的相对价格,消费和实际利率成反向变动。即对于穷人来讲,主要发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储蓄替代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已积累的资产能得到利率带来的收益,又使消费和实际利率有同向变动趋向。即对于富人来讲,主要发生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会增加收入,促进当前消费。因此,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是不明确的,利率与汇率存在确定的关系,因此只要利率影响旅游消费,汇率也会影响旅游消费。有的学者认为,一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或状况)可影响一国的消费水平,因为人们越是富有就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从上述利率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可大致看出一国的贫富差距状况。

综上所述,消费(国民总消费,C)受到的影响因素——宏观部分,主要有绝对收入(AM)、相对收入(RM)、持久收入(PM)、储蓄(S)、实际利率(R)、理性预期(E)、价格水平(P)、政策(GM)的影响。其中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及持久收入和生命周期假说本质上都属于收入因素,而且主要由当期收入即绝对收入决定,这是因为绝对收入的大小决定相对收入的大小,没有当期收入也就无所谓相对收入。绝对收入也决定储蓄和消费,从而决定生命周期的消费行为,特别是由于消费者受到流动约束而使生命周期假说难以发挥作用。同理,绝对收入还决定永久收入,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缺乏理性预期,另一方面是因为永久收入本身在计量时采用了距离当期收入越近权数越大的方法,这样永久收入就主要由绝对收入也就是当期收入决定,而消费主要由永久收入决定也就变成了由绝对收入决定。而实际上,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和多恩布什的检验结果也表明绝对收入的消费理论有很大的市场,只是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而已。总之,我们可以把影响消费的经济因素概括为(当期)收入因素和非收入因素——利率、价格水平(主要是消费者物价水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等。

1.2 旅游经济学对影响旅游消费的经济因素

旅游消费需求除了受到旅游者自身的旅游动机、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及交通条件的直接作用外,还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因此,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旅游消费需求,还必须对影响旅游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通常,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旅游供给因素,等等。其中,经济因素中旅游消费需求是一种基于生存需求层次之上的高层次需求,以发展自我和精神享受为主要特征。如果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作保障,旅游需求是不可能产生的。在经济因素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收人状况、旅游产品价格、通货膨胀与货币汇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旅游需求的规模和结构。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状况,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决定着人们收人水平的多少。在旅游客源国或旅游客源地,国民生产总值越高,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人也就越高,产生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就越多,旅游的规模和结构就会相应提高。在旅游接待国或旅游接待地,国民生产总值越高,人们收入水平就越高,用于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投人就越多,旅游设施及接待条件就相应较好,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因此,国民生产总值的规模对旅游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具有决定作用。货币汇率又称“汇价”,表示的是两个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旅游客源国与旅游接待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发生变动时,便会导致旅游价格的变动。如果旅游接待国与旅游客源国之间的汇率下跌,旅游接待国的货币贬值,旅游产品的实际价格就会下降,前往该国的旅游需求就会增加。相反,如果旅游接待国同旅游客源国之间的汇率上升.旅游接待国的货币升值,旅游产品的实际价格就会上涨,前往该国的旅游需求就会减少,旅游者就会倾向于选择其他的接待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在那里旅游者支付相同的货币却可以买别更多的旅游产品。因此,本币的升值会减少国外对国内的旅游需求,反之则相反。

2 影响我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因素——定量分析

从上述定性分析可见,影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经济因素有旅游产品的价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永久收入等)。由于旅游产业涉及面积很广泛,所以我们用我国消费者价格水平代表旅游产品价格水平,用国民总收入代表国民生产总值,也代表各种收入,也就是把我国国民总收入和我国的价格水平及汇率、利率作为解释变量,把旅游消费额(旅游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试图确立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数据的选择分别选取1994—2004年的资料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

从表1的回归模型情况看,我国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包括国民总收入、汇率、利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共同解释了我国旅游消费的93%以上。从t检验的结果看,国民总收入对我国旅游消费的影响起着决定作用,汇率的变化与我国旅游消费成同方向变化,消费者物价指数与我国旅游消费成反方向变化。CPI在80%的水平下通过检验,即回归系数也是显著和有效的。HLV在60%的水平下通过检验,回归系数是显著和有效的,常数项则没有什么含义。从表1—3可见,消费者物价只能解释我国旅游消费的44%,不到1/2。遵循同样的方法检验可知,汇率的变化对我国旅游消费的解释只有33%。检验还发现,我国旅游消费与活期存款利率密切相关,并呈现负相关关系。根据利率的消费效应可知,利率上升会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使总效应难以确定。根据回归数据可得出结论,我国的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替代效应”,说明我国穷人较多,贫富差距较大。表1说明了利率、汇率、国民总收入及消费物价指数等对旅游消费的总体影响是很显著的,可解释旅游消费的93%。表2突出了活期利率对我国旅游消费的总体影响,但由于汇率及消费物价指数未通过t检验,说明这几个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共线性。上述回归残差序列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表1中ADF检验就是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结果表明在任何水平上都通过检验。即上述回归是有实际含义的,不存在伪回归现象,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和稳定的关系。

总之,影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国民总收入,因此也可以认为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毕竟旅游作为消费品是一种奢侈品。其次是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再次是我国汇率的影响,最后是利率。利率不但影响着我国旅游消费,而且还表明收入分配制约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增加。

3 建议

我们认为,要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就必须贯彻、完善和促进就业法,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努力消除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私有企业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等,消除消费的不确定性;执行非常谨慎的金融政策,保持物价稳定,不断开放个人信贷市场,促进消费;控制输入国的通货膨胀,稳定和加快汇率改革。

参考文献

[1]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周洁如.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0.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和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5]黄亚均,袁志刚.宏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8.

[6]吴忠才,等.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模型初步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07,20(1)∶91-94.

[7]刘嘉.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商业文化,2007,(9)∶262-263.

试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

[ 中图分类号 ]F 08:G 40-05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14-02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而此时国内经济受到自然灾害的间接影响和国际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提供岗位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减产和倒闭,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缩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发严峻。

有学者认为这一切的原因都应该归咎于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的速度过快的缘故,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从2003年的212万上升至2008年的559(见表一),平均每年以近70万的数量递增,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毕业生数量翻了将近两番。

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真的过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数据显示,直至2007年,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才是2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通常达到60%左右,可见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还处于初级水平,还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特点:起点高,对待遇要求高,而真正能够提供相应待遇的岗位,往往更注重工作的经验值或一定技术要求。对于一般的岗位,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相关岗位,虽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有经验的劳动者。所以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这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往往没有自己的特长,福利待遇好的单位看不上,服务行业的岗位又有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的要求。

根据200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影响高职生的就业的经济因素有如下几个:

一、 经济运行状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情况,间接影响了这些经济实体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一般而言,就业的增长率是和经济发展正相关的,经济发达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但凡经济发达区域,其就业率都会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1999年教育部唯一一次公布的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当年接受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最多的六个省市分别是: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山东和浙江,他们的GDP排名分别是:1、5、2、7、9、4;而接受高校毕业生最少的六个省市分别是:西藏、青海、宁夏、内蒙、贵州和海南,他们的GDP排名分别是:29、23、25、16、31、15

一些学者从整个国家的层面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后认为,我们国家步入了一个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怪圈。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就不难看出,这都是因为我们国家还有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足以支撑相应的就业,甚至把本地区的一些就业压力转嫁到了其它的经济发达地区。

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还是要发展经济,特别是让那些欠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提升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切实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国内就业市场。

二、 利率水平和税收制度

目前,接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还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有活力有激情,发展速度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对比较多。但是利率水平过高,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就抑制了他们的实际用人需求。

倘若国家的贷款利率和税收额度的设定能根据企业单位是否聘用一定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企业在完成相应的聘用治标后,可以享受低利率贷款或低比例税收,相信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所促进。

另外,除了受聘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大学毕业生还有自主创业这条路子可选。创业是多么伟大的理想,任何一个有志青年都会想过创业,但为何付诸行动之人却如此之少?首先,利率过高,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激情。除了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他们一无所有,要想创业,筹资是首要的。当他们觉得筹资的成本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时,他们就会放弃创业,重新选择回归人才市场。其次,税收也是创业者所必须面对的。倘若政府能在贷款利率和税收制度上给予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项目更优惠的政策,相信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会大幅度提高,也就分流了一批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

三、 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问题

一个家庭每培养一个大学生,所要投入的资金和学生毕业后的收入状况不相匹配。往往要经历很多年的努力才能把投入到子女教育中的资金挣回来。按现在的情况而言,培养一个本科毕业生,每个家庭在其大学阶段至少要投入10万元,而以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月平均工资800元计算,即使不吃不喝,且每年能有20%薪资提升,也要奋斗4-5年才能把之前的投资本金挣回来,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收入还不如没有太多文化技能的出租车司机。所以,虽然政府和各个学校都鼓励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但始终都回避不了家庭教育投资的产出问题,始终改变不了大学毕业生收入为导向的就业观念。

这个问题对于那些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大学生而言,会显得尤为突出。带着还贷任务大学毕业生,除了要考虑养活自己之外,还必须考虑挣回需要还贷的数额。这也就让他们不得不挑选收入情况较好的岗位。

四、 GDP 增长至上的怪圈

国内政界正陷入一个GDP至上的怪圈,以各地的GDP水平衡量各级领导的能力和政绩,于是,各级政府逐渐被引入一味强调和重视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即便中央政府也多次提出要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仍然不能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被各地政府忽略的现状。偏偏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给当地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当有限,几乎不能给当地的就业情况带来什么改善。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倘若也把就业情况作为考量各级领导能力和政绩的标准之一,相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会缓和很多。

五、 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市场上对于不同职业类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变化,未来市场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量难以得到准确的预测,加上大学生的培养往往要有3—7年的时间期限。以致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难以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待到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也只能面对市场上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供求不平衡的现实。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还是要坚定发展经济,从着重发展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在利率和税收制度上制定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聘用大学毕业生,重新营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涛.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J].经济师,2008,(5).

[2] 郭海宏. 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评论,2008,(5).

[3] 李晓华. 高校扩招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7,(10).

[4] 刘大勇. 基于劳动经济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经济经纬,2008,(2).

[5] 沈国其.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计量分析,Eviews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到政府对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都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得出西部经济增长主要影响因素。

一、分析数据

本文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增长,即经济产出。选取西部地区经济投入有四个因素:技术进步、劳动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用西部地区用R&D经费来衡量技术进步;总就业人数来衡量劳动力;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来衡量人力资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衡量物质资本。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上R&D2005-2007年数据的缺失,因此用Excel制作了趋势图估计了这三年的数据。

二、模型构建

设定生产总值(亿元)为应变量Y、R&D经费(亿元)为解释变量X1,就业人数(万人)为解释变量X2,国家政策性教育经费(万元)为解释变量X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为解释变量X4,进行计量分析。由于是分析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所以应以一段时间数值来建立计量模型。选取了2004年到2013年这一区间的时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使表1中的数据对因变量Y的线性更强,同时降低异方差性的影响,将模型设定为以下对数模型:

(一)估计参数

运用Eviews软件,生成LNY、LNX、LNX2、LNX3、LNX4等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为:

(二)模型检验

由E views计算结果可知,该模型R2=0.998283,=0.996909,可绝系数很高,F检验值726.7753,明显显著。所估计的参数β1=0.624219,β3=0.114042,β4=0.037208,均为正数,但β2=-0.122410,这与预想的结果不符,且当α=0.05时,通过查表得到,tα/2(n-k)=t0.25(10-5)=2.571,LNX2、LNX3、LNX4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表明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用相关矩阵法检验多重共线性,由E views输出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0.8),证实模型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需要消除多重共线性。

(三)修正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LNY对LNX1、LNX2、LNX2、LNX4的一元回归,其中LNX1的方程R2最大,以LNX1为基础,依次与其他变量一起逐步回归。

当α=0.05时,tα/2(n-k)=t0.25(10-3)=2.365,LNX2、LNX3、LNX4参数的t检验均不显著,予以剔除。

三、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模型设定

LNY=β0+β1LNX1

(二)参数估计

得到回归方程:

R2=0.997897=0.997634 F=3795.523 DW=2.422188由Eviews计算结果可知,β1=0.734314,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R&D经费每增长1%,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734314%。

(三)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β1=0.734314,变量系数大于零,与预期结果相同。最终由Eviews计算得出的方程中,LNX1的系数大于零,因此符合经济意义。且t检验均显著。

2、拟合优度检验:

由于R2越接近1越好,R2=1.997897,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7634,说明模型的拟合情况很好。

3、F检验、t检验、

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都说明R&D经费对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

通过对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与R&D经费、就业人数、国家政策性教育经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计量分析,根据t检验判断多重共线性,并利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多重共线性,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西部地区经济模型增长与R&D经费显著相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R&D经费每增长1%,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734314%。

上一篇: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下一篇: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