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刺激器范文

2024-06-19

磁刺激器范文(精选7篇)

磁刺激器 第1篇

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是一种利用时变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化学反应的磁刺激技术[1,2]。1985年Barker等[3]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由于其相对于电刺激具有安全、无创和无痛苦的特点,备受人们青睐,与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磁图描记术(MEG)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

通过TMS可以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和运动皮质兴奋性等[4],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评价和监测有重要意义,可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重要信息,典型应用是脊髓损伤程度的评估[5]。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是在某一特定皮质部分给与重复刺激,其具有调节病变区皮质兴奋性等复杂机制,使其在脊髓损伤[6]、癫痫[7,8]、中风[9]、药物成瘾性[10]、抑郁症[11,12]、偏头痛[13,14,15]、帕金森病[16,17]等疾病的实验性和应用性治疗研究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神经学、神经康复学和精神心理学领域。其中,对抑郁症和偏头痛的治疗已经通过美国FDA认证。另外,r TMS对神经递质[18,19]、脑电图(EEG)[20]的调控作用也是研究热点。

TMS的基本原理为:给一组高压大容量的电容上充电,用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一般用晶闸管)向磁场刺激线圈放电,不到1ms的时间流过数千安培的脉冲电流,瞬时功率达到几十兆瓦,刺激线圈表面产生的脉冲磁场峰峰值最高可达6T;磁场以非侵入的方式穿过头皮、颅骨,作用于脑组织,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在线圈下的颅内大脑皮质会产生反向感应电流,改变细胞膜电位,当感应电流强度超过神经组织的兴奋阈值时,就会引起局部大脑神经去极化,引起兴奋性动作,产生一系列生理化学反应,TMS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是当前的研究主流。不同频率的r TMS对运动皮质的调节作用不同:高频r TMS(高于1Hz)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加,低频r TMS(低于1Hz)使大脑皮质兴奋性降低。目前r T-MS工作频率可以高达100Hz,这就要求供电电源能满足快速充电。要产生不同频率的脉冲磁场,一般由一组高压电容的快速充放电来实现。电容器电压的精度和稳定度直接影响脉冲磁场的磁场强度,影响皮质细胞内的感应电流大小,还会影响刺激深度,使得脑内产生的神经电活动与预期的有差异,导致实验数据产生误差。因此,电容器充电电源(CCPS)是r TMS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r TMS的性能,研制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电容器充电电源成为迫切需求。目前,比较成熟的电容器充电技术主要有三种:传统的带限流电阻的直接高压充电、80年代兴起的工频LC谐振式恒流充电以及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高频开关变换器充电[21,22,23,24]。前面两种由于效率低,精度差,体积大等缺点,已经被高频变换器充电技术取代,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高频变换器拓扑结构。

2 电容器充电电源的拓扑结构

为了满足系统的需求,人们对电容器充电电源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比较常用的高频变换器主要有PWM变换器和谐振变换器。

2.1 PWM变换器

PWM变换器主要有Boost变换器、Flyback变换器和Ward变换器。P.K.Bhadani等采用了单个Boost变换器对电容器充电[25]。Boost变换器必须工作在较大的占空比下才能获得较高的电压增益,由于开关管的占空比较大,二极管的导通时间比较小,这就使得开关频率比较低。同时还存在二极管反向恢复所带来的开关管损耗增加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电源效率。在没有辅助软开关电路的情况下,就进一步限制变换器的频率,一般只能工作在几k Hz。为了解决上述问题,L.Huber等提出了一种级联Boost变换器充电的方法[26],级联Boost变换器电路如图2所示。通过级联升压可以降低每个Boost的电压增压,解决了单个Boost充电占空比过大的问题。同时前一级的变换器可以使用电压等级较低的开关管和二极管,这就降低了导通损耗和反向恢复所带来的损耗。但是后一级变换器仍然受制于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而无法提高开关频率。由于是级联变换,因此电源的效率也不够高。

F.P.Dawson和N.O.Sokal等人提出的Flyback变换器充电[27,28]具有对原边的开关器件固有的短路保护能力,对充电电源是非常好的特性,Flyback变换器电路如图3所示。Flyback变换器充电非常适合电压等级低于10k V,功率等级低于100W的充电电源。当电压等级与功率等级升高时,开关管的关断电流会非常大,产生较大的关断损耗;变压器必须储存更大的能量,输出侧的二极管也会承受较大的电压应力,这些因素使得Flyback拓扑不再适用。为了解决传统的电容器充电电源只能适用于恒功率或者准恒功率条件下的缺陷,R.M.Nelms等提出了Ward变换器充电[29,30],Ward变换器电路如图4所示。Ward变换器可以适应宽负载变化的情况,还能实现开关管的零电流关断,有比较高的效率,同时也具有内在的抗负载短路的特性。当然也存在一些缺点,Ward变换器包含了三个开关管,它们开通关断时序的协调比较困难,变压器的退磁也比较复杂。

2.2 谐振变换器

在给电容负载充电的过程中,开始阶段电容负载近乎短路,属于重负载;到充电结束阶段电容负载近乎开路,属于轻载或空载。电容器充电过程负载变化范围很大,这就要求充电电源能够适应宽负载变化范围[31]。相对于PWM变换器,谐振变换器在负载变化范围比较大的情况下具有比较好的性能,抗负载短路能力强,同时又可以工作在软开关状态,输出整流自然换流,开关损耗和电磁干扰小,因而在电容器充电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谐振变换器可以分为串联谐振(SRC)、并联谐振(PRC)、串并联谐振(SPRC或者LCC)以及LCL-T谐振变换器。

串联谐振变换器电路如图5所示,在串联谐振电路中,电压传输特性随负载变化而变化,在谐振频率附近输出电压最高,电压调节能力差。电流传输特性很好,表现出恒流特性,在谐振频率附近具有很高的电流值[32]。文献[33]采用串联谐振的拓扑结构,负载分别采用1μF和10μF的电容,输出电压1.5k V,充电速率1.5k J/s,充放电频率800Hz。文献[34]]利用LC串联谐振研制了一台电容器充电电源,开关频率为33k Hz,开关器件选用IGBT,负载电容33n F,输出电压40k V,充放电频率是1k Hz;实验得到最高充电速率38k J/s,转换效率为80.4%。串联谐振充电具有电流恒定,可工作在开环状态,电路实现简单,应用技术成熟等优点,在高压电容器充电电源中得到广泛应用。当然也存在开关器件所受的应力大,高频变压器分布参数对电路工作影响大等不足。

并联谐振变换器电路如图6所示,并联谐振电路中,负载与谐振电容并联,电压传输特性好,具有恒压源的特性。电流传输特性较差,易随负载变化。文献[35]设计了一个三电平并联谐振电容器充电电源,开关器件选用了MOSFET,采用软开关技术,开关频率达到超高频700k Hz,应用恒功率调节策略,谐振变换器中的循环流动的能量显著减少,转换效率达到88%。与串联谐振相比,并联谐振抗负载开路能力强,但电流随负载变化较大,只适合负载固定时的电路。

串并联谐振变换器电路如图7所示,串并联谐振电路中,负载和谐振电容的一部分串联。串并联谐振兼有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优点,电压传输特性和电流传输特性受负载的影响都很小,既有串联谐振的恒流源的特性又有并联谐振恒压源的特性。文献[36]设计了一个全桥串并联谐振器,用高频变压器的漏电感作为谐振电感,分布电容作为并联谐振电容,再串接一个电容作为串联谐振电容,这样就构成了串并联谐振网络,有效减小了外加谐振电感给充电电源带来的体积增加,提高了电源的功率密度,还详述了其工作原理,并将该串并联谐振电源作为高压静电除尘(ESP)电源,效果良好。实际应用中,LC串联谐振电路由于其分布电容的影响实际为串并联谐振。串并联谐振与串联谐振相比,在减小供电电源功率、提高充电精度、实现小型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0]。

LCL-T谐振变换器电路如图8所示,LCL-T谐振相对于并联谐振,增加了一个串联谐振电感,可工作在恒流和恒压两种模式,主要由开关频率决定。在谐振频率附近,电流增益变化缓慢,所以不能通过调节开关频率来改变电流增益,常用的方法是定频调宽方式。LCL-T谐振更有利于并联运行,在空载的时候环流较小。另外,并联模块采用适当的移相,输出电流的纹波峰峰值减小,纹波频率升高,降低了对滤波器的要求。文献[37]详细介绍了LCL-T谐振的原理,设计了一个200W,20A的电容器充电电源,验证了LCL-T的性能。

综上比较,每一种高频变换器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各谐振变换器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其中串联谐振变换器充电精度高,易于满足大容量电容器充电精度和充电重复频率的要求;其充电电流的峰值完全由特征阻抗决定,峰值电流较低;变压器电压在充电过程中逐渐升高,降低了对变压器绕组绝缘的要求;且具有抗短路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目前仍是电容器充电电源首选的拓扑结构。

3 电容器充电电源的研究现状

电容器充电是获取脉冲能量的主要方式,随着r TMS在临床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r TMS系统对电源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更高的效率、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小的体积是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追求的共同目标。科研人员在电容器充电电源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将有可能用于r TMS电容器充电电源,从而提高r TMS系统性能。

提高效率不仅是充分利用能源的需求,也是确保r TMS系统充电率、器件安全以及电磁兼容性的需要。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者[38]指出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有:逆变器的功耗、LC谐振、电压上升以及谐波产生的失真,并采用了软开关技术和减小杂散电容的方法,总的效率达到了83%,功率因数达到0.94,最后还指出进一步提高效率的研究方向是提高初始充电时的功率因素。德克萨斯A&M大学的S.H.Kim等[39]在移相PWM全桥逆变电路的基础上,使用以测量得到的温度为反馈量进行控制的旋臂式控制方法(leg-rotation control method),来减小IGBT产生的热能损耗。移相PWM逆变系统带有容性负载时,在开关器件两端会产生不平衡电流,不平衡电流会产生较大的热能损耗。实验证明,旋臂式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该热能损耗,减低器件温度,提升效能。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高迎慧等[40]对主要的发热元件的功耗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经验计算公式,提出了瞬态热设计方法,并设计了一个30k V/7k W的电容器充电电源进行实验验证。瞬态热设计可以减小能量损耗,提升效能,同时也是开关电源小型化的核心技术。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的S.L.Holt等[41]在输出级串接一个大电感来延缓充电周期早期部分的不连续电流,在满足快速充电的要求下,提高了效率,同时还给电源提供了反压保护,但是额外增加的电感在回路中产生了明显的共振,给控制带来了挑战。该谐振可以被软开关谐振利用,或者通过分割电感来抑制,来降低谐振频率使之低于开关频率。

充电速度也是电容器充电电源很重要的性能指标,r TMS系统需要在满足一定功率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充放电频率,实现高频阈上刺激[42]。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的T.T.Vollmer等[43]采用高性能的数字信号控制器来提高充电速率。数字信号控制器很容易实现各种控制函数,其中包括电流控制回路的实时稳定函数,可以减少器件的数量,具有明显的控制性能,为将来实现先进的控制算法提供了平台。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者[44]采用全桥串联谐振拓扑,结合零电流关断技术、干式变压器以及主动冷却技术等,设计了一个输出电压为12k V的电容器充电电源,平均充电电流达到5A。

电源的小型化,提高功率密度也是r TMS系统发展的目标。开关频率越高,电源的体积和重量就可以设计得越小,所以提高开关频率可以提高功率密度。但是开关频率越高产生的开关损耗越大,产生的电磁干扰也越大,这就为电源小型化造成阻碍。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者[45]采用准谐振光电变压器变换器,所需器件少结构简单,有利于实现软开关实现高频化。H.G.Sheng等人[46]采用三电平并联谐振结构,设计了一个20k W的电容器充电电源,开关频率达到200k Hz。西华大学的研究者[47]设计一种不要反馈控制环节的电容器充电源,同时还能实现恒流充电,逆变采用半桥网络,结构更加简单。LCL-T谐振网络其实是串并联谐振,变压器的寄生电容和漏电感计算到谐振参数的一部分,只需增加两个额外的钳位二极管即可。由于有了钳位二极管,可以省去反馈控制回路,同时还给负载电容提供了过充保护,有助于维持负载电容的电压。

此外,为了提高功率输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高迎慧等[48]用两个35k W的变换器并联运行来达到70k W的功率输出。并联运行不仅能提高功率输出,还可以减小峰值功率。金属薄膜电容具有高功率密度,耐高压的特性,非常适合作为电容器的储能元件。但是金属薄膜电容有一个内在的问题,就是高压时有电压滑落,会影响精度。为了解决电压滑落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者[49]用一个比较器来控制,在充电维持阶段,电容器充电电源断续工作来补偿电压滑落。对于便携式的电源还可以用铝电池来补偿。为了解决谐振电流峰值很大,产生一系列电磁干扰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者[50]以固定的开关频率,并且开关频率大于谐振频率,使谐振变换器运行在过谐振状态。这时谐振电流是连续的,随意峰值电流减小。印度的N.Pasula等人[51]分析比较了二阶谐振和四阶谐振,得出四阶谐振充电速度更快,峰值电流更小。

4 结论

磁刺激器 第2篇

1 TMS的作用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理(Faraday’s law of electromag netic induction)指出:一个时变磁场在它所通过的空间内产生感应电场。当感生电流超过神经组织的兴奋阈值时,所刺激的神经组织就会被兴奋。经颅磁刺激时,脉冲磁场在皮层中间神经元产生感应电流,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冲动沿轴突下行至支配的相应肌肉,使其产生收缩动作,通过肌电图仪可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1992年诞生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是在TMS基础上发展而来,r TMS大大拓展了TMS的应用范围。低频r TMS(<1Hz=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高频r TMS则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强皮质活动。常用的磁刺激方法是通过电容器储存电能,线圈放电,脉冲大电流瞬间通过线圈形成强脉冲磁场,进而产生感生电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磁刺激是单脉冲瞬间变化的高强磁场,最大磁场强度为2.3T,刺激频率可以达到100Hz。

TMS技术比较安全,但仍有潜在风险,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高频r TMS(>10Hz)有可能诱发癫痫;磁刺激头温度升高可烫伤皮肤;受试者和操作者宜戴耳罩保护听力等。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磁刺激器产品:Magstim(英国)、Dantec(丹麦)、Cadwell(美国)、Nexstim(芬兰)。国内已有医疗设备公司生产出最大刺激频率为100 Hz的r TMS(图2),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2 TMS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

2.1 TMS在脑卒中的应用

近年来,TMS在诊断、评定脑卒中,预测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潜力,以及脑卒中康复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可以说,TMS既是诊断工具,又是治疗工具。

2.1.1 TMS是预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工具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TMS刺激运动皮层、脊髓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可在相应肌肉上记录到复合动作电位—MEP。脑卒中患者存在MEP的异常改变。脑卒中后瘫痪侧MEP的异常形式主要有:(1)皮层MEP缺失;(2)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3)MEP的波幅降低或波形异常。早期脑卒中患者的MEP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预后状况,MEP表现正常者其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而MEP异常者则相反。Rapisarda G[2]曾研究首次发生脑卒中且手部完全麻痹者,在中风后第1,14天分别用TMS刺激,记录第一背侧骨间肌MEP值,发现MEP 75%最大幅值的名患者背侧骨间肌肉的功能明显恢复,而无MEP值或MEP幅值明显降低者的手仍然完全麻痹。发病早期有MEP的患者,3年后其受损侧的手部功能仍然有改善,而开始无MEP者,其手部功能继续恶化。提示脑卒中早期,TMS诱发的MEP是预测中风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中枢传导时间是皮层潜伏期与周围潜伏期之差值。CMCT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早期的预测价值。Heald等对中风患者在发病后72h内进行CMCT测定,发现CMCT正常或延长者存活率高,运动功能恢复好,而MEP无反应者则存活率低,运动功能恢复差。轻度瘫痪时,CMCT可正常,瘫痪越重,CMCT越长,缺失CMCT并不表示锥体束传导功能完全受损。

2.1.2 rTMS:安全、有效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

r TMS通过增加皮质脊髓系统的兴奋性,增加患者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等,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高频r TMS刺激可提高受刺激部位的兴奋性,常用于患侧皮质;低频r TMS频刺激则降低受刺激结构的兴奋性,用于健侧皮质[3]。r TMS刺激不仅兴奋受刺激局部的皮质神经元,还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到远隔区域,不仅作用于受刺激侧半球,还通过胼胝体到达对侧大脑半球。r TMS刺激部位选择大脑主要皮层区(M1)。中风患者未受损侧的皮层兴奋性增强,如果未受损侧功能受到抑制,则脑半球间的抑制效应减低就会增加受损侧皮层的兴奋性,改善患者运动功能。Takeuehi首次在临床上证实了上述假设。Talelli认为当部分皮层受损,其它部位皮层功能增强的能力就被保存起来,当它们重复受到r TMS刺激时,就会增强突触间的联系。Khedr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将因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3Hz、10序列、间歇期50s、连续10天真r TMS刺激或假r TMS刺激,期间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结果发现真r TMS刺激组的患者瘫痪侧手功能明显改善,与假r TMS刺激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2.2 TMS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修复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传统观点认为,神经细胞是体内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了有丝分裂的能力。而神经可塑性理论则认为:脊髓损伤后可能通过损伤轴突残端出芽或残留轴突侧支出芽形式再生,并延伸至相应的靶细胞,恢复或部分恢复对靶细胞的神经支配。近年的研究提示,恰当的磁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4]。TMS使大脑皮质区产生感应电,作用于上运动神经元,人工诱发动作电位在下行传中传导,通过重复刺激的积累效应促进轴浆运输,进代谢、生长,激发神经可塑性发挥代偿作用。动物试验发现,SCI大鼠经r TMS后,损伤区GAP43呈高表达,表明损伤轴突末端膜结构处于代谢旺盛。磁刺激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激活5-HT能细胞,增加递质合成,使突触末端的5-HT分泌增加,以旁分泌或/和突触连接形式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部分恢复上位中枢对脊髓远端的调控,改善运动功能。

TMS引发的MEP是判断SCI后运动传导束功能状态的客观依据。一直以来,SCI后神经功能的评定一直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然而,如果仅凭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截瘫患者进行早期的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容易发生错误。研究发现,大鼠SCI后MEP的改变与损伤程度相关,脊髓出血坏死面积大小与MEP所反映的神经功能丧失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MEP也广泛应用于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测,一旦脊髓前动脉损伤,位于脊髓前束和外侧束的运动传导束,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也损伤,因此MEP能较好地反映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病变程度。

2.3 TMS在抑郁中的应用

2008年10月,美国FDA批准经颅磁刺激用于治疗药物抵抗型抑郁症。全球有10多个研究中心已应用r TMS进行治疗性研究[5]。

Bemmn对20例18~70岁重型抑郁患者无药物干预情况下给予r TMS治疗,患者被分入假线圈刺激组(10)例和r TMS组(10例),刺激参数为20Hz、80%运动阈值,每串持续2s,刺激间58s,两周共治疗10次。两周后,刺激组25项汉密尔顿抑郁分值明显下降,而假刺激组则无明显变化,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此外,有学者对r TMS与电抽搐疗法治疗抑郁症疗效进行比较,发现在治疗非精神病性抑郁症方面二者的疗效相当。当然也有不同的结果,Mimussi将同时服用药物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4组,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r TMS治疗,分别为高频治疗组、高频假线圈刺激对照组、低频治疗组、低频假线圈刺激对照组,高频治疗组及其对照组的刺激参数为17Hz、共2040次刺激量,疗程5次;低频治疗组及其对照组刺激参数为IHz,200次刺激,疗程为5次,治疗结束后并未发现各组的治疗效果有差异。综合现有的文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 TMS对抑郁症的疗效是肯定的。

r TMS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增强脑组织的兴奋性,进而产生广泛的生物效应。这是其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机理。研究发现r TMS治疗抑郁症与其降低海马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关;不同频率r TMS刺激影响皮质代谢及局部脑血流,高频刺激可能导致局部代谢水平增高;r TMS对脑内神经递质及其传递、不同脑区内多种受体及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如r TMS治疗后,抑郁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明显升高等。研究发现,提示r TMS引起BDNF含量的升高可能也是r TMS治疗心理疾病的机制之一。

r TMS治疗抑郁的有效刺激部位是: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与右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刺激强度方面:较多的文献报道r TMS强度与抑郁症的疗效呈正相关。Rossini对54例耐药的重型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第1组19例给予单纯r TMS治疗,强度为80%MT,第2组18例也给予单纯的r TMS治疗,强度为100%MT,第3组给予假线圈刺激,以21项HDRS评分为作为评价标准,结果显示刺激组与假线圈刺激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总之,r TMS治疗抑郁的研究多选80%~100%MT作为刺激强度[6]。

总之,正确选择刺激部位、频率、个体化原则是r TMS成功治疗抑郁症的关键。

3 展望

随着TMS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TMS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未来TMS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TMS精确定位:由于磁场强度和磁场分布受线圈材料、线圈形状、线圈制造方式、脉冲电流大小、磁场分布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得TMS的精确定位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2)TMS在新领域的探索(作用机制及效果评估):如帕金森病、失语、疼痛,吞咽功能障碍等。

摘要:经颅磁刺激技术(TMS)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物刺激技术。TMS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与传统的电刺激技术相比,TMS有许多优势。这使得TMS成为神经功能研究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随着TMS技术的发展,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综述将介绍TMS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神经系统,康复

参考文献

[1]Barker AT,Jalinous R,Freeston IL."Non-invasivemagnetic stimulation of human motor cortex".The Lancet1985;1(8437):1106-1107.

[2]Rapisarda G,Bastings E,de Noordhout AM,Pennisi G,Delwaide PJ.Can motor recovery in stroke patients be predicted by earl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troke.1996;27(12):2191-2196.

[3]Chen R,Udupa K Measurement and modulation of plasticity of the motor system in humans us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Motor Control.2009;13(4):442-453.

[4]Saturno E,Bonato C,Miniussi C,Lazzaro V,Callea L.Motor cortex changes in spinal cord injury:a TMS study.Neurol Res.2008;30(10):1084-1085.

[5]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for medication-resistant depression.Med Lett Drugs Ther.2009;51(1305):11-12.

磁刺激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6例病人进行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 (r TMS+氟西汀组) 和对照组 (单纯氟西汀治疗组) 。66例入组病人中, 治疗组脱落2例, 对照组脱落3例, 最后统计按照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 男17例, 女14例;年龄41~70岁, 平均 (56.48±7.64) 岁, 平均病程 (21.04±3.21) d。对照组, 男15例, 女15例;年龄44~72岁, 平均 (61.25±7.27) 岁, 平均病程 (20.48±3.45)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须同时符合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6年《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5];②同时符合抑郁证西医诊断标准以及肝气郁滞型抑郁症的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中医郁证辨证诊断依据参考《中医内科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周仲瑛主编) , 肝气郁滞型PSD须具备主证:情绪低落, 心绪不宁, 胸闷胁胀, 悲忧善哭, 善太息;③脑卒中发病后半个月~1个月内出现抑郁症的患者;④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总分≥8分;⑤年龄≥35岁且≤75岁;⑥近两周内未服用抗抑郁药物;⑦患者自愿, 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和纳入标准者;②伴严重失语和血管性痴呆;③既往有严重抑郁障碍或精神病史者;④近两周内有服用抗抑郁药物;⑤具有下列禁忌证者: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肾功异常、造血系统或癫痫等疾病, 以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等;⑥体内有植入物、刺激器 (金属、电子耳蜗、PCI术后、心、脑起搏器) 者。

1.4 方法

①常规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病情进行脑卒中常规治疗。②对照组治疗:口服氟西汀 (商品名:百优解, 规格:20 mg, 国药准字:J20130010) , 1次/d, 20 mg/次, 睡前口服, 2周为一个疗程。③治疗组治疗:每个患者均在对照组治疗 (口服氟西汀) 的基础上加上r TMS治疗:采用YRD CCY-IA型磁刺激仪进行治疗。刺激部位是:左前额叶背外侧区 (DLPFC) ;刺激频率:10 Hz高频刺激;刺激强度:80%MT;刺激时间:5 s;刺激个数:50个;间歇时间:35 s;重复次数:22次。单次治疗时间:15 min。每周连续治疗5 d, 休息2 d, 治疗2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评价: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参照《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二版进行评分;②中医证候评分:根据中医郁证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3) , 重点观察:情绪不宁, 胁肋胀满, 悲忧善哭, 纳差, 失眠多梦, 大便失调等主要症状, 并量化评分, 共18分, 分值越高病情越重;③MT值测定 (采用Mills-Nithi法[6]) :让患者平卧, 肌肉放松状态下;使用CCY-IA型磁刺激仪 (武汉依瑞德) 单次手动刺激模式;将“8”字形线圈的中心放置在初级运动皮层手部相应区 (primary motor cortex, Ml) 进行刺激;同时使用MEB-2306C肌电诱发电位仪 (日本光电) 在第一背侧骨间肌使用表面电极记录复合运动电位 (CMP) ;在10次刺激中至少有5次在肌电图仪上记录到≥0.05 m V的CMP电位, 则此时的强度值即为MT值。

1.5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MT值与HAMD、中医证候积分均值变化

所有纳入研究的PSD病例治疗后MT值、HAM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呈下降趋势,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2组左侧MT值比较

治疗后两组左侧MT值比较, 双侧近似概率P<0.01。显示r TMS治疗组MT值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PSD发病机制复杂, 中西医在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方面多以主观描述为主, 缺乏客观量化的指标。TMS及其所建立的运动诱发电位 (MEP) 技术创立了运动皮层兴奋性 (motor cortex excitability, MCE) 概念[7]。运动阈值 (motor threshold, MT) 反映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性高低, 常作为衡量MCE的一个客观的电生理指标, 具有一定的个体稳定性[8]。r TMS可通过神经可塑性 (plasticity) 效应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或活跃性, 具有的双向调节大脑MCE的复杂机制[9]。虽然r TMS在临床评测和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但是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尚存争议, 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针对PSD的r TMS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高频 (≥5 Hz) 刺激左侧DLPFC和/或低频 (<5 Hz) 刺激右侧DLPFC均有安全有效[10], 高频r TMS治疗起效更快, 治疗后第2周末, 高频组HAMD评分下降幅度较低频组明显[11]。国内研究多选择低频刺激右侧DLPFC进行治疗。该研究探讨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 选择高频刺激左侧DLPFC的r TMS方案治疗肝气郁滞型PSD,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PSD属祖国医学“中风”和“郁证”的合病范畴, 兼有中风和抑郁的特点, “中风”发病在前, “郁证”发病在后。肝郁气滞, 气机运行不畅是其基本病机。临床上常见症状也符合肝气郁滞型的主要证候特点。中医认为气机与情志关系最为密切, 如气升太过急躁易怒, 气机郁结精神抑郁。脑为“元神之府”又为人体气机升已而降的转折点, 肝与脑在气机升降方面关系密切, “肝藏魂”, 七情过度使肝气冲逆或肝气郁滞, 导致气机紊乱发生神志病, 如《灵枢·本神》云:“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 迷惑而不治。”气机升降失调在病理上表现为气机升降太过与不及, 类似精神疾病左、右半球异常偏侧化假说, 抑郁症左半球MCE较右半球和正常人降低, 抑郁症患者左侧的MT值比右侧高 (7.30±11.41) %, 正常对照组左侧的MT值比右侧低 (11.02±16.0) %。异常偏侧化程度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关[12]。卒中造成左侧PFC功能弱化和topdown连接功能减低, 这可能是导致患者正性情绪体验降低, 负性情绪体验增加的生物学因素[13]。Lefaucheur等[14]研究抑郁症患者左侧的MT值 (75.97±2.20) %, 高频r TMS刺激左侧DLPFC治疗2周后MT值下降 (47.47±9.34) % (P<0.05) , 显示高频r TMS刺激可降低MT值, 增高MCE, 兴奋左侧大脑半球, 纠正抑郁症患者的异常半球功能偏侧化。在以MT值作为PSD疗效观测指标的临床研究较少, 该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左侧MT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r TMS治疗组MT值 (44.52±8.09) %较对照组MT值 (51.27±8.16) %下降更为明显 (P<0.05) , 显示高频r TMS可提高MCE, 降低MT值。该研究选择刺激部位左侧DLPFC, 是认知和情绪调节回路的关键脑区, 也是足厥阴肝经在头面部的循行的位置, 正是遵循“左升右降”的气机运行理论, 能条畅气机以达到疏肝解郁的目的, 这与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类似[15]。治疗后左侧MT值与中医证候积分、HAMD呈同步下降趋势 (治疗前后均值变化P<0.05)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左侧MT值下降, 左侧大脑MCE增加, 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和中医证候严重程度减轻。

综上所述, 基于大脑MCE理论的r TMS治疗肝气郁滞型PSD的中西医疗效机制的探讨, 为r TMS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临床中医脑病的相关机制研究开辟一条新研究思路。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 (MCE) 理论的重复经颅磁刺激 (r TMS) 治疗肝气郁滞型卒中后抑郁 (PSD) 的中西医疗效机制, 为临床中医脑病的相关机制研究探索一条新研究思路。方法 整群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就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门诊以及住院病人66例, 随机分为r TMS加氟西汀治疗组和单纯氟西汀治疗作为对照组各33例,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所有病人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 、中医肝气郁滞型证候评分以及运动阈值 (MT) 的变化以及两组间治疗后左侧MT值变化。结果 所有纳入研究的PSD病例左侧MT值治疗前均值 (63.56±9.99) %, 治疗后 (47.84±8.75) %;HAMD评分治疗前 (25.67±2.83) 分, 治疗后 (16.56±4.29) 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 (14.72±1.37) 分, 治疗后 (6.59±2.24) 分, 3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后两组MT值:治疗组 (44.52±8.09) %;对照组 (51.27±8.16) %。治疗后两组左侧MT值下降组间近似概率, P<0.01。显示r TMS治疗组MT值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左侧MT值和患者抑郁状态、中医证候积分之间呈同步下降趋势, 提示左侧大脑MCE降低与PSD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高频r TMS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 (DLPFC) 可提高左侧半球MCE, 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中医证候, 这与中医气机升降和平衡理论相似。

磁刺激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36例, 女32例, 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2]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 (34例) 和观察组 (34例) , 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5例, 年龄19~63 (39.6±1.3) 岁;病程2~13 (5.1±0.7) 年。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7例, 年龄20~64 (39.4±1.2) 岁;病程2~11 (5.3±0.6)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假刺激方案治疗, 给予观察组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具体操作为:运用颅磁刺激仪"∞"字型线圈, 将主要的治疗部位选择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 控制治疗频率和强度分别为10Hz和80%的运动阀值, 每天治疗20min, 每次刺激25个序列, 每序列持续约2s, 每两个序列之间间隔1min, 每周连续治疗5d, 共治疗4w。

1.3 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具有正常的思想意识, 能够和他人正常交流, 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好转, 具有明显较高的思想意识, 基本能够和他们正常交流, 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好转, 思想意识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无法和他人交流, 需要他人照顾, 则评定为无效。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运用阳性症状量表和阴性症状量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分值的上升而恶化, 随着分值的下降而改善。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 用±s表示计量资料, 用率表示计数资料, 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变化

组内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精神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3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8.82%,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现阶段, 大多数相关医学研究表明,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障碍效果显著, 但是其在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疗效还很少有相关医学研究报道, 但是临床已经给予充分的重视[3,4]。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表明,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 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使患者的阴性症状或幻听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精神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和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 充分说明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精神分裂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 缩短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相关医学研究普遍认为,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基础为左背外侧前额叶[5]。一项精神分裂症的f MRI相关研究认为, 精神分裂症发生的主要诱因为脑区间功能环路被破坏, 大脑某局部区域的功能不良并不是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唯一因素。此外, 经颅磁刺激能够造成不同脑区的同步去极化。从这里可以看出, 经颅磁刺激治疗一方面能够将新的疾病治疗手段提供给临床, 另一方面还能够为研究疾病本身的病因学及对经颅磁刺激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和相关医学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6], 充分说明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精神分裂症能够提高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精神分裂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 提高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静.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变[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7) :959-96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75-176.

[3]吴越, 季萍, 汤莉, 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J].中国康复, 2012, 27 (3) :227-228.

[4]段惠峰, 甘景梨, 连亚军, 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 13 (10) :1030-1034.

[5]孙复林, 吴荣琴, 黄军斌, 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4, 34 (5) :312-314.

磁刺激器 第5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护理

重复经颅磁刺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是一种非侵入性局部技术, 能直接刺激皮质神经元。作为一种无痛、无损伤的皮层刺激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目前rTMS被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应用在精神科临床。国内外均有不少学者正在研究rTMS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价值, 特别是有研究发现rTMS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阴性症状[1,2]。本院从2013年开始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开展rTMS治疗,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3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 其中男17例, 女15例;年龄20岁~60岁 (37.2岁±11.6岁) 。纳入标准: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分阴性症状评分≥20分;无器质性疾病, 无rTMS禁忌证, 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进行rTMS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仪为武汉依瑞德公司生产的CCY-Ⅰ型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参数如下:频率20Hz;部位为左背侧前额叶;刺激强度为80%运动域值 (MT) , 刺激总次数每天1 500次, 每周5次, 治疗时间4周, 共20次。

1.3结果

30例病人完成了20次的治疗疗程, 完成治疗率93.8%。2例病人因为治疗后出现头痛在治疗第3次和第5次时退出治疗, 最终未完成治疗疗程。

2 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有研究发现对经颅磁刺激治疗病人实施心理护理, 使病人能以较好的心态对待经颅磁刺激治疗,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护理人员要加强治疗前的护患交流, 全面评估病人精神状态、心理状况、性格等因素, 根据病人的病情、心理问题的不同类型, 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 抓住其主要心理特征进行护理。另外rTMS是一种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很多病人和家属对于rTMS治疗并不了解, 甚至有些病人将rTMS和电休克治疗混为一谈, 故而对治疗产生恐惧、担心和紧张心理。护理人员要以科学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 耐心细致地介绍rTMS治疗机制及其无痛、无损伤的特点, 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树立起病人治疗的信心。

2.1.2 健康宣教

对病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将rTMS的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告诉病人。通过告知疗效, 建立起病人的治疗信心, 提升病人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告知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能正确看待出现的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精神分裂症病人缺乏自知力, 所以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4]。通过对家属有效的宣教, 争取到家属对于治疗的支持, 通过家属的督促进一步提升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2.1.3 病人准备

详细询问病人既往史, 对于rTMS禁忌证的病人如伴有严重的躯体及脑器质性疾病者, 有脑部手术史和癫痫病史, 体内植入电子设备的病人如心脏起搏器或胰岛素泵的病人均应排除在外;了解病人的药物及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 为预防治疗诱发癫痫的发生, 对近期服降低痫性发作阈值药物、严重酗酒及使用神经兴奋性药物者也避免进行rTMS治疗。治疗前进行常规心电图、脑电图等辅助检查。

2.2 治疗中护理

护理人员全程陪同病人治疗, 态度和蔼, 给予病人耐心的解释、安慰等正向心理疏导, 降低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协助病人调整治疗椅的高度和倾斜度, 取一个舒适的位置;嘱病人双目微闭、全身放松。rTMS治疗时每次发出磁脉冲时有咔嗒声, 为避免引发纯音听力障碍及耳鸣, 予病人带上耳塞。rTMS治疗过程中加强观察, 病人出现痫性发作、头痛等不良反应时, 立即停止治疗, 并给予对症治疗。

2.3 治疗后护理

2.3.1 心理护理

治疗后应该加强护患交流, 引导病人表达对于治疗的感觉, 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动态, 并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人, 更要加强相关的宣教, 告知不良反应的性质、可能的后果, 让病人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不良反应, 增强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2.3.2 不良反应的护理

rTMS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癫痫发作、头痛和听力障碍[5]。 (1) 癫痫发作:在预先神经科筛查和控制治疗频率后, 可降低癫痫发作率, 发作率不到1/10 000。一旦病人出现癫痫抽搐发作, 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保护性措施, 立即让其平卧, 将病人头偏向一侧, 及时吸出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解开病人的衣领、腰带, 取出义齿。牙关紧闭者使用开口器, 口中放置牙垫, 有舌后坠者使用舌钳将舌头拉出。口唇发绀者给予鼻导管吸氧。四肢关节处稍加保护, 避免过度用力造成骨折。本报告无此并发症。 (2) 头痛:头痛是rTM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有报道认为近10%的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 可自然减轻或服用止痛药短时间内消除。其可能的机制是rTMS可增加5-羟色胺 (5-HT) , 能像服选择性5-HT回收抑制剂一样引起头痛。本报告中共有4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 其中有2例病人因为头痛较剧烈最终放弃治疗。 (3) 听力障碍:大量的研究表明rTMS本身并不会导致听力的问题。听力的不良反应往往是脉冲的刺激声导致, 所以治疗中带耳塞可以将潜在的听力受损降到最低。我们在护理过程中给病人塞上耳塞, 有效地消除了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报告中未见听力障碍报告。

3 小结

rTMS是在T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神经电生理技术, 最早仅用于神经科疾病的诊断。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 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 效果较好。然而, 在临床护理中, 常常遇到病人对rTMS治疗的依从性不佳, 以致不能完成治疗过程, 影响了治疗的效果[6]。本院于2013年引进rTMS治疗后通过制定专门的rTMS治疗护理制度, 治疗前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 详细了解病史, 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治疗中加强病情观察, 协助完成rTMS治疗;治疗后监测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 加强针对性心理干预, 使病人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并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柳颢, 李惠, 刘锐, 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8, 15 (3) :134-137.

[2]高志勤, 余海鹰, 孙剑.经颅磁刺激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 18 (1) :65-66.

[3]宫万力, 那丽娜, 栾艳.对经颅磁刺激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2) :246-247.

[4]柯琴芳.健康教育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0, 8 (2B) :468.

[5]汪春运.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抗抑郁和抗焦虑效应[J].四川精神卫生, 2013, 26 (1) :54-55.

磁刺激器 第6篇

关键词:曲舍林,抑郁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在临床中,抑郁症属于一种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自卑、悲观、情绪低落以及冷漠等,随着人们工作中、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增长的速度也呈日益增长趋势。抑郁症的治疗过程漫长且痛苦,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本文研究中,针对抑郁症患者,主要采取曲舍林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方案进行治疗,旨在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相关依据,改善该疾病的危害,具体报告见下。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化分为2组,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

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占17例、12例;年龄范围在24岁~62岁之间,平均年龄(33.78±11.35)岁。

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占18例、11例;年龄范围在25岁~63岁之间,平均年龄(34.19±11.23)岁。

两组抑郁症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即P大于0.05),可实施科学性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曲舍林进行治疗,首次给予抑郁症患者曲舍林50mg每天,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稳定后一周可将剂量增至100mg每天。连续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抑郁症患者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配合治疗,将经颅磁刺激仪放置头部左侧DLPFC区域进行刺激治疗,频率为10Hz,强度为100%MT。每次治疗的序列为50个,每次50次,在间隔15秒的情况下连续刺激治疗2500次,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疗效、评分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抑郁症患者治疗2周、4周后HAMD评分以及治疗效果,记录并且分析。

1.3.2 疗效、评分判定标准

HAMD评分标准:小于7分为无抑郁症状,8~19分为轻度抑郁,17~23分为中度抑郁,大于40分为重度抑郁。

疗效判定标准:HAMD减分率≥75%为显效,HAMD减分率在50%-75%之间为有效,HAMD减分率小于25%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抑郁症患者的总概率减去无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抑郁症患者治疗的数据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数据,并用t值检验,用“%”表示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并用卡方值检验,当2组抑郁症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异时,则用P<0.05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值小于0.05,如表1所示:

治疗后,观察组抑郁症患者HAMD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值小于0.05

3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抑郁症属于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性精神疾病,该病诱发因素较多,主要来自于工作、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患者常有自杀倾向、自卑心理以及悲观的情绪。该病治疗周期长,治愈困难,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本次研究中,我院主要观察单纯使用曲舍林治疗和使用曲舍林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迄今为止,针对抑郁症患者,使用曲舍林等药物治疗的方式较为普遍,但药物治疗见效缓慢,对患者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不适合长期治疗[3]。使用曲舍林药物治疗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不高。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使用曲舍林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有研究表明,大脑左侧前额叶皮质功能的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经颅磁刺激治疗主要是通过重复刺激大脑的DLPFC区域对神经细胞进行影响,进而减少抑郁症的发作[4]。该治疗方式见效快、无损伤、操作较为简单,是治疗抑郁症的理想方法。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抑郁症患者在使用曲舍林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66%,而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65.5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HAMD评分为(12.53±3.42)分,相较于单纯使用曲舍林治疗的对照组降低显著,P值小于0.05。

总而言之,使用曲舍林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可观,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疗效明显,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亓高超.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6):455-457.

[2]栾慧明,袁国桢.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辅助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5):25-27.

[3]路亚洲,周丹娜,刘志宏.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运动阈值影响及与疗效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446-1448.

磁刺激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是我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3~37月, 平均 (18.4±7.6) 月;新生儿窒息24例, 早产17, 黄疸延长3例, 双胎1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3~36月, 平均 (18.3±7.7) 月;新生儿窒息23例, 早产18, 黄疸延长3例, 双胎1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致病原因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 采取康复护理:①抱姿:将患儿双肩伸直, 髋关节、膝关节屈曲, 两腿分别放于抱者腰部两侧。角弓反张的应将患儿抱成球状。②控头训练:对于控头差的患儿进行各个体位上的控头练习, 如仰卧位拉起训练, 俯卧位抬头训练等。③翻身训练:可对患儿按照头部—肩胛带—骨盆或骨盆—肩胛带—头部的顺序进行翻身训练。④坐位训练:可分为盘腿坐和伸腿坐, 此体位可以训练坐位平衡、重心转移。⑤膝立位训练:可分为双膝立位和单膝立位, 可以训练患儿髋关节的控制能力。此体位是患儿在训练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是核心稳定的重要训练手段。⑥站位训练:可以扶站、靠站、独站的顺序进行, 为最后的行走训练打下基础。即使患儿不能独走, 也要进行站位的训练。⑦行走训练:此训练在患儿可以独站的情况下进行, 使患儿最终可以独走。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对观察组的45例患儿进行低频经颅磁刺激。操作方法:给予低频刺激, 2次/d, 20min/次, 23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2]表对患儿进行评价。显效:肌张力降低两级或两级以上;有效:肌张力降低一级;无效:肌张力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9.0软件分析, %表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χ2校验, 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后, 对照组显效21例 (46.7%) , 有效14例 (31.1%) , 无效10例 (22.2%) , 有效率77.8%;观察组显效27例 (60.0%) , 有效16例 (35.6%) , 无效2例 (4.4%) , 有效率95.6%。观察组总有效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77.8%, χ2=4.71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瘫患儿中痉挛型所占比例达到60%~70%, 可分为单瘫、双瘫、偏瘫等类型。损伤部位主要在锥体系, 临床表现主要以屈曲模式为主:上肢屈曲、内收、内旋, 拇指内收、双上肢后伸;躯干屈曲, 拱背坐, 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双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剪刀步[3]。目前经颅磁刺激在治疗中的应用较为成熟, 广泛的运用在神经疾病的额治疗当中, 它是一种无痛无创的治疗方法。磁信号可以通过头部组织无衰减的到达大脑神经, 适当的调整刺激量可以抑制大脑的兴奋程度, 使肌张力减低, 结合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 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以传统治疗方案为基础, 通过康复护理结合低频经颅磁刺激降低患儿肌张力疗效确切。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发育, 改善由于肌张力高引起的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异常, 在改善预后方面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低频经颅磁刺激配合康复护理在治疗痉挛型脑瘫中对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9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痉挛肌刺激、头针及营养神经药物等常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经颅磁刺激。两组患儿均治疗23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儿肌张力情况。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低频经颅磁刺激配合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低频经颅磁刺激,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陈颖.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4) :81.

[2]张浩, 宋虎杰.中医综合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肌张力60例[J].中医研究, 2012, 25 (3) :51-53.

上一篇:多元协作治理下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