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迁移范文

2024-05-11

企业迁移范文(精选11篇)

企业迁移 第1篇

关键词:数据迁移,数据库

1 数据迁移背景和意义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的迅速发展, 应用系统需要更换平台或使用功能更强大的系统来替代原有系统, 此时原有的旧系统在使用期间往往存储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数据, 这些历史数据是进行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 由此必然面临一个数据迁移的问题。

数据迁移对系统切换乃至新系统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迁移的质量是新系统成功上线的重要前提, 也是新系统今后稳定运行的有力保障。如果数据迁移失败, 新系统将不能正常启用;如果数据迁移的质量较差, 没能屏蔽全部的垃圾数据, 将对新系统造成很大的隐患。

2 数据迁移方案

2.1 直接拷贝方法

利用操作系统的一些命令可以实现磁盘数据的直接复制, 适合于脱机迁移的环境。从宏观上看, 数据复制将来自一个存储位置的数据拷贝到一个或更多的其它本地或远程存储系统。但是, 复制发生的位置是主要差别之一, 复制服务或软件可以运行在存储阵列、网络或服务器上, 如图1所示为存储阵列复制技术。

同步与异步复制, 复制可以同步发生, 数据同时写入到主和次级存储系统;或者可以异步执行, 数据经过延时后复制到复制目标。同步复制取决于充足的带宽和低延时, 相反, 异步复制首先将数据写入主阵列, 并且根据实现方法, 将数据复制到内存或基于硬盘的日志中。

2.2 逻辑卷数据镜像方法

对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已经采用逻辑卷管理器LVM的系统, 可以利用逻辑卷管理器的管理功能完成原有数据到新存储的迁移, 逻辑盘卷管理LVM是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 镜像是在两个或多个磁盘或磁盘子系统上生成同一个数据的镜像视图的信息存储过程, 一个叫主镜像系统, 另一个叫从镜像系统。一旦灾难发生时, 分布在异地存储器上的数据备份并不会受到波及。

逻辑卷数据镜像方法的优点重要有:支持任意存储系统之间的迁移, 适合于主机存储的非经常性迁移。

2.3 存储虚拟化方法

利用VMware虚拟架构技术, 该技术具有虚拟机可动态在线从一台物理服务器迁移到另一台物理服务器上的特性等, 并且由VMware虚拟架构套件生产出来的虚拟机的封装文件都存放在统一存储上。

通过共享的SAN存储架构, 可以最大化的发挥虚拟架构的优势, 进行在线地迁移正在运行的虚拟机, 进行动态的资源管理, 而且为以后的容灾提供扩展性和打下基础。

2.4 数据库备份恢复方法

企业在信息系统数据迁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为数据库迁移, 因为数据库中存放了企业的大部分数据, 在数据迁移技术中对于数据库数据, 可使用数据库的自身工具, 如Oracle RMAN备份恢复技术, 以及自带同步复制工具Data Guard, 以及一些第三方的数据库复制工具。

Data Guard是传输日志到数据迁移目标端, 然后在数据迁移目标端解析成SQL语句执行, 网络上传输的是归档日志, 而以Golden Gate、Share Plex为代表的备份软件是在生产端解析日志, 通过网络把解析出的SQL语句传输到在线数据迁移目标端执行。

3 数据迁移中Oracle Golden Gate技术

Golden Gate一种基于日志的结构化数据复制软件, 它通过解析源数据库在线日志或归档日志获得数据的增删改变化, 再将这些变化应用到目标数据库, 实现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同步。Golden Gate软件可以在异构的IT基础结构 (包括几乎所有常用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平台) 之间实现大量数据亚秒一级的实时复制。

利用捕捉进程 (Capture Process) 在源系统端读取Online Redo Log或Archive Log, 然后进行解析, 只提取其中数据的变化如增、删、改操作, 并将相关信息转换为Golden Gate定义的中间格式存放在队列文件中。再利用传送进程将队列文件通过TCP/IP传送到目标系统。捕捉进程在每次读完log中的数据变化并在数据传送到目标系统后, 会写检查点, 记录当前完成捕捉的log位置, 检查点的存在可以使捕捉进程在中止并恢复后可从检查点位置继续复制;目标系统接受数据变化并缓存到Golden Gate列当中, 队列为一系列临时存储数据变化的文件, 等待投递进程读取数据;Golden Gate递进程从队列中读取数据变化并创建对应的SQL语句, 通过数据库的本地接口执行, 提交到数据库成功后更新自己的检查点, 记录已经完成复制的位置。

由此可见, Golden Gate是一种基于软件的数据复制方式, 它从数据库的日志解析数据的变化 (数据量只有日志的四分之一左右) 。Golden Gate将数据变化转化为自己的格式, 直接通过TCP/IP网络传输, 无需依赖于数据库自身的传递方式, 而且可以通过高达9:1的压缩率对数据进行压缩, 可以大大降低带宽需求。在目标端, Golden Gate以通过交易重组, 分批加载等技术手段大大加快数据投递的速度和效率, 降低目标系统的资源占用, 可以在亚秒级实现大量数据的复制, 并且目标端数据库是活动的Golden Gate提供了灵活的应用方案, 基于其先进、灵活的技术架构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组成各种拓扑结构。

4 总结

数据迁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包括的过程不仅仅是将数据从一个存储设备取出然后再插入到另外一个存储设备上。为了能够保证顺利的将数据由一个存储系统迁移到另外一个存储系统, 必须首先理解的是如何迁移数据以及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以及复杂性而采取的正确的步骤。

参考文献

[1]刘如九, 张振山, 柴天佑.一种通用的多数据库间数据抽取方法及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8.

20111008-企业迁移流程 第2篇

一、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迁入核准(迁入调档核准)

需要材料清单:

1、企业拟迁移至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申请报告(公司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2、企业申请迁入调档的申请报告(公司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3、《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应标明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办理事项、权限、授权期限;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5、迁入地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

二、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浦东分局:迁往外省市登记核准 需要材料清单:

1、企业迁出浦东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申请报告(公司加盖公章,法定

代表人签字);2、3、4、5、6、7、8、三、上海市浦东新区税务局:税务注销登记 企业申请迁出调档的申请报告(公司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 《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企业/公司加盖公章)企业股东会决议(全体股东签署)、董事会决议; 企业章程修正案; 住所使用证明; 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相关材料。

1、清税、清票

需要材料清单:

1.《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清税审核表》;

2.《发票购用印制簿》;

3.未使用的空白发票、未验旧发票存根联原件;

4.《上海市清理销毁空白发票登记表》;

5.税务机关规定应当报送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2、注销税务登记

需要材料清单:

1、注销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

2、税务登记国地税正、副本原件

3、《注销(迁移)税务登记清票申请审核表》

4、《注销(迁移)税务登记清税申请审核表》

企业迁移 第3篇

关键词:政策因素;企业迁移;契机;产业链

政策因素一直是企业迁移研究里非常重要但同时又颇具争议的一项因素。早在1928年,英国陆续以实行法规、提供补贴和贷款等区域政策来鼓励劳动力和企业迁移。[1.2]到50 年代企业迁移兴起后,很多国家为促进迁移,提供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当时,企业迁移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通过区域政策手段影响企业迁移的可能性成为研究的核心领域。[3.4.5]但不同学者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不同。Keeble( 1976) 认为区域政策是影响英国1966—1977年区际产业迁移的主要原因。而Cameron和Clark(1966) 却认为政府期望的区域政策结果与企业迁移结果相互矛盾。[6]Pellenbarg(2000)以1995—1996年荷兰企业迁移的研究,认为企业内部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政府政策对迁移倾向的影响几乎没有。[7]90年代后,国外学者们的研究已经不再坚持区域政策对企业迁移的确定性影响,区域政策的研究开始走向以能力建设和创新为核心新式产业政策研究。[8]

中国企业迁移研究还在发展初期,当前研究都基本确认政策因素的重要性。杨菊萍(2011)通过对2000~ 2009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涉及的116次企业迁移分析认为政策因素是中国企业迁移最重要的因素,且近年来重要性逐渐增强,超越了战略与经济动因。但该文以及其他文章也指出,政策因素在被动型企业迁移中作用更明显,而扩张性主动迁移则更多以企业内外部经济因素分析为多。[9]与国外的初期发展一样,政策因素面临效果评估的问题,这决定了政府到底是否该实行政策,又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国外研究已比较完善。但国内才刚起步,特别是微观角度的分析研究还较少。

当前,中国的企业迁移还在发展热潮中,国家以及各省市级政府也还在积极出台各类政策。因而非常有必要对政府政策作用做一个微观分析,为企业迁移的政策研究和制定作参考。广东省是早期国内政府政策作用下进行企业迁移的典型代表,本文就以广东省手机企业的迁移为例,从微观角度对比其迁移中政策因素和其他因素,进行政策效果评估。

1 研究背景

90年代,广东省企业迁移就开始发展。早期是珠三角企业为扩大发展而自发向省内临近地区迁移,政府只是进行对口帮扶和支援。但21世纪以来,政府干预越来越突出,以“腾笼换鸟”为指导,先后出台政策促进珠三角企业向四周欠发达地区迁移。

其中,手机企业迁移发生于珠三角和河源之间。作为粤北欠发达地区的河源凭借相对优良的区位条件,以产业转移园作为载体积极承接。2006年,广东省信息产业厅授予河源市 “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称号;2007年,“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河源市动工建设。

2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以往对企业迁移机制的研究多采用新古典理论和行为理论下的“推拉力”模型以及企业决策模型。[10]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了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要素,交通、市场、产业等区域环境要素以及政府政策、法规等制度要素;[11.6]内部因素主要是出于企业自身受创新和规模经济驱动而产生的企业增长需求,寻求扩张,主要表现为企业经济部门、规模、企业生命周期、先前的迁移行为等因素的分析。[7]其中,中小企业和被动性迁移企业更明显地受外部因素作用较大,但大企业和扩张性迁移企业则更注重内部因素。[9]

本文以珠三角转移至河源的手机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从珠三角转移至河源的手机企业数据,再结合对转移至河源的代表性手机企业西可和特灵通的访谈以及相关政府资料,对比分析政策因素和其他因素在企业迁移中的作用,评估效果。

3 实证分析

3.1 外部因素对企业迁移的作用机制

3.1.1 生产成本要素对企业迁移的作用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南接珠三角,北连内陆。其境内有惠河(惠州-河源)、河梅(河源-梅州)和粤赣(河源-江西)高速公路,后又修建了广河(广州-河源)、昆汕(昆明-汕头)、大广(大连- 广州)、汕湛(汕头-湛江)、粤湘(广东-湖南)等高速公路,市区距广州、深圳、香港只有2小时左右车程。

根据2008年《河源市与珠三角地区投资成本分析对比表》,河源电费0.54元/度,水费0.7元/吨,且供应充足。河源工人最低工资580元,比东莞低200多元,社保金额不到珠三角的一半,劳动力成本低。 “规划、施工报建费”仅2.5元/平方米,是珠三角的1/120,土地成本低。由此可知,河源的土地、劳动力以及水电的成本低,相对珠三角河源具有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

3.1.2 区域环境要素对企业迁移的作用 珠三角迁移至河源的手机企业主要分布在河源的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内,截止于2008年,已有手机及其配套企业25家,手机生产线25条。其中整机企业9家,4家有手机牌照;配件企业有手机外壳、模具开发、喷油、耳机、摄像头、受话器等,形成以手机整机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但根据代表企业西可、特灵通企业的访谈,虽然手机配件、物流有所发展,但仍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业基础薄弱。访谈表示,河源本地手机零部件供应企业还非常少,河源的分公司需要将零部件全部从深圳运到河源,因而物流成本很高。而且,虽然本地劳动力成本低,但通过对手机企业数据的统计,全部手机企业都将近有一半就业人员来自转出地外派,访谈中西可、特灵通公司也都指出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需要从深圳外派到河源,成本很高。

根据Krugman模型中的市场临近性和Venables模型中的供给临近性,虽然企业会选择工资较低的地区生产以节约生产成本,但若不足以抵消远离市场和供给所产生的贸易成本,企业仍然选择劳动力成本较高的沿海地区。[12]

由此可知,河源的手机产业基础薄弱,本地零配件采购困难,其带来过高的物流成本和劳动力外派成本,直接威胁到了土地、劳动力价格、水电等生产成本优势。

3.1.3 制度要素对企业迁移的作用 早在2001 年,《广东省山区开发“十五”计划》就对企业迁移进行一定资金支持。2005 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拉开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并在财政、土地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补助政策。同时,珠三角及东西两翼的各级地方政府迅速响应,以工业园为主体的迁移在省内迅速展开。2008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出台,开始全面推行 “腾笼换鸟”的转移政策。其中,河源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河府办[2007]78号)文件,确立以产业转移园为载体的产业集群路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发展产业集群。其于2006年确定手机及配套元器件为主导产业,获封“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称号;同时积极搭建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业废水处理站、手机批发市场、手机产学研示范基地、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及公共平台。在优惠政策方面,河源打造服务质量优和投资成本低的投资“洼地”,为投资者提供“一门式”报批受理服务、“一条龙”办事服务、“一个口”收费服务、“五星级”跟踪服务和“全方位”便利服务;对工业项目实行“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对用地、厂房租金、水价、电价实行优惠;对技改项目,给予专项补贴;为外来投资者颁发“绿卡”,对有关职能部门进入实行严格的检查审批制度,以优良的法治环境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访谈,各企业都表示进驻河源之前,政府在土地、劳工、税收等方面给予很大优惠,进驻后,政府搭建平台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北邮、成都理工)以及项目补贴,目前正在推进手机检测中心建设,并正在大力引进一些手机零部件制造商。

综上所述,河源外部因素对企业迁移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产业环境要素对生产成本要素的压制,但政府政策营造的制度环境优势优化了河源的投资环境,推动了深圳对河源的企业迁移。

3.2 内部因素对企业迁移的作用机制

3.2.1 产业间联系对企业迁移的作用 企业迁移分成被动型迁移和主动扩张型迁移。其中,对于广东省迁移的手机企业,发现转移进来的手机企业皆以外销为主,为外向型经济,其仍将依赖于香港的销售;在生产的主要产品方面,皆为通讯终端设备和相关配件,处于产业价值链最末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可知河源为生产基地;在就业人数方面,所有企业本地就业人数皆只占到一半左右,另一半就业人数须来自转出地等地的外派,可知在河源的手机企业都为分公司,其在转出地还有一部分。由此可推知,迁移至河源的企业应该是主动扩张型迁移,其与珠三角、香港之间存在着产业链的联系。

而这一推测在访谈中得到证实。访谈指出,西可通讯集团公司总部和研发机构设在深圳,杭州设有研发和生产中心,河源分公司和昆山分公司为生产基地;特灵通通讯集团公司总部位于深圳,三个研发机构分别设在深圳、南京和北京,香港的3家分公司和珠海分公司负责销售,河源分公司为企业唯一的生产基地。由此可知上述手机企业确实是以产业链联系。产业链两头的总部、研发、销售等机构分布于珠三角和香港,生产基地分布于河源。

广东省手机企业的迁移属于扩张性迁移,珠三角的企业出于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而迁移至河源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但两者之间通过产业链联系。而该产业链为企业从珠三角转移至河源提供了内生发展机制。

3.2.2 产业内联系对企业迁移的作用 根据访谈,西可、特灵通公司等手机制造厂商产业链可分为三部分,上游配件如芯片(多用东芝和三星)、液晶屏和电池三个核心部件为外购;而手机设计和一些零部件包括模具都自己做,如西可的摄像头(昆山生产基地)、手机连接器(国内垄断)等,还有一些零部件在深圳华强北市场采购;最后在河源进行整机组装生产。

但访谈表示,由于河源手机零配件和技术型人才过少,必须要从珠三角进行外购和外派,不利于其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生产,即河源产业基础还太过于薄弱,产业链环节缺失,集聚效应差;且迁入的企业缺少互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只有在大企业订单做不完时会外包到周边其他手机生产企业(要派自己的技术员工进驻以保证质量),且核心生产技术一定要严格保密,同行企业员工不允许参观生产线。即河源本地的集聚缺少知识溢出,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对于整机生产的上游环节,处于生产需要,较大的企业如西可在河源设立了技术部,做一些后端研发,特灵通也表示未来可能在河源设立研发机构。但其生产创新主要还是依赖于三方面:一是国内外参加各种展会,考察国内外知名手机企业;二是各类手机期刊、大学研究所的信息;三是与客户之间的互动等方式。但对此,目前河源都难以提供。

由此可知,转移至河源的手机企业拥有联系至深圳的产业链而获得迁移的内生机制。但由于河源产业基础还太过于薄弱,产业链环节缺失,未形成完善的本地产业链,且集聚效应差,难以持续推动手机企业迁移的进一步进行和发展。

因而,政府政策更应该着力于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首先以各类政策引进各类零配件厂商,纵向完整本地的整机生产产业链。同时,着力于促进龙头大企业和四周中小企业的合作和联系,促进产业链横向发展,构建本地产业网络,增强集聚效应,打造深圳背后的手机生产基地。

4 结论和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政府和迁移承接地政府的政策主要起了在最开始直接推动企业迁移发生的契机作用。虽然在最开始推动了企业的迁移,但其在承接地形成的产业基础过于薄弱,本地产业链不完善,难以推动持续发展。因而,针对产业转移的推动,相对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政府政策更应该着力于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引导迁入区域和迁出区域的产业间联系,促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同时,着力于促进区域大小企业的合作和联系,“以大引小,以大带小”,促进产业链横向发展,构建本地产业网络,形成区域产业的内生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赵伟.英国区域政策:最近10年的调整及其趋向[J].世界经济,1995,06:65-69.

[2]陈鸿宇.后工业化时期产业和人口的双重再集聚——英国区域政策变化趋势及其对广东的启示[J].岭南学刊,2009,01:62-67.

[3]Aleid E. Brouwer,Ilaria Mariotti,Jos N. van Ommeren. The Firm Relocation Decis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4,(2):335-347.

[4]Pellenbarg PH,van Wissen LJG,van Dijk J. Firm Migration[M].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s P. McCann. 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2:110 - 148.

[5]Pellenbarg,P. H. Firm Migration in the Netherlands[C]. Paper for the 45th ERSA Congress,August 2005,Amsterdam.

[6]王思文,祁继鹏.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微观基础:来自企业迁移视角的文献综述[J].开发研究,2013,01:55-60.

[7]Jouke van Dijk. & Piet H. Pellenbarg. Firm relocation decisions in The Netherlands:An ordered logit approach. Regional Science[J].2000,79,191,219.

[8]吕国庆,曾刚,顾娜娜.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4,02:1-8.

[9]杨菊萍,贾生华.企业迁移的动因识别——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1,01:15-21.

[10]王业强.国外企业迁移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7,01:30-35.

[11]陈伟鸿,王会龙.企业迁移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脉络[J].经济评论,2007,03:155-158.

[12]赵曌,石敏俊,杨晶.市场邻近、供给邻近与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基于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

运营商如何保障企业“云迁移”? 第4篇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 通过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 实现最大范围的协作与资源分享。而这种新兴模式显然已经开始让企业沸腾起来。

在云计算发展过程中,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接口, 传统的IT企业在推进云计算发展过程中将面临较大的难题。

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在网络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能够对不同设备的接口进行统一, 推动云计算的发展。但现在的实际问题是, 如何能够真正从云解决方案带来的新交付和服务模式中获益?

Orange认为, 这种获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通过资源共享, TTM改善以及量身定制的计费模式 (按使用付费) 来减少资本支出, 从而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第二, 通过按需容量和可扩展性 (负载峰值) , 自动供应/服务, 全球访问 (国际开发) 与服务交付反应性 (合并/收购) , 来提升增强业务敏捷性;第三, 通过全球统一的服务管理, 端到端监控与承诺, 能源节省以及改善业务连续性 (数据恢复) , 保证性能与安全。

迁移重点:端到端与安全

尽管云计算正受到企业的热捧, 但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提供商采用不同的IT基础设施, 使得云计算服务变得非常复杂, 且缺少单一的端到端服务品质协议 (SLA) 。这必然会阻碍云计算服务在企业市场的普及。

众所周知, 云计算对多种技术都存在较大的依存性, 如数据中心、安全性、互连、网络与服务管理, 如果缺乏统一的管理与配合, 用户体验将无法保障。一些国外运营商正在努力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安全与端到端等级协议, 简化对以服务模式交付的多个应用的访问。

当然, 除了端到端服务以外, 安全也是企业云计算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对此, 运营商可以凭借“云就绪”等网络服务, 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进而提升服务水平。

云迁移应循序渐进

当你深刻了解到, 云计算对企业未来发展所提供的诸多有利条件, 现有服务器正在承受的庞大数据处理压力, 以及提升企业办公效率对市场竞争的帮助时, 你就不得不对现有数据中心进行评估与规划, 这是一条必走之路。

但是, 如何将自身企业的IT系统进行云迁移, 很多CIO的思路想必并不清晰。对此, Orange给出的建议是:企业并不一定要马上或者全部云化。

事实上, 迁移到私有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企业事先做好规划与评估。企业对云的采用就像是一个旅程, 而不是一次性的实施活动。一例典型的云迁移应该包括云就绪情况评估、具体评估内容、概念验证、架构设计、迁移、服务管理与可逆性七个阶段。而在企业迁移至云的过程中, 作为旅程第一步的云就绪情况评估尤为重要。

Orange也建议, 企业首先需要通过网络映射、关键应用映射、虚拟化合适性、安全政策、合同分析、服务管理以及业务与人力资源影响等方面, 对企业云迁移进行全面评估。

观点

云安全威胁正在加剧

最新调查显示, 未来两年 (2011~2012) , 云计算将超越社交网络, 成为紧随移动计算之后的第二大安全威胁。

这项调查是由Fish Net Security执行, 涉及世界财富1000强企业中的450家企业的IT专业人士和C级主管, 该调查发现45%受访者表示防火墙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购买设备, 其次是防病毒软件 (39%) 和身份验证 (31%) 以及反恶意软件工具 (31%) 。

防火墙无法防御外围攻击

“最令人惊讶的是企业最大的花费是在防火墙, ”Fish Net Security公司首席执行官Gary Fish表示, “我对此的看法是, 没有人真正会相信, 如果你确保了数据库和内部网络的安全, 网络外围安全就不再重要。第一道防线仍然是外围, 即使你家里有报警系统, 但你也不会因为你有报警系统而故意让门敞开。”

将近70%的受访者表示, 云计算是现在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 紧跟着是社交网络 (68%) 和云计算平台 (35%) 。大约有65%受访者将云计算列为未来两年内最大安全威胁, 而62%则认为云计算将会是最大威胁, 超越社交网络。

矛头直指数据泄露

云计算将成为最大的安全威胁?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Fish表示, 这可能是因为在不久的将来, 公司将更加密切地关注云服务, 所以他们很关注这方面的威胁。“没有人会使用社交网络来攻入网络, 但是企业担心的是用户将什么信息发布在这些社交网络。”

幸福的迁移 第5篇

一个说,这辈子我若嫁给皇上,做了娘娘,该有多美。一个问,咋个美法?回答说,怀里揣两个糖罐,吃一口红糖,就一口白糖。

不久,老公发财还家,农妇如愿以偿。之后慨叹,做娘娘不过如此。

娘娘的幸福如何,或难知晓,但有了红糖和白糖,这农妇的幸福却显而易见。

幸福如口味,人人各不同。你觉得难以下咽,有人却津津有味。

就说早年中学课本里的那个阿Q,鲁迅对他“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然而阿Q却不觉得怎样,太阳下捉虱子,也能捉出乐趣来。

你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那很好,很幸福;我呢,随波逐流,游哉悠哉,也不错哦。你解民倒悬,常处风口浪尖,一生壮怀激烈;我也不错,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总落个平平安安。

这两年,媒体一直喊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愈发低了。老實说,这都是不切實际的欲望闹的。虽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却没让你人人都当领头雁。开出租的造大船,做厨师的想射导弹,哪有幸福可言。

很多人奇怪,物质丰富了,反倒没有了幸福感。这至少可以证明,你曾经有过的幸福感不是越来越多的物质给的。老實说,许多人并没有准备好就突然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在一番报复性消费和享乐之后,会常常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就象那个吃过白糖和红糖之后的农妇一样,你曾经梦想过的幸福不过如此。

企业迁移 第6篇

苏北属于沿海发达省份江苏的后发地区, 想要实现经济赶超, 必须加快吸纳外来企业, 弥补当地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不足。2005年江苏省委曾发出“促进南北产业转移、推动共同发展”的号召, 并随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 积极引导苏南企业向苏北迁移。此后, 江苏省委连续举办苏北投资贸易洽谈会, 为苏北吸纳企业迁移提供了平台、信息和政策。这一切为苏北地区吸纳企业迁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结果, 企业迁移的原因有政策动因、经济动因、战略动因和情感动因四大类。政策动因包括城市发展、环境管理, 旧城改造等因素 (杨菊萍, 贾生华, 2011;华金秋, 王媛, 2008) ;经济动因包括原料能源等上下游配套, 追求人才技术信息, 土地空间利用及租金等考虑, 优惠政策与服务水平等因素 (杨菊萍, 贾生华, 2011;陈伟鸿, 2005;安礼伟, 2004;赵奉军, 2003;Weber, 1929) ;战略动因包括企业规模扩张且产能提升, 需要开拓新市场, 企业业务调整等因素 (杨菊萍, 贾生华, 2011;汪大正, 2011;刘力, 张健, 2008;) ;情感动因包括对改善办公环境的向往, 对特殊区位的偏好等因素 (杨菊萍, 贾生华, 2011;Peuenbarg, 2002, 1998) 。

二、苏北地区吸纳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空间经济学揭示了多种可以用来解释企业迁移情况的集聚机制。经济活动集聚的实现, 依赖于两个重要的经济效应产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即“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这两个效应可以看成是有利于地区吸纳迁移企业的因素。还有抑制聚集的力量, 即市场拥挤效应, 可以看成是阻碍地区吸纳迁移企业的因素。目前主要是从企业迁移的主动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 本文试图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框架, 从吸纳企业迁移的地区角度出发研究地区吸纳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

(一) 模型的构建

本文的重点是考察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对吸纳企业迁移的影响。本文的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 eiit表示第i个城市第t期的企业迁入;mait表示第i个城市第t期的市场接近效应;mcit表示第i个城市第t期的市场拥挤效应。uit表示除ma、mc等解释变量之外的非观测效应因素, εit为随机误差项。对于非观测效应, 根据不同假设, 可分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法进行判定

(二) 主要研究变量

1. 企业迁入 (EI)

由于来自于本地区以外的其他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迁入数据获得比较困难, 考虑数据和资料的可得性, 本文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代表企业的迁入。因为相对于大陆地区来说, 外商是属于外来企业。

2. 市场接近效应 (MA)

市场接近效应, 也称本地市场效应, 指在同等条件下, 工业企业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此时不仅实现规模经济, 同时生产地接近大市场还能节省销售环节的运输和贸易成本。因此, 市场接近效应其实也可以称为市场规模效应。市场规模越大, 企业越愿意迁入当地。

生活成本效应, 也称价格指数效应, 指企业多的区域生活成本低, 因为企业数量多的区域当地生产的工业品种类和数量自然也多, 需要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就少, 从而转嫁给消费者的输入外地产品的运输和贸易成本较少, 于是产品价格相对便宜 (或商品价格指数较低) , 生活成本较低, 从而会产生吸引制造业人口向企业数量多的区域集中的力量。空间经济学主要是从消费者角度考虑, 生活成本低则人口集聚, 从而市场规模扩大, 企业愿意迁入。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市场规模大小影响企业迁入意愿。

市场大小与商品价格、人口规模及居民收入有关, 可以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市场规模。

3. 市场拥挤效应 (MC)

在上述经济活动聚集过程中, 抑制聚集的力量———分散力同样存在。即市场拥挤效应, 也称本地竞争效应, 指企业空间分布的集中会使彼此争夺消费者的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降低盈利能力, 因此企业选择生产区位时会考虑竞争者数量因素, 有偏好企业较少的区域倾向。

用地方化竞争水平表示市场拥挤效应。根据Glaeser et.al. (1992) 和Koo (2005) , 工业在城市的地方化竞争水平 (location compete) 定义为城市工业的单位产值的工业企业数量与全国工业的单位产值的工业企业数量之比 (梁琦, 2006) 。

公式如下

其中, INDj和INDCHN分别表示地区j和全国的工业企业单位数;Vj和VCHN分别表示地区i和全国的工业总产值。如果LC>1说明地区j的地方化竞争水平比较激烈。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苏北5市的面板数据, 数据时间跨度为10年 (2001~2010年) 。选择2001年为基年, 是因为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 自此江苏省开始关注区域的协调发展。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表1给出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在面板各种效应选择时, 根据Hausman检验法, 其原假设为接受随机效应, 若Hausman值低于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则选取随机效应, 否则选取固定效应。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法进行判定, 结果显示, Hausman检验支持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见表2。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 市场接近效应对苏北地区吸纳迁移企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而市场拥挤效应对苏北地区吸纳企业则存在阻碍作用。

三、苏北地区吸纳企业迁移的对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 苏北地区应该加强市场化建设, 扩大市场规模, 发掘市场潜力, 这样才能进一步吸引迁移企业的进入。另外要注意对企业的迁入进行区分, 设立一定的门槛, 否则企业竞争激烈会导致部分企业拒绝进入该地区。

(一) 各市成立专门机构, 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江苏省已经出台有关文件, 鼓励苏南企业向苏北企业迁移, 并设立了苏北发展协调小组。苏北五市应该抓住江苏沿海这一国家战略和江苏省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 通过法律的制定使吸纳企业迁移具有切实保障, 并在此基础上, 成立专门的吸纳企业迁移机构或部门, 对自己的地区梯度发展进行规划, 对每一个时期的目标做出明确规定, 检查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 给予迁移企业相应的支援和帮助。要提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全面提升服务层次, 提高各项服务质量, 为企业迁入提供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

(二) 提供本地要素支持

1. 资金要素

要吸引企业迁入苏北地区, 可以考虑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 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可以通过直接的拨款, 或者可以考虑设立企业迁入专项基金, 用于迁入企业的贷款贴息和投资补贴, 就业补贴等, 也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政策, 降低迁入企业的成本和风险, 增强企业迁入的意愿。

2. 土地要素

为了吸纳迁移企业, 应该建立和完善土地供应新机制。苏北地区土地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编制土地供应计划, 实现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总量和结构调控, 开发滩涂土地, 增加建设用地数量, 同时可以利用企业用地审批难易和成本高低等手段引导适合本地区需要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迁入。

3. 劳动力要素

苏北地区人口虽多, 但高层次人才和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还是短缺, 这也制约了苏北地区吸纳企业迁入的吸引力, 即使吸纳企业迁入, 这种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也会制约当地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能力, 技术溢出效应会受到限制。应该加强教育支出, 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 给职业学校自主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 改善劳动力的教育水平, 完善劳动力市场, 使迁移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三) 扩大市场容量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苏北地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基础设施硬件质量水平, 如发达的交通运输, 电力和电信的接入和供应, 安全饮用水的获得等。应加强县级交通艰涩, 实现县城至高速公路通二级公路, 为苏北地区与相邻地区经济对接与互动构筑快速通道, 这一切将会为迁入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并为企业职工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

2. 增加交流, 发挥企业家作用

应进一步促进苏南和苏北的互动交流。在以往城市、县域对接的基础上进一步本着自愿、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 扩大城市和县域的结对。省政府所推进的结对是由政府推动的, 且局限于单个城市一对一的往来。

(四) 甄别企业类型, 避免过度竞争

如果吸纳企业过多, 将会因为本地竞争激烈而导致不利吸纳迁移企业的后果。苏北地区吸纳迁移企业, 必定要考虑企业与自身产业的协调发展, 应该设定一定的甄别标准, 不能来着不拒。

尽量吸纳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企业, 能使外来企业融入当地规划中。同时应该注意避免接受到污染严重的企业, 要设立一定的门槛, 这里可以借鉴河北廊坊的经验。虽然有生产农用化学制剂的企业愿意以数十亿的投资迁入, 并承诺会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 但由于和地区规划产业定位不符, 可能给当地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 最终被当地拒绝。因此, 要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的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标准, 同时要定期检查, 对质量低劣, 污染严重和破坏资源的企业应依法淘汰。

企业迁移 第7篇

关键词:产业转移,企业迁移动因,承接模式

0 引言

从国内外背景看,产业转移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而其微观载体是企业,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企业价值链活动在空间上的变化,实质就是企业区位的再选择过程[1]。

承接地如果分析企业迁移的动因,帮助企业与当地政府、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机构建立起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就能更好的促进地区崛起。

1 企业迁移的动因分析

企业迁移的原因较多,包括迁移收益与成本的比较、资源基础理论“比较优势”、报酬递增理论“创造竞争优势”、系统竞争理论[2]。另外,企业进行区位决策时,主要关注地理区位、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市场因素、集聚经济、行为因素、政府政策等要素[3]。企业实行跨国迁移时,主要关注成本优势、学习机会、网络利益,三者构成锥形学习框架[4]。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时,主要关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加上政府、市场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5]。

笔者从影响企业迁移因素出发,了解企业在迁移过程中的需求,总结出五个动因:

1)成本优势。企业追求迁移到成本较低的目标区位,实现降低生产成本、保持竞争优势。a.通过规模扩大和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济;b.接近生产要素,加大开发利用潜力;c.接近地方专有技能;d.获得优惠政策以降低市场交易和经营管理成本。

2)需求市场。企业追求有市场扩张潜力的地方,为自身生产能力寻找一个有潜力和高效的市场空间。a.现有市场的需求规模;b.市场的潜力,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速、所处的阶段、市场饱和程度等;c.怎样充分利用市场规模和潜力来提升市场效率。

3)集群网络。企业倾向于接近较为成熟的集群网络,以降低其配套和物流运输成本。a.集群发展基础及当地配套的齐全程度;b.集群发展潜力,包括空缺或薄弱环节;c.网络外联能力,指当地在区域范围内的职能地位和区域有序竞争合作环境的存在。

4)创新能力。企业希望借信息、人才、科研环境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结构优化、技术升级。a.信息节点平台的汇聚扩散能力;b.吸引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的设施环境、科研氛围、教育环境;c.研究和生产的联系性,当地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5)学习机会。企业出于自身成长的需要,希望通过多元化交流和有序竞争环境来提升产业竞争力。a.行业协会等地方企业良好的交流环境;b.集群内公平有序的竞合环境。

2 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2.1 以“发挥成本优势”为导向的承接模式

政府要推行规模化供应、提升要素品质、培养专业技能、制定优惠政策,从而降低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宣传成本、人力成本、市场交易成本、经营管理成本等,吸引产业转移。

1)规模型。指政府通过规模化供应来降低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推进企业规模化运营。关键性要素有:设施型要素,指企业运营所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服务型要素,指第三方服务机构。对于这些要素:a.由园区统一集中提供。保证园区主要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相互配套衔接,特别是废弃、污染物的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集中供气供热等。b.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进驻,完善集中的多样化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设置。加强对职工生活服务环境的营造,以及对企业物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三方外包服务机构的设置。

2)要素型。指政府对当地资源有序开发、保护和宣传,发挥当地人力资源优势,减少宣传成本,塑造以要素为核心的地方形象。关键性要素有:物质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对于这些要素:a.建立规范的保护手段和管理法规,创造良好的资源存量和环境。b.有序开发、提高资源可达性。c.系统化的定位和宣传,在区域范围内与其他城市资源错位融合。d.提升,如品质认证、原产地认证、文化申遗、历史文化名城等。

3)技能型。指政府提升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的塑造,降低人力成本,形成特色劳动力优势。关键性要素有:传统地方工艺;现代产业技能。对于这些要素:a.传承和发扬。要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特色化劳动力资源。b.吸引和稳定。要注重对返巢人员的吸引,形成专业化劳动力资源。c.教育和提高。要用现代化、标准化来提升传统地方工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4)政策型。指政府制定合理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和经营管理成本,吸引和承接企业入驻。关键性要素有: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服务政策。对于这些要素:a.突出竞争力,要进行重点产业转出地及周边区域的优惠信息比对。b.突出重点,要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c.突出效率,坚持时间缩短和空间便利原则。在流程上,政府要帮助企业精简行政流程;在空间上,以联合、派出、分支的形式构建与企业盈利性质相符的招商平台,设置外地办事处,方便企业和承接地进行信息沟通。

2.2 以“推动需求市场”为导向的承接模式

政府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本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潜力,提升市场效率,从而推动当地的需求市场,吸引产业转移。

1)潜力型。指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分配调整推动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利用市场供应体系引导其消费意愿,从而为企业提供潜在的市场空间。关键性要素: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对于这些要素:a.推动。通过国民收入分配调整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居民未来支出的压力。b.引导。引导市场供应体系,提升居民消费意愿。适度提供消费补贴和消费信贷。对需要发展的产业的产品提供适度的消费补贴。举办各类展销会,建设专业市场。通过假日经济、会展经济的宣传和促销,吸引更多消费者。

2)高效型。指政府充分利用已有市场基础,建立多样化的市场平台、保障体系、支撑网络、服务形式,提高效率和效能,为企业拓展的生产能力提供高效市场空间。关键性要素:当地的市场平台;市场保障;物流支撑体系;行政服务和市场服务。对于这些要素:a.有序。建立相应保障体系和企业自律的环境,如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行业自律性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b.升级。加快市场平台和服务升级,从最初直接交易平台,到非常态样品展销会,到常态提供样品信息交易所,到虚拟电子商务。加快物流运输体系升级,给产业重点转移企业优先保障。c.对接。通过中间平台和组织来提供资本品供需对接的服务,满足各类产业对配套产品供应的需求。

2.3 以“支撑集群网络”为导向的承接模式

政府要以拓展、外联来引导形成具有较强向心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聚环境,从而支撑当地的集群网络,吸引产业转移。

1)拓展型。指政府立足原有产业基础,通过拓广、增强、求专、联合等来拉动整个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提升竞争优势。关键性要素:集群发展基础;龙头企业;产业链中有相对优势的环节。对于这些要素:a.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完善产业链,重点引进缺失环节。b.增强———扶持龙头企业。支持已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或为当地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引进具引领性大型企业。c.求专———彰显优势环节。依托特色资源,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针对集群内某一环节专业化重点打造,引进相关产业,逐步优化,强化集群优势。d.联合———联合产权关系。积极引导同类企业的产权重组,以减少各种经济外繁琐程序,更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资源。

2)外联型。指政府要和周边地区共生形成产业链中的一环,从培育产业链网络体系的某一环节着手,改善转移产业的成长环境。关键性要素:区域有一定的产业集群基础,但还不完善,某些环节较弱或缺乏龙头企业。对于这些要素:a.着力配套集群薄弱环节。考虑成为区域产业链的一环。尽可能向产业链靠拢,配套集群薄弱环节,改善转移这类产业的成长环境,形成区域产业链强环。b.着力引进龙头企业,抢先成为区域集群核心。周边区域有相似类型的产业基础但都不强势,可以考虑率先引入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引领性的龙头企业,成为区域产业链核心。

2.4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承接模式

政府要优化信息平台的交流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进驻、强化科研和生产的联系,从而提升当地的创新能力,吸引产业转移。

1)信息型。指政府要加强信息节点平台的建设,保障信息交流来源广、内容丰富,以信息优势来吸引产业转移。关键性要素:信息平台、信息交流。对于这些要素:a.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建立相应信息平台,促进企业观念创新。b.提供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企业信息的交流咨询服务,使企业在展览贸易、信息交流、项目洽谈和文化旅游活动时可以集聚各行业最新信息资讯。c.和外部的信息源要有很好的联合。通过组织论坛、研讨、沙龙、讲座、培训、考察等多种活动,及时获得内容丰富和来源广泛的外部市场信息,激发创新活力。

2)人才型。指政府要创造吸引高级人才进驻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发展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增添活力。关键性要素:服务人才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发展环境。对于这些要素:a.创造有利于人才落户稳定的政策环境。b.创造有利于人才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如推进企业员工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人才专用房的建设管理,并积极营造面向企业中高层的高端住区空间等。c.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创业的发展环境。

3)科研型。指政府可以利用企业带动研发、用研发吸引企业,积蓄创新的动力。关键性要素:研发机构;生产科研联系和转化的机制。对于这些要素:a.吸引企业自身研发部门入驻。以对研发投入的优惠税收政策和对研发人才的发展扶持,吸引企业自己的研发部门进驻,特别是依托产业集群、以中试基地为类型的科研机构。b.政府扶持企业联合研发。简化商业行政程序,强化研究机构与生产机构的联系,加大研发应用深度。c.吸引独立研发机构入驻。创造有利于新科研机构入驻和成长的环境,并以研发来进一步吸引相关行业的企业进驻。

2.5 以“营造学习机会”为导向的承接模式

政府要保障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有序竞争环境,来营造多样化学习机会,吸引产业转移。政府要维护人才流动环境,以及知识产权的有序管理,以创造有序竞争环境,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关键性要素:企业信息交流、人才流动、知识产权管理。

对于这些要素:1)注重人才交流中心的人才服务保障,有利于人才在企业之间的流动,方便人才将技术、知识等通过转移的方式传递给其他行业和环境。2)通过当地交流的环境,促进企业信息的交流和人员的交流、合理流动。通过商会、协会、活动这样的交流环境,保障人员合理、规范的流动。3)实行知识产权的有序管理。

3 结语

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崛起发展的机遇,如果将企业需求和地方条件进行多样化整合,那么欠发达地区才会走出适合自己的产业承接道路。笔者探讨了企业迁移的动因,并围绕企业需求构建了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但是在具体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针对当地特殊环境来选择多种模式,整合各个环节,才能高效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地方政府要有系统化的产业承接推动手段,不能仅仅从地方本身条件来宣传,要充分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地方条件,有针对性的推动,才能真正形成特色化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白玫,王业强.中国区域经济的微观透析———企业迁移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刘怀德.经济发展中的企业迁移[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5):114-116.

[3]张宁.东企西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08.

[4]Paul Verdin,Nick Van Heck.From Local Champions To GlobalMasters: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managing internationalization[M].New York:Palgrave,2001.

企业迁移 第8篇

目前, 中小企业应用信息系统主要方式是传统的应用程序部署模式, 企业通过向软件厂商一次性购买所需软件功能或License, 然后部署在自行购买的服务器上, 根据企业实际可以部署为C/S访问模式或B/S访问模式。这种部署方式使得中小企业面临一次性投入过高、后续维护及备份工作成本较高、缺乏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等问题。

同时, 随时Saa S应用模式的推广不断深入, 其低成本、易部署、易维护、按需付费等特点逐步显现, 而且Saa S能使用户获得与在本地操作近似甚至更好的应用体验, 其应用模式对中小企业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但是, 由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对Saa S的应用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对Saa S应用模式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有助于加深他们对Saa S模式的理解, 也会降低其部署信息系统或迁移至Saa S平台的风险。

1 云计算架构与Saa S

云计算整体架构呈现为层次化模型, 具体包括云计算基础架构, 对应于Iaa S;云计算应用开发与执行环境, 对应于Paa S;云计算应用软件, 对应于Saa S。

在Iaa S服务中, 云操作系统将下层的云基础资源以虚拟机的方式进行组织, 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是服务器虚拟化 (包括处理器虚拟化、内存虚拟化和I/O设备虚拟化) 及相应的资源管理技术。

在Paa S服务中, 不同用户可以获得应用软件的开发、测试、部署和运行的专属环境, 从而实现多应用的可扩展和隔离运行。分布式技术体系是支撑Paa S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Saa S服务中, 服务提供商通过网络为各类用户提供在“云”中运行的应用软件, 用户可以按需随时接入, 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应用软件的功能。

Saa S位于整个云计算整体架构的顶层, 它的有效交付依赖于Iaa S和Paa S两个层析的关键技术的支撑。

2 Saa S应用模式的优势

目前, 提供Saa S应用的软件企业越来越多, 国外的Amazon、Microsoft、Salesforce等厂商, 国内的金蝶、用友、八百客 (800app) 都逐步将Saa S平台或服务作为主要的业务模式进行应用推广。

Saa S应用模式的主要交付方式是基于Web服务的交付, 它具有友好的交互界面, 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 互联网运营商提供充足网络带宽, 且Saa S能够具备跨平台和大规模并发用户访问的能力。这些优势会随着企业信息系统需求的不断深入或延展而逐步得到体现。

与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模式相比, Saa S应用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按需付费。企业业务从起步到扩张, 或使得对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不断扩展, 因此Saa S可以根据用户根据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增减用量, 并按照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付费。

2) 成本低。由于Saa S模式下, 用户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服务器或一次性购买软件, 在日常运行过程中, 也不需要用户进行Saa S平台的维护和升级工作, 因此会显著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3) 技术门槛低。除了企业自身需要构建内部完整的Saa S应用平台需要比较高的技术要求外, 单纯就租用Saa S应用服务而言, 企业只需要关注业务实现, 不需要关注具体的实现及部署细节。这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 无疑会降低其应用的技术门槛。

4) 灵活并且可度量。在Saa S模式下, 不同用户需要的软件功能被预先进行了标准化的设计、实施、部署和测试, 企业在需要使用时, 可以直接进行部署, 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这些标准化的功能通过用户的按需定制进行度量和付费。

3 信息系统迁移至Saa S模式的风险类型分析

尽管Saa S模式在应用中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是毕竟其与传统的信息系统应用模式存在非常大的理念差异。因此, 从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角度而言, 会更多的考虑到Saa S应用模式的风险。

一般而言, 迁移到SAAS模式的应用风险可能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访问安全风险。Saa S模式的软件服务提供商, 一般会同时向若干家企业同时提供在线软件服务。同时, 由于迁移到Saa S软件服务模式时, 各个企业的业务数据存储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中, 并且中小企业在业务信息处理时对软件的功能访问时双向的, 因此对网络访问的安全性、兼容性及软件功能动态性要求较高, 需要服务提供商提供数据访问安全保障措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在Saa S服务平台中, 各类资源是通过动态虚拟化的方式进行管理的, 这些虚拟资源只有在实际需要时才与物理资源绑定,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云服务商需要说服客户如何确信他们可以保障不同用户数据的独立安全。

2) 应用扩展的风险。由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在应用信息系统软件时往往存在需求变动, 即不可能实现所有功能一次到位, 因此, 当应用迁移至SAAS模式时, 能否保障企业能够实现对软件功能需求的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验SAAS软件服务提供商与其独立软件提供商 (ISV) 之间的合作能力。

3) 成本投入风险。尽管Saa S应用模式与传统信息系统应用相比, 初期投入显著降低, 但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对经营数据分析要求不断提高, 会增加Saa S平台模块的租用或访问量, 这会带来后期成本投入的增加。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后期投入, 则无法凸显Saa S的成本优势。

4) 服务商风险。服务商风险一般是指Saa S平台的运营商由于自身技术能力、商业模式等诸多原因, 对持续提供高效易用的Saa S应用服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信息系统应用规划、Saa S功能实现、Saa S系统部署与运维、Saa S服务与升级等方面, Saa S服务提供商能否提供安全保障和持续竞争优势是值得关注的风险要素之一。

4 Saa S模式应用风险对策分析

针对Saa S模式应用的几类不同的风险因素, 可以尝试通过以下策略进行应对:

1) 平台技术保障。在保障Saa S服务的交付质量方面, 服务提供商首先会部署安全可靠的软/硬件执行环境, 然后针对用户的需求, 在Saa S应用时提供基础资源层、云操作系统层和云系统软件层的支持。

2) 实现技术保障。为了保障Saa S用户访问安全和应用扩展安全, Saa S提供了多租户技术和Web呈现技术。多租户技术能够使不同用户通过网络共享同一个应用软件的执行实例, 同时保障不同租用用户数据的隔离并确保用户访问服务的安全, 为用户提供彼此独立的应用体验。Web呈现技术则保障用户获得便捷且丰富友好的用户应用体验, 通过与用户的动态交互实现界面定制化。

3) 安全保障。Saa S服务商除了通过自身安全体系认证、遵循安全法律法规等内控措施外, 还可以通过数据安全、软件安全、硬件安全、网络安全和环境安全等角度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具体而言, 在数据安全方面, 可以通过逻辑隔离、物理隔离和混合隔离等组合措施来实现多租户同时访问的安全保障;在软件安全方面, 可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以及安全审计等手段进行保障;硬件安全方面, 利用Iaa S来实现多租户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存储隔离等手段进行保障。

4) 管理及制度保障。在应对成本投入风险和服务商风险时, 中小企业要从规划、选型和实施全过程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在规划使用Saa S模式时, 要区分好短期业务功能实现和中长期业务拓展与创新的差异;在选择Saa S服务商时, 要从技术架构、服务模式、典型应用等多个维护评估不同服务商的实力;在实施时, 要在满足安全、可靠、可扩展的基础上保障传统业务和现有信息系统的平滑迁移。

5 总结

Saa S软件应用模式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创新, 也是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种颠覆性的理念变革。因此企业在选择Saa S应用模式时, 要审慎应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才能确保自身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与产出相匹配, 才能使企业在云计算浪潮中获得更多收益。

参考文献

[1]罗军舟, 金嘉晖, 宋爱波, 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 2011 (7) :3-21.

[2]雷葆华, 饶少阳, 张洁, 王峰.云计算解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彭晓慧, 温明.SaaS软件服务与中小企业ERP系统的应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 2012 (6) :29-31.

企业迁移 第9篇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集团意识

根据日本社会学家中根千枝的“纵向社会”理论,日本人划分集团的依据是自己所处的场所。《派》第3集,里中主任初次见到津根先生作自我介绍时,首先强调公司而不是自己的姓名和职务,这个举动体现出强烈的集团意识。集团意识不仅是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日本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带有浓厚的集团主义色彩。

1.1雇佣形式

终身雇佣制赋予日本企业浓厚的家族色彩。企业每年春季定期从高中、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收新员工,举行庄严的“入社”仪式欢迎新成员的加入,正式员工通常不会被解雇,可以工作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多余的员工往往被降职派往同一集团的其他企业或部门而不会轻易被解雇。如,《派》第8集中桐岛部长决定将里中主任降职调离,第9集中东海林主任被“发配”到名古屋分公司的运输部门。

终身雇佣制度下,日本企业会通过人事轮换制度不余遗力地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1]正式员工为了晋升与加薪,往往能够主动接受企业的人事调动。《派》第10集,里中主任被调回到销售二部,黑岩匡子被调到市场部接替里中主任的职务,通过人事调动里中主任被委以重任,黑岩匡子则由普通职员晋升到主任的职务。

强调集团责任意识的日本企业的决策方式也别具一格。《派》第2集,东海林主任多次拜访百货公司的经理并提出增加柜台面积的请求,得到的答复是“正在稟议当中”。日本企业在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讲究协调一致。首先上情下达,把领导层的意见交给基层讨论。然后再下情上达,把基层的意见反映上米,以求得上下一致的共识。[2]为缩短决策时间,日本企业往往采取事先疏通的表决方式来弥补禀议制的缺陷。《派》第7集,派遣员工森美雪的企划项目得以通过就得益于S&F公司会长的事先疏通。

1.2工资制度

年功序列是指正式员工在日本企业里定期晋升或加薪。《派》中59岁的桐岛部长年收入1600万日元、32岁的东海林年收入625万日元、30岁的里中年收入580万、30岁的黑岩匡子(女)年收入520万日元、23岁的浅野务年收入475万日元。从这5位正式员工的工资数据我们可以读解年功序列制度的最大特点:内部晋级。

日本企业正式员工的职位、工资与工作年限密切相关,刚刚进入公司时工资低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随着工龄的增加,到了一定的年限就自动晋升到某个位置,工资水平也相应增加。为了维持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有些企业会增设职位。《派》第1集,东海林被任命为销售二部主任,同年入社的里中也被任命为新设立的市场部主任。人事部对里中的任命显然就是保持人事平衡的权宜之举。

日本人不太注重职务而非常重视所在企业的原因除了内部晋级制度所形成的强烈的排他性,还有“企业内部工资”制度。《派》中,派遣公司的正式员工一木先生虽然与S&F食品公司的正式员工里中、黑岩同龄,但年收入却只有402万日元。这是因为在,正式员工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支付能力。因此,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更容易吸收到优秀的人才,日本人一旦成为大型知名企业的正式员工,更容易唤起强烈的归属意识。

二进制、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合理主义

上世纪90年代前,以集团意识为主流的日本企业文化为日本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为了摆脱泡沫破灭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经营困境,日本企业纷纷出台合理主义的改革方案,颠覆传统的终身雇佣制,采用弹性劳动配置方式。[3]正如《派》中桐岛部长所言“节约开支的最好方法就是雇佣派遣员工”。多样化的雇佣形式导致正式员工被大量裁员,而非正式员工大量增加,人们对集团的信仰遭受到前所未有地考验。剧中的东海林主任作为正式员工的代言人,多次表达了对派遣员工的抵触和对终身雇用制变革的忧虑。企业文化的变迁动摇了其原有的集团信念。

2.1派遣员工

泡沫经济时期的派遣员工大多是家庭主妇,她们的收入通常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经济萧条使派遣员工的数量和构成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像《派》的主人公大前春子那样被企业裁员后不得已成为派遣员工的人数曾递增态势。为了削弱日本人对终身雇佣制度的依赖,日本政府通过立法逐渐放开对劳务派遣的束缚。《派》第1集的开场白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法令的修订:1986年本颁布了《劳务派遣法》,劳务派遣首次在法律上得到确认;1991年泡沫经济开始破灭;1999年对《劳务派遣法》进行修订;200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历史最低;2004年实施修订《劳务派遣法》。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推动企业文化的变迁,淡化原有的集体主义色彩,其目的就是规避集团信仰危机引发的社会风险。

根据《派》第1集,派遣公司的员工一木先生的介绍,所谓派遣员工就是,受雇于派遣公司,在用工企业的指挥下工作,由派遣公司支付的时薪制工资与工作年限基本无关。《派》中被派往S&F公司的派遣员工竹井瞳的年收入是253万日元,较之同龄的正式员工浅野务(475万日元)少很多。派遣员工不仅在收入方面普遍低于正式员工,而且工作极不稳定,用工企业往往会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随时解雇派遣员工。

派遣员工与用工企业之间只有管理关系,与派遣公司也仅仅属于合同制雇佣关系。雇佣关系和管理关系的分离,使派遣员工游离于企业集团之外。剧中的东海林主任视派遣员工为“不相关的外人”就反映出正式员工对派遣员工的强烈排斥。这种“内外有别”的心理距离和冷漠情感不仅通过个体的语言,在集体行为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第5集,桐岛部长问大前春子为什么不在员工食堂吃午饭,大前春子回答说“350日元一份的咖喱饭,派遣员工需要支付700日元。”对正式员工而言,派遣员工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减少,更让他们感到恐慌和绝望的是曾经深信不疑而且为之奋斗的信仰一夜间坍塌,从派遣员工身上仿佛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将派遣员工拒之门外的举动无疑是对现实进行的无声的抗议。

2.2集团信仰危机

很多日本企业为了生存和提高竞争力,不仅裁减正式员工也不再录用应届毕业生,而是利用派遣员工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森美雪在《派》第10集中提到,她通过考试成为S&F公司的“介绍预订”派遣员工。派遣合同到期后,S&F公司根据她的工作表现,可能将她录用为正式员工。“介绍预订”的劳务派遣形式开始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2000年。这种形式的劳务派遣虽然受到日本企业的欢迎,但却导致非正式员工的比例成倍上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为了不断地满足需求而生活和工作的,在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以终身雇佣制为特征的企业文化具备了人们最期望的雇佣稳定这一特性,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安全需求,在企业中的归属感也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但时过境迁,企业文化的迁移使得集团信仰危机在人们心中不断滋生,人们不再把自己的将来寄托于企业,需求层次也降低到满足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合理主义特性使“场所型”社会的集团意识逐渐被个人主义替代。

三、日本企业文化迁移

日本文化呈现出来的种种矛盾与善变向来被众多学者津津乐道。在日本人心中与集团意识同样根深蒂固的还有“排除弱者”的合理主义伦理。当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使得集团存续岌岌可危之际,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就会表现出合理主义的特征。回顾历史,日本人对集团内部的弱势成员进行“合理”的安置似乎是帮助集团摆脱困境的常用手段。只有将在集团内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驱逐出局,才能使集团因负荷减轻得以延续和发展,日本人所有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集团生存概率最大化。例如,1908年,大批失去土地的贫困农民被迫远离家园移民到巴西等南美国家在异国他乡开荒种地。这些移民其实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解决人口过剩和发展经济而抛弃的“弃民”;二战期间的“开拓团”和日本战败后被遗弃在中国的战争孤儿也是日本政府为缓解国内经济压力而实施的“排除弱者”政策的牺牲品。进入21世纪,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越发凸显出日本人的合理主义倾向。日本政府为了在经济低迷中保护大企业的利益,不惜通过立法破坏传统的雇佣关系。失去工作的派遣员工生活窘迫,以至于2009年元旦出现了震惊日本社会的“过年派遣村”。“过年派遣村”是民间组织为失去工作后流落街头的派遣员工暂时提供的栖身之所,虽然它无法改变派遣员工被“用完即弃”的现实,却将隐藏在集团意识背后的合理主义的残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和绝对的,是以牺牲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为前提、相对于强者而言的集团意识,集团成员的多少取决于诸多变量的稳定程度和集团实现生存概率最大化的可能性,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其实是以集团为单位的合理主义。

日本企业文化的合理主义特性通过经营模式的不断改革表现得尤为明显。上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日本企业纷纷采取终身雇佣制以确保雇佣稳定。泡沫经济破灭后,集团意识逐渐被雇佣形式多样的合理主义取代,然而,也由此引发了技术和管理能力下降的问题。为重新唤起员工的集团意识,近年来又出现了工资、晋升制度改革与终身雇佣并存的局面。集团意识与合理主义在日本企业不断变革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此起彼伏,这个过程对日本人来说充满了失落、痛苦和迷茫。然而,合理主义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集团意识仍深深扎格于日本人的心中。日本企业牺牲派遣员工的生存权利换取自身生存概率最大化的行为,不仅激化了代表集团意识的正式员工与深受合理主义其害的派遣员工之间的对立,更唤起了整个社会对“排除弱者”伦理的恐怖回忆。因此,为稳定社会日本政府已着手对劳务派遣制度进行改革。虽然合理主义的用人制度已经成为日本企业节约人力成本的既定方针,但以终身雇佣制为代表的集团意识仍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日本人仍然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形成的“场所型”社会集团来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

四、结语

从《派》中所表现出的日本企业文化中集团意识和合理主义的冲突,我们可以得出:合理主义虽然能在某些特定环境占据上峰,但在高度重视家族观念的“纵向社会”,日本人对集团的依赖和期待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历史的年轮已经将它深深刻在人们的心中。如此以来,《派》中的东海林主

任最终没有辞职而是选择继续留在S&F公司的剧情设定就不难解释了。

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终身雇佣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曾因推动经济发展而备受海内外学者关注和赞誉。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企业文化中合理主义的特性日益凸现。通过该剧,我们可以了解日本企业文化迁移过程中集团意识与合理主义的对立与冲突。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集团意识,合理主义

参考文献

[1]三公.1999.最新経[M].一橘出版

[2]孙满绪.2007.日语和日本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动物的迁移工程 第10篇

例如,从南美大陆南端的火地岛向北美大陆北端的阿拉斯加迁徙的北极燕鸥,在途径美国加利弗尼亚州蒙特利湾上空时,对船上游客递过来的美味鲱鱼视而不见。丁格尔解释说:“通常,在遷徙途中的鸟类即使看见美味佳肴,也不会勾起食欲。”也就是说,迁移中的动物一心只想着尽早到达目的地,用一种不太科学的话来说,北极燕鸥在完成迁徙这一“重大目标”时,往往受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本能驱使,根本不受美味食物的诱惑。

在到达北极圈布满砾石的海边之后,北极燕鸥结束了长途迁徙。它们开始进食、栖息和交配,并且在这种特定时期和环境下产卵和抚育后代,完成生命的又一次进化。

但是,由于动物迁移的过程复杂和变化多样,生物学家对其定义也多种多样。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学家们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麋鹿等大型陆地哺乳动物的生物学家乔埃尔·博格对动物迁移作了一个简单而现实的定义:“随着季节变化,动物从某个栖息地迁移至别的地方,之后再回到原来的栖息地。”这与他所研究的哺乳类动物的习性非常吻合。

通常,动物随着季度变化而迁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充足的食物,因为在一个地方往往无法保证这点。但是,也有动物每天都要反复移动地方。浮游生物夜里到海面觅食,白天为躲避其他动物的侵害而潜入深海:成年蚜虫在吃食嫩草和植物嫩叶后,它们的孩子会去寻找新的目标,绝不会停留在这些已经被吃食过的植物上。

而就像丁格尔列举出的5个特征那样,他认为对动物迁移的定义应该更为复杂。例如,蚜虫在开始迁移时对天蓝色很敏感,但到达目的地后却又对嫩叶发出的黄色很敏感。另外,候鸟在迁徙之前要大量进食以积蓄脂肪。丁格尔对动物迁移的定义由于符合角马、沙丘鹤甚至蚜虫的迁移习惯,所以对于理解在物竞天择条件下不断进化的动物迁徙活动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响尾蛇在加拿大西部大草原的大规模迁移尽管非常怪异,但可以把它用来更好地理解动物迁移。加拿大年轻生物学家迪尼斯·约尔根森对生活在艾伯塔省梅迪辛哈特市近郊的响尾蛇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每年春天和秋天都会迁移。这些响尾蛇往返迁移的平均距离为8公里,但是,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条迁移距离长达53公里的响尾蛇。

而生活在美国南部亚利桑那州的响尾蛇并不如此迁移,因为它们没有必要这样。加拿大的响尾蛇之所以要长距离迁移,那是由于加拿大冬季寒冷,缺乏适合响尾蛇冬眠的地下巢穴。约尔根森说:“在这片土地上,适合冬眠越冬的巢穴并不多。”理想的冬眠巢穴都在温暖的地面深处。而且,虽然响尾蛇能够找到其他动物挖的洞穴和自然开裂的缝隙,但这样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冬眠。“因此,无数的响尾蛇往往会聚集在一个巢穴之中越冬。”试想一下,众多响尾蛇挤在一个狭小的洞穴中越冬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企业迁移 第11篇

1. 物理概念教学充分利用正迁移

心理学研究认为, 已有知识之所以能够对新的知识有迁移效果, 主要在于新旧之间存在共同要素, 两者之间共同要素越多, 迁移就越容易。在物理概念有的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 如果充分把握好正迁移,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物理中有“密度”、“比热容”和“电阻”等概念, 如果我们在教密度这个概念的过程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密度测量的实验, 学生会真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不是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就大, 体积大的物体密度就小, 同一属性的物体, 无论质量是多少, 体积的多大, 密度都是一定的。对于某种物质来说, 质量随其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体积的减小而减小。

如果牢固地掌握了“密度”的概念, 对于“比热容等概念, 都可以利用“密度”引入的方法进行迁移, 这些物理量都是利用了两个或多个可测的物理量的比值, 来定量研究和定义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在高中物理中, 周期和频率的最早出现是在圆周运动中, 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实验或学生自己做一些实验, 从感性和理性上真正理会了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那么, 在后面迁移到“机械振动”、“机械波”、“交流电”、“电磁振荡”、“电磁波”、“光的波动理论”等的周期和频率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2. 物理问题讨论充分利用正迁移

我们物理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千千万万, 但有些问题之间存在着一般的共同特征, 如果能够抓住问题的突出特征, 迁移就可能进行, 特征越明显, 迁移进行得就会越顺利。

例1.在学习简谐振动中, 振子的速度和加速度的问题, 特别是振子在平衡位置的这一特殊点,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是:速度达到最大值, 而加速度为零, 即速度的变化率为零。这个问题的特征是:一个物理量的大小达到最大值, 但这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为零。掌握这一特性后, 迁移到这样几个问题中是大有益处的。 (1) 对于电磁振荡LC振荡电路中, 电容器开始放电的瞬间, 电容器上带电量和回路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关系。 (2) 交流发电机的线圈平面旋转到与匀强磁场磁感线垂直时, 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与线圈中感应电流大小的关系。

例2.如图1所示, 质量为M, 长度为L的小船停在静水中, 船的左端站有一个质量为m人, 当人从船的左端走到右端时, 不计水的阻力, 求人和船的位移?

解析:这是一个二体问题, 由动量守恒有: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 对下面的一系列问题迁移, 要解答就简单多了。

(1) 图2所示, 质量为M的斜楔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有质量为m的滑块由静止从顶端滑到底端, 求斜契的水平位移?

(2) 图3所示, 质量为M的弧形曲面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有质量为m的小球由静止从顶端滑到底端, 求弧形曲面的水平位移?

在解题中不断进行迁移训练, 学生就可以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3. 讨论物理问题时尽量避免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会出现一些负迁移现象。

例3.如图4所示, 河岸上利用定滑轮拉绳索使小船靠岸, 拉绳索的速度为v, 当船头绳索与水平面夹角为α时, 小船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 由于思维定势容易发生负迁移, 主要出现以下两种错误:

错解1:认为小船的速度与绳索的速度相同, 也是v。

错解2:绳索上各个点的速度相同, 将绳索的速度分解, 如图5所示, 则小船的靠岸速度为:v2=vcosα。

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 不能区分合运动与分运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第二, 不能正确应用运动的分解方法, 不能根据实际效果将合运动正交分解的道理。在已知合运动和一个分运动方向的条件下, 可以画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然而根据物体的实际运动, 将合运动正交分解, 才能求出唯一的符合实际的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 关键是要分析小船上A点的运动与车拉绳索的运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A点的运动 (绳索末端的运动) 可以看作两个分运动的合成:一是沿着绳索方向的被牵引, 绳索的长度缩短, 设绳索缩短的速度为v1;另一个是垂直于绳索以定滑轮为圆心的摆动, 它不改变绳索的长度, 设与绳索垂直方向的分速度为v2。设A点在该时刻的速度为v′。如图6所示, 则A点的速度为:v′=v1/cosα, v1为车拉绳索的速度v1=v, 即得到船的速度为:v′=v/cosα。

总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正迁移而避免负迁移, 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生活和题海中解脱出来。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知识的迁移方法, 知识的迁移是指已有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影响和同化, 把已有的知识推广到其它类似的情景中去。本文主要论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企业迁移】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中培训迁移失败的原因与对策分析11-30

语用迁移05-12

网络迁移05-18

迁移发展06-13

技能迁移06-16

城市迁移07-05

迁移影响07-11

计算迁移08-07

迁移规律08-11

增殖迁移08-14

上一篇:心肌生化标志物下一篇:合拢段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