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货贸易范文

2024-06-20

易货贸易范文(精选12篇)

易货贸易 第1篇

现代易货贸易是指在不需要借助货币的情况下, 实现以货物 (或服务) 交换货物 (或服务) 的交易, 它是最古老的贸易方式的升级版。与现代易货贸易相比, 传统易货贸易存在以下弊端, 即时间与空间受限, 只有双方都正好需要对方的商品, 交易才能实现。而古代交通网络落后且信息不对称, 严重阻碍“点对点”交换货物方式的发展。交换的货物难以符合双方所需, 信息沟通程度低导致交换货物双方无法及时进行出货和入货。到了20世纪80年代, 发达国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提高, 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易货贸易的快速发展。

从中国目前的易货贸易发展情况来看, 仍主要集中在与俄罗斯以及中亚五国的边境贸易形式上, 并没有脱离地域属性的束缚。随着国际易货贸易的复兴, 中国的易货贸易也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力争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因其具有规模小、灵活且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更加适合开展易货贸易。面对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给传统出口贸易带来的压力, 大力发展易货贸易不失为中小企业的另一种选择。

二、易货贸易的优势

(一) 降低融资成本和销售成本

从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扩大经营的主要途径, 但即使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 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 仍会倾向与信用高、可抵押物品价值高的大型企业合作, 可见融资能力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易货贸易避免了货币作为等价物交换的交易, 并且在出售货物的同时换取了企业所需要的物品或服务, 这种双重作用给予了企业更多交易机会, 并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状况, 是中小企业值得尝试的一种贸易方式。可见, 易货贸易不仅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也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察觉能力强和调整迅速的优势, 同时还可精简交易程序和成本, 扩大利润空间。

(二) 盘活库存

过分追求GDP使中国企业大多处于产能过剩的境地, 如运动服装代表品牌“李宁”, 在“奥运光环”过后就一直饱受“高库存、低利润率”的困扰, 这也是许多中国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解决方法是让企业通过削价、减产的方式来处理库存积压问题, 这种做法过于粗放, 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 当库存积压成为其主要问题时, 因为其资金不及大型企业充足, 如果销售贷款回笼不及时, 则很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李宁”公司在意识到库存问题后, 采取上述传统做法不但未能使利润率提升, 反而造成门市店的数量逐年减少, 产销双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库存积压带来的压力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 灵活使用易货贸易至关重要, 如可用过剩的库存去换取更有创意的广告方案等, 广告消耗了这部分库存的同时又能带来可观的销量, 使企业摆脱困境, 进入一种良性发展轨道。如2002年济南小鸭家用冷冻设备有限公司与汇源果汁进行易货交易业务:初期只是用冰柜、立体展示柜交换一定比例的果汁和现金, 第一批规模约50万元;在初次成功后, “小鸭”公司的第二批业务即扩展到1800万元的规模, 双方进行的是比例易货, 即用1万台冰柜交换30%冰柜价值的果汁, 其余70%用现金结算。果汁一部分作为员工福利, 另一部分则用做产品促销。而与汇源果汁易货的企业更涉及了冰柜、汽车、家电和制造类企业20余家。

通过易货贸易, 交易双方不仅可降低库存和仓储成本、盘活资金, 还可通过易货贸易扩大销路, 同时节约了交易成本, 增加盈利, 也拓宽了销售网络并为以后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此外, 中小企业必须意识到产品积压问题是否是由于企业产品结构定位不合理造成的, 否则即使利用易货贸易方式来解决积压的库存问题也只是权宜之计。

(三) 开辟新市场和新客户

作为生产厂家, 不论是依靠自己的销售渠道还是网络平台, 企业总是会形成较为固定的销售模式, 使得企业在开辟新市场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 规模小、反应灵敏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灵活的销售方式来摆脱束缚。

易货贸易, 不仅将传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 而且将生产不同类型产品的各类生产商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减少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等种种经销环节后, 更能为出货商和入货商增添新型的合作伙伴, 拓宽彼此的销售渠道, 使销售方式更具多样化。尤其是在“多对多”的易货模式中, 企业可以接触各行各业的潜在合作伙伴, 实现传统销售模式难以达到的合作目标。

三、易货贸易的模式

(一) 企业自力更生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关系网络等, 与其他企业进行易货贸易的一种方式。通常而言, 这种企业个体行为都是“一对一”的, 并且主要集中于零售贸易领域, 如餐饮企业A用餐饮代金券去换广告公司B的广告。这种零售型的易货贸易特点是数量多, 涉及金额小。

这类易货贸易起点低、灵活性强且要求落实执行的反应能力足够敏捷的贸易方式, 中小企业都可以积极参与, 只要中小企业了解自身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所需要的物品及服务, 主动拓展其关系网络, 通过易货贸易使得销售模式和渠道多样化, 必能收到满意效果。

此外, 企业自力更生的模式还包括大型国企与其相关企业进行的易货贸易, 如宝钢与炼钢器械企业订立的易货贸易合同, 这类交易虽然数量少, 但是涉及金额较大。相较而言, 大型企业易货贸易难度较大, 因为涉及金额需主管部门审批且企业自身管理环节冗杂, 所以大型企业开展易货贸易要难于中小企业。

(二)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模式

1. 电商搭台, 买卖双方直接交易

在这种易货模式中, 电商充当中间人角色, 即成为出货商和入货商的中间人, 只收取一定的会员费, 但不提供后续货物鉴定、促成交易等服务, 具体易货细节是由买家卖家私下沟通达成的,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国际易货网。

2. 委托易货代理交易

易货代理是指有专门的易货经纪人代理企业去完成易货交易。相较国际易货网的手续费, 这类服务收费较高, 但是易货经纪人在一般易货代理情况下只有在易货成功后才根据交易金额收取费用, 所以企业得到的回报率也较高。

3. 虚拟货币网上交易

同国际易货网类似, 拥有易货额度特点的企业也实行会员制模式, 其中最典型的是金贸易货交易所。企业通过缴纳会员费的方式进入该范围内, 会员彼此间是以“多对多”的方式沟通交流。网站除了为会员搭建相互认识的平台外, 还创造了易货额度这种虚拟货币, 其价值与本国货币相同, 提供会员之间的账面记录和结算服务。会员企业主要依靠卖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来获得易货额度, 如当甲会员“买”走了乙会员的产品或服务, 则乙会员帐户上的易货额度就增加了, 此时其可以用这些易货额度去“买”其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4. 政府导向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出面, 设立大型的商品调剂中心或直接以本国特色资源换取所需的他国产品, 其政治色彩比较浓, 涉及产品范围狭窄且金额巨大, 并不适合中小企业。

总体来看, 在电子商务平台下, 中小企业可依托多种销售模式来迅速扩展贸易范围, 针对上述提及的易货模式, 企业通过结合自身产品特性可将风险和收益权衡比较,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选取适合自己的易货模式。企业可以先从自身的关系网着手, 尝试与熟悉的贸易商进行易货交易, 进一步了解易货贸易的本质以及其未来能带来的前景;若要扩大易货贸易的规模, 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 如通过国际易货网和易货代理, 有经验的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金贸易货交易所, 虽具有一定的风险, 但是也有更高的预期收入。

四、易货贸易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一) 交易范围小

目前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交易所或交易平台只有金贸易货交易所、大连易货交易中心、易巴特、国际易货网等, 并且经营范围和规模还较小、利润空间狭小。而且, 由于易货贸易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 许多企业对其缺乏真正了解, 仍肤浅认为易货贸易是对积压货物的廉价处理等, 从而阻碍了易货贸易的发展壮大。

因此, 需要加大对易货贸易的宣传力度以及充分发挥明星企业的示范效应, 更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近年来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层见叠出, 如果与推动易货贸易的政策相结合, 这些可以带来“1+1>2”的效应。虽然单个中小企业的话语权和重要性都很微弱, 但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 其力量足以影响地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进程, 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加以重视。

(二) 制度缺陷

这里的制度缺陷主要是指缺少一体化的结算体系和监督体系。目前, 易货贸易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结算和监督体系仍不完善, 这需要易货贸易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在整个易货贸易体系中, 易货经纪人是整个流程的的润滑剂,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信息不对称阻碍易货贸易时, 就需要专业的易货经纪人破除信息障碍, 打消买卖双方在这个新兴市场上的犹豫和顾虑, 从而促进交易。随着参与者的日益增多, 市场易货效率的提高, 将吸引更多交易者进入市场, 进而该贸易模式会逐渐成熟, 市场上的买卖双方也会追求更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自身收益, 在强烈的需求推动下, 相应的结算体系和监督部门也会随之建立和完善。

(三) 信用缺失

信用缺失也是易货贸易在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时所面临的重要阻碍之一。与传统贸易类似, 易货贸易也会面临交换的货物无法收到、货不对路等风险, 然而与发展成熟的传统贸易相比, 易货贸易缺乏专门解决贸易问题的国际通用惯例、司法条例和仲裁机构, 造成利益受损企业投诉无门。

针对这种情况, 当企业信用不足以支撑贸易进行时, 可以借助银行信用, 利用对开信用证的方式来保证双方受益。对开信用证的做法是买卖双方互以对方为受益人而开立的信用证, 一方出口必以一方进口为条件, 两项内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进而保障买卖双方利益。

参考文献

[1]洪涛.加快我国现代易货贸易的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7, 22 (4) :1-5.

[2]华金秋.易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12) :69-70.

[3]丁仁忠.中国易货贸易的困境与解决方案[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 11 (133) :26-28.

[4]孙亚娟.我国现代易货贸易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 2008 (11) :226-227.

[5]赵忠秀.论国际易货贸易的新格局和我国的机遇[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 :9-13.

金融贸易和商品贸易 第2篇

2014-7-

21【金融贸易和商品贸易一分离,它就有了——在生产和商品贸易所决定的一定条件下和在这一范围内——它自己的发展,它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特殊规律和阶段。加之金融贸易在这种进一步的发展中扩大到证券贸易,这些证券不仅是国家证券,而且也包括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因而总的说来支配着金融贸易的生产,有一部分就为金融贸易所直接支配,这样金融贸易对于生产的反作用就变得更为厉害而复杂了。】 ——83《恩格斯致康施密特》

【金融家是铁路、矿山、铁工厂的占有者。这些生产资料获得双重性质;它们的经营应当时而适合于直接生产的利益,时而适合于股东(就他们同时是金融家而言)的需要。关于只一点,有明显的例证,就是北美的铁路。】

易货贸易 第3篇

关键词:纺织品贸易;限制措施;贸易协定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纺织品设限品种最多、受灾范围最广、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贸易保护和设限措施已经对我国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开展贸易保护对中国纺织品进出口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结合我国纺织品贸易实际,深入分析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品贸易流向和贸易秩序的深层次影响。

一、 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机制

尽管贸易保护措施的种类繁多,但概括起来看,贸易方主要通过征收额外的费用、限制商品的贸易数量或控制商品的贸易增速以及通过抬高市场进入门槛等方式达到少进口或不进口的目的。为此,本文将贸易保护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类:价格传导机制、数量控制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

贸易保护措施的价格传导机制是指,贸易保护措施通过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原理。商品价格的变动可分为商品价格的直接变动和商品成本的间接变动两种,商品成本的间接变动又可根据与其产量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种。例如,2007年美国终裁决定对部分中国企业聚酯短纤类产品额外征收反倾销税,税率达44.3%。贸易保护措施的数量控制机制是指,贸易保护措施通过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进而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作用原理。数量控制又可分为绝对数量的控制和相对数量的控制,前者是指贸易保护措施规定数量范围之内的商品允许进口,超过这一限额的商品则一律不能进口,后者是指贸易保护措施不对进口商品的总量进行控制,而是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增长速度或增长幅度。如,2005年11月中美签署的纺织品备忘录中规定,协议产品的增长率2006年为10%~15%,2007年为12.5%~16%,2008年为15%~17%。贸易保护措施的市场准入机制是指,进口国通过颁布一些政府法规或法令对进口商品的规格、标准做出建议性的要求或明确规定,但还有的法规仅仅是针对进口产品而不适用于国产商品,从而达到干预进出口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例如,埃及工业和外贸部从2012年6月15日起就强制要求对于进口到埃及的每一批次纺织品和皮制品都将需要随附一张检验证书。

二、 贸易保护措施对贸易流向的影响

在贸易保护措施实施以后,按照原有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国际分工不再有效,而是在贸易保护条款的安排下从事国际贸易,致使贸易国原本从我国进口的产品转而从其他国家进口,或者我国原本向对方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不得不转向对第三方市场出口。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贸易流向的改变意味着原有的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因此,分析贸易流向的改变应该从分析国际分工变化的原因入手。而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干预产品的价格、数量以及进入市场的机会等来影响各国的国际分工基础,因此,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贸易流向的作用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流向改变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有两种,其一,贸易国直接对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如规定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增长速度以及出口产品应当符合的其他标准等;其二,贸易国与第三方国家签订的贸易协定也能够起到间接干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目的,如给予第三方贸易国的关税减让、无配额束缚、优先进口、特别入关通道等优惠待遇,相反,对我国则采取附加关税、配额限制,并附有复杂繁琐的海关手续和严格的审核、监管制度等,如此差别的待遇必然会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例如:美国与加勒比盆地国家的贸易协定中规定,凡符合法案所规定优惠条款的成衣、织物享受零关税和无配额限制的特别待遇(该协定2000年10月1日生效);美国与中美洲五国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纺织品服装,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这些协议一方面,大大地促进了这些发展中成员国在美、欧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占有率;另一方面,美、欧在协议中也附加了享受优惠待遇的条件和审核标准,如对纺织品服装生产加工过程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整理等工序的来源地或产地进行强制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美欧纺织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对原产地规则的管理严格控制了优惠地区的适用范围。综上分析可见,这些双边或多边协议实际起到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变相转移的效果,损害了我国纺织产业的利益,是美、欧国家对我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的体现。

一般地,贸易制裁越严重,造成的贸易转移量就会越多,但这并不是说轻微的贸易保护制裁所造成的贸易转移就可以忽略不计,贸易保护措施与贸易转移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国外学者已经对一些贸易保护措施与贸易转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如,Prusa(1997)对美国1980年~1988年间全部具有终裁结果的反倾销案件的涉案产品的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即使征收低额反倾销税或案件被驳回,仍存在很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甚至只要存在贸易威胁,就会引起贸易转移效应。这也启示我们,哪怕贸易国只是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进行了轻微的贸易限制,或者只是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贸易保护调查,仍有可能造成贸易转移,对贸易保护措施的这种不利影响绝不可小视。

为了深入了解贸易流向改变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影响,还需要追踪分析贸易转移之后的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当B国在吸收了我国从A国转移过来的部分纺织品服装以后,导致市场价格下跌,其国内生产者的供给能力可能会缩减,在这种情况下,B国纺织产业组织很有可能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市场扰乱”、“产业损害或产业威胁”、“重大贸易转移”为由要求B国政府进行保护,结果我国纺织品服装又遭到了B国的贸易保护限制。由此得出,A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只是简单的国际贸易转移,而是还将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也将采取贸易保护的潜在危险,因此,我国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密切关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大进大出的变化,防患于未然。

纺织品服装贸易流向的改变必然会影响我国及其他贸易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一方面,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品结构来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功能、附加值、个性化、时尚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自由贸易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双方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因双方的文化生活、社会习惯的差异而创造消费需求,因此,自由贸易有利于两国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我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服装不仅降低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刺激了消费者对其它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国内消费的繁荣,而且其国内生产者能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用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和产品质量,生产者剩余也将得到改进。同理,对于我国生产者而言,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能力向市场供应更低价格的产品,由此可见,我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均有提高。但是,由于贸易保护措施的干预使我国出口受到限制,事实上,我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如果该国不从我国进口,那么该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从其它次优国家进口价格较高的产品,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成本,而且价格上升也会压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甚至挤压消费者对其它产品的消费需求,影响国内市场的整体繁荣。如果由该国生产者补贴我国的供给空缺,这不仅有悖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在高生产成本之下的高产品价格也不利于消费者福利的提高,结果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均得不到改善,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三、 贸易保护措施对贸易秩序的影响

贸易保护措施给国际贸易关系蒙上了阴影,贸易前景的不确定或不明朗以及贸易政策的不稳定等都将加剧贸易活动的“寻租”行为和“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秩序。

国际社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层层设限很可能会诱发一个非常严重的国际贸易秩序问题——非法转口贸易。纺织品服装非法转口活动是指实际上由我国生产的出口纺织品服装,利用第三国或地区的产地证明和标签向对我国设限国家转口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为了逃避设限国家给我国的限定输入配额(被动配额)而非法输入这些国家的行为。例如,由于我国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唯一的一个遭受美欧重新设限的国家,结果导致2006年1月~5月从中国香港、韩国进口到欧盟的纺织品同比分别增长了234%和150%。

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贸易秩序的又一个严重影响是助长了我国社会中的寻租行为,即人们为争夺出口权而竞相从事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限制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贸易保护措施的存在正是对原有的市场竞争规则或准入制度的破坏。在配额制度时期,由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因此,许多服装出口企业需要花大成本购买出口配额,这种配额短缺的市场环境就给寻租者提供了大肆利用配额进行炒作的机会,一方面,出口企业苦于缺少配额而不敢接单,另一方面,炒家们却囤积居奇,爆炒配额。据2005年底对浙江沿海某出口大城市的实际调查显示,80%的配额是通过私下调剂获得的,而配额炒家则通过对政府的寻租活动拿到配额,部分企业购买配额的成本甚至占到了总成本支出的50%以上,甚至还出现过配额证比纺织品本身还贵的怪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即使2005年配额制取消以后这种配额炒作的恶性行为并没有因此而终结,“中欧协议”和“中美协议”中的出口限定增速与实际出口增速之间的巨大差距同样诱发了企业对出口配额的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类别的市场配额价都显著高于平均竞标价,个别种类的市场价达到了均价的3倍~4倍多。另外,我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对配额的数量、增长率、范围、分配、审批等都有了主动权,换句话说,对“主动配额”的分配也将成为政府对纺织业进行产业调控的“利器”,政府利用权力配置资源其结果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额外收益点,即权力导致的租金,就会诱导越来越多的寻租活动,当然,如果政府在企业之间平均分配配额,也不见得能够实现有效分配,如果有配额的企业无能力接单,而能接单的企业无配额,则配额买卖会浪费纺织企业本来就不充裕的资源。由此可见,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的寻利活动不同,寻租活动导致的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总福利量的损失。

贸易保护措施还可能会加剧进出口贸易商的短视行为,即贸易保护措施不仅限制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数量与增速,而且还给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外贸形势蒙上了阴影,这种不稳定、不明朗的外贸环境会影响我国企业对出口前景的预期和担忧,导致企业热衷于短期订单而不愿意做长期订单,这种出口短视行为不得不说是国际贸易秩序的一大倒退。事实上,纺织品贸易周期非常长,一般要三个月到半年以上,企业接单一般都是在对方正式设限之前,所以不确定性非常强,企业本身很难把握这些风险,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稳定使得企业常常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如果不接单就无利润可言,如果接单却又可能面临被设限的危险,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很难在设限以后转口到其他市场,如果不能顺利通关就只得积压仓库,企业解决这一现状的可能办法就是只作利润低、出口快、周期短的订单,放弃那些利润较高的长期订单。同理,国外进口商由于对我国出口市场预期的不乐观也会出现订单变卦,一方面,欧美进口商为了规避贸易限制措施,也会采取提前下单的进口策略,另一方面,把一些“敏感产品”的订单转给了泰国、巴基斯坦等亚洲其他低成本国家的客商,前者加大了我国加工企业的工作负荷,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后者则裁断了我国企业历经多年才培育起来的海外市场和客户关系,“前临设限制裁后恋进口订单”是对我国出口企业进退两难的真实写照。

四、 对策

面对国际社会的贸易设限,我国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诸多行动已经付诸于实践,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生产和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主要还是中低档的大宗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品牌缺失,产品价值不高,因此,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以及能源、环保、资源、劳动力成本提高的约束,发展纺织科技、加快品牌建设、全面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趋势和贸易保护形势的必然选择。为此,本文重点从科技和品牌两个发展战略出发,详细阐述促进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在科技方面,抓住世界纺织产业国际转移的战略机遇,不断调整商品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将中低端大众产品向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将耗材、耗能产品向周边国家转移,推进东部地区向高端产品和高难度生产环节延伸。针对国际技术壁垒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建立共同研发和自主创新齐头并进的科技创新平台,特别地,可以通过共同研究、共同实验等多种方式加强我国纺织产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针对我国技术标准落后的现状,要加快我国纺织产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监管工作。此外,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要对基础性研究、试验性研究进行适当倾斜,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科研层次,加强纺织新材料技术、高新工艺技术、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技术、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新型成套纺织机械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掌握其核心产权。

在品牌方面,首先应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需要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联合社会力量加大对驰名、著名、知名品牌及涉外品牌专用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和伪造品牌行为,为品牌成长创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应加大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强化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注册国际商标,为拓展品牌国际市场打好基础。最后,应扩大营销渠道,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营销网络,提升我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行业协会还可以利用我国驻海外各地的办事机构或民间组织,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流行趋势、经贸动态、政策趋势等信息化服务,从而延伸企业的信息触角,协助企业制定成功的营销战略和多元化的营销战术。

参考文献:

1. 居占杰.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42-47.

2. 王丽萍.贸易保护对我国纺织产业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天府新论,2008,(2):53-56.

3. 陆圣.迈入后配额时代第五年:对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新格局与政策的思考.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2):5-11.

4. 郝淑丽.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对美贸易困境及策略转变.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3-58.

5. 谢少安.解析我国纺织服装2009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对外经贸实务,2010,(6):27-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1YJC790078);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号:2012B267);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项目号:B2009-60)。

作者简介:王丽萍,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易货贸易 第4篇

1 绿色贸易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

1.1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从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看, 环境可能从以下五个方面承受了自由贸易的后果:a.贸易自由化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而使经济水平进而人们的福利水平提高, 这对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以及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均有正面影响。b.自由贸易会增加经济活动, 而经济活动的增加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 占用更多的耕地, 产生更多的污染, 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 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未必同比增加。c.自由贸易主张废除补贴, 因为补贴是自由贸易的障碍, 农业补贴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由于农业补贴鼓励农业过度生产, 从而直接造成了耕地退化、径流污染、林地湿地破坏等生态环境恶果。d.国际自由贸易会增加市场失误, 因为它没有把环境外部成本计算在内。e.自由贸易可能会导致工业和农业的重新组织以达到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对环境资源的占有能力、集约利用能力和对环境污染的处理能力都会增加, 对环境的影响正负兼有。

1.2 环境的外部成本问题

环境外部成本是指由于环境外部性所造成的损失成本。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外部性可以分为单向外部性和相互外部性两类。单向外部性是指一方造成环境损失, 却使另一方承受损失成本的情况, 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消费外部性指的是进口国对进口产品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性, 如对受到农药化肥污染的食品的消费;生产外部性则是指出口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环境外部性, 如硬木贸易对森林的破坏, 水产品捕捞对珍稀动物的威胁等。相互外部性是指环境破坏方和受害方都在承担环境外部成本损失, 共同财富被污染和破坏的情况, 如气候变化、酸雨污染、共有水域的污染等。一般来说, 生产外部性较之消费外部性更难以及时发现, 而其对环境危害的范围更广, 程度更深。

1.3 环境对于贸易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 环境规定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因而不支持在国际贸易规范中引入太多与环境有关的规定。这种观点不无道理。解决环境外部性的最佳措施是各国制定适当的环境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 贸易工具只是次优措施, 因此, 应该小心采用那些出于环境目的而限制贸易的政策。但是, 这并不排斥在某些领域, 尤其是涉及重大国际环境问题的领域实行统一的环境规定。

2 绿色贸易壁垒是绿色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产物

2.1 绿色贸易壁垒的起因和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密不可分。人类长期以来无节制地摄取自然资源, 高消耗、高投入的生产方式, 严重破坏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跨地区、跨国家的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 仅仅依靠传统的环境政策来防治环境问题显得越来越乏力。在这种背景下, 环境因素被纳入国际贸易领域, 成为防止污染越境转移的有效措施。这时, 在国际贸易中考虑与环境有关方面制定相应的法规条款, 其初衷在于通过控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的产品以及产品生产设备和工艺来减轻其对进口国的环境压力, 本质上讲它并不具有贸易壁垒的特征。但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 政府对贸易的干预不断加深。当某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企业, 以环境保护为名, 在贸易规范中设置种种苛刻要求, 以阻止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时, 就形成了绿色贸易壁垒, 其实质是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

2.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尖锐矛盾

有人提出, 由于国际贸易中有关环境的规定制定者主要是发达国家, 其条款规定是基于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 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环境利益, 因此必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 因而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这些规定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但它们也有力地促进了保护环境的国际贸易, 是有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 反映了全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对这些规定不应持排斥态度。并且, 一旦加入国际环境公约, 就有义务履行其规定。客观地讲, 国际环境公约是多国协商的结果, 是基于国际原则的环境规定, 它确立了公认的绿色条例, 有效地阻止了各种危害环境的行为。所以, 国际性、双边环境公约作为绿色国际贸易的特点规定, 本质上不是绿色贸易壁垒。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履约能力的差异, 某些规定的实行往往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 如蒙特利尔公约限制、禁用的消耗臭氧层化学品虽然多, 但都是基本化学品种, 从而影响到上万种化学原料和制成品的生产和使用。尽管公约对发展中国家使用期限宽限了十几年, 但发达国家的先行一步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绿色贸易壁垒, 这对发展中国家冲击很大。因此, 为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国际环境公约的制定应该在履约时间、条件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合理倾斜, 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顺利过渡。

3 顺应绿色贸易潮流, 冲破绿色贸易壁垒

虽然国际上对“绿色贸易壁垒”仍有争议,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 在贸易和环境问题上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绿色贸易是贸易发展的必然, 绿色贸易已经推动了各国绿色消费的兴起, 环境标志产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出现等都标志着绿色产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产品, 绿色产品———绿色食品、绿色织物、绿色纸张、绿色冰箱、绿色包装等必将成为国家贸易竞争的新热点, 谁拥有“绿色产品”, 谁就会拥有市场。

发展中国家冲破绿色壁垒, 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发展中国家冲破绿色贸易壁垒, 不能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发达国家自动地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 而必须自觉地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和环境事务中, 发挥“环境外交”的作用, 进一步关注并参与国际环境与贸易领域的活动;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促进科技进步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在积极向ISO14000接轨的基础上, 在企业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上, 提高企业绿色意识, 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消除、减少产品与服务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鼓励企业自觉向环保产业发展, 必然会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为其产品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硬件上的支持。此外, 环境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 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够带动、引致许多前向、后向相关产业的发展, 极具潜力。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绿色贸易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一个发展趋势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相比绿色贸易, 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似乎更加迅猛。近年来对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但出现了“一边倒”的倾向, 即把有关环境方面的贸易条件一概视为贸易壁垒。这种看法存在一定的偏颇, 认清他们的关系对贸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贸易,绿色贸易壁垒,自由贸易

参考文献

[1]鲁丹萍.国际贸易壁垒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鲁丹萍.国际贸易壁垒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黄辉.WTO与环保——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2]黄辉.WTO与环保——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易货贸易 第5篇

合同КОHТРАКТ签约地点Место подписания签约时间Время подписания合同编号Номер контракта售方购方продавецпокупатель地址地址адресадрес电话传真电话传真Телефонтелефакстелефонтелефакс

售方和购方通过友好协商,同意签订合同条款如下: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дружественного соглашения продавец и покупатель согласились заключить нижеследующие статьи и условия настоящего контракта:

1.商品名称

наименование товара2.规格品质

спецификация качество3.单位

единица4.数量

количество5.单价

цена за единицу6.金额

общая сумма

允许溢短交3%

в пределах до 3%

больше или меньше

7.合同总值:

Общая сумма контракта:

8.价格:本合同售出货物的价格以瑞士法郎或美元计算,此项价格应理解为在售方国国境车上或售方指定的港船上交货,包括包装费。以重量计价的货物应理解为每吨实际净重价,包括包装费。

Цена:Цена за проданные товары по настоящему контракту устанавливаются в швейцарских франках или амерканских долларов и понимаются франко-вагон граница страны продавца или франко-судно в назначенном продавцом порту и включают стоимость упаковки.Цены на товары в весом выражении понимаются за 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вес нетто каждой тонны.9.包装:货物的包装应能防潮、防雨、防锈和防震并适于多式联运,凡因包装不妥造成的残损均由售方负责。

Упаковки:Упаковки товаров должны обеспечивать защиту от

влаги,дождя,ржавления и сотрясения и происпособлены к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м

перевозкам.Все повреждения или убытки,вызванные плохой упоковкой,берѐт на себя продавец.10.运输标记

Маркировка:

11.交货期

Срок поставки:

12.发运单据:售方发货时,应随铁路运单或联运运单随带下列单据:(1)发货明细单2份;(2)品质证明书1份;(3)装箱单1份。售方自发货日起7日内用电报或电传将:合同号、品名、件数、发货日期、车号、运单号及收货人通知给购方。

Отгрузоч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При отгрузке товара продавец;обязан приложитьк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й накладной и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е перевозок следующие

товаросопроводитель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1)Специфи-кация в 2 экз;(2)Сертификат о

качестве в 1 экз;(3)Упаковочный лист в 1 экз.Продавец обязан в течение7 дней с даты отгрузки товара телеграммой или телексом сообщить покупателю следующие данные:номер контракта.наименование товара.количество мест.дата отгрузки.номер вагона и судна.номер накладной и грузополучатель.13.检验:售方应在发货前根据合同规定,向商检机构申请检验货物的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及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商检机构出具的品质证明书为交货不可分割的单据。Проверка:Перед отгрузкой товара продавец должен по контракту сделать

заявление о проверке качества,артикула,количества,веса,вида упаковки,а также их соответствия требованиям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и санитарным нормам инспекционным управлениям продавца.Сертификат о качестве.выданный инспекционными;

управлениями,является неотъемлемой частью документов передачи товара.14.结算:本合同所供货物的价款,按实际交货数量结算,暂不通过银行记账。货物交接后,由售方贸易代表团到购方结算,或将结算单证用信函邮寄购方进行结算,凭下列单证办理:(1)发货账单2份;(2)盖有发货站戳记的铁路运单或海运或公路运单副本1份;(3)明细单2份;(4)品质证明书1份。购方接到上述单证核对无误后,给售方以等值易货贸易结算凭证予以确认。

Платѐж:Платѐж за поставляемые по настоящему контракту товары производится;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практическим количеством поставки без участия банков.После передачи товаро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й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продавца производит расчѐт у покупателя или отправляет покупателю расчѐтный документ против следующих документов:(1)Счѐт-фактура в 2 экз;(2)Дубликат ж.д.или

моретранспортной,шосоейной накладной со штемпелем станции-отправления или порта страны продавца в 1 экз;(3)Спецификация в 2 экз;(4)Сертификат о качестве в 1 экз.После получения вышеуказанных документов покупатель сверяет их и

убедившись в правильности,выдает продавцу расчѐтный документ на

эквивалентную торговлю по товарообмену.15.其它条件:本合同未尽事宜均按1990.3.13《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交货共同条件》办理。本合同一式两份,用中俄文双语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效力。双方各执一份。

Другие условия:Во всѐм,что не предусмотрено настоящим контрактом,стороны

руководствуются;Общими условиииями поставвок товаров из КНР в СССР в КНР от 13 марта 1990 года.Настоящий контракт составлен на русском и китайском языках в 2-х экземплярах,оба текст имеет одиноковую силу по одному экземпляру у каждой стороны.16.发货人:17.收货人:Грузоотправитель:Грузополучатель:18.发站(港):19.到站

论钢材市场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 第6篇

【关键词】 螺纹钢 期货 品牌效应 套期保值

前言

我国是钢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钢铁的供给和需求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增长。但是,自1990年以来我国钢材市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连续出现大起大落的市场波动, 2000年以来,这种市场波动的幅度逐步加大,频率也有加快趋势,非常不利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趋势,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进行调控,但效果并不理想,要彻底根治这一弊病,还是得依靠完善的市场体制。期货贸易对稳定市场价格,抑制市场波动有一定的作用。从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应当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两个部分组成,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体系是不完整的。在这里结合期货贸易的特性和钢材现货市场的特点对国内推进线材、螺纹钢期货贸易的利弊进行简单的探讨。

1.期货贸易特性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 期货是标准化合约,是一种统一的、远期的“货物”合同。期货交易实际上就是买卖期货合约。

1.1 期货合约的主要特点是:

1.1.1期货合约的商品品种、数量、质量、等级、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条款都是既定的,是标准化的,唯一的变量是价格。期货合约的标准通常由期货交易所设计,经国家监管机构审批上市。

1.1.2期货合约是在期货交易所组织下成交的,具有法律效力,而价格又是在交易所的交易厅里通过公开竞价方式产生的;国外大多采用公开叫价方式,而我国均采用电脑交易。

1.2期货合约的作用是:

1.2.1吸引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买卖合约,锁定成本,规避因现货市场的商品价格波动风险而可能造成损失。

1.2.2吸引投机者进行风险投资交易,增加市场流动性。

1.3期货交易的特征:

1.3.1、期货交易的双向性:期货交易与股市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期货可以双向交易,期货可以买空也可卖空。价格上涨时可以低买高卖,价格下跌时可以高卖低补。做多可以赚钱,而做空也可以赚钱,所以说期货无熊市。

1.3.2、期货交易的费用低:对期货交易国家不征收印花税等税费,唯一费用就是交易手续费。国内三家交易所目前手续在万分之二、三左右,加上经纪公司的附加费用,单边手续费亦不足交易额的千分之一。

2.国内线材、螺纹钢市场现状

近几年来,国内线材、螺纹钢生产总量一直保持16%以上的增长,目前我国螺纹钢市场呈现“三高一低”态势,即“高产量、高成本、高库存、低效益”。这个市场存在以下特征:

2.1需求两极分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国内市场需求大体可分为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两部分,重点工程对产品质量要求高,而一般工程由于钢材的使用者不是建筑的购买者,他们只关注成本,仅仅依靠工程监理无法控制低质产品的使用,在这类工程中,一些重量超过国家标准公差的产品比较常见。由于生产企业众多,各自的市场定位不同,造成我国螺纹钢、线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2.2产品品种高度同质化,市场充分竞争。

在所有钢铁产品中,线材和螺纹钢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建厂投资不大,准入门槛较低,容易引起行业投资过热。由于有强制性国家生产标准和建筑标准限制,产品不具备创新性,主体企业无法进入发展、创新、再发展的良性循环,产品高度同质化,市场竞争充分,利润空间不高。

2.3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

建筑行业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也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建材价格在春季高启、入冬下跌的周期性波动。其波动的幅度取决于生产企业、经销商、用户三个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

3.期货贸易能够给钢铁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国际上像原油、大豆、铜和铝等大宗货物都已经有了相应的金融衍生品来保证供应安全,规避价格风险,而钢材作为世界上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商品品种,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却少有相应的期货市场作为避险工具。近两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开发钢筋和线材期货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钢铁期货的看法也正在发生转变。那么期货贸易又会给钢铁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呐?简要分析如下:

3.1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最终用户提供回避风险平台,有利于建材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期货交易的产生,为现货市场提供了一个回避价格风险的场所和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期现货两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避免商品价格的千变万化导致成本上升或利润下降,可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即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上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使期现货市场交易的损益相互抵补。若线材、螺纹钢能够在期货市场上市,则能够利用套期保值策略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最终用户提供回避风险平台,从而能够稳定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稳定则可避免盲部投资,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建材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3.2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期货交易的两大功能使期货市场两种交易模式有了运用的舞台和基础,价格发现功能需要有众多的投机者参与,集中大量的市场信息和充沛的流动性,而套期保值交易方式的存在又为回避风险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4.几点意见

线材和螺纹钢参与期货交易有利、有弊,关键看组织者如何驱弊逐利,现根据以上分析,从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几点意见。

4.1选择有利时机,逐步推进线材、螺纹钢期货贸易。

期货市场有不可控制性,企业同意产品进入期货市厂之日,就应该做好适应期货市场的充足准备,建议先选择几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试运行,观察市场反映,根据运作效果逐步推进线材、螺纹钢期货贸易。时机选择上,建议在废钢等原料性产品上市后再推进线材、螺纹钢产品上市。

4.2合理制订交易规则,保护产品品牌。

鉴于在价格炒作的环境下,有可能出现劣质高价的现象,对现货市场品牌作用造成影响。建议采取一定措施保护产品品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把关,坚决杜绝劣质产品进入期货市场。

4.3制订合理交易规则,体现线材、螺纹钢现货市场的区域差异性。

建议期货交易所制订合理交易规则,防范现货价格偏离区域市场环境,减少期货指数对各区域现货市场价格的不利影响,尽量避免引起全国范围的价格联动。

4.4采取有效措施,屏蔽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虚假信息。

针对线材、螺纹钢市场,建议交易所要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杜绝虚假信息操作钢市。

4.5交割仓库必须设在生产企业仓库

期货交易中部分做多的交易者是现货市场中的最终用户,其买入远期合约的目的是实物交割,若将交割仓库设在交易所附近,货物经过两次倒运,容易增加运输成本。建议将生产厂家仓库设为交割仓库,运输费用由买家自理。

4.6开辟交割专线,为现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建议期货交易所专门开辟一条线材、螺纹钢交割专线,此条专线的合约必须到期交割,不允许短线炒作,开辟一条钢材远期交易渠道,为现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结束语

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权证市场一样都是“金融时代”出现的“附加产物”,其在市场的物流、资金流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不容轻视,合理利用期货市场,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经营者市场意识、趋势判断能力的增强,需要相关部门给与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只有这样,钢材期货才能真正实现其功能价值,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莱钢作为千万吨级的大型国有企业,其螺纹钢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备较强的区域控制力和影响力,从宣扬产品品牌和稳定产品利润的角度考虑,莱钢应该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参与钢材期货的引进和推广,以强者的姿态占领期货市场的桥头堡。

服务贸易与美中贸易再平衡分析 第7篇

美中贸易失衡问题是双边贸易争端的核心,也被认为是中国对美国不公平贸易的实证依据。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美中货物贸易逆差始于1983年为3亿美元,之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到2009年已激增为2 267.89亿美元。美中服务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且呈顺差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2009年美对华跨境服务贸易顺差已上升为74.31亿美元,2000-2009年通过美国企业在华附属机构(即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存在)销售的服务贸易顺差平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6.69%。对美中贸易失衡的现状以及可持续性的分析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不考虑其它影响美中贸易的因素情形下,本文来深入地探究服务贸易与美中贸易再平衡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有关美中贸易再平衡的一些前瞻性结论。

一、美中贸易的再平衡:相关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美中贸易失衡问题的文献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围绕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造成的贸易扭曲、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加工贸易等角度对美中贸易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周世俭(2006)认为中美贸易顺差其实是美国的作茧自缚行为,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是缓和中美贸易顺差的唯一出路;亢梅玲(2006)认为中国正在替代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对美国出口,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正在向中国转移,90%的美国自华进口只是替代了来自东亚和东南亚的进口。马亚华、刘光卫(2002)认为美国原产地标准的随意性是主观原因,而中国的加工贸易为美国滥用原产地标准提供了机会。

2.由于在计算两国的贸易平衡时未记入服务贸易数额,有些学者认为这会夸大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例如谢康、李赞(2000)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是美国经济结构日趋服务化和信息化,产业结构不断向着资本、技术和信息密集型方面转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结果,这种体现中美两国经济结构互补性特征的贸易不平衡并不损害中美双方长期的国家利益,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国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郑辉、张捷(2009)指出中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头号服务业强国与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之间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上发生的结构性失衡,中美贸易失衡与全球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在自由化进程上的非对称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考虑到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缓慢进展,以及中国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做出的承诺水平,中美贸易的结构性失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消除。

USCBC(2004)指出算入服务贸易时美中贸易逆差会进一步下降,由于服务贸易自身的特性,低估现象普遍存在,正确而又精确计算出中美服务贸易额也是件困难的事情。K. C. Fung, Lawrence J.Lau,Yanyan Xiong(2006)考虑到服务贸易数额等因素,对2005年美中双边贸易平衡进行了重新估算,估算后的双边贸易余额1 707亿美元,这个估算值比中国官方公布的1 14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要小,但比美国官方公布的2 01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要大。可见现有文献对美中贸易失衡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货物贸易,而较少关注服务贸易,且大部分是有关考虑到服务贸易后对美中双边贸易额统计数据的修正。但是,美中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到底对美中贸易的影响如何?

二、美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79年1月美中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往来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总体上来讲美中货物贸易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79-1991年,美中货物贸易额从24.57亿美元扩大到142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9.1%。按美方统计,美中货物贸易额从1979年的23.71亿美元增长到1991年的252.6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4.7%。

1992年以来,中国进入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阶段,美中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更为迅猛的发展时期。按中方统计,在1992-2009年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74.9亿美元增加到2 982.6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了20%;按美方统计,中美贸易额从1992年的331.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 674.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8%。美国既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截止到2007年,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全部贸易额的13.9%。

在美中贸易总额和美中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美中贸易失衡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美中货物贸易为逆差,而服务贸易处于顺差状态。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始于1983年,为3亿美元,之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2000年时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地,到2009年已激增为2 267.89亿美元。美中服务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且呈顺差不断扩大的趋势。2000年顺差余额为39.22亿美元,2007年顺差余额激增至182.76亿美元,增长了3.53倍。其中通过美国企业在华附属机构(即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存在)销售的服务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惊人,从2000年的20.86亿美元激增至2007年的136.5亿美元,增长了5.5倍多,而同期跨境服务贸易顺差仅增加2.1倍,可见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对华服务贸易。

综合商品贸易逆差额和服务贸易顺差额来看,2000年以来美中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从美中服务贸易顺差额在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中的占比来看, 2000-2009年间美中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仅能够抵消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的1.92%,通过非银行且占有多数股权的境外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贸易顺差额约能冲销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的3.68%。就2009年而言,美中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抵消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的比率上升为近十年来最高,3.28%。然而2009年美国对英国的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190.08亿美元)能够完全抵消对其货物贸易的逆差额(14.03亿美元),同年美国对加拿大的服务贸易顺差额(196.59亿美元)能够抵消对其货物贸易逆差额(为22.45亿美元)的88%左右,对日本的服务贸易顺差额(为184.75亿美元)能够抵消对其货物贸易逆差额(为449.78亿美元)的41%左右①。可见,美中服务贸易顺差额在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中的占比并不是很高,美中贸易失衡的局面并不能指望近几年美中服务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而得到快速扭转。

尽管与货物贸易逆差额相比,美中服务贸易顺差额还较小,在货物贸易逆差额中的占比还较低,但是服务贸易在平衡美中贸易逆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缓解美中贸易失衡的有效工具。表1描绘了2000-2009年美中服务贸易顺差额和美中货物贸易逆差额的增长率,在这10年间美中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的平均增长率为20.95%,通过非银行且占有多数股权的境外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贸易顺差额的平均增长率为26.69%,均远远大于货物贸易逆差额的平均增长率14.74%。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三、服务贸易与美中贸易的再平衡

(一)美中跨境服务贸易对美中贸易失衡的影响

美国“国家出口战略”和“服务先行策略”实施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跨境服务出口增长非常迅速,其增长率超过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率。表2描绘了2003-2008年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分国别/地区情况。国家/地区排序的依据是2008年美国对其服务贸易出口量的大小,中国到2008年跃居为第7位,超过了荷兰、韩国、巴西、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成为美国第七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家。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处于传统优势日趋不明显、新优势难以迅速形成的青黄不接的阶段。可以将服务业内部各产业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外向型服务业,其出口占最终使用的比例在50%以上,包括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商务服务业,这些是当今中国服务部门中具有较高的服务出口能力、占服务贸易比重较大的产业。第二类是内外兼有的服务业,其出口占最终使用的比例在15%-50%之间,这类服务部门有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邮政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第三类是内向型服务业,其出口占最终使用的比例低于15%,这类产业有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银行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查业,仓储业的服务出口为0,其中管道运输业在2002年为外向型服务业,2007年时转变为内向型服务业。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外向型的服务业太少,以电信、金融和保险为代表的内向型服务业出口能力较低,其出口量要远远滞后于美国。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第一,以2008年为例,中国对美国的服务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行业,“其它商业服务”占比为29%。相比之下,在美国对中国的服务出口中,“其它商业服务”所占比例却为42%。如果将“其它商业服务”进行细分,可以发现在美国对中国“其它商业服务”出口中,“教育”所占比例达34%,“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占49%,剩下的17%是金融、保险、电信和其它商务服务。而同年美国对英国“其它商业服务”出口中,金融服务的占比为36%,保险为3%,电信为4%;美国对加拿大“其它商业服务”出口中,金融服务的占比为22%,保险为14%,电信为4%。

第二,以金融、保险和电信为代表的中国跨境服务贸易竞争力落后于美国,但是目前美中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在美跨境服务贸易顺差总额中的占比极低,远远小于美英、美加和美日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在美跨境服务贸易顺差总额中的占比。由此可以估计,美国将会在跨境服务贸易上对中国开放服务市场提出强硬要求。所以,美中跨境服务贸易顺差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其高达20.95%的顺差额增长率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并对美中贸易逆差的缩小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美中贸易失衡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从1990年到2009年间增长了139.56倍。在这十年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所带动;第二个高潮是在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几年由服务业尤其金融业投资快速增长所带动。一直以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特征与其整体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相背离,主要表现为以制造业投资为主导,服务业比重较低。但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呈现逐步高级化或逐步软化的趋势,服务业投资比例尤其自2002年以来有了明显的提高,2009年更是彻底扭转了这种趋势,投资比例达到41.57%。美国对华服务业投资比例的扩大无疑对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美国对华服务业投资比例的扩大,美在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从2000年到2007年增幅高达544.74%。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尤其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合作的步伐在近几年逐步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4年开始出现成倍增长之势,到2009年达到565.3亿美元,分别占全球2009年流量、存量的5.1%和1.3%,其中流量名列按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五位,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但是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仍处起步阶段。尽管2009年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 298.83亿美元,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却为-2.71亿美元;同时对美投资占中国对外投资的比重也很低,2009年流量所占比重只有1.6%,存量所占比重仅为1.4%。从中国对美投资存量的主要行业分布情况看,投资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在对美投资存量中占28.5%,金融业占14.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6.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5.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3.5%②。随着中国对美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增加,2007年中国企业通过在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为3.15亿美元,但同年美国企业通过在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高达139.65亿美元,美国顺差136.5亿美元。

总之,无论是在美国引进外资中,还是在中国对外投资中,中国对美投资所占比重均极其低下,中国企业通过在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数额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美国企业通过在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而且2000-2009年美国企业通过在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顺差额增长率(26.69%)高于美中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增长率(20.95%),这充分说明了美国企业通过在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顺差额与美中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相比可以更为有效地纠正美中贸易的失衡。

四、结论

2000年以来美中贸易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就目前来看,与货物贸易逆差额相比,美中服务贸易顺差额还较小,在货物贸易逆差额中的占比还较低,美中贸易失衡的局面并不能指望近几年美中服务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而得到快速扭转。但是服务贸易在平衡美中贸易失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缓解美中贸易失衡的有效工具。美国在对华的跨境服务贸易和通过在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贸易上均获得顺差地位,2000-2009年美中跨境服务贸易顺差额和美国企业通过在华附属机构销售的服务顺差额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0.95%和26.69%,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国以金融、保险和电信为代表的跨境服务出口目前还处于竞争劣势和美国将进一步加强对华服务业的投资比例,服务贸易顺差抵消货物贸易逆差的作用在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下去,而且抵消幅度可能会越来越大,这对美中贸易逆差的缩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美中贸易失衡格局将难以为继。

参考文献

[1]K.C.Fung,Lawrence J.Lau.Adjusted estimatesof United States-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s:1995-2002[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3(14):489-496.

[2]Yangru Wu and Junxi Zha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ime series behavior of the U.S-China trade deficit[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998,9(3):467-485.

[3]张碧琼.开放条件下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与对策[J].国际金融研究,2006(11).

[4]张德进,吴韧强.中美服务贸易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4(5).

易货贸易 第8篇

一、严重影响大连出口的新贸易壁垒形式

所谓新贸易壁垒, 是相对于配额制、许可制、外汇管制、海关估价等最传统非关税壁垒形式和滥用反倾销等现代非关税壁垒常用形式而言的限制贸易的手段或措施, 它多以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健康、保护知识产权、反对不正当竞争等合法目标为由, 妨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盛行, 新贸易壁垒大行其道, 措施经常变化, 各国差异较大, 不但影响初级产品, 还影响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厂商更加难以适从。具体来说, 对大连出口贸易影响较大的新贸易壁垒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 绿色壁垒的威胁

绿色壁垒是进口国以保护本国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名义, 通过立法或制定有关标准, 对商品进口进行准入限制的手段或措施。水产品是大连的传统出口产品, 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 在全国对日水产品出口中占有突出地位, 近些年来日本将水产品检测项目由原来的800多项增加到2600多项, 已经严重限制了包括大连在内的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2006-2008年期间, 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及食品中, 水产品扣留批次占总扣留批次的33.12%, 居第一位, 可见绿色壁垒对水产品贸易的威胁。大连传统出口产品中的机电产品和纺织品, 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也常常因难以达到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而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要求出口产品在多个环节中必须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 出口品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认定等相关费用, 从而增加出口品的成本, 侵蚀扩大出口所依赖的价格优势。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障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 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标准或措施。目前,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其原因包括技术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等。具体涉及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食品中农药的残留量、陶瓷产品含铅量、汽油含铅量、汽车排放标准等, 对大连出口产品的潜在危害不容低估。以大连龙头产业之一———服装行业出口为例, 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不断遭到来自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 如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 (RAPEX)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加拿大卫生署等组织频繁发布召回通报, 受通报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窒息危险 (儿童上衣和帽子的抽绳长度超标) 、化学危险 (被检出富马酸二甲酯) 、致伤危险 (儿童服装的腰部抽绳长度超标) 等。

(三) 反补贴的困扰

反补贴本质上是反不正当竞争的延续, 是对直接或间接接受任何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采取的规制措施, 但在具体国际贸易实际中, 其应用结果却发生了异化, 开始蜕变为一些国家以维护公平竞争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贸易工具和壁垒, 利用频繁的反补贴调查、征收高额反补贴税等保护本国产业利益。近些年来, 在传统的单一反倾销救济模式对我国出口的抑制不如从前的背景下, 主要发达国家都逐渐开始把反补贴的目光转向我国, 对华反补贴案件激增并且将可能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大连的家具企业产品如复合地板出口、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等产品出口尤其要重视此类贸易壁垒的影响。2004年起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中, 已涉及这些类别的产品。

(四) 知识产权壁垒的潜在威胁

知识产权壁垒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名义下, 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 如专利产品, 贴有合法商标的商品, 以及享有著作权的书籍、唱片、计算机软件等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 实行不公平贸易。知识产权壁垒是知识经济中的新型贸易壁垒, 除主要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外, 我国所遭遇的知识产权壁垒还涉及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甚至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当前, 对我国出口影响最为广泛的知识产权壁垒手段。是美国337条款关于外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制裁措施, 包括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 一旦涉案产品被认定侵权, 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 其中普遍排除令将禁止所有同类侵权产品对美出口, 有时还会波及被调查产品的上下游产品。高新技术产业是大连产业发展的重点, 大连高新技术园区和软件园区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同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样,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成果及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都相对不足, 专利竞争力、技术含量、市场价值都不大, 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比例较低, 专利许可贸易的竞争力不强, 相对来说, 研发的模仿创新导向性更强。在这一模式下, 一旦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则很可能因产品侵犯国外公司专利、商标等权利而遭到发达国家海关的扣留, 因此应对知识产权壁垒是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

二、新贸易壁垒对大连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 对产品市场准入的影响

新贸易壁垒对大连出口的直接影响, 就是许多产品由于技术、环保或知识产权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这可以表现为大连一些出口产品由于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 被拒之门外;还可以是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或实施双重标准, 致使大连一些出口产品遭受标准提高, 不得不退出市场。如2002年日本对中国冷冻蔬菜制定较高的农残限量标准后, 认为中国冷冻蔬菜农残限量超标, 对蔬菜进口商发出要“自我限制进口”中国冷冻蔬菜指令。由于大连在我国对日贸易中占据突出地位, 日本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实施苛刻的检疫标准, 必将致使大连农产品很难进入日本市场。国际金融危机后, 类似的措施有加强之势, 例如2010年起韩国将加强所有水产品进口的安全检查, 详细检验的抽样比例将从目前全部进口产品的28%提高到30%, 纳入超标监控范围的抗生素种类也将从32种增加到44种, 同时规定, 一旦在货物中发现有害物质, 政府还将采取快速的“专门检验”。

(二) 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首先, 跨国采购商要求企业或产品获取ISO9000、ISO14000、SA8000及环境标志、安全标志等相关认证, 没有获得有关认证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会大大降低, 例如厦门丝绸进出口公司的丝绸衣料没有获得环境标志使法国合作伙伴无法从法国得到进口配额, 这对于大连出口企业尤其服装出口企业是一个警示。其次, 成为跨国采购商的供应商, 必须要达到其提出的标准和要求, 如纺织品出口在欧盟国家的检验检疫中有几项重要指标, 这对大连出口企业及其产品的环保、安全及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直接增加产品成本, 削弱产品价格优势。再次, 企业要获得相关认证的昂贵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例如, 申请ISO14001认证的费用, 仅咨询费、体系建立费用、审核费和认证费用一般需20-30万元。最后, 国内缺乏先进的测试设备, 进口大量设备也会增加出口企业成本, 削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连突破新贸易壁垒的思路与途径

(一) 政府、行业协会、出口企业的角色定位

1. 政府角度。

战略上, 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制定实行大连战略性贸易政策, 大力推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出口, 对轻纺等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 加大技术扶持力度, 推进转型升级, 提高质量和技术含量, 并推进实施品牌战略;战术上, 建立高效、完善的贸易政策预警机制, 紧密跟踪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 及时了解其实施各种新贸易壁垒的动态, 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预警信息, 提醒相关企业做好准备, 在发生国际贸易争端之际尽快提出处理方案, 避免因失去最佳应诉时机且准备不足而处于被动局面, 并为应诉企业提供一定财力支持。

2. 行业角度。

大连各行业协会要正确认识行业协会的性质, 把行业协会办成真正的“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 围绕加强协调机制而展开。应加强大连出口企业间的联系, 制定并监督行业自律互律活动, 建立出口秩序协调机制;与发达、发展中国家同行业间的对话、交流和合作, 大力搜集大连出口贸易目标国的市场信息, 包括需求数量、消费偏好、市场价格、同业竞争等, 大力搜集大连重点出口国的新贸易壁垒的预警信息, 包括重点国家的反补贴动向、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及知识产权壁垒的变化情况, 与国外同行加强沟通, 增信释疑, 化解贸易摩擦, 努力探求和开辟新的国际合作方式和渠道, 达到互利共赢。

3. 企业角度。

一是遵守国家《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 切实履行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义务, 自觉规范经营行为, 维护公平贸易环境, 树立大连出口企业和产品的正面形象。二是转变经营战略, 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积极开发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 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三是转变生产方式和企业体制, 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加紧实行集团化和国际化, 迅速壮大自身实力, 这样既便于实现产品标准化, 获得国际认证和环保标志,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也有利于创造条件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推广, 争取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此外, 出口企业还要认识到, 我国面对日益频繁的、多种形式齐攻的贸易壁垒形势, 与我国崛起的贸易大国地位是相一致的。包括大连出口企业在内, 我国出口面对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由于对来自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担忧, 发达国家内部利益集团给予中国出口贸易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限制要求, 对华贸易救济逐渐由以前的反倾销为主转变为反倾销、反规避、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知识产权调查等多位一体的模式。因此, 企业应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

(二) 不同形式新贸易壁垒的突破策略

1. 绿色壁垒的突破。

一是“绿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 大连出口企业也应变压力为动力, 抓住机遇开展绿色营销, 引进绿色观念, 应用高新技术发展绿色产品, 开发绿色市场, 实施绿色公关, 树立绿色形象, 搞好绿色管理。二是大连企业应主动适应ISO14000的规则, 组织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绿色认证, 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 同时向国际靠拢, 积极实施自己的环境标志产品制度, 让自身的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最后, 可走“海尔国际化之路”, 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 享有与东道国相同的自由流通便利, 避免发达国家的环境壁垒对大连出口的不利影响。

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

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多种多样, 有基于保护国家的基本安全利益、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多种目标, 要客观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类型, 有针对性地应对。另外, 不能把贸易伙伴合理的技术贸易措施认为是技术壁垒, 利用此类压力对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二是不同产品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不同, 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方面, 要加强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有关技术法规的了解和研究, 机电产品出口要认真收集和研究欧美、日本等国的有关技术法规动态, 化工产品的出口必须加强欧美和日本等国有关化工产品管理法规的收集和研究。三是促进贸易中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改革标准制定与管理体制, 利用标准化手段支持竞争。

3. 应对反补贴。

提倡非价格竞争策略, 回归正常有序的市场机制。禁止性补贴限定了政府不得给予特定企业直接支持的领域和范围, 可诉补贴给出了企业谨慎使用的准则, 不可诉补贴指明了政府给予特定企业有权要求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向。在具体策略上, 对于涉及禁止性补贴的争端, 应用双边磋商的方式, 对于其他补贴所引起的诉讼, 则完全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应对, 根据案件的进展和裁决结果作出判断, 其中涉及企业的利益应该交给企业和行业自行维护。

4. 知识产权壁垒的突破。

易货贸易 第9篇

针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当前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 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总体目标为:以不断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发展为核心, 以大力推动中国货物贸易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升级和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国际贸易的引领作用为两大车轮, 提升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

服务贸易概述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迅猛。2014年1月9日, 商务部认为未来10~20年是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推动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研究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当前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978年以后, 中国服务贸易增长较快, 但是自1992年后中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并且服务贸易逆差绝对额不断扩大, 在2012年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逆差最大值, 服务贸易逆差额为896亿美元, 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逆差国, 旅游、运输、特许权转让和专利等技术交易三项为主要服务贸易逆差行业。与此不同,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当前中国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除了1978~1981年、1984~1989年及1993年以外, 在其他年份中国货物贸易保持顺差, 并且逐年增加, 中国货物贸易顺差额由1982年的30.3亿美元增长为2013年的2303.1亿美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急剧下降, 但货物贸易仍保持顺差, 同时从2013年开始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快速上升, 而服务贸易逆差迅速扩大, 2008~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分别达115亿美元、295.07亿美元、220亿美元、545亿美元、896亿美元 (见图1) 。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从1992年开始,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即TC指数= (出口-进口) / (出口+进口) ) 为负, 同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多数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也为负, 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始终较弱。1978年以后, 中国货物贸易快速增长, 从199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 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远大于服务业, 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大多数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也为正, 这表明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较强 (见图2) 。根据笔者的一项研究, 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2左右,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平均值 (0.009) 远远小于制造业, 这与我国制造业已深入地参与全球分工以及制造业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发展事实完全相符。由此可见, 虽然中国服务贸易增长较快, 但服务贸易全球化指数较低。

笔者计算了1982~2012年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平均值 (即RCA指数, RCAij= (Xij/Xtj) ÷ (Xi W/Xt W) , 其中, Xij表示中国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 Xtj表示中国总出口值, Xi 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 Xt 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 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整体的RCA指数为0.52, 制造业RCA指数为1.11, 这表明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同时通过国际对比可以发现, 中国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在金砖四国中最低, 而印度最高, 其次为巴西与俄罗斯, 因此中国服务贸易在金砖四国中处于比较劣势, 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最弱。同时可看出, 中国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逐年增长 (见图3) , 这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指数逐渐回升, 因此中国工业制成品竞争力较强, 而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均处于比较劣势,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中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相关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虽然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改革开放后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对服务贸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是笔者认为, 当前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互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中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小于其他国家, 这是因为:

(1) 当前, 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较弱。虽然广告宣传、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等四大项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与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相关性较高, 但是中国货物贸易与金融、通讯、广告等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的关联度不显著, 其他项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与货物贸易相关性较弱。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较低, 尤其是金融、通信、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竞争力较低, 不能为货物贸易提供优良服务, 尤其是为货物生产过程提供优良服务, 从而使我国金融、通信、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较弱。

(2)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我国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影响程度截然不同:改革开放后货物贸易的增长和发展会使收入差距先减少后扩大, 而服务贸易的增长会使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 尤其是1992年之后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状况。鉴于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较小, 服务贸易发展缓慢, 服务贸易规模仅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0%左右, 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给予服务贸易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把服务贸易摆在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

为了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迫切需要完善服务贸易和吸引外资扶持政策及措施。因此, 应以外贸结构转换为出发点,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 不断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优势, 逐渐提高我国货物贸易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延长货物贸易价值链, 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3) 我国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不同, 制造业对外投资是促进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重要推动因素, 但是对外投资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带动程度较弱。

进入“十二五”时期, 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境外投资明显加快, 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货物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虽然货物出口贸易不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动的Granger (格兰杰) 因, 但是对外直接投资是货物出口贸易增长的Granger (格兰杰) 因, 即制造业对外投资是促进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重要推动因素, 而服务贸易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与此不同, 服务业对外投资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较弱。

改革开放后, 中国第三产业对外投资逐年增加, 近年来, 迅速增长的服务业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

从2005年开始, 服务业对外投资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但是从按行业分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角度看, 服务业对外投资仍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 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带动程度较弱。

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目标及对策

针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当前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 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总体目标为:以不断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发展为核心, 以大力推动中国货物贸易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升级和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国际贸易的引领作用为两大车轮, 提升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在当前对外开放背景下, 为了提升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 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我国应采取适当的对外开放和贸易战略

目前我国政府在制定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战略时, 不仅仅要看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还要注意到我国货物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福利损失, 应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采取逐步开放和参与的战略, 推动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相促进、互动发展。考虑到通信、建筑和咨询这三类服务业的净出口对提高我国货物出口产品的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 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电影音像的净出口对我国货物贸易条件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 当前应优先发展通信、建筑、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电影音像等五大类服务出口贸易, 制定鼓励措施优先促进此类服务贸易出口, 积极发挥其对改善我国货物贸易条件的促进作用。

(二)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的国际贸易, 推动外贸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发展

当前重要任务是推动目前仍处于低端的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优先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推动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贸易;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选择重点服务领域进行出口促销, 根据不同部门情况对相关企业及业务予以税收优惠, 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考虑到改革开放后生产性服务进口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 因此可加大生产性服务进口, 充分发挥进口的竞争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 进而提升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不断提升“高端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 在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知识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 鼓励外商扩大在中国的技术扩散,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 加强其与国内供销商和下游企业的产业关联。第二, 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物流、研发、营销等生产环节的服务业, 提高这些领域的服务水平, 为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创造条件。第三, 扩大我国高技术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支持承接境外高端服务业转移, 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引导外商投资我国高技术服务业。

(四)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 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 制定政策鼓励外资积极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技术研发、物流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其次, 为了防止服务业外商投资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低端化锁定, 因此要鼓励外资企业与国内购买方和服务供应商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 同时, 要间接地扩大制造业整体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范围, 要不断提高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为外商制造业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能力;最后, 要正确认识当前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仅限于计算机和电子等领域、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缺点, 要通过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广泛开展, 积极联动, 发展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

(五) 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

在进行中日韩自贸区服务贸易谈判时应重视我国在运输、建筑、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行业方面处于劣势的实情, 应制定较为严格的准入机制和保护期, 应相应提高韩日等国运输、通讯、建筑、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行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 同时在保险和特许权使用、许可以及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收入等中国处于劣势的行业应高度重视, 维护中国比较利益。

(六)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等传统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互动关系, 而新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还不够紧密的事实

重点推动中国新兴服务贸易参与度, 大幅提升其影响程度。当前应加快制定针对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政策, 发挥其高附加值的带动作用, 促进我国货物贸易结构升级。

链接:什么是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 根据WTO关于服务贸易项目的解释, 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交易, 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服务贸易口径相同, 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

1.运输:指与运输有关的服务收支。包括海、陆、空运输, 太空和管道运输等。

2.旅游:指对在我国境内的外国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 (包括因公、因私) 提供货物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以及我国居民出国旅行 (因公、因私) 的支出。

3.通讯服务:包括: (1) 电讯, 指电话、电传、电报、电缆、广播、卫星、电子邮件等; (2) 邮政和邮递服务。

4.建筑服务:指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土之外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 以及非居民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土之内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

5.保险服务:包括各种保险服务的收支, 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

6.金融服务:包括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收支。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包括计算机数据和与信息、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收支。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包括使用无形资产的专有权、特许权等发生的收支。

9.咨询:包括法律、会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收支。

10.广告、宣传:包括广告设计、创作和推销, 媒介版面推销, 在国外推销产品, 市场调研等的收支。

11.电影、音像: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的服务以及有关租用费用收支。

12.其他商业服务:指以上未提及的各类服务交易的收支, 驻华机构办公经费 (不含使领馆) 也在此项下。

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贸易大国,贸易强国,对策

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外贸易连续数十年高速增长, 2007年我国外贸总量达21738亿美元, 外贸总量占全球比重近8%, 贸易顺差在2000亿美元以上, 外汇储备超过15300亿美元。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主要表现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显著上升。从经济增长上看, 一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三驾马车”拉动的, 对外贸易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外贸出口现状分析

我国的外贸发展迅速, 已跻身世界三甲, 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总体来说我国现在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严重失调, 没有实现平衡发展。

当今世界, 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依靠货物贸易, 大量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而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比例却严重失调。服务出口额占贸易出口额比重偏低, 与全球服务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1/3的比重相去甚远。我国服务贸易中比重较大的项目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 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产业, 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 发展速度缓慢。总体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尚处于发展初期, 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而且法律、法规不健全, 管理落后, 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 出口产品缺乏品牌, 核心竞争力, 赢利能力不强。

一个国家的产品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与品牌两个方面, 由于我国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在货物贸易出口中, 大多数工业制成品是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服装、家用电器、玩具等, 而在产品开发、品牌形成这两个重要环节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数很少, 我国产品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而缺乏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 创造的大部分价值被外商占有。我国每年的出口商品中, 大约1/3左右标有我国自己的品牌, 大约1/3的商品没有品牌, 大约1/3的商品是外国的品牌。我国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选全球前100个驰名商标, 我国的品牌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三) 加工贸易比重过大, 外资企业成为我国高技术贸易的主体。

2006年, 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8319亿美元, 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 高新技术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458.4亿美元, 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外资企业从2000年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内资企业以来, 其出口份额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2006年,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 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14.9亿美元, 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478.8亿美元, 占比重达88.1%,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5287.8亿美元, 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4453.4亿美元, 占比重达到84.2%, 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四) 贸易的外部风险在加大, 我国的外贸发展面临的风险在加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贸易摩擦的严重影响。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每年约有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影响。第二, 我国的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出口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市场的依赖程度超过了50%。同时我国一些重要的资源如铁矿石、石油等原材料的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 特别是进口的方式都是以现货交易为主, 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二、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对策

我国外贸如何由大到强, 走出外贸粗放型增长困境, 步入良性的科学发展轨道,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来看, 只要战略调整得当, 采取合适的对策, 未来我国必将走向贸易强国。

(一) 全方位构建多边贸易体制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

我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开放的多边和双边贸易体制, 因此, 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构建, 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 是我国创建良好的外部贸易环境, 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手段。我国要借助WTO的有利框架, 树立“共赢”的理念, 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构建, 推动“多哈回合”谈判, 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大力维护自身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 我国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建立自由贸易区。我国已经于2005年与智利、2008年与新西兰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我国现已参加《曼谷协定》, 与东盟国家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 与香港、澳门建立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 , 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中国与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 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正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区域贸易安排谈判或进行可行性研究, 我国应加快贸易谈判的进程和实施, 为我国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和条件。

(二) 推行创新战略

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越来越成为参加世界经济活动和科技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推动我国创新战略的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 完善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加政府、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的科技投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扩大实施有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激励机制,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和技术进出口政策等。第二, 推动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 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法律、政策环境。开放企业市场准入限制, 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第三, 推动知识产权战略。要普及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完善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建设, 加强执法力度, 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和专利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同时要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解决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阻碍我国自主创新的问题。第四, 健全鼓励创新的人才激励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种高新技术企业, 鼓励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科研成果作为资本入股,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政策, 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办科技企业。第五, 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全社会提倡和鼓励创新思维、弘扬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同时允许和宽容失败, 坚决反对和抵制学术弄虚作假、压制学术民主等不良行为, 推动国家形成学术氛围浓郁, 有高效率的创新机制的宽松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三) 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我国要改变现阶段对外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的现状, 实现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全方面发展的局面转变, 首先要根据WTO规则, 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第一, 建立一部调整我国整个服务贸易领域的基本法律。为整个服务贸易立法建立基础。第二, 一些重要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法律, 例如《电信法》、《旅游法》等, 以填补在一些重要的服务贸易领域立法方面的空白。总之, 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以利于规范服务贸易管理, 维护良好的经营秩序。第二, 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 积极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航运等服务贸易出口。同时以服务业开放为契机, 以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推动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服务贸易的发展, 促进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结构高级化。第三,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 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加大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推行跨国公司战略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开发国际市场的最佳途径是鼓励本国企业进行跨国生产经营。现在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主体, 因此尽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显得非常重要。当今世界外贸企业集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欧美的跨国公司, 另一种是日本的综合商社。前者是以工业企业为主体, 兼有投资、贸易的跨国经营集团, 如英特尔、通用电气等公司;后者是以贸易为主体, 集贸易、金融、信息、综合化功能为一体的跨国经济实体, 如日本的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丸红、伊藤忠商事等九大综合商社构成了日本对外贸易的主体。目前我国已有多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 但这些进入500强的企业多是由政府合并的国有经济部门和系统, 大多是商业或金融服务型公司, 而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生产型企业, 因此, 政府应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自然资源, 扩大经济技术合作, 并且国家应给予这些企业在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的支持, 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 培育我国的生产型、综合型跨国公司。总之, 积极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 使我国企业更多地走进世界跨国经营的行列, 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霍建国.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160-171.

[2]陈丽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的调整[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31-113.

[3]张松涛.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关于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思考[J].国际贸易, 2007 (7) .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与贸易收益分配 第11篇

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重商主义,在对外贸易上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各国都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这种自由贸易是建立在由绝对成本决定的绝对优势基础上,按照地域分工开展国际间的贸易,可以称为“地域分工论”。

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理论是对斯密的理论的发展,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它的理论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于斯密所在时代的特点,具有时代特色。

李嘉图基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不能充分流动,并因此使得价值规律在国际间失效的事实,根据比较成本学说提出他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而作为他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在李嘉图的理论中,依据下表中的数据,葡萄牙对英国的出口贸易成为可能。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理论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能够使国际贸易的参与国从国际分工中得到更为丰富的产品,增进社会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嘉图是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我们还可以看出,在斯密的理论里,依据表中数据,国际贸易是单向的,葡萄牙是绝对的出口国,而英国是绝对的进口国。在葡萄牙的角度,葡萄牙应生产所有具有优势的产品从而增加出口,而英国则全面进口。这种贸易模式在贸易平衡的假设下,是不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在斯密的贸易理论中,上述情形不存在贸易基础,没有贸易的发生。李嘉图在这方面对亚当·斯密有关贸易基础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斯密所处时代由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英国势力开始显著增强,他自由贸易的主张也就是英国实力增强在经济上的要求和表现;另一方面他的“以绝对优势作为贸易条件”又在无形中受到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也就是一种学说在发展初期由于客观背景和个人条件限制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的一面。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能够给参与国带来福利的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也倡导自由贸易。根据他们的贸易理论,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市场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由于初级产品生产的收益递减和工业部门具有相对更快的技术进步,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要比工业产品的相对价格高,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国际贸易的开展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模型也支持这一观点,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各国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富裕的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其结果是贸易不仅使得各国的相对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而且还使国内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贸易收益在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都能更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这样看来,国际贸易实在是美好而令人憧憬的。在理论上,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国际间的收入差距,有效缩小国内的贫富差距,而且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同时通过国际间生产与交换的转移,增进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

但是,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在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框架下,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因而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使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利益和损失的分配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受支配地位,不可避免地造成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受益不多。从亚非拉很多国家的实践来看,情况也确实没有那么美好。

在自由贸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造成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受益甚少,从而出现“贫困化增长”的不合理贸易收益分配格局的原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果我们接受“发达国家主要是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初级制成品”这一假设的话,那么根据恩格尔定律,工业制成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要远远大于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同样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以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增长速度来进口对方的产品。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很有限的,长期的贸易逆差会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如下图:由于外国的需求缺乏弹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的扩大常常是对应着收入的绝对减少,实现的是“贫困化的增长”。在下图中表现为当出口供给由S1增加到S2时,收入由OP1E1Q1变为OP2E2Q2(用这两个矩形的面积表示收入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是绝对减少的)。

其次,国际贸易中以国家力量为基础产生的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即当拥有更强大国家力量的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时,其政策的推出及其有效性相对于弱小国家都是更有优势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新的非关税壁垒对贸易保护隐蔽性的加强作用等等,也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再次,不尽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规则的影响,也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增加出口收益的努力变得相对无效。长期以来的国际经济规则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单独或联合制定的。这一不合理的现象,直到今天仍在延续。现在国际贸易规则是由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转的世贸组织制定的。但是在各种利益的争夺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尽管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冲突与磨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利益要求,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体系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发达国家的。

另外,如果还考虑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依附、跨国公司的巨大影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出口产品高度集中的结构所形成的封闭性恶性循环等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处理不好,就可能在合成谬误中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国际贸易的发展, 使各国人民更加相互接近,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增进全球的福利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所有这些好处并没有公平地为所有人得到,这也是我国这个巨大的转型经济体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的选择也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简单照搬任何国家的所谓成功模式。比较优势的原理虽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也毫无疑问是我们发展国际贸易的一种思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也要立足于我国的比较优势,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能保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利用,就会流失),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本。

易货贸易 第12篇

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 ,是指一国为了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包括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其目的是用来阻止其他国家产品进入该国市场[1]。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关税、配额等传统贸易壁垒受WTO规则的管制程度越来越高,TBT以其名义上的合法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逐渐成为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限制进口最常用的手段。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国外TBT的制约。目前,TBT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

中美自建交以来一直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彼此在资源条件、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上高度互补。目前,美国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出口对象国。1993 年我国对美国出口169. 7 亿美元,2001 年这一数据上升为543. 6 亿美元,2014 年这一数据已高达4666. 6 亿美元。 然而,随着我国对美国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美国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受到重创,为了保护其国内市场,美国对我国产品出口设置了一系列复杂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2007 ~ 2014 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共扣留我国产品13822 批次,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 CPSC) 共对我国产品发出召回和通报1627 次,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此严峻的形势之下,本文基于修正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美国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并为我国应对美国TBT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国内相关学者对美国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陈洁( 2007) 选取美日欧汇率、GDP、对华直接投资、TBT通报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TBT和我国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TBT明显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李思奇,何海燕( 2011) 选取我国和美国GDP、人民币汇率、美国机电行业技术壁垒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发现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小幅度的抑制效应。罗璐( 2011) 将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对我国纺织品服装TBT通报量和甲醛含量限定值作为TBT的量化指标,实证分析TBT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外TBT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钟顺华( 2012) 将TBT设定为虚拟变量,其变化过程是1,2,…,17 的等差数列,与变量美国GDP、我国吸收的美国直接投资额、人民币汇率一起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TBT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美国TBT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了很强的负面影响。 盛洁( 2014) 以中美茶叶贸易为例,选取TBT虚拟变量、美国人均GDP、茶叶价格水平和美国从其它国家的茶叶进口额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美国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TBT对我国出口美国产生了较强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对TBT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将TBT看做是虚拟变量,或以当期国外TBT通报量为量化指标,鲜少考虑到TBT产生贸易效应的迟滞性。本文以滞后一期的美国TBT通报量为主要研究对象,定量研究TBT对我国出口美国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 我国对美国出口现状及遭遇美国TBT的情况

2. 1 我国对美国出口现状

2. 1. 1 出口额变化情况

自中美建交以来,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规模在逐年扩大,尤其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更是迅速增长,2001 ~ 2014 年我国对美国出口额变化情况如图1 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和商务部国别数据网整理。

2001 年我国对美国出口额为543. 6 亿美元,2008 年这一数据达3377. 9 亿美元,平均增长率高达22. 77% 。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美国出口规模大幅减缩,出口贸易额下降为2964. 02 亿美元。自2010 年以后,随着美国经济不断复苏,我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额又不断增长,到2014 年这一数据已高达4666. 6 亿美元,同比增长5. 95% 。

2. 1. 2 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情况

表1 显示的是2008 ~ 2014 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结构情况。由表1 可以看出,机电产品一直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其出口额占我国对美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且接近于50% ; 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分别是第二、三类出口商品,但出口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贱金属及制品出口占比呈波动化状态,但波动幅度不大; 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出口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塑料及橡胶、运输设备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出口占比均不断上升; 其他产品出口占比基本稳定。

%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别报告网整理。

2015 年1 ~ 6 月,机电产品、家具及玩具杂项制品、纺织品及原料仍是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前三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为1112. 54 亿美元、237. 53 亿美元和185. 67 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49. 1% 、10. 5% 和8. 2% ,同比增长4. 9% 、9. 1% 和4. 2%(1)。并且由于机电产品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因而成为遭遇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 “重灾区”。

2. 1. 3 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

2008年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减缓,2009年甚至出现出口规模减小的局面。自2010年以后,随着美国经济不断复苏,我国对美国出口规模有所恢复,但是随着形式更加复杂多样的新型贸易壁垒不断涌现,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使得我国对美出口增速又不断减缓,2007~2014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出口贸易额数据计算整理。

2. 2 我国出口遭遇美国TBT情况

美国发出的TBT通报有一半以上是针对我国产品出口的。2003 ~ 2014 年,美国FDA共扣留我国产品14243 批次,其中2013 年和2014 年分别高达3123 批次和2240 批次。2006 ~ 2014 年,美国CPSC共对我国产品发出召回和通报1907 次,其中2013 年和2014 年分别为179 次和137 次,占当年美国CPSC通报总数的63. 03% 和59. 05% 。在我国被召回和通报的产品中,儿童用品及玩具占通报之首,2010 ~ 2014 年,美国CPSC对我国儿童用品及玩具通报比例分别为35. 7% 、29. 4% 、13. 7% 、 19. 5% 和15. 8%(2)。 现列举2001 年至今我国出口遭遇美国TBT的典型事件如表2 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WTO/TBT-SPS通报咨询网和中国TBT研究中心网整理。

由表2 可以看出,美国对我国产品出口设置了一系列复杂苛刻的TBT,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农食产品、纺织品服装等领域,很明显会阻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那么与其他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因素相比,TBT的影响程度是多大呢? 下文将从实证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3 模型、变量与实证分析

3. 1 贸易引力模型

目前,贸易引力模型是实证研究双边贸易流量问题最常用的方法[2]。它源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研究双边贸易流量问题的是Tinbergen ( 1962) 和Poyhonen ( 1963) ,他们建立的最初贸易引力模型如式( 1) 所示:

式( 1) 中,T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贸易流量,A表示贸易系数,α、β、λ 是常数; Yi、Yj分别表示i国和j国的经济规模,通常用GDP总量来衡量,Dij表示i国到j国的地理距离。由于方程( 1) 具有乘积的特征,因此可对方程两边取对数转化为线性形式,结果如式( 2) 所示:

式( 2) 中,双边贸易流量与他们各自经济规模成正向关系,与两国之间地理距离成负向关系。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新的变量不断被引入模型方程中,如人口因素、文化因素、贸易壁垒等,大大丰富了贸易引力模型的内涵和形式[3]。

3. 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本文重点研究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因此,在式( 2) 的基础上引入我国和美国GDP、美国对华TBT通报程度、美国对华投资情况、人民币汇率、金融危机等变量。此外,考虑到TBT通报后产生实际效果的迟滞性,本文将滞后一期的TBT通报量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由于出口额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本文将滞后一期的出口额也作为一个解释变量[4]。由于本文专门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美两国贸易的影响,因而可将距离因素剔除在模型之外。由此构建修正的贸易引力模型,如式( 3) 所示:

式( 3) 中,t = 2001,…,2014 年; i和j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 Xijt表示t时期我国对美国出口额,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GDPit和GDPjt分别表示t时期我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RATEit表示t时期人民币汇率,本文采用直接标价法; FDIijt表示t时期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 TBTijt( -1) 表示t- 1 时期美国对我国TBT通报量; Xijt( -1) 表示t- 1 时期我国对美国出口额; CRIt表示金融危机虚拟变量; εijt为随机误差项; a0为常数项,代表对出口有影响但无法观测的因素效应; a1、a2、a3、a4、a5、a6、a7为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我国对美国出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与中国商务部国别报告网; 我国GDP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美国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人民币汇率、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美国对我国TBT通报量数据来源于中国WTO/TBT -SPS通报咨询网、TBT研究中心网、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整理; 金融危机是一个虚拟变量,将2008 年和2009 年赋值1,其他年份赋值0。

3. 3 模型检验

3. 3. 1 单位根检验

本研究选取2001 ~ 2014 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需检验各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即对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其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

注:C、T、L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含有截距项、时间趋势和滞后期,其中滞后期阶数由SIC准则确定;D表示差分算子;*、**、***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由表3 可以看出,各变量均未通过10% 的显著性检验,因而不能拒绝原假设,存在单位根;对各变量做一阶差分后再检验,发现变量Ln Xijt、Ln GDPit、Ln GDPjt、LnRATEit、Ln FDIijt、Ln TBTijt( - 1) 、CRIt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是一阶平稳序列,而变量Ln Xijt( - 1) 未通过一阶平稳性检验,需对变量Ln Xijt( - 1) 作二阶差分后再检验,发现通过平稳性检验,因此,变量Ln Xijt( - 1) 是二阶平稳序列。

3. 3. 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研究美国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需对我国出口额和美国TBT通报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滞后一期的美国TBT通报量与我国出口额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美国TBT是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显著因素。

3. 3. 3 模型调整

根据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需将模型方程调整如式( 4) 所示:

3. 3. 4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说明了美国TBT和我国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短期因果关系,但长期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就需检验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模型( 4) 的残差项进行平稳性检验,若残差项是平稳序列,则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残差项作ADF检验,发现残差项的ADF检验值为- 3. 3680,对应的概率为0. 0347,小于5% 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因此拒绝模型残差项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 3. 5 残差相关性检验

对模型( 4) 的残差项进行LM检验,发现统计量Obs*R - squared为10. 0855,对应的概率为0. 065,大于5% 的显著性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方程系数估计有效。

3. 4 模型估计与结果讨论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5 中第2、3 列所示,修正后的R2为0. 9865,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 F统计值为136. 9180,其伴随概率为0. 0000,说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具有很强的显著性。但是变量Ln FDIijt未通过10% 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不具有显著性,其他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 的t检验,均具有显著性。

现剔除变量Ln FDIijt后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中第4、5 列所示,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 的t检验,均具有显著性; 修正后的R2为0. 9879,模型的拟合优度进一步提高; F统计值为177. 9729,其伴随概率为0. 0000,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性更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

( 1) 美国GDP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 5005,说明美国GDP的对数每上升1% ,我国对美国出口额的对数将增加0. 5005% 。因为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美国国内消费水平,也决定了美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强度,所以美国GDP与我国对美出口高度正相关。

( 2) 我国GDP对我国出口美国具有较强的正面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 2157,说明我国GDP的对数每上升1% ,我国对美国出口额的对数将增加0. 2157% 。因为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一国出口供给能力,因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说明我国供给能力越强,因而出口能力也越强。

( 3) 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产品出口美国具有很强的正面影响,其弹性系数为1. 2883,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对数每上升1% ,我国对美国出口额的对数将增加1. 2883% 。因为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汇率上升说明人民币贬值,意味着美元购买力增强,刺激了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其出口。

( 4) 滞后一期的出口额对我国出口美国具有很强的正面影响,其弹性系数为1. 4507,说明滞后一期的我国对美出口额的对数每上升1% ,我国对美出口额的对数将增加1. 4507% 。因为一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具有连续性,上一期出口额大小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本期出口额的大小。

( 5) 美国TBT对我国出口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其弹性系数为- 0. 1775,说明美国对我国TBT通报量的对数每上升1% ,我国对美国出口额的对数将减少0. 1775% 。美国TBT对我国出口产生的抑制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频频受阻,数量抑制效应显著;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美国技术标准、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改进生产工艺,这势必会增加企业出口成本,价格抑制效应显著。

( 6) 金融危机对我国产品出口美国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其弹性系数为- 0. 3468。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是从美国开始并扩展至全球的,所以美国经济在此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导致美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强度大幅萎缩。

( 7)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是因为近些年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势头不是很强劲,并呈现出下降的态势。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仅为26. 7亿美元,同比下降20. 37% ; 2015 年1 ~ 8 月,美国对华直接投资16. 7 亿美元,同比下降19. 6% 。因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推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4. 1 结论

本文将滞后一期的美国TBT通报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2001 ~ 2014 年时间序列变量构建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美国TBT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较强的负面影响,滞后一期的美国TBT通报量的对数每上升1 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国出口额的对数将减少0. 1775 个百分点。

4. 2 对策建议

为了化解美国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努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方面,主动采取应对措施,正面突破美国TBT; 另一方面,对美国重要产品出口设置TBT,侧面规避美国TBT。

4.2.1正面突破美国TBT

(1)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一方面,整理我国现存的与TBT有关的法律法规,修订或废止不符合WTO规则或国际惯例的部分; 另一方面,将那些我国可以达到而他国不易达到的特有技术指标制定为国家技术标准。(2)建立TBT实施、通报、咨询、预警与应对综合系统,并加强对美国TBT发展动态的实时监测。(3)建立收录有ISO、GB、JG、IEC等目录的技术标准检索平台,供出口企业进行查询和检索,使它们明确自身产品是否达到了国外技术标准的要求[5]。

( 2) 行业协会应采取的措施

(1)协调产品出口价格,改变传统的无序低价竞销模式,规范我国产品出口秩序。(2)定期检查行业内各企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对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帮助其进行品牌宣传,调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掘企业技术创新的潜能。(3)积极听取出口企业以及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行业技术标准。

( 3)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调整生产要素投入比重,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提高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努力从根本上突破美国TBT。(2)运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过程转移到美国或可享受美国相关贸易优惠政策的地区,再出口到美国,降低遭遇美国TBT的机率; 积极开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3)在看到美国TBT对我国出口危害性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美国TBT潜在的正面效应[6]。中长期内,TBT在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会逐渐显现,这将在无形中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4. 2. 2 侧面规避美国TBT

事实上,应对美国TBT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因此可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可联合起来,对美国具有比较优势且经济利益重大的产品出口设置TBT,降低美国对我国实施TBT所获得的收益,迫使美国自动放弃对我国产品出口设置TBT[7,8]。例如,我国可对美国转基因产品出口设置TBT,以一种示强的态度对待美国,让我国实施TBT对美国而言也是一种可信的威胁,让美国相信对我国实施TBT将会得不偿失,从而自动放弃对我国实施TBT。运用广告、媒体等公众传媒将我国应对美国TBT的信心表达出来,使美国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从而逐渐放弃对我国实施TBT。虽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美国的危机感已越来越强烈。

参考文献

[1]李军,姜太平,杨学儒.基于博弈分析的TBT跨越之道[J].统计与决策,2005,18:44~46

[2]陈晓娟,穆月英.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7):121~127

[3]徐维,贾金荣.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1,(2):45~51

[4]孙晓琴,吴勇.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产业竞争力中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四大行业的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5):80~85

[5]张秀娥,张波.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2~26

[6]徐璐.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27~28

[7]章志键,徐菲菲,朱金生.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机制的博弈分析——基于国家间及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视角[J].企业经济,2009,(3):20~22

上一篇:内在兴趣下一篇:低血糖反应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