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

2024-06-03

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精选12篇)

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 第1篇

一.具体要求:

1.搞好一次活动(诗歌朗诵、演讲等);

2.参加一次比赛(校园作家作文大赛,“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3.读一本好书(《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4.练好一手字(写好钢笔字);

5.做一个好听众(学会倾听,学会鼓掌,学会表达)

综观初二“我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初一“我心中的祖国”演讲比赛,“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使参与者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初一年级主办的演讲比赛,初二年级的诗歌朗诵,两者一个是点的参与,一个是面的检阅。如何提升表演者的综合素养,如何调动听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鼓掌,学会表达,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仅能容纳500多人的阶梯教室,却坐满了750多人,全场气氛安静、有序、热烈。朗诵者热情洋溢,听者全神贯注。我们认为要让活动人人受益,成为可以铭刻的经验,主办者在搭建平台的时候一方面要求对主动参与者精心指导,热情鼓励,更重要的是要对被动参与者规范要求:虚心的态度,反省的意识,鼓励的掌声,微笑的眼神。

首先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明确告知学生:

座谈:状态

掌声:尊重

眼神:素养

声音:精神

正面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听众,如何展示自己的形象,如何养成自己的良好素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句句激动人心的口号在会场响起:

1.是鱼就要畅游大海;

是鹰就要遨游天空;

是虎就要咆哮山林;

是三原学生就要顶天立地。

2.创造奇迹的是初二年级。

3.平庸的人用嘴说话,

聪明的人用头脑说话,

智慧的人用心灵说话,

卓越的人用行动说话。

其次设置了一套惩戒办法,以保证会议纪律的有效性和连续性。让被动参与者转移到关注台上的表演者,进而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两次活动基本杜绝了以下现象:听耳机、看书、靠背、交头接耳、趴桌子、随意走动、喝倒彩等。

再次是把课堂与活动紧密结合,在朗诵现场全体语文老师登台亮相,声情并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既给朗诵者开了好头,又给学生以收益。

二.读写紧密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学生的表达,形成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们语文组要求学生每周写随笔、周记、平常作文训练,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积极参加“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举办了两届校园作家作文大赛。

值得称道的是我校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金奖。

钟奇亨同学的《献计》,张艾芸同学的《放学路上》登载在《作文精选》上。

三.几点反思:

1.语文实践活动还应丰富多彩,走出课堂与社会接轨,诸如“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书写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校园新闻广播”等。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要协调发展,应试能力与交际能力不能偏废。

中学语文“研训赛”活动总结与反思 第2篇

在**县教育局党组的关怀重视下,在濮阳县中小学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师训股的统一筹划组织下,5月16日上午,濮阳县“研训赛”启动仪式在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隆重举行,经过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各中学经过层层选拔,92名优秀青年语文教师参加了中学语文学科“研训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学语文学科“研训赛”阶段性活动圆满结束。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次“研训赛”活动进行总结:

一、组织管理方面

纵观本次活动,由于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活动过程稳而有序。报名参加初中语文学科“研训赛”活动的教师共83人,其中80名参赛教师按照要求准时签到,充满热情地参与学习研讨,显示了参赛教师良好的素质。

二、活动开展情况

1、培训情况

5月16日下午,我们组织语文学科的参赛教师到濮阳县城关镇三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我们语文学科首先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模式所遵循的原则以及模式的价值体现,接着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以及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教案的编写,最后播放了一节课堂教学实录。5月17日,我们邀请濮阳市中小学教研室的曹洪彪老师、濮阳市四中的周慧春老师为参赛教师作现场指导,又请我县优秀教师王莹、董晓凤作两节展示课之后,所有参赛教师对这两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语文课堂教学,他们都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不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改进意见,而且都及时认真进行总结,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参与本次活动的中学语文教师经过教研员为期两周的统一培训,对新课程理念、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模式教学流程和遵循的原则并充分运用到课堂当中。在此基础上参赛教师将进行说课,赛课,下乡巡回作课活动。

2、说课情况

5月15日-5月17日,中学语文学科80名初中语文教师和12 名高中语文教师参加了说课,参赛教师赛前抽签确定比赛顺序,由专家、名师、教研员组成的评委团采取现场打分的方法,确保比赛结果公开透明,客观公正。通过本次说课比赛,一批语文教学“新秀”脱颖而出。各参赛教师在赛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老师们在学习“三疑三探”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大胆创新,融会贯通,从教学理念的运用到说课教案的编写,从时间的把握到教法的运用,都力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们的语言流畅优美,处理教材得当,教学设计新颖,说课有根有据,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有内涵,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本文档由蜗牛阁(http://)整理发布

将课说得生动活泼,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说课是教师教学案预设和个人素质的综合展示,但在说课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六个误区:

1、教材地位不清楚,当成课时与册数

教材地位是指教材所承担的任务,它的知识点、能力点何在,与学生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不少教师在说课时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没理解透,说我说的这一课是第几册的第几课,这是极肤浅的理解,我们要弄清楚该课的知识点、能力培养点及其前后联系,要说清楚学生在该阶段学习本课的作用和这一课在学生知识链中的作用,绝不是只简单提一提我说的是第几册第几课就草草了事。

2、目标制定走套路,生搬硬套三维住

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教材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任务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学生学情的正确把握基础之上,只有弄清楚学习本课学生该掌握哪些知识,形成那些技能时,只有明白在该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哪些策略、方法、技巧时,也只有在探究教材中人文因素对学生熏陶影响的基础之上,目标的制定才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说课中有不少教师不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就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冠以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为这样就体现三个维度了,这是不对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绝不是简单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套了之。

3、重点难点不突出,课堂突破无计谋

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确定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教材特点,同一篇课文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而言,教学重点可能略有差异,教学难点就可能差别较大,如何突破重难点更需要精心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怎样才能循序渐进兼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设计精心预设的内容,可以说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全部都是围绕它而进行的。

4、教法学法不清楚,凭着感觉往上捂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适合不同学科,不同老师和不同的学生,因此,教法学法的选择不能犯流行病,不能看到别人用了效果不错就拿来套用,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 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说课中,许多教师只跟着感觉走,觉着某种教学方法不错就套用,更有甚者瞎编自造了某某教学法,教育是科学,为什么选用这些教法学法,有什么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编造。

5、理念没有真转变,忽视学生重自教

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成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者、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组织、激励、倾听、唤醒,但在说课中,大多数教师多停留在我怎样教这一层面上,而对学生如何学关注不够,说课教师要弄清

本文档由蜗牛阁(http://)整理发布

楚我是为了学生学还是为了展示自我风采,意大利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套用他的逻辑格式,上的一切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学习。如果心中没有学生,无论教师个人素质多高,说课稿写的再好,都不是成功的说课。

6、教学过程成实录,罗哩罗嗦不清楚

教学流程由课堂教学诸环节组成,由于学科不同、课时不同,个环节的名称可以自己确定。在说课时,不但要说清楚各环节是怎样设计的,关键要说清自己的设计意图,即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是什么,不能把说课说成课堂实录,更不能将听者当成学生,变成课堂实录的转述和再现。

3、赛课情况

经过说课环节筛选,四十位教师脱颖而出进入讲课环节,5月23日-5月24日,我们又组织参赛教师进行赛课评比活动。虽然每位老师只有短短的30分钟讲课时间,却充分展示了我县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参赛教师们都能灵活运用“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有些老师的课很精彩,显示了丰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确实起到了示范作用。作文切忌平铺直叙,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生动的导语、巧妙的点拨、对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课上疲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关春丽老师执教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张弛有度,学生的兴奋点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李翠环老师执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张少华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等语文课都可以用精彩来评价,在课堂教学上是全县语文教师的样板,彰显了我们的青年教师的风采,他们知识底蕴丰厚,虚心好学,追求卓越,不愧是濮阳县语文教师队伍的领头雁,排头兵。

但也有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模糊,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理解不到位,某些环节安排不是很完善到位,在模拟讲课中仍出现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一味自讲自己的预案,简直是目中无学生,这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是应该坚决杜绝的。

三、活动收获

从培训到赛课,从教师谈看法到他们写的心得体会,我们深深感觉到参赛教师对本次“研训赛”活动的认可,他们都乐意接受和理解了这种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其实,“三疑三探”既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参赛教师们都以南阳市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模板,并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课堂教学中。我衷心希望全县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够认真学习“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先进理念,灵活掌握模式的实质和内涵,转变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想学、会学、学好,真切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参与“研训赛”活动的孙慧敏老师都发自肺腑

本文档由蜗牛阁(http://)整理发布

地说:“经历这次研训赛系列活动,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洗礼,视野拓宽了,观念转变了,学以致用了,课堂效率提高了”。

四、今后建议

1、今后开展类似活动,希望留给大家准备的时间更充分些,效果也许会更理想些。

2、赛课时候没有学生,给教师讲课过程中很多环节造成障碍,课堂效果不理想。建议赛课时候能够在有学生的情况下进行。

总之,濮阳县教育局开展这次“研训赛”活动的意义已超越比赛本身,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而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动力。我衷心希望多开展几次这种集研、训、赛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更希望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能获得更大进步,早日成为教学名师!

语文活动与能力发展 第3篇

第一,语文活动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以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而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型的,其教学内容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充教材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语文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的地位,而语文活动则由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以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学生在活动中去自我感受、自我体会、自我理解。

第三,语文活动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语文活动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了具体生动而又新颖活泼的学习情境,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在这样良好的情境下,学生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

第四,语文活动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任自流。活动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二是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不能重过程轻结果,活动难度不宜过高,结果不宜求全。设计方案时,应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既能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有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切忌只图花哨,华而不实。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和要领,认真检查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积极客观评价学习效果,使整个活动有声有色、实实在在,让每个学生既乐于参与,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第4篇

一、语文活动学习的特点

1. 实践性

语文活动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主设计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语文知识的运用。如“阅读交流会”活动,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促进交流,开拓视野。

2. 语文性

语文活动学习要综合各种课程知识,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语文活动学习涉及哪个领域、哪个学科,采用哪种方式,其落脚点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3. 综合性

语文活动学习的综合性特点是指活动学习重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通过表演课本剧《一厘米》,学生了解了课本剧编写的有关知识,揣摩、表现人物的性格,融入自己的情感,并进行人物性格的外化表演和演后的评价,做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二、语文活动学习的价值

1. 有助于丰富语文学习方式,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语文活动学习中,学生们收集整理资料,或调查访问,或走进自然,或融入社会,共同寻找书本上没有的答案。这些活动由学生个体或小组独立完成,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面对一些新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不再是传道者,而是指挥者,或者是导演、引路人。即使在课堂展示汇报中,教师也只是导演而不是主角,教师要用目标意识这条线牢牢地拽着放飞于广阔天空的“风筝”。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活动学习方式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发现性活动学习,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合作性活动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团队精神。活动学习的引进,使得语文学习色彩斑斓,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积累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开发了智力,发展了个性,健全了人格。

3. 有助于促进语文学科课程知识的巩固、转化和应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强调实践应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知识是通过课堂来获得,而这只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学生缺乏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语文活动学习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一种途径。在语文活动学习中,学生动手动脑,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学习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语文活动学习实施策略

1. 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情境,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使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要想有效地开展活动学习,情境一定要鲜活,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精心选择自然情境和设计适宜的人为情境。

2. 注重资源的有效整合

班级与学校是开展语文活动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应增强活动意识,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各种活动资源,并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还要努力开发各种自然与社会资源,在生活舞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效地整合语文教学资源:

(1)有机整合现有的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最主要的来源,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开放性和弹性,这给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留出了选择、开发、拓展的空间,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能力。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学习。如结合苏教版八年级“至爱亲情”单元主题,可以办一期《亲情的歌》的手抄报,确立“多角度认识自己的父母,体会平凡伟大的父母之爱”的活动主题,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学写记叙文,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父爱的内涵。

(2)从自然中摄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我校地处城郊,毗邻风景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南山,这里有高山流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蕴藏着无穷的语文学习资源。在进行“寻觅春天的踪迹”活动学习时,我带学生在学校高处远观南山的葱郁与雄奇,寻踪萧统读书台,寻觅刘懿、米芾等文人墨客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美妙,进行了“寻自然、说自然、悟自然、写自然”的系列活动,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在学习了《<梦溪笔谈>二则》后,我带领学生探寻了沈括的故里梦溪园,追慕编撰了“古代百科全书”的大师的风采。通过实地参观与聆听导游的讲述,同学们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同时,也增强了热爱科学,建设美好城市的责任感。

(3)挖掘家庭、社会中鲜活的生活教育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可挖掘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向蓝天下的学校,阅读生活的教科书,寻找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面对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市南大门建设将成为市政建设的一大手笔,身处这个区域的学子怎能不与之息息相关?学校围绕城市发展的主题,开展了“南大门的构想”活动。征集未来南大门的建筑构想方案,开展“我可爱的南大门”征文活动和壁报展示活动,学生采访社区及市政规划部门,走进社会大课堂,接触百姓,了解社会,联系生活,在活动中锻炼了参与、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再如,结合我校“地方·历史·传承”综合实践活动,我把“地名的由来”作为语文活动学习的主题,借鉴驸马山庄已成文的“驸马的传说”,师生选定了如“五凤口的传说”“龙门港的传说”等一些地名由来,让学生查看地方志,走进乡村,走进家庭,去访问调查,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撰写地名由来文章。活动中学生有兴趣,有乐趣,探究欲望强烈,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活动效果显著。

3. 注重活动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语文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样。一是要多层次。语文活动学习可在个人、小组、年级、学校甚至家庭等多个层面开展。个人活动如读书的读后感、自我介绍;小组活动如手抄报编辑、小记者团、兴趣小组;班级活动如成语接龙、假日小队活动等。二是要多渠道。语文活动课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开展活动的渠道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社会渠道,三者有机结合,互相协调,构成信息影响的全方位状态。三是要多形式。语文活动学习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式、竞赛式、表演式、辩论式、情景式、摘录式、汇报式等。这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动互相交叉渗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进行探究。

语文活动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深化,它的研究与实施,对于变革传统教学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善于引导,采用灵活的活动学习方式,并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评价,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2].张晓梅等《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 第5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地方优秀文化,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通过活动,为学生创造综合性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二、活动背景:

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少小学生对祖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巢州(现巢湖)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环境、丰富的内涵、自身的特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闪光点。

三、活动内容:

1.关于巢州的历史传说。2.历史文物遗迹。3.民俗文化。4.名胜风景。5.历史名人。

四、活动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

五、活动时间:6周

六、活动程序:

(一)准备过程

1.围绕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选出组长,确定每组的活动内容。

2.教师向学生提出方法和建议:

(1)去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查阅资料。

(2)实地参观,走访民间艺人、地方志老工作者收集资料。

(3)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4)发现、感悟、创作赞美巢州的文章。

(二)活动过程:

1.开展“巢州文化”系列专题讲座,如“中国传统节日——巢州之民俗特色”;“巢州古今诗词赏析”;“巢州三将军——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名家事迹介绍等。

2.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观本地历史博物馆,游览巢州名胜景点,如“凌家滩遗址”、“古庙姥山岛”、“银屏奇花仙境”、“三将军故居”等。

3.五个小组根据各自的`活动任务,自设问卷、自制调查表、自建资料库、自己邀请相关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等。

4.每周星期三下午的活动课,各小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组长牵头汇报交流材料调查、搜集整理情况,并打印出来公开展示。

(三)活动成果展示:

1.举办有关巢州古今诗词诵读会。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巢州古今诗词以诵读、吟唱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唐罗隐的《登巢州圣姥庙》,唐李白《天门山》,宋王安石《汤坑泉》,欧阳修的《仙人洞看花》等。

2.自办讲座:

(1)巢州“三将军”之一的张治中慷慨解囊,在自己家乡创建黄麓师范学校,兴办教育,造福人民的事迹。

(2)巢湖的形成。学生从收集到的“陷巢州”这个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讲起。晚唐罗隐有诗云:“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据史志记载“陷巢州”确有这回事,但非上帝所陷,乃由地层断陷而成。

3.自编自演小话剧:

如:(1)成汤放桀于南朝(历史记载)

(2)巢父牵牛(传说)

4.举办“古巢十景”图片展:

学生将搜集到的古代巢州十大风景图片在橱窗展示,每副图配有文字说明。(1)巢州新月;(2)板桥落日;(3)屋内行舟;(4)洗耳方池;(5)金庭曲水;(6)王乔仙洞;(7)半汤温泉;(8)岱鲉青云;(9)芙蓉叠翠;(10)浮上钓台。

5.“家乡美”征文评选。

七、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出乎预料,在短短的6周内,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取得的成果令人满意,效果明显。

语文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 第6篇

一、积极实践

(一)总目标

在近几年活动课的开展中,笔者遵循“一个主线,两个原则,形散而神不散”的总目标。一个主线: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两个原则:自主,确保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加参与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适当分工,精诚合作,争取双赢。形散而神不散:活动形式多样化,但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中心不变。

(二)活动内容和安排

语文活动课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起延伸和补充作用,注重与课堂教学衔接,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高考的因素,活动课主要安排在基础年级,活动形式和内容基本是按照必修教材教学的进度进行。活动设置主要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要求是由浅到深。

(三)具体方法及实践

1三思而后行

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活动要有价值,还要考虑怎样的活动过程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满载而归,最好兼顾语文能力又链接高考。

学生活动安排表

学期活动名高一(上)书法大赛诗歌朗诵大赛写小通讯走进成语王国高一(下)诗情画意迎新年手抄报大赛课本剧表演原创小小说大赛高二(上)名著知识大比拼汉字听写大赛“中国梦,我的梦”征文比赛演讲赛高二(下)经典说说100条讲名著小故事比赛基础知识大比拼辩论赛

书法比赛在高中一开始就以比赛和展览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树立起书法意识,重视书写,重视卷面,为高考完美卷面做好准备;走进成语王国大赛,在高一就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博大精深,从而重视积累,高三复习时也就有了不少的积累。写小小说的形式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写作,养成及时记录心情心境和自己灵感的习惯,从而学会“我手写我心”。

2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活动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喧宾夺主。每次活动都安排一个六个人组成的组织活动的小组,轮流“坐庄”。组织的小组负责活动设计、场地布置、主持、评分、总结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教师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3全民参与,公推王者

活动要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避免出现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的场面。教师要考虑到让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确保在每次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

每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但是要求“全民参与”。如基础知识大赛,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强项每人负责一项:解释成语、介绍作者、背诵课文、找错别字,标注拼音、判断修辞。名著知识大赛的设题也是按照汉字听写大赛的规则比赛,小组成员轮流上场,答错淘汰,答对进入下一轮,最后可以求助,最终结果代表小组。这些活动的设置既让学生学会合作分工,又发挥所长,得到双赢。

4重视评价总结,及时鼓励奖励

总结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使人进步的源泉,是他们走向更成功的垫脚石。每次活动后,必须要指导学生认真反思和总结,并且要求记录下来,尤其是参赛的获奖和失利的同学。对整个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醒其将研究过程录入个人成长记录袋,并尽量做更深入的研究。

奖励和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调动学生参与的动力。因此,活动课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表现好的学生指出取胜的关键以示激励,也让失利的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条件允许时,可给予物质奖励。

在“我读《先秦诸子选读》的启示”的演讲赛后,笔者为每位参赛选手洗好照片,并写上评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的照片上的评语是:“你在演讲时,展现给观众的形象是稳重成熟的、有战斗力、会思考的志士。”获得最后一名的学生的评语是:“你在演讲时,展现给观众的形象是敢想敢做的并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的行者。”

二、启迪反思

活动坚持了两年,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开展的,收效甚好,学生都喜爱这样的语文活动课,自主合作活动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不受拘束的特征展露无遗;班风班貌变得更好,整体学习氛围也更好;班上学生更加团结,更积极向上,更有活力,个性和特长得到很好的展现;虽然活动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但对考试也产生了正面影响,考试成绩也稳步上升。

学生潜能无限。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思维活跃开阔,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敢于放手,学生会让我们惊叹。

当然,因为每次活动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所以还是有很多遗憾和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是在活动课中,有些学生对待某些活动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尤其是个别学生还未认真对待,有应付的现象。而且对活动的评价、反思和总结也没有深入,有的活动草草鸣笛收兵,没有很好地搞全班交流共享,而且设计的活动主要是以高中教材教学为本,没有很好地把活动课与社会接轨,加上学生本身素质也还有限,所以整个活动课后,发现组织和开展的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挖掘。

同时,作为教师,笔者深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比如辩论赛的论辩技巧,攻辩思维等等,以致于对学生的指导适时深化还不够,学生也就没有更深入。

语文活动与有效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有效教学,小说教学,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顺畅地交流, 也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更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作用, 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信息的来源, 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如此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少, 在授课过程中谈不上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求甚解, 从而对语文产生厌倦的心理, 语文课堂也变得单调、沉闷, 语文课效率低下。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倡让学生自主地、探索性地、研究性地学习, 也就是要求教师着重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站在一个更加综合的高度指导学生, 通过丰富的语文活动, 优化课堂内外的教学策略, 营造一种更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但是有效如果只立足于短期的收益, 那么满堂灌和大量的强化训练、死记硬背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这种做法消磨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与精力, 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这种做法不可取。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做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只有搭建一个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发学习的行动力。

“只有适合学生的的才是最有效的”, 我尝试着根据不同的文体和课题类型, 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来实现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找到有效增强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 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与反思。

一、小说教学的课堂活动

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小说单元《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 第一次授课前, 因为课文的篇幅大, 考虑到授课的时间不能拖得太长, 提问都是从整体上来安排的, 问题设置涉及的面太广, 提问的方向不明确, 比如:你如何分析鲁提辖的性格特点?在解读文章时, 学生的回答与我的提问一直有偏离的矛盾存在, 即便是我一再提示也不能把其思路拉回来, 问与答之间的衔接出现中断, 学生不明确我问的是什么, 所以出现了答非所问的情况。

第二次授课时做了更多的准备工作:备教材之外还要备好学生, 设计好活动方案, 根据学生的现场情况和授课状态来进行调整, 删减或者补充。根据文章的层次的安排, 并作了换位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的展开思路, 从复习文体知识开始, 由浅入深, 一步一步把学生带领到你认为合理的答案上来。于是先从复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手法入手, 设计的方案是:

课前把人物性格分为常见的几种类型 (勇气, 责任, 卑鄙, 无私等) , 并对每种类型进行细分类 (如把勇气分为疾恶如仇, 勇往直前, 知错就改几种情况) 。让学生在喜欢的小说中找到一些符合性格特点的人物, 准备讲稿上台演讲, 简述人物事例并进行分析, 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属于正面还是侧面描写?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回顾后再推出问题:人物描写的手法有哪些?你认为从文中对鲁达的几处描写, 分别表现出怎么样的性格特点?然后按照情节结构的四部分来进行提问,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如果只从整体上把握, 学生只能读个大概, 要深入品味, 还是应该从字句、细微之处去感知。课后我们一起阅读了金圣叹评《水浒传》的两个经典片段:“倒拔垂杨柳”和“大闹野猪林”, 拓展学生对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并欣赏下载的新版电视剧片段。虽然开展这样的活动, 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 但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 再读名家的点评, 再看电视剧的诠释,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读其他的作品也能举一反三, 比按部就班地上课分析要有效果得多。但也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这么拓展, 还需要教师做好课前选择, 选择经典, 重点突破。

小说的篇幅长, 重点多, 什么人物、情节、环境描写, 伏笔铺垫、方方面面综合性强, 每个要素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要铺陈开, 内容安排得太多, 学生反而没有重点, 也没办法给予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间, 不能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温故知新, 寥寥带过, 就没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学生认为只要知道大概, 死记要点就足够, 从而失去让感受小说精彩的机会。首先, 每篇课文重点讲小说的一个要素, 比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范进中举》重点解读人物遭遇的对比和场面的描写, 《山米与白鹤》就从小说情感和主旨讲起, 这样一来, 一个单元上完, 知识点都讲过了, 学生接受起来也轻松。课堂上通过这样语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按座位自然分为4人小组,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以每课的小说要素来品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些简单的题目在小组消化解决, 必须每一个人都参与, 每一组都有成果, 并把成果用小纸条的形式在班级展示,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功感, 而且可以使得他们更乐于讨论, 乐于交流, 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只要做难点突破, 学生积极投入, 老师也轻松。

课堂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 不能放任自流, 学生的思路引导, 理解错误要纠正, 难以理解的问题, 要耐心点拨,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二、课外阅读活动———邮票与名著

学好语文, 光靠课本上的几篇美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知识的获得, 能力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来自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语文工夫在课外”, 名著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

“大纲”强调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 为了强化名著阅读, 各地市已将名著阅读列入中考考查的范围, 因此指导学生有效复习“名著阅读”势在必行。但很多学生只为了迎考而准备, 应付着读, 死背一些现成的题目, 如何调动积极性便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邮票中有许多关于名著经典情节系列邮票, 有中外知名作家的纪念邮品, 邮票可以通过图案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 有空间感和质量感, 可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形式美和形体美。利用名著邮票图文并茂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 比空泛的阅读和讲解要轻松愉快得多。

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邮票, 让学生了解了远古神话传说;展示J.67 (2—2) 《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从观察作家的外貌特点开始切入, 并学生自行介绍作家生平与主要精神, 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贡献, 然后引入名著《朝花夕拾》的阅读;又如中国邮政自1988年—1998年发行的5套《三国演义》20邮票和三张小型张, 就涵盖了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蒋干盗书、火烧联营、孔明班师、空城计等23个经典的故事情节, 还有1987—1997年发行的5套《水浒》特种邮票和小型张;1981年的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 我组织学生欣赏邮票画面中的场面描绘、人物神态、动作细节, 让学生到原著中去找到相应的内容, 这样促进他们细读名著, 能大大加深印象, 也能灵活地运用。

将名著邮票的欣赏活动引入语文课堂, 不能只流于形式, 邮票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合理使用, 才会起到积极的效用。“内容为主, 画面为辅”教师尝试着发挥主导作用, 要结合邮票中精美的画面对于经典情节的诠释作用, 在总体上把握好教学的构思。欣赏的过程, 会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让名著的品读由枯燥乏味向新颖活泼转化, 这样自然就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印象,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是综合性学科,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 能增强学生的爱乡意识, 提高文化素养, 以发扬优良传统、创造新生活的实践能力。为此在语文课外设计了两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是结合《苏州园林》的学习,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访了解漳州的园林古迹 (孔庙、可园、威镇阁, 石牌坊等) 通过活动, 学生自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上网, 书籍, 走访, 调查) , 动手动脑, 把成果通过手抄报、PPT、板报等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既了解到漳州历史的悠久古老, 又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体验了成功感。

二是漳州民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收集传统故事, 传说, 老照片, 观察家庭节日传统习惯, 采访老一辈等活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 学生领略到了乡土文化的丰富多彩, 也让同学燃起了对家乡节日风俗的热情。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 在语文活动中我尝试着放下教师的架子, 用更亲切、活泼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 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 尽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学习生活的精彩之处。

语文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能力。活动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总负责, 主题确立后, 全体组员将互相合作、分担工作:上网收集资料, 形成书面材料、交流沟收集反馈、写总结报告。虽然也有考虑不周、手忙脚乱的时候, 但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在挫折中学会了如何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展现, 同时也增强了大家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他们中一些不善与、性格内向的人也学会了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 个人与班级的语文学习效果都在考试中得到了可喜的增强。

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应用文写作,整合

中职语文在教材的编写体例中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是由活动目的与任务、活动流程两个部分组成, 实践活动以“生活” (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 为载体, 以活动为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工具性”与“人文性”,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其中应用文写作综合实践性很强, 其教学目的旨在从总体上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水平, 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适应社会。应用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 它是因为应用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是应用文与其他文章的最大区别。中职语文课程中涉及的应用文主要包括:社会上使用频率较高的行政机关公文, 比如通知、报告等;个人处理私物的事务类应用文, 比如计划、总结等;还有一些属于其它适用范围的应用文。因此, 我把应用文写作训练活动教学与学生就业求职联系在一起分成六个模块:

模块一、求职:招聘启事、求职信———职场边缘人

这一模块是学习求职信写作, 包括招聘启事、应聘信、自荐信、求职简历等。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书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方法技巧。

模块二、入职:单据、便条、招领启事———职场新鲜人

这一模块是学习条据和启事的写作。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条据的种类、基本格式;学会撰写常用的便条、单据, 以及学习启事写作, 掌握启事的定义、特点、种类、格式, 了解启事的写作技巧。

模块三、试用:通知、计划———职场橡皮人

这一模块是学习通知和计划的写作。要求学会常用公文如通知的写作技巧。掌握计划的种类、基本格式并学会撰写计划。

模块四、转正:转正申请、感谢信———职场醒目人

这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申请书的概念、特点、种类、格式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感谢信的基本格式, 掌握感谢信的写作规范、格式和注意事项。

模块五、奋斗:简报、总结———职场创业人

这一模块要求学生了解简报的概念、作用、种类和格式并学会写作简报;掌握总结的结构模式及所使用的书面语言的简练、规范性等特点。

模块六、升职:调查报告、策划书———职场寻梦人

这一模块要求学生明确调查报告的涵义和类型, 了解调查的常用方法, 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了解专题活动策划类型及写作要点, 分析和掌握写作专题活动策划书的策略与技巧。

这些模块教学体现“做中学, 学中做”职教新理念。侧重真实的办文情境创设, 营造“登堂入室“的案例教学情境, 全真还原办文工作氛围, 不拘泥于知识的灌输, 重视应用写作思维培养及其综合技能“实战”训练。师生共同参与分角色模拟办文情境再现实训、案例分析、等, 要求学生从企业经营管理情况调查、信息搜集、分析研究、主题确立、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润色修改, 直到一步到位, 撰写出一份格式规范的应用文。从而使学生在“办事”、“办会”的模拟中触类旁通, 提升“办文”技能。

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 去体会, 去发现, 从而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 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 , 从中积累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

但是, 要把语文活动课整个纳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 让其发挥优势, 取得实效, 设施过程中必须周密安排、合理调控。我的做法是:

一.突出一个活字

1.教学目标“活”

从应用文教学的目标上看, 应用文写作教学就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 培养社会生活需求的高素质技工人才服务的。社会需要、生活需要, 就是我们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目标大致如下:培养学生四种意识———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试图借助一个教学内容落实上述所有目标, 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通常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一到二个目标。如“书信”教学,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开展书信交流: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写信开展情感交流;二是生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即要求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告诉自己想告诉的某位授课老师。该目标既着眼于培养学生合作、实践意识, 更有希望借此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如此看来, 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可能很小, 但整个应用文写作教学系列全部结束时, 上文所说的四种意识和能力就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

2.活动开展的时间、空间要“活”

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很强, 决定了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 要紧扣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理论知识, 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打破课堂教学封闭式的时空限制, 转向开放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各种应用文文体的特点, 把训练内容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在学校开展的一些专项活动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班级创建活动开展时, 可要求学生写建议书或倡议书;活动结束, 引导学生根据所取得的成绩找出经验教训, 写出总结。这既能增强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兴趣, 又丰富了练习的内容, 做到学以致用。同时,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 针对应用文内容的具体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做一些模拟练习。

3.活动形式要“活”

当下不少应用文写作教学方式模式为“定义+作用+分类+格式+要求+举例”。这一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接受, 但如果每个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采取这同一方式教学, 学生难免乏味。所以,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形式。我主要尝试了一下一些形式:

(1) 游戏。如“条据”教学, 课堂上, 我安排学生彼此间通过互相借、还物品并写借条、收条,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借条、收条等条据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具体事项。 (2) 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团委开展的广播稿征稿比赛、读书演讲比赛, 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针对一些应用文改错练习开展纠错比赛等。

(3) 社会实践。例如“公文”教学中, 我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档案, 然后按照档案管理有关办法, 组织学生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立卷、归档。

二.落实一个动字

1.教师要“行动”

在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行动起来。

第一、教师要形成实践的课程观,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的性质,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如果抱着课堂上“教”应用文写作的观念, 那么是很难提高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

第二、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要求教师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与学生在活动中一起发展。

第三、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教师要具有资源意识。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虽然有具体的教学内容, 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拟定教学目标, 活动形式, 活动方案。

2.学生要“主动”

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能否取得实效, 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开展各项活动。如果教师单方面行动, 而学生不积极配合, 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还是不能取得实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一般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做好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在具体的活动中个人的职责。就某一具体活动, 明确进行分工, 施加压力。督促其必须完成任务。

第二、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配合。学生差异较大, 可以安排能力较强的学生支持、配合相对能力较弱的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愉悦。

第三、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纳入评价体系, 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3、师生要“互动”

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中,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所以应用文写作活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互动、交流。如指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探讨活动的方法, 指导学生资料的收集等等。通过上述这些互动、交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吸引学生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9篇

一、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程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 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其有利于在知识和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 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整合、语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教育的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整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 各门学科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思维的“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 或某一学科不同的角度之中, 探索者在既保持思维的活跃又保持头脑的冷静, 既保证思维的发散又着眼于研究主体的前提下, 实现思维发散的火花“聚合”。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首先是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 即面向全体学生, 把育人确立为最高的境界追求和最终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同时, 依据多重智力理论, 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能用同一目标培养人;用同一模式教育人;用同一标准评价人。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优势,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自主性特征, 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 而是把情感目标提到与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 它要求与生活接壤, 特别强调活动过程中的生活的体验、知识情感的体验, 强调学习的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这些素质目标。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在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进入语文活动。在活动的特殊的情境中, 在广泛的生活实践和以语文为主的相关学科交叉中, 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种种语文观念的独特体验,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组织、促进下, 开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 对相关“语文主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语文知识能力的新组合, 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种“新文化建构”。活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活动的核心地位, 注重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强调个体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交流与综合性的探究, 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感悟新的认知结构, 感悟新见解, 进而实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

那么, 作为语文活动课程的决策者、引导组织者及促进者的教师, 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要注意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活动环境。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活动气氛, 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其次要精心组织、积极引导: (1) 引导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明确活动的主题, 活动的主题性特征能够完整和谐地运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身心潜能, 则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动的动机与兴趣, 调动积极性。学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 并能规划和安排自己的自主活动。 (2) 引导独立地学习探究。在活动中, 在大量信息面前, 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在活动中能展开独立思考, 进行多向思维, 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 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独立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使自己的思维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3) 引导培养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活动的全过程, 须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 有问才引人深思。只有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怀疑、求异是创新的灵魂。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质疑, 在合作交流中质疑, 在群体探究中释疑。对问题的探究研讨要细致深入, 了解其来龙去脉, 悟出它们深层的联系,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活动的过程中, 强调思维非定势化, 即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思维定势的束缚;强调结论非唯一化, 即不一定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条条道路通罗马”, 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方案的讨论思考, 去诱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问题的结论是多元的、开放的。 (4) 引导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调控。对自己学习的动机、参与活动的策略、探索研究的成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与学生情商的发展 第10篇

情商理论的产生源自对当代教育反思传统教育, 尤其是应试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现状。而我们中国当前教育的现状还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为了抵制这种应试教育之风,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意义重大。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 许多不顾学生身心特点、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仍大量存在, 不关注学生的情商发展, 只关注考试的成绩。在语文教学中, 还存在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现象。长此以往, 抑制了学生情商的发展, 最终也阻碍了他们语文学习的进步。本文从语文课外活动的角度来谈谈如何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的问题。

一.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情商发展的影响

课堂语文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因而语文课堂是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主阵地。但语文教学不仅仅就是指课堂语文教学, 而且还包括语文课外活动。实践证明, 单有课堂语文教学而忽视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教学质量是不高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 特别对学生的情商发展有重要影响, 这与语文课外活动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有直接关系。活动是非学科的, 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 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 通过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实践来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因而语文课外活动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比较中, 我们可以认识其基本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1. 语文课外活动的自主性对学生情商发展的影响

语文课外活动的自主性指学生自愿选择参加活动, 并在辅导教师指导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原则进行的, 学生们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 对学生来说,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语文课外活动则不同,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活动。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 有的学生喜欢社会调查, 有的喜欢去图书馆阅读艺术作品, 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 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 等等。

在语文课外活动过程中, 教师起指导作用, 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体。学生自己去商量规划, 自己去组织实施, 自己去动脑筋动手独立完成任务。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能发现自己在组织活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管理好自己;在独立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形成自我激励, 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动力;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又锻炼了学生了解他人的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2.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放性对学生情商发展的影响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放性指语文课外活动突破语文课堂时空甚至学校时空的限制,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 不再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种种规矩的束缚。陶行知先生曾高度肯定了这种“解放”教育的价值:“解放严谨, 敲碎有色眼镜, 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 撕掉精神的裹头布, 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 摔掉无形手套, 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 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 摆龙门阵, 谈天, 谈心, 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 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 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 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 使大家有点空闲, 想想问题, 谈谈国事, 看看书, 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 还要有空玩玩, 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 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在这种开放的语文课外活动中, 学生由于没有受到更多的约束, 因而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肯定, 更能发现自身的价值, 增强了自信心。

3.语文课外活动的实践性对学生情商发展的影响

语文课外活动的实践性是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主要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和培养语文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更易于了解自己, 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进而学会扬长避短。在实践活动中更易于了解其他同学, 进而加强与其他同学的联系, 从而更顺利地完成任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 但通过自己或与其他同伴的合作, 又克服了那些困难,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又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能够自我激励。

二.语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策略

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情商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对它的科学组织和管理。任何“放羊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只能滋长学生无所事事的惰性和无事生非的恶习。对于语文教师, 组织好语文课外活动, 有时比组织课堂教学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1.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目标是语文课外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预示着学生在一定阶段的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发展水平。为了使语文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 因此在组织活动之前的目标设置环节里要突出情商目标的设置。如通过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通过活动让学生学生管理自己;通过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学会自我激励;通过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了解他人, 关心他人;通过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 等等。

语文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 学校、语文教研组、语文教师都应将其纳入教学的计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保证。全校性的活动, 尤其是大型活动, 如全校性的比赛、会演等, 应列入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在具体开展活动时, 也应有周密的计划, 以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使学生情商的发展落到实处。

2. 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增强语文课外活动的吸引力

为了保证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性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语文课外活动应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做到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其中, 科学性要求活动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是科学正确的,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性要求将知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所收获;趣味性是吸引学生参加活动的手段, 要求活动有兴趣, 富于变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提高其情商水平。因此, 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时, 要认真考虑选择生活化的具体感性的材料, 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提高活动的效果。

3.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相结合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主性, 学生自愿参加, 学生自主活动。为了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时,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勇于克服困难, 并能与他人相互合作, 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同时, 应重视发挥语文教师的指导作用, 两者不可偏废。诸多教育实践证明, 那种教师不管不问的“放羊式”语文课外活动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只有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活动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时, 既不能包办代替, 也不能放手不管。语文教师在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之前要向学生指明活动方向和指点活动方法。当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动状况, 当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为学生创造解决困难的条件。当学生参加完语文课外活动之后, 教师要及时予以评价, 肯定成绩, 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 这可以巩固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成果。

4. 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

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只有坚持因地、因时、因校、因班制宜的原则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 城市学校可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 如展览馆、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影剧院、名胜古迹等条件。农村学校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如田园风光、农业生产、风土人情等。每所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资源, 有的学校图书资源丰富, 有的学校会演条件不错, 有的学校校刊办得好, 有的学校与校外机构联系比较紧密, 这些都为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各个班级也应从本班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活动中的“活”与“动”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动 灵活多样 有效落实

小学语文教材中,“交流平台”“口语交际”“展示台”“综合性学习”等都属于语文活动范畴之内的部分。它们传承着语文课一贯的训练思想,但其活动形式和训练方式却又有别于一般的语文课,它要求将语文课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能力渗透和巩固于活动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活动中必须要切实体现出“活”和“动”这两个特点来。

首先,语文活动的主导思想要活,训练的方式要活。

把语文活动当作一般的讲授课或者阅读课来完成,无疑是一种偷懒的应付行为,也是学生最不欢迎的,因为这种做法曲解了教材编排的初衷。

因此,教者必须要明确一点:语文活动要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自由度,而教者呢?只要把握住训练所要落实的那个“点”即可。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劝说”这一活动中,教者只要把握住“让学生学会劝说”这一基本出发点,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即可。方式呢,就让学生自己做主。为了展示自己劝说的效果,学生会选择在情境中来劝说,自己创编一个小品片段:爸爸又一次吸烟,妈妈上前劝说却无效,自己“出马”,巧妙劝说取得成功。你会发现,一旦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创造能力常常会出乎你的意料,这样一来,学生的收获其实就不仅仅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了,同时,创编的能力,和同学合作能力,现场的表现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其实,这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呢,就是“动”。语文活动想要真正落实,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动”。

教者需要的“动”是纵观全局的,要着重体现在对整个活动的设计和把握上。活动前,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本次活动训练主旨,找出可以达成的训练点,以及适合的落实方式;其次,要细致地布置下去,让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到,切忌大而化之,泛泛而论。比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这一单元时,学生要搜集整理哪些资料,课前做哪些简单的小调查,才能在交流时有话可说呢?教者要提前想到具体的任务,比如-----调查家人最常采用的交流方式,简单询问采访家人,他们最喜欢的联系和交流方式,询问他们喜欢的原因……这些准备并不复杂,但是如果事先不能预想到,在活动中就会“卡壳”,就会无物可言。另外,教者要尽可能多的考虑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做一些建议或者提示,让学生准备的时候可以范围更广些,方式更多样些。

学生的“动”,涉及的也很多。一是要根据教材要求和老师的提示、建议进行选择和确定目标。比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汉字王国”时,有一个展示和交流的环节,其实那是单元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的展示,展示的形式不加限制,可以用文本形式,比如小组合作,完成一本关于汉字知识和趣味的小小的“书”,或者是一系列的图片资料佐以文字说明的展示;也可以是一个关于语言类的文艺作品的展示:比如以小品的形式演一个汉字谐音故事,或者讲一则因错别字而闹出的笑话,或者是一个号召大家认真学习汉字,严肃对待祖国语言文字的演讲……选择和确定之后,学生要进行更多的准备才能够精彩展示,这要求他们自由组合式的合作,分工,具体而准确地完成。比如要完成那个关于汉字知识和趣味的小册子,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策划,接下来进行内容搜集选编、分布,文字整理誊抄,插图绘画,封面设计等等一系列的付出。这些“动”才是这一语文活动真正的目的,也是这次语文活动最为精华的部分。学生在这一实际付出中,收获的东西有些是有形的,比如最后呈现给我们的那本小册子,更多的东西却是无形的----自由组合时的合作,搜集内容和整理时的判断、协商,认真完成时的那种精细操作,完成后的成功喜悦之感……如果没有动起来,没有真正的付出,且不说展示时无物可展示,又从何处获得这许多只有付出之后才有的真切感受呢?什么是锻炼?什么是落实?什么是体验?什么是合作?我想这就是了。

前期的准备是隐形的“动”,但却是展示不可缺少的基础。而展示时的“动”主要体现在学生现场的表现力----仪表和肢体语言、言语表达、语言及情绪的感染力、和同学的互動力等等。这时候,教者只要事先安排妥当,便几乎可以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出现。在这整体安排中,让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负责现场秩序的操控,(相当于一个主持人),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展示并不是结束,要想达到真正的整体训练和提升,后边的“动”也不可轻视。展示之后的交流和评议,此其一也。在整个活动的参与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悟?展示过程中,谁给你以最深的印象?为什么?按照这样的提示,让学生大胆交流,做个口头总结。其二是拓展和延伸---以本次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完成一次小练笔,认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得失,做到真正有收获。

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 第12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但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指出:“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某些情况下,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而语文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领域可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

1. 课程资源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了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发展、丰富课程资源。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充分利用甘肃当地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识家乡、调查家乡交通状况、体验家乡美食、探究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等各项活动中, 体验和感受甘肃生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不仅仅包括语言文字, 还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2. 学习方式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 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根据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和主动实践。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综合活动性学习, 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而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也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适当开展调查、访问、资料收集、实验、表演、辩论、交流、创作等学习活动。通过多样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整合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活动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语文课程也在挖掘素材的基础上, 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让学生采访社会文明新风、设计未来世界完成想象作文、搜集资料当小导游、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考察报告, 这些活动都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活动是以多种形式实现的, 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教师应依据活动的内容, 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 尊重学生的需要, 突出趣味性, 体现实践性。

上一篇:课型优化下一篇:小型水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