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知识表达能力

2024-07-25

技术知识表达能力(精选7篇)

技术知识表达能力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语言,能力培养

1 提高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笔者认为, 首先要端正思想、态度, 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认识到随意教学 (使用不正确的术语、不规范的语言) 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其次, 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正确的术语在教材一般都有说明。例如Photoshop教学中的图层、路径、通道这几个概念, 还有存储器不能反过来说成储存器, “储存器”是一种生活化的语言,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 但不规范。这样在上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讲解操作技术, 与学生进行交流, 创设规范的环境, 让学生在规范的环境中学习;第三, 平时在与其他教师交流信息技术时。也要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将用正确术语交流变成一种习惯。

2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术语表达能力

2.1 规范语言教学

教师创设使用正确术语、规范语言表达的良好环境。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教师用正确的术语进行教学, 让术语的概念深入到学生中。学生用术语来进行交流, 这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大纲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实验, 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信息技术术语培养上制定这样的要求:

第一阶段, 直接讲解。让学生直接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术语, 对计算机中的术语有一个印象, 比如:桌面、图标、文件、文件夹, 画图中的各种工具的名称 (选定、刷子等)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经常提到这些术语。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二阶段, 在课堂中, 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能用简单的术语来表达某个操作, 比如:字号、字体设置, 资源管理器, 菜单等。学生在语言表达时, 要点拨其用术语, 并及时指出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逐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在板报教学设计时, 学生经常说:字的大小设置。这时教师就要指出这样的说法不规范, 应该是:字号的设置。第三、第四阶段, 则在前面的基础上, 开展合作学习, 创设良好的语言表达的氛围, 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 让学生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达、交流比较复杂的操作, 比如, 一段文字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排版, 或查找存储在某个地方的文件等。

2.2 规范语言提问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指导学生用术语提出自己有困难的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 很多学生向教师提问题都有统一的模式:老师, 这个地方我弄不好, 然后就是操作给教师看。例如, 在进行板报教学设计时, 有个学生说:老师, 我这些字变不到他那个样子的字。这时, 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还要告诉学生这个技术的术语:字体设置。要求学生以后提出问题:字体如何设置?

2.3 规范语言表达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规范语言表达。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过程往往只是操作, 没有语言表达。虽然学生的操作是正确的, 操作掌握了, 但学生不能把这步操作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表达出来, 也就是不能内化。整个操作的过程就像在放无声电影一样, 只有图像没有声音。这显然是一种缺陷。要真正彻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的术语表达, 需引导学生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达, 采用激励机制, 适时给学生以肯定、表扬与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 逐步使他们想说、敢说、会说、能说。

2.4 规范语言评价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创设良好的氛围,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操作、学生的作品。如果学生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操作时, 用的是不正确的术语和不规范的语言, 教师就要指出学生不规范的地方, 点拨学生如何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例如:在FLASH教学调整图片大小时, 一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的操作:“只要点击角上的点进行拖动就把图片左右大小都放大”。这样的评价语言就显得不是很规范, 这时教师就应当指出:用鼠标点击图片就是选定图片, 点是控制点。这样学生在以后就会注意了。课堂上经常作这样的点拨, 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3 开展合作交流, 规范语言表达, 提高信息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多地开展合作学习, 同样也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开展合作学习, 能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为各个小组在交流过程中创设这样一个环境:小组成员说出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 组内讨论出最优化的方法, 要用正确的术语和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 其中由语言表达规范的成员做记录, 并时刻提出其他成员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地方。有了这样的氛围, 学生交流中就会逐步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4 结语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2篇

一棵二叉树中,度为2的节点数等于度为0的节点数(no=70个叶子结点)减1,即n2=no-1,叶子节点即度为0,故n2=69。总节点数=no+n1+n2=70+80+69=219。

2、人工智能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是机器感知。以下列举中的()不属于机器感知的领域。

A. 使机器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能力 B. 让机器具有理解文字的能力

C. 使机器具有能够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巧的能力 D. 使机器具有听懂人类语言的能力

参考解析:C属于机器学习领域。

3、参考解析:己知关系R和S,RnS等价于S-(S-R)。

4、参考解析:人类发展史上经过了5次信息革命,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l4世纪);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隋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时间:19世纪);第五次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5、如果系统中有n个进程,则就绪队列中进程的个数最多为()。

A. n+1

B. n

C. n-1

D. 1

6、参考解析:由IETF制定的TCP/IP参考模型从下至上分为网络接入层、互连网络层、传输层与应用层。

7、为了让计算机安全运行,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请列举常用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最少说出2点)参考解析:(1)合理配置防火墙

在计算机网络中,通过进行配置防火墙,对网络通讯执行访问尺度进行控制,明确访问人和数据才能进入到网络系统中,对于不允许或者其他非法分子以及数据能够及时拦截,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黑客或者非法分子进入破坏网络。防火墙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已经广泛应用到网络系统中,最大限度防止计算机网络受不安全因素的入侵。(2)安全认证手段

保证实现电子商务中信息的保密性用的是数字信封技术;保证电子商务信息的完整性用的是Hash为函数核心的数字摘要技术;保证电子商务信息的有效性是利用数字时间戳来完成的;保证电子商务中的通信不可否认、不可抵赖使用的是数字签名技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中各方身份的认证使用的是建立CA认证体系。这样可以给电子商务交易各方发放数字认证,并且还必须要有安全协议的配合,常用的安全协议有安全套接层SSL协议和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并且由于Administrator账户拥有计算机网络最高系统权限,所以导致黑客经常盗取账户破坏电脑程序。为了能够预防这一网络威胁事件的发生,首先应该在Administrator账户上设定复杂且强大的密码或者重命名Administrator账户,最后还可以在系统中创建一个没有管理权限的Administrator账户以达到欺骗入侵者的目的,从而就会造成入侵者无法分清账号是

否拥有管理员的权限,进而能够减少人侵者损害计算机网络以及系统内重要的信息。(3)加密技术

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防止网络信息以及数据泄露而研究设计的一种防范措施。加密技术主要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明文数据按照一定的转换方式而转换成为加密的数据。其中传统的加密技术主要是以报文为单位,这种加密技术与传统的加密技术相比,其不仅具有独特的要求,而且这种技术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是运用的Unix和WindowsNT,加密技术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可以分为Cl和C2,他们都具有识别用户、用户注册和控制的作用。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虽然DBES在OS的基础上能够为系统增加安全防范措施,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其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病毒和黑客一般都是通过这些细微的漏洞而对数据库造成危害,而利用加密技术对敏感的数据进行加密则能够有效保证数据的安全。从而保汪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8、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请描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对任务设置的要求。

参考解析:(1)任务设计应恰当,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参与任务完成;(2)任务应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呈现,将任务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3)任务的难度要适宜,具有驱动的特点,不能过于简单或复杂;(4)对任务完成所需的资源要进行设计;

(5)任务驱动学习往往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6)可为学习任务完成提供范例;(7)任务完成的情况应进行评价。

9、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征? 参考解析:操作系统的特征有:并发性、共享性、不确定性、虚拟性。

其中并发性和共享性是其主要特征。由于操作系统建立并控制着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完成着同时进行的几项任务,进程之间相互制约,并且共享着系统的某些资源,进程的这些活动便形成了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并且许多事件的产生是随机的,而且事件产生的先后顺序又有许多可能组合,但操作系统必须能处理任何一种可能的事件序列。所以,操作系统又具有不确定性。另外,操作系统中还广泛使用了虚拟技术,使得配备了操作系统之后的系统在资源的使用上更加自由和灵活,不受物理设备数量的限制。

10、(1)这一调查结果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什么性质?(2)如果你是该老师,你将采用什么教学策略? 参考解析:

(1)信息技术的性质包括: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层次性。而该题中的调查结果体现的是层次性。

(2)①课前:摸底,补课,备课。

A.课前研究掌握12%和27%对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B.备好课,准备好助学课件和分层任务。②课中:

A.设置分层任务。B.依靠助学课件。

C.布置以个人为单位的任务,实行异质分组。③课后:对少数冒尖学生进行专门辅导。

11、阅读下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导人片段,回答问题。

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述计算机的文字处理时,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介绍了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如创建文档、打开文档、保存文档、文字输入等内容,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根据文档的不同需求进行简单的排版。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我们了解文档调整字体、行距及其他格式等知识,利用这些技能,使得我们的文档变得更规范、更美观。”

(1)请就这堂课的导入方式予以评述。

(2)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参考解析:

(1)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知识间联系等多方面进行评述。

(2)结合具体实例,从符合由旧引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既要富有启发性,又要具有思想性;既要有风趣引人人胜,又要有科学性、严谨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12、材料:

《图片的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图片的处理》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七年级学生在《图片的获取》后学习的内容,教材没有系统地介绍ACDSee的使用方法,但花了较多的笔墨提及在处理一般图片时利用ACDSee的多项功能。突出了ACDSee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学习本课内容能为下节其他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做好镝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对Windows窗口有了系统的认识,对菜单命令、工具栏按钮、快捷菜单命令都有了较深的了解;另一方面,随着数码相机在普通家庭的普及,学生对图片的浏览和一般处理有着迫切的需要。

请根据材料,对《图片的处理》这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要求有详细的教学目标,选择科学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设计教学过程。

参考解析:(1)教材分析(材料内容)(2)学生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的内容.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以及计算机和网络的深入应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对Windows窗口有了系统的认识,对菜单命令、工具栏按钮、快捷菜单命令都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本课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熟悉ACDSee的窗口和常用命令,从而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另一方面,随着数码相机在普通家庭的普及,学生对图片的浏览和一般处理有着迫切的需要,因此主要设计了一些对拍摄的图片进行浏览和处理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对图片的一般处理方法。(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几款图片处理软件。

了解ACDSee的软件界面;通过ACDSee编辑器,学会简单的图片处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自我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情感目标: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图片信息:学会利用图片信息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评价图片信息。(4)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ACDSee浏览图片,对图片进行色彩调节、旋转、裁剪等操作。难点:用ACDSee编辑器处理图片。(5)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师自己拍摄并经过处理的校园风景照,有些照片是经过处理的,有些则为原始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图片都是老师最近在校园抓拍的一些照片,你们看了有什么感想? 生1:有些图片很漂亮。

生2:有些图片拍的有点暗。

生3:有些图片是竖拍的,看着不方便。

师:刚才同学都对图片谈了自己的想法。的确如此,老师拍的这些照片中有些是经过老师加工过的,所以你们感觉很漂亮,有些图片还没有经过处理.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有没有同学知道用什么软件来处理我们的图片呢? 生:Photoshop。

师:对,同学们还知道其它图片处理软件吗?(通过这个问题把图片处理软件补充完整)老师通过PPT列出三款软件.分别为Photoshop、ACDSee、我行我素。并展示三款软件处理的图片效果来进行比较。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②启发探究,技巧点拨

师:要想处理图片,首先要有待处理的原始图片。原始图片怎么来呢?简单复习上节课”图片的获取”的方法。随后教师出示一些课前拍的校园风景和学生上课时的照片,并传输到每位同学的电脑。

学生任务一:使用Photoshop软件打开照片,浏览Photoshop软件的界面,将照片放大并在照片中寻找到自己。(由于Photoshop是比较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具体掌握Photoshop的使用,故本节课重点以ACDSee为工具对图片进行处理。)师:同学们刚才简单了解了一下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发现这款软件功能强大,要想完全掌握Photoshop软件需要很长的时间。那么,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图片处理软件呢? 学生任务二:用ACDSee软件对刚才的照片进行放大处理并寻找自己。师:刚才我们对ACDSee软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ACDSee软件与Photoshop相比虽然功能不够强大,但操作简单,非常适合初学者。同学们在上课时看到的一些图片太暗,不正,以及图片取景不好需要对它裁剪等均可通过ACDSee来完成。下面请同学以尝试完成以下任务,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协作: 学生任务三:

正眼看图:有的图片歪了,有的拍倒了,你们能不能帮忙调整一下? 眼前一亮:这张照片太暗了,你能将它调整一下吗? 色彩缤纷:同一张图片改变不同的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意境,你们想试一下吗? 量体裁衣:只想截取这张图片的一部分作为我的QQ头像,你们能再帮忙做一下吗? 看图加字:为了让别人能一眼明白图片反映的主题.你能在图片上作好标记并加上文字说明吗? ③大显身手,创意作品

师:今天同学们学到很多知识,下面到你大显身手的时间了,打开“素材2”文件夹,选择你喜欢的图片,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出你感觉最满意的效果。(学生创作,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创作时间,让学生敢于想象、创意。)④展示作品。多元评价

(评价时,注重美术方面的评价。如图片的大小、均衡,文字的色彩、位置,整个画面的布局、结构匀称。)

同桌互相欣赏对方作品。⑤畅谈收获.激励总结

技术知识表达能力 第3篇

为了培养幼儿敢说、愿意说、喜欢说, 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清晰地叙述的能力, 笔者将电教方案纳入学期语言教学计划之中, 着手准备相关的电教材料, 如故事磁带、CD机、投影仪、收录机、相关碟片等, 还制作了与语言教学有关的CAI课件, 为幼儿语言学习做好课前充分准备。在具体实施培养的过程中, 采取了如下策略。

1. 运用电子化的文学作品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

富有童趣的色彩鲜艳的动画片和故事磁带, 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绕口令是对幼儿进行口语训练的重要素材。我经常让幼儿听《小红帽》、《三只羊》等童话故事, 看《三只小猪》、《七个小矮人》等故事碟片, 引导幼儿跟磁带学念《牵牛花》、《下雨了》等儿歌。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语言氛围, 鼓励幼儿结合所看的内容说出故事或动画片的大概内容、模仿角色间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我经常让幼儿听磁带《声音世界》, 启发幼儿识别风、雨、雷、电及各种动物的声音。还让幼儿展开联想来编讲小故事, 从而训练幼儿的听、学、讲的能力。

2. 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幼儿学说普通话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 许多幼儿入园时都不会说普通话, 不同的口音和各种方言, 影响了孩子们的交流。因此, 在园里, 笔者会随时注意自己的语言示范作用, 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 并在注重让幼儿跟着录音磁带多读、多练, 还经常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CAI课件, 用直观、生动情景动画对幼儿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讲述《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内容时, 就操作演示了小熊上学的动画。让幼儿注意学习动画中小熊的动作、神态、表情, 并重点回放它与山羊老师相互问候的情景, 一方面请幼儿看、听、说、议, 另一方面让他们模仿情节, 进行“早上好”、“再见”等相关问候和道别的口语练习。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 让幼儿将动作与口语对话结合起来表演, 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教学故事《三只小猪》中, 幼儿对故事中所涉及的“吹”、“推”、“踢”、“散架”、“倒塌”、“一动不动”这些词不能理解, 发音也不准, 于是, 笔者对该故事碟片, 分别用回放、定格等方式加以讲解, 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扮演角色学着对话表演, 即:笔者用草、积木、砖做道具搭成不同的小房子, 请出三位幼儿分别扮演白猪、黑猪和花猪, 让其他幼儿扮演狼去追三只小猪, 使幼儿演绎出狼吹草房——散架, 推木房——倒塌, 踢、推砖房——一动不动等动作。通过表演, 使幼儿对以上字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同时, 角色间的对话练习, 也使幼儿掌握了这些字词的正常发音。不仅如此, 幼儿在看到三间房子中两间被破坏时, 还认识到了狼残暴的性格。总之, 现代化电教手段的运用为幼儿创造了语言环境, 它调动了幼儿学说、学演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 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乐意说, 喜欢说

游戏是一项令幼儿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 幼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因此在实验中, 我经常使用游戏的方法教幼儿跟学、跟念, 学习字、词的正确发音。在《打电话》游戏中, 笔者让幼儿角色转换, 扮演教师, 而笔者拿着手机扮演小宝的妈妈, 向其询问小宝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 要求幼儿用普通话以简短的语句作答。而且笔者还利用自制的小手机和电话玩具鼓励幼儿同伴间相互“打电话”交流。在角色游戏中, 笔者还将课前摄下的“家乐福”、集贸市场、医院的场景录像放给幼儿观看, 向他们讲解人们购物、看病的程序, 突出播放顾客与服务员、病人与医生间的对话, 以及卖菜者的吆喝声, 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学着模仿。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出现, 用角色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情感。如在《餐馆》游戏中, 顾客询问:“有汤面吗?多少钱一碗?”服务员接待说:“要辣椒吗?来一串羊肉串吧!”……幼儿一句句、一次次地交流着这些来自生活中的语言, 他们百玩不厌、百说不烦。

4. 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寓于多种活动之中

在课堂上、户外活动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笔者都非常注重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饭后、课间, 我都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要求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喝水、入厕、添减衣服等。饭前以听故事、看动画片的形式引导幼儿看、听、说, 用录音回放的形式让幼儿检查自己朗诵或故事讲述中存在的不足, 用录音磁带教幼儿正确发音。在主题活动中,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 结合墙画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与幼儿互动学习。如在特色活动《三只小猪》中, 引导幼儿每天围绕不同的问题观看该动画片, 看后请幼儿说出黑、白猪之所以不用砖造房子的原因;教幼儿学说夸奖花猪的语言;让幼儿描述三只小猪不同的憨样;让幼儿对比说出三只小猪造房子的不同态度;实验感知草 (柔软) 、木 (易燃) 、砖 (结实、牢固) 的简单性质。在每个活动中我都将所要学习和理解的字、词、句逐一列出来, 借助电教媒体进行重点教学, 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较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

技术知识表达能力 第4篇

摘要: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应体现、渗透计算机是工具、因材施教、前沿技术、计算机类竞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题、校本课程、关注艺术与人文属性这些内容,一方面树立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挖掘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社会带进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保证每节课在机房进行。这门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大部分学生的喜爱来源于对电脑的喜爱,而不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关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天然的兴趣,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和便利,逐步养成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感受信息技术在娱乐之外的更深层次的乐趣和意义,成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从2019年起,陕西省全面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结合学生情况,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重组,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更加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更容易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课的独有优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此,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设计、实施。

1、计算机是工具。

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学习信息技术绝不是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所以计算机可以被看成一种工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将教学目标渗透到具体的课堂任务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一方面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比如在讲解Flash动作补间动画时,设计了飞机直线飞行的案例,那么在讲解引导线动画时,可以设计飞机随意飞行的案例,这样不仅与前面的课对应起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更容易投入到课堂中。

2、教学要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不同学校和家庭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的差异很大,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班可能有同学完全没有电脑基础,也有同学编程能力已经很强。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可以加一些拓展或选做任务,对于早早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继续有事情可干。初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这样可以让计算机水平高的同学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稍弱一些的同学也能学到理应掌握的知识,不会感觉学习困难,丧失信心。

3、课堂要与前沿技术相结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不断涌现新思想和新技术,如果只是讲解教材的内容,那必然是跟随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最前沿技术,尽可能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介绍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最新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改变学生的思维,甚至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新的认识。

4、积极组织计算机类竞赛。

掌握常规信息技术课是对所有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存在一些学生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天赋,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引领这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从而促进其个性最大地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观察、发现有天赋的同学,并组织培训,参加相关竞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5、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课题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的研究,从知识层面来说,一方面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掌握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个人能力来说,课题研究是一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需要研究者长时间精心钻研、查找并分析、总结资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同时要学会与课题小组互相妥协、合作,这是对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有可能会产生一个创新性成果,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

6、研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研发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更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共同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各方资源,开发出最适合学校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校本课程,要达到学生乐意参加并能真正得到成长的效果。

7、关注信息技术课的艺术与人文属性。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基本体现的是技术性的内容,很少去关注人文内涵,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多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并渗透于课堂中。例如,在教学中增加信息技术相关发展历史,从而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与生活联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相关决策的判断力;再如,在对学生设计作品如网页、动画等的评价中,加入审美维度的评价,提高学生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在走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岗位之前,虽然我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真正地与学生接触之后,仍然出现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问题,这也正说明了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不断地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经常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虚心借鉴各位前辈教师的成功经验,争取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总之,我会将自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思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一方面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公民,另一方面挖掘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技术知识表达能力 第5篇

那么,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落实创意能力培养呢?

导学活动要有启发性:重在创意引领

导学活动一般包括情境导入、学习示范两个主要环节。学习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 表达创意。因此, 导学活动应给学生以启发, 重视创意的引领, 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与层次。

1. 情境导入激发创意

情境导入是教与学活动的起始环节, 是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之一。在情境导入中, 应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创意基础。

例如, 在《音乐下载》的教学设计中, 一般教师都会通过下载喜欢的流行歌曲作为情境来导入新课, 这给学生的启发并不大。我们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更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呢?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同学们, 大家知道, 音乐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的情绪, 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品德。那么, 你知道音乐还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吗?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 (内容为某电视台介绍蔬菜大棚定时放音乐的视频) , 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欣赏视频后, 老师又问了一句:你们知道音乐还有什么作用吗?

在这样的情境激发下, 学生的思维闸门顺利打开, 各种各样的答案应运而生, 学生操作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得到了加强, 实践操作效果比较理想。在后期学生操作中, 有的学生下载了对人的记忆有促进作用的音乐;有的学生下载了可以催眠的音乐……这样的设计, 就把学生从传统思维套路中解放出来, 开阔了学生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

2. 学习示范体现创意

学习示范是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示范等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新内容的学习。在这一典型环节有效地体现创意, 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一是学习示范应该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 不要就技术而演示技术, 而且所解决的问题应当是一个劣构问题, 有开放性, 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二是示范主体不仅仅是教师, 也可以是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 有效保护优秀学生、特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的火种。

例如, 在小学《文字的修饰》一课教学设计中, 需要学习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修饰等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从前有个财主, 他为人专横跋扈, 经常欺压百姓。有一次他请画师为他画了幅像。画师手艺很好, 把老财主画得白发乌巾, 神采奕奕, 富贵堂皇。老财主看了非常得意, 便硬拉一位秀才为他的画像题诗。

秀才被拉到财主家, 在无奈之中转念一想:今日既然找上门来, 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秀才接过笔来, 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四言诗:

画工真采, 老貌堂皇。乌巾白发, 龟雀呈祥。

财主看了, 十分得意, 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 秀才写的这首诗中藏着一个大秘密, 你知道是什么吗?

面对这一情境, 学生的思维迅速被激活, 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发现了秘密:这是一首藏头诗。

教师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 如何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一秘密呢?学生认为可以对这首诗进行必要的修饰。怎样来修饰呢?教师与学生配合演示几种基本操作方法。在这些基本方法启示下, 学生探索出了多种方法, 有重新排列的 (竖排) 、有改变首字字体的、有改变首字颜色的、有修饰为倾斜的……还有不少学生采用了不止一种修饰方法, 达到了所要表达的效果, 学生的创意得到有效体现。

实践活动要有开放性:落实创意表达

20世纪60年代美国缅因州的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研究发现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指出, 学生学习24小时之后对新学习内容的接受情况是, 使用讲授的方法平均保持率最差 (5%) , 实践练习较好 (75%) , 立即运用最好 (90%) [2]。按照这一规律, 教师应该格外重视课堂实践练习与运用。同时, 实践练习与运用也是学生创意实现与表达的重要过程。

1. 单项实践训练创意

单项训练是指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而进行的, 通常的做法是一些指定性练习, 如“在某文档第二段文字后插入图片, 环绕方式设置为‘四周型’”。这种实践训练的优点是指向明确、训练到位,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将一项本应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转变为机械性、纯操作性活动,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因此, 我们可以将单项实践与训练创意有机结合起来, 在有效落实训练目标的同时, 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意与表达。

例如, 在PPT中“插入图片”专项训练实践活动中, 教师提供了大量校园风景、学生活动的图片, 给学生选择使用。学生先确定展现的主题, 如美丽的校园、课余生活、感恩的心等, 再从提供的素材中选择图片, 然后设计图片的排列、呈现方式等。

学生在实践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呈现的结果充满创意。如, 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的作品中, 有一位学生按照学校建筑的位置, 使用类似“模型”的方法呈现图片;有的学生将图片作为自选图形颜色中的“填充效果”, 使展现的图片不再是方方正正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创意得到了有效体现。

2. 综合实践表达创意

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其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 即让学生参与或者独立完成操作, 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 解决贴近其生活与学习经验的实际问题[3]。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一般可安排在一个模块内容的学习之后, 或穿插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学习过程中, 最终以作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成果等形式呈现。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应当注重活动设计的综合性、开放性, 让学生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创意设计、创意表达。

例如, 在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基本模块内容后, 教师设计了如下综合实践练习:

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部电影, 制作一张宣传海报。基本要求如下:第一, 版面不得小于16开;第二, 必须用到艺术字;第三, 必须有电影放映场次、时间表;第四, 必须使用图片;第五, 对版面适当美化。

上述综合实践设计, 从选材上来说,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电影, 题材相对广泛;从版面设计来说, 只规定了一些基本要素, 其目的是落实基本技能应用的实践任务, 学生有相当大的创作空间, 这为学生的个性设计、创意设计提供了可能。从学生最终完成的作品来看, 达到了预期效果, 没有一张雷同作品, 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个性与创意。

评价活动要有导向性:指向创意升华

评价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4]。对于学生的活动而言, 评价指向创意与表达十分重要。要通过学生陈述创意, 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技术表达, 深化学生对于技术应用的理解, 提升技术素养。

1. 学生表达陈述创意

由学生陈述自己的创意, 是评价活动实施的第一步。这一方面可以让师生能更准确地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也能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充分发挥评价对学习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例如, 在“让你的桌面更有个性”学习实践中, 有位学生不仅修改了背景, 而且将桌面图标排列成了“火箭”图案。在介绍创意时, 他进行了如下陈述:

大家在实践中替换了桌面背景, 我想, 那只是显示个性的一个方面, 我还能不能再做些什么?我是个军事迷, 于是, 我想让桌面图标也能展示自己的个性, 经过反复尝试, 我拼成了“火箭”图案。大家看, 是不是更有个性呢?

“我还能不能再做些什么”, 激活了学生思维, 对其他学生也有很大启发。在现实课堂中, 学生陈述创意往往不尽如人意, 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 有时就自己代劳, 这实质上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提高学生的陈述能力, 在课堂实施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创作前就要规划、思考并确定创意;在创作中, 对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要及时梳理, 也可作适当记录。这样, 学生在陈述时, 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陈述质量。同时, 在陈述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准确陈述创意, 如“你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你是怎么想到的”“你运用了哪些技术来体现你的创意”“你感觉还有哪些创意没有表达出来”等。教学中, 可以考虑让学生填写“创意单”, 引导学生有效表达创意, 不断提高陈述质量。

2. 师生共评升华创意

在学生陈述创意后, 进入“师生共评”环节。此环节重点应该指向创意与表达, 要通过评价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创意、完善创意, 进而升华创意,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评价中, 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如, 是否通过技术表达了创意?给我们什么启示?还可以怎样进一步完善?再结合教师或优秀学生的点评, 达成评价目标。

还是上面的例子, 在学生陈述完成后, 教师适时开展了“给我们什么启示”的讨论, 学生参与度极高, 发言踊跃, 讨论效果好。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

该同学实践操作很有创意, 将一项看似十分简单的活动, 做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值得大家学习。我建议大家在以后的实践中, 也能像他一样, 多问自己“我还能不能再做些什么”, 这样你的实践操作一定会更有特色。针对他的实践创意, 我建议能否自己做一个背景图片, 一方面与图标排列的“火箭”图案相配合, 另一方面增加必要的文字说明, 是不是更有个性?最后, 希望你由一个“军事迷”成长为一名军事专家, 早日实现你的军事梦想!

在点评中, 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创意, 同时, 也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意、升华创意提出了建议。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充分保护学生创意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创意无限, 创意无对错, 要多从正面引导, 肯定学生的创意, 不要随意给学生的创意下“好与不好、优与劣”等结论, 鼓励学生大胆创意, 哪怕创意还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当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根据技术的特点, 灵活实现创意, 让创意更有针对性、现实性。

不同的创意, 其实践表达的难度也不同。有的创意技术实现难度大, 在较短的时间内往往很难实现, 在评价中就要注意;有的创意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技术去实现, 在评价中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实现方法的优化, 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创意表达。从技术教育的层面来说, 创意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更是技术教育本身的迫切追求。因为, 只有注重创意培养的教学才具有时代的前瞻意义, 也只有有创意、有智慧的教学,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意品质。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创意, 应该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终身追求。

摘要:创意与表达, 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 从导学、实践、评价三项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上, 就如何落实创意引领、训练、升华的目标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并建议从导学的启发性、实践的开放性、评价的针对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意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创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2]David·A·Sousa (美) .脑与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5.

[3]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技术知识表达能力 第6篇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

(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学术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日益升温。Burgelman (1996) 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 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组织内部一系列支持创新战略实施的综合性特征构成的。魏江 (1998) 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为实现企业创新战略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耦合并构成的系统整体功能。陈劲 (2003) 从知识视角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有效激活、整合、创造和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白俊红 (2008)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各个子过程能力有效协同而表现出的一项综合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 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贯穿于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分析、研究开发、产品商品化等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并为企业创新战略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的一系列综合特性与能力的集合。

(二)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根据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 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获取、整合组织内外部知识资源, 挖掘知识深层价值, 实现知识创造与创新, 对于提高组织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能力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 Chuang (2004) 认为组织知识管理能力是组织创造、存储、传递并应用知识资源, 并将知识资源与企业其他资源整合并优化配置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蒋天颖 (2012) 将知识管理能力界定为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行为、整合组织内外部各种知识的能力。侍文庚 (2012) 则将知识管理能力划分为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四个维度。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 知识管理能力本质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协调与利用能力, 体现在组织各项知识管理行为中, 目标是组织增强竞争力的能力。

二、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分析

耦合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并联合起来的现象 (郝生宾, 2009) , 这种耦合关系成立的基本前提是耦合各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而耦合各方通过相互作用与影响导致自身属性以及系统合体属性的发生被缩小或放大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的两个子系统, 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 知识管理能力通过优化企业知识库与知识网络, 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知识支持与动力;另一方面, 技术创新能力又为知识管理能力提供知识反哺, 通过知识创造产生知识增量补充企业知识库、拓展知识网络, 促进知识创造、流动、扩散和应用等。二者的协调发展产生协同效应, 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 如图1所示。

(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器分析

基于物理学的思维方式, 系统耦合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类似于电路耦合中的公共阻抗这样的“耦合器” (刘希宋, 2006)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子系统, 二者耦合关系成立的“耦合器”为企业的知识资源, 表现形式为企业知识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都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并伴随着知识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为基础, 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趋势, 通过对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与利用, 激发技术创新潜力,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以知识作为基本管理对象, 通过数据库、知识地图、知识管理平台等技术工具与管理手段的运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与管理流程, 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应用等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支持, 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的转移、流动、扩散与增值, 从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因此,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均以知识作为其根本要素, 通过企业知识资源的集合即知识库建立互动耦合关系, 耦合关系的实现主体为企业知识库中的技术创新知识。

(二)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关系作用过程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分析, 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论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还是合作技术创新, 都需要建立起企业各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结与网络, 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及其他资源的交流。这种基于网络的互动关系, 尤其是知识网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影响作用明显。

一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源源不断的知识支持, 既需要企业内部知识资源的供给与知识创造, 也需要外部新知识的吸收与引入, 而内外部知识获取都必须以企业知识网络为基本传递途径。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传递、整合、分享、积累和应用知识。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知识资产合作能力作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基本构成要素, 影响着知识网络的完备性、通畅性以及企业所处的网络位置, 决定着知识网络运作、信息和知识交流的质量与效率, 这必然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获取与传递, 进而促进或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知识, 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知识库与知识网络, 创造利于知识流动、学习与创新的环境。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合作创新能力作为技术创新能力基本构成要素, 影响并制约着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会加快企业技术革新步伐, 使得知识的价值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体现, 激励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利于新的知识管理理念、技术和知识的引进;同时,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 技术自主创新活动伴生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以技术或知识的“内生性增长”以及技术合作创新活动中知识的“外生性增长”增加组织知识存量, 并通过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途径, 使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经验与技术诀窍得以传递、流动和扩散, 形成新的知识库和知识网络, 优化企业知识资源配置, 对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产生正反馈作用, 推动企业知识基础设施能力、知识管理过程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及知识资产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目标分析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获取既依赖于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条件, 又离不开对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 其共同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将会使企业挖掘和提炼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法、诀窍、工具、设计方案等, 这些技术创新产出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转移、扩散与集成, 形成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优势;知识管理能力反映企业对知识资源、知识流程、知识学习、知识合作与创新的系统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外部知识内部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零散知识体系化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有效获取外部环境中的新知识, 推动企业内部知识的消化、吸收、共享、集成与创新, 增加企业知识存量, 完善企业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高效流动与有效供给。通过企业技术创新不断产出的非标准化的知识, 经过知识管理流程后转化为标准化知识, 并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反哺, 在此循环过程中,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螺旋提升, 形成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论

通过上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关系的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基于企业知识库这一“耦合器”建立起耦合关系, 以企业信息化平台为基本载体, 在知识、知识网络以及知识流等要素的共同引导和驱动下, 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协同与放大效应, 不仅实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自我价值创造与螺旋式增长, 而且共同推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要求, 达到持续成长和提高核心竞争优势的发展目的, 企业应努力将技术创新活动和知识管理活动互通有无、融会贯通, 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生宾, 于渤, 吴伟伟.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9, 2.

[2]刘希宋, 张长涛, 张倩等.知识管理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耦合机理与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Robert A Burgelman.Strategic Management of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J].Research on GroupEconomy, 1996.

[4]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 2008, 3.

[5]Chuang S H.A resource based perspective on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xpert Systemswith Applications, 2004, 3.

技术知识表达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迁移策略,能力培养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学习活动之中, 任何一种学习行为都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 学科, 从技能应用的角度来说, 它既有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完整理论, 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因此, 在本学科内,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具有产生迁移的潜质, 在学科之间同样会存在迁移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之前不仅要深度研究信息技术学科内 部知识之间的关联, 悉心引导使得学生产生正向的迁移, 还要能够分析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乃至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 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分辨新旧知识的异同, 积极建立有效关联,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横联学科, 迁移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科之间寻求知识的联结, 我们首先要发现教学材料与学生已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探寻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分析, 明确两个知识之间的异同。进而学习新的知识, 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中, 笔者着重引导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意识, 同时能够大胆分析并实施迁移学习。

比如, 在教学《表格信息的加工》一单元时, 涉及一些公式 (如SUM函数) 输入时,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几个单元格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在目标单元格内输入表达式, 并进行检测。学生感觉就像在做初中数学题, 很轻松很简易, 同时很多学生说自己通过输入表达式, 意识到单元格的标记方法有多么重要———如果输错一个行号或者一个列号, 那么计算结果就迥然不同了。在此基础上, 再教学生认识和了解其他函数的意义, 就会轻松很多。这个过程中, 把学生列表达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引用到了表格函数教学活动中来,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表格中的函数。另外, 在《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节中也引用了数学中绘制函数图像的实例。其中, 描点等环节与手动绘制图像几乎没有分别, 只是人工绘制时描点数量依靠重复的手动计算, 一遍一遍得出结果, 在进行描点绘图进程很慢, 而计算机编程处理后只需改变一个变量, 就可以改变计算的次数和描点的数量, 同时增强了连线绘图的平滑度。这一点, 让师生都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优越性, 要感受这一点, 其实不用让学生真的计算描点, 学生已有的深刻印象一定可以迁移到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来,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轻松理解了课本中所出示的那段代码的作用。

2 纵贯学识, 迁移操作技能

现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各个学段普遍开设, 因此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和操作都是有一定基础的。教师要善于在学习新知的时候, 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旧有的认知, 令其积极服务于新知的学习过程。类比迁移, 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将类似的情境或者操作程序进行复习和类比,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为课堂学习服务。另外, 也要引导学生在迁移知识的时候积极概括、总结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纵观信息技术学科中涉及的应用软件, 多数都有相似的界面, 相同的操作。教学中, 我们要借助这样的便利条件, 顺势引导学生做正向的迁移, 或者总结概括活动。

比如Word中的操作界面,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过了解, 所以, 当涉及新的应用软件学习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Word来帮助认识Front- page的界面 , 同时对于一些菜单功能的学习也要对比着学习和记忆。例如, Word中的新建与Frontpage中的新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软件的菜单命令以及其功能。另外, 还有一些快捷键可以直接迁移到新的软件之中, 如复制 (ctrl+c) 、粘贴 (ctrl+ v) 、等比例缩放 (ctrl+shift+alt+鼠标动作) 、文字编辑中的加粗 (ctrl+b) 、查寻替换 (ctrl+f) 等。这些知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时常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 使得他们经过日积月累能够熟练应用。

3 宗引见闻, 迁移生活经验

迁移是学习行为的跟随活动, 可以说只要有学习活动就一定有迁移行为。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 从多姿多彩的户外广告、宣传手册等印刷品, 到绚丽璀璨的霓虹灯、广场大屏幕。学生的见闻, 也不可谓不多, 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 把生活中的见闻引用到课堂学习中来, 丰富自己的学习活动。

比如, 《数字化图像的设计与加工》的教学, 教师首先选取了九寨沟的旅游宣传手册, 从中选取了几张极美的图片, 让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总结图片传递信息的特点, 学生准确说出图片可以直观地展示美好的风景, 比其他方式快捷直接。然后教师又请学生从生活中搜寻自己见过的不同类型的 图片, 并说一说自己从这些图片中体会到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列举出了交通标志, 并总结说“那几乎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一看就明白需要干什么”。还有学生列举出了一些宣传广告, 如央视广告“家=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段人尽皆知的Flash短片, 说明用图像传递信息形象个性而且意味深远。

在这节课中, 学生的生活经验始终在唱主角, 一方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更有效地学习新知, 另一方面, 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一篇:正则表达式的应用研究下一篇:视觉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