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2024-05-29

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精选10篇)

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第1篇

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是指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物流过程中,由于某些物品如加工过程中的边角料、使用寿命结束的废旧产品等,失去了使用价值,或产品所具有的某项功能不能给予消费者所希望得到效用,可以作为废弃物丢弃,但在这些物品中还存在可以再利用的潜在价值。企业通过设计一个专门的回收系统,来回收这些具有再利用价值的物品,使其回到正向的企业物流活动中来,以实现增加企业的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目的[1]。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逆向物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在普通供应链末端领域的产品价值增值和技术创造不断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环保法律的影响,尤其在欧洲表现的尤为突出”[2]。逆向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随之发展,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企业建立逆向物流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定逆向物流的回收模式,即“如何回收废旧产品”。目前,典型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有三种:第三方负责回收、零售商负责回收,生产商负责回收[3]。每种回收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适用于不同性质、规模的企业。本论文以三种回收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三种模式在生产商利润、回收价格、回收数量等方面的不同,并分析竞争关系、政策法规以及回收产品价值的高低对决策的影响,以期能够帮助企业清晰认识每种回收模式的特点,从而能够正确选择适合企业实际的回收模式。

1 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较多文献对逆向物流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涉及逆向物流的库存控制、配送网络设计、生产计划等诸多方面。其中,关于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Savaskan[3]、姚卫新等[4]提出了三种生产商回收模式,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三种回收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Spicer等[5]从多方面对OEM、PRO组织、第三方等不同主体参与的回收方式进行了定性比较。魏洁等[6]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例验证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在EPR下的逆向物流系统决策,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最优零售商和生产商利润。但是,上述文献大多数都不考虑竞争因素的影响。

为了使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一些学者运用博弈理论来对存在竞争关系的回收模式决策问题进行分析。Majumder P等[7]研究了由于第三方物流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再生产,从而引起对生产商的原装产品的竞争关系。王玉燕等[8]运用博弈理论研究了基于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逆向物流系统。具体分析了逆向物流系统的定价策略以及各种定价策略的效率。邢光军等[9]认为“在现实的企业分销中,零售商往往不止一个,并且零售商之间存在竞争”,因此他们通过建立零售商竞争环境下生产商逆向物流回收系统的决策模型来研究存在两个零售商的分销网络的运行情况。

政策法规是会对企业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选择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目前,文献中关于政策法规方面的分析大多数是定性的[10],但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例如周永圣等[10]对政府监控行为进行了定量描述,并且分析比较了当退役产品的再利用价值极少时,在政府监控下的三种回收模式。他们的研究表明:当零售商负责回收处理退役产品时,生产商将会设定退役产品的单位回收激励价格等于政府给他的单位惩罚价格;当生产商委托第三方物流回收处理退役产品时,生产商为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将设定退役产品的单位回收激励价格等于单位惩罚价格与单位回收成本之和的一半。

目前已有的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文献大多数假设回收函数等于新产品需求函数乘以一个回收率,回收量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强制要求、企业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企业不断追求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提高等原因,企业处于被动的位置,即企业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尽力回收消费者废弃的所有产品。因此,其回收量应该等于一定回收价格下消费者的供给量,其回收函数也就是消费者的供给函数。而且消费者的供给函数不仅受回收价格、回收努力程度的影响,也受竞争关系、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是以往大部分运用定量分析的文献中所忽略的。

2 模型的建立、求解及分析

消费者的供给函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价格、市场竞争情况、国家政策情况等。如果同时考虑所有因素,会使得模型的建立、分析过程过于复杂,甚至无法建立模型。因而,需要挑选出最主要的因素。价格、回收努力系数是影响企业利润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之一,市场竞争、政策法规等其他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的价格来间接影响企业利润。因而可以将供给函数的影响因素分成两类:第一类为价格和回收努力系数;第二类为其他因素,包括竞争因素、政策法规等。

下文将以第一类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然后分析求解结果,得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推论。然后,简要分析第二类因素对于价格以及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结论更加全面,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2.1 模型的假设假设1:各参与主体均以利润的期望值最大化为目标。

假设2:企业的回收量等于消费者的供给函数,且供给函数只受回收价格P、回收努力程度τ影响。其中回收努力程度τ是指回收的废旧产品占所有废旧产品的百分比,故0燮τ燮1,它反映了逆向物流的回收绩效[9]。回收量Q表示为Q=τ(ap+b)。实际情况下,当回收价格p=0时,消费者会将废旧产品作为废品卖给其他废品收购企业,以获得一定的补偿。因此此时企业回收量Q=0。故b=0,因而Q=aτp。

假设3:逆向物流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组成。固定成本包括回收网络的架设、设备购置费等,可表示为CLτ2[3],其中CL为缩放比例参数。变动成本CV=(cd+cp)Q,cd为单位回收成本,cp为单位处理成本。

假设4:模型中暂且不考虑竞争关系、政策法规的影响,生产商可以自主选择逆向物流的回收模式。

假设5:经过处理后的产品与新产品的质量相同。单位产品的价格为w,即逆向物流的单位产品收益w。

2.2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2.2.1 生产商负责回收模式(manufacturer take-back,简称MT):

生产商直接从消费者处以价格p回收废旧产品,并自行处理。单位废旧产品回收的可变成本为cv。生产商的利润函数为:

因为πMMT是p、τ的凹函数,因此根据最优一阶导数条件可得:

将p*、τ*带入利润函数可得:

2.2.2 零售商负责回收模式(retailer take-back,简称RT):

零售商以价格p回收废旧产品,再以p0转让给生产商,由生产商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零售商可以利用已有的销售网络或者对销售网络进行改造来回收废旧产品,节约了固定成本,设为r CLτ2,其中0<r<1。零售商回收单位废旧产品的可变成本也为rcd。生产商的利润函数如下:

s.t.零售商利润函数:

因为πRRT是p、τ的凹函数,因此根据最优一阶导数条件可得:

求解可得:

将p*、τ*带入maxπMRT得:

2.2.3 第三方负责回收处理模式(Third party take-back,简称TPT):

生产商将废旧产品的生产以及处理工作全部外包给第三方,例如PRO组织、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等,并以价格m购买处理后的产品。第三方的固定成本仍然为CLτ2,但是由于规模效应、专业化等原因,第三方单位产品的回收成本和处理成本会低于生产商自营的成本,分别设为rcd和rcp(0<r<1)。第三方支付给消费者的回收价格为p,则生产商的利润函数为:maxπMTPT=(w-m)aτp

同样根据最优一阶导数条件可得:

将p*、τ*带入maxπMTPT可得:

三种模式的求解结果汇总如下:

显然:M<N<K

2.3 求解结果分析根据表1数据,通过对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可得到以下推论:

推论1:TPT模式回收价格显然高于RT模式。由于K>N,所以有p*TPT>p*RT,即第三方企业的回收价格要高于生产商和销售联合回收的价格。两种模式其他方面指标的优劣取决于r的取值。

推论2:MT模式与TPT模式的优劣取决于r的取值,即第三方企业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根据前面的求解过程知四个指标的逻辑关系如下:

因此,p*的取值直接关系着其他指标的取值。

(2)当r=r*时,MT模式和TPT模式的四项指标相同。

(3)当r<r*时,p*MT<p*TPT,故

推论3:RT模式中,销售商利润是生产商利润的四分之三。TPT模式中第三方企业利润是生产商利润的四分之三。

2.4 算例

下面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验证以上模型的结果。假设由一个生产商、一个销售商以及一个第三方企业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生产、销售并回收某一产品。相关系数为:a=20;CL=200;w=10;cd=3;cp=3;r分别取0.6、0.8,代入表1,可得表2、表3。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TPT模式的回收价格都优于RT模式,推论1得证。而TPT模式的回收价格与MT模式下的回收价格大小与r的取值有关。

(2)回收比率上看:随着r的变动,三种模式回收比率之间的大小顺序随之发生变动。

(3)通过计算可得:r*=0.78。由前面计算结果可知,当r=0.8时,MT模式的回收价格、回收比率均优于TPT模式。当r=0.6时,MT模式的回收价格、回收比率均劣于TPT模式。故推论2得证。

(4)表2、3中,销售商利润为生产商利润的3/4。第三方利润为生产商利润的3/4,推论3得证。

3 其他因素的影响分析

影响逆向物流的因素除了价格因素以外,还有竞争因素、政策法规、废旧产品的残余价值等其他因素,这使得废旧产品回收市场更具动态复杂性。

按照废旧产品的残余价值高低,可以将市场竞争环境分为两个不同的状态:竞争市场和调控市场。竞争市场是指当残余价值高时,很多企业会主动参与废旧产品的回收,并且回收对象不仅仅限于自己销售的产品,还会包括其他企业销售的产品,回收市场因为有利可图而产生竞争。调控市场是指当废旧产品的残余价值低时,市场会出现“规避”现象,部分企业不愿意履行回收废旧产品的社会责任,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和调控。市场状态的变化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具参考价值,下面结合竞争市场和调控市场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3.1 竞争市场

在这种市场状态下,企业主动去进行废旧产品的回收,并以此作为企业的一个利润来源。消费者的供给曲线起初为S0,回收量为Q1,价格为P0。当多个厂商进入废旧产品的回收市场后,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在过去的回收价格上能够回收的废旧产品减少,即消费者的供给曲线发生平移,由S0移动至S1,如图2。在回收量仍为Q1时,因此回收价格由P0上升至P1,如图2。在回收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企业的利润下降。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优势,企业应该在参考推论2,选择回收价格较高的回收模式。

3.2 调控市场

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政府会通过设定高额罚金等方式强制要求企业履行回收业务。此时,企业会尽量降低回收价格,以减少损失,并通过增加产品价格等形式将部分损失转嫁给消费者。在这种形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关键,企业仍然可以参考上述三个推论进行回收模式的选择。

4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逆向物流的三种回收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三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推论:一是TPT模式显然优于RT模式,二是MT模式与TPT模式的优劣取决于r的取值。三是RT模式中,销售商利润是生产商利润的四分之三。TPT模式中第三方企业利润是生产商利润的四分之三。然后,论文根据回收产品残余价值的高低将市场状态分为竞争市场和调控市场。并对这两种市场状态对于逆向物流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说明三个推论在两种市场状态下均可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依据。

但是,本论文对于两种市场状态的分析不够深入,只是简单的分析了价格的变化,没有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本论文也没有考虑产品回收量的波动对于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影响,如果能够在模型中考虑回收量波动性,将会使模型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增强说服力。这些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首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比分析生产商回收、生产商委托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回收等三种逆向物流的回收模式,从而得到三种模式下的回收价格、回收数量、回收努力程度以及生产商的利润的最优解。然后通过对最优解进行对比,得出两个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推论。最后,根据废旧产品残余价值的高低将市场环境分为竞争市场和调控市场,分别考察三个推论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不同类型得市场环境下,三个推论均有效。

关键词:逆向物流,回收模式,废旧产品

参考文献

[1]Da Q L,Huang Z Q,Zhang Q.Current and future studies on structure ofthe reverse logistics system:A review[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Science,2004,12(1):131-138.

[2]唐纳德.F.布隆伯格著,刘彦平译.逆向物流与闭环供应链流程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9.

[3]Savaskan R C.Closed-loop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productremanufactur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2):239-251.

[4]Yao W X.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ake-back models in reverse logistics[J].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2004,17(1):76-79.(in Chinese).

[5]Spices A J,Johnson M R.Third-party demanufacturing as a solution forextended productor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37-45.

[6]魏洁,李军.EPR下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6):18-22.

[7]Majumder P,Groenevelt H.Competition in remanufacturing[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2001,10(2):125-141.

[8]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供应链、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定价策略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4):40-45.

[9]邢光军,林欣怡,达庆利.零售价格竞争的生产商逆向物流系统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9,24(3):307-314.

浅谈企业年金的营运模式比较研究 第2篇

浅谈企业年金的营运模式比较研究

作者:王大波 吴洪

论文关健词:企业年金 营运模式 养老信托

论文摘要:世界各国的企业年金营运模式,可以大致划分成直接承付模式、保险合同模式、基金会模式以及养老信托模式四大类。不同类型模式实际上正是适应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才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活力。只要这些模式能够互相配合,就能够共同支律起补充养老保津的大任。因此,对企业年金运管模式优劣的最终选择权应该当之无愧地属于市场。

一、直接承付模式

直接承付模式是企业直接向本企业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这种模式中的养老金可以由企业事先积累一笔基金支付,也可以由企业从当期利润中支付。采取直接承付模式的多是一些大型企业和行业,其目的在于更直接地控制和使用基金,因为企业年金基金的大部分将投资于本企业的股票。该种模式下,企业一般通过内部的资金管理和会计部门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而象实际操作中精算、法律与投资管理等涉及到较强专业领域的工作往往委托给相应的专家或金融机构来完成。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依然可以将企业年金计划设计成DC和DB型两种。由于参加计划的人员局限于本企业,受益人相对固定,而且受益人只有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才能领取养老金,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时间稳定。因此,从运作原理上,该模式类似于私募基金。

二、保险合同模式

保险合同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签定“团体保险合同”,将企业和个人资产以缴费的形式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取得保险公司养老保障承诺的一种形式。在团体年金保险中,企业以团体投保的形式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年金保险,形式较为灵活。作为投保人的团体组织,可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独立核算的社会团体。被保险人往往是团体指定的在职人员,不仅包括单位正式职工,还可以包括临时工等其他人员。由于采用集体参保的方式,团体年金保险的承保成本低,较大规模的团体年金保险还可以通过参保人员和保险公司的协商机制灵活地制定合同条款。

三、基金会模式

基金会在大陆法系中的地位属于财团法人,财团法戈与社团法人相对应,指法律上为特定目的财产集合赋予民事权利能力而形成的`法人,财团法人制度主要规定在民法典中。由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物权概念上的分歧,后者并没有完全对等的法律概念,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公益信托。我国民法上并无财团法人的位置,只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四种。一般而言,财团法人比信托制度更具有组织性,尤其对规模较大、具有持久性的公益事业,更为有利。基金会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独立运作原则,基金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分离,基金会仅享有在规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二是社会监督原则。

四、养老信托模式

该模式建立在金融信托法律关系基础之上,根据英美法系国家信托法有关规定,养老基金作为受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与稳定性,形成一个独立的财产实体。其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可追及性”,一是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其他财产相区别,委托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一旦信托合法设立,委托人死亡或被依法解散、撤消、宜告破产时,如果委托人和受益人不是同一人,则信托继续存续,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时,信托才终止。二是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财产相区别,受托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受托人死亡或依法解散、撤消、被宜告破产而终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其遗产或清算财产,不承担民事责任。三是信托财产与属于受益人的财产相区别,受益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

五、几种模式的综合比较

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选择,我们很难简单地得出哪种模式最优的结论。企业年金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抽象的经济机制。实际上,各种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都只能根植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存在,同时又与其存在紧密的关联,在关联与互动中演化出千姿百态的具体的年金计划形式。

但是,如果把这些不同的模式放在具体的尺度下考察,还是可以看到它们在这些指标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我们选择的尺度是:对计划受益人利益的保护;同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计划运营的交易成本等。

1.对计划受益人利益的保护

比较以上几种运营模式,对企业年金计划受益人利益保护最完善的当属于养老信托模式和基金会模式。在两种模式中,都确立了企业年金基金同雇主财产以及受托人自有财产相分离的原则,企业年金基金的独立性使得其有效地隔离了破产风险。尤其在养老信托模式下,在信托法律关系发达的国家,企业年金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年金管理机构,专业投资机构,基金托管人以及各种中介组织之间,通过信托和合同法律关系加以规范与约束,各主体之间也有相互监督的职责。

相比之下,保险合同模式和直接承付模式下,企业或雇主的行为容易损害计划受益人的利益,对计划受益人的利益保护机制相对较弱。在保险合同模式下企业以购买团体险的方式将企业资产转移到保险公司,实际上保险公司和企业之间发生的是一种交易关系,企业得到的是以合同方式为法律凭证的收益承诺,保险公司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运用的资产,尽管从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来看,保险公司将企业投保保费看成是必须到期偿还的一种负债,但保险公司已经取得了对这部分资产的处置权和支配权。保险公司实际上承担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资产保全等主要服务功能,并且完全依靠保险公司通过内控制度建设来进行风险管理,管理方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出现违约或难以履约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计划受益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直接承付模式中,由于企业年金基金无法同企业的自有资金相独立,挤占挪用基金资产就无法在制度上加以防范,同时,对基金资产的信息披露和有效监督都不够充分,其基金的安全性要更差一些。

2.同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

综合各个国家企业年金发展的历史,养老信托模式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大催生和刺激作用。首先,信托财产的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相分离,强调受益人利益的保护,有利于完善投资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资本市场形成一股强大的群体监督力量。其次,在信托模式中,形成了以受托人为核心,各金融机构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受托人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效率和业绩遴选业务“外包”对象,从而有利于建立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第三,信托型制度可以极大地刺激新型金融产品诞生和新兴金融机构的发展。这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与企业年金之间必然出现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供应商,而后者必然将前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息息相依。

3.计划运营的交易成本

毫无疑问,养老信托模式下的法律关系最为复杂,层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下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完善程度和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要求较高,故此,该模式的交易成本是最高的。

六、中国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选择

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十条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第十五条规定“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当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受托人可以是企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第十九条规定“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帐户管理机构作为帐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年金帐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受托人应当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与帐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确定委托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以上三条规定实际上确定了中国企业年金的主流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养老信托模式。

目前国内的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准备,积极开拓企业年金市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在承担年金基金管理业务方面应该说已大致具备经营条件,并在全国各地均有一定业务基础。但由于中国经济、金融市场改革时间不长,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其现有法律法规、业务经营范围、行业规范成熟度等因素分析,各类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中分别占有不同的优势。

流通型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3篇

1 国内外大型家电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比较

本文选取了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作为研究对象, 对两家企业的物流配送环节进行分析研究, 并结合百思买电器在中国的物流配送方式进行剖析和比较。

1.1 国美电器的物流配送概况

国美电器在全国有49个配送中心, 以各个大区为单位, 向各个门店辐射。国美电器采用金力供应链系统, 进行电子订货以及数据交换。通过网上订货, 经由厂家送货至配送中心。其采用的是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配送相结合的方式, 比例大概为3:7, 在北京承诺是不分淡旺季送货时间为24小时。

1.2 苏宁电器的物流配送概况

苏宁电器在全国有物流配送中心2个, 二级中转库50多个, 每家

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得出这一期间的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 以后扩大应用于整个经济或任何一个生产领域。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AKαLβ, 其中Q为产量, 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A、α、β为三个参数, 0<α, β<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l时, 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 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接下来我们可以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来构建国际物流系统的成本计算模型。如上文所述, 我们把物流系统看成是一个特殊的生产系统, 把运输、保管、管理环节的费用当成是此生产系统的投入, 服务水平当成是系统产出。我们以Q代表物流系统需要满足的服务水平, 以C代表物流系统总成本, Xi=1, 2, 3分别表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对公式两边同时取以e为底的对数得出:ln Q=ln+ln Xi+ln Xi+ln Xi, 令y=ln Q, a=ln, x=ln Xi=1, 2, 3, 该函数式就变为:y=a+x+x+x, 然后通过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找出公式中的各个参数, 即可确定出某个确定企业的物流系统数学模型。

门店都有仓库, 其仓库实现机械化作业, 信息由SAP系统处理, 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时时掌握公司业务的运作情况。苏宁电器的物流配送80%是自营物流。其在北京各门店承诺送货时限为100公里范围控制在12小时以内。

1.3 百思买在中国的物流配送概况

百思买是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 2003年在中国上海开设了门店。到目前, 其在中国共开设8个门店, 上海地区7家, 北京赛特商场内1家。在上海1个大型配送中心, 在北京有1个外仓。其所有物流配送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目前的仓库以平面为主, 手工操作, 机械化程度不高;只有少量的小家电采用立体货架, 机械化操作, 并在今年采用了条码技术, 大大提高了配送中心的效率, 并且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

1.4 国内外家电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的比较

1.4.1 国内家电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特征

通过对国美电器以及苏宁电器物流配送系统的介绍, 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大型家电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的几大特征:

(1) 配送方式:

(1) B to B——门店配送:针对小家电, 由门店直接出售给消费者。这类商品一般占到总销售额的40%。

(2) B to C——给顾客配送:针对顾客自身难以搬运的大家电, 由配送中心根据地域、品种进行货物分配, 划分配送区域, 将家电商品凑整车后向顾客配送。

(2) 信息系统: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际物流在当今全球经济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数学在研究企业主体在满足企业既定的目标条件下如何使物流项目的成本达到最小, 如何投资和管理物流项目中, 充当着重要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说, 在现代国际物流管理中运用数学方法来优化物流系统和降低物流成本, 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同时,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国际物流系统的庞大性、复杂性, 单纯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整个系统的优化模型可以说比较困难, 而且用计算机求解大型优化问题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也未必是一般企业愿意承受的, 因此优化模型一般常用于物流系统的局部优化, 同时要结合其他方法求得物流系统优化的次优解。

参考文献

[1]万梅芳, 陈以.物流系统的数学模型[J].物流科技, 2009, 01.

[2]叶周.浅析物流企业社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J].商业时

代, 2008, 12.

我国的大型家电零售企业非常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 可以进行运输管理, 仓储管理, 财务管理, 订单处理, 配送管理, 这不仅加大了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1.4.2 百思买在中国的物流配送特征

百思买进驻中国的时间不长, 门店数量也比较少, 其根据不同的门店类型以及商品类型有不同的配送方式:

(1) Life style类型店面:主要经营IT和数码产品, 货品存储在门店仓库中, 顾客购买时直接从门店提货。

(2) 大门店的家庭配送类:通过配送中心的调配, 百思买能够保证货物和装配同步进行, 顾客等待时间不超过2小时。

百思买根据在我国门店数量决定了其现在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在收购了五星电器之后, 目前仍是两套配送系统, 但百思买已经开始在系统和资源方面进行部分整合。

1.4.3 国内外家电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比较

从国内的家电零售企业与百思买的物流配送模式的分析, 并不存在统一的适应于所有家电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标准。要根据企业的规模以及所处的商圈, 以及企业的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配送模式。例如百思买电器将自身的定位在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以及中高端的家电产品, 那么在门店不多的情况下, 不进行自建配送中心, 而是完全依托于第三方物流, 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的现金流, 也可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

2 国内外大型超市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研究

本节通过对京客隆超市的调研, 结合在上海对卜蜂莲花超市的调研信息, 对两个企业物流配送模式进行探究, 找到其共同点并进行对比。

2.1 京客隆超市的物流配送概况

北京京客隆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型商业集团, 创建于1994年。

京客隆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有车间总面积7400平方米, 800吨冷藏保鲜库和600吨冷冻库, 辐射半径为100公里, 辐射门店数为90个, 生鲜食品由配送中心采取统一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有:贮藏、预冷、加工、分拣、包装;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准确进行在库管理。

2.2 卜蜂莲花超市的物流配送概况

卜蜂莲花超市是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大型超市, 于1997年6月23日进驻中国。目前已开设了76家门店, 其中上海地区有23家。卜蜂莲花超市在中国有4个配送中心。有70%的货品通过自身的配送中心统一采购, 分拣, 配送。其仓库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 基本消除手工操作, 所有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处理。卜蜂莲花使用的信息系统是自行开发的, 可以实现与供应商、门店的对接, 一切事务都可在其信息系统中完成。

2.3 国内外超市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

2.3.1 供货模式的不同

京客隆采用的是供应商供货模式。将零售商的物流成本转嫁给了供货商。但供货商送货到各超市门店不能保证商品准时准确送达。京客隆的小便利店都采取供应商送货到架的模式, 库存极少, 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受供应商的限制。

卜蜂莲花超市自建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 进行货物的分拣, 装配, 贴条形码, 储存, 配送等等功能, 依靠自己的车队对门店进行货物配送。这使得其在各个大区之间可以非常自由, 方便的协调, 根据门店类型不同, 所需货品的品种, 库存量, 周转率的不同, 自营物流可以表现出极大的自由权。

2.3.2 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建立

京客隆与卜蜂莲花超市均配备有自己的生鲜配送中心。主要配送包括蔬果类商品的直通型配送、猪肉类商品的加工型配送、日配商品的中转型配送以及鲜禽水产类商品的季节性配送, 成功实现了食品所要求的加工、贮藏和运输功能, 并且能够与销售形成无缝链接。

3 对于我国流通型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重视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

不论是家电零售企业还是大型连锁超市, 都应该结合自身的规模与经营状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配送模式。不能盲目自建配送中心, 否则巨大的投资必定成为巨大的沉没成本。在自身运力达不到的情况之下, 可以考虑采用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但必须理清责任划分, 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谋利。

3.2 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

从本文调研的几个企业可以看出, 有的企业是引进市场上存在的信息系统, 有的企业则是自己开发信息系统, 不管是哪种, 都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信息系统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 而是连接供应商与顾客的, 因此不但需要考虑方便内部使用, 应考虑到信息系统的对接。流畅的信息系统也是流畅的物流配送的根本保证。

3.3 提升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流通型企业应该与商品供应商之间建立起战略联盟关系, 这就需要双方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因此企业应与供应商之间通过信息系统等实现信息共享, 双方能够通过合作来促进和巩固战略联盟。从供应链上实时掌握各个节点的反应, 进行集体决策, 才更有利于双方企业的高效发展。

摘要:国内流通型企业几年来蓬勃发展, 均离不开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持。本文对北京数十家国美、苏宁、京客隆等流通型企业门店以及上海的百思买电器和卜蜂莲花超市进行调查研究, 剖析国内流通型企业物流配送的现状, 并与跨国流通型企业进行对比, 结合跨国流通型企业物流配送的特点对其提出了发展的可行化建议。

关键词:流通型企业,物流配送,配送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峰.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刘永明.国美苏宁经营比较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 第4篇

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之间的差异一直是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这两种管理模式形成和存在的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由于两国的文化是不可移植的,因而两国的管理体制相互之间也是不可能移植的。通常对美日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本文从知识和决策权的角度研究了美日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日本企业重视专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模糊工作设计、员工参与管理和横向协调为特点的分权式管理制度。美国企业重视通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规范工作设计、专业管理和纵向协调为特点的集权式管理制度。最后,本文分析了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关键词:管理模式 通用知识 专用知识 决策权

I

目 录

摘 要.......................................................I 引言.........................................................1 1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关系.............................1 1.1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关系................................1 1.2知识的分布决定了决策权................................2 2美日企业管理体系中知识分布的差异...........................2 2.1美国模式中的劳动力市场................................2 2.2日本模式中的劳动力市场................................3 3知识分布导致的美日企业决策权差异...........................4 3.1规范和模糊的岗位设计..................................4 3.2专业化管理与员工参与式管理............................4 3.3纵向信息沟通与横向信息沟通............................5 4两种模式的适用条件.........................................5 4.1环境变化程度..........................................5 4.2行业特征..............................................6 4.3外部劳动力市场........................................6 参考文献.....................................................6

-II 作用。很多企业倾向于在商学院中招收MBA学生,并且不断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另外,各种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TQM、MBO等很容易在美国企业中流行也证明了美国管理模式非常重视通用知识和标准化管理。

西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中强调通用知识与完善的外部劳动力市场有关。在美国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革命浪潮就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工作进行研究,将工作中员工掌握的知识规范化。泰罗(1911)认为,科学管理的实质在于“用科学的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批判和个人意见,否则谈不上科学管理,管理人员的第一项责任,就是由管理人员把过去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传统知识、技能集中起来。管理人员主动地把这些传统经验收集起来,记录下来编成表格,然后将他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有时甚至将他们概括为数学公式,尔后在全厂人中推行”。在西方企业中,由于强调规范的管理方法,每个同样的工作在不同企业中的职能都是一样的。也正是由于不同企业中同样岗位的职能相似,因此同一岗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也是标准的。员工离开一家企业以后,还可以在另外一家企业中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说,单个企业之所以重视通用知识和标准化管理是与其发达的外部劳动力相关的。如果没有外部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如果单个企业采取模糊工作设计和重视专门知识的管理模式,那么该企业无疑会面临人员培训成本较高,人员招聘难等困难。Aoki(2001)将企业主体属性与外部劳动力市场属性的这种相互匹配关系称为“耦合”关系。

2.2日本模式中的劳动力市场

Ikujiro Nonaka(1991)认为,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日本对知识存在着另一种理解,即知识创新不是简单地“处理”客观信息,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在许多日本企业中,对待知识的方式往往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见解,即企业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在企业中,知识创新不是研发、营销或战略规划部门专有的活动,而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人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可以说,日本的管理者在从大学毕业以后,掌握的管理知识远远不能胜任。他需要在企业中工作和学习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走上管理岗位。同时,也由于企业员工在我的知识往往是与企业的背景相关联的知识,因此这样的知识在别的企业中价值将会大大缩水,因此日本企业重视的是专用知识而不是通用型知识。

日本企业重视专用知识的管理模式是与其发达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关的。实际上,“几乎企业内部每一种工作都包含一定的专有技能,甚至连最简单的看守工作,只要熟悉工作场所的实际环境也能对这类工作有促进。熟悉操作设备的具体要领,对标准机械的日常运转显然也有重要的帮助。在某些情况中,工人能够根据机器设备的声音和气味的轻微变化觉察到问题并诊断出问题的来源,并且,在某些生产和管理工作中还包含有团队因素,一项重要的技能是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的能力。这一能力依赖于员工的交往技能,并且离开这一团队还需要重新建立和学习这一技能,因此个人的这种技能是专有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团队中进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永远不会和另外一个团队所需要的技能非常相似”(Doeringer & Piore,1971)。

日本企业非常强调发展与公司相关联的专用知识。他们一般广泛采取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制度,让操作工人能够有机会了解销售部门的知识,而开发人员也能够了解生产部门的知识。工作轮换制度不仅使得员工与员工之间发展了相互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横向沟通。另外一个方面,员工能够有更多机会发展多方面的技能,而这样的专用知识只是对本企业产生价值。当员工一旦离开该企业则专有知识的价值就会发生很大的缩水。当然,专有知识的发展是以企业完善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为保证。一方面这可以激励员工发展专用人力资本,通过企业内部的提升得到应有的报酬。另外,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不发达使得掌握企业专用知识的员工减少了流动

行生产。而在日本质量圈的管理模式中,员工同时兼有生产和维修机器的责任。员工能够根据生产情况,调整生产计划,改进生产流程,改进机器设备(青木昌彦,2011)。

3.3纵向信息沟通与横向信息沟通

在美国企业中,由于主要实行的是专业化管理,企业内部的沟通方式主要实行的是部门内部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以及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同时由于专业人员之间没有进行工作轮换和企业背景培训,跨部门和跨专业之间的沟通往往需要通过管理人员来进行。在美国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通常设立了很强的计划和协调部门来进行跨部门和跨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因此,美国企业的信息沟通途径主要是部门内部以纵向沟通为主。而一旦出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则主要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美国企业中设立的各种委员会来进行。在基层和一般员工之间,由于过于强调发展专业知识而不是企业背景知识,因而一般员工层面上的横向沟通不多。

相反,日本企业非常强调员工通过干中学形成的专用知识和背景知识。专用知识更多的是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相联系,管理者难以收集这样的知识和信息,为了有效制定决策,管理者通常需要将一定的决策权下放到每个员工手中,通过员工与员工之间直接的横向信息沟通来进行协调。为了培训员工横向沟通的能力,发展员工的专门知识,因而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岗位轮换,并且通过稳定雇佣制度鼓励员工发展企业的专门知识。例如,在日本管理中,如果机器出现故障,工人有权力和责任暂停生产线,并且直接和维修工人一起进行机器设备的维修。而在美国管理中,生产工人和维修工人的责任完全独立分明。一旦机器出现了问题,那么生产工人通常需要向班组长汇报,班组长然后再与维修工人的班组长协调,进行机器设备的维修。因此,日本模式中通常以发展工人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直接将协调的责任下放在工人身上。而美国模式中,通常强调专业人员沟通,而将协调的责任归结为管理人员。青木昌彦(1988)将美国和日本不同的信息沟通方式归纳为纵向信息结构和横向信息结构。

4两种模式的适用条件

美日两种管理模式作为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深入,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差别已经在急剧缩小。现在日本管理模式中的典型代表,如团队生产、质量管理、及时生产等已经在大多数美国企业中应用。因此说,现实中美国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日益处于一种融合的阶段。如果我们将两种管理模式放置于更一般的理论框架中,我们便会发现即使在同一文化中如美国,也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的美国企业重视专门知识的应用,而有的企业重视一般知识的应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和以专门知识为主的模式各有其特点,没有绝对的优劣性。我们惟一的研究目的只是在于寻找出不同模式的不同特点和相应的适用范围。

4.1环境变化程度

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第5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企业集群,共生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后期,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企业组织出现了从单体企业组织向中间性组织演化的趋势, 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企业集团是指大中型企业为了共同的经营目标, 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 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基础上形成的多法人企业联合体, 是竞合范式下企业组织演化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企业集群是由众多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 通过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等非契约方式为联结纽带, 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企业关系群, 是竞合范式下企业组织演化的另一种组织形式。

威廉姆森对中间性组织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以完全竞争市场和一体化企业为两端、中间性体质组织介于期间的交易体制组织系列上, 分布是两极分化的。”他认为, 在向市场逐渐递进的层级组织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过渡形态, 他称其为中间性体制组织, 并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效率等三维视角对其效率进行了分析, 但是他并没有使用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概念, 对二者关系也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 二者关系问题一直未得到学术界重视, 对其关系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二、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同质性分析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都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复合经济组织, 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

1. 从组织特性上看, 二者都是中间性组织, 本质上是相同的

由威廉姆森的“中间性体制组织”理论可知, 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都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糅合了层级组织权威机制的有计划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的优点, 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企业这只“看得见的手”按照不同排列方式构成的网络化组织。它摆脱了企业内部资源专用的局限性, 通过一定的联系纽带形成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共享, 极大地拓展了企业可利用资源的覆盖面。企业通过多样化的联系和交互式的合作, 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 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 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 优化了资源配置。所以, 它们都属于中间性组织, 没有质的区别。

2. 从经济性上看, 二者都显出较强的四大经济效应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都具有获得四大经济效应的作用, 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和联结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之间由于地理集聚或联系加强实现规模经济, 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外部范围经济是指通过企业数量增多, 生产范围扩大以垂直联系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 以水平联系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等。速度经济是指依靠加速交易过程而得到的流通成本的节约。联结经济是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 建立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 创造出既不同于规模经济又不同于范围经济的新经济效应, 这种效应能带来低成本和乘数效应。企业依靠自身资源的积累来获得上述四大经济效应是极其困难的, 而通过集群化或集团化的方法, 在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在技术、产品、资金或市场等环节上的分工、合作、交流或授权, 则能实现上述效应, 提高企业自身及整体实力。

3. 从内部企业间关系来看, 都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

企业集团虽然存在行政协调部门, 但其内部的企业大多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有其独立的企业利益, 它不可能无偿地将其利益转移给企业集团的其他企业, 集团内各企业间仍然遵循一种市场交易规则, 与集团外的企业一样公平交易、平等竞争, 但是由于它是集团内的一员, 必须要遵循集团的战略目标, 围绕此目标企业间展开协作, 共同生产和经营。而企业集群是一种非正式组织, 企业间的交易主要通过市场进行, 在市场中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 都要遵从市场规则, 但是由于企业集群给群内企业带来了各种健全的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 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维持这种优势, 企业间必然会相互合作, 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 来共同维护企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形成一种良好的协作机制。

三、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异质性分析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不仅存在同质性, 而且还存在许多异质性, 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组织演化路径。

1. 企业组织形式不同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二者对空间区位和产业关联性的要求不同。企业集团不要求企业在一定地域集聚, 与之相反, 其战略在于生产和销售的分散化, 在于对外扩张, 在各个地区建立分部或分厂, 控制当地市场, 获取高额利润, 而且集团内部企业由于实力雄厚, 经常涉及不同的产业或行业进行多元化生产, 以分享多行业的利润, 分散企业风险。企业集群则强调地域关联和产业关联, 群内企业要求在特定地域内实现较强的集聚, 集群一旦形成就对某一地域产生了根植性, 它无法搬迁或复制。此外群内企业的生产活动存在很大的关联性, 大多从事某一行业或相关行业, 形成众多企业从事同类生产的图景。由此也形成了一种现象, 即企业集团在各个地区和行业遍地开花, 而企业集群却是星罗棋布, 在某一行业多是一枝独秀, 难有匹敌者。

另一方面, 二者的内部联结纽带和组织结构也存在差异。企业集团往往是以资本或其他契约方式为联结纽带, 内部企业间相互持股, 联系紧密, 形成多层次的内部组织结构, 共同抵御市场的风险, 它在企业与市场间的位图中较靠近等级组织一边。而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主要是靠信任和承诺等非契约性方式联系的, 企业间主要是一种市场化关系, 相互间联系较松散, 缺乏共同的、固定的层级组织结构。

2. 二者的组建方式不同

企业集团的组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成熟的、规范的市场 (主要是资本市场) 运作组建;二是通过政府的指令、撮合组建;三是由政府引导、协调, 通过市场运作组建。它多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协作的结果。而企业集群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由大企业改造或分拆而成 (如克罗地亚大型造船厂的改造) ;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组织 (如台湾民间标会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 , 以大制造企业为核心, 通过分包制度形成 (如日本的家电企业集群) ;以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 (如美国的“硅谷”) ;以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而形成 (如温州模式) ;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 (如美国电子通讯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投资而形成的电子元件集群) , 等等, 它多是市场自发演化的结果。

3. 运行机制不同

从监督机制来看, 企业集团由于存在多层次组织结构, 可以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各层级的关系, 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有强有力的监督控制机制, 监督效果比较好。而企业集群由于没有很紧密的联系纽带, 其监督机制较为薄弱, 往往借助于行会、群内企业的自发监督, 监督效果比较差, 监督成本比较大, 因而集群企业的非集群行为往往比较突出。从企业发展与经营策略的统一性程度来看, 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多是通过相互参股或优势资源相互渗透形成利益的关联性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其经营战略和目标具有统一性。而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基本上是由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所引导, 很难有统一的经营战略和目标。

四、分包制——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演化共生演化的一种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企业集团化与企业集群化由于自身的特点不同, 成为企业组织演化的两种不同的趋势。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发展的, 而是互相渗透、交叉影响的。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会彼此吸收对方的优点, 摒除自身的劣势, 实现共生发展, 其中分包制就是二者共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

1. 分包制的基本结构与竞争优势

日本是分包制的发源地, 渡边幸南在总结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脉型结构”的概念, 其结构大致如下:

再下层的分包中小企业

笔者认为处于分包制中上层的企业大多是企业集团, 可以将其归入企业集团系统, 而处于分包制下层的中小企业则形成了企业集群系统。由此可以将其关系描述为:

处于上层的是企业集团系统, 在此系统中, 存在的分包关系一般较紧密, 而且层次性比较多, 处于最顶端的核心大企业集团控制着一级分包的中型企业集团, 而一级分包中型企业集团又控制着二级分包的小型企业集团, 存在较严密的等级关系。从整个系统开看, 它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都非常强、规模非常大, 它们大多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配件产品, 占据了分包体系的上游, 而将技术含量不高的部分分包给中小企业集群来承担。在企业集群系统内部, 企业间多是一种水平分包关系, 生产同种来自企业集团系统下包的产品。企业集团系统与企业集群系统密切合作, 构成了一个十分富有弹性的生产组织系统。

在弹性生产系统下, 企业集团能对市场需求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节省了交易成本, 此外企业集团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中小企业集群,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集群系统借助于分包制下这种弹性生产系统, 不仅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而且还能避免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通过建立分包关系, 避免了零和博弈, 实现了系统有序运行, 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率。

2. 案例分析

温州柳市低压电器集群的历史悠久, 其形成主要是市场驱动的结果, 通过日积月累, 崛起大批中小企业, 最终形成了低压电器企业集群。但是, 大批的中小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普遍采取“散兵游勇单向出击”的方式, 分布在各地的经销点呈“自由散漫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他们显得力量单薄, 经营无序, 经常会陷入过度竞争的泥淖, 他们需要一个核心, 需要一个强大的企业将其联合起来, 正泰集团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它仅自产零部件的10%, 其余分包给当地的中小企业, 与中小企业集群建立共生合作关系, 不仅提高了正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而且促进了此集群和谐有序的发展, 实现了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ianson, O.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 New York;The Free Press

[2]戴淑芬侯巍伟:企业集群与战略联盟的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 2005, (3)

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特许经营,餐饮业,区位选择

餐饮业是中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历经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力量。商业特许经营(简称特许经营),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4年初对346家特许企业的统计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特许经营总体呈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1~5]。截至2009年底,全国的特许体系数量已突破4 000个,较上年增长近15%,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也表明,2010年仍然有56%的特许企业打算以快于2009年的速度扩张特许经营,在经营方式上63%的特许企业更加愿意选择直营方式,并且主要选择通过加大回购加盟店和加快直营的途径来完成扩大直营。根据对346家特许企业行业分布情况的统计显示,特许经营主要集中在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领域[4]。中式餐饮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很多企业从特许经营的方式中收到了很好的效益,究其原因,这些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7]。

一、内、外资餐饮企业对盟店区位选择现状分析

在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布局盟店的区位进行分析和选择时,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倾向于从城市、区域、区位三层次来分析盟店的空间布局。城市层次是较宏观的层次。一个服务型企业进入一个城市之前,首先要考虑该城市在本国或本地区的地位和主要功能,其次需要了解该城市的社会总体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最后考虑居民对提供产品的接受程度和市场空间状况。区域层次关注即将进入的区域在所在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影响力、区域的社会环境状况和经济状况、区域的居民分布和流动状况、区域的配套设施状况和通达性等。区位层次体现微观层面的把握,关注即将进入的区域所在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影响力、社会环境状况和经济状况、居民分布和流动状况、配套设施状况和通达性等。企业需要去了解该地商业发展的历史和出租状况、需要估算在该区位布局的拓展成本和经营成本、需要借助技术方法和手段去确定客群的接纳能力、需要仔细考察该地的交通状况等。区位选择时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是进行市场状况分析,决定特许企业或其盟店要进入的地区或城市;二是进行商圈分析,确定该企业或其盟店所在地区的具体区域;三是区位分析,进一步确定该企业或其盟店具体所在地点[3,7~9]。

本文选择世界著名的赛百味[5]、肯德基[10]作为外资餐饮企业代表,全聚德、马兰拉面作为内资餐饮企业代表进行对比分析(见下页表1)。

综上所述,外资餐饮企业的区位选择的规律可概括为四方面:完整的区位评估体系,稳健的扩张原则;首先进入大城市,综合评估风险和机遇;划分商圈,确定最方便顾客的区域;人流方向、交通状况、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状况、可见度、物业管理水平等多因素结合确定具体位置。内资餐饮企业的区位选择的规律可概括为三方面:对居民的饮食习惯依赖性强,目标市场界定模糊;从中心城市向其他城市扩散,从发源地城市向其他中心城市扩散;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加盟商决定区域的选择,笼统的数字定义简单的选址标准。

二、内、外资餐饮企业区位选择比较

1. 产品定位决定区位。

进入市场或区域是否对产品存在需求,是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都从自身产品的定位出发,对在该区域内饮食文化和习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于赛百味、肯德基而言,目标客户是对“洋快餐”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白领和学生群体,它们在考虑布局时选择的是这类人群聚集的区域;对于马兰拉面、全聚德而言,目标客户是喜欢吃拉面、烤鸭的人群,因此也将盟店布局在接受能力较强的城

资料来源:www.cy110.com;www.kfc.com.cn;www.quanjude.com.cn;www.aibang.com。市或区域。

2.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盟店规模,等级鲜明。

考虑在不同城市布局的盟店数量和单店规模时,城市规模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在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盟店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利润空间,可以布局规模较大的中心店或旗舰店;而在中小城市,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不宜布局过多的盟店和规模较大的单店。

3. 注重对交通因素、人流状况的调查研究。

特许经营模式下,餐饮企业进行扩张,对企业的经营资源进行转移,就必然会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盟店的可达度也决定着盟店的市场范围和门槛规模。几乎所有的餐饮企业都希望把自己的盟店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区域及其周围。同时,在特定区域内,人流状况反映了人口的聚集程度。多数企业都在借助对人流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发现最吸引客户的位置。

4. 城市决策层次的差异。

在选择起步城市时,内资餐饮企业倾向于在发源地进行连锁经营的尝试,主要基于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比较熟悉,依赖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定的客户群以及政府对企业的重视;外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外埠市场,需要慎重选择首先进入的城市,寻求扩张前期相对稳定的发展。大城市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相对集中的居民分布、相对健全的制度环境、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成为了它们的主要考察目标。

5. 区域层次决策的差异。

在选择区域时,体现出了内资企业经验型与外资企业技术型的差异。内资餐饮企业的优势在于熟悉本地市场,熟悉当地居民的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它们作出决策很多是根据经验判断或是依托当地俗成的商圈布局理念,但是当它进入一个新的地区或城市时,经验型的选址方式失效,它们开始转向技术路线;外资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对选址经验的积累并落实到技术层面,当它们要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能够用自己的一整套成熟的评估、测度体系来充分分析、利用从该市场获取的有限的信息资源,得出尽可能正确或者科学的结论;在该市场站稳脚跟以后,跟进的数据搜集和整理会把信息从技术层面运用到实践经验层次,为企业在其他区域的扩散奠定基础。从内资、外资企业的发展对比不难看出,选址经验的积累和选址标准体系的创建关乎企业扩张的速度和成败。

6. 具体区位决策层次的差异。

在进行具体的区位选择时,由于内资企业经营的中式餐饮本身的独特性、工艺的复杂性和地方性很难摆脱对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依赖,因此它们倾向于在接受产品人群较容易聚集的地方布局,并对场地的规模有特殊的要求和安排;而西式快餐经营的规律多是简单化的品种、标准化的操作、便捷式的服务,十分有利于连锁化的经营,它们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所在地对周边人群的吸引程度。实现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是中式餐饮企业成长、扩张的关键。

7. 对待加盟商偏好的差异。

地区发展商或加盟商的偏好对中西式餐饮业的选址都能构成一定的影响。在特许经营体系下,选择合适的地区发展商或发展商,协调好特许人与受许人在选址决策中的角色担当和分配,通常是决定企业扩张成败的重要因素。比较而言,中式餐饮企业对于加盟商的管理相对欠缺一些。

三、对特许经营模式下内资餐饮企业区位选择的建议

中餐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发展内资企业,发展中式餐饮,不仅是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国民经济实力的需要,也是将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需要。稳步发展特许经营,持续完善区位决策,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中式餐饮企业提出的新要求[6~11]。

1. 加强对传统工艺的研发和改进,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传统的中式餐饮产品对手工操作的依赖性比较强,对原料的要求较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制作工序复杂而耗时,这些都不符合现代餐饮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业化的要求,也是内资餐饮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知名度一直很低的关键症结所在。加强对传统工艺的研发和改进,提高核心技术的可复制性,是内资餐饮企业摆脱地方企业的色彩,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 注意对以往选址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形成自己的区位选择原则和评估体系。

依靠经验或直接照办别人的经验,其选址往往具有临时性、偶然性和较强的风险性。在搜集到同样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是否拥有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决定了盟店选址的成败。而发展自身的特许经营体系,在关键的选址环节,如果没有制度文化的支撑,就很难做到操作的规范化,很难降低扩张带来的风险。内资餐饮企业一方面应该借鉴、吸收国际餐饮巨头在扩张中相关研究工作的跟进配置和资源安排;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尝试,从对自身的反省做起,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

3. 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多学科结合进行区位决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对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综合性人才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需求。近几年来,专业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区位理论被广泛地用到了企业管理的其他领域,而营销学、广告学、项目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手段也被广泛吸收、运用到区位论的研究与实践之中。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区位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赛百味的PAVE原则、肯德基的区位评估体系都是多学科的结合和运用的产物。

4. 开拓发展思路,追求剩余竞争。

一个商店或服务中心的市场范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价格和服务水平,二是距离的衰减程度。剩余竞争就是占据空间中未被占据的市场。商业区、繁华地段是很多餐饮企业布局的首选,过度的集聚产生了竞争激烈、基础设施紧张、租金偏高等负面效应。对于处于创业期或是成长期的内资餐饮企业而言,从方便人们生活的角度考虑,居民小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向小区的扩张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远见的经营者应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提前介入,抢占市场份额,谋得发展先机。

参考文献

[1]G.Hofstede and M.H.Bond.The Confucius Connection-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s[J].Oranizational Dynamics,1998,(12-13).

[2][美]贾斯蒂斯(Justis,R.),[美]文森特(Vincent,W.S.).特许经营致富:寻找、开办并成功经营特许加盟店宝典[M].李维华,江漫,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李维华.特许经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朱明侠,李维华.特许经营在中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王婕,方晓丽,孙永乐.特许经营案例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刘可,洪深.特许经营的发展对策[J].当代经济,2006,(4S).

[7]白光润.微区位研究[J].上海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

[8]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马瑞光.他山之石——肯德基的选址秘密[N].中小企业科技:创业版,2006-06.

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第7篇

1 世界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1.1 波士顿128公路模式

早在二战之前, 128公路沿线就有了一些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科技型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于美国对军品研制和订货的需求使该地区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15年内该地区公司数目由不到40个猛增到1 200个之多, 128公路被称为美国的“科技高速公路”。128公路地区发展高科技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国防投资对该地区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风险投资也带动了高技术的发展;二是政府的有力支持。冷战后, 由于军方部门订单的减少, 波士顿128公路发展进入缓慢期。但128公路地区并未就此一蹶不振, 而是凭借人才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又重新焕发了活力[1]。

1.2 硅谷模式

硅谷的发展是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起点的。硅谷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4个方面。

1.2.1 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性企业家

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业和创新, 创业起初根源于想法。在硅谷, 从有一个想法到公司上市, 大概只需要1个月, 而且这个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

1.2.2 创业资本与风险投资

美国的风险投资者所拥有的资本基金来源渠道很多, 主要有养老金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基金会和大学、富裕家庭和个人、公司、外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仅在硅谷地区就有超过200家的创业投资公司。据统计, 一位有经验的创业投资者每年要收到1 000份以上的融资申请。

1.2.3 创业资本与创新式企业的新关系

在硅谷, 企业投资者除了对初创企业积极地行使传统的企业治理职能之外, 创业投资者对靠创业资本建立起来的企业进行全面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这表明企业投资者对初创的创新式企业的治理和管理架构的介入比通常的融资及所引致的监控要深入得多。

1.2.4 产业界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密切合作

斯坦福大学在硅谷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企业 (即斯坦福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 的产值就占硅谷产值的

50%~60%。

1.3 新竹模式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计者认识到了台湾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与美国硅谷的条件和环境进行了多方位比较, 在设计新竹园区时, 没有机械地学习硅谷模式, 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政策, 从而创造出发展科技的新模式。

首先, 新竹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方便的基础配套设施, 而且有台湾著名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其次, 政府实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兴建经过周密筹划, 引进了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整套技术、科技人员及管理经验, 并建立了园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再次, 园区分别从税收、资金和土地使用费等各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区内厂商的竞争力。最后, 与硅谷相比, 新竹工业园区主动实施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4 筑波模式

筑波是完全由日本中央政府资助建立的科学城, 有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48个, 分别隶属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这里的私人公司发展缓慢, 私人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只有300多家, 而且私人研究机构只能充当研究的辅助力量。筑波科学城是一个以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见长的城市, 由于筑波的科研与工业界联系较少, 不追求其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也不太关心经济效益。因此, 筑波科技转化产业的产值并不高, 主要靠农业产出, 2003年筑波科学城的总产值约为7 000多亿日元。

2世界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的共性分析

2.1 强大的区域资源整合能力

2.1.1 强大的智力资源整合能力

硅谷拥有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 拥有33万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其中有6 000名自然科学博士和工科博士, 占整个加州博士人数的1/6[2]。新竹高新区周围拥有台湾电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质量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聚集了相当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筑波科学城有48个国家级研究机构与教育院所, 拥有众多的私人研究机构, 聚集了1.5万名多学科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2.1.2 强大的交通资源整合能力

鉴于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短, 一旦开发成功就应该迅速投放和占领市场的特点, 空运条件和高速公路网络凸显重要。上述4个高新区所依托的城市化地区所拥有的发达的交通网络满足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这一要求。128公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条半环形公路, 距波士顿市区只有16公里;硅谷附近拥有国际机场和以101、280等为主要干道的高速公路网;新竹高新区距台湾最大的国际机场桃园机场55公里, 南北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贯通其间, 距台中、基隆两大国际海港90公里;日本筑波科学城位于东京东北50公里处, 距国际机场40公里, 有完善的公路和铁路网络。

2.2 完备的创新网络体系

所谓创新网络体系, 是指在特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参与的、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创新系统, 是一种新的组合与运作方式。无论是硅谷、新竹, 还是筑波、128公路, 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较为成功的高新区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创新网络。考察上述4个高新区, 其创新网络中有4个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以及具有创新粘结功能的中介机构。这4个不同的创新行为主体相互分工与协作, 与不同的创新资源发生组合与配置, 共同推进创新活动的展开。

3 世界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的差异比较

3.1 硅谷模式与128公路模式的比较

3.1.1 开端条件的差异

128公路地区所在地马塞诸萨州长期以来军事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 国防科研基金和军事合同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3]。硅谷地区依靠斯坦福大学, 注重通过知识创新、发展大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来拉动硅谷的发展。

3.1.2 文化传统的差异

128公路地区的新英格兰传统使得这里的文化具有等级森严、官僚、僵化、保守的特点。如果你没有白头发的话就不可能成为副总裁。社会地位的差异还表现在工作环境、着装和福利的不同上。

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鼓励冒险、乐于合作、善待失败等[4]。首先硅谷区内的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勇于创业的独特思维方式。其次, 合作文化渗透在区域内的各个角落。再有, 人们在对待失败时, 往往比较冷静和理性, 能够主动给予失败者真诚的帮助和支持而非冷漠和嘲讽。

3.1.3 企业模式的差异

128公路地区的大公司采取的是自给自足式的企业模式, 它们往往着力于建立“小而全”及垂直一体化的架构, 它们偏重于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进, 缺乏社会性或商业性的互动。硅谷的企业采取的是自主自由的企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很多具有旺盛活力的“小”、“快”、“灵”小企业, 它们倾向于以网络为基础的系统, 运用它们把企业建成不存在社会差别的共同体, 在协作与竞争的过程中推动着硅谷的不断创新与强劲区域竞争。

3.1.4 人力资本整合的差异

硅谷具有雄厚的人力资本, 产、学、研紧密结合一条龙合作非常成功。目前世界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近1/4在这里工作, 世界一流大学 (研究机构) 和众多智力人才的地域集中对硅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不可估量。而东海岸的波士顿128公路沿线的产、学、研之间互相脱节。

3.1.5 风险投资业选择的差异

硅谷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本地风险投资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 美国现有的1 000家风险资本公司其中大约一半在硅谷。反观东海岸的波士顿128公路地区, 保守的风险投资理念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2 硅谷模式与新竹模式的比较

3.2.1 政府参与程度不同

在硅谷, 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如果一个企业技术与产品水平不再在世界上占前3位, 就必然被淘汰出局。因此, 决定了硅谷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这里, 政府的参与无足轻重。而在新竹, 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 规模普遍不大, 很难承受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 企业自身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 在新竹的开发建设中, 新竹园区管理部门不仅是园区的整体组织和管理者, 而且还是园区开发与经营的直接参与者, 是园区经济发展与升级的直接动力, 在推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 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地担起了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重任。

3.2.2 风险基金作用程度不同

硅谷的腾飞离不开风险资本和融资环境。风险公司、资本市场、投资银行、风险基金的发育和发展, 不断给硅谷注入新的活力。在硅谷, 只要有一个高科技成果出来, 周围很快就有10多个投资基金找上门来投资。同时, 美国的纳斯达克 (NASDAQ) 股票市场也为硅谷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新竹园区, 管理者清醒地看到硅谷风险基金之所以十分活跃, 在于其资金来源于实力十分雄厚的美国为数众多的大企业以及大量的民间风险组织, 新竹在这方面与之根本不可比。为此, 新竹感到园区科技企业的成功, 不能仅仅依靠风险基金的作用, 而应主要依靠政府设立多项科技资助资金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园区的资助主要采取财政支出的无偿性与低息的方式, 资金的回收则采取在被资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后, 实现大量利润的税收形式。

3.2.3 创新活动重点不同

在硅谷, 企业家和经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英文里, 企业家是Entrepreneur, 由此衍生出“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一词。经理是Manager, 来源于“管理” (Managing) 一词。企业家是开创从前没有的事业, 喜欢标新立异, 甘冒风险, 新想法、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经理则着重是负责管理好一个企业, 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在硅谷, 有为数众多的企业家, 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创业, 搞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制, 而不是管理一个企业。而在新竹, 则有为数众多的经理, 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进行科技产品的生产和产业化。由于新竹很多经理来自于硅谷, 从而使在硅谷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而在新竹进行大规模生产已成为一种模式。

3.3 硅谷模式与筑波模式的比较

3.3.1 科技园的形成机制不同

硅谷是一个创业和创新的国际性场所, 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政府号召, 完全靠内在的创新环境, 不断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硅谷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来源于自身的生机和活力。筑波的形成和发展, 完全靠政府指令, 从规划、审批、选址到科研等整个过程和运行完全是政府决策, 连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也都从东京搬来并且分属各行政部门。

3.3.2 科技园的个人动力机制不同

硅谷鼓励和提倡个人奋斗, 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他们敢冒风险, 敢于制胜。筑波是官僚科学城, 在这里个人的意志只能体现在政府的计划之中, 虽然他们也有某种积极性, 但从根本来说, 整个国立机构和机构个人都存在着一种惰性。

3.3.3 科技园的技术与产品开发机制不同

硅谷的技术与产品以快、新、尖、优为基本前提, 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以此为基础。由于整个创新环境的影响, 硅谷每天可以推出几十项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成果, 并且也以此来不断巩固其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筑波也许是以基础科研为主的原因, 或许是政府没有这一计划指标, 使这里不太讲究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3.4 科技园的风险投融资机制不同

硅谷的腾飞离不开风险资本和融资环境。目前, 美国风险资本投资已占整个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 其中1/4就投在硅谷。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都不是政府行为。而这种状况在筑波是看不到的, 因为筑波长期以来依靠政府, 政府每年给他们大量拨款, 不需要靠竞争和出卖研究成果来生存。

3.3.5 科技园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同

硅谷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地方。在这里, 人才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 优胜劣汰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充分。另外, 鼓励人才流动, 也是硅谷的一个特点。筑波受政府的直接调控, 采取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他们的研究人员靠政府配备, 相互之间没有真正的竞争。

4 对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启示

从以上4种典型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 成功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主要包括5个因素。

4.1 创新性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是指开创从前没有的事业的一类人, 企业家的出现和成长需要一种适合的体制和环境[5]。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式高度强调企业家的作用, 把技术作为经济的外生力量, 这些企业家能够意识到这些发明的未来潜能, 准备冒创新的风险, 这种冒险行动是一般的资本家和经理不敢采取的。一旦作出一项根本性的创新, 将使市场处于不平衡状态, 企业家就会得到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4.2 完善的风险投资制度

硅谷的创新型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成功, 与其背后的风险基金的风险投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硅谷, 建立创业基金和进行风险投资, 这都是民间风险投资公司自己运作。同样, 为之服务的投资银行、融资市场和各种基金机构也都是非政府民间组织。

4.3 靠近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

128公路靠近麻省理工学院, 企业主要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 其主要目的是将大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相结合, 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硅谷的发展更是以斯坦福大学为基础。新竹尽管并不靠近科研院所, 但是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筑波有分别隶属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48个。

4.4 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虽然同处于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但是128公路和硅谷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模式。128公路模式是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 因此一旦政府国防与区间市场合同大幅下降, 该地区就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而在硅谷, 硅谷的制度环境对高新技术的生产来说是最适宜的。新竹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在政府主导规划的同时, 大力发展民间风险投资, 倡导建立私营企业以激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园区的使命。筑波尽管有着众多的科研机构和政府的强力支持, 但是在园区内私人企业寥寥, 市场风险投资难觅踪影, 政府投资垄断了科技发展的同时, 也将企业的竞争力消磨殆尽。

4.5 政府的适当支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特别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市场和政府失败的类型和程度会因文化遗产以及发展阶段而异。一般来说, 一个国家 (地区) 越不发达, 信息就越不完全, 支持市场的制度也越不完善。在这样的国家 (地区) 里, 市场失败既普遍又严重, 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来纠正他们[6]。台湾属于后进地区, 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筹备会, 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规划纳入台湾“六年经济建设计划”和“科学技术发展十年长程计划”中。为了吸引厂商进入园区和保证园区技术的高水平发展, 新竹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法规和制度, 这些优惠政策与保税区无异。园区管理部门不仅不遗余力地设置良好的服务环境, 而且为引进人才设置了种种高待遇。

摘要:从制度、文化和环境的角度来看, 目前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有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模式、硅谷模式、台湾地区新竹模式和日本筑波模式。通过对这4种模式的共性分析和差异比较, 发现成功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创新性企业家队伍、完善的风险投资制度、靠近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适当支持等5个因素, 是否具备这些因素导致了最后发展的成效。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洪, 佘金凤, 张丽立.影响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硅谷与波士顿128号公路相比较的经验[J].中国软科学, 1999 (1) :86-89.

[2]罗良忠, 史占中.美国硅谷模式对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 (2) :36-40.

[3]罗良忠, 史占中.硅谷128公路——美国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 (6) :49-54.

[4]王丁宏.“硅谷模式”及对建立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启迪[J].科学.经济.社会, 2002, (3) :47-50.

[5]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企业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第8篇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知识已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成为企业建立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企业产品和服务实质上就是知识的凝聚物或载体。2010年中国经济稳步上升, 经济总量首超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产业升级, 结构调整的关键的转型时期,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效应逐渐消退, 过去那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经济驱动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作为后工业化国家, 我国企业目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仍然偏低, 大部分企业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 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大量的制造、加工型企业, 企业的学习一直处于初级阶段, 只是简单模仿、复制和改良。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 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员工的培训势必提出新的要求。企业要提高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首先要提升劳动力的附加值, 要从过去简单关注员工数量聚焦到提高劳动力质量上来。组织如何以更迅速、更有效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 关键是对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的培训, 因为他们的能力、技术的提升会直接带动普通员工的学习和培训, 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员工素质和企业学习力;引导企业进行内部和企业间的学习和技术创新, 突破粗放型的简单加工模式, 摆脱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底层的尴尬地位, 快速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促使中国经济突破经济发展模式困局,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兴起至今, 企业教练技术兴起时间不长, 但发展很快, 被誉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和效能的管理方式, 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 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企业教练”现象, 目前世界500强中有过半的企业采用了教练管理技术。据统计, 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 全球的专业企业教练激增至8万人, 而企业内部教练更是不计其数。该项职业持续吸引着来自具有诸如管理、顾间、咨询和心理学背景的人们, 该产业包括了大量的、不同的、数以万计的服务机构。

在欧美, 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聘请私人教练帮助提升业绩, 已是一种趋势, 教练这套激励潜能、 提高效率的技术, 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1999年, 欧洲教练会议 (Europe Coaching conference) 提供的调查资料显示, 在所有运用教练的公司, 其中有77%的主管认为, 采取有系统的教练能够降低员工流失率及改善整体的表现。《公众人事管理》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培训能增加22.4%的生产力;培训加上教练能增加88%的生产力。因此, 在欧美国家出现大量的教练咨询服务机构,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发展, 这些机构已经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系统的及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

教练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教练在中国得到飞速发展, 教练技术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有上万家企业管理者接受过企业教练技术训练。企业教练技术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引起了国内企业界、培训界及媒体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同时也促进了各种教练咨询机构的发展。目前众多教练咨询机构活跃在国内市场上, 他们都根据自身的特长提供教练服务。国内大部分教练咨询机构都是由取得专业认证的教练发起建立的, 这些教练从国外或者香港取得专业教练的认证, 然后回到国内创办教练咨询机构, 提供教练服务。总的来说, 国内教练咨询企业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 但在提供教练服务的模式方面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

二、企业教练技术的概念和服务模式

教练 (coaching) 通常被描述为促进个体学习和行为改变的一对一的方法 (Hall, et al., 1999;Day, 2001) , 以及帮助个体识别机会以提升他们的绩效和能力的日常的实践过程 (Orth et al., 1987;Popper和Lipshitz, 1992) 。在教练研究领域, 至今仍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练进行了定义, Fournies (1987) 将教练定义为通过纠正工作中的问题而提升绩效的过程。 Peterson (1996) 认为教练是使被教练者拥有相应的工具、知识及所需要的机会来进行自我开发, 从而更加有效的过程。Kampa-Kokesch和Anderson (2001) 把教练定义为以提高专业技能、个人意识及个人效率为目的的系统反馈形式。Bacon和Spear (2003) 认为教练可以被定义为为了促进新技能、提高可能性、洞悉个人学习兴趣以及促进组织进步而开展的一种非正式的对话。国际教练联盟 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ICF) (2003) 提出职业教练是帮助被教练者在其生活、职业生涯中、商业或组织中产生非凡的结果的一种持续职业关系。通过教练过程, 被教练者加深学习, 提高绩效, 改善生活质量。Noer, LeuPold和Valle (2007) 将教练定义为以客户为中心的, 为了使个人和组织都获益的一种帮助关系。

从以上定义中不难发现有些学者从过程观的角度对教练进行定义 (如Fournies 1987; Peterson, 1996) , 有些学者则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定义教练 (如ICF, 2003;Noer, Noer, LeuPold和Valle, 2007) 。有些定义只具体限定在个体层面 (Fournies 1987; Peterson, 1996;Kampa-Kokesch和Anderson, 2001) , 有些定义则扩展到组织层次 (如Bacon和spear, 2003;ICF, 2003; Noer, LeuPold和Valle, 2007) 。虽然各学者的论述不同, 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 即将教练视为一种发现被教练者潜在能力、改变他们的行为、提高自我意识和促进学习, 进而达成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帮助性的关系/过程。

(一) 教练服务模式与咨询机构类型的关系。

教练咨询机构的类型与判断服务模式优劣的标准有关, 这些标准包括:教练项目的管理、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合适方案的能力、内部的质量控制和数据保护等等。教练咨询公司根据其提供教练服务的规模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综合集团、中小型公司、个人运作。综合集团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优质的教练服务, 并且在教练服务模式中能充分利用各种教练工具比如360度反馈、性格工具等。但是大集团也会存在劣势, 同样身为大集团的咨询公司在做诊断时, 可能会忽视一些造成问题的盲点。个人运作的咨询公司主要是针对细分的市场, 其优势在于能以较低的费用为客户量身定做一个方案。由于这种类型的机构通常都是由单独的教练进行服务的, 所以在选择这种教练服务模式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弄清楚教练个人的专业范围, 以便确定是否适合自己的需求。而中小型咨询公司比起个人运作的教练服务模式来说专业化程度更高, 比起大集团来说则更加具有灵活性。

(二) 组成教练服务模式的重要因素——教练关系。

教练和被教练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影响教练服务模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咨询公司需要将服务重点从教练模型或者技巧上面转移到与被教练者建立相互信任支持的关系上面来, 这样不仅能提高教练咨询的服务质量, 也有利于教练培训项目取得积极效果。

(三) 基于不同时间长度的教练服务模式。

Anthony M. Grant在Enhancing Coaching skill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rough training一文中对基于不同时间长度的教练服务模式进行了讨论。文中对于采用同一个教练知识框架但时间长度分别为13周和2天的教练培训项目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发现两种时间长度的服务模式都让参与者的教练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参加长期项目的被教练者技能提高的幅度较大。

(四) 网络在线教练服务模式。

在线教练咨询是通过电子媒介传递服务的一种模式, 它跟面对面的教练服务模式有着一样的目标, 不同的是服务传递的途径和媒介。它改变了传统教练服务模式的定义, 使得教练服务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传递到需要的客户手中。在目前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 在线教练服务模式正在成为教练服务模式的一种新趋势。

三、国内外企业教练咨询公司的服务模式研究

(一) 国外企业教练咨询公司的服务模式研究。

国外市场上活跃着众多提供教练咨询服务的机构, 本文以这些教练咨询机构在各自国内的地位、国际影响力和他们自身特色为依据选择了国际人才决策咨询公司、教练公司和英国库比克公司为代表, 对这三个教练咨询机构的服务模式进行详细的介绍。

1.国际人才决策咨询公司的服务模式。

国际人才决策咨询公司 (PDI:Personnel Decision International) 提供的教练服务模式主要分成以下三种: (1) 个体教练模式: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个体教练服务, 这种教练服务模式的对象包括:潜在的领导者, 女性执行者、高层经理人等等。 (2) 系统教练模式:依靠公司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名教练形成的专业教练网络, 为客户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帮助其建立、管理和评估教练过程。系统教练模式的重点在于帮助客户企业如何通过教练行为达到收益最大化, 并且可以通过协调咨询公司的各种资源以符合客户企业在地点和语言方面的多种需求。 (3) 动态教练模式:为从事人力资源以及组织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服务模式中, 被教练者可以参加为期3天的工作坊, 通过实际动手的学习加深对于教练技术的认识, 以便被教练者在日常管理行为中对于教练技能的使用更加游刃有余。

2.教练公司的服务模式。

教练公司 (The Coach Inc) 针对个体和企业设置了不同的服务模式, 并且根据对教练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的学员设计了不同的课程项目。

(1) 个人服务模式。

①介绍性课程。这个课程主要针对教练技术感兴趣并希望对此进行了解的人, 通过教练培训Q & A项目、网络课程和周末工作坊的形式使学员对教练技术形成基本的了解。②针对国际教练联盟 (ICF) 认证的综合课程。该课程符合ICF认证ACC课程的学术要求, 主要针对希望获得ICF教练资格认证的学员。在这个课程中, 学员可以通过教练基本技能课程学到教练技术的基本技能, 而如果学员希望成为专业教练或者期望进一步提升自身教练技能, 则可以选择企业教练进修课程和专业教练课程。③核心技能速成课程 (6天现场学习+4周网络课程 ) , 每年在不同的地点开办, 适合想尽快学会基本教练技能的人。④教练临床课程 (4天的公开课程) , 翻译成多国语言, 适用于跨国公司。主要服务对象是公司的管理者, 前两天是教练技术相关知识如沟通的步骤和技巧等的介绍和教授。后两天则是在工作场所实际应用技巧, 讲师在学员应用知识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教授对象是本身拥有实际经验的管理者, 他们能在学习相关技能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加深体会, 并且后两天实操性的学习则使他们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练技巧。⑤教练临床进阶课程。主要是前一个课程的进修阶段。

(2) 企业服务模式。

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设计课程, 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①临床课程:16个小时研讨会形式的培训课程, 教练对象是企业的各层级的管理者。在这个课程中, 客户企业有机会对目前最先进的教练工具进行动手实操, 学会各种能尽快改善组织绩效的教练技能。②企业内部教练发展课程:根据每个客户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教练服务方案。通过对于客户企业内各层经理、主管等的教练培训, 使得他们能在各个层级的员工关系中实施教练行为。组织内部大范围的教练行为的实施为客户企业建立团队合作和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③教练型领导课程:主要针对企业的领导者。在这个课程中, 咨询公司会提前用各种性格工具对客户企业的领导者进行测试, 了解他们比较喜欢的教练风格, 并从公司150名教练的数据库中挑选符合每个接受服务的领导者教练风格倾向的教练。这个课程中提供包括执行教练行为、绩效教练行为、决策教练行为以及团队教练行为等内容的教练服务。

(3) 英国库比克公司的服务模式。

英国库比克公司是一个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 拥有世界一流的咨询专家和先进的在线产品和服务组合。它在欧洲各地都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 同时通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销商组成一个国际咨询服务网络, 为客户提供多种语言版本的产品和服务。库比克公司的教练服务专注于帮助客户将新知识应用到日常工作情景中, 将客户的新想法转化成具体的实际行动。根据教练对象的不同, 库比克公司的教练服务模式主要划分成个体教练模式和团队教练模式, 它提供的教练服务范围包括:基于胜任力的谈话, 胜任力模型, 领导力发展和职业发展教练等课程。库比克公司的教练服务模式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在教练服务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测评工具。他们的产品包括在教练活动中常用到的各种工具, 如性格问卷 (CIPQ :The Cubiks In-depth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 360度反馈 (360 degree feedback) ;团队角色问卷 (CTRQ :The Cubiks Team Role Questionnaire) 等等。 库比克公司教练服务模式的另外一个特点则是成熟的网络在线服务平台, 库比克公司的大部分测评工具都提供优质的在线服务。

(4) 国外企业教练咨询公司的服务模式研究分析总结。

以上文关于教练咨询服务模式的综述为指导, 总结以上三个教练咨询企业的服务模式,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 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企业均符合上文所提到的综合集团的条件, 他们在世界各地拥有分支机构, 他们拥有数量较多的教练组成的团队, 他们的教练课程资料有多个语言版本。这种教练咨询企业提供的服务模式都根据教练对象分成个体教练模式和企业咨询模式, 整个教练服务的系统比较完善, 服务质量较高。第二, 三个企业在制定教练服务方案的时候都强调最大限度地迎合客户的需求。然而准确地把握客户的需求首先要做的就是跟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所以这些企业的实践也证明了上文所提到的建立良好的教练关系对于优质的教练服务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第三, 我们从以上三个企业的教练服务模式中可以看到, 除了一些认证课程之外, 其余的课程一般都是短期项目。上文提到短期的教练项目对于提高客户的教练技能是有效的, 但是效果不如长期项目那么好。这三个教练咨询服务机构大都采用短期项目的原因是:首先, 短期项目也能获得客户期望的效果;其次, 客户需要看到改变;最后, 参与这些项目很多都是企业的管理者, 他们本身需要的是尽快能运用到实际管理行为中的教练技能。第四, 三个企业提供的教练服务模式都包括了网络在线服务, 这说明网络在线教练服务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练服务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在线教练服务模式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 国内企业教练咨询公司的服务模式研究——以博唯公司为例。

1.广州博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服务模式。

随着教练技术在国内企业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发展, 国内各种类型的专业教练咨询企业也逐渐增多。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 以广州博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博唯) 为例说明国内教练咨询企业的主流教练服务模式。博唯的教练服务模式主要以公开课为主, 博唯本身负责吸引学员参加它的培训, 培训师是从外面请来的专业教练。他们的课程主要由NLP的商业应用和领导力教练技术两个部分构成。NLP的商业应用系列课程包括NLP效能沟通、NLP情绪管理、NLP营销心理学和NLP销售教练。领导力教练技术培训项目则包括了卓越团队领袖素质训练、人本管理——教练型领导、九型人格与团队发展以及企业价值系统创建。博唯在它的服务模式中主要利用了两个教练工具:NLP和九型人格, 这两个工具的充分利用使得博唯能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个人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合适的教练服务从而提高服务的质量。除了使用教练工具之外, 博唯教练服务模式中的另外一个特色则是体验式教学。它利用各种团队游戏和现场模拟情景来调动学员的感受, 让学员在现场培训中得到真实的体验。下面用一个例子说明博唯的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及其效果。

博唯的团队领导力课程主要针对解决企业执行力和凝聚力, 在这个课程中会进行一个叫“破产”的游戏。团队领导力课程为期两天, 在课程开始的阶段先是教授与执行力相关的理论例如执行力不好的原因, 企业执行力不佳与管理者本身的关系等等, 接着开始进行 “破产”的游戏。学员从第一天开始以10~15人为一组成立公司, 模拟公司的现场操作, 里面有企业法人、董事长、总经理和厂长等等。接下来每个学员都有机会为他所在的企业赢得竞争筹码以累积分数, 而累计分数最低的企业就会被宣布破产并被赶出现场。最后组成破产企业的人员要到其他没有破产的公司应聘, 游戏规则是这些人会遭到至少30次的拒绝后才能重新找到工作。这个游戏效果很好, 博唯对参与过这个团队领导力课程的企业进行跟踪访问, 他们的执行力和凝聚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个破产游戏的目的在于使学员感到心痛,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情绪, 激发他们对于现有工作岗位的珍惜和对于企业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国内企业教练咨询公司的服务模式研究分析总结。

根据以上对于博唯公司教练模式的分析, 结合上文提到的中国教练咨询企业现状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教练咨询企业以教练对象为依据将教练服务模式分成个体教练模式和企业咨询模式。目前国内的个体教练服务模式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代理课程, 在这种形式中, 老师就是产品, 咨询公司相当于在做产品销售, 负责吸引学员来参与培训。另外一种形式则是公司的管理者、课程研发者和市场运作都是统一的, 意思就是咨询公司自己需要负责课程的研发设计, 吸引学员和授课。但是目前国内的教练服务模式一般以代理课程为主, 因为真正有能力进行自主开发课程的企业比较少,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能进行独立授课的认证培训师数量也不多。而对于企业咨询模式, 与国外教练咨询机构相比, 国内教练咨询机构在企业咨询模式方面显得不够成熟和完善。

四、国内外教练服务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一) 国内外教练服务模式的共性。

1.针对个体的教练服务模式大都采用短期公开课的形式。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教练服务机构, 对于旨在提高客户教练技能的项目都非常讲究实用性。选择这类教练服务模式的客户目的在于能尽快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的教练技能或者提升自身的教练技能水平, 而短期的教练服务模式既能取得客户期望的效果, 又能兼顾实用性。因此短期公开课的教练服务模式自然成为各个教练服务机构的明智选择。

2.国内外咨询企业的教练服务模式中都强调满足客户需要对于教练服务模式成效的重要性。而制定符合客户需求的方案的根本就在于跟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教练关系。尤其对于一对一的教练服务模式, 这种教练关系的建立对于取得积极的教练服务成果显得更为关键。

3.在国内外咨询机构的服务模式中无论是针对个体或者企业, 体验式教学都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他们提供的教练服务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是采用各种模拟游戏或者动手实操来使被教练者获得一种体验, 以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场合中能熟练地运用所学到的教练技能。

(二) 国内外教练服务模式的差异。

第一, 国内的教练咨询机构比较缺乏自主开发设计课程的能力, 而国外的机构一般能根据自身的特长设置具有咨询机构本身特色和个性的教练服务模式。第二, 国内的教练咨询机构目前还不能提供完善的网络在线的教练服务模式。首先是因为单个企业研发设计课程的能力不足, 无法独立进行完整的在线服务。另外, 缺乏相关的网络技术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三, 目前国内教练服务机构的服务规模较小, 几乎没有能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教练咨询机构。现在国内教练机构对于客户企业的咨询项目采用的服务模式仍然是单个教练或者一个小的教练团队进行诊断并提出实施建议的模式。国外的大型咨询集团都能为有多种地区、语言和文化需求的大型跨国企业提供以阵容强大的专业教练队伍为基础的教练服务模式。第四, 限于规模和课程研发能力, 国内咨询机构可能仍无法为客户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教练服务模式。为客户企业提供从教练项目建立、管理、控制到评估的整个过程的服务模式对于现在的国内教练咨询企业来说仍是比较困难的。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国内外教练咨询机构的主流服务模式是根据教练对象将服务模式分为个体服务模式和企业教练模式, 并且在提供教练服务的过程中都强调了良好的教练关系对于成功的教练服务模式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教练咨询公司服务模式的共性和区别对于改善国内教练咨询机构服务模式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 丰富专业教练队伍, 提高自身的课程研发和设计能力。国内教练服务机构只有同时具备了人才和研发能力的强大支持之后, 才能提高教练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根据客户多样需求制定合适方案的能力。

(二) 开发网络在线的教练服务模式。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 网络在线的教练服务模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教练服务机构在做好传统的面对面教练服务的同时要重视网络在线教练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当然, 网络在线教练模式的完善与教练服务机构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国内企业在网络在线教练模式的开发和发展方面仍需要努力。

(三) 在丰富专业教练队伍和扩大教练服务规模的前提之下, 开发国内教练服务机构为客户企业提供一站式教练服务的模式。这种教练服务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是以专业教练队伍、最大限度了解客户企业要求和相当的教练服务规模为基础的。因此国内教练服务机构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通过公开课的教练服务模式输出教练, 能通过教练服务实现客户企业发展目标的模式才是国内教练服务机构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国海.企业教练技术的发展现状[J].商业经济文荟, 2005, 3:74~76

[2].刘妙玲.人本管理和企业教练技术[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张丽艳.管理教练行为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侦查模式比较研究 第9篇

侦查模式比较研究

■谢黎

侦查模式又称侦查构造,是指参与侦查程序的侦查主体、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在侦查活动中的诉讼地位及其法律关系。从侦查程序的参与主体来看,侦查模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享有侦查权主体之间的权力划分及其相互的关系;第二、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在侦查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利以及他们在侦查程序中所处的法律地位;第三、作为裁判方的法官在侦查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国的侦查模式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侦查模式的迥异上。

一、两大法系侦查模式的特点

(一)英美法系侦查模式的特点

当事人主义支持的是对抗侦查模式,强调在侦查活动中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任何一方当事人享有优于另一方的特权,而法官则以中立的第三者的身份接入到侦查活动中,制约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以免其滥用职权侵害当事人一方的权益。其具体表现为:

1、侦查程序只是为司法审判做准备。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严格坚持了审判中心主义,他们认为只有在法庭上通过双方当事人交叉询问式的证据调查和言论辩论式的程序,才能查清案件的事实,从而判定一个人有罪与否。侦查机关要想在这种带有浓厚的司法竞技色彩的审判中取胜,必须证明被告人有罪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2、侦查机关一般不享有强制处分权。英美法系中出于对警察在侦查中的裁量权的警惕,除特殊情况外,警察一般不享有强制处分权。侦查中的强制措施权一般都是通过司法令的方式予以获得,即要经过司法机关的审查和授权,并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如英国“普通法上仅有的无证逮捕权是指对扰乱治安行为。在其他所有场合,逮捕前必须进行司法审查。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法官签署逮捕令后才能被捕。”英美法系认为逮捕的目的在于制止犯罪和确保犯罪嫌疑人到庭,而不是为了更好的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有利于侦查机关的侦查。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所以其坚持对强制侦查措施实施司法令状主义。

3、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诉讼结果的公正,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较为充分的防御权。犯罪嫌疑人在强大的侦查机关面前先天性的弱小,为了让两者平等对话,英美法系采取了一些措施:(1)犯罪嫌疑方与侦查机关同样行使侦查权。对侦查人员的讯问,被告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不再是侦查的对象,也不承担忍受侦查人员讯问的义务;(2)在侦查的整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都有权获得律师的协助。侦直机关一旦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或者开始讯问犯罪嫌疑人,就负有义务及时告知嫌疑人享有请求律师帮助的权利;(3)犯罪嫌疑人享有充分的保释权。英美国家奉行较为彻底的无罪推定原则,这一原则在侦查阶段自然要求是犯罪嫌疑人在法庭确定为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应当尽可能地像普通公民一样对待。

(二)大陆法系侦查模式的特点

大陆法系侦查模式具有纠问主义的色彩,它偏重侦查主体在侦查过程中的职能作用,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在侦查活动中处于消极作用,且在侦查阶段,诉讼双方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

(1)大陆法系侦查模式是以查明案件的实体真实为侦查目的,侦查活动不仅仅是为审判活动做准备,而且还是一种公权力的运用,强调侦查权的官方权力性。因此,在侦查程序中,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侦查机关拥有较大的权力,且受到很少的约束,主导这整个诉讼程序的进行。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侦查机关不仅了可以采取一般性诉讼手段进行调查犯罪,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强制侦查手段,直接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从进行了解案情;另外,侦查机关在行使侦查权时,受到较小的制约,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如一般的侦查手段的采用都由侦查机关自由决定,只有是涉及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才由司法机关审查批准。

(2)作为犯罪嫌疑人一方的诉讼权利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大陆法系侦查模式中犯罪嫌疑人由于是是被追诉、被侦查的对象。侦查权由国家职能机关掌握,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均不得刑事侦查权。犯罪嫌疑人想证明自己无罪或者罪轻主要是通过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予以证明,除犯罪嫌疑人一方在侦查阶段不享有侦查权外,为以防犯罪嫌疑人进行毁灭、伪造、隐匿或者串供等妨害侦查的活动,侦查机关常常羁押犯罪嫌疑人,且羁押的期限一般还取决于侦查工作的进行程度。此外,令状主义、沉默权、律师的帮助权的形式化是大陆法系侦查模式的特点。

可以看出,大陆法系的侦查模式有利于查明案件真相和惩罚犯罪,但同时也极容易造成国家权力的滥用和对被追诉者合法权益的侵害。

二、我国的侦查模式的特点

从侦、辩双方在程序中的关系和地位来看,我国的侦查模式属于职权主义式侦查模式。

1、国家垄断侦查权,排除犯罪嫌人侦查。在整个侦查程序中,侦查机关主导者这活动的进行,犯罪嫌疑人处于被动地位,其可以利用侦查机关的侦查结果,但是不能自行侦查。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从规定看,律师在侦查阶段只能提供特定项目的法律服务,不能展开辩护性侦查,更不能自行收集证据。

2、侦查程序中缺乏中立的裁判者。与西方各国相比,我国侦查权制衡机制在整体设计思路上不是强调司法即法院对侦查权的监督制约,而注重发挥检察机关对侦查权的监督制约作用。对侦查活动的制约不是来自治安法官、预审法官、侦查法官等中立的司法主体,而是检察机关和内部的力量。首先,公安机采取强制措施除了逮捕外,都是由公安机关负责人的授权或批准,而不受任何其他外部机构的审查和授权,可以说我国公安机关享有几乎不受限制的侦查权。其次,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除了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权进行监督外,还担负着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的职责。从诉讼结构上看,侦查职能实际是控诉职能的一部分,是控诉的准备和基础,两者在性质上属于控、辩、裁的控方,关共同承担着追诉犯罪的任务,所以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权的监督不不能达到有效制约的力度,易流于形式。

3、犯罪嫌疑人主体地位虚化,其诉讼地位趋于客体化。我国法律赋予了犯罪嫌疑人一系列的诉讼权利。在理论上犯罪嫌疑人在侦查程序中处于当事人的地位。但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负有“如实回答”的义务而不享有西方国家的沉默权,而这种“如实回答”经常被演化为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的“如实供诉”,这就使犯罪嫌疑人丧失了自由选择权和部分辩护权,再加上律师在这一阶段的帮助又极其有限,这就置侦查中的犯罪嫌疑人于更加艰难的境地。事实上已经沦为侦查机构处理的诉讼客体。

三、如何完善我国的侦查模式

1、加强司法权对侦查权的制约。一切权力都会有被滥用的可能,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约束,以权力制约权力是一种有效地方式。因此,有必要在侦查阶段有一个中立的机构介入,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进行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使侦查机关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之间在追诉活动中产生的争端能够通过司法程序得到解决。而能够充当这一角色的非法院莫属了。

2、保障犯罪嫌疑人、律师的诉讼权利。首先,强化犯罪嫌疑人的主体地位,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使其不承担自证其罪的责任,违背犯罪嫌疑人自愿而得到的口供不能为法庭所采信。其次,在侦查阶段,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得到辩护律师的有效帮助。

[1]吕萍.中外侦查模式之比较[J].公安研究,1999(3).

[2]渠丽华.试论我国侦查模式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2009(9).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比较 第10篇

区域经济开放路径不同

改革开放之初, 广东和浙江起点相近, 两地1978~1980年GDP总量和外贸依存度相近。两省的民营企业, 都是脱胎于农村乡镇企业, 走农村工业化道路, 它们的差异在于, 交易成本和投资主体的不同导致区域经济融入的开放路径不同。在参与国际贸易方面, 当时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地理区位优势, 导致国内地区交易成本差异;在国内贸易方面, 影响各地区区际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 有产权清晰、独立的利益主体和发达的市场。国家政策倾斜表现在率先财政包干、设立经济特区, 加之与香港毗邻, 使得广东具有吸引外资的巨大优势。广东主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率先打开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分工, 在很大程度上将省域经济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广东在改革开放后, 几乎完全靠外资、外贸和对外经济合作等开放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化具有新兴工业化经济的特点:最初靠政府赋予优惠政策率先对外开放, 引进外商投资, 由此带动技术、管理和制度的更新, 并且一路由城镇到农村, 由经济特区、大城市开发区到其他地区, 带来制造业领域经济的大变革。

改革开放前, 浙江对外开放的外资引入和外贸发展都较落后, 其投资主体是国内企业, 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储蓄, 绝大多数企业白手起家, 这决定了浙江经济必须先参与国内分工, 依靠国内市场壮大自己的实力, 而后再融入国际经济。浙江经济的发展动力, 主要来源于非国有经济的扩张。通过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 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快速发展, 加上重商主义文化传统, 积淀的经商经验和商贸渠道, 使得浙江在区际贸易上具有低成本优势。与广东不同, 其工业化带有古典工业化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促成了农村工业化起步, 后波及中小城镇和大城市, 逐步改变了这些城市制造业维系的传统计划体制, 彻底冲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 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故此, 改革初期广东偏向于国际贸易, 浙江偏向于区际贸易。到20世纪90年代, 两地人均GDP都处于全国领先之列, 广东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GDP总量, 而浙江外贸依存度还不到50%。当时, 全国经济普遍发展, 竞争激烈, 国家外贸控制权不断下放, 广东原有的外贸优势虽有所打破, 但借助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 积累的技术和地方品牌使其在区际贸易上拥有优势, 而浙江在国家外贸政策不断放开的背景下, 借助累积的民间资本, 不断渗入、融入和扩大国际贸易, 已成气侯。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不同

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毗邻港澳, 境内铁路、公路、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全区有华侨250多万人, 港澳同胞278万人。从乡镇企业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来看,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关系十分密切。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地区, 成为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 “三来一补”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引进外资构成中, 港澳资本占绝大部分。由于该地区了解国外信息, 引进各种技术设备的渠道也以本地区为主。为珠三角地区培训技术、管理人才, 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起到了关键作用, 促进了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凭借这些优势, 拥有大量的三资企业, 以此带动强劲的加工贸易和出口经济, 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外向型产业发展, 很快就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 (珠江模式) 。相比较而言, 珠江模式带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 主流企业以外商投资为主;资本对外商投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产业与国际接轨。广东的工业化则是由外资、外贸拉动、快速演进的过程。

浙江发展模式属于“温州模式”的放大版。“温州模式”作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 没有“珠江模式”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这些独特的优势。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的区位条件, 远逊于广东和苏南地区。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 位于浙江东南山区的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 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多地少,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尽管温州农村的社队工业也有所发展, 但它最终不能走上苏南那样以发展农村集体工业为主的道路。但温州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历史传统, 温州人在计划经济时期, 迫于生活压力, 形成了走南闯北寻找生机的习俗, 农民在缺乏国家投资、没有城市辐射、集体经济薄弱的条件下, 改革开放后迅速走上了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 发展非农产业的道路。以农村家庭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一举打破了“政府本位”的经济格局。率先以市场经济的方式, 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形成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基础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温州模式”具有四大特征, 即产权明晰、内源资本、传统产业、区际贸易。“温州模式”起步时期带有强烈内源性或内向型特征。

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同

浙江发展走的是一条政企完全分开的道路, 政府的作用微弱, 甚至“无为”。这主要因为民营经济发展是自下而上的, 温州模式的民营企业, 都是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起来的。政府财力有限, 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势主体。民营企业发展的起步、加速和提升, 靠的是个体私人企业。而“无为”则是政府自觉形成的无为而治状态, 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为“温州模式”的产生发展, 进而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先驱, 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缓冲和保护作用, 降低了民营经济的风险。

因此,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 经历的是独立发展的自由竞争, 一批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 在市场中成长。在GDP、外贸进出口、就业、财政税收、产业安排等方面, 浙江民营经济对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的影响力、拉动力均高于国内其他省份。这也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工作的管理手段:即在宏观配套体系上, 市场管理的作用远远大于行政管理。在管理方式上, 已全面由行政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 营造了非常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政府管理体制上, 浙江的小政府、大社会在全国首屈一指, 已跨越“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的老路转向“市场搭台, 企业唱戏”。许多市县, 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日趋削弱, 服务职能落到实处, 为企业创造了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市政府的大门对企业全面开放, 企业要见市领导非常容易, 而市领导也基本全天候地在各个企业中考察, 现场办公, 解决问题。过去一系列繁杂的审批程序正在减化, 政府与企业间的融洽关系在其他省份是不多见的。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浙江各级政府顺势而为, 先后出台了许多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 如中国首份 (批) 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首个股份合作制企业和首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等。

而珠三角以政府推进为主的模式, 使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改革初期, 珠三角的乡镇企业, 一开始也是由乡镇政府参与或支持创办的, 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往往互兼, 党委书记任乡镇企业领导或开发区领导, 同时乡镇企业领导任当地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企业和政府的职能重叠, 政府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随着经济发展, 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 乡镇政府在乡镇企业起步后, 就开始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利润承包责任制”等, 尽量弱化对乡镇企业的直接干预, 而将主要的财力用于发展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等基础产业上,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政企逐渐分开, 政府集中精力发展基础设施和优化投资环境;不再大量自办企业, 逐渐与自办企业脱钩, 让其民营化, 甩掉政府负亏不负盈的沉重包袱。但珠三角经济的发展还根深蒂固地保留着行政色彩, 分权、分级而治含混不清, 不同利益部门的分置严重阻碍了有效竞争环境的建立。引资发展和改革推进为主的模式使得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政绩的考核也与企业经济的表现密切相关, 政府的作用依然很强。

企业对民间融资依赖程度不同

广东毗邻港澳, 且移居海外历史最悠久, 我国有海外华侨华人3000多万人, 其中广东籍占2/3。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密切的海外关系, 带来巨额财富, 广东是全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 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是三资企业。而以三资企业为主的广东民营经济, 从发展之初, 就与国家的利用外资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密切相关, 与当地各级政府的“筑巢引凤”优惠政策相关。它的竞争不够充分, 其发展与是否得到政策优惠和特许权相关, 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成员与家族的海外背景有联系。这些非市场因素使广东民营企业的自组织程度和能力都明显弱于江浙, 而政府的身影和掌控度则更清晰和强烈。这种依靠外资的资金结构相对冲淡了民间借贷的需求。

上一篇:公路养护工程下一篇: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