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运行安全范文

2024-07-15

城镇运行安全范文(精选11篇)

城镇运行安全 第1篇

关键词:安全运行,城镇燃气企业,现状,解决措施

作为服务型企业, 城镇燃气企业与国际民生息息相关, 其所属行业具有三大特征, 即公共安全性、服务行和基础性, 通过可靠和安全能源的提供, 维护社会的稳定。城镇燃气的特性是易燃、易爆、高压。在城镇公共安全中, 其运行安全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城镇燃气安全运行与供用气管理的流程与各个环节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有专业性和预防性的特征。

1城镇燃气企业安全运行管理现状

1.1安全管理不到位, 没有真正落实燃气企业主体责任

一些小型的城镇燃气企业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匮乏, 同时缺乏明确的安全管理目标, 没有真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1.2缺乏气源保障能力, 安全供气面临困境

目前, 多数城镇燃气企业都是采用煤制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气源。而城镇对天然气依赖性较强, 需要具备充足的气源保障。

但是, 目前一些地区缺乏足够的气源保障能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燃气管网基础设施具有相对滞后的建设发展;二是在供气高峰时, 由于居民用户、CNG加气站和工业用户共用管网, 对气源进行争夺。三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城镇燃气市场出现无序进展;四是冬季高峰用气具有突出的供需矛盾;五是具有较差的站场输配能力和单一的气源渠道。

1.3具有复杂的管网隐患, 加大了企业安全管理难度

目前城镇燃气企业所面临的难题, 就是网管隐患, 由此加大了城镇燃气企业的安全管理难度。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违章建筑物对天然气设施的圈围和占压, 给整改带来了难度;二是经常发生社会单位施工损坏天然气管道设施的情况;三是具有较高的改造成本和严重的网管老化现象。

1.4供用气安全保障体系缺乏, 有待于提高入户安检

对城镇燃气供给提供保障, 实现安全平稳供气, 是燃气企业的主要任务。但一些城镇燃气企业并没有依据要求, 对区域供给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建立。同时, 对于客户用气安全并没有采取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宣传。

作为重要的事故凭证, 城镇燃气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用户安全宣传指导资料。但目前城镇燃气入户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 不能有效监控安检制度的执行情况, 还需要优化和完善安监流程, 并进一步核实安检的有效性和安检结果, 进而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指导, 能有效处置违章行为, 整改隐患措施。

1.5不具备较强的安全费用和科技投入, 具有较差的应急管理处置能力

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 一些城镇燃气企业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而不重视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根据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全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 是依据年销售收入的1.5%进行, 进行专款专用。而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并没有提足, 对如何提高和更新安全技术不重视, 由于技术和制度的差距, 而埋下了制度性的隐患。

2城镇燃气企业安全运行管理的完善措施

2.1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机制

做好城镇燃气企业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的前提, 是建立完善的燃气企业安全管理机制, 保证其中任何环节都不出现纰漏。通过对企业内安全委员会的设置, 对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方针政策进行落实。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全面进行监督和指导, 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 从组织上保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安委会有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目标和指导政策进行制定, 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贯彻和实施, 通过一个安全有利的工作环境的营造, 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2.2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为城镇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燃气、保障燃气使用安全, 是燃气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所以, 企业应该立足于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要求, 遵循我国相关规章制度, 对安全生产制度建设进行深度规范, 具体落实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对燃气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提供保障, 实施多元管理和主动控制, 做好事前防范工作, 使我国燃气工程的安全生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在相应的制度和具体的安全管理目标的基础上, 对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网络进行建立。对“谁做事, 谁承担”和“一岗多职”大力推行, 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网络。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管理, 制定和实施奖惩制度细则, 并制定相应的惩罚和奖励措施, 进而对各类安全事故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2.3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提高员工工作技能

对企业人员的管理, 是建立在安全生产体系和制度的支撑之上。人员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 应增强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 通过技能培训, 而使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于企业的安全工作而言, 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非常关键, 因此, 对于安全生产教育工作, 企业应当成重点工作来抓。开展各项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教育活动, 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如有奖问答、技术比拼和知识竞赛等, 促进职工对各项岗位技术技能和安全法律法规掌握和熟知。在燃气安全运营管理的工作人员中, 真正推行安全教育工作。

燃气企业在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工作的同时, 还应对燃气使用居民的安全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很多居民安全用气的相关知识匮乏, 极容易诱发安全事故。秉承对国家负责, 对居民负责的原则, 企业非常有必要对用户进行安全用气常识的普及。加强对居民安全用气的宣传力度, 帮助居民树立安全用气意识, 同时能对燃气正确适用。时刻注意用气安全, 一旦有问题出现, 及时报警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彻底消灭隐患。

2.4抓好燃气工程的建设阶段, 对燃气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燃气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项主要的内容, 就是燃气工程建设工作。为了对其安全生产和运行提供保障, 工程建设阶段的工作非常关键。

首先, 应对最优的燃气建设方案进行选择, 特别是北方用户, 需要依据我国燃气通风的各项标准规定, 进行家中厨房设计。将燃气泄漏的报警器安装在必要的位置, 一旦有突发情况出现, 可将燃气阀门紧急关闭。

其次, 施工队伍是燃气工程施工过程的核心力量, 为了更好的开展燃气建设工作, 需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建设技术的团队。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记录, 真正实现可追溯、可检查、可操作的目标。最后, 要做好各项工序的交接检查工作。

3结语

作为一项专业工作, 燃气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系数, 它密切关联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 城镇燃气企业一定要加强安全运营管理工作, 对使用燃气的广大城镇居民负责, 以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沈琳.浅析PCM在城镇燃气钢质管道检测中的应用[J].上海煤气, 2016 (02) .

[2]公建华.探析城镇燃气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J].居业, 2016 (01) .

城镇燃气管网试运行方案 第2篇

1、试运行前巡查

(1)检查管道及其附件是否已按设计图全部安装完毕;(2)检查管道安全保护距离内是否有土壤塌陷、滑坡、下沉、人工取土等现象;(3)检查PE管是否有裸露;

(4)检查阀井是否有积水及防碍阀门操作的堆积物;(5)检查调压器是否有腐蚀和损伤,保证管路畅通;(6)调压器严密性、前后压差检查;(7)燃气表及燃气灶具检查。

2、PE阀调试(1)阀门内腔清洗;(2)关闭放空阀;

(3)调试传动装置,保持传动装置各项功能完好;(4)缓慢开启阀门。

3、楼栋调压器调试

(1)查看调压器的型号及其外观是否完好,核查调压器的技术参数及安装是否与设计图纸要求相符。

(2)了解用户用气性质、用气量和用气特点。(3)检测其关闭压力,验证其性能是否达到要求值。(4)缓慢开启进出口阀门。

(5)调试过程中,严禁烟火,防止静电产生,禁止碰撞、敲击管道及设备。

4、燃气具调试

(1)检查燃具说明书与合格证等附件是否齐全。(2)检查燃具使用的燃气种类是否为天然气。

(3)检查燃具与电器开关、插座等的最小水平距离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检验软管接头连接是否牢固,软管长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5)检测电打火是否良好。7.3 点火

1、燃气灶具、热水器等未安装到位;

2、在确认用户球阀处于关闭状态后,拆下管道末端堵头,安装燃气旋塞阀,利用水柱表对户内低压燃气管道系统进行点火前气密性试验。

3、关闭旋塞阀,拆除水柱表;缓慢开启入户球阀,将管线末端用胶管引至室外通风良好处进行燃气置换,置换完成后关闭旋塞阀,拆除放散胶管。

4、燃具点火前,请用户回避

5、打开旋塞阀,点着燃具,至炉具燃烧正常后,请用户进来观察。

6、若燃具点火三次不成功,暂停点火,开窗通风5分钟,确认室内无燃气味后方可重新进行燃具点火。

7、点火成功后,调试各燃具至燃烧正常,无黄焰、回火、脱火现象为合格。

8、观察燃气表的是否运转正常,抄录燃气表型号、编号、表底数,记录燃器具品牌规格及型号。

9、关闭旋塞阀,张贴《点火使用证》,填写《点火作业记录》。

10、向用户介绍燃气设施的使用方法、事故应急方法等安全用气常识,并发放用户安全使用手册,作好有关记录,并请用户签字确认。

八、安全措施

1、编制试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指导方针,编写根据国家和建设部相关标准和规范,吸取国内同行液化天然气试运行工作的成功经验,确保置换工程安全、可靠地实施,编制试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并经公司内部各有关部门商讨,一致通过后请总公司评审认可,然后予以实施。

2、试运行安全注意事项

(1)准备一份完整、准确的地下管网竣工资料,预防发生错漏现象。

13(2)试运行前进行分区切断性能试验。(3)充分准备安全防护工具。

3、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电视台、居民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的积极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使广大用户理解、支持天然气试运行工作,掌握天然气的优越性及安全、正确的使用方法;知晓如何做好配合工作,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安全、平稳完成试运行工作。

九、应急措施

(一)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

事故发生后,燃气企业负责人立即报市、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搞好现场保护,维护好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防止事态扩大,通过拍照、录像和详细记录,最大限度的保护现场痕迹物证。

(二)紧急处置。

立即关断就近的相关的气源控制阀门,熄灭一切火种,根据事故严重程度,确定警戒区域。

(三)人员疏散。

根据警戒区域,迅速撤离警戒区内无关人员至安全地带(根据进一步发生的危险程度,逐步扩大外撤范围)。

(四)工程抢险。

根据可能的危险目标,按照专业救援方案实施抢险救援。

(五)医疗急救。医疗救护组进入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

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运行模式设计 第3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融资方式;保障形式;法律制度

保障性住房的运行模式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保证这个系统高效的运行,既要协调好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又要保证本系统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相协调。保障性住房运行模式的设计,应该由政府为主导,其它部门协调参与,致力于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统一的保障性住房运行模式,这个模式涵盖了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融资方式的创新、保障形式的选择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模块,即要系统解答保障性住房为谁提供、靠谁提供、以什么形式提供等问题。这些模块是构建协调、高效、动态的保障性住房运行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相辅相成的。

1 住房保障对象界定的过程

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是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前提,更是保障性住房运行模式形成的关键所在,保障对象的界定涉及三个主要环节,即:①基本住房需求的确定,既满足“住得下、分得开”的要求,又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②保障对象收入标准的界定,不仅考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而且应将进城打工者、刚毕业的大学生等也逐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有条件时,可逐步将中低收入的工薪家庭也纳入住房保障范围;③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即使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享受不同程度的保障,且鼓励大多数老百姓“自住其力、量力而行、租购并举、梯度改善”。

2 保障性住房融资方式的创新

(1)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绑定开发住房保障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稳压器,持续健康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长远的成长,故保障性住房应与商品房绑定开发。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的绑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是规定各城区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比例根据各城区房屋供应量、保障性住房需求量、政府财政能力等实际情况确定;二是经济适用房在普通商品房开发中配建,要求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在某个区域开发大型楼盘时,必须向政府承诺所建住宅含有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

(2)促进融资模式多元化在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融资过程中,通过融资模式的创新,如引入BOT、BT、PPP等模式,大规模引入社会资金,将单一的政府直接融资方式转化为政府引导下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既能保证政府“重民生,促和谐”目标的早日实现,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达到“多赢”的目的。[1]

3 保障性住房保障形式的选择

我国城镇需要住房保障的低收入者人数较多,而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的财力和保障能力有限,故应积极探索多种保障形式以满足多层面的需求。

(1)房价调控是住房保障的最基本形式实际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居民的住房需求,引导开发商长期健康发展。房价要调控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关键是要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使房价能与居民消费水平相协调,使更多的居民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住房问题,满足广大群众的住房需求,自然就减轻了政府的住房保障压力。

(2)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常见住房保障形式需进一步改进:①关于经济适用房的产权问题,应规定由出资的地方政府和保障对象共同拥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出资比例主要根据土地使用和建筑及安装费用比例来确定。这样必将大大压缩以经济适用房牟利者的利润空间,让经济适用房惠及真正需要保障的人。②廉租房除集中建设外,对于运作过程中出现资金断链、销售出现问题的商业项目,政府可以通过收购或委托方式进行盘活,用于廉租房项目。

(3)“夹心层”的住房保障问题需提上日程通常我们说的社会保障都是将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给“最需要或最贫困的人群”[2],而忽略了“夹心层”。这部分人可能是业务上的骨干但不是企业领导,是学校的主力教师但还未成名成家,是社會鼓励的好青年但政府税收不会直接负担的的那部分年轻人。他们的发展状况检验着一个社会的公平、开放、和谐程度,高房价对这批“城市建设主力军”的挤压效应,不仅会打击他们投身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发育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建议通过完善“两限房”、规划城市公共租赁房屋、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开拓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参与的合力体制等方法,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

4 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1)国家主管部门尽快制定《住房保障法》住房保障政策的高效率实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立法先行是住房保障规范运作的关键。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迫切需要社会保障的健全和完善,以体现二次分配的公平性。从社会保障和关注民生两个角度来看,住房权都应该作为人民生存权的一部分,应该以立法形式来保障,尽快建立起我国的住房保障法,以法律形式详细的规定住房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水平、保障资金的来源、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权限的划分,以及对骗取保障行为的惩罚等,从而达到权责分明,措施有力、落实得当的效果,逐步实现全体居民的居住权。

(2)各级政府责任的落实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阶段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影响了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落实。住房保障管理的专业性较强,涉及被保障人员的资格审查、补贴资金的测算、房屋的维修管理、被保障人员收入提高后的退出等诸多方面,住房保障制度的落实也涉及财政、税收、土地、规划等多个部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3]。本文建议从以下两方面予以完善:①健全组织实施机构。住房保障的有效实施,需要有相应的决策、协调、实施和监管机构,并配备充足的实施经费和人员。②加强对住房保障机构及相关人员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级政府应当将本地区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情况,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作专项报告,接受人大监督;并开设网络、信箱等平台,及时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要形成立足实际、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各级住房保障机构及人员的考核力度,并将住房保障实施情况和成果列入政绩考核体系范畴。

5 结 论

本文对吉林省保障性住房运行模式的构想还只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只能说是针对目前已掌握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特点和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现状及执行中呈现问题的一种解决思路,要使这种思路真正成为政策建议和实施计划,还有待于未来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撑。保障性住房研究是一项关系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大研究课题,是社会各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笔者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研究和实践,最终能够建立起完善、协调、高效、动态的保障性住房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娜.廉租房新型融资模式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131~132.

[2]Neil Gilbert编,郑秉文等译.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

城镇运行安全 第4篇

一、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一) 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也加大了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 一些较高标准的生活垃圾处理设备逐渐被使用, 尽管如此, 但是由于基础差、历史遗留等问题的制约, 使得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目前,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约接近于一半都未进行无害化处理, 县城和集镇甚至约有80%以上未得到无害化处理, 当然, 一些村庄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接近零, 我国城镇还存在大量的垃圾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因此, 国家要积极加大资金的投入, 以确保生活垃圾处理设备、设施都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进而有利于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二) 政府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对城市环境卫生行业比较重视, 但对其进行的投入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市政行业中处于落后地位, 与发达国家相比, 更是相距甚远;虽然我国对合理的补贴范围制定了现行的标准, 但实际上, 各地政府执行的补贴价格远远低于现行的标准。

(三)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标准有待提高

现阶段, 虽然城镇都开始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但绝大多数基础处理设施都不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总的来说, 我国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设备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于城镇而言, 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臭气扰民、雾霾遍布各个城镇, 温室气体排放等, 给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建设难、运行更难。

二、城镇垃圾处理场运行安全和控制质量的措施

(一) 合理控制填埋作业

1、准备工作。

城镇垃圾填埋作业需要作业人员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受过良好的培训, 掌握安全教育知识, 能够保证填埋工作规范操作规范化, 关键程序和环节的合理化;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填埋作业的相关要求, 对填埋气体能够进行安全管理, 掌握填埋的技术指标;制定填埋的工作流程, 对于填埋气体要做好预防方案;对预埋区域的地形进行单元划分, 并采取有利于雨污分流的措施;填埋时, 要根据设计要求, 保证技术水平能够满足要求, 并以填埋的规模、工艺设计要求等为依据, 合理配置装载、挖掘、摊铺、压实及消杀等作业设备。

2、填埋作业。

进行城镇垃圾填埋时, 要采用分区、分层、分单元的方法, 管理者要根据填埋库区的地形, 进行分区规划, 确定若干填埋的单元, 并合理控制垃圾的堆放高度, 保持在2-4m为宜, 但特殊情况下, 可允许控制在4-6m范围内;单元作业的宽度要进行合理的设置, 一般根据垃圾进场车辆的数量和相关的作业设备去确定, 保证作业宽度一般从6m起, 单元的坡度不能大于1:3;作业完成以后, 及时覆盖, 覆盖方法:日覆盖、终场覆盖和中间覆盖三种。根据覆盖的材料去确定覆盖的厚度, 通常情况下, 土的覆盖厚度在20-25cm最佳;若某作业区达到阶段性高度后, 暂时不进行垃圾填埋, 这时要用土将中间进行覆盖, 厚度>30cm, 覆盖垃圾可有效控制垃圾飞扬、臭气熏天, 进而控制疾病传播, 防止雨水流入垃圾堆, 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量, 从而降低渗滤液的处理成本;分层就是在垃圾倾倒以后, 将其进行摊铺, 并合理控制摊铺的厚度, 其确定的依据是压实设备的性能、压实的次数等, 厚度一般<50cm, 压实的次数在4次左右, 并保证垃圾压实的密度≮600kg/m³。

对垃圾进行压实、摊铺是填埋作业的关键工序, 进行压实作业, 可有效增加填埋的数量, 使填埋区的使用年限延长, 并能够减少垃圾的孔隙率, 进而形成厌氧环境, 有利于减少降水量的渗入, 避免蝇、蛆的滋生;同时还有利于沼气的利用;上行、下行和平摊法是垃圾推填摊铺的主要方法, 其中, 下行压实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广, 因其具备压实密度强、耗油少、设备损耗小成本较低的优势。

(二) 填埋气体

1、填埋气体存在哪些危害。

填埋的气体就是有机垃圾经过分解, 进而产生的气体, 其中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要成分, 这两种气体都是温室气体的组成部分,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中, 甲烷也是易燃易爆的气体, 通常情况下, 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大于10%时, 会产生爆炸现象, 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隐患;在垃圾填埋场上, 甲烷和二氧化碳若在地面聚集过量, 易造成人的窒息, 威胁人的生命;填埋气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有毒的气体, 像硫化氢等, 对人畜、植物等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危害健康。所以, 要想减少对垃圾场周围环境的影响, 就要合理控制垃圾填埋气体, 进而保证垃圾处理场站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2、合理控制的措施。

合理选择填埋气体的导排设施, 一般选择竖管, 也可以采用横竖相连接的导排设施;竖管要采用穿孔管制作石笼, 将穿孔管置于石笼中间位置, 外围采用规定级别的石料进行填充, 其中, 竖管要以填埋作业层的高度为依据, 进行连接和分段设置, 设置的水平间距≯50m, 管口要高出垃圾堆体;另外, 要考虑垃圾分解造成堆体的变化对气体导排设施的影响, 避免因堵塞等原因而失去响应的导排功能;条件允许的话, 可设置填埋气体利用设施。

3、防火技术措施。

垃圾处理场站进行垃圾填埋时, 其填埋气体的安全措施就是针对防火设置的, 在填埋库区, 按照安全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 采取有效防火措施, 并在填埋场设置消防贮水池, 配上洒水车, 并储备一些干粉灭火剂、灭火沙土等, 配置安全报警仪器和气体监测仪器, 对甲烷的含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填埋场而言, 确保甲烷含量低于5%, 建筑物内部甲烷的含量不能>1.25%;在填埋场周围要设置一些安全防护措施, 并设置10m宽的防火隔离带, 在防火隔离带的范围之内, 不允许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不允许将火种带进垃圾填埋场站内, 同时, 要严格检查进入车辆的机械性能, 避免火花的产生;对于不均匀沉降的裂缝, 要进行及时的密实填埋, 有效防止填埋的气体在局部聚集。

(三)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资源化水平, 推动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化, 使企业在处理垃圾中获得经济效益;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引入竞争机制, 选择优质企业担任城市垃圾处理任务,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创新融资方式, 在市场中, 任何企业都会考虑经济效益, 不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垃圾处理产业中去, 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并建立垃圾处理融资体系, 建立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的产业链, 加快垃圾处理的步伐, 促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四) 提高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率

积极推进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工作, 采取有效的征收方法, 提高垃圾处理的收费率。明确企业排污收费的项目, 可按居民人数收费;向企事业单位收费, 要按照房间数和床位数收费;向工业单位外地施工单位要收取排污费, 根据企业性质确定;完善收费制度, 建立量制、定额制及超量增收制, 重点发展超额增收制, 对于高排放单位制定高额收费政策, 对一般企业也要收取垃圾处理费;对征收的费用, 要合理使用, 确保用在垃圾处理中去。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 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城市垃圾处理作为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 要进行及时的处理。本文就结合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从填埋作业、填埋气体导排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进而有利于确保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高质量、安全的运行, 进而还城镇一片蓝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镇生活垃圾问题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也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收效甚微, 现阶段, 如何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科学的处理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重要内容, 因此, 本文就结合城镇生活垃圾问题, 分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行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行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绍伟.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行安全与质量控制[J].中国建设信息, 2012 (23) .

[2]李宏滨, 黄慧生, 杨秀禄, 郭广磊, 白昊煊.谈垃圾填埋场的运行与管理[J].中国工程咨询, 2012 (06) .

[3]王坦, 张跃升.科学监管垃圾处理设施构筑首都绿色城市[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0 (04) .

城镇运行安全 第5篇

1.总则

1.1 为规范本市燃气供气设施的运行管理,保证正常运行和安全稳定供气,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1.2 本标准规定了本市燃气供气设施运行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管理标准。1.3 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行政区域内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单位。1.4 本标准不适用于天津市行政区域内居民用户使用的燃气器具。

1.5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单位必须具有燃气运行设施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或管理权。

1.6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依据本标准对燃气供气设施的运行管理实施监督检查。

1.7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标准。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所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1)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2001(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2002年版)(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4)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例GBl7267-1998(5)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规定SY5985-94(6)《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1999-154号)(7)城市燃气供应服务管理标准DB/T29-99-2004(8)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 2.术语

2.1 城镇燃气(urban gas):

符合燃气质量要求,供给居民生活、(商业)公共建筑和企业生产作燃料使用的公用性质的燃气。城镇燃气主要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

2.2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单位(operating unit of urban gas):

指城镇燃气供应单位和城镇燃气设施使用单位。2.3 城镇燃气供气设施(gas faculties):

指用于燃气储存、输配和应用的场站、管网及用户设施。2.4 用户设施(customer faculties):

指安装在用户内的输气管道、阀门及计量器具。2.5 用气设备(gas appliances):

指用燃气作为燃料进行加热、炊事等用途的设备。2.6 运行(operation)指燃气供气设施通过专业人员按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实施巡视、操作、记录等常规工作维护正常运转的过程。2.7 燃气供气设施场站(gas supply station)

燃气供气场站包括储配站、门站、气化站、灌瓶站、混气站、调压站、燃气汽车加气站、瓶组供气站、天然气橇装供气站等。

3.燃气供气设施的运行管理制度

3.1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单位必须建立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规定定期检查的时间要求。必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职责,确定责任人,并采取逐级备案制。

3.2 使用燃气供气设施必须制定下列运行管理制度:

3.2.1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各类人员岗位规范。必须明确界定岗位范围对各类岗位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职业技能、身体条件等基本要求。

3.2.2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各类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必须明确对各类岗位操作人员的操作程序、步骤及方法等要求。3.2.3 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必须明确各级部门、单位对燃气供气设施实施管理的内容、职权和职责。3.2.4 安全运行责任制度。必须明确规定各级职能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运行操作人员职责范围内的责任。

3.2.5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必须明确抢修、救援工作的指挥组织、程序、安全措施、通讯、必备的交通和机具、备品备件。并应定期进行演练。

3.2.6 燃气供气设施安全运行教育培训制度。必须明确职工教育考核办法和严格执行持证上岗要求。3.2.7 燃气供气设备管理规定。必须明确各类设备、仪表的维护及检定管理要求。

3.2.8 重大事故和隐患报告制度。必须明确燃气供气设施运行故障、异常,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及因燃气泄漏引发的火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事故分级报告的内容和时限。重大事故必须在2小时之内上报。3.2.9 其他保证燃气供气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

4.燃气供气设施的运行管理

4.1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单位应定期对燃气供气管道进行分级、选点检测,每提出解决管道腐蚀漏气问题的实施意见。4.2 对运行二十年以上的燃气供气管道应进行管网安全运行状况评估,同时编制更新改造计划和保证安全措施。4.3 对燃气供气管道私接、占压,安全间距内违章施工的清理工作应逐级定期检查。4.4 对燃气供气管道及其附件发生损坏或丢失的及时修复、补充工作应逐级定期检查。

4.5 对埋置在环境复杂区域的燃气供气管道和设施必须重点监护、定时检测,适时有针对性的修订操作规范,加强保护措施。4.6 燃气供应单位与燃气用气户必须以签订合同方式界定燃气供气管道、设施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职责。4.7 燃气供应单位应绘制燃气供气管道区域管网配置图,并适时进行调整。4.8 燃气供气埋地管道,必须按照燃气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置统一警示标识。

4.9 燃气供气设施场站应公示入场须知,入场须知应说明禁止事项、注意事项和遵守事项。4.10 对燃气供气设施的点检、口检、巡查、校验、记录等工作应逐级定期检查。4.11 每必须将燃气供气设施运行情况建档立卷。

4.12 燃气供气设施计划性更新、检修或者停止运行并影响向社会供气时必须提前向上一级报告。

4.13 运行中的燃气压力容器及附件的运行管理,应符合天津市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1999-154号)。必须由持证的专业人员管理。

4.14 燃气供气设施场站应配置工艺流程图。4.15 燃气供气设施场站内的设备、阀门应标明运行状态标志。

4.16 按照不同季节,燃气供气设施场站必须对保温、降温、排污、防雷击等措施进行相应的检查。

5.燃气供气设施运行专业人员管理

5.1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5.2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培训考核。

5.3 燃气供气运行调度人员,应具备中级职业资格以上水平。必须每两年进行一次培训考核。5.4 班组以上燃气运行单位必须设专职或兼职安全员。

6.燃气用户设施的运行管理

6.1 企事业用气单位应设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人员管理用户设施,人员调整应事先进行培训。6.2 各类用户严禁擅自拆改、移动燃气设施或变更燃气用气性质。6.3 燃气供应单位必须对燃气用户设施每年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6.4 燃气供应单位应负有安全用气宣传责任,使用户能够正确使用燃气设施。

7.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图档资料管理

7.1 燃气供气设施运行图档资料管理须符合《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2001)中第7章的规定。7.1.1 燃气供气设施单位对图档资料必须实行专人负责,动态管理。7.1.2 燃气供气设施单位对图档资料必须有备份,并制作电子文档储存。7.2 燃气供气设施图档资料管理必须实行逐级备案。7.3 燃气供气设施单位应每年对图档资料进行自查。7.4 燃气供气设施图档资料应建立保密制度。

城镇运行安全 第6篇

【关键词】城镇;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污水、垃圾的产量日趋增多,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力度,不断创新城镇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与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有效节约水资源,对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从老厂改造、工艺选型、工艺控制、生产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与管理创新进行探讨。老厂改造由传统活性污泥法改为AAO工艺,为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氨氮和总磷的去除要求。本厂的日均处理量为1万立方米,90%为生活污水,平均进水COD浓度500~600mg/l,BOD5平均进水浓度200~300mg/l,SS平均进水浓度150~250mg/l,NH3-N平均进水浓度45~55mg/l,TP平均进水浓度4~7mg/l。

1.创新管理体制,激发内生动力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已经成为制约城镇污水处理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大胆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行市场化运营,积极转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必须由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性公司参与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积极推行乡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制度,以招、拍、挂等方式确定经营者,并积极探索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新机制,使其真正成为多元化投资、产权清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创新乡镇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机制,鼓励发展以污水、供水为主要内容的公用事业,统一管网建设要求、运行标准、收费标准与监管标准,逐步形成城乡统筹的污水处理新体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质。

2.实施精细化管理,搞好质量与成本控制

质量与成本控制是污水处理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专业化的污水处理运行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就是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实现出水达标排放。建立健全以中控室为中心的现代化集散式管理,实现对污水处理各个环节的远程实时监控与操作,完成远程自动监控。同时,现场人员要按时进行巡视,并作好现场观察记录,使计算机的监控与现场巡视形成了双保险,确保各水处理单元和设备的运行状态时时在有效的监控下,实现完全无故障运行。同时,要加强水质管理,除了要强化对进出水水质的监测化验与记录,更要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分析参数变化的原因,随时根据来水水量、水质确定合理的工艺运行参数,对进水条件和水质进行调控,保证处理设施优化运行和出水达标。要把降低成本作为加强管理切入点,科学制定成本定额,并分解到班组,建立一套目标管理体系,明确目标成本,细化成本指标,并建立必要的核算制度,使核算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预算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点,为了保证污水厂费用支出的合理性,每个污水厂都需要在本年底根据本年度的费用,并结合明年的生产计划编制切实可行的预算,并经过公司的审批后严格执行。要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一线班组,将成本组成分解并把各项成本控制目标落实到班组,通过精细化的工艺操作,控制曝气池的溶解氧浓度和药品的投加量,强化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从而各项成本,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员工节约的意识。

3.创新管理制度,提高运营效益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水务工作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岗位人员,防止人员虚增,降低管理成本。进一步深化公司内部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了水费、污水处理费回收责任承包机制,促进“两费”回收,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能力。严格供排水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按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鼓励民营资金、社会资金和外地客商参与供排水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相关企业共同建设污水处理配套管网,解决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按照污水处理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和岗位操作规程的规定,安监、环保、劳动保障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设备性能检查、安全生产监管和专业技能培训,避免污水处理设施因人为因素或机械故障停运,保证污水处理设施安全、高效运行。严格污水处理费使用监管。污水处理费全额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额用于污水处理厂运营,减少污水处理费使用管理的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水处理费使用效益,确保污水处理厂健康可持续发展。

4.拓展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要充分发挥供排污水处理一体化的管理优势,人才资源共享,加强对公司员工的业务培训,培养员工“一专多能”,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对主动缴纳污水处理费的单位和个人免费维修其内部管网,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污处工作良好的社会形象。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采用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模式,确保客户满意。完整、规范的报告体系和积极的响应可以有效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分别以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的形式向客户提交报告,便于客户能够及时掌握水处理设施的整体运行情况。通过这种高效的报告机制,可以强化用户与厂方的沟通与联系,有利于更多地获得用户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润.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1,(2011-01-26).

对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运行优化探讨 第7篇

该厂采用的改良型氧化沟工艺, 将氧化沟和厌氧选择池合建为一个处理单元, 它是一个多沟串联系统, 分为两组, 每组12个廊道, 共安装36台转碟曝气机, 其中单、双速转碟各18台, 在各沟道内交替均匀布置。进水与回流污泥在厌氧选择池内均匀混合后进入氧化沟, 在沟内往复循环流动。由于该氧化沟工艺独特的沟型和转碟曝气机的布置方式, 为有机物的去除和脱氮除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使得该系统最终获得稳定、优良的出水水质。氧化沟出水进入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进行泥水分离后, 其出水一部分排放至厂区北部输元河, 另一部分通过抽升泵站及管路排入市内沁河, 做为景观用水。污泥通过剩余污泥泵房排入污泥浓缩池及脱水机房进行相应的处理, 最终进行填埋或制肥。

2 工艺运行优化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是集有机物降解、脱氮、除磷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生物处理技术, 因此该工艺的运行控制应同时满足各项功能的要求。针对该厂的进水水质特点, 在总结氧化沟工艺长期运行控制经验的基础上, 总结出具体的优化控制方式。

2.1 对曝气系统DO的控制

在该改良型氧化沟脱氮除磷工艺中, 由于生物除磷本身并不消耗氧气, 故实际供氧量只需考虑以下三部分:脱碳需氧量、硝化需氧量及反硝化产氧量。在该厂的实际运行控制中, 各段曝气量一般是根据在线DO仪和便携式DO仪的监测值, 通过调整曝气转碟开启台数或叶轮转速来控制的。各区DO的控制范围:氧化沟内MLSS较高, 可达到4000~5800mg/L, 一般保持缺氧区DO为0.3~0.7mg/L, 好氧区DO控制在2.0~3.2mg/L。若太低会抑制硝化作用, 太高则会使DO随回流污泥进入厌氧区, 影响聚磷菌的释磷, 而且会使聚磷菌在好氧区消耗过多的有机物, 从而影响对磷的吸收。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 该氧化沟工艺的除磷效果始终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这得益于对氧化沟各区内DO的有效控制, 尤其是好氧区, 其出水DO控制在2.5~3.5mg/L, 当混合液进入二沉池完成泥水分离后, 充足的DO保证了聚磷菌能将磷牢牢地聚积于体内而不释放于水中, 最终确保了良好的除磷效果。

2.2 对MLSS的控制

在运行过程中, 发现该厂的MLSS偏高, 一般为4000~5800mg/L, 有时甚至高达6000mg/L以上。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提高了沟内的活性污泥浓度, 降低了有机负荷, 相应地延长了污泥龄, 为硝化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终也获得了较好的脱氮效果, 因此较高的MLSS对硝化、脱氮过程较为有利。然而同时也发现, 系统中TP也得到了较好的去除, 两者间并没有出现矛盾关系。其原因可能是污泥中的聚磷菌数量也相应增加。传统除磷理论认为, 排除的剩余污泥量越多, 即泥龄越短, 对磷的去除率就会越高, 但加大排泥量必然会导致MLSS降低。在实际运行控制中, 发现适当地减少排泥量, 即提高MLSS, 结果反而对除磷更为有利。该厂MLSS为4500mg/L (设计值) 左右时的除磷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经过调整并尝试逐渐减少排泥量, 将MLSS提高至5000mg/L左右时发现除磷效果更好, 也相应地保证了系统较好的硝化、脱氮效果, 当然MLSS也不能过高, 在实际运行中有时因受季节影响造成不能正常排泥, 沟内MLSS曾一度增至7000mg/L以上, 并导致局部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所幸出水水质未曾受到影响, 只是运行能耗相应增加 (约15%~20%) 。因此, 在实际运行控制中, 应尽可能将MLSS控制在5000mg/L左右, 以使氧化沟系统在最低运行能耗下获得最优处理效果。

2.3 对泥龄和排泥的控制

对于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而言, 泥龄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和运行参数, 生物脱氮过程一般要求有较长的泥龄 (>3~5d) , 有的甚至要求长达10~15d, 以满足硝化菌生长增殖的需要, 而生物除磷是通过排除富磷的剩余污泥来实现, 一般应将泥龄控制在3.5~7d, 故为了保证系统的除磷效果就不得不维持较高的污泥排放量, 系统的泥龄也不得不相应地降低。显然, 硝化菌和聚磷菌在泥龄上存在着矛盾, 在污水处理工艺系统设计及运行中, 一般是将泥龄控制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 以兼顾脱氮与除磷的需要。基于此, 为取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该氧化沟系统的泥龄采用18d (实际泥龄控制在16~19d) 以保持较高的MLSS, 一般TN、TP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45%、75%以上。在排泥控制过程中, 除了用泥龄核算排泥量外, 还需保持系统中稳定的MLSS和MLVSS, 一般应通过排泥使MLSS保持在4600~5400mg/L、MLVSS保持在2300~2700mg/L。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按上述范围进行操作控制, 均能获得稳定、优良的出水水质。

2.4 BOD5/TN和BOD5/TP

污水的BOD5/TN是影响脱氮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活性污泥中硝化菌所占的比例较小, 且产率比异养菌低得多, 再加上两者竞争底物和溶解氧, 会抑制其生长繁殖, 因此硝化菌的比例与污水的BOD5/TN值相关。从理论上讲, 当污水的BOD5/TN>2.86时, 有机物即可满足反硝化的碳源需要, 但由于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BOD5都能被反硝化菌利用, 故实际运行中应控制其值>4.0。硝化则与BOD负荷有关。有资料显示, BOD5负荷<0.15kgBOD5 (kgMLSS·d) 时, 处理系统的硝化反应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控制中, 一般将该厂氧化沟系统的污泥负荷保持在0.06~0.13kgBOD5 (kgMLSS·d) 左右, 硝化率>70%。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厌氧区有机基质的含量、种类及其与微生物营养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要指BOD5/TP) 是影响聚磷菌摄磷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控制因素, 其值越大则释磷效果越好, 对后续除磷越有利, 尤其是进水中易降解有机物的含量越高越好。有研究表明, 若要使出水中磷含量控制在1.0mg/L以下, 进水中BOD5/TP应控制在20~30。通过实际运行控制发现, 该厂进水水质 (BOD5/TP=54、BOD5/TN=3.4) 可保证BOD5/TP>20, 而BOD5/TN<4, 因此除TN外, 其它参数均能很好地满足系统运行需要。

3 结语

对改良型氧化沟系统的DO、MLSS、泥龄等运行参数进行了分析、优化调整, 使该工艺具有良好的去除有机物及脱氮除磷效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借助PLC系统, 使整个系统易于操作管理, 最终确保了出水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崔学明, 程焕龙, 张连新, 等.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化工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2, 18 (10) :73-74.

[2]吴俊奇, 于莉, 曹健.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0 (3) :11-15.

[3]白玲, 蓝伟光等.废水处理中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 2008, 1 (28) :92-100.

城镇运行安全 第8篇

1 上海居民医保制度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1.1 仍有部分符合条件的城镇无保居民未参保

根据2005年7月制度实施前对全市120个居委会6441户居民家庭医保覆盖情况调查推算,上海居民医保制度预计覆盖人群为240万人左右。从人群分析来看,未参保人员主要是在职年龄段的无业人员、失业人员等群体。

1.2 部分常住人口的被抚养人不能参保

由于严格按照户籍进行审核参保,造成部分常住人口,如外来人口的子女、无业老人等无法参保。这部分人事实上长期在上海生活,尤其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子女约有40万人,他们与本地孩子在同样的学校、班级读书,但却不能享受相同的医疗保障,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也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1.3 住院大病的保障待遇比较低

居民医保制度目前平均报销比例为55%左右,其中住院平均报销比例为60%,而60岁以下人员仅报销50%。这一报销比例远低于城保制度85%以上的报销水平,甚至也低于部分区县新农合的报销水平。住院大病保障水平偏低,造成居民医保人员中部分大病患者群的医药费负担仍比较沉重。

1.4 城乡统筹有突破但需要加大推进力度

我市18岁以下的少儿学生不分城镇或农村户籍,均纳入了居民医保制度覆盖范围。目前有约5.4万农村户籍少儿学生已经参加居民医保,在下一代人身上率先实现了城乡统一统筹的制度性突破。但是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之间如何衔接,如何实现更大范围的城乡统筹,使城乡之间医保待遇基本接轨,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城乡统筹方面,各地已经有很多好经验,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快统筹步伐。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2.1 关于参保人群问题

2.1.1 规则(现有规章制度、政策及缺陷)。

居民医保实行自愿参保。凡未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医保、小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员,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都可参加居民医保:(1)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年龄超过18周岁的人员。(2)具有本市户籍(不分农村与城镇)的中小学生和婴幼儿。(3)根据实际情况,可参照适用本办法的其他人员。因此,目前外来人口子女不属于居民医保制度的覆盖范围,郊区农民也不属于覆盖范围[2]。

2.1.2 过程(政策实施的有效程度)[3]。

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登记参保人数202.5万人,实际缴费人数183.2万。其中70岁以上12.9万人,60~69岁4.5万人,19~59岁9.1万人,18岁以下156.7万人。按照2005年调查数据推算,目前参保率约84%。由于居民医保实行自愿参保原则,部分人群仍未参保,尤其是就业段人群(19~59岁)参保率低,预计应有32万人参保,实际仅9.1万人参保,参保率28%。

对外地户籍人员,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明确了口径,持有人才引进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子女及其配偶,本市户籍人员的外地媳妇均可以参保,2008年有4.7万人参保。其他外来人员子女等均不能参保。

2.1.3 机会(问题解决的时机和条件)。

按照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010年我国居民医保的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上海明确提出2010年各类社会保障覆盖率要达到98%以上,并将帮助无保居民参加居民医保列入2008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着力推进。因此,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居民医保覆盖率的时机和条件非常成熟。

对于外来人口问题,国务院指导意见提出了属地参保的原则。尤其是对外来人口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很多地方也已纳入当地居民医保覆盖范围,可以作为上海研究相关政策的借鉴。

2.1.4 能力(解决问题的现有能力和权限范围)。

居民医保基金筹集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投入相结合:(1)70周岁以上人员,每人每年1500元,其中个人缴费240元;(2)60~70周岁人员,每人每年1200元,其中个人缴费360元;(3)18~60周岁人员,每人每年700元,其中个人缴费480元;(4)中小学生和婴幼儿,每人每年260元,其中个人缴费60元。个人缴费占总筹资比例不到1/3。对于城市低保家庭中享受粮油帮困和生活补助的人员,个人缴费全部由财政承担。因此,参保人员是有参保积极性的,个人缴费水平也是可以承受的。

对于外来人口的中小学校子女,仅缴费60元/年可以获得一份包含门诊、住院的保障,对外来人口是具有吸引力的,也是能负担得起的。据了解,目前市红十字会的少儿住院基金缴纳50~60元/人/年,只保障大病住院,而外来人口子女大都参保。从财政补贴的角度来看,如果财政对外来人口的中小学校子女纳保同等进行补贴,需要资金0.8亿元,在现有财政能力下是完全可以承担的。

2.1.5 交流(信息交流及宣传认识)。

通过媒体的宣传、社区的发动,上海城镇居民对居民医保基本上是了解的,只有少数人特别是就业年龄段的人群认为当前不生病可以不必参加,缺乏风险意识。

2.1.6 利益(各方利益分配和权利)。

参加居民医保可以有效地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负担。2008年1~12月,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就医逾890万人次,人均就诊4.85次,发生医疗费用17.32亿元,其中:居民医保基金支付9.45亿元,支付比例为55%。

2.1.7 意识(各方认识与障碍)。

广大居民均希望参加政府组织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患病时获得必要的帮助。尽管有少数人从当前利益出发认为参保缴费后不生病不合算,但从长远来看,有一份稳定的保障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从制度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引导居民长期参保,可以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参保率。

2.2 关于保障待遇问题

2.2.1 规则。

居民医保参保人员门急诊、住院医疗费用由基金按以下比例支付:(1)70周岁以上人员,住院支付70%,门急诊支付50%;(2)60~70周岁人员,住院支付60%,门急诊支付50%;(3)18~60周岁人员,住院支付50%,门急诊医疗费年度累计超过1000元以上部分支付50%;(4)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支付50%,门急诊支付50%。另外为鼓励“小病进社区”,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医疗机构)门诊发生的医疗费可由医保基金支付60%。

2.2.2 过程。

根据2008年1~12月份数据分析,居民医保门急诊医疗费用10.40亿元,基金支付5.32亿元,支付比例51%;住院医疗费用6.92亿元,基金支付4.13亿元,支付比例近60%。从运行情况来看,基本符合居民医保制度设计的目标。与我市其他制度相比,门诊保障水平相差不大,但住院支付比例明显偏低(城保在职人员支付约80%,退休人员支付约88%),虽然政策缓解了参保人员医疗费报销矛盾,但部分患大病、重病人群的医疗费负担仍然比较重。

2.2.3 机会。

根据国家人保部的意见,到2010年全国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应达到60%以上。从上海实际情况出发,贯彻国家的意见,将60岁以下人群的住院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到60%以上已经十分必要。

2.2.4 能力。

按照60岁以下人群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60%计算,预计增加费用支出0.31亿元。2008年居民医保筹资9.55亿元,全年支出9.45亿元,结余0.1亿元,因此需要增加筹资。考虑到本市每年超过7000亿元财政收入,财政补助应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因此仍具有进一步提高住院保障水平的能力。

2.2.5 交流。

居民医保重点保障住院大病、切实减少因病致贫已经成为全国医保部门的共识,在社会上也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观点。

2.2.6 利益。

逐步提高住院大病保障待遇符合参保人员的利益;减少因病致贫也符合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符合政府的社会管理利益取向。

2.2.7 意识。

参保人员对住院大病保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根据对居民意见的意向性调查,58.4%的居民担心万一家庭成员生大病时,家庭对医药费负担不起;20.8%的人认为家庭成员医疗费个人负担差别太大。因此,逐步提高大病保障待遇,促进城镇各类制度覆盖居民间的医保待遇均衡已经成为共识。

2.3 关于城乡统筹问题

2.3.1 规则。

国务院《指导意见》规定:不属于城镇职工医保覆盖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属于居民医保的参保范围,农村户籍人员排除在居民医保参保范围以外[4]。上海《居民医保办法》规定,具有上海户籍的中小学生和婴幼儿均可参加,不区分城镇和农村户籍。

2.3.2 过程。

目前我市5.4万农村户籍的中小学生和婴幼儿已经参加居民医保,并实行筹资统一标准,待遇统一水平,迈出医保制度向城乡统筹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但是,其他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不能参加居民医保。同时,由于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属于劳动保障和卫生系统,两项制度之间缺乏统筹兼顾和统一规划。

2.3.3 机会。

推进社会事业城乡统筹是上海“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2008年市政府转发《关于加强和完善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意见》,提出根据“力争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要加大新农合的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全市统一政策、区县统一筹资、统一补偿、统一给付,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的医保差距。因此,医保制度城乡统筹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工作重点之一,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机会。

2.3.4 能力。

近年来,本市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区县之间的待遇逐步均衡。2007年新农合筹资总额8亿元,人均筹资水平为450元,其中人均个人缴费146元,人均财政投入220元,人均集体投入84元。2008年居民医保人均筹资521元。城乡筹资能力的不断提高,筹资水平的不断接近,为本市统筹考虑城乡医保制度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5 交流。

市、区县两级政府对推进城乡统筹工作是积极的,财政投入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媒体也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各方信息沟通已经比较充分。

2.3.6 利益。

推进医保制度的城乡统筹,本市农民得益。但是对于政府部门,由于涉及不同部门间管理权限、相关利益的调整,会有一定的难度。

2.3.7 意识。

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各方有共识,但是对于具体实现路径,如是通过一个制度还是不同制度;是一级统筹还是两级统筹;是卫生部门管理还是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等等;各方意见仍不统一。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逐步统一各方认识。

3 完善居民医保制度的政策建议

3.1 积极探索多种措施,提高各类居民参保纳保的积极性

自愿参保作为居民医保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居民医保试点阶段是比较合适的,可以避免由于强制个人缴费参保带来的社会矛盾甚至逆反心理。但是自愿参保会带来“逆向选择”、风险分担能力下降;同时也会造成部分未参保人群事实上仍缺乏保障,难以实现“应保尽保”。

因此,应逐步弱化自愿原则,积极研究引导居民参保的半强制措施。如缴费年限和医保待遇水平挂钩,制度间转移时缴费年限可以按一定原则折算,是否参保与医疗救助挂钩、与低保挂钩等等,尽量减少自愿参保带来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同时,要逐步研究完善立法,通过法律保障所有符合条件的居民全部参加居民医保制度,真正实现全民医保。

3.2 逐步扩大参保范围,实现本市常住人员子女的医保全覆盖

外来人口是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上海做出了贡献,也应当享受相应的市民待遇。因此,逐步研究将这部分人群纳入我市医保制度覆盖范围将是大势所趋。从居保参保人群来看,由于外来人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相对比较稳定,便于组织,费用可控,我国不少地方均将其纳入本地居民医保的参保范围,如镇江、苏州、绍兴、深圳等地市。

因此,上海也应当积极研究扩大居民医保参保范围,可先将外来人口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纳入居保覆盖范围,本市财政给予相同标准的补贴,在下一代人身上率先实现医保待遇公平。

3.3 稳步提高医保待遇,缩小居民医保住院待遇与其他制度的差距

住院大病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对个体来讲是较大的经济风险,对整个人群来讲所需的总费用并不高。这样,可用较低的筹资化解个人和家庭难以抵御的费用风险,减少因病致贫,经济和社会效果均比较好。同时,住院大病的需求弹性较小,道德损害等行为发生较少,管理更有效。

因此,要逐步提高居民医保住院待遇,缩小与其他医保制度间的差距。现阶段,可以先将60岁以下参保人员的住院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60%,以后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再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上海各类医保制度之间大体统一的住院医保待遇平台。

3.4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城乡医保制度的一体化

国际社会医疗保障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工业拓展到农业、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最后走向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5]。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方开展了医保制度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如天津、杭州、厦门、成都、广东全省均实现了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一管理、统一经办服务,并正在逐步统一筹资水平和医保待遇;海南省也正在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方案。

上海居民医保制度实现了少儿学生的城乡统筹,但是也碰到与新农合之间的衔接等系列问题。需要加强对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农合的统筹规划,逐步实现统一筹资标准、统一医保待遇、统一制度管理、统一经办服务,最终实现两项制度的完全融合统一,真正实现上海城乡医保制度的一体化,为最终实现全民医保打好基础。

摘要:文章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ROCCIPI方法,对上海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存在的部分居民未参保、大病保障水平偏低、城乡统筹需要进一步推进等问题,从规则、过程、机会、能力、交流、利益、意识7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保,ROCCIPI,政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大英、吕锡伟主编.法规草案的设计与研究-立法支持经济改革丛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6

[2]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沪府发[2007]44号

[3]程晓明,等.上海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的立法研究.中国卫生资源杂志,2001;4(2):51.

[4]《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

城镇运行安全 第9篇

一、积极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

宝鸡市作为全国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市委、市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分重视, 提出力争“广覆盖、高标准”要求。2003—2007年, 市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领域的专项资金就分别达到了4 787万元、5 297万元、7 814万元、9 993万元、16 753万元, 年均递增36.8%, 明显高于同期市级财政支出增幅。同时, 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出发, 对国家和省上尚未出台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 鼓励率先试点、大胆创新。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成为该市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空白点。为彻底解决城镇居民, 特别是低保和残疾人员有病难医、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7年1月, 宝鸡市政府出台了《宝鸡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和《宝鸡市城镇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根据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后来又相继出台了《宝鸡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宝鸡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办法 (试行) 》、《宝鸡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管理办法 (试行) 》和《宝鸡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门诊医疗补助费管理办法 (试行) 》, 使宝鸡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一是统一政策标准, 实现公平一致。为体现公平, 宝鸡市在制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时, 坚持统一参保范围、统一缴费和补助标准、统一医保待遇, 鼓励所有市属城镇非从业居民参保。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稳定就业后, 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在待遇享受方面, 参保居民不论区域差异, 住院治疗实行统一的起付线标准和报销比例。

二是统一资金管理, 实现互助共济。在资金收缴上, 坚持全市统一征缴、统一管理、统筹使用, 全市实行统一账户、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在费用结算上, 根据各区县情况采取两种办法, 对位于市中心的金台、渭滨两区采取“医院结算、市上直管”的方式, 由市有关部门统一结算;对相对偏远的九县一区采取“预付周转、医院结算、县区代管、市上拨款”的方式, 即市里给每个县 (区) 预拨周转资金, 县 (区) 先按月与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结算, 再与市里统一结算。

三是统一工作规范, 实现快捷服务。制订全市统一的工作规范、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 实行规范化管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集中配送, 统一免收参保居民的门诊挂号费、诊疗费和注射服务费, 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二、合理确定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筹资激励机制和管理体系

在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 坚持把建立健全合理的筹资机制作为基础, 把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作为重点, 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覆盖到位。基本原则是:坚持自愿参保,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低水平起步, 重点保障城镇居民大病医疗需求,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合理确定保险费统筹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全市统筹, 筹资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家庭缴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具体的统筹标准为每人每年280元, 其中居民个人每人每年缴纳20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2元、市和县 (区) 财政各补助24元。享受城市低保的人员、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员, 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三类”人员个人每年缴纳60元、中央财政补助50元、省财政补助30元、市财政补助120元、县 (区) 财政补助20元。学生儿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标准为每人每年70元。其中学生儿童家庭每人每年缴纳3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2元、市和县 (区) 财政各补助4元。家庭享受低保的学生儿童和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学生儿童家庭每人每年缴费10元、中央财政补助25元、省财政补助15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和“三无” (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 人员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市财政全额给予补助。

二是科学规定待遇保障水平。设立参保居民个人门诊医疗费补助, 每年从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划出50元的门诊补助费, 主要用于支付个人门诊医疗费用和住院自付费用, 也可用门诊医疗补助费在定点药店购药。学生儿童不设立个人门诊医疗费补助。其余为统筹基金, 主要用于参保人员住院应由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 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按照不同级别医院, 根据住院医疗费用多少分段按比例予以报销, 医疗费用越高, 报销比例越大, 居民医疗费用年最高可报销2.4万元, 学生、儿童医疗费用年最高可报销7万元。在医疗保险制度外, 又制定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 对城市“三无”和重度残疾人员实行全额报销。对城市低保对象个人负担2 000元、农村低保对象个人负担500元、农村居民个人负担1万元、其他参保城镇居民个人负担2万元以上部分, 按照50%救助, 单次救助封顶线3万元, 年度累计封顶线5万元。

三是加大财力支持, 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充分调动县 (区) 工作积极性, 市财政加大了对县 (区) 的支持力度。对一般居民, 市级财政补贴占市县 (区) 财政补贴的70%;对低保家庭等困难参保居民, 市级财政补贴占市县 (区) 财政补贴的90%。另外, 县 (区) 社保服务中心建设费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费用、县 (区) 及社区医保经办人员经费和办公设施购置费用等都由市政府统一安排。

四是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保障基金安全完整。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制度, 对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的财政专户管理, 确保了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专款专用, 建立健全了统一的财务制度, 加强内部监控, 定期公布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同时, 明确市县 (区) 政府责任, 规定市政府负责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组织规划、政策制定、基金管理拨付、定点医疗机构建设管理和对县 (区) 工作的监督检查, 各县 (区) 政府负责动员参保、基金收缴以及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费用结算等工作。

三、发挥财政职能, 推动居民医保健康规范运行

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宝鸡市财政部门从资金保障和监督管理两个方面确保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高位起步、规范运作、强力推进。

一是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加大投入是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自去年来, 财政部门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大幅度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 2003-2007年, 市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领域的专项资金年均增幅达30%以上, 高于同期市级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长速度;2007年, 全市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达14.8亿元, 占到全市财政支出36.9亿元的40.1%, 有效地保证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资金需要。为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便捷、经济的服务优势, 满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 宝鸡市政府在制度设计上确定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市本级一级医疗服务机构定点管理、首诊住院和转院登记审批制度”。为此, 市财政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价格低廉、服务优质、百姓放心”的标准, 加强了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建设。投入600多万元, 在城区建设了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200万元对医保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 投资36万元统一开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软件, 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联网, 做到了信息共享, 实现了参保缴费与待遇享受的对接。按照“标准统一, 布局合理, 流程科学, 服务规范”的要求, 市财政统一投资, 为各县 (区) 建设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加强业务经办服务平台建设。

城镇运行安全 第10篇

1. 检查井构造的改进

在对污水管道进行疏通作业时, 往往利用竹片或高压射水车, 从检查井内顺管道方向作业。但传统检查井做法都将井内爬梯安装在检查井内进水管口正上方, 也就是检查井的井壁直墙 (相切点) 位于进水管口一侧, 这样做实际对排水管道的养护维修造成不便, 不便于穿竹片或高压水带。为便于作业, 应将爬梯也就是检查井的井壁直墙 (相切点) 设在垂直管道方向线的一侧, 相应的防盗检查井盖开启方向, 应位于爬梯的另一侧。检查井传统做法和应改进做法平面图见图1、图2。

同时为减少污水中沉积物在管道内的沉积, 在管道交汇处以及直线段每隔150米左右的检查井井底应设置30~50CM的沉泥井。维护作业时只需定期用抓泥车清掏检查井内的沉积物即可, 减少了对管道的疏通作业工作量。

在用户管道与市政管道产权管理分界处设置标识检查井, 井盖上注明“分界井”字样 (分界井归用户管理) 。道路红线范围内的检查井井盖应按国家标准统一型号规格尺寸, 以便于快速补盖, 减少伤人事件发生。骑管井或所有新建检查井内必须规范抹面、流水槽顺畅、接口处光滑, 避免凹凸不平、参差不齐或骑管井内原钢筋不得外露, 以避免拦截漂浮物、造成管道堵塞。

2. 在适当位置铺设污水管系统之间的连通管

即使在同一污水厂收水系统范围内的污水管网, 随不同道路, 布置不同的一、二、三级管网 (即总管、干管和支管) , 其中不同管道系统之间的支管与支管、支管与干管之间是互相不连通的, 有的支线管道分流点之间可能就只有40M距离。在实际运行中常出现, 有时上游管道已修建需要投用排水, 但下游管道尚未建;有时因管道堵塞造成污水漫溢或在对管道进行维护改造时, 需要将上游污水导流至下游或分流至相邻另一污水管道系统;有时各污水厂之间需要合理调度分配水量或在事故时互相调剂水量。这都需要在适当位置设置污水管网系统间的连通管 (如相邻管道系统支线与支线间、支线与主线间、污水厂事故排水管道与另一污水厂管道系统间等) , 形成环状管网, 可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污水甩线, 应根据实际需要预留, 其长度应甩出道路红线, 支线端应设置检查井, 以减少日后破路和便于用户接管。尽快推广采用胶囊等非砌体封堵措施的排水管道气密性检查标准, 减少闭水实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耗时和砖砌体管堵安拆困难、尤其是漏拆、拆不彻底影响运行的情况, 使施工完后全线管道无封堵。小于D600管径的污水管道内不易铺设通讯光缆, 因其固定装置易拦截漂浮物, 造成管道堵塞。

3. 铺设污水厂进水总管复线

污水厂一般采取总体规划, 分期建设的原则, 其进水总管一般只有1条。在污水厂二期扩建工程运行时, 需要断流原有1条进水总管, 以接通扩建工程的进水管;另外在原进水总管出现事故抢修时, 也需要断流上游来水, 这样都会造成污水处理厂停运的重大事故。为解决这个矛盾, 可通过铺设污水厂进水总管复线, 并通过设置阀门井相互切换来解决。

4. 在适当位置设置闸槽井

污水管道中的流量和流速都较大, 有的检查井内的水位较高, 在管道维护作业或户线接管施工时, 需要将管道内的水位降低或断流。采用编织袋、胶囊等措施封堵上下游检查井, 有时还需要把带盖板的检查井上部挖开, 影响交通、耗时长、效率低、危险大、困难较多。封堵1座井投资少则几万元, 多则10多万元, 相当于1小型工程投资。因此从运行管理角度考虑, 设置闸槽井是非常必要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虽然有关于闸槽井设置的规定, 但没有具体要求, 不好操作, 设计中也从未设计闸槽井。为便于维护作业, 可在污水管道交汇处、转弯处或直线段上每隔200M左右距离处设置闸槽井。管径小于D800MM, 可设置成井下操作的蝶阀井 (需要时人工用工具开启, 地面上为正常井盖, 不影响交通) ;管径大于D1000MM, 可设置成闸槽井, 并适当加大间距, 通过增加管道转弯, 将其设在隔离带、绿化带及人行道上, 以便于管理和不影响交通。

新旧管道衔接处也应设置闸槽井, 并铺设甩线。闸槽井起到关闭待建管线 (甩线) 的作用, 避免了已使用管线内水位高, 无法与待建管线衔接问题。淹没出水的雨水管道入河口处也应设置闸槽井, 以便于疏通作业。

5. 泵站集水池有效容积和最低水位线的确定

对于旧排水泵站改造, 如原有集水池容积不变, 考虑到随着城市的发展, 污水排放量会相应增加;随着城市雨水实际径流系数的增大和汇水面积的增加, 雨水泵站的收水量也会增加;另外, 在暴雨量集中的北方城市, 为加速雨季路面积水的排除速度, 往往采取打开污水井盖的措施, 通过污水泵站抽升, 强行排除, 可见污水泵站也担负雨水的抽升任务。因此, 要求改造后的泵站抽升能力要有较大提高。如何解决原集水池有效容积偏小问题, 有两种办法: (1) 考虑雨污水泵站实际运行中, 集水池内水位长期高于设计最高水位, 高于管顶很多, 进水管道属于受压情况, 因此计算集水池的最高水位时可以高于雨、污水管顶, 也就是高于原设计最高水位, 但要复核, 控制最高水位不得使管道上游地面冒水; (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的, 污水泵站集水池的有效容积, 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5min的出水量;雨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积, 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 是按人工操作所启动时间而要求的, 随着水泵技术、自控技术的进步, 其有效容积可以减小。对于新建排水泵站, 其集水池有效容积确定时也应考虑上述因素。

根据一般原则, 泵站集水池最低水位应该是保证水泵叶轮吸水的水位, 一般为叶轮所在水位线。由于潜水排污泵的诸多优势, 近年来普遍采用, 但由于潜水排污泵的电机不能在露出水面状态运行, 故这种情况下, 泵站集水池最低水位应该根据电机允许露出的水面高度确定, 或者要求潜污泵采用带冷却水套的电机。

6. 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效率问题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便于管理、运行成本低, 但是所铺设的进出水管道距离长、埋深大、投入大, 在污水厂建成后几年内, 由于收水量不足, 造成设备闲置浪费, 且经深度处理, 中水回用时, 所铺设中水管线线路长、投入大, 不便于推广利用中水。因此, 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在居住区集中或有集中工业大用户时, 为便于中水利用, 可在排水量为2~3万m3/d时建设1座分散式污水处理厂。目前我国污水厂已由全面建设期进入运营期, 除加强监管正常运行, 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外, 为避免大量剩余污泥带来新的污染, 现有以及新建污水厂应选择合理工艺, 尽早建设污泥处置场, 短期建不成的应预留污泥处置用地。上述问题不再赘述, 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定。

7. 排水体制的确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 排水体制的选择, 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 综合考虑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实际运行中, 多数城市虽然新建地区采用了雨污水分流制, 但由于管网不完善、下游无出路、加上管理难度大, 致使一些小区、单位及沿街商户将污水就近接入雨水管道。甚至为解决污水漫溢问题, 排水管理部门不得不将污水人为接入雨水管, 因此雨污水混流现象在多数城市普遍存在, 且很严重。鉴于上述因素, 为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减少水体污染,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流制、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并存的排水体制。一方面通过在雨水管道入河口处修建截流井、安装逆止阀、铺设临时截污管 (这种临时截污措施可能会长期存在) , 达到尽快收集、截流污水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完善雨污水管网建设步伐, 力争污水管网100%覆盖, 以进一步做好雨污水分流改造工作。

8. 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途径

污水厂节能应主要从节省曝气量、选择高效处理技术和高效设备等方面考虑。曝气量控制的目标是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状况, 按需供气, 防止过量曝气, 降低污水处理能耗。曝气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按程序、进水比例和溶解氧控制等。其中, 程序控制是根据历史水质、水量变化特性, 再由经验确定曝气量与时间的关系控制曝气量, 按进水比例控制是按一定气水比, 根据进水量调节曝气量。按溶解氧控制是根据溶解氧的在线监测结果和设定的DO目标值, 及时调节曝气量;采用高效低耗处理技术, 是通过对污水厂处理系统的经济技术分析和比较, 选择适合具体污水处理厂特点的高效低耗污水、污泥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尽量选择以高效率、低能耗见长的生物处理工艺。污泥处理尽量选择可最大程度回收与利用能源的厌氧消化技术;污水处理厂设备陈旧、效率低是造成污水处理行业能耗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节约处理能耗, 必须选用高效设备, 特别是高效水泵、风机、电机、曝气装置及污泥处理设备等。

9. 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工艺选择

污水处理厂的技术升级改造一般包括水力改造、设备改造和工艺升级改造等, 其中污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是提高出水水质的关键。通常情况下要考虑3个问题: (1) 尽量利用原有构筑物, 投资少; (2) 工艺运行可靠, 灵活性强; (3) 处理效率高, 能耗低。就处理功能而言, 化学除磷、生物脱氮除磷和深度处理等工艺均可实现工艺升级改造的目的。化学除磷:在沉淀池或污水处理反应池内投加金属盐和聚合物等化学药剂, 通过化学反应和凝聚作用凝聚胶体颗粒, 生成沉淀物以达到强化除磷效果。生物脱氮除磷:可通过实施双污泥系统, 增加反应区容积, 调整反应区容积来实现。深度处理:污水深度处理升级改造措施主要包括:应用新型过滤、吸附、混凝、沉淀、气浮及消毒工艺;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应用膜技术;应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参考文献

城镇运行安全 第11篇

1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

2006年初, 中国的非农村的污水处理厂有900多个, 至2010年初达到了2800多个。污水处理强度从2006年初的0.6×108m3/d上升至1.3×108m3/d。以下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运行的具体情况。

1.1 全国范围内的建设概况

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超过1000个, 污水处理强度设定大约为0.66×108m3/d, 平均每个厂房的设定大小为6.3×104m3/d, 全年污水处理总计174.3×108m3/d, 处理率76%, 负荷率76%。

中部地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大约700个, 污水处理强度设定大约为0.27×108m3/d, 平均每个厂房的设定大小为4×104m3/d, 全年污水处理总计67.0×108m3/d, 处理率70%, 负荷率84%。

西部地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大约600个, 污水处理强度设定大约为0.22×108m3/d, 平均每个厂房的设定大小为3.5×104m3/d, 全年污水处理总计51.3×108m3/d, 处理率60%, 负荷率69%。

东北地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大约150个, 污水处理强度设定大约为0.1×108m3/d, 平均每个厂房的设定大小为7×104m3/d, 全年污水处理总计25.4×108m3/d, 处理率61%, 负荷率77%。

1.2 设定大小与处理强度

根据相关资料, 反映了2010年全国大约1700个污水处理厂的具体情况: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单个设定处理强度约为5×104m3/d, 负荷率77%, 用电量0.3k W·h/m3。设定处理强度约为5×104m3/d~50×104m3/d的污水处理厂是中国大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力量。

1.3 技术流程

现在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技术流程有活性排泥技术、An/O技术与改善技术、氧化沟技术、生物膜技术等, 这被大约81%的污水处理厂使用。污水净化强度大于0.001×108m3/d的污水处理厂采取包括:57%的An/O技术与改善技术, 18%的氧化沟技术和11%SBR技术。污水净化强度小于0.001×108m3/d的污水处理厂采取包括:27%的An/O技术与改善技术, 33%的氧化沟技术和20%的SBR技术。

2 城镇污水处理厂包含的不足

2.1 部分省市污水处理水平需要改善

依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通报文件显示:中国有超过90%的地方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 然而设备能力差异很大。根据污水处理厂的数目、占地面积和净水强弱这几方面对比来看, 东部明显好于其他地方, 城里明显好于农村。同时中国的大多数农村释放的污水一直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治理, 任其随意流动。不仅如此, 中国的城镇污水处理比例只有77%, 同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欧洲部分地区的城镇污水处理比例超过了90%, 日韩两国的城镇污水处理比例在80%左右。

2.2 运行负荷不够高, 成本却不低

中国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单个负荷率大约77%, 然而还有部分厂房的负荷率低于60%。单个厂房消耗电能大约是0.3k W·h/m3, 超过了很多国家。依据这样的负荷率和耗电量估计, 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每天需要电能大约0.3×108k W·h。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不够高, 成本却不低。

2.3 将污水变废为宝的能力低

通过相关文件得知, 中国现在城镇污水回收率只有6%, 干旱地方的污水处理程度较高, 回收能力却很低。农业和工业大量使用污水或处理不合格的水, 既提高了造价, 又极大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污泥不但关系到城镇的面貌, 而且阻碍了厂房的顺利运行。现在中国污泥回收还在初级层次, 受到技术和造价的困扰。通过相关文件得知, 中国进行填埋模式回收污泥还达不到总数的一半, 又有很多污泥无法进行有效回收, 其回收率只有11%。

2.4 技术底子薄, 器械选择不恰当

中国城镇污水处理通常参照大城市, 但是具体情况的污水处理强弱以及融入的杂物多少同设定标准有着相当大的偏差。不仅如此, 为数众多的污水处理厂无法顺利运转, 而且器械设施的问题出现得频率相当大, 导致污水加工的能力不够高。根据污水处理的运转器械来看, 有些城镇污水处理厂不依据当地厂房的具体情况选择器械。器械的选取不够明确, 一些器械有时候和配套设施不符。还有一些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了节约造价, 选取的器械质量较差, 甚至达不到污水处理的要求。这既提高了污水处理厂运转造价, 又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 污水处理厂建设是中国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构成。由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低、造价偏高、回收能力较差、技术水平与器械选择不当等缺陷, 必须要重视加强其排污的回收过程。特别是加强对干旱地区的污水清洁器械、农村污水清洁器械的资金注入。引进新的污水处理技术, 减少污水清洁的造价, 提升污水的洁净效率以及回收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实性和故事性下一篇:机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