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类院校范文

2024-06-26

医科类院校范文(精选9篇)

医科类院校 第1篇

一、文献传递技术简介

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和突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诸如复印、传真及网络传输等技术的诞生, 不断促进文献的申请和传递方式技术的更新和提高, 使得馆间互借服务进一步向文献传递方面发展。文献传递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构建和完善, 将自动化管理引进了文献传递领域, 极大的提高了文献传递效率, 减少延误, 完全杜绝了传统文献传递时的手续繁多、出借文献不易管理等缺点。同时信息数字化技术还包罗了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 提供海量的图书资源, 并且方便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读者查询文献等。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使得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人们自此步入了一个数字化高效读书的时代。

现在的图书馆利用外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业务主要有三种: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文献提供。在欧美, “馆际互借”通常被定义为图书馆或其他相关文献馆藏机构之间互相借阅文献的行为。“文献传递”通常表示具有商业性质的文献传递服务业务, 有的人也认为还包含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信息资源共享等。在我国, “馆际互借”仅被认定为是图书馆之间的互相借阅文献的行为, “文献传递”则是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活动关系, 是馆际互借服务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延伸和开拓, 这是一项新兴术语, 它随着互联网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结合而诞生, 是图书馆等情报机构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种高效服务手段。有些学者则认为文献传递服务只提供源文件的复印件的外借服务, 是一种非返还式的馆际互借, 无需管理借还业务, 因而方便而快捷。“文献提供”所利用的信息源则非常广泛, 它可以任何一种形式满足用户的需求, 广义上“文献提供”包含“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这种定义得到大多数图书管理者的认可, 并在实践中应用。

馆际互借往往是各个图书馆之间根据达成的协议来互相借阅文献的服务, 有返有还。文献传递则是架构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平台上, 具有更广的服务范围, 但它还是基于传统的馆际互借服务的基础上, 目前属于个人交易的服务范畴。无论是馆际互借或者文献传递, 这些都是图书馆为满足用户对借阅文献方面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如今文献资源信息量的剧增, 传统的馆际互借服务总显得那么“力不从心”, 文献传递技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则很快成为图书界的宠儿。

二、我国医学文献资源传递服务现状

1. 医学文献信息资源不足。

医学书刊本身所具备的性质决定了它们的出版价格往往是高昂的。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研究基础的科学, 其相关文献刊物随书往往需具备大量的高清、高质彩图或图谱、照片, 每篇文章的科技含量也较高, 所以每本刊物的价格自然不菲。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 书刊界知识产权越来越被注重, 外文刊物价格几乎是年年翻长, 图书馆购书经费跟不上, 只得削减购书总量, 尤其是外文期刊的订阅量每年都持续下降。这使得我国各大图书机构包括高校图书馆的医药文献资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短缺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稍有好转, 各大医科类高校都加大了引进文献的资金投入, 但文献总量与读者之间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学子们对于文献资源的渴望依旧得不到满足。

2. 电子文献资源增长迅速, 传统纸质文献贡献较小。

由于纸质文献资源的价格过于高昂, 高校图书馆购书经费远远跟不上, 因而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在高校引进中的数量已逐渐减少。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上网查阅、获取文献资源都十分快捷方便, 高校也更倾向于引进电子文献, 并且它的引进过程十分方便快捷, 因此电子文献资源在各大高校的引进数量中的增长也十分迅速。大陆目前各大医学图书馆所订购的中文或外文数据库越来越多, 数量和质量都有保障, 所建构的图书查阅平台也不亚于港台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学图书馆。全国医学中心目前就已订购了50多个医药学专业的数据库, 其中包含4000多种外文医学期刊文献。电子文献资源的价格适中也是吸引各大高校争相引进的另一大原因, 同时它更方便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 这些优点纸质文献都不具备。

3. 医学文献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由于医学文献资源价格的高昂导致它难以获得, 所以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往往引进的资源则较少。我国的医学文献资源, 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 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布不均情况。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首都附近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学文献资源较为丰富, 中西部地区相对则显得较为匮乏。尽管我国的经济还在持续高速增长, 努力缩短东西部差距,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 图书馆等硬件设施也实现了跨越式建设发展, 但总体上我国的医学文献资源建设还是分布不均衡。此外, 各大图书馆之间也缺乏协调洽商, 在订购图书资源方面往往多有重复, 既造成了资金、资源浪费, 又不利于馆际互借的发展, 制约着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的高效进行。

三、文献传递优化策略研究

1. 资源的最优化设置。

现今, 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 因而通过其对文献的获取和利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医学类刊物专业性、科学性等性质的影响, 国内的出版物的数量日益递增, 价格也不断飞涨, 图书馆的购买能力也相应随之下降。因而, 从图书馆的管理层面的角度, 必须对图书馆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这方面的改进。第一, 高校图书馆是地区医疗类机构的信息中心。因而, 相关的医疗机构如地方医疗机构, 附属医院, 医学信息部等等都必须给予高校图书馆充分的合作, 共同组建一个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应当做到统筹兼顾, 在不浪费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馆藏文献的建设。第二, 各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已建立的Calis医学信息中心等医学文献传递平台。

2. 扶持一般院校, 共同建设。

此外, 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给那些外文文献收藏较少的医学类院校, 国内一些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的大型网络, 如CASHL、CALIS、NSTL等, 都具有这么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 即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像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 作为CASHL、CALIS文献传递网络的地区服务中心, 它不但拥有大量的馆藏文献和诸多全文数据库, 还有专款购书的政策, 同时它还能向其他一般性的院校或用户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并借机收取一定的费用。与第四军医大学相比, 其他一般性的院校由于其本身的馆藏资源就有限, 所以就很难满足用户对于外文文献的需求, 此外它们所提供的文献传递服务也非常有限, 收费方面也不尽合理, 读者自然很难认可接受。如果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给这些一般性院校, 鼓励它们发展文献传递服务, 那么对于其本校师生, 甚至是当地有需求的校外读者都将是个福音。

3. 建立区域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中西部地区文献传递网络在实际应用推广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给了我们一定启示。首先纸质文献的获取很不方便, 其中花费的成本很高, 各地的文献传递服务站点分布较分散, 联系不紧密;其次由于地域分布较广, 文献传递服务在实际运行中的管控、宣传和服务过程都不方便, 存在很多问题, 且要跨省操作, 程序更为复杂机械, 对于突发问题很难高效的短期内解决。尽管第四军医大学的图书馆有很多文献资源, 但其对外展开文献传递服务时仍有很多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这些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很大一部分是地理因素导致的, 这直接影响到它对各馆进行文献传递服务的质量。此外, 在陕西省, 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提供CALIS文献传递服务, 但它的收费较高, 且其文献资源大多偏理工科专业, 社会科学文献资源较不足, 不能提供CASHL文献传递服务, 所以省内高校与西交大开展的文献传递业务较少, 这导致当地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 所以说将文献传递服务进行按区域细化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陈益君.期刊文献传递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 2001 (10) .

[2]陆静.网络环境下期刊的四层服务格局[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0 (1) .

[3]张文举.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和发展[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4) .

[4]李瑞芬.国外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的发展现状及特点[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 30 (5) .

[5]夏颖.以LIS环境下医学图书馆馆际互借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5 (2) .

安徽医科类大学排名 第2篇

延伸阅读:

高考成绩新鲜出炉,于是,开始了填报志愿的漫漫长路......

想要get清晰思路,看下面,看下面,看下面

第一:根据分数定位学校。相信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高考指南,里面收录了各所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往年来的录取线,大家先根据自己的分数,把自己可能有机会的和完全可以通过的列出来。细化一点儿的可以把想去的城市筛选出来,如此定位精准院校。

第二:根据兴趣选定专业。这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但却尝尝被人忽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不仅会热衷于学业,同样也会积极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眼界和人脉,相反,如果对专业所学无感,又无其他所长,未来的三年或四年时间,多半是在宿舍的床上度过

第三:关注学校品牌。大学只是一张通行证,无论以什么方式我们都会到达一个叫就业的地方,所以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选择要以就业为目的。在当今社会下,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名牌大学的门头还是很重要,比如“985”“211”这些,所以这些学校的二本甚至比一般院校的一本含金量还要高(打个比方,虽然过了一本线但是上名牌大学的一本却不保险,可以选择其院校的二本而不是一些不知名学校的一本)因为一本二本不是一个明确的层次区别,更不是社会上的学校层次区别,只是当地招生办为录取而决定的一个东西。有的学校在这个省参加一本招生,在另外一个省可能就是二本,比比皆是。你恰恰需要充分利用这样一点,最后那块牌子最重要。

第四:选择城市。一般来说,西北东北的985高校分数都比较低,但学校很不错,比如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这里要说一下西北工业大学。这个学校在西安,属于前国防科工委,实力强悍,也是最早入选985高校的,论资历在现有的985高校也属于前列,但因为地域影响,影响力下降。

但是,对于更多的考生,只能选择地方普通高校,各个大学本质上区别不大,相对选择发达地区的好一点,因为选择城市也是选择就业环境。

医科类院校 第3篇

【关键词】广西医科类 少数民族预科生 课程设置

民族预科教育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金色桥梁”。少数民族预科生不仅要巩固高中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还要提前适应大学的学习及管理模式,为直升本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预科教育教学的质量。本文仅以广西医科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课程设置为例,试图探索最合理的广西医科类少数民族预科生课程设置方式。

一、两所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及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预科生两个学期的课程及学时量都是一样的。每年广西医科大学所分配给少数民族预科生的13个专业中,英语等这5个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各异,其余临床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8个专业开设的课程几乎一致。

从以上两份课表可看出,预科教育学院已考虑到专业间的衔接,让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医学有较为初步系统的了解。但其还承担着“补”的任务,较之广西医科大学,其专业性就相对较弱,实验课相对较少,学科门类也不够齐全,不够细。

二、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学习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方式探讨

(一)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学习能力分析

1.文化基础知识

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的高考分数普遍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以2011级预科生为例,有98%的学生上了二本线,各科成绩也较拔尖,高考文化总分最高分495,平均分453;语文最高分120,平均分101.2;数学最高分109,平均分84.8;英语最高分135,平均分102.3。

2.学习目的及兴趣

近95%的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入学以后学习目的明确,其中有近90%的学生把专业目标定为临床医学,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明确的规划。有85%的预科生对所开设的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专业性及针对性较强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表现浓厚的兴趣。

3.学习方法

由于竞争压力较大, 90%的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会一直保持毫不松懈的学习状态,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预习、复习等。女生自觉性较强,好静的女生会把将近80%的课余时间投入到学习中,60%的男生则会在运动之后投入学习。

(二)课程设置方式探讨

鉴于广西医科大学预科生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议增加学科门类设置及实验课的课时量。

1.增加学科门类设置

增开物理学。广西医科类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高中阶段选的是理科,物理是必学科目,如果停了一年不学后再重新学反而会生疏。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增加法律类、医用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开拓医科类预科生的视野。

2.增加实验课的课时量

众所周知,医学类专业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预科阶段的实验课只是作为考查科目来对待,这样不利于培养预科生的动手能力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建议增加实验课的课时量,并将其作为考试科目进行考试。

医科类院校 第4篇

生物医学工程学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 起源于 20世纪 50年代 , 是以现代科学及工程技术研究解决医学问题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 是理工类学科和生物医学类学科交叉结合的产物。生物医学工程学在我国始于 20世纪 70年代, 研究方向大致涉及医疗仪器及设备、人工器官及合成材料、生物力学、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处理等领域。目前 , 我国高校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置分为两类: 理工科大学设置, 如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医学院校设置, 如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专业课程开设一般包括理工类基础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相关的工程类、医学类选修课程。一般来说, 理工类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偏重于电子信息工程及计算机方面, 医学类高校则更侧重于生物材料、医学仪器等领域。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内涵和社会服务角色

培养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生物医学工程类人才, 其基本内涵是: 以理工向医学的渗透为主, 通过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理工医多科知识与技能, 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 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特色一方面要求掌握医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 要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扎实地学习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体系在注重医学解剖、生理病理等医学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 设置电路理论、工程制图与机械基础、计算机等课程;同时开设微机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医学影像设备等专业课程。借助医疗器械研究所、相关实验室、学校附属医院、相关产品研制单位的市场化资源, 开展专业课程情景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虚拟演示课堂实验教具、模型;虚拟控制编程、加工工具设备运行、工艺等演示实验。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工医结合的知识技能。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能从事医疗设备设计开发、维护、售后服务、设备管理等工作。

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 医学院校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模式比较多样化, 但存在培养理念模糊, 理论及实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 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形成期。相对于传统经典专业, 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还不成熟, 医工结合薄弱。由于医学工程技术设备的多样性复杂性的客观存在, 加之各高校教学资源以及培养目标、特点不同, 出现了信息技术型、材料技术型、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研究型、医疗器械产业型等各种模式。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涉及的产品必须服务于生物医学和人类健康, 最终应用的主要的对象还是医疗机构, 因而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做到“医工兼修”。在我国各高等院校, 无论是科研教学, 还是专业队伍建设, 医学与工学的专业复合学习虽然一直倍受关注, 但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医学与工程技术知识复合度差, 理工学校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 其学生有较强的物理电子计算机知识, 但对影像设备在临床运用中的管理、操作、维修和开发能力欠缺;医学院校则相反, 注重医学知识的培养却忽略工程技术理论的学习。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到物理学、医学、电子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若各学科间的协同教学力度弱, 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合理的教学梯队;现实情况中专业硬件设施建设环节薄弱, 实验环节更需要跟踪行业脚步协同加强。医学和工学的各类课程都具有信息量较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总学时又是一定的, 如何平衡医学和工学课程讲授程度, 满足学生毕业后岗位发展的知识储备要求, 是一个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 它要求知识上的跨学科有机融合, 解决之道更在于观念和培养目标的转化。按学科层次及专业分工不同, 以博、精、实三个层次的不同专业要求和社会岗位要求设计培养计划。

3 医科院校开设医学工程类专业的利弊分析

理工科院校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等方面具有师资、实验资源等传统优势, 但是从专业课程及人才岗位专业发展的实际要求来看, 综合医学院校或具有紧密型附属实习医院的学校在专业培养上更具有特点。原因在于除了由于生物医学影像设备专业课程本身的多类复合性特点外, 也与医学院校和理工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模式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不无关系, 也就是说各有优势。

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优势:①教学资源优势。基于医学院校的学科专业背景, 使得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 能够为该专业学生提供系统的医学类课程教育, 完善学生的临床知识体系, 有助于该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②实训条件优势。医学院校基本都拥有附属医院等实习基地。医疗设备资源雄厚的医疗机构可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条件良好的实习机会,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优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③就业优势。国内县级及以上医院约为1, 300多所, 现有工程技术人员 5万余人, 其中本科毕业学历只占 6%左右, 平均到每个医院不足4人。因此急需一批既熟悉医学设备原理使用维护, 又掌握一定医疗诊断技能的复合型医学工程人员。

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不足:①由于大多数医学院校独立于理工大学之外, 造成独立医学院校缺乏必备的理工教育资源基础, 致使建立这种交叉学科的专业有很大困难。已经建立了该专业的独立医学院校, 因为学科基础较为薄弱, 影响医学工程师的培养质量。②理工类师资力量相对缺乏。以医学教学科研为主的院校, 虽然不缺乏临床医学教师, 但理工类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完善, 使得工程类专业教师缺乏对临床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③相对于医科院校的传统专业, 医学工程专业各类实验室设备更新快, 经费投入多。根据专业特点, 实验室建设需侧重于计算机硬件, 并配置相关生物信号测试、检测设备和程序软件。实验室从无到有的建设, 软硬件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专业技术支持, 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困难很多, 使得专业培养往往出现投入产出比失衡现象, 使经费不足的医科院校带来投入上的困难。④学生专业信念不稳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其涉及领域的跨度大, 专业知识体系较繁杂, 就业岗位不确定。家长和学生对本专业也缺乏了解和足够的信心,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认可度低,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可能影响到整体的学习效果, 甚至给专业的教学评价带来消极的影响。⑤岗位设置重视度较低。目前, 我国多数医院普遍重医轻工, 辅助科室如医疗设备科往往不受重视, 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编制少, 待遇不足, 影响到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积极性。这急需国家从医疗机构的发展和新特点新变化出发, 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岗位构成定位规定, 适应医疗机构诊疗设备资源服务机制的新要求, 增加就业机会, 发挥人财物的有效优势, 减少医疗机构诊疗设备资源的无谓耗减。

4 医科院校开设医学工程类专业的策略

在医学院校中办工科教育, 要想利用相对薄弱的工科教学力量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唯有合理重组教育资源,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实施适应社会需要的科学的教学体制, 建设医工结合的优良师资队伍和充足的资金投入, 才能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即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优化组合各类教学管理队伍, 把高素质、懂业务、具有创新特质的各类人才调整到教学管理岗位, 明确定位, 转变观念。

生物医学工程不是简单的医学和工学的叠加,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是: 调整专业设置, 合理调配办学资源,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 强调自然科学与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中体现理工医交叉融合之特点, 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培养理工和医学知识融会贯通, 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 将理工及医学知识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 有效理解和解决医学领域的问题。

明确定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 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要把传统管理的统一专业、统一培养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等僵化的观念, 转变为以岗位技术特点要求定位的开放、灵活的指导性、调控性强的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的教育观念。医学院校应提高重视程度, 依据自身特点在学科建设方面给予指导, 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完善培养计划, 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应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扩充医工基础教学实验室, 不断改善医学工程相关基础实验室, 如机、电、计算机、医疗影像设备等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医学院校应抓住机遇广纳贤良, 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同时加强师资相关医工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后续培训,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 加强与对口院校的进修学习联系, 重视与实体公司的科研技术交流合作, 达到更新教学知识、积累经验、熟练技能、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目的。

5 结语

当前,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迅猛, 其学科定位、价值作用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 不少高校正在或相继加强该专业的建设力度。如何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背景, 扬长避短, 开办具有一定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满足社会对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在研究制造、临床应用、服务维护、市场推广等不同类型层次的需求, 还需有一个很长的创新改革的过程,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综合性课题。

摘要:讨论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价值作用和发展前景等问题, 在当前医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社会情景下, 许多医科院校整合教育资源开办了非主流医学类专业。本文分析了其中的社会背景、专业特性等问题, 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现实和发展趋势、医科院校开设医学工程类专业的利弊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以期有助于相关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俊梅, 毕浩宇.医学院校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探讨[J].西藏科技, 2006, 11:34-35.

[2]康晓宇, 娄坤.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 (1) :126-127.

[3]董秀珍.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I[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50-51.

医科类院校 第5篇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部、卫生部决定共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而卓越医生的培养需要更新教学思路、理念和方法. 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的新要求, 我校集中师资、生源、政策支持等各种学校能够提供的优质资源, 开设“卓越医师教改班”这一班级, 在教学思路、理念和方法等多方面尝试创新, 望能取得好的成果。

2 我校“卓越医师教改班" 开展的概况

2012 年我校向教育部申请开展卓越医师教学改革教育试点, 并获批, 到目前为此, 已经开设2012 级、2013 级、2014 级、2015 级四个“卓越医师教学改革班”, 每个班由50 名学生组成。2012 级和2013 级的学生从进校全校理科生中选拔产生, 选拔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 心理素质以及高考的综合成绩;2014 级之后, 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直接从第一批录取志愿中录取, 且连续两年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一本线, 可见我校“卓越医师教改班”的生源质量较好。教学内容改革方面, 通过考察学习, 组织专家讨论, 并借鉴其它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计划, 目标。制定了该班级的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主要变化在增加学生自学、科研参与及专业技术提前学习, 注重拓展学生视野和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在师资方面, 授课教师要求必须是高级职称的教师, 并要求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所突破。在学生管理及课程学习上实行班级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双重管理体制, 专业导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 科研能力强, 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作为专业导师, 以一带五的形式全程对学生学习、科研能力、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全程辅导。几年来, 教学改革班的各项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每年统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及教师科研项目的参与、上课教师评价等各项指标, 都远好于学校其它班级。双导师制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下对实践过程中导师制各种情况的探讨。

3 我校对导师制中导师的选拨及管理

我校的双导师制, 班级事务辅导员选拔上, 要求责任心强, 懂政策, 且有两年以上辅导员经验的老师, 专职服务“教改班”, 目前四个班级为一名辅导员专管, 在管理方面, 学校在管理经费、评优等方面有所倾斜, 由教务处直接联系, 并在年终给予奖励。专职导师的选拔也是高标准, 需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有硕士研究生的带教经历, 年龄在50 周岁以下, 近三年内有开展省级以上的科研究项目, 在管理上, 每名导师带5 名学生, 直接对学校负责, 由教务处负责, 每学年发给专项费用。每学年导师作一总结, 上报教务处。为期二年半, 根据学生的评价, 确定是否作为下一任导师聘任。

4 我校教改班学生对导师的评价

为了解专业导师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作用,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调查问卷, 以下四个表是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为此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导师的认可情况:

问卷调查的内容: (1) 你认为导师制对学生有无帮助? (2) 导师对学生的帮助主要在哪些方面? (3) 如果你认为有实行导师制的必要, 你最需要从导师处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 (4) 你认为既往导师组织的最有意义的活动是什么?

从以上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知, 表二反映了学生对实行导师制的认可, 越是高年级的学生, 对导师的帮助感觉越明显, 且认可度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表三反映专业导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的明显作用, 大多数学生都认可这一点, 素质教育与解决心理问题的认可相对较低, 表四反映学生赞同课堂以外的多种辅导学习形式。以上四点说明我校专业导师作用明显, 学生的认可度高。

5 小结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师生关系, 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素质、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的双导师制中的专业导师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多途径的学习知识, 解决个别学生存在思想问题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同时, 长期固定的接触拉近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学校里更有归属感, 增强的学习的自主性。这一制度的实施在“卓越医师改革班”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制度。但要在本科教学中全面实施, 因学生的人数较多, 且学习的能力不一, 骨干教师有限等问题, 使其推广受限, 因此, 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寻找解决推广这一制度存在的难题, 最终让这一制度慧及全校学生, 在提升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十多年来, 我国本、专科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大规模的增长,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却有所下降, 为此, 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教育部、卫计委对医科类院校提出了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要求, 均在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省属重点医科大学贵州医医大学“卓越医师”教改班开设的具体情况, 重点介绍教改班中导师制的形式, 学生的评价, 取得的效果。望对本科教学的全面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卓越医师教改班,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导师

参考文献

[1]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11) .

[2]张清杰.让学生享受卓越教育成就卓越人生[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1) :12-13.

医科类院校 第6篇

一、医科类高校预算管理的特殊性

(一) 收入来源复杂

医科类大学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多、资金流量较大, 不仅包含有和普通高校一样的财政拨款、学费、科研等收入, 还有附属医院、制药厂上缴收入、医疗机构对外提供有偿服务的收入等。如何通过预算管理工作将大量资金调度好、控制好, 这也是医科类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和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 预算层级多

医科类大学的预算涵盖了学校本级预算、后勤产业集团、附属学校、临床医院等附属医疗和科研机构等部门预算, 预算层级繁多, 并且各个单位执行会计制度也有差异。如果是非独立核算性质的附属单位, 其收入、支出还要并入学校本级预算统一归口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因此, 医科类大学急需建立一种体现财务收支状况的预算资金分级管理体系, 用以明确各层预算主体的经济责任, 有效约束本级和附属单位的预算。

(三) 学生培养经费支出较多

医科类大学主要培养医学、药学专业学生, 培养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实验动物、试剂材料, 并且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实验室以满足临床实验实训的需要, 医疗设备不仅投入大, 而且更新换代频繁, 医学、药学专业的生均培养经费支出远远高于普通高校。所以, 医科类大学编制的经费预算必须要对教学、实训实验和科研等有所倾斜。

二、预算管理在新高校财务制度下的改革重点

新高校财务制度于2013年起正式实施, 其总原则是进一步规范高校财务、提升使用资金效益和加强监管, 这个主旨与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 并且预算管理也是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 新制度中对预算管理提出的改革要点有:

一是预算编制方面。对收入和支出预算的编制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收入预算强调“积极稳妥”;支出预算则强调“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此外, 由原来的“所属的各级预算必须各自平衡”改为“高等学校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 强调了整体的平衡性。

二是预算审批方面。将原“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改为“领导班子集体审议”, 强调民主决策。

三是预算调整方面。对预算执行影响大的调整审批权由原“报请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调整”改为“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 加强了对预算调整的审批控制。

四是新增决算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体现预算和决算的关联性。

五是提出了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评价的要求。

三、医科类大学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一是缺乏自主理财意识。由于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拨款, 医科类大学也是按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 并且被动地接受下达的预算, 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很低。二是理财观念守旧。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 使用资金没有控制成本的概念, 资金预算重分配而轻管理, 这种忽视效益的资金投入方式也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三是缺乏全局观念。校内各部门、单位惯于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提经费需求、争报项目, 很少从学校整体发展的大局考虑总体收入情况和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四是缺乏参与意识。校内各部门、单位往往认为预算工作就是财务部门的事, 参与建议、决策、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差, 师生员工也没有参与监督的意识。

(二) 预算编制方法不完善

一是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由于医科类大学编制预算范围不仅包括校内部门、二级院系, 还包括纳入统一预算管理的非独立核算附属医疗机构、附设学校、后勤产业集团等, 繁重的编制工作任务加上相关人员参与意识淡薄, 财务部门难以与校内各部门、单位充分沟通, 预算缺乏可行性论证, 导致编制的预算质量不高。

二是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理论上, 编制的预算应当包括高校全部收支, 但是实际上由于大部分医科类大学附属单位多、资金来源渠道多样, 加上没有系统了解二级单位的收支情况, 编制依据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评价, 导致预算内容存在漏缺, 难以编制出囊括全部要素的预算, 甚至形成资金账外循环。

(三) 预算执行控制、约束力度不够

首先, 预算指标下达滞后导致难以有效控制预算。由于指标下达较晚——一般在预算年度的第二季度下达, 指标未下达前预算只能盲目执行, 项目经费难以按计划使用, 财务部门核定支出没有科学依据, 经费如果发生短缺, 就向学校申请追加, 致使预算调整频繁, 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其次, 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医科类大学由于执行预算涉及附属医院和附设学校, 预算管理难度大, 执行起来不仅缺乏科学调配机制, 而且没有动态跟踪执行进度, 就产生了随意挪用和调整预算、变相支出、故意浪费的现象, 最终的执行结果与下达的预算往往大相径庭。

(四) 缺乏预算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医科类大学在预算管理上缺乏风险意识, 预算执行是否正常, 没有及时跟踪, 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 个别的附属单位很容易发生自主的安排资金的现象。并且很少对学校各级预算执行进度、结果和差异进行深入分析评价, 既没有对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问效、问责, 也没有相应的激励举措, 严重影响了预算执行效率和目标的实现。

四、新高校财务制度下医科类大学预算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 树立预算管理理念

首先要提升医科类大学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意识, 打好优化预算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新财务制度已经为民主参与预算决策、管理指出了方向, 医科类大学应借着制度改革的契机充分开展学习宣传, 并在校内制度上要求各部门、单位主动参与到校内预算的编制、执行等环节中, 明确提出其在预算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保障学校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其次是基于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开展对校内各预算层级单位的财务知识培训, 不仅能促进预算管理理念的树立, 还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 科学编制预算

编制预算必须做到准确、全面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一是预算编制数据准确。由于新财务制度中对高校收支分类和口径有较大调整, 医科类大学应参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来规范各项开支范围, 做好新旧制度衔接, 细化预算项目。二是全面反映学校的收支情况。学校要全面掌握各层级预算单位的收支信息, 将应归集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项目纳入到学校综合预算中, 在充分沟通、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开支的合理性, 统筹兼顾做好预算的综合平衡。

(三) 加强执行力度

提高预算执行力和权威性的关键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抓制度建设, 参照新财务制度完善校内预算管理制度, 特别是在制度中明确预算执行的责任归属。其次是抓过程控制, 及时跟踪执行进度, 根据执行情况实施调控, 保证预算按计划实施, 同时还要避免随意调整预算, 确实需要调整的预算要依照新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最后是抓监督, 在校内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公开公示, 通报执行进度异常的部门, 既实现了财务信息公开, 也鞭策、警示了效能低下的责任部门, 对于资金量大的重点项目, 要求财务、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共同监督和全程跟踪, 通过监督提升执行效率。

(四) 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实行绩效评价可以充分调动校内各个预算层级单位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是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效能的必要手段。因此要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该体系应包含有相应的考核制度、量化的评价指标、分析和考核的方法等内容。新高校财务制度中虽然提出了评价考核的基本要求, 但还不够细化, 如财务分析指标中只有“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与“预算收支执行率”等指标。高校应以新财务制度为基础, 结合实际科学分析自身预算情况, 进一步细化指标和考核细则, 辅以相应的奖惩措施, 比如对隐瞒收入、虚列支出等违规行为或执行效率差的部门和单位给予警告批评、削减额度等处分, 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部门和单位给予适当褒奖。

摘要:在当前高校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转变的趋势下,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重心的转变也带来了高校财务制度的变革。医科类高校由于自身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存在一些影响预算执行效率的问题, 本文基于新高校财务制度中预算管理的改革重点, 分析医科类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继而提出优化对策, 做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新高校财务制度,医科类大学,预算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潘秀丽.论预算管理体系的改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1) .

[2]陈科宇, 李晓华.医科类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J].时代金融, 2012 (09) .

医科类院校 第7篇

1 当前高校医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1.1 医德教育主体单一化

当前高等医科院校的医德教育仍然以德育、医学伦理学以及职业道德等理论课程的教师为主,比较单一,对学生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据一项山东对5所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研数据显示,学生中有58.9%的人希望“专业课老师”,44.5%的人希望“医德高尚的医生”,40.5%的人希望“辅导员”能够成为医德育教育的主体。说明医学生对医德教育主体单一的现状不满意[1]。

1.2 医德教育内容原则化

当前高等医科院校的医德教育内容较抽象和笼统,过于理论化、原则化,一些传统的医德观念已经难以解答新医疗技术和新医疗模式提出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与医学专业教育“两张皮”,医德教育内容与现实道德状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没有形成有机结合,从而使医学生医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导致当前医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导向力[1]。

1.3 医德实践体系碎片化

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加强医德实践,可以养成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2]。大多数高等医科院校的医德教育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接触基层,通过“三下乡”活动,义诊服务活动,光荣院献爱心活动等等,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但是,医德教育实践仍然停留在零星地、碎片化的活动之中,没有建设实践平台,形成系统完整的医德实践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医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1.4 医德教育环境内部化

医德教育与所有的德育教育一样,需要放置在一个社会的外化环境中,通过与医院、社会、家庭的文化互动及伦理整合,构筑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而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环境内部化,以课堂教育、校内教育为主,与医院、社会、家庭的联系不够,当前外部教育环境因素对医学生医德观念的形成与医德品质的塑造认识不深刻,重视不够。

2 医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多种因素影响。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被迫走上市场化的道路。这必然产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医德滑坡现象,在看待和处理医患关系时,金钱至上、人情物化,淡化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出现了严重的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3]。这种现象,对医学生的医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负面影响。

2.2 医德教育主体的弱化

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等医科院校各方力量的参与。但是,由于学校的各类考评机制的引导,弱化了医德教育主体,使得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本应是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却悄然从这支队伍里退隐,专业课中对医德教育的渗透,日常生活里对医学生医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都被大大削弱。

2.3 受教育者自身原因

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他们更加注重实际的效用和物质利益的获得,注重自身地位的取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这种功利意识必然引起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离、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一些医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仿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一旦他们的精神防线被击垮,理想的天平发生倾斜,便会做出错误的医德行为选择[4]。

3 加强医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高等医科院校如何破解医德教育面临的困境?我们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3.1 “有声”教育:科学规划医德教育目标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教育体系,它要根据医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确立不同的目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把医德教育按照医德情感培养、医德信念确立、医德习惯养成分成不同阶段,形成从一年级的医德情感培养,二、三年级的医德信念确立,到四、五年级的医德习惯形成的完整教育体系,并科学规划出不同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

一是把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衔接,依据医学生道德成长规律和专业课学习特点,从新生入校到学完基础课程阶段,重点培养医生的角色认知感、社会责任感,完成医德情感培养目标。学校通过采取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人体解剖前对捐献者默哀等形式,触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熟读《朱子家训》、《论语》,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献爱心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医生角色认同和医德理论的认知和感受。从学习病理、药理、诊断学等桥梁学科到初步接触临床学科知识阶段,重点是医德感知向医德信念转化,完成医德信念目标的确立。学校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开展熟读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大医精诚》活动,并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见习),深刻体会医生对病人的责任,确立“大医精诚之心”的医德信念。从四、五年级到实习结束阶段,重点是把自觉的医德意识转化为医德行为,初步形成自觉的医德习惯,这也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通过加强临床带教医师树立强烈医德教育意识,在医疗过程中言传身教,组织实习学生反馈临床实习心得,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得失,形成学生良好的医德习惯[5]。二是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通过开设《医学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要求》、《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医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实际,认清自己的道德要求,从而达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效果。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大实际,也是医学生进入社会,自身成长的需要。三是将医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医学院校学生在周末、寒暑假,到各个医院、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地方,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病人、老人、残疾儿童等服务,亲身体验病人的疾苦,感受“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厚重。

3.2 无形渗透:大力营造医德教育氛围

医学院校要把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营造出具有“大医精诚”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校区建设人文景观,塑医学生誓言碑、布局中外历代著名医学家塑像、各种主题雕塑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医德教育中,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发起医学生对高尚医德的向往和崇敬之情[2]。学校应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为学生做人生理想信念的演讲报告或讲座,使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我校精心打造的品牌论坛“缙云讲坛”,从2008年3月至今,已成功举办38期,成为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育高尚医德的沃土。例如,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海扶刀发明者王智彪教授,用《穿越历史的思考——医学与医生》为题,从医学起源、发展到近代的科研成就,以自己无怨无悔坚守医学研究前沿阵地20多年,开发出免除病人痛苦的无创超声治疗设备“海扶刀”的亲身经历,使医学生明白医学研究要耐住寂寞、执着追求、精心探索,从而树立勤奋学习、服务社会,倾尽全力免除病人的疾患和痛苦的远大理想。通过名师大家作客大学讲坛,促进医学生对职业和责任的认识与思考,营造起浓厚的医德教育氛围。

3.3 “无形”与“有声”结合:不断拓宽医德教育途径

医德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医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坚持学生全员参与和学生“四自”教育两个原则,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第三课堂实践不断拓宽学生医德教育途径。

努力加强第一课堂主渠道教育。学校在开好《思想品德》、《形势政策》等公共课程的同时,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能》、《社会医学》、《中西医学比较》、《卫生事业管理》等必修和选修课,不断加强第一课堂医德主渠道教育,加强了学生对医德的理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教育。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积极融入医德教育。一是将生命教育与医德教育结合。在武汉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抢救落水儿童牺牲的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见义勇为应该奋不顾身还是量力而行”持有不同意见。学校以“激辩青春飞扬,探索生命价值”为题举办了辩论赛,通过辩论,进一步诠释了的生命意义,激励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针对社会舆论对医学生亵渎尸体的评论,开展了“医德修养、你我共勉”倡议活动,开展了“5.12”汶川大地震祭拜主题活动,激发医学生的博爱精神和社会责任。二是将“唱、读、讲、传”活动与医德培育结合。学校举办“‘中国红·青春中国心’——走进医科大学”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为了谁》、歌舞《战地玫瑰》等表现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达到对学生医德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在“5.12”国际护士节举办“健康天使,有你有我”—传承南丁格尔精神系列活动,激励学生传承南丁格尔人道主义精神。三是把学生“四自”教育和医德教育结合。学校成立学生自律组织,形成校、园区(学办)、寝室的三级自律机制。自律组织深入到学校教室和园区寝室,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丰富社会实践教育内涵。一是坚持开展学生“三下乡”活动。学生结合专业开展送医送药、健康咨询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社区行、经典诵读社区行、关爱农村贫困儿童区县行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6]。二是参加公共突发事件实践

活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公共事件发生后,我校积极组织学生以医疗服务、心理援助等方式参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激发了爱心,提升了精神境界。三是大力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学校学生组建了“三师”同伴教育队伍——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他们以性医学会、营养协会、心理协会等社团为依托,组建了学生“同伴教育讲师团”,在校内外开展了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营养宣教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不管学生将来入何等职业,先使他成为一个人”。医德教育是对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健康幸福的关注,是对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通过加强学生医德教育,在学校形成了全员参与学生医德培养的“大医精诚”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面临困境。文章从分析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实际,探索将“无形”渗透与“有声”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大医精诚无形,医德教育有声”的医德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医德教育,探索

参考文献

[1]尹瑞法,陈士福,孙莹光等.山东省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1:91.

[2]杨红.梧桐树下杏林之中——从东西方医德之差异浅谈当代医德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4:267.

[3]蒋广根.医科生医德认知度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9:75.

[4]张宥.医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原因及对策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51.

[5]徐玉梅,刘宪亮.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181.

医科类院校 第8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急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制度和就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 据2006年1月, 由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国项目组发起的“全国大学生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清楚, 其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择业困惑率分别为:95.74%、91.57%和91.18%;结果提示, 各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均存在择业问题。于是,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和经费保障等提出了相应要求。但是, 到目前为止, 我国医科类高等教育体系中, 仍未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必修课程, 大学生通常只有在即将毕业时才有机会接受就业指导教育;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到毕业时才发现, 自己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抉择能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用人难、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脱节的局面, 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必修课程, 已成为当今高等学校教育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 有着较完善的学术理论和系统, 建立了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 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 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涵盖:职业生涯目标与策略的制定、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路线的确定、职业生涯的周期管理、求职测试与面试技巧、职业生涯的反馈与修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整合等。研究发现,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技能, 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求职主动性, 有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求职成功率和职业竞争力;在高等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整合度和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研究还发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的和连续的发展过程, 是伴随着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而进行的;其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个性特征和职业能力的剖析、职业生涯的设计与指导, 来实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

由此可见,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要条件, 也是高等学校加强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国内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已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 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但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重视就业率、轻视就业质量; (2) 未能对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进行专业化的评估; (3) 指导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4) 未建立较为统一的评估和指导模式, 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不强。因此, 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领域,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仍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早期综合指导模式时在必需。

2 早期综合指导模式的构建

2.1 影响因素的筛选

影响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筛选出最具有预测效果的因素作为评估的指标。

2.2 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验

采用国际通用的职业兴趣调查问卷、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卡特尔16种个性测验、团体智力测验、威廉斯创造能力测验和我国庄明科等修订的社会技能量表, 对2011年度入学新生进行测试, 以对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倾向、职业兴趣、职业方向和职业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和分析。

2.3 建立数据库和指导网络

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统计分析方法, 建立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早期综合指导和网络管理动态数据库。采用评估骕指导骕发展骕再评估的方式, 建立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早期综合指导模式和指导管理网络。

2.4 早期综合指导

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学校骕医院交流互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两个体系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三个平台 (综合素质培养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职业能力提升平台) (见图1) , 培养五种能力 (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分三个阶段:基础理论教学阶段、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阶段、职业岗位能力提升阶段, 对60名一年级新生进行全程式早期综合指导。

2.5 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和统计分析方法, 对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早期综合指导模式进行效果分析和完善, 以探讨最具有成本效益的评估方法和最有效的早期综合指导模式。

同时, 作为重庆市示范性高职院校, 本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可以立即纳入相应的管理规范中, 得到及时利用和有效推广。

3 结束语

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早期综合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深入探索大学生理想和信念、个性特征和人格倾向、职业兴趣、职业方向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反复论证确立医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早期综合指导模式是否符合高等职业医学教育规律, 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确实能为医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雷骅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大学生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9:34-35.

[2]提摩西骕巴特勒, 詹姆士骕沃德鲁普.哈佛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9.1

[3]郭振友, 李胜联.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16-17.

[4]林文诗.新形势下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思路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7) :966-967.

论医科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的开放 第9篇

1 医科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开放实验室, 很多医科本科院校都相继开放了实验室, 作为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医科院校, 开放实验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巩固理论学习成果。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开放实验室, 学生作为主体实施整个实验过程, 通过思考、分析、设计、实施、观察、研究、总结实验, 获得探索知识的亲身体验, 有助于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巩固理论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时间、空间、资源的开放,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学习贯穿整个过程, 包括实验前的知识储备、分析设计, 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及实验后的分析、总结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 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较大帮助。

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探索精神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 只有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 才能有所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点进行实验设计, 在开放实验室自主学习和探索, 在过程中其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个性发展得到满足,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解决了实验资源紧张、实验课时较少的矛盾。由于医科高职高专学制特点, 一般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 两年间需学习公共课程和大量的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尚且不足, 实验课时更是较少, 实验时间和内容都较少。实验室实行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不仅可以增加实验课时, 实验内容也可以得到丰富。同时, 也解决了高职高专院校实验资源紧张的矛盾。

提高了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实验室开放的实质就是开放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并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2]。实验室开放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合理利用, 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实验室开放是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向学生、教师开放, 改变了现行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相对灵活自主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学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2 医科高职高专院校开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缺乏政策支持, 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必然导致实验经费投入增加, 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成果显现不一定明显, 导致学校决策层兴趣和动力不足, 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支持不够, 缺乏倾向性政策支持。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尚未开放实验室, 或者实验室的开放不深入、不彻底, 管理粗放, 制度不完善。

医科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教学资源有限, 实验教学资金缺乏。高职高专院校相比本科院校, 本身底子薄, 资金投入小。而实验室开放大大增加了设备的使用频率, 维修成本、实验设备的损坏率、器件消耗率也相应增加, 特别是医学相关实验, 仪器设备、实验资源等购置费高, 加上开放实验室所带来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成本的提高, 开放性实验缺乏相当独立的专项资金, 实验资金保障压力加大。

实验教学队伍师资薄弱。传统的教学工作中, 普遍重理论、轻实验, 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 忽视实验教学, 忽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导致实验教学人员长期以来存在着学历、地位和待遇偏低, 存在着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存在实验教学人员缺乏的问题。部分研究性大学尚且存在实验教学师资薄弱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更为严重。

教师、学生动力不足问题。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势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本来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师资就捉襟见肘, 工作量一直较大, 且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会涉及到大量新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更多、更深、更广泛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提高专业知识, 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这些都导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 由于医学生学习任务较重, 学习的课程相比其他专业要多, 且每门课程知识量大, 需预习、复习消化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及医学生的课程安排, 开放实验室目前主要在晚上及双休日进行, 经常与他们的课外时间相冲突, 导致学生参与动力不足。

3 医科高职高专院校开放实验室的措施

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 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一套较为完善并与院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规范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 这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些制度的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有关规定、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对象、开放的仪器设备等, 开放期间应实行预约登记制度、开放准入制度、安全操作规范等[3]。通过建设完整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和制度, 建立系统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流程, 并严格实施, 从制度上保证开放实验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引进网络开放式管理平台, 整合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开放涉及面广, 流程环节多, 既包括学生实验预约、实验模拟、实验预习、复习、实验结果登记、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等, 也包括教师、管理人员的预约审核、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结果审阅等, 为实现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 应建立网络化实验室开放管理平台, 该系统包含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实验室管理模块、学生预约管理、实验模拟和后台管理等模块, 实现管理的信息化[4]。同时, 平台还可整合虚拟实验教学资源, 帮助学生预习、复习, 演示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尽可能通过动画、录像等资源的学习来掌握。

开展各种实验开放模式。从开放形式来看, 除日常教学开放外、实验室还提供课外预约、固定时间周、项目课题、团队申请等多元化的开放方式[5]。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 实行不同的实验教学形式。如抽取部分演示验证性的实验可以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 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 其他演示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可由学生通过虚拟实验教学资源进行自学;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则可以采取预约开放式的形式, 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索空间, 激发创新思维[6]。从开放内容来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开放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在日常实验教学、自学等方式掌握基础实验知识与实践, 在开放实验室时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使有限的实验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前准备, 在实验准备过程中学习。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为实验室的开放提供师资保障。实验室建设中, 人的因素是排在第一位的。实验教学技术队伍政治思想觉悟、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开放成效的好坏[3]。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建立学历结构、人员梯队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加强实验人员的思想教育, 提升其职业道德感, 增强他们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劳动报酬、考核等方面予以保障, 同时, 鼓励和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充当实验室开放教学的指导教师, 作为实验教学队伍的第二梯队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开放, 为实验室的开放提供了师资保障。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 做好后勤保障。开放实验室, 管理成本、实验成本等各项支出势必增长, 充裕的实验经费保证, 高效的后勤保障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开放成效。学校应从政策上予以支持, 经费上予以保障。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建立实验室开放激励机制, 设置相应的开放学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 根据开放实验的数量、难度, 给予相应的学分, 将实验开放教学统一纳入学生实践教学中, 同理论教学内容一并考核。通过这一举措,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 参与实验室开放教学[3]。

4 结语

实验室开放, 不仅充分整合了实验室资源, 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成果,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医科高职高专院校, 开放实验室难度更大, 只有改变旧有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 加大经费投入, 开展多元化的实验室开放模式, 才能为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平台, 也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本文作者论述了医科高职高专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总结开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医科高职高专院校开放实验室的措施。

关键词:医科高职高专,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顺辉, 郑双, 吴海东.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 (4) :146-148.

[2]龙榕, 舒扬.高职高专基础医学实验课的现状及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3) :249-251.

[3]张威, 张晓伟.医学院校实验室开放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09, 6 (11) :21-23.

[4]腾迪, 韩俊岩, 等.基于校园网建立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平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2) :1650-1651.

[5]张婕, 张钟彦, 牛骁.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9) :136-137.

上一篇:糖尿病模型小鼠下一篇:有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