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比较艺术

2024-09-07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艺术(精选4篇)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艺术 第1篇

从一个很小的例子就能看出在艺术表现上,东西方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龙和凤在东方代表着吉祥如意,是指人中豪杰的意思,龙,凤均非凡物,是一种福音。而在西方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而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们信奉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化身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从园林景观上就明确的表现了东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性。中国古典园林最能够代表东方园林。以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等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景观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中国的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和最终目的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表达其意境美为艺术内容的,借用石头、山水、假山、亭台楼阁、花木的表现形式来加以表达的,同时尽力追求意境美。而运用意境的原则总能使游人感受到设计者的思想,更好的去体会设计者的主观情思。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意境需要意在笔先,立意是第一步的。造园时还要考虑周边的地形,不能脱离客观的自然条件,更不能完全凭借主观异端来造园。首先不脱离客观的环境又要超越这有限的地形条件,要通过局部对整体的艺术形象的简单把握和构思,创造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显现造化自然的宛如天工的意境。同时,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它集合了自然、高出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人工假山、池塘、盆景等,将大自然浓缩于某个园林中,微缩自然。(2)在创作之初,首先创造一个意境,然后再借助山、建筑、水、凉亭、花木借物抒情的表现设定的主题。(3)意境不仅仅要预先构思,同时还要通过后期的门匾、长廊;字画雕刻来进一步体现。

总而言之,以中国古典园林代表的东方园林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而西方园林以一致、统一、整体为特点。

那么为什么在双方的发展中存在如此的差异性呢?

1.感知方式存在不同。中国人是以触、味觉为原型的感知方式。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触、味觉感知方式的原型。而西方审美意识则以听、视觉作为感知方式。由此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审美意识以听、视觉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说是形成中国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特色。

2.美学价值上存在着差别。中国艺术上存在着三大美学价值。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是由禅、儒、道三家作为主要原则而共同构造的。一方面它们在文化和艺术上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年的是倾向又共同构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在中国与西方文化中神与人的地位一样是又所以差别的,但中国文化总体追求一种“天人和一”的世界观,它倾向与把所有事物都融合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因而又与现代哲学有着相似之处。在此,我们把“家”“国”共同视为中国文化的基本隐喻,来分析一下儒家、道家、佛教,就不能看出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艺术的主要原则。

1.儒家的美学价值。(1)“中和”之美;(2)“雄健”与“充实”;(3)“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

2.道家的美学价值。(1)“自然”之美;(2)“虚静”与“空灵”;(3)“玄”“素”与水墨问题。

3.禅宗的美学价值。(1)存在的追问;(2)“冲淡”与“禅味”;(3)悟与圆满。

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恰如英国学者阿诺德所说,“西方文化是由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源而运作的。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其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西方人有时想合有时截然对峙的精神追求,表现在艺术文化中,则分别体现为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和精神,影响、规范着西方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但是西方艺术家和东方艺术家的地位却有不同之处。东方艺术家大多是士人阶层,统治阶级,随心而画;而西方的画匠,则得满足顾客的需求,无法随心。

1.希腊式的美学价值。希腊人向西方提出了一系列的经典理想价值,这一经典理想价值包含了三个主要的方面:(1)希腊人认为宇宙整体是一个有序的、严谨的。(2)希腊人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整个大空间中的一个小的有序空间。(3)希腊式还强调古典美学原则的多样性。

2.基督教美学价值。基督教向西方美学提供了与希腊式美学价值不同的美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基督教原则是强调上帝的绝对美。(2)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基督教的象征主义。(3)光和色彩作为上帝神圣力量的象征表现西方文明的另一精神动源是基督教。

同时,东西方艺术也有共同之处。首先,东西方文化都有不同的种类,并不是单一发展。东西方艺术都是在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全方面的发展。其次,东西方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摘要:东西方文化艺术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在中西方绘画,书法,音乐,园林上都体现了这种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而西方以一致、统一为特点。这种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园林上同时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这种艺术的差异是由感知方式、美学价值、存在不同等决定的。

关键词:东西方艺术比较,东方抽象,西方写实,意境,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曹顺庆选编.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3]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4]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腾守尧.20世纪风格与设计[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第2篇

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到2015年,高职专科院校学校数量为1327所。在政府主导,联合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规模的扩张和短期的成就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相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多方面并不能尽如人意,毕业后和市场的脱节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情况尤为突出。在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性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模式的选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不够再次凸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除常规的专业教学之外,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需求等都要有敏锐的把握能力,“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要付诸于实践的。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在办学规模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困扰并长期影响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育人模式、教学水平、保障措施及社会评价。这几个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直接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及办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优劣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合适的教学模式将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和成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相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尚处在探索或实验阶段,缺乏规范性与程序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课及授课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学模式系统性不强导致在对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态度上盲目借鉴,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在不断调增完善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学科本位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强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学科结构的逻辑性,强化学科的重要性、独立性。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化、模式化。

学科体系痕迹较重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未摆脱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化设计,缺乏以学校自身特点为依据的分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与艺术设计实际脱节。“传统的设计教学,不切实际的理论灌输,往往导致整个授课的效果贫乏,许多理论重复出现在各门功课中,虽然有更多的讲授和一部分的实习,但回到具体的设计环节却仍然是纸上谈兵,虚多实少,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作用在陈旧的课程教学方法中失去它本身的意义。”

2、“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论教学与艺术设计实践相脱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如“产学研‘交叉教学模式”,强调动手训练和加强实战意义的“实训+竞赛”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就业面向,以掌握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为目标,加强模块式技能培训的“一站式”教学等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理实一体化”模式能有效兼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相比,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热情,缩短了与岗位需求的距离。但学生上升后劲不足,并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使以上模式不能大面积的推广,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在时间等方面存在冲突,导致教学成本无形增加。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改革

1、人才需求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史上最难得就业季,学校培养出的“半成品”被不断的拒绝。高职艺术设计培养服务设计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专业门类细分的时代要求下,不能满足于此,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注入了设计的元素,艺术设计也有了更为广阔的产业环境和更具包容性的商业环境,自包豪斯以来,无数的艺术设计实践者在继续延续或开创着商业设计之路,因此能够和时代的大环境交流与合作,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

“笔墨当随时代”用在艺术设计中更为恰当,抽象思维和具象表现的有机结合,艺术设计较好体现了理性判断与感性体验的完美统一。用设计的语言把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的排列组合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社会岗位不仅要求学校培养精英型的艺术先锋,更多的需要大量掌握了前沿动态,有新知识和设计方法的商业设计者。据此,高职艺术教育不但要彰显艺术重构生活,更要体现设计服务社会的多重特质。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有61%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9%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就业但是专业不对口,就业要再培训才能适岗,“学非所用”的现实背后,另一种尴尬也随之凸显,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这个问题的焦点在还于学校的教学。现代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也要彰显设计行业的特殊性、多样化、创意、创新等多重特质,要达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服务社会的实践性和重构生活的艺术性合而为一,必须依托市场“真实项目”,开展“工作室制”教学。“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场所,真实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借鉴企业、企业岗位项目管理和工作流程的管理方法进行工作室组织管理、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近距离、零距离对接。“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达到市场要求,从教学运营来看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从教学评价要求来看结果更客观,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充分锻炼,能达到专业与职业、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和谐共生。

三、“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主要教学与工作场所,真实设计项目为载体,多方评价为标准,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社会服务实际的开放式教学。“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了班级制教学的一些弱点,教师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各方面资源,对实际教学效果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工作室”的教学环境、真实项目的引入、多方评价标准使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极大提升。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创作成果增加,职称结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适岗能力、创业意识的增强预示着“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成功。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课堂与实践“教、学、做”一体的模式,通过真实项目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意能力、表现能力和执行能力等,在工作室不但获得专业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实施“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中,直接将设计教学、技术方法、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有效整合,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使设计教学充满活力与吸引力。在明确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对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调整及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的整合与革新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训练,将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及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1、强调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着眼于岗位实际需求,整合课程资源,将理论知识和设计理念与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依据岗位群的要求确立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整合优化专业课程并能灵活调整,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突破了课堂、章节的概念,以成果、项目的完成程度来衡量学习内容和业务水平,打破了基础、专业、实习学科体系过重的计划教育模式,根据行业动态、岗位需求实施更新授课内容,跨课程、跨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成为可能,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关系,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途径有了极大改观。

2、“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课程规划与开发

推行“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整合与革新,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真实项目式是检验课程是否贴近实践的首要标准,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由课程理论到真实实践,由实践回到理论的探索,螺旋上升,有效整合传统课程的优势与不足。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是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的风向标,课程的开发必须在充分结合真实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艺术设计的市场动态、需求进行开发,结合真实项目的操作与实践,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在工作室环境中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突出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强化就业和创业意识。在课程结构上依据“能力结构课程实施性质”,按照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持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业工具能力课程的五段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行动领域)要求设置核心专业课,围绕核心课程,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设置专业支持课程,根据个体发展和整体素质要求等设置专业拓展课和素质基础课,按照通用能力的要求结合专业的特点设置职业工具能力课程。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课程的整合与革新将项目实践与课堂教学进行转换,这是对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创新与优化,其课程体系在基于工作过程从职业岗位到课程内容的开发步骤,遵循“职业、系统、开放”的原则,构建出以能力为本位,适应职业核心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的理念是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可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同时,形成相对系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二)角色转变与教学组织管理

1、师资队伍建设与角色转变

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角色有着多样性的延伸。教师除了授课时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外,还可以虚拟公司设计师、设计公司负责人和设计总监的身份介入学生的项目课程中,参与管理与指导学生学习,避免了在传统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自身的专业为标准进行教学,较少考虑自身专业与其他设计专业的结合,缺乏对艺术设计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务实性缺乏重视,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而缺少设计实践机会,而艺术设计的时效性又特别明显,不处于设计前沿的教师在表现手法以及观念上容易与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脱节,如果聘用双师型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设计工作难以协调的情况,所以通过工作室“教和管”,教师的业务水平、责任意识、综合素质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工作室也给教师提供了体现其创新精神的舞台,同时“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也可以对教师队伍的组建模式进行创新,将促成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构成向专业教师与专业设计师构成转变,通过二者的配合与交流来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

2、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改变

教学场所教学环境的改变,没有了平常所谓的教室,工作室既是教室也是各种设计工作的实践制作场地,工作室为师生营造出真实的企业氛围。工作室中的学生,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员工这样的角色。学生在工作室里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参与设计制作生产过程,能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效率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有效杜绝传统教学中缓慢的教学节奏和应付作业的现象。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仅停留在结果上,更以整个过程为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情况、项目完成能力,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记录,资料收集与保存等,由于项目课题来源于社会实际,对作品的评价将结合市场因素来进行,使之更客观。

在艺术设计人才面临较大竞争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是进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战略,根据地区、市场等要素的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专业设计与教学模式革新。“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班级制教学的一些弱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环境,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相比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和更好地教学效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师生交流沟通,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实现了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成设计教育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邸晓松.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2]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

[3]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2011.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艺术 第3篇

一、湖北形象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前后的比较分析

2007年11月,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将在湖北省举行, 这是中央制定“中部崛起”政策后, 湖北省举办的首个国家级大型文艺活动, 其重大意义对湖北省而言不言而喻。前面提到, 湖北省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地理等诸多优势, 而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更是给予了湖北经济社会特别是文化建设一个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 为湖北省提供了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沛的艺术创作活力和丰硕的文化建设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舞台, 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更加了解湖北独特的荆楚文化, 不仅加快了湖北省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步伐, 更为中部省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构建“和谐湖北”, 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湖北文化品味、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一) 节前湖北形象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 而湖北则是孕育璀璨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这些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部崛起”春风的轻抚下, 在湖北省各级党委及省政府的积极努力下, 湖北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都不断取得了新进步和新发展, 尤其是文化建设, 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中以报业、期刊业、出版发行业、影视业、文娱演出业、文化旅游业等为代表的湖北“龙头文化产业”, 发展势头更是强劲, 亮点多多。湖北素有“文化大省”之称, 湖北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各省所处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所处地位基本相当。2005年, 湖北“地区生产总值”6309.92亿元, 占全国183084.8亿元的3.44%, 排名各省中处于10位;第三产业2295.16亿元, 占全国72967.7亿元的3.15%, 排名各省中处于11位;2005年湖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2.07%, 排名12位 (2) , 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湖南和河南, 位列第三。而到了2007年, 湖北“地区生产总值”高达9150.51亿元, 总值仅次于河南省,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633.02亿元, 增长15.2% (3) , 在中部六省中跃居首位。

注:以上数据分别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局、山西省统计局和江西省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近年来湖北省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发展速度在中部六省独占鳌头。

仅靠这些数据是不足以说明湖北省在举办“八艺节”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怎样一种形象, 为了更加清晰的比较分析湖北省形象在“八艺节”前后的变化, 课题组 (4) 选取了调查问卷中的部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数据说明:下列数据全部选取自“中国艺术节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的实证研究”课题组的调查问卷, 具体来自:“八艺节”节前和节后北京、甘肃、浙江三省的公众问卷, 调查组于“八艺节”前在北京、甘肃和浙江三地分别发放问卷211份、391份和203份, “八艺节”闭幕后在这三地分发问卷344份、500份和490份, 所有问卷均有效回收。

1.“八艺节”前是否到过湖北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见下表2) , 在北京、甘肃和浙江三地接受调查的人群中, 在“八艺节”举办之前去过湖北省的公众占样本总数比例分别是22.5%、33.7%和33.5%, 三地的比例都比较小, 可见“八艺节”之前去过湖北的人寥寥无几, 对湖北城市形象和湖北人民的了解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

2. 是否认为湖北是一个文化大省

根据调查数据 (见下表3) , 在北京、甘肃和浙江三地接受调查的人群中, 认为湖北是一个文化大省的样本比例分别为:30.1%、53.9%和39.1%, 而对这个说法态度含糊的比例则分别高达60.8%、40.4%和54.5%。我们知道, 湖北省素有“文化大省”之称, 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 认同这一点的群众却并不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走进来”, 一个是“走出去”。所谓“走进来”, 既湖北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但在对外推介、招商引资等方面却差强人意, 尤其是湖北的旅游资源可谓“百花争艳”, 许多景点如长江三峡、神农架景区、三国旅游文化、红色旅游资源等都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 但是多年来湖北省的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却不那么尽如人意, 远远比不上“七艺节”的举办地浙江省。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统计数据: (5)

(注:数据为全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

(注:数据为全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

上表4是湖北省2006年和2007年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比重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2007年湖北省旅游总收入比去年有所增长, 但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却有所下降, 而在表5中, “七艺节”举办地浙江省在2007年的旅游总收入比湖北省06年、07年两年的总和还要多出近一倍, 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结合前面表2的调查数据所示, 尽管湖北拥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旅游资源, 但到过湖北的人却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湖北省宣传推广旅游市场、扩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还亟待提高。

而“走出去”, 则是湖北要加强对外展示自我、谋求发展的主动意识, 把握时机, 争取机会, 在吸引广大投资者、消费者、参与者等“走进来”的同时, 将湖北的文化资源、旅游市场、优质项目积极的推介出去, 双管齐下, 并驾齐驱, 让湖北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深刻。

(二) 节后湖北形象

在“八艺节”圆满落幕之后, 课题组又奔赴北京、甘肃和浙江三地进行后续调查, 根据节后公众卷的调查数据 (见下表6) , 在北京、甘肃和浙江三地接受调查的公众中, 认为湖北举办中国艺术节后, 自己会更加关注湖北的比例分别为:17.9%、31.4%和35%, 而表示更加了解湖北的民众比例则分别为:37.3%、49.1%和60.5%, 这一数据说明, 举办中国艺术节可以促使更多的民众主动的去关注举办地, 并让民众对举办地更为了解。

而在中国艺术节对湖北城市形象提高的影响这一问题上 (见下表7) , 北京、甘肃和浙江的接受调查的人群中, 分别有4.4%、19.7%和20.5%的民众认为举办中国艺术节对湖北城市形象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还分别有47.1%、41.0%和33.0%的民众认为影响比较大, 而仅有4.4%、2.8%和0.5%的调查对象认为影响非常之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绝大部分老百姓对举办中国艺术节后, 湖北城市形象的提高还是抱着积极肯定的态度的。

城市形象, 看似宏观、抽象, 但其实都细化到了城市的每个行业、每个角落和每个人身上。城市形象是一个有机整体, 包括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人居环境、居民行为等多方面。比如当地政府的行为作风、各行各业及其从业人员的道德风貌、城市环境和建筑、普通市民的文化教育及行为举止等, 这些行业和人群的形象直接构成并影响着城市对外的形象。城市形象代表了城市的身份和个性, 反映了城市自然地理形态、历史文化的“文脉延伸”、产业结构特点、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的特色。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使城市的无形资产得到增值:对内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有利于提高居民素质, 强化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从而得到旅游、投资等方面的回报。 (7) 根据上述“八艺节”前后的数据, 我们可以清晰直观的发现, 在举办“八艺节”之前, 湖北省的整体形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凸显, 绝大多数民众对湖北的印象并不深刻, 了解也并不多。提到首都、紫禁城、长城、四合院等, 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北京, 而提到敦煌、西湖, 人们也会很快联想到甘肃和浙江, 但是对于湖北而言, 国人对湖北省的了解莫过于“天上九头鸟, 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语, 可见湖北人精明狡猾的形象多么深入人心。尽管湖北省坐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资源、声名遐迩的人文地理资源, 却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正是缺乏对这些优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宣传和推广, 因而既不能引起全国各地民众的关注和兴趣, 更难以利用这些资源招商引资, 扩大湖北在中国的影响。

而正是借着“八艺节”这个强大引擎的推力、广泛的辐射范围以及产业链的延伸, 湖北省得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展示自我、谋求发展的机遇, 率先在中部五省迈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一大步。上文中的表3和表4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既举办中国艺术节给湖北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短期的直接经济效益, 更是长期深远的间接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艺术节的举办, 更加关注湖北、了解湖北, 而湖北通过举办艺术节, 也提升了其在国民心目中的城市形象, 让人们对湖北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 对湖北悠久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的了解更为直观、深入, 对湖北人民的看法更为友好、公允。

摘要:2007年11月,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将在湖北省举行, 这是中央制定“中部崛起”政策后, 湖北省举办的首个国家级大型文艺活动, 其重大意义对湖北省而言不言而喻。正是借着“八艺节”这个强大引擎的推力、广泛的辐射范围以及产业链的延伸, 湖北省得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展示自我、谋求发展的机遇, 率先在中部五省迈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一大步。笔者通过对“八艺节”举办前后, 湖北形象比较分析, 阐明中国艺术节给湖北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短期的直接经济效益, 更是长期深远的间接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关键词: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形象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4-2010年) 》, http://www.ccmedu.com/bbs4_4467.html, 2005-11-24。

[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统计信息网, 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 ord=%BA%FE%B1%B1%CE%C4%BB%AF%B2%FA%D2%B5&channelid=6697&record=1, 2006-12-11。

[3]《2007年湖北经济形势回顾及2008年走势展望》, 湖北省人民政府, http://www.hubei.gov.cn/yghb/yg08/yg08a/200802/t20080214_47392.htm, 2008-02-14。

[4]为了进一步的总结历届中国艺术节的经验, 湖北省文化厅与华中师范大学组成了“中国艺术节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的实证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分赴历届中国艺术节举办地, 以及“八艺节”主、分会场, 对这八届中国艺术节的过程、经验、模式进行了文献调查、实地考察、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 课题组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录入与统计处理, 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 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

[5]《2008便览》, 湖北旅游网, http://www.hubeitour.gov.cn/web/lytj/index.aspx?cateid=240, 2008-03-17。

[6]《2007浙江旅游统计便览》, 浙江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http://www.tourzj.gov.cn/zww/ShowNew.aspx?type=58&id=26103&href=fgAv AGwAeQB6AGwALwBsAHkAegBsAGwAaQBzAHQALgBhAHMAcAB4AA%3d%3d, 2008-03-06。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艺术 第4篇

一、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

艺术类设计专业在学科分类中属于应用学科。艺术设计就是把具有艺术思想、艺术特征、艺术原理通过设计来表现, 使设计作品既有主题也有美的形式, 从而达到设计目的。艺术设计教育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有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也是为这些专业方向所开设的设计基础课, 虽然各个专业方向的设计基础课程名称都一样,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是应该针对各个专业方向而安排不一样的教学内容。

我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没有深厚的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设计”是在19世纪20年代于西方兴起的, 我国的设计教育, 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初师范学校的手工课中。到30年代, 有的艺术学校开创了工艺美术系科, 但设计教育并未因此而形成气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7月, 将“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并列颁布在新的专业目录中, 这就明确认定设计艺术学与美术学的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设计学专业的设立对基础课程结构的模式也带来了改革。那种以绘画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日趋减弱, “素描”“色彩”加“图案”的单一化的基础教学, 演化为“素描”“色彩”加“三大构成”[1]。这种以开设素描、色彩美术基础课程和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来完成设计基础的训练成为我国大多数艺术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

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 基础薄弱, 现有的设计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存在诸多弊端。很多艺术院校不重视设计基础教育, 认为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老师都学过, 只要是专业教师都能胜任。很多学校的素描和色彩课程还停留在考前的基础技能的巩固, 授课内容仍然是物像和人像写生, 缺少从基础到专业中间环节的训练。殊不知此设计基础教学已不是彼设计基础教学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三大构成后不明白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跟自己今后学习的专业课程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基础课程教学缺乏指引性, 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要将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延展到专业设计上。基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对整体设计教育体系的作用和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迫切要求, 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分析

1. 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两种模式

随着各院校教学经验的积累, 各校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 甚至是国外教学模式的引进。每所艺术设计院校会根据各校的教学背景设置不同的设计基础课程和教学。我国绝大多数设计院校都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转型的,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摸索。目前, 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大致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将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单独划分出来成立一个独立的教学单位, 如:央美、国美、天美等都相继在2000年前后成立了设计基础部, 所有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 都统一安排在设计基础部由设计基础部教师对他们进行教学和管理。此外, 在设计基础方向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央美、天美等院校还获批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方向, 现也已经招收了这些方向的研究生。另一种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 设计基础教学依旧在各个专业的教学管理下进行。各个专业方向都有自己的基础教学, 每个专业方向的基础教学联系也不是那么紧密。也就是说, 学生在入校的时候就已经归在所属专业的系, 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都由该系的教师来担任。

2. 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不同的教学模式设立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第一种, 独立设置设计基础部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管理。其表现的优势在:1、教学规划比较全面系统, 能较合理地配置师资资源, 课程的设置等比较统一。2、老师在设计基础理论和教学方面科研成果越来越多都有深入的研究, 还培养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生。3、此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相对会高些。通过调研, 发现采用这中比较集中的训练方式, 学生对设计基础的知识掌握比较系统,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从造型思维到设计思维的转变。这跟这种模式下的教师资源和其他软硬件资源的同步配套是分不开的。

当然这种模式由于设计基础教学比较独立, 所以也导致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衔接不紧密, 悬殊较大, 出现教学隔阂。出现有些专业设计课程老师抱怨学生设计基础课程没有学好的现象。

第二种, 将设计基础设置在以各专业方向为系的教学单位里, 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下的基础课程教学和管理。其优势在于能更快地将设计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且教师在阐释教学理念的时候也更能从专业方向的角度去分析。能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专业设计课程方面的知识。劣势在:1.设计基础教学环节不严谨, 处理不好会导致教学紊乱。过早地让学生接受专业设计知识, 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设计基础到专业设计的学习。2.很多学校没有合理地配备教师资源, 设计基础课程也由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师担任。教学难度大些, 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3.对设计基础的教学和科研不受重视。由于从事专业设计课教师的研究重点在该专业方向设计领域, 对设计基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往往比较少, 也间接地影响了设计基础的教学。4.对学生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较欠缺。忽略了发现问题是设计的前提, 同时也缺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基础训练。没有掌握基础的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规律。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每门课程从表现方式上来看它是个个体, 但是它们也是一个整体, 它们的关系并不是1+1=2的关系, 这个整体大余各个个体之和。可见, 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合理的安排整合。

三、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各个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不一样, 这两种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也有差别。不管采用哪种模式来进行教学和管理, 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设计基础的教学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要整合各自的教学结构, 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1. 设计基础教师的选聘。

各专业方向设计基础教师除了具备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外还应具备设计基础理论或教学方面的研究。另外, 设计基础教师应对设计基础教学要有热情。教学热情很重要, 教师只有爱这个方向才能对这方向进行研究, 对这方向的教学进行潜心的探讨。

2. 加强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之间的交流, 整合教学结构。

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都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没有主从关系, 是上承下置的关系。每个学期教学总结大会上, 基础和专业教师应该就双方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及

浅谈舞台音响师的艺术修养

杨代远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舞台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舞台音响是舞台艺术的一个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素质的音响师及高质量的舞台音响做保障, 就没有舞台艺术的成功展现。舞台音响设备硬件和舞台技术人员两者互为因果关系相互依存。在良好的硬件前提下, 一名合格的音响师是舞台艺术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 而目前国内舞台技术从业人员, 片面追求对硬件技术上的操作学习, 而忽略了个人艺术修养, 在实际演出中, 艺术表现不尽人意。本人从事基层舞台音响工作多年, 根据实践经验, 浅谈舞台技术员艺术修养对整个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从舞台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来看, 音响师是对声音的扩大处理以及艺术再创造, 因此, 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音响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音响美学修养。对于舞台音响师来说, 我们复杂的听音环境中, 还原音乐, 要让声音和谐悦耳、动听, 追求的是很美的声音, 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音响美学修养是难以做到的。在现代舞台剧目的制作和表演时, 声音是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这种塑造艺术形象的声音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有规律、组织的, 符合人耳听觉特性, 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 包含着声腔、念白、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声、复调、速度、力度、音色等基本手段, 直接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感情, 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舞台音响师就是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认识, 运用声响设备, 配合演员的表演以及乐队的演奏, 将声音传播空间扩大, 从而使作品正确无误的传递到观众耳朵, 具有艺术感染力、美妙的声音, 从而使艺术作品在传递空间再创造, 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得到观众的认可。具体来说,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从剧本的创作到音乐的编腔配器, 都融入进了作者思想感情, 演员和乐队演奏员都要用自己的声音和演奏技巧来表达这种情感, 通过演唱和演奏这种艺术形式来感染观众, 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 也深深感受到作品的艺术内涵。舞台音响师在作品表演过程中, 也要准确地传达这种情感, 包括原声的拾音制作编辑。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然后按照音响美学的观点, 掌握好一个演员的演唱风格和乐队伴奏时的平衡、层次、乐器的特性等等, 去进行声响效果的制作和重放, 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创作意图, 乃至音响师对作品的再处理、再升华。一个没有艺术修养, 不懂音乐的音响师, 是不可能对艺术作品有深刻的解读和理解, 没有这个前提, 更加不可能通过所掌握的音响硬件设备来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

在实际工作中, 还需遵从音响美学原则。音响美学原则其实教学方法向大家提出议题, 讨论解决方案。这种似孟菲斯“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方法对教学模式的探讨也会是行之有效的。

3. 设计基础课程设置要注意学科结构和课题设计的上承下置关系。

先排素描、色彩课程还是先安排构成课程, 每门课程的顺序安排都需考虑。其次, 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各专业方向紧密相连。如环艺方向的立体构成课程应更重视点线面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关系及相关方面的实训训练。此外, 为了让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更好地衔接。也可以考虑设置综合形态设计课程, 安排在一年级最后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从基础形态到设计形态的训练, 设计要求将形态学、构成学、材料学、色彩及光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训练学生设计理念的表达, 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 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设计基础教学要有创新意识。

设计基础教学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养料, 聘请业内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讲谈。请本校的专业设计教师对正在进行设计基础学习的学生来开展讲座也是很有可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本校专业设计教学的方就是人耳的听觉特性, 平衡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舞台音响师必须做到主声部和副声部的声部平衡;在音量分配上有独奏和伴奏的层次分明;根据乐器的种类、力度、音色的不同, 及时调整它们的频率, 充分体现乐器音色对作品的表现力。例如, 弦乐组中的小提琴, 一般音域为g—d4, 如果音响师在扩声过程中, 没有了解乐器的特性, 随意根据个人喜好调整EQ, 增加改乐器的低频和高频, 直接导致扩出的小提琴音色浑浊而刺耳, 同时没有理解作品, 更加不能把握乐器的音色, 同一只拾音话筒, 当处于不同的拾音位置, 拾取的是不同的音色。在2004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1周年交响音乐会的时候, 湖南省交响乐团演奏《浏阳河》这首曲目, 演出前, 我做足功夫, 试听乐曲直至滚瓜烂熟, 在弦乐组拾音时, 采取高架向下拾音, 弦乐融合圆润, 为了表现弦乐连绵起伏, 对弦乐组添加混响效果, 使弦乐连绵绵不绝的感觉、和声的律动性完美表现, 得到音乐界人士一致好评。

现代音乐与古典、民族音乐美学的表现特点有所不同。在流行音乐中节奏声部是骨架, 重视打击乐和节奏乐器的对作品的表现, 而传统音乐, 无论是西洋乐或是民族乐, 则讲究总体音量的平衡。因此, 了解到音乐的特点, 舞台音响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基于这些艺术特点, 相对应的使用音响设备, 发挥声音美化的作用。如果在现代作品演出中, 对节奏骨架乐器添加大量混响、延时, 导致节奏骨架不清晰明了, 那就严重破坏了该艺术作品原有的表现力。音乐节目的录制、舞台表演艺术主要是通过音响设备来进行的, 音响设备的调整控制就成为整个艺术作品的表现完整性的关键环节。作为音响技术人员, 就是要把你手中所掌握的音响器材作为一种手段, 通过操作这些设备, 把自己对音乐作品、表演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贯穿到整个过程中去, 从而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 使声音更加美丽动听。一台剧目它的成功, 与音响工作者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我们音响工作者应该积极、认真地和演员、演奏员合作, 并认真负责搞好自己的音响工作, 来完成好一部舞台剧目的创作表达。

如何提高舞台技术人员的艺术修养, 主要途径有两点, 一是要认真学习, 通过不断学习, 增加自身对音响硬件器材的了解、熟悉, 结合本身的实践工作, 不断地去运用、总结、完善, 提高自身的操作技术水平。二是要学习音乐音乐理论知识, 了解、掌握一门或多门乐器的演奏法, 能基本熟悉乐队编排及小型乐队配器。多听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 去学习录音师的拾音方法和调音手段。同行业内多交流, 一点点地积累自己的艺术知识。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和音响美学修养素质。

向, 同时也了解到本专业方向的最新动态;老师也可以借助此机会了解学生对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的理解和需求。

总之, 设计基础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与专业设计课程是息息相关的, 不是孤立进行的, 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艺术院校设计基础教学要根据各校的资源优势, 整合教学结构, 制定适合各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色相匹配的科学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摘要:设计基础教学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部分, 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有着上承下置的关系。目前, 国内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却不受重视, 设计基础的教学相对孤立地进行。本文主要对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两种模式进行分析, 并对设计基础整合教学模式提出改革方案。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整合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药信息下一篇:小型泵站设计