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2024-06-20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精选7篇)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第1篇

休闲第一产业包括了第一产业中那些提供休闲物品的行业或部门,如农业中的花卉和园艺作种植业、林业中的观光林营造业、畜牧业中的宠物养殖业、渔业中的观赏鱼养殖业等,可以分别称为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畜牧业和休闲渔业。为了研究的方便,这四类经常统称为休闲农业。“广义”的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生态、农村设备、农村空间、农特产品及文化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功能,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人对农业与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结合农业和农村等有形资源及其背后隐含的休闲观光、教育体验与经营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休闲服务产业。湖南的休闲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长沙、益阳两市率先出现了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这就是我省休闲农业的发端。至2007年底,湖南已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4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接待休闲者逾30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过30亿元。其中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如表所示:

二、休闲第二产业亟待加强

休闲第二产业包括了第二产业中那些提供闲物品和休闲场馆的行业或部门,如休闲食品加工休闲饮料制造、休闲用具和器(械)材制造、各类园、游乐园、体育场馆、城市休闲广场等的建筑等,它们可分为三类,即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和休闲建筑业。

1. 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

湖南的休闲食品在国内曾经是相当有名的,但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生产企业的职工素质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的产品质量优劣各异。2007年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通报了部分夏令食品专项打假抽查结果,在抽查的5类夏令食品中,休闲食品类合格率最低,仅为40%。产品走出湖南市场的不多。经市场调查,生产休闲食品的企业我省近千家,年产值上亿的生产企业不到1%,年生产量单品种在1000吨以上的生产企业不到3%,而综合加工能力年产量在1000吨的生产企业约15%,年产量在500吨左右的企业约25%,而有约近60%的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在50吨~300吨之间。85%的企业为家庭模式生产企业和家庭式生产小作坊。湖南市场规模较大一点的企业有唐人神、陵武鸭、简氏、简四毛、湘都、步步为赢、凤沅、口口香等,但与外省比相差较大。

2. 休闲用具(器械、器材)制造业

近年来,休闲产业庞大的市场和诱人的商机直接促进了休闲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仅2004年全球户外休闲用品的交易额就高达320亿美元,国内达4.8亿元人民币。2001年以来,我国户外休闲家具及用品的出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出口的户外家具及用品中,帐篷出口金额约占全球四分之三,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帐篷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我国休闲制造业发展迅猛,但湖南还远未成为休闲业制造强省,并且湖南的休闲制造业还比较落后,我们的生产企业刚由低价取胜阶段跨入以质取胜的精益生产阶段,无论品质品种、设计理念、营销方式与渠道,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

3. 休闲建筑业

至2007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40个,公共图书馆120个,博物馆、纪念馆69个。全省已建体育场地(馆)21302个,其中体育馆142座,体育运动场地656个,游泳池152个,各种训练房20352个。休闲场馆的日益完善,为全省人民的休闲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特别是在农村体育休闲方面成绩尤为突出,2007年,湖南省制定《湖南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案》,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23个县(市、区)中882个行政村建设篮球场、配建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室内外健身设施,改善了农村健身休闲活动条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三、休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休闲第三产业又称休闲服务业,包括了第三产业中那些为人们的休闲消费需要提供休闲服务行业或部门,如公园提供的游览服务、健身馆提供健身服务、美容院提供的美容服务、桑拿馆提供的浴服务、博物馆提供的展览服务、电视台和KTV场所提供的文化娱乐服务等。我们大致可以根据类休闲服务的属性将休闲服务业划分为旅游休闲业、健体和美容休闲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共5类。

1. 餐饮休闲业

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城镇居民饮食消费逐步走向社会化,外出就餐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旅游星级饭店453家。湖南省餐饮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老百姓外出用餐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家庭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加,使得饮食服务支出增长加快。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1月~4月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饮食服务的支出221.41元,比上年增长13%。

2. 文化和娱乐休闲业

“十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8%,省会长沙的龙头作用明显,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02亿元,占全省增加值的三分之一。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为360亿元,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0%,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半数以上。同时,以长沙歌厅和解放路酒吧一条街为代表的娱乐业更是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目前全市共有歌厅、酒吧、KTV、电游等各类娱乐场所2293家,年产值达40多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5年公布的一项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报告的排名中,长沙的综合实力排名35位,文化实力为25位,而休闲娱乐类排名竟上升为第1位。

3. 健体和美容休闲业

居民对个人仪表和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用于美容、美发等服务和健体服务消费持续增长。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服务,如理发、洗浴等已不只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追求个性和讲求享受。2008年1月至4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杂项服务支出46.05元,同比增长34.1%,其中人均用于理发洗澡方面的消费9.91元,增长45.1%,人均美容费达11.65元,增长17.1%。在休闲保健方面,湖南洗浴休闲业特别是足浴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外界赞称长沙为“足都”。2006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6亿元,同比增长16.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其中洗浴休闲业的年营业额就超过3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的沐浴、洗头、洗脚、保健按摩等洗浴休闲企业合计约1万家,从业人员约15万,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32万的11.4%。

4. 旅游休闲业

近几年,湖南精心打造3个国际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三是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南岳宗教文化、凤凰民俗文化、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崀山地貌景观、猛洞河和东江生态漂流、马王堆古汉文化、岳阳楼楚文化等区域旅游品牌。“十五”期间,旅游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49.7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65.31亿元人民币,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575.62亿元人民币。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53.7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9%。

四、湖南省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基础薄弱,供求状况严重失衡

(1)城乡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进入新世纪以后,扩大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如图1所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和人均GDP的增长,2000年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696元和8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41元和3118元,则两者比例分别为2.96∶1和3.04∶1。五年间,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是9%,比农村居民增长幅度快3.1个百分点。

这种低收入水平制约了农村居民的休闲消费,导致城乡居民在休闲消费上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相对落后的娱乐和休闲设施也影响了休闲业的总体发展,目前农村居民的主要的休闲方式仍然是看电视和打牌等。

(2)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制约湖南省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的障碍之一。按县级区划比较,在全省72个建制县、16个县级市和34个市辖区中,2000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长沙市芙蓉区4631.2元,是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湘西保靖县的4.5倍;2003年长沙芙蓉区已达5733.7元,是纯收入最低的邵阳市新宁县的4.9倍。长沙芙蓉区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是0.436,湘西是0.587,相差15.1个百分点。长沙芙蓉区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是湘西泸溪县的4.4倍,恩格尔系数竟相差31个百分点。地区之间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了休闲产业的不平衡,以文化产业为例,湖南14个市州发展不平衡,2006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而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一点一线经济带的六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大湘西的张家界、怀化、湘西自治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14.95亿元,仅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

2. 产品层次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全省休闲产业整体品位不高。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原始的吃喝玩乐的基础之上,虽然做到了大众化,却没有达到大器化。传统商贸业发达,却没有一家大型的卖场,商业企业营业额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滞后;传统的餐饮发达,却没有做强湘菜文化,饮食气氛有余,文化氛围不足;影视湘军享誉全国,虽然推出了一批有一定深度和影响的节目和栏目,但很多内容过于通俗,即搞笑文化、帝王文化、扬名文化较多;体育湘军虽然在全国或世界获得称誉,大众化的体育文化产业却没有形成规模,未能很好地传递体育精神;出版湘军排名全国第三,却缺乏《南风窗》、《南方周未》类的思想艺术水准高的自创报刊,仅有一个《体坛周报》走出了湖南;娱乐文化培养了艺人,却不能培育知名艺术家和文人,涌现了一些所谓的“金牌”主持,但其文化影响力远不及沈从文对湘西凤凰的带动。大众市民的休闲消费大都以洗浴、按摩、麻将、KTV、酒吧等形式为主,热闹有余,品位不足。

3. 员工素质有限,行业管理有待健全

制约湖南休闲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湖南几十万休闲行业从业人员,除商贸业外,没有统一的上岗培训和审核机构,没有与之配套的培训学校和相关专业。休闲行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据课题组对长沙市天心区休闲从业人员的调查(如图2所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26.31%,本科以上学历仅占5.37。

同时,湖南休闲行业不健全,协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不够,企业依然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因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休闲行业场所参差不齐,人员鱼龙混杂,收费杂乱无章,从业人员的文化、身体、道德、技能素质偏低,治安问题、纠纷问题、诚信问题甚至黄赌毒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4. 职能部门缺失,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在现今的湖南,休闲虽然进入“十一·五规划”,但其发展尚未完全进入各地经济的发展计划。在绝大多数地方,也还没有一个政府职能部门集中统一谋划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直接面对的土地、税收、融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常常无法可依。因此,不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就是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除了加强供给,培养和引导需求以外,还需要整个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方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念更新等,同时也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但到目前为止,湖南的休闲产业发展体系很不完善,通用的行业分类标准、服务标准尚不健全,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湖南休闲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对湖南休闲产业的调查表明,湖南休闲第一产业初具规模;休闲第二产业亟待加强;休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湖南休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基础薄弱,供求状况严重失衡;产品层次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员工素质有限,行业管理有待健全;职能部门缺失,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关键词:湖南,休闲,休闲产业

参考文献

[1]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2007, 22( 8 ):82~85

[2]林锡波: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之讨论[J].北体学报, 2007, ( 15 ): 152~163

[3]湖南休闲农业协会: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二)(意见征求稿).休闲农业网http://bbs.92696.com/showtopic.aspx, 2008~4~20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第2篇

摘 要:从教育与生产力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湖南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区域服务意识不强以及专业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等问题。然后从发挥政府引导、激励和监督作用,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强化行业企业反馈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联系也越发紧密。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及其教育的内容、手段及其组织形式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与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以及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诸如新能源等一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等学校不断调整与更新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及产学研对接,从而更好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此引领社会经济的创造性发展。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与此同时,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也上了新台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卓越职业院校计划”提出并推行。各高职院校培育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需求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促进了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湖南省高职教育仍相对薄弱,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专业结构和办学质量尚不能完全适应湖南省现代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基地,了解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人才培养的现状并立足于解决相关问题,是促进高职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联系的必经之路。

1 湖南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剖析

1.1 湖南省紧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影响产业发展进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根据《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到2015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达到5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0%。到2020年,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1]

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是我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点是“新”,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而我省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停留在满足传统产业的要求,例如,目前开设光伏、风电专业的高职学院在湖南省只有两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的人才缺口达1.7万人(来源《三湘都市报》2011年3月15日),尤其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决定产品质量、性能优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是十分缺乏。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匮乏,将严重影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从近几年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规模来看,七大产业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是两个规模最大的产业,而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规模则明显较小。以2014年为例,这三大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均在700亿元以下,其营业收入合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仅15.4%。[2]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开办专业及人才培养规模也有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在全省60多所高职院校中,开办了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对接的机械类、机电类、数控技术等专业的院校较多,学生人数规模较大;而开设与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对接专业的院校则明显偏少,特别是新能源和生物产业类相关专业,学生人数极少,部分专业全省每年高职毕业生甚至不到50人。可以说,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均衡发展。

1.2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意识不强,服务深度与力度不够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明显的地域性,立足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要满足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区域内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从现实来看,每年湖南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输送往广东、江浙等沿海城市就业。湖南高职教育对本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偏低,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成效并不明显,服务深度与力度不够。[3]

1.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结构不匹配

当前多数湖南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是建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大都仍停留在学校自身的传统专业扩招基础上。据统计,湖南省高职院校开办最多的 20 个专业全是传统专业。从专业结构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仍是以服务传统产业为主。例如,文科以工商管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为主,理科以机械、电气、模具为主。[3]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部分产业缺乏足够相关的专业点支撑。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先行一步,开设了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分产业对接的专业,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受师资队伍、教育经费等因素影响,其实际办学效果难以到达预定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其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达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单一,很大程度上只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的需求。

1.4 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设备难以跟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化

部分高职院校对学校软硬件设施设备投入力度不大。

首先,实习实训设施设备老旧损坏,长期不更新,甚至仅仅作

为摆设,使得学生实习实训流于形式,未能掌握真正的实践操作技能。

其次,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还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学历合格率明显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平均水平。[4]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提高了对新聘教师的学历要求,但这些新聘教师多数来自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上课主要侧重理论讲解。高职院校已有的老教师则大都相对保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创新精神。这种“老教师重传统,新教师偏理论”的现象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

此外,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相对落后。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循环往复,长年不变,未能根据产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讲授法难以吸引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大学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5 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本身相对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点。随着产业的发展升级、工艺的推陈出新、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品的更新迭代,必将产生大量与新兴产业对应的新型职业岗位群,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少,人才储备少,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而人才的培养本身需要一个过程,使得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本身相对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部分专业为两年。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一般落后于产业发展,使得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难以适应岗位技术技能的新变化、新要求。

2 湖南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要使高职院校与战略型新兴产业紧密对接,更好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多方参与。

2.1 积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引导、协调、激励和监督作用

政府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区域内高职院校以及新兴产业企业工厂的数量、规模、发展状况等信息把握最全、最新,最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也最能够精准地判断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协调。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科学引导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协调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携手共进,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工厂之间合作共赢,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政府在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性扶持,鼓励高职院校关注新兴产业发展动向,主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使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避免专业设置过于滞后与重复。要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时代性、前瞻性,鼓励院校开设发展前景好、人才需求潜力大的专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对于急需而又紧缺的新兴产业人才,政府应扶持具有相关技术基础和产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开办示范专业,甚至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趋势,提前试点开设相应专业,为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政府要协调战略性新兴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通过牵线搭桥,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都能适配到几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最后,政府在加强对高职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督与评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湖南省已经建立了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高职毕业设计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卓越院校、省级重点项目遴选、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湖南省经济社会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新常态。湖南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正处于区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已成共识。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高职教育若依旧基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来发展自身,必将难以满足新时代新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实现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发展,突出优势,办出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第一,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应主动停招或者撤销就业率低、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新办或增开与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办学定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深刻分析航空产业发展特点,采取“停招、撤销、新增、转向”等各种措施,大力调整专业结构,使学院专业紧密对接航空产业链,为学院的特色发展寻求到了新的出路。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紧跟经济发展趋势,调整战略发展规划,放弃一直以来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煤炭专业,转而开办太阳能、风能等相关专业,以服务新能源产业为使命,在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和体现。老师通过课程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课程来培养自己的技术技能和人生观、价值观。课程内容没有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没有与生产过程对接,那么专业与产业对接将是一句空话。高职院校应该派遣教师深入战略性新兴企业、行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职业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以职业标准定课程内容,以课程内容定教学团队。同时要注重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设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专业以来,密切关注光热行业发展,开设了与行业紧密对接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采暖系统和太阳能制冷技术等课程。2015年,国家能源局国355号文件《关于组织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出台,并在《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正式提出“到2020年底,要实现太阳能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为光热专业学生开设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课程,并派遣教师参加光热发电技术培训,参观光热发电工程,使教学内容紧跟产业步伐,紧密对接职业需求。

除改进教学内容外,学校教师还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与生产过程类似的项目式和任务式教学,以项目和任务带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本专业的慕课课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缝对接。

第三,成立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职教联盟。

以往由于开办专业相同,存在生源竞争,各高职院校之间往往竞争大于合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使得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成为未来的趋势。高职院校之间只有加强合作,协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才能做大做强,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合作,搭建桥梁,打造平台,共享师资队伍以及教育资源,甚至吸收政府、企业参与,形成以资源共享、能力互补与“政、行、校、企”共同参与为主要特色的强而有力的职教联盟。

2.3 强化行业企业的反馈作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一是强化企业的信息反馈作用。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工厂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而人才培养是否复合需求,能否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效益,用人单位最有话语权。企业可以通过多个维度,如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各个方面对所聘用的学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和政府。通过这种反馈作用,高职院校可以明白人才培养的结果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政府则可以将企业对高职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纳入对高职院校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是强化企业的人才反馈作用。

企业的反馈不能仅停留在信息上,还应鼓励一批优秀的企业骨干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或培训。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企业由于直面产业和市场,往往会先于高职院校掌握最新最全的实用技术。通过反馈人才参与合作院校的教学,企业可将这些技术以最快的方式带给潜在员工,利于他们入职后快速适应,快步发展。

此外,对于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还可以采用冠名奖学金和赞助教学设施等方法反馈学校,在经济上支持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5]

3 结语

湖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对接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合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为全省经济提供持续有力的新兴增长动力。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湘政发[2010]20号)[Z].2010-09-01.

[2]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省经信委.2014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N].湖南日报,2015-03-17.

[3]田拥军,黄国庆.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9:13-16.

[4]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90-92.

[5]王琼芝.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J]. 企业家天地,2013,11:17-19.

基金项目:

2015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湖南省高职院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BZZ212。

作者简介: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第3篇

人们在恢复直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满足, 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与休闲相关的产业链, 从这个产业链的支持和灵魂的角色是一个休闲文化, 其本质上意味着闲暇时间内, 创造了人文化, 以不断满足多方面, 文化欣赏, 文化建构的生命和行为状态的需求。从而概括地说, 所谓的休闲文化产业, 本质是休闲、休闲行为、文化和休闲产业与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 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经济模式和形成为主导的节展工业系统中, 涉及生态公园, 博物馆, 体育, 电视, 出版, 运输, 饮食, 和与此相关的行业。

二、休闲文化产业的构成

休闲时代的到来, 娱乐功能, 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明显。休闲和个性化的功能也日益突出群体:一些敏锐的好奇心, 冒险和一些快乐, 自然的某些方面, 以及一些时尚, 服务, 服务环境, 服务内容, 在严峻的挑战服务模式, 标准化和集中式服务的传统理念, 将被转移到人类文化和贴心的服务。服务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服务, 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 改变创新服务, 建立服务, 提高服务水平。

都市休闲文化产业, 消费者闲暇时间最多, 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除基本的生活条件, 构成了第三产业的占绝大多数, 涵盖了工业和农业服务在内的企业和部门, 如观光农业, 陶器作坊等一些娱乐需求。

从从1995年起, 中国实施五天工作制, 特别是在1999年通过三大节日 (春节, 五一和国庆) , 实行娱乐使用, 从而触发效果很明显, “休闲购物”、“休闲”、“假日经济”、“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产业”、“休闲产业”的观念, 促进社会稳定和中国社会, 政治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目前休闲文化的问题

1. 很多中国人看电视已成为一个主要的休闲。

据统计, 中国人均看电视, 每天至少两小时以上。电视作为休闲项目, 参与者不计其数, 该量消耗和影响力非常大。与此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 一些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收入, 对内容的选择上有底线达到零, 如暴力, 色情, 娱乐无底线, 已成为媚俗, 庸俗, 哗众取宠的代名词。

2. 饮食也已成为重要的休闲。

2009年12月以后,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医院协会,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 慈铭医疗集团, 时尚健康的权威出版, 多年来五个研究分析, 最大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显示:近8成人未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其中, 中年白领高发的慢性疾病, “生理年龄”提前衰老10年间, 应高度关注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疾病, 预防心血管疾病。

3. 更少的公共文化休闲场所。

图书馆, 科技馆, 文化宫,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休闲场所还是比较小的, 而且往往是不自由和开放或不开放。调查数据显示, 当被问及公众喜欢打发业余时间的地方是哪里, 35%的人选择了“家”, 而14%的人选择了“商店”。

4. 休闲文化观念落后。

不明白工作闲暇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所以很多中国人把他们的休闲时间放在一个非常繁忙的日程, 失去了休闲本身的意义。中国人没有罗马人想得开, 假期锁了门, 带着妻子家属, 关了手机, 留下一座空城, 潇潇洒洒去度假。中国人仍然认为, 即使是在休假的工作, 以在饭桌上打电话安排工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四、如何提高休闲文化产业

休闲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点, 它的意义有很高的内涵, 但休闲产业不是纯粹的消费行业, 其发展依赖于地方特色和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文化和经济功能, 而且提升到了文化产业的水平, 最终以良性互动, 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形成的合理组合。当休闲, 娱乐正日益成为的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的时候, 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倡导国民休闲理念和方法, 从国家的休假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整旅游的角度, 建立完整的监管机制的方向, 积极推进文明, 健康, 科学的休闲理念, 打造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是提高对休闲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更好的社会环境。

五、休闲文化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旅游业不仅是经济, 更是一种文化产业, 以及文化的深度, 没有深入的研究, 没有文化内涵的挖掘, 并没有产生一系列的文化成果, 必然制约旅游发展和经济。城市, 文化是竞争的, “文化”的灵魂将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适逢全面发展的休闲产业, 人们的休闲需求正在飞速增加, 这是自我国法定的空闲时间增多到115天后。这是部分旅游城市传统意义上的总体发展和形象定位,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社会和娱乐水平的质量, 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 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完整, 全面, 健康的发展。都市休闲文化的建设, 城市中心可在过去吸引了很多市民和外地旅游者, 该市旅游总收入增加与加速城建优化, 促使城市综合实力升级。休闲城市文化远远超越了建立的休闲和娱乐设备, 休闲旅游景点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工作之余打造休闲文化, 休闲, 娱乐, 尤其是概念的文化, 从而提高建设城市的软实力竞争力。

在后工业社会的知识型经济时代,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文化和休闲息息相关,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共娱乐和休闲产业及休闲文化建设→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竞争力→城市的经济发展, 创造了一个良性交互的局面。事实上, 每个城市都需管理, 城市管理是城市文化建设“旅游胜地”、“休闲之都”、“文化名城”的休闲文化, 希望成为更多的城市品牌。

六、结语

目前, 我国休闲文化产业的新趋势便是旅游产业, 进一步推广旅游行业的全面改革, 充分发挥都市休闲旅游资源优势, 将旅游度假区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发展旅游业, 开发旅游度假区, 继续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二次创业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2]林语堂, 梁实秋, 丰子恺.休闲生活絮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8]黎宏河.市场需求:推动文化休闲产业的基点[J].文化市场, 2005, (3) .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第4篇

2008年, 全省年出栏10~49头肉牛的规模养殖场户20 647户, 出栏39.39万头;年出栏50~99头肉牛的规模养殖场户2 250户, 同比增加20.13%, 出栏14.68万头, 同比增加16.79%;年出栏100~499头肉牛的规模养殖场户341户, 同比增加101.78%, 出栏6.57万头, 同比增加80.99%;年出栏500~999头肉牛的规模养殖场户17户, 同比增加750%, 出栏1.04万头, 同比增加645%;年出栏1 000头肉牛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8户, 同比增加700%, 出栏0.99万头, 同比增加725%。

全省品改工作已推广到66个县, 2008年全省推广冷冻精液达到73.97万支, 比去年同期的56.3万支增长31.39%。其中涟源、慈利、桑植、宜章、隆回、新宁、城步都在20 000支以上, 28个县推广冻精超过16 000支, 48个县冻精推广超过10 000支。

但是, 湖南省的肉牛业生产水平还很低, 刚刚开始由传统的耕牛饲养向现代肉牛业转型, 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肉牛业,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草山草坡资源、秸秆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地方畜种资源提纯复壮和品种改良工作严重滞后;饲养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 产品加工附加值不高;技术培训少, 配套技术推广慢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湖南省肉牛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如何推动湖南肉牛业全面发展, 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杂交改良, 加速品改进程

1.1 健全品改网络体系, 全面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

冷配是一种经济的先进的改良方法, 近2年全省正在大力推广该技术, 而且发展速度较快, 但因基础差, 品改网络体系不健全, 品改员技术水平不高, 加上养牛分散, 配种难度大, 制约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要加快步伐, 我们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健全省、市 (州) 、县、乡、村各级品改网络体系, 特别是肉牛优势产区的县 (市) 必须建好品改站。二是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各级要认真抓好技术培训, 新手品改员在加强理论学习时, 要深入实践, 跟班学习, 努力提高冷配受胎率。三是品改工作要克服困难、常抓不懈, 不要半途而废, 要持续发展。

1.2 大力发展良种公牛, 利用本交推动品改

借鉴国外 (大部分以本交繁殖) 和云南、贵州等省 (由单纯的冷配改为本交与冷配相结合) 的经验, 湖南省也应该大力发展良种公牛, 在推广冷配的同时, 推进本交改良, 实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品改。湖南省大部分地方是山区, 交通不方便, 养牛分散, 配种难度大, 所以在一些偏远、交通不便、技术条件差的地方应着力进行本交配种。湖南省涟源市 (建有1个100头的安格斯种牛场) 、沅江县分别用安格斯和西门塔尔良种牛本交改良, 收效很好。可见, 湖南省利用良种牛本交, 可作为品改方法补充, 加速湖南省肉牛品改工作。

1.3 利用优秀杂交公牛作种用, 迅速扩大品改面

大量试验证明纯种牛作种用品改效果显著;但在纯种公牛不足的情况下, 也可选用杂种父系, 好的杂种公牛作种用同样可取得好的效果, 湖南省永兴县引进夏南杂交公牛9头, 配种870多胎次, 已产杂交犊牛268头, 犊牛平均初生重24.6 kg, 6月龄体重94.9 kg, 分别比本地牛初生重11.7 kg、6月龄重49.1 kg最高110%和93%, 杂交优势十分显著。陈幼春研究员曾指出“因人工授精在当地没有条件, 用纯种公牛本交又太贵, 为充分利用新引进品种的性能, 可使用经济性状优秀的杂种公牛作父系”。利用杂种公牛作种用有许多优势:第一杂种公牛具有杂种优势, 适应性强, 配种能力强, 易于饲养管理, 特别适应于湖南省养牛水平低的情况。第二, 杂交公牛混合有2个或2个以上品种的优势, 作种用只要使用得当仍能产生好的杂交效果。即便是用本地牛改良的F2杂种公牛与本地牛进行回交也有75%的杂种优势, 随着杂种公牛杂种代数的增加, 品改的杂交优势也随之提高。第三, 杂种牛来源极广, 成本低, 西门塔尔第二代或以上杂交公牛来源广, 价格低廉, 群众易于接受, 一头杂种公牛2 000~3 000元, 从1.5岁开始配种, 2~3年后屠宰, 每年配种100~120头, 每头收费30元, 加上牛的增重增肉, 其收入完全可以供1个农村劳动力的收入, 若政府给予扶持, 该技术很容易推广。当然, 我们在利用杂交公牛作种用时, 必须注意杂交公牛的品质选择, 因种公牛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品改的效果和以后牛品种的选育问题, 所以杂种公牛必须由省里制定统一的标准, 由地县畜牧部门进行鉴定, 确认后方可使用。

2 加强本地品种选育, 充分发挥地方品种优势

湖南肉牛有湘西黄牛、滨湖水牛等地方优良品种, 特别是湘西黄牛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地方黄牛品种中, 个体最大、生长速度较快、肉质较好。目前湖南省存栏湘西黄牛100多万头, 其中能繁母牛40万头, 是湖南省肉牛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由于没有科学的选育, 致使品种逐渐退化, 生产水平下降。为发挥湖南省现有资源的遗传潜能, 促进养牛业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湘西黄牛保种选育, 在提纯复壮的基础上, 向肉用型或兼用型定向选育, 是十分必要的。湘西黄牛的保种选育工作湖南省正在开展, 本工作已确定4个保种选育区, 实行良种登记和选种选配。在农村分散饲养的条件下开展保种选育, 重点应放在种公牛的选育上, 除特级公牛外必须淘汰, 即要求用最好的公牛配种, 开展开放式本品种选育。另外, 为了加速遗传改良, 在2个选育区内开展导入外血的选育试验, 分别导入1/4~3/8德国黄牛和利木赞牛血液, 以提高本品种的泌乳性能和产肉性能。为促进湖南省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合理开发利用饲草资源, 实现草畜配套

湖南的饲草资源丰富, 但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有的地方草场资源丰富, 而没有发展养牛业, 特别是实施退耕还草有人工草场的地区, 没有走草畜并举, 互相促进的发展之路;有的地方大抓肉牛生产, 而没有加大推广人工种草。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湖南省饲草资源, 实现草畜配套, 要抓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

一是种草要因地适宜, 山区、湖区和丘陵区适宜种什么草应先试验后推广。目前湖南省较理想的牧草种植模式是利用稻田或丘陵旱土在春夏秋季种植玉米、矮象草或桂牧1号, 冬天套种黑麦草, 实行全牧草种植, 或者夏秋种植水稻, 冬春种植黑麦草、三叶草等寒性牧草, 实行粮草轮作。

二是开发天然草场, 按草原法进行责任承包, 对草场可实行先利用后改良或同步进行, 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完善租赁、拍卖机制, 把草场使用权、经营权交给投资开发者, 以利于草场的改造。

三是实施草畜配套工程。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相结合的方法, 不要像有的地方花大力气种植大面积牧草却不见牛羊, 而有些地方牛羊一大群, 却不种一根草, 这种发展是不协调。当然, 土地资源丰富的企业或农户, 可专门从事商业化的牧草生产和加工。走草畜并举, 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之路。

四是大力开发秸秆资源。湖南省年产各类秸秆3 500多万t, 每头牛平均每年饲草用量按3 t计算, 可养牛1 000多万头。湖南省农作物秸秆80%是稻草, 营养价值低, 应通过氨化、微贮等方法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据我所研究, 利用秸秆 (稻草) 氨化或微贮后可提高牛的增重率50%以上, 该技术应大力推广利用。

4 建立三级养牛体系, 实现资源的协调配置

湖南是一个地形多样化的省份, 各地气候、饲草资源及养牛的基础不尽相同。为合理利用湖南省资源, 按照条件的不同, 可建立繁殖基地、育成 (架子牛) 基地、育肥 (基地) 的三级养牛体系。

4.1 繁殖基地

繁殖基地可分为2大区:一是湘西肉牛区, 包括张家界市、自治州、怀化市、邵阳西部、益阳市的安化县和常德市的石门县等, 即五陵山和雪峰山地区, 山地草场资源丰富, 是湘西黄牛的产地, 该区有较好的养牛基础。本区主要以饲养繁殖母牛, 生产商品牛犊 (架子牛) 为主, 同时在加强对湘西黄牛的选育的基础上, 强化品改, 实行经济杂交。二是湘南肉牛区, 包括郴州和永州两市地域, 为南岭山地丘陵区, 是湘南黄牛的产地, 该区草地资源丰富, 利用湘南黄牛杂交改良, 以繁殖架子牛为主体。这2个区饲草资源极其丰富, 利用天然草场或改良草场放牧为主的方式饲养繁殖母牛, 生产犊牛, 生产成本低, 效益好。

4.2 育成基地 (架子牛基地)

在湖南省洞庭湖区一带可建立育成牛 (架子牛) 基地。岳阳、益阳、常德3市属洞庭湖平原区, 该区地势平坦, 水草资源极其茂盛, 其中洞庭湖洲草场500万亩, 另外海拔1 000 m以上的万亩草场有590多处 (已开发50~60万亩, 占总量的5.2%~7.1%) , 其它多数为农隙地草场和林间草场。低山草场天然草以禾本科为主, 每亩产鲜草800~1 000 kg;湖洲草场草质较好, 为禾本科与豆科混生, 亩产鲜草达1681 kg。另外农作物秸秆多, 主要为稻草, 其次有玉米秸、花生秸、红茹滕等。这个区域是滨湖水牛的产地, 黄牛相对较少, 首先可对滨湖水牛选育和杂交 (与摩拉水牛杂交) 利用, 生产肉用水牛供应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及出口南亚, 其次可从繁殖基地大批引进断奶犊牛, 利用本区丰富的饲草资源或季节性草场, 饲养到300kg左右, 再出售给专业育肥场进行快速育肥。但该区是血吸虫病的多发区, 在牧场利用上要做好血吸虫病的预防工作。

4.3 育肥 (场) 基地

在经济较发达、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牛肉市场大、现存栏牛的数量不多的长沙、汩罗等肉牛加工地区建设规模化育肥场或集中育肥小区, 从育成牛基地调来架子牛进行强度育肥, 而后供加华等公司屠宰场屠宰上市。

湖南省体育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5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湖南省图书馆查阅了有关体育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十余部著作, 通过中国知网、报纸等收集了关于体育产业的论文30多篇, 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基本了解了与本研究相关的产业和体育经济学理论,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2、问卷调查法

相关湖南省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对湖南省14个行政市的体育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问卷调查。

1.3、专家访问法

通过大量走访湖南省体育经济学等学者和专家, 收集了大量有关湖南省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信息, 为本研究开拓了思路, 明确了研究方向。

1.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运用定量和定性相对湖南省体育产业分析研究, 运用定性对理论部分进行分析研究。

2、结论与分析

2.1、湖南省体育产业现状与特点

(1) 湖南省体育产业的特征。

湖南省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与设施不断完善, 体育场馆和场地对民众开放, 有利的促进了大众体育健身休闲市场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体育部门在土地置换的数量上大量增加,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长沙等城市坚持以体育锻炼服务为原则, 开展全方位经营模式。各级地方体育部门不断尝试利用现有的体育资产和无形资产, 助推体育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培养与发展体育经纪人, 而体育彩票以成为湖南省体育的重要产业。

(2) 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湖南省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以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增长新的亮点, 现阶段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初具了一定的规模, 体育产业表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势头, 以足球、篮球、羽毛球、游泳、体育休闲旅游等为代表的体育运动项目本体产业发展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 特别是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 湖南省体育产业多方位的投资主体不断完善、增强。

(3) 湖南省体育产业的结构与行业特点。

湖南省体育产业有体育用品批发和零售贸易、体育服务、体育用品生产等几大类, 湖南省体育产业的企业主要有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业等组成。从行业的表现上, 体育健身与休闲成为服务业主要支柱, 体育用品制造业中以生产和营业为主, 体育用品批发和零售贸易中, 以服装、运动鞋、球类为主。

3、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1、湖南省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

市场定位不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意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内在关系, 至使二者脱节, 没有重视到对体育的商业开发。政策扶植乏力, 在有关体育产业的问题在政策扶持方面优惠力度不足。体育产业结构欠合理, 湖南省体育产业受地区政策、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差距比较明显, 体育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湖南省地区的体育知名企业较少与国内或国际体育企业相比, 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有部分本体产业发展有点落后, 在体育项目投资的方向有偏差, 如足球产业投资太大, 体育场地、场馆投资建设有一定的误区, 对现有的体育场馆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不够。

3.2、湖南省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环境上看, 湖南省有14个行政市却各市的经济发展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距, 具有关研究表明, 湖南省各地区体育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有着密切的关联, 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相对平衡。从政策环境上看, 湖南省实行的有关体育经济政策, 以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的发展, 有待完善, 政府对体育的投入方面, 相比其它资金投入总体偏少, 投入的渠道和项目单一, 投入的结构不全面, 与现在实行的体育经济政策不统一, 缺乏系统性, 制约了体育产业和市场竞争力。各地普遍缺乏大型体育赛事的支撑, 使得部分运动项目市场经济化不够, 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利用开发缺乏, 其次, 湖南省体育产业管理与经营的人员市场经济观念不成熟, 缺乏专业的体育经营人才, 制约了湖南省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4、湖南省发展体育产业的对策措施

4.1、整体规划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为目标, 全面、准确、系统的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规划, 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湖南省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 列入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经济发展的战略中, 依据湖南省体育的实际情况, 为湖南省体育产业将来的发展路线与方向, 做出科学的规划。地方各体育局要加大对地方体育产业的指导和帮扶, 加大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营造一个利于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与壮大的良好环境。

4.2、成立专业体育资产管理企业

通过成立体育管理企业, 整合湖南省体育局和地方体育局现有的体育场馆, 器材提高其利用效率, 提高其社会经济效益, 使其体育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4.3、推动全民健身事业, 培养现代体育消费主体

全民健身不但是人民精神文明和健康生活的需要, 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推进深化农村社区建设, 湖南省政府响应精神拟实施村级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 明确提出建设农村群众体育健身文化广场等, 把社区体育与农村体育, 把体育产业与体育设施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 推动我省群众体育全面健康发展, 扩大体育人口, 有利于我省体育产业的良好快速的发展。

4.4、大力开发体育新项目

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注重消费者的特点, 尤其新时期青少年和女性与老人健身者是当下体育运动的主力军,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健身的需求的特点。开发青少年和女性与老人体育锻炼项目是新时期或以后发展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 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

4.5、加强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需要专业的人才对接, 在一定程度上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 制约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湖南省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合本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 源源不断为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助推体育产业的发展。

4.6、加强引导社会资本对体育的投入

引导社会资本对体育的投入, 充分的利用社会力量, 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发展体育产业。逐渐形成以政府、民间、企业等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扩大体育产业链, 提升体育产业的优势。利用社会资本开发好体育用品、观众、文化、人才、信息、证券、广告等市场, 逐步完善一个功能互补、经济活跃的体育市场空间,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互补性强, 适应新时期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体系, 有利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晓容.休闲体育发展的必然性论析[J].体育与科学, 2009, (1) .

[2]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 .

[3]徐富生, 李佳蔚, 李洪斌.也谈体育产业的优先发展领域[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融资,对策

宦溪镇山区位于福州北面, 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宦溪镇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宦溪镇从事休闲农业的人有0.11万, 占从业人员的11.9%, 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如何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当地人力资源, 多方位、多角度地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产业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福州市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始于80年代,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旅游成为人们的一大选择。宦溪镇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 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不过初期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国家休闲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及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 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宦溪镇引进台湾的休闲农业新模式,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宦溪镇拥有6家休闲农业企业, 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700万元。

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在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

1. 自发式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农村地区的许多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例如, 萝卜山庄的农户利用较好的山头资源, 修建萝卜山庄, 通过农家乐的小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山庄内设立小鱼塘钓鱼、拔萝卜等休闲娱乐活动, 年收入达到50万元。

2. 自主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大众旅游的兴起及游客需求呈多样化, 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 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 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2005~2011年, 宦溪镇将茶叶园、萝卜和园甘薯园打造成为休闲体验模式, 让顾客充分体验农事的快乐。

3. 开发式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们崇尚绿色消费,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相结合, 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旅游功能的要求。例如, 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注重人们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 在园内设立茶叶采摘体验园, 设立茶叶文化广场, 游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二、休闲农业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资本持续投入不足

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前期投资较大、回报慢的特点, 资金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访谈中我们得知宦溪镇6家休闲企业投入的资本各不相同, 企业投入的规模大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例如, 福州满堂香公司、登云休闲农场和北郊华侨农场在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扶持, 一系列新型项目进展缓慢, 有的项目甚至被中途搁置, 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政策落实不到位

2009年5月14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福建省的战略定位, 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就是把福建省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也制订了《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海峡两岸 (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宦溪镇镇政府也相应的制订出《宦溪镇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意见》等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 宦溪镇镇政府由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不足及政策的实施缺乏一个可靠的监管机制, 所以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从访谈中得知, 3家企业对于政府在政策实施方面较为不满意, 政府的行为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 对休闲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 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宦溪镇休闲农业企业的员工基本人数, 其中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现拥有职工102余人, 其中园艺师3人;福建美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有120余人, 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绿色农城拥有员工50余人, 没有一个高级农艺师;福州满堂香公司拥有员工134人;登云休闲农场拥有员工57人;北郊华侨农场拥有员工50余人。

这6家休闲农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落后, 员工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 这是与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弱的一个因素。在访谈中我们得知, 这6家的休闲企业员工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 并且在经营管理上不规范, 经营者多为农业生产者, 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 采用家族式管理, 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 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宦溪镇休闲农业的竞争力。

4. 缺乏企业特色和战略指导

企业特色对于游客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每个企业休闲园的独特性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选择, 努力吸引游客提高其经济收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宦溪镇大多数企业只提供最基本的休闲服务, 在企业风格上明显不足。

部分企业缺乏观光“战略”, 农业的季节性变化性较明显, 因季节性对农业观光活动的影响, 资产的闲置浪费等问题比较明显。宦溪镇还需加强同相关指导部门的合作, 合力解决问题。

三、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 实现商业化运作, 拓宽融资渠道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力量, 更需要企业的力量, 因此要想积极地把休闲农业商业化运作, 宦溪镇休闲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管理推广部门为指导, 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 共同开发宦溪镇休闲农业健康运行的一种新型商业化机制, 从而提高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宦溪镇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的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 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 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集团投资福州宦溪镇休闲农业, 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2. 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的调控与服务

第一, 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 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组织、规划、研究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 要修订发展休闲农业有关法令,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 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 建立各种规章制度, 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 要协助休闲农业业主进行人才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及业务能力;第五, 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 规范监督休闲农业运营、顾客服务、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 定期进行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评估;第六, 在目前休闲农业项目中选择—些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景点及项目, 通过政府的适当扶持, 建设一批全镇休闲农业示范点, 带动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3. 提高员工素质, 培养人才

休闲企业应该对员工开展培训, 应该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休闲企业人才培训规划, 可采用多种形式, 如员工轮训制、选派优秀的年轻的员工到高校深造学习,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还应该经常举行讲座, 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且通过学历教育模式和福建省高校、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培训, 提高员工的素质, 加强员工的技能。宦溪镇和企业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结合产业发展需要, 进行人才需求摸底, 建立人才交流平台, 面向全省大力引进高水平、懂规划的专门人才, 为宦溪镇休闲农业更好地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4. 对接高校、科研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

将当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高校, 共同解决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及设计, 并且积极吸收高校大学生, 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科学的管理,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积极联系农科院、科技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动植物种植、养殖和卫生防卫的问题, 达到分工负责、协调管理, 为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下对宦溪镇丰富的农业资源有计划、有针对、积极合理地开发。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版) , 2007 (01) .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中文版) [M].李明轩, 邱如美,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程叙, 雷炎炎, 杨晓霞等.休闲农业用地浅议[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3) .

[4]胡巍, 楼凌雁.休闲农业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 (03) .

[5]张振海.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6]宋章海, 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 23 (05) .

[7]陈敏健.走进专家大院-晋安区农业信息专家大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海风出版社, 2005.

[8]程道品, 梅虎.桂林市郊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12) .

[9]向平, 唐江云, 雷波.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水稻种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作物杂志, 2011 (01) .

[10]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06) .

[11]黄靖, 李艳.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 2011 (01) .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第7篇

1 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1.1 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空间布局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湘药”特色[4]。

1.1.1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壮大。2014年,全省生物医药经济总量超过1700亿元,是2005年的8.5倍。其中,全省医药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858.5亿元,增加值275.14亿元,同比增长1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11个重点行业第2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3.12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利税87.09亿元,同比增长14.0%;实现利润51.15亿元,同比增长11.8%。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是2005年的7.4、9.7、7.8倍。全省医药商业销售总额接近900亿元,是2005年的近9倍,年均增长28.6%,居全国第8位(表1,图1)。

1:工业总产值;2:工业增加值;3:主营业务收入;4:利税;5:利润

1.1.2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是产业集聚稳步推进。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一园五区一带”(浏阳生物医药园,长沙麓谷科技园区、湘北、湘南、湘东、西部中药谷集聚区,长沙生物医药技术科技带)的区域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聚集了全省80%的医药企业。其中,浏阳生物医药园集聚了生物医药企业近100家,2014年完成生物医药工业产值233.52亿元,占全省生物医药的28.4%。二是优势领域加快发展。中药饮片、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等优势子行业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5.0%以上,药用辅料、中药提取物、甾体激素、诊断试剂、水剂制药机械等优势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居全国前列。三是兼并重组风生水起。华润、国药、上药、四川科伦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与湖南省医药企业成功联姻。汉森制药、国药控股湖南、千金药业、尔康制药、千山药械、楚天科技等一批省内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快速壮大了企业规模。四是大项目带动新发展。“十二五”以来,全省生物医药重点建设、技改项目新增投资累计超过350亿元。2014年,全省医药规模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67亿元,同比增长10.1%。全省生物医药工业产能现已超过1300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3倍以上。

1.1.3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4年底,全省生物医药生产企业59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9家、大中型企业62家,比2005年分别增加109、42家。全省生物医药行业现有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上市企业10家,上市公司控股企业27家,较2005年分别增加23、7、15家。目前,全省年销售产值过2亿元的医药工业企业30家,其中过5亿元的10家,较2005年分别增加22、8家;株洲千金药业排名全省第一,年产值达20亿元。

1.1.4 品牌产品脱颖而出

截至2013年底,湖南省拥有药品批文2000多个、医疗器械批件800多件,在产药品1300多个品种,中国驰名商标7件,九芝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百年老字号”。妇科千金片、四磨汤、驴胶补血颗粒、古汉养生精、肝复乐、银杏叶胶囊、裸花紫珠分散片、正清风痛宁、灯盏花素冻干粉针、血糖仪等一批品牌产品享誉国内。其中,妇科千金片(胶囊)年销售额近8亿元,成为全国妇科用药第一品牌。

1.1.5行业认证稳步推进

截至2014年9月底,湖南省已有13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取得26张新修订药品良好操作规范(GMP)证书,通过率超过50.0%;49家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取得60张新修订药品GMP证书,通过率达30.0%以上。目前,全省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进度在全国排名14位。

1.1.6 产业体系比较完整

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从生物医药工业看,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制药机械以及医药相关领域等均有生产加工。从生物医药商业看,涵盖了医药批发、医疗机构药品配送、药品零售连锁等。

1.2 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1.2.1 地理区位优势显现

湖南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腹地,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还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两型”社会,医药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1.2.2 中药资源优势明显

湖南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丰富的药材资源。全省有中药材种类2384种,在全国361个重点中药材品种中,占有241个,居全国第2位。枳壳、白术、玉竹、茯苓、杜仲、厚朴等40多种道地中药材驰名中外。玉竹产量占全国的80%,百合占全国的70%,茯苓占全国的60%以上,吴茱萸、湘莲占全国的60%。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50万亩[5,6]。

1.2.3科研比较优势强劲

全省现有22家医药专业研究机构、32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国家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博士后工作站和1个符合实验室管理规范(GLP)的实验动物与安全评价中心等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生物医药相关学科领域的院士14位。“十一五”以来,全省生物医药企业R&D投入近3%,重点药企R&D投入约5%,辉瑞、诺华等跨国大型药企R&D投入15%~20%[7],形成了地红霉素、灯盏花素冻干粉针、高精度肝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试剂盒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获国家五类以上化学药、六类以上中药的新药生产和临床批文106个,获国家发明专利400多项。人类辅助生殖和精子库关键技术、中药超微饮片粉体关键技术、正清风痛宁系列产品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2.4 商贸流通优势显著

截至2013年底,全省医药批发物流企业385家,零售连锁企业56家。中国药湖南、华润湖南(长沙双鹤)等年销售额均超过40亿元;华润湖南、华润双舟、华润瑞格整合后将成为年销售过100亿元的医药商业“航空母舰”;老百姓大药房在年销售总额、利润总额和综合实力等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三强地位。素称“南国药都”的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两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年药材交易总额超过80亿元。

2 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

2.1.1 国家产业政策的机遇

国际经验表明,人力资本和宏观政策是影响医药领域产业竞争力的两个关键因素,如美国就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确立为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地位[8,9,10,11]。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例如,国务院于2010年做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12],2012年印发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13],2013年又下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4]。同时,湖南省政府也出台了一些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2010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生物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3];省政府又分别于2010、2012年和2014年,发布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15]、《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16]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17]。可见,政府一系列加快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使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2.1.2 健康产业大市场的机遇

健康产业大市场是拉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2010年是8750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1.2万亿美元[18,19]。2012年,我国医药市场为154亿美元,到2020年将预期达到383亿美元。预计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18,19,20]。快速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医药市场,为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1.3 新医改推进的机遇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稳步推进,药品市场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并快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1]。今后10年,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黄金10年”。国家将加大对重大疾病防治的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和传染病新型疫苗研发力度,一些拥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生物制药企业将大展宏图[22]。这种新医改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湖南省加速打造“湘药”特色提供了有利条件。

2.1.4 行业标准升级的机遇

我国医药行业生产企业多,国家正在通过实施新版GMP、药品供应规范(GSP)认证,逐步淘汰规模小和抗风险能力低的弱小企业,以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21]。2011年起全面实施的新版GMP认证,推动了行业新一轮“洗牌”,这将为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贵的发展机遇。

2.1.5 国外专利药到期的机遇

生物仿制药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的药物[23]。在过去的35年中,美国因为专利药优势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霸主[10]。在加拿大,虽然超过50%的药物是非专利药物,却只占全部药物总开支的24%[24]。但趋势分析表明,一个重磅炸弹药物的重要时代即将结束。全球销售排名前20位的制药企业有35%的专利在2013年到期,2012~2016年,全球将有多达631个专利药到期,2014~2015年,共有619种药物的专利将到期[18,25]。在美国,将一个新药物推向市场的费用是5亿~20亿美元[10],开发生物仿制药产品的成本是0.75亿~2.50亿美元,这将限制在这个空间的成功企业数量[23]。仿制药价格一般可降到专利药的20%[27]。我国作为仿制药大国,国外专利药物的到期,将为我国和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机遇[18]。

2.2 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2.1 产业规模的挑战

产业规模的竞争是一个国际竞争。为壮大企业规模,全球范围内的生物企业并购重组非常活跃。如瑞士制药巨头罗氏2014年斥资83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InterMune生物制药公司,瑞士诺华制药公司斥资145亿美元收购英国葛兰素史克旗下肿瘤业务,加拿大制药商瓦兰特以4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抗皱药保妥适的制造商爱立根等[9]。目前,我国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企业不足200家。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偏小,是排名全国第一的山东省的约1/4强,缺乏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的带动,也缺少单品种年销售规模过10亿元以上的重磅产品。2013年浙江省进入全国医药百强的企业有15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13家。2013、2014年的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排名中,湖南省无一家位列其中[28],可见产业规模已经严重制约了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国外专利药到期为例,其机遇则是留给有实力有能力积极开发专利药到期的仿制药的大型优势企业。以研发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为主的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则在发展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

2.2.2 市场竞争的挑战

从国际看,2012年全球医药市场总体规模为9654亿美元,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占全球份额的33.9%、15.4%和1 1.5%。但据IMS的预测,至2017年,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19,27]。从国内看,我国2013年医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湖北。湖南省医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是146.95亿元,不及山东省(646.39亿元)的1/4,在全国排名第8位[2]。2014年,全省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只接近900亿元,也居全国第8位。2014年上半年,山东省医药行业销售收入为1698.26亿元,占我国医药总销售收入的15.73%。目前,湖南省医药企业大多营销投入不足,市场策略单一,品牌和产品为数不多。一些企业发展观念滞后,接受新的发展模式缓慢。这些都决定了湖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将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2.2.3 创新能力的挑战

创新能力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公司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研发工作[29]。据统计,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在9%~18%之间,有的甚至达20%,美国礼来制药2012年的研发强度甚至达到了23.4%[29,30]。与国外比,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仅有1.6%左右,远远落后于欧美领先企业[27]。2008~2012年我国制药产业研发强度处于1%~2%之间[31]。与国内比,湖南省生物医药企业R&D投入不到3%。甘肃省2012年却在R&D投入强度排行榜上排名全国第一[20]。湖北省2013年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达到14.97亿元。江苏省2013年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56.11亿元[2]。创新能力不足对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2.2.4 产业环境的挑战

目前,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湖南省企业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如医药领军人才缺乏,医药企业融资困难;人才引进政策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本省医药企业所占本地市场份额仅10%左右,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投资、药品招标采购配送、药品定价等方面的地方政策也有待完善。省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扶持措施、扶持力度还亟待加强,就当前情况来看,在新一轮竞争中还没有明显优势[32]。

2.2.5 行业“洗牌”的挑战

湖南省医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照新版GMP认证,还面临着艰难的改造升级任务。当前,湖南省尚有约2/3的医药企业未通过新版GMP认证,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认证,时间紧,任务重,难免有部分实力不足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在这新一轮行业“洗牌”竞争格局中湖南省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3 加快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编制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

研究表明,宏观政策是影响医药领域产业层面竞争力的关键因素[8]。要大力发展湖南生物医药产业,就必需做好顶层设计,高起点编制好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应该瞄准健康产业大市场,实施“健康产业”、“民生产业”和“朝阳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打造“湘药”品牌,发展湘药大产业。一要做强现代中药产业;二要做优化学制药产业;三要做精生物技术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产业。到2020年,全省生物医药经济总量应该突破4800亿元;2025年应该进入全国医药行业前八强。

3.2 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营造积极作为的产业发展环境

一要建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在市场准入、产品价格、公共采购、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保护和扶持本省企业和产品。二要建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包括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建立上市培育机制。三要建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奖励机制。四要建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实施人才战略,完善用人机制。五要建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诚信支撑体系,六要建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服务支撑体系,包括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专家咨询制度,加强政策、产业发展、“湘药”品牌的宣传,加快建立信息与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和专业服务作用。

摘要:为了了解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本文通过问卷与文献回顾等,统计和分析了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机遇与挑战,认为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不仅经济总量增长较快,而且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产品也脱颖而出。“十一五”以来,全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5%左右。2014年,全省生物医药经济总量超过1700亿元。面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笔者建议在“十三五”或更长一段时期,湖南省应该构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包括政策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创新支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诚信支撑体系、服务支撑体系,做强现代中药产业,做优化学制药产业,做精生物技术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产业。

上一篇:经济、社会与环境下一篇:服务外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