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时间核算范文

2024-08-31

单位时间核算范文(精选4篇)

单位时间核算 第1篇

在经济领域的成本核算中, “时间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其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机会和可能。但在教育这个“无限责任公司”中, 时间却成了天然的附属物, 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是完全“同频”和“对接”的。只要学生不离校, 校长也好, 班主任、任课老师也罢, 都不能有完全意义上的“下班”, “24小时待机”、“随叫随到”、“加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正是这种意识的缺失, 教师的“时间账单”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几乎就从没有核算过, 慢慢地就成了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在没有可测量和精确的地方, 是没有管理的。”这种饱负荷和零成本的“时间”概念, 让每个职能部门都可以轻易地侵占教师的时间, 并大肆布置各种“千奇百怪”的任务。于是, 我们自然可以看到, 在教师的“工作时间”中, 做材料、列计划、应付检查、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占了较大的比重, 而真正用于备课和课堂研究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这种“无所事事的忙碌”, 让教师游离于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之外, 业绩或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教师时间分配的调查结果看似荒诞, 却自有其道理:一方面是教育懒政现象尚存, 管理、评价、考核体制陈旧, 不科学的实施手段依然“涛声依旧”。比如, 有些地区大班额现象很严重, 导致学校管理效率低下;过繁过重的各项考核、验收、检查等, 都让教师疲于应付。加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渐提高, 而教育的现代化综合治理并未跟上等因素, 所有的“债”, 都只好拿教师额外的乃至休息时间去偿还。

另一方面是依法治教落实不足。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清晰而详细的界定, 两者之间也难以达到对等和公平的平衡。普通教师更没有维权的意识和行动, 多年如一日地做老黄牛, 不分白天、黑夜、周末、节假日地上班, 心里还感恩戴德。因此,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问“教师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多少是有点让人心酸的。

与工作时间的满打满算相比, 教师的“生活时间”等自我支配的部分却恰好相反。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学校, 尤其是中学, 依然有浓重的应试倾向, 学生和老师常常难以从题海中脱离。在这种状态下, 教师很难有多少休闲的机会。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 已经推演到了按“秒”计的管理, 师生的身心牢牢被框住, 利益紧紧被“分”锁住。有的学校实行“月考”制度, 出题、监场、阅卷、分析和上报成绩, 让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阅读、休闲、旅游等事情。这种愈演愈烈的倾向, 让有的学校在节假日不惜违规补课, 老师也不得不与学生陪绑在一起, 彼此都是应试链条上的螺丝钉。

透过《中国教育报》的这份“时间账单”, 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读书人”之一的教师, 他们除了“三本书” (教材、教辅、作业本) 外, 读书其实并不算太多, 部分教师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生态中, 一个阅读面极窄的老师, 一个精神生命尚有待健全的“熟练工”, 除了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外, 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下一代来?

单位时间核算 第2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主体;集中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06-02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核算单位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机构,各单位设置一名结报员,通过委托会计代理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并进行相应的财务监督,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

以海门市为例,2010年海门市对市行政中心50余家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成立了“海门市市级机关财务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为各核算单位统一发放工资,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编制部门预决算,统一会计档案管理,不仅为核算单位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也规范了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和核算管理,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并且有效地配合了财政各业务科室的工作。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核算单位自身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减弱等情况。例如,一些核算单位认为集中核算后,财务核算工作已全部移交核算中心,单位不设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凡是财务管理方面出了问题都由核算中心负责;也有些单位认为集中核算后财务方面反正有核算中心把关,内部控制制度不再那么重要了,而忽视了对专项资金和固定资产等的管理。

从法理上看,据《新会计法》要求,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主体及责任仍然是纳入集中核算的各单位,而不是会计核算中心。因为,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的主体、权利没有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单位自行决定,会计核算中心不能干预单位正常的活动。核算中心监督的重点是审核原始单据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财经制度的规定,然后对凭证进行准确分类、正确记录、及时结账、生成报表,及时向单位提供信息,做好会计档案管理等。至于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经济活动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无法监督和管理,必须由单位负责。

鉴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核算单位主体意识减弱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核算单位在会计集中核算条件下的主体意识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核算单位在经费支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会计核算中心运行过程中,与核算中心联系最密切的是单位报账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的传递人员,其所传送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直接关系核算中心会计信息的正确性,报账会计结报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核算中心会计工作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报账会计已成为会计核算中心的“第一线”工作人员,所以,报账会计结报工作的规范化就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在办理费用报销时,每一笔费用的经济实质都由核算单位掌握,该笔费用列何会计科目,用何预算指标,都需要报账会计提出,核算中心无法决定,这就需要报账会计参与到整个财务收支的活动中去,掌握资金的来龙去脉,否则很容易导致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甚至影响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再如,结报员在整理原始凭证时,就应能准确区别每一笔费用所用经济科目,将原始凭证按照不同的经济科目进行分类。这就需要结报员掌握每笔支出的实质,比如在出差过程中产生的招待费用,是列差旅费还是招待费的问题,有些结报员往往混淆不清,这就需要了解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通过参阅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很明显可以找到答案,属于出差人员正常的伙食费用可以列差旅费,而出差过程中招待上级单位的餐费应列招待费,不能按差旅费报销,填列差旅费报销单。

2014年,海门市纪委、监察局联合财政局开发建设了“海门市三公经费科学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三公系统”),要求各预算单位将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三公”消费以及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统一纳入该系统,实行全程电子监察。该系统要求各预算单位凡涉及到上述经费开支,一律先进行网络申报,然后待主要领导审批通过后进行消费,并在规定时间内到会计核算中心报销,同时纪委、监察局还将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核查”三公系统”中各科目金额是否和账面金额相一致,这就对预算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结报员必须在“三公系统”中申报经费支出申请的时候就将经济科目准确录入,把好账务核算的第一道关,确保不用错经济科目,以免出现“返工”,甚至影响账务核算的真实性。

二、加强核算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发放工资,各单位的基础信息全部掌握在会计核算中心,这就需要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为核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的专业性决定了其能够确保定额支出编制的准确性,然而核算单位的经常性项目支出及资本性项目支出计划必须由核算单位提出,会计核算中心无法掌握,这就需要相关结报员能够向核算中心提供完整、准确的支出计划及相关依据,一起参与到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中来,这一过程中结报员作为单位和财政部门的桥梁,应当能很好地掌握单位下的工作重点和任务,认真地征求单位领导及各科室负责人对下支出安排的意见,确保没有遗漏。

三、加强核算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海门市对市级机关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后,市级机关财务服务中心对核算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包括督促核算单位及时将采购的固定资产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定期核对账务系统和固定资产系统的一致性。但是会计核算中心只是对核算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核记账,不具体占有、使用核算单位的固定资产,因而不可能对固定资产进行直接管理,如果相关核算单位不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就极容易造成账和物相互脱节的情况。如个别单位对上级部门拨入的,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愿履行相应的资产调拨手续,或者有些根本不知道接受捐赠固定资产也应纳入账务核算,没有及时给中心提供合理的记账凭证,核算中心不能入账,极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甚至国有资产流失。有的资产早已出售、调拨、报废,但由于部分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不及时到财政局国资部门申请进行报废处理或办理国有资产调拨程序,或者即使到财政局国资部门办理了报废处理及调拨手续的也未把相关手续拿到核算中心及时入账,还有的不及时盘点,形成有账无物。

因此,要加强各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该入账的及时入账,该报废的及时报废,确保账实相符。

四、加强核算单位在审计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部门、单位的账目和其他会计资料全部移交到了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于是会有少数部门和个人在思想上产生了审计对象――会计核算中心论,认为审计就是审会计核算中心,出了差错反正也是“各打五十大板”,自身责任意识减弱。实际上,目前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只是在单位财务审批权,资金所有权和资金使用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的会计核算形式上的集中,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责任主体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财务管理职能也仍然在原单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属性。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审计对象没有改变。对此核算单位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加强在日常财务收支活动中的责任感。

高校内独立核算的单位财务核算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活动,独立核算风险,单位财务核算

从传统上来讲,高校经费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所以它理所当然的不应该有存在风险,事业的发展和收支的平衡都建立在财务的规划和安排上。随着社会功能的逐渐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增多。例如债务风险,这是由于还款能力跟不上举债能力;失衡风险,这是支出膨胀引起的;经营风险,这是不合理的资金运作引起的;但它们都是源自于高校的财务活动。还有一些风险和高校里的独立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有关,叫做关联风险。

一、高校独立核算单位现状

目前,高等学校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高校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和科研,它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筹集资金、转化成果和服务社会等,因此也产生了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发展是和学校的发展相适应的,它们不仅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支持。目前,下面这几种独立核算单位是学校经常采取的:

(一)校办产业

大部分高校都是由许多校办企业共同创办的,校办企业给高校带来的益处是不可忽视的,比如给学校减少压力。现在,校办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有:加强对外贸易、实现成果的转化、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等。

(二)科技园

科技园的创办是建立在高校的基础上的,它不同于其它优秀的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创办不仅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还可以将高校成果想转化为产业化。科技园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包括扩大学校的经济实力和给学校的发展带来资金,既得到经济效益,也得到社会效益。

(三)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研究院

基于高校的科研优势,一些一流的大学加强同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院得以建立。它们基本上是事业法人单位,并且它们的建立应归功于大学和地方政府,它的运行原则是优势互补,方式是市场运行,研究院的建立是得益于政府的资金帮助,并且依靠大学的科技力量和成果,但是资金的介入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它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益处是不可忽视的,例如,高新技术的引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的创新等。

(四)教育基金会

在行政上,教育基金会与大学时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即学领导教育基金会,在业务上存在监督的关系,它不仅受中国银行的监督,还受民政厅和教育厅的监督。它的业务是努力争取得到支持和帮组,有来自国内外的,也有来自个人的,并且经营这些资金,使它们发挥经济效益,从而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服务。近些年,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运行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组成高校整体机构的单位除以上所提的单位以外,还有附属学校和医院。许多高校不仅实行分层次的管理,也实行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设置在财务机构上最能体现。财务组织机构体现出下面三个特点:

1、组织机构类型复杂

一些单位采取独立核算的方法,在这些单位里,包括三种机构:非独立法人、社团法人和企业独立法人,相应的代表机构是后勤部、教育基金会和科技园。

2、执行的会计制度各异

相同独立的法人单位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有事业和企业两种会计制度。然而就算会计制度相同采取的核算方式也有两种: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和按权责制核算。

3、学校管理手段不同

学校采取两种方法管理这些独立核算单位:直接和间接,直接的表现在学校制定统一的经济政策,间接的是通过上缴学校利润加以控制;在管理上也表现为两种:松散和紧密,较松散的归于产业部门,较紧密的归于一级财务机构。

二、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风险

尽管有许多种关于风险的定义,将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它的普遍定义。风险带来的结果又四种:较好的和较坏的,意外的损失和收获,然而,在经济活动中对意外损失和收获的承受能力却不尽相同,对收获的承受能力强于损失。所以,因此,一定程度上,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风险,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风险的种类多种多样,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外部的又包括主要都几个方面:技术、法律和制度。内部的风险包括资金、经营和管理等。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它有:

(1)外部风险:它的产生不仅是经济政策,还有国家的其它政策,并且凭借单位的努力不能规避风险,具有不可避免行,这就叫政策性风险。比如不稳定的市场价格、法律和法规的改变等。

(2)内部风险: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不合理的决策带来的风险叫内部风险,也叫经营性风险。这些不合理的决策包括不恰当的方法和决策、没有掌握经营状况和决策者素质的缺失等。一些单位不重视财务风险和带来的影响,这叫做资金风险。例如不恰当的岗位安排和制度。

就单位本身和学校而言,财务风险带来的影响是缺乏规律的,这些风险不仅伴有破坏性,还有偶然性,它的破坏性涉及到高校和二级单位自身,甚至有的危及高校的将来。财务风险给高校造成的不良影响有:

(1)名誉上的损失:这些单位自身享有大学的头衔,如果二级单位的经营超出了法律的规定范围,在社会舆论下,不仅高校的信益会和二级单位挂钩,就连高校的道德也会如此。

(2)财产上的损失。针对二级单位,如果面临经营不善的问题,高校必须要承担经济上的连带责任,因为它不及是主要的管理者,它还是主要的投资者。最近国家审计显示,校内单位出现一些盲目的情况,例如投资和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如果这些单位出现某种经济上的损失,责任的承担者只能是大学。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不是无法控制的。就其发生的时间和因果关系而言,单位发生的风险不是孤立的,它和其它非财务性风险息息相关,在大部分状况下,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是不一样的,前者具有结果性和后置性,后者具有过程和前置性,财务性风险的产生往往是以非财务风险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要从其它领域找到风险的来源就可以对财务风险对症下药,解决根本问题。想要躲避关联风险,该校应从下面四个方面强化管理,包括监督、核算、体制和意识。

就意识而言,高校应该改变风险意识的观念,应该把风险的控制放在重中之重,并且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预警系统。以此同时,并在预警系统里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组成这些机构的人员不仅要掌握管理业务,还要拥有一定法人技术和经验,并且还要有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的指导。各机构之间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直接服务于最高管理层。

就体制而言,根据社会管理的具体要求建立不同的机制和制度,以往的高校事业法人被分化为高校社团、高校事业和高校企业法人组织。就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而言,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它们的制度规定不尽相同。基于避免风险应该设置一些防火墙,包括社团法人组织和企业、事业法人组织。针对企业法人组织,“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成立不仅能管理经营性资产,还具有股东的职权。

就核算而言,成立具有财务管理模式的核算中心。学校全体师生的后勤保障直接由高校后勤部负责,在经营上存在共同点,针对高校后勤部的财务收支而言,可以就其共同点采取“统一管理和开户”的方法,把分散的二级单位财务管理集中起来,这样既确保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完善财务管理。

就监督而言,要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它分为外部和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设置审计部门直接负责内部审计,至于外部审计,它不仅由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还由国家审计署负责。审计部门对二级单位进行监督和财务审计,它的监督范围包括资金的正确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以此同时,应该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完善,并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对内部审计不应该是时不时的过程,它应该注重审计评估的周期性和经常性,这样才有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文娟,贾秀梅.高校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财务风险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8,(5):33-35,42

简析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核算 第4篇

【关键词】 地质勘查 会计核算 财务体制 财务制度 收入 支出

1. 地勘单位会计中存在难题

1.1地勘单位财会队伍整体素质较差

这些年以来,地勘单位为适应“事转企”的必要,在会计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积极对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观念变化迟缓。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至今筹划经济的观念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一直以来,财会工作形成的報账型没有改变,财会人员就会算账、记账、报账,只要本身的工作不发生账务不对就心安理得,财会人员还没有学会参与经营管理工作,当好领导参谋,这就难以适应变化纷繁的市场经济。

二是财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过去地勘单位相当多会计人员是从其他专业改行来的,特别是近几年,个别单位作风不正,部分有会计知识、经验、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被闲置起来。甚至有的单位置《会计法》于不顾,更换会计,单位负责人“先斩后奏”,因而打乱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给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埋下了隐患。

三是财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业务本领不强。地勘单位执行的是地勘行业财务和会计体制,会计核算上是收支两条线,与其他行业和社会监督单位接触甚少,会计人员的知识仅限于本行业。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地勘单位财产多元化,就暴露难以适从的难题,对现代会计知识和相关经济知识,如:办理会计、金融、电算化知识等缺乏了解和运用。对国家的政策、财政法规、体制等学习分析不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账务不对严重,缺乏研究、预测本领,提不出可行对策,甚至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对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可行性的监督。

四是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工作的需要。

1.2《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体制》不可以适应现在会计核算的要求

1.2.1《地勘单位会计体制》固守不求变。自《地勘单位会计体制》出台以来,地勘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假设:《地勘单位会计体制》允许地勘单位承担国家预算内地质勘查工作有节余额,节余额留在地勘单位可以按照4∶3∶3的比例分到地勘发展基金、公益金和应付工资三个科目内,而现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内地质勘查工作如有节余,一定返还财政。再者,现在地勘单位又出现了许多新型业务,假设:探矿权、采矿权等难题,地勘单位上级主管单位至今也没有就这些业务怎么样进行会计核算提出可行的措施。相比这些年以来财务会计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而言,《地勘单位会计体制》十余年来没有任何变化,显然早已跟不上时代变革的步调,成为地勘单位财务领域发展的障碍。

1.2.2地勘费性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996年财政部发布的《地勘单位会计体制》是为当时的地勘单位企业化发展量体定做的,很适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地勘经费很少,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地勘项目经费都不可能满足需求,更谈不上在职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会计核算相对简单,资金拨入主要应用“地勘工作拨款-中央预算拨款”科目,资金应用主要应用“地勘生产”和“其他经费支出”两个科目就能满足核算要求。属地化办理以后,地勘单位事业属性更加浓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勘费拨款有较大幅度增长,拨款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地勘工作拨款除了有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地勘项目经费以外,新增加了在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内容。资金拨入时,增加“地勘工作拨款-中央预算拨款”,费用发生以后,现行的《地勘单位会计体制》中没有合适的会计科目对这些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在实际工作中,《地勘单位会计体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2.3个别业务无法处理。地勘单位事业账册部分还有部分业务账务需要处理。如:计提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难题。

现在,地勘单位事业部分财政支出严格按照预算开支,专款专用,资金不可以混合、交叉应用。预算资金中没有拨付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固定资产折旧。可是,《地勘单位会计体制》要求一定计提工会经费和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也一定按月计提。三者均形成费用,出现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计提的工会经费要上交工会组织,但按照《地勘单位会计体制》规定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与当年的应用数常常不等。按照《地勘单位会计体制》规定,购买资产时,增加“固定资产”科目,资金被应用但没有形成费用,计提折旧时,增加了当期费用但没用占用资金,这三者均使得账、表严重不一致。

2.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核算方式的思考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适用于纳入事业财务办理体系的各级各类国有地质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地质勘查主管机构;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等基础、社会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事业单位;专门办事于地质工作的事业单位。因此可知,凡是国有地质事业单位均可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第十五条地质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贴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直接和经过主管单位从财政单位取得的各类地质事业经费,包括地质事业费及各类专项经费。上级补贴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从主管单位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性补贴收入。事业收入,即地质事业单位在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帮助活动中取得的收入。经营收入,是指地质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帮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地质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其他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以上几种收入,基本上涵盖了现在地勘单位所有的收入。按照《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地质事业单位收到各种资金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补贴收入(上级补贴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收入类会计科目)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第十八条地质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即地质事业单位在开展专业业务及其帮助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贴工资、其他工资、职工

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补葺费和其他费用。经营支出,即地质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帮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贴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补葺费和其他费用。以上两类支出,也基本上涵盖了地勘单位各项支出。“事业支出”科目可以根据业务必要按照费用类型设明细科目,如:事業支出--基本工资、补贴工资或公务费等。费用发生时:

借:事业支出(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经营支出"科目可以按地质项目设一级明细科目再按费用性质设二级明细科目,如事业支出--XX县城及周边地热资源调查--基本工资、补贴工资或材料费等。费用发生时:

借:经营支出--XX县城及周边地热资源调查-基本工资(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

需要阐明的是,无论是1996年《地质勘查单位财务体制》,还是1998年《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对其应用范围均做了明确规定。地勘单位所属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多种经营企业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相应行业的企业财务体制,不属于本体制的核算范围。

属地化管理以后,地勘事业单位事业法人账套不该再执行1996年《地质勘查单位财务体制》,改为执行1998年《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较为合适。为有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地勘单位财务才气从根本上与财政厅的办理协调一致;只有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财务人员才能正确核算财政资金拨付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医疗保险资金和住房公积金等;只有执行《地质事业单位财务体制》才能使账、表趋于一致。1996年《地质勘查单位财务体制》规定,地勘单位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含独立核算多种经营企业)资本50%大概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的,应当将其一并报送,而不是汇总报送。个别单位年终将事业法人会计报表和企业法人财务报表予以汇总上报是极端错误的。 年终,各地勘单位应将事业法人账套按照财政厅要求编制报表上报财政厅,如果财政厅要求将企业法人账套内容一同上报,也不能编制汇总报表,应附后一并报送。如果财政厅没有明确要求,企业法人账套有关报表不予报送。

结束语

《地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毕竟是1998年出台的,十年来地勘单位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探矿权、采矿权等问题。中国会计学会地质分会已将“全国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研究”作为2009年学术年会的主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但愿研究结果能给不知方向、正在迷茫中徘徊的地勘财务会计队伍指引方向,正确指导全国各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前社会,地勘单位要生存、发展离不开现代财会管理体系,新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已成为地勘单位经营办理的关键工作。

参考文献:

[1]周 昶、管云鸿、邓浦之,浅析地勘企业探矿权和采矿权会计处理.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2).

[2]贺美、范会凤,刍议地勘单位会计核算华北地质经济管理,2007,(3).

[3]卜文周,对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两难选择的思考[J].华北地质经济管理,2008,(3).

上一篇:优化选材下一篇: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