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

2024-06-22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精选8篇)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 第1篇

一、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与作用

1、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对外贸易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技术、文化等产品的流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说到对外贸易,人们又总会想到一个与之相反的词语——闭关锁国。在明、清时期,我国政府下令停止一切外贸活动,关闭国门,拒绝接受外来文化,使得国内外无法交流发展,虽然暂且是针对鸦片的交易禁止,击退了海上非法走私,为我国针对外敌做出了相应贡献,但是给我国的整体发展却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战争的危害、落后的文明等。新时期,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而言,加强对外贸易力度,不但能够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还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走上巅峰。可见,对外贸易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对外贸易的具体作用

1)促进工业发展

对外贸易能够加快工业发展,对我国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贡献。我国工业制造的产量随着出口数目的逐渐增多,会带来技术的提升。同时我们能够引进更优秀的生产技术、工业能力与相应的人员管理,让我们的产品更加优秀。

2)促进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能够加速我国与国外企业的交流,能够从各个方面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比如,当代我国就业难的问题还未解决,很多人在岗位上都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开除从而“被退休”。而对外贸易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让各个岗位加速发展,人员都能够实现属于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失业率。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在经济流通、金融体系的完善等等方面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困境

1、对外贸易成本高

在商品逐渐向外流通的时候,货币与货品远远超过了我们实际的需要,因此物价持续上涨,货币遭到了贬值,因此我们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所需成本必然要比之前有所提升,有时甚至达到了我们无法承受的水平。同时,随着产品需求量的增多,员工的工作量和强度逐渐加大,员工工资会有所提高,导致总成本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对外贸易机制不够完全

我国在对外贸易的管理、设备、资金等方面不够健全,具体而言,首先我们没有完整的管理方案,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贸易流程,这对我们的贸易出口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也容易引起资金匮乏、人员短缺等问题,加之国内外的各种政策不同,资金汇率也不同,导致每个环节的不足都可能会引起很大的问题,轻则贸易对接失败,重则两国之间产生经济矛盾。其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具持续性,生产设备也不够精良,有时会出现产品不合适的问题。最后,资金方面的问题。除了成本高以外,筹资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加上国内外产品流通过多,可能导致很多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不利于我国贸易的长远发展。

三、完善我国对外贸易机制的解决对策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对外贸易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比如英国,英国是世界GDP排名第七的国家,其对外贸易体系更加完善与成熟,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物价较低,人员的就业率相对也较高。再如美国,美国有着较完善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贸易内容相较更加广泛,相关的管理与技术水平也更加完善。英、美是比较典型的两个国家,在很多方面与中国有着相同的特点,比如,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进口的商品限制逐渐增多,贸易结构相对简单,贸易服务程序繁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针对我国的国情,采取有效措施来不断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体系。

1、完善相关机制

首先,建立一体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同时优化设备,引进国外更优秀的设备为己用。其次,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并且聘用更有能力的工作人员,给更多人稳定工作的机会。最后,增加聚合资金的方式与地区,构建完整的聚资的相关体系,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降低所需的成本。

2、提升资金稳定性

第一,银行可为相关贸易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对我国整体贸易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十分重要。几年前,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到了这一方面的相应建议,同时应提高贷款、信用卡使用的频率并加强其便捷性、安全性。第二,尽量使对外贸易的过程更加简便,简化通过手续,提高通过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各个企业间的资金管理也会更加稳定。第三,履行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出口贸易方面,肯定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国内外问题,我们应该履行法律法规,这样我们的权利与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四,我们可以建立属于本土的品牌,并加强品牌的对外宣传,保证品牌企业的产品质量,这样我国的出口率将会有所提升,也将获得更多的盈利来促进企业进一步稳定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对外贸易更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走向正轨,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对外贸易成为了我国与国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对外贸易的合作交流,国内外能够相互传递文化,了解各国的相关知识,这都体现了对外没有的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我们要更加完善对外贸易发展机制,出台促进与保护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真正使对外贸易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加之与其他国家的诚信合作与沟通,相信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郭周明.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13(05)

[2]曾静.“一带一路”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商论,2016(01)

[3]何其春;孙萌.对外贸易、金融改革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12(03)

[4]郭周明.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当代财经.2013(05)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 第2篇

本文对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摘 要: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期,需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深化金融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宏观调控;金融创新;经济发展

一、金融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

(一)经济运转走稳回升

目前,世界经济还处于缓慢复苏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还面对较多困难。但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携手发力,经济趋稳筑底回升,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

,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增长速度下行到逐步企稳的过程。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维持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为“稳增长”奠定了基础。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特别是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20末,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2.8%,财政支出增长15.1%。财政政策更多地侧重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支持了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数据显示,年与民生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增长分别为28.3%、12%、12.9%和16.4%。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尤其是涉及民生的支出大幅提升,使得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

2、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平稳回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始终注意在危机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和力度,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不断扩大应对危机冲突的成果,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与稳物价之间的关系。

(1)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2012年,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极为复杂。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交替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根据流动性供给格局的变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转,满足银行体系合理的流动性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推动经济运转总体平稳。

(2)货币信贷增长符合预期、总体适度。2012年,在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比较适合水平。201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狭义货币M1余额30.87万亿元,增长6.5%;流通中现金M0余额5.47万亿元.,增长7.7%。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1.74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20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0.81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

2012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我国主动宏观调控下,经济运转总体出现回落的态势,这一回落态势在第四季度出现趋缓企稳的状况。2012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19322亿元,增长7.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进出口总额增长6.2%。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

(二)未来经济持续稳健复苏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国民经济运转总体平稳。20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9%,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2%;进出口同比增长13.4%,远远高于去年全年进出口增长6.2%的水平,其中出口增长18.4%,进口增长8.4%,进出口相抵,顺差430.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及国内主动调控的结果,我国内生增长动力尚显不足。一季度,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复苏比较缓慢。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币值升值产生较大压力,也增加了出口难度。此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政策预期将越来越稳定,政府决策是在长期可持续增长和短期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此外,房价、物价两个核心变量未来进一步触及监管层心理底限的概率较低,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社会融资总量有望保持较高增长。总体看,GDP高于去年二季度的7.6%和三季度的7.4%,也高于今年的7.5%的预期目标,运转在7.4%-7.9%的区间内,属于平稳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动力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依然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势头。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大,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全年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近期消费增速放缓除了季节性因素之外,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推动消费增长的政策已经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候短期刺激转变为基础性和机制性的建设。因此,推动消费增长的效果将是长期的,2013年全年消费增长态势比较乐观。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外部需求和企业经营状况也会逐步改善,我国进出口将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转变。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等进程还在进行中,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市场潜力。

二、加强宏观调控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推动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 第3篇

【关键词】大豆进口贸易;新时期;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中国长期将大豆作为一种主要的粮食品种。而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大豆的主要用途出现了根本性转变,由直接食用转变成以榨油为主,通过榨油生产所得的豆粕成为了中国饲料行业的主要蛋白原材料。这也使得我国的大豆进口贸易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现状

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市场在新时期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大豆是一种重要食用油,也是一种蛋白食品,是饲料蛋白原料,在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大豆原产地,拥有“大豆王国”的称号。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对整个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豆加工制品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东北三省、山东、内蒙古、河南等多个省份是重要大豆的主要生产地。虽然我国的大豆产量较高,但对大豆的需求量也很高。大豆是在所有農产量进口量中占据首位。近年来,中国内部市场的大豆产业整体发展并不理想:本土生产逐渐下滑、而需求则在持续增长、大豆进口量较大。2012年中国大豆累计进口总量高达5249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长了11.19%;大豆进口金额高达313.5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16.32%。中国大豆消费外贸的依存度在2012首次超过了80%,和上一年相比年增长了8%左右。在2013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6340万吨,比2012年相比增长了10%,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历史新高,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大豆购买过国。在2014年3月,中国内部豆油市场价格持攀升,2014年的上半年豆油现货均价环比则下降大约4.39%。在这种较为严峻的新形势下,研究中国的大豆进口贸易的主要影响情况尤为重要。

三、新时期下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1.中国内部的大豆产量

通过对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1年中国大豆种植效益是121.95元/亩;而在2012年的大豆种植效益则是120元/亩。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789万公顷直接减少到2012年的675万公顷。其中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在大幅度的下降,这使2011年和2012年大豆生产量也在大幅度下降。在2013年,中国大豆生产量为1195万吨,同比上一年减少了110万吨。这是中国第四年大豆产量持续下降,也是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大豆生产量最低水平。据调查统计发现,2014/2015年度中国的大豆产量为1220万吨,同比增产2.1%。截至2015年1月,中国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等五个主要的大豆主产区,累计收购大豆为155万吨,和2014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24万吨。从2011年至2015年1月份,我国大豆产量在逐渐下降,使本土大豆供应缺口高达1000多万吨以上。现阶段,在所有农产品中,大豆成为了严重供应不足的农作物。这使国家不得不加大大豆的贸易进口量,以此缓解中国内部大豆的供不应求情况。

2.大豆油以及豆粕的实际需求

2013/2014年度,中国豆粕新增供应总量为5270万吨,同比上年度增长了311万吨,而其中豆粕的产量是5267万吨,同年饲用豆粕的消费总量为5070万吨,和上年度相比增加了300万吨,同年国内消费总量为5190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了300万吨,但是该年度的豆粕出口总量为199万吨,但国内豆粕的供应缺口则高达120万吨。因为中国内部养殖行业的逐渐发展,对豆粕的实际需求量逐渐增大。这也是影响我国内部大豆实际需求的关键原因之一,更是大豆进口的主导因素。

在2014/2015年度,中国豆油产量为1306万吨,而豆油的进口量则为130万吨,本年度年度国内豆油实际消费量高达1250万吨。在2014年,中国大豆累计进口高达7139.9万吨,比2013年增加了802.38万吨,同比增长幅度是12.66%,同年豆油累计进口量为113.55万吨。中国在2014年大豆进口量创造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3.我国内部市场价格因素

我国大豆的进口贸易格局的改变,使国内市场上的大豆价格也发生了改变。在2014年,中国本土生产的大豆市场价格呈先高后低的趋势。2014年秋季大豆上市后,市场需求量在逐渐下降,中国本土生产的大豆出现了供过于现象,造成市场价格下降。而我国内部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的情况下,国产大豆逐渐被进口大豆所取代,大豆进口量逐渐增加。

四、结语

国内的大豆产量、豆粕的实际需求量、大豆油的实际需求情况以及国内的市场价格等,均是影响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因此笔者建议从对大豆进口量的合理控制以及,积极研发和生产非转基因大豆等方面入手,改变新时期中国大豆的进口贸易情况。

参考文献:

[1]刘秀玲,冯国治.中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15).

[2]吉小燕,侯雅莉.国外转基因标识、阈值设定与审批管理对中国转基因大豆进口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陈超,张明杨.禁止我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贸易的福利变动与虚拟耕地的分析——基于Stackelberg均衡[J].国际贸易问题,2013(15).

作者简介: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 第4篇

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而采取的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些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制定严格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等。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所以被称为技术贸易壁垒。因此这些不合理的技术性措施的实施,明显的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扰乱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违反了W T O的自由贸易原则,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多种原因,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成为影响我国越来越多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1、积极影响

(1)推动了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加速了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了跨越技术贸易壁垒障碍,我国积极吸引外资,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商品出口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进一步深化了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2)推动了合格评定制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标准化运动.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科技水平。有关专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对出口贸易有积极的影响。从全国来看,认证数每增长1%,将会引起出口贸易增长0.33%,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好处。

(3)有利于提高生产企业的消费者意识。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与健康而设定的,如电子产品的CE标识、皮革中的五氯苯酣残留量的限定、对包装的要求等,对提高我国生产企业的消费者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扩大环保产品出口。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上是以保护生态、降低资源消耗为原则,通过制定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贸易壁垒对有害环境的产品加以限制或禁止。这些保护环境的措施虽然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对欧出口,但也激发了我国相关部门加速对环境友好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即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环境意识,也促进了环保产品的出口。

2、消极影响

(1)制约了中国产品出口。目前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越来越多,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日益加剧,当年我国有72%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同程度的限,由于各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得那些不符合国际标准或他们国内标准的产品难以进入国内市场,尤其是中国的特色传统产品由于不符合他们的检疫或合格评定程序等原因被拒之门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首先,繁琐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疫程序使中国产品成本增加。其次,中国的检验检疫设备和国外存在差距,而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又会增加出口成本。再次,国外一些进口商不承认中国的检测机构,必须有其指定的外国机构认证,其认证费用非常昂贵,增加了出口产品成本,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

(3)加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地。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案例中,有28个涉及到技术壁垒,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更是层出不穷。而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我国在这方面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例如,中国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欧盟国家,但自1992年以来,其产品出口量呈现下降趋势。经调查发现,丝绸产品出口量逐年下降主要起因于德国的有关纺织品染料的法案。该法案禁止在纺织品染色时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偶氮染料,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不得不在产品销往德国之前,将其色样送到一家德国认可的代理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但其检测费极其昂贵,给该公司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三、我国外贸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

1、政府应对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性贸易壁垒既可以适当地保护本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又可构成对国际贸易的歧视和障碍。通过技术法律、法规的手段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加强有关技术立法工作,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充分反映我国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应对我国现行有关技术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修订,去除其中违背国际惯例、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的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针对现存技术法律法规体系的缺陷,进行填补空白、充实完备立法工作。促进技术法规,标准认证认可检验工作的协调统一。理顺技术法规和经济法规的关系,理顺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关系,各行业分别制定技术法规的规划,并通过立法程序建立我国自己的技术法律、法规体系。

(2)提升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应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在面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必须要加快调整,现阶段在出口商品那些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仍占较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及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和环境标准。面对咄咄逼人的“绿色壁垒”,我国企业应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废弃物回峻再生的全过程加强质量和环境控制,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国外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使对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为此,一是要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纵横结合的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信息收集网,尽快建立包括外贸、海关、动植物检验、环保等部门及出口企业、三资企业等在内的横向信息协作网。互通有无,相互协作,扩大信息资料来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二是要发挥驻外经商机构作用,定期收集、整理、发布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消费者团体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密切联系企业,及时通报技术壁垒动态,使中国的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国外标准或要求,避免陷入技术条例和技术标准的陷阱。

2、企业应对措施

(1)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加强企业的科技和教育投人,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突破技术壁垒的先决条件。对于企业来讲,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适应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要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同时要及时采用先进的国际技术标准,并力争为进口国尽早认可,取得质量认可认证。

(2)合理规避。作为弱势群体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对话中必然处于劣势企业为了合理且低成本地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 T 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规则,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各方利益,为我国企业提供趋利避害的有效法律武器。

参考文献

[1]、余敏友, 左海聪, 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 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 2003 (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 2006, (7)

[5]、郭楠.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7, (6)

服务贸易新特点---服务创新 第5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全球的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全球服务创新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以来,更加快了全球的服务贸易和产业升级。

下面以两个例子说明服务创新这一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从产品销售到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

IBM于1911年成立于美国,是一家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则硬件业务上陷入困境,在郭士纳的带领先成功地从硬件向软件的战略转型,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进入21世纪,IBM有进行了战略调整,出售全球PC部门,收购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将其带向了关键的高价值领域。从下面的数据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成功: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IBM的营业收入达到1036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每股盈利8.93美元。

2.NIKE:从制造业转型服务提供商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 第6篇

关键词:转型期;服务企业;管理;营销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服务企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国的服务产业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在国际服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企业有及其深远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一方面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有很大的提升。

(二)我国服务企业面临的机遇

现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网2012年12月发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将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2010年相比要提高4%。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二、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服务业迅速恢复,许多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服务业投资增大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然而,我国服务业由于起步晚,面临很多发展问题。比如,发展长期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务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服务企业中服务人员平均素质和能力不高,服务标准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方面,我国的服务业没有明显优势,这些对于我国服务业都是不小的挑战。因此,服务企业需要通过服务管理和营销提高服务的标准化程度、服务水平和服务人员素质等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如图1所示。

三、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进入服务型社会。目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服务业的平均水平,成为发达国家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此外,由于发达国家专注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服务业环节,并依靠资本、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服务贸易处于有利地位,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服务输出国。时代大潮流下我国未来服务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特征。传统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要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如图2所示。

第一,服务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代表着服务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了服务业发展。我国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和服务消费需求日益明显。我国的服务企业要不断了解和把握新时期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心理,设计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以专业的服务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才能够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把握先机。

第三,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表现在资金的投入以及放松了服务业发展的限制,鼓励服务企业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流程。

第四,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员工,现代服务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知识型员工。服务企业应培养有专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服务企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

我国服务企业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市场细分化和需求多样化,主要挑战来自管理和营销。要努力适应新经济环境,将服务营销和管理作为竞争的手段,做到坚持“以顾客为中心”;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服务文化,如图3所示。

(一)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和营销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以顾客为中心”

20世纪70年代中期,市场份额的利润效果研究小组研究发现市场份额是决定赢利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很多年企业都将市场份额视为企业取得利润的原动力。但是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服务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服务企业的顾客忠诚度比市场份额更重要。它们声称“以顾客为中心”,但如何落实和推行这一理念,并进行管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如今,我国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的服务企业要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以顾客为中心”意味着所有的战略需要关注顾客,运营和人力资源的决策要考虑对顾客的影响,服务营销的工具要以顾客为基础。

“以顾客为中心”首先要求服务企业从顾客视角看待服务。在新时期,我国服务企业要明确顾客购买的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由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利益组合。顾客搜索能给他们带来价值的解决方案,服务是某种解决方案存在的载体和形式。服务价值对于顧客不是单纯服务,而是由产品、服务、信息、关怀及其它要素所组成的集合、利益和解决方案。只有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才能在激烈的服务竞争中,在顾客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和营销运营的基础是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服务是一个有严密逻辑的体系。建立服务体系时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考虑顾客、员工、技术、时间等要素,创造环环相扣的服务体系会随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有力。

服务的竞争要求服务的管理必须是一种流程管理模式。一方面,为了给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服务企业应该将原先单独运作的各个部门整合到一个有机的管理流程中。保留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使其成为顾客价值链条上有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要统一调配、合理利用制造、运营与人力等各种资源,创建新的服务流程。

在考虑生产率问题时,考虑成本效益、收益效益和能力效益。增加提高服务质量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和开发是有效成,在削减整体成本、维持有效成本的前提下,要对无效成本进行识别和控制,避免浪费造成的利润影响。可以在顾客无法感知的后台通过大批量生产取得成本效益,并对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三)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和营销的前提是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

目前我国服务企业的服务标准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现代服务业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并且不断与时俱进、时刻处于创新与发展之中,要求在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技术。现代服务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专业知识解决顾客的问题方面。一家服务企业如果没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和技术作为支撑,就如一家制造业缺乏质量优异的产品,无论如何经营管理、进行营销活动都无法使其赢得顾客的偏爱,更谈不上建设品牌。

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需要提高服务科技含量和增强创新意识。一方面,要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研发和服务创新,努力创造企业的服务特色和品牌。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服务业结构调整和提高服务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国外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我国服务企业在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时,可以对于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上再创新。归根结底,服务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的根本途径。

(四)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和营销运行的条件是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企业的员工是重要的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加快培养优秀的服务人员对于我国任何一个服务企业都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当今,服务企业面对激烈竞争和需求多样化的顾客,营销活动只有通过公司所有的部门的合作才能成功。北欧学派认为组织到处有营销。在服务营销中,员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创造良好的营销效果。这意味着在新时期,我国服务企业要提高全体员工的服务水平。

此外,在服务企业内部,员工应被视为企业的内部顾客。通过内部营销一系列相互协调的类似市场营销的管理活动,使全体员工具有顾客意识和服务导向,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这种竞争优势还因为其内生性, 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第一,聘用和留住那些技术熟练、工作积极和富有责任心的优秀员工;第二,要与员工进行双向式沟通,培養和强化员工沟通、销售和服务技巧;第三,通过薪酬绩效制度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服务人才;第四,给予与顾客接触的员工做出决策的权力。鼓励他们以顾客导向的方式工作;第五,为服务人员提供人员、系统、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员工的忠诚满意和能力来源于高质量的服务支持体系和使员工能向顾客提供有价值服务的公司政策。

(五)我国服务企业管理和营销运行的保障是建立服务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和思考方式。服务企业需要鼓励创新与灵活的文化。服务文化是指对良好服务的热爱,孜孜以求的为外部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是服务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企业要构建和维护服务文化,将顾客价值的理念深入员工心中。

良好的服务文化可以促进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增强内部氛围,改善内部服务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员工以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我国服务企业在经济转型期要以服务观指导日常经营,帮助员工理解企业目标、战略、战术和服务流程。建立好服务文化后要积极维护,以防员工态度的转变。保持服务文化要鼓励和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和顾客导向。确保员工收到持续的信息反馈。总之,以服务观指导员工为服务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最终使得顾客满意和企业长久发展。

五、结论

我国的服务企业应当通过服务管理和营销,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立服务文化。本文希望为现阶段我国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使我国服务企业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旺兵.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赫斯克特,萨塞.服务利润链[M].华夏出版社,2001.

3.格罗鲁斯.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杨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05(6).

5.周应萍.新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战略和对策[J].统计研究,2005.

6.徐宁.内部营销——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7.张金成.服务利润链及其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 第7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壁垒,新变化,对策

由于服务贸易利润高、政治敏感性强,使得各国在倡导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纷纷设立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以维护本国利益。尤其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有着不断提高的趋势,2009年始发的欧债危机更是使这种趋势有所加强。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类型

1. 服务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服务贸易壁垒的产生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贸易本身来看,随着比较优势的转移,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货物贸易上发生了较大的贸易逆差,而在服务贸易上实现了较大的贸易顺差。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对填补货物贸易产生的巨额逆差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贸易平衡,维持自己的优势贸易领域,采取了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对稍具弱势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保护力度较大。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出于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对自己处于劣势的服务贸易也实行了一定的保护[1]。二是为了保护本国政治经济的独立。一个国家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政局稳定,有效引导本国人民的意识形态,对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服务领域普遍实行贸易保护。此外,一些服务贸易领域如通讯、金融、电力等部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独立,一旦被外国企业所掌握,则一个国家的经济独立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2. 服务贸易壁垒的类型

如将服务交易模式与影响服务提供和消费的壁垒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可将服务贸易壁垒划分为产品移动、资本移动、人员移动和商业存在壁垒四种形式[2]。

(1)服务产品移动壁垒。服务产品移动壁垒是一种与货物贸易联系的壁垒。由于一些服务的完成需要以有形货物为载体(如包含知识产品的光碟),一些国家通过限制货物的移动来达到限制服务产品移动的目的。服务产品移动壁垒包括数量限制、当地成分或本地要求、政府采购、歧视性技术标准和税收制度,以及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这些措施类似于货物产品的诸如配额、检验检疫等非关税壁垒。

(2)资本移动壁垒。主要形式有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投资收益汇出的限制等。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外汇管制和投资收益汇出。通过外汇管制可以限制跨国公司利用内部交易转移高额的垄断利润,但也会增加厂商经营成本,而且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

(3)人员移动壁垒。人员移动壁垒主要是东道国政府通过制定移民法或签证制度来实现的。严苛的移民限制和繁琐的出入境手续,都容易形成人员移动壁垒。自然人流动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规定的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中最具争议、风险最低、收益最低的提供方式,也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壁垒实行最为森严的一种提供方式。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且劳动力的素质良莠不齐,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国内就业和社会稳定,实行了一系列的人员移动限制措施。如美国劳工法规定公司招收雇员必须优先考虑当地人,招收技术人员要先在当地报纸登广告,经面试本地人不合格后才能考虑从国外雇佣,这导致外国劳工很难进入美国。

(4)开业权壁垒。开业权壁垒是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活动权限进行限制,甚至干预其具体的经营决策。开业权壁垒对服务提供者的限制针对性更强,更为严厉,这是发达国家遭遇较多的壁垒之一。发达国家有时也会使用开业权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弱势服务业。如美国要求建筑承包商提供百分之百的履约保函,而保额由保险公司根据建筑企业在当地的工程经历确定,外国公司难以取得保险而经营困难。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新变化

1. 服务贸易壁垒日趋模糊化、隐蔽化

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已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20%以上,服务领域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近2/3,服务贸易迅速向各个行业的纵深发展。而服务贸易壁垒的演变与服务贸易多样化发展具有一致性,服务贸易壁垒因而日趋模糊化和隐蔽化。1995年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作为唯一的框架性多边服务贸易规范,在约束服务贸易新壁垒时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GATS仅对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即要求各成员国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积极进行多轮谈判。同时,这些原则性的规定还通常被成员国的具体承诺所抵消。而对于削减补贴、政府采购规则、行业标准、技术许可和服务贸易环境保障等都没有做出具体的、有实质意义的规定。WTO多哈回合谈判的久拖未决,也使得对服务贸易进行规范的多边规则不能与时俱进而显缺失,导致一些服务贸易壁垒的界定模糊。如政府加大对服务贸易的补贴而形成许多国家通过直接拨款或税收优惠等方式,对本国的一些服务业给予补贴。而外国经营者得不到这些补贴。此外,社会责任壁垒(SA8000)、技术标准壁垒、环境壁垒等新型壁垒的出现则使得服务贸易壁垒更加隐蔽,一些发达国家以外国企业未达到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环保标准为由,减少或停止从国外进口服务,这种情况在运输业和零售业中尤为突出,如欧盟征收航空碳关税,限制了其他国家向其提供航空运输服务。服务贸易壁垒的这种模糊化和隐蔽化的趋势使得解决服务贸易壁垒的难度不断增加。

2. 就业壁垒显著增强

在跨国公司主导型的国际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产品低技术环节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的移出,导致了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现代生产和服务是紧密相连的,生产环节外包必然引发服务业 (特别是生产服务业) 的外包,因此,同生产环节外包一样,服务业外包必然引起发达国家就业岗位流出[3]。Gorg Holger和Hanley Aoife (2005)对爱尔兰电子部门的研究表明,外包在短期内极大地减少了劳动需求[4]。Ingo Geishecker (2006)详尽阐述了外包对母国就业安全的广泛影响[5]。为维护本国的社会稳定和提升内需,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措施保护国民的就业权利。如继“购买美国货”之后,美国国会参议院2009年2月6日通过一项“雇美国人”议案,限制外国人在美国银行就业。根据这一议案,接受政府救助的美国银行招人时,必须优先考虑美国公民,之后才能考虑雇佣外国人。一些国家限制雇佣外国劳工(如马来西亚银行)或遣送外国劳工,特别是暂时失业的外国劳工回国(如捷克)。2012年1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每周例行的广播讲话中向国内商业领袖发出呼吁,督促他们将“劳务外包”转向“劳务内包”,增加国内就业机会。2012年4月英国实行缩紧留学签证,取消了PSW (Post Study Work)签证,非欧盟国家的留学生在学成结业后必须返回原住国。新规定还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校外打工的合法时间,而学生签的附属申请人资格除了要求更严格之外,还被禁止在英打工。此外,众多发达国家正在不约而同地收紧移民政策。

3. 民间壁垒的影响不容忽视

民间壁垒主要是指一些民间自发形成而非政府主导的壁垒,是当地民众或区域组织为了减少或避免侵害的发生而产生一种阻碍力量,表现为不确定性、自发性和非理性。民间壁垒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服务贸易方面主要表现为自发抵制外国提供者的服务和向政府施压以影响政府的决策。近来,民间壁垒突出地表现在维护“就业权利”上。国际劳工组织2011年5月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欧洲青年失业率已达该地区失业率最高纪录。欧盟、中欧、拉美、南亚等地区的发达国家形势尤为严峻。欧洲的一些工会组织不断施压,敦促政府提高本国青年就业率,限制外来劳工。

4. 金融领域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由于此次全球经济危机是从金融领域首先爆发出来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因此,一些国家政府要求本国商业银行优先对国内项目提供贷款、收缩在海外市场的贷款规模,甚至将此作为决定是否救援商业银行的前提。如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稳定方案首先要求银行接受“压力测试”,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撤回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以应对“压力”。不少欧盟成员国要求受援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应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帮助本国实体经济复苏。本已受到危机殃及的中欧与东欧国家在这些保护措施之下,金融市场面临更大风险。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

5. 服务贸易壁垒的政治性目标明显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涉及一国主权和国家安全的行业越来越多。因此,对于这些服务贸易的管制也烙上了国别色彩。一国经济中的许多关键部门都属于服务部门,如金融、电信、运输等,一国为了保持自己经济的独立性,防范所谓“依附经济”的产生,就会对这些部门设置高门槛。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如蒙古在2012年5月最新通过法律,将矿业、金融及媒体、信息及通信业列为该国三大战略部门限制外资进入。此外,教育服务贸易会影响一国的意识形态,也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德国、美国相继“围剿”孔子学院的事件背后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

新形式下我国应对服务贸易壁垒的策略

近十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了5倍多,服务出口世界排名从第12位上升到第3位。然而中国的服务贸易总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在不断扩大。中国在保险、运输、专利使用等更加依赖技术和智力的服务贸易领域都有超过百亿美元的逆差。这其中有服务贸易产业基础薄弱的原因,也有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实现服务贸易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均衡,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应对服务贸易壁垒,为我国加快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扫清障碍。

1. 调整服务贸易结构跨越壁垒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为服务贸易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国内需求。作为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中国的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正处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7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服务消费的强劲增长。而这对于服务业飞速发展带来的推动力是不言而喻的。要稳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充分发展我国的新兴服务业,通过国内竞争来推动服务业发展。同时,继续保持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优势,通过改变结构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的优势,促进服务贸易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特色服务的出口。服务贸易壁垒主要出现在与东道国有竞争性的领域当中,而在互补性领域中,贸易壁垒则较低甚至没有。我国中医药、文化艺术等中国特色服务的出口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国在美国“孔子学院”事件的圆满解决正是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我国要推动国内服务的标准同国外标准的互认,在新领域中要多创立标准、制定标准,使我国的标准在国际舞台竞争中获得话语权。

2. 利用多边互惠机制削减壁垒

虽然GATS存在许多灰色区域,执行力较差,但仍是未来较长时期内关于服务贸易壁垒问题主要的多边协定。除了继续利用GATS维护自身合理权益以外,还要积极参与服务贸易的双边和多边谈判,包括各种讨论会议、国际标准、条款的制定,将代表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在国际规则中,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服务贸易的利益。还可考虑通过部门之间的互惠方式破除服务贸易壁垒,大力提升本国服务业竞争力。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国家间谈判,确定部门之间的具体的互惠减让,签订互惠协议,实现多边双赢,达到贸易自由化、破除壁垒的效果。

3. 实施“走出去”战略突破壁垒

当今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新态势是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了跨境服务贸易。这种态势在我国的服务外包领域也得到了印证。2010年我国十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的离岸收入为14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3.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3.3%;同期百家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的离岸收入为8.1亿美元,比2009年减少了0.4亿美元,同比下降4.7%。这说明那些去国外设立到岸机构(或已经并购了当地服务企业)的企业,保持着较好的成长性。而没有在目的市场国家设立到岸机构的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型企业)“坐店经商”则收入萎缩。高德纳咨询公司曾提出:“获得离岸订单的四个市场作业阶段,分别是:游说、公共关系、市场和销售,在目的地市场应顺序做好以上四项工作。”因此,对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来说,要突破壁垒,必须要加强游说和公关工作,积极主动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发达国家去,在当地的存量服务和中小服务提供商手中,争取到市场份额,获得服务的商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仍然依靠单打独斗,缺乏协同作战的精神。我国虽于2007年成立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但目前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力和效力。我国服务贸易协会应学习印度的NASSCOM(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补与互动关系,成为企业应对服务外包壁垒,“走出去”拓展国外市场的坚强后盾。

4. 市场多元化回避壁垒

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极不平衡。我国的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我国与这五大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61%。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发达经济体。我国应抓住机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与其他“金砖国家”携手,加快现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5. 利用回流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国外的就业壁垒虽然限制了我国的劳务输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减轻了困扰我国多年的“脑力流失”问题。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雇佣本国人的一系列举措,恰恰使我国流向国外的高技能高学历人才认识到追求海外就业的风险,从而有助于我国吸引外流人才回国服务,减轻了困扰我国多年的“脑力流失”问题。回流人才进入到服务领域,利于改善我国服务业的人力资本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服务型转变;回流人才进入到生产领域也能为生产加工企业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企业研发创新。我国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人才的智力发挥提供平台,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珊.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研究[J].亚太经济, 2005 (6) :2932.

[2]邓庆.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7) :3841.

[3]周江燕.赵景峰.金融危机下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 (1) :8590.

[4]GORG HOIGER, HANLEYAOIFE.Labour dmaand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Evidence from plant—levelData[J].International Reviewof Economics&Finance, Elsevier, 2005, 14 (3) :365—376.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 第8篇

1.新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金融服务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其能够为当前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促进其健康长期发展。但是, 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 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相对十分有限, 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作用。一方面, 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惜贷”现象, 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而可以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十分有限,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整个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混乱, 类似于民间借贷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 其虽然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务, 但是其成本和风险超出了中小企业的承受范围。这些都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发展不完善的重要表现。

1.2缺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才在中小企业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增强。当前, 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 一方面, 虽然我国当前金融从业人员的队伍不断加大, 但是其一般只是在金融市场范围内就业, 活动范围相对有限, 难以深入金融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其所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有限。另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对其内部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也不注重引进先进的金融行业发展人才, 因此其自身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受到较大的限制。人才的缺乏将在长期内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金融服务。

1.3相关金融服务制度不完善

金融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自身的诸多弊端, 因此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保障。当前在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制度。一方面, 我国现有的金融发展政策未能根据金融业的发展进行实时的更新, 使其显得相对落后, 而且专门针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制度和政策更加匮乏, 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 在仅有的相关金融服务制度上, 其实施的力度显得相对有限, 地方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一般更加重视大型企业的发展, 而很少会主动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 因此其所获得的金融服务显得相对十分有限, 其发展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2.新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完善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

完善金融市场发展的环境是当前提升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的关键。一方面, 要加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引导, 使其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协商。另一方面, 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全面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 对民间借贷等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规范, 降低其发展的风险, 使其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 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以完善的金融市场发展环境提升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显得十分必要, 因此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2.2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人才

一方面, 要对金融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使其充分掌握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并鼓励其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考察, 掌握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 要鼓励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其内部的人员进行培训, 还要从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引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人才, 使其增强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

2.3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制度

完善金融服务制度, 一方面, 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的金融服务制度和政策法规, 根据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现有的政策, 为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持, 保证中小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 要出台相应的监督政策, 对金融服务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相应的监督, 保证各项金融服务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作用。

总结

新时期, 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中小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 必须要从完善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人才, 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制度等措施, 强化金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全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是, 新时期我国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全面加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关键词: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娟, 罗义欣.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 2015 (24)

上一篇:和谐数学下一篇:信息化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