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2024-06-09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精选10篇)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1篇

1 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我国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第一次招收研究生约1万名, 而到2012年硕士生招生达到517200名。当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师资等办学条件在不断提高。但是, 仍然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规模如此高速增长的需要, 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1.2 研究生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当前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中, 侧重理论而缺乏实践。虽然培养计划中有实践性教学环节, 但是其作用十分有限。导致高校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造成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用性脱节, 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学生就业时缺乏实践能力, 毕业后一般需要1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缓慢适应社会对其要求。

1.3 研究生科研脱离实际

目前,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仍然以学术型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学校学习期间, 硕士研究生都要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 完成毕业论文。但是, 由于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 难以获取企业的实际资料和相关数据, 目前研究生的科研多以理论为主, 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

2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模式简介

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是指学校和企业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 充分利用两者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使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校企联合弥补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 并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校外培养基地。该模式以企业为依托, 校企双方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因此, 创新基地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国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并实现高校、企业和研究生共赢。

3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模式的优势

与单纯的高校培养相比,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

3.1 高校与企业优势资源互补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模式有效整合了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并实现两者的互补。通过校企共建基地, 可以整合校企双方的软、硬件资源,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状况。同时, 高校可以以创新基地为纽带向企业提供社会服务。使得双方的资源优势得到互补。

3.2 实现高校、企业和研究生的共赢

高校通过创新基地的建设, 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明确研究方向, 为社会服务提供了窗口。同时, 教师在参与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支持。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 针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凝练研究课题, 由企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共同组成课题组攻关, 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突破发展瓶颈。同时, 部分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降低了人才招聘选拔成本和人才流失风险。

研究生通过创新基地的培养, 既能掌握本专业的先进理论知识, 又能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科研, 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实践过程中跟企业零距离接触, 提前融入工作岗位, 适应了企业的需求, 为就业奠定了基础, 缓解了就业压力。

4 结论

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广泛吸纳企业的优质资源, 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强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以此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既是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也是对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创新基地这个平台, 还可以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 也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因此, 处理好各相关方的关系, 可以一举多得, 实现创新基地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春, 韦福雷.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34 (2) :168.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议

中图分类号:D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41-01

高职教育的培养人才目标就在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以及高职教育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严重阻碍着高职教育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需要社会提供帮助,自然,对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企业也就踏入了校企结合的培养人才道路。

一、建设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师资力量不足。高职教育尽管已经被国家认定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部门还是难免很难将高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平等对待。因此,这个不平等的待遇最基本的表现就在于对于高职教育的教育投资远远低于对于普通大学教育的投资,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对于高职教育师资的配比上。没有师资力量的保证,也就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

2、教育方式陈旧。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由此没有足够的成长经验,只能借鉴与普通大学的教育方式。但是,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在教学目标上的不同,也就客观上决定了普通大学的教育方式不能够适用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一课堂教育为主,以教师主动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學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疑问越积越多,直到最后从疑问状态进入迷惑状态,最终进入迷茫状态,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步伐。基本的书本知识都难以掌握,就更不要说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了。

3、学生缺乏实践。缺乏实践主要是指高职学生缺乏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语言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更加注重于对于所学知识的实时运用,在实际交流中掌握一门语言的特点,进而掌握住学习规律,学好这一门语言。然而,在高职院校中,一方面由于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投资的不足,另一方面语言学实际交流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高职院校中缺乏学生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实际运用书本知识进行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生由于实践不足而出现书面知识化的人才。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对外交流的需求,这也是商务英语人才的衡量标准,显然,书面知识化的人才并非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二)企业选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尽管目前就我国的人才供应市场而言,每年有接近500万的毕业生,据传家估计在2010年,毕业生人数更是超过650万,加上之前已经毕业但仍未找到工作以及已经被辞退的大学生人才,市场上闲置的大学生人才已经接近千万,可以说市场上的高素质人才是供大于求。但是,在诸多的企业发展规划中,人才难觅仍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是两个看似矛盾,却实则相关的问题。首先,人才供应市场爆满,而企业却出现人才缺失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矛盾。其次,市场上大学生供应数量巨大,但是其中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才衡量标准的却极为稀少,导致企业觅人难的问题的出现,这是联系。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对于人才衡量标准大于人才质量供给的不平衡,主要就在于对于人才市场的不了解,以及对于人才培养投入的不足。

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解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问题具有巨大的作用。其一,企业通过建立校园商务英语人才实训基地,可以适度改变对于人才衡量的标准。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势必要对实训基地进行企业人才投入,或者是为了维护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秩序,或者是为了调查商务英语人才的人才信息。其二,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实现企业的针对性人才培养。

二、建设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建议

(一)政府加大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是一项事业得以发展的首要保证,也是事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同于其他事业发展,比如经济建设事业,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使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的好处,人们自然就会拥护其发展。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给人们的是日久积累的,不能够被人们深刻感受到的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资金的投入,而没有看到知识的收获,认为这是一项没有利润的投资,自然就会忽视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教育事业发展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校企合作建设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也会让企业产生一定的顾虑。

(二)密切校企关系

在我们周围不乏合作的出现,同时也不乏由于合作不愉快导致的关系紧张进而出现合作告败的情况。归根结底,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合作双方沟通的缺乏,以及相互谅解程度不深,导致双方出自自身利益考虑对对方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正确决策的选择,进而导致合作结果的不愉快。校企结合建设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一定要汲取这些宝贵经验,密切校方以及企业的相互关系,加强沟通,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长久运行。

(三)加强商务英语人才监督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项工程要想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相对严格的尺度束缚,并且要有严格的监督体系,确保这项工程按照计划有秩序进行。校企建设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基地建设是根本,基地维护是保证。要想实现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效果的最优化,一定要保证基地内秩序的稳定。维护校园商务英语人才实训基地的正常秩序,不仅仅要发挥校园校规的束缚作用,同时也应该发挥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压力的作用,通过企业监督束缚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的秩序,确保高职院校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训活动有秩序进行。

总之,校企合作建设校园商务英语实训基地是未来我国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最佳平台,我国有必要也必须将这项工作做好,以确保未来商务英语人才市场的足够人才供应,以满足企业对于善舞一个与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职业学院外语外贸系

参考文献:

[1]欧阳柳.校企紧密合作共推联合办学[N].中国黄金报,2007.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研究生教育大国。自2001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然而,在这种横向跳跃式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在导师人数、培养经费、实验室条件等诸多教育资源方面却难以适应研究生质量的要求。此外,由于观念和体制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局限于“象牙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封闭的培养模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极大地制约研究生创新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的短缺与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1,2]。如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是各高校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正在摸索的一个课题。《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3]中明确指出,通过积极利用各种社会优质资源(例如各类优势企业),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这为各高校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特点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以具有硕士和(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联合各类优势企业集团,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高校或企业中具有潜在或实际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以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校企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可望成为我国孕育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摇篮,成为相关行业技术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对参与的高校与企业双方均具有重要意义[4,5,6]。

对于高校而言,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一方面,可促进师资队伍及专业建设。目前,我国高校中的大多数教师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员,但他(她)们在生产实践方面存在较多不足。高校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抓手,可通过聘请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内容更新等,在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其次,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可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短缺压力,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模式。进入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可实行“两段式-双导师”培养方式, 即课程学习在学校进行, 科研实践在企业进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因此,通过充分整合企业的生产场地、设备条件等诸多资源优势,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平台,可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模式,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的培养。同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 将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此外,学生利用在企业实训的机会,增长社会经验,有利于实现毕业时从学校到企业的 “零距离”接轨。

对于企业而言,与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一方面,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但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基础研发能力欠缺,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校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 可在这方面满足企业的需求。通过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引入,企业得到人力和智力双重支持,并借助高校的信息资源服务,不但可解决企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还可提升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次,如果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企业工作,则拓展了企业吸纳人才的渠道。

2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

纵观多年来我国高校与企业的探索与实践,当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模式[7,8,9]。

模式一:项目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课题即为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该课题可能是企业委托高校解决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可能是高校寻求企业联合开发前者自主研发的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或产品,或高校与企业(以高校或企业为主)联合申请的各类研究课题。(2)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校企间合作不够稳定,往往“就事论事”,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导致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具有连续性。

模式二:双导师制度。这种模式是指高校除了为研究生配备专任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之外,还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校外研究生导师。该模式有如下特点:(1)高校导师侧重于学生的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则负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研究生先在学校进行课堂理论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与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基础技能,然后在企业进行科研实践,加强应用和创新能力。(3)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科研选题等。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的协议中应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校外导师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模式三: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合作研究中心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企业向高校注入一定数额的资金,高校提供实验室用房和一定比例配套经费,共同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合作研究中心。该模式有如下特点:(1)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主要是双方科研人员共同承担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横向或纵向课题。产品小试可在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中完成,而中试、实际生产与包装等后续开发则在企业里完成。(2)校企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零距离与生产第一线接轨,可解决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这一老大难问题。(3)校企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可针对较为复杂的技术革新或新产品进行长期开发工作,使得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在这种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一种较为全面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基础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模式四:委托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高校受企业委托,为其培养人才。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企业委托方与高校培养方之间、企业委托方与委托生之间分别签定委托培养合同。(2)委托生的培养经费和工资或助学金由企业提供,其毕业后到企业工作。(3)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是委托培养模式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企业为提高自身基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选派积极上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年轻业务骨干进入高校进行研究生教育深造。这类委托培养研究生由于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科研选题方面更能关注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为突出。这类较为年长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通过发挥传帮带作用,有利于在课题组营造务实的科研环境。

3 联合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体而言, 近年来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0,11];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了相应的对策。

(1)健全政府配套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持续创新和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建立主要还是依靠教师的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这种靠人脉关系维持的校企合作,存在极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同时,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政府迄今尚未出台配套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支撑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发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是战略之策,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出台涉及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内容的配套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变校企自主为政府主导,促使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意识大环境形成,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制度的持续创新和长期健康发展。

(2)加强高校自身专业优势,提高企业合作动力。一些企业对于参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的自身专业优势不明显,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合作;同时,高校缺少与企业的广泛联系与深入沟通,不了解企业需求。特别是,高校教师面向实践和对外合作研究能力有限,缺少应用性研究项目。此外,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导致企业对其不信任。另一方面,企业在合作中期望值过高,过于急功近利。此外,在目前诚信体系不健全以及研究生群体流动性强的情况下,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凸显,导致一些企业不愿在核心技术项目上进行合作。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高校在建立长效的校企间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的同时,应着重加强自身专业优势,尤其要提升教师既注重科学前沿、又面向企业需求从事科技活动的能力,同时选派综合素质优秀的研究生参加联合培养。此外,企业自身应转变观念,从长远角度考虑从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中借“智力”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并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各种情况下联合培养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分配的基本原则以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3)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管理体制与课程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关键主体,应全面监控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选择、导师遴选、质量监督与评价等。同时,企业应建立企业导师业绩考核制度,以保证切实发挥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此外,当前的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为主,与企业需求的面向实践应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存在脱节。因此,高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开发既体现学科前沿性,又体现应用实践性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新体系,以全面提升研究生面向实践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4 结 语

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4篇

案例

营销服务部

2011年7月 “校企合作”―建立营销人员培养基地

[编者按]:第一期营销建议书,我们针对今年新股频频破发,打新资金寻求出路的新情况,我们提出了“以期现套利替代新股申购”的营销建议。本期,针对培养有一定规模、合格营销队伍建设的本年度重点工作,用三家在“校企合作”实践案例抛砖引玉,以期对大家工作有所帮助。

营销人员是公司经纪业务工作目标的实现者,是公司不断拓展市场的关键,建立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高素质、有一定规模的专职化营销团队,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年初,经纪业务总部下发了《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劳动合同制营销人员薪酬与考核试点方案》,为营业部提供了吸引、培养营销人员的制度条件。为了实现今年经纪业务工作目标及长期提升经纪业务市场地位,年初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增1400名合格营销人员的计划目标。截止6月底份统计,今年新增651名营销人员,完成46.3%,今年增员目标还面临较严峻的形势。各营业部应保持清醒的认识,集思广益,学习借鉴同行、其他行业的增员经验,迅速扩大营销人员规模,完成营销人员的数量目标;应以培训为主,考核淘汰为辅,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完成合格营销人员的质量目标。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各营业部一定要攻克新增合格营销人员这一难关。

今年上半年,各营业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来招聘、发展营销队伍,取得了较好效果。经验一:早入手,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定向培养。经验二:广撒网,校园、考场、网

站、员工引荐、人才交流会五种形式广泛招聘。本期的营销建议书,用实际案例介绍一下“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发展营销人员的方式”。本期主要介绍杭州体育场路营业部与浙江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附件一)、广州营业部与从化城建学院(附件二)、长沙营业部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附件三)合作,这三家营业部建立营销人员培养基地的实践走在前例,提供了营销人员培养的新思路,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解读他们与高校深化合作案例,我们从中发现了三个关键点。

一、校企合作建立培养基地是以“定向培养”为方式,以

“专业化、高素质的营销人员”为目的,通过在校方设立“人才培养基地”、“教研基地”、“宏源证券班”,学校在营业部设立“实习基地”等合作形式,对学校而言,既符合学校倡导的“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的观念,也满足学生在校期间“零”费用找到更好的实习单位,真正做到使在校学生与工作零距离接触,为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对营业部而言,能充分发挥在校生擅长考试的优点,储备丰富的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为团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候选人员。



二、杭州、广州、长沙营业部的经验,其合作协议内容明确、可行性强,校方合作意愿强烈,这有助于营业部选拔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也有利于选拔本地化营销人才。互利合作也将对高校提升证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学术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功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因此,营

业部在寻找合作高校时,自己的目标一定要清晰,“学生和学校”都要符合自己的目标。



三、从他们的经验来看,选择与高校合作,有以下细节值得注意:



1、对于校方的接洽要持之以恒,并选择与地方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地方学院类高校合作引进营销人员。此类高校一般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学生生源以本地为主,一般不具有全国招生的资格),具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热门”行业为主,好招生),他们只有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利用企业的优势,加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确保毕业生能够顺利充分就业,以此通过逐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知名度。反之,名校的没有这些压力或局限性。

2、保持与合作院校及“订单班”的紧密联系,对于同学的指导要及时、耐心、到位。如通过组建学生金融社团,组织模拟炒股大赛,提供假期实践机会等,为“订单班”同学提供一个共同学习交流证券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的平台。

3、校企合作能为营业部打开新的开发渠道。校企合作除可以在源头为营业部储备人才,满足营销团队建设的需求外,还可进行宏源证券的宣传及业务的开拓。高校的教师在当地一般属于中产阶级,是我们理想的目标客户。同时,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也可成为营业部的潜在客户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白领阶层,对证券接受程度高,理财需求较强,未来收入也是最有可能率先进入

中产阶级的群体,是一种能伴随营业部发展的可持续营销策略。同时可以通过高校,协助银行完成各项业务指标(如信用卡开发任务等),达到开发、维护银行渠道、整合资源的目的。

附件一:《杭州营业部与学校合作订单班经验介绍》

附件二:

附件三:

校企联合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 第5篇

一、校企联合办学的必然性

1.职业院校发展面临困境,校企联合办学是其转变观念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技术教育原有的几大优势早已不复存在。第一,办学经费从发展趋势看将相应减少;第二,毕业生由原来的统一计划包分配到现在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第三,师资力量的加强主要由自我提高来实现;第四,招生也由原來的生源充足到现在的生源严重不足;第五,教学前沿设备需要自我投入和改善。如何面对困难,转变观念,迎接挑战,促进学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受到了重视。

2.企业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可以实现定向培养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但传统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脱轨。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具有战略眼光,这样,企业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按照企业的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联合的定向培养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二、校企联合办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普遍是低分学生,多数综合素质低,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在这种状况下,靠传统的办学模式是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学生在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中,逐渐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加强了纪律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受到一定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逐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树立了爱岗敬业精神,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了全面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增强。

2.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客观上就要求从事此类教育的教师必须有“双师型”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过程中,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真实的生产,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从而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练就了过硬的实践技能。

3.优势互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有较强的人力资源优势及教学设施,还有相对稳定的生源;企业拥有先进的设施和引领产业的新科技、新技术,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底蕴。这样优势互补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快的提高。同时,促进学校课程的改革,使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4.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科学研究是职业技术院校的职能之一。学校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设备、设施及技术力量。在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到生产一线参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新课题,在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探讨中,确立研究方向及项目,开展应用型研究,为学校科学研究的开展找到了立足点和市场。

三、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探索

“校企联合”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技术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职业技术院校“校企联合”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校企联合”能否向深层次发展,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成功典范分析,以下三种校企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1.校办产业(企业)模式

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2.行业(企业)办学模式

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职业技术院校完全可以走这一模式,只要在制度、组织和机制上加以完善和创新,必然有新的飞跃。

3.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职业技术院校注入股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6篇

从1987年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以来, 我院始终坚持走有工业大学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科研和人才培养之路,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近年来, 学院在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并且形成了网络与信息安全、虚拟现实与图形图像处理、纺织CAD与信息化建设、动画创作理论与实践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 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公关计划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水平研究项目数十项, 科研总经费达到15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5项, 先后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 出版教材和著作15部, 申请及授权各类专利30项。计算机应用技术连续成为天津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综合投资重点学科;软件工程专业2009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画专业获得天津市“十五”综合投资, 两次中央与地方共建投资。

学院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 近年来显著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 并尽力提升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环境。目前, 学院拥有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 博士生导师、教授8人, 副教授22人, 博士19人,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5%以上, 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总计100余人, 形成了由学术带头人率领, 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与科研梯队。学院积极为科研、教学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目前已经建立了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纺织信息化、图形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技术等科研实验室。学院专门设置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应用、网络基础、网络安全、物联网技术、三维动画运动捕捉、定格动画、动画渲染集群、动画三维扫描及三维快速成型等14个专业教学实验室, 充分满足学院的实践教学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做为天津市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 于2010年8月入驻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成为天津市信息技术领域高级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上, 学院建立面向企业不同层次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依靠天津高新区产业优势, 实施产业与教育的对接, 促进与优秀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紧密合作与创新。学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以新成果、新课程和新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 学生可根据学习情况和社会需求自主选择专业, 并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零距离”实习训练。目前, 已有IBM、ORACLE、惠普、东软、中软国际、东方标准、十彩动画等多家公司和企业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实训环节考核优秀的学生可选择直接在知名企业工作。学院还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与美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和公司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关系, 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更多的途径。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7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 所以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农学专业最主要的任务, 实习基地作为实践的场所, 其构建也是学校最为重视的项目[1]。校企联合是当前较为有效的实习基地构建模式, 在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就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企联合在农学专业实习基地构建上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2 校企联合视域下中职农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构建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技术性型人才的培养

农学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亲自动手实践, 不仅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培养其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可见实习基地的构建是农学专业教学中技术性人才培养的关键。

2.2 有效提升农学专业就业率

实习是学生最先认识社会的开始, 实习基地不仅是培养学生技术知识的场地, 也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理论知识进行落实。学生只有掌握了实际的工作技能、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够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也能够使中职院校农学专业的就业率得到提升。

2.3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能够实现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学校通过企业所给予的实习平台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 也为企业在发展中提供优质人才, 学校的优质教师以及科研成果都能够为企业所利用。与企业联合构建实习基地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 使企业走向良好、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2.4 进学校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构建实习基地, 使农学专业在教学中对社会的需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教学中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2]。检查农学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以及课程设置的缺陷, 确保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 使人才的培养能够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2.5 促进学校发展

由于现今社会中, 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 发现单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与自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有很大差别。因此校企联合构建实习基地使学校能够直观的看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 使学校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实际, 在人才培养中做出相应改革措施。例如:在人才培养战略方式上、在技能培训的侧重点上都应加强改革力度, 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2.6 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有了人才才能够快速发展, 人才是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来的, 与学校联合构建实习基地无疑是为自身培养提供人才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企业能够直接对学生进行考察, 针对学生自身能力水平有针对性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为企业效力。

3 校企联合视域下中职农学专业实习基地构建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积极性不高

现今有很多企业都认为接收学生来实习, 会给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干扰, 人数的增加给企业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又需要为学生提高优质老师, 使得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不能够顺利运营, 又要为学生提供场地。因此, 企业对此积极性不高。

3.2 院校实习经费投入有限

由于农学专业对技术性要求较高, 各个中职学校也认识到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实习基地的建设开始逐年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3]。所以, 在现今中职院校农学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受到限制, 实习时间较短、去不了优秀的单位进行实习, 影响着实际教学成果的质量。

3.3 实习基地管理措施不当

由于实习基地人员多、且复杂, 如果在管理中缺乏针对性、合理性不仅会给企业造成混乱, 对学生更是有着负面影响, 企业的发展与学生实习的质量上都受到影响。因此, 在管理中应制定有系统且完善的管理模式。

3.4 缺少综合性教师

由于在很多中职院校以及企业单位中, 在农学专业上既有高技术又有高知识理论水平同时又兼具教学能力的人才非常少, 指导老师的综合能力水平有限, 教学任务不能够按照计划执行, 所谓的联合培养策略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因此实际实习过程中不能够达到预想的成效。

3.5 受多种因素制约, 实习质量不高

由于受到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企业积极性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实际实习过程中没有太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单位以自身利益为重不能够为其提供太多的操作平台, 只是更多的带领学生去参观, 并没有实际技能指导, 使学生在实习中没有学到真正的技能知识, 失去了实习的意义。

4 校企联合视域下中职农学专业实习基地构建的策略

4.1 从企业利益出发增强企业积极性

学校要加强对企业的调研, 抽取优秀教师并在企业运营中进行检查, 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指导, 为其发展贡献力量。安排学生从事一线工作为企业生产作出贡献。减少企业在构建实习基地项目上的偏见。企业与学校之间要互相吸取优势, 互相促进其发展。从企业的利益出发, 真正调动其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积极性。

4.2 加大院校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力度

从目前学校的自身情况来看, 能够从学校自身来抽取经费进行投入的费用少之又少。中职院校可以向地方政府寻求帮助, 力求得到政府在政策上对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上倾斜, 放宽制度加大优惠力度。另一方面可向企业进行求助, 多方面进行资金筹集。除此之外, 还可以多校联合的方式, 加强与别的学校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作, 缓和自身投资的压力。

4.3 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

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以及农学专业特点, 以及农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基地建设的条件、原则以及要求等制定出合理规范的管理标准, 为企业以及学校在管理中有制度可循。

4.4 综合师资力量的培养

加强综合性教师的培养, 首先学校要在教学模式上改革, 就必须打造综合性优质教师。例如:对农学专业现有教师进行编制, 将技术能力强的、知识理论基础强的以及教学能力强的进行合理安排, 加强对教师欠缺之处的培养。学校也应多加强引进社会优秀人士来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指导, 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利, 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性。

4.5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双方发展

建立校企监督管理机制, 确保双方能够共同提升基地的管理水平。例如:对在基地实习过程中的学生以及带队教师进行调查, 收集各方的意见, 对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定期与企业之间举办研讨会, 由学生代表、教师代表、以及企业代表共同进行, 对双方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以提高企业发展与学生实习质量为中心。确保合作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双方的发展。

5 总结

农学专业实习基地构建不仅是学校培养实践性、技术性人才的需要, 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4]。实习基地的良好构建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 而校企联合构建实习基地对学校人才培养以及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企业来说也是使其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因此企业与学校联合构建实习基地在对农学专业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艳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农学专业课课堂的趣味性[J].成才之路, 2013 (03) :80.

[2]熊利芝, 段解清, 刘志雄, 费讲驰, 何则强.校企联合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初探[J].教师, 2013 (32) :97-99.

[3]李寿田, 钱剑林, 唐蓉.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六园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 2013 (14) :30-34.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8篇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初步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有学生自己的原因, 也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体制的原因, 还有社会用人单位的原因共同构成的。首先, 本科毕业生择业意愿、心理期望与市场所能提供的待遇反差较大。大部分学生希望从学校一毕业就能找高薪金、高待遇的工作, 而不从实际情况出发, 尤其不愿去低工资、条件差的地区和企业工作。其次, 学生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要求的距离相差大。学校偏重于理论教学, 不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和培养, 学生专业不够精通、技术缺乏等。很多学校不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 致使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产生怀疑。再次, 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培训学生。因此, 有必要借助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过程, 对学生的就业思想进行合适的引导, 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实习中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 才能使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学校合格的应用型应届毕业生。

二、校企联合办学校外实践基地对培养应用型机械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是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学校通过联合办学, 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实习基地能接受学校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完成各阶段的考核, 直至顶岗实习, 才能让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学生在基地通过顶岗实习, 才能体会到工作的辛劳, 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优良传统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基地的实践教学环节,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

2.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工作习惯的需要。

校外实习基地为了在社会上生存, 其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一般比学校高, 学生通过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 根据生产图纸、设备说明等, 联系到企业的实际生产, 并在学校实习老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 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踏实、安心地完成实习工作, 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3. 校外实习基地是重要的思想改造育人基地。

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践的过程中, 能够及早地熟悉社会, 降低自己的工作期望值, 使自己心理期望与市场接近或一致。指导老师应合理地跟进, 以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替学生分析把脉, 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毕业后成功走入社会做好铺垫。

4.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校教师实践业务水平、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场所。

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 使得学校教师能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生产员工增进了解, 共同学习, 提高了创新能力, 丰富了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根据企业的需求, 促使学校适当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通过在企业一线的经历, 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研制新项目, 推动校企双方“产、学、研”的合作,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推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5.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在联合办学模式下, 企业将有意向招聘的学生集中实习、集中培训与考核, 将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学生正式招聘为企业员工。在这种模式, 可以做到实习岗位目的明确, 实习培训计划详细, 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实现了学校、企业互惠互利。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双赢的局面。

三、加强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

1. 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我国工业化建设中, 需要大量应用型的机械专业人才, 特别是需要大量的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机械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实践过程, 结合扎实的理论指导, 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 学校在选择联合办学企业时, 应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和支柱产业, 选择机械类专业的行业龙头企业, 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 加强人才模式的革新, 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选拔出的学生进入联合培养阶段时, 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企业的文化、历史、岗位规章制定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企业归属感。

2. 改进学校就业指导方式, 提高实习就业成功几率。

很多机械类企业到学校招聘, 由于学生对企业的期望值较高, 与企业的工作环境、就业待遇相差太大, 致使学生主动放弃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所以,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在学生毕业即将就业的大四第一学期才开始, 而是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指导, 从学生进校时就要着手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 聘请实习单位人力资源、用人部门的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为学生作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使学生充分了解机械专业背景、相关企业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 激发学生对机械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校的老师为学生讲解在大学应该如何树立学习目标, 讲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学校方法。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校友为学生讲解相关职岗位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体会。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意识, 使他们对工作保持正确的、良好的心态, 坦然地面对实习工作。学生在找实习单位及就业岗位时, 能减少与单位的磨合难度, 在实习单位踏实、安心地实习, 主动地融入实习单位的团队中, 而实习单位也愿意与这类学生签署就业协议。

3. 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

为增进校企双方的了解和交流, 改善和发现实习中的问题,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检查、校企合作开展科研等机会, 院系领导应常到实习基地, 感谢基地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支持, 同时深入学生和培训教师之间, 与实习基地单位负责人及学生等进行座谈交流等活动, 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的意见, 发现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解决实习困难和疑惑, 从而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带队实习的老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4. 建立健全一套良好高效的实习基地的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都应高度重视, 应成立机构简单的实习管理工作小组。建立一套良好、高效的校外实习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是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保障。管理机构成员应职责明确, 双方都有专人负责学生实习的安排, 根据实际合作中发现的问题, 不断完善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基地同时要进行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制定, 使实习合格的学生能直接被招聘为企业的员工。

5. 实现双方互惠互利, 提高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学校应将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中心, 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企业的要求, 进行大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培养。由于目的明确, 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了企业的实践操作的培训, 企业在实习期间, 也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考查, 学生在企业也深入一线, 提高了技术的应用能力, 了解了企业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双方通过实习的相互了解, 使得企业能从实习的学生中选拔出合适的员工, 缩短学生与企业的工作磨合期, 企业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6. 建设校企双方共建的实习师资队伍, 制定详细的学生实习计划。

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良好经验的、稳定的实习师资队伍, 保证校外基地实习的质量。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长, 需要配备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 既要教会学生看懂各类机械图纸, 还应教会学生工作学习的方法。基地与学校联合制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计划, 应充分利用寒、暑假, 协调好学校的理论教学计划, 延长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时间。实习时可采用理论培训后再进行顶岗实习、轮岗操作的形式, 做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 建立校企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国外教师普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 大多在工厂或企业一线工作过, 因此, 其实践经验有助于其理论教学。相对而言, 国内的青年教师则大多直接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走向高校教师岗位, 上学阶段虽然有过实践动手环节, 但是缺少在工厂或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与产品设计经验。因此, 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 可以通过深入企业,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拓宽专业视野, 才能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实习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 促进了教师与工程师的技术交流。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学研合作, 学校、企业可以通过科研项目, 共建科研团队, 就能提高双方的科研力量。

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对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可实现教学学习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相对接, 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为社会培养更好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

[2]杨洪, 郅军锐, 金道超.本科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与管理[J].黑龙江教育, 2011, (11) .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9篇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校外实训基地就是在企业中以实际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究其原因, 综合职业素质不高, 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不强是主因[1]。就业不乐观, 一方面是由于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 进入工作岗位时, 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职场是一个崭新的环境, 职场中要求高校毕业生会做人、能做事, 具有工作技能和经验、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等, 这些与学生时代的校园环境大相径庭。事实上, 在人们所获取的工作技能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工作经验, 这些工作技能中就包括了专业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计划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等。

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与工作的零对接, 真实了解工作岗位的需求。实训教学是对大学生从知识到技能、从能力到思想意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全面的考察, 也是一个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使他们在求学期间尽快完成职业习惯的模仿、学习和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等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我院三年来的实训教学, 对我院学生从专业知识、思想素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总结为以下几点。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点已经进行了储备, 但大部分同学都存在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的问题, 也不知道所学习过的知识有什么用处。此外, 在实际应用中, 通常是将学习到的若干门课程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用。这些方面的内容通常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 体现得不够充分。

实训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实训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知识点, 同时, 学会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软件设计与开发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一个主要从业方向。在一个MIS软件的开发过程中, 至少将要用到《计算机程序设计》、《Java语言》 (或其他某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算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a》、《软件工程》等核心专业课程的知识。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在讲授这些课程的知识时, 通常更注重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而在实训过程中, 要求学生进行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 那么将会用到所有的这些知识, 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及应用要点, 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的, 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从事一个行业, 通常也需要系统了解和掌握业界的业务和技术。

同时, 实训也是一个通过实践去激发学生钻研理论知识的动力, 当学生在实践中碰到问题时, 又要反过来再去补充和加强理论的学习,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端正学习态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团队精神的培养

所谓团队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 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当前的计算机行业中, 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由团队来完成的, 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有重要的影响。而大学的学习过程, 通常都是学生独自完成的, 同学之间缺乏合作的经验, 相互间的交流和协作存在摩擦和障碍。很多同学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高傲, 唯我独尊;有的性格孤僻, 不爱与人交流, 同学之间需要协作的时候表现消极, 忽略了团队的利益。

在校外实训过程中, 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 以项目为依托, 由同学和企业员工为项目组成员, 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明确每位项目组成员的职责、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让学生了解, 很多工作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 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 在一个和谐的、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工作, 能够事半功倍, 更好地完成项目, 同时也能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四、职业道德的培养

除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外, 德育也是实训的重要目标。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应该是实习实训中德育的主要因素。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 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5]。

要做一个称职的劳动者, 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离不开职业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熟悉职业, 体验职业, 明确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 才能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转变成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实习实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 是学生开始真正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状况的时期, 也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将来他们参加工作有极好的引导作用。相反, 如果这个时期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

良好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既需要坚持不懈的道德教育, 也需要严明的规章制度的约束, 还需要道德教育、检查监督、考核奖惩等措施的配合。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是利用相关行业的积极素材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反面教育则是利用行业的消极素材作为典型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和表现是不应该的。实习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应搞突击和强化, 而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中去。

让学生懂得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 不仅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和职业道德要求, 也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

五、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 通常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当碰到问题的时候, 学生可以向老师求助。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 碰到问题更多的是需要自己解决。实训阶段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习惯的重要时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更加灵活多样, 不会受到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实训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在实训过程中可对个别教学任务的内容做出调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使他们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有创新的想法和突破。

六、总结

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 就是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提供现实的工作环境, 在学生就业之前, 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过渡, 使学生从专业技术到道德各方面, 都有质的飞跃。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真正掌握知识, 又具备独立思考、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灵敏的反应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指挥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信息传播能力、感染与凝聚能力、说服与交流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打造更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

摘要:实施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包括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自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能力,德育,团队精神,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李先祥, 邝小磊, 屈莉莉.开放式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01) .

[2]杨治立, 张明远, 吕俊杰, 朱光俊.加强实习实训教学提高工程实践能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9) .

[3]明艳, 李强, 余翔, 吴坤君.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探索[J].数字通信, 2011, (06) .

[4]蒋卫祥, 朱利华.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3) .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第10篇

1多功能 “四位一体”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内涵

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校企合作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例如: “订单式”合作模式、 “2 + 1”合作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模式等,都是对校企合作理论的有益尝试。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吸收校企合作优秀研究及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与顺丰速运( 沈阳) 有限公司合作,协同创新,经中国物流学会指导,构建了一个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共享的多功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它以系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始终坚持校企参与、系主任负主责 “教学与生产管理合一” 的管理机制,建立了 “产学互动,以产促学”的运行模式, “教学与助学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和 “校企互设工作室”的技术服务范式,并建成了具有 “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作为保障。多功能 “四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现了企业、学院、学生、中物联四方( 位) 的共建共管共育共享。其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 “双赢” 的局面; 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 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多功能 “四位一体”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内容及功能

2008年,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顺丰速运( 沈阳) 有限公司开始商谈合作,2009年2007级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2009年12月顺丰公司与该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2009—2013年在08 - 13级学生中共组建了六期 “顺丰班”, 2010年顺丰公司在该院内建成 “顺丰模拟点部”,后转为正式营业点部,2011—2013年每年引进1万元 “顺丰速运慈善基金”,2012年在该院成立顺丰速运输单实训基地,同时完成 “顺丰速运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经过6年多实践建设,实现了校企无缝隙对接,该基地在该院建设的顺丰速运虎石台点部、顺丰输单室、顺丰订单班、顺丰勤工助学基地、顺丰见习培训基地、校内专家工作室、在公司设教授工作站等给学校、学生、企业、学会均带来了收益,实现了 “四位一体”。从学校和学生角度讲,实践基地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在输单室和公司顶岗工作,公司支付一定报酬,同时每年提供1万元奖助学金,每年近百名同学受益,表现优秀的学生被企业选用,解决了就业问题,学校利用专家工作室和教授工作站建设了 “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从企业角度讲,顺丰速运公司基地点部和输单室从事公司实际业务,经济效益显著,为企业培养了后备人才; 同时,该实践基地为中国物流学会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平台,为物流行业和企业提供了物流方面的咨询、诊断、培训、评审服务。具备了教学、生产、助学、团队建设、咨询服务和培训六大功能:

2. 1顺丰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功能

2008年年底该院与顺丰速运( 沈阳) 有限公司正式合作,向公司推荐4名实习生,开启校企合作先例。2009年7月公司又在该院招聘12名实习生,为解决公司岗前培训和与公司文化对接问题,学院建议在该院成立 “订单班”和模拟点部。随后于当年9月双方签订 “校企合作协议”,下半年经过四轮的严格选拔,在该院( 包括物流、电子商务、商务管理、国际贸易专业) 2008级选拔20名同学组成第一期 “顺丰班”。该订单班除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外, 还需要完成顺丰速运公司制订的教学计划。该学院与顺丰速运公司共同制定144学时的课外培训课程,主要涵盖企业文化、职业能力培养、业务操作流程等内容,课程主要由企业专家讲授。经过一年的培训和点部的实操训练,订单班的同学到大三离校实习时,已熟练掌握公司收派员业务和输单业务,可以直接到公司顶岗工作。

2. 2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生产功能

以 “引入服务、引入管理、引入设备、引入企业”形式与顺丰速运公司合作,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学院提供场地,2010年5月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建成 “顺丰速运模拟点部”( 顺丰速运见习实习基地) ,为物流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了实践岗位,有效解决了物流专业学生实习问题。顺丰模拟点部的管理与运营由顺丰班同学来完成,他们主要负责学院内部的收派件工作。2011年6月顺丰模拟点部华丽转身成立 “虎石台营运点部”,负责公司虎石台地区速递业务。该点部校内业务由 “顺丰班”同学负责完成,校外业务由公司员工完成,点部负责人负责对 “顺丰班”和物流专业学生的实习进行培训和指导。

基于公司速递业务三大工作内容: 收派工作、客服工作和输单工作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双方研究决定在我院建立 “输单实训基地”和 “客服实训基地”,形成公司完整的业务链,为学生实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有效的支撑。

2012年6月在该院成立了 “顺丰速运输单实训基地”, 设备及培训由企业负责完成,基地完全按公司的技术规范建设,该基地既承担物流专业学生实习任务,又承担公司部分实际输单业务,输单业务全部由校内 “顺丰输单订单班”学生来完成。

“顺丰运客服实训基地”和 “嘿客店”的建设正在实施, 届时也将开展公司生产性业务。

2. 3顺丰勤工助学基地———助学功能

为更好地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引进 “顺丰速运慈善基金”设立 “顺丰奖助学金”项目。从2011年起顺丰慈善基金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我系10名优秀贫困大学生。2012年双方签订了共建 “顺丰速运人才培养基地”协议,明细了多功能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运作模式,其中包括成立 “顺丰勤工助学基地”。此基地包括校内输单室、寒暑假公司顶岗工作、 顺丰速运奖助学金等项目。顺丰输单订单班的同学是从优秀贫困学生中选拔出来的,每期40名两班轮作。自基地建成以来,在校内提供近70个勤工助学岗位,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到顺丰输单实习基地完成输单工作,平均每月报酬在600 ~ 900元; 每年寒暑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40余个,公司累计资助学生20余万元,帮助了60余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 4产学研基地———咨询服务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共赢原则,在开发实习就业基地的同时,也积极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为公司提供了 “后备人才培养”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依据方案,在我院组建订单班、建立模拟点部,有效解决公司后备人才培养问题,节约大量岗前培训费用; 还为公司提供 “校园风暴” 活动方案和支持,扩大公司影响力和业务量。

2010年该学院与顺丰速运企业共同建立的 “速递产学研基地”获中国物流学会产学批准。该基地具有开展物流研究、运作、实习、实验等基本条件,近年来承担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辽宁省及沈阳市物流协会及企业重点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5项,积极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物流方面的咨询培训服务,支持物流新技术的试验推广。该院物流管理教学团队2名教师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物流企业5A级评审员,5名理事,常年为物流企业咨询、诊断、评审。

2. 5团队建设功能

基地利用在公司设立的 “教授工作站”和 “物流管理专家工作室”,把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请进来,作为该学院的兼职教师,先后派7人到学院授课; 把学院的专任教师送到工作站,到企业一线实践学习,特别是在校内建立的营业点部和输单室,为专任教师学习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和机会,提升了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学院有5名教师到公司生产现场顶岗学习,物流专业教师基本掌握速递公司业务操作技能,从而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 “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2. 6培训功能

经过6年多的建设,基地现有比较完整的速递业务工作场景,已成为公司东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为培训两批储备经理,共100人; 同时也为速递行业在职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

3多功能 “四位一体”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实施效果

3. 1促进了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是产学结合的重要特色。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企业可以参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制定, 依据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将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能力与知识相统一,构筑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建设可充分利用企业优势,探讨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此外,及时了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更新教学内容,将 “虚”的内容 “实”化,使课程、教学和技术同步进行。

3. 2有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学校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无论是资金还是资源都很有限。通过校企合作模式, 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将企业定点为自己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实习,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保障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 1) 整合校内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成创新型实训基地。该院将已有实训室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教学设计、生产要素连接,使其成为具有产品生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在环境、场地、布局以及设备配置上参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完善建设,使学生能够按照职业、岗位( 群) 的技能要求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依托此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辽宁省创新型第三方物流实训基地,以订单培养的形式,达成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在内的契约关系。

( 2) 在学院内同类专业的推广应用和效果。本项目研究成果在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应用,培养了大批物流专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其研究思路辐射影响了学院站务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

近年来,依托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大力推进了教改质量工程建设,建成 “辽宁省创新型第三方物流实训基地” 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速运物流产学研基地”、依托基地建成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级教学团队1个。

( 3) 在国内职业院校的推广应用和效果。该院与顺丰集团校企合作的多功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思路、运作模式、 管理思想已为顺丰集团各分公司和省内外许多高职院校认同和借鉴。顺丰集团将此合作模式在辽宁省乃至全国各分公司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3. 3加快 “双师” 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让教师暂时走下讲台,在企业中挂职锻炼,增进专业技能,体会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要求,为日后在教学中补收集素材,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奠定基础。校企合作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又丰富了理论知识,有利于 “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

总之,多功能 “四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成功实践了一个学校、企业、学会三方共建四方共享的多功能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系统化建设方案,解决了人才培养基地 “如何建好”的问题; 实践探索了校企参与,系主任负主责 “教学与生产管理合一”的管理机制和 “产学互动,以产促学”的运行模式,解决了人才培养基地 “如何管好”的难题; 充分发挥了顺丰速运基地在物流业领军优势, 创新实践了 “校企互设人才培养基地”的技术服务范式,通过与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项目,真正成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解决了人才培养基地 “如何用好” 的问题; 实践探索了基地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机制,走出一条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成功开展全流程速递业务培训基地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上一篇:集团文化下一篇:软件集成开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