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导向范文

2024-08-02

创作导向范文(精选5篇)

创作导向 第1篇

曾几何时,绘画、书法是中国古代文人养性怡情的赏心乐事,而近代以来,绘画、书法创作的环境逐渐从厅堂、居室转向了美术馆、展览厅。一时间,由于“展厅效应”的影响,动辄巨幅的作品,挟视觉效果、冲击力、震撼力等等标准,取代了狭义的审美因素,渐渐成为判断当代美术书法创作水准的新的指标,而由此派生出的粘连、拼接、染色、做旧等种种“技法”更是发古人所未见。有人惊呼,当代美术书法创作,已经从“居室时代”走进了“展厅时代”。那么,“展览导向”究竟给当代美术、书法创作带来了哪些创新和进步?而在“展厅文化”成为“时代精神”的书法、美术创作中,我们又失去了哪些本应宝爱的东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 第2篇

李 冰

2012-9-16 9:42:49来源:《求是》 期号:2012/10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前,毛泽东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文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讲话》,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

《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其中的核心论断是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讲话》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正确解决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是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文艺路线、文艺方针的逻辑起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他们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

2011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这是继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再次强调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会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今天,我们重温《讲话》,要把继续学习《讲话》精神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突出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走出“象牙塔”和“亭子间”,深入生活。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讲话》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波澜壮阔,社会生活每天都涌动着新的事物,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深入生活,才能挖掘到创作的“真金白银”,才能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元气,作品才能有生活的温度和质感。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作家们普遍受到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教育,积极深入到群众中,表现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涌现出《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现在,时代变了,但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不能变。当代作家一定要警惕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倾向,要经常提醒自己把双脚踩在大地上,不要浮在半空中。要多观察和体味身边的群众和实践,不能躲回书斋里去,不能沉迷于个人的小天地,不能盲目地钻入故纸堆。

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认真地精读生活这部大书。深入生活,需要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感悟,需要有把握生活本质的能力,需要有对生活充满理想的艺术创造。这样,作品才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做到对生活进行深加工,对思想进行再提炼,把丰富的想象与脚踏实地的感悟结合起来,把充沛的才情与鲜活的体验结合起来,使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把握正确方向,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从我国文学发展史看,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都反映了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和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都闪耀着社会进步的价值观。《讲话》根据当时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际,强调文艺要发挥用先进思想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积极作用。当今的文学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要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更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旗帜,以文学之体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

正确的创作方向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品引领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文学作品的读者不少是青少年。从过去到现在,文学作品都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作家应该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职业,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自觉承担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职责。要努力通过多样化的题材主题、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唱响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主旋律。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抵制低俗之风,反对解构红色经典,胡编乱造,误导读者。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启发人、教育人。要把对先进文化的创造、建设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推进文化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继承、借鉴、创新始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阅读和审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每个作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有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原创能力。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新特点,适应人民群众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的新需求,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大力推进文学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发展,使文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创新不是简单地追新逐异。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讲话》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要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和智慧。现代传媒对文学创作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建立在现代传媒基础上的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对文学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段、传播方式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网络等传媒手段,借助电影、电视剧、动漫、网络等样式,增强文学作品的辐射力、影响力。对网络文学要积极研究,大力扶持,加强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的检验和评判。《讲话》强调,作家艺术家要做群众的学生,让自己的作品真正受到群众欢迎,为群众喜闻乐见。作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仅仅是要了解生活、了解群众,还要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赵树理、柳青、老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长期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了解群众身上的艺术元素,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提炼艺术的语言,向民间文艺学习创作手法和技巧,创作出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主题内涵,又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因此他们的作品为人们称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我们要向老一辈作家学习,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立志做人民群众喜爱的写作者,把从生活中、群众中汲取的营养精华,通过自己的作品回馈给社会,回馈给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创造者、鉴赏者、评判者。文艺作品给人民群众以深刻影响,同时也在接受人民群众检验。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读给不识字的农民听,来判断自己的小说是否具有感染力。延安时期的不少画家,把自己创作的作品摆到群众的炕头上,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家成就的大小和作品的优劣由谁来评价?无疑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要把人民群众满意和喜爱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一个作家够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必须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施精品战略。《讲话》指出:“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是我国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应该是全面的、多层次的。无论是文学队伍还是

文学作品,都应该既有庞大雄厚的塔基,又有出类拔萃的塔尖。文学名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基层文学队伍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抓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学人才,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另一方面,抓基层文学队伍的培养,优化基层文化生态,扩大文学群体。

文学作品的普及与提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说过:“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当前我国文学创作生产数量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这很可贵。我们要处理好文学创作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鼓励多出作品的同时,鼓励多出精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学精品的需求,把提高文学创作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对文学创作的引导,提高文学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完善重点作品扶持机制,改革文学评奖,努力催生传世之作。

创作导向 第3篇

摘 要:音乐创作是演奏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二胡音乐创作作为依托。刘文金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二胡作品,这些作品有力的推动了二胡演奏艺术的蓬勃发展,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具有导向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刘文金;二胡创作;二胡演奏艺术;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34-02

刘文金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二胡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二胡演奏者的广泛赞誉。伴随着经典二胡作品的不断涌现,二胡演奏艺术不论从演奏题材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二胡演奏艺术也因此揭开崭新的一页。本文通过研究刘文金先生二胡音乐作品的创作思路和理念,旨在分析刘文金音乐创作与二胡演奏艺术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二胡演奏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刘文金二胡音乐创作推动了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

(一)丰富了二胡乐器的演奏技巧

二胡演奏艺术自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起,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衍生,随着优秀经典二胡曲的不断问世,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卓越成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批对二胡演奏技巧提高起推动作用的优秀二胡作品。在这一点上,刘文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学生时代,他就先后创作了《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两首里程碑式的二胡独奏曲。这两部作品从演奏题材和演奏技巧方面,极大的挖掘了二胡乐器的内在潜力,将二胡演奏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快速换把、换弦及跳把技术的应用。《三门峡畅想曲》是刘文金先生于1960年创作完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这首乐曲开辟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纪元。在快板乐段中,作者运用大片段快速旋律,引入快速换把、快速换弦和跳把等高难度技术,这些演奏技法将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首次引入西洋小提琴自然跳弓技法。刘文金先生在遵循二胡乐器特性的基础上,尝试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将西洋小提琴中“自然跳弓”技巧巧妙地的运用到二胡演奏中。作品《三门峡畅想曲》第四部分快板乐段,作者为表现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谱写了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型旋律,并且根据二胡外弦容易演奏自然跳弓的特点,有意识的将这些旋律音符纳入二胡外弦演奏,使得小提琴自然跳弓技巧在二胡上得以完美应用,既表现了音乐内容,发挥了音乐情感,又进一步挖掘了二胡内在潜质,使二胡在借鉴外来乐器的演奏技巧方面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开阔了二胡演奏者的演奏视野

1.借鉴西方作曲技法。传统的二胡独奏曲曲式结构单一,乐思表达层次感不强。相比之下,《豫北叙事曲》彻底改进了这些方面。《豫北叙事曲》是刘文金先生二胡音乐作品的开山之作,它的诞生标志着二胡演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作品采用西方作曲技法,套用西洋ABA复三部曲式,改变了传统乐曲的单一表现手法,用A和B两个对比素材为创作主题,并且结合乐曲发展的层次需要,作者创造性的在B主题后插入散板性旋律,这个散板性质的段落成为第二主题B的递进段落,与第二主题B共同构成乐曲的合成型中部,这样再结合再现部分主题A,使得乐曲的结构更加完整,音乐思想表达具有对比性且更加严谨。

2.开创二胡协奏曲先河。《长城随想曲》,刘文金先生于1982年创作完成,它的诞生开创了二胡协奏曲的先河。在这首乐曲诞生之前,二胡演奏的作品体裁极其有限,大多以音乐小品、歌曲、独奏曲为主。二胡协奏曲不仅需要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演奏技术,而且要求演奏者能够驾驭乐队,能够与乐队融为一体,需要演奏者能够准确把握协奏曲的整体性、层次性、音乐内涵和风格意境,所有这一切对二胡演奏者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从这一角度来说,《长城随想曲》的诞生拓宽了二胡演奏者的视野,不仅为广大二胡演奏者提供了演奏空间,也为二胡演奏者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演奏要求。

3.引入西方套曲形式融入到二胡音乐创作之中。刘文金先生首次将西方套曲引入他的二胡作品中。2002年,刘文金先生依据不同地域风格特点,先后创作了8首二胡套曲,取名《如来梦》。这是作者继《长城随想曲》后又一次全新尝试。《如来梦》套曲宣扬了作者“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创作理念,这8首套曲将二胡演奏艺术又提升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刘文金的二胡作品引导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作品扎根于民族音乐土壤,素材取自民间音乐

1.戏曲、说唱音乐素材。刘文金先生善于提炼民间音乐元素,尤其是戏曲元素。例如,《长城随想曲》第四乐章,作者巧妙运用京剧音乐中的灵活多变的节奏,结合了《二泉映月》高音区“移指换把”的演奏技法,运用京韵大鼓的律动、节奏,使民族化音乐语言更丰富的融入情感表达。再如代表作品《豫北叙事曲》,作者运用河南豫剧素材,尤其第二主题中运用大滑音技巧,模仿豫剧板胡的音色特点,极具河南豫剧风格。

2.民间、地方音调元素。刘文金先生钟爱民间、地方音乐素材,善于挖掘民间音乐中的曲调素材进行创作。典型代表作品是《如来梦》套曲,8首套曲取自不同的民族地域风格。如:《水》取材于鲁、豫、皖等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火》取材于印度地区的民间音乐;《如来藏》取材于江南评弹音调等等。

(二)作品立足于二胡的乐器性能,突出可听性旋律

刘文金先生了解二胡的乐器性能,重视二胡曲的旋律创作,他的二胡作品大多极富可听性。例如《三门峡畅想曲》,作品基于二胡乐器特点,在音区的选择上,结合二胡中音区音色柔美的特点,在音域的设置上,作者将优美动人的旋律谱写在二胡中音区,伴随高音区为辅助,强调各个音区的音色对比。另外,作者特别重视旋律线条的写作,注重旋律的可听性。因此,柔美动听的旋律线条,也成为他二胡作品的特点之一,使得二胡这件乐器发挥了乐器性能,真正成为表达情感的艺术载体。作为善于表现抒情性、歌唱性线条的二胡来说,旋律是灵魂。

刘文金先生善于对民族传统音乐传承吸收,兼容博纳西方音乐精华,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审时度势,这种创作理念引领着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前者对后者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换句话说,二胡演奏艺术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二胡演奏艺术要发展,要以尊重传统为前提,但尊重传统并不意味着死守传统不放,不意味着拘泥于传统、固步自封。二胡应该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自身,挖掘自身,同时应立足于时代,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奏响时代的音符。从美学角度来看,时代在发展,审美在变化,二胡演奏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有所更新和发展,只有这样,二胡才能不断契合欣赏者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二胡演奏艺术才有广阔的市场和生存空间。

三、刘文金二胡创作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浓郁民族风格、具有时代特色的二胡作品是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创作推动演奏,大量优秀、经典的二胡作品是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二胡如果没有大批经典曲目作为支撑,要想取得今天这样高的成就,完全是天方夜谭”[1]。所谓经典二胡曲目,即具有民族风格,兼具时代特色,被学术界和专业人士认可的二胡作品。总的来说,这样的作品对二胡演奏艺术具有导向作用,刘文金先生的二胡作品具备了上述特征,他的作品体现“尊重传统,兼容博纳、立足时代”的创作理念,并且在全国各个大型二胡比赛中作为指定曲目,足见其重要地位,二胡要发展,演奏这样的作品应该是主流,是二胡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二)提升二胡演奏技艺应结合二胡自身乐器性能,合理而有度

没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音乐作品,二胡演奏艺术要向更高水平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但是,拓展演奏技巧切忌盲目,应该结合二胡乐器自身的性能,合理而有度的发展演奏技巧,绝不能一味追求炫技而忽视音乐内涵。二胡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要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没有丰富的演奏技巧不行,但一味的追求炫技,忽视民族秉性,不能体现自身民族内涵,同样也行不通。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需要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但应合理而有度,不能把二胡当成小提琴来演奏,需要从二胡本身角度,合理的借鉴吸收。演奏移植作品也并非二胡发展的主流,移植作品只是训练方式和手段,并不是二胡演奏的最终目的,即:“古不是主流,洋亦不是目的,古和洋都只是手段。”[2]“拿来”不代表照搬,移植要合理而有度。二胡需要自己的品格,移植作品要立足于二胡本身,不能为了炫技而移植,也就是说移植作品应符合二胡的乐器特点和性能,能够发挥二胡的长处和优势,丰富二胡演奏技巧,提高二胡演奏者的技术,进一步挖掘二胡的内在潜力。

(三)二胡演奏艺术应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流,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民间音乐

二胡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品质和属性,二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艺术载体,弘扬民族文化应是主流,代表的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二胡以民族音乐传统为母体,扎根民间,魂系中华,弘扬民族文化是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基本理念,民族、民间音乐土壤是二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二胡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之一,它的根就扎自民间,所以它的内在文化基质是民族的、民间的,二胡的精神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它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喜怒哀乐,二胡的基质不能变,二胡的精神不能丢。这也是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

刘文金先生创作思路和理念完全契合了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方向,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二胡的发展要尊重传统,同时应具备兼容博纳的品质,二胡演奏应立足于时代,不能固步自封;二胡演奏应博采众长,兼容博纳,积极吸收二胡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要紧跟时代,奏响时代强音,要体现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坚定不移的沿着这种思路和理念发展下去,二胡演奏艺术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

参考文献:

〔1〕居其宏.从一个省、一件乐器,透视一个时代——“江苏二胡之乡大型音乐会”随想[J].人民音乐,2002,(4).

〔2〕石一冰.二十世纪中国二胡专业音乐教育概览[J].人民音乐,2004,(3).

创作导向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剧创作,主流文化,价值导向

伴随着互联网和拍摄设备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自拍分享,到微电影,到网络红剧,网络化影像制品正在年轻人群体中迅速流传,拥有了大批忠实粉丝。这些网络剧,既来自于生活,也塑造着生活。本文以当下最热的网络剧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索在网络剧创作过程中的价值导向,解析网络剧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1 网络剧发展现状

伴随着拍摄设备走入百姓生活以及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发展。很多电视剧通过网络进行发布,渐渐成为网络剧。这是因为,第一,在视频网站发布视频的进入门槛较低,第二,能让观众自由的掌控观看时间并且参与点评。正是基于这样的便捷性能,网络剧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网络剧以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作为主要的播放工具,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网络剧包括单元剧和连续剧两类。

2 网络剧中的“屌丝”文化

如果细看当红的网络剧集,不难发现相对普遍的“屌丝”文化,即故事的主角是“屌丝”身份。具体表现在,故事的主角并非传统意义的学业优秀,人品端正,出身良好,且思想政治觉悟高并积极上进。与之相反,网络剧中的主角往往是这样的:首先,有些小毛病,如贪小便宜、懒惰、随性等;其次,也不一定是精英人士,可能学习不好,或在公司被人欺负;最后,主角并不会像武侠小说的主角一样总是有奇遇来提升自己,而是不断倒霉,往往想要得到的东西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如果是这样一个不够有魅力又不断倒霉的主角故事,如何能吸引千万粉丝呢?关键是“屌丝”背后,仍然传递出积极健康的励志价值。第一,人物在故事中不管遭遇何种挫折,都会坚持乐观快乐,哪怕是自嘲也会快乐,这给压力巨大的年轻人一个情绪出口和情感带入的寄托。第二,剧中的人物往往会在意人世间比较现实的快乐,如一顿好吃的,或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也具有温暖人心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网络剧创作中的“屌丝”文化,既迎合年轻人的生活真实现状,又传递了积极正面的励志价值,因此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3 网络剧中的“吐槽”文化

很多网络剧,都擅长吐槽。吐槽,来源于日本漫画,就是指揶揄、拆台、嘲讽和揭老底。现代的网络剧,都会通过人物的描述来批判、抱怨某种主流文化。对此,本文更愿意积极看待其社会价值与意义。社会民主的构建,总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虽然吐槽文化会带来一些粉丝盲目跟风的现象,但是毕竟让很多事物拥有了不同角度的评价与观察。而网络剧中的吐槽文化,也是部分年轻人对这个社会主流人或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的表现之一。

4 网络剧中的娱乐精神

在几乎全民娱乐的时代,互联网更是娱乐中最活跃的部分。网络剧中的娱乐元素非常之多,例如,在剧中穿插歌舞、段子用作娱乐。当下热播的《再咬我吧》,启用了朱茵、余文乐等大牌明星加入,而且开创了音乐网络剧的模式。剧中钢琴演奏与动感音乐交响辉映,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这些都强调了电影的欣赏性,减弱了影视剧的现实意义,强调了影视剧的娱乐精神。

在泛娱乐化时代,消费者需要这类对审美要求不高,又不沉重的剧情,因此网络电影符合这样的要求。当然,另一方面,泛娱乐化以及对娱乐性和影视剧的快餐式制作,也会带来影视剧内容和主题思想的下滑。例如,很多影视剧剧情充满漏洞,对白逻辑性差,不同剧之间情节与人物高度雷同等,久而久之也会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5 总结

网络剧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网络剧的创作元素往往来自于年轻人的文化;同时,网络剧也会进一步影响和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当下几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剧,特别是受年轻人追捧的热门剧,认为网络剧在创作中,有屌丝文化、吐槽文化和娱乐精神三个方面的特点。而这三个方面,曾经都是主流文化以外的亚文化,或小众文化。但是却因为其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和情感寄托,而拥有数千万的粉丝,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对此,其中有积极的一面,包括给广大压力巨大的年轻人释放压力,鼓励乐观拼搏,引导年轻人独立思考判断,表彰个性与自我;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包括用戏虐调侃代替严肃准确的观点表达,以及用娱乐代替深刻的作品主题等。

参考文献

[1]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2012(3).

创作导向 第5篇

20世纪, 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社会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与整合。我国经历了社会形态的转变, 从封建主义社会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世界的变革也在发生着,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与社会重组的国际环境使得音乐创作也经历着空前的改制, 各种先锋式的作品相继问世。如果用“惊讶、意外”这两个词汇来形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然而, 我们不得不思考, 这一时期为什么音乐会经历如此巨大的变革, 首先, 我们不得不联想到社会形态的变化对音乐创作的作用力。马克里斯在《现代音乐概论》中说过:“艺术, 作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像生活本身的变化一样, 也必须变化1”, 由此, 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受到2 0世纪社会的动荡对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社会的变革使得矛盾逐步加剧, 人们的心理也在开始发生变化, 内心充满了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使得音乐的创作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其次, 20世纪社会也在急剧发展着, 人们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硕果, 并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社会发展速度空前, 也使得作曲家的创作心理要求加剧, 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音乐的创作增添了羽翼, 以致产生了目前的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等等一批科技产物。

文徐言亭

20世纪的音乐既然失去了以往的优美、抒情、动听的感染力色彩 (本文只阐述严肃音乐的风格, 当然也有优美的轻音乐与通俗音乐等等) , 我们的“听众”又是该如何面对我们这些新时期的音乐的呢?我们的作曲家又该何去何从?是应该“顺从民意”, 创作群众能够消化的音乐大餐, 还是自娱自乐, 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呢?鉴于此种问题的产生, 笔者拟从对传统的审美创作原则概述、近现代创作思维与技法简述以及近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原则分歧进行论述, 并对目前的音乐创作趋向阐述自己的拙见, 以求对目前音乐创作中的导向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为新音乐的发展提供可鉴之思考。

一、传统音乐创作时期的创作思维及听觉惯性概述

记得一位音乐教师向我说过一句话:“我只听门德尔松之前的音乐”。当然这种想法不只是这一人所独有的。在我国的听众之中, 能把这些传统的古典音乐拿来赏味的几乎也是只存在于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大众之中, 这应该也是我国流行音乐如此畅销的原因之一吧。那么, 能够古典音乐的覆盖面积如此之狭小, 更何谈近现代音乐的听众能有几个呢。此种症结所在何处, 让我们还是先由古典音乐说起吧!

提及传统, 我们的脑海中不免想到几个名字, 那就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等。处在这一个时期的作品, 其共性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旋律上, 主要以流畅化的旋律为中心, 甚至带有较多的声乐化特色, 带有明显的曲线起伏感, 拥有对称的乐句以及呼应的特点, 句逗较为明显, 带有极强的规律性, 所以使人的感受较为愉悦, 符合人“基本”的心理审美需求。

和声运用上, 主要以三度叠置的协和和弦为主, 不协和和弦的出现频率极为有限, 到了浪漫主义后期, 虽出现了大量的高叠和弦等使用手法, 但仍以解决为首要条件, 所以, 在听觉上符合人的听觉习惯。

复调运用上, 多以相对简单的对位为主, 多层次的复杂织体在当时还未成形, 旋律的走向较为明显, 以协和为主, 辅之以不协和对位的解决。

调性运用方面是这一时期音乐最受青睐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一时期的音乐都没有脱离最基本的框架——调性。这一时期的音乐调性较为明确, 变化音还没有成为大家庭的一员, 转调等都需要处理的比较谨慎小心。调式音阶主要是以大小调为主, 教会调式以及民间音阶等运用极为罕见。

节奏方面, 主要还是以规整的节奏节拍形式出现, 带有律动感, 节拍的变换较为少见。小节线在这一时期还是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的。

配器角度, 管弦乐队还是较为传统的形式, 没有太大的个性化突出, 弦乐队依然占据着“老大”的地位, 织体运用仍然以主调化的织体为主要特色, 复调对位仍然处于二线地位, 管乐、打击乐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这一时期的乐队音响以及演奏法仍然以传统的手法为主, 极端音区几乎少有接触, 音色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提高到最加重要的地位。

曲式角度, 传统曲式中的统一与变化是这一时期的中心法则, 三部性结构是这一时期最强势的建筑设计。听觉上, 结构十分规则、对称, 方整型乐句占据着主要地位, 句逗十分清晰。并且“回归”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有的作品中甚至能预示到其回归的位置在何处。

以上总结是基于大部分作品的风格特色而言, 当然不排除也有部分作品已经突破了这一框架, 但总体创作手法是没有脱离的,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风格, 这一时期的音乐紧紧的抓住了听众的欣赏习惯, 甚至将其延续到了现在, 在听众中已经难以抹去古典音乐的魅力, “听觉惯性”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

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曾说过:“人类的情感进化是极其缓慢的”, 也正是因为人类情感进化的缓慢, 使得传统的音乐对人类的影响仍然难以磨灭, 仍然感动着听众, 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还仍然处在历史的舞台中间。人们对传统音乐的依赖性仍然难以撼动。

二、近现代音乐中的创作思维特征及技法运用概述

近现代音乐的划分多是按照印象主义之后的音乐为分界点的, 在这一时期, 产生了诸多流派, 甚至是实验性质的作品。在近现代音乐中, 又以二战为分界点, 之前的应称之为近代, 之后的称为现代。当然所谓的“现代”一词笔者认为其运用的并不恰当, 因为现代一词并非绝对的时间概念, 它的意思更多的具有参照性, 其更大的意义应该称之为“先锋”音乐。

二战之前的近代音乐的范畴中, 主要包含了民族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以及综合性的音乐和微分音与噪音音乐等等流派;而二战之后的音乐则更加“先锋”, 出现了整体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新音色音乐以及其他的诸如简约音乐、第三潮流音乐和新浪漫主义音乐等等, 其对音乐的创新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之境地。这一时期的音乐总的特征可以用两个字来予以概括, 那就是“奇”与“怪”。

处在这一时期的音乐, 其特征已经完全与传统的古典音乐产生了异化甚至脱离。首先, 这一时期的旋律已经寻找不到其中的流畅与起伏, 我们所感受到的更多是“刺激”与“怪诞”, 句逗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中几乎已经销声匿迹;和声的运用上, 不协和音已经走出大牢, 得到完全的自由与解放, 各种不协和和弦 (诸如高叠和弦、四五度和弦与二度和弦、加音和弦等) 的运用已经迈入正轨, 正式步入了音乐创作的大家庭, 甚至有些音的组合不是起到和声的功能作用, 而是起到打击乐的效果;复调手法的运用在这一时期提到了更高的地位, 其运用的广泛性甚至超越了主调型的写法, 其发展了古典式的对位织体, 各种复杂的对位在这一时期成为主流;调性的概念在这一时期进行隐退, 缺乏了框架的概念, 这一时期中, 12个音可以自由组合, 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无调性与泛调性是这一时期音乐总的调性特征;节奏的运用也更加的扑朔迷离, 各种节拍的运用与变换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有的甚至直接采用原生态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进行创作, 小节线已经成为了几乎可以忽略的对象;配器角度, 管弦乐队已经开始向室内乐的方向发展, 突出个别乐器的音色效果, 弦乐已经退居二线, 管乐与打击乐成为了主角, 一些怪异的演奏方法开始应运而生, 音色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结构角度, 传统的三部性曲式与清晰的句逗已经非常少见, 方整型的乐句几乎已经不再存在, 各种新颖的因素被引入的音乐的创作之中, 结构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已经可有可无。

近现代音乐中, 各种预制型技法与偶然的特色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主流, 诸如序列的预制、各种人工调式的预制、和声的预制以及各种民族调式的原样引用等手法在这一时期中受到大家的追捧, 甚至采用1/4音的微分音创作手法与噪音创作手法等等。偶然音乐则更加的先锋, 其当值一提的应属约翰?凯奇的《4分33秒》, 在这首作品中, 没有出现一个音符, 其音乐的主题就是观众的愤怒声与嘈杂声, 他的音乐不止一次的引起观众的愤怒与嘲笑。在这样的背景下, 近现代的作曲家已久孜孜不倦的创作着自己理想化的音乐, 听众的观点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也就造就了2 0世纪音乐与群众的矛盾与隔阂。

三、近现代音乐中的创作主导因素解构

通过上一部分中对近现代音乐的阐述, 我们了解到近现代音乐既然如此的背离了听众的审美习惯, 扼杀了听众对音乐中惯性因素的需求, 那么我们的近现代音乐创作道路将通向何方呢?我们是应该继续发展“怪诞”的音响还是应该照顾一下听众的”审美惯性”, 这是目前令大多数作曲家所纠结的问题之一。当然, 有的人继续按照自我的想法向前迈进, 还有一些人已经臣服于了听众。就目前的音乐发展状况而言, 主要有两种流派:一种认为音乐应该继承传统, 以大众能够接受的“旋律化”音乐为主;另外一种认为音乐就是表达作曲家内心的诉求, 外界的评价与爱憎并不代表自己对世界、社会以及生活的看法。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穆索尔斯基认为音乐家必须:“反应俄罗斯人民的全部的、真实的生活”。布里顿也曾说过:“我希望我的音乐对人民是有用的, 使他们高兴, 提高他们的生活”。奥涅格说:“音乐应当面向人民”。这些作曲家的言论与创作导向明显是以听众的审美要求去创作的。这种创作的导向在目前的大部分作品中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的, 他们寻求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 虽然大脑中带有突破的意识, 但是还是要不得不估计到群众的眼光与评价。“一切来源于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的理论在这些作曲家的脑海中不断的充斥着。有人曾经说过:“我国的人民群众甚至连贝多芬、肖邦的音乐都消化不掉, 更何谈勋伯格、梅西安抑或是更加先锋的音乐呢”。我相信这样一种言论并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所在的, 我国目前的音乐欣赏水平的确相对于西方国家具有较大的差距, 这是由历史原因与经济发展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据调查, 我国目前的专业音乐院校中, 有2/3的音乐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喜欢严肃音乐的, 每天回响在他们耳边的更多的是流行音乐。

另一种流派更主要的是作曲家本身为主体, 他们很明确的把作曲当做纯粹个人而与听众无关的行为。勋伯格曾经说过:“作曲家所力求达到的唯一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他自己”。斯特拉文斯基曾经说过:“广大的群众绝不会对艺术有一点点贡献, 他们没有能力去提高艺术的水平。假如一个艺术家有意识的要表现人民的感情, 那他只有降低自己的水平”。利盖蒂也曾说:“我从不考虑听众, 这不是看不起, 而是我不想取悦于他们”。此类种种言论从深层次上体现了这些作曲家中的自我意识, 他们认为作曲家不应该关心他是否得到广大的听众, 而应该把他的孤立作为现代生活的事实而加以接受。也正是由于作曲家此种创作意识的存在, 造就了他们的听众数量与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听众数量无法比拟。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作为课堂上的例证加以认识了解。在群众中的覆盖面几乎达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境地。如果用艺术家来形容传统的作曲家的话, 那么2 0世纪的作曲家应该称之为“音乐科学家”。他们在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 也探寻着音乐中的各种新的创作技法。

四、关于目前我国音乐创作趋向的思考

我国目前的音乐创作中, 整体趋向以传统为主, 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并结合我国的民族化特色创作属于本民族风格的作品。当然, 这种作品的产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成与爱戴。另外我国也有一部分较为“先锋”式的作曲家, 他们创作了部分“怪诞”的作品。譬如我国的谭盾、郭文景、何训田、高为杰、钟峻程等一批带有现代思维的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 这些作品大多数流传于我国的专业的院校之中, 群众基础相当薄弱。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之下, 我们的音乐创作道路应该取道何方呢?我们是应该按照群众的需求去创作属于他们的音乐, 还是应该继续以民族传承为起点, 挖掘现代作曲的无穷“魅力”呢。当然这种纠结与争论在我国已经延续了几十年, 也因此而产生了无数次的思维差异斗争。

“存在即为合理”, 这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所提出的观点, 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最足以阐述目前的创作取向问题的。在当今多元化的音乐环境下, 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并存, 严肃音乐中, 又有着传统音乐与近现代音乐并存之态势。我们不应该去评论某种音乐的好坏与价值。事物的产生必定有其本身的诉求与合理性。绝对的否定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只能产生令人啼笑皆非之局面, 事物的发展并非由某个人或者某种言论所决定的。

在目前多元化的音乐背景下, 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其音乐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当然也包括通俗音乐在内, 它的存在也是因为符合了大多数群众的审美惯性才使其拥有如此华丽的桂冠的。音乐并非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就是好的, 背离自己审美需求的就是坏的, 我们应该允许多元化音乐的存在。音乐的发展必定有其分工的存在, 既有担任传统创作重任的作曲家, 也应该有不断探索创新的“音乐科学家”。只有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 我们的音乐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我们的音乐家园才会更加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P3

[1]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M]1991年6月北京第一版;

[2]阿伦.福特《无调性音乐的结构》罗忠镕译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9年10月第一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创作导向】相关文章:

繁荣小说创作,提高小说创作质量02-24

培养导向05-05

任务导向05-15

交通导向05-24

导向意识05-31

成果导向05-31

发展导向06-08

评估导向06-10

合理导向06-13

作用导向07-05

上一篇:积极心态下一篇:教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