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途径范文

2024-07-12

实验途径范文(精选12篇)

实验途径 第1篇

一、“演示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化的途径

1. 教材编写应从“阐述式”向“探究式”转化

在以前初中教材中, 实验主要采用以阐述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 详细讲述演示性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具体操作步骤, 因此, 教师可以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 通过亲自演示来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从而分析得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这种教材编写的模式, 不利于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突破传统的封闭规则, 编者在新教材中融入了“科学探究”的思想, 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原则, 大胆地改演示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通过提出实验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华东版《科学》教材中, 实验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己去“挑选种子”, 通过穿插小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最后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从而得出实验结论。[1]这种编写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实验探究,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由此可见,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将演示性实验逐渐转化为探究性实验。但是, 大多数教材中“探究性实验”都局限于证实性和结构性的探究层次, 并没有真正达到开放性探究水平上, 导致学生仍然停留在低级的认知水平上, 失去了对科学探究本质的更深入的认识。笔者认为, 教材中的生物学实验可以按照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来编写。

2. 实验教学设计应从“模仿演示”向“探究创新”转化

在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 演示性实验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围绕学生观察能力以及模仿技能来展开, 仅仅关注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来获得模仿实验操作的能力, 这种机械地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 演示性实验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与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 但是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不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操作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主张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因此, 实验教学目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转化, 不仅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 而且注重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中, 可以将知识目标设计为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将能力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和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收集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等;将情感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另外, 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方法设计时, 应该建立正确的教材观, 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教材的内容, 将演示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给学生提供问题和情境, 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造。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的方法设计中, 教师可以先设计实验问题来让学生思考, 如“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哪些?”接着引导学生查阅并收集资料, 然后提出多种假设, 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从而得出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如水、氧气、温度……这种探究性的实验教学设计, 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3. 实验教学实施应从“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化

在演示性实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常使用讲授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一边讲解实验现象及方法, 一边向学生进行实验示范, 使学生获得对实验的形象性认识。如在演示性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边通过实验来演示影响种子萌发的各种条件, 一边向学生讲述实验现象以及方法。这种教学实施过程, 始终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中, 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小组来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有效地将合作式与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 让每个小组对影响种子萌发的一种或几种环境因素进行探究, 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机会, 而且能够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4. 实验教学评价应从“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化

演示性实验教学的评价,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知识的获取情况而进行的评价, 这种评价是终结性的, 如在演示性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中, 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 能够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 得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各种条件。新课程倡导人性化的、形成性的评价理念, 更加突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评价, 改单一性、终结性评价为多元性、形成性评价。因此,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评价方面, 要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

二、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为例, 对“演示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化进行思考, 发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必须渗透到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教材编写、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实施以及实验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以来,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有些方面还不够深入, 如教材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还没有完全达到开放性探究水平, 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运用自己的智慧弥补教材中不完美的地方;另外, 探究性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要求生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透彻地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 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 公正地、有效地对学生实验进行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袁运开.科学 (7-9年级)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途径探究论文 第2篇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实验是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实验教学探讨如下几点教学见解: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创造能力),展现学生的个性特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开展实验教学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化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这也正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是以验证性与展示性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探究式教学则是启发式教学的发展与完善,探究式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铜元素”内容时,就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借助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在实验中总结出“铜”的性质与特点,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探究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既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实验教学中,教师再适时引导点拨,通过师生协作,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再相互交流、讨论,进而再顺利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他们严肃求真的科学态度,在体验探究过程当中,还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二、积极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探究欲望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强化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目前,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了惰性思维,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很少自己主动去思考,这也导致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都不强。为此,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照实际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多创设一些趣味性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这样利于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例如,在探究“次氯酸的漂白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氯气可以和水发生反应,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大家猜想一下反应后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粒子?并要求学生设计出相关的验证实验?”为此,很多学生都十分乐意参与到探究新粒子的产生问题之中,大家的动手参与积极性也非常高。

三、让实验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化学知识同样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探究之中.在实践教学中,只要化学教师注重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也不会对新知感到陌生。教学实践证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越贴切,学生就越容易掌握。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将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铝”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与学生喜欢喝碳酸饮料这一生活小事进行联系在一起,其中,易拉罐是由铝制成的,根据教材中的化学元素期表,铝是一种较为活泼的金属,硬度不大,可以捏瘪,这点大家都有共识。但是,碳酸饮料呈偏酸性,如果长期放置,铝则会与碳酸发生反应,饮料中则会含有一定量的铝元素。如果人体一旦摄入太多的铝,则会导致智力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都开始议论纷纷起来,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很多学生也都意识到以后要尽量少喝碳酸饮料,因为酸能与金属铝发生反应,对身体不好。

四、开展多样化的化学学习,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化学实验的有效开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化学现象,其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实验室。而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与原理。基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上的固有知识而读死书,要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汲取化学的养分,去汲取化学知识。例如,根据教学实际,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一些化工厂以及化肥厂中去进行实地观察,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假期调查农药对环境生产带来的不良后果。组织学生到造纸厂或者水泥厂等实地去了解化工的生产原理以及城市污水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危害等。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时候,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化学中的相关原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一起,逐渐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化学教学目标提升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上来,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当中,不断开拓进取,顺应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精神,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及自学努力,使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道路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樊敏,彭蜀晋,万莉.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趣味化研究[J].化学教育,(01).

[2]赵姝婷.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3]胡彩玲,唐新军.绿色化学理念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J].广州化工,(22).

[4]樊彦伶.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渗透――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04:6-7.

[5]李庆华,罗军,王宇茁,李文平,林培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理念的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04).

培养学生实验意识的途径 第3篇

一、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实验热情

生物现象和生命规律都是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在无数次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善于观察,敢于实验探究。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待探究创新的东西,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探究,用实验的思想对待每一件事、每一样事物,去发现它们存在的问题或不合理之处。这样既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科学家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受到科学家的熏陶和教育,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巨大的激励作用。学生情绪高涨,思潮澎湃,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只要你付出实践,成功的大门时刻为你敞开,以此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

二、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意识

生物规律的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是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讲课而面对学生进行的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可以给学生以生动、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演示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激发好奇、质疑、探究的独特功能。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实现演示实验的示范和启发作用。

学生实验是指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的实验,是生物实验的重要部分。生物内容广泛,学生动手实验是生物课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系统地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巩固已学习过的生物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技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可将部分实验精心设计包装游戏化,学生会感到乐趣无穷,感受到实验的魅力所在。另外,还可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实验意识的形成。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实验过程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生物知识,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而且实验所带来的现象,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实验意识的形成。

三、通过实验习题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实验意识

实验习题和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已学的生物知识和掌握的生物实验技能,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解答生物问题。设计实验习题,将实验经验用于实践,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遇到涉及未曾见过或做过的实验时会主动通过实验来探究。处理实验习题的过程也是实验过程。通过实验设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规律,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以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实际出发,使生物实验设计延伸到课外,伴随生活,采用多种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实验空间,让实验根植于生活,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实验习题和实验设计,特别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创新和探索能力、科学方法和素质培养,以及进一步激发学生更加自觉地探索生物的奥秘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能够促进学生实验意识的形成。

高校实验管理人本化途径研究 第4篇

一、高校实验管理人本化概述

过去很多管理方面的理论都将质量和目标作为管理中心, 从而忽视了人性的特点, 对于管理的创新极为不利。要实现高校实验管理的人本化必须以人为本, 这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 高校试验管理人本化的根本性质

在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的综合素质和潜能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中, 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高, 因此在管理方面要以人性化为主。要通过信任、理解、尊重的方式来培养高校学生, 给学生发展空间, 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行为主动性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实验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 高校实验管理人本化的特点

1. 管理人性化

人本化管理的宗旨是将人的兴趣和需求放在第一位, 从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 提高参与性, 实施民主管理

人本化管理方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主, 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在实验课程教学中,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而不是靠规章制度。在实验管理中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并综合他们的意见来对实验进行管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

3. 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主要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增加教师与学生、同事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 减少管理中的各种矛盾。

二、高校实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管理占主导地位

在我国当下高校实验管理中, 传统管理方式占主导地位。该方式过于刻板, 没有灵活性, 靠强调目标与质量来进行实验管理, 这不利于师生的创造力发展和学生的独特能力发展。该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 采取制度化的手段使教师和学生被动地服从, 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二) 管理机制不灵活

目前, 我国高校的实验管理制度中, 不少条例都没有起到作用, 在针对制约性、竞争性和鼓励性方面的管理方法不够完善, 抑制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资待遇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平衡, 工资待遇对教师的工作效率起不到丝毫的激励作用, 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对于高校实验的管理极为不利。

(三) 评价教师的方式单一

学校的管理部门在对教师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价时, 只是检查教师的业绩, 对教师其他方面工作不管不顾, 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种制度下的教师作为实验管理者, 责任心自然不强, 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并不关心, 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 教师潜力得不到发挥。

三、高校实验人本化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实行积极的人本化管理

1. 管理的目标是以人为本

管理的目标永远是人, 既不能使人太放松, 又不能使人太压抑,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实验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以人为本的规则。规则既然是以人为本, 那么, 在规则的制定中就需要各层次的代表参与, 并且大部分人同意, 方能实施。对于管理对象的感情需求, 管理者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兴趣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2. 管理者素质的培养

在高校的实验管理中,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都相对较高, 对于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 在高校实验管理中要注重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养。

3. 管理方式的改善

传统的管理方式不适于现在的实验管理, 因此在各方面必须加以改善, 制定一个机动灵活的管理体系。

(二)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高校实验管理中, 要注重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参与管理”。“参与管理”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觉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强调某些实验的危险性, 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

(三)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高校实验管理以人为主, 在管理中要充分了解和满足教师的需求, 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投入到高校实验管理中去, 发挥教师的潜力, 实现“不治而治”的管理目标。

四、结语

高校的实验管理一定要以对人的管理为根本, 在尊重、爱护以及理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师生的潜能、自觉性和积极性, 实现高校实验管理的人本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殷勤.论实现高校实验管理人本化的途径与方法[J].才智, 2011.

实验途径 第5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日益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加大了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引进了大量的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组建高水平的实验室。新体系下的实验室势必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仪器维护知识,复杂的设备操作技能,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2]。另外,高校实验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将实验岗位视为教学辅助岗,由于高校实验工作不被重视,实验技术岗升职难,高学历人员更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而不愿到实验室工作,导致目前实验室队伍专业水平低、实践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实验仪器设备结构日趋复杂,实验技术人员要不断关注现代实验技术、相关检测分析方法的发展动态,尤其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验室后,加快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实验技术人员来说就提出了新挑战,实验技术人员必需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更新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现代实验室教学工作,因此,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继续教育己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否则,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探索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途径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实验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054-01

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化学化工等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占学时比例较大,它的实验项目多,所用的试剂药品种类多、药量大,反应时间长,实验中排出的废液、废气、废弃物比较多,若不对其进行妥善处理,会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是一个“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积极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教学,降低实验教学成本费用、节约大量试剂药品、将化学实验教学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对环境保护、保护师生身心健康,对培养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学人才,促进化学化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绿色化学知识的学习、培养绿色环保意识

收集、整理和绿色化学的相关资料,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绿色化学的产生、发展、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以及国内外关于实验教学绿色化的途径、措施等。全院教职工通过各教研室承办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报告会来促进教职工“绿色化学理念”的形成,通过研讨会交流经验,研讨困惑,迅速提高整体教职工的绿色化学理念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开设“绿色化学”课程,承办“绿色化学”墙报、展板,举行“绿色化学”知识竞赛、实验设计大赛,开设大学生绿色化学创新课题等绿色化学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绿色化学运动”促进了生师绿色化学理念的形成和绿色化学知识的积累,为实现“实验教学绿色化”打下了基础。

2、化学实验教学实现绿色化的途径

2.1 整合实验资源,重设实验教学模块

原有实验课程和实验室设置是按理论课程的分类而设,各实验课程的仪器、药品、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都是独立的,实验教学缺乏整体协调性,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实验资源整合,打破了传统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实验教学模块的分类,改为基础实验、专论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开放实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开设顺序,各实验室相互协调,教学、科研实验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节约实验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特别利于实验药品、实验产物的再利用和实验废物的绿色化处理,符合绿色化学精神和原则。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选题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现实验教学绿色化的关键环节,应该调整、删除传统实验中陈旧重复的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资源耗费多、实验药品毒性大、污染严重且教育价值低的实验,更换为污染小、教育价值高的实验,精简、优选、更新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选择应以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训练的全面性为原则,尽量选择使用无毒、无公害的绿色原料、溶剂、试剂等。首先从教材中遴选代表学科内容的典型实验;再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实用性强,即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热情和信心、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项目;还有从教师的某些科研项目中选择。

2.3 优化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教学手段

优化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是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实验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讨实验方案优化和实验手段改进问题,选择最优实验设计方案,确定最佳实验手段。①尽量采用“绿色循环实验”,充分考虑原子经济性原则。“绿色循环实验”,使各实验项目内容连续化,即使一项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项实验的原料,该实验的产物用于下一项实验的分析鉴别等,这样,使用最少的药品试剂完成尽量多的实验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时,遵循科学、简洁、安全、节约的原则确定实验项目的安排顺。②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实验资源。在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中用水或无毒、价廉的药品代替实验药品,采用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微量、半微量化等。③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流程,实现每一个环节的节约、环保和安全。例如给普通酒精灯加一个高温防风罩,一般液体加热速度提高1~2倍,固体加热速度提高3-5倍,安全美观,既节约了能源(酒精)又节约了时间。再如,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以后,实验中用微量加液器取用液体试剂,既快又准确,减少了液体试剂的挥发和浪费,既有效防止了学生多取药品再倒掉的浪费和污染,又避免了一个学生用一套量器取试剂所造成的仪器使用量、仪器粘带试剂、仪器清洗等大量资源损耗和损坏,使用微量加液器的实验资源节约价值非常可观,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2.4 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是未来实验教学绿色化的重要途径。广泛采用微波实验、超声合成等先进的实验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固体溶剂循环使用,既经济又环保。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实验绿色化。建立网络模拟实验室,网上挂出实验的内容、要求、录像、思考问题等,利于不同实验水平的同学自主学习,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学经过实验前的网络实验操作大大减少真实操作的失误、仪器的损坏和药品的浪费,不仅扩展了实验内容,而且节约了实验资源。

2.5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国际上公认的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扎实开展微型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初步体验绿色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其药品与试剂的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比对应的常规实验节省药品90%左右。微型化学实验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因为只有仪器微型化了,才能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同时还应尽可能减少中间产物的转移过程,以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所以,微型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常规实验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成庄,申国玉.高校绿色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21):159~160

实验途径 第7篇

那么, 怎样搭建一个新的教学平台,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呢?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 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不同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上, 尤其放在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上。在物理教学中, 我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和尝试, 实行师生间教学互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教师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教学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采用多种不同的实验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其中一种为“指导—探索”模式,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指导—探索”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应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假设, 归纳出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 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介绍开展探索性实验的一点体会。

课前酝酿, 提出新颖课题

探索性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 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 又有别于验证性实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探索性实验教学本身还处在摸索阶段, 还没有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 让学生接触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 在实验与探索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作为实验教学的策划者和指导者, 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以测定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线, 经过一定的实践和训练后向探索性实验过渡, 同时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时实现认知上的冲突。这要求探索性实验的设计要新颖,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例如“测定有限长直螺线管内的磁感应强度”的实验,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步骤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并且要求给出有限长直螺线管不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这里要说明的是学生在学习稳恒磁场中的安培环路定理时, 已经认识到对于无限长直螺线管来说, 其磁感应强度B=μonI, 其中为4π×10-7NA-2 (真空中的磁导率) , n为螺线管单位长度上的匝数, I为通过螺线管的电流强度, 螺线管内部的磁感应强度处处相等 (理想式的状态) , 但是根据磁感应线密度的概念, 对于有限长直螺线管来讲, 中间位置的磁感应强度最大, 边缘处最小, 很显然这比教材上的内容新颖。新颖的内容和相应的难点才能引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

那么, 新颖到什么程度呢?这又涉及一个度的问题, 适度是指设计既要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 同时又有一定的难度, 这样的设计如同树上的果子一样, 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下来,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学生思考利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测量磁场?学生应用所学的霍尔原理 (在传感器章节的教学中就是霍尔传感器) , , 这里的U是霍尔电压, KH是霍尔元件灵敏度, I是通过霍尔元件的电流 (注意:不是通过螺线管的电流) 。怎样用霍尔原理来测量磁场呢?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实验的步骤。通过以上设计与实验操作, 可使学生对物理实验在理性思维与认知上有所突破。

师生互动, 确定和验证试验方案

确定实验的要求和任务后, 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活动前, 任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性实验的积极性, 使部分学生克服思想上的畏难情绪, 以培养良好的实验意识和实验悟性, 使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能够对实验的理念、机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当他们再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时, 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和思想准备。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提前几个星期通知学生。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 指定小组负责人, 全面负责小组的工作, 先进行可行性研究。例如, 利用霍尔原理测量磁场在理论上是否可行, 联系到日常工作中, 探测铁矿就是利用了一种测量铁矿附近的磁场的方法, 因此, 理论上是可行的。那么, 利用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去解决测量问题?若用原来中学阶段的模式 (定性测量) , 则达不到理想的结果, 若要让学生开发一种仪器来完成任务, 则困难重重。那么, 就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这就需要学生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验进行的开始阶段,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 不要轻易地去干涉, 要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方法和途径。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工作后, 教师要适当了解进展情况, 先召集小组负责人开会, 询问一些诸如实验的指导思想和实验的操作机理是什么、准备工作的进度、实验的难点在哪里等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应对学生进行鼓励,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思考, 想办法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询资料, 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 在小组成员间展开讨论和总结, 也可以就有关问题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工作进行了一个阶段后, 教师就要收集各小组的书面报告, 全面了解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 审阅和总结, 让负责人汇报一个阶段内工作的基本情况, 然后召集全体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估, 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辛勤劳动给以肯定, 表扬他们工作中的闪光点, 尤其是对报告中一些新颖的观点更要给以鼓励和表扬, 即使是一些幼稚的、异想天开的观点, 也应给以充分的肯定, 当然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当学生的工作架构基本形成时, 教师就要全面、细致地进行指导, 先从阐述探索性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以及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谈起, 然后针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涉及的实验仪器、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作详细的阐述, 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挑选出优秀的方案, 并且以优秀实验方案为例给大家进行分析讲解,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 笔者感触很深, 教师和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活动开始到结束, 几乎占用了所有的双休日, 作为主讲教师一般一个学期进行一次这样的实验活动即可。从整个活动来看, 除了要表扬积极参与、活动效果好的课题小组, 对于效果不是太好的小组, 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参与和努力。通过这样的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扬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加强他们勤于实践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中师生间形成互动形成活跃的、开拓性的教学模式, 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拓展学生的后续学习空间。

摘要:探索性实验的教学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从实验的意义、运作程序、教学环节与运作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出发, 介绍了如何开展探索性实验教育。

关键词:探索性实验,实验意识,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2]田世昆.物理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初中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 第8篇

一、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基础

我们知道, 要让学生针对实验内容进行观察, 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观察目的是保障学生进行有效观察的前提条件。观察目的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直接指向实验的最终目的和结论。没有明确目的的观察, 犹如盲人摸象, 是不能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的, 课堂教学也将变得无效。

比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时候, 我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提高实验的观察效率, 在实验开始之初就强调了实验的观察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察要求:细致地观察凸透镜物距、呈现的像到凸透镜之间的像距、以及成像的特点, 等等。并告诉学生观察这些内容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尝试着寻找出凸透镜成像的具体条件。这样学生们就有了具体的观察目的, 有明确的目的开展观察并记录所观察的数据, 避免了学生在实验中没有目标的观察, 从而提高了观察的效率, 保证了学生观察的高效和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可见, 实验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能够很好地规范学生的观察活动, 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和实验观察的有效性, 对于实验的实际效果、作用非常明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就是要从明确学生的观察目的入手。

二、形成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是保障学生进行高效观察的重要条件

实验观察作为一种相对专业的实验能力, 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能, 其中重视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要想实验观察扎实、高效, 必须具有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 按照这个顺序开展观察, 才是最优的观察过程, 也是最有效的观察过程。

比如, 在学习温度的时候, 有一个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人的手指接触3杯不同温度的水, 让学生形成不同的温度体验, 得出人的感觉是不精确的。要想知道具体的温度是多少, 有必要使用工具进行温度的测量。这样一个实验的目的, 是让学生明确工具测量温度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中, 我们发现学生对3杯水的实验观察顺序和操作顺序直接决定着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按照科学顺序进行实验观察的习惯,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观察, 才能实现实验要达到的最终目。

实验观察的顺序性要结合实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无论是什么实验, 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按照实验顺序观察的好习惯, 这种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是保证学生高效观察的重要前提条件,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步骤。

三、增强学生的对比意识, 促进学生提高观察思维的灵活性

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既有有用的信息, 也有无用的信息, 学生对这些信息不能一概地进行无分辨的观察, 一定要结合实验的目的, 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判断和筛选, 以增强学生的对比意识, 在对比中发现实验现象的本质, 提高观察的实际效果和数据的有效性。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时候, 就需要利用对比的方法, 分别观察水在沸腾之前的状态特点和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水在沸腾之后的状态变化和温度特点。通过对比, 学生能够对沸腾的全过程形成直观的、清晰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最终实现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 认识沸腾现象的本质。

所以, 在初中物理的实验观察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需要优化观察的内容, 引导学生利用对比的思维, 促进学生提高观察思维的灵活性, 帮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的对比意识能够提高学生观察思维的灵活性, 这种能力的形成,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的途径 第9篇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奠定基石。

在实验教学,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既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又能为提高实验课堂效率的奠定基石。

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节约药品、仪器的规范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等。 例如我校对高一新生进行分组实验前, 实验室发给学生每人一份材料, 让学生明确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仪器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 在实验结束前, 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清洗、整理仪器, 保持桌面干净, 并且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整改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又可以确保实验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完成。

二、扩增实验材料种类, 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提供条件。

孟德尔说过:任何实验的价值和效用取决于所使用材料。教材上的实验材料往往比较单一, 且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扩增实验材料的种类, 增加材料的选择, 激发学生兴趣, 为提高实验课堂效率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我们增加用抛硬币 (正面、反面) 代表配子的种类为材料进行统计模拟实验情况。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 增加红色茶花的花瓣或紫鸭趾草作为实验材料, 取材方便, 效果好。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观察线粒体课本提供人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 取材很方便, 但要取到口腔上皮细胞要有技术, 大部分学生取的是口腔中的杂质, 找不到线粒体会影响实验现象。 我增加白洋葱为材料, 取材简单, 撕取洋葱的内表皮为材料, 实验现象非常清晰, 还可观察到线粒体分布情况。 这样扩增实验材料种类, 增加实验成功的系数, 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 又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实验课堂效率。

三、改进实验仪器、试剂配制, 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提供保障。

正确改进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配制, 有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 从而为提高实验课堂效率提供保障。

在改进实验使用仪器方面,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实验步骤中: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前三个步骤都要用到培养皿, 特别是漂洗, 要多次 (清水至少漂洗两三次) , 要把解离液洗去, 染色较好。 因此整个实验过程至少要使用到三个培养皿, 较麻烦。 根据我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 改用带六小孔白色点滴板 (学生美术课用白色瓷的调色板) 代替多个培养皿, 学生可在点滴板上选一个小孔, 用于根尖的解离, 同时在点滴板上选三个小孔, 滴入清水 (相当依次漂洗三次) , 再在点滴板上选一个小孔装染色剂染色。 操作方便, 既节省解离液和染色剂, 又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从而提高实验课堂效率。

在改进试剂配制方面, 比如解离液的配制, 教材中用95%的酒精与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进行解离, 盐酸浓度高, 挥发出浓烈刺激气味。 我在配制解离液时, 改用1mol/L的稀盐酸在60℃的水浴中解离8min~10min, 比教材中解离液解离效果好。又如层折液的配制, 书上用到苯, 苯是一种毒性大, 易挥发的有机物, 本人在配制层折液改进用石油醚:丙酮按10:1配制, 学生在做实验能分离出4条非常清晰色素带, 从而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四、注重实验教学过程是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的关键。

(一) 重视实验过程细节处理, 使实验现象更清晰, 从而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中, 还原糖一般以苹果、梨匀浆作为实验材料, 刚研磨好时颜色为无色, 但很快会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褐色, 改变实验材料原始的颜色, 对实验现象有颜色干扰。 为了减慢匀浆氧化速度, 我在制作匀浆时加入少量食盐, 匀浆能较长时间保持原始的颜色, 这样学生就能非常清楚看到实验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又如《比较过氧化氢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 常温下2%肝脏研磨液滴加在过氧化氢溶液反应非常剧烈, 气泡太多, 有的甚至缢出试管。 学生看到那么多气泡, 很激动也很兴奋, 迅速拿起带火星卫生香立即伸入试管, 结果根本看不到带火星卫生香被复燃。 这时我让学生用牙签或滴管先快速把气泡刺破再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试管, 经这个细节处理后学生都能看到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的现象。 因此, 重视实验过程的细节处理, 使实验现象非常清晰, 从而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二) 认真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质疑, 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能用紫洋葱的内表皮吗? 分离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 但在复原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无法完成预期的实验现象。 有的学生提出有什么溶液能让细胞自动复原? 针对学生的质疑, 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若用紫洋葱无色的内表皮, 细胞也能进行分离、复原, 因紫洋葱内表皮无色, 整个过程不易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 部分学生无法观察到复原现象, 可能有两个原因:1是使用外界溶液浓度太高, 短时间细胞死亡;2可能是质壁分离时间长, 细胞失水过多, 无活性而死亡。但本实验大家使用蔗糖浓度一样, 说明部分学生无法观察复原应该是第2种原因。 若要让细胞自动复原, 那么使用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能进入原生质层, 如KNO3、 尿素、 甘油等, 溶质分子不断进入细胞提高细胞液浓度,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浓度时, 细胞向外界吸收水分慢慢复原, 这样学生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就很清楚。

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而且要重视实验过程细节处理和对学生质疑认真分析,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做实验的乐趣, 对于出现的一些不好解释的实验结果, 有效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分析, 从而提高实验课堂效率。

总之, 通过以上四个策略, 不仅能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而且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和生物学教学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实现实验课堂的最优化,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在结果中体验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

摘要:提高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可以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扩增实验材料种类、改进实验仪器和试剂配制、注重实验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启祥, 姚宝骏.中学生媒体相关生物科学素养调查[J].中学生物学, 2013, 12.

农村初中实施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10篇

1. 明确目的进行演示实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 (简称实验教科书) 加大了实验的比例, 有演示实验54个。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强化其观察方法和过程的训练。比如:绪言课中4个演示实验是学生初学化学接触到的, 学生会遗漏一些不易觉察的现象, 像“镁带燃烧”, 学生容易观察到有耀眼的白光, 以及产生的白烟, 但很少有学生能观察出“银白色的镁带变成白色粉末”这一现象, 这时老师应适时提示一下, 把学生注意力引到这一现象中来, 并适时告诉学生观察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 细心捕捉各种信息, 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精心设计趣味实验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有以下两种途径: (1) 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 (2) 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

3. 就地取材探寻替代实验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 有些演示实验无现成的器材和药品, 我想方设法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 或替代实验用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的意识。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这一实验无钟罩, 我用大的可口可乐瓶, 截去底部, 用注水法把容积划分为五等份, 演示效果同样明显;“验证Cl-”这一实验中无硝酸银, 可用保温瓶碎片与稀硝酸反应后收集而来;又如, 制氢气实验无锌粒, 我发动学生剥电池外壳代替。

4. 创造条件做好分组实验

实验教科书共有10个学生分组实验, 我从未因为条件的制约放弃学生分组实验。学校仪器较少, 我就用有限的仪器, 放弃休息时间让学生分批进行实验, 哪怕一次只有几人进行, 经过十几轮后, 已能让全体学生都尝试一遍。由于做一次实验不容易, 老师指导认真细致, 学生更是把握机会认真实践。对一些必须过关的实验及其操作, 例如“粗盐提纯”“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等, 由于需要准备的仪器较多, 征得实验条件好的初中同意, 在新课结束后, 为本校学生开放一次实验室, 让学生们进行专门、系统的实践操作, 事前做好充分准备, 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加强监督、指导, 要求操作规范化、人人动手, 并不失时机进行实验习惯养成教育。

5. 选择指导探究实验

实验教科书中编排了33次的“活动与探究”。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探究思路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农村学生思维潜力较大, 创新火花易于点燃, 教师应把握这一优势,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改进。

例如: (1) 如何除去食盐中的泥土和Ca2+, Mg2+?请设计出方案并制备出较纯的氯化钠; (2) 空气中含少量的CO2, 如何测出CO2的体积分值?请设计出方案并加以实验。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 教师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 而是要进行启发诱导, 分小组讨论, 然后再评价方案优劣, 评判实验的技能, 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使学生的参与行为规范到化学科的基本要求上来, 从中把传授知识、运用知识、行为教育熔为一体。

6. 因地制宜完成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中选编了12个家庭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身边家用器具和药品完成每个家庭小实验, 密切配合课本所学内容布置学生在家中进行诸如“糖块溶于水总体积减小”、“铅笔芯屑打开锈锁”等, 这些小实验简单易做, 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抽象知识得到验证, 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石蜡中氢、碳元素的检验”、“酸化的鸡蛋可入瓶”、“石灰水、醋酸可使各种颜色花蕊变色”等实验, 取材方便, 趣味性较强, 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在乐中培养了应用知识的能力;“波尔多液制备”的实验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 化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 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使命感。教师可补充一些实验, 诸如:“废旧电池综合利用实验”、“保温瓶碎片提取银的实验”等使学生了解在“化学家眼里无废物”的真正含义。

实验途径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低成本实验;开发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66-0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物理教学应该以物理实验作为出发点,作为帮助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桥梁。《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它学习活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些都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见,指导学生开展低成本器材的物理实验是学好物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着差距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同时,物理实验的开展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自己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概念、得出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加深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无论是兴趣培养还是知识掌握,都应该大力加强实验教学。

尽管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农村初中物理实验设施状况不容乐观。

二、什么是低成本实验

由于初中实验往往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所需的器材比较简单易找。因此,做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具备自制教具开展低成本实验的能力。学会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的物品,及学生身边的物品来做实验。

三、农村中学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发途径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所以,很多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实际上,教师若能因陋就简,开拓思路,利用农村常见物品和器具开发试验,也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学生身边可以用作实验的物品比比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农村常见的材料、日常体验、农村生活日用品、学校体育用品、废旧物品、儿童玩具、等各个方面去开发设计低成本物理实验。以下是以我自己的实验教学实践,并且吸取同行的经验提出几种低成本实验开发渠道。

1、利用农村常见的材料作实验仪器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虽然条件落后,但同时有着特殊的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

2、从人体体验中开发低成本物理实验

新课程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而且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充分地开发人的器官在学习中的体验潜能,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识,增长才干。

3、巧用农村生活日用品开展实验

我们身边可以做物理实验的物品比比皆是,这些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实验

生活中有很多废弃的物品,利用这些废旧物品来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既化废为宝,体现环保,又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还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

5、选用外形相似物品替换课本上的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如果选用体积较大常见仪器,就能增加实验仪器的可视度。

6、以贴近生活的实验代替课本上的实验

生活中要处处观察,时时留心,随时联系物理原理、物理实验。三十多年前,朱正元老教授就留下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至理名言。开发与利用物理低成本实验资源,是农村初中改变实验教学薄弱状况的有效途径,它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低成本实验教具,是低成本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价值不低,这些低成本实验,效果有时也比课本的正规实验更有优势。因为这种“土器材”随处可取,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且大家都能做,所以很适合农村学生。如果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将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不仅激发了兴趣,巩固了知识,还能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才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作为教学用具,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当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自己要动手参与设计和制作,还需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加强教师知识培训和专业素质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探讨数学实验教学的新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导数,Excel,数学实验,手段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数学软件包的出现,不仅使过去很多烦琐的数学计算变得轻而易举,而且许多复杂的几何图形、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直观显示。因此以数学理论作为原理,利用计算机和软件,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动眼、动脑;能够可视化的显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促使数学思维的过程视觉化、形象化,从而刺激大脑接受信息的兴奋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现在大学开设的数学实验中,选择合适的数学软件很重要,它是分析、解决一些数学及实际问题的关键。大学的数学课程学时有限,而且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课课时较少,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相关数学软件的掌握和应用不到位。然而对Excel软件学生很熟练,入门容易,操作简单,且在画函数图像、实现动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以导数的几何意义用Excel“数”“形”及“动”连贯直观表示为例,介绍Excel在大学数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1 导数的几何意义

设曲线C是函数y=f(x)的图像,点P(x0,y0)是曲线C上一点,点Q(x0+Δx,y0+Δy)是曲线C上与点P邻近的任一点,作割线PQ,当点Q沿着曲线C无限地趋近于点P,割线PQ便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叫做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

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y=f(x)在点(x0,f(x0))处切线的斜率。

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

2 实验

幂函数y=xn在区间[a,b]内点x0处的导数“数”“形”及“动”连贯直观表示为例演示导数的几何意义。

3 用Excel实现过程

第一步,输入参数:为了提高工作表的通用性先打开一个空的Excel文件在Sheet1中任意选取单元格(如图2中B1,B2,B3,B4,B5,B6中分别输入2,-1,3,0.5,=IF(B5<0,2,B5-0.01),2.34输入指数、区间的左右端点,切点的横坐标,控制自变量增量语句及割线横坐标计算的Excel表达式。

第二步,输入给定区间的自变量的数值及计算对应函数值。任意选取空单元格区域(如图3中A8和B8),分别输入=B2和=A8^$B$1,然后A9中输入=A8+($B$3-$B$2)/20确认,用鼠标选中B8单元格,按住左键,当光标变成小“十”字时向下方拖动一行,再选中A9和B9这两个单元格,同样的方法向下拖动到自变量的值变到区间的右端点为止,得如图3所示的结果。

第三步,计算在a,x0,x0+Δx,b处割线和切线上点的纵坐标。用割线方程、切线方程y=y1-y'(x-x1)、曲线方程y=xn和相应的Excel表达式计算割线和切线在相应点处纵坐标(如图4所示)。

第四步,计算割线及切线斜率。用斜率计算公式、导数计算公式和相应的Excel表达式计算割线和切线的斜率(图4所示)。

第五步,画图。在“插入”菜单下选择“图表”、在“图表向导”对话空中选择“XY散点图”、按下一步选择“系列”、按“添加”。在名称内填函数图像,X值内填=Sheet1!$A$8:$A$28,在Y值填=Sheet1!$B$8:$B$28,按“添加”在名称内填割线,X值内填(Sheet1!$B$2,Sheet1!$B$4,Sheet1!$B$6,S heet1!$B$3)在Y值填=(Sheet1!$D$2,Sheet13!$D$4,Sheet1!$D$6,Sheet1!$D$3),用同样的方法添加切线和对应的X和Y的值,按确认键及对图像进行修改,可得如图5所示演示动画。

第六步,设计迭代次数。在“工具”菜单下选择“选项”、在“选项”对话框中按“重新计算”副对话框。选择手动重算、最多迭代计算次数设为:1、最大误差设为0.001。这时,如果我们按功能键F9,随着Δx的变小割线沿着曲线向切线方向滑动而割线的斜率接近于切线的斜率。

4 结束语

该方法最大优点就是简单易学,不需要掌握其他数学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只需要了解Excel和相应的数学知识,将实际问题、数学原理和Excel结合起来,就能亲自动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利用Excel进行数学辅助教学和数学实验具有操作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Excel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许多其他强大的功能,因此需要继续探索Excel在数学辅助教学和数学实验中的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鹏,李兴平.最佳Office2000短期培训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2.

[2]John Walkenbach.Excel公式与函数应用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徐稼红.计算机辅助函数图像教学的新途径[J].数学教育学报,2004,8:82-84.

上一篇:信息运维下一篇:宏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