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趋向范文

2024-06-16

命题趋向范文(精选6篇)

命题趋向 第1篇

一、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注重从新视角切入

近年来, 高考地理命题形式呈现多样化, 各种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应有尽有且富于变化。如地理图表就涉及各种示意图、景观图、地理统计图表等。新课标提倡创设情境, 注重以新视角切入, 在各种新问题情境下考查学生对基础知道、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地理试题关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地理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有关地理的问题, 关注我国国情与社会发展, 这充分凸显高考试题的特点和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 同时意在提醒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生产生活问题, 注意论联系实际, 能够学以致用。

全球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问题仍将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如海地智利地震、印尼海啸、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武广高铁通车黄河三角洲开发、推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等热点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

三、突出主干知识, 抽样考察知识, 全面考察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围绕地理课程核心内容, 紧扣《考试说明》, 立足“双基”, 突出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地理“双基”即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地理基本知识有地理学基本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 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有判读、填绘地理图表、完成地理计算、进行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等。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 极其重视对地理图表的考查, 基本上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模式, 以多种地理图表为信息载体, 着重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能力与分析处理能力、地理空间位置判断能力和地理原理规律应用能力。

地理计算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也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通过图表获得信息是目前高考考察的重点方向, 可以说无表不成题, 无图不成题。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图表主要有:经纬网图、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学生读图、用图、绘图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地理学科成绩的好坏。

四、注重过程与方法, 凸现能力与要求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而新课程则是提供一些情景材料, 让学生去探究, 通过分析、判断、对比得出结论, 找出规律, 从而锻炼自身的思维, 获得地理学习的方法, 简而言之, 新课程高考考查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考查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规律的能力。这四项基本能力也就是地理解题的主要思维过程,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一调动和运用一分析论证一阐述地理事物”。

五、关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之一, 因此成了决定高考成绩的重要因素。纵观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卷, 这方面的分值都占有较大比重, 如2008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该部分分值占到了一半左右。高考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主要通过全球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 以及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我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内容, 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正确有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以及是否具备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具体来说, 应该让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问题, 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我国能源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重大民主问题。

六、复习建议

1. 强化知识归纳, 完善知识体系。

复习不是对知识的重述, 而是对知识的系统深化和再造, 将大量零碎无序的知识变为相互联系和衔接的整体, 构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可采用信息纲要法、表格清、图文结合法、提高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厚积薄发, 以不变应万变。

2. 进一步提高对各种图形的判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复习时坚持图文结合, 图文互换, 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各类图形, 锻炼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 提高对图像信息和获取能力,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 与产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做到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重视对国家重大计划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的考查。关注生活实际并不是一味追求广泛新颖的时事, 而是立足于地理学科分析热点问题, 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以及解答问题的思路, 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摘要: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考试大纲的研读来看, 地理高考命题仍立于学习地理概念, 利用地图语言,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也呈现出稳中求变的思想, 地理命题仍会通过新材料、新情景和新图表, 加强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再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高考命题

参考文献

[1]吕润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

命题趋向 第2篇

黑龙江政法干警面试主要是采取结构化面试形式,结构化面试的题型有哪些呢!黑龙江政法干警考试面试题型主要有题型包括综合分析、情境应变、人际关系、组织管理、语言表达五种题型。

【2012年11月17日黑龙江政法干警面试真题】

1、一名乡镇邮递员赵连翠,工作20余年,跑坏了14辆自行车,工作从未出过差错你怎么看?

2、要进行社情民意调查,你是调查组里的唯一一名派出所民警,请谈谈你的工作思路?

3、政府和开发商要在某地拆迁盖别墅,由于补偿款问题,村民静坐抗议,派出所派你和同事小王出警,小王认为本来就是老百姓吃亏,不愿出警,你怎么办?到现场怎么处理?

【2012年11月18日黑龙江政法干警面试真题】

1、联系个人实际谈谈你如何为社会服务?

2、社区要搞一个拥军活动,你认为准备工作存在哪些困难?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你单位为了一项重要工作聘请了两名资深教授作为咨询员,工作中他们出现分歧,你负责联系工作,来不及换人,你怎么办?

根据黑龙江政法干警面试历年真题分析命题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复合型试题出现,需要考生注意:

1、综合分析题

结构化面试考试中,综合分析题一直都是公务员面试必考、常考的题型,它相对来说比较难,考查考生的素质也比较全面。综合分析类试题按试题所涉及内容的不同可细分为社会现象类、名言俗语类、政策理解类、故事理解类、原理效应类等。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深刻分析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并联系自身工作,进行重点阐述。

2、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

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在公务员面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对于公职人员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未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考官想通过考生现场答题了解每一位考生是否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素质与能力。人际交往与技巧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考生能否做到合情合理地解决人际关系题中的所有矛盾,妥善完成任务。

3、计划组织协调题

计划组织协调题重点在于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中设定一个或者若干个工作目标,通过考生回答来考查考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此类题目难点在于大多数考生没有类似的工作经历,不知如何下手。很多考生会刻意背一些模板,最后陷入套路的答题中。那么如何在此类题目中做到打造亮点,重点突出呢?关键就在于对任务目标的分析,能够紧密围绕工作目标,将大目标具体化,条理化,并且提出可行性的方案。

4、情景处理与应变题

情景应变题主要是通过设置各种情景,给予应试者一个特定的身份,要求其处理各类事务及各种问题和矛盾。情景应变题在近年的面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是与时代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本身工作的需要密不可分的。在回 答情景应变类试题的过程中,要入情入境,以适当的身份和方法高效地处理问题,表现出处变不惊的自控力和临危 不乱的智慧来。

5、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题

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题是指考查考生报考事业单位的原动力,即为什么要报考事业单位,以及考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弱点等方面是否与事业单位工作相匹配的试题,是个人与工作匹配度的一种考核。

黑龙江政法干警面试培训学校简介:

普华教育,考生自己的学校,只做公职类培训,专一所以专业。杨粟裕老师领头,(百度一下 杨粟裕)依托东北雄厚的知识和人力资源优势,已经汇集了包括辽宁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及数百名硕士、博士专业人才,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训练、中国公务员考试培训、公开选拨党政领导干部培训。

现东北三省已经有十二家分校,黑龙江分校:南岗区学府书城写字楼908 吉林长春分校:长春宽城区芙蓉路联合书城旁93宾馆106会议室 吉林市分校:吉林市站前凯旋大厦816 ······

学校教学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质量为生命,因为我们专业,所以我们有信心。考生上课学习免费,并且赠送黑龙江政法干警面试真题库。

黑龙江政法干警考试面试模拟试题 1.你单位要竞争上岗,现在有两个人同时和你要竞争一个岗位。目前有一个任务交给你们做,由你牵头,另外两个同事态度不积极,影响了工作进度,领导对此不满,对此你怎么办? 2.有单位要来你单位交流,本来安排由领导接待,但是现在领导在现场处理紧急事件,接待工作由你来负责,你怎么处理?

命题趋向 第3篇

对小学科学课的评价, 能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 最直接、最常见的评价方式就是命题考试。分析和总结小学科学课的命题趋向, 对于调整小学科学课的复习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 有一定的意义。

笔者就近几年各地小学科学课试卷的命题趋向及复习策略, 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课的命题趋向

小学科学课命题测试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 它还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所以, 在课堂教学、测试评价等方面需要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观近几年各地小学科学课的试卷, 不难发现试卷的命题在常识性、应用性、时效性、人文性等方面均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而且还加强了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1. 着眼基础, 面向全体。

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各地小学科学课命题趋向于立足基础常识, 面向全体学生, 以期缓和激烈的小学科学课的复习和应试教育, 具体表现在:

(1) 命题起点居于中等水平。基础常识题占了较大比例, 一般的小学科学课试卷按基础常识题占60%, 稍难的判断、实践题占30%, 开放题占10%的难易比例进行命题。试题设置有明显的“三梯度”, 先易后难, 中等难度, 难题的过渡自然合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

(2) 命题题量适中。一般试卷的小题数控制在10~60题之间, 内容的选取、语言的阐述贴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掌握程度, 贴近他们的实际水平。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在一定生活环境下对日常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降低了纯技巧性试题的比例。

(3) 命题贴近教材。教材中的知识点在命题的基础题中占了一定的比例, 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习惯, 还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考试“恐惧症”, 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2. 题型设置, 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各地小学科学课试卷大都注重以具体情景或材料为载体, 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的归纳、综合、分析、创新等动手操作能力, 这些题目往往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型中。例如:

(1) 学校旗杆顶端的滑轮属于______, 起重机上使用的是______。

(2) 人们常常根据_______的多少, 来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3) 夏天, 打开冰箱的门, 我们能看到“白雾”。这是 () 。

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 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冰箱外空气中的水蒸气

D.冰箱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里出来的冷空气, 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3. 考查目的, 实践分析。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阐明自己的观点, 是小学科学课教学必须贯彻的教学原则, 也是小学科学课命题努力的方向。小学科学课试卷都力求体现这一命题要求, 着力考查学生运用基本常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包括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等) 的能力。

案例分析:

在教学《蚂蚁》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带来了蚂蚁。上课时, 一位同学不小心弄翻了装蚂蚁的盒子, 蚂蚁倒了一地。这时,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

方式一:老师批评了这位同学, 并且制止了他抓蚂蚁, 让他观察别的同学的蚂蚁, 然后教师就按照自己的设计完成了教学...…

方式二:教师没有指责该生, 而是让同学们去帮他捉蚂蚁。这时, 有的同学满头大汗也没捉住一只;有的同学轻易就捉到几只;有的同学拿出放大镜就地观察;还有的同学让蚂蚁在自己的手上散步……

这两种处理方法,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恰当?请阐明自己的观点。

4. 选材创新, 关注发展。

(1) 富有时代特征。例如:地球向人类亮出黄牌警告的有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和 () 。

A.生物资源B.土地资源C.淡水资源D.太阳能

(2) 紧密联系生活。

判断题:A.食品的保质期越长越是好食品。 ()

B.冬天, 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能使我们的身体产生热量。 ()

(3) 凸现人文实践性。例如: (2007年开放题:理解拓展) 水是生命之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水, 但它是不可再生资源, 所以节约用水就显得非常重要。说说你的节水计划吧。 (8分)

(4) 渗透环保意识。例如: (2008年创新实践题)

我们都知道包装盒大部分是纸做的, 但我们购买商品后又不得不丢弃它, 更是有个别厂家, 为了追求自己商品的外观而过度包装, 请你给商品的生产厂家写几点减少包装浪费的建议。 (6分)

5. 与时俱进, 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命题在测试内容上, 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使得测试命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例如:

(2009年探究题:)

放错了地方的原料———垃圾

某一过程的垃圾, 往往是另一过程的原料, 所以, 垃圾又有“放错了地方的原料”之称, 实现垃圾从源头分类, 资源回收将大有作为。

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 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 可以减少污染, 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 节省木材300公斤, 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 如果全国每年1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 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 少砍2.38亿棵大树, 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 获利8000元;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 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 减少空气污染75%, 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 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 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1) 根据上面这段文字中所获得的信息, 请你用分类图的方式为生活垃圾分类。

(2) 分别怎样处理这四类垃圾才是最合适的呢?

(3) 为了减少垃圾对我们环境的影响, 你可以给你的同学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吗?

二、小学科学课的复习策略

1. 做好复习计划, 抓好三档学生。

小学科学课复习的总目标是:使全体学生经过复习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 在复习中要关注全体学生, 实施“抓两头, 促中间”的方案计划。

(1) 想妙法, 拔高学优生。这部分学生在复习课中的参与程度是复习阶段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能否保证的关键。因此, 在复习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 下力气, 提升中等生。这是小学科学课复习最关注的一档学生, 因为这部分学生面比较广, 这些学生学习的好坏也最能体现复习效果。如果中等生的成绩大面积提高了, 小学科学课成绩也就得到了基本保证。其实中等生往往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比如理解、判断、拓展等。

(3) 用热情教化学困生。这是小学科学课复习最终取得成功的基石, 素质教育的今天决定了我们没有理由牺牲学困生, 或许他们依然无法提高班级成绩, 但他们一定能提高对小学科学课的认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以我们的热情与鼓励点燃他们的信心, 而他们随之推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将是无法估量的。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些学困生, 我们将会看到新的学困生会不断地冒出来。

2. 立足基础教学, 夯实学科底蕴。

小学科学课突出实践能力考核,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并不能以此忽视或削弱“双基”教学。“万变不离其宗”, 若离开基础常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 能力便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不少教师在复习阶段喜欢完全抛开课本, 领着学生大做“模拟题”, 以练代讲。这种做法就像盖房子一样, 地基没有打牢, 只在房顶上雕龙描凤, 是盖不好房子的。

其实, 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科学知识, 然后在紧紧扣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实际生活辩论题、操作题、判断题, 进而慢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掌握科学知识, 为人类生活所需要。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课本, 以教材为依托, 重视平时的基础知识教学, 真正做到“以本为本”, 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

3. 关注社会热点, 融入人文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基础教育阶段, 小学科学课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开拓视野, 培养爱地球, 爱人类和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关心, 学会生存, 学会创造, 富有民族责任心和国际精神, 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在复习过程中, 应扩大学生对科学人文知识的阅读量,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发展综合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4. 安排三轮复习, 着重判断实践训练。

小学科学课复习以三轮复习为宜, 首先第一轮以课本内容为主线, 复习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出新意, 以求提高复习效率, 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 选择主要的知识点进行竞赛复习。也就是说, 根据教材内容, 以两条线索安排复习内容:基本的知识点与拓展思维训练。基本的知识点如知识介绍、名词注释等, 小学科学课试卷将以各种题型考查所有这些基本点, 我们的复习也应该是读、说、记、写齐头并进。让学优生参与课堂知识考查设计;让中等生提出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让学困生了解到基本知识与解题方法。

(2) 与小学科学毕业考试链接。我们应以近几年的小学科学课试题为参考依据,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小学科学课测试点相吻合的地方, 把它们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接近了学生与小学科学课考试要点的距离, 很自然地学生就会重视起来, 兴趣也会高涨起来。

第二轮, 以专题练习为重点。对教材经过一遍梳理以后, 我们就开始进行专题训练, 主要是练习考试题型, 争取各个击破, 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打基础做准备, 那第二轮复习就是对症下药, 逐个击破。复习需要重点突出, 练习典型。

第三轮主抓综合练习, 这好比是实战练习, 在复习中要做到总结全面。综合模拟练习能帮助我们不断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 在复习中不能脱离教材进行复习。也就是说, 应自始至终以教材为主旨, 渗透知识点、答题技巧等进行复习。

命题趋向 第4篇

本章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几种常见力的特点和规律.《考试说明》中对本章内容的考查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二、近几年新高考在本章中的考查特点

1.注重对易混淆知识点、重要知识点和重要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

本章主要涉及到的方法有:力的合成法、分解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而这些方法又贯穿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始终.历年高考及高考模拟中对于这些重要的思想方法的考查力度从未削弱.

‘例1 如图1所示,左右两边对竖直放置的木板所加的压力都等于F时,夹在板中间的木块静止不动,现在使两边的力都增加到2F,那么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将()

A.和原来相等

B.是原来的2倍

C.是原来的4倍

D.是原来的1/2

解析 由于木块始终相对于两侧木板静止,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而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侧的正压力没有必然联系,根据木块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压力怎么增加,静摩擦力的大小都等于木块重力的大小.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增加压力F,对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没有改变,但由于增加了接触面间的弹力,故木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加,这样使得木块更不容易从两木板间滑下.

例2 如图2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P,左侧是光滑圆弧面,一根轻绳跨过物体P顶点上的小滑轮,一端系有质量为m=4kg的小球,小球与圆心的连线跟水平方向的夹角θ=60°,绳的另一端水平且连接物块3.三个物块重力均为50N,作用在物块2的水平力F=20N.整个系统平衡,取g=10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和2之间的摩擦力是20N

B.2和3之间的摩擦力是20N

C.3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20N

D.物块3受6个力的作用

解析 隔离物块1分析,1物体没有相对于2物体运动的趋势,1和2之间的摩擦力为零,选项A错误;如图3所示,对m受到的重力按照其作用效果,可分解为m球对绳的拉力T和对圆弧面的压力N,结合几何关系可以知道,轻绳中拉力为mgcos60°=20;对物块1、2、3整体分析受力,再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得出3与桌面间摩擦力为零,选项C错误;再对物块1、2整体分析受力,由二力平衡可知,2和3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选项B正确;而对物块3分析受力,物块3受到重力、物块2的压力、物块2对物块3向右的摩擦力、轻绳拉力、桌面支持力共5个力作用,选项D错误.

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有:研究对象的选取,力的分解以及整体法、隔离法.而正确的选取研究对象是本题的关键.

2.注重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考查力学问题

例3 如图4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B.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C.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朋Ⅳ方向

D.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各接触面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摩擦力的方向平行于接触面,所以A正确.

例4 如图5所示,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剪去一小段,但仍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木板静止时,F1表示木板所受合力的大小,F2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A.F1不变,F2变大

B.F1不变,F2变小

C.F1变大,F2变大

D.F1变小,F2变小

解析 前后两次木板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前后两次木板所受合力F1都等于零,保持不变,C、D错误;绳子剪去一段后长度变短,悬挂木板时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0变大,作出F2的合力,如图6所示,合力大小不变,分力夹角增大,因此单根绳的拉力F2变大,A正确,B错误.

3.与其它相关知识联合考查

例6 如图所示,质量mA >mB 的两物体A、B叠放在一起,靠着竖直墙面.让它们由静止释放,在沿粗糙墙面下落的过程中,物体B的受力示意图是()

解析两物体A、B叠放在一起,在沿粗糙墙面下落的过程中,由于物体与竖直墙面之间没有压力,所以没有摩擦力,两者组成的整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故B物体仅受重力,A选项正确.

例5 如图8所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环的最高点有一个光滑的小孔.质量为m的小球套在圆环上,一根细线的下端系着小球,上端穿过小孔用手拉住.现拉动细线,使小球沿圆环缓慢上移.在小球移动过程中手对细线的拉力F和圆环对小球的弹力Ⅳ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F不变,N增大

B.F不变,N减小

C.F减小,N不变

D.F增大,N减小

解析 对小球的重力G按其作用效果分解如图9所示,F是对绳的拉力,Ⅳ是对圆环的压力,力学矢量△AGF与几何△BOA相似,则有相似比,由表达式可以看出随着细线拉着小球缓慢向上移动,AB间距离变小,细线拉力F变小,轨道对小球的弹力不变,故C对.

本题用到的主要物理思想方法是力的分解,而在求解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熟练应用是本例的难点.

4.注重实验技能的考查

例6 如图10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甲、乙两个弹簧秤通过细线拉着一个钩码,使之处于静止状态.若保持甲弹簧秤拉力的方向不变,缓慢地调节乙弹簧秤,使两细线之间的夹角增大一些,则()

A.两拉力的合力可能增大

B.两拉力的合力可能减小

C.甲弹簧秤的示数可能减小

D.乙弹簧秤的示数可能减小

解析 根据对物体的受力分析看出,甲乙两弹簧拉力的合力始终等于物体的重力,故合力大小不变;作出物体重力的效果分解图,并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在T1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T2做顺时针转动时,如图12,其力的大小应该先变小再变大(当T2和T1垂直时,T2最小),而T1一直增大.故本例应该选择D.

从以上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的分析、物体受力分析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是本章的常考内容;与运动相结合、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应用能力考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考查力学知识以及对实验技能的考查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

命题趋向 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总会听到老师们议论, “高考不改, 说什么都没有用”。其实, 高考命题已经发生了变化, 而很多人因缺少研究者的心态, 不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有时候, 是老师将学生教得“越来越笨”。学生机械地套用答题模式, 崇尚多做题、做好题、疯狂训练, 其实有很多是无用功, 并且还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控制, 在考场上缺少变通。教学中有的老师思考太少, 课堂上有的老师放手不够, 在能力培养方面有的老师始终用高考来衡量。然后, 就有老师将新课改的责任给了高考。笔者通过将2012年的全国新课标卷与2011年的作一个比较分析, 希望能对大家一线备考有所帮助。

一、试题对主干内容、能力考查的关注以及信息呈现的方式 (表1)

1. 相同点

从涉及的主干内容来看, 两套试题都考查了地形、气候、河流、等高线、工业区位、农业区位;等高线试题的命题手法类似;开篇都以人文地理切入, 很容易使学生“入题”;保持了试卷的基本结构, 11 (选择题) +2 (综合题) +1 (三选一) ;除了选修内容, 剩余的90分中, 2011年试题自然地理占36分, 人文地理占54分, 2012年试题自然地理占36分, 人文地理占50分, 两套试题的共同点是人文地理占较大的比重, 这在无形中降低了整套试题的难度。

从能力立意上看, 命题者不太在意图像类型的使用, 2011年试题中居然有两组题没有使用地图, 这是不多见的, 2012年试题中也有一组题没有使用地图, 但这样做并没有减弱对图像能力的考查, 如2011年试题中的9~11题、43题, 2012年试题中的6~7题、8~9题都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在图像考查中, 两套试题都特别注重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的结合, 解题中离开了图, 就找不准答案;只使用图而不注重调用知识, 就很难表达完整;如果对图像信息解读不完整, 就会出现以偏概全。在综合题考查中, 两套试题都非常重视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如区位分析、原因分析、影响分析等。

2. 不同点

与2011年试题相比, 2012年的试题在选择题部分增加了一组题, 虽然没有改变题量, 但增加了思考的空间。在难度上, 2012年选择题有所增加, 如第6~7题空间定位和城市气温的比较;第8~9题的图像分析;第11题条件信息中瀑布落差数据的使用等。这5道题都有一定难度, 增加了思维量。2011年试题中共使用了8幅图, 2012年一共使用了11幅图, 其中包括区域图、示意图、变化曲线图、直角坐标图、等高线图、空间分布图等, 图像更丰富, 类型更齐全。两套试题在选修试题上也有一些变化, 如设问上2011年都是一问, 2012年则都变成了两问, 题量增大的同时, 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也增大了。

二、全国新课标卷试题特色及命题趋向

1. 注重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考查

任何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有着具体的位置, 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都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区域, 都要进行空间定位。空间感是学生地理素养的一个方面, 考场上很多学生做不好涉及空间定位的试题, 甚至因为定位不准, 而影响做其他的题目。全国新课标卷较为关注对这一能力的考查, 如解答2011年高考第36题就需要定位新加坡这个国家, 而在解决该国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时, 如果想提出“进口淡水”的措施, 就需要知道邻国是马来西亚, 继而分析马来西亚淡水多的原因。其在空间定位能力考查上属于隐性的、间接的。2012年高考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力度增强, 如第7题要求通过给出的两幅区域微观图, 判断两城市所在的地形区, 判断依据主要是经纬度, 以及铁路与河流的分布, 空间定位的难度较大;第37题也需要进行初步的定位, 图示区域位于南美洲大陆西海岸的低纬度地区, 虽然该题不要求定位精确, 但准确定位对于区域分析有很大帮助。

2. 人文地理考查比重相对较大

在高考地理命题中, 全套试题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要尽量均衡, 比如近几年的全国大纲卷、北京卷等都做到了这一点。相对而言, 命题人依据自然地理部分更容易命制较高难度、较好区分度的试题, 而人文地理试题则更倾向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如区位分析、意义分析等。从近两年的新课标文综卷来看, 都是人文地理占较大比重 (表2) , 如2011年人文地理分值比重占60%, 2012年人文地理分值比重占55.6%。可喜的是, 人文地理试题中也出现了一些区分度很好的题目,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8~9题。

(说明:区域地理分值统计只统计纯区域考查内容, 与自然、人文部分融合的内容不在统计之列。总分为90分, 将试卷中选修内容的10分除外)

3. 考查地理思维的质量与分析过程

地理试题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 有很多人认为它是文科中的“理科”。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 命题人都在有意识地加大对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力度。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思维的数量与质量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 解题时只有理顺问题间的联系, 将考查内容弄清楚, 才能得出理性判断。在2011年试卷中第36题第2小题“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首先要求学生将问题分解为4个小问题, 然后还要注意问题中的关键词, 如时间上——“建坝前后”, 位置上——“坝内水域”, 对象上——“水的咸淡”。2012年试卷中第37题第1小题“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既然是沿海地区, 距海近, 本应受海洋水汽的影响, 但却气候干旱。其原因是风来自陆地, 由陆地吹向海洋, 属于离岸风 (东南信风) , 且该地地处山地的背风坡, 降水少;受到寒流的影响, 降温减湿, 也加剧了干旱;位于南纬14°附近, 气温高, 蒸发旺盛。综上, 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因素的影响。

4. 常规图像力求新视角, 创新图像旨在深剖析

创新是试题的生命, 常规图像要寻找新的考查视角, 创新图像则要建立联系、深度挖掘。2012年新课标卷主要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第10~11题图像是最常规的等高线地形图, 信息简洁明了, 文字辅以补充说明, 从问题来看也比较常规。但做起题来, 感觉又有所不同。不同的是试题对已知信息进行了处理, 从而增加了思维量, 使试题具有研究的味道, 新的视角被打开。解题时需要从580米的山峰入手分析, 其紧邻的等高线的数值是500米, 然后根据等高距就可以标出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了。可以说, 该组题在入题思路上突破了常规。计算“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 又需要巧妙运用题干已知条件——瀑布落差72米, 从而排除干扰项。这一点正体现了命题的新视角。又如第8~9题图像为一幅新颖的变化曲线图, 示意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当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 所能支付工资低于人均工资水平时, 该企业将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 否则劳动力成本高, 无法支撑企业生存。这时学生需分时间段探讨区域内企业的发展状况, 同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产品的附加值不同, 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时所能支付的工资也不同。该组题围绕图像考查得非常细致, 学生需要对整幅图全面理解方能作答。

5. 注重对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高考试题非常重视信息的给予, 尽可能保留有效信息, 为学生进一步解答题目提供参考。2012年新课标卷注重对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试题中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相互配合, 要求学生按照问题思考, 并注意回应题目信息, 但只使用题目信息归纳答案有失全面, 因此还需要调用知识储备。选择题第6~7题是通过两幅区域微观图提示空间信息的, 一是经纬度, 二是河流与铁路的走向。综合题第36题的文字材料给了很多提示, 如: (1) 红木家具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 (2) 凭祥红木原料来源于越南; (3) 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 是基于增加产品附加值、安排就业、保护资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4) 家具企业在凭祥集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这样解读信息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规范作答。

命题趋向 第6篇

一、淡化训练, 关注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新标准中已明确使用了“了解 (认识) 、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说明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不再停留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机械训练, 已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如:A÷B=5 (A和B都是自然数) , 请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算式.

这道题要学生很好理解比、分数应用题、整除的意义, 再进行灵活运用, 可提出A能被B整除、A∶B=1∶5、A是B的等多角度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 凸显数学人文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标语) .试题内容要让我们的学生倍感亲切, 必须要走出“教材”, 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甚至国际.这样不仅评价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又让学生扩大了知识面、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更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这是5月17日和6月11日非典情况统计表.

1. 请根据表格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并计算出来.

2. 对照表格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 (想对别人说些什么?)

此题结合全国关注的非典情况,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信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学生针对表格可看出非典形势趋向好转, 一句“想对别人说些什么”, 凸现人文关怀, 从中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关心他人、关注社会.

三、丰富呈现方式, 满足多样化需求

数学试题只局限于简单的数学题的形式是不够的, 呈现方式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改变以往单一的格式, 借助实物照片、表格、图像、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在呈现信息上也灵活多变, 允许信息不足、多余的现象,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学校组织春游, 金鑫和石磊各带了若干元零花钱.回校后, 两人交流花了多少钱.金鑫说:“我用了一半钱, 还剩7.5元.”石磊想了想, 说:“我也用去了一半, 不过剩下的比你原来带去的钱少5元.”请你根据两人的对话, 列式计算出石磊带了多少元钱.

这样的应用题采用对话情景的形式出现, 让学生感觉像生活中的交流、倾听.学生对此表现出亲切、喜欢的倾向, 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解题策略多元化, 重在培养创造力

传统的“标准题”对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较好的作用, 但从课标理念看, 考试也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 试题的解题方法不再是千人一面, 更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解题策略, 更提倡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张大爷用一条长15.7米的篱笆, 要在墙角围成一个菜园, 张大爷应该怎么围 (画出示意图) ?这样围菜地可以有多少面积? (如果除不尽, 保留两位小数)

此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 用绳子围可以有多种方案, 主要检查的是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在面积相等情况下, 材料的耗费问题.最佳方案是围成扇形, 能得到更大的菜地面积.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知识的了解、运用, 也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动手实践, 以实践促发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重要形式, 考试是课堂教学的导向, 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实践促发展.

如:用手量一量试卷的长大约是 () 拃 (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为1拃) , 约为 () 厘米 (取整厘米数) , 如果把试卷卷成圆柱形, 再加两个底面 (圆柱粘合处不计) , 那么它的体积最大是 () .

这是一道操作型的实践题,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活中的度量方法, 估计试卷的长和宽, 根据实际设计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 这需要考虑圆柱体积大小的重要因素——半径, 从而快速地找到方案.

上一篇:会计工作岗位下一篇:网络犯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