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区范文

2024-09-15

新特区范文(精选11篇)

新特区 第1篇

泰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秘书长普拉密提表示, 对前4类, 投资促进委员会实行优惠条款, 包括8年企业所得税豁免及到期后5年税率减半。

后6类是新7年投资策略公布后于今年初取消投资特权的行业。

新投资策略以项目种类基准给予优惠, 扶持那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 如同一个工业集群中的高科技、研发、设计与特殊行业。此前的优惠措施是根据以工业区为基准的激励机制实施的。

有意投资后6种可获得8年企业所得税豁免权, 行业的潜在投资者可在明年6月前向投资促进委员会提交项目申请。

投资促进委员会在今年早些时候曾公布了一项政策, 向达府、沙缴府、达叻府、莫拉限府、宋卡府和廊开府的经济特区的13类行业提供最高的优惠待遇, 包括农业、渔业及相关产业、陶瓷、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家具、珠宝及饰品、医疗器械、汽车、机械及配件、电器及电子产品、塑料、制药、物流、工业区以及旅游类行业。

新特区 第2篇

2005年3月,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提出深圳未来的发展仍然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要发展优势、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而深圳来之所以能有这样辉煌成就,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靠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

探寻建党9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能推动我们国家、民族、社会沧桑巨变背后的力量;指引我们昂首阔步的走在时代发展最前沿的原动力的就是,党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创新精神既是改革开放培育和造就的伟大精神,也是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前行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就是改革,只有通过对体制、机制改革和释放,发展新的生产力,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包括了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也是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推动发展解决矛盾和问题,是我们保持和发展深圳的主要手段,也是让深圳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惟有坚持改革创新、探索新路子、开拓新渠道,才能开创新局面。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不仅是为深圳经济特区过去30年的发展做了积极的肯定,更是表明了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排除万难、继续改革”的决心。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巨变的缩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时代选择了深圳,从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到中国第一支股票的发行,深圳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实践着改革创新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让深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赋予了深圳新的使命。在经济高度发达、城市高度集中的今天,深圳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怎样在发展动力不足的时候找到一条冲破壁垒、开拓新局面的出路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伟大的改革创新精神。只有不断的、深入的推动深圳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深圳重新立于时代的潮头。我们已经在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稳健的阔步迈进,深圳怎样在新的时代找到自己新的位置,这就需要解放和发展新的生产力。

深圳要立足新的起点,适应新的形势,创造新的优势,不断拓展特区内涵,突出自主创新、突出先人一步、突出自力更生。在深圳新一轮改革创新中,必须更加注重把握规律,科学确定改革方向,合理确定改革目标,在遵循事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而深圳改革发展的新目标,不能简单停留在数量增加、规模增大,而更要注重发展质量,实现思维理念、管理规则、行为方式的国际化。向着城乡经济与社会、人和自然、国内与国际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公民发展的均等化,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同时,在推进改革时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筹谋划、搞好配套、促进和谐,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所以,建立一个经济足够发达,文明足够进步,社会足够和谐,人民足够幸福的,能覆盖所有范围内的公民化社会,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四个足够”也将是深圳“弘扬伟大的改革创新精神,再创特区新辉煌”的新目标。

评潭:新特区 新机会 第3篇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并指出要“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根据这一精神,福建省委在2009年7月底召开的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正式作出了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决定。

平潭的嬗变如此开始。今年3月份发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福建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平潭开放开发首次列入国家规划。4月10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第四章《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中,辟出专门章节阐述“建设两岸合作的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提出,开展两岸区域合作综合实验,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规划》明确,支持在平潭岛内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更加优惠的监管政策。抓紧规划建设平潭至福州的海峡第二通道,畅通平潭岛与陆地联系的通道。适时开通平潭至台湾的海上快捷客货滚装航线,构建两岸直接往来的便捷通道。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积极探索台胞参与平潭社会事务管理的方式,把平潭打造成为适宜两岸民众居住的示范区。《规划》透露,为统筹协调平潭开放开发建设,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以指导和促进平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对台优势,推进先行先试综合实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各级领导人也相续踏上麒麟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岚考察时寄语平潭综合实验区“希望你们创造‘平潭速度’”。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希望“20年后再造一个厦门”。作为海西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平潭开放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和福建省领导的重视,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机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首届海西投资者——平潭机会”大型论坛应运而生。

新特区新在哪里?

“之所以叫‘平潭综合实验区’,不叫‘试验区’,因为平潭不存在‘试’的问题。”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如是说。据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陈东荣介绍,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的基本思路是: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验,着力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全方位开放,着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天津滨海新区、横琴新区等新特区一道,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三批特区,在全新的经济环境和战略合作格局下,它承载着全新的使命。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国内唯一按照海峡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新模式开发的新特区。“它不是普通的经济开发区,也不是一般的经济特区”成为论坛嘉宾的口头禅。

据了解,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台湾各界的关注,台胞们积极参与平潭开放开发建设。据统计,2009年以来新增台资企业15家,新增注册资本8429.24万美元,平潭综合实验区已成台商投资的热土。目前,平潭第一家具有台资背景的高科技产业项目一一协力产业园,其中6英寸芯片生产线已经正式开工,12月份厂房竣工,明年5月就可投产。总投资16.4亿美元的冠捷电子信息产业园,目前正在进行前期项目规划设计,预计2年内可投产。

岚台合作还体现在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产业、医疗卫生事业等多个领域。今年3月,台湾中华电信与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通信信息化建设;福建师范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东森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合作创办的福建海峡学院已成立;台湾华冈公司、福建国航远洋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投资公司合资成立福建海峡高速客滚航运有限公司。

新机会又在何处?

“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以来,吸引了近千批境内外各类考察团到平潭考察,达成投资意向200多项,投资额1000多亿元。据了解,今年,实验区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安排“五个一批”项目共63个,年度计划投资304.2亿元,未来3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完成投资2500亿,为平潭的腾飞打基础、蓄力量。

在“首届海西投资者论坛——平潭机会”的圆桌会议上,原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和特区城市开发,是投资者可以轻松发现的第一个蛋糕。同时,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将在未来几年有望吸引超过60万新市民的入住,新市民的庞大置业需求加之平潭原有的近40万人口改善居住带来的巨大地产商机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平潭自身优越的旅游条件也孕育着旅游地产的蓬勃商机。

发展航运业,打造海峡两岸航运中心是投资者尤其是与之相关的圈内人着重关注的一项论坛议题。据统计,到2010年底,福建省共拥有航运企业330家,船舶2407艘,运力568万吨,而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仅平潭籍船东拥有的运力稳稳超过1000万吨,平潭在国际船运界享有“小希腊”的美誉。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包括伦敦、纽约之类的名城,无不从航运中心起家,凝聚人口、产业和资金,从而奠定自己的地位。对于年轻的平潭综合实验区而言,身前是台湾海峡黄金水道,手上掌握着雄厚的民间船运业运力和资金,大力发展包括航运培训、相关金融业等在内的航运业产业链,是一条可以探索践行的发展路径。对于众多平潭投资者而言,这也是熟悉的投资方向。

平潭综合试验区作为一个新特区,其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前来投资的企业也需要得到融资配套。在本次论坛上,创新融资模式是一大议题,也是投资者上心的商机所在。福州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黄志刚教授为现场观众和投资者献上了一首狂想曲: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设立两岸三板、四板证券柜台交易市场,对台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设立两岸产业基金吸引普通投资者参与等等。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重新组织民间资金形态,梳理投资渠道,吸引国内国际的资本共同参与平潭开发,成为激化平潭综合实验区自身基因的关键所在。

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的路径选择 第4篇

建立经济特区30年,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2010年始,广东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开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题。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法治政府、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对外合作以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深化改革开放主题,开创先行先试新局面

2010年9月,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央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视察深圳时提出,要准确把握中央给予的定位,依托香港,面向世界,发扬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持之以恒,开拓创新,成为粤港合作的新平台。在视察珠海横琴时,习近平提出开发横琴既有利于珠海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又有利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强调广东应积极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落实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5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广东经济特区坚决贯彻中央决策,主动适应新常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的主题,开创了先行先试的新局面。

深圳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按照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做到4个先行先试:一是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二是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三是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四是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推进深圳前海建设,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珠海以“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珠海”为主旋律,积极实施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东西互动、区域协同、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横琴规划》、《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建设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珠港澳都市圈,进而服务珠海、中山、江门经济圈建设,带动阳江、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区发展。

汕头以建设幸福汕头为目标,以特区扩围和新型城市化为抓手,优化提升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提速、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和海洋经济综合开发。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突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打造法治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强化粤东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努力把汕头建成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广东经济特区在推进综合配套的改革中,通过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

深圳以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首先,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整合政府机构,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其次,积极探索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调整市、区、街道和职能部门之间的事权划分,减少事权的重叠和交叉。再次,积极推进全市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和“在线审批系统”建设,精简项目,简化程序,全面提高审批效率。第四,积极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试点和聘任制公务员制度试点,深入推进公安专业化改革,支持配合法官、检察官职业化改革方案的论证和研究。2010年,深圳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全面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基层社区体制机制,社会工作制度初步建立,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

珠海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试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集装箱式”并联审批机制,审批效能进一步提高;理顺政务服务与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启动市会议展览局等六家单位法定机构试点;开展了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开放市民监督平台,建立首个政府投资工程廉情评比指标体系。

汕头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管理服务职能重心下沉;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出台适合汕头实际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项目;制定《汕头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工作,完成“汕头政府在线”全面覆盖建设任务,推动“汕头政府在线”在各区县的推广应用;继续拓展完善市、区(县)网上办事分厅和实体大厅建设,推进向村居延伸。

落实依法治国,构建法治政府

深圳积极实践依法治市,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其一,整合立法资源,实行政府规章的集中起草,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积极研究将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深圳全市,解决“一市两法”问题。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该体系获得了中国法治政府奖。其二,强化规则意识,优化法治环境。深圳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优势,推动建立和完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法规政策体系,努力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其三,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其四,推动司法领域改革,把司法领域改革作为"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在深圳成立。深圳全力配合各项工作,努力为司法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珠海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健全法治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一方面,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推动出台《法治政府建设条例》。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立法机制,制定《政府立法公众参与办法》。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有效期制度、制定主体公告制度和政策解读机制。另一方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完善法治政府制度建设,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纳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和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汕头通过立法创新,推动建设法治政府。一是开地级市行政程序立法先河。2011年出台实施的《汕头市行政程序规定》,开创了全国地级市行政程序统一立法的先河。这是汕头市目前立法体例最完备、立法条文最多的地方法规。二是建立预防腐败的制度。2014年10月,《汕头经济特区制度廉洁性评估办法》开始施行,这是广东省内首个以制度廉洁性评估为主题的地方规章。三是创新社会治理,“宽进严管”激发社会活力。2012年5月,汕头出台《汕头经济特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这是国内第一部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在省内率先对公益、慈善、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进行改革创新,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促进了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

加大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五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结构高级化、发展集聚化和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强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2010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国内首位,基因研究、通信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振兴规划及产业政策。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值、税收均居全国首位。

珠海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制定实施了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推动产业高端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家电电气、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力能源、石油化工、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打印耗材等产业集群。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和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斗门生态农业园成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同时,珠海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

汕头在自主创新方面也取得不少成果,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始,汕头工业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指标和名牌数量居全省前列。总部经济初具规模。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投资延续高增长态势,新型产业集聚发展。2014年,汕头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入选全国电商百佳城市。全市近90%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淘宝电子商务村在全国名列前茅。金融业稳健发展,全省首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挂牌运作,在全省率先成立“新三板”服务中心。

深化对外合作,密切与台港澳联系

5年来,广东经济特区本着互惠互补的原则,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协调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粤港澳相互开放的程度与广度不断扩大,为粤港澳自由贸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贸区包括广州南沙区、深圳前海新区和珠海横琴新区。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设立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目的是全面深化粤港澳经贸关系,打造新型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试验区。深圳前海新区主要对接香港,珠海横琴新区主要为澳门经济未来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撑。

深圳前海新区以深港合作为重点,全面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出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及管理办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强劲,入区企业超过3500家。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7家新型要素交易平台设立运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率先开展,备案金额超过150亿元;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启动建设,前海商事法庭、国际仲裁院、廉政监督局成立运作。

珠海横琴新区以合作、创新和服务为主题,充分发挥横琴地处粤港澳接合部的优势,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2011年,国务院批准珠海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同意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打造现代服务经济发展集聚区和深化粤港澳合作的新载体。横琴金融服务产业基地一期投入使用,澳门大学新校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横琴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汕头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对台合作。汕头港被列为对台海上直航口岸,实现在省内对台海运直航首航,实现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和对台旅游包船直航。纳入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率先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华侨试验区)处于汕头经济特区核心地带,将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在涉及金融、贸易投资、人员往来便利化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使汕头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聚焦湾区经济,推动“一带一路”落实

湾区经济,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特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作用,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聚焦湾区经济,提出在新常态下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一是优化湾区经济发展布局。紧紧围绕陆海资源统筹、产业集群发展,高标准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总部基地等建设,形成片区协调互动的湾区经济发展形态。二是增强湾区经济核心功能。依托深圳亚洲最大陆路口岸和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优势,着力增强航运、贸易、金融集聚辐射功能。加强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积极发展国际会展业和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三是提升湾区经济国际影响力。全面落实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国际化社区和国际学校建设,在国际知名城市拓展友城网络,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四是推动湾区经济协同发展。立足全国,面向亚太开拓广阔的经济腹地。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区域合作战略通道,形成湾区经济发展联动效应。

珠海将发挥横琴新区作用,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珠海横琴新区获批为国家级开发开放合作区,并叠加了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的功能和政策,相比其他平台有先行先试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在于依据“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与港澳新的合作关系。因此,要融合珠海等港口有效资源,形成以广深为核心诸多卫星港的空间布局。加强协调各港口、保税区,将珠海一线港口打造成国际性航运枢纽,带动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优化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海上通道。依托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平台,打通与国外合作的通道。

新特区 第5篇

王伟中: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奋力开创深圳经济特区工作

新局面

旭日东升,从“特区中的特区”前海的标志性景观“前海石”望去,80多个工地同步在建,一座规划为世界一流的城市新中心初现雏形。建设前海城市新中心,是深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工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殷殷嘱托。“要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奋力开创深圳经济特区工作新局面。”近日,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按照省委和李希书记部署要求,深圳将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通过深圳这个“窗口”彰显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对话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拿出特区新担当 勇担特区新使命 体现特区新作为 作出特区新贡献“深圳将逐条落实好‘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指示要求,不断开创经济特区工作新局面。”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深圳作为习仲勋老书记主政广东期间提出建议、邓小平同志亲自圈定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更要拿出特区新担当、勇担特区新使命、体现特区新作为、作出特区新贡献,努力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继续擦亮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为全国、全省改革发展继续探新路、作贡献,为改革开放40周年交出优异答卷。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全国最前列”南方日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对广东工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请问深圳将如何贯彻落实?王伟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统揽广东一切工作的总纲,对做好深圳工作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指导意义。从这一重要讲话里面,深深感受到习总书记对南粤大地的深情关怀和关心厚爱,让我们这些在广东、深圳工作的党员干部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广东、深圳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脉定位、指明方向。从“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到现在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这些重要指示批示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是我们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最强大的精神指引。深圳作为习仲勋老书记主政广东期间提出建议、邓小平同志亲自圈定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承担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先行一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探索新路的光荣使命。当前全国全省百舸争流,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深圳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到深圳工作后,提出“勇当尖兵、再创新局”,就是要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先行一步,勇当排头兵中的“尖兵”。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经济特区,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特别强调“新时代走在最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这次习总书记要求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更要拿出特区新担当、勇担特区新使命、体现特区新作为、作出特区新贡献,认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革命气魄,全面落实4月13日习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对经济特区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努力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把深圳建设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通过深圳这个“窗口”彰显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最前列。率先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有力保障。特别是,跟进评估营商环境改革“20条”,缺什么补什么,完善一条补充一条,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最前列。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支撑,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深化财政资金使用、科研项目评审等科技体制改革,出台“鹏城英才计划”,加快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最前列。按照习总书记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关于扩大开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密切深港澳合作,加快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和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全国全省扩大开放探新路。——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最前列。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全省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作贡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南方日报:总书记指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圳在创新发展上将如何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王伟中:总书记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这是最高的褒奖,既是肯定和激励,更是压力和责任。近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有力推动了深圳经济在高位实现稳中向好。去年,全市GDP2.24万亿元,增长8.8%,规模跃居全国城市第三位,跻身全球城市30强;全口径财政预算收入突破8000亿元大关,实现8624亿元,增长9.2%,创新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必将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而强,深圳仍将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把创新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为科技创新强省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抓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针对深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努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打先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在原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梳理制定一批新的产业政策,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以打造海洋中心城市为契机,大力培育发展海洋经济。——抓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科技创新,不保护知识产权谁还来创新?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抓科技金融融合。深圳具有良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但比较缺前端投资特别是天使投资。在首期5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天使类项目,着力解决传统金融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不足问题。——抓人才引进培养。遵循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瞄准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抓紧出台“鹏城英才计划”等系列举措,使深圳成为最具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特区”。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南方日报:总书记强调广东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请问深圳将如何积极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来?王伟中:粤港澳大湾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广东、深圳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有利于打通珠三角9市和港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障碍,促进粤港澳更深层次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深圳将以即将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合作,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尤其是,深港通过30多年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两地关系越来越密切。党的十八大以来,深港合作进入“快车道”,两地已经成为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亲密合作伙伴。我到深圳后,多次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会谈,共同商议推动两地更紧密更务实合作。深圳将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加快把前海建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速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探索和加强在科技创新、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合作;研究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和生活的政策措施等。注重加强与澳门在特色金融、文化创意、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更好落实国家“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打造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精彩样本”在深圳645个社区里,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社区居民、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主阵地。在充分城市化的深圳,基层党建成为引领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去年3月,深圳市启动基层党建“大起底”调研。构建“标准+”模式,推行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治理结构、服务群众、工作职责、运行保障“六个标准化”建设,并鼓励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党建模式,推动全市基层党建形成既规范有序又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新时期,深圳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尤其突出系统集成、整体建设。以“三级阵地”联盟为例,规划建设1个市级党群服务中心、10个区级党群服务中心、N个社区及新兴领域党群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1039个,今年将建成“1+10+N”党群服务中心联盟,确保党员群众在1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党组织。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赵乐际同志对深圳社区党建标准化、互联网业党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方面工作给予肯定。作为一座创新创业之城,深圳在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也极具特色。比如,在全市产业园区、高层商务楼宇、大型商圈市场建立党委,探索切合互联网企业特征的新型党建模式。截至去年底,深圳已在全市309个产业园区、221座高层商务楼宇、22个大型商圈市场建立党委,755家行业协会商会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深圳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一手缔造建设起来的现代化大都市,38年来发展的根本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王伟中表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深圳将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和“第一天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旗帜鲜明讲政治,牢记“五个必须”,坚决反对“七个有之”,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坚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推进基层党建“标准+”模式,强化基层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打造城市基层党建“深圳品牌”,不断巩固党在特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擦亮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2月10日,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圳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2018年,深圳市将跟进评估营商环境改革“20条”,缺什么补什么,确保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改革……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平均一天48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改革为深圳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之源。3月20日,港籍工程师李志健在前海管理局官网看到一则公告:在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即日起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意味着在我国实施超过12年的“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实行就业许可制度”在前海率先实现突破。目前,在前海就业的境外人才8000多名,其中大部分来自港澳地区。不断落地的开放政策,让前海人才集聚效应凸显。“要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最前列,提高发展站位,既面向全国,更面向世界。”王伟中指出。2018年,深圳将与香港共同开发落马洲河套地区,推动深莞惠“3+2”经济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新载体,加快推进深越海防合作区、中白物流园建设等。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益4月9日—11日,第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在深圳举行,逾5000件科技新品集中亮相。在这一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力最强、渗透性最广的电子信息产业中,深圳拥有全国1/5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深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抓手。3月22日,2017年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榜单揭晓,来自深圳的华为、中兴通讯包揽前两名。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深圳已连续14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深圳是一面旗帜,但也要注意到我们的高科技产品中有不少原材料、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等还是依靠进口,没有话语权、没有定价权,这就是我们受制于人的地方。”王伟中表示,深圳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坚定不移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2018年,深圳将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上取得新突破,包括:启动大科学装置群建设,加快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国家基因库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创新型产业,加快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等。创新发展贵在行动。3月31日,鹏城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实验室)、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而近期,深圳召开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会,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到2025年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到2030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初,一项由深圳民间组织发起的“深圳民间河长”公益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关注,200多名热心市民踊跃申报“民间河长”。这是深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项生动实践。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实现“五个率先”,其中尤其强调率先构建全面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就在今年深圳两会上,深圳市描绘了未来的智慧城市图景:“大概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深圳要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最前列。”王伟中表示,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结构倒挂,在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城市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不少,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形成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为全省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作贡献。深圳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深圳将从市民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着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让市民看病更容易、就学更方便、居住更舒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记者 甘雪明 张东方 曲广宁 张光岩 摄影 朱洪波)

让教育成为特区 第6篇

一、让学校名副其实

“学校”包括“学”和“校”两部分, 学生学的是知识, 学的是能力。校不仅仅是围墙包裹下的园子, 更应成为学生检验自己言行的场所。学校应该有自己安排课程的权力, 打破每节课现有的规定性, 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定。教育特区并不是打破原有教育的所有, 而是把以往不合理又无法改正的地方进行修正, 更趋向于合情合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课堂上自由舒展, 学校要为学生准备好图书、搜索引擎, 准备好琴棋书画笔墨纸砚, 甚至是刀枪剑戟,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各种社团组织,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社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校不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而是用学生的能力来衡量教师的智慧。当然, 所有这些都必须遵循教育特区的规则, “机动车靠左行驶, 大奔也不例外”, 这就是特区之“规”。

记得德国有一所名为“瓦尔多夫”的学校。这是一所既不用分数统计学生成绩, 也没有升留级制度的学校, 故被人们誉之为“没有压力的学校”。在12年级毕业时, 每个学生都会获得一份列有分数的所谓“成绩报告单”, 以与社会上其他学校取得同等学力。课程设计方面是实践与理论并重, 尤其注重素质教育。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科目以外, 还设有园艺、劳作、合唱与指挥、舞蹈 (包括艺术体操及韵律操) 、戏剧、自我管理等一些科目。同时, 瓦尔多夫学校还致力于不断探索思维类科目 (如德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艺术史等) 与手工、艺术和音乐类科目 (如园艺、劳作、音乐、编结、版画、织染、装帧和雕塑等) 之间的课程比例与平衡。而且, 瓦尔多夫学校也特别注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 着力于使学生能获取更多更实用的感性知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特区的一个学习榜样。

二、让教师想做教师

现在的教师往往在评上高级职称以后开始出现职业倦怠, 事业上不图发展但求无过。教育特区里这种现象将一去不复返, 每位教师都是自觉自愿地以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给予教师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应得的奖励, 让教师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使教师能在课堂实现自己的“活问题”研究。学校的“规”让教师明白在学校里必须会出力, 会出成绩, 出好力, 出好成绩就能拥有实现目标后的幸福激励奖金。“醉驾一律扣12分, 不管你是书记还是市长。”这就是学校之“规”。

学校要建设教师成长的高速路, 让更多的教师像李镇西一样“做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在自己充实起来后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 才能找到作为教师的幸福源泉。

三、让孩子想做孩子

要让学生在课堂有充分的发言权, 有自己的业余爱好, 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自己的合作伙伴。作业是简单地搜集资料或者是读课外书, 写写读书感言或与家长探讨历史问题等。让每个孩子充分享受到童年时光的快乐, 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让教育成为一种放归自然般的“散养”, 这就是学校的“规”。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达1000多项, 他的创造发明便是从幼年坐在鸡蛋上模仿母鸡孵小鸡开始的。当他的母亲发现孩子这种“超级兴趣”时, 并没有讽刺挖苦他, 而是用理解与支持来帮助这位天才的发明家成长起来。可见, 自信心是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基础, 虽然, 孩子的“自信心”有时显得天真、幼稚, 但这些正是孩子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增长知识、加深阅历、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有了足够的自信心, 即使是智力平庸的孩子也可以变成天才。

四、让家长找到尊严

在教育的特区, 家长可以来学校和孩子一起上课、听课、做手工, 可以和孩子一起随学校组织的团队外出旅游, 可以参加学校举行的亲子运动会或者家庭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家长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享受到一种尊贵的礼宾待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校概念, 教师可以接学生上学, 家长也可要求教师参加家庭聚会等。让家长感觉到送孩子到学校是一种幸福的选择, 这也是学校的“规”。

家长会历来都是变相的告状会或出气会, 家长受了气还得陪着笑脸, 几乎失去了话语权。在教育的特区, 家长可以放心大胆地与教师讨论孩子的成长, 可以对老师的一些做法提出质疑, 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有尊严的家长才能配合学校共同培养有尊严的下一代, 虚心与尊重成了一种“礼尚往来”, 教育就会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

五、让生活融入学习

在教育特区, 课本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阅读和生活知识、生活习惯才是学习的主体, 就像《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一样, 可以将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学习。让学生在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 积累丰富的社会知识, 与阅读中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形成孩子自己的处事原则。言必信, 行必果。这就是教育之“规”。

陶行知先生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 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柏林米特区的公寓 第7篇

外表皮的装饰借鉴了景观,同时其设计形式在建筑物的轮廓和单元内部布局皆有体现。临街的一层拥有商业铺面。西南部有着宽敞美丽的平静大花园。开放的布局引入习习凉风,

不同的楼层拥有各异的景观视线。各种单元户型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顶层共有还有屋顶施家花园。整个设计从外到内,包括楼梯间,电梯内部都一脉相承,高度和谐统一。

平潭:海西战略“对台特区” 第8篇

平潭之于福建, 正如福建之于全国的前沿地位。这个离台湾最近的大陆县份, 是中国第五大岛, 陆地面积为厦门的两倍。1996年作为对台军演的岛屿, 如今却快速地演变成海西战略的“对台特区”。

福建省作出平潭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之后, 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聚集合力, 务求平潭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日前,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 平潭的开放开发首先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 在平潭开放开发的规划中, 已经把建设一个生态园林海岛作为一个发展的目标。

据介绍, 未来的平潭将构建成宜居城市和现代海滨旅游城市, 用5年的时间打造生态园林岛。

海西区为何选择平潭

68海里, 福建平潭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县, 也是中国第五大岛。1996年曾在此举行大陆对台军演, 如今可望成为一个“对台特区”。它的新名字叫“福州 (平潭) 综合实验区”, 分隔60年的两岸, 将在这一平台上实现从碰撞到融合。

去年5月14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 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并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福建省将该区域明确为福州 (平潭) 综合实验区, 这表明福建平潭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合作和自由贸易的“实验场”。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 福建将把平潭岛建设成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目前台湾有关方面积极参与平潭岛的开发建设, 双方友好合作将推动平潭岛建设快速发展。

那么,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 福建省为什么会选择将平潭岛作为两岸合作的首个实验区?

据知情人士表示, 在两岸经贸合作上, 福建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 提出两岸发展的新模式, 两岸经贸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载体。福建拿出一块地跟台湾合作, 双方人员进出、货物基础完全放开, 很多方面完全是自由的, 跟台湾一样。在这个贸易平台, 对台商的政策更宽松, 这将更快提高福建产业集聚, 提高产业经济总量。

不少人猜测, 平潭也许会成为中国第二个深圳。深圳不也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来的吗?远有深圳奇迹, 未来希望平潭能够创下海峡神话!岛内经济发展和基建相对落后, 与深圳开发初期相似, 更便于建设规划, 具备了后发优势。

平潭地处台湾海峡中部, 平潭四面环海, 相对独立, 在平潭率先实施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 有利于整体推进平潭岛的开放开发。

平潭对台交往历史久远, 具有对台交往的“桥头堡”重要地位。平潭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 清咸丰年间被辟为福建省五个对台贸易的港口之一。是全国最早被批准设立的台轮停泊点、台胞接待站和对台小额贸易县之一, 两岸民间直接交往活跃, 是台湾民众了解大陆、认识大陆、走进大陆的一个特殊“窗口”。

平潭岛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和环海峡经济走廊的中心突出部, 扼守中国“海上走廊”台湾海峡和闽江口咽喉, 是太平洋西岸国际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 目前每天经平潭东部海面航行的中外轮船达2000多艘。平潭是规划中的京台高速公路大路段终点站、规划中的台湾海峡海底隧道入口处, 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平潭岛具备成为台湾岛与大陆腹地经济交往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

平潭拥有丰富的可开发资源。平潭地理地貌为低矮台地、丘陵和平原, 中部为长期海砂冲积形成的平原, 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开发腹地。平潭还拥有世界级的水下文物资源, 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沉船发现最密集的地区。通过对旅游、港口、土地等特色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 将使平潭成为海西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增长区域, 为加快两岸合作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

虽然目前平潭县还是一个贫困县, 经济比较落后, 但是建立两岸合作试验区的后发优势将为平潭未来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平潭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连接岛外的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于2010年将建成通车, 平潭第二大桥正在编制科研;城区已形成四纵四横道路框架, 环岛公路将于2010年动工建设;电力、供水、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 为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平潭岛内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海洋产业、临海工业和以旅游为主体的服务业;岛外产业以海上运输业、隧道工程业、远洋捕捞业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 在平潭岛建立两岸合作试验区后, 它在政策各方面应该会更加宽松, 政府部门将会出台各种更加优惠的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 台商跟进政府投资, 会比政府更加担心投资风险, 所以政府一定要舍得对企业让利, 广州、上海局部政策就很灵活, 经验值得借鉴。另外, 配合中央政策, 关键是牢牢抓住这个政策, 将配套政策迅速细化并迅速得到落实,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台资进来。

平潭实验区“筑巢引凤”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的权力, 而平潭扮演“实验区”角色。福建省作出平潭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之后, 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聚集合力, 务求平潭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福建省外经贸厅出台政策, 将省级外经贸部门权限内的外资项目审批和自由技术进出口登记管理权限下放平潭实验区, 平潭设立的省级外资项目, 在当地就能办妥审批手续。

福建省工商局出台了下放工商登记审批权限的措施, 外国 (地区) 企业在平潭辖区内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 以及批准从事承包工程、承包或受托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 直接在平潭的注册登记窗口办理登记。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的政策支持, 已确定将平潭列为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 并对实验区建设用地给予单列审批;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支持向交通运输部争取将京台高速公路规划延伸至平潭、开通闽台客滚、支线机场建设等事项, 对平潭实验区内的对台交通设施建设项目, 将安排省级交通资金给予专项支持。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出台十大举措, 加快平潭实验区信息通信业发展, 包括支持实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智能化、全覆盖的宽带综合信息网络等;福建检验检疫局出台服务平潭开发开放的十大举措。

福建省环保厅出台支持平潭环评规划、生态体系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水源保护、环保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对台环保交流合作、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等环保工作的10条政策举措。

在利好政策的引导下, 平潭的发展步伐加快。目前, 平潭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福州 (平潭) 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编制及评估论证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据称,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 甚至是机场都在建设或规划之中, 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将迎来便捷的交通基础网络保障。

平潭岛是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的岛屿, 根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 远期的海峡两岸通道正是从平潭延伸至台湾, 京福高铁也将成为京福台高速铁路, 此举将实现两岸的快速沟通。福州至平潭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拉近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

另一项重点工程——平潭海峡大桥将在今年10月份全面完成主体工程。这条全长4976米的海峡大桥, 也是平潭岛与内陆连接的第一座跨海大桥, 它的竣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平潭的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吸引力。

继规划建设环岛路之后, 平潭岛拟建第二条环岛快速通道——环岛轻轨, 在未来两条交通线相继投用之后, 平潭城区将实现双轨并行的高速环形交通。目前, 规划部门正进行有关环岛轻轨的规划设计。

2008年12月17日, 福州至台湾基隆海上客运直航首航仪式在马尾港隆重举行

目前, 平潭环岛路已完成规划, 进入施工阶段, 预计2年半以后投入使用。环岛路路线主要走向以环绕海坛岛海岸线为主。公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全部竣工后, 可作为国际性环岛公路自行车赛和马拉松赛的比赛场地。

由于福建省超常规的力度支持福州 (平潭) 综合实验区建设, 在海西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中, 平潭机场的前期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为了支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福州 (平潭) 综合实验区与国开行签署了《规划建设金融合作会谈纪要》, 在“十一五”末年和“十二五”期间双方意向合作金额200亿元。重点支持交通、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改造等项目。

此前, 已有近10家银行累计向实验区提供授信额度120多亿元。在投融资体制创新上, 福建省府层面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设立平潭专项投资基金用于平潭的开发;利用融资租赁、保险资金、信托平台、民间资金和其他战略投资等方式支持平潭建设。

自从去年7月份平潭岛开发的消息公布后, 共有200多家来自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的企业前往平潭考察, 初步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0多项, 总投资达360多亿元。

业内人士称, 平潭岛有地理优势, 更有政策优势, 这是吸引台商投资的关键。目前平潭对接台湾产业的思路已经明晰——通过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两岸旅游合作实验区。

平潭开发生态放首位

日前,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 平潭的开放开发首先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 在平潭开放开发的规划中, 已经把建设一个生态园林海岛作为一个发展的目标。在平潭的建设中, 在产业定位上, 优先发展旅游业, 发展无污染、节水型的工业, 这些都是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的。

据介绍, 以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 福州 (平潭) 综合实验区将加快改造更新防风固沙林体系, 强化森林景观配置, 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环境保护,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海岛城市。

3月12日, 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植树节, 福州市公路局在福建省道305线海坛景区石碑标志处, 种下岚岛进城路景观绿化的第一片树苗, 为平潭升级海岛滨海景观, 构建宜居城市打造生态园林岛助力。

据介绍, 平潭进岛路公路景观改造绿化带数目以乔木类、棕榈科、灌木、藤本植物为主, 种植数目将达到37600多株, 草皮覆盖面积将达到12000平方米。

届时进岛路将成为一条四季常青的绿色长廊, 沿途的碧波青烟与山林美景相映成趣, 形成一幅“车在林中行, 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

福州市公路局总工程师陈思明表示, 景观工程中的绿化带植物, 选用富有亚热带气息的棕榈植物与抗风性好的植物进行种植, 主要是考虑到平潭区域特色和气候特点。同时, 也充分利用了沿线空旷场地设置园林式景观节点, 并对沿线破损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进行修复。

据悉, 进城路公路景观改造工程仅仅是平潭综合实验区打造生态园林岛的一角, 未来的平潭, 将构建成宜居城市和现代海滨旅游城市, 打造为生态园林岛。

经过多年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 目前平潭已建成园林式绿化单位26个, 县城区公共绿地600多亩, 居民区及单位绿地155亩, 道路绿化80亩, 防护绿地1030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6%, 绿化率为20.4%,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平方米。乡村“四旁” (村旁、宅旁、路旁、水旁) 绿化面积6000多亩。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林业用地面积达16万多亩, 森林覆盖率34.2%, 绿化程度达97%, 大大改善了平潭县的生态环境。

目前平潭建成区的绿化率为20.4%, 但道路绿化整体水平比较低, 且绿化以后养护不到位, 树种单一, 景观效果不佳。

福建省林业厅已向国家林业局争取新增沿海防护林建设资金2000万元, 福建省配套500万元, 并协调福州市、平潭县配套投入, 专项用于今年平潭绿化。

为加快绿化美化步伐, 建设生态园林岛, 平潭综合实验区研究决定实施今年大绿化工程, 并成立了实验区大绿化工程指挥部。

2010年平潭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3万多亩, 封山育林1.6万多亩, 建设绿化村25个, 并营造县乡公路林30公里的“四绿” (绿色城区、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 工程。

另外, 平潭综合实验区还规划制定了“四绿”三年规划, 争取在2012年前新增城区绿地面积675亩, 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10亩, 种植1000万株树木。

规划争取在2012年前创建绿色乡镇6个、绿色村庄75个、乡村小公园30个, 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个公园绿地。

规划完成绿色通道植树绿化156公里1万多亩, 到2012年, 全区主要交通干线一重山, 三十六脚湖一重山和沿海基干林带的宜林地绿化程度达到100%。

据了解, 目前福建省林业厅正在帮助平潭林业局抓好《福州 (平潭) 森林花园岛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福建省林业厅也出台针对性措施, 加大对实验区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城乡绿化一体化造林补助力度。争取今年启动风口治理和宜林荒山造林、环岛路绿化、进岛大道绿化三项工程。

林业部门相关专家表示, 平潭沿海防护林规划将以最终建成海坛岛森林公园为总目标。对平潭沿海防护林规划需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对生态敏感区严格保护, 保护好对于平潭整体生态环境有决定性作用的丘陵山地森林资源, 坚决避免人为破坏。

据介绍, 未来的平潭将构建成宜居城市和现代海滨旅游城市, 用5年的时间打造生态园林岛。

链接:

■平潭综合实验区

作为福建省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 平潭岛成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实验区。平潭岛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 与台湾新竹相距68海里。平潭岛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 是福建第一大岛, 素有“千礁岛县”之称。

喀斯特区植物水分利用研究 第9篇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区为贵州省荔波茂兰, 为一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该区域主要分布着碳酸盐岩石, 最高海拔1078m, 最低海拔430m, 平均海拔880m以上, 年平均气温约15.3℃, 全年降水量1752.5mm。该区具有春秋温暖,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特点。在此条件上发育的土壤主要是黑色石灰土和黄色石灰土。

2 样品的采集

本研究选择两种喀斯特区专属植物荔波瘤果茶 (Camellia tuberculata Chien) 和掌叶木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Levl.) Rehd.) 及两种非专属植物圆果化香 (Platycarya longipes) 和香叶树 (Lindera communis) 作为研究对象, 每个植物种按不同胸 (基) 径等级、不同小生境、不同季节有选择性的进行采集, 荔波瘤果茶共取样五株, 取样 (胸) 基径从1.5cm至11cm。掌叶木共取样4株, 取样 (胸) 基径从1cm至16cm。圆果化香共取样四株, 取样 (胸) 基径从1.5cm至11cm。香叶树共取样五株, 取样 (胸) 基径从0.5cm至6cm。采集各植物种叶片时, 于树枝中上层四个方位采集成熟叶片, 混合成一个样品后装入透气性好的样品袋中备用。采样时间分别为2008年7月, 2009年4月, 2009年8月和2010年1月。各样品的基本情况表见表1。

3 实验方法

3.1 植物叶片的前期处理

采集的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 置于烘箱中在70℃下烘干, 用微型粉碎机粉碎并过20目筛, 样品封存于密封袋内以备分析用。

3.2 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的测定

叶片的δ1 3C值是在850℃的高温下以Pt丝作为催化剂, 用氧化铜将有机碳全部氧化为CO2, 纯化后上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气体同位素质谱室的MAT-252质谱仪 (Finnigan MAT, USA) 测定。采用PDB (Pee Dee Belemnite) 标准, 测量误差小于0.05‰, δ1 3C值由国际通用标准形式给出: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叶片δ1 3C值的种间差异

从表2中可看出, 在整个生长季香叶树叶片δ1 3C值最负, 掌叶木叶片δ1 3C值最趋正。圆果化香及荔波瘤果茶居中。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内, 掌叶木叶片δ1 3C值与荔波瘤果茶、圆果化香和香叶树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荔波瘤果茶与圆果化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其与香叶树存在显著差异 (p<0.05) ;此外, 圆果化香和香叶树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在整个生长季中, 研究区各物种叶片δ1 3C值从生长初期到生长末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4.2 植物叶片δ1 3C值随植物胸基径的变化

研究区四种植物叶片δ1 3C值见表3。从表中看出, 香叶树叶片δ1 3C值最负, 掌叶木叶片δ1 3C值最正。圆果化香及荔波瘤果茶居中。

本研究对四种植株均按植物胸基径大小选择植株, 选择时可将植株分五级 (<1cm, 1-3cm, 3-5cm, 5-10cm, >10cm) 或者分四级 (<3cm, 3-5cm, 5-10cm, >10cm) , 视具体情况而定。图3是各植株叶片δ1 3C值随植株胸基径大小的变化。

从图3中可看出, 除了掌叶木外, 荔波瘤果茶, 香叶树和圆果化香的叶片δ1 3C值随着植物胸 (基) 径值的变大而稍为趋正, 尤其是胸径大于10cm的植株叶片δ13C值要正与其他各级梯度。也就是说随着胸 (基) 径值的变大, 荔波瘤果茶, 香叶树和圆果化香各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 (WUE) 有所提高, 这是因为成年植株根系较为发达, 能更好的利用各种水分来源。且从季节变化来, 除掌叶木之外, 其他三种植物胸 (基) 径小于2cm的植株的叶片δ1 3C值随着季节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说明植株幼苗根系不够发达, 随着各季节土壤含水量的多寡其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也不稳定, 而成年植株的季节变化较小, 植株水分利用较为稳定。单从掌叶木来看, 由图可知, 掌叶木的叶片δ1 3C值随着植物胸基径值而变化的趋势和其他三种不同, 胸基径梯度为5-10cm这一级的掌叶木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3-5cm级和10cm以上级差别不大, 小于3cm级植株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但从季节变化来看, 四种植物胸径为5-10cm这一级的植株季节变化最小, 也就是这一级的植株四季都有着较为稳定的水分利用效率。

5 小结

从碳同位素来看, 掌叶木的水分利用效率 (WUE) 最高, 香叶树WUE最低, 荔波瘤果茶和香叶树居中。这是由于香叶树比较稳定的利用了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土壤水, 有稳定的水分来源, 使得其水分利用效率 (WUE) 较低, 表现为更负的δ1 3C值, 而掌叶木有其不同与其他树种的特点, 喜好长在石面生境上, 在对水源的选择利用上, 掌叶木表现出更为灵活的机制, 而且掌叶木属落叶树种, 落叶树种在水分缺失时具有更强的气孔控制能力和更低的胞内CO2浓度 (Ci) , 从而使该类群具有更高的WUE。

摘要:本研究选择了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对象, 通过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 对其叶片δ1 3C值进行研究探讨:1) 喀斯特地区不同植物种的水分利用;2) 不同胸 (基) 径植物的水分利用状况。从这两个方向上探讨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研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喀斯特,小生境,碳稳定同位素,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O’Leary M H.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 plants.Phytochemistry.1981, 20:553-567.

[2]Farquhar G D, O’Leary M H, Berry J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intercellula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in leaves.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1982, 9:121-137.

[3]Brooks J R, Flanagan L B, Buchmann N, et al.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boreal plants:functional grouping of life forms.Oecologia.1997, 110:301-311.

[4]Ehleringer J R and Osmond C B.In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Field Methods and Instrumentation, Pearcy RW, Ehleringer J, Mooney HA, Rundel PW (eds) .Kluwer:London, 1989:279-281.

中关村:新特区 新篇章 第10篇

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碑上,1979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

从此,“经济特区”这个词语便被赋予时代的力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惊世巨作。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者,和香港仅有一河之隔的沿海小渔村——深圳,被世界聚焦。

1979年7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

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历史的进程惊人相似。29年前的中关村,白颐路上,正酝酿着一场“中国的新革命”。陈春先、纪世瀛开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那些不甘寂寞的“叛逆者”开始在那个时代迎风而歌,中国社会的新契机也从这里开始起步,后来造就出了一条闻名于世的大街,也造就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拉开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20年来,“中关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被赋予了时代印记——美国斯坦福大学威廉·米勒教授赞誉道:“中关村最接近硅谷,从中关村的价值来判断,中关村机制、精神和文化比其他国家任何一处科技园更像硅谷。”

然而,“中关村”注定不能成为“美国硅谷”。尽管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陈春先那一代的创业者在最初的梦想里或多或少都有着“硅谷”的影子。不能成为并不代表不想超越,在这片梦想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奇迹:20年来,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总收入从1988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万亿元,上缴税费从0.5亿元增长到500亿元;过去的20年,中关村已经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群。中关村的重大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创造出了汉字激光照排、计算机芯片、移动通讯标准、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在电子政务、防治非典、节能减排、载人航天、2008年奥运会、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中广泛应用,每年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25%以上。

梦想照进现实,20年不长,却实现了一个富民强国的梦。这期间,中关村最大的贡献就是“引领中国社会走进信息化时代。”而在击掌相庆之后,中关村的方向又在何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戴卫表示,中关村在未来20年,要打造全球创新中心。

勇站潮流前,敢为天下先。

当有经济学家站出来,畅言应该在“经济特区”率先建设“创新特区”之时,许多人都不曾料到,这一次,时代又将重任交付于中关村。

2009年3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宣布,国务院已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中关村将建设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将是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试点工作,使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将铭记这个日子,就像如今我们回忆起1980年那个春天一样。“创新特区”会将中关村再一次推到时代的最前沿,书写20年后的又一个传奇。

为何是中关村?

中国为何要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为何首选中关村?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风暴下,中国这样的举措又在说明什么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金融危机恰恰给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金融危机常常伴随着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科技革命又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引擎。

国际化的程度越高,所有金融危机的影响越大。正如万钢部长所言,如何在危机中寻得“机遇”?发展中的中关村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根据统计报告现实,2008年占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规模40%的电子信息业增速明显放缓。联想集团自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首次报亏,并做出了全球裁员的决定。而环保、网络游戏、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兴产业则在市场上展现出新的生命力,这些领域里的优秀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试点,意味着我们有机会为世界难题寻找中国解法。一旦有所突破,将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戴卫说,“中央将当前困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作为突破口,鼓励制度创新,大胆尝试,这将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和国家长远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说,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经过20年风雨兼程,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创新体系。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科技、教育、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是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具体模式和途径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全国创新中心,中关村对全国的自主创新事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当前,中央支持中关村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主动担当起引领国家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责任,为全国探索经验、作出示范,是国家赋予中关村的使命,也是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的所在。

2008年2月,美国硅谷银行总裁肯尼思·威尔科思在京访问时专门提出要到中关村看看,原因就是美国硅谷许多公司都在频繁地提到这个地名。肯尼思坦言,全世界的投资人正在寻找发掘下一个硅谷,他已经对中关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世界正在聚焦中关村,而中关村承担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动情地说:“作为一名科技企业的老员工,每每听到国际上说中国只会简单地制造而缺乏创新的时候,心中很是不忿;尤其是听到我们要拿上亿件衬衫去换取一架飞机,而对方还觉得我们是占了便宜的时候,更是血往上冲,觉得是一种耻辱。”

诚如所言,中国企业家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发展经济那么简单。高污染、高消耗、低利润的发展模式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创新驱动。

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言之切切:“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场新技术的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我们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与国家同舟共济,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大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市场的开拓、加速国际化的进程。我们有信心用自主创新来化‘危’为‘机’,努力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想起华旗资讯总裁冯军经常提及的一个论点:“中华民族每30年就会有一次重大的飞跃的机会,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自醒;加30年是1949年,中华民族摆脱侵略,开始自立;再加30年,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开始自强;再加30年,就是2009年,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第一年,我们相信,那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一年。”

那么,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不是中华民族腾飞最好的契机呢?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特”在何处?

建立特区,通过一点试验,然后推开辐射覆盖全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决定在东南沿海设立四大经济特区,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然后逐步发展成中国经济起飞的第一个增长极——珠三角经济圈。

从2005年上海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国已经在东、中、西部设立了多个不同形式的配套改革试验区,以试验区的摸索实践示范带动全国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为了区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特区,这些改革试验区常被称为“新特区”。 作为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究竟享受哪些不同的“特权”呢?

一、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的试点。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的院所转制企业以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改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由财政部、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二、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待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层次市场间的转板制度,建立具有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注册登记的产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适用国家关于股权投资基金先行先试政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专家参与的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

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按规定核定间接费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核定一定比例的间接费用,主要用于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组织实施项目(课题)过程中发生的管理、协调和监督费用,以及其他无法再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

四、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清洁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具体办法。

五、实施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税收政策。

六、组织编制发展规划。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及其他有关部门,会同北京市政府,研究制订到2020年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规划。

中科院高技术研发局副局长肖云汉表示:“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条政策措施就是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这无疑是个重大突破,将在中关村吸引、聚集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产生和转化更大、衡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国务院的批复还明确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核定间接费用,列支人员费,这又是一个激励人才的重要措施,对于更好地完成重大科研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达成这样的目标将意味着:“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关村生产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聚集一批国际化的高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国际化的企业家,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中关村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聚集区,世界前沿技术研发和标准的地区,我国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实验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示:“确立这样的目标,符合中关村的实际,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符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要用这个目标来激励我们的工作,落实目标。”

全球创新中心

回顾中关村走过的20年,人们往往最先看到的是联想、方正、新浪、百度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看到的是中关村不断扩大的规模,不断上涨的利润、税收,但在这些品牌和盈利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对制度、技术、管理、文化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在很大意义上说,制度、技术、管理、文化、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成就决定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的能力和业绩。更为关键的是,中关村在这些方面的创新过程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中关村走过了20年不平凡的道路,我的心实际上也时刻牵系着这个地方,看到中关村今天的发展非常高兴。今年又组织了科技部、北京市各方面对中关村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想推动中关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发展,提高水平。” 2008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再次视察中关村时说。

自1998年以来,中关村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已经达到11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0项,国家标准达98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量超过了13000件,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关村完成技术研发后,在外省市建立了产业化生产基地和销售分中心,直接带动各地经济发展。

目前,中关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高等院校40多所,国家各类科研院所14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各类孵化器8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0多家。多年来,中关村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项目,据统计,中关村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三分之一。此外,中关村积极推动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各类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数量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雄厚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的服务资源,使得中关村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

中关村从当年一条名不见经传的街道,发展成为如今中国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中关村20年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其“中国创新中心”的历史地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为立足国际化、引领创新潮,成为未来全球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从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机构到Google、微软等跨国巨头的研发和地区总部涌进中关村;从服务部第一期电子技术培训班到俞敏洪享誉全球的新东方教育;从柳传志的“新技术服务公司”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TOP赞助商的联想;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总面积达232平方公里的中关村一区多园多基地创新产业集群;从“科技二道贩子”到14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关村企业,如新浪、搜狐、百度、中星微电子;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以高精尖的技术和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向全球展示了巨大成就和其产业报国的雄心。

在世界都在关注中关村的同时,中关村的国际化开始了一种新的格局,2004年以联想并购IBM为始点,中星微、华旗为代表的中关村企业探索出了跨国并购、技术和产品出口、高技术服务外包等国际化发展的多种模式。据统计,全国10大软件外包企业中,有5家在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正在中关村兴起。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关村企业达到14家,占中国大陆总数的一半左右。

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众多金融机构十分看好的投资目标区域。2007年2月20日美国硅谷银行总裁肯尼思·威尔科思在京访问期间,对中关村表示出了极高的投资兴趣。而此前这家以投资硅谷创新区域起家的世界有特色的银行,正在全球寻找新的创新区域进行投资。肯尼思坦言,他们在全球选择投资目标依据就是发现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作为其投资的战略目标。

许多人看来,作为首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将在未来大展拳脚,将目标直指“全球创新中心”。国务院“批复”里面提出要求:“中关村要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以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快改革与发展,争取再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产生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突破,再突破

中关村的历史就是一部突破的历史。一代代创业者前赴后继,书写了“勇于变革,敢为天下先”的中关村文化,“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成为区域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而这与中国改革开发精神高度契合的践行者,敢于突破体制的层层束缚,开启了我国科技人员解放思想、用知识创富的历史浪潮。从陈春先、纪世瀛、柳传志、段永基到王志东、张朝阳、李彦宏、邓中翰、俞敏洪……一代一代的创业者在中关村书写传奇。中关村每年新增创业企业3000多家,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他们是中关村魅力的重要佐证。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动员大会上激励中关村的建设者:“要进一步激发中关村的创新潜力和动力,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为全国的自主创新提供新的经验和模式。要举全市之力进一步做强中关村,发挥中关村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的引擎作用和龙头作用,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中关村的试验田作用。”

而等待中关村突破的道路还很漫长。从国家整体发展要求看,中关村尚需迈开更大的步伐。2007年全国高新区提供的GDP占全国的7.1%,中关村占北京市经济总量的18%。根据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一般规律和我国高新区发展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应达20%以上。按照这样的预期,中关村至少应该占北京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仅经济规模一项,中关村还要继续扩大。我们期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关村勇于突破,产生上百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企业,数十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打造成世界知名企业的“总部基地”,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对于未来如何实现“突破”计划,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给出了答案:研究编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启动“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聚集和吸引战略科学家以及高端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家、科技中介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海外学人中心,完善人才服务环境。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国技术交易所,努力争取承接国家科技资源和重大项目,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开展“中关村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品牌、技术转移战略,加快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和高技术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建立科技创业金融体系,深入推进创业投资试点和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积极利用多层次证券市场,做强做大中关村板块,探索投保贷联动机制,建立科技保险保障机制。优化和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打造特色突出、企业集聚的专业化产业基地。带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与其他区域共建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聚集,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构建现代化、国际化的高技术市场体系,推进多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建设宜居、和谐、生态的园区环境,开展具有中关村特色的文化创新。

历史的书写者并不确定此刻将被写进历史,恰如1980年的白颐路,还有那个名叫深圳的小渔村。如今,在“经济特区”伴随改革开发走出华美乐章的许多年后,首个“创新特区”将走上这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舞台,与世界共舞,看风舒云卷,听潮起潮落。

香港特区政府的网络传播分析 第11篇

香港特区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173.7%, 是全球渗透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住户宽带上网普及率达到81.4%, 是亚洲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 香港特区政府在它制定的“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中明确把“保持领先的电子政府及知识型社会的地位”作为目标之一, 并定期修改有关策略的计划, 以配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成为建设“电子政府”的先驱。 (2) 特区政府新闻处从1994年12月开始, 引入一套电脑系统, 能迅速传送中、英文新闻稿给传媒机构, 目前约有70个传媒机构使用该系统。 (3) 从2000年1月开始, 所有的重要记者招待会, 特别是行政长官、政务司司长及财政司司长的记者会, 以及每年的《施政报告》和财政预算案宣读均由政府新闻处实行网上直播。 (4) 2007年8月3日, 试运营近一年的特区政府全新入门网站“香港政府一站通” (www.gov.hk正式启用, 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网上政府信息和服务。“香港政府一站通”由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负责开发及管理, 网站有助于市民取得常用的政府信息和约1200项电子政府服务, 例如环境、教育及培训、就业、入境事务、税务、缴交政府收费、购买政府刊物等。特区政府利用互联网发布各项政策、服务和工作信息, 包括24小时即时新闻、咨询文件及其他专题资料, 方便市民了解香港的最新情况和政府公告。并从市民的角度出发, 通过简单易用的界面, 将不同的信息及服务以客户群和主题分类为香港居民、商务及贸易、非香港居民和青少年, 方便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寻找信息。各个政府部门设有的中英文网页都可通过这个门户网页链接到达。“香港政府一站通”的推出是政府发展电子公共服务的一座新里程碑, 标志着公共服务采用“以民为本”的概念的新开始。 (5) 而此前, 网上共有200多个彼此独立的政府部门网站, 分别提供1200多种电子服务, 如果市民不熟悉政府的架构及分工, 寻找所需的信息及服务时便会费时费力。 (6) 因此, 该网站屡获殊荣, 2009年在香港本地被授予无障碍优异网站卓越奖和最佳公共服务应用网站银奖, 2010年被万维网推广协会授予杰出网站奖等荣誉。 (7)

特区政府发展“电子政府”的成就获得国际社会的肯定, 在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公布的电子商贸准备程度排名中, 香港位列全球第二, 亚洲第一。 (8) 分析香港特区政府成功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原因, 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特区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协调, 以及各部门的配合和协同。正如我国学者指出的:“电子政务之所以成功率不高是因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误解, 即把它当做是技术人员的事, 认为给了钱、给了人, 事情就可以办成。事实上, 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政治领导, 而不是技术领导。因为, 电子政务是一场改革, 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一场革命。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 个人和集团的利益无法触动, 利益冲突无法协调, 标准规范无法统一, 系统无法一体化, 资源无法共享, 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实践都证明:‘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 而不是‘电子’!” (9)

特区政府网络传播的协调组织

特区政府新闻处。香港特区政府非常关注电子政务的一体化问题, 特区政府新闻处早在1997年3月就成立了“互联网资源中心”, 专门负责管理政府网页, 同时也关注各个政府部门网页更新资料的情况, 并协助它们管理和改进网页, 就各个部门的网页质量包括设计等提出意见, 促使政府部门之间和对外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和标准化, 从而实现政府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公开。 (10)

此外, 新闻处还负责特区政府在互联网上的电子报“香港政府新闻网” (11) 的运营。该网站提供的网上新闻、特写及评论是由政府新闻处经验丰富的撰稿员和编辑制作, 并同时通过特写、图片、短片及链接其他网页, 提供背景及相关资料, 目的是借助生动的多媒体发布政府新闻的同时, 推动政府与工商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交流。 (12) 特区政府新闻网发言人马锦标答复记者时表示, 政府新闻网最近在一些受欢迎的社交网站例如You Tube、Twitter开设频道或账户, 向互联网上更多不同层面的用户宣传特区政府的政策、活动和工作, 更希望通过新浪微博平台, 便利更多内地同胞得悉香港的最新消息。如2010年7月14日, 特区政府开通新浪微博发出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银香港为台湾人民币现钞业务清算行, 向台湾商业银行提供人民币现钞兑换、供应及回流的服务。” (13)

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2004年7月1日, 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成立了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 负责统筹政府内外推行信息及通信科技。除了在政府内部提供信息科技服务及支援外, 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作为政府的专责机构, 负责根据“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制定信息及通讯科技政策、策略、计划和措施, 并为政府就信息及通讯科技所作的投资负责。成立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可使负责在政府内外执行信息科技职能的架构变得更为精简, 而政府在倡导信息科技发展方面也更能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 (14)

除了打造政府网页一站式服务模式外, 特区政府还率先树立“流动政府”的理念, 致力于让全港市民受惠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2008年3月, 以建设无线网络城市为目标, 特区政府推出“香港政府Wi-Fi通计划”, 在全港18区的指定政府场地提供Wi-Fi无线宽频上网设施, 让市民免费使用。还为个人数码助理 (PDA) 设置即时交通消息、空气污染指数、政府最新消息及新闻公报等。 (15)

随着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的成立, 政府同时设立了一个由政府高层组成的电子政府督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财政司司长担任主席, 负责督导电子政府计划的策略性发展方向, 以及统筹跨部门计划的推行。凭借电子政府督导委员会赋予的权力, 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将可推动政府内部应用信息科技以改革业务流程, 并可在电子政府计划的推行上负起跨部门领导者的责任。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的设立, 对于巩固香港作为首要数码城市的地位, 以及继续善用信息科技以造福社会, 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通过有关的政制改革, 政府将更加有效地推行“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的目标和计划。 (16)

数码共融专责小组。特区政府于2008年成立了数码共融专责小组, 解决弱势群体在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服务方面的“数码鸿沟”问题, 有关措施包括设置地区数码中心, 以提供电脑设施、上网服务、培训课程及技术支援;建立长者专门网站, 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服务提供帮助;赞助全港的互联网普及教育, 向青少年、家长和教师推介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等。 (17)

香港电台。特区政府的官方媒体———香港电台早在1994年12月便率先设立了网上广播站 (www.rthk.org.hk) , 在互联网上提供广播服务, 还从2007年8月起, 正式在Youtube网站上开设频道, 吸引年轻受众, 并于2010年7月进行全面更新, 推出了手机版的广播服务。 (18)

特区政府首长对网络传播的示范作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区的首长, 领导香港特区政府、决定政府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 因此行政长官对互联网的应用对政府网络传播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意义非同寻常。行政长官设有专门网站, 该网站是香港特区政府向公众解释政府政策和决定的渠道之一。网站内容丰富, 包括行政长官简历、演辞、新闻稿、短片、相片集、施政报告、香港家书、行政长官获赠礼物名册等内容, 是香港市民直接了解香港特区政府以及行政长官有关信息的重要窗口。 (19) 2010年9月, 曾荫权以“上亚厘毕道Upper Albert Road”的名称, 在Facebook开设专页, 与香港市民沟通, 以微博上载他的日志、感想或活动行踪, 例如到市民的家中家访、和青年人谈心等, 曾荫权还发放不少自己亲自制作的录像片段。行政长官很注意通过个人网页向公众传递一些个人理念、爱好等个性化的信息, 从而使个人形象更富有人情味, 如通过行政长官网页可以了解到他的座右铭是“为民、和谐、励治”, 他的“嗜好包括远足、游泳和观鸟”等个人信息。 (20) 在2010年12月9日, 行政长官办公室还在新浪微博设立户口“香港行政长官办公室”, 鼓励市民在微博网页留言, 分享和讨论对特区政府的施政期望和意见。 (21)

上一篇:高中地理课堂调控艺术下一篇:膝关节镜手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