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范文

2024-09-18

关注生活范文(精选12篇)

关注生活 第1篇

一、丰富的语言资料库是起步作文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储备量, 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 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那么怎样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呢?

首先, 组织学生参与喜欢的活动, 如“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接力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 这样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就容易了。

其次, 要学生“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作文的自信心”。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少年儿童热情敏感, 充满活力,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 他们每天都能观察到如自然景物的状态, 气候的千变万化, 人物的音容笑貌, 社会的各种现象等,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样才能酿出蜜来。”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勤动笔、多积累。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只要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那么他在写作时就能够游刃有余了。

二、自由表达是起步作文的灵魂

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意等, 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探寻写作的源头, 去探究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结果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诸如新概念作文、话题作文大全、应试秘笈等书, 让他们习惯性地打开各类作文书去东施效颦, 甚者直接抄范文, 这种应试作文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 丧失了写作兴趣。

1.为学生设置自由表达情境。

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 试想, 让江南水乡的学生去写塞北风光, 让足不出户的山区孩子去写城里人的生活, 会写好, 会有创意吗?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做法, 只能适得其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 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教师常常强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甚至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孩子, 学生哪还敢讲真话。所以,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 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 想哭就尽情地哭。

3.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学生的想象一旦调动起来, 就如同脱缰的野马, 驰骋草原;如同翱翔的雄鹰, 搏击长空。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 使学生“看”得更远、更深, 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 使普通的形象富有灵气, 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表现力。

秋游后我请孩子们都来说一说, 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见到些什么, 和哪些同学玩的什么游戏?表演了什么节目?心情怎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说得不亦乐乎。说得好的我及时给予表扬, 这使他们异常兴奋。“孩子们, 你们想过一把作家的瘾吗?”孩子们都欣喜若狂地说:“想, 当然想!”“只要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你就是一名小作家了!”那次, 张海韵、李迅、唐灵巧同学的习作还发表在《德阳日报》, 效果真不错。

三、真实的内心是起步作文的源泉

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自由表达。写真话、实话;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熟悉的人;写自己想写的话……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变以往的“厌写”为“乐写”。

首先, 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仔细观察。一天, 班上两位同学打架, 我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经常违反纪律的W同学。后来, 班长向我反映了他们打架的全过程, 我才后悔自己太冲动, 于是,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W同学道了歉。我启发学生:你们对老师的做法有何看法, 能否写进自己的日记里?结果我发现学生当天的日记大部分记下了这件事, 而且写得很具体。

关注生活散文 第2篇

其实,生活中的艺术本来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不少人认为生活亏待了自己,在他们眼里,生活总是和自己处处作对,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总是纷至沓来,总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于是感到不平、压抑、甚至愤怒。其实生活没有亏待你,只有自己才能去亏待生活。泰戈尔写到,“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生活永远是没错的,有错的是我们的心态。鸟儿只需做好一只鸟,云儿只需做好一朵云便可以了。无论生活将机遇赐给谁,都有它赐予的理由,一味的埋怨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坏了你一份平和的心境。只有抱着淡然的心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你才能得到并不淡然的结果。

生活很不容易,生活需要我们有一双智慧的眼。一个人的内心境界不是依靠外在环境、物质条件的优差而定。我们每多一次考验,也许就会多一次创伤,但不要灰心,不要气馁,这是生活在赠予我们礼物。庄子的一生并不富裕,有时还要“借米下锅”,但是庄子很豁达,他拥有一颗平常心,一双智慧的眼,“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他,一直追求着精神世界的满足,不也很快乐吗?

“人生没有弯路可言,每一步都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确,只有当我们走过来了,才能回过头去看历史。遇到挫折千万不要伤心,就像王力宏唱的:“让眼泪流出来不是因为失败。”我们要吸取失败的教训,忘记失败,重头来过。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加上百分之一的成功。我们每一次失败其实都不是败得彻头彻尾,正因为我们有了前面的经验,下一次才会更接近成功。

要把生活安排的简单一些。简单的地生活不是要节衣缩食或者过一种毫无诱惑力的生活,相反是要拥有更加富裕、有趣、充实、长久而健康的生活。生活中失去越多,我们就越应该精选自己的生活,不要徒劳的让生活变得复杂,要给自己的生活多留出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简化生活,净化心灵,提高生活的品质。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我们必须有清晰、正确、合理的构想。

生活需要艺术。由于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角色在来回的变化。回到家里是爸爸、丈夫,来到单位是上司和下属。所以,人们就有了不同的面具。但不管怎样变换角色,你的言行必须一致。一旦让别人感到你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你这个人就完了。

生活里每一个人都不停在寻觅安祥与和谐,因为这些正是我们生命中所欠缺的东西。生命中总有些时刻会感到焦虑不安、烦躁、不和谐、痛苦,但我们不会将痛苦只局限在自己身上,而是不断将之倾注在他人身上。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周遭的气氛充满焦虑,同时也导致任何和他有所接触的人都被其影向,感染其烦躁不安。这诚然非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他人接触,因此人应当安于自我及与他人和睦共处。

善于发现,积累真知,积极地追求新思想、新玩法、新视觉、新活法。总之,要追求一切新的东西。生活就应该千姿百态,是艺术就应该五花八门,关键看我们怎么去平衡。

关注生活 第3篇

一、预习作业联系生活

要把英语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有关的语言点、词汇,了解新句型的结构、特点、课文的大致内容,可避开英语知识点零碎和缺乏语言学习的环境,可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学习兴趣不会减弱。

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发掘身边的英语,感受英语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学了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Thanks/Thanks a lot/Thank you very much.等口语,就让学生试着在问候、感谢等不同场合,根据需要进行合理使用,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而不是一些枯燥无味的词语。又如在教“There be”结构来表达“我家附近有棵树/有座小山”等一些生活常见的情景。使学生正确使用句型,懂得如何应用口语进行问答,这样使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意识,应用口语的意识,充满学习乐趣。

二、课堂导入结合生活

要把新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必须在课堂上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教授Book Ⅲ中的过去进行时态的构成和用法,就可用动作、表情或表演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然后,帮助他们回答:“He was reading.”接着再让一位同学表演,比如让他(她)去关上门,再问,“What was he /she doing?”帮学生答:“He/She was closing the door.”这样可自然而然引出过去进行时态的否定式、疑问式及其肯定、否定回答,然后再进行逐步操练。像上面的情境教学,可让学生感受到学英语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掌握并运用所学过语言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反映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要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密切联系,有机结合起来,再现旧知识,再现生活情景,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但这就需要老师花大部分精力去备好课。如1.7中,有关询问与指点方向的内容,在Book III Unit1.7 中已经学过了一些内容。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先画张平面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如“Wheres…” , “Its next to/behind/in…”, “Is there a/an…?” “ Walking along this road,and take the first/…turning on the left/right.”等等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Can/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How can I get to…/How to get to …?”及指点方向的答语“Its between…and…”/“Go along/up/down/this road and…”/“Take the first crossing/turning on the right/left.”/Go across the bridge.等新知识,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懂得如何询问与指点方向,轻而易举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四、巩固练习体现生活

适量练习有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且能获得独立做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并且能取得积极思考的欲望。而批改作业则可以从学生作业中发现遗漏和常犯错误的知识。这样就应针对性地出题目进行加强训练,补缺补漏,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题目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布置练习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设计布置一些基本的、难度不大的题目,又能和生活实际有一定关联的作业,努力做到少而精,又能取得成效。例如,布置现在完成时态的练习时,要考虑到与一般过去时态的区别,这样就可设计如下的题目来巩固所学知识,用所给的动词适当形式填空:

①I___(find) my bike. I_____(find) it this morning.

②____ he ____(finish) his work?____he (finish) his work two days ago?

③He____ (live)here since 1980.He____(live) here in1980.

通过以上题目进行比较练习,使学生做到既懂得做现在完成时态,又懂得如何进行辨别时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习题进行训练,可使学生学得自然、轻松、有趣,并能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做题,取得良好效果。

五、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体验英语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组织英语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一些来源于生活的英语幽默、谜语、小诗歌、谚语等内容,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弥补教材和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通过教英语歌曲,利用实物、图片、角色进行对话,模仿外国人的动作表情,来唤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当然,也可定期举行英语角活动,让学生们一起开口交谈,而内容可紧密结合学生生活选择,目的在于能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的好习惯。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增多,就更能体现学习英语的实效性,提高学习的劲头。

六、环境布置美化生活

1.校园文化的布置: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等等。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内外活动:一方面利用节日、生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母亲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孩子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另一方面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如唱歌比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获得成就感。

关注生活 唤醒文心 第4篇

一、引导关注生活, 创新日记形式

兴趣深厚, 生活充实, 才会表白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做为语文老师, 我们总喜欢叫学生写日记或周记。可大部分学生对日记或周记总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基于这一点, 在今年接手六年级这个班级时, 我便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把大千世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当作自己的伙伴, 并布置给学生一道常规性的学习任务:每天留心观察周围, 回味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事情, 尽力想象自己听到的事情, 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并从中选择自己最想说的一些话、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记录下来, 不论字数多少。有了这样一道常规性的学习任务后, 学生的日记不再空洞无内容了, 相反, 从学生的日记中, 我读懂了每个学生的心。对于学生的日记我每天总是及时批改, 发现可以在全班阅读的、好的日记, 我便挑出来组织学生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进行全班评赏, 并给所在的小组加分, 一周下来, 便会产生出“日记优胜小组”, 被评为“日记优胜小组”的同学便可以获得班级的一颗一级星, 他们的作品也会被发表在班级的习作园地《葵花朵朵向阳开》中。通过此方式, 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不断高涨, 合作意识不断增强, 写作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二、灵活再现生活, 丰富作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作文课也不例外。可是作文课如何让老师讲得多、指导多转变为学生趣味多、主动多是众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曾经看过一堂非常成功的三年级的作文课例。“老师今天要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大家想不想玩呢?”作文课一开始, 老师便问道。“想!”大家欢呼着回答, 声音特别响亮。看得出来, 小朋友们对游戏是多么喜欢, 尤其是在课堂上同学们、老师一起参加, 更是求之不得。老师先告诉大家游戏的玩法规则:选两位同学当“木头人”, 另外再选出几名同学在两个“木头人”面前做各种夸张、搞笑的动作。如果“木头人”笑了, 说明“木头人”失败, 反之成功。在游戏过程中, 许多同学为了使“木头人”笑起来, 都使出自己搞笑的“绝招”。课堂上时常出现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掌叫好声。其中就有一位较胖的男生在“木头人”面前拼命扭屁股的动作, 惹得同学们及全体听课教师捧腹大笑……游戏结束后, 老师让同学们结合刚才自己的亲身经历, 挑一个最喜欢的、有趣的过程说一说时, 个个手举得高高的, 抢着说。“孩子们, 你们能给这游戏取个题目吗?”话音刚落, 只见学生笑眯眯地写起来。我想:可能把作文命题的自主权交给孩子, 他们思路会更开阔, 兴趣会更足。果然不出所料, 就一会儿工夫学生便写好了。于是老师让孩子们上台展示交流, 并说说自己起这个题目的理由。

老师用做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们写作文, 这是一堂让全体学生都充满兴趣的作文训练课。我想, 这节课之所以会让孩子们喜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把孩子们带到了生活中进行习作练习, 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尝到了学习作文的快乐。作文指导也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才显得有活力、有情趣。

三、紧密联系生活, 丰富评价方法

每个学生都喜欢得到鼓励与赞赏。这几年来, 我也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评价、激励学生习作的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1.快乐语文星。先在电脑上设计出“快乐语文一级星”“快乐语文二级星”“快乐语文三级星”的图样, 用不同颜色的手工纸打印出来, 并盖上班级的“快乐语文”专用章。学生所写的一切文章, 如日记、根据教材要求进行的单元习作、随文练笔、开展班级学校活动进行的即兴创作, 先经过小组内的检查、评比, 语言通顺、认真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 小组长批上“录用”二字, 即可获得“快乐语文三级星”。然后小组长再把小组内的优秀作品交给学习委员和班长共同进行评比, 学习委员和班长觉得确实写得好的文章, 便批上“通过”二字, 即可获得“快乐语文二级星”。接着, 学习委员和班长再把作品选送给老师进行评比, 老师便会在最优秀的几篇文章上批上“快乐习作”四个字, 这样, 作品的小作者便可获得“快乐语文一级星”。在这过程中, 三张“三级星”便可换取一张“二级星”, 二张“二级星”便可换取一张“一级星”。学生们对这项措施都特别感兴趣。

2.班级作文板报。每月在班级被老师评为“快乐习作”的文章, 就由班干部一起负责设计版面, 粘贴在后黑板《葵花朵朵向阳开》的班级板报上。能把自己的作品粘贴在班级板报上, 孩子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 每次写文章, 我班上的孩子都特别认真、特别投入。

关注生活作文 第5篇

六岁时的一天,妈妈上街买东西了,我则在家玩气球。妈妈回来了。“哇!”妈妈给我带橘子回来了。于是我便一边剥橘子一边玩气球。

剥着剥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不小心把橘子汁弹到了气球表面上,气球竟然“砰”的一声爆炸了。刚开始,我没在意。后来,我又不小心把橘子汁弹到了气球表面上,又产生了这种现象。

这一下,我的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号。我去找妈妈,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和妈妈说清楚了,也问了妈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等会儿去网上查点资料吧!”

关注生活 体验化学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与生活; 体系结构; 栏目设计; 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43-003

伴随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于2004年在全国4个省实验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正式拉开帷幕,新教材也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化学新教材共有三套: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简称苏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鲁科版)出版发行。其中人教版化学选修教材《化学与生活》以其贴近课程改革、密切联系生活、新颖的设计理念,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针对这个版本教材的体系设计,笔者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立足本身,分析人教版《化学与生活》的结构特点

1.结构体系

教科书采用了章节式结构,全书共有4章,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将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相融合,化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相对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加强[1]。教材的内容体系可概括如下:

(1)选例: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营养平衡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在这一章里,学生将要学习涉及生命基础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2]。本章各节的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2)选例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正处于身心蓬勃发展的高中生,迫切需要打下一个坚实的身体基础。本章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饮食和药物这两个生活话题进行了探讨,“合理饮食”、“用药安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本章各节的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2.栏目设计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建议,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因此,选修教材除了在内容上紧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外,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体现了时代性、协作性。教科书设置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习题”等新颖活泼的栏目,使得学生可以主动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呈现形式上,版面设计、色彩选择等因素增加了教材与学生的亲切度。全书各栏目统计如表4所示:

不难看出,本教材设计中“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这两个环节常常交替出现,再经过对《必修》教材的分析(表5),可知这两个环节是人教版化学教材的主旋律。

这些环节的设置使得教师在把握住设计者设置意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能够有的放矢。

不同版本中的栏目设计有所不同,将在下面章节中进行探讨。

二、教材定位,思考与同版本《必修》教科书之间的相互联系

《化学与生活》仅仅是一本可以单独成册的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生活”的教科书?还是人教版高中化学丛书中的一个环节?它与同版的其他教材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这些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找寻答案的关键在于找到《化学与生活》教材的定位,下面笔者将本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章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研究其实是在《必修2》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做的补充。《必修2》中要求“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学生学习了单糖、双糖、多糖的定义、空间结构,糖类物质、油脂、蛋白质的主要存在方式以及三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主要从化学的角度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与主要性质进行分析。而《化学与生活》中则具体的讨论“糖类物质如何提供能量”、“油脂在体内是怎样的变化”等等。因此可以认为《必修2》中对三者的介绍相当于《化学与生活》中第一章节的简介,后者是对前者进行的扩充与延伸,更加的生活化。

第二章关于水、食物的酸碱性、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的叙述可以看成是《必修》教材无机物与有机物知识点的相互揉合。例如:“食物的酸碱性”其实是在《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中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基础上,将生活中的食物酸碱性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的对比,进一步分析体内的酸碱平衡问题;“食品添加剂”中对硝酸盐、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物质的应用做了补充;“人工合成药物”则是运用《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对常用药物进行的探讨。

由此可以得知:《化学与生活》选修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关注并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6]。如果将必修教材作为第一阶梯,即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那么选修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在“双基”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的学习,《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更是大胆的进行选材、编排,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体系搭建起化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具有STS教育价值。《实验化学》则是为整个化学体系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全套教材共同构建了化学知识体系的三级梯队,供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使用。

三、大胆对比,找寻与山东版《化学与生活》的异同

新教材对于新课改来说,是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三个版本的教科书同一时期推出,难免会引起读者的对比,更何况处于高中新课改的关键期,自然备受争议。对三者之间的探讨、分析早已屡见不鲜。笔者针对人教版与山东版的《化学与生活》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1.紧贴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一致

(1)二者都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或是“双基”的角度考虑,两版教材都是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选择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特点的内容进行编写。

(2)两版全套教材都突显STS教育价值,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密切联系社会、科技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尤其表现在《化学与生活》的选材,两者皆寻求突破点,力图找到社会热点,又将其与化学学习相联系,很大程度上为整套教材“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创意做出巨大贡献。

(3)合理安排教学体系,设计新颖,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极大增加了学生自我动手、相互合作的内容。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将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两版教科书都添加了许多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

2.各有千秋,熠熠争辉

(1)山东版《化学与生活》教材设计了“呵护生存环境”、“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合理利用化学能源”、“认识生活中的材料”、“正确使用化学用品”5大主题,包括18个课题。所选择的内容贴近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将两版的相关内容做一相互比较,如表6所示:

很明显的得出这样的结论:两版相比较,体系稍有不同。人教版仅仅是围绕课标规定的环境、健康、材料三大内容进行编排,而山东版则是在此基础上精挑细选,使得内容更加新颖,知识面更加开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更大。

(2)设置的环节不同(如表7所示)。

两版栏目设置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大体的教学功能是一致的。表8中并未完全罗列出两版教材中所有的栏目设置,但是从表中数量而言,山东版的栏目设置多于人教版,从具体的内容上分析,山东版的栏目设置过多,有的栏目可以相互的整合,充分发挥每个栏目应有的作用。

(3)人教版主要强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原人教版高中实验教材相比较,思路基本一致,《化学与生活》中实验所占的比重相当的大,提倡以“实验”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山东版则是以“解决问题”作为教材的核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相较而言,山东版的新教材选材上更为大胆一些。

四、几点思考与建议

1.课改是对教材、对教师的高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困难和负担,但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次良好契机。由于受到高考和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对新教材如《化学与生活》的接受并不是很快,导致了目前不能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2.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考虑这本教材的定位,不可把它作为高中化学的深层教学教科书,过度的增加“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既降低学生的兴趣,又丧失了“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程本身的意义。教师要考虑(下转第30页)

(上接第44页)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学观念,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相融合的教学目标。教师们针对这本书的特点,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人教版的《化学与生活》教材尽管知识体系完整,但是内容稍嫌单薄,教师使用起来的灵活性不高,空间不大。

参考文献:

[1]李俊.例析人教版新课标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61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2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4

重视作文,关注生活 第7篇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 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 教师指导从作文内容着手是解决作文语言贫乏、无话可说的问题的关键。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 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真实的生活素材,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 寻求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具体策略如下。

一、引导关注生活

学生作文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的反映, 这样学生的写作才是趣味盎然而不枯燥的。我们在研究作文生活化策略时要从生活出发, 构建作文内容系列。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充分理解生活。

“言为心声, 文贵真情”。真情实感从何而来?真情实感从生活中来。因此, 关注生活是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 也是写作的基础。关注生活, 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有鲜明的是非判断力, 洞察生活中的真、善、美, 发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伟大, 从而获得“人人眼中皆有, 个个笔下所无”的写作素材。

首先, 从“小”入手。正常情况下, 生活往往是平淡无奇的无数个平常、普通的小事构成了生活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凡、普通的小事中发现生活真谛, 引发情感共鸣。花草树木是有情的, 天上云霞流动是美丽的, 风涛虫鸟的声息是和谐的, 大地上的每一株小草、小道上的每一粒石子都是鲜活的应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其次, 从“细”处入手。所谓细, 一是关注事物要有序,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局部, 由表及里;二是要深入, 对物对事对人都是如此, 不要只看表面, 不及其余, 不加思考与联系。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心关注街头巷尾的事, 细心关注四季交替变化, 细心关注校园生活, 细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细心领悟师长的教诲, 细心感受亲情、友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细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留意生活的习惯, 用眼睛发现生活, 用心灵感悟生活, 用头脑分析生活, 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思维活跃, 文章情感飞扬灵动。

为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教师可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和随笔, 让学生自觉关注日常生活, 积累素材, 丰富思想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及有思想的作品。课堂内定期交流评议, 既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对生活的感受, 又在评议中懂得如何留心和观察身边的事物, 丰富写作的实践经验。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课外的自由练笔, 往往比课内限时、命题作文感人得多。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 就是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二、创设生活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万千变化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题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 不局限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而是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生活情境, 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有声有色地指导写作, 而学生则用情不一, 无从下笔。为什么呢?因为现有教材中的许多习作内容, 学生根本没有体验过, 叫他们如何下笔?即使写了, 也是空洞的, 缺乏真情实感。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中若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让学生动脑思考, 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学生的作文就言之有物, 情感也就真切。这样达到了突破, 教学便是成功的。那么,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1. 用自身的感受创设情境

小学生爱听故事, 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 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 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 以教师的自身感受创设情境, 引导他们敞开心扉, 与老师产生共鸣, 从而写出具真情实感的文章。如我在指导学生半命题作文《%%%%的苦恼》时, 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审题, 怎样选材, 而是对他们讲起自己的苦恼:我从小便是近视眼, 这给我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苦恼。有一次上语文课, 老师在黑板上讲解“鹰”的字形, 因为我看不清楚, 便格外用心地听。只“听”老师说道:“‘鹰’字里面有个‘双立人’……”我错误地领会了“鹰”的写法, 于是在课后听写时, 我因写错了字而遭到老师的指责。我在讲完自己的这段经历后, 便让学生大方地讲讲自己的苦恼。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 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大家, 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个子矮”的苦恼;有的述说了“小胖墩”的郁闷;还有的则讲起了自己家没有电脑的烦恼……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个个敞开了心扉, 各种新颖的话题不断产生, 学生作文不仅选材多样, 而且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 用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榨文”的主要原因, 应该是作文环境单一, 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 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 难以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认为应该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从生活这块土壤中吸取知识经验, 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写出真情实感, 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 分别给学生一周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在班级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活动, 组织赛诗会、演讲比赛等活动, 并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运动会、参观等活动, 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 使作文的源泉变为一潭活水。

3. 用优秀范文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丰富, 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 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利用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作为优秀范文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共鸣, 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例如在教学《赶海》一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一个个有趣的情节, 抓住文本语言启发学生想象, 感悟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借此机会, 教师可对学生说:“孩子们, 你们和作者一样, 都经历了梦幻的童年, 你们一定也有一些让你们难忘的有趣经历吧, 想一想, 给大家讲一讲好吗?”课文内容本就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学生的倾诉热情倾倒被点燃, 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 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这一话题不仅唤醒了学生的记忆, 更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词句、表现方法及时得到了运用, 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仿写。

4. 创设生活化的想象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重点, 教师应该创设多种情境, 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大胆想象, 丰富写作体裁, 使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根据这一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诗、童话、小说等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憧憬创造性地想象写作, 通过这些既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随想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如写童话, “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 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 以儿童为其主要读者的一种体裁”, 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想象所具有的创造性及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特点写童话, 编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教师应该让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翱翔。

在作文教学前创设情境, 并不是为了适应教改而采取的花哨形式, 而是使学生的作文训练回归正常。通过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缩短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开发学生思维潜能, 学会用心灵感受多姿多彩的写作情境,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拓宽生活视野

现代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生活的天地比较狭窄, 生活的环境比较单一, 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生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为写作奠定基础。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办红领巾电台、电视台节目, 办娃娃文学社,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办手抄小报, 开展小记者活动, 城乡学校学生互相通信, 走出校门去植树, 做环保工作, 星期天去敬老院, 帮邻居阿姨看孩子, 去市场买菜, 等等。教师尽可能带学生到外面去看一看, 做一做, 如星期天去扫街道, 作为人民服务的“小红帽”, 早上带学生去菜市场做志愿者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这种实践活动, 不但能得到市民的认可,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高尚的劳动情操, 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作文的前提就是有宽广的生活视野, 作文之前更应该有充分的感受、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 这些都需要学校或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亲历或观察, 拓宽知识范围及生活视野, 从而为充满真情的写作做好准备。张煜恒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时深有感受地说:教学时, 先带学生到校园各处观察, 引导他们抓住景物的特点, 展开联想, 就能挖掘出平时没有发现的地方……因此, 拓宽生活的视野还包括学会发现,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从而不断开阔视野, 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在体验中升华情感。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日新月异的, 几乎每天都有东西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即使在每天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 他人的, 自己的, 只要留心观察, 就会有新奇的发现和切身感受。

总之, 作文内容要紧密地与生活联系, 从课内走到课外, 从校内走到校外, 深入家庭, 深入社会, 深入自然, 学生作文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 充满真情。

摘要:小学生作文存在抄袭、情感淡漠等现象, 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重视作文教学, 实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变革, 关注学生生活, 让作文融入生活, 使学生的习作更贴近生活, 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使作文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注生活激活数学课堂 第8篇

一、感知生活素材, 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灵活处理教材, 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 儿童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 将成为他们的直接经验。这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 而且还会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 使之拥有较高的聪明才智。在数学教学中, 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 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 并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需要分析奇数和偶数, 许多教师都认为知识点简单, 只需直接讲解即可。但这样做, 学生只会记住概念, 而不懂得运用。因此, 笔者创新了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出示电影院的座位图, 问:电影院座位为什么按单号、双号排列?有什么好处?你看电影时怎样找座位?同学们一下子议论纷纷, 思维十分活跃。当他们弄清了原因后, 笔者再问,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经过思考后, 学生再次给出答案:老身份证的号码末尾是单数的就表示是男性, 双数表示女性, 等等。这样就拉近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且有效地培养了应用意识。

二、反思生活经验, 培养问题意识

思源于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学生探索的起点, 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如果课堂上教师不断地问, 将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被动应付, 这样课堂教学看似热闹, 实际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那么, 应如何改进这一问题呢?从教学方法看, 要坚持启发式,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 还是理论问题, 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 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敢于质疑, 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例如, 在教学“平均数”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 课上出示两个小组的比赛成绩, 两组同学一分钟跳绳比赛的成绩如下:第一组87下、65下、122下、95下、101下;第二组110下、78下、96下、83下、92下、98下。然后请学生做判断:哪组同学跳绳的本领大?学生经过思考后, 提出了多种意见, 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 要求其进一步深入思考, 看看怎样更合理地反映两组同学的跳绳水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基本目标所在, 这样, 在现实情景中, 他们既增强了学习兴趣, 发展了个性, 又真正理解了求平均数的意义。

三、创设生活情境, 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丰富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 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更新。因此, 运用学生身边的事和物, 使之看之有物, 思之有理, 主动探索, 参与学习过程, 由此, 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其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 就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使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 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 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并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如, 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 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一张山水画, 要给它加上边框, 需求它的什么呢?”这样设下悬念,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自然成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只有设计好各种学习情境, 使之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 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 他们才会主动探求新的知识。

四、参与实践活动, 体验自主创新

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 从而发现科学原理, 品尝成功的喜悦, 才可以激发起他们渴望学习的内驱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应适当安排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 可在课内, 也可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去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 在学习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后, 笔者安排实践活动如下:量一量家中的圆柱体包装盒, 算出表面积;亲手做一个圆柱体, 计算出表面积;用纸做一个烟囱模型, 算出表面积。

另外, 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 通过收集, 描述, 分析数据 (人口的多少, 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 的过程, 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 并计划今后应如何用水。由此, 既渗透了环保教育, 又使学生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 而且也为他们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 使之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生活中的平移 第9篇

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随处可见,如列车在笔直轨道上行驶,生产线上的传送带传送产品,物体随升降电梯上下移动,推拉门窗等等.

二、建筑物的平移

建筑物碍事了怎么办?拆掉吗?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它平移呢?

南京的江南大酒店, 建成于1995年,是一座星级酒店,总建筑面积5424m2, 总重约为8 000吨. 2001年由于新模范马路的拓宽, 大楼就碍事了,拆掉的话, 又耗时又可惜. 通过论证决定采用整体平移技术让它向后平移26米.

江南大酒店原造价为1 860万元左右,此次平移费用约为400万元,总经理高兴地说:“用不到造价1/4的钱,保留了江南大酒店,而且节省了两年的工程时间,划算得很. ”

建筑物的平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得较多,还有上海的音乐厅,建于1930年,混响时间1.5秒,是最适合交响乐演奏的场所. 这座由华人设计师设计的建筑体现了西洋古典建筑风格,是国家文物保护对象.可是,随着城市发展,人来车往时常干扰音乐厅的演出,音乐厅内舞台面积狭小,又无停车位,上海市政府决定把上海音乐厅纳入人民广场改造的整体工程,将音乐厅整体向南平移100米左右,同时音乐厅的门面朝向也由坐南朝北改为坐北朝南. 2003年6月17日,已过古稀之年的上海音乐厅经半年平移施工后成功平移到了新的位置.

建筑物平移技术在国外最早应用于20世纪20年代,掌握该项技术的主要是东欧、前苏联及欧美少数几个国家. 中国掌握建筑物平移技术相对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发展迅速,且日臻成熟. 目前,中国的建筑物平移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三、平移的应用

平移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下面我们用平移方法来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

1. 地毯至少需要多少米

如图1,一个楼梯沿水平方向的总长度为5米,总高度为4米. 若在楼梯上铺地毯, 至少需要多少米?

【解析】如图1,将竖直的线段都平移到BC上,将水平的线段都平移到AB上,由此可知折线的长等于AB与BC的和,故地毯的总长至少为5+4=9(米).

【点评】运用平移化局部为整体,化折线为线段是解决这类题的常用方法.

2. 菜园的面积有多少

如图2,长方形ABCD是小红家的菜地, 中间有交错的田间小路,一条是长方形小路,一条是平行四边形小路,空白部分是菜地,计算小红家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解析】为了求解菜地部分的面积,我们不妨将含有菜地的四个空白四边形作平移,得到一个长方形(如图3,注意图2、3中阴影图形宽都是c),其长为(a-c),宽为 (b-c),面积为(a-c)(b-c).

【点评】本题是计算菜地的面积,却隐含了平移的知识,通过平移变换,避免了对图形的分割,使求解简洁、方便,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关注生活写好随笔 第10篇

一、关注生活,同步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能动情于生活。过去的生活固然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未来的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憧憬,但现实的生活才最能撩拨我们的心弦。因为现实生活的直观、形象给人的感官刺激最强烈,印象最深,自然也便于习作者表达。桃花灼灼的时节,我们可以在桃树下描绘出桃花的色、形、味;夏日的午后,天空浓云滚滚,暴雨转瞬即来,我们可以在窗前记录下这一天气变化过程;自习课上,我们可以“浪费”一下作业时间,边观察边勾勒出班级“众生相”。也许在事情结束的同时,一篇佳作也就诞生了。

二、注意观察,勤于思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没有素材就写不好作文。练笔材料来自于日常生活。有学生说:我的生活只是两点一线,单调乏味,哪有那么多的材料可写。果真如此吗?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生活只钟情于有心人。早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地观察过全家人都在干什么?各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是怎样的?上学路上又有哪些见闻?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是一种什么心理?放学后教室又是怎样一种喧闹的场面?……只要学生常观察,多积累,材料仓库就会充实起来,但对生活素材不认真进行构思也是写不好的。选好材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都须斟酌;每句话不在脑子里转几个圈,恐怕也难以写妥帖。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常对见闻问个“为什么”,思考情节间的关联,厘清头绪,才不至于使自己的大脑轻易地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了这样的准备,练笔就容易了,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充满个性,富有真知灼见。

三、制订计划,有序进行

刚开始练笔时,学生可能只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但一段时间后,这部分材料用完了,作文就显得捉襟见肘,练笔兴趣也会逐渐降低。为了保持练笔劲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一个月或一个学期要写的题材分项列举出来。计划中要留有余地,便于随时补充新的内容,计划也要切合自己的作文水平,或弥补不足,或发挥长处。如果结构紊乱,头绪纷杂,则多写写叙事文;如果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则多写写典型细节;如果缺乏个性,平淡无味,就多写写自然风貌;如果对“凤头”有了兴趣,不妨一题多作,写写不同的开头……有了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计划,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长此以往,练笔定会有效果。

四、化整为零,多写片段

培养兴趣 关注生活 第11篇

三十年前,我是九华镇马桥小学的学生,每逢清明节就去烈士墓祭扫。学生扛着花圈和队旗,辅导员老师则介绍烈士的事迹,活动结束后,语文老师会把烈士的事迹一一抄在黑板上供我们作文时参考,并指导我们如何写作文。于是,一篇篇被老师、学生笑称为“老三段”的作文就这样诞生了。第一段介绍活动,无非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去参加扫墓活动”;第二段则将黑板上现成的资料一字不漏地摘抄下来;第三段写感想,也是唯一区别于别人作文的点睛之处,但照例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烈士您安息吧,现在我会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之类的豪言壮语。当时我读书稍多些,在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老师用红笔圈了这句诗,在评讲课上大加赞赏。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回到母校工作,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指导作文时仍拘泥于“老三段”。三十年过去了,为什么作文指导还是这样循规蹈矩,没有任何新意?课间,我与几个五年级的学生闲聊,提醒他们利用课间自己动手制作小白花以寄托哀思。学生把这一过程写了进去,把如何做、怎样想写具体,文章有血有肉了。

批改学生的作文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遇到作文马虎的学生更是如此,往往气得不打一处来。这不,一位老师又把几个学生找来了。作文是《我最敬佩的人》,写人的作文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这几位学生偏偏言之无物,都五年级了,作文只写了百来字。因为刚学了《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有一位学生投机取巧地在作文开头写“我最敬佩的人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然后把课文抄了一遍,辛辛苦苦抄了四页纸。老师哭笑不得,在作文本上打了个大大的“×”,责令他重写。那位学生离开办公室后,老师长叹了一口气说:“指导作文时,我说得很细,要求他们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说出自己佩服这个人的理由,但到头来还是这样,作文指导真难!”

作为同行,我也觉得作文指导不容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细细推敲这句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作文。

一、培养作文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就会对作文有热情、有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时,抱去了一只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按着鸡头逼着它吃米,鸡只是啼叫着不吃。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了进去,鸡挣扎着还是不吃。后来,他把手松开,把鸡和米都放在讲台上,不一会儿鸡就开始吃米了。陶先生以此批评了强迫学生学习的做法,强调要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作文是“我手写我心”的自我释放过程,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巧妙引导,注重生活积累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文章的选材、立意等方面下工夫,巧妙引导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杜绝抄袭行为,鼓励自由表达,写想象中的事物。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就是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广大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社会生活的慧眼,使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如案例中提到的作文《我最敬佩的人》,教师在指导时可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人和事让自己敬佩,然后讨论。“我最敬佩的人是谁?我为什么敬佩他?他做了什么事?”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这三个关键环节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教师也可以写一些下水文。这样既能给学生做示范,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也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关注修改,在实践中学会写作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学会修改文章,才能写好文章。教师在评讲作文时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作文的修改。学生写作能力没有很快提高的原因之一也是不重视作文的修改。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花在作文批改上的时间最多,但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有时根本不看老师修改后的批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作文,业至辛勤,苟学生拂晓其意,即工夫同与虚掷。”因此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可以适当面批,让学生相互修改,取长补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总之,指导学生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关注生活 第12篇

根据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同行们的经验, 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依托教材使学生们明白关注生活的重要性。

纵观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人们基于现实生活的创作, 《诗经》《离骚》《呐喊》《繁星》概莫能外。它们是作者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晶,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 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沈复的《幼时记趣》记叙了孩时捉弄蚊子、观赏虫斗、鞭打蛤蟆等趣事, 展现了天真的童趣。《端午日》描绘了赛龙舟、捉鸭子等生动场景, 展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我的老师》叙写了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小纠纷、我梦里寻师等等生活中的小事, 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活动范围和时间、动作等, 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背影》讲述了父亲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等事情, 体现了父子情深。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宜以它们为例, 说明“文章源于生活”这一道理, 缩短学生心理上与“作文”的距离。让他们明白写好一篇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那些作者写的内容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只是他们发现了, 并用饱含文采的笔墨表达了出来。这些熠熠生辉的珍珠是他们善于关注、勤于体验的结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些文章是一支支号角, 激励着学生们关注生活, 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依托家庭生活, 鼓励学生随时记下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段

学生们写作文时往往无“米”下“锅”, 原因就在于他们忽略或淡忘了生活中的“朵朵小花”“颗颗流星”。家庭中充满了学生的喜怒哀乐, 我要求学生勤写片段, 尽快地记下那些令他们心动的事情。它们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是生成作文的基础。我每周批阅, 帮助他们删选, 对其中有新意的、思想情感有深度的片段加以肯定, 提醒他们可以作为大作文的材料。陈清同学在周记本上写的“打电话”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于是我提醒她加以扩充加工, 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一篇佳作《除夕夜话》, 该文刊登在2011年2月的《常州教育报》上。教学了《父母的心》, 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对父亲或者母亲说声“我爱你”, 并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把握自己的心情感受。第二天作文课统一写这件事, 学生不但字数超过了550个, 而且文章充满了对父母亲的愧疚和爱。亲人去世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与哀思, 高馨同学缅怀爷爷而作的《爷爷》获得第十一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因为学生写自己的家庭生活, 写心里的话, 写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他们把写作文当作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去做。“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学生们经常练笔, 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们不断有发现, 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关注生活, 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如此, 作文水平怎能不提高呢?

三、依托校园生活, 引领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

学生白天的时间在学校度过,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肯定会碰撞出一些“火花”, 这些也是学生们写作的素材。然而也许是太熟悉了而产生审美疲劳吧, 学生们常常发现不了这“百草园”的精彩。学生们无意, 教师却不能无心, 应引领学生们捕捉这些“火花”, 引导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跑步是学生们体育锻炼的基本项目, 但学生们写到此类作文大多平铺直叙。我让潘芳同学注意在跑步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和情感体验, 后来《一、一二一》这篇文章发表在了2010年11月的《常州教育报》上。今年上半年印佳妮同学的绘画刊登在了《嘉泽人》, 课间我不动声色地带着《嘉泽人》走进教室, 把杂志摊放在讲台上叫她过来看, 她带着疑惑和惶恐离开座位, 带着喜悦回到座位。我提示她此事值得一写, 果然, 本不擅长写记叙文的她写出了745字的《惊喜》, 生动描述了当时教室里老师、同学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我把《惊喜》给学生们欣赏, 没料到陈俊洁同学自发地以此为素材写的《这堂课, 我明白了》同样精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领学生开采校园生活这一矿藏, 真正投入生活实践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有效办法。

上一篇: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下一篇:绿色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