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文化艺术中心

2024-07-24

盐城文化艺术中心(精选7篇)

盐城文化艺术中心 第1篇

关键词: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质量控制,泵送

自密实混凝土能够在本身自重的作用下,在不采取任何振捣等密实成型措施时,充满混凝土浇筑的每一个角落和包裹钢筋,不留下任何空隙,这就克服了梁、柱相互交叉较多的复杂结构因为钢筋相互穿插使混凝土浇筑无法振捣的施工困难;如何达到最佳性能,质量控制是关键。

1 工程概况

盐城文化艺术中心工程,总建筑面积为31 864 m2,框架结构,抗震7度设防,地下1层,地上4层,分东西两个单体,中间为水街,通过玻璃幕墙连廊连接形成整体,连接玻璃幕墙4个角有24根劲性柱。

劲性柱截面图如图1所示。中间开R75孔,作为出气孔及并用来浇筑混凝土,设计使用普通的泵送混凝土,但在实际施工中遇到混凝土浇筑困难的难题。考虑到自密实混凝土具有独特性能,所以此劲性柱浇筑改为C40自密实混凝土。

2 对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试验

2.1 材料选用

水泥:磊实公司生产的梅花鹿牌P.O425水泥,28 d抗压强度49.1 MPa。

粉煤灰:邳州市徐电鑫盛公司生产,Ⅰ级粉煤灰。

砂:长江矿业产中砂,细度模数2.6,含泥量0.6%。

碎石:采用江苏宜兴人工碎石,级配为5~31.5连续级配。

外加剂:扬州荣能产RJ-VI缓凝高效减水剂和引气剂。

2.2 配合比的确定

因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有很大差别,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设计和计算方法,根据吴中伟院士的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中提出的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方法,结合普通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控制的经验,选用如下方法初试各成分用量及比例控制:

1)体积水胶比在0.7~1.0范围内。

2)净浆体积占总体积的38%以上。

3)细骨料用量固定为砂浆体积的38%。

4)粗骨料含量为总体积的32%。

经过多次试配,调整后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见表1。

对其进行拌和试验,其工作性能见表2,工作性能良好。

mm

对此配比制作试块分A,B两类,A类试块3组,用振动台振动,B类试块3组模拟生产试验不加任何振动,其强度对比见表3;从表3的强度数据可以看出,此配比的强度完全满足C40要求。对于材料的误差:集料2%、其他原材料1%范围内经试验发现原材料在以上范围内波动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不大,工作性能满足要求,用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搅拌运输过程模拟试验,每10 min搅拌5 s,120 min后混凝土坍落度及扩展度基本不损失。

MPa

通过以上试验说明,此配比具备优异的工作性,符合密实混凝土高稳定性要求,具备到施工现场进行免振施工的要求。

3 生产及施工

3.1 生产准备

1)原材料在生产前要检测砂子含水率,检查碎石子的级配是否满足生产要求,砂、石含泥量是否符合要求。再次检测水泥及外加剂适应性。

2)混凝土:要求商品混凝土公司检验员在出厂时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坍落度在260 mm~270 mm,扩展度不大于600 mm,在浇筑现场准备减水剂,预防运输到工地施工现场后的混凝土出现的工作性变化(要确保运输过程的连续性)。

3)在浇筑自密实混凝土前,应确认模板的设计安装是否符合要求。特别要注意模板接缝和模板设计时模板的侧压力。

3.2 生产控制

自密实混凝土要求优异的工作性,因为水胶比偏小,所以需要适当延长混凝土搅拌时间,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

正式生产第一盘料后,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进行检测,完全满足要求,以后每车混凝土都进行工作性能检测,符合出厂要求。

4 运输、泵送及施工

1)当准备工作都符合要求后,就开始将自密实混凝土运输到施工现场,需要40 min,每次到场后进行检测,其工作性能没有明显的变化。

2)采用泵车进行泵送施工,先用水润泵,充分湿润管道,然后要用足够的砂浆润管,由于进料口小,用漏斗进料,要间隙输送,这便于有充足的时间进料和自密实混凝土流平,不致过量堆于浇筑口而外溢。

3)在施工现场浇筑过程中距洞口近处取样,碎石含量满足要求且处于悬浮在水泥浆中,完全符合工程要求。

4)因自密实混凝土泌水量较小,为了减少混凝土的水分散失和塑性开裂,应加强养护保持混凝土的湿度,在混凝土塑性阶段用薄膜覆盖,施工完成后,工程效果十分理想。

5)混凝土表面光滑,纹理清晰,无蜂窝麻面,成型28 d后回弹,强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5 结语

盐城文化艺术中心型钢钢筋混凝土柱由普通混凝土变更为自密实混凝土后,通过前述采取的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经验收,完全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为我公司的技术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中伟,廉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2]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盐城文化艺术中心 第2篇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资质证书(复印件)

三、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四、工程开工报审表

开工报告

五、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

六、施工组织设计

1、工程概况

2、施工总体目标及施工部署

3、工程项目管理、施工准备(1)项目管理(2)施工准备工作(3)施工方案(4)劳动力配备计划

(5)安装主要机械设备、工具材料计划(6)施工进度(7)质量保证措施(8)施工安全措施

七、材料报审

1、方管报审表、质保书、自检记录

2、圆管报审表、质保书、自检记录

3、钢柱报审表、质保书、自检记录

4、钢板报审表、质保书、自检记录

5、化学锚栓报审表、质保书

6、焊丝报审表、质保书、自检记录

7、涂料报审表、质保书

八、检查记录

九、钢结构工程控制资料核查表

十、分项工程报验

十一、钢结构(构件组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钢结构组装分项工程检验批中有关允许偏差检查记录

1、钢构件焊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报验申请表、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2、高强度螺栓连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报验申请表、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3、单层钢结构安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报验申请表、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分项工程有关允许偏差验收记录

4、钢结构防腐涂料涂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报验申请表、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盐城文化艺术中心 第3篇

关键词:新四军;盐城地区;木板刻画;艺术研究

0 前言

盐城地区是新四军时期重要的抗战地,现如今一提到新四军时期的盐城地区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木板刻画艺术。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的木板刻画作品,风格清新,作品内容简单易懂,深受当时民众的喜爱,继而在新四军抗战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形成了独特的红色艺术文化。

1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的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意义

1.1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的木刻版画艺术的历史意义

木板刻画是绘画艺术的一种,与普通的纸上作画不同,木板刻画以木板为基本材料,刻画家首先在木板上刻画出相反的图像,再将图像印到纸上以便于人们欣赏。木板刻画在绘画历史上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刻画技术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纵观我国各时期的木板刻画艺术作品,最具有民族特色且表现力量最强的当属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的木板刻画作品。新四军时期属于抗战时期,木板刻画作为当时信息传播与宣扬抗战精神的主要形式,在新四军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受新四军时期风气的影响,盐城作为重要的抗战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木板刻画人才。新四军时期的木板刻画作品,以抗战精神作为创作的核心,不仅展现了当时抗战活动的严峻,也全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决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

1.2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发展产生的影响

木板刻画艺术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以板画刻印复杂繁复为主要特点,在我国古代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木板刻画艺术在新四军抗战时期正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为满足当时社会的实际需求,木板刻画艺术在传统艺术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全新的板画风格,不仅发挥了传统艺术的战争作用,也对新四军时期的绘画美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四军抗战时期,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新四军在短时内迅速发展和壮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木板刻画人才都聚集在盐城地区,发展大规模的木板刻画艺术活动,进而在盐城地区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艺术潮流和当地传统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不仅加强了军民之间的交流,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也促进了抗战胜利的步调。[2]

2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的木刻版画艺术研究分析

2.1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作品主要内容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的木板刻画作品具有独特的作画特征。从当时木板刻画作品的内容看,当时的木板刻画作品在传统刻画技艺的基础上,根据新四军时期的抗日作战形式,以及抗战时期人们的实际需求,改变了木板刻画内容风格,找到了传播木板刻画作品的最佳途径,继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木板刻画作品的社会作用。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的木板刻画作品内容,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作品内容主要围绕着抗日活动展开,总体上包括宣扬抗日决心和报道抗日战争战况,利用木板刻画作品,通过流动性传阅的形式,在广大抗战地区对当地人们进行抗战教育。与此同时,木板刻画作品对战争情况进行实时转播,让抗战地区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战争的形势,继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支持战争,满足抗战战争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新四军时期盐城的木板刻画作品,以最直接的服务方式参与到了抗战中,发挥了木板刻画的内涵战斗力量。[3]

2.2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作品的应用体裁

艺术作品的体裁实质上是某种艺术作品的固有表达形式,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有其稳定的体裁形式。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作品体裁具有震撼力强的特点,以记录社会实际和战争事态为基本,从多个角度入手充分表现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以及木板刻画人才的实质感情。以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作品《抗战到底》为例,该作品将整个图像画面分成了三个主要表现层次,图像上层盘旋着危险的战斗机,图像中层是举着枪支器械的英勇抗战军人,下层是不畏艰险为战争提供支持的青年学子,整个作品以最直接的描述方式表现了当时的抗战现状,在充分表现艺术作品魅力的同时,表达了木板刻画作者,以及新四军时期我国人们的爱国情怀,突出了人们抗战到底的决心,并在最大限度上显示了木板刻画艺术作品内涵的健康积极成分。[4]

2.3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作品的创作形式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的木板刻画作品,主要基于社会现状进行创作,木板刻画作品内容趋向于平民化和普泛化,作品表现手法直接自然,无论是谁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从当时木板刻画作品的表现手法看,大多通过人物与景色的组合来表现作品的内在含义,在使用线条丰富图像画面时,注重调节线条之间的关系,避免线条打乱整个作品的层次,体现了当时木板刻画作品简单朴素的特点。以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作品《军民一家》为例,作品中涉及的图像都以当时实物为主,人物造型和行动姿态都是新四军时期最常见的形态,作品中没有过于抽象的内容,作品的每个细节都突出了新四军时期的生活特征,作品的实质内容在最大限度上贴近了当时生活,表达了人们朴素又真切的感情。除此之外,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木板刻画作品,大多为军人军章和纪念战争邮票,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浓厚的历史风情,表现了木板刻画作品形式内容的多样化,也达到了极高的木板刻画艺术水平,体现了新四军时期木板刻画人才超高的作画技艺。

2.4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作品的艺术风格

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是新四军时期木板刻画作家在大量创造之后形成的稳定的艺术格派。新四军时期的木板刻画作品艺术水准较高,优秀的木板刻画作品尺寸不大,但是刻板上的线条纹络苍劲有力,无论是远景近景,還是景色描绘全部栩栩如生,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能体会到作画人刀法的细腻,以及作品直接表现出的秀丽。沈柔坚是新四军时期盐城地区木板刻画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优秀作品有《解放军区好风光》和《田野》。沈柔坚在木板刻画艺术中融入了水墨文化,作品线条随意自由却不失灵性,以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3 结论

木板刻画艺术在新四军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全新的独特的艺术理念。为了从更加深入的角度了解当时木板刻画作品的实质内涵,就应该掌握当时社会风貌和具体的抗战形势,结合优秀的木板刻画作品内容,从板画作品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风格入手,体会板画作者的内在感情,以及中国文化艺术的伟大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松.梦在山外——民国(1912-1949)版画中的西方视角[D].中国美术学院,2013.

[2] 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D].西安美术学院,2014.

[3] 黎然.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木刻运动与边区木刻运动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 冯荣荣.中国现代黑白木刻插图(连环画)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

盐城市全民健身中心 第4篇

盐城市全民健身中心的各项设计均围绕为市民日常健身提供综合性服务场所、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专业化训练设施这两个目标进行的。

为保证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本设计运用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将游泳馆、保龄球馆和网球馆三个大空间自下而上叠合布置在多层裙房中,位于地块南面;将其他全民健身设施、体能测试、办公接待、对外培训等功能布置在高层建筑中,位于地块北面。裙房部分,游泳馆设置了25m×25m标准短池;保龄球馆布置了20根保龄球道;网球馆内布置了2片标准网球场地和1片篮球场地;还设有配套的浴室和体育用品专卖店。高层建筑内,除两个楼层作为内部办公外,其余11个标准层全部作为健身、休闲和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包括乒乓球、台球、沙狐球、棋牌、飞镖、舞蹈、力量训练、跆拳道、武术、瑜伽、电子竞技、多媒体教学培训和体质监测等各类设施,还有餐饮、超市等服务设施。通过合理组织流线,将多种业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互不干扰,又能够彼此互补。

在建筑造型方面,高层办公楼采用高耸的曲面直筒形态,多层训练馆则采用舒展的矩形体块与飘逸的屋盖组合,二者高低对比、分合适度、相映成趣。建筑的走向按平行于市政道路设置,与整个体育中心的建筑朝向和建筑肌理形成协调关系。同时,弧线形的高层立面、曲线形的多层轮廓线与体育馆及其周边环路相呼应;直边一侧又兼顾了新西门路的直线走向,在尊重规划退红线要求基础上,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丰富了立面表达。整体建筑既宏伟壮观,又亲切宜人,金属屋面适度伸展、合理裁剪,与建筑的功能定位相契合,充分表达了建筑集办公和运动于一身的综合特质。

在建筑细部处理方面,主要立面构件尺度结合自身形态表达需要做了适当调整。高层建筑以上下贯通的双柱突出表现了竖向线条,使建筑形态显得高耸挺拔;多层裙房以水平线条为主,强调其舒展飘逸的特色。鉴于功能业态种类较多、开放服务时间难以同步等具体情况,设计采用了分体式空调或小型集中空调,有利于节能降耗和灵活管理。但也由此引出了空调室外机的布置与建筑外观的矛盾。我们通过对落地窗分割后选取适当单元作为通风百叶,这样既保持了现代办公建筑立面的完整,又解决了空调室外机的安装与美化遮挡,并通过各层百叶窗的交错布置,丰富了立面表达效果。

作为一个面向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设施,盐城市全民健身中心各类健身设施全面对市民开放。同时,各项标准化的运动设施也使其成为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训练基地。经营者将公益性服务与有偿性服务结合起来,开放两年多来,以馆养馆,成绩斐然,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和本地特点的运营模式,为体育设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盐城市全民健身中心

建设地点:中国,江苏,盐城

业主:盐城市体育局

设计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工图现场配合)

设计时间:2007年3月

建成时间:2009年7月

用地面积:10 500m2

建筑面积:28 000m2

主设计:姚亚雄

项目负责人:姚亚雄,魏敦山

建筑设计:姚亚雄,魏敦山

结构设计:朱江

技术设备:李海军,汪立敏,张骥

图纸版权: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盐城淮剧文化融入家纺产品研究 第5篇

一、盐城淮剧文化的发展和风格特点

淮剧又名江淮戏,起初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被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后来受徽剧、京剧影响,才逐渐有所发展,有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之说。但也并非全部严格分行。如小生演员,也能唱老生、丑行。花旦演员,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文武双全。少数全能的演员,能担任淮剧所有行当的角色。这独有的风格特点也形成了这独有的淮剧文化。

二、淮剧文化与家纺产品的结合

家用纺织品也称为装饰用纺织品。它是对人生活环境起美化装饰作用的实用性纺织品。如今的家纺也称为“大家纺”不仅指床上用品更包括了布艺家装的系列产品,例如:玩偶、墙布、布艺沙发等。将淮剧元素融入于家纺产品其实是文化融入生活装饰的一个途径。

1. 玩偶角色之“生”的设计构思

角色“生”包括老生、小生、红生、武生,以外貌服装和表演内容来选择,小生是最受大众讨喜的角色。小生是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包括文弱儒雅的文小生。以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重的生角焦仲卿形象为设计原型,进行卡通玩偶设计,如图1。

2. 玩偶角色之“旦”的设计构思

角色“旦”,老旦为年长的女性角色,小旦为年轻的女性。对于庄重的青衣、活泼的花旦和较重于武打的武旦来选,花旦的装饰可塑性更强。以“哑女告状”的掌上珠为设计原型,设计出花旦的卡通玩偶,如图2。

3. 玩偶角色之“净”的设计构思

角色“净”灵感来源于“杨家将之杨六郎挂帅”讲述了以杨六郎、寇准与奸臣潘仁美、工强及萧太后率领的辽国兵马的激烈冲突为主线着力刻画了杨六郎的大智大勇,在“杨家将之杨六郎挂帅”中将杨六郎的形象提取出来作为设计原型,如图3。

4. 玩偶角色之“丑”的设计构思

角色“丑”灵感来源于淮剧“三女枪竹板”中的黄秀兰,在这部戏中黄秀兰在里扮演的是“丑角”,在戏曲上黄秀兰的服装内衬白色长裙,外披黄色襟圆弧底外衣,头饰上梳为古装头,以此装饰作为设计原型,如图4。

将淮剧中“生”“旦”“净”“丑”四个角色由四位经典作品代表人物作为创作元素,提取运用在家纺产品的布艺玩偶制作中,既可以作为旅游的开发产品又可以作为文化宣传。

三、总结

盐城淮剧文化在家用纺织品的研究应用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是使非物质文化成中国家纺设计取之不尽的创新源头,使中国家纺融入文化元素获得高端价值。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家纺也是市场产品开拓的一次新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源泉,定能开辟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家纺品牌。

摘要:淮剧作为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的成就多在音乐领域,在其他领域的开发较少。在盐城这个纺织产业为经济中心的地域城市,应该将文化遗产与产业优势相结合,所以淮剧文化在家纺领域中的研究应用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其艺术特色可运用在家纺中的各个领域。以盐城本土淮剧文化中的四大角色为题材制作戏剧玩偶,从戏曲中确定图案风格,玩偶人物形象不仅生动活泼,个性迥异,而且更易被市场接受。

关键词:盐城淮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玩偶设计,家纺

参考文献

[1]白玉林.纺织品装饰艺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6.

盐城文化艺术中心 第6篇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已成为城市综合体开发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仍难以达到建设轨道交通要求的现状,许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持续的零散化、片段化的状态,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各级政府在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大潮中,无法对日渐高涨的“向地下要空间的需求与呼声”做出迅速回应。即使有所应对,这些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也在缺乏诸如轨道交通建设此类地下空间开发的强力“触媒”下,更多地倾向于从多方位的需求要素研究入手,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划原则和策略,以使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更加系统、有序,从而有效缓解中心区的各种矛盾和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如何更加合理而完美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使现实中的城市集聚与低碳生态发展的长远目标或需求相吻合,并保持一致,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须认真探究的问题。

2 规划编制的层次与原则

我国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防工程长期以来虽已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与领导系统,但在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协作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鉴于此,我们在盐城市和蚌埠市中心地段的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尝试以系统化的方式,整合不同权属地块空间,结合地下街综合体及城市重要空间据点的规划设计,加强地下空间的公共性和连通性,以构筑整体、高效、低碳、立体的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城市中心区的功能、交通及设施的有效措施,同时对城市人防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既能有效增强城市各类地下空间设施的连通整合,同时也是实现地区发展定位,提升城市防灾抗毁能力的最有效及可持续的途径。

2.1 规划编制的层次

2.1.1 宏观层面的系统性规划

宏观层面的系统性规划解决的重点是:依据上位规划要求,从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等方面明确核心区各类地下空间及设施系统,具体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共空间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防灾设施,地下仓储物流等设施的开发目标、总体规模、空间布局、竖向关系和管理模式等内容。盐城市老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性规划是关于城市重点地段的综合性专项规划,规划主要以核心区商业的提升改造为契机,以促进该地区的城市交通、综合防灾、公共服务、市政公用等设施的部分地下化与集约化为目标,对老城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布局。

2.1.2 微观层面的详细规划与设计

微观层面的详细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地区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及竖向层次,预测各项功能性地下空间设施系统的规模、布局、形态,对公共系统及非公共系统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出控制要求,合理统筹建设分期,为地区地下空间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等。

规划解决的重点是:以人防商业地下街项目的开发为契机,整合周边商业网点、空间环境、历史人文等公共资源,综合解决交通、商业开发和人防的矛盾,同时创造多样宜人、立体优雅、富有生机活力和地方人文色彩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2 规划设计理念与原则

2.2.1 基本理念

针对城市中心区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在系统规划中始终以公共性和地方化作为主题,秉承适度超前、整体协调、网络连通的规划理念;在地下街的具体设计中始终遵循“适度性”理念,采用能实现低碳化、立体公共化的适用性技术,并在空间处理和景观设计中尊重和展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2.2.2 适度性原则

特指在规模上和经济上的双重适度性。对于盐城和蚌埠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要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开发地下空间势在必行,但需结合自身的社会经济特点、空间尺度、城市的地质环境特点和实际需要,做好科学的规模预测,将适宜的城市功能引入地下,而不宜一窝蜂地盲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造成高投入、低回报的不利局面。

2.2.3 立体公共性原则

公共性是在系统性规划和地下街规划设计中所贯穿始终的理念。在我国,一般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建设本身就是平战结合的产物,是城市公共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满足城市战时防空、避难的基本前提下,同时满足如公共停车、交通转换、商业开发等其他公共功能的需求,实现功能性与经济性的效益最大化。在缺乏系统性规划指引下的地下空间建设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片段化、零碎化倾向,单独开发的各个地块除了满足地块本身所需的地下空间建设量以外,极少考虑与外部地下空间的贯穿性和联通性。因此,规划设计中将片段化的地下空间采用立体公共系统整合起来,使之与周边地块真正顺畅贯通、连成一体。

2.2.4 地方人文性原则

由于地下空间特殊的环境,其建筑形象和空间表达不像地面建筑那么突出,规划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能突出其公共性的地上地下过渡空间,如转换中庭、下沉广场和出入口等,采取灵活富有创意的设计手法处理景观衔接,将地下街与城市发展带交会处的空间资源进行融合,以空间构成、景观塑造、建筑设计等手法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2.2.5 低碳与生态化的技术性原则

建筑设计中低碳和生态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建筑技术领域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地下空间的建设因其建筑外围维护结构的热传递小,因此具有应用低碳技术的天然优势。采用能降低碳消耗的自然光引入、建筑规模优化、建筑面积控制、设计容量和设备减少等设计方法不仅能有效减少能耗,同时对地下空间的安全经济和低碳高效地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 规划策略

3.1 系统性规划:

以盐城市老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性规划为例。

3.1.1 现状

盐城市老城核心区地处城区中心,是盐城最繁华、最具活力的地区,其范围西起先锋岛,南至串场河,东到小洋河,北达毓龙路,规划用地面积约174.4公顷,现状交通矛盾突出、购物环境不佳。目前规划范围内已有或在建或规划拟建的地下空间,现状功能上均以商业、仓储和车库为主。这种建筑下独立建设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造成彼此连通整合方面严重不足。由于地处中心区,建军中路的交通压力非常大,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路边占道停车等问题十分突出。

3.1.2 总体策略

协调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和相关规划的落实与衔接,基于对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规模需求及开发形态分析,确定规划范围内的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包括平面布局及竖向分层,沿建军中路形成地下街开发主轴,联系两侧建筑地下空间,呈现带形“脊状”网络发展结构。

3.1.3 具体策略

3.1.3.1合理组织垂直水平交通,合理划分地下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构建安全高效的地下商业、步行通道、停车、人防等综合防护网络。在地面地下协同、强化公共空间职能的原则指导下,根据用地供给与需求预测,结合土地使用功能,将地下空间按照商业、居住商住、文娱设施、公共绿地、医疗卫生、道路等用地功能的划分,构建与之相对应的不同开发利用模式。建设建军中路地下商业街,连通道路两侧新建或改建建筑地下层,预留与改造地块的连通接口,形成连续安全且不受机动车空间的分割与干扰的地下步行系统网络实现与地下停车及BRT换乘的无缝接驳;补充地下公共停车位,解决城市中心区停车空间不足的矛盾,形成地下停车网络,实现地上地下停车资源的集约化与共享利用;引导人行沿建军中路下沉广场等过渡空间进入地下街,分流地面过往人流量,减缓地面拥堵;构建地下过街通道、人防、救援中心等综合防护网络,增强城市总体综合防护能力。

3.1.3.2合理分配规划基地内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在竖向层面上明确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分期分层开发的原则。地下空间一般来说都是按照消防安全与确保安全逃生等基本设计原则,按照道路下、非道路下两者进行竖向空间的功能布局。非道路下竖向利用通常遵循“浅层人行、深层设施”的原则,即将用于人活动的地下空间设施设置在较浅的地层,如地下商业设施、地下防灾设施等,将无人或人短期活动的功能性设施置于较深的地层,如地下道路、地下物流、地下仓储、地能利用等设施。道路下竖向空间的利用主要分为表层空间、浅层空间、中层空间和深层空间四个层次,分别满足市政管线埋设、地下商业、地下交通与停车和人防工程等不同用途空间及其他远景设施预留。

3.1.3.3创造特征鲜明的地下空间环境引导系统由于地下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与地面环境的共同设计与引导,才能形成真正的地面、地下环境空间系统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因此,应重点处理地面、地下人行出入的自然衔接及过渡,出入口、转换节点的景观,以及与周边现状建筑及景观相协调。在材料、色彩使用上综合考虑质量、环保及心理等因素,与城市发展文脉、地上空间氛围和自然环境的相协调。同时设置系统化的特色标识,如安全、导向、特殊人群专用、设施、乘车信息和广告标识等。

3.2 详细规划与设计:

以蚌埠市淮河路商业中心区地下街为例

3.2.1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蚌埠市乃至皖北地区最著名的商业聚集区域内,在淮河路、胜利路、小南山儿童公园和蚌埠市科学文化宫的地下,整体空间形态呈倒L字形,共由3个单项工程(即淮河路、胜利路、小南山人防地下商业街)组成,地下街主体设置在淮河路路面地下,总长度1395.2米,面积约29197.8m2。项目以建设地下街及地下停车库来整合城市道路、绿地、广场下的地下空间资源,以期达到缓解因城市基础设施不足所带来的城市中心区域动态、静态交通混杂的矛盾,合理组织车流、人流,从而改善老城区商业购物环境,提高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和利用的集约度,推动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

3.2.2 总体策略

本设计以现代商贸新城为战略目标,以“扩大城市便利性”为核心设计目标,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要素创造新型宜居的城市地下空间,其设计特色在于摒弃传统地下街“设施全套地下化”的一贯作法,立足于全新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共同发展的设计理念,使地下街成为真正的城市公共空间,并因而创造出新的城市功能。

3.2.3 具体策略

3.2.3.1将地下商业与周边下沉广场、周边商业以水平对接,并打开城市基层面,将城市的活动与景观置于地下街与城市交汇处,使城市的主要活动界面能够以地下街为新的活动载体,改变传统地下街纯商业功能的性质,让地下街成为城市聚集的生活广场。

3.2.3.2确保地下街开发的活性化,扭转道路两侧各商业地块独立发展的状况,让地下街与地面商圈共存共荣,确保彼此间人流量与商业引力的制衡。

3.2.3.3将地下街主要疏散通道均面向开敞的下沉广场,以消除封闭感达到地下空间地面感的目标。

3.2.3.4组织地上与地下的商业空间,使地下街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商业连续界面,保证全天候的空间连续性。

3.2.3.5在区域道路的主要交叉口设置地上、地下连通道,确保人员上、下进出便捷,利用城市绿地的地下空间合理设置地下停车空间,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停车难的现象。

3.2.4 节点设计

3.2.4.1节点A:淮河路与升平街交会段与西南角的城市绿地作为整个地下街工程的起始端,节点A是整个项目西侧最具特色的景观绿带。设计以融合地下街的商业和城市休闲活动为目标,以地下街为纽带,将城市景观和地面步行系统联系起来,同时在不同的转换空间将蚌埠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景观设计和建筑意象中,体现地方化和本土化的城市精神。

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转换节点,不仅起连通地下停车库以解决淮河路停车难问题的功用,同时将地面休闲娱乐与地下停车、地下商业的集聚区相连,共同构筑深受市民喜爱的各种规模聚会和交流的城市活动公共平台。节点A以“蚌山之绿”及“淮河之水”为主题进行立体人文景观设计,并作为地下街的主要出入口广场展现蚌埠市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对应地面原有古树设计“落叶”以传递“历史如镜”“文化常青”的意象,在不破坏古树的前提下让地面动线环绕古树缓缓流动,将绿与自然光导引至地下空间。

升平街与淮海路交叉口正下方的地下商业的集聚区是A节点的另一个亮点,此节点广场以主题“蚌埠含珠”将蚌埠市的人文精神与商贸氛围进行了充分融合。

3.2.4.2节点B:淮河路与国货路交会段南端区域该节点本着商业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将地下商业街与地面商业街及周边地块的空间融合在一起,以整合淮河路与国货路地面景观资源的设计手段改变区域发展相对失衡的问题。通过打开地下街顶盖、整合下沉广场的设计方式,让大量的人流能够直接出入,使地下街与周边地块在此处区域形成城市与商业活动聚集,让自然光线能透过侧墙的开放而有效引入,也同时解决了城市人防及综合防灾等问题。设计致力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承,以大禹文化为核心创意点打造具备城市精神的重要地标。国货路与淮河路的交会点采用钢结构与膜构造相结合的节点空间设计,配合半开敞的下沉广场处理,以“蚌壳孕珠”的意象形成国货路与淮河路的共同地标。出入口与下沉广场的共享方式,不但扩大了商业面的使用,电扶梯与观光电梯的搭配设计也形成了此区域的视觉焦点,同时隐藏在地块上的风井、冷却塔等设施的存在,也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城市的景观水平。

4 结论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交通、商业、金融、文化等各种要素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各种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常常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和起点,在这些地段,传统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公共开发一般包括防空需求和商业开发需求,而不同权属地块内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则往往具有封闭、满足自我需求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以公共性的地下空间开发为契机,整合多方的利益诉求实现政府、商家、公众多方共赢,从而达到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尤为重要。

在盐城和蚌埠的实践案例当中,本着适度性、公共性、地方性的原则,根据欠发达区域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藉由强化编制重点的方式,在优先解决城市现有突出矛盾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同时在具体的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强调适应性的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与传统,并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地下空间开发方案,以期给同类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束昱.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开发与利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皆谊.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毛丽敏.刘世明.丽水市地下空间开发策略与规划设想[J].上海城市规划,2009.6.

[6]陆元晶,王正鹏.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若干问题探讨—以常州市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12.

盐城文化艺术中心 第7篇

盐城保护区滩涂属于淤长型滩涂,其面积每年以一定数量增长。历史上黄河改道,从保护区北部入海,而长江则携带大量泥沙从南部入海,形成长江水下三角洲。这些泥沙在海洋的作用下,每年不断向黄海扩张,形成独特的淤长型泥滩。这些不断增长的土地成为了江苏省一块特别的土地后备资源,进而成为此次沿海大开发的重要部分。而作为一个保护区,盐城自然保护区选择发展生态旅游来协调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以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个地区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是生态旅游发展成熟的充分体现。盐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保护区围绕自然环境科学、吸收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形成自身生态文化的一个过程。重视和开发保护区的文化资源,会极大地丰富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旅游的质量和品位[1,2,3]。在全国性的沿海开发大潮中,正确对待和运用这些文化资源,对于打造保护区的旅游形象、形成独特的生态旅游、实现沿海大开发中的生态定位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就保护区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讨论。

1 文化在生态旅游中的重要意义

文化因素在旅游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因素,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正确全面认识、合理利用保护区的生态文化资源,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打造独特的旅游环境、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步前进的关键。一是环境文化推动环境价值观念的转变,而环境价值观念的转变又带动并促使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及社会风气的好转。环境文化某种程度上发挥着环境教育的功能,通过生态旅游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通过环境文化的渲染,自然环境更加有声有色,更加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使生态旅游能够蕴涵高品质、高含量的科学与文化内容,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高品位要求,能够引导游客从了解自然、欣赏自然到主动保护自然。生态旅游拥有的文化特征以及生态的性质,是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的主要区别。二是传承当地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对当地社区对于自然环境权利的认可,争取当地对保护区环境旅游的支持,是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当地文化作为一种特色文化,是发展保护区特色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生态旅游给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了保护区保护和当地居民对于滩涂资源的依赖问题。三是正确合理的文化定位,是确立和提升保护区生态旅游形象的重要内容。自然保护区本身就是一个保护科研单位,保护是它的首要功能,而旅游则是其次要功能之一,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保护的。因此在选择文化定位时,就要确立一种科学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文化,在追求旅游的趣味性的同时,更强调科学、真实的内容,围绕生态主题实践生态式旅游。

2 主要特色文化资源

盐城保护区位于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交界地带,属于典型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湿地植物群落多种多样,包括芦苇地、盐蒿滩、草滩等植物群落。湿地的特殊环境为各种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地。区内有植物450种,浮游植物和藻类286种,腔肠动物43种,环节动物65种,软体动物156种,甲壳动物139种,昆虫310种,鸟类379种,两栖爬行类45种,鱼类281种,哺乳类47种。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因其本身的特殊位置,繁衍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其独特的湿地文化。

2.1 丰富的环境保护文化

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中国2 000多家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中国28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是中国37家国际重要湿地网络成员之一。经过20余年的发展,加入了多个国际环境组织,履行相关国际环境公约,承担着保护环境的责任。它是全球环境保护系统的一个分支,也是全球环境保护和我国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全球环境系统下环境理念的发展和多个环境公约的实践。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是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地,也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通过保护区恰当、真实地反映了全球环境保护文化。

在保护区生活着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大鸨、白肩鵰、金鵰、白尾海鵰、白鲟共12种,二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7种,如獐、黑脸琵鹭、大天鹅、小青脚鹬、鸳鸯、灰鹤等。它们有的以保护区作为繁殖地,有的以保护区作为越冬地,有的是匆匆过客,有的则是保护区的常住居民。四季演替,它们在保护区的天空下轮流唱主角。每一种动物又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生境中,拥有不同的栖息环境,同时因为食物链的因素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

2.2 鹤文化

丹顶鹤,又称仙鹤,是吉祥、幸福、长寿的象征。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1983年,为了保护丹顶鹤等珍惜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建立了盐城自然保护区[4]。这里是丹顶鹤最南、最大的越冬地,全球共有2 000多只野生丹顶鹤,每年约有近1 000只丹顶鹤到保护区越冬。由于季节的限制,它们会改变夏天繁殖季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即冬天在盐城以集群方式生活,最大集群可以达到500只,场面非常壮观。壮丽的自然景观、迷人的生活方式是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而丹顶鹤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更让人留恋忘返。

鹤文化历经几千年在我国源远流长,已渗透到中华文明的许多领域,其萌芽于3 000年前。《诗经》的《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诗句,在神化和宗教中,有关于鹤的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鹤是长生不老、仙人的化身。鹤在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中内容也十分丰富。在鹤的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中主题多为吉祥、美满、长寿、清闲、超逸乃至得道成仙。另外,在衣作、食物、居住、邮票、商标之中,都广泛地存在鹤的形象。而且鹤的形象还被传播到国外,在朝鲜的朝鲜族和日本的大和民族都十分爱鹤,在日本称鹤为寿鸟、瑞鸟。

除了这些历史文化和环境文化,保护区在多年的工作中探索了新的驯养文化。以丹顶鹤为观赏鸟的驯化在古代就开始了,《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代诗人林逋“隐居孤山,畜两鹤,纵之则飞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宋代诗人苏东坡观看文人张天骥放鹤,并作《放鹤亭记》:“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保护区工作人员经过尝试、研究,已经通过人工繁殖、驯化了近70只丹顶鹤。这些丹顶鹤不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一举扶摇直上天”、“灵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的飞行,观看“众变繁姿”、“轻迹凌乱,浮影交横”的舞蹈,聆听“翩翻萦碧落,嘹唳入重云”的鸣唱。在丹顶鹤的翩翩舞姿中可以更深切的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3 地方传统文化

在保护区境内有大大小小港口10余个,盐城保护区的周边社区以渔民为主。他们主要从事近海捕捞和滩涂资源小采小取。潮涨潮落,这里的潮间带蕴藏着丰富的贝类及鱼虾资源。长期的习惯,当地居民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渔猎生活,吃、住、行与滩涂资源紧密相连,丰富的海产品和地方小吃,独特的饮食生活习惯。

2.4 海盐文化

盐城东面黄海,滩涂广阔、地势平坦,是海盐生产的天然资源。历史上就有“煮海为盐”之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此设置盐渎县,同时设置盐铁官署,专门负责制盐铸铁。历经2 000余年,产盐的方式在进步,其工艺技术也逐步科学化,围绕着盐的生产和控制,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盐文化。目前在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仍有10多家盐场,从事盐业生产,他们依旧在传承和发展这独特的白色文化。而盐田中的初级盐田和扬水滩,因为盐分含量低、生物量较高是丹顶鹤和其他一些野生鸟类比较适宜的生境类型之一。白色文化在这里与鹤文化相偕形成保护区的特色。

3 文化资源开发建议

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盐城保护区多样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因为地域、保护对象等因素,会与其他的生态旅游景区存在类似之处,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保护区应注意强调几种文化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内在联系。一是合理组合各种文化资源,关键是从保护区的特色上阐述生态文化,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引出保护区的特色,强调生态文化对于自然的附着性。例如仙鹤文化,在盐城保护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护、赋予新的内容,是因为保护区作为丹顶鹤的最大越冬地,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丹顶鹤集群。人类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去保护丹顶鹤,仙鹤文化在这里不仅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或文学得到保护,而且得到更为进一步的发展,会实践生态旅游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得以发展成为具有保护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二是生态文化是一种传递环境信息的文化,是一种可以欣赏体验的文化,使游客激发对产生这种文化的环境———大自然的热爱。它可以让生态旅游者在体验中理解、欣赏生态文化的独特之处。例如可以观察野生丹顶鹤,聆听“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诗经》),可以观看“白毛生未足,缭峭丑于鸡”(唐朝姚合《雏鹤》)“初来白雪翎犹短,欲去丹砂顶渐深”(唐朝李远)的丹顶鹤生长发育的过程。可以一赏春黄、夏绿、秋红、冬白的滩涂风光,也可以深入滩涂,体验春来捉蟹、夏来采野蒿,秋天拾贝,冬来结网的渔家生活。在享受自然的赐予中,激发人们自然保护的热情和行动。《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许多人慕名到保护区参观。作为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不仅要提供让游客了解烈士事迹的文字、图片等介绍,更具意义的是给游客提供追寻烈士足迹、缅怀和悼念烈士的活动,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烈士当年为自然环境保护的献身精神,同时激发更多的人关注、支持环境保护。三是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态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文化(文化的形式)和无形的文化(文化的观念和理论)。无形的生态文化自然是各种各样与环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而有形的文化则是无形文化附着在某事物上的体现,对于生态旅游,它分布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食要提倡不食野生动物,食当地的自然风味,如野蒿、贝类等;住不宜住高楼大厦,以免与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整体性;行则要减少噪音、废气,保证野生动物的宁静生活;游要避免到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不捡鸟卵和伤害幼小野生动物,保证不丢弃垃圾于自然;用于购物的纪念品要能够体现保护区各种文化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本意;娱乐活动要注意远离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活动内容宜围绕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等。四是在文化旅游资源的设计与渗透过程中,强调其生态性,要求是真实、科学、有教育意义、可参与。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这就是生态旅游。

摘要:阐述了文化在生态旅游中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并对其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讨,以期将保护区现有的文化资源正确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建设中,使生态旅游文化得以提升。

关键词:盐城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江苏盐城

参考文献

[1]王步刚,张书江,杨慧珍.加快洮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设步伐[J].甘肃林业,2010(1):27-28.

[2]喻学才.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83-87.

上一篇:安防监控系统分析下一篇:电视剧市场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