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服务体系

2024-05-15

多元化服务体系(精选12篇)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1篇

1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 (2001~2005年) 实施计划》提出, “经过5年努力, 初步建成面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央“8号文件”则指出,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 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并强调“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抓住‘四个重点’, 坚持政府支持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显然, “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已从《纲要》二期工程第一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上升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群众体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尤其四个重点之一的“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群中抓好家庭和中老年人”。

随着居民生活条件和观念意识的改变, 生活需求表现多元化。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 体育服务在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体育需求的同时,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层面理解“多元化”:一是服务层面的“多元化”, 包括场地设施多元化、活动指导多元化、组织咨询多元化、市场中介多元化;二是保障层面的“多元化”, 包括经费保障多元化、管理保障多元化、政策法规多元化、科技保障多元化;三是支持层面的多元化, 包括理论支持多元化、人才队伍支持多元化、监测评价支持多元化、宣称舆论支持多元化、信息网络支持多元化。[1]杨英指出,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是指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 通过政府支持, 各种社团、机构、志愿者提供, 最终形成的由多层次、多种类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组织架构。[2]可见,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有自己的目的性, 有其独立的运行和组织方式, 社区体育将以服务为主要方式, 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使得社区服务逐步向基层延伸, 为社区体育组织的产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发展。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标准值得我们借鉴, 认为“体育生活化社区”健身活动多元化目标是:“社区全民健身协会”开展经常性、日常性、传统性、品牌性体育比赛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健身活动, 形成从社会到家庭, 从整体到个体, 天天有锻炼, 周周有活动, 月月有比赛, 季季有交流, 年年有展示的健身活动体系, 实现人人都在组织, 组织都在活动, 活动都有特色的目标”。200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 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2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基本特征。

社区体育多元服务体系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其实质就是把影响社区群众体育的多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 从而保障广大社区居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3]。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也呈现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 人本性。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 在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就要确认并保证人的主体地位, 坚持把群众的体育需求放在首位, 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促进群众身心全面发展”作为体系构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多元性。“多元性”源自体系构建的“多元化”方向, 具有多层面、复合型的特征, 涵盖服务群体的“多元性”、群众需求的“多元性”、服务方式的“多元性”、服务内容的“多元性”等。

(3) 发展性和自适应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是在优化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适应大众体育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发展的结果, 只有具备自适应性的发展能力和潜力, 才能够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3 关于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研究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的研究现状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 (CNKI) 的检索, 1990—2009年被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以“社区体育”命题的论文2556篇, 在结果中搜索, 全文中包含“多元化服务”的共有45篇, 这45篇论文均发表于1999—2009年, 其中1999年1篇, 2001年1篇, 2003年1篇, 2004年3篇, 2005年7篇, 2006年6篇, 2007年9篇, 2008年16篇, 2009年1篇, 其中硕士论文11篇, 期刊34篇。本文将对收集到的这45篇论文作一归纳总结。

有关社区体育服务的概念, 在体育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4]吴耘认为社区体育服务是一项特殊的服务业, 它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应包括“事业”和“产业”两大部分。他对社区体育服务的定义是:社区体育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支持下, 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需求, 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有限度经济效益的社会体育服务以及参与体育运动时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的总和。关于社区体育服务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是对社区体育服务概念的界定、内容、作用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影响因素研究、必要性分析、构成因素以及基本模式的研究。这些都从理论上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研究的主要形式是综述研究, 相互借鉴的比较多, 以发表在省级刊物上为主。第二类是应用性研究, 主要是针对某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从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目标体系、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研究。此类研究结合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有较强的针对性。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 即使在一个城市中, 不同社区的差异也较大, 因此普遍研究的意义不大, 属于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不仅花费少, 易深入, 针对性强, 且个性鲜明, 符合多元化发展方向。此类研究以核心期刊和硕士研究生论文为主。如张琼《上海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对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进行了调查, 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了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发展对策, 指出要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要合理化;社区体育供给模式要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管理要规范化;社区体育服务要信息化;社区体育服务要长效化。[5]沈亚宁《构建面向大众的苏北体育服务体系研究》通过对苏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苏北地区体育服务体系进行构建[6]。《构建江苏省城市社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7]、《新世纪南京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探讨》[8]等。而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区体育服务所作的研究, 文章数量相当较少, 如《内蒙古地区与发达地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9], 《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10],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11], 《试论西藏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建设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12], 《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体育多元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13]都从不同方面, 不同深度上对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以及全面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做了论述。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社区的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基础非常薄弱;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社区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人们对社区体育有偿服务的购买力不强。提出的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对策有:多渠道筹集社区体育服务资金和物质资源;大力开发社区体育服务的人力资源;不断优化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不断强化社区体育的信息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的硬件设施;努力探索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等等。

4 对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思考

我国关于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且深度不够。从搜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 在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研究中, 存在数量偏少、深度与广度不够、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更是少的问题。近些年,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规模小区的大量建造, 使得对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研究数量逐年增加, 但从总体数量来看, 还是偏少, 只占此类研究总数的1.8%, 而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更是少上加少, 因此今后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研究。

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研究应借鉴发达省市的成功经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 关于发达地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研究偏多, 存在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多层次社区体育组织未建立, 无法分层开展工作, 行政管理色彩较浓, 组织形式不够多样, 与当前多元化社区矛盾较为突出, 社区体育组织采取单向管理模式, 缺乏互动因素, 管理过程也缺乏配套网络, 组织系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等, 而不发达的地区存在的问题更多, 困难重重, 因此不发达的地区要在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 不断借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新成果, 促进不发达地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新发展。

以我国老龄人口剧增为背景研究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脉络。借鉴我国发达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研究的成功经验, 以及对我国目前老龄化人口增多的现状思考和社区体育服务项目开展状况的研究成果, 将会为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实际情况提供有益的参考。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刚起步, 但今后还会继续研究, 探索和总结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模式。

总之,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仍是今后大众体育继续研究的方向, 尽管在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中存在各种困难和不足, 但只要我们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合理配置资源, 加大人才和资金的投入, 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必将成功构建符合新世纪发展方向的和谐的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 分析了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特征以及现状, 认为在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研究中, 存在数量偏少、深度与广度不够、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偏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应不断借鉴发达省市的成功经验,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 以我国老龄人口剧增为背景研究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脉络等。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2篇

在此次《天鹅湖》芭蕾舞剧演出现场,众美集团还为观众准备了别具一格的礼物。这些礼物包括健康科技产品、绿色生态食品、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而这些满足人们全面生活需求的特色产品和服务,都由众美集团旗下中精众和健康科技公司、美绿源农林科技公司、众和美熙商业管理公司等多家众美多元化产业公司提供。而建立这些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正是众美集团打造“众美会”综合社区服务体系的有力尝试。这些蓬勃发展的多元化业务,将成为业主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

十余年来,众美践行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率先在中国房产开发与服务领域将规模定制模式进行持续实践,服务于城市主流人群,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居住产品和服务。截至目前,众美已累计为20余家团体客户、一万多名职工提供了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住房。未来,众美还将为更多的团体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房产定制服务。

作为根植河北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众美集团始终探索品质生活与城市发展的完美融合,成功开发出“众美城·国际文化健康城”产品体系,将国际资源、文化内涵及健康服务贯穿其中,为业主打造高品质的人居住宅、丰富的生活配套,同时实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通过十多年探索创新,众美不断健全社区全面配套,整合地产相关多元化产业等优质资源,引入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优质的合作资源,逐步形成了“众美会”综合社区服务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3篇

关键词: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06

作为多年来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多年来处在不断的拆分与合并状态。传统的农业在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关于这一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构建的进度等都是应当探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由政府主导进行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依然不能满足先进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快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理念,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整体性的概念。简而言之,这一体系以农业为主,属综合的农业服务职能性质,它能起到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值的作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农民,使其受到相关农业科技以及知识的教育普及,因此,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必须要有法律的保护及法律的保障,使农民能够受到相关的培训,最终使农业的发展得到有力支撑,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2我国农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形式

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是我国最为主要的农技推广服务形式,它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安全性,还供应了主要的农产品进行相关质检和安全监督,这一推广形式已向市场迈进,然而没有经费保障自然会导致整个体系处在“线断、人散、网破”的状态;由农民组织承担的互助性农技推广,最主要的是便利了社员与会员,其目的是在内部实现维护各人员利益,达到资源共享。现阶段而言,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由农业生产企业承担的盈利性农技推广,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吻合于市场的需求,这一推广形式可以说是公益性推广的补充,然而由于其根本属性,有些地方存在着虚假信息并禁而不止;由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性农技推广,相关龙头企业会提供稳定原料,以契约方式使农民得到培训或者指导的农技推广服务,只是由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很难平等建立,因此也并不常用;由农院校承担的非营利性农技推广,它是通过一系列整合和资源输送,使广大农户得到便利的科技服务推广形式,这有利于使农科教结合得到推动,最终使农业科技成果得以转化为生产力。

3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

3.1突出公益性推广的主导地位

由政府进行多元化农技推广是最为主要的推广方式,因此,如若将这一体系完美的构建出来就必须将公益性推广的主导地位突显出来。基层水平得到提高最主要就是相关的建设水平能够不断进步,因此首先需要将乡(镇)的相关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明确下来,继而健全基层的体系,应将现状中不同的乡(镇)级别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综合成为一个大的部门,将编制人员合理化,对需要帮助的群体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使农民得到合理的帮助。当然,财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大财政的投入,最终构建完善的政府公益性的农技推广。

3.2做好系统管理和资源整合

现如今处在一个经济化的时代,由政府进行调控的市场经济已然慢慢向市场型靠拢,如此一来,将各地农户各方面相关的科技、知识水平提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政府应当将其能提供帮助的方方面面明确下来,系统进行管理,使得公共产品事业等相关的单位得以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自然是复杂的、多样性的,因此,高等学院以及相关科技研究单位的帮助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两大机构作为科技基地,其资源整合的能力非常重要,为农业科技发展输入大量必需人才,达到鼓励推广的目的。

3.3完善健全管理机制

当下而言,我国尚不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主要影响因素,当下推广人员的结构不够稳定与管理失妥,想要达到健全完善,可靠专业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不可或缺,因此首先需要一套完整的、利于技术性人才发展进步的详细制度,大量输入高端人才。与此同时需要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招揽门槛,选取真正优秀的人才,这将有利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

4结语

总而言之,如若使传统的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农业,就必须经过先进的、完备的、整体性的技术改革,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整个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大量活力,最终将提高农业的科技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还能够将农业中潜在着的必要力量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其发展成为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鉴于种种方面,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能够提高公益性服务水平,最终完善整个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小凡,徐秀丽,李华锋.农村推广体系改革中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的划分研究[J].农村经济,2013,(03):93-95.

[2]刘东.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08):114-117.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4篇

一、保定市群众体育服务开展现状调研与分析

随着学习及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 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严重受到了打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仅在学校体育课中得以实施。然而部分青少年和家长已将体育课从潜意识中删除, 并没有一个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因此我国青少年体质整体呈现出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在保定地区, 对于青少年投身运动项目的选择上, 与我国奥运夺金项目成正相关, 而其他非奥运项目和劣势项目呈现出了大量的人员下滑。然而在该地区, 青少年体育服务项目的发展也在逐渐增多, 虽然大力的发展了青少年的喜好, 但是覆盖区域不足也影响到一些家长对于接送孩子路途遥远的诸多矛盾。而且现在更多的年轻家长的培养意识也需要从成绩策略转变成对孩子素质教育的提升。作为中老年体育活动群体, 每天生活、工作压力随之减轻, 并且在该市大众活动区域在某些特定时间免费开放, 也为这些中老年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场所, 但是部分特殊运动项目及器材服务提供较少, 严重限制了体育项目的多样性, 此外, 在软件服务的提供上, 特别是运动项目专业的辅导教练员基本没有, 使得中老年群众体育运动的科学性降低。从该市中老年人口与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来看, 还是有极少部分中老年人群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二、保定市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多元化”内涵

古利克认为体育是人类进化所必须的一种心灵与精神教育。所以体育锻炼不在乎锻炼内容, 旨在提高民众身体机能素质, 强化心理, 宣泄不良情绪, 构建和谐的社会与家庭。由于不同的人群, 在身体机能素质上也会各有不同, 因此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会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作为文化古城的保定, 在群众体育锻炼项目上, 有一些中国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 也有一些富有地区特征的体育锻炼方式, 同时也会有一些世界上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出现在群众体育服务的项目之中。

所谓的体育“多元化”, 不仅限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多元化, 而且也表现在其他途径与体育结合的多元化, 同时还包括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对群众体育的支持与肯定。2011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 这对于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在体育多元化服务上也应该更加的完善, 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02年11月, 中共十六大报告又明确地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 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所有人群提供良好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 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

三、保定市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定市人民喜欢各项体育运动, 从宏观角度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张, 群众体育服务也逐渐进入到了该体系中, 然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群众投身体育锻炼的经济投入。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家庭收支的不断拉大, 已经成为了限制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的根本问题。经济是体育锻炼的基础。首先个人的运动服装与器械是一项较大开支, 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 后续的经济投入远远大于前期;其次, 场地使用与维护的经费开支。不论是什么样的体育活动, 都需要适合其运动的场地, 换句话说, 群众体育往往是根据场地而选择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场地的维护费用, 从而群众也会承担一小部分该费用。但是对于很多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 因此而放弃体育锻炼也是正常不过的了。从微观角度来看,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所产生的影响。青少年由于学习、作业等压力的提升, 使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 作为家长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相对来说, 成年人 (20~40) 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多;而中老年人, 由于需要照顾家庭等诸多因素, 使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 再者中老年群众过多精力放在了照顾家庭, 因此没有更多的体力与精力坚持体育锻炼。

四、保定市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1、延续保定民族历史体育文化遗产, 扩大现代体育交流

保定处于华北中部地区, 距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仅一步之遥, 并且保定作为直隶的首府, 不仅带给群众历史文化遗留的墨迹, 还有现代城市北京传播的体育文化气息, 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 对保定的群众体育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引导作用。因此, 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更应为百姓考虑, 在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 触摸与吸纳国际现代体育脉搏与气息。

2、借助媒体等宣传媒介倡导大众体育

媒体宣传的力度是无形的, 通过媒体的宣传在群众意识中形成一种大众体育多元化服务的概念, 使其在思想中形成大众体育的轮廓, 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 并且能够呼吁政府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对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的重视, 进而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体育服务。媒体还可以通过文字、视频等手段对群众体育比赛进行播报, 使其吸引更多的百姓投身到体育建设中来, 为我国基础体育搭建稳固的人才储备平台。

3、通过城市间的体育友好交流促进群众体育服务的发展

由于保定的良好地理及交通便利等的优势, 也给保定地区的群众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更多与其他城市沟通交流的纽带。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服务, 构建多元化的运动项目, 从而增加城市间的体育比赛, 搭建各城市间的友好平台, 让群众体会到体育带给大家的不仅有健康, 更多的是通过同场的竞赛, 增强人与人之间和谐友谊的发展, 以赛会友, 增强城市群众的凝聚力。

摘要:通过对保定市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分析, 发现了保定市群众体育上巨大的潜力, 也探索出一定为保定市群众体育多元化服务的路径, 通过群众体育的大力发展, 加固深厚的历史体育文化遗产, 萌生出新兴的现代体育文化项目, 进而发展我国民众精神文明与素质文明建设。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服务体系,大众健身

参考文献

[1]王青涛, 侯京涛.保定市社区群众体育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 (1) .

[2]李佐惠.引领美国体育多元化发展的人:卢瑟-哈尔西-古利克[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10) .

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第5篇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成为启动多元评价的根本动因

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也是多元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只是学业成绩优异,还需要有应对日趋竞争激烈社会挑战的综合素质。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往往并不是凭借单一学科知识的作用,而是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态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事业的进取心,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对自己的超越态度)等方面。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有效的学生评价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人才培养标准的变革决定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施多元评价的政策依据

我国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全面发展的深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则进一步全面揭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内涵。“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能偏废。

三、综合素质的多元化评价改革是对以往评价制度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的有力应对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和一些学校在考试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现行中、高考制度的影响,我国考试评价制度还存在种种弊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的方法仍以纸笔为主;素质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总之,以往的评价的方式是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和刺激性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文化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已异化为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枷锁”, 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为多元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评价在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相继兴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多元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绩,以提供教学改进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元评价来源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 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的解释,它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模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展开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

建构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认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考查了学生的初级学习的效果,很少考查高级学习的成果。这种理论还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在情境中评估。主张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能力,提倡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真实性教育,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

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指南,也是评价学生的基本依据。教育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和价值复合形成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日本教育家和教育评价专家桥本重治等也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不同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分类的方面基本一致,一般都分成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类。总结我国教育评价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有以下思路。一种思路是按德、智、体、美、劳五育分类,把教育目标分为思想政治、知识能力、体质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技术五大类。另一种思路是以素质发展为分类基础,把教育目标分为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也有学者把教育目标在总体上分为认知(知识、理解、运用、评价)、情感(意向、兴趣、动机、价值取向)习惯(意志、习惯、自我调控)、技能(行动、操作、运动、技巧、艺术)四大领域。以上的几种思路基本都涵盖了我国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为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照。

五、新课程改革呼唤与之相配套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为多元评价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国务院在其所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

12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方法要多样,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对现行学生评价制度进行反思与改革,多元评价符合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多元评价的实施有利于新课程的改革,是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有着其它评价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评价方式本质上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具有显而易见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严重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导向等功能。评价的内容是不全面的,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单一的,评价的标准是整齐划一的,评价的主体是“错位”的。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6篇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挂钩,属于政府的天然职责。也即,为保证所有公民都能优先享受其基本医疗需求,基本医疗服务应该由政府承担,以政府投入为主,否则就有违社会公平与公正。而本文正是希望打破这一传统,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基本医疗服务的多元供给体系,即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NPO、公民等其他供给主体,来营造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内的竞争性、互补合作的供给氛围。

一、建立基本医疗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的现实必要性

1.市场失灵

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人们奉行的是“守夜人政府”的理念,市场机制一直被认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手段(帕累托最优),也即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社会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但是,市场机制存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加上公共物品生产、分配问题等影响,使市场产生偏离竞争均衡和严格的帕累托-有效的结果,“市场失灵”应运而生。美国学者沃尔夫分析过它失灵的原因,并将之归纳为四类:一是公共物品及其外在性;二是递增回报;三是市场本身的不完善;四是财富与收入方面的分配不公。

2.政府失灵

在市场失灵的背景下,凯恩斯倡导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这成为推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政府干预的增多和政府财政开支的增加,资本主义经济却出现“滞胀”问题,同时政府规模和职能扩大带来的机构膨胀、人员臃肿、资源浪费等后果日益严重,这些都表明政府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和缺陷,会出现失灵现象,凯恩斯主义由此告终。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建构公共选择理论框架,用以解释政府缺陷和失灵问题。传统经济学一般将政府假定为没有自己独立利益的明智主体;而公共选择理论却认为政府中的政治家和公务员与普通人一样,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在进行选择时信息不充分且充满理性算计,最终的结论是政府同市场一样也会失灵,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政府失灵对社会的危害要大于市场失灵。

3.志愿失灵

当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发生的时候,第三部门即非政府、非市场的民间领域,作为社会公正的平衡器,可以有效抑制上述两个领域的失灵造成的恶果。但是,它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国萨拉蒙教授在深入研究非营利部门后提出了“志愿失灵”的概念,认为其主要表现为慈善不足、慈善的特殊性、慈善的父权性和慈善的业余性四个方面。事实上,非营利组织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其资金来源与资金分配之间的巨大落差,即所谓的“慈善不足”导致的财务危机。作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供给主体之一,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主要依赖慈善捐赠和志愿者的志愿行为,但由于慈善捐赠比例下降、志愿者数量减少、专业人士需求膨胀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它们往往无法获得充分和可依赖的资金及其他资源去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公共利益被忽视或损害,甚至组织本性也被扭曲。

4、公民参与有限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公民参与都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强势民主”“积极的公民资格”等呼声强调了公民不仅仅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消极消费者,也不仅仅是选择政治代表的投票者,他们富有积极能动的精神,还是表达自身利益、影响公共决策的有生力量。然而,扩大公民参与以至达到全民参与的程度在现实中难以实现,首先并非所有公民都有意愿或可能去参与公共事务,而且参与进来的公民未必就具有真正的“代表性”,其次公民参与规模越大,所需成本越高,再次公民参与的扩大与公共决策的效率、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些都会使公民参与的范围十分有限。

总而言之,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志愿失灵、公民参与的有限性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不可能依赖一种模式。事实上,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公民个体作为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的不同制度安排的不同主体,都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不同时空和限定条件,只有在其限定的作用范围内,每一种供给模式才是有效的,否则会导致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的不足甚至失败。因此,本文认为: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应该包括政府、市场、NPO、个体公民等多个供给主体在内,在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基本医疗服务多元供给体系,从而促进基本医疗服务的竞争供给、有序供给以及有效供给。

二、基本医疗服务多元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缺失

责任是构建行政伦理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如美国学者库珀指出,“责任的完整含义既包括实践责任更包括伦理责任”,他将行政责任划分为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客观责任与外部强加的可能事物有关,“源于法律、组织机构、社会对行政人员的角色期待”,具体包括职责与义务两个方面;主观责任则与那些我们自己认为应该为之负责的事物相关,“根植于我们自己对忠诚、良心、认同的信仰”。他认为,要维持公共组织中的负责任行为,必须将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在整合组织的规范与伦理的同时,保持组织中的个人伦理自主性。

登哈特夫妇提出新公共服务的责任观,认为“责任机制在民主政策中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政府对公民偏好和需要的回应”;公共服务中的责任问题很复杂,它意味着要对一个复杂的外部控制网络中的竞争性规范和责任进行平衡,它涉及职业标准、公民偏好、道德问题、公法以及最终的公共利益;公共部门的责任应该基于这样一种责任理念,即公共行政官员即便是在涉及复杂价值判断和重叠规范的情况下也能够并且应该为了公共利益而为公民服务。

张成福把政府责任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他认为,广义的政府责任指政府的社会回应,即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狭义的政府责任主要指法律责任,即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时,所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存在一个共识,即责任政府能积极回应公众的要求并对其负责,是实现现代民主政治的必要前提,它一般包含政治責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道义(道德)责任等方面。

针对医疗服务领域,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主要有:一是直接责任,如财政投入方面;二是间接责任,如政府的监管、制度供给等方面。但实际上,政府在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放弃了其所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导致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越发凸显。具体表现为下述几方面。

1.财政投入不足

200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和干预是造成中国有限的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政府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公共投入仅为17%,而美国政府至少投入了总需要的45%”。这在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支持与投入明显不足可以看出。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即使在卫生部所属的综合医院中,政府拨款也仅占平均收入来源6%-7%,医院主要收入来源是药品出售和医疗服务(约占90%)。

另外,传统的财政拨款模式中,行政手段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疗轻预防”、“重大轻小”,使得医疗机构盲目上项目、上规模、上档次,而且政府在医疗机构的公共财政利用效率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估。这种资源分配机制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医疗资源和服务的闲置和浪费。

2.监管责任缺位

医疗改革的目的是改变政府垄断的局面来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医疗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强调引入市场机制来激活医院的竞争力,并减公共财政的负担。但实践证明,这场改革在缺乏政府引导与监管的条件下,陷入了过度市场化的困境,医疗费用快速、超常上涨的趋势未得到有效抑制。如图所示,综合医院人均每次门诊和住院费用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城乡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而且,门诊费用的增长速度比住院费用的增长还要高,并呈现出差距拉大的趋势。这就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政府监管责任缺位也滋生了腐败问题。按照“经济人”假设与公共选择理论,每个人都会在理性支配下追求自身利益(效用)的最大化,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不少医疗机构规定工资奖金与“创收”挂钩,变相地鼓励医护人员对病患的诱导消费倾向,收受红包、滥开检查、药品回扣等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越位、缺位行為严重,利用监管体系漏洞来创租、寻租,进行一系列的权钱交易,比如之前发生的以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为首的药监系统集体腐败事件。

3.制度供给不全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还未十分健全。据2003年统计,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4.0%、劳保医疗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44.8%;在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79.1%。这种城乡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均衡并难以走向普遍覆盖的现实,是我国致力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障碍之一。

而且,基本医疗保险不健全对城市和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更为严重。调查发现,未就诊率、未住院率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而提高;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门诊患者中,38.2%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0%是由于经济困难;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率的比例达到了41%,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 。

三、基本医疗服务多元供给体系中政府主导责任的实现

1.加强政府的财政责任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总量,并在财政投入方面有所侧重。要坚定“抓小放大”的思路,将资助重点放在医疗卫生预防体系构建上,投入大量资金资源在以农村乡镇卫生院与城市社区医院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及人员方面,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改变“重治轻防、留病养医”的不科学理念。政府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来解决全体公民(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问题,比如建立合理的双向分诊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去卫生院、社区医院,大病去大医院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优质、合理配置。

另外,完善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建议设立一个“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对低收入群体优先补贴,从而保证“急危重”病人获得及时的救助,降低医院成本损失的风险性。而且,政府还应将专项资金的设立、来源及使用情况提交至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对其资金流向实行严密的监控,确保有钱可用、用之有规。在资金的来源上,我们主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每年中央政府可针对各个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情况给予固定资金的财政补助,超支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

2.落实政府的监管责任

在法律与政策的框架内,完善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监管,从社会性管制为主向社会性与经济性管制手段并重过渡。保证政府的主导供给之下,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鼓励社会慈善力量或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共同供给,形成一种多元互动的合作态势;同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民间非营利性医院、营利性医院这三类医疗机构能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公平、公开竞争。从而有效抑制医疗费用飞速增长的难题。

此外,由于存在“政府俘虏”问题,还应该建立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监督体系来对政府医疗监管部门以及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制衡。比如将听证程序运用于部分医药政策制定方面,开展基本医疗信息咨询及信息披露服务、设计医疗服务公民满意度指标等,这样才能有利于信息发布(既包括政策信息也包括医疗服务信息)的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并改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公民弱势处境。

3.完善政府的制度供给责任

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将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纳入到不同的保险范围,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多元医疗保险体系。其中,最底层的基本医疗保险应覆盖每一位公民,尤其针对低收入群体群(比如对于年收入不足全国居民平均收入30%的农村人口、城镇待岗失业职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等),应全部实行公费医疗,一切医药费用由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列入政府财政经常性支出,使政府能集中财力着力解决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服务问题;其余公民则通过强制性的医疗保险来解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问题,由政府、社会(企业)、个人按比例共同分担费用。同时,大力发展第二层、第三层的医疗服务商业保险,满足中高收入阶层对医疗服务的高层次、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左学金.“跨世纪的中国医改”话题讨论系列.中国社会保障[J],1998

{2}梁鸿,王云竹.公共财政政策框架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国卫生经济[J],2005

{3}曹培文.关于“基本医疗”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J],1997

{4}[美]查尔斯.沃尔夫著,陆俊,谢旭译.市场,还是政府[M].重庆出版社,2007

{5}虞维华.从“志愿失灵”到危机:萨拉蒙非营利组织研究疏议[J].行政论坛.2006

{6}[美]特里.L.库珀著,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7篇

1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

1.1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特征

要想科学界定一种事物的概念, 首先要搞清楚事物的特征。关于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特征, 学者们说法不一, 主要观点包括:认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多元性、全民运动性、明确的目的性、服务的公益性、保障性等等。我们认为,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主要具有公益性、服务的多元性和普及对象的广泛性。 (1)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一种公益性健身体系, 它不以盈利为目的, 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 并且这个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 (2)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针对的是不特定多数人, 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 而不是数量有限的一部分人,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 (3)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以提供健身服务为内容的体系, 其核心是服务, 并且这种服务具有多元化特点, 不是种类单一、内容单调的服务, 而是由多种主体共同提供的多样化的服务。

1.2 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涵的认识

了解了一种事物的内涵, 也就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何在归纳概括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特征的基础上, 正确认识它的内涵, 从而给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我们认为, 在研究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涵的时候, 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确实具有显著的公益性, 但是公益性并非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独有特征;并且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正在向着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也能证明这种体系并不只具有单纯的公益特征。我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经济的运行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 在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 还残留着计划经济的影子。体现在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上, 就是很多人还认为这种体系具有纯粹的“事业”性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没有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已经向着政府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方向转变, 不再是一项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工程。

(2)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应当充分体现出其“多元化”的内涵。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是由单一要素构成的, 而是由多重要素共同组成的结构完整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部, 各种要素相互作用, 并共同为实现体系的功能服务。具体来说, 这种多元化的内涵应当大体包括体系组成要素的多元性、管理模式的多元性、支持力量的多元性、面对对象的多元性、服务方式的多元性, 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性。

(3)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于一身, 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基本需要, 又肩负着发展体育事业的宏伟目标;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为社会公众开展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场所, 又要努力创新服务形式、更新服务内容, 提高人民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服务为核心内容, 以公益性为显著特征, 同时又不排斥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实现科学发展, 致力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又要促进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共同将体育事业推向前进。这些内涵都体现了体系的多元化。

1.3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概念的科学界定

综合以上对于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特征和内涵的分析, 我们可以将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定义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基本需求,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素质的、为社会各阶层群众提供多种形式, 多种内容的健身服务的公益性服务系统。

2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合理结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一个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 它之所以被称作一个体系, 就是因为它内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组成部分不仅存在着内部联系, 而且与体系之外的社会各方面因素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有助于完善体系的内部结构, 促进体系的正常高效运转, 从而更好地发挥体系的功能作用。目前, 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体制的转型, 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正在从以往的政府包揽一切, 向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协作的方向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认识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部结构。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应当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2.1 由政府提供的纯公益性服务

无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结构如何改变, 其公益性质是不能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因此,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健身服务。这种服务产品的提供不追求经济效益, 不以盈利为目的, 旨在培育公民健康体魄, 丰富公民体育生活, 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增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政府提供的纯公益性服务是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2.2 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提供的健身服务

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既不属于政府部门, 又不属于市场中的营利性主体, 它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组织, 具有自己的特点。近年来, 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在为公民提供优质健身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中立性质和较高的自主灵活性, 这就决定了它可以为公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健身服务。有时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可以弥补政府部门, 提供健身服务的不足, 满足公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2.3 营利性市场主体提供的健身服务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并不排斥营利性市场主体提供的服务, 并且这种市场主体提供的服务, 占整个服务体系的比重有增加趋势。营利性市场主体针对的是健身服务的消费者, 这就决定了营利性市场主体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利性市场主体给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由于这种主体具有营利性质, 其更注重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营利性市场主体提供的健身服务, 是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3 结语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对于健身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日常工作忙碌的间隙里, 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居民更加重视身体健康、更加讲究生活质量。城乡居民日益旺盛的健身需求, 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利时机。完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应当从科学界定其内涵、合理安排其内部结构两方面入手, 倡导政府部门、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与营利性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健身服务的提供, 尤其要鼓励各种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参与, 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波, 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 2011 (2) .

[2]吴东.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N].北京日报, 2004 (1) .

[3]史孔仕, 覃俊平, 马永强.我国社区体育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

[4]徐圣霞, 何忠, 赵克宁.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5) .

[5]肖宗涛.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J].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 2007 (10) .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8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在我国,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 关怀老年人, 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已经引起国家重视。1996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其中第三十五条明确指出“发展社区服务, 逐步建立适合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是以老年人为对象开展的社区体育健身与生活服务[1]。然而如何构建和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如何采取相应对策处理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中所产生的问题;如何使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向着人文化、社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健康老龄化,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社区体育多元化有双重涵义:一指社区体育项目多元化, 二指体育服务体系多元化 (这个体系包括社区体育的设施服务、组织服务、指导服务和信息服务) [2]。所谓体系就是若干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它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体系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组成的, 二是体系之间的各个事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三是作为一个整体它执行着特殊的功能[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立了“到200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奋斗目标, 也就是说到2010年基本建成一个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 具有增强全民体质, 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2 构建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

1997年4月国家体委、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的规定, 市、区 (市辖区、不设区的即为市) 人民政府可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 形成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 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2000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提出要“构建起面向大众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工作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是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重大举措, 对全民健身体系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3]。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中发[2002]8号) 中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要求, 也就是要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构建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价值日渐显现。

3 我省构建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有关问题

3.1 我省人口老龄化趋势

198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 将老年年龄的界限定义为6 0岁, 并且规定,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 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的1 0%以上, 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6 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的7%以上, 那么, 该国家或该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4]。据2 0 1 0年1月2 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的通报, 2 0 0 9年, 全国6 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 7 1 4亿, 占总人口的1 2.5%。我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 2 0 0 9年, 我省6 5岁及以上人口为2 0 1.0 9万, 比2 0 0 0年增加7 3.2 5万, 年平均增长5.1 6%,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 3%, 老龄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急剧增长的老龄群体, 如何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此而构建和完善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显得更为重要。

3.2 我省城市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现状

我们前期对我省兰州、天水、金昌、白银、嘉峪关5市城区6 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的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发现: (1) 7 9%的老年人认为体育锻炼可增进健康、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同时锻炼意识也由以往单纯的健身向增加交往、消遣娱乐、和谐家庭等多维角度发展。但对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安排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认知甚少 (他们的健身知识多来自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网络等) , 活动时间长短和运动量大小也只是凭感觉而定。 (2) 在活动形式上, 有7 8%的老年人是与同事、朋友、家人、邻居在一起, 2 2%的老年人独自活动。 (3) 活动内容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且多种多样。老年初期多选择一些运动量相对较大的活动, 如跑步、登山、健身操、舞蹈等;老年中后期多选择一些运动量相对较小的活动, 如散步、快步走、太极拳、导引养身、棋牌等。一般老年人选择的活动项目依次为:无组织的棋牌类, 健身走、跑步、登山类, 武术气功类等;有组织 (多为自发且有特长的老年人组织) 的舞蹈类、健身操类、门球等。而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几乎没有。 (4) 活动时间为早、中、晚等多时间段, 以晨练居多, 晚练次之。每周参与活动5次以上的老年人占7 2%, 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 0分钟的占8 9%, 极少锻炼和不锻炼的占1 6%。 (5) 老年人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空地、河边风景线、公共广场、免费公园、学校运动场等, 相比之下到收费体育场馆进行活动的人数不多。调查还发现, 有4 7%的老年人对小区内的文化休闲、健身等基础设施评价为一般, 5 3%的老年人评价为较差、很差或不关心。

3.3 我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服务体系的有关问题

我省地方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总体要求, 已基本建立了较完善的社区体育工作组织体系, 特别是各社区、街道也基本成立了社区老年体育协会, 这为我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但是, 在我们走访调研的部分社区老年体育协会中, 大多数编制人员未到位, 负责老年体育协会、老龄工作的人员多是身兼数职, 过重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对社区老年体育工作只是名义上的管理, 工作无法做细。他们均提到: (1) 基层老年体育工作者缺少正规培训, 专业素质不高, 活动开展较为单调且有局限性, 影响了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 (2) 大多数社区的各类设施和场所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 且数量和种类偏少, 缺项较多, 尤其缺少群众喜爱的体育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而有活动中心的社区基本上也是以玩麻将、扑克牌, 下象棋等活动为主, 老年体育协会活动时往往只能借用社区或居委会的办公场所,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 (3) 目前城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经费主要是靠区政府、街道临时性的有限拨款, 在无其他渠道筹款的情况下, 经费普遍紧张, 无法满足开展各项老年体育活动的需求。而组织有限的老年体育比赛或活动其行政色彩又较浓, 基本上也是临时抽调自发组织的且多为团体性质的项目参加比赛或表演。 (4) 甘肃省体育管理部门虽培训了一批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但还未纳入向社区、街道提供服务的发展规划, 一方面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毫无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大部分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却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 (5) 社区老年体育工作缺少规章制度, 管理部门对老年人没有设立体质监测点, 没有老年科研机构, 没有老年体育信息的宣传与服务, 无法实现对老年体育服务的监督评价。总之, 社区老年体育协会形同虚设。

4 构建我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思路

根据走访和调研结果, 我们认为我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机构只是一个行政挂牌的形式, 很不完善, 这必定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若想减轻急剧增长的老龄化人口给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就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4.1 我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设想结构 (见图1)

四大体系之间应互动协作, 形成回路, 发挥其最佳功效。

(1) 组织服务体系居于整个体系上层, 它对资源服务体系、健身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具有管理和指导作用, 并掌握整个体系的发展方向和运作规范, 理顺各体系之间的关系, 使整个体系协调运行。

(2) 资源服务体系是在组织服务体系的直接管理下, 为整个体系提供社区体育工作人员、老年体育指导员、场地设施及资金等物质保障。

(3) 健身服务体系是社区老年体育服务的直接实施者, 是政策法规的直接执行者。它主要向老年人提供健身咨询服务、指导科学的健身方法、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和比赛、辅助体质监测、维护场地器材等。同时它的实践活动是信息服务体系的信息来源, 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4) 信息服务体系负责收集有关体系运行的数据资料, 并将采集信息及时反馈。它是组织服务体系制定政策法规的信息基础和保障, 也是健身服务体系向老年群体推广和普及健身理念及方法的最佳途径。同时它还肩负着研发创新和监督评价的重任, 使整个体系的运转更具科学性。

总之, 在整个服务体系的运行中, 既要保持体系结构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又要理顺体系之间的关系, 使其协同配合, 确保体系的最佳功效。

4.2 改进和完善我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服务的管理体系

任何服务体系都需要组织管理工作的支持, 没有高水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的相互配合, 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就难以协调, 整个系统就是一盘散沙, 组织目标就难以实现。可见, 组织管理是保证整个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5]。我省应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特别是要加强和规范老年体育工作的管理, 使各级老年体育协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管理模式见图2。

4.2.1 领导系统 (1) 从宏观上加强领导, 具体实施国家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制定社区老年体育的各项管理办法和考评制度, 确定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实施途径、服务宗旨和口号等。 (2) 多途径选拔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为服务体系提供专职工作人员和老年体育指导员, 并负责把他们安排到相应的社区, 切实发挥其作用。 (3) 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 提供社区体育发展经费, 制定社区体育设施和器材装备标准, 为整个体系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物质保障。

4.2.2 协调系统 (1) 对各社区服务站点进行监督管理, 制定客观、具体、精确的服务质量标准, 做好各社区服务站点的注册工作, 计划建立或废除社区服务站点。 (2) 为各服务站点的工作人员建立人事档案, 向各服务站点提供老年体育指导员, 协调满足各服务站点对其服务人员的需求。 (3) 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大型全民健身活动, 举办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各社区服务站点之间的交流, 宣传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4) 协调体育服务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关事务, 处理反馈意见, 理顺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发挥其在各种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作用。

4.2.3 操作系统 (1) 开展社区老年体育保健与康复咨询服务, 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的方法, 向老年人提供具体的服务内容和健身项目, 并辅助老年人进行体质监测。 (2) 组织社区老年体育活动, 进行老年体育活动的经验交流与宣传, 收集有关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信息, 并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处理。 (3) 体育场地、器材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5 建议

(1) 对社区、街道主管老年体育工作的现有管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或吸收体育院 (系) 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 培训后分派到社区、街道, 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社区老年体育专职管理人员配置, 提高其专业素质, 提升其服务质量。

(2) 在老年体育服务人员选配方面: (1) 应多渠道选择培养老年体育指导员和专业科研人才, 有计划地充实到社区老年体育服务事业的行列中, 以全面提高其实践指导能力, 保证老年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性和科学合理性; (2) 发展培训有特长的离退休人员, 使其成为该社区的志愿服务者; (3) 吸收培训下岗职工从事老年体育服务工作, 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3) 在场地设施利用和建设方面: (1) 借“西部大开发战略”契机, 加大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步伐, 在社区兴建一些带有大众体育健身娱乐的中小型体育场所, 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对健身的需求; (2) 将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对于资金短缺一时无法进行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小区, 应按规定留足空地, 待资金到位后补建; (3) 协调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以整合利用社会体育设施, 减轻政府资金压力。

(4) 建立老年体育科研机构, 加强对老年体育的科学研究, 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5) 建立国民体质测试站, 完善老年体质监测系统, 制定和实施体质监测制度, 为社区老年人科学健身提供保障。

(6) 建立社区老年体育的专门网站和宣传栏, 收集相关数据与信息, 及时向老年人提供信息服务, 转变老年人健身观念。

(7) 结合社区体育发展趋势和老年人的体育需求,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以增强和维护社区老年人的权益, 使社区老年体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总之, 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效果。首先, 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 有益于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等;其次, 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如降低社会医疗费用, 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培养老年人的情操, 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等[6]。

参考文献

[1]刘军, 常生.江苏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主要构成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2) :3-5.

[2]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裴立新, 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6) :4-8.

[4]王文英.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 1987 (2) :43-46.

[5]刘卫东.构建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08.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9篇

1、江西省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分析

江西省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自然地理特征,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 这与社会阶层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

第一, 从体制方面来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江西省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 只有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才能使得各个社会阶层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 而不同社会主体的自然条件以及利益的需求方向不同, 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第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社会阶层分化的进度。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 江西省的信息产业获得极大发展, 为群众创造了更大的效益空间, 同时也使得资源配置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第三,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分层和流动, 因为农民阶层是社会转型时期发生变化最大的阶层, 越来越多农民阶层发生改变, 形成了很多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乡镇企业等不同的阶层,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形成了经济独立的社会主体。

2、不同社会阶层分化对体育服务体系的影响

社会阶层分化的形成是由于受到不同的资源指标影响而形成的, 其对于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影响, 主要有三个评价因素:第一是社会阶层的地位差异, 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体育价值的差异, 因所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在体育需求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第二是不同社会阶层参与体育的方式不同, 对于群众体育的开展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而使得他们在体育价值的判断方面存在差异; 第三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参与体育过程中的消费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形成了多元化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 这对于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的构建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3、江西省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在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 其主体应该包括组织管理系统、物资保障系统、政策法规系统、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评价系统等等, 每个子系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共同组成完善的群众体育服务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中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体育服务体系机构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 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明确政府的领导责任, 以社会团体为依托, 开展全新的全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的建设, 使传统的、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为社会共同管理的模式。物资保障系统中包括对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同时也包括一些相应的资金投入, 也可以通过个人投资的方式经营健身场所, 以此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体育需求。政策法规系统中主要包括体育法、部门行规等相关的体育行业的法规体系, 同时要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信息系统主要是用来实现对体育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并且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发展多元化体育服务的成功经验, 为江西省多元化群众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多的支撑。技术支持体系用来收集先进的体育教育、体育科技知识, 通过体育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 并且促进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评价系统主要是作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运行的监督与管理系统, 一方面对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另一方面是对运行的成果进行评价, 并且做出及时、合理的调整, 促进群众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4、结束语

总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江西省开展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是适应各个社会阶层健身需求的必然选择,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体育服务, 有利于促进城乡体育共同发展, 实现全民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全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 改革开放的深化引发了我国社会阶层分割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与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方面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对于群众服务体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从江西省群众体育服务的角度出发, 对社会阶层分化与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江西省,社会阶层分化,多元化群众体育,体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玉珍.社会阶层分化与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刘欣然, 王广荣, 郑世伟.对第三部门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作用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6) .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10篇

本研究以江苏省苏北地区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四个市的农村社区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苏北地区的农村经济等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剖析当前苏北地区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就苏北地区农村社区体育怎样由松散的、无序的状态向着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村社区体育转化等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不断的构建苏北地区农村社区健身服务的体系,实现苏北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科学有效发展。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苏北地区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四个市的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研究的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就本研究相关的“农村体育”、“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苏北地区经济状况”等为主题,查阅和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整理和分析,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翔实的参考。

2.2.2 抽样调查法

借助于多阶段抽样调查和PPS入户抽样调查等方法,对苏北地区的800户农民做详细的调查,以更好地获得本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2.2.3 数理统计法

在调查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就所获得的数据通过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为研究报告的写作,提供准确的数值。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苏北地区农村人均收入状况的分析

2011年江苏省农村人均收入为10805元,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863元;2011年江苏省苏北四地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为10531元。本研究就江苏省苏北四地农村家庭收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江苏省苏北的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等四地,种植业收入排在第一位置,其他收入的排名依次为:打工收入、养殖收入、家庭加工收入、建筑业收入、餐饮业收入、交通运输收入等。通过这一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江苏省苏北的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等四地农民的收入大于50%的是靠种植业、外出打工等方式获得的。

3.2 苏北农村地区农村家庭闲暇时间的支配

农村家庭的闲暇时间指的是日常工作、劳动等以外的可支配的时间。通过对苏北的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等四地的农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苏北农村家庭闲暇时间的支配依次为:做家务、看电视节目、娱乐麻将、接见客人等,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仅占闲暇时间的6%。这表明当前苏北地区农村社区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不能够满足体育锻炼所需的时间条件。

3.3 苏北地区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

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域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是由来已久,通过对江苏省苏北地区农村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材的调查得知,有36.3%的家庭有体育运动器材,自制体育器材的家庭为26.1%。对农民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得出,有82%的调查对象认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水平,这表明苏北地区农民有着良好的锻炼意识,但是因为闲暇时间、锻炼场地、政府支持等原因,没有很好的实现和实施体育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3.4 苏北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较少

体育人口指的是生活区域相对固定,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或者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身体活动的形式,所组成的社会群体。通过对苏北四地体育人口的调查得知,苏北地区农民每周运动三次以上的占调查对象的13%,其中活动时间在三十分钟以上的占调查对象的20%,系统的分析得出,苏北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大约为7.1%,这一数据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

4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策略

4.1 与以特色体育、传统体育为龙头的群众体育活动相适应

苏北地区作为有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地域,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如连云港的舞龙舞狮、腰鼓等运动。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当地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依托,开发和创新农村体育的资源,为更好地促进苏北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

4.2 积极推进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或承接农村社区体育服务

在苏北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提高宣传教育的力度,让农民自发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关注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和建设。借助于当地的民间体育活动、现代的健身组织等有机的结合,共同推进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为苏北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力量。乡镇政府应尽可能举办一些集体参与的体育活动和健康知识教育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和健康向上的氛围。

4.3 积极整合周边综合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大众

苏北地区农村学校作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基础和平台,当前苏北地区农村社区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经费、体育指导员等相对来讲需要更高的配置,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农村学校有着相对完善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专业教师等,因此,合理的利用,并发挥苏北地区农村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功能,能够有效的弥补苏北地区农村体育的不足,对指导和推进苏北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北地区农村经济总体不发达,财政较为薄弱,单纯的增加对苏北地区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来改善落后的状况,有着较大的难度。但是政府通过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善苏北地区农村学校的体育办学条件,充实了农村学校的教育实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周边的农村社区群众体育的发展,丰富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程度,为农村社区体育体系的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也相当于在当地又增加了多个体育活动指导站,即节约了资金,也使农村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等得到充实。

4.4 应该积极强化核心类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保障措施

首先,苏北地区政府职能部门,要不断地加强对苏北农村社区体育的资金支持,政府可以从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收入当中拿出一部分来支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对农村体育予以一定的支持,这些支持用在苏北地区农村社区学校体育资源的改善和充实上,让农村体育的开展有资金的保障和支持。其次,要构建苏北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支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政府职能部门要不断地提高为农村体育服务的意识,通过建立科学的农村体育保障,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指标考核等,更好的促进苏北地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苏北地区要加强构建和推广农村群众体育培训体系,形成整个苏北农村社区的多元化支持系统模式,在全社会的支持参与下,健康有序地实施,实现苏北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体育的互补、协调、共同繁荣的局面。

4.5 多元化服务发展模式应该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配套

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县级医院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等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部分。因此,苏北地区在构建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合作,以医疗卫生作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宣传阵地,以村民的健康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目标。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有效地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发展的水平。

5 结语

通过上述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制约江苏省苏北地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我们要以江苏省苏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实际为依据,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的调整苏北地区的农村体育政策,提高农村体育资源的覆盖度,以苏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动苏北地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但艳芳.新时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4).

[2]钟霖,瞿静,杜春龙,任保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3]马新民,刘凤婷,任保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4]牛永刚.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

构建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或外围环境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我国中小企业现状看,融资难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优化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制度供给,基于这一意义,笔者建议,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全面构建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从而真正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改善提供支持。

一、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促使中小企业融资的多元化

1.逐步建立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与己有的担保资金、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等政策性资金配套,用于中小企业的创业资助、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改贴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方面支出。

2.积极鼓励国内有实力的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以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资金供给。鼓励租赁融资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商业银行与外贸部门、国内设备生产和经销部门合作,对中小企业开展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要充分发挥典当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快捷优势,加强对典当行业的监管,在规范行业行为的基础上,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融资服务业务。

3.改造和创新间接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信贷,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二是商业银行应在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也可考虑建立主办银行制度,及时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要。三是可以尝试打开风险信贷渠道。商业银行应该划出一定规模的信贷资产,支持有市场前景的、高成长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进行封闭运作。四是是应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融资工具

4.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多品种的资本市场。要抓住国家发展证券市场的机遇,鼓励符合条件的优强中小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尽快上市融资。对暂不具备主板上市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争取在海外或准备在国内的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积累和培育一定的具有上市资格的企业,以增强中小企业的整体上市的实力。要利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育成,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壮大风险投资规模。

5.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不断推进债券市场的创新,以拓展中小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的渠道。首先要尽快推进全国统一、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者的债券市场的建立。其次要采取措施增加债券的市场供应。比如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企业债券、项目债券市场,丰富债券的期限品种等;再次,要优化债券市场的运行环境。要改革现有债券监管模式,推行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放宽中小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期限和上市交易的限制条件。

6.组建地方性的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股权流通证券交易提供必要的条件。地方柜台交易市场由商业银行提供交易柜台、信息披露、证券托管、结算服务及证券融资业务。交易对象主要是组织规范、经营能力强、财力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7.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小企业领域进行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探索,同时可以考虑在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基础上鼓励业绩较好的地方信托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投资。

8.积极推动融资渠道和融资模式的创新,开发多种融资工具。在大力发展票据融资、租赁融资、典当融资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多种融资工具,丰富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宽松、更开放的选择空间。如学习浙商推出的“广告信贷”模式等,为中小企业融资不断开辟新途径,实现多方共赢。

二、完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民间融资,构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互补体系

理论上来说,由于民间融资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大、利率高等消极因素,必然会影响到金融秩序和对金融的宏观调控,从而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然而,发展民间融资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民间融资的重要性,切实发挥民间融资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对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途径。但是,在加强民间融资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其监管力度。目前,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存在监管方式单一、缺乏监管的激励机制、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政府部门对待经济发展中的民间融资要做到正确引导,堵疏结合,促其规范。首先,要大力搞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民间融资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的原则。其次,应针对民间融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尽快制定并出台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明确区分民间融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界限,保护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为规范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此外,应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和发展计划,积极引导民间资金的正常、健康流动,合理释放民间潜在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补充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分散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风险,政府应考虑在完善担保公司管理法规、取缔非法金融业务的同时,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建立为政府公共目标服务的政策性担保公司。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担保费率,免除反担保措施,切实解决小企业贷款外部附加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政策性担保公司应按照公共目标选择机制运作,同时引进风险控制机制和市场操作机制,坚持公开、公正、透明,防止发生寻租行为,并建立风险损失补偿机制。

2.鼓励小企业成立合作制担保组织。鼓励一些相互间信息透明的企业,在生产合作制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性、互助性、民主管理、非盈利性原则,共同出资组建合作制担保机构。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采取公司制、合作制或者协议形式等。对组建商业担保公司存在一定困难的地区,可以考虑引导小企业成立合作制担保组织。

3.支持有实力的投资者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通过对现有担保公司的重组、兼并、增资扩股等方式做大规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鼓励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之间建立资金、技术、信息等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另外,应尽快组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信用再担保公司,可以由政府出资,以经济手段间接地承担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和完善担保体系的责任。

四、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机制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担保机构仅靠少量的手续费收入和保证金利息收入根本无法弥补高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在其自身经营之外有稳定的外部资金注入,形成风险补偿基金以弥补损失。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政府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风险基金的主要来源,这项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正常运作和良性发展。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政府财力较为紧张,很难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这部分风险补偿,但如果要全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就必须从制度上对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补偿机制加以保证,可考虑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的比例作为基础,从科技发展基金、技改贷款贴息中划出一定金额用于高科技行业的风险补偿,协作银行按担保金额和风险状况捐助一定的风险金,担保机构按每年担保费和利息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充,共同形成风险补偿基金,这样通过多渠道、多种资金来源确保了风险补偿机制的顺利运作。

五、建立与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监管体系的监督效率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小企业无法筹集资金的风险。

第二,因中小企业筹集的资金未能实现理想的投资回报而导致企业要承担偿债能力下降的风险。

第三,由于中小企业举债结构不合理而可能导致企业股东及其他关系人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同时,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为了防范上述风险,必须结合中小企业的风险特点与成长阶段,综合评估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风险因素,建立适应我国中小企业实际的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更好的提高监管体系的监督效率。

六、 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

企业信用的基础是有关企业的信息,它是一种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这种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市场体制下的有关企业经营状况、资金状态等的收集、处理评价机制。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应重点注意下列问题:

1.信息收集的范围的确定。由于需要收集的信息过大,所以在信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可以采取先重要后次要的原则,对直接影响到交易决策的信息优先收集。

2.确保信息的正确性。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作为一种信息机制,信息的正确性问题在这种制度中最为关键。如果收集的信息不准确或错误,则不仅会导致相关主体利益的重大损失,还会使决策主体因利用该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3.对信用的评价。信用评价是一种典型的主观行为,因此就存在着一个评价结果的正确性问题。对已采集的既定的信用记录而言,科学的评价标准的采用就相当重要。我国应该尽快的建立健全与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以更好的实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

4.信用信息的开放问题。信用信息应该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对信用信息的查询不应设置复杂的程序障碍,对查询的收费应该相对较低,对于采取市场模式运作的资信公司因此受到的利益损失,可采取政府补偿的方式加以解决。

5.信用制度的执行与监管。信用立法为信用制度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能否有效地约束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关键还在于监督者能否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李 平 郭 耘:“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刘新华 线 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述评”,《经济学家》2005年第2期.

多元化服务体系 第12篇

在目前的医疗服务价格体制下,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得到任何政府补贴,在承受政策性亏损的情况下难以和公立医疗机构形成有效竞争,也难以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如果政府希望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除了鼓励医疗人才资源向民营医疗机构合理流动,确保民营医疗机构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课题、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平等待遇外,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体系改革也是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医疗服务价格低导致政策性亏损会阻止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尤其是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加拿大和新加坡,鉴于门诊医疗费用大部分人都能承担得起,因此大部分门诊医疗服务由私立医疗机构提供。如果我国也能如此,通过发展民营医疗机构与政府办的社区医疗机构形成竞争,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得到更好的社区门诊医疗服务。

——北京和睦家医院李萍认为,促进多元化办医应加快推进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体系的改革,这将会使三方受益:一是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补贴,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尤其是非营利的医疗机构;二是医疗机构不是靠卖药而是通过提供医疗服务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患者可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如住院不用家人陪护了,可放心让更专业的护理人员照顾。

上一篇:少数民族人口下一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