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危机范文

2024-06-17

会展危机范文(精选6篇)

会展危机 第1篇

一、会展旅游危机的特征

(一)范围广,危害大

由于会展旅游的关联性较强,其关系到饭店、交通、旅社等多个方面。一旦会展旅游出现危机,与会展旅游有所关联的产业都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产业链的断开,最终导致各个行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关注度高

通常,参与会展旅游的人员都是社会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人物,所以一旦会展旅游出现危机,全国、乃至世界都会对其发出关注。例如,2010年的汶川地震,其导致会展旅游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地震的情况不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关注,还受到了全世界的注目,各国媒体对此事跟踪报道,并且及时施以援手。

(三)对形象影响严重

会展旅游和会展企业的产品质量、信誉、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与会者对会展旅游和会展企业的评价,如果其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等内容与参与者所为期望或了解到的内容有所不同,或者由于会展企业的操作不当导致与会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且没有及时有效的将问题处理,那么会展旅游的信誉和评价会受到的严重的影响。

(四)对经济发展影响严重

如果会展企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等内部危机,其有可能导致产品生产线的重新定制,市场目标也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定位,进而导致会展企业需要重新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其运作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出现运营坏境不理想等外部危机,企业有可能出现投资受损的情况。例如,恐怖事件。其会对会展旅游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旦出现这类事件,会展旅游活动就会被取消,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回收设备,最终造成资金的损失。

二、会展旅游危机管理

(一)会展旅游危机的类型

会展旅游危机大体可以划分为五类,分别是:产品质量危机、财务危机、契约危机、突发事故危机、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引发的危机。

会展旅游的参与人员来自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其对会展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标准、旅游区域等要求各有不同,这就容易导致与会者对会展旅游的不满,最终使会展旅游出现危机。或者由于会展旅游的中间环节出现错误而导致某个与会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对当地产生厌烦感,使会展地区陷入危机;如果国家调整了利率或者汇率出现了波动,又或者企业内部出现员工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等情况,都会使会展旅游受到财务危机的影响。此外,如果会展企业与参展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契约履行不顺利等情况会导致投资失误、收益减小,使会展企业的经营陷入危机;通常,在会展活动举办之前,举办会展的个人或企业都会与参与者签订合同,通过契约来约束彼此的行为。但是,如果出现意外灾害,例如地震、恐怖事件、传播疾病等等,这会导致契约的终止,进而使会展的主体和客体受到影响而被取消,最终会展旅游将陷入重大的危机之中。或者会展旅游的内部管理出现问题,企业员工没有按照要求或规定完成展会项目,进而造成企业的信誉受到影响。不仅如此,由于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合同取消,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使会展旅游陷入重大的危机之中;会展旅游中的突发事故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例如,地震、传染病等等。另一种是人为灾害,例如恐怖事件、交通事故等等。这些事件并不在规划之中,属于意料之外的事件,难以避免且会对会展旅游造成巨大的影响;政府变动经济政策会导致会展旅游的举办时间、举办地点、举办规模等问题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会展旅游是需要通过政府批准才能够举办的,其申请程序受到政府的约束和管理。

(二)会展旅游危机的管理措施

在举办会展旅游之前,会展旅游协会、会展旅游企业等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需要做好危机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如果危机发生,协会和企业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危机,避免危机的扩大,使其稳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之中,企业和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最有效的解决措施,维护会展的继续进行,进而为企业的信誉、能力、形象等方面的发展和宣传带来机会。在危机结束之后,相关的企业和部门需要妥善处理遗留问题,避免后遗症的产生。尽可能消除由于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建立一个信誉度高、能力强、办事可靠的企业形象。不断在经验中总结方法,通过对危机的处理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进而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危机的出现到结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其经历了六个阶段,分别是:酝酿期、爆发期、处理期、减缓期、消除期以及后遗症期。这六个阶段所造成的危害皆有不同,根据其彼此之间的区别,笔者认为我国的会展旅游危机可以采用进攻性处理战略的危机处理方式。我国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危机爆发之前的预防机制、然后是危机爆发过程中的反应机制、最后是危机爆发后的恢复机制。

在危机爆发之前,也就是危机的酝酿期,会展旅游协会和相关企业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和管理危机的发生,将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任何可能对会展旅游造成影响的因素产生。因此,在活动举办之前,各个部门需要明确权利与责任的分配,组建有效的会展旅游危机管理机制,明确每一个部门在会展活动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使会展旅游危机所造成的危害能够降到最低;在爆发过程中,组织结构必须尽快反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危机管理小组要尽可能消除危机对与会者所造成的影响,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运用一切可用的资源解决危机问题,进行统一的指挥,合理划分事件的主次顺序,将媒体导向正确的方向,避免会展企业的信誉受到影响。然后运用法律手段,邀请专业人士对危机进行分析和讲解,消除旅游者、与会者以及参与企业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影响;在危机爆发结束之后,企业要及时与政府沟通,说明事件的发生过程,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进行恢复重建,使企业能够在危机之后迅速重振。此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也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企业的恢复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其他企业的帮助,同行企业的利益相近,其生产的产品和经营的方式相似,得到同类企业的支持能够确保企业在危机时期稳定经营渠道,进而度过难关。最后,要与会展的参与者和媒体进行及时的沟通,妥善处理顾客的心理问题,避免会展旅游地以及企业的形象受到损害,尽全力恢复顾客对会展旅游以及会展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根据上诉,我国会展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为:想要强化会展旅游机构以及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就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确保会展旅游的稳定进行;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危机应对网络;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实现信息的透明化和真实化;运用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价格结构调整的方式,在危机出现之后对产品进行合理的调整,改善产品形象,利用企业产品的差异性来刺激市场的需求;加强宣传,为当地树立良好的会展旅游地的形象;加强会展旅游业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演习,确保危机发生时其能够合理有效的应对危机,进而完成学习型会展旅游业的创建,避免危机对会展旅游的影响,确保会展旅游的意义和作用。

三、结语

会展业“信用危机”还远吗? 第2篇

不断演变的欧债危机,成了一次国家主权信用的纷争。主权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

主权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评级。

2011年8月6日上午,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而由此爆发的欧洲信用评级下降的趋势也迅速蔓延。德国,欧盟经济体的最具实力型国家,在不久前也被下调了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缺少更多市场活力的欧洲,逐渐成为信用危机的导火索。会展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形势的转变也对会展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出展市场的稳定不仅取决于国内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而且还由外界经济环境所决定。从2008年开始上演的金融危机,在经历了3年的震荡和消化,演变成了债务危机。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我国通货膨胀形势的严重,出口贸易形势不太乐观。特别是欧洲国家的消费能力严重下降,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逐渐呈现弱势。信用危机的出现,不仅预示着市场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减弱,也为我国出展业带来一些思考。

上海现代国际展览公司总经理张定国曾表示,德国国家信用主权虽然被调低,但是从整体经济环境来看,“尤其是德国本身会展业并不完全依仗国内,它已经在世界各地举办展会,并且其面对的市场是全球。”这也大大降低了信用评级的影响。不过提起这种评级制度,众多会展业界专家也纷纷表示,会展业也可仿效。

信用的缺失,造成市场经营压力增大。而对于我国来说,尤其是高速发展的会展业来说,开展必要的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其中会议要求,大力推进商务诚信的建设。还特别强调,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有序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依法查处提供虚假信息、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行为。

事实上,在诚信的问题上,目前中国展览业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不诚信对于整个展览行业来说是有害的,但对于不诚信的单个展览企业来说可能在短期内却是有利益的;而且有些企业事实上就没有或者是顾不上考虑长远的问题;甚至有这样的情况,不诚信对企业是有害的,但对企业的经营者个人却是有利的。面临诚信危机,有些会展企业在试图走出困境的时候,为了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甚至将整个行业都拖入泥沼——骗展、拼展层出不穷,展会价格战、时间战、数据战、心理战已经让参展商、参观商、购买商集体疲惫了。

就在2011年全国贸促系统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纺织企业参加土耳其国际纺织展的事件成为典型,如果说国内展览业务出现诚信问题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会展业发展程度低,那么对于土耳其类似的时间也出现过很多次。经过长时间的进步,出展市场和业务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谨慎对待出国参展。此外,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在中国越来越多地开设分公司,也为我国出展市场带来了正规、先进的管理办法和市场经验,也为我国会展业整体诚信水平的提升增添了重要力量。

目前涉及主权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评级、标准普尔和穆迪。对于我国会展业来说,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认证足以代表一定的品质和水平。政府主导型的产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会展业政府主管单位具备更多馆的权威和权力。全国会展城市中,成立会展管理机构的城市不在少数,而出台相关产业支持政策和管理规范比比皆是,但对于诚信评价机构或体系的建设处于落后状态。惠普、标准普尔、穆迪三大评级机构的一举一动,均是影响受评价国家投资、贸易、金融、消费等方面的重要元素。

通过记者调查,除了会展管理机构、会展企业之外,逐渐增多的会展研究机构开始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三者”。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趋势的逐渐加强,中国会展业需要有第三方来真正审视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评价、策划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目前由于政府对产业的认识和相应管理不到位,各会展城市发展步调不一,政策也不相同,建立一套实用、公正、公平、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将全国会展业统筹起来。

与信用相关的最重要元素便是统计。没有精确、有效的数据,是无法出台政策的重要原因。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有待于本身机构、相关机构的指定,另一方面需要权威国家机构观念的转变,如何真正认识到会展产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国际会展业的接轨,则是最终实现会展业“信用评级机构”成立的关键。

解构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 第3篇

一、金融危机影响的特点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讨论其对会展业的影响并不是太多, 主要是在论坛和展会的新闻报道中。人民网发表栏目专稿把金融风暴的影响分为负面和有利因素, “有挑战就有机遇”是一条常见的规律, 然而要把握机遇, 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 必须要把这种影响进行深层次解构。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 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不同展会是不平衡的, 出口比重较大的行业的展会大受影响

会展行业内的展会存主题、规模、历史、发展模式等等的差异, 受到危机的影响是不平衡的。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深受影响, 消费疲软, 进口到这些地区商品大受影响, 加上汇率变动, 外贸行业大受影响, 出口比重较大的制造行业面临“寒冬”, 不少的制造业企业倒闭。例如在义乌, 生产水龙头的某企业主要输往中东, 金融危机以后, 订单少了90%。受这些企业所支持的展会也连带受影响。境外贸易机会可与广交会媲美的“义乌小商品博览会” (2004年平均境外贸易机会是5.8个, 远远高出国内大多数大型展会) 2008年展览成交额103.6亿元, 比2007年下降4.9%。其中外贸成交额9.49亿美元, 同比下降3.2%。已经举办八届的“中国 (深圳) 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 展览面积6.75万平方米, 比上届近10万平方米缩水超过30%, 观众人数从上届的19万人下降到10万人。

另外, 房地产、旅游业等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拖累, 在2008年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 相关主题的展会也大受影响。比方说, 北京的住博会, 一改往届热闹的景象, 遭遇冷场。

但是相比之下, 还是有不少的展会在金融危机下为业界带来“暖风”。例如, 杨凌农高会成交额超200亿。“第71届中国电子展”展览面积增长13%, 观众增长17%, 其中专业观众达6.8万人次, 增长60%。深圳“高交会”、“光博会”等表现不俗。

2. 成熟品牌展会影响较小, 成长中的品牌影响较大

有学者认为, 展会品牌的建立至少需要三届, 到达成熟需要的时间更多。考察2008年各地举办的展会, 一般而言, 举办历史长、品牌美誉度高的成熟展会尽管在各项指标有所下降, 但幅度不大;但一些历史较短、品牌知名度较低的展会受金融危机影响非常大, 展览面积、观众人数都有较大跌幅。例如2008年深圳的“光博会”参展商共2173家, 比上届增长12%, 专业观众85360人次, 增长15%。又如, “北京汽车展”以总展览面积创纪录的18万平方米吸引50多万参观者, “第六届广州汽车展”展览面积同比也有增长25%, 仅参观人次同比下降11%。然而, 据了解, 将要开展的某小型汽车展招展困难, 预计展览面积将缩小一半以上, 有些展览甚至要延迟展览期。

3. 金融危机影响具有滞后性

金融危机从美国2007年底的次贷危机引发, 然后向世界蔓延。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要慢于世界发达国家。从时间上来看, 2008年上半年所举办的各种展览少有受到影响, 下半年举办的展览受影响较大。

二、金融危机对会展业影响的发展

展望2009年, 金融危机的影响将加深。原因有几个, 首先, 金融危机从一个经济领域向另外一个经济领域扩散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其次, 企业参展一般提前半年到一年多已经计划, 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企业的参展计划改变不大。不少展会展览面积虽有增大, 但观众数量下降就是一个信号。在2009年, 企业的开支可能进一步缩减, 特别是中小企业, 必定会影响到企业的参展计划。

今年, 将是会展业调整的一年。可以预计, 会展业在这次危机洗牌, 优质的会展品牌将平安过渡, 靠模仿、单纯追求短期目的的会展项目将停办, 迫使会展企业提高经营水平, 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会展业的发展。

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仍会带来一些机会。各国政府正积极实施政策稳定汇率和投入资源刺激经济复苏, 在下半年以后将逐渐出现效果。外贸出口也因此受惠, 加上我国政府使用提高退税等手段刺激出口, 外贸业将在不久的未来摆脱低谷。世界消费需求将稳步提高, 各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好转, 参展需求将得到提高。此外, 从局部而言, 欧美经济不景气, 部分消费者转向低价产品, 中国的小商品会有一些机会。据报道, 2008年“秋交会”专业观众中的欧美观众上升4%。

三、调整时期会展业的对策建议

1. 迎合企业扩大内销的需要, 借用中国厚实经济基础平稳过冬

外贸出口业低迷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不会改变, 但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 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冲击较小, 预计2009年仍有增长, 加上我国市场巨大, 内销比出口利润又大10%-15%, 很多企业转向内销作为出路。这些企业较多有使用展会的经验和习惯, 在开拓国内市场上面也愿意使用展览会。因此, 会展业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做好促进内销的服务, 帮助其实现转型。深圳内销型展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玩具及礼品展览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有500家早已预订好展位甚至已交纳订金的参展商, 其后, 却收获了近300家自广交会转战而来的参展商, 清一色全是原来的纯出口企业。展览组织方切实做好内销服务, 以往玩具行业从未采用的百货路线也在本届启动, 通过中百协、王府井等拓展百货零售渠道, 也组织了不少大公司、机构来集中采购。第二, 境外企业也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应对金融危机, 例如北美汽车工业陷入危机, 但是2008年三大车展中都有加大力度的举动。这些希望开拓内销/中国市场的企业可以成为会展客户增长的来源。

2. 做好危机中的服务, 为发展储备力量

一个展览的成熟需要时间, 对于成长中的会展企业应该树立长期的观点, 做好危机中的服务, 为发展储备力量。展会服务是展会品质认知的核心, 为顾客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是企业接近消费者、打动消费者的捷径, 也是企业树立品牌的极佳途径。

第一, 全程服务, 会展服务是一个大概念, 贯穿于整个会展活动及展前、展中和展后等不同的阶段。

第二, 着眼于顾客切实利益的服务。会展的顾客有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参展商参展的主要目的是联系客户、开拓市场、销售产品、展示新产品等, 这些都离不开优质、大量专业观众的参与, 寻找新合资格专业观众, 及时会展信息的统计、分析、调查与反馈等服务对参展商非常有益。专业观众除了在寻求新的信息、了解动态、寻找合作伙伴或供应商等方面有需求外, 对于展会的后勤措施也比较看重。定期收集顾客的意见也非常有用。

第三、细节决定成败。要注意在展会中员工的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例如, 许多展览保洁工作不注意, 特别中午用餐时, 场地非常混乱, 而好的展览已经做到随时注意动态保洁。

3. 加强合作, 抱团作战

俗语说“同行如敌国”, 在现今社会已经有点不适用了。会展行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应该注意合作, 抱团取暖, 发挥1+1>2的作用。这种合作包括政府牵头的跨地区合作、行业协会牵头的行内合作、会展业与其它行业协会合作、会展企业之间的合作、组展商间的合作, 还包括组展商与场馆的合作等等。会展企业间可以通过战略联盟、业务代理、合作伙伴;通过协议彼此在不同项目上取长补短、利益互换;靠资本纽带进行联系直至进行兼并等。

4. 政府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

在危机之下, 政府更应该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所谓服务就是“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像在会展地香港, 香港贸发局斥巨资邀请专业观众, 邀请范围也由原来的“金砖四国”, 扩大到远景五国 (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阿根廷) 。监督工作是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在危机之中, 为求自保, 展会之间容易爆发价格战, 一旦爆发将严重影响会展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适当合并一些重复办展, 并且在审批把关, 使展会在主题、时间等上实现差异化竞争, 还可以引导两个内容相近甚至相冲突的项目, 通过协商彼此错开了时间、地点;或者采取合办 (分工合作, 比例分成) 、联办 (署两个名称、各独立核算) 的方式;也可以各自放弃一次举办的机会, 并给对方一定补偿等方式, 为会展争取更优质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杜舜:深圳内销型展会吸引广交会展商纯出口企业转战[N].南方日报, 2008年11月07日

[2]江志君:金融危机下的会展业猜想, 人民网, expo.people.com.cn/GB/112715/8500425.html32K2008~12~11

[3]广交会反映出中国制造直面金融危机.中国旅游信息网

[4]徐东沂:面对金融危机.会展业该何去何从.机电商报网

会展危机 第4篇

会展业发轫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为会展业的兴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创造精神得到极大提升,认识外部世界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为经贸性展览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和物质的条件。1987年7月,大连国际博览中心投入使用,为大连市会展业的兴起搭建起最早的平台。1987年7月首届中国东北地区暨内蒙古出口商品交易会举行和1988年首届大连服装节的举办,掀开了大连会展业的序幕。

会展业受益于改革开放。大连市会展业受益于改革开放。使会展活动、会展业、会展经济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会展业作为一个独立行业跻身于现代服务业的行列,作为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又迅速扩张知名度,从事会展业组织策划、会展工程、会展运输、会展服务的人们形成了一个新团队。会展业不仅受到政府领导层的关注和推动,得到各行各业的支持和参与,而且有着大众百姓的关心。会展业的发展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锻造了一支新型的队伍,而且给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1996年2月12日,大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1996年7月1日,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开始启用,这是大连建市以来城市最大的公建项目,也是当时我国设施最完善的展览中心之一;1999年4月2日,大连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的《大连市展览会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次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对经贸展览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提供了政策支持。

展览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脱颖而出,展览项目由少到多,展览规模从小到大,展览主题由单一到多样,展览类型由综合到专业,逐渐成熟起来,成为大连市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展业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会展业起源于改革开放,受益于改革开放,更应该维护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有了政府的支持,有了展览场馆,有了展览项目,有了自己的队伍,有了自己的市场,这是会展人一手打拼出来的,是改革开放大趋势推动造就出来的,也是新兴行业朝气蓬勃的具体标志。当然,新兴行业也会有与生而来的不足。但是,不论是在已有基础上顺势而上,还是克服先天的不足,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一切不利于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开放一切有利于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焕发我们再创新高峰的热情。

大连市会展业发展到现任,已经进入稳健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为:一是会展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006年3月25日,大连市政府发布《“十一五”期间大连市会展业发展指导目录》,对鼓励类和限制类会展项目,分别明确了范围和相应政策,大连会展业在全国最早实现由项目审批为政策引导的转变。2006年3月13日,大连市统计局印发《大连市展览业统计管理实施办法》,对全市展览业统计工作的范围、统计人员的职责、统计业务的内容、统计报表的时限等都提出了要求。

2007年1月15日,大连市财政局和大连市贸促会联合印发《大连市展览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展览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符合《“十一五”期间大连市会展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展览项目和推进贸易和投资的会议项目的资金扶持,对申报程序、评审程序、拨付程序提出了具体要求。两年内出台的三个有奖会展业文件,反映了我市会展业市场的实际和需求,表达了办展单位期盼已久的愿望,构成了大连市会展业比较完整的规章体系,标志着会展业规范化管理进入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从2006年开始大连市会展业出现三个重要的转变。即从追求项目数量(也就是项目的“瘦身”)向追求规模转变;从简单外延、粗放经营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从展览“一枝独秀”向会议、展览双轮驱动转变。2007年9月6日,来自世界各地90多个国家1700多位政要和经济界领袖来到大连这座新领军城市,共同感受在经济全球化中,大连表现出的智慧与成长的力量。

2009年9月,“夏季达沃斯”年会如愿以偿回到大连,大连希望“夏季达沃斯”年会永驻大连,成为大连连接世界的舞台。“夏季达沃斯”年会如果成功举办,其带动效应将十分强劲。国际海运(中国)年会,世界规划师大会,亚太化工联盟大会暨化工展览会、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的会展活动相继在大连举办,表明大连市的会展业以其完整的概念和完美的形象,实现了战略转变,华丽亮相。

三是世界博览广场新展馆投入使用,大连市展览场馆展示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为大连市会展业的更好发展创造了条件。

风生之时,必有潮流涌起;大潮之下,自然泥沙俱下。大连市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为抵御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夯实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危机既来,只有勇敢面对,沉着应对,才能有所作为。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取胜法宝。

大连市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全力办好促进投资类展会和促进消费类展会,有效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促进供需衔接,进一步发挥会展业的市场开拓和贸易促进功能。充分利用会展业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的特点,以展会为平台,带动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服务消费,有效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探索和总结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新运行机制。大连市会展企业正通过与行业协会、同类企业的有机配合,优势瓦补,资源整合,应对危机,共渡难关。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由4家商协会、民营展览公司联合办展,突出工业类展会的共同特点,发挥不同体制展览公司的优势,保持展会持续发展。大连市贸促会为破解金融危机给会展业带来的困境,在东北暨环渤海地区贸促系统展会合作座谈会上,提出地区会展行业要实现“区域、贸促会,展会”二联合,联合做大、抱团取暖的建议,得到与会各方积极响应。

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提升会展服务水平。会展业的服务主要抓两头,一头是组展机构,一头是展览场馆。办展企业要始终以参展商、采购商满意为标准,合理确定会展价格,防止单纯的趋利动机,并从展前、展中、展后三个方面入手落实服务措施,做好项目的推广、展品的运输、展位的搭建、餐饮的提供、会刊的制作等配套服务。

展览场馆要做好保安,保洁、保养各项服务,尤其要提高保安人员素质,科学利用监控设备,为会展活动提供良好环境。

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开创会议新局面。我们要加快政府相关部门职能转变,从单一“管理”会议业转为多层“服务”会议业、“帮助”会议业,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向会议业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并组织专业协会、酒店,会议中心、航空公司、旅行社、主题公园等共同出击,联合推介会展设施和条件。游说国际协会和会议主办机构,协调相关部门以创造良好的会展环境,联络行业媒体,协助会展企业申办。

会展危机 第5篇

一、后危机时代金华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一) 金华会展业基本情况。

金华目前的展览会数量虽然不乏, 但规模与质量参差不齐, 各地情况也不均衡。仅义乌一地每年举办各类展览和高层次会议就有80多个, 表1为2010年金华规模最大的8个展览会的情况:

金华目前专业展览馆数量不多, 部分展会以露天、临时搭建展馆或租借体育馆等其它场所的方式进行, 部分展览会则依托商品交易市场。截止2010年底, 已建成并已投入使用的专业展览馆仅中国小商品城 (义乌梅湖) 会展中心、新国际博览中心两处, 所以大型展览会基本集中于此, 2010年展览会数量占62%以上。

截至2010年12月, 在金华工商局登记在册的“展览”、“展示”、“展销”、“会展”公司共68家, 其中以展览为主业的公司为20余家。但真正具有经营实力只有几家。金华目前规模较大的展览公司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展览公司, 如消费品出口交易会、五金电器博览会等均由此公司承办, 占包括政府承办展览会在内的总数量之11%左右, 面积约占9%。此外, 还有泰博 (义乌) 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义乌优博展览公司、义乌光大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等。

(二) 金融危机对近年金华会展业的影响。

受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全国经济下滑。金华地区的会展业随着金华外贸经济的下滑, 遭遇不同程度的影响。2009年, 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明显“缩水”, 不仅大型晚会被取消, 以往义博会举办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喜庆气氛也不见了, 而且“洋面孔”少了许多, 很多客户根本没有来。本届义博会美国订单降幅最大。很多参展企业表示, 在提高出口退税、取消出口配额等有利效应逐渐释放完毕时, 企业更应该加大转型力度。2009年、2010年义博会招展形势较为严峻, 虽然2009年义博会最终完成了4, 290个的招展任务, 但在展位安排上无法好中选优, 省外企业比例、品牌企业比例、特装修企业比例都有所下降。为进一步了解金融危机对近年金华会展业的影响, 笔者对2009年、2010年义博会进行问卷调研, 从各行业中随机抽取30份有效问卷, 15个行业2个专区共抽取有效问卷510份, 现对问卷调查做如下分析, 如图1、图2、图3。

1.展会销售情况比较。

义博会展位每年都稳中有升, 平均增幅10%左右。但2009、2010年义博会受大环境影响, 如广交会改期、广交会展位增加及全球经济下滑等, 义博会展位销售有所下降, 比上届企业数与展位数分别下降4.3%和2.1%。2010年义博会有一定程度好转。

2.区域分布情况比较。

2009年义博会共有24个省份的企业参展, 境外有来自韩国、意大利、美国、德国、越南、加拿大、罗马尼亚、澳大利亚、韩国、土耳其、英国等35个国家的117家企业参展, 共预定展位236.5个 (将香港、台湾、澳门按境外统计应为38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义博会省外与境外企业分别比上届下降4.7%与2.7%, 义乌和省内其它城市分别上升1.5%与5.9%。分析原因大概因为省内企业参加义博会的成本较低, 而省外企业来义博会的样品运输费、人员费等开支相对较多, 因经济危机影响使较多省外企业取消了本年的参展计划。

3.展商接待客户数目比较。

从图2可见, 老客户增加和减少的比例分别是29.70%和10.80%, 新客户增加和减少的比例分别是37.80%和21.60%。部分客户反映2009年的客商较往年有所减少, 但都深知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同本年其他展会相比, 相对来说还是较能达到预期目的, 落差也没想象中大, 因此都没有很强烈的意见, 大部分客户觉得展会成效都还是可以的。

4.参展商对从事的行业形势分析。

从参展商对自己所从事行业未来形势判断所得数据可知, 大部分参展商对本企业在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所能分得的“羹额”相当重视, 比例高达35.70%和45.20%, 在金秋十月, 义博会为期五天展期内尽可能吸引八方来客聚集义乌, 为贸易往来创造交流平台, 加上义乌市场现阶段正由内贸型逐步转向内外贸兼具型, 发展得更外向型国际化, 也即:“天时地利人和”直接促成了参展商此次参展成行。由于2009年全球贸易形势下走, 只有14.40%的参展商考虑下届展区扩张也是可以理解。

5.对2009年义博会展会的整体印象, 如表3。

从图4看出, 企业对餐饮服务的意见最大, 其次展具配置情况, 展具的配置主要问题体现在室外馆的配套设施不够齐全。主要还是饮餐和专业观众方面, 应改善展会餐饮服务与质量, 改变独家经营的情况。

根据以上义博会的问卷调查分析, 金融危机主要从外贸经济、展商参展投入等方面对金华会展业产生较大影响, 但展会的竞争要素取决于很多方面, 比如展会餐饮服务, 因此随着2010年经济回暖, 金华会展业在后危机时代更应摸清其关键竞争要素, 夯实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后危机时代迅速崛起。

二、后危机时代金华会展业竞争力分析

(一) 产业集聚优势较强, 但联动效应不明显。

金华展览业之所以起步晚, 发展快,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有极大的地方产业支撑, 客商的采购成本和办展成本都大大降低, 从而促进了金华展览业的发展。展览业的联动效应较大, 国际上会展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 我国约为1∶6左右, 即会展业收入如果为1, 相关产业收入为6。但从金华展览业来看, 其联动效益却远远没有发挥到这个水平, 从相对滞后的城市环境、酒店建设、交通建设就可见一斑。特别是旅游业, 金华各家旅行社会展旅游业务所占比例较低甚至没有。

(二) 政府扶持力度较大, 但行业管理不健全。

近年来, 金华展览业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 例如, 义乌市政府成立专门的会展办公室;从2009年开始, 义乌财政将每年安排1, 000万元资金, 专项资助办展和展会项目。但目前政府对展览业的资质认定、审批程序、运作方式、市场管理、统计评估等方面还缺乏相应规定, 以致大部分展会都是政府主导, 行业自律与规范尚未形成。很多展会都是由政府组织、政府承办, 但实际的展会市场却是有效需求不足。比如金华的工科展、旅交会等, 政府出场地邀请企业或借企业产品展示, 但结果是专业观众不多, 成交量偏低, 可以说是高投入、低回报甚至无回报。既浪费资源, 又一再地让企业丧失了参展积极性。

(三) 展馆设施较完备, 但相关服务水平较低。

随着展览业的发展, 很多城市在盲目的追求场馆建设, 但现实却是数量多, 规模小, 很多大型场馆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像金华地区这么一个中小城市群, 从表2可以看出, 无论从场馆数量、面积还是展位数都已较为完备, 且地级县、市间的交通非常便利, 无须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当务之急是大力提高展览业的相关服务水平。比如很多星级酒店都没有宽带设施, 市容市貌等环境建设不容乐观, 展会配套餐饮服务质量较差等等, 金华展览业软件服务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

三、后危机时代金华会展业的发展途径

(一) 打造品牌展会, 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金华素有“百工之乡”之称, 是长三角经济区南翼重要的工业基地。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制造业已具相当的规模, 初步形成了汽车产业“一基地”, 小商品制造和五金机械制造“两中心”, 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兴产业“五大产业区”等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以这些产业、市场优势为基础, 有重点、有计划地再培育几个义博会、五金博览会之外的有竞争力的展会, 并逐步实现这些展会的国际化,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拉动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打造品牌, 就要加强金华地区范围内各县市之间的合作, 地区内的展会要相互推荐, 整合营销。还要加强金华与周边城市, 特别是优秀会展城市的合作, 利用它们的影响力来达到宣传的目的。积极寻求与国外的合作, 比如2010年义博会举办印度展已初显效果。

(二)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行业自我监管。

任何展会发展初期, 政府的扶持和主导是必要推动力。但随着金华展会逐渐形成规模, 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开管理, 提高企业自主性, 实现从由“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和指导型”职能转变, 让展览产业实现市场运作。作为金华市政府, 其工作重点要放在出台相关政策、制定金华市展览业发展规划、进行行业指导和调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环境整治等方面。我市展览业可以突出集中优势, 将规划重点放在义乌, 同时要有计划地引导周边县市会展相关行业的发展。作为企业, 即市场的独立法人, 应更好地把握市场运作规律, 树立品牌意识, 提高办展质量, 杜绝恶性竞争。

(三)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展会人才培养。

要整治城市交通、卫生等方面的不良现象, 为展览业创造好的环境;要提高展馆配套设施和装备的技术性和功能性。无论服务的执行还是展览会的运作, 最核心的是人才, 从金华区域范围来说,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行业协会要承担组织培训的功能, 主动与国际会展协会、会展研究机构、会展企业合作, 或邀请国内、国外的展览业大师来进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各企业代表学习和相互交流。同时, 要依托本地高校, 进行校企合作, 共同开发基于工作岗位、工作流程的培训课程。

摘要: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代金华市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和竞争要素, 并通过大量走访调研, 寻找符合金华会展业特点的发展途径, 以长期带动该地区及其周边的经济, 希望对后危机时代金华地区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会展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逊, 李镜池.整合—啤酒行业的成熟之路[J].平安证券行业报告, 2007, 12:3

[2].义乌会展指数调查表[J].中国会展, 2009, 1:76~77

[3].张旭亮, 张海霞.义乌会展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 2005, 12:306~308

会展危机 第6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连会展业在参展商、专业观众、办展企业、展馆以及相关产业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金融危机在为会展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2008年12月3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办发[2008]134号文件,提出:“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2009年2月16日,大连市展览办组织召开了大连市会展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座谈会,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大连市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因此,在当前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大连市会展业如何抓住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的有利机会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保持稳步健康的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对大连市会展业的影响分析

(一)对参展商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据大连贸促会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底,大连市中小企业亏损面达到19.14%,亏损面增加7.8%。停产企业为去年同期的37倍,63.9%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这直接导致以往潜在的参展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由于亏损甚至破产而不能参展,从而使得参展商数量下降。这在2008年的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上就已经有所体现(如表1所示)。而在2009年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材料(用品)展中,参展商数量的下降表现得更为直观,国内外参展企业316家,较2008年的466家同比下降32.2%。

数据来源:大连会展业服务平台。

由于金融危机,参展商的信心也受到很大影响,对参展及参展投入持更加谨慎的态度。有些企业趋于保守,能节约的开支尽量节约,还有些企业对展会效果的预期目标过于悲观,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参展效果不会太好。因此,这些企业更加注重展会的实效,更愿意选择一些举办历史长、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展会。例如2008年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展览面积3万m2,展商数量为700家,较上一届的680家参展商提高了3%。此外,很多企业的出国参展积极性也严重受挫。据大连市贸促会统计,2009年1-2月,大连市出展规模仅有156个展位,比去年同期下降33.9%。

(二)对专业观众的影响

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是大连主要的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每年来大连参展的观展商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据大连海关统计,2009年1-9月大连市对日本、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5大主要市场分别出口47亿美元、27.8亿美元、20.1亿美元、19.3亿美元和12.6亿美元,分别下降了18%、11.6%、3.8%、25.7%和36.3%。海外市场需求的减少,直接导致来大连的海外观展商的数量大幅下降,这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纺织业、家具业、建筑建材业和房地产业的相关展会上的表现尤为明显。2008年的第三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的专业观众数量大幅下降,尤其是海外观众的数量下降更为明显,达到了50%;而2009中国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参观观众近2万人次,较2007年的6万人次下降了66.7%,表现更为突出(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大连会展业服务平台。

(三)对办展企业的影响

通过对大连市各大会展企业的调查,从2008年的10月开始,展览会招展形势急转直下,原来传来参展回执的企业有一些不能参展,一些原准备特装的企业有一些改成标准展位,原来准备马上定展位的参展企业要求推迟,使得办展企业遇到了这些年来从未遇到的困难。由于招展困难使得办展企业不断增加宣传、营销等办展成本,一些中小型办展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办展资源难以为继,不得不转型甚至宣告破产。其他存续的办展企业也不得不降低展会价格,否则企业承受不了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参展参会的展位费、食宿费、交通费、考察费、招待费等累积起来数额不小的各项开销[1],如2009第十届大连艺术博览会的标准展位费从4 800元/个降低为3 800元/个,购买3个以上展位费用更优惠为3 000元/个。展位费的下调必然使得展会的总体收

入明显减少,经济效益也随之下滑。

(四)对展馆的影响

目前,大连的展馆(如表3所示),展览面积最大的是2005年新建成的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另外,为了承接更多的大型国际会议如达沃斯年会,2008年11月大连市开始建设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预计于2010年6月竣工。当前,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展会总体数目减少,展馆作为办展企业的服务商,展馆的使用率也开始降低。2009年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预告的展会数为27个,2008年为31个,下降了13%。展馆的使用率下降出现了展馆的闲置浪费,从而使得维护成本不断加大,给展馆运营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而且大连正在兴建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建成后,必将给其他展馆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展馆、提高展馆利用率将成为会展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会展网。

(五)对会展其他相关行业的影响

虽然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低迷,但对大连会展业关系密切的相关行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和旅游业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2008年,大连消费品市场仍然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18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增速创近11年来新高;批发和零售业987.4亿元,增长20.9%;住宿和餐饮业185.3亿元,增长18.3%;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运输企业完成客货换算周转量4 555.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5%;邮电通信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旅游业共接待国内游客3 0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接待海外游客95万人次,增长13.1%。实现旅游总收入400.8亿元,增长23.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55亿元,增长26.1%;旅游外汇收入6.58亿美元,增长13.3%。从整体来看,虽然这些行业的需求增量有所减弱,增长速度放缓,但并没有下降。

三、大连市会展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展会质量,满足参展商的参展需求

受金融危机影响,参展商在选择展会上更加注重展会实效,一些举办历史长、品牌美誉度高、行业特色明显的知名展会颇受青睐。目前,大连已经确立的品牌展会有11个,分别是中国国际建筑装饰材料(用品)展览会、中国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家具(出口)展览会、中国国际木工机械展览会、中国国际环境保护博览会(双年展)、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大连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和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览会(双年展),这在数量和种类方面都满足不了参展商的需求。因此,大连应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船舶制造这四大支柱产业,对一些有产业基础、有发展市场、正在成长中的展会进行重点培育,同时发挥大连港口航运、物流、海洋渔业、环保、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结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培育各类特色专业展会。一方面要注重展会内容,力求吸引行业内的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参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展会展品分类,使展区划分更有利于采购商参观采购,通过提高展会的质量来拉动参展商的参展需求。

(二)加大招商力度,开拓新兴市场

面对美欧市场衰退的现状,办展企业应加大招商力度,主动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2009年1月-9月,大连对香港和非洲等地区和国家的出口分别增长18.2%、15.8%。这说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低迷,大量新兴市场的国际采购商拓宽中国市场愿望更加迫切,他们需要密切关注中国展会,通过会展发现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及客户资源,因此,大连会展业应有意识地积极开拓香港、非洲等新兴市场。在招商对象上,应重点邀请境外专业买家组团、跨国零售集团、专业外贸公司等专业采购商;在招商组织上,应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各类驻外机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海外组织、国际商业公司等积极获取国际专业买家信息,协助组织邀请境外专业买家或贸易组团;在招商方式上,一是要搭建会展信息平台,建议在2009年3月开通运行的大连会展业服务平台基础上,创办《大连会展》杂志、《大连会展报》、大连会展网等信息服务媒介,建成大连市会展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和大连会展业招展招商信息资料库;二要积极开展会展联合促销,本着平等自愿、投资多受益大的原则,联合沈阳、哈尔滨、长春、青岛、天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会展发达城市的贸促分会及展览部门成立促销联合体,将各省市的资金、人力和物力集中起来,形成全国会展营销网络,使得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宣传招商成为可能。

(三)政府扶持帮助办展企业度过难关

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应会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大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财政局、税务局、人事局和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金融危机时期大连市会展业发展扶持政策。建议大连市财政局加大财政资助力度,对在本区新注册的会展组办机构以及大型专业会展公司、大型展台设计搭建公司、会展物流公司、会展广告公司、会议服务公司、会展信息技术服务公司,自开业年度起,对每年从事会展业务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留成部分,给予财政补贴。同时财政局应调拨临时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组织大连优秀展览项目的组织者赴香港、非洲、韩国等地举办宣传推介活动,扶持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优秀展览活动,提倡和鼓励各种商贸类展会的组织和举办等。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应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减轻会展企业负担。可以借鉴广州和上海的政策,将大连会展业营业税税目从租赁业改为代理业,从全额征收改为差额征收。大连市人事局要将专业会展人才引进纳入大连市人才引进计划,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级会展人才来大连发展;同时大连市教育局应重点支持大连市高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大连市唯一设置会展本科专业的高校,应做好会展企业与高校会展人才的对接。

(四)合理规划,提高展馆利用率

在展馆方面,首先要结合展馆自身优势,提高展馆使用率。在大连展馆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应该在市中心利用大连国际博览中心等小型展馆举办5 000m2以下的小规模的展览会,在目前的星海湾利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主要承办2万m2以下的大中型的专业展和综合展,利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主要承办超过2万m2的大型展览会和博览会,并利用即将建设好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承接大中型国际会议。另外也可根据展馆空闲时间安排一些适合展馆举办的活动,如新车发布会等,提高展馆的使用率。其次要加强展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面对建设、维持和运作场地的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展馆可以根据展会的季节性和展会的规模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数量,将一些展馆服务功能外包出去,如将清洁、保安、搬运等服务通过契约和有偿形式分别外包给清洁绿化公司、保安公司、搬运公司等,这样既能节约成本,还能实现服务的专业化和全面化,经济效益也会有明显增强,从根本上提高展馆的竞争力[2]。最后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防止单纯趋利动机。针对当前各类展会举办困难等情况,展馆应树立同办展企业共度难关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给他们性价比高的服务,主动让利,采用下调服务费、全面优惠打折等措施,积极有效地拉动需求,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打造会展产业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连市要充分利用会展业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的特点,以展会为平台,带动住宿、餐饮、交通、通讯、商业购物等配套服务消费,形成会展配套服务体系。要同大连市旅游局、商业局所协调的酒店、商场、旅行社、邮电通讯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进行合作,实现会展价值链相关企业联合共赢的局面,促进会展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还要对会展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例如,目前国内展台的搭建使用的多是一次性的低质材料,能够拆卸并重新组合的新型展台多是从国外进口的,那么这种展台的设计、生产和管理就是一个广阔的新市场,大连可以成立专门研制和生产展览器材、展具设备并承揽展位设计搭建的会展企业,为大连所在地的会展组织企业提供服务,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总之,通过对会展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逐步完善会展配套服务体系,使大连成为集展览器材研制开发、展位设计承揽、展品运输、展台搭建、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组织与运营、会展服务与活动安排为一体的国际展览基地。

参考文献

[1]童琦.金融危机下中国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

上一篇:设备配置规划论文下一篇:网店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