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奥秘范文

2024-08-18

物质构成奥秘范文(精选5篇)

物质构成奥秘 第1篇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1 ( 2015·重庆) 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压缩成干冰, 从分子角度解释为 ( )

A. 分子间有间隙B. 分子可以再分

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体积可以变小

解析: 二氧化碳压缩成干冰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在受压条件下间隔减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如体积发生改变时, 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故A对, D错误。多原子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原子又由更小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但与本题无关, B不选。微观粒子 ( 如分子) 总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可以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等问题, 不选C。本题要求学生能从微观上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宏观现象。题型设置简单, 学生应该牢牢记住相关知识。

答案: A

例2 (2013·苏州市) 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钠原子失去1 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C.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解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离子带电, 分子和原子不带电, A说法正确。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 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 个电子, 从而形成钠离子, B表述正确。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 含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法错误, 故选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如花香扩散, 湿衣服变干等。本题难度不大, 只要掌握构成物质的常见粒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微观粒子的性质等知识即可正确解答。

答案:C

练一练:

1. (2015·上海) 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在固态时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

D.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2. ( 2014 ·毕节)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正确的是 ( )

A. 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 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変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 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 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 说明分子变小了

答案:1.B 2.A

考点二原子的构成

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原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如H+、Na+等。

例1 (2015·荆州) 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

A.中子B.质子C.电子D.质子和中子

解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但不是所有原子核都有中子和电子, 如H原子核无中子, H+离子无电子, 但都含有质子, 故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质子。

答案: B

例2 ( 2015·张掖) 微粒是构成化学物质的基础, 下列对微粒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仅有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C.Na Cl是由离子构成的, 所以HCl也是由离子构成的

D.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解析: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化学物质为纯净物, 金刚石和石墨均只由碳原子构成, 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A错; 由例1 可知B表述不对; Na Cl由Na+和Cl-构成, 但HCl是由HCl分子构成的, C不对; Cl最外层有7 个电子, 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Cl﹣, 达到八电子的稳定结构, 电子层结构为, D对。

答案:D

练一练:

1 (2013·泰安市) 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能构成分子, 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只能重新组合

C.碳-12原子和碳-13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D.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2 ( 2013 ·成都) 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对该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核电荷数为12

B.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带12单位个正电荷

D.在化学反应中, 易失去最外层上的2个电子

3 (2015·安顺) (1) 用化学用语表示下面各题:

①2个氢原子______;

② 4 个铵根离子________;

③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_______。

答案:1.B 2.C

考点三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元素是质子数 ( 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国际上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 ( 大写) 来表示元素如C、N; 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 则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如Cu、Ca等;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 也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此外, 还表示单原子分子的一个分子 ( He、Ne)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把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 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例1 ( 2015·天津)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回答下列问题:

(1) 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 ) 。

A. 质子数不同B. 中子数不同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 1869年, ( )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B.门捷列夫C.拉瓦锡

(3) 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有关信息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氟属于金属元素

B. 氟的原子序数是9

C. 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 00g

(4) 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

解析: (1) (2)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内质子数) 递增的顺序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的, 用以展现当时已知元素特性的周期性。现在的周期表有7个横行, 分别为一个超短周期 (含H、He两种元素) , 两个短周期 (分别有8种元素) , 两个长周期 (分别有18种元素) , 一个超长周期 (包含有镧系元素, 共32种元素) 和一个不完全周期 (包括锕系元素) ;18个纵行, 每一个纵行为一个族 (8, 9, 10三个纵行为一个族) 。

(3) 氟元素在第二周期第ⅦA. 为非金属元素, 原子序数为9;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 原子的1 /12 为标准, 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所得到的比值, 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量纲为“1”, 故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 00。

( 4) 氟原子最外层有7 个电子, 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八电子的稳定结构, 所以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答案 (1) A; (2) B; (3) B; (4) 得到

练一练:

1. (2015·福州) 市场上有“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等商品, 这里的“碘、钙、氟”指的是 ( )

A.单质B.元素C.分子D.原子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

A. 钾B. 铜C. 铝D. 铁

3. (2013·眉山市) 下列对化学式NO2的各种表述中, 不正确的是 ( )

A.表示二氧化氮中, 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B.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

C. 表示二氧化氮这种物质

D.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 第2篇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

不过,虽然离期末已经很近了,虽然剩下的时间有点紧张,但从现在的新课来看,前面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梳理这些微观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事实证明,也是很有效的。因为现在上新课时,提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术语,班上大部分同学不需要老师的任何提示就可以自己动手去写,这充分说明夯实了基础,学生不仅会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能长期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不要为了赶进度不顾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抢着上新课!

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知识的过程中,我一直注重知识的落实。无论是新课还是作业,我都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学习,让学生反复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学生温故而知新,进而掌握了这些微观而抽象的知识!

物质构成奥秘 第3篇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是 “双基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概念多且抽象,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间的联系会把握不准,若结合组成的物质元素就更有难度,主要表现为:

很难对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对大量的事实和概念难以消化; 不能用系统的方法来组织内容,以便复习;不能将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练习、考试时频繁出现错误,这部分内容往往造成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分化点。

因此笔者将概念图策略用于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中,绘制概念图来帮助学生形成物质的组成、构成的知识体系,用概念图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处理复杂的概念和“内化”新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系统地组织信息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机械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富有意义,这对初中生以后的化学学习非常有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初三年级两个同层次班级的学生,初三(9)班为试验班级,初三(11)为非试验班级。

2.研究过程

研究分4个阶段进行,具体教学安排见表1。

二、研究结果分析

1.观察结果

第一阶段,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抄笔记,很少有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没有很好地去理解它们的意义;多数学生不参加课堂讨论;一些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解,对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并记忆。

第二阶段,教师介绍概念图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师利用概念图复习“分子和原子”和“原子的结构”,利用概念图预习“元素”主题,引导学生用概念图来复习“分子和原子”和“原子的结构”这两个学习主题,并将其概念及命题用图形表示出来。随后用“填图”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概念图的构建任务,并用于“元素”主题的预习过程中。紧接着,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概念,让学生根据所给概念自己构建概念图。

观察得出:大部分学生能找出相应的连接词来表达概念间的关系, 这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加强了; 对概念图比较熟悉的学生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这说明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

第三阶段,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构建关于“离子”主题的概念图。 学生从教材中提炼出主要概念,选取连接词,建立概念间的意义关系,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观察发现:(1)小组合作完成概念图构建任务要比个人完成更容易;(2)学生构建概念图的能力比第二阶段有大幅度提高,概念图更规范,还有一定的创新;(3)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概念图,使学生更加投入,这说明其学习动机水平有了提高;(4)通过对概念图的使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误解并即时给予反馈。

第四阶段,结束“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学习之后,众多的化学用语让学生应接不暇。通过在两个测试班级上不同类型的复习课,发现利用概念图教学策略上复习课的班级,无论是在课堂的参与度方面还是当堂的反馈情况来看都明显好于未参加测试的班级。

2.测试结果

从表2所示单元测试成绩来看,试验班级的学生均分及高分数段的学生要高于非试验班级,从试卷分析来看,两个班级学生关于识记性知识的题目答得差不多,主要差异在于涉及到高阶思维能力的题目,试验班级要好于非试验班级。

3.调查结果

通过找被测班级的部分学生面谈调查发现:

(1)对于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主要表现为,可根据教师的陈述草草记下笔记,但很少去思考和理解笔记的内容。在研究开始阶段 ,学生大多不能很好地从概念图中读出相应的信息,画概念图特别困难;通过练习和实践,学生构建概念图的技能得到了提高。

(2)由于初三学习时间及学习任务很紧,一部分学生感觉到教师布置的课后自行构建概念图的任务增加了学习负担,不愿花费时间认真完成,而是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课后复习还是习惯停留在各个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上,而没有把各个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

(3)学生普遍表示更喜欢教师预先设置概念图 ,而让他们在课堂上来“填充”。原因是,教师预先绘制的图更有结构性。少数学生认为,预先设置的概念图没有自由构建的好,因为思维受到了束缚,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4)小组合作更利于概念图的构建,学生形成概念图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这样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优点,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的外界的帮助。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进一步梳理知识点,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概念图”教学策略的化学用语专题复习课案例

化学用语的正确掌握及熟练使用历来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难点及分化点。传统的化学用语复习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复习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是一到实践应用时却错误百出,甚至无所是从。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学生的复习还是停留在各个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上,而没有把各个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复习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概括性地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使之获得系统提高。因此,笔者尝试利用概念图教学策略设计专题复习课来组织化学用语的复习教学,并开了一节区公开课,整节课划分为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化学用语与表征概念的连线结网。首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书写有关氧的各种化学用语,然后引导学生将化学用语与前期学习整理的原子、元素、离子、分子等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不是机械孤立的抽象符号,而是化学概念的符号表征形式,看似抽象却有其深刻内在的联系。然后迁移练习有关氯的化学用语,并进一步完善前面所建网络,将化合价及运用化学式判断物质的分类纳入网络并与相关化学用语离子符号进行对比联系,健全有关化学用语的概念图。

活动二,对照网络图,提取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使学生摆脱机械记忆化学用语的复习方法,

更加理解化学用语其深刻的内在联系及高度的概括性、实用性,深刻感受到化学符号有着看似抽象却又能形象表征化学概念的丰富内涵之功能。

活动三,利用微观模型图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微观表征功能,进一步理解化学用语的内涵及运用化学用语正确表达概念。

如图1所示笔者将概念图作为教学策略应用于化学用语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思路。

图1这堂专题复习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普遍反映这节课的复习思路清晰,学生积极主动,复习效率高。回顾前期的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基于概念图的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单元复习课中恰当运用概念图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在备课中首先明确化学用语是表达化学概念的工具,以物质微粒构成和宏观组成的概念图为载体,将凌乱复杂的各种化学用语进行对比联系,构建化学用语知识网络,整个复习过程就是概念图的逐渐形成完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网络,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如此,通过复习课中教师的引导示范,学生将逐渐学会自己定期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2.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为避免复习课“一讲到底”或“一练到底”,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三个学生活动贯穿于整个概念图的构建完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间的关系得到提升,学生能更加自信地在课堂上提问并与同伴交流、讨论。使多个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正成为认识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主人。

3.复习课教学中要精选例题提高练习质量,避免以题开路,盲目训练。

选择的习题要具有目的性即选题时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复习内容,针对中考考查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能力形成的关键点进行选题。选择的习题还要具有时代特色,要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既有利于教师开展复习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脉络,便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整体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提升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习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存在问题

初三学生课时紧,又面临中考升学压力,学生业余时间疲于完成作业、考试,不愿将精力投入到知识的整理构建网络形成概念图,教师怎样能更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运用概念图组织教学是当务之急,有待教师的进一步研究。

物质构成奥秘 第4篇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 化学用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年的研究证明, 化学用语是深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青少年喜欢新事物、新挑战, 初三学生心理上充满好奇和期望, 这时候开设化学课是很好的时机。假如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 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 它们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不能好好的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牢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促进学生学习化学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及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策略, 提出个人的观点。

一、学生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心理障碍

1、学习热情不高

我们一直强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三化学一、二、三单元中教学中运用大量实验, 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转入第四单元的学习, 整个单元中基本上没有实验, 教学的重点是原子的结构、元素、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等概念, 内容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许多学生觉得上课变得枯燥, 学习热情开始降温, 情绪进入了学习的下坡阶段。

2、害怕记忆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的教学, 对很多老师来说都是老大难的问题。记忆对学生学习是有效的方法, 但枯燥的概念对于记忆也是很困难的。这样就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 对学习产生了障碍。

3、学习信心下降

初三第四单元的学习中, 由于教材出现了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 学生难以理解, 尤其是化合价与化学式这一难点学生难以突破, 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未能很好的建构起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大的挫折, 导致学生学习的信心下降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学习障碍, 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发展。

二、“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有效教学组织策略

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育学习兴趣。我们组织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零散的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活动, 是最有效的教学形式,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记忆从零到整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由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的学习涉及到的记忆内容很多, 学生集中一起记忆, 难度很大, 在教学中适宜采取分散记忆量的方法。从绪言课开始有计划地让学生记忆一些常用的元素符号、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熟记化合价口诀, 为书写化学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取分散记忆量循序渐进, 学生易于接受, 从而消除学生厌烦的消极情绪。

2、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活动

学生主动投入, 愉快学习以游戏形式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如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 我们首先可以将学生分组, 第一小组的制作化学符号的卡片, 第二小组制作元素名称的卡片, 第三小组制作化合价的卡片。游戏时教师参与, 由教师抽出一张元素名称的卡片, 请各小组找到它对应的化学符号、化合价。或教师抽出化合价请同学们看看什么样的元素具有这个化合价。

3、巧换情景

在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发掘生活中有相近似的情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前先设问:将100m L的黄豆和100m L的芝麻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m L?将100m L的酒精和100m L水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m L?前一问题学生很快就可回答不等于200m L。这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这部分感性知识, 知道不论是黄豆还是芝麻, 相互间是有间隔的, 混合后它们的间隔有一部分被填充能使总体积变小。而对于后一问题大多数的学生都持有怀疑态度, 毕竟液体与液体之间有间隔是难于接受的。最后可通过两个相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 得出微观粒子和宏观固体颗粒一样, 有一定的大小、形状等, 相互间有间隔这个本质结论。

总之, 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虽然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但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身边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微观世界的特点, 形成物质微粒观, 终能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

摘要:本文围绕初三学生学习化学课本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心理障碍,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提出个人的见解, 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策略。本文着重阐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障碍, 教师对待该问题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心理,策略,障碍,物质构成,奥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蔡冬燕.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 (3) :14.[2]蔡冬燕.初中化学教学情境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 (3) :14.

[3]倪珊珊, 钱扬义, 叶静仪.中学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途径及启示[J].化学教育, 2009, (4) :19.[3]倪珊珊, 钱扬义, 叶静仪.中学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途径及启示[J].化学教育, 2009, (4) :19.

物质构成奥秘 第5篇

——以化合价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化合价教学的明确要求为“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立足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理念,学生在学习中对过程的经历与方法的体会不仅不可忽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比结果性的知识和技能更值得我们追求。那么,实现“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可以是、应该是什么?这应当是我们进行这节课程的教学之前应该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对化合价内容的阐述略显简单和生硬,难以帮助教师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合价的有效理解。如果完全依照教材,仅仅是让学生机械地甚至是被迫地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既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荷又很有可能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学生学科体系建构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思想的理解与自身学科思维的训练与养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过两种重要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及化学式,明确了化学式的主要含义。并且此前的学习已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尤其是对原子的结构以及氯离子与钠离子的形成有了基本认识。

然而,学生对物质化学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逐个识别的层面上,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将认识更多物质,不仅需要记忆更多的化学式,更需要了解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这种规律,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对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学习中实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合价学习的必要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合价的正负以及绝对值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了解元素化合时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化合价的认识过程,体会立足“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认识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立足学生对化合价的理解式学习,从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学习理念出发,化合价的教学重难点就一定是立足学生对化合价符号的基本理解和对一些化合价现象的认识。据此,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可以表述如下:

在重点突破上,即概念认识的设计中,结合学生已有化学知识,采取了概念分层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将化合价的正负和数值(绝对值)分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合价正负和绝对值代表的含义。

在难点突破上,元素多价现象的认识中,结合学生对化合价正负和数值的已有认识,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元素表现多价现象的原因。

六、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立足现阶段学生已有化学知识与能力水平,通过对化合价概念发展史的研究,在设计理念上,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相应设置了“复习——概念引入——概念认识1:化合价的正负——概念认识2:化合价的绝对值——小结”等五个主要学习环节,充分体现了概念性知识探究型学习的特征。

设计中,我们首先强调了概念的引入。任何概念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是让学习者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在难点突破上,尤其是在关键环节——概念认识的设计中,笔者结合学生已有化学知识,针对化合价概念的认识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化合价的正负和数值(绝对值)分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合价正负和绝对值代表的含义。根据化合价概念本身抽象难懂的特征,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模拟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七、教学过程

复习环节

【投影】给出一组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化学式作为一种符号工具,其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即是:符号和物质(指代对象)的一一对应!

概念引入环节

【教师】自从有化学研究以来,人类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种物质,每种物质都有一个表示其构成的化学式。化学式这种符号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认识物质的一个有效的“窗口”。可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元素种类不过100多种,100多种元素如何形成如此多的物质?元素和元素化合时会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其中的规律。

【投影】同时给出三种物质的化学式:氯化氢HCl、水H2O、氨NH3。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三种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共性?

【学生】均含有氢元素。

【教师】其构成一致吗?有什么区别?

【学生】氢原子的个数分别是1、2、3个。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妨做一下类比猜想:

【投影】依次出现4组画面:元素交朋友!

画面1:一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氯交朋友。

画面2:两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氧交朋友。

画面3:三个3D小人氢与一个3D小人氮交朋友。

画面4:一个3D小人钠与一个3D小人镁交友失败。

【教师】可以想象元素化合时就像3D小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我们看到:有些元素之间不能化合,而有些元素之间不仅可以化合而且化合所需的原子个数比也不尽相同。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学习了下面这个概念,将会为你揭开谜底。【投影】化合价

概念认识1:化合价的正负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张常见元素化合价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或问题。

【投影】给出常见元素化合价表。

【学生】认真观察,相互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们的问题。

【学生】积极发表各自的看法。

【教师】好,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1、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有正负之分?

2、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是怎么规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就着2个主要问题展开学习。

【投影】化合价的正负:画面中左右两侧分别呈现A、B两种原子的示意图。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咱们前面学习过的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哪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呢?

【学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教师】很好,那么整个原子的带电情况如何?

【学生】电中性。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核内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负电荷总数。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元素化合时从微观来看,A、B两种原子之间肯定要靠近并产生一定的“结合力”。当A、B两种原子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大家猜一猜。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投影】动画形式描述:A、B两原子靠近时,B原子将电子更多地吸引到自己的一方(假设B得电子能力比A强),表现为:B侧“肥胖”,A侧“瘦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在我们采取分析的方法,仍然从A原子的局部看,与化合前相比A现在外围电子减少,大家想它还会呈现电中性吗?

【学生】不会,可能带正电?

【教师】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化合后,A核内的正电荷明显比核外的负电荷多了,所以会在局部呈现正电性。同理,大家判断一下B的电性如何?

【学生】带负电。

【归纳】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两种不同元素化合时,因得失电子能力不一样,两种元素会分别带上正电或负电,因此,我们就将带正电的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正价,相应地,带负电的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负价。概念认识2:化合价的绝对值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元素化合时会呈现正电性或负电性。仅仅如此还无法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那么,要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还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下面我将以实例来为大家说明。

【投影】给出氯化钠中钠和氯的化合价;并在屏幕中依次给出钠和氯的原子及结构示意图。

【教师】要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前面课程中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大家想一想,那一类元素最“懒惰“呢?

【学生】稀有气体元素。

【教师】那么,有没有同学还记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呢?

【学生】„„

【教师】大家想一想,它们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共性? 【学生】多为8电子态。【教师】对了,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多为8电子态,所以它们最”懒惰“。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一样,其他的原子也有”惰性“,总是期望能达到类似稀有气体元素的这种8电子结构。既然如此,请同学们想一想:钠和氯如何才能变为这种8电子状态呢?

【学生】作出各种猜想„„

【教师】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想到了,钠如果去掉最外层这个电子就可以实现类似Ne的外层电子结构,而氯如果最外层能得到一个电子也就可以实现类似Ar的外层电子结构。这样的话,Na和Cl相遇时,就一拍即合:Na将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给Cl刚好就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投影】动画演示电子得失过程。

【教师】现在两种元素都实现了“8电子稳定态”,因而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现在,我们仍然采取分析的方法,分别比较一下Na和Cl元素化合前后的变化。大家想一想,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的最大变化在哪里呢?

【学生】电子数。

【教师】很好。我们发现,Na和Cl的电子数变化值均是1。据此,我们就将钠的化合价定为1价,氯的化合价也定为1价。大家与事先给出的化合价比较,发现Na为+1价。Cl为-1价,有谁能解释一下呢?

【学生1】钠显正价氯显负价是因为钠失去电子显示正电性,氯得到电子后显示负电性。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看待化合价时就应该将正负和绝对数值一分为二地看。

【教师】有了对氯化钠中元素化合价绝对值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氯化镁的例子。

【投影】给出氯化镁中镁和氯的化合价;并在屏幕中依次给出镁和氯的原子及结构示意图。

【教师】同学们现在可以根据我们对氯化钠的认识过程来类比分析氯化镁,看看会有什么问题出现?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讨论中,发现什么问题了呢?我们不妨与氯化钠对比,此刻的镁和氯化合时能”一拍即合“吗?差距在哪?

【学生】不能。镁需要失去2个,而氯只需得到1个。

【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观察化学式的组成看能否给你启示?

【学生2】可以再来1个氯原子。

【教师】很好!就是这样。我们看一下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投影】屏幕中再出现一个氯原子,镁将最外层的两个电子一分为二,分别给一个氯原子。这样两种元素的三个原子都实现了8电子态。

【教师】化合完毕。现在我们可以如法炮制,来确定氯化镁中元素的化合价。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分析一下镁的化合价数值。

【学生3】镁化合前后电子数变化值为2,所以化合价是2价。

【教师】很好,完全正确。谁可以解释一下氯的化合价数值呢?

【学生4】氯化合前后电子数变化值为1,所以化合价是1价。

【教师】这位同学也解释的很好。小结:

【教师】现在来总结一下,化合价到底是什么?

【投影】对于化合价的认识以四个层次出现:1化合时的能力2既有正负又有数值(绝对值)3易得为负,易失为正4绝对值取决于化合前后的电子数的变化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物质构成奥秘】相关文章:

物质的构成教案公开课04-21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07-25

平面构成特异构成07-25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10-06

平面构成之面立体构成03-13

物质与非物质09-20

费用构成05-14

词汇构成05-19

核心构成05-26

课堂构成06-15

上一篇:电子技能实训下一篇:信息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